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景区导游词

2024-05-14

黄帝陵景区导游词(共6篇)

篇1:黄帝陵景区导游词

Huangdi mausoleum, known as the first mausoleum in the world, is the mausoleum of Xuanyuan Huangdi, the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located on the top of the bridge in the north of Huangling County.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was called “bridge mausoleum” in ancient times. It was a place for emperors and famous people to worship the Yellow Emperor. According to records, the earliest sacrifice to the Yellow Emperor began in 442 BC.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emple ceremony in 770, it has been the place of national sacrifice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Huangdi was a great tribal leader at the end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Later, our country can stand tall among the 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in the world,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xtraordinary honor of the Yellow Emperor.

The tomb is 3,6 meters high and 48 meters long. It is surrounded by a green brick wall. In front of the tomb is the inscription “Long Yu on Qiaoshan mountain” in the 15th year of Jiajing reign of the Ming Dynasty, which means “Long Yu ascends to heaven” of the Yellow Emperor. In front of the pavilion for a sacrifice, Xie hilltop, cornices up warped, dignified.

Inside the pavilion stands the stone tablet of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written by Guo Moruo. The cemetery area is surrounded by red walls, with Lingxing gate on the southeast side and imitation stone towers of Han Dynasty on both sides. The interior of the cemetery area is paved with bricks, which looks simple and elegant. The front area of Huangdi temple is magnificent. The entrance square with an area of about 10000 square meters is paved with 5000 large river pebbles, which symbolizes the 5000 year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Every Qingming Festival, Chinese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often come here to worship.

篇2:黄帝陵景区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游客:

热诚欢迎您前来中华圣地、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黄帝故里景区参观考察,并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战国时代,《庄子·盗跋》篇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在中国历史上,上自夏商周,下至元明清,莫不尊祀黄帝为始祖,莫不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国君,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五千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生于新郑北关的轩辕丘,长于姬水河畔,在新郑率领先民们一统天下,而后务农桑,兴医学,制舟车,服衣裳,创文字、定历律,由野蛮步入文明,真正成为中华第一大帝。后世为纪念黄帝功德,汉朝时,人们在轩辕丘上建造黄帝故里祠,此后历代都有修复;明隆庆四年(1570年)进行了修葺,并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至2002年、2003年,新郑市人民政府先后对其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使得这里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轩辕丘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旧城北关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景区面积已达到近百亩,主要由轩辕广场区、轩辕故里祠区、黄帝鼎坛区、轩辕丘区四部分组成。景区布局突出了“中华之根”这一主题:广场区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古树翁郁;祠殿区古朴肃穆,供奉轩辕黄帝及其两位夫人;鼎坛区雄伟壮观,有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文化长廊、客家第一步等景观,构成了一幅立体的雄浑的历史画卷;轩辕丘区气势宏伟,庄严神圣,有造型独特的黄帝纪念馆。其中故里祠区,是整个景区最古老的部分,它始建于西汉时期。

树高千尺总有根,河流万里必有源。我们10多亿炎黄子孙的“根”在哪里?根,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那么,就让我们怀着“高山仰止”的心境,来踏着远祖的脚印,遍寻自己的祖根吧!

第一石坊??

它是由香港中华民族国际友好协会为庆祝2000年4月2日举行的中华民族子孙龙禧千年黄帝故里寻根拜祖大典而修建的。牌坊,是门洞性的建筑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建筑。“文治武功何彪炳,艰难缔造五千年”,它立于祠前,提醒人们,永世不忘黄帝功德。此牌坊为四级六柱坊,高11米,宽17米。坊额上雕有黄帝像,横额和楹联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题写。

外联为“依具茨溱洧起波涛,滨颖淮有熊降轩辕”。它诗情画意地表达了新郑作为黄帝出生地的地理和历史。

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山岭、岗丘、平原兼而有之,河流湖泊密布,是十分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具茨”指位于新郑西南的具茨山,“溱洧”指流经新郑的两条古老河流,即溱水和洧水;“滨颖淮”指新郑地处淮河、颖河流域,有熊指新郑在黄帝出生时期为有熊国。

内联为“始祖功德盖天地泽披九洲,华夏文明灿古今誉播八方”。它高屋建瓴地表明了黄帝的丰功伟业,天地难以负载其德,九州永远铭记他的恩情;由黄帝肇始的华夏文明,光耀古今,天下共仰,骄傲地跻身于世界文明之列。

横额“中华圣地”,意为黄帝的诞生地,是中华儿女心中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的圣地。乾坤浮雕盘

石坊后的乾坤浮雕盘,是博大精深的黄帝文化的一个具象,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中间的金属指针,叫日晷,是古人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在日晷外侧,为太极图、四灵像、八卦、十二生肖和二十八星宿等中国古代文化符号。它融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科技于一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第二石坊??

