黑名单管理办法

2024-04-16

黑名单管理办法(共10篇)

篇1:黑名单管理办法

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21号)等有关规定,加强文化市场内容监管,加大对严重违法经营主体的惩戒力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行业诚信自律,净化市场环境,根据我国文化市场有关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是指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将含有禁止内容且社会危害严重的文化产品、严重违反文化市场有关法规规章的经营主体列入文化市场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实施信用约束、联合惩戒等措施的统称。文化市场黑名单包括文化产品黑名单和经营主体黑名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文化产品,包括营业性演出、艺术品、游戏游艺设备、歌舞娱乐场所播放的曲目和画面以及网络音乐美术娱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演出剧(节)目、网络表演、手机音乐等网络文化产品。第四条 文化部负责指导全国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工作,负责文化产品黑名单的列入、公布工作,负责建立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系统。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负责本辖区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工作,负责违法文化产品的信息的报送工作,负责本辖区经营主体黑名单的列入、移出等管理工作。

第五条 文化部根据专家审查意见,经依法认定,将含有《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等文化市场有关法规规章禁止内容且社会危害严重的文化产品,列入文化产品黑名单。

第六条 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按照“谁处罚,谁报送”的原则,将含有禁止内容的文化产品的信息,自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5日内,通过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系统或者其他方式报送文化部。

报送内容应当包括违法文化产品名称、类型、经营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案由、处罚信息及违法文化产品内容(含视频、音频、游戏、歌词、剧本等)。

第七条 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及“谁处罚,谁列入”的原则,将有下列严重违法情形之一的经营主体,列入黑名单。

(一)因擅自从事文化市场经营活动,被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行政处罚两次以上的;

(二)被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吊销许可证的;

(三)因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许可证、批准文件被文化行政部门撤销或者因伪造、变造许可证、批准文件被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行政处罚的;

(四)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情形的,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自行政处罚决定或者行政决定生效之日起5日内,将经营主体列入黑名单。

经营主体跨区域从事文化市场违法经营活动,被异地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行政处罚,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的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通报经营主体所在地同级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由其负责将经营主体列入黑名单。第九条 经营主体被列入黑名单后,列入机关应当于列入当日将有关信息录入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系统。录入信息应当包括经营主体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地址、案由、处罚信息、列入日期、列入机关等。

第十条 除依法不宜公开的之外,文化部统一向社会公布全国文化市场黑名单。地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将本辖区的经营主体黑名单,同时通过官方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方式予以公布。文化市场黑名单全国适用。

第十一条 经营主体被列入黑名单满5年的,由列入机关组织监督检查,未发现在列入期间有违反文化市场有关法规规章行为的,移出黑名单并予公布。

第十二条 经营者对其文化产品被列入黑名单有异议的,或者经营主体对被列入黑名单有异议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向列入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列入机关应当在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予以受理的,应当在20日内核实,并将核实结果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将不予受理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通过核实发现列入黑名单存在错误的,应当自查实之日起5日内予以更正。

第十三条 列入经营主体黑名单所依据的行政决定或者行政处罚决定被撤销的,列入机关应当在知道相关决定后3日内,将经营主体移出黑名单并报告文化部。

第十四条 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向涉嫌严重违法经营主体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时,应当提示其可能被列入黑名单的风险。

第十五条 禁止传播、经营被列入黑名单的文化产品。文化行政部门进行行政审批时,对申请中含有黑名单文化产品的,不予批准;对传播、经营过黑名单文化产品的经营者提交的申请予以重点审查。

第十六条 经营主体被列入黑名单期间,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依法不得担任新设立文化市场经营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第十七条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应当将被列入黑名单的文化产品及经营主体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加大执法检查频次,对再次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十八条 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不得将被列入黑名单的文化产品纳入评奖评优的范围,不得将被列入黑名单的经营主体纳入表彰奖励、政策试点、政府采购、政策性资金及项目扶持等范围。

第十九条 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可以将经营主体黑名单通报有关部门,予以联合惩戒。

