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时钟幼儿音乐教案

2024-05-15

维也纳时钟幼儿音乐教案(精选4篇)

篇1:维也纳时钟幼儿音乐教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材分析: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与影响。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层次介绍清晰明快,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字字句句透露着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在音乐的情趣中充分感悟“维也纳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萌生出对这座充满特殊魅力的城市的赞美与向往,以及激发对充满无穷魅力的音乐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作者通过总分的结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

3、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修正目标:

教学重点:

通过对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朗读、交流、体会,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和维也纳歌剧院、“金色大厅”在全世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

体会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和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感悟异国情调和异域城市,构建“音乐之都”,体验音乐真谛,陶冶美的情操,进一步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预习:

、读准下列词语:

阿尔卑斯山

北麓

多瑙河

镂花

斯特劳斯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华尔兹

掺和和气

一屡屡楼房镂花

2、理解下列词语:镂花北麓掺和

3、读熟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

4、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春天到了,又是个百花盛开的季节,载着这美好的春光,听着优美的乐曲,今天让我们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一起读课题。

2、那么维也纳究竟在哪?又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出示画面,出示第一小节内容,指名读。

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地方?

我们要把这么优美的景色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说明:充满激情的导入,让人未见其行,先问其声。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维也纳为什么能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呢?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

2、交流:(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说明:学习首先对课文有整体的认识,理清的线索。

3、课文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看了这四个方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大致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4、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

5、学生自由选择浏览,朗读,交流感受。

说明:提问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罗列出关键问题,这样既教会了学生怎样提问又指导学生如何对问题进行归类,筛选。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整体感知。、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吧!一起读课题。

2、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板书)

指板书小结,因为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还有“世界歌剧中心”与“金色大厅”。所以说——(出示)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说明: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抓住音乐之都这一突破点,在学习课文前,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对文本感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

二、回顾问题,承上启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梳理出了四个问题,还记得哪四个问题吗?

2、出示四个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解决问题,重点研读

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回答,找出这小节的中心句。

(2)教师引导理解“摇篮”。

A、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摇篮”?

B、“摇篮”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成长的地方)

c、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3)利用图片、抓重点字词引导理解,生简介音乐家。(出示图片)

(抓“许多著名的”、“都在”、“大部分”理解)

(4)教师总结:是啊,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音乐,所以被比作摇篮。

(5)拓展延伸:少年宫是____的摇篮。

___是____的摇篮。

(6)指导朗读第二小节。师:现在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引读第一句)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学习第三小节

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第二个原因是?

你知道装饰什么意思吗?(装扮)是的,维也纳用音乐装扮着自己。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了。

你从哪儿体会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呢?

在这儿到处……铜像或大理石像。(有没有听出他读的时候主要抓住了哪些词。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出示图片)

还有谁要补充的?

为了……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出示图片)

就连王宫花园……也用鲜花……作为装饰。(出示图片)

是啊,维也纳用音乐装饰着自己,一起来把第二小节读好。

过渡: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处充满着音乐的氛围。课文还从哪个方面来叙述?

第三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学习第四小节(女生读)

(1)你从哪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人们在漫步时……(两句)

(2)从这两句话中这里体会到了……(音乐与自然、人类巧妙地连在了一起。)齐读。

维也纳的许多家庭……

(3)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维也纳人民沉浸在音乐中的画面)(出示图片)

说话练习: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比如在我们中国八月十五是合家欢乐的日子,我们都做些什么呢?(生交流)

过渡:而维也纳人民呢?他们真是把音乐当作精神食粮了啊!一起来读好这一句。

(4)还有吗?

