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石头书

2024-05-15

17、石头书(精选8篇)

篇1:17、石头书

17、石头书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聚精会神的看着一块大石头,川川、磊磊感到非常——(生:好奇)你们好不好奇呀?老师也很好奇,一块石头有什么好看的?那么让我们带着好奇心跟随川川和磊磊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授

(一)过渡: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川川和磊磊于是向叔叔提出很多问题,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川川和磊磊一共问了几个问题?

1、学生自渎课文,要求:找出川川和磊磊提了哪几个问题。

2、指名说,老师相机出示问题。

3、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

师:川川和磊磊提了这么多问题,一直要到把问题都弄明白为止,找一找,书上有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显示:刨根问底)

“刨”是什么意思?查字典然后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刨”字的本义是用工具挖掘,“刨根问底”的意思是将事情的经过弄得清楚明白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那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上刨到了哪些学问?(石头是书、石头上有字、有画„„)

1、解决“石头是书” 师:嘿,奇怪了,石头怎么会是书呢? 生回答,师相机出事句子: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这是个反问句,其实就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本书。”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的书。(把课题改成“石头

书”)

2、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平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3、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完成表格。

(2)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

(3)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习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 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 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 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 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 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 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 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 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 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 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 练习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 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 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 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 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 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川川和磊磊经过刨根问底,明白了石头书里的学问,那么同学们,川川和磊磊这样刨根问底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或让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要用心的读书,这里的“读”是指我们平时的读书吗?)(“读”是指探索、研究)

三、总结谈话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教学反思:《石头书》一课是科普小品文,教学重点是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读好人物对话,感悟课文内容。难点是感受岩石这本大书的神奇趣味,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要上好这堂课并不容易,我在经过多次研究教材后,课文中“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引起了我的关注。从词语上来看,它是一个本文要重点理解的词语,“刨”还是本课的生字;从文章内容来看,它是对文章多次对话内容的一个巧妙总结;从写作手法上看,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学设计的总体考虑来看,它可以作为一个突破点,解决《石头书》当中的问题。所以我由中心词“刨根问底”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深入感悟课文,了解“岩石”这本大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使学生有感“趣”、知“趣”到探“趣”,并拓展视野,自觉的探索大自然,开发初步的探究精神。

篇2:17、石头书

教学目标:

1.在不同语境中读准字音,正确掌握多音字的读法。2.阅读课文,理解“石头为什么像书?”,学会观察,处处留心,积累知识。在阅读中学习和体会冒号、省略号的一般用法。

3.交流解词方法,学会多渠道地理解重点词语,并培养学习上的探究精神。4.通过比较,了解科学小品文生动的写作方式。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分辨语境,读准多音字

一、出示语境中的多音字。

上一节课我们对这片课文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书中的生字也进行了学习。老师这里有几个句子,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字像变色龙,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出现不同的读音,我带来的这三个字“壳、好、藏”该怎么读呢? 出示:

1.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贝壳、鸡蛋壳都是坚硬的,地壳也是坚硬的吗? 2.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作家冰心奶奶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3.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埋藏在地下的煤炭、矿石、石油、天然气都是珍贵的宝藏。

二、学生分组辨别朗读。

自己读一读——(不确定的)同桌问一问——指名读一读(正音)、男女生对读

师:这样有多种读音的字叫多音字,读的时候可得留心了。

第二环节:质疑引入,合作探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川川和磊磊在一个勘探队员叔叔的指导下,读了一本特殊的“书”——“石头书”。同学们知道普通的书有什么特点?(板书:一页一页、有字、有画、有知识)

那么石头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石头为什么像书呢?(板书:像?)自己默读一遍课文,拿起笔把你认为石头像书的地方划出来。

一、默读课文,思考圈画。(教师巡视)

二、交流石头和书的相似处。* 外形像书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1)揭示反问句的特点,读懂反问句的意思。

师:这句话看上去是个问句,其实不在问,它的意思是?(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这样的句子叫“反问句”。(2)出示:“石头”和“书”的图片:像不像?哪里像?(3)(联系实际理解,石头一层一层,书一页一页。)(板书:一层一层)(4)有感情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的特点。)

