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德问题答案

2024-05-12

中国古代官德问题答案(共6篇)

篇1:中国古代官德问题答案

中国古代官德问题

92分

 1.“()”是通过克制欲望、端正心态来进行修身。(单选题3分)分

o o o o

得分:3A.格物至知 B.诚心正意 C.修身齐家 D.治国平天下

 2.西汉时期,从汉文帝、汉景帝开始积累,到汉武帝执政的54年,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第一次辉煌 B.第二次辉煌 C.第三次辉煌 D.第四次辉煌

 3.古人认为“治家”是“()”的预演。(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修身 B.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 4.古人非常注重()美德,认为它是社会的缩影。(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o o o A.学堂 B.部落 C.组织 D.家庭

 5.()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齐家 B.正心 C.修身 D.律己

 6.()是孔门传授心法,里面所包含的是儒家最精微的道理。(单选题3分)分:3分

o o o o

得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 7.“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出自()。(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o o o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 8.按照朱子的排序是首《大学》,次《论语》,再《孟子》,最后为()。(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诗经》 B.《中庸》 C.《史记》 D.《周易》

 9.()是心中最终能修养得充满智慧,拥有很高的品行。(单选题3分)3分

o o o o

得分:A.内圣 B.外王 C.修身 D.治国

 10.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重视历史 B.割断历史 C.文化自觉 D.批判继承

 11.以下各项出自《大学》的是()。(多选题4分)o o o

得分:4分

A.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B.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C.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o D.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矣。

 12.“外王”的具体要求是()。(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修身 B.治国 C.齐家 D.平天下

 13.“三严三实”从()等方面,论述了新情势下作风建设的新内涵,是对作风建设发出的新的动员令。(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锤炼党性 B.用权为民 C.为政清廉 D.公道正直

 14.在本课中“诚”可以理解为()。(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0分

A.“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B.“真实无妄,笃实无虚” C.“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 D.“始终如一,一生不变”

 15.()是逻辑递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多选题4分)o o

得分:4分

A.修身 B.齐家 o o C.治国 D.平天下

 16.《大学》中对平天下提出()的法宝。(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0分

A.德本财末 B.宽容纳贤 C.清正廉洁 D.民心向背

 17.“内圣”的具体要求是()。(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格物 B.致知 C.修身 D.养性

 18.官德为什么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呢?()(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安危 B.官德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C.官德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活 D.官德直接关系到党的信誉

 19.总书记2014年3月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的“三严”是指()。(多选题4分)o o

得分:4分

A.严以修身 B.严以用权 o o C.严以律己 D.严以执法

 20.学习传统官德应注意()的问题。(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要用唯物史观辩证剖析中国古代的官场文化 B.传统官德生成的制度环境与当代中国的制度创新

C.在深度本土化与高度国际化的循环互动中建构当代中国官德 D.完全避免与传统文化接触,直接运用西方文化

 21.官德建设不能在深度本土化高度国际化的循环互动当中建构起来。(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2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也发生重大变化。(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23.所谓上行而下效,领导者的品质与修养不仅关系到执政效果,更关系到社会风气。(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24.首先要做一个有才华的人,然后才能谈为政、谈做官。(判断题3分)3分

o

得分:正确 o

 错误

25.儒家强调领导干部求道首先要求道贵正,然后要求道贵精,最后求道贵恒。(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26.孔子认为拥有政治权威的政府官员必须注重个人品质和修养,使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27.人性的修养与做人便是弘扬人性中善的一面,压制住恶的一面。(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28.今天干部修养要吸收借鉴古代官德。(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29.儒家思想的伦理政治观,把伦理道德和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看待政治问题的角度,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30.今天的政府官员,不应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篇2:中国古代官德问题答案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围绕‚人与修身立德‛而展开的,换句话说,修身正己立德就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以儒家思想为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西汉刘向: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东汉张衡: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东汉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唐太宗: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唐张九龄:‚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唐罗隐: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宋王安石: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清郑板桥:‚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孙中山:‚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些思想强调的都是修身正己立德的本根作用,也表明,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就一直流淌着道德良知的血液。用《大学》、《中庸》的话说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因此,我认为,做官先做人,修身养性,做一名脚踏实地、胸襟坦荡、诚实正直的人,高尚的高德修养和品德操守,会让人更加淡泊、安宁和祥和。

官德修养是通过具体的德目表现出来的,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平明志友、谦正忍敬、直智实达、淡静藏谨、温恭让学等。下面列举其中几项,以孝、慎、廉、学为例来说明。孝为诸德目之本,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孝敬父母,敬养双亲,乃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举两个例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为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儒家把不孝敬父母的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并对这种行为严厉谴责并惩罚。可见,孝敬父母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心理的层面。儒家告诫我们,对那些‚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因为他一定要个人私利和目的在其中,如吴起杀妻求将、易牙烹子媚主即是。

慎即‚慎独‛。‚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为官者在官德修养中要做到‚六慎‛:

