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山羊实验报告

2024-05-08

解剖山羊实验报告(共8篇)

篇1:解剖山羊实验报告

生理解剖实验的实验报告

生理解剖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麻醉小白鼠

实验方法以及操作

1.小白鼠取拿方法 提尾

2.麻醉剂 1%戊巴比妥那 (0.5ml/100g体重+0.5ml)

3.注射位置 小白鼠腹中线与一侧后肢连线的1/3处进针

4.注射方法 45度角度进针,进针后回针筒以检验针头位置是否合适。如果感到会有阻力,且回抽出气泡为正确。

实验结果

小白鼠成功被麻醉

讨论分析

1、称出小白鼠的体重,按比例来抽取适量戊巴比妥钠溶液

2、由一人提起小白鼠的`尾部,并控制住小白素另一个同学打针,回抽并注射溶液。若回抽阻力很大,且松手后,针筒会还原,则可能插入到肌肉中;若抽出血,则可能插入肝脏中。

3、成功麻醉后,由第三个同学做好标记。

4、洗手。

5观察小白鼠情况。

思考题:如何完成一个好的动物麻醉?

1、麻醉剂的取量要精确。

2、打针的位置要准确。

3、操作时要稳,且45度角注射。

篇2:解剖山羊实验报告

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不同频率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蛙类双毁髓的试验方法;

2. 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的制作方法;

3. 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蛙类动物的某些基本活动,如神经的生物电活动、肌肉收缩等与哺乳动物相似。其离体组时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而且动物来源丰富,因此在生理实验中常用蛙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标本来观察组织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以及骨骼肌收缩的特点等。肌肉受到一次阈上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收缩为单收缩,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时相,即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肌肉受到连续的阈上刺激时,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过程,相邻两单收缩的时相会出现融合,表现为强直收缩现象。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缩短期,称完全强直收缩,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舒张期,称不完全强直收缩。使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可以观察到腓肠肌收缩的情况。

三.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健康青蛙一只;

实验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一把,组织剪一把,眼科剪一把,镊子一把,探针一根、玻璃分针2把,蛙钉4个、培养皿一个,蛙板一个、滴管一个、棉线若干),张力换能器,肌槽,刺激电极,铁架台,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微机,任氏剂。

四.实验步骤

捣毁蟾蜍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左手握蛙,用食指下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中指与无名指夹其前肢,无名指与小指夹其后肢,使整个躯干做最大屈曲。把探针自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到达椎管,即将探针改变方向刺入颅腔,向各侧不断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再将探针原路退出,刺向尾侧,捻动探针使其逐渐刺入整个椎管内,完全彻底捣毁脊髓。脊髓破坏完全的标志是: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反射消失,四肢松软。

剪除躯干上部和内脏,去皮,制备下肢标本: 用粗剪刀在骶髂关节前1厘米处剪断脊柱,握住蟾蜍下肢,沿躯干两侧(避开坐骨神经)剪开腹壁。此时躯干上部及内脏即全部下垂。剪除全部躯干及内脏组织。剪去肛周皮肤;用圆头镊子夹住脊柱,注意不要碰到坐骨神经,捏住皮肤边缘,逐步向下牵拉剥离皮肤。将全部皮肤剥除后,把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2.1.1.3洗净双手和用过的全部手术器械。

分离两下肢: 避开坐骨神经,用粗剪刀从背侧剪去骶骨,然后沿中线将脊柱剪成左右两半,再从耻骨联合中央剪开,将已分离的标本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2.1.1.5 取出一下肢,用蛙钉固定于蛙板上,固定时要注意,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朝上。先用玻璃分针沿脊柱侧游离坐骨神经腹腔部,然后循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坐骨神经沟,纵向分离暴露坐骨神经之大腿部分直至腘窝,在分离过程中,把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并把神经的细小分支剪断,但要注意不要用金属器械碰触神经,也不要对神经过度牵拉。实验期间应不断滴加任氏液使神经保持湿润。

用玻璃分针游离腓肠肌,并在下面穿线,在跟腱处打结。在结扎线的下方剪断跟腱,在膝关节处把除腓肠肌外的小腿其他部分剪除。注意保持完整的腓肠肌。 2.1.1.7用棉线在靠近脊柱的位置结扎坐骨神经,并在结扎线的上方剪断神经,用眼科剪剪断坐骨神经的全部支。从腘窝处开始剪掉大腿所有的肉,尽量把股骨刮干净,在膝关节上至少1cm处剪去上段股骨。将标本浸入任氏剂的培养皿中。

实验装置与仪器连接:1.将标本股骨残端固定在肌槽上的小孔内;2.将结扎腓肠肌肌腱的棉线与张力换能器连接,调节棉线的.松紧,要与桌面垂直;3.将神经置于肌槽的刺激电极上,用任氏剂保持标本湿润;4.刺激电极插入微机上的刺激输入孔;5.张力换能器与微机相应通道相连。

打开电脑,进入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在菜单栏选择“实验项目”--------》“神经肌肉”-------》“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实验模块”点击开始,调节刺激参数,使频率自动逐渐递增,串间隔为2.连续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

五.结果与分析

不同频率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串间隔为2,频率增量为1时的张力变化(如图)可见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分析:刺激强度到达阈刺激时腓肠肌开始收缩,在最大刺激收缩力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到达最大刺激强度后,收缩力不发生明显改变;在最大刺激强度条件下,某较小频率使腓肠肌发生单收缩(如图中第一次刺激),频率增大到,单收缩变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如图中第2-6次刺激),频率继续增大,不完全强直收缩变为完全强制收缩(如图中第7、8次刺激)。不同的腓肠肌其阈刺激,最大刺激均存在差异;其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所要频率也不尽相同。

六.实验总结

篇3:解剖实验教学探析

1 重视课前准备

1.1 教师在课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兴趣时, 他会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态去学习, 不仅对所学知识显现出优秀的记忆能力, 进行积极的思考, 而且对所学知识也能牢固掌握。因此, 教师应当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培养学生对解剖实验的兴趣。

首先, 教师要投入满腔的热情, 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 教师要深入砧研教材, 找准聚集点, 根据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在课前提出相关联的关键性问题, 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 激起他们的认知冲突, 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在课前进行思考钻研, 主动地理解问题, 由此加深学生的记忆。再者, 教师在课前要尽可能地搜集与教学实验内容相符合的临床案例,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制作成手术录像,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提高学生对解剖实验的兴趣。

1.2 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

《孙子兵法》中说过“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它指出了人们在做事情时,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它对日后事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论断, 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 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

预习是实验课的首要一环, 每堂实验教学课前,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首先拟定实验提纲, 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实验指导, 充分了解实验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实验重点, 并要求学生自己拟定解剖操作步骤和方案, 经过老师审核通过之后, 参与解剖实验操作。

