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2024-04-18

滇池环境保护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滇池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滇池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姓名:沈园杰 年级:2012级 班级:文秘一班 学号:201205020181 摘要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是昆明风景名胜的中心。游览内容丰富,现如今滇池污染是一个令人揪心的话题。为了净化这五百里滇池的浑浊波涛,“七五”以来国家和云南省相继投入滇池污染治理的经费突破了40亿元。这些来自中央、地方政府的款项和世界银行的贷款虽然有效地缓解了滇池生态环境的恶化,却未完全根治滇池污染。目前仍属5类重污染湖泊。近年来滇池的污染十分严重,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水质污染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所以,这次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我对滇池环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深入了解了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看法和感受,并了解到国家、政府的一些对滇池治理的政策。因此,通过这次的调研,我想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引起社会对滇池治理的高度关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

一、滇池简介

(一)回忆滇池

千百年来,有着“高原明珠”美誉的滇池一直是云南昆明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具有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渔业、航运等多项功能,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云南,我们的家乡,而滇池,是孕育云南文明的母亲。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

50年代初期,滇池湖水清澈,水生动植物繁茂,湖水自然净化能力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鱼民及滇池附近的村民,常取滇池水作为饮用。其中水生物等植物丰茂,植物被占湖面的90%,分布水深可达4米,而海菜花群落是滇池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以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为了对滇池的开发利用,昆明地区的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利用滇池的水产资源进行捕捞活动,用水车、天车等简易提水工具,提取滇池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后,在发展小型水利的同时,积极开展抽水工程的建设,提供所需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发展滇池鱼类捕捞事业的同时,滇池鱼类养殖事业逐渐兴起。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二)现在的滇池

靠近滇池,我已不能呼吸,看到滇池,我欲哭无泪。现在的滇池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心痛的地方。滇池至今已有约340万年的漫长演化

历史,在现代演化过程中,水面不断缩小,蓄水量不断减弱。滇池已逐渐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内污染源。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排入滇池的污水量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生活污染源排放和工业污染源排放,超过滇池水环境容量。较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使整个滇池水质各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五类地面水水质标准,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此外,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满足粮食需求,人们变本加厉“向滇池要粮”,使得滇池继古人泄水得田之后再次遭受“围海造田”多次劫难。1958年大修水利至1966年,人们向滇池要了两万亩田地,尤为严重的是上世纪70年代滇池大规模的“围海造田”,一次性让滇池失去了整整3万亩的水面。滇池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几年,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滇池流域兴建实施了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设施,而滇池流域年平均供水量大于滇池实际水资源量,缺口水量只能由湖库调节后重复利用。也就是说,滇池流域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高的,而河道外用水超过40%时,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水资源的匮乏与高度开发形成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

二、滇池水体污染情况

滇池位于昆明城市扩大的下游,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人口不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增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三百多万人居住在滇池流域,每天用水量80万吨以上,一年有毒有害的工业污水,2亿立方的生活污水注入滇池,万顷农田施用的农药残留从广泛的面源最终汇入滇池,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v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滇池污染是昆明近几十年发展中的最大损失,滇池污染损害了昆明的人居环境,破坏了春城的美好形象,降低了昆明的城市竞争力。2005年草海水质为劣Ⅴ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2000-2005年污染物递增趋势减缓。在污染物产生总量中,生活污染贡献最大,是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污染源产生量得到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随着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污染物削减量持续增加,2000-2005年化学需氧量、总磷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量呈下降趋势,总氮基本持平,入湖污染负荷量稍有下降。

三、污染因素

(一)自然演化

滇池至今已约有340万年的漫长演化史,在现代演化过程中,水面不断缩小,需水量不断减弱。滇池已逐渐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内污染源。

(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造成水质污染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排入滇池的污水量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生活污染源排放和工业污染源排放,超过滇池水环境容量。较高的污染物排放量是整个滇池水质指标均劣于国家 V类地面水质标准,超过70%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

(三)水资源匮乏与高度开发形成恶性循环

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滇池流域近年来兴建实施了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设施,而滇池流域年平均供水量大于滇池实际水资源量,缺口水量只能由湖库调节后重复利用。也就是说,滇池流域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高的,而河道外用水超过40%时,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

(四)生态用水被挤占并严重短缺

云南省环境科学院院长贺彬认为,生态用水被挤占并严重短缺是滇池水污染严重和恶化趋势难于得到遏制的根本原因。只有当昆明污水处理规模增加,不再以减少滇池清洁生态补水作为代价时,滇池的污染状况才会出现转机。