1、慎欲。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要做到‚欲而不贪‛、‚以义制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礼记》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孟子所言,‚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2、慎微。为官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

3、慎权。应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把权力看做牟取私利的工具,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看做是为官信条,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

4、慎嗜好。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

5、慎言行。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胡作非为。

6、慎始终。为官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明昌坤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廉洁就像是少女的贞洁,一旦被玷污了,就会终身会留下污点缺憾。

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要当个好官,就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学习,孔子还有很多的思想言论,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篇3:中国古代官德问题答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 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7%, 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而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这也成为了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 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有效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尽快缩小贫富差距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也关系着能否在2020年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大局, 因此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概括为一种全方位的扩大过程, 它包括了城镇、农村内部, 城乡、地区之间, 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持续攀升[2]。另据网易的新闻报道, 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5, 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当然, 用0.4作为警戒线是值得商榷的, 一个社会对不平的接纳程度既取决于它的文化和历史, 又取决于不平等的动态演变过程, 还与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密切相关[3]。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 经济学过分强调实证研究, 而忽视规范研究, 这在收入分配研究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就是价值判断标准的混乱[4]。那么如何根据我国自身的文化历史特点来规范性的解释贫富差距问题?中国的财政活动的历史大约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虞夏时, 这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收入分配思想以及古人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理性思考, 仔细的考察这些经济思想, 对于我们当下的贫富差距问题研究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二、贫富差距出现的原因、影响与对策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涵盖了从奴隶主阶级财政思想到地主阶级财政思想的变革, 尤其是后者的历史最长, 各种财政思想最为丰富, 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财政思想宝库中也包含了很多古人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精辟见解。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均田地、均赋税是大多数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农民构成了一国的主要人口, 所以土地与赋税的公平与否对于贫富差距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对于富人, 一般的看法是安富, “不能以其富而专取之”, 但是我国古代大约从西周起就产生了最原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思想, 这对于均衡国家贫富差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再者就是强调国家不应与民争利、与商贾争利等等。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贫富差距问题。

(一) 贫富差距出现的原因

1.私有观念的出现必然导致贫富差距问题

要具体分析这一命题, 需对比两个时期的不同经济状况, 即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中后期。母系社会生产力低下, 没有剩余产品, 一切生产资料公有, 贫富与共, 平等相待 “天下为公……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 , “古者……则天下为一家, 而无私耕私织, 共寒其寒, 共饥其饥” (《尉缭子·治本第十一》) , 所以这一时期并无贫富差距问题。而到了父系社会中后期, 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有了剩余产品, 生产资料开始私有。郭沫若根据考古资料推断:这个时期, 土地虽属公有, 但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个体劳动和家族耕作的独立性越来越大, 因而土地定期分给家族耕作, 畜牧、手工业也交由有经验的家族负责。这样名义上是公有, 实质上是私有,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劳力多少不同, 强弱不同, 家族生产技术、工具、经验等不同, 产量自然不会平均, 久之, 则贫富不均的现象就出现了。掌握各生产部门的家族, 努力追求私有财产的增值, 使私有观念越来越重, 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

由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 私有观念的出现与贫富差距的形成与扩大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而且中国的社会结构有着明显的家族主义和特权制度倾向, 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 掌握特权的家庭往往在财富的占有上拥有优势, 所以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可以描述为家族间的贫富差距问题。

将这一命题引申, 可以再对比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变化。随着20世纪50年代对私有制改造的完成, 基本上消除了私有制的存在, 更深层次的讲, 也即在一定程度上人为消除了私有观念, 收入分配制度上则是奉行一种极强的平均主义, 所以此时的基尼系数很低:1978年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21-0.22之间, 而城镇则更低为0.16。但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并存, 私有观念的存在成为合理的, 因此随之而来的便是基尼系数不断攀升, 比如前面讲到目前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达到0.5, 贫富差距也是越拉越大。

私有观念的出现对贫富差距扩大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可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私有观念的产生又是不可避免的, 这便形成了一对矛盾:如果生产力不高, 经济水平不发达, 则私有观念并不会太显著, 贫富差距也不会太严重;但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雄厚与否对其自身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目标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目前我国经济实力已明显提升, 居民收入也大幅增加, 但与此同时, 私有观念也悄然变得更为显著了, 贫富差距就在所难免。另外财富也出现了代际之间的转移, 所谓“富二代”、“穷二代”问题便是明显表现。而各种生产资料的管理者与占有者, 包括垄断行业, 也显著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援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按细行业分组, 2000年工资最高的航空运输业为21342元, 最低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为4535元, 两者相差4.71倍, 2004年工资最高的证券业为50529元, 最低的林业为6718元, 两者相差7.52倍[5]。

2.社会的法则倾向于扩大贫富差距

孔子讲“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论语·季氏第十六》) , 这里的“均”, 不是指“均贫富”之“均”, 而是指按照“礼”所规范的等级取得收入, 国之间、诸侯之间不要相互争夺财富, “礼”即周礼, 指周代的制度。因此孔子的观点是大家要接受既定的贫富现状, 各安其乐, 不要试图去改变。相比而言, 老子则认为自然的规律, 是减少有余的, 补给不足的, 而社会的法则却是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原文见《老子》第七十七章) 。

