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传文言文翻译

2024-04-12

柳敬亭传文言文翻译(通用9篇)

篇1:柳敬亭传文言文翻译

柳敬亭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欲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译文:

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两宋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只是近几年来,人们才异口同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象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象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象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篇2:柳敬亭传文言文翻译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以下是“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2.详:知道。

3.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嗜:喜好。

9.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

1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4.既:已经。

15.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16.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17.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18.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

19.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22.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3.戚戚:忧愁的样子。

24.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25.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26.兹:这。

27.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8.俦(chóu):辈,同类。

29.觞(shāng):酒杯。

30.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篇3:《五柳先生传》片段翻译赏析

严复提出翻译作品内容要忠实于原文谓信, 文辞畅达谓达, 有文采谓雅, 即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信”指不背原文, 即是译文要准确, 不歪曲、不遗漏, 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 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 简明优雅。中国古文在于简洁精练, 用较少的文字表达最广阔的含义, 是意合的文字。而英文是形合的文字, 重视逻辑和理性。加上两种语言生长的文化背景大相径庭, 将古典中文的作品翻译为英文时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 即译文的读者无法完全体会到原文读者的感受。译者能做的就是通过对两种语言机器文化背景的熟练掌握, 将这种文化缺失降到最低。如果译者在将中国古典作品译为英文时忽视了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别, 只完全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 不进行有效的取舍、增删、变通等则会大大地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导致其信息传递的大量的缺失。

译者耿亮尤的译文简洁明快, 通俗易懂, 既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 又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按照英文的语言习惯和英语背景下的文化习惯进行了合理的整合, 在遣词上准确而不重复, 造句上流畅而不松散, 是篇难得的佳译, 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学习。下面就通过一个片段的详细赏析对其进行说明。

《五柳先生传》片段: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片段:

His house is bare around, scarcely good enough to protect him from rain and wind.He is clad in a tattered jacket of hair-cloth, and his kitchen vessels are often found empty, but he is perfect at ease.He often enjoys himself by writing, thereby to show his opinions;and he is determined to remain so to the end, being indifferent about material loss or gain.

Epiloque:Chien Lu says, neither grumble about poverty, nor crave for honor and riches.This is probably said of men of his kind, who, with wine-cup upon their lips, recite poems, and amuse themselves with their own ideas?Are they Wu Huai’s subjects, or are they Ko Tian’s subjects?

(1) 汉语中的“环堵萧然”采用“His house is bare around”的意译是准确的, “不蔽风日”在翻译时多加了几个词, 以显示房子的破败而丧失了其最起码的保护功能。其中, 明显的变通是将“风日”译为“rain and wind”, 因为在英语文化中, wind and sun存在不能并置的矛盾, 同时阳光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人们颇为追求的, 与形容房屋环境的萧索矛盾。

(2)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描述的是衣和食两个方面, 所以译文进行了分句翻译。译文让人进入破布条般的衣服中, 形象生动。耿先生并没有直接译出“箪”和“瓢”, 而用kitchen vessels来代替, 省去了寻求“箪”和“瓢”英文对等词的困难, 如果将其准确译出, 则有太过冗长、太过琐碎之闲。但不能否认的是, 译文丧失了原文的简洁和韵律,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亏损。

(3) “赞曰”译为epiloque, epiloque常用于英文文艺作品的结束语, 在此与文意的转折和篇章的结语都很合适。接下来用“grumble about”译为“戚戚于”, “crave for”译“汲汲于”, 很传神。只译“贫”而略去“贱”, 因为其中文意思相同, 英文只需译出一个, 既达意, 又避免繁复。

(4) 由于英汉句法的不同, 译文用英文特有的定语从句把“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练成一句, 使得英文味道大增。“with wine-cup upon their lips”译“衔觞”, 不仅传神, 而且避免了呆译, 但是“recite poems”不如汉语“赋诗”来的雅致。但增加“with their own ideas”来帮助说明“amuse themselves”确比汉语原文清楚。

