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故事的作文

2024-04-22

诚信的故事的作文(通用14篇)

篇1:诚信的故事的作文

孔子说:“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品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讲诚信。

记得有一次单元考试,我遇到了一道难题。这道题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而且我还在语文书上做了标记,我绞尽脑汁想啊想,一点儿思绪也没有,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可怎么办啊?这道题有三分呢?

就在这时,我发现老师正在奋笔疾书,其他同学也正在低头答题,没有人注意我。我脑子里闪现了一个念头:翻开语文书看一眼吧!我把手悄悄伸进课桌,飞快地摸到了语文书,可语文书好像有了粘性一样,怎么也打不开。

我的心跳个不停,好像在说:“这样做是不好的!”我转念一想:老师早上才刚刚讲过做人要诚实。我怎么能因为这三分而丢掉诚信呢?更何况我这样做,对学习没有帮助,而且这样一种没有意义的分数,对自己又有什么用处呢?一个虚假的分数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但它也会像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我的心上,让我于心不安。我想到这里,语文书仿佛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让我的手一下子缩了回去,我静下心来继续答题。

交卷了,虽然那三分我没有拿到,但我没有因此丢掉诚信。

诚信就像一盏指路灯,在我迷茫的时候指引我正确的方向。以后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带着诚信“出门”。

篇2:诚信的故事的作文

我有一个同学,她的名字叫做张祉怡,她是一个“诚信标兵”。我觉得她很名副其实。有一次,第二节课课间操的时候,跑完了步,我听到张祉怡在我身后说:“呀!我在地上捡到了一角钱!”我问她:“你想怎么办呀?”她说:“你陪我一起交到德育处吧。”我说“行呀,德育处在哪儿呢?”正说着,上课铃响了,我们就一起跑回了教室。

第四节课下课了,我们要放学了。到了楼下,她又想拉我去德育处,但是我们已经站队了,于是我就说:“就一角钱呀,没必要交了。”可是张祉怡认真地说:“不行,一角钱也是钱,这不是我们的,我们就不能要。我们不是要做诚信学生吗?这就是考验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经得起考验呀!”我暗暗地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正在着急的时候,我们看见宋老师推着一辆自行车走了过来,张祉怡急中生智,把一角钱交给了宋老师,回来时她显得很高兴,为什么呢?后来我想清楚了,因为她做了一件诚信的事。

篇3:诚信的故事的作文

一、认识诚信的内涵与意义

1. 中国传统:诚信乃美德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和“信”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范畴,都有“诚实不欺”的基本含义。

诚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孟子》和《中庸》先后将诚视为“天道”,又将追求诚看做是“人道”。这便是:“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国古代先哲重诚反伪,应该说是抓住了道德建设的根本,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信与诚一样,其基本要求也是真实不欺,二者常常通用。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对“诚信”的意义具有共识:即诚信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和立国之本。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诚信乃美德之本。

2. 西方传统:规范论与美德论的互动

诚信伦理在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美德伦理诚信观将诚信视为个体或共同体的美德,是诚信行为唯一的目的和动机,它是人性固有的善,是一种优秀的社会道德品质。“讲诚信”不需要外部的理由,它是自足的,以“善”为最高价值和最高追求。

事实上,规则与美德之间有着一种“关键性联系”。其“美德与规则之间的关键性关联”至少具有三层意义,即:内在美德的脆弱性需要外在的规则提供保障和支撑;外在规则的有限性则需要内在美德提供价值动力和人格基础;敬重规则也是一种美德。

3. 当今中国:完善规范,培养美德

中国传统诚信的维护机制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重义轻利”的道德教化。二是熟人社会的亲缘、地缘关系的舆论制约。三是个人自律。总之,传统诚信缺乏以调整利益为准绳的规则、契约、法律等外在制度和机制监督和制约。

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让中国民众一直以来受压抑的利益需求得以正大光明地被加以追求,甚至由于反弹而呈现出某种狂热;而相应的规范体系和监督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传统社会得以制约诚信的机制又失去了土壤,于是脆弱的诚信美德让位于利益追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被悄然排挤到了边缘。在既缺规范又缺美德,既缺他律又缺自律的情况下,许多人不择手段谋取私利,欺诈违约、假冒伪劣情况盛行。教育必须直面诚信危机,为诚信制度的建设,为诚信美德的培养做出扎实的努力。

二、检视不诚信现象及原因

1. 追求不当获利

不诚信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于追求不当获利。

追求利益本没有错,关键要以合理的、诚信的方式追求。

追求“集体利益”比起追求个人私利来,就更加理直气壮。打着集体主义的旗号,以班级荣誉或学校声誉等集体利益为目的的集体造假举动,在学校中更是堂而皇之,屡见不鲜。学校为迎接上级大大小小的评审或检查,会面向全校学生公开造假。这给学生树立了不诚信的“鲜活榜样”,极大地损害了学校的道德力量。但尤其值得警醒的是,这样的造假已经演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在我国现当代历史上,这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在“文革”期间留下的惨痛教训也许在那一代人的心中还没有被淡忘。因此,教育者尤其要检视学校里的“集体造假现象”对于一代公民诚信品格培养的潜在危害。

2. 情境影响与教育的异化

美国耶鲁大学哈桑和梅(Hugh.Hartshorne&Mark.May)就诚实等品质对1万多名8-16岁儿童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决定欺骗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便利,是否欺骗取决于欺骗行为暴露的危险程度和欺骗所得的效果的大小。我国中小学生从六年级到高二,对诚信价值重视程度下降,与他们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当下中国社会不尽人意的诚信文化环境不无关系。其中学校诚信氛围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值得教育者反思。

在迎接各项上级检查的过程中,学校有组织地整合众人,形成集体行动的力量去造假、去应付。学校卫生环境、安全环境的营造和维持,学校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这些教育本然的工作和功能被边缘化了,让位给一轮又一轮迎接检查的临阵磨枪、突击加班和集体造假。这样的表里不一、前后不符的工作方式可能为学校和行政部门积累了关于办学成就和政绩的证据,但是这样的证据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这样的工作究竟带给学校多少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变化,是值得反思的,特别是这种不诚信的工作方式对于诚信品格的形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公开课的作用在于检视问题,交流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公开课的打磨和精心加工本身也许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学校里的公开课,常常演变成“老师教学生骗人的课”。为了展现“最好的”上课效果,问题被尽可能地隐藏掉了。学生目睹了教师们弄虚作假的全过程,有在课堂上“炒冷饭”的,有把学生选优拼班的,有指定学生背好问题答案的,有课上温柔课后痛骂的。在公开课这一特殊的教学情境中,诚信一次次被颠覆,其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公开课公开的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谎言:言行不一致、不诚实和不守信。而且这样的作假甚至欺骗,成了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不卸下公开课身上的名利附加,只会让它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3. 奖惩不当