其实老子的观点较孔子更高一筹, 孔子对待社会中的贫富问题的观点多少有些消极, 他更强调维持一种既有的贫富格局, 但是老子认识到社会的法则往往与这种设想背道而驰, 社会的均衡状态是不可能达到, 而是倾向于“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的, 比如唐代的陆贽曾指出“天下之物有限, 富室之积无涯”, 富者并不会固守于一种既有的财富分配状态下, 而是倾向于拉大这个差距。不过一国的财富是有限的, 富者的办法就是“损不足而补有余”, 这里权力资本化、市场化又使它成为可能, 在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过程中, 权力资本化、使得处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社会成员进行了一场积累财富大竞赛, 并且它们的起点又是不平等的, 这就成为了目前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局面的又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 在起点不平等的情况下, 市场化的改革促使社会竞争加剧, 结果利益越来越向强者集中, 向具有优势的部门或人群集中, 两极分化格局逐渐形成。人民创造财富, 却没有享受财富。短短20多年, 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6]。

(二) 贫富差距过大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1.贾谊对汉初贫富差距过大的批评

汉文帝即位时, 两汉建国已有二十余年, 由于实行无为思想, 经济过于放任, 土地兼并严重, 富商巨贾操纵市场以致富可敌国, 贫富差距过大。在此种情况下, 富有的人奢侈无度, 而百姓则纷纷效仿, 去经商致富, 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人数大大减少, 而且人们为了追求财富不惜任何手段, 社会风气堪忧。

贾谊的这段论述对当下我国的发展有着很好的警示作用, 由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较大, 过富者往往倾向于奢靡的生活, 其子女则往往以此为资本炫耀, 比如最近频繁出现的“富二代网上炫富”问题、富家子弟婚礼大摆排场, 这会导致对社会风气的不良引导。如果贫富差距继续急剧增长会削弱政府的权威, 动摇经济主体的信心, 进而蔑视正常的经济伦理和法律, 这必然引起经济主体的不平衡发展和打破这种收入不公格局的强烈愿望, 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经济活动规避政府约束, 以逃税甚至更严重的破坏法制的经济行为来改变收入分配格局, 从而引起地下经济的迅速发展[7]。地下经济是处于国家正式统计和监管以外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 它的发展及对正式经济影响的日益加深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8], 如徐蔼婷等[9]把我国2004年经济普查得到的GDP数据与常规核算公布的GDP数据进行了比对, 发现两者差距达23002亿元。因此, 这些现实问题不能不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2.方孝孺对明朝时期富贵人的评价

方孝孺认为明朝的富贵人与古代不同, 现在的富有者, 上可以操纵官府之权, 下可以左右百姓之财。官府赈济给贫困百姓的钱物, 百姓未必能够得到 (因为富人从中截留) , 官府向富人征收的税赋, 百姓为之代纳了, 导致贫者愈贫, 富者愈富, 这都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从宪制经济学的角度讲, 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如果政府没有把自己限制在宪法许可范围内活动的内在动机, 现实中的政府往往不会以宪法契约所想象的方式行动, 而且很显然, 这种内在的动机是缺乏的, 因而政府完全可以被利用而作为掠夺的工具, 使那些特权阶层利用政府掠夺他人。但是贺大兴、姚洋[10]认为中国政府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基本上是一个中性政府, 即不长期偏向某个 (些) 社会群体的政府, 当然他们主要是从社会平等的角度进行解释, 因为改革初期中国的社会较为平等, 同时他们也指出社会平等不等于经济平等, 中性政府倾向于把资源分配给生产力比较高的社会群体, 这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 另外不排除存在排他性的强势集团。总之, 当下的收入差距如此之大, 范围如此之广, 很难说政府的政策没有偏向某些社会群体, 比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以及现有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三) 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建议

1. 管仲认为, 不能无限制的拉大贫富差距, 而要使贫和富都有一个度, 富者不能无度, 贫者亦不能无度, 百姓过于富、过于贫都不好管理, “甚富不可使, 甚贫不知耻” (《管子·侈糜》) 。他认为应该“富能夺, 贫能予, 乃可为天下” (《管子·揆度》) :一是让富裕的人扩大消费, 而让贫穷的人去为富人做工, 如此则消耗了富人的财富, 而穷人也从中得到财富;二是运用价格政策, 限制商人获得暴利, 如实行盐铁专卖、粮食专卖等措施。

不过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原理, 即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 所以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甚至要低于低收入者, 靠鼓励富者消费并不一定很有效, 另外由前所述, 若富人过度奢侈有可能会影响社会风气, 引导大家都去求富, 所以管仲的第一点建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甚至会带来负面效应。至于对专卖的限制尽管与现在的市场化趋向相矛盾, 但是提醒我们要重视国家政策的调节作用, 比如对于国有企业, 它们大多带有垄断性质, 所以现在国家正在考虑的增加央企上缴红利比例的政策是应该仔细讨论的, 据中国经济网的报道, 工、农、中、建四大行年报显示, 2010年四大行实现净利润超过5000亿元, 但是这些利润大部分未能被广大人民所分享, 而更多的是留在了企业内部。