第二石坊为三级四柱坊。其楹联引用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中的前两句。孙中山先生首举义旗,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如此高度评价轩辕黄帝,其意义尤为深远。《祭黄帝》诗,高度地赞扬了轩辕黄帝及所创造的非凡业绩,表述了黄帝开创中华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坊额上的“轩辕故里”四个字由国家原领导人薄一波亲笔题写。

轩辕桥??

是古轩辕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为拜谒始祖轩辕黄帝,在祠前专门修建的。原桥为明“隆庆四年”即公元1570年所建。桥东侧,有阴刻篆文“轩辕桥”三个字,西侧的古砖上,刻有“许州造砖户王仲”的字样。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和地形地貌的变化,此桥被沉埋地下多年。2002年3月,新郑市决定恢复轩辕桥这一景观,在开挖新桥桥基时,正巧与古桥址相合。说明从古到今,轩辕子孙的心是相通的。新修的这座轩辕桥,长12米,美观、典雅,如长龙卧波,横跨于姬水河上。

姬水河??

这是一条象征性的姬水河。真正的姬水河,在市区西南10公里,发源于具茨山,流经新郑南部,汇入淮河。春秋《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意思是说,黄帝和炎帝为兄弟俩,黄帝因成长于姬水,而姓姬,炎帝因成长于姜水,而姓姜。

古枣树??

新郑是大枣的故乡,枣文化历史悠久。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枣核化石。据说枣子的大规模栽培,最早是从黄帝时开始的。新郑西北一带,多沙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农书《齐民要术》上说:“旱涝之地不任耕稼,种枣则可矣!”大约黄帝最早发现了这一作物的生长特点,又发现大枣不仅可以鲜食、干食,还可药用,所以,就在他的故里大种起枣子来了,使有熊国成为大枣之国。目前,枣树已成为新郑的市树。

这是一棵千年古枣树,远远望去,发现树干像是插在一个大花瓶之中。你看,枣树靠近底部的那段树干,格外粗壮,圆溜溜地,像不像大“花瓶”?花瓶上,还有斑斑驳驳的纹路。这是新郑人特有的栽培技艺,当地人称作“开甲”,是一种增产的办法。每年枣树花期的5月下旬到6月下旬,枣农都要用斧背砸伤树皮,形成斑痕,减少养分的向下输送,以集中供给果实,使之结果又多又甜。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齐民要术》上就有“反斧斑驳椎之”的记载!我们应当向祖先的勤劳智慧致敬!

新郑枣,皮薄、肉厚、核小,吃起来特别甘甜。我们这儿有一句话:一天三颗枣,红颜不见老。到新郑来,不尝尝新郑红枣可算是一种遗憾。

黄帝故里景区还有一种特色树种——银杏树,又叫公孙树、白果树,传说黄帝的父亲姓公孙,因为他曾亲自栽培此树,所以后人又称之为“公孙树”。

国槐,又称黄帝槐,是有熊国的特色树种,沉稳坚毅,顶天立地,是新郑人民性格的像征。

轩辕黄帝之碑??

“夫天地悠悠,生生灭灭,而亘古及今其名不泯并受后世尊崇者,其行必有殊勋,其品必有盛德。念我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惟我始祖炎黄二帝其可当之„„”。该碑于2002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敬立,中国著名碑文专家、河南省文史馆研究员李铁成撰文。行文庄重酣畅,意境高古,高屋建瓴阐述了轩辕黄帝生于新郑,带领臣民,告别蛮荒,创造发明,设官司职,扩土开疆,一统中华的不朽功业。

TOP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之二)

故里祠门口??

大家看一看这对看门兽是什么动物?我国大多庙宇和祠殿前一般都安放狮子,寓庄严、威武、平安吉祥之意。但这里却把熊作为镇祠之兽。这是因为在五千多年前,新郑一带的中原地区,有很多熊。熊,是一个很威武、强悍的动物,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部落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就有熊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后人为纪念黄帝的根基有熊氏部落,特在黄帝故里祠前塑了这对石熊。

故里祠前厅??