第二十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传播、经营黑名单文化产品的行为,对被列入黑名单的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发现有违反文化市场有关法规规章行为的,有权向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举报。

第二十一条 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在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依规予以追责。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文化部负责解释。

篇2:黑名单管理办法

1.目的

为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督管理,规范对供应商违约失信行为的惩诫标准和工作程序,特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及采购活动的供应商管理。3.黑名单供应商的界定

3.1黑名单供应商是指在采购及履约过程中,发生违法违纪或本公司相关规定、不遵守合同与承诺、利用商业贿赂及其它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经评审给予惩戒的供应商及相关人员。3.2供应商划入黑名单的依据和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进行黑名单评估:

1)严重违反投标承诺与合同约定,拖延工期、擅自太高价格、降低质量给我公司造成损失且拒绝整改和赔偿的;

2)采取贿赂公司员工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得利益既成事实的; 3)履行合同过程中,单方面毁约或严重违约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4)采用非法或不正当手段,干扰、影响公司经营活动;

5)违反诚信交易准则,造成公司有关人员被司法机关认定为职务犯罪或被行政执法机关处罚的;

6)在公司寻衅闹事、产生不良影响的供应商。

7)有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给公司造成恶劣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的。

4.供应商黑名单的建立

4.1采购部负责供应商黑名单的建立和日常管理工作。

4.2各部门根据发现的问题,向采购中心提出黑名单供应商评估,评估通过的列入黑名单。

4.3采购部组织黑名单评估,建立评估档案,更新黑名单名录。

5.管理规定

5.1供应商黑名单需及时更新,在内部网公示。5.2采购人员应经常查看,不得与黑名单供应商合作。

5.3 黑名单供应商限制期到期后,评估决定是否延期。不予延期的可解除惩戒措施。

篇3:黑名单管理办法

为有效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违法失信行为实施惩戒, 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5]20号) 和《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安委[2014]8号) 等有关规定,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制定并于7月29日印发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以督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线, 以依法依规促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为着眼点, 从主要依据、实施原则、纳入情形、基本程序和责任划分、管理和惩戒措施等方面, 提出12条规定, 贯穿了从严从实推进依法治安的内在要求。《规定》及其后配套措施的实施, 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切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 督促企业诚信守法、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方面, 都必毉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条为有效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违法失信行为实施惩戒, 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5]20号) 和《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安委[2014]8号) 等有关规定,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 (以下简称“黑名单”) 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与行业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 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一管理。

第三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纳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管理的“黑名单”:

(一) 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或一个年度内累计发生责任事故死亡10人及以上的;

(二)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后, 瞒报、谎报或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的;

(三) 存在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严重超标, 经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指出或者责令限期整改后, 不按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四) 暂扣、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五) 存在其他严重违反安全生产、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纳入“黑名单”管理的期限, 为自公布之日起1年。连续进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 从第2次纳入“黑名单”管理起, 管理期限为3年。

第五条实施“黑名单”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 信息采集。各级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 (以下统称信息采集部门) 对符合纳入“黑名单”管理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核实、取证, 记录基础信息和纳入理由, 并将相关证据资料存档。

每条信息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工商注册号、单位主要负责人姓名、行政处罚决定、执法单位等要素, 其中:事故信息还应包括事故时间、事故等级、事故简况、死亡人数;非法违法行为信息还应包括违法行为;事故隐患还应包括隐患等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度或强度、整改时限、整改落实情况等要素。

(二) 信息告知。信息采集部门应当提前告知拟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 并听取申辩意见。生产经营单位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 应当予以采纳。

(三) 信息交换。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汇总本级采集的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信息, 符合本规定第三条规定情形的, 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四) 信息公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部门和单位 (以下统称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 通报纳入管理的“黑名单”相关信息, 并通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和中国安全生产报等媒体, 每季度第一个月20日前向社会公布。

(五) 信息移出。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未发生新的符合纳入“黑名单”条件行为的, 由该生产经营单位向原信息采集部门提供情况说明。原信息采集部门对其情况进行确认后, 将相关情况信息告知本级安全监管部门, 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在管理期限届满后移出“黑名单”, 于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并通报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