四、滇池治污的原则

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②统筹兼顾, 长短结合, 通盘谋划, 突出重点, 科学易行 ③继承借鉴, 务实创新, 责任量化, 完成进度, 依法保障;

④加大投入, 加强力度, 优化整合, 全民参与,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和湖泊污染治理的客观规律。

五、治理措施

(1)控制城市规模。要充分考虑滇池对昆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在滇池流域外发展次级城市和小城镇,实施网络化城市建设构想,以减轻滇池流域内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控制污染源。滇池沿岸工厂排出的工业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污染滇池的主要源头之一, 必须采取措施, 将滇池沿岸凡有排污的工厂分期分批全部搬迁,或者建设污水处理厂把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3)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要对污染滇池的行为加强监督,宣传要实事求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注意舆论导向,鼓舞人民群众对治理、保护滇池的信心。通过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手段,使广大市民了解滇池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关心和支持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保护滇池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行动。

六、小结

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了水源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就必然和自然环境共生,积极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滇池是我们的母亲湖,我们的生存、生活都离不开它,我们必须正视现如今滇池水体污染的严重性,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我们对滇池的热爱之情。积极行动起来,为滇池治污尽最大的努力,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奋斗。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环境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建造一个干净、美好的滇池。

篇2:滇池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一、滇池简介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主要河流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江。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2855公里,为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吹璀璨的高原明珠。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平均气温为14.5-17.8度,降雨量为1070毫米.二、过去的滇池

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是昆明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昆明人心中,拥有300多万年历史的滇池已不是本质上的水,或是地理上的一片水域。他早已由于千百年的生存历史与昆明人血肉相连,与昆明的发展荣辱与共。

滇池底质内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动植物残体、黑色,有极臭味,外湖较肥,褐黄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西山远眺滇池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滇池水面宽阔,不但是旅游的好去处,还极有经济价值,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围风景名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联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依托,是游览、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50年代初期,滇池湖水清澈,水生动植物繁茂,湖水自然净化能力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鱼民及滇池附近的村民,常取滇池水作为饮用。其中水生物等植物丰茂,植物被占湖面的90%,分布水深可达4米,而海菜花群落是滇池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以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为了对滇池的开发利用,昆明地区的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利用滇池的水产资源进行捕捞活动,用水车、天车等简易提水工具,提取滇池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后,在发展小型水利的同时,积极开展抽水工程的建设,提供所需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发展滇池鱼类捕捞事业的同时,滇池鱼类养殖事业逐渐兴起。

滇池为春城人民生活提高的不仅仅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同步提高,然而,在发展与利用滇池的同时,同样给滇池带来里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三、滇池污染现状

滇池属富营型湖泊,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有害污染严重,污染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属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近百年来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年均水温16℃;80年代未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土著鱼种濒于灭绝,如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现己灭绝。就现在,滇池的水已污染严重,水体呈现绿色,而且是像绿漆一样的水。在海埂公园,站在滇池边上,会有鱼腥味飘来。污染十分严重。

据2000年滇池流域污染源调查检测资料显示,滇池承纳的全氮和全磷负荷量主要来自生活废水和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指的是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淋失、城镇地表径流、矿区和建筑区地表径流等随河流和雨水进入滇池后造成的污染。滇池周围有4万多hm2农田,居住着200多万城市居民和农民,饲养着上百万头牲口。滇池流域雨水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滇池,每年滇池流域产生的面源污染物高达2057.5万t,占进入滇池污染物总量的45%。来自滇池的监测报告表明,湖水中总磷和总氮的含量持续上升(图

3、图4,污染严重的是草海,即纵坐标刻度大的表示草海的浓度),成为造成滇池严重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而面源和生活源的负荷已分别占到这2种污染物入湖总量的89%和96%[4]。长时间、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使滇池里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降低了滇池的自净能力,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四、滇池污染原因

一是城市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二是滇池流域和滇池沿岸农业化肥、农药渗入雨水和灌溉用水之后产生的污水;三是工业生产污水;四是工业生产废弃物。三种污水加上垃圾(包括工业生产废弃物)泄入滇池, 造成了滇池水质的富营养化、重金属化和毒化、臭化。

1、自然因素

A、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较低。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加之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B、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

C、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滇池流域又是贫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滇池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加剧了滇池水体的恶化。

2、人为因素

A、每个市民不但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滇池污染的责任者。现在我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含量,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据统计仅以粪便计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污染10吨水体。