(5) 把无怀氏, 葛天氏直译为Wu Huai和Ko Tian, 阅读该文的西方读者则对其毫无概念, 如有需要, 可加注;或意译之法, 变具体为抽象, 只是说古时明君也能表达原文的意思。

总而言之, 耿先生的译文达到了严复所说的“信达雅”的标准, 用平易通俗的英文较为准确而精炼地翻译了《五柳先生传》, 传达了原文中陶渊明笑傲仙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将文化缺失程度降到最低, 让西方可以体会到中国文人的君子志向, 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摘要:《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其文风恬淡, 构思独特。本文选取香港译者耿亮尤的翻译片段, 以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进行赏析, 举例详细说明了译本在遣词造句方面的亮点与英译后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 给读者和译者以启迪。

关键词:《五柳先生传》片段,信达雅,翻译变通,文化缺失

参考文献

[1]郭宏安.恶之花之跋[Z].漓江出版社, 1992.

[2]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篇4:《五柳先生传》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当作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本性嗜酒,家里穷不能常喝。亲戚旧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酒叫他来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不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忘记心中的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篇5:柳敬亭传文言文翻译

作品简介

《柳敬亭说书》作品出自:《陶庵梦忆》明代张岱所作散文。《柳敬亭说书》全文可分为五个段落,首言柳麻子的外形长相,续言柳麻子说书的行情,接著举实例说明柳麻子说书的景况,再以其他说书人的羞愧说明柳麻子之好,最后则是总结他有好行情的原因。

作品原文

柳敬亭说书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余听其说景阳岗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洶洶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著色,细微至此。

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甆静处,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齰舌死也。

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

——选自《说库》本《陶庵梦忆》

作品注释

①土木形骸:谓不修饰。

②书帕:指请柬与定金。

③行情人:走红的人。

④白文:即大书,专说不唱。

⑤找截:找,补充;截,删略。

⑥哱夬(bóguài):形容声音雄厚而果决。

⑦謈(bó):大叫。

⑧呫(chè)哔:低声细语。

⑨丙夜:三更时,即夜11时至1时。

⑩齰(zé):咬。

作品译文

居住南京的柳麻子,肤色黧黑,满脸瘢疤疙瘩,而倜傥放诞,轻视外物;内心丰富,不重形貌。擅长说书,每天说书一回,定价一两银子。十天前就送上礼金下定,他还常常没有空。在南京,同时有两个非常行时的人,那就是名妓王月生,说书柳麻子。

我听他说景阳岗武松打虎,其基本内容也和《水浒传》大不相同。描写刻划,细致入微,纤悉毕备;但在该补叙之处,便加以补充,该停止之处,又截然停止,并不唠唠叨叨,重复矛盾。他的声音响如宏钟,说到关键紧要之处,叱咤叫喊,如同波涛汹涌,有震屋欲崩之势。讲武松到酒店沽酒那一节,武松入店,其中无人,忽然大声一吼,店中的空缸空甏之类,都瓮瓮地有回声。他在并非紧要之处加以渲染,竟也细微到这样的地步。

请他说书,主人必须屏住声息,静静坐着,倾耳而听,他才开始讲说;稍微见到底下有人低声耳语,或听者打呵欠有疲倦之色,立刻不再往下说,因而不能强迫他。他常常是到了午夜时分,拭抹桌子,挑亮灯花,磁盅沏茶,静心而处,然后从容说来,其节奏的快慢,吐字的轻重,声音的收放,音调的抑扬,不但入情入理,而且入筋入骨,如果让世界上说书之人,都来倾耳谛听,不怕他们不杜门齚舌,羞愧而死!