* 石头上有字

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1)读流利。

(2)石头书上字有哪些呢?什么是雨痕?什么是波痕?(雨痕、波痕、矿物,展示雨痕、波痕、矿物图片,这是大自然写下的字)(3)比较句子,体会拟人化的妙处。

有哇,你们看:这叫雨痕,这叫波痕,这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上的字。

(师:这样写虽然简单清楚,我们书上把这些痕迹当成了人来写,写得有趣生动。)(4)体会冒号用法。

师读第1句和最后一句,生读中间部分。认识“:”,在哪见过它?(说话的句子,表示引出说的话)这里的冒号是表示引出后面具体写看到了些什么。

师:小标点也提醒我们知识,读书的时候小标点也要留心啦。齐读,感受标点的用法。

* 石头上有画

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1)你们看到过石头上的画吗?(显示化石图片)

这样的石头叫“化石”。

(2)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再次回到段落中寻找答案。)

(石头上有画,这些画能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这真是一本“石头书”啊!)

* 石头书告诉我们很多知识

看懂了这些,用处可大了。这本书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1)石头还能告诉我们什么?指名说说。)(2)关注省略号:出示朗读句子。

这些知识都藏在这六个点里,这个标点叫做“省略号”。引读:怪不得川川和磊磊说:“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三、概括课文,拓展交流

(1)师:现在你知道石头为什么像一本书了吧,填一填,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因为石头一层一层的,所以石头像书。因为石头上有字,所以石头像书。因为石头上有画,所以石头像书。

因为石头能告诉我们很多知识,所以石头像书。

因为石头一层一层的,有字、有画,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知识,所以石头像书。(2)小结:

大自然里有字、有画、有学问,其实除了石头书,大自然中还有云朵书,星星书„„大自然这本大书里藏了很多知识呢,我们可得留心观察哦!

第三环节:比较拓展,发现写法

一、总结课文: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向我们介绍了关于石头的一些科学知识。

二、发现写法——打比方(1)也可以这样介绍:

石头上有雨痕、波痕和各种颜色的矿物。石头上还有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它们能告诉我们地壳的运动,告诉我们哪座山下有煤炭,哪块地下有矿石„„对勘探队员的地质研究有很大帮助。

(2)介绍同样的科学知识,你觉得哪篇比较有趣?为什么有趣?(板书:打比方)

三、拓展阅读《我是电》,发现写法——自述。

(1)师:老师请大家来读另一篇有趣的科学小品文。(3)学生默读《我是电》,说说这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它用了什么方法才介绍得那么有趣?(把电当做人来介绍)附:

我是电

我是电,我的本领可不小。如果没有我,工厂得停工,电灯不能亮,电车开不动,广播成哑巴,电视无图像,就连你那宝贝的电动玩具,也动不了了!

想知道我的大能耐究竟从哪儿来的吗?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富兰克林的人发现了我,后来又有好多勤奋的人们,把“火爷爷”、“水奶奶”、“太阳妈妈”的能量转化给我,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

我有两个大家族:一个是正电家族;另一个是负电家族。我的脾气特别古怪:同一家族互相排斥,而不同的两个家族之间却能和睦相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同电相斥,异电相吸”。

我在铜丝里行走,最快时1秒钟就能飞奔30万公里,只有光伯伯的速度才能和我相比。但是,有的时候我也十分苦恼。人们如果不小心碰上了我,轻则会麻木,重则会身亡。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我呀,是人们利用我时粗心大意,触上我的。总的来说,我的功总是大于过的吧!

* 这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想一想,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它用了什么方法才介绍得那么有趣的?(把电当成人来写。)

板书设计:

石头

像?

科学小品文 一层一层

一页一页

打比方 波痕、雨痕、矿物

字 化石

画 学问

篇3:17、石头书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今天, 老师送给大家一本特别的书。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 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生:石头书真的可以读吗?

生:石头书长什么样的?

生 :石头书里 有什么知识呢?