2.杨炎曾提出按财产状况征收赋役, 一般富人占有生产资料多, 如果“以资产为宗”征收赋役, 不仅能扩大国家征收

赋役的范围, 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也会遏制贫富差距的扩大。

根据新浪财经专栏的新闻报道, 人大校长纪宝成称贫富差距达40倍, 建议大规模开征财产税, 另外目前多省也在建立房产税试点, 而研究也表明, 中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差距出现了快速而且明显扩大的趋势[11]。

三、主要发现和结论

本文通过整理中国古代财政思想中有关贫富差距方面的观点, 对贫富差距问题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总结, 并从规范性角度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和结论。其一, 私有观念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社会的法则又往往导致“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 因此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贫富差距扩大在所难免。其二, 尽管贫富差距拉大不可避免, 但任其发展的话会导致诸如“富二代炫富”、“地下经济”等社会问题, 并带来政府的不稳定以及信誉的下降, 所以政府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不能采取“无为”的做法。其三, 政府可以进行干预, 通过相关政策, 如可以考虑征收财产税, 加大累进税力度, 限制垄断行业的暴利行为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当然对高收入者又不可过分掠夺, 勤劳致富应该予以保护。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古代财政思想对贫富差距问题给出了一个不同角度的解释。本文的分析表明, 私有观念的产生以及社会的法则都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不可避免, 而放任贫富差距扩大又会带来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调节现有分配格局和分配方式, 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维持政府的稳定和信誉。

关键词:中国古代财政思想,贫富差距,私有观念

参考文献

[1]孙文学.中国财政思想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实, 史泰丽, 别雍.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万广华.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学 (季刊) , 2008, (1) .

[4]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 (季刊) , 2003, (2) .

[5]岳希明, 李实, 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3) .

[6]胡希宁, 步艳红.前沿经济学理论要略[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09.

[7]常兴华, 李伟.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测算分析及调节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20) .

[8]王永兴.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 , 2010, (4) .

[9]徐蔼婷.中国未被观测经济规模——基于MIMIC模型和经济普查数据的新发现[J].统计研究, 2007, (9) .

[10]贺大兴, 姚洋.社会平等、中性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2011, (1) .

篇4:中国古代官德的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官德,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这在历朝历代的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中,保留着大量相关论述。古人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对今天亦有参考价值,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得某些有益启示。

通常说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官德即中国古人为官的行为准则,是古代官吏的素质修养,反映了古人从政的道德要求。其实,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根据对典籍记载的梳理,我们能看到的中国古代官德,不仅仅是古代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其内容涵盖了道、德、法三方面的问题。道,是为官的原则;德,是为官的修养道德;法,是对为官者权力的规制。古代官德不仅包括古人居官从政的具体道德准则,同时还体现着古人的治国方略和制度设计,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果只是将古代官德简单地归入从政素养或道德领域,则不仅轻视了古人的政治智慧,更低估了古代官德的巨大思想价值。

因此,若从狭义上看,中国古代官德是古代各级官吏运用权力、执行公务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具体行为准则,可以视为古人居官从政的职业道德。若从广义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官德的内涵,则它不仅仅是具体规制,还是抽象的执政指导思想。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从不同角度论述官德之内涵。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罚”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以实现“保民”,统治者要通过修德性、行德政、施德教,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宽猛相济”思想,认为应针对社会形势的需要,灵活确定统治策略,让强硬的治理措施与宽仁的统治策略相互补充;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思想,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些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于“德”的深刻理解,而作为一个明智的历史文化继承者,我们对古代官德内涵的界定及解读也需要放宽视野。

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德规定既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如:西周有智、仁、圣、义、中、和“六德”,以及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秦朝有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等“五善”;汉朝有质朴、敦厚、逊让、节俭等“光禄四行”;晋朝有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等“中正六条”;唐朝有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等“四善”等等。总体上看这些规定既反映了古代从政者的道德修养和素质要求,也确定并引导着从政者职业操守的具体准则。

以上关于官吏职业道德操守的具体规定,大多是关乎道德修养的范畴。

从中可以看出,首先,古人都强调居官者必须具备“公正无私”之德。“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就是说执政者能以公心灭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赖归服;不偏袒少数人利益,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政令就能畅通,国家就能兴旺发达。“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其次,古人认为清廉勤谨是最重要的官德,“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这一点受到普遍认同。清朝名臣陈宏谋曾明确地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在他所著《从政遗规》一书中还总结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纵观历史资料和文献的记载,古代对官吏的道德要求,大多强调公、善、慎、廉等方面,这四个字形成了对古人为官的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