正像社会上缺乏诚信制度,会让不诚信行为轻松获利,诚信行为反而吃亏一样;正像某些形式主义的上级检查奖惩不当,没有真正激励诚信办学,反而奖励了学校造假一样;学校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管理制度或评价体系,教师只要学生成绩、守纪,不关心他们真实发展的做法,都会通过不恰当的奖惩给孩子们一种强有力的伪善动机,鼓励他们在行动上走向诚信的反面。

学生对父母或亲属等权威人物不诚实的行为主要集中在父母要求最严格或父母最关注的事情上,最为典型的事件就是学习。这是因为权威者掌握着奖惩大权,而避免惩罚,获取奖励成为学生对教师、家长等权威者说谎的主要原因。但是,当学生认为教师能够识别其谎言时,就倾向于不说谎。

承认错误者受罚(被责骂,请家长,交检查,作检讨等等),不承认错误或文过饰非者躲过一劫,这样的情形在学校中时有发生,这显然向学生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诚实则招致责难;谨慎地保持缄默则有可能幸免于难。教师这样做,无疑是鼓励孩子建立不诚实或不勇于承认错误的信念体系。而诚恳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恰是诚信的应有之义。

奖励作为人为的强化物,往往在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中被巧妙地加以使用,并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它对于诚信的消蚀作用却被忽略。不慎用奖励,不但不能使学生诚信,还常常会助长不诚信,因为它可能演变为“需要”,或成为某种交换物。这种被外在赋予的荣誉奴役的状态也远离了诚信的要求。概括而言,不诚信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追求与自己付出不相符的收益;情境因素特别是不当的奖惩是不诚信行为的直接外部诱因。在教育领域,教育的异化成为不诚信的温床。

三、回归教育本然,用诚信理念改造学校教育

诚信教育不是在现有教育体系中简单做加法,增加一些精心组织的专门的诚信课和诚信活动,当学生中出现了诚信问题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固然是需要的;更重要也更本质的是,用诚信理念改造学校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每时每刻、每个角落都体现诚信精神。“康德从对自己的义务中推出诚实;他把说谎看作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的放弃,看作是与自杀同等程度的东西:后者毁灭肉体生命,而前者毁灭道德生命。”同样,教育、教育者、学生的真实道德生命,也在于忠于其职守。

1. 用制度保障诚信

人类经验和既有研究表明,缺乏制度规约的诚信是极其脆弱的。合理的制度是诚信的保障条件,会让人感觉没有必要说谎、作假;或者说谎、作假会受到应有的惩处,带来更大的利益损失。

皮亚杰的经典研究表明,儿童起初是出于对“制定”道德律令的成人权威的敬畏才遵守道德规范的,而成人权威的树立离不开一定的责罚。为了免受这些责罚,他们才愿意遵守道德规范。因此,儿童的道德内化过程是由道德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定的道德他律的强制是其必不可少的动力条件。这个原理不仅对儿童的道德成长,而且对成年人的道德塑造,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制度是刚性的,旨在确保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惩处,保障诚信者的正当利益。但制度又不是完全外在的、冰冷的,它与美德具有内在的关联。让学生参与制订、检视和修改班级规范,有助于学生理解各项规则对于学校和班级生活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恪守规则;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遵守活动规则,让学生体验规则的公正性、必要性,使其懂得合理规则是各项活动顺利展开的根本保证。当前某些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检查制度中尚有一些不合理因素:如重可编码的结果(如分数、获奖数、排名、汇报材料等),而对于难以编码的学生道德发展等方面以及达成结果的漫长过程比较忽视,表现出一定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诚信制度建设,对于营造学校诚信氛围起了负面的作用。应当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命:学生真实的、健康的发展,来反省和改造相应的制度。

2. 在交往中体验诚信

要让学生对诚信产生切身的积极体验,离不开对真实人际交往中诚信情境的感知与应对。“长期以来,造成我国道德教育实效差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是最重要的原因。充分利用真实的道德冲突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应该是道德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途径。”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体悟自己生活中的诚信交往情境,就会让学生有更多切身的诚信体验。当然,我们希望更多的学生表现出主动的诚信行为,这样跟从性失信发生的可能就会降低。为了取得这样的效果,教育者的榜样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傅子》有言:“故人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遇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那么,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以信诲其生,则生以信敬其师。”这要求教师忠于职守,处处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3. 培养自律意识与能力

人的诚信行为往往离不开他律与自律的共同制约。而学校教育的职责之一是培养学生自律的意识与能力。当自律意识与能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做人坦荡,不受良心谴责”的内在力量成为有力的制约,诚信行为才能趋于稳定,较少受不良环境的侵扰。同情心以及建立在同情心基础上的义务感和道德良知在自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想到“我”的作弊行为会使得整个学校蒙羞,会伤害那些没有作弊的人,甚至伤害整个教育系统,“我”就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正是这些通过同情作用所产生的内心“不安”构成强有力的内在约束,有效地和持久地阻止人们做那些不诚信的事情,甚至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也一样。

诚信践行能力的培养对于诚信行为的最终发生至关重要。守信行为的践行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主体对未来守信行为的难度缺乏准确预判时,往往会因低估难度而轻率许诺,后来却无法兑现;当事态发生变化,缺乏相应应对能力,也会导致失信。因此,需要培养学生谨慎承诺、准确预判、克服困难实现承诺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做出自我守信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屈从权威的自我守信承诺。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师生之间的承诺后,再指导他们学会完成生生之间的承诺。这时由于撤消了权威的力量,其承诺水平更具有自律性,也更具有普适和长远的意义。

篇4: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

我父亲也有一次赊猪崽的经历,至今还记忆犹新,常常津津乐道地向我提起。有一年,我家把大猪卖了,父母合计着再买一头猪崽。费县大集到了,父亲在后车座上绑上一只篓筐,骑着自行车就去赶集了。他来到集市,看到猪崽没剩下几只了,也都没相中,正心灰意冷地要离开。这时,一位中年男子忙过来搭讪:“老弟,没看到中意的吧?俺家母猪下了窝猪崽,这集卖了几只,还剩下四只,都怪强,俺带你上俺家看看去?”父亲没假思索,应了一声,就跟他去了。

这人的家在平邑县天宝,是个比较偏僻的山庄,离费县城有五十多华里。去他家的路净是些羊肠小道,蜿蜒崎岖,很是难走。父亲一路颠簸,七转八拐,累得满头大汗。到他家时,已晌午多了。那人说:“老弟,饿坏了吧?孩他娘,抓紧时间炒两个菜,俺跟这位老弟喝一气。”父亲说:“老哥,让你破费俺于心不忍,还是回家吃吧。”他又说:“不就一顿饭吗,就是走道的饿了让俺管饭俺也会管的,何况你还买俺的猪崽。”其实父亲早已饥肠辘辘,那人说的话正中下怀。他想:从这里到家得有七十多里路,如不吃饭,驮着猪崽到家可不就饿惨了?不一会儿,几盘热气腾腾的菜肴就端上了桌。这哥俩有说有笑,推杯换盏,一个来小时,父亲就赚了个酒足饭饱。

