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回味心灵的放飞

2024-05-09

美丽回味心灵的放飞(精选8篇)

篇1:美丽回味心灵的放飞

再次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却不觉厌烦,马克吐温所带来的一个纯真的童心世界不亚于窗外那活泼的阳光。

汤姆,他的确不是一个好学生。顽皮捣蛋,爱出风头又好高骛远,厌恶学习,不守教规,打架惹事,甚至小小年纪就谈起了恋爱。这一切在我们看来,实在是太可怕了。

正是在这颗顽皮童心的反衬下,一切赞美童年的大作都黯然失色,汤姆的童年才是一颗闪闪发亮的宝石!

我为汤姆的聪明机智而拍案叫绝。为了少受吃药的痛苦,他将药灌进了猫咪的口中;利用他人的心理,使得同龄人心甘情愿地为他粉刷墙面;就在要被姨妈打骂的时候,他一声:“快往后瞧!”竟躲过了一场厮杀……

我看着窗外的天空,此刻的太阳似乎在为汤姆叫喊!然而,汤姆却没有因为他的顽皮而丧失他的良知,仍然充满正义感。曾经,他为自己的胆小和懦弱不揭发别人的凶案而拥有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正义战胜了自己。他出庭作证,让犯罪分子的到了惩罚;他明白姨妈再打骂他也是为他好,否则他怎么会偷偷回家看望姨妈;他不仅充满正义感,而且从小就有保护弱者的意识,当贝琪做错事时,他勇敢地站了起来为贝琪担错……

我喜欢这种豪爽,这种大度,这种热情!

比起汤姆,我们似乎过早地缺乏了那种孩子的天真。曾有专家评论:“中国孩子是世界最要好、最刻苦的孩子。”是的,我们面对的,除了书本,还是书本,这难道不可怕吗?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得我们不得不力争做老师、家长心中的乖孩子。所谓的“乖孩子”恐怕就是那种成绩优异、尊敬师长却毫无个性,任人摆布的孩子,我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也不希望所有人变成这样!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知名学者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发生,战场就是我们中小学课堂。邓小平先生也说过:我们改革中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学生压抑的心理得以解脱似乎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幻。

太阳慢慢暗淡,阳光不再明媚……

中国人固然聪明,难道我们还倚仗着祖先的四大发明、圆周率、地动仪、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来再次证明我们的深谋远虑、聪明绝顶吗?几年前,有人认为中国必定会加入世界强国的行列,甚至超越美国、加拿大,而中国成为了吗?让祖国的未来个个聪明却死板的机器人,凭那些“机器人”,中国会飞黄腾达吗?我国的优良传统需要继续发扬,而别国的先进技术也需要引进。在世界经济斗争不断激烈的未来,每一个地方都不会需要“机器人”!

假如现在随机问某个中国孩子的梦想是什么,答案无非是考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这些答案的出现难道不可悲吗?一个中国家长为自己的儿子考取哈佛大学而骄傲,而另一个美国家长的儿子由于升学考试失败,从而开始新的生活??周游世界。当儿子走过许多地方,钱包中已所剩无几回家时,这位美国家长却出乎意料地为孩子高兴。在中国家长看来,这位美国家长已经“疯”了,这种人简直就是一败涂地。而美国家长却说:“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使自己快乐,这不是很好吗?”是的,与其为自己孩子干这干那,何不让他顺其自然?当我们为奥林匹克竞赛而沉埋题海之时,外国孩子却随意报考;当中国孩子为高考、中考而苦读于书海之时,在太平洋的彼岸,美国孩子却在为一个毕业舞会作精心准备。他们永远不会将荣誉看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太阳更加暗淡,是啊,它躲进了云层,在偷偷哭泣。它在为折断翅膀的天使而悲伤……

中国会有汤姆索亚吗?

篇2:美丽回味心灵的放飞

放飞你的心灵,去徜徉伟大的祖国壮丽的山川。山之高峻,海之浩瀚,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观此,你的心胸会变得无比开阔。春天万木吐绿,夏日雨后彩虹,秋天北雁南飞,冬日银装素裹。感此,你会珍惜美好的韵化,让青春的季节更加美丽芬芳!

放飞你的心灵,去博采华夏的诗篇。燕赵悲歌,屈子词赋,陶潜采菊,李杜诗章。“晓风残月”,金戈铁马,诗章铸忠魂,文苑有诗苑。“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美丽你的心灵,丰富你的想象,你的心会同这妙语齐飞,飞到更美丽的殿堂。

放飞你的心灵,去关注现实的一切,人间万物,人生百态。生态环境的恶化让你忧戚,你要把绿色呼吸;文化古迹遭到损毁,你会为之痛心,你要倡导人们文明公德,使中华文明古传至历代。你为中华文明骄傲,你为神州壮美欢愉。泰山雄风,黄山方海,西湖胜境神女仙峰,这一切,都将融入你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

放飞你的心灵,因为你的年轻。静乃人生之王,人生之华,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地假我以文章。大自然的美无法抗拒,人类要在心灵的湖畔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篇3:放飞心灵——有感于儿童画的创作

