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放飞蜻蜓的教学反思

2024-04-18

关于放飞蜻蜓的教学反思(精选16篇)

篇1:关于放飞蜻蜓的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蜻蜓的图片。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情不自禁地朝前围拢过来。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他们看着都忍不住想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以往五颜六色的小蜻蜓在空中飞舞的美丽情景。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感受人物内心的体验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关于放飞蜻蜓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放飞蜻蜓》的教学反思

2.放飞蜻蜓的教学反思

3.《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4.教学反思之放飞蜻蜓

5.《放飞蜻蜓》教学个人反思

6.《放飞蜻蜓》的教学设计

7.《放飞蜻蜓》教学反思范文

8.《放飞蜻蜓》教学反思5篇

篇2:关于放飞蜻蜓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是紧密联系生活这个大课堂的,在这一堂课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捡着了这一只死了的美丽的大蜻蜓,若是活的我还肯定没这个机会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爱动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源于对小动物的热爱,发自内心愿意接近、*近文本,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已慢慢踱步安静地朝前围拢过来。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他们看着都忍不住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蜻蜓点水款款飞”的美丽情景。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挖掘人物内心的思潮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放飞蜻蜓》一文,这些虽普通但无比可爱的字眼饱含情感,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真情的流露、灵性的涌动。学生用心倾诉,是心灵深处真正的独白。

纵观全文,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篇3:关于放飞蜻蜓的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就因势利导, 让孩子懂得了蜻蜓是益虫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一位教师在执教《放飞蜻蜓》时, 通过巧妙引导,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始联系生活, 启发猜想

师:给大家出个谜语:头上两只大眼睛, 身体细长轻又轻, 张着翅膀空中飞, 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学生积极参与)

师:板书课题。读读课题, 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谁放飞蜻蜓?

生:为什么会放飞蜻蜓?

……

(评析: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教师巧妙运用猜谜语的方式,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启发猜想,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二、把握初读时机, 理清顺序

师:请大家读课文, 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哪件事? (在检查重点字词的读音之后, 引导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一天, 陶行知看到几个孩子在, 他和孩子们, 最后, 孩子们。

(评析:阅读教学要经历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提出的要求。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既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也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

三、引导品读探究, 解决难题

师:孩子们这么喜欢蜻蜓, 为什么最后会把蜻蜓放掉呢?自由朗读课文, 画出相关的词句, 进行小组讨论。

生:因为蜻蜓是益虫, 是我们的好朋友。 (第一个原因)

生:因为陶行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使孩子们更喜欢蜻蜓, 最终放飞了蜻蜓。 (第二个原因)

(评析:课堂上, 学生很容易就读懂了第一个原因, 而不容易读懂第二个原因。怎么办呢?教师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如果陶先生严厉地说:‘你们为什么捉蜻蜓?不知道蜻蜓是益虫吗?快放了!’陶先生这样劝说孩子们好不好?”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好。孩子们因喜欢而捉蜻蜓, 因更喜欢而放蜻蜓, 其中的缘由就在于陶先生的教育。陶先生教育得巧妙, 教师引导得也巧妙, 教师创设的情境, 既解决了学生的难题, 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读出“七嘴八舌地抢着说”的感觉, 从而让学生理解“七嘴八舌”的意思。)

师:在陶先生的说服下, 孩子们最终放飞了蜻蜓。请大家读读第11自然段。

出示配乐课件:当你们看到蜻蜓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飞到广袤的田野里, 清清的溪水边, 你们想对蜻蜓说些什么?想对陶先生说什么?

(评析:在音乐和画面渲染的情境里, 学生感情朗读, 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四、引导课外阅读, 延展课堂

师:通过读这个小故事, 你们对小蜻蜓有哪些了解?还想了解什么?课后写一篇介绍蜻蜓的小短文, 可以再读一些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篇4:《放飞蜻蜓》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

通过做抚摸、拉着、指等贴合课文内容的动作,让学生看动作说动词,引入放飞的情境中,通过“放飞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开始这一课的学习。此处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期待。