2 丰富教学方式

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老师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 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使学生对解剖实验产生兴趣, 使他们不仅学到解剖学的基础知识, 还能够切身感受到人体奇妙的解剖层次, 以便于形成良好的感性认识, 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1 重视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建立起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 其内涵丰富, 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以及授课速度等方面存在优势, 教师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 对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精讲, 将重点、难点讲透, 针对疑点讲清, 同时融入新知识, 新进展, 从而将课本上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使学生的头脑中对人体解剖结构形成一个整体的宏观概念。

2.2 积极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说明事物本身是有缺陷的, 为了其更好的发展, 需要其他事物的支持。在实验教学中, 虽然传统教学有诸多优势, 但毕竟也是存在缺陷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解剖实验教学目标, 应当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促进彼此共同发展。

随着国际信息化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成了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方式。因为人体结构的复杂性, 多媒体技术在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地位也变得日趋重要。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熔为一体, 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将抽象、不易理解的课本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加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及感受, 弥补了在传统教学中, 通过口头讲授和板书无法实现的教学重点、难点的不足, 给解剖实验的理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三维技术的支持下, 通过多媒体建立完整的人体三维模型, 使学生能够在旋转、切割、任意选择的条件下, 从不同的方向、角度, 直观、清晰地观察各个局部器官结构的毗邻关系, 对人体结构进行立体式掌握, 为学生今后在临床医学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 在教学方式中教师应当坚持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相互促进, 弥补彼此的不足, 特别是对于多媒体教学, 应当坚持小而精, 服务对象明确的原则, 只对重点的、难以理解的、和额外补充的内容, 制成多媒体三维立体模型, 帮助学生提高理解。

3 强化实验操作

解剖实验教学最终是以实践操作为目标的, 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和丰富的教学方式, 引起学生对解剖实验的浓厚兴趣, 重点则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解剖学的基础知识。

3.1 优化实验环境

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能够激发学生对解剖实验操作的兴趣和热情, 使实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 实验环境的建设在解剖实验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 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利用身边有限条件来优化实验环境。 (1) 妥善保管挂图:挂图是解剖实验教学中最基本的物品, 便于示教和自学, 将裱好的挂图卷成轴式, 根据教学顺序, 按系统章节进行顺序编号, 分类悬挂在示挂图架上, 保证学生能够随时阅读与学习。同时, 为了保持挂图的耐久性, 可以用透明胶布进行粘贴和加固。 (2) 经常清理标本:标本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 在实验室中, 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实验标本橱窗, 将人体标本按照连续、系统的顺序摆放在橱窗内, 同时在旁边标注好关于标本的说明, 并配备与其相对应的CT、MRI图像, 使标本与数字图像相结合。按时对标本橱窗进行清理, 保持标本和图像的清晰和完整。 (3) 及时更换模型:模型在解剖实验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 它可以弥补标本的不足, 将无法收集的、不易制作的标本, 或者标本过小, 不能够全面展示的标本, 通过放大的彩色模型表现出来, 显示器官和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由于模型经常反复使用, 容易磨损, 应当注意及时更换。 (4) 认真维护器械:实验器械是解剖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依托, 做为实验技术人员, 首先要熟悉实验指导、实验器材和设备, 按照规范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管理、使用;其次, 具备与实验教学相适应的操作能力和必要的维修技术, 能够对实验器械进行正常维护和保养, 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3.2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是指在实验操作中, 由教师起引导作用, 具体的实验目标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1) 转变实验操作教学思维:在我们的传统实验操作教学中, 注重的是验证性实验, 使学生对实验操作缺乏热情,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验操作目标, 在未来的教学中, 应当转变教学思维, 逐步实现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过渡, 把科研的最新成果, 引入实验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 (2) 协作完成实验操作目标:在实验课前, 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每次实验小组的组长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 带领小组成员做好课前预习, 协商安排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 并做成实验报告由老师批阅。

在实验操作课上, 各小组成员相互协调, 分工合作, 以实验教学内容为目标, 以实验操作步骤为依托, 认真完成实验任务。面对随时出现的特殊情况, 在老师的启发下, 成员之间通过讨论解决, 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操作结束后, 小组组长向老师详细汇报实验操作过程, 总结经验, 针对出现的特殊情况的解决方案进行说明, 由老师根据整个小组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给予整体评定, 作为平时成绩, 督促学生积极合作, 相互配合完成实验目标。

4 综合考核方法

4.1 重视日常考核

将日常考核分为笔试加技能考核, 占科目总成绩的适当比例。日常考核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 笔试以填图、标图为主, 并对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说明。通过多媒体, 要求学生辨认CT、MRI图像上的器官结构、相对位置和毗邻关系, 并进行绘图;技能考核, 以同学为对象, 根据所抽取的题目, 准确地在同学身上触摸和指出题目要求的内容, 根据实际的操作情况, 由老师给予评定打分。

4.2 拓展期末考核

在期末考核中, 将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结合起来。这一考试主要是在实验室中完成。其中的理论知识考核主要是在实验室中, 完成对标本和模型的认知和说明, 并回答与其相关的问题。实验考核, 第一步, 要求学生根据题目, 撰写实验报告, 说明实验操作的理论基础,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和预期结果;第二步, 学生根据自己提交的实验报告, 进行实验操作, 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中的预期结果进行比较;第三步, 学生根据实际的操作结果, 对已经撰写的实验报告进行修改, 教师依据学生解剖操作的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分。

5 结语

解剖实验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 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 通过丰富的知识和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在日后临床医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解剖实验是医学教育课程的基础, 是实现由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过度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解剖实验教学的角度出发, 对解剖实验教学进行系统的探究和分析, 以便使学校的解剖实验教学适应现代化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解剖实验,教学探究,教学分析

参考文献

篇4:解剖山羊实验报告

【摘要】在医学教育活动的发展之下,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要注重解剖实验教学活动,人体解剖学教学有着极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上有着一定的优势,解剖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不同,强调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理解更多的知识,本文主要分析提高解剖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解剖实验;教学质量;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38-01

人体解剖学教学有着极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上有着一定的优势,解剖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不同,强调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理解更多的知识,因此,必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解剖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解剖实验教学的质量。

1 对解剖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1.1 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对于解剖标本都存在一些恐惧心理,在教师示范时,学生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在教师完成示范后学生又不敢亲自的进行实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解剖实验教学的成果。此外,部分教师依然在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得解剖实验教学课堂枯燥、单调,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 教学队伍与资源有限

在很多医学院校中,解剖实验室中人员数量并不多,而解剖实验教学往往需要采用小班教学制进行授课,实验室使用次数严重超出了教师与教学资源的承受能力。

3 解剖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3.1 注意把握好学生的猎奇心理

解剖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来理解,实际上,每一个学生在进行解剖实验室前,都是有浓厚的兴趣的,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其恐惧心理,让学生理解标本的重要作用。为了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教师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学生介绍实验室环境,简单的介绍学习内容,让学生可以把握好后续的学习节奏。