更有趣的是,政府会议……成了一种习惯。

(5)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

过渡:是啊,在维也纳小到普通人民大到政府,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维也纳人民的一种习惯。我们一起拿起书读这一小节,把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迫切需要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五六自然段):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大家的心目中可能就是心脏的中心吧。

(1)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国家歌剧院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宏伟壮观,在全世界影响巨大。)(出示图片)

(2)交流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A、交流:“1642个座位”、“567座位”、“110人的乐队”、“金碧辉煌”“16尊大理石像”、“金光闪闪”……(出示相应图片欣赏)歌剧院大——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歌剧院金碧辉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出示图片)

B、歌剧院如此宏伟壮观,老师也忍不住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引读第5小节。

(3)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这么宏伟壮观的歌剧院一定会举办盛大的音乐会,让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

教师引读:“每年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歌剧院在全世界影响巨大。

说明:通过阅读中发现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紧紧的抓住文本这个阅读的载体。

四.学习总结,布置作业、维也纳何以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

归纳板书,课文以总起分述的结构,把音乐之都维也纳展示在我们面前。

2、难怪有人会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维也纳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之中。学完课文,你一定会对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由衷地赞叹吧!请你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3、课后作业: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说明:从整体入手,再回归整体,同时又是对总分写作方法的回顾。这样的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前后兼顾,相得益彰。

板书设计:

总起

分述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歌剧中心

教学反思:

篇2:维也纳时钟幼儿音乐教案

教材说明 〔解题〕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名城,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

维也纳素有“多瑙河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但本文并不是侧重描写维也纳的自然风光,而是侧重描写维也纳作为“古典音乐的摇篮”,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情。维也纳的名字始终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和勃拉姆斯等都曾经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他们的许多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维也纳的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音乐大师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和会议大厅都是以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世界著名的新年音乐会。〔结构分析〕

本文描绘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作为“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情。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介绍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具体描绘作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18世纪以来,维也纳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第三层(第4自然段),写维也纳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音乐。

第四层(第5~6自然段),写维也纳著名的金色大厅和盛大的新年音乐会。

第五层(第7自然段),总结维也纳不愧为“音乐之都”。

〔语意理解〕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更增加了这个城市的风韵。”

本段文字简要介绍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奥地利是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同捷克、匈牙利、意大利、南斯拉夫、瑞士、德国等国家相邻。面积83853平方千米,人口800多万。全境70%为东阿尔卑斯山地,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北部多瑙河沿岸为丘陵和平原。温带阔叶林气候,低处气候温和,高山较寒冷。富含矿藏。1955年获得独立,同年10月宣布永久中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达,旅游业甚盛。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南部的近期褶皱山脉。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经瑞士、德国南部、意大利北部,东到奥地利维也纳盆地。弧形,长1200千米,宽120~200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山势雄伟,4000米以上的高峰达数十座,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莱茵河、多瑙河、罗讷河等许多河流发源于此。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山坡森林密布,高处为草地,许多高峰终年积雪。

麓即山麓,山脚的意思。北麓即北面的山脚下。盆地,被山或高地围绕着的平地。

多瑙河,欧洲第二大河。发源于德国南部黑林山东麓,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在罗马尼亚的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全长2850千米,有支流300余条,流域面积达81.7万平方千米,中游和下游有广大平原。蕴藏巨大水力资源,有多条运河连接河系,是沿岸各国间重要的运输线。河口附近形成巨大的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区。

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波光粼粼,水面明净光亮而有细小波纹。风韵,优美的姿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风韵几个词语生动描绘出维也纳所处地理环境的优美景色和城市的独特 韵味。

“18世纪以来,维也纳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的音乐(不包括民间音乐)。有时专指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音乐,特别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师法于该乐派的音乐。也常作为现代派音乐和爵士音乐的对称。

本句为本自然段的总起句,概括介绍了维也纳之所以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缘由:它是古典音乐的摇篮,是许多世界著名的大音乐家度过音乐生涯,谱写优美乐章的地方。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装饰,即装点、使美观。本句为第二层的总起句,概括介绍了维也纳与音乐的不解之缘,整个城市都充满了音乐的氛围,是一座音乐气息极其浓厚的城市。接着从音乐家的雕像、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地点和王室花园的草坪等三方面来具体介绍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音乐。”