都说会提问题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因此在引出课题后我就引导孩子针对课题自主质疑,根据孩子提出的不同的问题,给予总结归纳。与学生共同找出三个关键问题:谁捉了蜻蜓?谁放了蜻蜓?为什么放?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还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在把握这一层次的基础上,相机学习“陶”。考虑到“陶”在本课是出现在姓氏中,学生组词有困难,我出示:陶醉、陶冶、陶瓷、乐陶陶等词语,丰富孩子的词汇积累。

二、多元识字,授之以渔,顺学而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始学习默读。我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想办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我巡视检查,进行个别交流。我将需要掌握的字词根据课文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精心的编排,逐行出示:

第一行都是体现陶行知和蔼可亲的态度的,在教学时除了教会生字“慈”、通过近义词理解“慈爱、商量”、联系上下文理解“口吻”以外,我让学生带着词串找句子,通过朗读带有词串的句子体会陶行知的和蔼可亲和对孩子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读词串,孩子们就能读出理解、读出感情。此处设计不留痕迹地为学生体会、感悟陶行知的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第二行是反应孩子不同表现的,通过创设情境现场演绎,体会孩子的天真可爱,其中“舌、抢”是生字。

第三四行都是关于蜻蜓的,其中“蝇、蚊、握”是生字。此处我用一个“读读第三行,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内容上形式上找出这组词串的共同点。学生会发现这行词语都是写关 于蜻蜓尾巴的作用的,并且结构是相同的。第四行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孑孓”的意思,意在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勤查字典的习惯。

这四组词串的精心安排,不仅扎实有效地学习了生字词,还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强化了学生学习习惯,并且把本文的重点——人物的形象特点、蜻蜓的特征,清晰简约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三、角色品读,入境悟情,拓展练笔

学完词串后,我将孩子们由第四组词串直接带入品读课文2-6自然段的环节中,让孩子们在这部分中找出第四组词串所在的自然段,接着让孩子分角色朗读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让学生读懂对话,了解蜻蜓是吃害虫的,是人类的朋友。针对这一部分对话内容通俗易懂,提示语中包含着许多生动的动词的特点,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进行人物对话的表演。在学生评价讨论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把文本与学生的表演相对照,通过可感可知的动作语气体会陶行知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以及孩子们的不同个性——翠贞的严谨、其他孩子的天真、迫不及待。最后通过齐读2-6自然段,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阅读教学中,重视读写结合,不急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平时积少成多,才能为今后写作打下基础。为了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我选择了陶行知教育小故事中的一段对话,让孩子们进行填写提示语的小练笔,在模仿练习中,学会用具体生动的词语表现人物的形象。

四、自主读帖,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要继续练习钢笔字,要把字写正确、工整。因此,写字指导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要做到扎实、有效。首先对本节课中所学生字进行复习,通过学生认读,一方面巩固生字,另一方面可以检验课堂效果。接着,让学生将生字进行分类,可根据结构、字形等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孩子观察、比较、识记。我特别将左右结构的字分类出示:蝇、蚊、陶、握、抢。最后,将一些难写的生字进行范写,如:慈。要求学生当堂描红并抄写这七个生字各一遍。并用实物投影仪反馈,要求学生不仅要将字写准确,还要写美观。

篇5:《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篇6:《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得很透彻。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教师传播,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识。

篇7:《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一、认识蜻蜓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本文的主线,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蜻蜓知识大比拼,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

二、走近陶行知

篇8:关于放飞蜻蜓的教学反思

1. 揭示课题,生齐读。

2. 简要地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 孩子们竟然心甘情愿地把好不容易捉到的蜻蜓放飞了,陶行知到底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 内引外联,认识蜻蜓

1.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7~10自然段,画出描写蜻蜓的语句。

2. 感受蜻蜓的可爱和有趣。

(1)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2) “一闪一闪的”,让你想到什么东西?(钻石、珍珠、水晶等)

(3) “一撅一撅的”,又是什么样的情景?请同学们把整个身体当作蜻蜓做一下动作,表演一下。

3. 感受蜻蜓的神奇。

(1) 出示蜻蜓复眼图片,“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生读)

(2)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蜻蜓为什么要点水?(生小宝宝)

(3) “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出示去掉“据说”一词的句子,让学生比较所表达意思的不同,揭示蜻蜓咬尾的真相。

4. 交流蜻蜓的资料。

(1) 课文中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许多有关蜻蜓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蜻蜓的资料,但是,老师有个小要求,要用这样的句式来交流——

蜻蜓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可以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蜻蜓的(),可以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依文循路,对有关蜻蜓的内容进行整合,条分缕析。通过运用启发想象、指导表演、观察图片、引入资料、自主仿写等渠道,帮助学生了解蜻蜓,从语言习得过渡到言语运用。

5. 孩子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可爱、神奇吗?文中的蜻蜓到底吃什么呢?