其中受到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等现场处理或行政处罚的生产经营单位, 应当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届满30个工作日前, 向原信息采集部门报送整改材料并提出移出申请, 经原信息采集部门组织验收合格、符合规定后方能移出。

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非法违法行为发生地与其所在地不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域内, 或跨省级行政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非法违法行为发生地省级安全监管局将信息采集部门采集的信息上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同时, 应当通报相关省级安全监管局。

第七条信息采集部门应当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发现信息有错误或者发生变更时, 应当及时予以更正或者变更并报送本级安全监管部门, 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信息采集、发布等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依法依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条信息采集部门应当把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作为重点监管监察对象, 建立常态化暗查暗访机制, 不定期开展抽查;加大执法检查频次, 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抽查, 每年至少约谈1次其主要负责人;发现有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 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

第九条在生产经营单位纳入“黑名单”管理期间, 各级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有关规定, 制定并落实各项制约措施和惩戒制度, 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 对该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及时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信息。按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相关规定, 对纳入“黑名单”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采取严格限制或禁止其新增项目的核准、土地使用、采矿权取得、政府采购、证券融资、政策性资金和财税政策扶持等措施, 并作为银行决定是否贷款等重要参考依据。

第十一条各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可参照本规定, 结合实际, 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 由省级安全监管局统一组织实施。

篇4:文化市场推行黑名单管理

依据《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河北、天津、上海、浙江、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九省区市开展了文化市场经营主体黑名单管理试点工作。据了解,文化市场黑名单制度分为三类:具有严重违法情形的经营主体列入黑名单;具有一般违法情形的经营主体列入警示名单;受到各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表彰和奖励的文化市场经营体、从业人员列入红名单,对其在市场监管、政策试点、政府采购、政策性资金及项目扶持、评先评优等方面将给予支持。

据介绍,河南省对全省一万余家互联網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信用评定并向社会公布,其纳入管理场所数量之多、管理层面之高,成为省级文化部门推动分级分类管理的典型;广东省中山市对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出版物发行等按照绿、黄、红三个等级进行分级评定和管理,并在官方网站上予以公示。对此,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文化市场分级分类管理,有利于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提高文化市场监管效能,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在深入了解各地的创新实践和经验后,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体现了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发展的作用,为优化文化市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有效促进了文化经营单位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文化市场活力进一步迸发;强化了经营者自律意识和行业协会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来源:文化部)

【智库评论】

篇5:黑名单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公开,强化社会监督和信用约束,进一步增强失信惩戒机制作用,根据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是指将本省范围内经依法认定并已向社会公示或已确定向社会公示的社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然人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列入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省级相关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并通过相关媒介向社会公开。

第三条 建立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会商协调机制,由省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召集,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组织检查督促各地、各部门制定失信严重程度分类规范、认定程序,以及按照本办法将严重失信黑名单推送到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的情况,会商协调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中的相关问题,促进各地、各部门共享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加大信用联动奖惩力度。

第四条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的来源包括:

(一)省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认定并已向社会公示或已确定向社会公示的严重失信黑名单;

(二)各省辖市信用管理部门归集和依法认定并已向社会公示或已确定向社会公示的严重失信黑名单;

(三)其他依法获得的严重失信黑名单。

第五条 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制定本部门(行业)统一的严重失信行为分类规范,向社会公开并报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省辖市严格按照分类规范认定严重失信黑名单并向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推送。

第六条 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负责将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来源部门和单位(以下简称认定单位)推送到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的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定期推送到各省辖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省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系统公示平台,向社会公示。

第七条 认定单位应当于当月10日前向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推送上月严重失信黑名单,特殊情况不受此时间限制。

第八条 严重失信黑名单公示内容主要包括:

(一)当事人信息:社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组织机构代码、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有直接责任的当事人的姓名;自然人的姓名、个人身份证号(隐去月、日号码段);

(二)主要失信事实;

(三)行政处理、处罚或法院判决决定的主要内容;

(四)严重失信行为认定的机关或者单位名称;