师: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 归纳起来 就是一个 问题———石头为什 么会被称 作书? (板书“?”) 要解决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

生: (齐) 读书。

【点评:阅读需要一种期待。卢老师深谙此道, 所以教学伊始, 她就引导学生由题生疑, 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点明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期待, 走进文本, 学“语”习“文”, 使阅读有了方向感和目的性。】

板块二:认读生字, 理解词语

师:同学们对课题提出了许多疑问, 看来大家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 就和这篇课文里的两个小主人公一样, 就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出示:川川磊磊叔叔)

师: (指名读词) 这是课文里的三个人物, 其中叔叔的职业很特别, 他是———

生: (齐) 勘探队员。

师:“勘探”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词语, 所以要通过查词典来理解才会更加准确。谁来读读它在词典里的意思?

生:查明矿藏分布情况, 测定矿体的位置、形状、大小、成矿规律、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情况。

师:让我们和这三个人物亲切地打打招呼吧! (指名读, 相机指导读好叠词的轻声。)

(出示:地壳———贝壳好奇———好处藏着矿物———西藏)

师:读读这三组词语, 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组词语中都有多音字。

师 :能够读准 这些多音字吗?

生: (读) 地壳———贝壳。

师: (出示图片) 地球的内部是一层一层的, 最里面的是地核, 接着是地幔, 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就是地壳。

生: (读) 好奇———好处。

生: (读) 藏着矿物———西藏。

(师出示:脚印足迹雨痕波痕 矿物煤炭矿石)

师:这组词语大多数出现在课文里的一段话中。 (出示) “有哇, 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 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 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 黄的, 黑的, 红的, 闪光的, 透明的……叫矿物。”谁愿意来挑战一下, 读好这段话? (指名领读, 相机指导读通顺、读流利。)

师:这段话里有两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语, 你发现了吗?

生:是“脚印”和“足迹”。 (师相机点出:脚印足迹)

师 :这样用词 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不会重复。

师:是的, 我们写作文时, 要注意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意思, 这样才能避免语言的重复, 别人读起来也会觉得更有意思。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简约而不简单。第一, 理解词语意思之妙: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寻和发现两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语, 自然而巧妙地理解了“脚印”和“足迹”这两个词语;第二, 体会词语运用之妙:让学生揣摩这样用词的好处, 在揣摩比较中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第三, 阅读经验提升之妙:点引学生要能够用此经验去观照写作, 以获得一种语言文字的运用智慧。】

板块三:感知课文, 理清文脉

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生朗读课文)

师:从这几位同学的朗读中, 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课文第2~14自然段写的是叔叔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师:生动的对话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特色。我们来看看磊磊和川川一共问了几个问题。请去课文里找一找。

生:一共问了6个问题。“叔叔, 您在看什么呀?”“书?哪里有书哇?”“这书上有字吗?”“这书上有画吗?”“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师:这6个问题其实就是贯穿课文的线索。川川和磊磊不断地追问叔叔, 想把问题搞明白, 你们发现这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生:刨根问底。

师:是啊, 我们也要像书中的两位小朋友一样, 将问题的答案“刨”出来。

板块四:循疑读文, 理解内容

师:作为勘探队员的叔叔说——— (出示:石头就是书) 那这石头哪里像书呢? (出示书和石头的图片)

生:因为书是一页一页的, 而石头是一层一层的, 它们长得很像。

师:长得很像, 也就是样子很像, 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吗?

(出示:因为_______, 就像_________, 所以石头 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是一层一层的, 就像书是一页一页的,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仅仅是样子像就能说石头是书吗?我们平时看的书里还有什么呢?

生:书里还有字。

生:书里还有图画。 (师板书:有字、有画)

师:那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又会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第6~9自然段, 看看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 画又是什么, 找到后用横线画下来。

(生默读圈画)

生:石头书上的字是雨痕, 还有波痕。

师: (出示两块石头图片) 那老师想考考你, 这有两块石头, 你能帮我区分哪块是雨痕, 哪块是波痕吗?

生:上面有点的是雨痕, 是雨点打在石头上的痕迹。还有一块上 面是波浪 线 , 所以是波痕。

师:你很会观察。“雨痕”会告诉我们———

生:这里曾经下过雨。

师:“波痕”告诉我们———

生:波浪流过这里。

师:除了雨痕和波痕, 石头书上还有很多小不点儿, 它们有不同的颜色——— (课件展示5张不同矿物标本图片)

生: (齐读) 黄的, 黑的, 红的, 闪光的, 透明的……

师: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 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师:原来石头书这么有趣, 你能通过 朗读读出 其中的趣味吗?