6. 蜻蜓吃苍蝇、蚊子等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如果此时蜻蜓就在你手中,你最想做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链接生活和引入资料,学生对“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了更深的认识,放飞它的念头便愈发强烈。

三、 品词析句,感悟陶行知

1. 是谁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陶行知先生)大家了解他吗?

2. 出示陶行知先生的照片和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爱满天下)引发学生探究。

3. 默读全文,把描写陶行知的语句画出来,关键词可以圈一圈,体会一下陶先生是怎样的人。

预设1:陶先生喜爱孩子,和蔼可亲。

(1)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慈爱”和“抚摸”表现了陶先生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2)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从“拉”和“坐”可见陶先生把孩子们当作朋友,亲密无间,丝毫没有架子。

(3) 这一拉,拉近了陶先生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这一坐,将课堂搬到了田野里。这真是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处处是课堂,“生活即教育”啊!

预设2:陶先生关爱动物,呵护生命。

(1)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从“取过”“举起”,可以读出陶先生生怕伤害蜻蜓。

(2)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小心”一词表现了陶先生十分爱护蜻蜓。

(3) 陶先生如此仁爱,不但爱孩子,而且爱动物,可见他是“爱满天下”呀!

预设3:陶先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1)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从“商量的口吻”,我们知道陶先生没有强迫孩子们放飞蜻蜓,他很民主。

(2) 孩子们一定不会反对陶先生放飞蜻蜓,但他仍然把蜻蜒还给翠贞放,体现了他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

(3)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商量的口吻”。

预设4:陶先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1) 陶先生在和孩子们谈论蜻蜓的过程中,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2) 对于这四个问题,陶行知先生自己知道答案吗?那干脆直接告诉孩子们得了,为什么还要问他们呢?

预设5:陶先生实事求是,知识渊博……

(1) 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对陶行知先生有更多了解的?

(2) 如果可亲可敬的陶行知先生就在你面前,而蜻蜓就在你手里,此时,你最想做的是——(放飞蜻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入陶行知先生的两点教育主张,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学生在板块式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知晓:文中这一件事,在陶先生的教育生涯中只是沧海一粟,却又是他整个教育生涯的缩影。此时,陶先生的伟大形象已矗立在同学们的心中。

四、 移情入境,走进孩子们

1. 这篇课文记录了一堂特别的课,这是一堂以大自然为教室,以田埂为凳子,以蜻蜓为教材的课,结合课文谈谈:这堂课的效果如何?

2. 仅仅是翠贞受到了教育吗?孩子们要放蜻蜓的心情怎么样?从哪儿看出来的?

3. 应该送小蜻蜓回家了,离别之时,孩子们的目光中饱含对它的留恋、喜爱以及愧疚。让我们也坐在田埂上,来到他们中间,有滋有味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按图索骥,捕捉词句,不禁浸身其中,深受濡染,深刻感受到陶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他的教育真是“润物细无声”,堪称高效!

五、 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1. 蜻蜓自由自在地向空中飞去,如果你就是那只被放飞的小蜻蜓,此时,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陶行知、翠贞、小伙伴)

2. 这节课,我们跟着陶先生,伴着孩子们,一起在田野里上了生动的一课,一起放飞了蜻蜓。同学们,所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还有孩子们给予动物的一份爱,保护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一份真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以蜻蜓的口吻进行角色表达,训练了表达能力,开阔了视野,受到了保护有益动物的深刻教育。

篇9:《放飞蜻蜓》优秀教学反思

读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交给孩子一把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的答案,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纲领”之作用,提起这个“纲领”,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

篇10:《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初步感受陶行知的慈爱、循循善诱。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掌握蜻蜓的知识。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认识蜻蜓的特点。

一、揭题,导入

1、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认真看老师写题目。(板书 ) 放飞蜻蜓 蜻蜓都是后鼻音,跟老师读“蜻蜓”!蜻蜓的“蜓”是和咱们在第一课学习的 “蜿蜒”的“蜒”很容易混淆的。

2、伸出手,把这两个字对比着写一写。你看,蜻蜓的“蜓”里面是 ,蜿蜒的“蜒”里面是 。

3、让我们一起大声读课题,读——放飞蜻蜓,(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课题后,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你呢?还有吗?是呀,是谁捉了蜻蜓又放了呢?你的问题提得好!