3.2 优化实验环境

福尔马林对于人体有一定的刺激,很多学生对于福尔马林都有着强烈的恐惧感,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可以使用新型防腐剂替代传统的福尔马林,并在实验室中设置大功率排气系统,加强实验室清扫频率,提升实验室通风效果,优化实验室环境。

3.3 提升学时分配的科学性

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保证理论课时的前提条件下提升实验课比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开放性实验,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此外,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定时为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好基础。

3.4 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为了有效优化解剖实验教学改革效果,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每次实验课结束之后,要为学生提出下一堂课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让学生采取分组协助的形式进行预习,确定好实验内容,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操作流程。在课堂上要让学生采取分组的方式来描述标本,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与交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解剖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还要注意到,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使用“模型+挂图+录像+标本”的教学模式,在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下,各种新型教学手段相继出现,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丰富教学手段。

3.5 转变传统观念,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在开展解剖实验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严格遵照“需求为宜,够用为度”的原则,精炼重点,对于难点内容需要讲解透彻,对于简单的内容需要简明扼要,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好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好重点理论知识,让学生可以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3.6 适当增加动物实验

在解剖实验教学活动中,人体解剖的要求是很高的,为了避免由于标本数量不足给教学活动带来困难,教师就必须要根据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动物实验,这样不仅能够缓解资源问题,也能够提升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继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3.7 注重实验考核

在解剖实验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在一开始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不会努力的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部分学生甚至对解剖实验产生抗拒心理。基于这一因素,教师需要加强标本考察力度,督促学生观看标本,防止学生仅仅在考试前进行突击背诵。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医学教育活动的发展之下,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要注重解剖实验教学活动,制定好科学有效的改革措施,探索一条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明炎,侯赛榕,毕振宇,等.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剖学教学效果[J]. 解剖科学进展. 2009(04)

[2] 宋宇宏,宋汉君,王培軍. 如何发挥学生在解剖实验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05)

[3] 李向春,王首岩. 《正常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体会点滴[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4)

篇5: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颌面部骨及颞下颌关节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上、下颌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2、掌握颅底骨的结构特点,有关骨孔、骨裂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3、掌握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组成及结构特点

4、熟悉颚骨、颧骨、蝶骨、颞骨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5、熟悉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特点及比邻关系

6、了解相关颅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二、实验内容(见教材375页)

三、实验用品(见教材375页)

四、实验时间

日期:课时:

五、绘图(P94 图4-3,P100图4-9)

实验

二、口颌面颈部肌及唾液腺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面部主要表情肌的位置、分布特点

2、掌握咀嚼肌的位置、分布特点及其附着部位和临床意义

3、掌握腮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4、熟悉面部表情肌的解剖特点、活动及临床意义

5、熟悉舌骨上肌群的组成、活动及临床意义

6、了解面部主要表情肌的附着部位和活动形式

7、了解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二、实验内容

1、解剖面部浅层结构,观察部分表情肌的附着部位及方向

2、观察面部主要表情肌的位置及附着特点

3、观察咀嚼肌的位置、附着特点及肌纤维方向

4、解剖腮腺,观察腮腺的位置及外形

5、观察腮腺的解剖层次

6、观察腮腺筋膜及腮腺鞘的解剖结构特点

7、观察下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及外形

三、实验用品

1、头颈部尸体及解剖器械一套

2、标本及图谱

(1)面部表情肌

(2)面部咀嚼肌

(3)腮腺及腮腺导管

四、实验时间

日期:课时:

五、绘图(P132 图6-14,P200图10-1)

实验

三、面颈部血管及淋巴结和淋巴管

一、目的和要求

1、重点掌握颈动脉三角区的境界和组织结构特点

2、掌握颈总动脉的走行及分支特点

3、掌握口腔颈外动脉结扎有关的解剖内容

4、掌握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及其走行特点

5、掌握面部浅层动脉及静脉的走行,了解其分布范围

6、掌握翼静脉丛,上颌动脉、静脉的走行及临床意义

7、掌握面部动、静脉的吻合形式

8、熟悉颈部清扫淋巴的有关解剖内容

9、了解下颌后静脉的相关解剖内容

10、了解静脉角以及淋巴注入

二、实验内容

1、观察颈总动脉的起点

2、观察颈动脉三角区的解剖内容和颈动脉鞘的解剖特点

3、观察颈外动脉的面颈部主要分支

4、观察舌骨舌肌及面动脉的走行、分支分段

5、观察面部面动脉、面静脉的走行及分支属支

6、观察上颌动脉、静脉的走行及分支属支和脑膜中动脉的走行

7、观察下牙槽动脉及其相关神经的关系

8、观察翼静脉丛与上牙槽神经麻醉的解剖关系

9、观察胸导管及静脉角的关系

10、观察腮腺旁、耳旁、颈部的浅淋巴

三、实验用品

1、整尸开胸腔标本一具

2、头颈部尸体及解剖器械

3、面颈部血管及淋巴的标本和挂图

四、实验时间

日期:课时:

篇6:解剖山羊实验报告

蟾蜍骨骼肌生理

【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div”。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2)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

(3)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4)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5)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注意在测量时。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6)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1)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至少测量三次。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肌肉动作电位信号。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400ms/div,灵活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刺激)和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激强度,避免收缩幅度过大,超出换能器量程)。(2)点击“开始记录”,软件进入记录状态。

(3)记录过程中逐渐提高刺激频率,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此频率连续发放设定的刺激脉冲个数,肌肉出现相应的收缩。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与收缩的关系。

(5)观察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

【实验结果】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表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关系表

刺激强度(V)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收缩强度(g)

0.00 2.31 4.79 7.46 9.07 9.98

刺激强度(V)

0.24 0.25

收缩强度(g)

10.44 10.90 10.72 10.81 11.04 11.23

0.26 0.27 0.28 0.29

图1.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

Stimulus-Response Curve12.0010.008.00CAP(mV)6.004.002.000.000.000.030.060.090.120.150.18Stimulus(V)0.210.240.270.30

图2.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曲线图

结果分析: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刚开始以较低强度刺激时,骨骼肌并没有收缩,直到达到阈刺激强度时(阈刺激强度在0.18-0.19V之间),骨骼肌开始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逐渐增大;刺激强度约为0.25V时,骨骼肌收缩强度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在10.90g左右;在这之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虽然有所增加,但不再明显变化,而是在最大收缩强度附近波动。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一块肌肉由许许多多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的收缩受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单个运动神经元可支配多根肌纤维,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而不同的运动单位兴奋阈值不同。低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其所支配的肌细胞也不发生反应;当刺激电压达到阈强度时,神经干中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其所支配的运动单位也兴奋并发生收缩。刺激强度逐渐增大,神经干中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加,收缩的运动单位也增加,于是骨骼肌收缩张力增加。当刺激电压达到最大刺激强度后,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其所支配的所有的运动单位也收缩,所有刺激强度再增大。骨骼肌收缩力也不再增加。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表2蟾蜍骨骼肌单收缩潜伏期、缩短期及舒张期数据测量表