对古代官德要求的归纳整理,不仅能够体会古人政治智慧的传统魅力,也能够将其中部分内容适应时代需要进行转化应用,促进“现代官德”的确立及构筑,继而提升现代政府官员的执政道德观,有益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

其一,官德维系着为官者的仕途升迁和政绩评价。中国古代官德蕴含了丰富内容,作为古人在长期政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淀的历史财富,无论其“修身、爱民、纳谏、尊贤”的归纳,还是“公、廉、慎、勤”的具体准则的总结,都是后世可以传承延续的宝贵遗产,更是现代执政者从政道德的有益借鉴。

其二,官德引导着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风气和整体社会风气。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通过执政者官德思想、官德意识的培养,官德修养、素质的提高,能够实现“政者,正也,子帅(率)以正,孰敢不正”的效果。如孔子所言,统治者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对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官德不仅事关执政者安身立命之基,更是关乎民风、国风的大事。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仅是对领导干部执政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社会能否清正廉洁、和谐有序的重要因素。

其三,官德关系到权力法规的运行和具体执政效果。春秋时管子说过,官职“授有德则国安,授无德则国乱”,汉代王符进一步直言“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为官者的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官德更重要,否则其才越大其害越大。从官德的法律规制而言,法规对权力的限制,是古代官德中常常被忽略的內容。其实,中国古代的“德”与“法”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但古人相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无德者执政无德政,无德者立法无善法,这种对于德与法的辩证看法也不无借鉴意义。

其四,官德体现了治国方略的价值取舍,反映了执政措施对形势的适用判断。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博大精深,古代官德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是古人在长期政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淀的历史财富,不仅仅是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针对不同社会形势需要,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其中因形势不同而采取不同治理方法、选择任用不同官员等有效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篇5:中国古代官德问题答案

主讲人: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这一讲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前一段时间国家公务员局颁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中组部也下发了关于干预德的考核意见。把领导干部的德的问题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知道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各种各样的素养,比如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那么其中最重要一个素养,最为国人所关注的就是官德方面的素养,因为官德的好坏关系着老百姓的福祉,所以中央领导同志这些年一再的强调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德的考核与德的修养问题,要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而在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官德方面的内容,所以这也是我们把官德和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当下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为官理政的智慧和营养。下面我分几个问题来谈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及其当代启示。

一、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

(一)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

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这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人的问题。什么是人?人和禽兽的区别在哪里,中西文化对这个文化有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说我们人是能够生产劳动工具,人有思维,有理性,人能够说话,这就是人。那么这些答案对不对呢?都对,但是有缺陷,有片面性,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从内在性上来看待人,也就是说人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在于人有道德良知和礼仪。他说禽兽也有父子,也有母子,也有雌雄之分,但是他有的只是一种本能,他可以父子共妻乱伦,但是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有贵贱,有远近,有高低,有上下,有亲疏之分,所以人比动物要贵,这是一个贵。

另外一个,《礼记》上说鹦鹉能够学人说话,但是鹦鹉它终究是飞禽,大猩猩能够学人说话,但是它终究是一个禽兽。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良知、礼仪,即使他能够说人话,也近于禽兽,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很重要的一个看法。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的区别很小,那么这个区别在哪里呢?人有道德心,也就是是非之心,慈让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你有了这四心就是人,你没有这四心就是禽兽。所以孟子也说,人如果是吃的很饱,穿的很暖,住的很舒适,但是没有道德教化的话,则近于禽兽,孟子举了个例子,一个人家里丢了一只鸡,他会很着急,会发动全家人去把这只鸡找回来。但是一个人把人之为人的良心给丢掉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知道找回来的话,那么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孟子要花毕生的经历告诉人们,把丢掉的这个良心找回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中国文化看来不在于生物学层面,也不在于自然的层面,而在于道德,在于社会,在于文化的层面,这是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也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我们讲中国古代,包括现代,我们对那些做了伤天害理事情的人,做了不仁不孝不忠不义事情的人,我们往往把这些人说成什么呢?没有人性,干的不是人事,禽兽不如,猪狗不如,批着人皮的狼。这些意思就是把一个人,做人的道德的底线给否定了,他比打人还要厉害,所以,人之为人之所以为天地贵,之所以为万物贵,就在于人它是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是人和禽兽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人和禽兽的区别还有很多,比如说羞耻心,动物没有羞耻心,只有人有羞耻心,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二)修身立德: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一个根本

修身立德: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一个根本。中国是一个重视道德的国家,重视德性的国家,大约从三千年以前,我们这个民族就确定了重视道德,重视人伦的文化品格,从周公开始到孔子大约500年,我们这个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化转向,这个转向就是由过去的重视鬼神,把鬼神放在首位,而转向了重视人伦,重视道德,所以说,中华民族它的底色就是一种道德的底色,一种人伦的底色。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德乃立身之本。古语说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这就是在讲官德的重要性。在孔子以前,我们就已经确定了立德,立共,立言这三不朽的思想,官德的修养好坏放在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的前面,重视官德。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他的思想里面可以体现出一种浓浓的人伦道德的情怀,所以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一个人不怕自己有没有官职,怕的是有没有赖以存在,赖以站立的道德修养,这是最主要的。德不孤必有邻,有德性的人他不会感到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官者的德性就像风一样,底下人,这些老百姓就像草一样,草是要看着风的风向而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方向,风向东刮草就向东倒,所以这里孔子是强调什么呢?为官者的道德力量和榜样的力量,那么《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已修身为本,从天子到老百姓道德修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根本的东西。