相机 板书 捉 ? 放

二、梳理课文、生字词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

1、来,打开书,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检查。 这儿有一些词语,你能读准它们吗?(出示)

慈爱 苍蝇 蚊子 掌握 七嘴八舌

据说 复杂 结构 抢着 成千上万

zhen geng

翠贞 田埂

(1)指名读。请你读!

(2)“蝇”是生字,读后鼻音,单独读的时候读第二声,跟苍组成词的时候要念读轻声,你带大家读一读。

(3)同学们再看,这两个字都是二类生字,贞是前鼻音,梗是后鼻音,一起来读一读。

(4)让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大声地读一读。

3、真了不起,这么多词语都会读了。来,让我们把词语送到课文中去,再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4、哪位同学能够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这个填空题来说吗?

课文主要讲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 ,就引导他们认识 ,最后孩子们 。

谁再来说说

三、精读课文

1、那么,孩子们从陶爷爷的话中,了解了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呢?读一读,课文的2—10段,拿出笔,到书上去划一划,再练着说一说。(出示)待会我们来交流。

2、指名说,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呢?

我知道,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 (补充介绍 ,同学们看,它就是孑孓,它是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里,是害虫,蜻蜓就是吃这些害虫的,所以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蜻蜓用尾巴点水 (补充介绍:你知道吗?蜻蜓用尾巴点水,其实是在产卵,还有一个成语就叫“蜻蜓点水”呢)

蜻蜓用尾巴保持平衡、掌握飞行方向。

蜻蜓的眼睛能看见四面八方的虫子。

3、同学们从陶爷爷和孩子们的对话中,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蜻蜓的知识。收获真不少! 出示幻灯片

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

蜻蜓用尾巴点水

蜻蜓用尾巴保持平衡、掌握飞行方向

蜻蜓的眼睛能看见四面八方的虫子

4、课文中第十自然段对于蜻蜓的知识,陶爷爷讲的最具体的。(出示文字)

5、咱们浏览这一段,看看陶爷爷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

6、交流:先介绍尾巴,再介绍眼睛 ,(板书: 尾巴 眼睛)

(1)你说的真好,这段话说了两个意思呢,出示分层符号 //

(2)那么,陶爷爷在介绍尾巴和眼睛的时候具体说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仔细读读这一段,按照表格的提示,到文中去划一划。

特点——

作用 ≈≈≈

尾巴

眼睛

预设一

你找的很准,那蜻蜓的尾巴是不是这样的呢?咱们来看一看,确实是一节一节,又细又长的。(出示图)谁能把这个尾巴的特点读好呢!

预设二

啊,这眼睛可真不一般,是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能看清四面八方的东西呢!读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读得好!老师奖励你看一看这样的`眼睛!(出示图)(指导读好——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

真是一双奇特的眼睛,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7、小结:同学们你们看,陶爷爷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的时候,都是先介绍特点,再介绍作用。说得多清楚呀,多有条理呀,难怪孩子们都听得入神了!

8、(出示一整段)再看看这段话,除了这些,陶爷爷还说到了什么呢?

(1)指名说

(2)你的眼睛真尖!这是真的吗?

(3)补充习题上有一段资料,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4)所以陶爷爷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用上了“据说”这个词,告诉我们这只是关于蜻蜓的一则趣闻,现在,人们对蜻蜓的了解越来越多了,已经解开了其中的奥秘。

9、关于蜻蜓的奥秘还有很多呢,所以这段话的结尾时个省略号,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一查,向陶爷爷这样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介绍。

10、你们想不想再看看这样蜻蜓啊!看图 交流感受

师述: 蜻蜓的种类很多,大小颜色都各不相同,有蓝色的,有发绿的,这些小精灵真惹人喜爱啊!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啊?交流

11、小结:蜻蜓不仅是人类的朋友,而且这么美丽、神奇、可爱!难怪孩子们要放飞蜻蜓!