本句为第三层的总起句,进一步介绍维也纳音乐氛围的浓厚。人们每天离不开的只有空气和水,而音乐对于维也纳来说,就好比空气和水一样重要,是人们生活不能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从四个方面具体介绍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音乐”。一是漫步时随时可闻优雅的圆舞曲;二是夏天的夜晚公园里有露天音乐演奏会;三是家庭聚会时演奏室内乐;四是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也有演奏古典音乐的习惯。这四方面表明维也纳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音乐,音乐如影随形,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本句为第四层的总起句,总写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著名的“歌剧中心”。下文以“总———分”的方式介绍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歌剧院。首先总写其从造型和色彩上本身就是一件完美艺术品。然后从观众席、乐池、舞台、内部装饰等几方面具体描写了这件完美的艺术品。其后又从歌剧院的用途和知名程度两方面进一步说明了这个“世界歌剧中心”的重要地位。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

“维也纳真不愧为世界„音乐之都‟。”

本句总结了上文四个方面所介绍的维也纳,赞美维也纳不愧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美誉。从文章第二段的收束来看,全文介绍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所用的写作方法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从文章介绍“音乐之都”的每一部分看,运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写作方法。

〔写作特点〕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维也纳作为一座世界名城有许多可写之处,但文章对维也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一笔带过,着重介绍维也纳作为一座“音乐之都”的独特风情,重点很突出,详略处理自然得当。2.熟练运用“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的写作方式,使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文字生动简洁,优美明快,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对“音乐之都”的向往之情。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无穷魅力,体会作者对维也纳的热爱、赞美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3.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维也纳“音乐之都”的无穷魅力及风韵。

2.弄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请学生在课前收集、交流自己对一些音乐家和维也纳这座城市的了解情况和感受,如文章、图片、录像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学的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文章首先介绍“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接着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最后介绍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是学习本文的重点。课文内容通俗易懂,理解上应该不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学生的理解可能囿于自己的经验,而导致认识的肤浅。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时,要通过对“原因”的探寻,体会到“音乐之都”背后深沉的文化内涵。

(2)课前准备。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与维也纳相关的资料,如介绍维也纳的文章、书籍、图片以及影视资料;听一听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等音乐家的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这样既能为学习本文做准备,也为后面办风光图片展做铺垫。根据本地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包括音乐和图片等)。

(3)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激发探究“音乐之都”的兴趣。

可以先出示维也纳的风光图片,谈话导入: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的维也纳,至今仍保持着昔日显赫的地位。维也纳是世界名城,奥地利首都,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维也纳的标志就是音乐,古典音乐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②初读课文,感受“音乐之都”的风韵。

一是要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畅。二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可以根据课后思考题,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问题: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然后互相交流读文后的感受。

③细读课文,触摸“音乐之都”的灵魂。

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缓急有致。教学时切忌逐段分析讲解,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语句,边读边思考、想象,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可以参考以下的环节:

第一步,探寻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述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组织交流: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第二步,触摸“音乐之都”的文化内涵。

首先,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二是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三是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四是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接下来,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寻找答案,并将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学习伙伴交流,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教师组织交流。

组织交流时,教师要把理解、想象与朗读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受音乐之都强烈的音乐文化氛围。

比如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可以先理解“摇篮”的意思,接着请学生朗读课文,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播放其中一位音乐家的乐曲(如《蓝色多瑙河》)。学生读完课文,听会儿音乐,教师再作激情引导: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个音乐巨子———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正是他们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这样的一座城市难道不是“音乐之都”吗?最后,在音乐声中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交流其他三个问题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是: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3自然段):先请学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然后交流“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交流时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文字等资料,最后读出浓浓的音乐氛围。