(生读, 师相机指导。)

(出示:因为_______, 就像______, 所以石头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书上有雨痕、波痕和矿物, 这些就像书上的字,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石头书上有字这个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石 头书上有 没有画 , 好吗?

生:石头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小鱼。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 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 兰草, 鱼, 蜘蛛, 荷花, 海星, 小海螺……)

师: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 充满趣味, 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名称, 叫———化石。

(出示:因为______, 就像________, 所以石头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书上有树叶、贝壳、小鱼, 就像书上的画,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刨根问底”让川川和磊磊揭开了石头书的秘密, 现在你明白 石头为什 么是书了吗?

生:因为石头是一层一层的, 上面有字, 有画,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现在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 这些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出示化石的图片, 引读课文。) 因为这里有花有草, 还有昆虫, 我们知道了这里———

生: (齐读) 原来是一片密林。

师:因为这里有小鱼、贝壳, 我们知道了———

生: (齐读) 后来, 这里变成了大海。

师:因为地壳慢慢上升, 这里又———

生: (齐读) 变成了高山。

师:大海变成高山要经过成千上万年, 极其漫长。我们读的时候要把它表现出来, 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 师相机指导。)

师:石头书里蕴藏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 如果你会读, 它的———

生:它的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 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点评:课堂上, 教师以“石头为什么会被称作书?”作为话题, 开启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通过阅读、比照、观察和想象等方式揣摩语言, 理解内容。尤为叫绝的是, 卢老师3次出示了同样一道填空题, 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理解用简洁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 学生概括的这3句话, 就是这篇课文说明的要点。在此基础上, 卢老师还引导学生把这3句话浓缩成一句简短的话。事实上, 学生浓缩成的这一句话, 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和表达, 浑然天成, 独具匠心, 学生在阅读中很自然地学会了表达, 在表达中又很自然地加深了理解。】

板块五:刨根问底, 适度拓展

师:刚刚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 读懂了这本有趣的石头书, 知道了石头书很有用。我们再来读读他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 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石头书提出来的, 而且一个套一个, 联系很紧。

生:前面四个问题是说石头书里有什么, 后面的两个问题是说石头书有什么用。

师:是的, 遇到不懂的地方或有趣的问题层层递进, 不停追问, 才能看清事物的根本。这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 (出示拓展的句子)

生: (齐) 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 : 这也就是 古人说的———

生: (齐) 读书好问, 一问不得, 不妨再问。

篇4:《石头书》课堂教学的观察报告

本次课堂观察的主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因为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评课方式,老师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教师”这一角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机智等,忽略了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而事实上,从学生学习状况的变化这一方面完全可以映照卧;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状态。因此,观察“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这一主题正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走由传统的观察教师教学行为变为关注学生学习状况的新途径,充分体现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观察过程描述

(一)观察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观察内容、观察下具、观察方法和成员分工。(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阶段是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所有学生在8个时间段中的学习状态投入情况,以备观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和研究。

第三阶段是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

(二)观察人员的安排及方法

本次课堂观察活动,由我校三年级的10名语文教师担任观察者,观察对象为三(7)班40位学生,10名教师分10组实施观察,每组观察4位学生,每位学生分别以1-40的序号代替。本次课堂观察执教内容是三年级语文《石头书》。

我们假设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表现为三种:一是不投入,二是一般性投入,三是非常投入。在进入现场之前,我们统一了观察规划,要求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记录时间刻度,每5分钟为一个观察单位;二是记录“田野笔记”,即教学发生的过程与场景;三是“定向观察”,即对所观察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进行定向定时的记录;四是辅以课后访谈,即观课结束后,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访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并开展具有一定反思性价值的交流与总结。

注:“不投入”包括:1、做小动作,2、蜕话,3、开小差,4、其他;“一般性投入”包括:5、一般性倾听;“非常投入”包括:6、深度倾听,7、回答问题,8、完成学习任务,9、质疑,10、其他。

三、观察数据汇总

观察结束后,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汇总与交流。根据每个学生学习投入状态,我们获得了整班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汇总表及曲线图。