柳麻子的相貌极其丑陋,但他的言辞极有风致,目光流利,衣服素净,简直与王月生同样美好,所以他们的行情也正相等。

作品赏析

《柳敬亭说书》全文可分为五个段落,首言柳麻子的外形长相,续言柳麻子说书的行情,接著举实例说明柳麻子说书的景况,再以其他说书人的羞愧说明柳麻子之好,最后则是总结他有好行情的原因.

第一段

介绍柳麻子的外貌,从「南京柳麻子」到「土木形骸」.古代称呼他人时,习惯将他人的省籍或是郡望放在姓名前,柳麻子为江苏泰州人,南京在江苏西南部,泰州则在江苏中部,此处的南京应是指柳麻子生活所居的地方,即柳麻子在南京一带说书,而非他的省籍.接著介绍他的外貌,从皮肤的颜色,到脸部皮肤凹凸小瘤,将整个人集中焦点到他的脸部.接著又将注意力转到柳麻子的性格以及行为表现,描述他性格率真不做作,表现在行为上予人一种放荡不羁的感觉.从外表写到脸部,再放大叙写他整个人的外显行为表现,文字精简,笔力分明,写得很有层次.

第二段

从「善说书」到「王月生,柳麻子是也.」主要介绍柳麻子的才能,并从时空两个向度说明柳麻子的行情.本文篇名为〈柳敬亭说书〉,可知柳敬亭(柳麻子)的才能即是说得一口好书,一天的价钱定为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这是从时间方面来谈,说明了柳麻子的炙手可热;又说到「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南京是当时长江流域繁荣的文化城市,说书人必定不少,这里从空间方面点出柳麻子是说书界的佼佼者,再度突显了柳麻子的独特之处.

第三段

从「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到「入筋入骨」.主要说明柳麻子说书时的景况,此段又可分为两部分:前段举说「武松打虎」白文的实例,后段则是描述他说书的习惯以及语调的转换.作者透过柳麻子说书的片段,描写他说书时对人物动作的细致刻划,「找截干净,并不唠叨」说明了恰到好处的`拿揑工夫.「哱力夬声如巨钟」和「叱咜叫喊,汹汹崩屋」两句,将刚脆的声音,叫喊的气势作出生动的譬喻.柳麻子说武松故事,就把武松本人的精神样貌清晰的呈现.作者为了加深对柳麻子说书的陈述,特地举了武松到店里买酒一段为例,武松大吼一声导致店内酒缸,墙壁震动作响,展现武松的气魄,这般文字虽寥寥数语,却将柳麻子说书时模拟武松威武的形态,表露无遗;非柳麻子不能尽情刻划武松沽酒时的神情,不是作者不能尽情刻划柳麻子说书时的神态,从这一段文字,读者彷佛真在听柳麻子说书,好像真见到武松在面前喝酒,柳麻子之口,张岱之笔,均称神妙.

第三段后半部则是从柳麻子说书的习惯讲起.柳麻子只要发现有人交头接耳,或是伸懒腰出现疲倦的样子,就停止说书,这看出了柳麻子对说书艺术的某种坚持.即使说书说到半夜,配合有气氛的油灯,白色淡雅的瓷杯,表现了柳麻子说书的从容自若;至于他说书的语调速度,快慢轻重,配合著文气的起伏以及自己的呼吸吐纳.作者将柳麻子说书的精彩程度,以「入情入理,入筋入骨」八个字呈现.

第四段

从「摘世上说书之耳」到「不怕其齰舌死也」.此段从其他说书人对比柳麻子说书的功力,是一种「借宾显主」的写法.说来有些夸张,但正以此表示柳麻子说书的技巧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因而突显了柳麻子高妙的说书艺术.

最后一段

从「柳麻子貌奇丑」到「固其行情正等」.虽然他的样貌极丑,但因为口齿伶俐,眼神活跃,而在当时艺苑占有一席之地.本段总结全文,回应首段柳麻子的容貌不佳,也照应第二段的「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是有美貌的秦淮名妓,让许多公卿为之迷恋:柳麻子是容貌丑陋,因为本身的口艺技巧高妙而得名,是故得以走红而有好的行情.