这前厅的四周图画是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央视直播的掠影,这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拜祖盛典。下面我们就要进入黄帝故里遗祠,里面供奉着我们炎黄子孙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和他的两个夫人嫘祖和嫫母。

故里院??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故里祠。我们看到的大殿和东西配殿始建于汉代,以后历代都有修复,最后一次修复是在90年代初。轩辕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中华开国的第一大帝,是五帝之首。在我国,“五帝”有几种说法,比较普遍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与黄河中上游文化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长城外的红山文化等,共同创造了古代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各地区的先民逐渐融合成统一的民族。在各族不同的宗祖神中,黄帝是最为杰出的一位,世代为人们所敬仰,人们一直把他敬若神明,历代的贤达人士和平民百姓都来此寻根问祖,烧香还愿。至今在西配殿山墙上还留有为修复大殿时留下的功德碑。这其中最著名的还有林则徐拜祖碑。提到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近代的民族英雄。他什么时候来拜谒过始祖呢?这还要追溯到道光十七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837年,林则徐擢升湖广总督到广东赴任时途径新郑,在当时新郑县令李丞的陪同下拜谒了始祖。林则徐之所以能取得虎门硝烟的成功,是和他拜始祖分不开。

大殿??

这里敬奉的就是轩辕黄帝的金身塑像。上面的匾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人文初祖”。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黄帝诞生]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嵩山东麓新郑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其首领为少典,从居住在河洛一带(今洛阳地区)的有娇氏部落,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子,在轩辕丘产下一子。因出生于此,而取名轩辕。传说,一天,少典的妻子附宝,到郊外祭神,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突然间,乌云翻滚,天昏地暗,继而电闪雷鸣,如同白昼,就如同一条巨龙,绕北斗而降,把附宝惊倒在地,电闪雷鸣过后,已是星斗满天,附宝觉得头晕目眩,发现自己怀了孕,阅二十四月,生帝于轩辕之丘。画上面的那位男子就是黄帝的父亲少典,女的就是黄帝的母亲附宝。据史书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年后,宽厚仁慈,见识渊博,善恶分明,深得部族拥戴,继任有熊氏部落首领。

[创造舟车]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这个是民用车,可以乘坐人和工具,中间的是指南车,上面按装着一个木头人,无论车行至什么方向,木头人的手都始终指向南方。这里是打造的各种兵器和民间用具。这个是训兽的场面,原来动物都是野生的,通过训练,大型动物用来作战,小的动物就在家里饲养,中国最早的家禽饲养就是从黄帝开始的。最上面是我国最早的船只。当时人们用石头把大圆木中间凿空放在水里,用来载人载物。

[黄炎结盟]当时居住在陈丘(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神农氏炎帝部落势力强大,各部族都听从他的号令。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领导的神农氏部落逐渐衰落,部族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物,虏杀人口。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而黄帝修德治兵,制造舟车,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威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率有熊部落的军队在阪泉(今河南扶沟县,一说河北涿鹿)与炎帝经过三次激烈的交战,打败炎帝,使之归顺于已。从此后,炎黄部落和睦相处,结为联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征战蚩尤]当炎黄结盟之时,东方的九黎族部落兴起,强悍凶横,炼铜制作兵仗刀戟大驽,侵略其它部落,其部落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每次出征前都身披斑斓虎皮,头带双角铜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皆惊魂落魄,溃散四逃。黄帝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豹、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落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弟兄,个个铜头铁额,英勇善战,又惯使刀戟弓驽等兵器,炎黄兵卒战胜不过。这蚩尤在作战中还能够喷雾,使人迷失方向。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即命风后造指南,以示四方,破蚩尤大雾,依风后《握奇经》设八阵,经“五十二”战,蚩尤大败,逃至中冀(今河北冀县),被黄帝手下大将应龙擒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至今在河南新郑风后封地风后岭一带还存有风后遗址及唐代军事家独孤及的《风后八阵图记》。

[建都有熊]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又挥师北上,驱赶走向南方扩张的荤粥族,天下有不顺者,进行征伐,然后班师回有熊新郑,诏告天下,并在西泰山(今新郑龙湖镇)大会诸侯,定鼎建都(河南新郑),举行开国大典,各部族首领共尊黄帝为天子。黄帝划野分州,封官司职,设三公(风后、天老、五圣)、六将(常先、大鸿、大隗、力牧、太山、应龙)、史官(苍颉、沮涌),设左右左右太监,监于万国。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陇右,北达燕山,南抵长江,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有熊国都新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都,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华第一古都”。相传黄帝于甲子元年(公元前2697年)二月二日正式登基。此后中国民间“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源于此。