B、农村生活垃圾、农田废弃物乱丢乱放,有些甚至还直接摆放在河道边,被雨水冲刷后经河道流入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负荷。近年农村畜牧养殖业大量发展,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元素经地表径流、河道沟渠流入滇池,滇池沿岸部分农田每亩化肥每年的平均施用量高达2000公斤,流域内每年农药施用量已超过100吨。

C、少数单位和个人只图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淡漠,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D、入湖河道沿岸违章建筑屡禁不止。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入湖河道两岸建有大量违反《滇池保护条例》的违章建筑,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内,流入滇池;另一方面,有的居民为了个人的利益,又大量在河堤两岸新建房屋,加重了河道污染负荷。

E、去年, 昆明污水产生量为74.7 万立方/ 日,现有的8 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8.3 万立方, 还有近1/3 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了滇池;污水处理厂不足, 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出力不够, 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 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五、滇池治污的原则

科学治理滇池污染, 必须遵循五条基本原则: A、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B、统筹兼顾, 长短结合, 通盘谋划(有机融入昆明和云南发展建设的战略全局), 突出重点, 科学易行;C、继承借鉴, 务实创新(继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真抓实干, 敢闯新路), 责任量化, 完成进度, 依法保障;D、加大投入, 加强力度, 优化整合, 全民参与,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E、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和湖泊污染治理的客观规律。科学治理滇池污染, 在遵循上述五条基本原则、解决好滇池治污战略问题的基础上, 还必须在坚持以往正确做法的同时, 学习借鉴国内外治理湖泊污染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创造性地解决好滇池治污的战术问题。

六、具体治污的战术

滇池治污的战术简要地讲, 可归纳为16 个字、8个关键词, 即: 截污、搬迁、引水、掘底、禁“毒”、绿化、严管、教育。

(1)截污

滇池污染, 一是污水;二是垃圾。所以要从这两方面着手,狠抓落实工作。

污水。要采取坚决措施, 治住滇池入口和出口两头的污水, 实现污水的全部达标排放。入口。要在加快新建昆明污水厂的基础上, 做到两点: 其一,全市排放的污水全部都得到污水处理厂的净化, 实现达标排放。其二, 污水经过净化之后, 成为“中水”, 用于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市内绿化、清洁用水, 一滴都不得进入滇池;出口。滇池在引入活水之后, 外泄的所有污水必须在得到净化之后, 才得排入下游河流。这样, 必须在滇池水下泄处的合适地点, 建设配套的污水处理厂。

垃圾。借鉴发达国家在垃圾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对昆明的城镇垃圾进行科学的管理。抓住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垃圾分类。通过严格的立法和执法的保证, 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能够自觉地将每天产生的金属、玻璃、塑料、纸张、有机废物等垃圾进行严格的分类;二是在分类的基础上, 实施金属、玻璃、塑料、纸张等有用垃圾的回收利用和有机废物的火力发电或无害化堆埋———从而实现垃圾的分类处理、变废为宝和绿色环保。(2)搬迁

滇池沿岸工厂排出的工业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污染滇池的主要源头之一, 必须“釜底抽薪”, 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这一污染源———这就需要下最大决心, 采取最有力措施, 将滇池沿岸凡有排污的工厂分期分批全部搬迁。搬迁一是要选好新址;二是新企业的治污设施必须达标才能允许开工生产, 真正实现无污染零排放;三是以搬迁污染企业为契机,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统盘谋划昆明经济社会布局, 优化整合昆明工业企业, 提升昆明经济竞争实力, 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3)引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滇池如无活水来, 则再治理也是死水一塘。滇池的活水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科学规划和项目施工后, 实现了雨污分流, 整个滇池流域和昆明城乡汇水区收集的天然降水及山泉、河流来水;其二是实施“引金入滇”工程。只要从丽江虎跳峡或昭通乌东德电站大坝引来滚滚金沙江之活水, 滇池水体能得到常态的适时置换, 再加上其它治污措施, 滇池的春天就来临了。此外, 滇中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 国土面积占全省的1/4,人口占2/5,GDP 占2/3, 工业总产值占4/5, 粮食占2/5, 但滇中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12% , 人均水资源量为1500 多立方米, 仅为全省水资源平均水平的30%、全国的70%, 远低于国际通行的用水紧张标准。水资源紧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滇中和昆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而,“引金入滇”工程的实施, 既可解决滇池活水置换问题, 又可解决滇中和昆明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4)掘底

滇池属于浅水性高原湖泊, 多年的污染, 造成湖底污染物淤积, 沉积十分严重。因此, 要制定严格的规划, 分期分批分地域实施好滇池污染底泥清除工程———“水盆干净了, 盆里的水才会干净”。(5)禁“毒”