第三个问题(第4自然段):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读着这一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你感觉到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读出你的感受。(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真让人心情舒畅)然后配乐指导朗读。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5、6自然段):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你感受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怎么样?接着交流歌剧院的宏伟壮观,出示相应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交流它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然后指导朗读。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充满激情地总结:“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是的,音乐就代表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的风光景物、行云流水,孕育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父子、勃拉姆斯等音乐巨人,给世人留下无数不朽的乐章。歌剧院、音乐厅几乎遍及全城,以音乐家命名的街道、会议厅、剧院、公园比比皆是;在公园、广场或大街小巷,到处可见音乐大师们的雕塑、故居或墓地。维也纳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之中。自然、历史和人文的胜景为我们提供了丰盛的大餐。

第三步,诵读课文,积累记忆。可以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朗读和背诵。

④领悟表达的方法,学习作者的写法。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2、3、4自然段是通过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描写的,这样的写法条理清楚,事实明白。引导学生在体会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把读课文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写在课文空白处,也可以写在另外的笔记本上。

3.迁移练习。

(1)识字和写字。注意“饰、坪、掺”等字的读音。练写课后的9个生字,注意写好“巷、谐、煌”等容易写错的汉字。要注意强调正确的写字习惯。

(2)填写恰当的词语。

()的歌剧院()的维也纳()的多瑙河

(3)读课后习题2中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或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抄写下来。

4.语文实践。

课外搜集与维也纳这座城市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为后面的图片展览做准备。

资料

〔音乐之城———维也纳〕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多瑙河南岸、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小盆地中,城市依山傍水,绿荫环绕,景色秀丽,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被称为“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18世纪以来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华尔兹舞曲的故乡。作为音乐名城,维也纳拥有众多的歌剧院、电影院,各式各样的音乐厅遍布全城。最显赫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1869年,是一座古罗马式建筑,这里曾经首演过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19世纪欧洲所有著名歌剧作家的作品,都在这里上演过。1945年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1955年又按原来的样式重新建造。每年这里都有音乐比赛,是全世界的歌剧中心。漫步维也纳,几乎到处都可以看见音乐对这个城市的影响。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以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不少著名音乐家的雕像矗立在花园里或广场上。在内环路的城市公园里,可以看到伟大的约翰•施特劳斯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小提琴;沿着内环路,还会看到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英姿。这些音乐大师都曾在这座音乐名城度过多年音乐生涯。

维也纳的城市布局层次分明。415平方千米的市区,分为“三环一带”,即内城、外城、郊区和一条玉带般的多瑙河。内城街道狭窄,有许多政府机关和历史建筑物。19世纪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环形马路(内环路),宽50米,长4千米,沿街分布着现代化建筑群。外城是维也纳最繁华的商业区和主要的住宅区。外环路的南面和东面是工业区;西郊一直伸展到森林边缘,有众多的公园、宫殿和别墅,参天的山毛榉环绕城市,构成了闻名世界的“维也纳森林”。

历史名城维也纳,一直是东、西欧的重要门户,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交通要道。除了纽约、日内瓦以外,它还是第三个驻有联合国机构的城市。

只要提起维也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这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因为这里是著名圆舞曲华尔兹的故乡,也是欧洲许多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18世纪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维也纳乐派”的中心,19世纪是舞蹈音乐的主要发祥地,世界各地许多著名音乐家曾来这里居住,从事创作和演出活动。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父亲是宫廷歌手,他自幼从父学习音乐。1792年起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为生。1798年起听觉渐衰,1820年后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欧洲音乐史上,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成果,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他善于运用广阔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使奏鸣曲式发展成戏剧性的结构,赋予管弦乐曲以具有交响性构思的配器。他的创作成就,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钢琴奏鸣曲32首(以《悲怆》《热情》等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16部等。