在《孟子》里面也多次提到了,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你做的好了天下老百姓都会心悦诚服的投奔于你。《孟子》里还讲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的道德修养能起到最终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

荀子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荀子说,领导者就像源头一样,源头是清的,流就是清的,源头是浊的,流就是浊的。那么领导者就像这个盘子一样,盘子是方的水就是方的,盘子是圆的水就是圆的,这里都强调了道德的力量,这个话都是给为官者说的,不是给老百姓说的。汉代的刘向说,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就是道德不厚的人不可以议事老百姓。东汉的张衡大科学家也说,不换位置不尊,而换德之不宠,不怕自己的地位高低,怕什么呀?怕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好坏。汉代末年的王符,这就是东汉末年,他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就是人的德性和他的位置要匹配,否则就会有灾祸。

郑板桥说,种十里明花,何如种德,修广厦万间,不如修身,把重德和把修身,他用了一个比喻,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所以这里实际上就是讲了为官者的德性是一个立身之本,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德乃为政之要。道德修养要和政治结合起来才会有力量,所以古人说,为政在人,在其位谋其政。孔夫子说,为政以德,比如说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你如果以德政来治国,就会像北斗七星一样,其他的人都围绕在你的周围,团结在你的周围,这是强调以德治国。孔子有两个学生,曾经问孔子,问政,其中一个叫止张,止张问老师什么叫政治?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即在位上的时候要不知道懈怠,在执行政令的时候要忠心耿耿。就是要把把德性和政治结合起来。孔子还有一个学生是为官的学生叫孟易子,他问什么叫做政治,孔子说了一句现在非常有名的话,就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那么这个正就是公正,就是端正,就是公平,你为官者你正了,谁还敢不正啊,所以在孔子里面有大量这方面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和,你连自己都正不了,你怎么去正别人呢,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正己,治人先治己的意思。诸葛亮说,人君先正其身,而后乃行其令,意思是一个意思,就是首先要自己要正,然后才能够去正别人,然后你发出的政令别人才能够推行它,去实行它。

我再举两个顺治帝和康熙帝,他们的思想可以作为孔子思想的一个注释,顺治帝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意思是,如果大臣是不廉洁的话,高官不廉洁的话,他就无法成为底下官吏的表率,那么小的官吏一定会贪污腐败。那么小的官吏他不廉洁,他没有去治理老百姓的根本,社会风俗一定会变坏,这就是治人先治己的意思,自身要正。那么康熙帝在康熙政要里面记载了康熙帝里这么一个思想。他说大臣如果能作为小臣的表率,他能够亲修职业公而忘私,作为小臣他就会有所顾忌,不敢胡乱非为。这里也讲的为上者和为下者是一个什么关系呢?为上者是一个表率,强调为上者的道德的自律作用,这是第二个小方面。

第三、德乃立国之基。德是立身之本,德是为正之要,德,同时还是立国之基。从西周的周公开始就已经提出了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些东西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他在西周初年提出了这些思想,影响到了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走向和格局。

德,国家的根基,国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授有德则国安,这是管子的话。如果把一个国家交给有道德的人,有德性的人去管理,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这种思想贯穿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始终,他就像一条主线,一条红线贯穿下来,我们来看李世民,唐太宗怎么说的呢,你如果想让天下安定,那么你就先正其身,先正谁呀?正自己,自己身要正,修身。魏征也说,你要让树木枝繁叶茂,一定要巩固它的根本,因为根深才能够叶茂,你让这个水能够长流不息,水流潺潺,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因为渊源才能够流长。你如果想让一个国家安定,那么你一定要积累自己的仁义和德性,不要去损害老百

姓的利益,不要去和老百姓争利,要讲德性。王安石也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同样把为政立国的一个基础放在人的道德修养上。苏东坡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而不在乎强与弱。道德是主要的,而不在于道德的强和弱,有没有道德是这个国家存亡的一个根据,所以这一部分是讲到了道德是立国的根基,最后,用孙中山先生一句话,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就像现在我们讲的以德治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以看出来,重视为官者的德性修养,是一条红线,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终,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德是立身的根本,是为政的基础,是执政的基础,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做官为政的根本,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这个小结就是讲从中国文化上来看,区别人和禽兽的最主要的根本点在于人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是人最为天下贵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讲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始终的底色是道德,是良知,是道德修身,这是一个底色,这是我们中国人为官为政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