12、你喜欢他们吗?不只我们,很多都喜欢,还把他写进了诗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出示图片,老师朗诵!)

四、简单品悟陶行知

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认真读课文,了解了蜻蜓那么多知识。如果我们能抓住文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品味品味,你还会认识一位伟大的人呢!——陶行知(陶行知出示头像)

1、简单介绍: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2、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课文2—10,把课文中描写陶行知爷爷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体会一下,陶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慈爱

2、关心孩子们,为孩子们着想

3、爱护蜻蜓

……

五、总结课文

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同学们可以多去观察,多去了解,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今天得课就到这里。

六、作业

1、背一背《小池》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积累关于蜻蜓或者其他小昆虫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

谈 神奇、可爱

篇11:《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初步感受陶行知的慈爱、循循善诱。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掌握蜻蜓的知识。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认识蜻蜓的特点。

一、揭题,导入

1、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认真看老师写题目。(板书)放飞蜻蜓 蜻蜓都是后鼻音,跟老师读“蜻蜓”!蜻蜓的“蜓”是和咱们在第一课学习的 “蜿蜒”的“蜒”很容易混淆的。

2、伸出手,把这两个字对比着写一写。你看,蜻蜓的“蜓”里面是,蜿蜒的“蜒”里面是。

3、让我们一起大声读课题,读——放飞蜻蜓,(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课题后,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你呢?还有吗?是呀,是谁捉了蜻蜓又放了呢?你的问题提得好!

相机 板书 捉 ? 放

二、梳理课文、生字词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

1、来,打开书,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检查。这儿有一些词语,你能读准它们吗?(出示)

慈爱 苍蝇 蚊子 掌握 七嘴八舌

据说 复杂 结构 抢着 成千上万

zhen geng

翠贞 田埂

(1)指名读。请你读!

(2)“蝇”是生字,读后鼻音,单独读的时候读第二声,跟苍组成词的时候要念读轻声,你带大家读一读。

(3)同学们再看,这两个字都是二类生字,贞是前鼻音,梗是后鼻音,一起来读一读。

(4)让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大声地读一读。

3、真了不起,这么多词语都会读了。来,让我们把词语送到课文中去,再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4、哪位同学能够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这个填空题来说吗?

课文主要讲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就引导他们认识,最后孩子们。

谁再来说说

三、精读课文

1、那么,孩子们从陶爷爷的话中,了解了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呢?读一读,课文的2—10段,拿出笔,到书上去划一划,再练着说一说。(出示)待会我们来交流。

2、指名说,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呢?

我知道,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补充介绍,同学们看,它就是孑孓,它是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里,是害虫,蜻蜓就是吃这些害虫的,所以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蜻蜓用尾巴点水(补充介绍:你知道吗?蜻蜓用尾巴点水,其实是在产卵,还有一个成语就叫“蜻蜓点水”呢)

蜻蜓用尾巴保持平衡、掌握飞行方向。

蜻蜓的眼睛能看见四面八方的虫子。

3、同学们从陶爷爷和孩子们的对话中,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蜻蜓的知识。收获真不少!出示幻灯片

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

蜻蜓用尾巴点水

蜻蜓用尾巴保持平衡、掌握飞行方向

蜻蜓的眼睛能看见四面八方的虫子

4、课文中第十自然段对于蜻蜓的知识,陶爷爷讲的最具体的。(出示文字)

5、咱们浏览这一段,看看陶爷爷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

6、交流:先介绍尾巴,再介绍眼睛,(板书: 尾巴 眼睛)

(1)你说的真好,这段话说了两个意思呢,出示分层符号 //

(2)那么,陶爷爷在介绍尾巴和眼睛的时候具体说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仔细读读这一段,按照表格的提示,到文中去划一划。

特点——

作用 ≈≈≈

尾巴

眼睛

预设一

你找的很准,那蜻蜓的尾巴是不是这样的呢?咱们来看一看,确实是一节一节,又细又长的。(出示图)谁能把这个尾巴的特点读好呢!