〔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父学习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1761年随父往德、法、英、荷等国旅行演出。1769年三度游历意大利各地,演出其所作歌剧。后曾任大主教宫廷乐师。其作品清丽流畅,结构精致,除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式外,继海顿之后进一步丰富了交响乐与室内乐的表现力。主要作品有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德意志民族歌剧《魔笛》等,交响曲49部(以1788年夏所作降E大调、g小调、C大调三部最为著名)及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各种室内乐,等等。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生于教师家庭。早年在维也纳宫廷唱诗班做歌童。曾任小学教师助手,后以音乐创作为业。在生活贫困,疾病侵扰的情况下,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作品以歌曲最为著名,共有600余首,提高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加强了钢琴伴奏的作用。代表作为《魔王》《野玫瑰》《流浪者》,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旅程》等。所做十部交响曲中,以《b小调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最为著名。此外尚作有室内乐、管弦乐序曲、钢琴曲等。

〔海顿(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贫苦车匠家庭。8岁起在教堂唱诗班做歌童,后因嗓败被解雇。刻苦自学作曲,1761年起任匈牙利埃斯台哈奇公爵宫廷乐长达三十年。后曾两度去英国演出,创作了《伦敦交响曲》12部。他最早确立近代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形式,废除通奏低音。其创作广泛吸取奥地利、波希米亚等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风格质朴。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告别》《惊愕》《时钟》等100余部以及大量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清唱剧等。

〔施特劳斯(1825—1899)〕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其父与他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施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与写过100余首圆舞曲的约瑟夫•兰纳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21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成就比他父亲更大,他是位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479号。其中包括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轻歌剧16部。他19岁时就正式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1899年6月3日,他因肺炎在维也纳去逝,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10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遗体被安排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爱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120多首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16部轻歌剧,对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手迹〕 亲手写的字或画的画。

〔大师〕 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华尔兹〕(英文waltz)现代舞的一种,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一种3/4拍中慢板的舞蹈。用圆舞曲伴奏,舞时两人成对旋转,舞姿舒缓、典雅。也叫慢三步。

〔圆舞曲〕 一种每节三拍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民间,后来流行很广。

〔飘溢〕 飘荡洋溢。

〔街头巷尾〕 指大街小巷。

〔庆典〕 隆重的庆祝典礼。

〔乐池〕 舞台前面乐队伴奏的地方,有矮墙跟观众席隔开。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镂花〕 镂空雕刻的花纹。

〔名流〕(多指学术界、政治界的)著名人士。

〔反响〕 反应,回响。

篇3:《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

1、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怀。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教学重难点: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古城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有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有红叶似火的香山等,今天让我们走出去了解世界各地,看国外也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赏析《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新课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分析第9课:音乐之都维也纳

2、指名朗读。

3、学生提出问题(一边提一边问)

A:维也纳在什么地方?

B景色怎样?

C:哪个词语用的好?

D:“风韵”是什么意思?

E:与“风采”“景色”相比为什么“风韵”更好?

F:本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维也纳景色美那这座古城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

(2)、哪一句是总起句?起什么作用?

(3)、课文中交代了有哪些音乐家在这里生活过?

(4)、有哪些词语用得好?

(5)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自学

1、用一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3、4、5、6自然段。

2、分段提出问题并解答。

(1)学习课文第三段自然段。

A、找出总起句。

B、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C、哪个词用的好?

D、用“装饰”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A、找出课文的总起句。

B、为什么“天天离不开音乐”?

C、“飘溢回荡”为什么不用“飘扬回响”?

D、哪个词语用得好?用“几乎”造句?

E、引导学生归纳本段段义?

(3)第五段问题。

A、中心句是哪句话?

B、为什么被称为歌剧中心?

C、哪个词语用的好?

D、用“金光闪闪”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4)学习课文第六段。

A、本段写了什么?

B、我国民族乐团哪年在这里演出?

C、说明了什么?

(四)、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概括总结文章最后自然段。

(五)、用导游的方式,再现课文主要内容。(出示有关维也纳风景图片)

(六)、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只是地球上璀璨明珠的一颗,有更多更美好的风光等待着我们去赏析,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能身临其境去体会世界各地的美,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七)作业

篇4: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1、收集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生平。

2、收集一些维也纳的一些图片资料。

3、一些文字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文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4、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上一篇:优选政治轮训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关于修建道路的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