二、官箴书与官德修养

第二个问题就介绍一下官箴书与官德修养管。官箴书我们平时听到很少,但是在古代官箴书主要是针对为官者的。

(一)官箴书的出现

官箴书在中国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官箴是一个什么意思?这个官箴在过去它的原始意思是为下者对为上者一种规劝,一种劝鉴建。以后尤其是到了秦汉以后变成了为官者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官箴书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出现,他不同于经诗子集,它是一类非常特别的书,他为什么会出现?因为官德太重要了,刚才介绍了官德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到老百姓的福祉,所以从皇帝最高统治者来说,官箴书希望这些官员们都能够廉洁自律,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勤政为民,免得引起老百姓的反对,引起老百姓的反抗,老百姓是一个双刃剑,这是一个方面。

就为官者自己来说,官场凶险无限,如何在凶险的官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他就要像前辈的官箴书,前辈很多官员写的官箴书中去借鉴其中一些智慧,所以这个官箴书在中国古代是为官者必读的书籍。

(二)历代主要官箴书举要

第一,君王御撰的官箴书,主要是为臣僚们而制订。官箴书究竟有一些什么东西,即官箴书有哪几类书,第一类就是君王欲攒的官箴书,就是皇帝欲攒的。比如说有唐武则天的欲攒的《臣轨》,清顺治帝“御撰”的《御定人臣儆心录》,这都是皇帝亲自抓的,这些书内容不多,但是因为是皇帝亲自抓的,是亲自欲攒的,所以它的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第一类书。第二,官员个人从政经验的总结。他在官场上呆的时间很长,由于从政的一些经验,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样去当官,为政的经验,比较著名的就是宋朝吕本忠的《官箴》,为什么这本书重要呢?因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为官之法,第一、清,第二、慎,第三、勤,就是出字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很薄,只有一卷,但是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二类书。第三,对先儒为人为官之道或居官法则的政论辑抄。比如说有《朱文公政训》,这是一卷。还有《牧鉴》十卷,这是这一类书,这一类书内容非常的丰富,很便于后人去查找,这是第三类。

第四,多种官箴的汇集类编。就是很多种官箴书把它编在一起了,比如说有清朝陈宏谋辑录的《从政遗规》二卷。还有清朝徐栋辑录的《牧令书》二十三卷,这一类书就属于这个,他把一些官箴书给柔在一起了,这些书也是便于查的。

第五,这一类是属于什么呢?就是皇帝自己写的,他不是一转给大臣看,不是,规范帝王行为的。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帝范,就是规范皇帝的行为的书,但是这一类书很少,主要的官箴书是指前四类书。那么一些重要的官箴警言名句都是出在这些书里面的,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宋朝的戒石碑里面讲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这讲的什么呀?十六个字,你们这些官员的俸禄、薪水都是来自于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老百姓没有权力,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你们可以欺负他,可以压榨他,但是你们这么做的结果一定会得到上天的报应,上天是难欺的,人在做,天在看,你只要做了上天就会惩罚你,这是借石碑,宋朝的借石碑,非常重要的官箴。

刚才说的当官之法为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就是保护自

己的官位,然后可以远离耻辱,这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官箴书。

还有一个有名的就是三十六字官箴,朱镕基总理非常推崇这个官箴,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廉洁了就能够产生威信,这是,朱镕基总理非常看重的一则官箴。

还有明朝的一个官箴,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什么意思呢?这个廉洁你官员想廉洁,就要少情寡欲,这个廉洁就像少女的贞洁,一旦受玷污以后纵身受侮,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官箴,讲究古代官员的一些官箴的内容。

另外,就是求做官未必能做人,求做人既不官不失为好人,逢运气当做官,并且做好人,必不受百姓垢骂,不遗毒子孙。就是你要想当个官一定要去当一个好人,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是好官一定是好人当一个好官,当一个为民服务的官,不至于糟到老百姓的谩骂,垢骂,也不至于遗毒自己的子孙,损了阴德,这是刚才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我们现在也比较常用的几个官箴的内容。官箴书从现在来看影响比较大的有这么几本,一本书是宋代吕本中的《官箴》,这本书比较简练。一本是元代张养浩的《三事忠告》,这本书比较规整。还有一本是清代陈宏谋的《五种遗规》,这本书最深刻。

(三)为官者道德修养精华举要

为官者道德修养精华,也就是说一个人你说他官德的好坏,你通过什么表现出来,他没有刻在头上,说我官德好和官德不好,他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一些官德的德目修养表现出来,如果说官德是个纲,具体的德目就是目录,纲举目张,也就是说官德的好坏要通过这些具体的德目才能够体现出来,这些德目有什么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对这些德目有不同的概括,在这里我把它做了一个分类,一个概括,这些具体的德目就是孝悌忠信,平明志友,礼义廉耻,直智实达,清俭和节,淡静藏谨,仁爱宽恕,温恭让学。