(五)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第九条 严重失信黑名单公示有效期为:社会法人自认定之日起7年,自然人自认定之日起5年。认定单位明确其他有效期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 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对其被公示严重失信信息的内容有异议的,可以向认定单位提出异议申请,由认定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复核和处理。复核后认为异议属实的,认定单位将处理结果告知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停止公示并发布更正通知。异议不成立的,认定单位将处理结果告知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维持原公示内容。认定单位应当自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30日内予以回复复核结果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被公示的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公示名单中予以删除:

(一)有效期届满的;

(二)按规定可以撤销公示的;

(三)异议经复核属实的;

(四)其他可以撤销公示的情况。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6:黑名单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有效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六个文件的通知》(冀政函[2011]93号)、《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承德市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六个文件的通知》(承市政字[2012]6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对从事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并取得合法证照企业(单位)的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是指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运用监管手段,根据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不良行为记录,将其列入“黑名单”,通过新闻媒体或者网络向社会予以公布,并实施重点监督检查。

第四条 “黑名单”管理坚持依法监管、客观公正、及时准确、惩戒过失的原则,按照地方监管、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政策制约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

第二章 列管对象

第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未被吊销证照的,列入“黑名单”:

(一)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

(二)使用非食用物质和原料生产食品,违法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或者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三)收购、加工、销售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或者向畜禽及畜禽产品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

(四)加工销售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肉类,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肉类制品的;

(五)生产、经营变质、过期、掺假掺杂伪劣食品的;

(六)仿冒他人注册商标、生产许可标志、编号或者其他产品标志,仿造食品产地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生产经营食品的;

(七)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

(八)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九)拒不接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督管理、抗拒执法的;

(十)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未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

(十一)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其他规定情形的。

第三章 列管与解除

第六条 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制度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照监管职责具体实施。列入“黑名单”管理的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列管和解除的日期均以公布日期为准。

第七条 “黑名单”管理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信息采集。通过事故调查、食品安全检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对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收集,并记录违法单位名称、法人或负责人、违法违规行为、处罚等信息。

(二)信息告知。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拟列入“黑名单”的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应于报上级主管部门15日前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意见,当事人提出的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三)讨论审定。对拟列入“黑名单”的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由各县区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或县级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提请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审定。

(四)信息公布。经确定列入“黑名单”的,由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市级主流新闻媒体及政府网站对外公布。

(五)信息删除。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在“黑名单”期限届满时,由提请其列入“黑名单”的单位组织检查,对已整改并未再发生本办法第五条所规定情形的,由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将其从“黑名单”中删除,并在原公告媒体上予以公布。

第四章 管理措施

第八条 对被列入“黑名单”的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除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对其违法违规行为从重处罚外,并实施以下监管措施:

(一)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必须每月向所在县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一次食品安全生产经营情况。

(二)对被列为“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由所在县(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列入重点监管对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并随时追踪整改情况,直至整改达到要求。

(三)对被列为“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未进行整改或经整改仍不合格的,不得将其列为政府采购供应商。

(四)对被列为“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由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向市级财政、投资、国土资源、金融、进出口、旅游等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黑名单”管理期限内依法严格限制其新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用地、证券融资、贷款等,暂停其享受的相关优惠政策。

(五)对被列为“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企业(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3年内不得参加各种评先选优。

第九条 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企业(单位)再次被列入“黑名单”或者在“黑名单”期间整改不力的,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予以从重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对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

第五章 工作要求

第十条 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

第十一条 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指导和督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网络,消除死角盲点,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第十二条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承德市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和举报奖励办法的通知》(承市政字[2010]101号)以及《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承德市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六个文件的通知》(承市政字[2012]6号)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食品的行为进行举报。县(区)政府要设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专项资金,对经过查实的食品安全案件举报人予以奖励。各级监管部门要设立投诉举报中心,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充分调动群众监督食品安全的积极性。

第十三条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发现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7:黑名单管理办法

为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进 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4‟8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通知的通知》(黑政办发﹝2015﹞25号)、《黑龙江省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和《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和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本公司区域内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电气设备安装、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的生产经营部门适用本制度。