根据定性与定量的统计汇总,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一)关于整堂课的情况。

从整体看,学生在本堂课上的学习投入状态良好。在8次定时观察中,呈非常投入、一般性投入、不投入的人次分别为152、114、54。从曲线图上看,“不投入状态”曲线始终处于低位运行状态。

(二)关于学生的“非常投入”状态。

学生“非常投入”的时间集中在第6个观察单位内,即课堂的25-30分钟的时间段内,人数约占班级人数的47.5%,但与此同时,有16.9%的学生处于“不投入状态”,35.6%的学生处于“一般性投入状态”。

(三)关于学生的“不投入状态”。

学生的不投入状态比较平稳,比例最高的集中在第2个观察单位,即课堂的5-10分钟时间段内,此时“不投入”的学生数占班级人数的22.5%。但与此同时。有40%的学生处于“非常投入状态”,37.5%的学生处于“一般性投入状态”。

四、观察结果分析

我们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如下深入理性的思考分析:

(一)学生学习状态与课堂教学情境有关,吸引学生的技巧之一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新颖而有趣。课堂中的8个时段中,第6个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最好。我们分析发现,这个时段,教师用电脑动画演示了地壳变化的过程,并要求学生看第二遍时为动画配上解说词。这一学习方式的设计与众不同,学生既能欣赏到美妙的动面,又能了解地壳变化的神奇过程,还能当解说员为动画配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方式新颖、有趣、灵活,课堂上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投入状态达到了62.5%,学习效果最好。而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图画标注以及师生之间长时间的对话等常用的教学方式的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较差。

(二)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内容有关。在学习课文时,精彩的段落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通过电脑画面欣赏石头书上的矿物和化石等比较吸引注意力的教学内容时,学生的投入状态较好。而学习内容比较平淡的地方,学生的注意力就明显呈分散状态,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三)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学节奏有关。如果课堂教学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就会跟着飞速转动起来;反之,课堂节奏缓慢、课堂组织松散,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在课堂上观察到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学习状态也有不同,即使是学习状态相当好的学生,学习投入状态在曲线图上也会呈现明显上升下降等不稳定的趋势。请看25号学生的学习状态,其中学习状态中“1”表示“不投入状态”,“2”表示“一般性投入状态”,“3”表示“非常投入状态”:

(四)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师教学艺术有关。如课堂中的第七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刨根问底”“高兴”等词语体会川川和磊磊已经被博大精深的“石头书”吸引住了,孩子们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也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必能读出大自然的神奇,读出探求知识的喜悦。但观察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时缺少激情的渲染与艺术的点拨,学生的学习状态呈现出低潮,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五、观察启示及建议

本次课堂观察,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同时提出一些建议:

(一)儿童的视角: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

我们发现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矫正和培养,即使是学习比较投入的学生,上课时仍有各种诸如啃指甲、踢桌脚、玩笔、开关文具盒等不良习惯的出现。看表层似乎是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善急待重视,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从儿童的立场来看,是缺乏一种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编排的浸润状态的关键是把信息从书本和黑板移开,并在学生的心中,把它带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浸润关注的是学生怎样与内容接触。

那如何精心编排这种浸润状态呢?首先是“设计”,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来设计课程。主题设计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是以实际问题的形式出现,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其次需要营造一个丰富、润泽的环境,这个环境需要有着生动表情、动作的教师用亲切的语调调动学生们

学习的热情,需要有学生“视野”之外的各种信息,而所有这些信息都在不断地促建那张脑内地图。

(二)心理学的视角:放松的警戒状态。

对于知识的扩展来说,存在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把构成内在动机的中高度挑战与低威胁,和一种普遍渗透的良好感觉结合起来。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作放松的警觉……放松的警觉保证了学生在一种安全的情境下受到挑战。当学生从事对他们而言是重要的工作时,他们会对工作做出不同的解释。内在的承诺包括一定程度的兴奋感,这种兴奋感能够为加工和模式化提供能量。放松的警觉也包括一种个人的兴奋感与安全感,这种兴奋感与安全感能够允许学生在增强容忍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延迟满足的能力的同时,去探索新的思想和联系。

(三)教学的视角:积极的加工状态。

教学设计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把握的综合水平,这里包含着对教材的解读水平及呈现方式、课堂节奏的设计。儿童不能适应单调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该有意识地变化我们的教学,让儿童在整节课上尽可能不感觉单调,尽可能地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让他们始终鼓起主动学习的风帆,呈现出饱满的主动学习状态,即积极的加工状态!