预设二

啊,这眼睛可真不一般,是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能看清四面八方的东西呢!读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读得好!老师奖励你看一看这样的眼睛!(出示图)(指导读好——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

真是一双奇特的眼睛,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7、小结:同学们你们看,陶爷爷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的时候,都是先介绍特点,再介绍作用。说得多清楚呀,多有条理呀,难怪孩子们都听得入神了!

8、(出示一整段)再看看这段话,除了这些,陶爷爷还说到了什么呢?

(1)指名说

(2)你的眼睛真尖!这是真的吗?

(3)补充习题上有一段资料,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4)所以陶爷爷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用上了“据说”这个词,告诉我们这只是关于蜻蜓的一则趣闻,现在,人们对蜻蜓的了解越来越多了,已经解开了其中的奥秘。

9、关于蜻蜓的奥秘还有很多呢,所以这段话的结尾时个省略号,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一查,向陶爷爷这样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介绍。

10、你们想不想再看看这样蜻蜓啊!看图 交流感受

师述: 蜻蜓的种类很多,大小颜色都各不相同,有蓝色的,有发绿的,这些小精灵真惹人喜爱啊!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啊?交流

11、小结:蜻蜓不仅是人类的朋友,而且这么美丽、神奇、可爱!难怪孩子们要放飞蜻蜓!

12、你喜欢他们吗?不只我们,很多都喜欢,还把他写进了诗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出示图片,老师朗诵!)

四、简单品悟陶行知

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认真读课文,了解了蜻蜓那么多知识。如果我们能抓住文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品味品味,你还会认识一位伟大的人呢!——陶行知(陶行知出示头像)

1、简单介绍: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2、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课文2—10,把课文中描写陶行知爷爷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体会一下,陶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慈爱

2、关心孩子们,为孩子们着想

3、爱护蜻蜓

……

五、总结课文

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同学们可以多去观察,多去了解,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今天得课就到这里。

六、作业

1、背一背《小池》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积累关于蜻蜓或者其他小昆虫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

谈 神奇、可爱

篇12:关于放飞蜻蜓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真教育

苏教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材《放飞蜻蜓》,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见一群孩子捉蜻蜓,因势利导教育孩子认识蜻蜓,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从而放飞蜻蜓的事。读这篇叙事文章,能够从中领略陶行知先生许多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33页

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陶行知还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陶先生注意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适时对他的学生,对他生活周围的人进行教育。正如课文《放飞蜻蜓》中所叙:“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如此小事,也许别人并不经意,但在教育大家的眼里,生活就是一部教科书,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自己有责任成为这个社会上传授知识,培养品德,传播文明的一名教员。于是“他停下脚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读到这里,我又想起先生对于“社会即学校”的阐述:“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

二、捧着一颗心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样的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陶行知全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一颗心,一颗无私奉献、至诚至爱之心。

陶先生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教育。在放飞蜻蜓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他那颗炙热的爱心。当他发现孩子在捉蜻蜓,“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抚摸着小辫子,爱生之情跃然纸上。接着,又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从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到讲蜻蜓尾巴的作用,眼睛的结构等,在不知不觉中,不但使孩子认识了蜻蜓,而且喜欢上了蜻蜓,更让孩子感受到他那慈父般的和蔼可亲的为人态度,平易近人的人格风范。这既是一堂生动的科普实践课,更是一堂润物无声的品德教育课。在帮助孩子认识了蜻蜓吃什么之后,“陶先生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商量”,陶先生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顺利地保护了蜻蜓;“还给”,陶行知让翠贞亲手放了蜻蜓。陶行知把生动的语言教育转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里没有空洞地说教,没有大声地训斥,也没有独断专行,而是民主地与孩子交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可谓关爱备至,春风化雨。他爱孩子,爱自然,珍爱一切生命。陶先生在为孩子们讲蜻蜓尾巴的作用时,“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生怕弄伤蜻蜓。细微的动作,亲切的话语,无不透视出一个教育家的博大爱心!这不能不使人想到陶先生常说的四个字“爱满天下”。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原载1929年《乡教丛讯》