这个“毒”指的是污染滇池湖水的工业污水、工业废弃物, 城乡生活污水中的化学物质和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因此, 在抓好“截污”的同时, 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工业废弃物的变废为宝、科学利用或无害化处理;二是要大力提倡和采取有力措施推行使用农家肥、生物农药和无磷洗衣粉, 严格禁止在滇池流域和滇池汇水区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6)绿化

对滇池沿岸和流域的陡坡耕地、荒山、荒坡实行坚决的退耕还林和全面绿化, 保护和涵养水源。严禁乱倒垃圾、滥砍滥伐和违法采矿取土。(7)“严管”

滇池是昆明人民的滇池, 滇池治理, 昆明市民人人有责。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滇池治理, 必须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规划和立法。滇池治理规划出来后, 要通过立法给予法制上的有力保障;二是扎扎实实实施这一规划———滇池治理实行严格的治污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 任务分解到各地各单位, 落实到主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 进行严格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与奖惩———干得好的, 重奖、重用;完不成任务的, 就地免职;三是严格管理和有效监督, 确保昆明城镇和农村的所有居民都能自觉依法尽义务、守职责;确保滇池治污的每一分钱都花在治污项目上;确保滇池治理每一个工作目标都能够如期实现。做到滇池治污“不因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 不因执政者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 一届又一届班子抓下来, 一代又一代昆明人干下去, 一定能抓出滇池碧波荡漾、水清鱼跃的预想效果来。(8)“教育”

篇3:滇池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滇池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是昆明人口最密集、人为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分布有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晋宁、嵩明7个县区的40个乡(镇),2005年流域总人口332万人。流域内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云南省的四分之一,占全市的83%。流域内主要有二十九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滇池,包括盘龙江、大观河、东大河、船房河、乌龙河等。滇池位于昆明城市扩大的下游,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人口不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增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三百多万人居住在滇池流域,每天用水量80万吨以上,一年有毒有害的工业污水,2亿立方的生活污水注入滇池,万顷农田施用的农药残留从广泛的面源最终汇入滇池,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v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滇池污染是昆明近几十年发展中的最大损失,滇池污染损害了昆明的人居环境,滇池污染破坏了春城的美好形象,滇池污染降低了昆明的城市竞争力。治理好滇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滇池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原因之一:自然因素

1.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经进入衰老期,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已比较低。滇池周边又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湖水滞留期较长。加之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2.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近年来,虽对大观河、采莲河、盘龙江中上段等主要入湖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但因昆明现有的六座污水处理厂还不能完全将城市产生的所有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形成了滇池水基本无清洁水补给的现状。

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

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十五分之一。以色列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贫乏的国家,而我市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这个严重缺水的沙漠化国家,昆明市水资源相当匮乏。滇池水质的迅速恶化,使得滇池水已经散失了长期以来作为昆明饮用水水源的功能,目前,昆明市自来水中已经没有了滇池水的供给,特别是2007年3月25日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通水后,滇池水已经淡出了饮用水源的历史。

(二)原因之二:人为因素

1.由于滇池位于昆明城市最低凹的地带,现在居民用的清洁水越来越多,流入滇池的污水却越来越多。现在昆明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据统计仅以粪便计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将10吨水体污染为劣五类的水。

2.农村生活垃圾、农田废弃物乱丢乱放,已建成的垃圾收集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甚至还直接摆放在河道边,被雨水冲刷后经河道流入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负荷。同时,近年来,由于城市、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其在入湖污染负荷分布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农业污染除少数示范性的生态村、生态乡以及有限的局部区域进行治理外,大面积的有效治理尚未开展,加之近年农村畜牧养殖业大量发展,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田地,化肥、农药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元素经地表径流、河道沟渠流入滇池,滇池沿岸部分农田每亩化肥每年的平均施用量高达2000公斤,流域内每年农药施用量已超过100吨。

3.少数单位和个人只图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淡漠,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4.入湖河道沿岸违章建筑屡禁不止。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入湖河道两岸建有大量违反《滇池保护条例》的违章建筑,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内,流入滇池;另一方面,有的居民为了个人的利益,又大量在河堤两岸新建房屋,加重了河道污染负荷。

(三)原因之三:管理因素

虽然政府和滇池管理部门不断加大滇池管理和执法的力度,但滇池管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单位和市民还没有树立自觉保护滇池的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在公共场合都不时有直接或间接污染滇池的行为发生,其中有些行为大都无法被人发现,无从接受监督管理。另外,个别群众和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有法不依,导致违反《滇池保护条例》、非法侵占水体,乱倒乱建现象屡禁不止,给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同时也增加了滇池治理工作的难度。