另一方面,积极加工是对自我的一个全面审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兴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从而理解什么对我而言是重要的、必要的。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积极加工的机会,比如,在课堂提问时,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或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拍摄下来,进行比较等。

篇5:17、石头书

2、答案:圣诞老人

3、答案:塞车

4、答案:小华的身上

5、答案:失眠

6、答案:老人家

7、答案:他算的是时间:10点+4点=下午2点

8、答案:中国人

9、答案:乌鸦嘴

篇6:石头书(详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初步感悟分号的用法和多种的组段方式。2.通过词串组合、实物演示、分析比较等方式,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发展学生思维。3.通过围绕“主题词”的说话练习,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

二、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1.教师板书:“书”。(教师: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学习伙伴,能简单地说说它的特点吗?说不出的课以翻开书再看看。)

教师视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板书:字、画、作用(学问)2.教学生字“册”,渗透汉字文化。(古代对于书的多种称呼:简、册、典)

①知道3000多年前的书是怎样的吗?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本。——教师出示“竹简”。②教师问:知道这东西在春秋战国时期叫什么吗?(指名学生回答,相机介绍)

(在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因为当时还没有纸,人们只好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竹片称“简”,木片称“扎”或“牍”。这种竹片或木片,通称为“简”。一块简只能写几十个字,记载一件事,因而往往需要很多块“简”。为了查找方便,人们就用熟牛皮条把这些简按次序串编起来,称之为“册”。“册”字很像几片竹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后来,书写的材料逐渐用纸代替,印出的文章装订成书仍沿用了“册”这个名称。现在“册”已演变为量词。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正式的书籍,据《尚收》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典”和“册”就是当时的书。那时的书是竹子做的。将刻好字的竹简,一根一根地穿连起来,就成了书。“册”象征竹简,“一”象征绳子,用绳子把竹简穿起来,就成了“册”。这里顺便说到,把“册”放到书案上,就成了“典”。“典”中的“六”象征书案,“曲”象征书册,我们现在称经典著作,把“典”当作重要图书的代号,即由此而来。)

③教师相机按序板书:

册(引申到语文书的封面:三年级上册)简(一块块的竹片或木片)

典(把“册”放到书案上,就成了“典”。“典”中的“六”象征书案,“曲”象征书册,我们现在称经典著作,把“典”当作重要图书的代号,即由此而来。)

3.教师板书:石头——问:这样的书见过吗?猜猜看?猜不出的想想有哪些疑问?

相机介绍:石头书是中国古代原始的书籍。即把文字刻在石头上。它起源于东汉,而最大的石头书出于唐朝。中国现存的最早石刻文字,是唐初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发现的春秋时期10个石鼓上的刻文。

(二)初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布置自学要求: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大会读的地方多读两遍,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①这个故事里有哪几个人物?(根据回答出示)

川川

磊磊

叔叔(叠音词后面一个字读轻声,讲到叔叔时相机正音理解“勘探队员”)②看来,简简单单的字词里都挺有学问的吧。老师这儿还有三组词。出示:

好奇

贝壳

地壳(多音字)

脚印

足迹(近义词)

聚精会神

刨根问底(成语)A、提出要求:自己轻声读一读这几组词语,你能读到其中的学问吗?。B、你来读哪一组词? C、读出学问了吗?

D、教师小结:看来,以后我们学词语的时候,也要善于动脑,去发现其中的学问。3.检查朗读情况

①全文一共多少个小节?老师请14位同学,分小节朗读一下课文。其余同学画出川川和磊磊说的话。(如出现读错,教师随时打断学生的朗读,并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叫这位同学停下来?)

4.检查朗读,感受不同的构段方式。

①再次指名一组同学开火车读川川和磊磊的话。读完后问:读了川川和磊磊说的这六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A、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在原有板书上添加“?”和“。”

B、教师指着板书:你能根据黑板上的标点符号的变化,说说“刨根问底”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②教师过渡:川川和磊磊向叔叔刨根问底,懂得了不少学问。叔叔都跟他俩说了些什么呢?我们来读读叔叔说的两段特别长的话。

第七小节: A、集体朗读。B、出示:“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矿物。”

问:这段话还可以怎么读?