看时间已不早了,父亲忙让那人带着去了他的猪圈。父亲发现一头猪崽浑身油光发亮,二目有神,架步也大,走起路来非常稳健,就对那人说:“就要它了。”他们用细绳缚住猪崽的四肢,过完秤,放进篓筐里。父亲对那人说:“这猪崽看起来还行,不知是不是好喂?”那人痛快地说:“这事好办,你先喂一集,觉得好喂再付钱,不好喂算俺的。下个费县大集咱们在桥西头见。”父亲向那家人告了别,就急匆匆地往家里赶。

到家时,天已大黑了,母亲跟我已在村口等候多时。她问父亲:“你干什么去了,这么晚才回来?”父亲答道:“俺去平邑天宝逮猪崽了。那卖主也忒大胆了,没找保人,也没问俺家住哪里,姓啥名谁,就赊给俺了,还管了俺一顿饭。如果咱不给他送钱,他还真找不着咱。”母亲说:“咱不能昧良心,再说人家喂个猪崽也不容易,得把钱还给他。”父亲说:“俺不是那个意思,只想说这人实在、心眼好罢了。”费县集又到了,父亲早早来到集市的桥西头,等着那人来取钱。过了老长时间,那人才来,父亲把钱一分不差地递给他。作为回敬,父亲约他来到羊肉汤锅前,要了两碗羊肉,两杯小酒,两人又喝了起来……

这件事情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枚誠信的种子,并已生根发芽,让我知道为人做事一定要讲诚信、守承诺。

篇5:诚信的故事作文

寒假,我到“惠好小卖部”买鸡蛋。我走进小卖部,里面等着好几个顾客,卖货的却只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他拿货找钱,累得气喘吁吁。

这时,男主人急匆匆走进来。“哬,人还不少。”说着转过脸来,对小男孩说:“你今天帮了爸爸一个大忙。”边说边熟练地接待顾客,不一会儿,小店里就剩下我和另一个顾客了。男孩对店主人说:“爸爸,这会儿人少了,您清点钱吧!”

店主人一边叠钱,一边用验钞机检验人民币。突然,他举起一张50元面额的人民币照了又照,验了又验,还用手指弹了弹,然后说:“这是一张假币!”男孩顿时傻了,不住地说:“都怪我,都怪我。怎么没顾得上验一下呢?”我旁边的顾客说:“这还不容易?拿去进货,谁能那么认真一张一张地看呀?”小男孩略有所思地说:“找给别的顾客就行了。”不料,店主人慈祥的神色消失了,变得严肃起来。他抚摸着小男孩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孩子,爸爸不怪你,你毕竟还是个孩子,失误是难免的,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损失转嫁给别人。”小男孩不服地说:“那我们不是被坑了吗?”店主人继续说:“如果知道这张钱是假的,咱们还去蒙骗别人,就失信于人,就违犯了国家法令。虽然假币给我们带来了损失,但我们不能因钱而失去人格,失去良心,失去诚信。要知道,诚信是无价的!”

听了这番话,小男孩羞愧地低下了头。我愣住了,原以为店主人只想着挣钱,万万没想到他却有一颗闪亮的心。我顿时觉得他特别高大,可敬可亲。随后,他一转身,对小男孩说:“我去趟银行,把这张假币交上去。”

我出于好奇,陪同店主人来到隔壁的银行。营业员听完店主人的来意,不由一愣,随即就投来赞许和钦佩的目光,开了一张收据,双手递给了店主人。

篇6:诚信的故事作文

记得有一天下午到校,我刚坐到座位上一会儿,就发现了杨春雨有一本《蓝精灵》。于是就用文具盒动了动杨春雨的后背,杨春雨转过头来说:“干什么?”可以看会儿你的《蓝精灵》吗?“当然可以,只不过要在上课前还给我。”我高兴地不停的点头,就像小鸡啄米一样。

她说完,就把那本《蓝精灵》给了我,我一翻开书就被书里面的图画和语句吸引住了。这一系列的书几乎都是格格巫要抓蓝精灵,结果每次的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格格巫却从不服输,一次又一次的捕捉蓝精灵们。

过了一会儿上课铃响了,我心想:现在我如果对她说让我再看一会儿,杨春雨说不定会同意的,但又转念一想,我如果这样就不讲诚信了,我还是一星级诚信标兵呢!我一定要还给杨春雨。于是我不舍的还给了她。

篇7:诚信的故事作文

家里的餐桌上一直都摆放着一个漂亮的玻璃杯,这个杯子是妈妈的最爱,妈妈每天都会用这个杯子喝水。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我口渴极了,于是我急匆匆的想跑到饮水机旁边,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我的急躁,一不小心就将桌上的水杯撞了。一声“哐当”妈妈心爱的水杯在地上碎成了无数的碎片。

不安的情绪渐渐的涌上了我的心头,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听到声响的妈妈从厨房里走了过来。当时的我还不敢去看妈妈脸上阴沉的表情,只是低着头,搅着手眼神闪烁。

“怎么回事?”妈妈出声问道,我站在一旁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脱口而出:“一只猫从这儿蹿过,然后打碎了你的杯子。”我说完这句话后,脸都变红了,心里也涌出了一种羞愧,学校里的老师每天都在说我们要守诚信,不能撒谎。可是,此刻,我明知道这不对,可还是撒了慌。

妈妈看了我好一会,然后拿出了扫把,将这里的杂乱清理了一番。只不过,这期间,妈妈一眼都没有看我。一直到晚饭过后,妈妈都没有跟我说过一句话。

到了要睡觉的时候,我见着妈妈脸色阴沉,我不知道妈妈是因为她的杯子碎了不开心,还是因为她知道了我撒谎而不开心。因为,妈妈在吃晚饭后,若有若无的说了一句,这附近没猫。

那一整晚,我都没有睡安稳,第二天的时候,我终于下定决心,就算会被妈妈骂一顿,我也要如实说出来。因为如果不说出来,这件事就会一直在我的心里缠着我。

当我朝着妈妈说出这件事的缘由后,出乎意料的,妈妈没有责骂我,反而因为我的主动认错,脸上阴郁的表情一改,转而露出了阳光灿烂般的笑容。

篇8:诚信的故事的作文

导致企业经营者不诚信的原因有许多, 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和企业经营者自身的, 但是归根结底, 我认为在企业经营者选择博弈中, 企业选择诚信还是选择欺骗不诚信决定因素是诚信的收益预期与成本预期问题, 诚信的净收益是企业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在经营实践中, 企业根据行业、市场环境、竞争和企业自身情况, 对诚信收益和成本作出判断, 只有当收益预期大于成本预期, 企业才有建立诚信的动机;反之, 当收益预期小于成本预期, 企业在不会有建立诚信的动机。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不但有我们通常道德意义上的诚信, 即“道德的诚信”, 也有经过成本与收益核算后的诚信, 我们把它称为“计算的诚信”。计算的诚信与道德的诚信有着明显的不同, 道德的诚信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计算的诚信则是企业经营者面对现实的一种诚信折衷, 是具有“经济人”特征的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企业真正做到诚信的初级阶段, 如果收益预期大于成本预期企业将是诚实而守信的, 如果收益预期小于成本预期企业的经营将是失信, 比如通过以次充好来降低成本。