Mean SD 刺激强度(V)

0.27 0.28 0.29 0.28 0.01

潜伏期(ms)12 15 12.33 2.51

缩短期(ms)

92 98 95.33 3.06

舒张期(ms)

443 454 470 455.67 13.58

图3 单个肌肉收缩分析图(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从上图可看出,从刺激开始到收缩开始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自肌肉开始收缩至收缩达到高峰,是长度缩短或张力增高的时间,称为缩短期。自收缩高峰开始,曲线较缓慢地下降至基线,为长度或张力恢复过程的时间,称为舒张期。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表3 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数据记录表

实验次数 2 3 4 5 6 7 波间隔(ms)

500 300 200 150 50 25 20

刺激频度(Hz)

2.00 3.33 5.00 6.67 20.0 40.0 50.0

最大收缩幅度(g)

2.50 2.90 4.06 17.70 28.33 27.14 29.20

现象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如下图显示的为几个分离的单收缩,实验显示,直到波间隔降低到200ms,蟾蜍的骨骼肌均为分离的单收缩。

图4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0ms)

以下两图(图

5、图6)显示的为几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发生收缩总和。实验显示,波间隔在150ms—25ms,骨骼肌均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现象。

图5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ms)

图6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5ms)

下图(图7)显示的为肌肉发生强直收缩的现象,可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实验显示,当波间隔降低到20ms,蟾蜍的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现象。

图7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0ms)实验结果分析:

上述图为不同刺激频率下肌肉收缩的曲线,通过测量可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最大收缩幅度随波间隔的减小而增加,即最大收缩幅度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波间隔减小到一定值(50ms),即刺激频率增大到一定值(20Hz)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便不再增强,而是在最大值上下波动。

若给肌肉不同的有效地频率刺激,实验也可以分别观察到单收缩(2—5Hz)、收缩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6.7—40Hz)和强直收缩现象(50Hz)。如果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肌肉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频率,后一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分析讨论】

1、刺激强度与收缩幅度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神经细胞的兴奋是因为膜内外的NA+和K+离子浓度变化引起的,膜上存在着许多的NA+和K+离子通道,它们都有电压门控系统控制离子通道的开与闭。在刺激的强度很小的时候,由于不足以使得电压门控通道开放,故无法引起神经细胞兴奋,只有在强度足够大的时候,神经细胞才会兴奋并传导至肌肉。细胞膜上的NA+和K+离子通道是有限的,给予一个最适刺激强度,NA+和K+离子通道将全部开放,神经达到最大兴奋性。若给予神经细胞更大的刺激强度,因为离子通道的限制,神经细胞也不可能出现更大的兴奋性。

2、什么是潜伏期?你认为本实验所测的潜伏期内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

(1)从刺激开始到到肌肉机械收缩之前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2)潜伏期内发生了很多生理过程,包括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和兴奋收缩耦联。其与舒张期显著相关,机械收缩之前肌纤维的生物化学活动对肌肉的舒张机制有调制作用。

3、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否都需要能量?

(1)收缩期、收缩幅度和舒张期三者间显著相关,Ca2 + 升高在引起肌纤维进行机械收缩的同时,也调节Ca2 + 泵活动的程度和效率,从而决定肌浆中Ca2 + 浓度降低的速度。(2)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需要能量。

4、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及收缩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1)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刺激频率只会改变肌肉动作电位的峰值及时程。

(2)刺激频率和肌肉收缩:当刺激频率较小时,肌肉表现为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兵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时,动作电位发生部分叠加,肌肉则呈现锯齿状的收缩波形,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时间时,动作电位叠加程度增大,在每次收缩后不能舒张而是继续受到下一个刺激继续收缩,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5、动作电位会发生叠加么?为什么?

(1)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

(2)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只要刺激达到动作电位阈值,就会产生动作电位,且由于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只能单独存在。

6、骨骼肌为什么可发生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在幅度上与单收缩有何差别?有何生理

意义?

(1)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连续刺激时,后来的每个刺激都可能总是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之前,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变化发生融合而叠加起来就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2)完全强直收缩是在上一次收缩的基础上收缩,因此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

(3)生理意义:强直收缩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故强直收缩能产生比单收缩更大的力量,单收缩时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反复克服肌肉结缔组织和肌肉中其它成分的长度变化上,而在强直收缩时,则不需要消耗这些能量,节省下的能量能更多地用于肌肉做功。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使效率高,张力大。而心肌的不应期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这适应于心肌和骨骼肌的功能。

7、分析实验中出现和应该注意的问题。(1)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每次刺激后应使肌肉休息30s。连续刺激不可超过5s。

(2)避免用手或镊子触碰神经,以免使其丧失活性。

(3)参数可根据情况进行更改设定,但勿使用过大刺激强度超出仪器量程,以免损坏仪器。

(4)肌槽两电极之间不要残留液体,防止电极间短路。(5)分离坐骨神经时,避免过度牵拉神经。(6)分离神经标本时需将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

【参考文献】

生理学实验(第三版),解井田 赵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 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解剖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讲义,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2015年3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篇7:小鼠游泳实验及解剖总结

1测试小鼠的抗疲劳能力~有时候还需要测定其恢复能力~但实验周期长,故不作要求~

2首先抓取小鼠,在天平上放一个烧杯,去零,称重,记录小鼠体重,为m g 称保险丝,保险丝体重为小鼠体重百分之十~ Ps 方法:要用到刻度尺,首先称一定长度的保险丝的重量,如记为a cm,重量为n g,则我们要量取的保险丝长度为x=0.1m*a/n

3用细绳系上保险丝(要注意细绳的长度要适当),怎么系呢,系在尾巴根部,用一烧杯扣住小鼠,烧杯开口处有一小嘴,所以让小鼠的尾巴露出来即可~2个人操作,一个人用手按住烧杯,一手捏住小鼠尾巴中部,一人则将系有重物的细绳系在小鼠尾巴中部~

4一人将小鼠放入装有温水的超大量筒,一人开始将小鼠放入烧杯的同时,一人开始计时,等到小鼠下沉10秒,则停止计时。

5记录时间即可啦~ 补充:扔进大量筒之前可以先将小鼠打湿,为什么呢?因为小鼠的毛比较蓬松,里面充了空气,所以当把小鼠放进大量筒后,可能对实验有影响~有时甚至把小鼠毛给刮掉~ 比较严格的实验还要求小鼠要空腹,不然小鼠肚子里有粪便,对小鼠体重也影响~

小鼠解剖

解剖方法类似于蟾蜍解剖~用大头针固定~辨别雌雄,雌性有三孔:尿道,阴道,肛门。雄性少了阴道。对于雄性,有时候可以看到睾丸在外面,有时候在肚子里面~不同小鼠情况可能不同