陶先生教育孩子时不心浮气躁,也不隔靴搔痒,而是探本求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陶先生想让孩子放飞蜻蜓,没有责令孩子,而是先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孩子了解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然后,从蜻蜓尾巴的作用与趣闻,眼睛的结构与功能进一步认识蜻蜓,唤醒学生心底深处对蜻蜓的喜爱之情,使放飞蜻蜓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从捉蜻蜓到识蜻蜓、放蜻蜓,正是陶先生循循善诱,教人求真的过程。陶先生绝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启发疑问,让孩子们自行思考、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最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这正是孩子们“学做真人”的结果。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陶先生在《创造宣言》里所说的话:“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需要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我们的石像、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值得自己学习的学生。先生创造自己,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自己彼此崇拜的活人。”这“崇拜的活人”大概就是先生提倡的“真人”吧!

《放飞蜻蜓》无处不折射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光辉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篇13:《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捉到蜻蜓时高兴的心情,也体会到了放飞蜻蜓时,孩子们急切的心情。是谁让孩子们那么急切的,那么高兴的放飞自己辛辛苦苦捉住的蜻蜓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放飞蜻蜓》。

二、新授课文,聚焦“放飞”

(一)学习课文2—6自然段,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1.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说,陶先生会想些什么呢?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带着这个疑问,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出示课件:他慈爱的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请同学做动作,谈感受!多么慈爱的陶先生呀!)3.那么蜻蜓都吃什么呢?文中的孩子都是怎么回答的?(七嘴八舌: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多而杂乱地说,就是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4.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蜻蜓每天要吃900多只虫子,一年要吃30多万虫子。蜻蜓真的是一个“捕虫能手”呢!(出示)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引导孩子去发现)5.你们体会得真好,陶先生和孩子们进行了朋友式的聊天,好一幅温馨的画面,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2—6自然段,把这温馨的画面再现在眼前。要想读好,不仅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想做陶先生?你来做翠贞,你来做男孩,全班同学做孩子们,老师读旁白。好,轻轻地捧起书。

(二)学习课文7—10自然段,爱蜻蜓奇特的结构

孩子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我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找一找,有什么疑问可以打个小问号? 1.尾巴的作用

(请学生说出课前搜集的资料)

蜻蜓为什么在河里点水呢?(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蜻蜓为什么会吃尾巴?(据说,听说。陶行知用词的准确和对科学严谨的态度)听说的事,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那陶先生听说蜻蜓吃尾巴的事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

2.眼睛的作用 画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

(请学生说出课前搜集的资料)

你们瞧,蜻蜓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眼睛,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眼睛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在快速飞行的时候,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以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了这么多。让我们也学着陶先生的样子来介绍介绍吧!捧起书一起读第十自然段。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孩子主动放飞蜻蜓

1.孩子们入神的听着,此时陶先生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谁能把商量的口吻读好?(多么和蔼的陶先生呀!)

2.为什么陶先生把蜻蜓还给孩子们而不自己放呢?

一个商量,一个还给,陶先生多么尊重孩子们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引读……

在陶先生的引导下,孩子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引读……

从“异口同声”你读出了什么?

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急切放飞的心情。

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孩子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合作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导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是谁让孩子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出示头像课件)文中的陶先生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先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先自己找一找,读一读,和同桌之间说一说。练说什么样的陶行知。“()陶行知。”

“慈爱地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陶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 ——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他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 陶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我们一起来读。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得走进了陶先生的心里,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孩子、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齐读:

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正是陶行知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孩子们主动放飞了蜻蜓。小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他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注视着快乐飞行的蜻蜓,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一写。

课件:音乐响起

蜻蜓 说

是啊,是该感谢这群保护益虫的好孩子。

孩子们 说

保护益虫确实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我们应该和动物好好相处。教师总结:

篇14: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谜语引入: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打一昆虫)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指导读好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谈蜻蜓”或“识蜻蜓”)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篇15:19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先生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有益动物。

2、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陶行知先生为什么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感悟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的五次对话,体会陶行知的和蔼可亲与循循善诱。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略)

二、导入,揭题。

1、同学们,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蜻蜓的文章。

21、放飞蜻蜓

2、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哪些问题?看谁最会提问题?