总括

本篇主要介绍柳敬亭说书艺术的纯练,受肯定之处不在容貌(外在),而是技巧(内在)的精湛,描述了一段柳敬亭说书的实际情形,文章中宛如见到柳敬亭说书时的精神气势,也见到作者陈述笔力之高.

人物简介

柳敬亭(1587一1670?)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社会评价

本文篇幅十分短小,全文共二百多字,但就是这短短的篇幅让读者对柳敬亭高超的说书艺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行文安排和一些艺术手法的运用。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赞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却先说他外貌的丑陋,再以王月生作比来衬托其说书艺术非同一般。其次,文章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舌死也”一句,以其他说书人反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另外,“武松沽酒”一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凸显柳敬亭说书的细致入微。

王月生是张岱笔下一位与众不同的歌妓,她“不喜与俗子交接,或时对面同坐,起若无睹”(《陶庵梦忆》),宛若“不俗”的名士。好的文章,讲究“虎头豹尾”,作者在文章首尾两次提到王月生,其用意是肯定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身价与王月生相当;貌虽丑,但神情风流与王月生一样美好。当然,首尾两次写到王月生也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张岱十分喜欢《世说新语》式的语言,山人张东谷曾有评价他父辈的话:“尔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张岱认为有晋人风味,大加赞赏。后有人将其改为“张氏兄弟赋性奇哉!肉不论美恶,只是吃;酒不论美恶,只是不吃。”张岱大恶,认为这样字字板实,一去千里,是“点金成铁手”。所以张岱在描写人物时往往喜借用《世说新语》的语言。写柳敬亭悠闲自在、不修边幅的样子,用了《世说新语》中评价刘伶的句子“悠悠忽忽,土木形骸”。悠悠忽忽,随随便便,放荡不羁的样子,意谓柳敬亭行事不喜约束,但求自在;土木本朴实无华,以二者来形容人物的不事修饰再恰当不过了,且在语意上与“悠悠忽忽”相合。

作者简介

篇6: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他看中五柳树的原因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节自“闲补少言”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但这一节主要是写其“好读书”而善读书。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作者强调他的嗜洒是出于天性,而非门阀之士的放荡纵酒,自我麻醉。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失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饮酒是他在那种时代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与著文。他虽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却安然自得。这正是他安贫乐道的表现。而“常著文章自娱”,不入尘网,则是他读书“每有会意”的结果。并且,“忘怀得失”又是他“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这些既与前文相照应,又收束了全篇。

篇7:《五柳先生传》课堂实录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但是老师总觉得少了一点味道。你们觉得少了什么味道呢?

生:少了闲适自得的味道。

师: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味道呢?

生:应该多读课文,了解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师:好,知其人才能读其文。要读出闲适自得的味道,有这样几个方法:一是读好四字短语的节拍。文章中有许多四字短语,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延长,比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大家试一试,好不好?

(生自读)

师:第二,有些句子的结尾要处理一些拖音,比如“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读拖音?

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师:你很聪明。大家来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一遍就读出了味道。接下来,我们继续理解课文。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些词语(句)的含义:

屏幕显示:

亲旧知其如此曾不吝情去留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因以为号焉亦不详其姓字

短褐穿结好 读书, 不求甚解

生:“旧”是指“旧交、旧友”。

生:“曾不吝情去留”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

师:现在的意思呢?

生:到某个地方。

生:“或置酒而招之”中的“或”是“有时”的意思。

师:现在的“或”呢?

生:或者。

生:“造饮辄尽”中的“造”是“往、到”的意思,现在的意思是“制造”。

师:对,请坐。

生:“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的意思。

师:真不简单,你把省略的部分也补足了。“以之为”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什么东西作为。

师:宅边有五棵柳树,把这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你看是用“用”还是用“把”?