观察的有心脏,肺部,食道,味,盲肠,颌下腺,舌下腺,腮腺,淋巴,胰脏,脾脏,输卵管,子宫,卵巢等等 颌下腺(2片)深红色,前段一块覆盖着半透明的舌下腺,因为半透明且覆盖在颌下腺上,所以也呈现深红色,所以可以将舌下腺那一片掀开,再放回去,可能比较容易观察,有的小鼠可能淋巴发育比较成熟,会覆盖在舌下腺上,注意区别。

盲肠:没有路的长,很容易辨别的吧。

篇8:《五官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Ⅰ 前言 五官解剖学是研究眼、耳、鼻、咽、喉等局部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临床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该门学科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学生在系统解剖学学习之后学习,研究与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有关的眼、耳、鼻、咽、喉以及食管、气管的解剖,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器官的解剖,为临床眼科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官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按眼、鼻、耳、咽、喉部及颈前区几个大的部分进行实地解剖,辅以部分标本示教,通过实地解剖和示教标本的观察,学习和掌握各部的解剖学基础理论知识。课前认真预习。每次课教师课前提示时交待清楚应着重解剖观察与思考的解剖结构,课后小结时指出需注意复习的问题,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结构。课后复习时要求写出书面小结。在眼、外鼻与鼻腔、鼻旁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使用)一次课堂讨论,总结各部分的解剖情况及必须掌握的知识。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掌握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熟悉内容和介绍了解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8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1。即理论24学时,实验24学时。四 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应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斌全,1版,2003年。

II 正文 实验一 颅 一 教学目的 在上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对实物标本的学习,掌握分离颅骨和颅的整体观,为学习五官局部解剖打下基础。同时给学生复习掌握系统解剖学中有关五官解剖的基本知识:呼吸系统中鼻、咽、喉,感觉器官的视器、前庭蜗器。二

教学要求 1

(一)熟悉脑颅与面颅的骨组成及位置。(二)掌握脑颅骨中颞骨、蝶骨、筛骨、额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了解脑颅骨中的顶骨、枕骨的位置和结构。(三)掌握面颅骨中上颌骨的解剖,熟悉参与面颅形成的其它各骨的位置和主要结构。(四)熟悉颅底内面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的骨组成,掌握颅底内面的孔、裂。(五)掌握颅前面观中眶的形态,掌握眶四壁的骨组成和形态结构,掌握泪囊窝的组成,了解眶的各种测量数据。(六)掌握眶壁的孔裂及通过的结构,特别是眶上裂、眶下裂与视神经管。熟悉眶的毗邻,了解其与鼻旁窦的关系。(七)熟悉颅前面观中骨性鼻腔的骨组成、形态结构,掌握骨性鼻腔的孔裂及交通。(八)掌握颅侧面观中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与交通。了解颅整体观的其它各面。(九)了解系统解剖学中有关五官解剖的基本知识。三 教学内容(一)颅骨共23块:脑颅骨有8块,面颅骨有15块。

(二)脑颅骨:颞骨、蝶骨、筛骨、额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顶骨、枕骨的位置和结构。

(三)面颅骨:上颌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下鼻甲、腭骨、颧骨、鼻骨、泪骨、犁骨、下颌 骨、舌骨的位置和结构。

(四)颅底内面观: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组成,颅底内面的孔、裂。

(五)颅前面观:眶的形态,眶四壁的骨组成、形态、结构。泪囊窝。眶的测量。眶壁的孔裂及通 过的结构。眶的毗邻,与鼻旁窦的关系。

(六)颅前面观:骨性鼻腔的组成、形态、重要结构、孔裂及交通。4对骨性鼻旁窦的位置、开口。(七)颅侧面观: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与交通。

(八)颅顶面观、后面观和颅底外面观。(九)系统解剖学中鼻、咽、喉、视器、前庭蜗器的解剖基本知识。

实验二 头部的血管神经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头部实物标本和脑的神经和血管标本的学习,掌握十二对脑神经、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颈外动脉、硬脑膜窦,为学习五官局部解剖打下基础。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和进出颅部位。(二)掌握嗅神经、视神经、前庭蜗神经的走行、分布。(三)掌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的走行、分布。了解睫状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四)掌握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了解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五)掌握面神经的分支分布。了解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六)掌握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了解耳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七)掌握迷走神经的主干走行、主要分支的分布。2

(八)熟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走行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掌握颈外动脉的分支分布。(九)熟悉脑的被膜和蛛网膜下隙的概念。(十)熟悉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三

教学内容(一)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和进出颅部位。

(二)嗅神经、视神经、前庭蜗神经的走行、分布。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的走行、分布。睫状神经节。

(四)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上颌神经、眼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节。

(五)面神经的分支分布。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六)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耳神经节。

(七)迷走神经的主干走行、主要分支的分布。

(八)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走行及其主要分支分布。颈外动脉的分支分布: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

(九)脑的被膜:硬脑膜、脑蛛网膜、软脑膜;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十)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实验三 眼球的构造 一 教学目的 在对系统解剖学中眼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学习,把理论课讲解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掌握眼球较细小的解剖结构,从深层次上加深对眼球结构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眼球三层壁分部及各部名称。(二)掌握角膜的特点、分部及层次。(三)熟悉巩膜的特点,掌握角膜缘、巩膜距、巩膜静脉窦。(四)熟悉虹膜的形态、层次结构、虹膜的颜色与人种的关系;掌握虹膜基质层内瞳孔括约肌与瞳孔开大肌及其与瞳孔对光反射的关系。(五)掌握睫状体的位置、形态与睫状肌;了解脉络膜周隙、脉络膜的层次结构。(六)掌握视网膜分部、视神经盘、黄斑;熟悉视网膜的各层细胞及其功能意义。(七)掌握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各部结构特点及功能。(八)掌握眼房的围成和交通。掌握前房角、滤帘及其意义。掌握房水的产生、作用及其循环途径(前回流途径)。(九)掌握晶状体的组成。熟悉玻璃体的位置和功能。(十)掌握眼的屈光系统组成及其调节。三 教学内容(一)眼球三层壁分部及各部名称。

(二)角膜的特点、分部及层次。

(三)巩膜的特点,瞳孔、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角膜缘、巩膜距、巩膜静脉窦。

(四)虹膜的形态、层次结构、特点;