二、晋宁县作为滇池治理的主要区域,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民保护滇池的意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标语、传单、展板、宣传车等对流域内的6个乡镇、厂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开展了以我所能,保护母亲湖——滇池“百、千、万”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宣讲活动;与共青团晋宁县委联合在全县各乡(镇)、大中型企业干部职工、团员青年、中小学生中举办了“保护滇池一你我同参与”知识竞赛活动。一年多来共发放宣传资料、图册等23.05万份、宣传展板24块,标语198条,宣讲42场次

二是加大对滇池面山和控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及执法力度。我县加大对滇池面山和控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及执法力度,在滇池面山范围内,严格禁止取土、取沙、采石及新建陵园、墓葬等行为。同时,加强对滇池面山的巡查,在审批项目时本着“从严、从紧”的原则,严格限制保护控制区内的取土、取沙、采石等项目实施的数量。按照规定对滇池流域内新上企业项目、建设项目等严格把关,凡是禁止性条款规定不能上的企业和项目,一律不批。

三是依法做好滇池流域建设项目的初步审查工作。在滇池流域建设项目初步审查中坚持实地踏勘、按程序严格审批,并做好上报工作,确保各项目依法审批、依法审查、依法实施。2007年一2008年8月,县滇管局共收到新上项目申请113件,其中出具批复36件,出具项目选址不属于滇池流域范围的证明20件,出具初步审意见报市滇管局审批57件,市滇管局已出具项目审查意见的57件[其中1件不同意项目选址,1件退件(不同意项目选址)],审批率达100%。

四是执行滇池流域“停批停建”工作。我县滇池流域范围内6个乡(镇)的农房一律停止审批,停止建盖。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我县农房“停批停建”工作分别由滇池流域6个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国土、建设等部门配合。2008年8月5日成立了“停批停建”督导小组,小组成员从法制办、目督办、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分成两个督导组,每周定期对各乡(镇)开展“停批停建”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并制订了《停止滇池流域审批建盖房屋工作督查方案》。

五是滇池流域及其他重点区域“五采区”关停工作情况。我县“五采区”关停涉及22家矿山企业,其中砖瓦厂15个、砂石料场7个。在编制关停实施方案时,按照采矿许可证的时限,将22个企业分为三期进行关停:一期(2008年1月31日)关停14家,包括砖厂9家,砂石料场5家;二期(2009年1月31日)关停4家,包括砖厂3家,砂石料场1家;三期(2010年1月31日)关停4家,包括砖厂3家,砂石料场1家。通过前期的不断努力,我县纳入一期关停的14家企业,县国土资源局已下发了关停通知书、注销了采矿许可证,现已关停5家砂石料场,2家红砖厂,尚有7家红砖厂由于承包关系、利益纠葛等多种原因,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生产情况。纳入二期关停的4家企业中,晋宁县古城镇采石场已停采,正在办理采矿权注销手续。

六是拆临拆违,恢复河堤。长期以来,主要河道河堤违章建筑及违章耕种等现象突出,屡禁不止,致使河堤变窄,严重影响到河道的正常行洪,为彻底整治河道,按两岸拆迁、开辟空间的要求进行河堤恢复。对占用入湖河道河堤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县水务局下发了13份整改、拆除通知,昆阳镇发出占用河堤违章建筑自行拆除的通告100份,共计拆除违法建筑666.86m2。拆除了普达下闸至兴旺入湖口河堤上看守房、水池、粪池等55处,涉及农户39户。建设局拆除了乡镇企业局东侧公厕和老干活动中心至客堂围墙;云华公司大门和天天乐超市东侧河岸一层简易房;云南磷化集团中心医院大门和石狮子、电杆厂大门和电杆厂大门北侧二层建筑和新河小区大门。