[高擎龙旗]黄帝统一万国部落以前,以熊为图腾,统一天下以后,采用有代表性的部族图腾特征,荟萃成新的图腾——龙,作为有熊帝国的族徽和旗帜。它由熊的头、马的嘴、蛇的体、鹿的角、鱼的鳞、虎的掌、鹰的爪、蚩的尾等组成。龙是各部族大溶合、大团结的产物,因此五千年来,炎黄子孙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最吉祥、最嵩高的保护神,鼓舞我们不畏难险,勇往直前,振兴中华。自古以来,人们把做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称为真龙天子,称帝王的身体为龙体,穿是龙袍,住的是龙宫,后人是龙子龙孙、龙的传人。

黄帝定都有熊以后,致力于各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他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部落联盟体制,也就是现代国家的原型。其所辖区域东至于海(渤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

[开发农牧]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男子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解决人们吃饭问题;教女子在家养蚕、抽丝、织帛,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中国几千年男耕女织的生活状况,也就从黄帝时期开始了。

[肇造文明]黄帝和他的臣下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发明创造房屋(宫室、銮殿、庙观、城池)、衣裳(布帛、丝绸、冠冕、足履)、车船(战车、指南车、记里鼓)、阵法(风后八阵)、兵器(弓箭、弩、刀、盔甲)、音乐(箫、琴、钟、鼓、号角、磬)、文字、算术、历法、图画、医药、祭祀、婚丧、铸铜等等。按照世界古代文明四大标准:文字、城堡、铜器、祭祀等,黄帝时代都已发明创造,使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比肩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黄帝时代所创造的文明,四五千年相传不衰,至今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享用着它的福荫。因而,黄帝被奉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河南灵宝),葬于桥山。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并同其它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据史书记载,黄帝族后裔在各地先后建立了70多个国家,繁衍了600多个姓氏,炎帝族在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国家,繁衍247个姓氏。黄炎二支发展到853个姓氏,在与其他民族融合中总计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因而,后世子孙共尊黄帝和炎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东配殿??

供奉的是黄帝的元妃,也是他的第一夫人。她是我国古代最早养蚕织丝的人和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代表。《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宋《通鉴外记》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为纪念嫘祖功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先农坛供奉她,敬奉她为“先蚕”。嫘祖生昌意、玄嚣,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及夏、商、周、秦都是她的后代。

关于嫘祖发明抽丝养蚕,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相传,嫘祖十五六岁时,在山上摘桑椹吃,看到一枝干桑枝上吊着几个枣样大小的东西,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就摘下来带家玩;玩腻了,就随手扔到了屋角的破筐子里了。第二天早晨醒来,她听见屋里扑扑棱棱响,走过去一看,见那个破筐子沿上有几只飞蛾,正扇动着翅膀爬,一爬过去就繁下一串串的籽;又过了不知几天,她又去看那筐里的飞蛾,飞蛾不见了,筐子里却生了许多蚂蚁大小的虫,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她想:这小虫是从桑树上摘下来的,兴许它一定吃桑叶。她就把筐子端出来,把它撒到桑树上。谁知到桑椹红的时候,桑叶吃光了,桑枝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茧,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一下子摘了九大筐!她想这些东西煮熟后肯定很好吃,就把它放在锅里煮,谁知煮了一会儿,用根小木棍一挑,不一会就缠了好多好多闪光发亮的丝坨坨。后来,她就把这些丝织成了衣服,穿在身上,漂亮极了!村上的姑娘媳妇们见了都跟着学了起来。后人不忘嫘祖的功德,就在家里的织布机上,敬着嫘祖的牌位,称她为“先蚕娘娘”。

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共有四位夫人,第二位是方雷氏,第三位是彤鱼氏。

西配殿??

篇3:黄帝陵景区导游词

1 炎帝陵景区的建设及现状

1.1 炎帝陵的建设

炎帝陵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和井冈山西麓,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南面万阳山屏位于之前,北靠炎陵山,东面有万阳山黄茅墩支脉,西面有金花岩夹石坳,群山环抱之中,龙珠山从南蜿蜒而来,涓涓小河流环绕着陵区缓缓流动,历代人们视此为风水宝地,自唐即有奉祀,宋初立庙,香火于兹不绝。1986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自为炎帝墓题碑“炎帝神农氏之墓”。1987年经过修葺,陵墓封土高4.75 m,围长87 m。1986年起,省市相继拨出130万元交由时称酃县人民政府重建,1988年10月竣工。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陵墓春季乔木葱郁,灌木丛生,野藤缠绕,苔藓低伏。秋季则枫叶如血,与苍松翠竹红绿相映,形成森林群落特有的风貌。