(五)睫状体的位置、形态与睫状肌;脉络膜周隙、脉络膜的层次结构。

(六)视网膜的分部、视神经盘与黄斑;视网膜的各层细胞及其功能意义。

(七)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及各部的位置、结构特点、功能。

(八)眼房的围成和交通。前房角、滤帘及其意义。房水的产生、作用及其循环途径。

(九)晶状体的组成。玻璃体的位置和功能。

(十)眼的屈光系统组成及其调节。

实验四 眼副属器、眶内血管及眼的神经支配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眼副属器、眶内血管及眼的神经支配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整颅实物标本中眶内血管神经的亲自解剖,以期望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睑的层次结构及血管、神经支配。掌握眼轮匝肌的分部与作用。掌握上睑提肌的作用。(二)掌握结膜的分部与结膜囊的概念。了解眶筋膜的概念。掌握眶筋膜的种类。(三)掌握泪器的组成。掌握泪腺的位置及导管开口。熟悉泪腺的血管、神经支配。熟悉鼻泪管的分部及鼻泪管下端的开口。掌握泪液由何处产生,其排至鼻腔的途径如何。(四)掌握眼球外肌的名称、起止及功能。了解第一、第二眼位的概念。了解总腱环与眼外肌、视神经鞘、眶骨膜、硬脑膜、眶内神经血管的关系。掌握眼球外肌的神经支配,了解各神经的走行及易受损伤的部位、造成损伤的原因及受损后的主要表现。(五)掌握视觉冲动的传导通路。了解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内囊、视辐射的纤维排列及视皮质,熟悉各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熟悉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及视神经与动眼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六)掌握眶内动脉的来源;掌握眼动脉的起始、走行、主要的分支与分布;掌握眼球动脉的两个系统及其供血规律;掌握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分布。熟悉虹膜动脉大环与小环的位置、形成、供血区。(七)熟悉视器静脉引流的三个方向;了解眼上、眼下静脉的汇成、位置、引流范围与引流方向;了解眼球静脉的两个系统及引流情况。(八)熟悉眶内神经的名称、性质、分布与功能。了解眼球的神经分布。(九)掌握视神经起止、行程与分部及其三层被膜与脑的三层被膜的关系。三 教学内容 4(一)睑的层次结构、血管、神经支配。眼轮匝肌的分部与作用。上睑提肌的作用。

(二)结膜的分部与结膜囊的概念。眶筋膜的概念。眶筋膜的种类。

(三)泪器的组成。泪腺的位置、导管开口、血管、神经支配。鼻泪管的分部、开口。泪液的产生 及其排出途径。

(四)眼球外肌的名称、起止及功能。第一、第二眼位的概念。总腱环与眼外肌、视神经鞘、眶骨 膜、硬脑膜、眶内神经血管的关系。眼球外肌的神经支配,各神经的走行及易受损伤的部位、造成损伤的原因及受损后的主要表现。(五)视觉冲动的传导通路及其各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及视神经与动眼神 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六)眶内动脉的来源;眼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眼球动脉的两个系统及其供血规律;视 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分布。虹膜动脉大环与小环的位置、形成、供血区。

(七)视器静脉引流的三个方向;眼上、眼下静脉的汇成、位置、引流范围与引流方向;眼球静脉 的两个系统及引流情况。(八)眶内神经的名称、性质、分布与功能。眼球的神经分布。视神经起止、行程、分部及其三层 被膜与脑的三层被膜的关系。

实验五

外鼻、鼻腔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外鼻与鼻腔的结构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整颅实物标本中外鼻与鼻腔的亲自解剖,以便学生对外鼻与鼻腔更好理解、掌握以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鼻的组成,了解鼻的功能。(二)熟悉外鼻形态学及其支架结构,熟悉梨状孔的构成。了解外鼻的血管神经,熟悉外鼻静脉循环的特点(危险三角区静脉回流)。(三)掌握鼻腔的分部,熟悉鼻前庭的结构特点,熟悉固有鼻腔粘膜的分区及其构造特点。(四)熟悉固有鼻腔四壁的构成、结构及毗邻;掌握鼻中隔构成和分部;掌握固有鼻腔外侧壁中鼻道的结构-钩突、筛泡,熟悉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嗅裂和总鼻道的概念。(五)熟悉鼻腔动脉血液供应(来源)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掌握鼻中隔前下部血管网(Little区、Little动脉丛)与鼻后外侧静脉丛及其临床意义,即掌握鼻出血的常见部位;熟悉鼻腔的静脉回流方向;掌握鼻腔神经来源、主要分支(嗅神经及筛前、筛后神经)分布;了解鼻腔淋巴 5

引流的方向。三 教学内容(一)鼻的组成、功能。(二)外鼻形态学及其支架结构。梨状孔。外鼻的血管神经,外鼻静脉循环的特点。(三)鼻腔的分部,鼻前庭的结构特点,固有鼻腔粘膜的分区及其构造特点。(四)固有鼻腔四壁的构成、结构与毗邻关系,鼻中隔构成和分部;钩突、筛泡、窦口鼻道复合体、嗅裂、总鼻道的概念。

(五)鼻腔动脉血液供应及其分支分布;鼻中隔前下部血管网(Little区、Little动脉丛)与鼻后外 侧静脉丛及其临床意义;鼻腔的静脉引流方向;鼻腔神经来源、主要分支分布;鼻腔淋巴引 流。实验六

鼻旁窦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鼻旁窦、鼻的血管与神经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整颅实物标本中鼻旁窦、鼻的血管与神经的亲自解剖,以便学生对鼻旁窦、鼻的血管与神经更好理解、掌握以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鼻旁窦的组成及分组。了解鼻旁窦的功能。了解鼻旁窦的血管分布和神经支配。(二)掌握蝶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蝶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了解蝶窦的分型及其与垂体手术的关系。(三)掌握额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额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四)掌握筛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筛窦各壁的组成、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五)掌握上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上颌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六)熟悉鼻腔和鼻旁窦的位置及其与颅腔、眼眶和口腔的毗邻关系。了解前颅底与各鼻窦毗邻关系。(七)掌握海绵窦的位置、交通(静脉血回流)及其内走行结构(外侧壁)。(八)熟悉颈内动脉分部及颈内动脉海绵窦部的分段及特点。三 教学内容(一)鼻旁窦的组成、分组、功能、血管分布、神经支配。

(二)蝶骨、额骨、筛骨、上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三)蝶窦、额窦、筛窦、上颌窦的位置、窦腔各壁的毗邻结构、开口部位、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

(四)鼻腔和鼻旁窦的位置及其与颅腔、眼眶和口腔的毗邻关系。前颅底与各鼻窦毗邻关系。

(五)海绵窦的位置、交通及其内走行结构。6

(六)颈内动脉分部及颈内动脉海绵窦部的分段及特点。实验七

颞骨、外耳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颞骨、外耳的解剖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整颅实物标本中颞骨、外耳的亲自解剖,以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理解、掌握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颞骨的位置和分部,掌握颞骨鳞部的外耳道上三角和道上棘的概念;熟悉颞骨岩部的形态,掌握其前、后两面的结构;熟悉颞骨乳突部的结构特点和乙状窦的颅外标志线。(二)掌握面神经的走行与分段,了解面神经与迷路及鼓室的关系。熟悉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三个分支,掌握面神经的面部分支分布;了解不同部位的面神经损伤及其表现的不同。(三)掌握耳的组成(分部)。熟悉耳各部所在的颞骨的位置。(四)掌握外耳的组成。熟悉耳廓的结构和形态学特点,了解耳廓的血管、淋巴管与神经。掌握外耳道的起止、走行、分部以及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掌握外耳道软骨切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掌握鼓膜的位置、形态、组织结构、分部和正常(解剖)标志。了解外耳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三