各乡(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协调,认真细致地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在水务局、建设局、滇管局、国土局、乡镇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恢复河堤59.76km,恢复宽度5m,其中恢复河堤大河35公里,淤泥河11.7公里,柴河12.06公里,东大河1.0公里,投入资金533.5万元。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河道绿化和今后的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加强滇池流域区执法工作。1.加强对滇池水体保护界桩112棵的管护工作,定期(每月)进行巡查,辖区内滇池保护界桩完好率达100%。2.加强日常巡查,查处在滇池违法行为65件。2007年滇池水体违规建筑,围堰养殖,倾倒垃圾案4件,滇池面山采石、采砂、取土3件,向入湖河道堆放生产生活污水等29件,共36件。2008年1-8月向入湖河道排放生产、生活污水案件19件,河道及水体保护区乱建、乱堆、围堰养殖8件,乱挖河堤1件,私自采集有益滇池水体净化水生植物案1件,共计:29件,办结17件,责令限期整改12件。3.对违禁渔具进行专项取缔,组织清理违禁渔具行动共9次,对我县辖区滇池水域内非法设置的地笼、虾笼等违禁渔具进行了地毯式的取缔工作。组织人员3830人次、船只1496条次,共取缔笼子19376个、罾架126个、竹竿12万棵,草排22838个、收缴渔网6300张,打捞漂浮物及垃圾430吨,清除面积达46平方公里。4.加大滇池“封湖禁渔”期间的渔政管理力度,对鱼类繁殖的重点水域实施24小时监控,严厉打击利用鱼类繁殖期实施偷捕的行为,一年多来共计出动检查船艇387次,执法人次720人次,处罚偷捕人员609人次,收缴各类网具1098张,轮胎、筏子176架。由于加强了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保证了滇池开湖捕捞办理许可证的数量。全县办理捕捞许可证2007年1099本,2008年1082本,占全市三分之二。5.加大整治乱埋乱葬力度,采取多项措施平毁活人墓2249冢,还滇池面山青山秀水,改善生态环境。

八是县城截污工程。1、为加快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晋宁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项目已于2007年10月经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立项。建设内容为:对老城区的3条污水管道进行改造,在新城区新增加3条污水管道,在晋宁污水处理厂内建一个尾水提升泵站。建设规模:排水配套管网按远期2020年一次规划设计,全长约19km,工程总投资3421万元。2、晋宁县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改扩建工程,扩建二期1.5万吨/日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待评审。深度处理系统已经开工建设紫外线消毒工程,目前,土建已完工,设备安装计划10月底完工,其他相应的配套管网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3、晋宁磷矿医院处排污口设置了截污管,将污水截至污水处理厂污水主干管;9月1日安装完成护城河下段、上段两个DN300的闸阀,现已在间接更换护城河水体。

九是禁养工作。按照昆明市人民政府第28号公告关于在“一湖两江”保护区内禁止养殖的规定,协同配合有关部门,组织技术人员,积极开展禁养工作。截止2008年9月26日,全县共清理整治畜禽423364头(只),其中肉鸡131282只(其中搬迁29430只)、蛋鸡104652只(其中搬迁2500只)、肉鸭17748只(其中搬迁1645只)、蛋鸭160883只(其中搬迁2220只)、鹅4040只(其中搬迁340只)、兔680只、商品猪2392头(其中搬迁450头)、种猪249头(其中搬迁210头)、奶山羊77只、肉羊1024只、马10匹、奶牛39头(其中搬迁12头)、肉牛288头(其中搬迁4头)。

十是绿化工作。2007年我县绿化造林任务5424亩,完成5500亩,完成率101.1%,其中:滇池面山造林任务2000亩,植被恢复异地造林3300亩,县政府样板林200亩,全民义务植树70万株。2008年我县绿化造林任务9780亩,完成13139.36亩,完成率134.3%,其中各项工程造林10514.6亩,五采区造林1556.19亩,乡级样板林1068.57亩;河道绿化62.51 km,植树12.67万株,全民义务植树103.3528万株。机耕路绿化完成10.61公里,占任务数10公里的106.1%,植树17760株;交通沿线绿化207.98公里,植树255850株。截至2008年9月,滇池入湖河道已绿化长度62.51 km,占河道总长87.37km的72%,植树12.67万株。绿化树种为滇杨、柳树、柏树、天竺葵、小叶榕、柏树、香樟及本地树种。其中:柴河全长14.11km,已绿化长度为11.54km;东大河全长17.13km,已绿化长度为12.68km;大河(含淤泥河)全长30.08km,已绿化长度为18.15km;中河(含护城河)全长5.11km,已绿化长度为1.08km;茨巷河全长4.38km,已绿化长度为3.5km;白渔河全长6.05km,已绿化长度为6.05km;古城河全长8.1 km,已绿化长度为7.1 km;南冲河晋宁地段全长2.41km,已绿化长度为2.41km。

三、存在问题、困难

(一)我县入湖河道较多,河道较长,且两旁村庄密集,人口较多,部分干部群众保护滇池意识不够,农村中乱堆乱放垃圾现象较为突出,入湖河道倾倒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的现象依然存在,综合整治难度较大。