时过境迁,原有炎帝庙因规模太小,又过于靠近陵寝,只能举行民间祭祀和日常小型祭祀活动。为满足大型公祭需要,将公祭活动与陵寝谒拜仪式有机结合[1]。根据1994年由国家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评审编制的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未来炎帝陵建设规模将达到111.86 km2,分6个功能区(祭祀谒拜区、故道游览区、农耕文化区、神农采药区、日市集贸区、华夏墓园区)。建设计划分3期完成,总投入3亿多元[2]。

1.2 炎帝陵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景点缺乏吸引力

炎帝陵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边远山区,交通比较落后。目前,炎陵县内只有单一的公路交通,国道1条(G106),省道2条(S321,S322),外地游客来炎帝陵有诸多不便[3]。与黄帝陵或其他名陵(如中山陵、北京明十三陵、秦始皇陵)相比,炎帝陵的规模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仅建成公祭区这一单一功能区,景观的参与性与观赏性缺乏,也是造成景区缺乏吸引力和游客鲜少逗留的原因。

1.2.2 景区视线控制较差

当前炎帝陵景区树木多为移植树木,树冠稀少,对视线的控制难以达到,视线穿透力强。景区控规还不够完善,周围民房散布,与景区庄严肃穆的气氛难以协调。

1.2.3 炎帝文化体现不够

相传,炎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有独特怡人的“炎陵十景”,它们分别为:“味草凝芳”“古龙鼓髻”“晓阁烟岚”“云秋雨霁”“龙潭鱼跃”“芳州春锦”“异树飞香”“禽鹿和呜”“虬张灵木”“空樟洞明”。但是由于岁月的变迁,大多已消失不见,风景不再,来炎帝陵游玩的游客也并不知道有“炎陵十景”之说。目前,公祭区景观对于炎帝文化的诠释多只体现在栏杆与大殿墙面的相关传说故事的刻画上。

2 炎帝文化特点

1)群众性。在炎帝部落里,氏族成员和酋长都是氏族平等的一员,酋长对群众无政治特权和经济剥削,他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参加生产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当时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是群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2)务实性与创造性。炎帝文化的务实性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首先表现在炎帝和其部族的发明创造。例如对火的利用。火,传说是燧人氏“钻燧取火”所发明的,而炎帝发展了燧人氏的“钻燧取火”“修火之利”,把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发明了火耕、熟食、烧制陶器等等。炎帝时代另一个与人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发明是农业及其工具的创造使用。首要表现为农业的发明,具体而言就是培育了以粟为代表的优良品种,发明耒耜等农耕工具。“神农耕而作陶”。陶器的发明和大量制作,便于食物的炊煮、运输、贮存,是人类饮食方式上的一大革命。促进了先民们饮食结构与饮食方式的变化。炎帝又削桐为琴,开中国原始音乐之先河。他还创发乐舞祭祀,始作蜡祭、傩舞,庆贺农业丰收,驱疫除鬼[5]。3)悲壮性。传说神农尝尽几十万种花草根叶,最后因误食“断肠草”而殒命;共工用修筑堤坝的方法约束水流,削高就低改造低洼之地,使治水方法大大向前迈进,为治水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炎帝幼女女娲即精卫,是中国神话中少见的与洪波巨浪抗争的女英雄的代表和化身;炎帝族后裔夸父在同干旱的斗争中牺牲也为后人所感叹。后人为歌颂自己祖先这种大无畏的气概,流传了这些英雄人物的神化故事,以此表明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决心。

3 以炎帝文化提升炎帝陵景区品质的设想

3.1 对炎帝文化群众性的体现

在景区可以运用造型、声光等多媒体现代化科技手段,复制原始文化景观,栩栩如生地再现炎帝神农时的生产生活场景,让炎帝神农文化在最大程度上贴近游客与观众,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视听效果,使每一位前来祭祀观光的游客产生对炎帝神农的景仰之情,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

3.2 对炎帝文化务实性的体现

炎帝和他部落的发明创造都与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炎帝陵景区也应体现其务实性的一面。陕西炎帝陵景区内,修建有百草堂、药王洞建筑,这里既是研究中医中药的场所,平时又可以为群众看病,将炎帝文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结合。在湖南株洲炎帝陵景区规划中的神农采药区应以教学、科研、观赏、实用为一体。目前应在现有景区周围因地制宜地布置中药材试种区,对中药材植物合理配置,使其景观效果与药用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