我们通过计算, 来说明“计算的诚信”。先以一次交易为例, 一次交易亦即“一锤子”买卖, 企业的选择是恪守诚信或者欺骗不诚信, 消费者的选择是购买或者不购买, 企业选择欺骗不诚信的预期收益为:

企业选择诚信的预期收益为:

其R1、R2为消费者购买后企业的收益, 由于是一次交易, 信息存在较严重的不对称, 我们认为消费者购买与不购买的可能性相同。很显然, 企业选择欺骗不诚信的E1要大于E2, 原因是企业不诚信行为比如偷工减料、比如以次充好、比如添加违法添加剂而带来的企业成本的减少或者收益的增加, 即R1>R2, 所以从企业角度来考虑, 企业的最佳选择是不诚信。

重复多次的交易。企业的不诚信行为的结果只能是短期交易, 一旦消费者知道企业不诚信他们会选择不再购买, 所以重复交易一定是企业诚信经营的结果或者是至少一个阶段诚信经营的结果。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证明, 只要重复交易时每次的收益率i>0, 那么从长远看, 重复交易的总收益一定是大于“一锤子”买卖的收益。一般地说, 重复交易的次数越多, 企业诚信的收益越大。博弈论声誉模型证明, 只有在无限重复博弈中, 企业才有通过守信行为建立信誉的动机。

所以, 如果企业经营者是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机会主义者, 那么, 他会“理性”地选择欺骗不诚信, 通过一次交易或短期交易来获取利益, 然后或者关门歇业或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长期的重复交易虽然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利益, 但这只是理想情况下计算的结果, 激励的市场竞争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会使这种重复交易的利益不能够维持长久。另外, 由于我们的法律、制度对失信企业的惩罚还缺乏足够的置信度, 我们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 我们对失信的经济处罚畸轻, 在法律和制度处罚的能够变通、失信的不良行为不能被记录并传播、失信的经济处罚不痛不痒等情况下, 企业的经营者便失去了长期诚信的耐心。再者, 在我国当前阶段企业收益的变化对诚信度变化不敏感, 也就是说企业因为诚信而带来的收益不大, 企业因失信带来的成本增加也不大, 以至于许多企业经营者没有长期诚信经营的动力, 他们在企业初创时表现的足够诚信, 待企业建立声誉之后, 会表现出某些机会主义特征, 开始试着不诚信, 如果这种不诚信确实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 那么计算之后的不诚信将成为习惯。

如何使企业诚信,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增大企业的失信成本, 使企业经营者在计算得失之后选择诚信经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大法律、制度对不诚信行为惩处的可置信度, 加大失信行为的法律成本。虽然我们更多的是将失信行为归于道德, 我们多数人的多数行为应该约束于道德, 但道德毕竟是一种软约束, 对那些怀有暴富心态的机会主义者来说惩治的力度有些不给力, 他们往往至道德于不顾。我国现有的多部法律、制度如《合同法》、《民法通则》等都有诚信守信的法律原则, 但是由于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的产生, 导致许多法律、制度等固有的神圣性、正义性、公平性和强制性被弱化、被软化, 从而导致法律、制度对失信行为惩处的可置信度降低, 那些机会主义者会理性地选择用少量的租金来换取法律惩处减小或消失, 从而获得极高的收益。相反, 如果失信行为必将受到法律、制度的惩处, 企业不诚信的法律、制度成本极高, 那么失信行为就显然得不偿失, 在衡量失信的收益与法律的制裁之后, 一部分即使严重的机会主义者也不得不摄于法律、制度的惩处而至少会“计算的诚信”。要提升法律、制度惩处的可置信度, 就要求掌握这种法律、制度裁定权和行使权的政府和政府相关官员首先要做到诚实守信、依法行政。要依法依规对那些行政不作为、慢作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寻租设租、收受贿赂等不诚信行为的法律裁定者、执行者进行惩处, 并对这些人的不诚信行为做到零容忍, 要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加以规范, 要从权力制衡角度对他们进行监督, 使权力行使者在面对企业违反法律、制度等不诚信行为时能够做到违法 (或违反相关制度) 必究、执法必严, 从而提高法律、制度对不诚信行为惩处的可置信度, 加大企业违约等失信成本。

(2)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对失信者社会约束和惩罚机制, 加大失信行为的社会成本。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可以使不守信企业无立足之地, 一旦失信处处受制, 使失信者面临极高的社会成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 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以来,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但其对失信者的约束和惩戒功能还非常有限,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在科学认知社会信用体系功能的基础上, 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性。当然,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在当前, 我们首先要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 即央行正在完善的诚信系统, 通过完善诚信体系, 使企业失信行为一经核实就将其记录在案, 并且让银行、工商、税务、海关、质检等相关机构和相关企业能够查询的到, 还要通过合法的传播让做到众人皆知, 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良后果, 使失信企业对某个企业或消费者的失信转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使其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 甚至无安身之地, 从而大大提高其失信社会成本。

(3) 增加经济惩戒力度, 加大失信行为的经济成本。无论是法律、制度可置信度的加大还是社会信用体系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罚机制的加强, 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经济处罚上, 没有经济的处罚恰恰是机会主义者们喜欢看到的。企业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取利润, 利润左右着企业经营者是否诚信经营的选择博弈, 通过对失信行为的经济惩罚使失信者不能因失信而获得利润, 从而减少失信行为。当前我们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对失信行为处罚过轻, 即使是按照处罚的上限也不能使失信企业感到“疼”。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增大, CPI的高启和诚信缺失的现实, 我们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处罚力度也应与时俱进, 提高处罚上限直至罚到失信者倾家荡产, 让失信者感到切肤之痛。经济惩罚的增大必然会加大企业失信成本, 减少失信的可能, 从而达到“计算的诚信”。

本性难移, 是说一个人的个性一旦形成, 我们很难改变, 也就是说要使一个企业做到道德的诚信是不易的, 企业经营者的个性早已形成, 但是其“理性经济人”特征, 又决定其能够在计算之后理性地选择“计算的诚信”,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大其失信的成本, 增加守信的收益, 让其作出理性的选择。从长远来看, 企业诚信的预期长期收益的增大或失信成本的增大可以使企业经营者“计算的诚信”, 并逐渐成为他们的习惯或自觉, 最终转化为企业经营内在的“道德的诚信”, 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真正的诚信。

参考文献

[1]程民选.信用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王地宁.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博士论文, 2010.