教学内容(一)颞骨的位置和分部,外耳道上三角和道上棘的概念;颞骨岩部的形态、结构;颞骨乳突部的 结构特点和乙状窦的颅外标志线。(二)面神经的走行、分段、与迷路及鼓室的关系。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和面部的分支分布以及不 同部位面神经损伤的表现。(三)耳的分部及各部所在的颞骨的位置。

(四)外耳的组成。耳廓的形态学特征、结构;耳廓的血管、淋巴管与神经。外耳道的起止、走行、分部以及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外耳道软骨切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鼓膜的位置、形态、组 织结构、分部、解剖标志。外耳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实验八 中耳、内耳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中耳、内耳的解剖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整颅实物标本中中耳、内耳的亲自解剖,以便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掌握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二 教学要求 7

(一)掌握中耳的组成。掌握鼓室六壁的名称、构成、各壁主要结构及其毗邻(临床意义)。掌握听小骨及其连结;熟悉运动听小骨的肌及其神经支配。(二)掌握鼓室的位置及鼓室腔的划分。了解上、中、下、后鼓室。掌握鼓室下隐窝、茎突复合体、前庭窗、蜗窗的概念。了解鼓室的粘膜皱襞及鼓室隔、鼓前峡、鼓后峡的概念与粘膜皱襞隐窝;熟悉鼓室的动脉来源与鼓室内神经。(三)掌握咽鼓管的位置、起止、结构特点,成人与小儿咽鼓管的差别;掌握婴幼儿鼻咽部感染可经咽鼓管侵入鼓室的原因。熟悉咽鼓管的运动肌及与咽鼓管咽口开张的关系;了解咽鼓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四)了解鼓窦、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掌握乳突窦的位置、开口,熟悉乳突窦口的围成;熟悉乳突窦与外耳道后上壁及外耳道上三角的关系;了解乳突手术腔的概念及Trautman三角的位置;了解乳突小房的分群和乳突的分型。(五)了解内耳的位置,掌握内耳的组成;掌握骨迷路的组成、各部的形态学特征,掌握蜗孔的概念;掌握膜迷路的组成、各部的续连和形态结构特点,掌握位置觉感受器与听觉感受器的名称、所在部位及其作用。(六)熟悉迷路动脉的来源及其三个分支及供血范围;了解茎乳动脉对外半规管的供血;了解内耳的静脉引流情况;熟悉内淋巴与外淋巴的概念,了解内、外淋巴液在迷路内的交通,即了解内、外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了解内淋巴囊及内淋巴循环)。(七)熟悉前庭神经与蜗神经同位置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的关系及穿经内耳道底的情况。熟悉内耳道底的分部及穿过结构。(八)掌握声波的传导途径。熟悉听觉传导通路。三 教学内容(一)中耳的组成。鼓室六壁的名称、构成、各壁主要结构及其毗邻(临床意义)。听小骨及其连结;

运动听小骨的肌及其神经支配。(二)鼓室的位置及鼓室腔的划分。上、中、下、后鼓室。鼓室下隐窝、茎突复合体、前庭窗、蜗 窗的概念。鼓室的粘膜皱襞及鼓室隔、鼓前峡、鼓后峡的概念与粘膜皱襞隐窝;鼓室的动脉 来源与鼓室内神经。

(三)咽鼓管的位置、起止、结构特点,成人与小儿的差别,婴幼儿鼻咽部感染可经咽鼓管侵入鼓 室的原因。咽鼓管的运动肌及与咽鼓管咽口开张的关系;咽鼓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四)鼓窦、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乳突窦的位置、开口,乳突窦口的围成; 乳突窦与外耳道后上壁及外耳道上三角的关系;乳突手术腔的概念及Trautman三角的位置;

乳突小房的分群和乳突的分型。(五)内耳的位置,内耳的组成;骨迷路的组成、各部的形态学特征,蜗孔的概念;膜迷路的组成、各部的续连和形态结构特点,位置觉感受器与听觉感受器的名称、所在部位及其作用。

(六)迷路动脉的来源及其三个分支及供血范围;茎乳动脉对外半规管的供血;内耳的静脉引流情 况;内淋巴与外淋巴的概念,内、外淋巴液在迷路内的交通,即内、外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内 淋巴囊及内淋巴循环)。(七)前庭神经与蜗神经同位置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的关系及穿经内耳道底的情况。内耳道底的 分部及穿过结构。

(八)声波的传导途径。听觉传导通路。实验九

咽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咽的位置、结构、咽壁、咽周间隙、血管与神经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颈部实物标本中咽的位置、结构 咽壁、咽周间隙、血管与神经的亲自解剖,以便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咽的位置、分部与交通,了解咽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二)掌握鼻咽部的位置;熟悉增殖体的位置、特点及其意义;熟悉咽鼓管咽口及其交通和意义;掌握咽隐窝的位置及其意义。熟悉咽鼓管圆枕和咽鼓管腭襞、咽鼓管咽襞及其深面的结构。了解咽囊与颅咽管的位置关系。(三)熟悉口咽部的位置及四壁的构成,掌握咽峡与鼻咽峡的围成、意义。(四)掌握扁桃体窝的位置(四壁)。掌握腭扁桃体的形态、位置;熟悉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扁桃体被膜。(五)掌握腭扁桃体的血供和神经支配;了解腭扁桃体的静脉引流、淋巴引流。(六)掌握腭扁桃体内侧面的粘膜皱襞与扁桃体床的四层结构。掌握扁桃体的毗邻结构。(七)熟悉扁桃体周围隙及其扁桃体上窝;了解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的解剖和生理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八)掌握舌会厌正中襞、咽会厌外侧襞和会厌谷及其意义。(九)熟悉喉咽部的位置。掌握喉咽部的分区、梨状隐窝的位置和意义。了解喉神经襞及其意义、环咽隙。(十)掌握腭部的组成、血供和神经支配,熟悉腭肌的名称及其作用。(十一)熟悉咽壁的四层结构、血供和神经分布(咽丛)。(十二)掌握重要咽周间隙的部位及临床意义。(十三)熟悉重要的颈淋巴结群、咽的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咽淋巴内环的组成。三 教学内容 9