3.3 对炎帝文化创造性的体现

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耕而作陶、削桐为琴、兴贸易、制历时……同其他文化相比较,炎帝文化不是事必求助于“神”或“帝”,而是高度称赞人类自身的力量,虽然人在自然面前常常显得弱小,但炎帝族人是弥久愈勇,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炎帝陵景区,除了长远规划中将创建炎帝农耕文化园外,鲜少对炎帝为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有所体现,造成来景区祭祀的游客对炎帝精神了解甚少,很难驻足停留。在景区放置炎帝所发明物件的景观小品,以实物模型供人参观,甚至体验,既能增进人们对炎帝的了解,同时又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3.4 对炎帝文化悲壮性的体现

除了炎帝,炎帝部落中共工、精卫、夸父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神话人物。炎帝陵景区应当体现整个炎帝部落人们的执着、探索、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将他们的事迹与景观、小品、构筑物相结合,扩大炎帝精神的影响力。

3.5 对炎帝陵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的再体现

历史上曾经流传着关于炎帝陵的美丽传说,我们可以通过景观再造,或在原址上重现炎陵十景,扩大景区的魅力。如“味草凝芳”:相传炎帝曾在此辨药,于是我们可以在景区内做相关植物配置,再现炎帝所尝“百草”;炎陵南面,山间常有烟云屯驻,经日不散,淡若秋口雨霁,天空宛如图画,故有“云秋雨霁”一景,因此可以在景区内设置雾化装置,进行自然景观的再造。

4 结语

将炎帝文化运用到景区建筑、空间和景观营造中,既体现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渗透,又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增加了炎帝陵这座名陵的文化份量,使炎帝文化的文化气息浓厚弥漫在炎帝陵的山水间。人们来到这里不仅欣赏到传统建筑的风格和优美怡人的景观,而且能加深对炎帝文化的理解,受到强烈的感染。

摘要:阐述了湖南株洲炎帝陵的现状和炎帝文化的特点,提出将炎帝文化运用到炎帝陵景区建筑、空间和景观营造中,意在通过增加炎帝陵的文化分量和优美怡人的景观,增加景区的吸引力,并加深人们对炎帝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炎帝陵,炎帝文化,景区,文化体现

参考文献

[1]岑柳成.炎帝陵公祭区神农大殿工程技术与艺术效果[J].广东园林,2007(2):35-38.

[2]酃县志编委会.酃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曾春霞,田亚平.株洲炎帝陵区旅游开发之制约瓶颈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172-174.

[4]刘亚红,刘芳.简论炎帝文化的几个特点[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6):57-60.

篇4:黄帝陵景区导游词

关键词:秦皇岛 牌示英文导游词 文化 勘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秦皇岛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不胜收的风景名胜。牌式导游词是自导式导游服务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也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旅游景区教育、服务、使用等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近年来对旅游资料的翻译,发现如何处理旅游资料中的文化因素,既是一件艰难的工作,也是开展涉外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准确地传达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旅游景观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创立我们的旅游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本文以秦皇岛旅游景区牌示英文导游词的翻译为例,从文化信息的传递角度来探讨旅游景区导游词的恰当英译问题。

一 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是地名翻译的重要内容,这些名称大多用词古雅、风格独特、音韵优美、寓意深刻。有的出自历史典故,有的源于神话传说,有的富于诗情画意,有的饱含人生哲理。因此翻译这类名称时不能简单采用音译法和直译法。

1 源于历史典故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

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内的“战国风情”中有一个景点名为“丛台”,其英译为“Congtai Palace”。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相传丛台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故称武灵丛台。史载,丛台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在当时扬名于列国。武灵丛台也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生地。战国时期,赵国本是一介小国,武灵王即位后,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他们身着窄衣,以能征善战著称,武灵王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丛台之名,源于当时有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汉书》颜师古释文:“连接非一,故名丛台。”这里音译名称无法体现出丛台的悠久历史和军事功用,而且丛台从历史上讲并非宫殿,而是“亭台建筑”,因此用“palace”也是不准确的。建议译为:“Entertaining and Military Terrace Of the Zhao State”。因为“terrace”意思就是“相互连接的亭台”之意。音译的景点名称不仅會造成源语文化信息的丢失,而且无法满足读者或旅游者追新猎奇的心理要求,不能激发了解和体验异国文化的旅游愿望。