生:把。

师:这里的“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现在的意思呢?

生:认为。

生:“亦不详其姓字”中的“详”是“详细地知道”的意思。

师:这里的“详”就是“知道”的意思,而现在的“详”是“详细”的意思。

生:“短褐穿结”中的“穿结”是指“衣服的补丁”。

师:哪一个词是“补丁”?

生:“结”是“补丁”。

师:“好读书,不求甚解”呢?

生: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师:现在,我如果说你“读书不求甚解”,你高兴吗?

生:不高兴。因为现在的“读书不求甚解”是“读书不严谨”的意思。

师:对,是指读书浮光掠影。请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词语(句)有什么共同点?

生:古今异义。

师:我们把这八个古今异义词(句)弄清楚了,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古今异义的有关知识。

屏幕显示: 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语在文言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 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的演变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形式。

(生齐读)

师:其实,这并不是新知识。同学们学过“长河落日圆”吗?“河”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生:黄河。

师:在古代汉语中,“河”专指黄河。现在的“河”呢?

生:河流。

师:这是词义扩大。“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是什么意思?

生:妻子和儿女。

师:现在的“妻子”专指丈夫的配偶,词义缩小了。“涕泗横流”中的“涕”指什么?

生:眼泪。

师:现在呢?

生:鼻涕。

师:这是词义转移。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来“说读”课文。如果哪里说得不够有把握,请做好记号。

(生说读,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问题吗?

生:有。

师:发现问题才是真正的学习。

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中的“欤”怎么理解?

师:请你来帮帮他。

生:这个字相当于“呢、吗”这种疑问性的词语,放在句子末尾。

师:有同学追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自己是在古代圣贤之王统治下的子民。

师:请坐。他希望自己是那样的子民,所以可以这样翻译:说的是无怀氏统治下的子民吗?

生:第一段中“箪瓢屡空,晏如也”这两句的翻译,前一句是“很贫困,难以吃饱”,后一句是“安然自若的样子”,要用什么把它们连接起来呢?

师:一方面,他很贫穷困苦;另一方面,他又能够安然自若。你觉得用什么词语连接比较好?

生:但是。

师:“但是”表转折,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倒数第二句“以乐其志”我不理解。

师:请这位同学来帮你。

生:这里是说“五柳先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以此来享受自己的志趣”。

师:她把“乐”翻译成“享受”。在这种乐趣中感受到快乐,意译为“享受”,句子很通顺,请坐。

生:我不知道“黔娄之妻”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齐国隐士的妻子”?

师:“黔娄”是一个人名。

生:那“黔娄之妻”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黔娄的妻子”?古代的女子是没有发言权的,这里怎么又引用了他妻子的话?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啊,谁能回答?

(生沉默)

师:黔娄是古代的一个隐士,他拒绝高官厚禄,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赞美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用妻子对他的赞美与妻子的地位无关。懂他的人对他的赞美,那才是真赞美。

生:第一段中的“闲静少言”是说他不善言谈吗?是不是贬义呢?

师:不是贬义。因为在东晋时期,很多士大夫、文人喜欢聚到一起清谈、空谈,而五柳先生却不喜欢。好的,解决了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下面, 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屏幕显示:说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生:他性情直率,去人家家里喝酒,想喝了就去,喝完了就走。

师:不是喝完了就走,是喝醉了就走。喝酒非得喝醉,从这里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直率。

师:全文172个字,却花了六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喝酒,这是有深意的,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他的率真。古代文人写到喝酒,往往和什么有关啊?