也就是说古代官德修养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德目体现出来的,我从这里面选择几个,这个德目修养,我们说第一个先讲一个孝,孝文化在中国是源远流长。那么我们说树从根脚起,水从源头来,作为父母是我们的源头,我们都应该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古语说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百善孝为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个孝诗的诗经里面有一篇文章,就是讲父母亲把子女,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含辛茹苦的养大成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就是把父母亲养育子女的这种坚信表现的淋漓尽致。

孝养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古语还说,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慈母爱子非为孝也,所以母亲的爱是一种纯真的爱,作为子女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那么中国文化讲对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孝自己父与母,不如禽与兽,不孝敬父母的连禽兽都不如,乌鸦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贵辱之德,鲁迅先生说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所以孝养父母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古代有一个大散文家叫李秘,他当时在为官和孝养祖母之间进行了一个选择,这在我们非常有名的《陈情表》里面写了,他毅然的选择了先孝养祖母,然后出来为官,这是《陈情表》里面写的内容,读来令人感人至深,苏东坡说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人。对每一个子女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怠,等到自己挣钱挣够了,等到当官当到多大的官了,再来孝养父母,那个时候父母等不起了,来不及了。

过去儒家文化讲父母在,不远游,因为子女在家里,他要为父母亲养老送终赡养父母,今天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常回家看看成了很多人的一种奢望,那么孝养父母仅仅是满足物质上的一种东西吗?仅仅给父母亲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孝吗。儒家文化并不这么看,孔子有两位学生,一位是子由,一位是子夏,子夏他问老师,他说,老师什么叫孝,孔子说对父母亲的一种感情通过面部表情可以体现出来,如果父母亲正在干活,你一把抢过来说我来干吧,如果把饭做好了,给父母说你先吃吧,不冷不热的,他说这就是一种孝吗,这不完全是孝,孝是体现在我们的一种对父母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上,所以从面部表情上可以表现出来。孔子的学生子由也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所谓孝者是为能养,今天所谓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至于猪狗牛羊都得养活它,如果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孝敬,不敬仰,不从内心感恩你的父母亲,你养活父母亲跟养活猪狗牛羊有什么区别,这里面讲的孝不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内心的情感上的一种满足。

孔子还有一个学生叫曾子,他把孝分成三个境界,三个层次。一是大孝,也就是说你要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让你父母亲得到尊重,尊亲这是大孝。其次是不辱,不因为子女在外闯

了祸,干了坏事,让自己的父母亲蒙羞,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最低的层次,其下能养,就是能养活自己的父母亲,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所以孝养父母不完全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情感上的满足。那么到了孟子以后,这个孝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血缘的关系,成为一种社会上的共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年龄大的长辈,我们作为晚辈的,都应该去孝养他们,都应该去尊敬他们,去敬去爱他们,孝顺他们,不仅仅是指自己的父母亲了,所以兄弟姊妹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弟子规里面不是说吗,叫兄到有,地到公,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和睦了,孝也就在其中了,这是一种孝。古人还注意了一种现象,就是不敬其亲而敬他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这种现象古人看出来了,这是一种悖理,悖德的现象,你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爱,你去爱他人,这种现象说不过去。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人一定会有公立目的在里面,我们知道武则天就这样,武则天为了当皇后,把自己的女儿给活活的捂死了,当然他杀了儿子,杀了他的孙子,就为了权力。隋炀帝为了当皇帝,把他的父亲给杀了,吴启为了当将军,把他的妻子给杀了,易牙为了讨齐桓公欢心,把他的儿子给蒸了,给煮了,这些人连自己的父母,连自己的妻子,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他爱他人吗?一定有公立目的在里面,历史证明这些人都有非常深的公立目的,易牙把自己的孩子蒸了以后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认为他是一个贤臣,但是最后齐桓公死在这帮人小人手里,所以讲孝字可以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我们说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更多体现在一种情感方面,而不是物质方面,但是对另外一种不爱其亲,不敬其亲而敬他人爱他人的人,这种人我们也要实时的提防,因为这些人很可能有一些公立目的在里面。孝字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官,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一切善心,爱心感恩心的基础。

(四)慎

慎既是一种修养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的境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慎呢?我把里面归结为几慎。

篇6:中国古代星宿阅读答案

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在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1097年周公时代称北极星“微帝”等。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之主。《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而北斗七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于它醒目的形状和它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及其重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勺子悬挂在北方的天空。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在道教中,北斗七星被称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星宫,根据人的出生时刻,人的生命可以被七个星君分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主管星。

1、下列关于星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

C、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D、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制定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个民族都有对星空不同的认识,今天我们似乎很熟悉西方星座,却忽略了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

B、把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有重要的用途,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C、中国古代的占星术的占测对象都是军国大事,并且与皇权关系密切,对政治、军事活动能有很大的影响。

D、古代的占星家将星宿和国州对应,认为通过对天上的星星的观测,能预测出它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吉凶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象”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星宿体系。

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非比寻常。

C、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勺子的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

D、道教将北斗七星称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来越高。

1、C(三垣并不在二十八宿之内。)

2、A(“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表述错误。)

上一篇:六年级植物观察日记下一篇:竞岗陈述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