(为什么放飞蜻蜓?谁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蜻蜓吃什么?孩子们为什么愿意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4、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讨:孩子们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三、体验捉蜻蜓的快乐(出示课件)

1、、大家请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2、谁能说得具体一点呢?我们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体会。同桌互相说一说。(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捉蜻蜓,他们玩得很开心。)

3、课文第一段就写了这一内容,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齐读)板书:蜻蜓、陶行知、孩子

四、放蜻蜓,学习有关蜻蜓的知识

1、、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也捉到了一只蜻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孩子们为什么把高高兴兴捉住的蜻蜓给放了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2、汇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因为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所以要放飞。)为什么说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那为什么说吃苍蝇、蚊子就是好朋友呢?(因为蚊子它吸血,会传染疾病)(加介绍蜻蜓吃食知识)一只蜻蜓一小时就能吃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只幼蜻蜓一年就可以吃3000多只孑孓,所以说,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3、出示句子第六段 大家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这里要读出夸奖的语气,如“还是”要重音,“你们说„„”这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4、陶行知除了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吃的东西外,还介绍了什么?(出示第十段及课件)(尾巴和眼睛)

(1)他是怎样介绍尾巴的?(出示句子)请大家说说,他介绍了几方面?(样子、功能)齐读句子。蜻蜓点水是蜻蜓往水里产卵,每点一次产一只卵,连续动作,人们就看作蜻蜓点水了。后来经常用来比喻工作不深入。

(2)他又怎样介绍蜻蜓的眼睛呢?(看课件)出示句子 引读“蜻蜓的眼睛特点是(很大)结构(很复杂)是„„”

同学们,蜻蜓的眼睛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奇怪、神奇、奇特)板书(神奇)“神”在它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四面八方所有的方位。“奇”在它的小眼可达几万个。(板书:成千上万、四面八方)这两个都是含有数字的成语,你还能说说含有数字的成语吗?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没有,课文里也有一个含有数字的词哦。(七嘴八舌、五颜六色等等)这些都是成语,我们要学会积累,用了这些词,会使句子更生动。(3)我们再把句子读一遍

6、小结: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的结构特点,让孩子们明白蜻蜓身体结构独特,是捉虫的能手,要保护好蜻蜓。那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五、再读课文,认识陶行知

这次要求静静地读,找出有关语句来。(默读)请各小组讨论交流。

1、汇报:(1、)陶行知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第六段、第十段)

你能用“他知道„„,他还知道„„”来说话吗?(2)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出示句子)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看出来他和蔼可亲?(慈爱、抚摸、商量)第1句边读做动作读、范读,齐读,赛读。第二句用商量的口吻来读。

2、小结:陶先生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对人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

六、放蜻蜓,想象说话

1、经过陶行知的谆谆教导,此时孩子们愿意把蜻蜓放了吗?(愿意)从哪可以看出来?(孩子们纷纷说„„)伴动作朗读

2、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它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又会说些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会说:小蜻蜓你飞吧,我们不会再伤害你了„„蜻蜓会说“小朋友,再见,你们真是好孩子„„)

四、小结:通过陶行知孩子们的对话,让我们懂得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知道了陶行知是个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的大教育家。大家来找找他们的对话。

1、请各小组先练读(指导朗读)

2、分角色朗读

七、总结全文,体验人性自然美: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吗?(陶和孩子、孩子和蜻蜓、蜻蜓和陶,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呀,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好朋友(如蜜蜂、青蛙、蚯蚓、七星瓢虫等等),他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心爱护这样的朋友。这样我们人与自然就能和谐相处,那样我们的世界也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八、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蜻蜓的资料或观察蜻蜓,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板书设计

21、放飞蜻蜓 神奇

陶行知 成千上万

篇16:关于放飞蜻蜓的教学反思

作者:闽侯县实验小学

肖林香

转贴自:闽侯县实验小学

点击数:914

闽侯县实验小学肖林香

一.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2.

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1)

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2)

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3)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4)

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习朗读。3.

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题目“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自渎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2.

指导学生开展堂讨论,同桌商量。3.

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1)

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2)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A.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B.

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4.

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

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文吗? 6.

指名分角色朗读文。

三.

归纳总结。

1.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 2.

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上一篇:学个人习日志模板下一篇:词五首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