篇9:作文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关键词:诚信危机;撒谎作文;诚信教育;作文教学

诚信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恪守的古老信条。常言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安。”然而,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媒体报道的各种造假、欺瞒、行骗的声音不绝于耳,诚信危机已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最大掣肘。

诚信是建立德育金字塔最重要的基础,然而当前青少年诚信品质的现状令人忧虑。青少年的诚信缺失反映在语文学习上就是“撒谎作文”成风。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曾编过作文。学生习作中常出现拾金不昧、公车让座、雨天借伞之类的情景。再者,描写母亲,必写白发、皱纹、老茧等,妈妈们在其笔下瞬间都老了一大把。更有甚者,为博得同情,渲染悲情,捏造父母死亡、残疾等惨状的……“撒谎作文”不仅造就了弄虚作假的文风,更会影响孩子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造成学生写出“撒谎作文”的原因

(一)撒谎作文源于实践教育的缺位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充实的生活实践,才有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写作才能言之有物。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课本知识几乎挤占了学生的所有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所学无非从书本到书本;学生的生活无非是从家里到学校两点一线生活。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孤陋寡闻,写起作文只能闭门造车,当然空洞无物了,要不就只能凭空捏造,胡编乱造了。如,部分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没有过多机会接触自然,有的小学生甚至不知道蔬菜长在哪里。很多学生喜欢宅在家里玩电脑,缺少与社会、自然接触的机会,遇到作文题就会无从人手,只得四处找书、网上搜索来拼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撒谎作文”的风气。

(二)撒谎作文源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

虽然素质教育的大旗高高飘扬已久,但是多数学校仍难以摆脱应试制度的樊篱,教育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导致了教育的扭曲和异化。正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抄抄抄,逼出的绝招。”为了提高升学率,家长和教师就给学生提供了大批满分范文供学生模仿写作。在“得作文者得天下”的舆论下,急功近利的家长、教师纷纷赶着鸭子上架,迫于无奈,学生只得使出“仿、抄、编”的三板斧来,长此以往就助长了虚假文风。

(三)撒谎作文源于社会环境存在诚信危机

1.当前整个社会都在有意、无意地损害着诚信资源,各种不讲诚信的黑幕丑闻不断,如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之弊政,重形式、讲包装的种种“假货”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社会诚信氛围的形成。孩子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诚信道德氛围,不利于他们诚信观的形成。

2彳艮多家庭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偏重学习功利主义,忽视道德品质的引导。有的家长在事业上和生活中缺乏诚信,甚至把错误思潮带回家中,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3.学校在日常管理中泄露出来的种种失信行为,弱化了校园的诚信氛围,妨碍了青少年诚信品质的养成。例如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考核,不少学校突击搞面子工程,使学校的诚信形象大打折扣。凡此种种都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二、诚信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誠信教育虽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完全有责任利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将诚信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何消除“撒谎作文”,把诚信教育融入作文教学当中呢?

(一)有生活才能真诚作文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1.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触、多感受、多体验、多发现。家长也要鼓励孩子走出个人的四角天空,广泛交友,开阔眼界,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为真诚作文积累丰厚的素材。

2.作文训练中所命题目应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命题时应将写作内容定位于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易于人手的方面。写作时间上也要增加弹性,做到课堂和课后松紧有度。写作的作业形式应不拘一格,平时训练也可改为周记、随笔等。一切以方便學生自由发挥为宜,让学生写作随心而情、随性而行。

3.作文指导中应鼓励学生写作生活化,有感而发,言为心声,提倡敢于流露出自我的真情实感,提倡敢于表达出独特的心灵体验,甚至是厌学情绪、人际纠葛、情感困惑等消极情绪。写作上应返璞归真,以人为本,必须淡化说理、淡化主题,反对伪神圣、伪崇高地拔高主题,坚决摒弃空话、套话。

(二)不除应试心态难遏撒谎作文

1.考试的标准和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方向。应试教育把作文教学变成一个单纯的写作技巧训练,而不是培养情趣、开拓心灵的教育活动。所以学生从小树立的作文观就是把作文当做应付考试的“手段”,久而久之,他们就学会了如何“不择手段”地去获得高分。因此我们应当推翻应试心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评价的建议中,将“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一个评价标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宜重真情实感,轻写作技巧。只要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2.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倡导作文考试的改革,如对作文考试的命题要点、评分标准、阅卷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消除应试作文的阴影,着力打击虚假文风。同时,相关部门应组织编写系统的作文教材,用以指导和规范作文教学。作文教材应当以素质教育为教学目标,应当符合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从而给当今散乱的作文教学以一种权威性的引导,纠正错误的教风学风。

总而言之,让诚信教育与作文教学并肩同行,可使两者相得益彰,让学生懂得真情作文,真诚做人。只有整合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努力重建诚信的道德氛围,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去重塑青少年的诚信精神,才能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回归和传承。

篇10:一个诚信的故事作文

转眼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年年岁岁都在生命中留下了一些痕迹,快乐的,悲伤的,感动的……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

放暑假了,为了证明我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我和爸妈约定——放假我当家!第二天一大早,我带上钱包,下楼逛市场去了。啊!市场的.东西可真丰富,花蛤、鱼、青菜、肉……也都那么新鲜,那么诱人!我东瞧瞧,西看看,你看,青翠欲滴的青菜,是妈妈的最爱,我拎着绿油油的菜喜滋滋地往前走——这一点也不难呀!你看,我喜欢的鱼正在那活蹦乱跳呢,称完鱼,我怎么也找不到我的钱包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怎么办呢?鱼钱怎么付?包里还有一张红色“毛爷爷”呢,回家跟妈妈怎么交代?第一天出门就出师不利。

这时,鱼摊的老板说:“小朋友,别急,想想你刚才去过哪里,再顺路找一找,待会再来买鱼吧。”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一拍脑袋,想起来准是买菜时没注意,钱包应该丢在菜摊上了。我连忙直奔菜摊,还没到菜摊,就看见那位卖菜的大婶正着急的东张西望,看见我来了,她快步走向我,马上把钱包递给我,对我说:“小朋友呀,以后可得注意喽,我看见这么可爱的包,心想一定是你的,怕你着急就到路边看看能不能碰上你,现在赶紧收好了!”说完马上赶回摊子上。我看着她麻利地抓菜,上称,收钱,望着她忙碌的身影,望着她真诚的微笑,似乎在诉说着她的平凡,她的朴实!一抬头,看见她店里贴着“诚信经营-童叟无欺”那不就是她的真实写照吗?