生:愁。

师:李白说“举杯销愁愁更愁”,陶渊明的愁是什么呢?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但是在现实社会却使他屡屡碰壁,最后归隐田园。但即使归隐田园,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志向不泯,于是,只能用喝酒来排解。他除了喝酒很特别,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生:五柳先生很贫困,他的衣服上有洞有补丁,但他却安然自若,一点也不在意。这个很特别。

师:他的心态很特别,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安然自若。

生:在那个年代,别的人都追求功名利禄, 五柳先生却不慕荣利,这点也很特别。

师:你很敏锐。他的心境、志趣很特别。

生: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师:读书很特别。

生:他给自己取号的方式很特别。没有刻意的雕饰,就因为宅边有五棵柳树,就自号“五柳先生”。

师:古代文人取号的时候都追求高雅,五柳先生却不是这样。柳树是农民的宅屋旁种的,稀松平常。他以“五柳”为号,貌似随意,实有深意, 表现了他自然恬淡的性情。还有吗?

生: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但都是自娱自乐。

师:这个有什么特别的呢?

生:他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还是坚持自己的一些爱好。

师:请坐。食不果腹,但是仍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时的很多文人写文章是献于公卿之家来博取功名的,而五柳先生写文章则是自娱自乐,这很特别。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特别的五柳先生是谁呢?

生:陶渊明。

师:为什么?

生:结合陶渊明的一些诗作,我发现虽然写的内容不一样,但抒发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平淡闲适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

师:你能不能说出他诗作中的某一句诗,来印证一下?

生:《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请坐。悠然,恬淡,和这里所描绘的意味是一致的。还有吗?

生: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就描述了他所向往的那种闲适恬淡的生活。

师:他期待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和《桃花源记》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一样的。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并且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五柳先生传》说的就是陶渊明,这篇文章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师板书)。其实,在语言表达上,这篇文章也有许多特别的地方。比如,陶渊明在他的自画像中,有很多文字是哭“穷”的,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环堵萧然 ,不避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 )

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他穷的?

生:吃、喝、穿、住。

师:还有哪些句子也写了他的穷?

生:家贫不能常得。

师:想喝点小酒,却没有钱。他哭穷的目的是什么?

生:用物质上的贫乏来衬托精神上的高尚。

师:他用了一个词:衬托。这里写“贫”,是为了突出他贫贱不改其志。愈贫,他的人格、他的坚守就愈显高贵。(师板书:写贫贱安贫乐道) 课文里还提到了一个人———黔娄。陶渊明把自己比作黔娄这一类人,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都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

师: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还有别的原因吗?可以看课文注解。

生:都是隐士。

师:身份一样。但是我以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请同学们看资料介绍。

屏幕显示: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 赐粟三千钟,聘他任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无意仕途而拒绝。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他是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

黔娄贫困一生,死后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袍,垫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

(生齐读)

师:黔娄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拒绝高官厚禄,贫穷一生,到死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没有改变自己的操守。那么,陶渊明自比黔娄,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为了表明自己也和黔娄一样,坚守自己的操守,淡泊名利。

师:陶渊明的意思是说:我即使贫穷一生, 也断然不会改变我的节操。所以,写黔娄是为了表现诗人清高坚守的决心。(师板书:比黔娄清高坚守)黔娄死的时候,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黔娄死后,孔子的弟子曾参前去吊唁,发现被子太短了,黔娄的脚露在外面,这是不合古代礼仪的。曾参就建议把被子斜过来盖。黔娄之妻说: “先生生前一直是很正的,我不能在他死后让他不正。”黔娄之妻是真正懂黔娄的,这个“正”字特别有意味。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在这里是想表达一种清高自守的决心,他的内心其实是有一种正气的,不为世俗所左右,不为艰难所左右。因此《五柳先生传》还是一曲正气歌(师板书)。多少文人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统治者,附庸权贵,但陶渊明没有,因为他内心有正气在。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这篇文章有172个字,其中用了9个“不”字,请同学们把带“不”字的词语圈起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用了这么多“不”字,你们觉得有什么用意?

生:我认为是为了表现他坚定的信念。

师:好像不仅仅如此。我们先把“不”去掉看看。

屏幕显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慕荣利”的是哪些人?