(一)咽的位置、分部与交通,咽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二)鼻咽部的位置;增殖体的位置、特点及其意义;咽鼓管咽口及其交通和意义;咽隐窝的位置 及其意义。咽鼓管圆枕和咽鼓管腭襞、咽鼓管咽襞及其深面的结构。咽囊与颅咽管的位置关 系。(三)口咽部的位置及四壁的构成,咽峡与鼻咽峡的围成、意义。

(四)扁桃体窝的位置(四壁)。腭扁桃体的形态、位置;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扁桃体被膜。

(五)腭扁桃体的动脉血供、神经支配、静脉引流、淋巴引流。

(六)腭扁桃体内侧面的粘膜皱襞与扁桃体床的四层结构。扁桃体的毗邻结构。

(七)扁桃体周围隙及其扁桃体上窝;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的解剖和生理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 变化。(八)舌会厌正中襞、咽会厌外侧襞和会厌谷及其意义。

(九)喉咽部的位置。喉咽部的分区、梨状隐窝的位置和意义;喉神经襞及其意义;环咽隙。

(十)腭部的组成、血供和神经支配,腭肌的名称及其作用。

(十一)咽壁的四层结构、血供和神经分布(咽丛)。(十二)咽旁间隙、咽后间隙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十三)重要的颈淋巴结群、咽的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咽淋巴内环的组成。

实验十 喉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喉的结构(软骨、连结、喉肌)、喉腔、喉的间隙、血管与神经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颈部实物标本中喉的软骨、连结、喉腔、喉肌、喉的间隙、血管与神经的亲自解剖,以期望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喉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掌握喉的构造,了解喉的生理功能。(二)熟悉喉的软骨支架;掌握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与杓状软骨的形态学特征,熟悉喉软骨的喉外部标志。了解小角软骨、楔状软骨、麦粒软骨的名称和位置。(三)掌握环甲关节与环杓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掌握弹性圆锥的外形和附着、声韧带与环甲正中韧带及其意义。熟悉方形膜的外形和附着、前庭韧带。熟悉甲状舌骨膜附着、特点以及与喉上神经的关系。(四)了解喉外韧带(舌骨会厌韧带、甲状会厌韧带、环状软骨气管韧带)。(五)掌握喉腔的通连与喉腔的分部、喉口的围成。熟悉喉室的位置、声门下区的解剖特点。10

(六)掌握声襞、声带、声门裂与声门的概念及声带的意义。熟悉前庭襞、室带、前庭裂的概念。了解喉粘膜与咽及气管粘膜的续连情况、Reinke’s间隙以及粘膜与深部结构的附着情况。(七)掌握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区分。了解喉外肌和喉内肌及其生理功能。掌握喉内肌各自的名称、位置(起止点)与作用(功能)以及神经支配。掌握喉内肌功能分组。了解发音时喉内三组反射系统及其对声带的调节。(八)掌握喉上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掌握喉返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熟悉喉的动脉来源、主要分支及其伴行静脉。了解喉的淋巴引流特点。(九)掌握会厌前间隙和声门旁间隙。三

教学内容(一)喉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喉的构造,喉的生理功能。

(二)喉的软骨支架,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与杓状软骨的形态学特征,喉软骨的喉外部 标志。小角软骨、楔状软骨、麦粒软骨的名称和位置。

(三)环甲关节与环杓关节的组成和运动。弹性圆锥的外形和附着、声韧带与环甲正中韧带及其意 义。方形膜的外形和附着、前庭韧带。甲状舌骨膜附着、特点以及与喉上神经的关系。

(四)喉外韧带(舌骨会厌韧带、甲状会厌韧带、环状软骨气管韧带)。(五)喉腔的通连与喉腔的分部、喉口的围成。喉室的位置、声门下区的解剖特点。

(六)声襞、声带、声门裂与声门的概念及声带的意义。前庭襞、室带、前庭裂的概念。喉粘膜与 咽及气管粘膜的续连情况、Reinke’s间隙以及粘膜与深部结构的附着情况。(七)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区分。喉外肌和喉内肌及其生理功能。喉内肌各自的名称、位置(起止点)与作用(功能)以及神经支配。喉内肌功能分组。发音时喉内三组反射系统及其对声带的调 节。(八)喉上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喉返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喉返神经与甲状腺 下动脉的关系。喉的动脉来源、主要分支及其伴行静脉。喉的淋巴引流特点。

(九)会厌前间隙和声门旁间隙。

实验十一 颈部的分区、三角及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颈部的分区、三角及内容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颈总部实物标本中颈部的分区、三角及内容的亲自解剖,以期望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 11

(一)熟悉颈部的境界与分区;了解颈部的体表标志;熟悉颈部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二)了解颈部浅筋膜内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和皮神经。熟悉颈深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回流。掌握固有颈部骨骼肌。(三)熟悉颈部的筋膜及筋膜间隙。掌握颈动脉鞘和颈动脉鞘间隙,斜角肌间隙。(四)掌握固有颈部的各三角的围成及其内容。了解颈根部的结构和椎动脉三角的形成。三

教学内容(一)颈部的境界与分区;颈部的体表标志;颈部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二)颈部浅筋膜内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和皮神经。颈深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回流。固有颈部骨 骼肌。

(三)颈部的筋膜及筋膜间隙。颈动脉鞘和颈动脉鞘间隙,斜角肌间隙。

(四)固有颈部的各三角的围成及其内容。颈根部的结构和椎动脉三角的形成。

实验十二 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颈部实物标本中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的亲自解剖,以期望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及被膜;掌握甲状腺的血供及其与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关系。熟悉甲状旁腺的形态、位置。(二)熟悉气管的位置、起止、分部、形态学特征与结构特点。掌握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了解气管胸部的毗邻。(三)掌握施行气管切开术时切开的部位、由浅入深依次切开的层次以及注意事项。掌握气管异物较多落入右侧主支气管的解剖学原因。了解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四)熟悉食管的起止、走行、分部。掌握食管生理狭窄的解剖位置和临床意义。掌握食管颈部的毗邻关系,了解食管的动脉来源、食管的两个静脉丛及其意义、淋巴引流、神经分布。三

教学内容(一)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及被膜;甲状腺的血供及其与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关系。甲状旁腺的 形态、位置。

(二)气管的位置、起止、分部、形态学特征与结构特点。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气管胸部的毗 邻。(三)施行气管切开术时切开的部位、由浅入深依次切开的层次以及注意事项。气管异物较多落入 右侧主支气管的解剖学原因。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四)食管的起止、走行、分部。食管生理狭窄的解剖位置和临床意义。食管颈部的毗邻关系,了 解食管的动脉来源、食管的两个静脉丛及其意义、淋巴引流、神经分布。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布置实验内容,20~25人/实验室,实验分组(4~6人/组),每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操作进行五官解剖。2.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第二课堂中讨论与复习等。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成绩量化:理论考试占85%,平时成绩占15%。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 验 内 容 时 数 实验类型 颅 2 验证型 验证型

上一篇:【热门】员工辞职报告下一篇:大学生晚归检讨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