(二)水环境综合治理、“四退三还”工作,区域范围广、村庄稠、人口密、任务重,时间紧、矛盾大、财力薄,资金缺口巨大。

(三)滇池面源控制涉及面广,资金短缺,工作难于开展。

(四)由于环湖公路规划及湖滨湿地可行性调研报告的滞后,使我县“四退三还”工作开展指导性不强。

四、为治理滇池污染,我县下一步将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宣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以及公众宣传保护滇池,不断引导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滇池保护与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把滇池治理变成每个公民的责任和行动,主动参与到保护、治理“母亲湖”的行列中来。

(二)按照《昆明市“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行动计划》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水环境治理工作,做好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全力推进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工作。

(三)落实“四退三还”工作,实现两年生态闭合。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入湖河道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对辖区入滇主要河道进行巡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进行整改,使辖区入湖河道整洁、干净。

(五)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按照《滇池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滇池水体、滇池面山、滇池保护界桩、滇池主要入湖河道巡查检查,及时查处违反《滇池保护条例》的违法违规行为。

篇4:保护滇池从我做起

云南省2014年“自然学校·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是由中国儿童中心在全国发起,旨在提升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意识,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校外活动。

该项目在中国儿童中心的支持下,由云南省妇联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昆明市女子中学4家单位共同合作,旨在从学生视角出发,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滇池的生态污染,了解自然环境,提高学生滇池保护的意识,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生态文明观,推进“生态文明学校”建设,促进“生态云南”的发展。

早在10月16日,在云南省儿童妇女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和云南大学师生的带领下,来自昆明市女子中学的39位学生就亲自前往了海东湿地进行了实地的滇池水样的取样观察,并把水样送到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进行了分析,向研究人员了解滇池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的方法。同时在云南大学环境科学系本科生的指导下,按照“昨天”、“今天”和“明天”三个主题,参与同学分组讨论选择不同副标题,采用文字、图片和绘画等方式对第一阶段活动进行总结,制作展板、倡议书来宣传保护滇池。

在昆明市女子中学上高一的孙敏同学在讲座上和大家分享自己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参加完活动后我对滇池有了很深的了解,同时也为它的污染担心,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生,我觉得我们应当尽自己的力量,呼吁更多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为保护滇池做出贡献。”

云南省妇联副主席、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计关琴参加了孩子们的讨论,同时也对孩子们寄予了希望,“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增强大家对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生态文明道德理念融入学习和生活中,做好生态文明道德的实践者、维护者、宣传者。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重现滇池的美景,让云南这颗高原明珠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篇5: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作 者:刘

yunhong 单 位:lnkjdx 时 间:2013-4-30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摘要

二.滇池简介

1.滇池地理位置简介 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

第二部分 :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目的 五.调查过程

六.调查体会

七.调查结果

八.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基本结论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及文献 第五部分:附件

第一部分 前言

一.摘要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迈向城市居住,以及昆明旅游业的膨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滇池的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近年来,滇池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容乐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和倡议更多的人们参与环境保护行动。近日,通过对滇池环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深入了解了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看法和感受,并了解到国家以及云南省政府对滇池治理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保护。因此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调研小组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和高度关注。最终,在我们党和人民的带领下,以环境与人文共同和谐发展为指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文明生态环境。

二.滇池简介

1.滇池地理位置

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昆明池。由构造陷落而成。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滇池西面毗邻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

滇池原居住着称为“滇”或“滇棘”的部落,战国时期有楚将庄桥率部进入滇池地区。庄桥及其部属“变服从其俗”,建立滇国。西汉武帝时设益州郡.郡治为滇池县(今晋宁);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后,将池畔的鸭赤城改称昆明,成为云南省会的所在地。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风帆点点,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及晋宁盘龙寺、郑和公园等风景区。由海埂至西山龙门有空中索道连接民族村与西山公园,即使交通方便,又可观赏滇池风光。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die(甸)即大坝子。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第二部分 调查

一.调查对象 1.滇池湖面以及周边环境;

2.滇池旁边居民以及滇池游览观光者; 3.男女比例不限,年龄阶段16-65岁。二.调查时间:2013年4月24日

三.调查方法:随机抽样调查以及问卷调查 四.调查目的:

1.增加我们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增强实践能力;

2.响应党的号召,以落实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的“五个建设”,积极号召大学生倡导“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发展”; 3.使我们更加直接、全面的了解滇池污染现状以及周边居民环意识,为进一步开展滇池保护的宣传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五.调查过程:

昆明学院化科系化教2011级1班第1小组于(调查)当天早晨来到滇池旁边,按照组织的策划与安排,有序的展开科学的调查。

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首先,我们小组(4人)分工合作,2人问卷,2人做记录,并且认真的做好笔记。

起初,我们对滇池周边的居民随机问卷,按照已经设置好的问卷进行。在我们有礼貌的询问下,在16--65岁之间的男女抽查,并且记录他们对滇池的反映情况。在每一份问卷结束时,我们都恳请他们对滇池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且相应做记录。

在做完人文方面的问卷调查后,我们来到滇池旁边,在滇池周边进行实地调查。滇池绿树环抱,吹着海风。我们看见,在湖边有很多海藻、青苔、其他幼小植被。同时,滇池水面上也呈现许多浮藻。

随后,我们抽取一定量的海水放在烧杯里,观察其明暗程度,通过肉眼观察,水里面含有很多不明杂质,粉尘居多。并且,当我们来到滇池旁边时,有明显的植被腐烂味道。六.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滇池实践调研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我们看到滇池绿油油的水时,我听到了自己心痛的声音滇池在告诉我今天的“高原明珠”是多么的凄惨,人口的膨胀以及工业的发展制约着城市的环境保护。我看不到鸟虫鱼兽,我只看到了滇池绿色的眼泪,她无力的拍打着岸边时在向我们诉说这些年的痛苦人类,再不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方法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将面临危难。我带着沉重的心情向他承诺,我会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心去保护你,我呼吁广大昆明市民,一起参加,一起保护我们的滇池,让她重新回到原来的风貌—一颗真正的“高原明珠“。

其次,我们在搞工业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只有科学的发展才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好处。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十八大“精神,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健康地发展生态文明。

七.调查结果

(1)据调查显示。滇池已经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具体表现为:水体表面漂浮大量垃圾;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蓝藻等的蔓生。

(2)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宣传,滇池流域农村居民已经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并且对滇池治理工作表示支持,有较强的参与热情。(3)滇池周边居民都愿意参与自觉保护滇池环境并且在行动。

八、结果分析

外源和内源污染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是滇池这类浅水型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控源非常必要。在控源的基础上,进行以水面植被恢复和湖滨带植被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作,可有效降低湖泊的外源负荷和内源负荷。有效的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和其他管理方法的颁布实施,既可以巩固控源和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果,又可以限制排污。因此关于滇池的污染治理应遵循的路线是:控源—治污—生态修复—流域管理。

造成滇池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1)自然因素

① 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较低。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加之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② 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

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滇池流域又是贫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滇池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加剧了滇池水体的恶化。(2)人为因素

① 每个市民不但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滇池污染的责任者。现在我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含量,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据统计仅以粪便计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污染10吨水体。

② 少数单位和个人只图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淡漠,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③ 去年, 昆明污水产生量为74.7 万立方/ 日,现有的8 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8.3 万立方, 还有近1/3 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了滇池;污水处理厂不足, 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出力不够, 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 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四、解决方法

(1)控制城市规模。要充分考虑滇池对昆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在滇池流域外发展次级城市和小城镇,实施网络化城市建设构想,以减轻滇池流域内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控制污染源。滇池沿岸工厂排出的工业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污染滇池的主要源头之一, 必须采取措施, 将滇池沿岸凡有排污的工厂分期分批全部搬迁,或者建设污水处理厂把污水处理后再排放。(3)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要对污染滇池的行为加强监督,宣传要实事求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注意舆论导向,鼓舞人民群众对治理、保护滇池的信心。通过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手段,使广大市民了解滇池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关心和支持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保护滇池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行动。

第三部分 :基本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滇池污染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全社会应该动员起来携手保护我们的母亲湖。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经过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滇池的明天是美好的!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及文献

方国瑜;滇池水域的变迁[J];思想战线;1979年01期 陈述彭;云南螳螂川流域之地文[J];地理学报;1948年Z1期 百度文库;滇池介绍

篇6:滇池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滇池流域居民关于滇池环境保护与人的生活的认知--滇池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状况调查

结论通过对滇池流域范围内的四区三县中运用抽样方法获得的980个调查对象的有关数据资料分析形成.关于滇池环境保护与人的生活的认知,大多数居民对滇池的环境保护与昆明发展前景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但对滇池保护的.认知强烈程度与自身利益有关,了解和反映滇池环境保护信息的第一途径是新闻媒体.

作 者:王彦斌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社会科学系,昆明,650091刊 名: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4(2)分类号:F127关键词:滇池保护 意识 行为

上一篇:矿石运输合同1下一篇:统筹城乡中人口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