自那以后,我每次去市场时,都会与她打个招呼:“阿姨,生意不错呀!”而她再忙,也会与我搭上两句。人人都爱买她的菜,大家都说她的菜又新鲜价格又公道。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她的生意越来越兴隆。

点一盏诚信灯,给自己铺一条成功之路,给他人一盏诚信灯,幸福之花将永远绽放。卖菜的大婶因为她的诚信,现在开了一家小超市,生意一样十分红火。

篇11:我的诚信故事作文

那天,我去好朋友小静家玩,玩耍之余,眼尖的我发现了柜台上有一只威风凛凛的老鹰,是用陶瓷做成的。

老鹰长着褐色的羽毛,两颗黑得发亮的眼珠,又尖又大的喙,栩栩如生。翅膀舒展开,身体向前倾,随时准备直冲云霄。太美了!我一见如故,抚摸着舍不得放下,恳求晓静借我几天欣赏。可小静犹豫不决,这可是他爸爸从国外带回来的,是爸爸的心爱之物。不过,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小静还是答应了。

我对这只瓷鹰爱不释手,即使吃饭睡觉上厕所,也一直带着它。灾难说来就来,我上完厕所回来的路上,手一挥,碰到了瓷鹰,一瞬间瓷鹰就成了一堆碎陶瓷片。

我心乱如麻,刚走出家门没走几步就碰见了小静。“瓷鹰可以还给了我了吗?”“我,我还没赏够呢!”我忐忑不安地回答道,说完,扭头就走,生怕小静发现端倪。

一连几天我都坐卧不安,心里、脑子里,甚至连梦里都是这件事。

“铃铃铃”电话响了。“喂。”“是我,小静……”啊?是小静,怎么办?千万不能让她知道瓷鹰已经“死”了,左思右想,只好搪塞:“这这,这几天我准备出去旅游了。”话音刚落,爸爸就回来了,我吓了一大跳,急忙把电话挂了,心慌意乱地看着爸爸,心想:千万不能让爸爸知道这件事,不然他会骂死我的。“谁打的电话?”“是推销产品的,没什么。”我强作镇定,心里却像揣着一只兔子一样,怦怦直跳。唉,何时才能结束这场噩梦呀?

晚上,电话铃又响了,我心神不宁地拿起话筒起来。一听到小静的声音,我就慌了,她又来讨瓷鹰了。都怪我毛手毛脚的,把瓷鹰打破了,还撒了谎,现在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模仿起录音:“对不起,你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

篇12:我的诚信故事作文

记得那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小丽阿姨家做客,却遇上了倾盆大雨。小丽阿姨借给我们一把深蓝色的格子大伞。

第二次去的时候,我们刚走到小区院子的门口,妈妈突然停了下来,转头问我:“上次你小丽阿姨借咱们的伞,你拿了吗?”我心里咯噔一下,急忙说:“我没有拿,怎么办?”妈妈让我赶紧去拿伞,我嘟嘟囔囔的说:“下次再拿不就行了。”妈妈严厉的瞪了我一眼,生气的说:“做人要讲诚信,拿了别人的东西,就一定要还。不然就算下一次借别人东西,别人也不会借给你了,因为你已经失信了,以后可不能这样了,这可是咱们的家风。”

我听了这话,脸一下子红了,羞愧万分,急忙跑回家拿来了那把深蓝色的格子大伞。

对别人的承诺要做到,对自己的承诺也要做到。在暑假前,我就已经制定了暑假的学习计划,并对自己承诺要认真完成。可是暑假开始了,我也没有按照我的暑假计划学习。妈妈问我:“你的暑假计划照做了吗?”我一拍脑袋,不好意思的说:“还没有呢。”从那天起,暑假开始到暑假结束,我一直按照自己的暑假计划学习,学习果然提升了很多。

篇13:论公民诚信教育中的学术诚信

1. 公民及其教育

何谓“公民”?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显然, 这是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法律和政治地位。但是否能够真正拥有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以及能否真正行使这些权利才是问题的关键。我国《民法通则》根据公民的行为能力, 将公民分为有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三类。而对公民能力则没有回应, 这也不是法律所能为的。因此, 就需要教育, 需要开展公民教育。英国哲学家约翰·怀特认为, 教育基本上就是公民教育。然而, 由于东西方传统的差异, 中国的公民教育与西方的公民教育存在着取向上的差异, 西方主要是进行公民性教育, 而中国则偏重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正如只有适应本国发展需要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一样, 我国进行的公民教育也必须适应我国的国情。一方面我们的公民教育需要借鉴和学习西方人权保护的内容, 鼓励个体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要弘扬我们的传统美德, 要植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毕竟这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 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观既包含着文化的自我认同, 也包含着对相异文化的承认。但是, 无论何种价值背景下的公民教育, 其根本价值取向都是要为人服务, 因为公民是人, 公民教育是人的教育, 所有的结局都应指向人的幸福, 这是教育的归宿, 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

2. 公民教育中的诚信教育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信教育就是对公民也就是每个人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诚信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决然不能缺少的。因为它不仅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为政之法、经商之魂、心灵良药, 而且是世界沟通的语言、人类的无形资产。小到一个人, 大到一个国家, 只要拥有了诚信, 就等于拥有了这个世界, 所以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务必明确, 诚信不是理论的, 而是实用的。所以, 诚信教育绝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说教上, 也不能满足于口头表白。必须重视内在德性的养成, 这是根本。诚信教育必须防止形成表里不一、知行脱节的不良倾向。防止形成双重人格:在学校、在人面前时一种表现, 回到家中, 或者老师、同学不在场时又是一种表现。

二、学术诚信关乎我国的未来发展

一般而言, 学术是人类对社会及自然界理性思考与认知的结晶, 是对真理的把握与应用。而学术诚信则是指人们对科学研究、学术行为的诚实性和真实性。追求真理是学术的天职, 对真理的追求必然需要诚信的道德品格。因而坚持学术诚信就是搞学术的人即真理追求者的不二法则。立足于我国的道德传统, 学术诚信就是要求在学术领域里进行学术探讨研究、学习学术成果以及从事其他学术行为时, 必须具有诚和信的道德品格和行为准则。“诚”指真实, 不自欺, 不欺心, 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 侧重个体内心的自我道德操守:“信”指信用, 不欺人, 不骗人, 侧重于个体外在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在与他人交往中应遵循的态度, 要求在对待其他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上不欺诈、不篡改、不剽窃。然而, 不容乐观的是, 就像假冒伪劣商品冲击品牌商品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一样, 现实中学术诚信方面出现了问题, 即学术不端行为大量充斥着学术界。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整个学术界的秩序, 破坏了治学环境, 阻碍了学术繁荣, 影响了学术发展的正常方向, 日渐形成了浮躁的学术风气, 妨碍了年轻一代的成长。更可怕的是学术诚信缺失窒息了学术创新。没有了学术创新, 其他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

三、大学是重建学术诚信重要平台

1. 现代大学的功能和特点

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 在大学的四大功能中, 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 科学研究是对传播知识、人才培养的支撑, 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只有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 在科学研究的支撑下,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这四者循环构成了现代大学特点。

第一, 现代大学的教育性。教育性是任何一所大学的最高理念和根本原则。从逻辑上讲, 大学首先是一种高等教育机构, 其次才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组织, 因为只有大学才能大规模持久性和群体性的稳定地向大众传授高级知识。如果一所大学不具备教育性, 不把育人放在首位, 那就不能称其为大学。