二、安全生产“黑名单”(以下简称“黑名单”)管理制度是对存在严重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重大安全隐患整改不力及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生产经营部门或个人,通过行政部向全公司公布,严重者通过法律部门追究法律责任,实施全公司综合监管,督促个部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义务的制度。

三、“黑名单”管理制度坚持依法监管、客观公正、及时准确、惩戒过失的原则,按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政策制约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

四、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黑名单”:

(一)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者一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

(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违反“三同时”规定,且未按有关监管部门要求按时改正的;

(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重大职业病危害隐患,且未在规定期限或未按生产经营单位承诺进行整改的;

(四)在规定期限内未达到安全标准化要求的;

(五)拒不执行安全监管指令,抗拒安全生产执法的;

(六)逾期不执行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等行政处罚;逾期不缴纳经济处罚的;

(七)故意谎报、瞒报事故及事故后逃逸的;

(八)其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五、“黑名单”管理制度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信息采集。通过事故调查、安全检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对符合本制度第四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收集,并记录部门名称、案由、违法违规行为等信息。

(二)信息告知。对拟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部门或个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要提前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申辩意见,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要采纳。

(三)讨论审定。对拟列入“黑名单”的部门或个人,由安委会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讨论审定。

(四)信息公布。被列入“黑名单”的部门或个人,由安委会办公室对外发布,每半年发布一次。

(五)信息删除。被列入“黑名单”的部门或个人,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届满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对其组织验收,对已整改并未再发生本制度第四条所规定情形的,由安委会办公室将其从“黑名单”中删除,并在公司告示牌予以公布。

六、根据部门或个人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整改要求,列入“黑名单”管理的期限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列入“黑名单”管理和从“黑名单”中删除的日期以公布日期为准。重大隐患未按期整改到位的,继续延长其“黑名单”管理期限,直至消除隐患。对于部门或个人整改积极,确有特殊情况申请提前解除部分管理措施的,应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同意解除部分管理措施的审查意见后,由安委会办公室通知有关部门解除部分管理措施。

七、对被列入“黑名单”的部门或个人,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除依法对违法行为从重处罚外,并实施以下监管监察措施:

(一)部门或个人须每月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行业主管部门报告一次安全生产情况。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行业主管部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检查追踪整改情况,直至整改达到要求。

篇8:黑名单管理办法

王飞李海清于青松吕彩霞阿

国家海洋局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

杨惠根吴金友郑根江李喜海赵兴武刘锡财周

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东潘新春柯

昶王殿昌李晓明周庆海张占海孙书贤高振生蒋兴伟

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

明张海河侯英民赵泽斌宋家新叶鸿达练兴常刘修德蔺海清李珠江黄日富李应济夏东兴丁德文李培英葛瑞卿温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天津市海洋局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中国海监总队

国家海洋局海域勘界办公室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张利民毛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彬曲探宙王志远马克松张惠荣李立新林绍花王玉银赵吉浩马德毅张海生余兴光屈强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上海市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泉朱柏承陶培荣刘永忠赵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大学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政府江苏省盐务管理局

鹏王德善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宋悦锦辽宁省丹东市海洋与渔业局翟鹏飞辽宁省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张学勤辽宁省营口市海洋与渔业局阎玉忠辽宁省葫芦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梁春生辽宁省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李德敏河北省唐山市国土局、海洋局邵炳来河北省沧州市海洋局

徐东辉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洋与水产局刘宗国天津市汉沽区海洋局

张顺利天津市塘沽区海洋局王振祥天津市大港区海洋局

宋全山山东省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尚观华山东省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汤光仿山东省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吴德强山东省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马明德山东省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徐松萃山东省潍坊市海洋与渔业局卢峰江苏省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郝新建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葛海祥江苏省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林文毅浙江省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沈茂斌浙江省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蔡宏舟浙江省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胡宝强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刘建国龙口港集团有限公司 (排名不分先后