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内的“战国风情”中有一个景点名为“稷下学宫”,其英译为“Ji-Xia School”。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据徐干《中论·亡国》记载:“齐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到齐威王、宣王之际,随着齐国国势的强盛,得以充分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稷下学宫有三大功能:1、询议功能。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因此它是一个政治咨询中心;2、教育功能。其独特的游学教学方式,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3、学术功能。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因此,“school”这个词汇不足以传达出如此深厚的文化信息,笔者认为当时的稷下学宫相当于今日的社会科学院,故建议改为:“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of the Qi State”。

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内的“战国风情”中还有一景名为“黄金台”,其英译为“Platform”。黄金台来源于战国时期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实行人才战略强兵兴燕的典故。因此笔者建议改为“Talent Recruiting Site of the Yan State”。

实际上,我国和西方学者在译介此类名胜古迹景点名称时大多采用意译法,这个在向西方推介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颐和园译为the Summer Palace。还有的翻译采用音意双译法,既译出景点的读音名称,同时又译出景点名称的文化寓意,使旅游者既知其名,又晓其隐含之意,如:太和殿译为Tai He Dian(Hall of Great Harmony),养心殿译为Yang Xin Dian(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瑶池译为Yao Chi(Lake of Immortals)。这对增进旅游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有裨益。

2 对号入座式的旅游景点名称逐字翻译

老龙头景区名称的英译现在有两种,一种是汉语拼音“Laolongtou Scenic Area”,另一种是直译“Old Dragon Head”。笔者认为汉语拼音译法不可取,另一种意译法也不恰当。汉语中的“老”字的含义除了最基本的“年岁大”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含义:1、“老”就是一个敬词,与年岁无关。如:老师、老板、老总等;2、是对先辈、年长者的尊称,如:老先生、老前辈、李老等。“老龙头”名字的得来是因为它坐落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的“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充分体现了龙的尊威,因而得名“老龙头”。此处的“老”并非“年岁大”之意,因而直译为“old”不恰当,建议采用音意双译法译为:“Great Dragon Head-the Starting Point of Great Wall”。这和长城的译法比较相似,“长城”并没有直译为“the Long Wall”,而意译为“the Great Wall”。“老龙头”还可以干脆意译为“the Starting Point of Great Wall”。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权威,但在西方文化中却象征着邪恶。因此直译不仅造成外国游客理解上的困难,无法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甚至还会引起误解。

又如,祖山景区十里画廊有一景叫“狂犬吠日”,英译为“Mad Dog Barking at the Sun”。这处景观远远望去,雄伟的山巅的一块兽形巨石,酷似一只狗正仰头朝天、嘴巴撅起,朝着太阳叫,故称“狂犬吠日”。成语“狂犬吠日”出自: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是说川蜀一带阴雨天多而出太阳的时候少,日出而犬吠。成语原:意不是指疯狗,而是指狗因少见多怪而乱叫。后来用来比喻坏人自不量力的叫嚣。建议译为:“Alarmed/Frightened dog Barking at the Sun”。

再如,老龙头景区内澄海楼前有一块古碑,上面有四个赫然大字:“天开海岳”,字体浑厚古朴,遒劲苍郁。英语译为:“Heavenly Seas and Mountains”。这四个汉字将老龙头一带海阔天高,山岩耸峙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天开海岳四个字把老龙头的美景和恢宏气势作了高度概括。“开”字用得最好,可以做“开创、开造”讲。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老龙头的海岳美景天造地设,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不能简单直译为“天国的,神圣的山海”,因此建议译为:“Nature-created Sea and Mountains”。