第二, 现代大学的创新性。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是人类思想和知识创新的源泉, 是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同时也是一个参与社会变革、提供科学咨询、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库, 在为社会提供创新思想和创新知识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创新教育, 它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并以创新的知识培养创新人才。

第三, 现代大学的国际性。大学是国际知识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人类科技、文化甚至感情交流很多情况下是靠大学来进行的, 很多大学都有外国留学生, 通过他们把人类知识、科技和不同的文化互相传递到各自的国家,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加速推进了教育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国际化, 教学、科研和管理都有可能在国际化的条件下进行, 教育资源的跨国配置已成为通常现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 大学在为各自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 也在为全人类培养人才。

2. 大学在重建学术诚信中的不可替代性

现代大学的功能和特点昭示了大学在重建学术诚信中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换句话说, 大学是重建学术诚信的重要平台。教育的发展关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是崇真的学术氛围。面对猖獗的学术诚信缺失现象必须在重建学术诚信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作出表率。

第一, 增强对学术诚信建设的重要认识。学术诚信建设不仅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而且更是关乎学术创新和其他创新、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大问题。必须明确, 我国目前存在的学术诚信问题, 不仅反映了学术界诚信意识和诚信机制的薄弱, 而且折射出其背后的社会环境和浮夸文化土壤的问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真正在高校率先抓好学术诚信建设。第二, 重视学术规范教育。教育是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对发生的种种学术不端事件必须举一反三, 强化诚信是为人之道、学术之本, 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必须成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学生学业教育的必备一课。第三, 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与扭曲的现行学术评价机制密切相关。过度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 它容易促使教师和科研人员追求短平快的研究成果, 直至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因而在充分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在考核、晋级中避免“一刀切”, 建立“和而不同”的分类评价和质量导向的考核机制。第四,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学术不端现象往往暴露的是学校管理制度的问题。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必须采取科学的科研项目管理措施。要做到, 以科研项目审计和同行监督等有效举措, 确保师生在研究过程包括论文发表环节中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第五, 整肃学术不端行为。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维护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 是中国高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就是必须, 而且要做到一经查实、决不姑息。同时, 为严惩和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必须建立完善的独立工作的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纠错教育机制。

摘要:当今社会, 诚信正遭遇严峻的挑战。学术不端作为学术诚信的对立面, 也充斥着整个学术界并严重干扰学术的健康发展。因此, 开展有效的公民诚信教育, 并且突出公民诚信教育中的学术诚信教育, 是我国学术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公民,诚信教育,学术诚信

参考文献

[1]陈金清.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及其治理[J].学习与探索, 2010 (5) .

[2]王平.诚信的重要性及公民诚信教育途径的构建[J].中山大学学报, 2006 (11) .

篇14:诚信的故事的作文

迫于经济压力,猴子买了位置偏远点的低价票欣赏心爱的音乐。它入场刚坐下,老牛便过来问是否需望远镜和助听器。猴子问老牛为何不去拉车、犁地,不懂音乐在剧院里多受罪。老牛笑了笑说,现在耕地、拉车大都机械化了,剧场服务虽非本行,但学学也干得来;同时强调自己懂音乐,所谓“对牛弹琴”,那是人类的无知和偏见。

音乐会是喜鹊独唱专场。它说自己感冒了,但必须应约演出,如果唱得不好,希望大家包涵!演唱时,喜鹊果然唱到半场就力不从心了;它向观众施礼致歉,只休息10分钟又登台演出,并以荆棘鸟般的真诚和拼力唱完全场,赢得全体观众由衷的掌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就审题立意上说,该材料的蕴含是多元化的。像这样故事性材料,整体把握是一个角度,故事中每个人物分别观察也是一个角度。为此,本材料作文至少有四个角度可供立意:可从“猴子”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从“老牛”的方面去审视,又可从“喜鹊”的角度去琢磨,还可从剧场方面来探究,甚至可以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提炼……但必须准确地挖掘出材料中某一层面的寓意,然后选择立意,进而联系社会生活,发表人生感悟,从而尽显才华,张扬个性。

猴子的角度,可以立意为:(1)改变消费观念,以适应适用为准;(2)人们的思想意识,应该突破传统观念的羁绊;(3)认识是在发展变化中形成的;(4)社会生活往往受到时代的制约;

老牛的角度,可以立意为:(1)传统说法值得探究;(2)不能唯传统是信;(3)凡事应不受条条框框束缚,敢于开拓;(4)要敢为天下先;(5)不能只求专业对口,要勇于开辟就业的新天地;(6)适应是在学习中获得的;(7)面对发展变化的生活,贵在适应。

喜鹊的角度,可以立意为:(1)要重承诺、讲诚信;(2)遵守行规,是立身处世的根本;(3)要先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4)真诚待人,人也会以诚待之;(5)战胜自我,坚持就是胜利;(6)只要竭诚尽力去做,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7)学会做人,是从事事业的首要条件。

剧场的角度,可以立意为:(1)要多给青年人一些学习锻炼的机会;(2)心系他人做善事,其好处往往是多方面的。

整体上把握,可以立意为:(1)世易时移,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2)适应变化,是生命的本能;(3)不变只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重在适应。

由于材料本身是多元的,发散思维做多向解读可有上述多个立意角度,作文要求又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那么,就选你最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的立意角度来写;又因为“自主……确定文体”,那就选择你最擅长的那种文体来写好了。例如,就综合分析把握所得的观点“贵在适应变化”而言,可以有以下多种文体的构思:

(1)写成议论文。谈适应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可以由大及小地讨论:人类要适应自然环境,国家也要适应发展潮流,作为一个青年人,更要学会适应社会。

(2)写成记叙文。记录(可以虚构)“我”在暑期中外出打工,在打工中战胜多少艰难险阻,努力学着适应社会,这段日子令人难忘。通过演绎故事,来反映“适应”的重要意义。

(3)写成哲理散文。可以多方联想,博取材料,分“适应,是智慧,不是妥协”;“适应,是主动改变,不是消极退让”;“适应,是以柔克刚,不是玉石俱焚”等三个方面来构思行文,从而强调、提示“适应能力强”的社会人生意义。

(4)写成应用文。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讲述“适应的利与弊”,也可以通过演讲的形式,号召人们与时俱进,学会适应;还可以通过网上跟贴的形式,来讨论“适应与否” 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的关系。

(5)写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寓言故事,通过假托的事件来反映“贵在适应”的思想内容;也可以编写科幻小说,通过科学与幻想的嫁接,来演绎“适应则存,不适应则亡”的主题。

向珍珠贝和咖啡豆学习

吉林松原市二中 李君文

迫于经济困难,猴子改变了原先花高价、买好位置欣赏音乐的习惯;为了生存,老牛不去拉车、犁地,在剧院里干起了服务性工作。它们都很聪明,这种为适应环境而积极改变自己的作法,不失为生存的智慧之道。

这使我想到了珍珠贝。它原本生活得悠闲、惬意,可腹内突然进入了石子。对贝来说,应该是一场灾难,无奈的它只能接纳石子,还分泌出一种珍珠质的液体,将石子层层包裹起来,并使自己和石子融为一体。贝是极聪慧的,在处境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它以博大的胸襟选择了接纳、包容和适应;贝是明智的,在厄运降临的时候,它并不逃避、巧于抗争,不但改变了石子的命运,也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真正获得了双赢!