生:其他文人。

师:“求甚解”的是哪些人?是那些好清谈、空谈的人,他们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是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当时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富贵,而五柳先生用这个“不”表达了他的决心,这其实就是陶渊明在与恶俗的世风、糜烂的社会现实高声说“不”。所以,文章用了那么多的“不”是有深意的,是为了表现他的特立独行,他与这个社会、世风、人情是不一样的。(师板书:用“不”字特立独行)刚才有位同学说写贫贱是衬托安贫乐道,自比黔娄是衬托自己的清高坚守,前面是反衬,后面是正衬,用“不”也是反衬。所以,衬托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师板书:衬托)

屏幕显示: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叫“衬托”。用衬托手法来写自传, 既起强调作用, 又显得含蓄内敛。

(生齐读)

师:“含蓄内敛”表现在他用了那么多的“不”字以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又不显得疾言厉色。大家知道,屈原也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选择的方式是什么?

生:投江。

师:我觉得陶渊明比他做得更好。他隐居以后,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超脱,给我们后代的知识分子营建了一个精神家园。(师板书:精神家园)当我们面对恶俗的社会风气时,固然需要“出淤泥而不染”,但是更需要有内心丰富的精神追求。所以,陶渊明对后代的诗人影响很大,比如杜甫、李白、苏轼……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做了四件事:

屏幕显示:

吟读

说读

析读

细读

篇8:五柳先生传翻译和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ā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ū)?葛天氏之民欤(yū)?

篇9:王章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王章,魏州南乐人。为州孔目官,张令昭驱逐节度使刘延皓,章跟从令昭。令昭失败,章岳父白文珂与副招讨使李周有交情,把章托付周。周把章藏起来用骆驼送到洛阳,藏在周家里。唐灭亡,章才出来当河阳粮料使。汉高祖统率禁军,章当孔目官,跟到太原。

高祖即帝位,升三司使、检校太尉。高祖死,隐帝即位,加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那时,汉新建国,承契丹之后,京城空虚物资缺乏,关西三将叛乱,周太祖用兵西方,章供应军需,没缺少过。然而征税太重,民众很苦。以前民租一石输二升为“雀鼠耗”,章都增加为一石输二斗为“省耗”;缗钱出入都以八十为陌,章减其出者陌三;州县民为田地诉讼者必须全州县重新丈量以刮其隐瞒的田地,天下因此贫困。然而尤其不喜欢文士,曾对人说:“这种人好像一把算盘子,不知颠倒,对国家有啥用呀!”百官俸禄都取供给军需,余下不好的,还叫有司把价格估计高点,估完后还又增加,叫作“抬估”,章还不满意,往往又增加。民间贩卖食盐、白矾、酒麴者,不管多少都处死,官吏以此欺诈,民众无法生活。不久,与史弘肇等同时被杀。

译文

王章,大名南乐人。少年时为官吏。同光初年,在枢密院做事,后回归大名,历官至都孔目官。后唐清泰末年,屯驻大名的捧圣都虞候张令昭作乱,赶走节度使刘延皓,自称为留后,王章仍任原官职,为张令昭所役使。唐末帝派范延光征讨平定张令昭,搜索叛党很严。王章的妻子就是白文珂的女儿,白文珂与副招讨使李敬周很要好,便将王章托付给李敬周。当攻下逆贼城池后,李敬周把王章藏起来,装在袋子里放在骆驼背上,运到洛阳,藏在李敬周的家里。到唐末帝失败后,王章任宫中职务,历任河阳粮料使。汉高祖掌管侍卫亲军时,任他为都孔目官,王章跟从汉高祖到河东,专管钱粮。后汉建国初年,授予三司使、检校太傅,跟随杜重威到邺下征伐。第二年,高祖去世,隐帝即位,加封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上一篇:关于农村污水处理的综合报告下一篇:【公文参考】,——政府公文常用词汇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