C、教师小结:这一句话中有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可以调换位置,这就叫做并列分句。因此他们之间用分号隔开。)

第十一小节:

A、再来读读这段话。——齐读。

B、这段话有三句话,能变化顺序读吗?

C、教师小结:这段话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再说“后来”,最后说“又过了很多很多年”。

③教师总结过渡:你看,这么一琢磨,自然段里的学问也挺大的。这两段话和第十三小节里有这样四个词语。你懂吗?

矿物

化石

矿石

煤炭(专业术语)A、问:你懂吗?

B、不懂的话,问:川川和磊磊有疑问就刨根问底。实在不懂的,也可以问问我啊!谁来问?(相机指导提问)

C、教师或学生作答。

矿物:是地壳内外各种岩石和矿石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人类时时刻刻离不开矿物,像我们用的铅笔的笔芯就是用石墨造的,而石墨就是矿物的一种。同学们家中天天用到的天然气也叫做气态矿物。(还有石油)我们人类已经知道的矿物有3000多种。

化石:有些动物和植物,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被埋起来,死后就不会腐烂了。上亿年之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成了化石。人们根据找到的化石,就可以知道古代动植物的情况。恐龙就是这样的例子。科学家在我国很多地方发现了恐龙的化石。我国第一具恐龙骨架的化石是在云南出土的。

矿石:含有有用矿物并有开采价值的岩石。如铁矿石、铜矿石、铝矿石等。煤炭:

(三)梳理文脉,练习概括表达。

1.读了这么多遍书了,你能用“石头书”来说一句话吗? 2.指名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梳理文脉。(石头书的样子——石头书里有字和画——石头书的作用)

(四)设置悬念,唤起阅读期待。

篇7:《石头书》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三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17、石头书)一起读课题

当你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什么是石头书?石头怎么能叫书?石头书上有什么?石头书在哪里?)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好。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打开书,到课文中去问个明白,探个究竟吧!

二、初读指导,掌握生字词

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读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①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和同学。②读通读顺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③思考课文的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效果

刚才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效果。

认读生字词语,指导字形,理解词义

A组:川川磊磊叔叔

a、指读正音

b、这是课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再读

B组:地壳贝壳好奇好处藏着藏语

a、指读

b、强调这是两组多音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c、齐读

C组:脚印足迹雨痕波痕矿物煤炭矿石

a、指读

b、读句:雨点留下的脚印是指导读流利。

c、再读理解:雨点留下的脚印是波浪留下的足迹是还有哪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勘探员叔叔说石头书还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哪块地下藏着

D组:一册书奇怪刨根问底指读齐读

咱们的读书效率可真高呀!你看,才一会儿功夫,大家就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再次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①川川和磊磊问了几个问题,用横线画出来②他们刨到了哪些问题,用曲线划出来。

1、学生读课文,做记号

2、交流板书

书?哪里有书哇?一层一层的

这书上有字吗?雨痕、波痕、矿物

这书上有画吗?树叶、贝壳、小鱼

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3、小结:同学们,川川和磊磊通过这三个问题就明白了石头书的样子,通过这两个问题就明白了石头书的用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石头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四、精读课文1-5小节,了解石头书的样子

(一)学习石头书是一层一层的

1、这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得正开心,咦?那边有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他在看什么呀?真好奇呀!咱们一起来问问叔叔吧!引: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呀?齐读再好奇一点,再读

叔叔笑着说:我在读书呢。

2、哦!他在读书。同学们,这时你心里的疑惑已经全部解开了吗?(没,我感到更疑惑了。)疑惑什么呢?

出示:书?哪里有书哇?眼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大石头,真奇怪呀!怎么在石头上读书啊?