不仅如此,同样聪慧、明智的还有咖啡豆。

有这样一个故事:女儿在学校遇到了人际关系方面的麻烦,回家后向父亲抱怨环境的不公,流露出讨厌班集体的情绪。父亲听后,默默地把女儿领到厨房,烧了一锅开水。父亲先把胡萝卜投进沸水,取出后让女儿看——胡萝卜变软了,先前的坚挺已经不复存在;接着又把鸡蛋投进去,取出让女儿看——鸡蛋变硬了,由以前的液体变为相对硬实的固体;最后把一些咖啡豆放进去,再让女儿看——很快,整锅水都变成了棕色,而同时,满屋里也弥满了咖啡的清香——这时,父亲才对女儿意味深长地说:“你看这三种东西,都是放到一样的开水里,可它们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你愿意做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说这位父亲如何教子有方,单是看看同样面对沸腾的水,胡萝卜、鸡蛋、咖啡豆的不同表现吧:胡萝卜只是向困难投降,它放弃了自己坚挺的个性,最终被环境征服了;鸡蛋一味地选择了抗拒环境,它不知道变通,丧失了原有特征——变硬了。可是,此时的水依然故我;只有小小的咖啡豆,它聪颖、机敏,遇到新的环境,很快地适应,并很好地融入环境,而且还能善假于物、利用环境,不但丰富了水,改变了水,自己的个性也得以飞扬于整个空间,创造出了人我互利、相得益彰的双赢!

哦,滚滚红尘,芸芸众生,世间万象,适者生存。当环境不利于我们的时候,做屈服者,那是窝囊;当逃避者,那是怯懦;做硬碰硬的莽汉,那样代价会太大——最好是像猴子、老牛那样,认真形势、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像珍珠贝和咖啡豆一样,努力去找到个性和环境的融合点,不但使自己得以锻炼和提高,也会使环境因为自己个性的张扬而增添魅力。

文章特点有二:

一是立意准确、结构完整。面对可以多角度立意的材料作文,小作者心无旁骛、化宽泛为单一,只选个“灵活变通,积极适应,谋求共存”的观点来构思成文,可谓立意准确,观点鲜明;结构上从概述材料写起,三言两语,引出正文,然后在有叙有议中析事明理,最后归结要点,申述强化意旨,较巧妙地做到了前后一贯、首尾圆合。

二是视觉独特、联想自然。选“珍珠贝”为材料,自然会联想到“珍珠”,但小作者既不歌颂珍珠贝孕育时的种种艰辛,也不盛赞珍珠的如何美丽珍贵,而是选择了其善于“灵活变通、积极适应”来做文章,又联想到与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咖啡豆,并进行概括叙述、分析论证。不仅避免了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还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出人所未道的深刻道理。留意生活、思考生活、学会变通、积极适应,由涓滴细流,见骄阳朗月;从蛛丝马迹,看社会人生——小作者堪为生活的有心人。

共生就是共赢

文/军子

史书上记载的“鸟鼠同穴”奇闻,竟然真的在天高地远、人迹罕至的新疆天山被发现了!

那里有一种鸟叫山灵,体形有家雀两倍大,身上长着麻花羽毛。与其同住一穴的鼠叫黄鼠,体形比它小,比田鼠大。

草丛里随处可见一座座拱起的小鼠山,它们就是山灵和黄鼠共有的“家”。这些鼠洞外表平常,可地下却犹如迷宫一般,洞洞相连,四通八达。

天上飞的山灵为什么要入住黄鼠的洞穴?因为这里没有树,山灵找不到安全的地方做窝,就只能与那些在地下的黄鼠争地盘,抢占它们的洞穴为巢。

经过一段时间的争斗,黄鼠只能由万分不情愿地忍受了这个霸道房客的入住到渐渐适应。然而共同生活之后,黄鼠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山灵可以有效地帮助它们预防天敌的入侵。

菜花蛇是黄鼠的天敌,当黄鼠视力不济,而菜花蛇的保护色又实在难以识别,当黄鼠单独遭遇菜花蛇时,常常会遭到毒手,而山灵的眼力相当不错,反应又快又敏捷,它能及时发现菜花蛇。

每逢天敌来犯,山灵总是凭它出色的眼力,事先像一架预警机一样飞起来喳喳乱叫,以示有变。眼力不济的黄鼠闻讯后,就赶紧招呼亲友们入洞。因而,天敌常常是欢心而来,扫兴而归。

因为山灵的入住,黄鼠洞穴的安全系数比先前有了空前的提高。它们再也不用害怕天敌会在自己的家门口搞一些突然袭击的小动作了。就这样,黄鼠在与山灵那段痛苦的磨合中,惊奇地发现了一个自己从来都不知道的秘密:容忍别人的存在,也可以与己有利。

于是,一个天上飞的山灵,因为无枝可栖而被迫转入并适应了地下求生;一个地下藏身的黄鼠,为了躲避天敌的偷袭而需要借助山灵的示警,这两种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动物,竟然不可思议地适应于一个洞穴里,从而形成天山脚下一处和平共处、令人感动的奇观。

动物的这种生存方式我们称之为“共生”。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一些动物常常学会适应,采取某种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的相依相存的生存方式,并因此获得与人方便,于己有利的生机。

其实,现实生活往往也是这样,当你愿意为别人开启一扇方便之门的时候,也是为自己开启了一扇方便之窗,并因此获得共生、共赢、共享的生机。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托物言志、借物遣怀的科学小品。首先,文章所表现的“适应环境,共生共赢”的主题,在材料作文的范围之内,可谓“选准角度,立意明确”。其次,文章从史书记载“‘鸟鼠同穴’奇闻,竟然真的在天高地远、人迹罕至的新疆天山被发现了”谈起,然后描述了山灵与黄鼠同穴而居的情形,并通过对这一事实现象的分析,指出山灵是因无处可栖,才被迫转入了地下,学会适应;黄鼠是因身小力乏,无法抗衡山灵的霸道,才无奈被抢占了地盘,并在适应中获得好处;可谓结构完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仅仅停留于这个层面,又由它们的“同居共生”,联想到社会生活,从而通过由此及彼的相似联想,使作品更具有了深广的思想意义。加之语言简洁、叙事说理透彻,本文不仅可以得到内容、表达上基础等级的要求,还具有发展等级中“新颖”、“深刻”的特点。

上一篇:XX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制度下一篇:中学生的心理,思维和学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