对号入座式的逐字翻译,历来是翻译的大忌。对于景点名称的翻译,更不能简单采用直译法。翻译时不仅要观其名,而且还要知其实,切忌望文生义,信笔直译。

二 宗教及其宗教传说中专有名词的翻译

角山景区的栖贤寺内有“望海观音殿”、“达摩殿”和“伽蓝殿”,其分别英译为“Seaview Guanyin Hall”、“Da Muo Hall”和“Qie Lan Shrine”。祖山景区内有“观音送子”,其英译为“Guanyin Bodhisattva Sending a Son”。这些景点内涵或景点名字均与佛教有关,其翻译全部采用汉语拼音,笔者认为不妥。因为用汉语拼音来翻译,只限于源于中国、又是中国独有的事物。佛教源于古印度,又是世界上流行很广的宗教之一。但佛教主要流行于亚洲,因此在英译时可能找不到相应的英语,在这种情况下,应把宗教里的所有名称还原为梵语更为恰当。这样可以使读者有源头可查,也减少了以讹传讹的风险。如:释迦牟尼译为?ākyamuni、如来佛译为Tathāgata、弥勒佛译为Maitreya、药师佛译为Bhai?ajya guru vaidūrya prabhārāja、观音菩萨译为Bodhisattva Avalokite?vara,文殊菩萨译为Bodhisattva Manjusri,普贤菩萨译为Bodhisattva Samantabhadra、地藏王菩萨译为Bodhisattva Ksitigarbhr、罗汉译为Arhat等。此外,在“达摩殿”牌式英文导游词中,禅宗被意译为the sect of Buddhism,还有的译为the Zen Buddhism。笔者认为,应还原为梵语Dhyana。

三 由于词汇空缺造成的难译(zero of equivalent word)

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武术气功等术语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取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还有些民族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词语,在翻译时也必须采取释义或添加注释等方法,说明该词的语用含义,才能使译语读者了解原语独特的文化现象。例如: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内的“生肖馆”译成了“Lunar New Year Exhibition”。西方民族文化中没有以动物配属人的出生年份的习俗,因此对于生肖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无法理解的。因此,要使游客比较完整地理解其中的文化信息,不仅需要译出生肖一词的指称意义,还需要详加注释,以说明其内含的寓义。建议译为:“Twelve Year Animals Exhibition”;再详细地添加注解:any of the twelve animals,representing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used 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 according to lunar calendar.

四 由于文化不對等所造成的误译

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内的“战国风情”景点中的一些称谓,笔者认为不妥,它们是:魏文侯Duke Wen、魏王假Duke Jia、齐威王Duke Wei、燕昭王King Zhao、赵武灵王Duke Wuling。英国的爵位分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在英语中,“Duke”为公爵,是欧洲贵族中的最高等级。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可见,英文“Duke”和战国时期作为一国之君的君主们是不对等的,应分别译为:King Wen of the Wei State、King Jia of the Wei State、King Wei of the Qi State、King Zhao of the Yan State、King Wuling of the Zhao State,更为准确。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秦皇岛旅游景区牌示英文导游词所作的勘误,属于学术探讨,也欢迎来自更多专家、学者的学术商榷,目的是更好地向外国游客传递中国文化信息。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在2009年确立了“旅游立市”的战略,力争在今后的5-10年把秦皇岛整体打造为“国际旅游名城”。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翻译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把城市的风景名胜、历史古迹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外国游客。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4年版。

[2] 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 黄永杰:《春秋战国时代人才思想论要》,《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

[4] 杨敏、王克奇、王恒展:《中国文化通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吴宾凤,女,1972—,河北卢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篇5:黄帝故里景区游记作文

周六早上,我们全家收拾完东西,开始向黄帝故里前进。

黄帝故里位于新郑的轩辕路。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创业、建都之地。每年的三月三日是黄帝的拜祖大典举行日。在三月三日这一天每一个人都要祭奠黄帝,来表示我们对皇帝的尊敬。

进入景区,我的注意力被一些小商店所吸引,这些小商店都是卖一些有关于姓氏的.东西:有扇子、项链、钥匙链、戒尺……各式各样,琳琅满目。挑了一会儿,爸爸给我买了一把扇子和一本有关于“张”这个姓的传说,让我好好看看。

往广场中心走去,就是每年拜祖大典的举行点。广场正中央有一棵美丽的金树,再往前就是一尊轩辕黄帝的石像,后面有三卷摊开的竹简书,两条飞龙在黄帝的左右两边翩翩起舞,别提多壮观了!

从“大书”后面穿过,又来到了一座殿堂。踏入宫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坨”“巨无霸”树根,有上百根树根交错着伸展。看介绍说是蟠榕树的根,原来两只主根分别象征着炎黄二帝,曲曲弯弯的小根是要我们炎黄子孙团结互助。另一个展台是一把轩辕乾坤剑,全长是蟠榕树的根3.3米,意为黄帝统一天下。剑柄上刻着一条神龙,有56片鳞,象征着56个民族团结互助。

篇6:黄帝陵导游词

乔山山体浑朴,气魄宏伟,山下有沮水环抱。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序常青,郁郁葱葱。整个陵区弘大磅礴。全国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高视睨步。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配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奠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魄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进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上一篇:汽车营销策略策划方案下一篇:学习《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