3、赶紧读读勘探员叔叔的话吧!出示: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石头,(图片)谁来看着图片读好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把这个词语放进句子里,你能读好吗?出示整句指名读。

4、比较句子初步了解反问句句式

叔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再读读这两句话,你更喜欢哪一句?哦,好多同学喜欢第一句用问号结尾的句子。老师告诉你们,像这种不就是吗?的句式称为反问句,第二课中我们也见过。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反问句能加强说话的语气,这里叔叔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肯定石头就是一册厚厚的书。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齐读

5、小结:同学们,1-5小节咱们已经学完了,你知道了些什么呢?(勘探员叔叔告诉孩子们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哦!石头就是书!明白了,不过,这时川川又有疑问了,他真好学,想来个打破砂锅问到底,勘探员叔叔又会告诉他什么呢?默读6-9小节,这几小节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石头书上有字又有画)

(二)学习石头书上的字

1、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呢?大家赶紧读读第七小节。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

2、出示图片加文字。边指边引。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3、今天川川和磊磊遇到勘探员叔叔,可增长了不少见识呢!川川明白了许多,你明白了吗?赶紧读读这段,你能用上书上的文字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石头书上的字吗?赶快多读几遍,能背出来就更好了!指名介绍2个

(三)学习石头书上的画

勘探员叔叔又帮川川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可说他们两个是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还真没错。这不,磊磊有疑问了。(引读第八节:磊磊问:这书上有画吗?)

1、出示图片。你们知道吗?石头上的这些树叶、贝壳、小鱼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化石。

2、介绍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之后,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4、你在哪里看到过化石呢?

5、说得真让人感兴趣呀!再来一起读这一节吧!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新的生字词,还了解了一种奇怪的书---石头书的样子,它是一层一层的,上面既有字,又有画。那么到底读懂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六、作业:

搜集有关石头书的资料,明天课上和同学交流。

七、指导写字:

今天咱们认识了好多生字新词,一定要及时写一写才不会忘记。出示:

叔煤矿怪

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叔左宽右窄左松右紧

煤矿怪左窄右宽左紧右松

描红一次描成不能涂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石头书是什么样的,它是石头书上既有又有。是石头书上的字,是石头书上的画,那看懂了这本书又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精读课文

1、出示第十一小节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也许你能从中刨到答案。

A、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引导学生理解上下文思考。师小结:勘探队员根据石头书上的字、画推测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密林,后来变成大海。

B、了解化石的形成。(有些动物或植物,由于地壳运动被埋了起来,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以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C、指导朗读。

2、读懂了石头书还有什么用呢?(找矿、了解人类的发展、生物的进化)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班哪些同学特别喜欢刨根问底,就请你们读读川川、磊磊的话,爱解决问题的同学就读勘探队员的话。

4、指名分步读六次对话。

5、读了这些对话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

师小结:

(1)难怪川川和磊磊最后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还不少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他们之所以能读懂这些知识,是因为好奇、善问。文章开头说:他们本来是在山上玩的,看到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感到好奇,就提出问题向他请教。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刨根问底,深入思考)

三、了解提示语

1、这篇课文除了第一自然段,通篇都是写人物对话的,我们现在来看看提示语的安排形式有几种。

(1)默读课文,仔细分析归类,相互讨论后回答。

(2)归纳:提示语在前共5处

提示语在后共4处

不加提示语共4处

四、总结深化,激发探究欲望

1、今天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了解到石头书上的学问可真不少。学到这里,老师也想和他们一样来刨根问底------

川川和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的学问的?(善于观察、充满好奇、不懂就问)

勘探队员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知识的?(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

2、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啊!你们同意吗?

3、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

五、作业

1、从老师推荐的网站、书目当中,你又刨到了哪些知识?能自信地告诉大家吗?

篇8:《石头书》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当学生齐读课题后,我故作惊讶地问:“石头书?还有石头书?你见过吗?老师真是有太多的问题想问了,你能把老师此时心中的问题都问出来吗?”让学生开始质疑: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石头书上也有画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重不重?石头书有什么作用……此时孩子们一个个非常激动,眼里是对新知的强烈渴求。这样的导入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他们引领到陌生的新的知识领域中去。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从文中将答案找出来,整体把握课文。

其实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就是想弄明白“石头书”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这就是课文中的一个词:刨根问底。那么这两个孩子都问了哪些问题呢?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后,找到问题。这样抓住文中的主线,一层一层地进行理解、朗读、再感悟。弄明白石头书上的每个字和每幅画,都有它特殊的含义。

上一篇:造价员终总结及工作计划下一篇:桥梁满堂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