张秋丰朱启平李振泰汤玉泉许超英王潮星张月忠李业忠黄文魁岑炳强李汉民陈奇峰张华大伍建昌梁淇江梁梳九梁文梁康成黄政康罗星烈洪家明陈志邦陈平丁家坤张佩良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福建省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建省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建省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建省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揭阳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汕头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江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汕尾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潮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珠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广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中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阳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广东省茂名市海洋与渔业局广西防城港市海洋局

广西北海市海洋局广西钦州市海洋局

篇9:白名单管理系统正式启动

“白名单”正式启动

此次会议由日本纤维输入组合、日本服装时尚产业协会、日本织物中央批发商组合联合会、全日本妇女儿童服装工业组合联合会、关西时尚产业联合会、日本纤维评估技术协议会六家行业团体共同主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率代表团应邀出席会议并对白名单管理体系进行说明,随行人员包括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副会长邢惠路、副秘书长林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副主任杨萍、中纺网络公司副总经理张希成,副总工程师刘佩全。东京的说明会有150余家进口商、服装企业和零售商出席,大阪的说明会有近2100家进口商、服装企业、零售商出席。

朱北娜、邢惠路分别在东京说明会和大阪说明会上作了发言,张希成对白名单管理体系做了详细介绍。此次说明会,让日本主要企业对白名单管理体系有了全方位的认识,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某大型零商表示已定于2012年1月招开说明会,另一大型零售商表示計划明年在中国召开对供应商的说明会,并希望能邀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有关专家出席对白名单管理体系进行介绍。在离开大阪前往东京的路上,代表团就接到了西川企业的咨询电话,了解加入白名单管理体系的具体程序。

白名单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对纺织品的安全进行主动管理,可以溯源,降低企业的检测成本,同时它也是一个透明、共享的信息机制,为中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商业机会,有利于供应链体系的全面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白名单资质申报工作已经开始,详情登陆www.cntextile.com

中日代表共议施行

夏令敏、日本纤维产业联盟副会长小川恒弘以及多位中日行业组织的领导进行了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和各自所在行业出发表达了对中日纺织品安全管理和白名单管理的看法。

“保持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稳定通畅,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是两国产业共同的目标。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的情况下,保持两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健康稳定,加强两国产业问的合作尤为重要。”夏令敏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与日本同行的合作十分重视,朱北娜、邢惠路专程前往日本参加说明会,就是希望增进两国行业间的了解与合作,推动两国纤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夏令敏说表示:中国真诚地希望与日本同行精诚合作,共同承担支撑起世界纤维产业健康发展、构筑可持续社会的重任,实现亚洲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变,提升亚洲纤维产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亚洲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小川恒弘说:“日本制定不使用特定偶氮染料行业自律标准,不仅是为了让日本纺织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也是日本消费者对纺织品健康安全的要求。日本与中国在纺织品领域有着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不仅在纺织品安全领域,也希望在纺织品碳足迹的研究和推动上,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有更进一步的沟通和合作。”

日本纤维输入组合通商政策委员会委员长奥田利治说:日本企业的特点是不喜欢冒头,喜欢跟风,一旦有大的企业站出来带头来做,其它企业都会跟进。这三天的说明会,作为日本最主要的进口商、服装企业、零售商的领军企业都来了,大家对白名单管理体系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表态将积极加入这个体系,他们的加入,对推动白名单管理体系的建设将起到关键作用。这次说明会,也标志着日本行业自律标准正式启动。

“日本纺织行业的四个零售巨头同时出席一个活动,这在日本国内是非常少见的,说明他们对白名单管理体系的重视和认可。日本服装时尚产业协会作为国内最接近消费者的企业团体,一直密切关注对偶氮染料及其它有害物质的管理,中日双方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建立了一个高质量的管理体系,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努力表示感谢,日本服装时尚产业协会将积极推动会员企业加入白名单管理体系,并希望能对其它企业起到带头作用。”日本服装时尚产业协会理事北田稔说。

日本服装时尚产业协会品质管理小委员会委员长藤吉一隆说:会议详细介绍了日本制定行业自律标准的目的、内容和普及状况,指出对特定偶氮染料进行管理,给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纺织产品,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日本企业的责任,白名单管理体系满足日本行业自律标准的要求,是在尽量避免增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对纺织品安全管理的非常有效的方式,进口商不要再犹豫,要马上行动起来。

篇10:黑名单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生产经营者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监督生产经营者全面履行安全责任,根据《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将因严重违反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受到行政处罚的生产经营者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下简称责任人员)等的有关信息,通过政务网站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生产经营者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品(含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

第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食品药品 安全“黑名单”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工作。

第五条 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及时、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六条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公布其作出行政处罚案件相关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和涉案产品的相关信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公布其直接查办、挂牌督办的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相关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和涉案产品的相关信息。

第七条 行政处罚决定生效的,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不影响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

第八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立“黑名单”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第二章 纳入范围

第九条 根据《行政处罚法》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撤销批准证明文件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严重行政处罚的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第十条 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或者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受到行 政处罚的行政许可申请人或被许可人。

第十一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一)生产经营《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情节严重受到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二)食品生产者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或在食品中添加药品,情节严重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三)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情节严重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四)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毁灭有关证据,造成严重后果,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五)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或者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造成严重后果,受到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六)违反《食品安全法》,情节严重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一)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受到责令停产停业、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二)未按照规定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行政处罚的;

(三)从无《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药品,受到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书行政处罚的;

(四)违反《药品管理法》,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或撤销相关许可证或批准证明文件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一)生产、经营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或未经许可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活动,或未经许可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活动,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二)未依照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组织生产,或者未依照规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受 到吊销《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三)生产、经营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不符合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医疗器械,或经营无合格证明文件、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或未按要求实施召回或者停止经营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医疗器械,或委托不具备规定条件的企业生产医疗器械或者未依照规定管理受托方的生产行为,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四)生产条件不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而未依照规定采取整改措施、停止生产、报告,或生产、经营说明书、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医疗器械,或未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贮存医疗器械,或转让过期、失效、淘汰或者检验不合格的在用医疗器械,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五)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未依照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未按照要求报告不良事件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六)违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受到责令停产停业、撤销产品注册证书、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其他情 形。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化妆品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一)生产未取得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的化妆品的,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二)使用化妆品禁用原料和未经批准的化妆品新原料的,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

(三)违反《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发布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严重违法广告,在本被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为严重失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

(一)被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广告批准文号后,仍继续发布违法广告,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相关部门联合曝光的;

(二)未经审批擅自发布严重违法广告,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相关部门联合曝光的;

(三)发布严重违法广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建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纳入黑名单的。

第十六条 受到行政处罚,在法律规定期限内不得从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

第三章 信息公布

第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谁处罚谁公布的原则,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应当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涉案产品的相关信息在其政务网站上公布。

第十八条 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公布的信息应包括:

(一)违法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地址及法定代表人姓名,主要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依据、处罚结果等;

(二)责任人员的姓名、职务、身份证号,主要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依据、处罚结果等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从事相关活动的期限;

(三)涉案产品相关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批次、标识、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等。

第十九条 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公布的期限,应当与其被采取行为限制措施的期限一致。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行为限制措施期限的,公布期限为二年,公布期限自公布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条 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其公布的“黑名单”及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其政务网站上予以转载。

第二十一条 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期限届满时,由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监督检查,在公布“黑名单”期间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由首次公布信息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黑名单”专栏中的信息转入数据库。

第二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其政务网站设置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专栏,统一格式。

第四章 管理措施

第二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纳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记入监管信用档案,并采取增加检查和抽验频次等措施,实施重点监管。

第二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纳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定期或不定期报告安全管理情况。

第二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审查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时,发现因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资料样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者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受到行政处罚,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五年内不受理其申请。

第二十六条 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再次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二十七条 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纳入食品药品监 管信用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八条 鼓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对纳入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者和责任人员进行监督,发现有违法行为的,有权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司法机关通报的刑事处罚案件相关的生产经营者、责任人员和涉案产品的相关信息参照本规定执行。

上一篇:品上公司简介汇编下一篇:贾长松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