在培训班里, 通过几天时间的接触, 我惊奇地发现, 年龄稍大些, 有过几年儿童画龄, 家长们普遍认为画得不错的孩子, 画出来的画大部分都很相似;相反, 那些年龄偏小, 刚开始学画的小朋友倒是胆子很大, 想象丰富, 尽管线条显得那么稚嫩, 歪歪斜斜的。我很困惑, 怎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带着疑问, 我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主要是有些教师在辅导儿童绘画时不注重抓住儿童绘画的兴趣点, 不善于挖掘儿童的个性才能, 不坚持让儿童自己认识自己的培训宗旨, 而是以灌输某种成人的构思、成人的绘画技巧为目的。在绘画中, 大部分还是以临摹为主, 有的画连下笔的顺序都进行了事先安排, 只要临摹得像, 就会受到称赞和表扬。殊不知, 久而久之的训练束缚了孩子的天性, 捆住了孩子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成为成人绘画语言、成人绘画意识下的小大人。

那么,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识画画, 是否就是儿童创作的最佳途径了呢?不是!这仅仅是一个前提, 让儿童自由自在的作画, 并不是放任自流, 不去管他, 作为儿童画的辅导者应具备一种悟性、灵性。那么, 如何卓有成效地在引导的基础上指导儿童的美术创作?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范围往广处想

无论是命题创作、自由创作, 还是其它形式的创作指导, 其表现的内容、范围要启发儿童向博处想、大处想、广处想。

如《画倒影》, 我让学生说说你曾经看到的倒影有哪些?学生说在湖边玩时看到自己的倒影、爸爸妈妈的倒影, 树的倒影、桥的倒影、游艇的倒影等等, 又有学生联想到灯光下的影子, 玻璃桌面上玩具的倒影…那这些影子有哪些不同呢?这样, 学生兴趣盎然, 思路也宽了, 个个争着发言, 既拓宽了学生作画的思维空间, 又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引导交流, 使每个学生头脑里储存大量的表现素材, 顺利地解决孩子面对命题脑子空, 不知画什么的问题。

二、题材往新处想

当大量的表现素材涌现在儿童的脑海中之后, 如何启发儿童从中选择一个新颖的题材确定为创作内容是整幅画的关键。训练儿童思路变换, 独辟蹊径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儿童勇于走新路, 想以往没有看过的、新鲜生动的题材。

例如不要一提到“保护环境”, 就画被砍的树、风沙、地球母亲哭泣等等, 要启发儿童画别人没画过的, 能感动人的。有一次有位家长烫了一个很短、很卷的发型, 有位小朋友看见了便说:“老师, 那位阿姨的头发像如来佛。”经他一描绘, 还真有那么回事儿。多么聪明的孩子!他就是和别人想的不一样, 别的孩子只想到像向日葵之类的, 可他却能从独特的角度来描述, 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三、构思往妙处想

构思是创作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里的构思主要指当题材内容确定之后, 启发学生根据美术造型形式和主题思想的需要, 巧妙地选择适当的情节、动态、造型形式、表现角度, 对人与物、主体与背景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八岁的赵同学画“保护环境”的题材, 通过巧妙构思, 他把自己比作一条生活在河里的小鱼, 用第一人称倾诉水受到污染时鱼儿的切身感受, 最后是鱼临死前的幻想, 幻想回到原来美好的环境中, 河水清澈见底, 水面上荷花争艳开放, 小鸟在荷叶上栖息, 小鱼跟鱼妈妈在水里玩耍……

再如画《我的阳光生活》这个主题时, 大部分孩子表现的是天气晴朗, 小朋友在蓝天白云下快乐地游戏……这样的画面太普遍。我引导孩子:同学们在音乐教室里快乐地歌唱阳光吗?奶奶生病了躺在床上, 我给奶奶端茶吃药喂饭阳光吗?……经我一提醒, 同学们议论纷纷, 突然开朗, 接下来的回答精彩了很多, 发散性思维的突破让这个主题的画面表现得五彩缤纷, 充满童趣。

四、构图往巧处想

构图往巧处想, 就是启发儿童把构思出来的情节运用各种线、形、色等绘画因素, 巧妙地组织画面。所谓巧, 就是能简明的表达出情节内容, 生动的反映主题思想。

比如有次画《快乐的童年》, 有个小朋友的分割构图画面吸引了我:她在整个画面中画了一个小女孩跳跃的轮廓, 画满了整张纸, 然后利用人的各部分, 画了孩子们不同时间、地点的活动情景, 并用不同的色彩加以表现。比如说上半身里画的是很所小朋友在公园里捉迷藏, 手臂里画了在游泳的欢快情景, 腿的部分画了坐上潜艇去探险, 有的部分画了甜甜的梦景……, 既有现实生活中的快乐情景, 又有自己梦想的画面。原本简单的几个画面, 经过这个人物的轮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围绕了主题, 又体现了童年生活的精彩快乐。

五、定名往趣处想

定名就是给美术作品起个题目。起题目要引导学生从小处着手, 往趣处想, 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通过画与题的有机配合, 再现童心、童趣及童真。例如, 一个孩子画了一只猫前面摆着几条鱼的刺, 如果不看画题, 这幅画极为平常。当看了《卖梳子》的画题后, 再看画就极大地增加了画面的情趣。又如赵同学的那幅画, 取题为《向往》, 从而使人产生悬念, 小鱼向往什么呢?最后观众和小鱼产生共鸣, 要保护环境!再如, 一个小朋友画了一只小昆虫爬在长颈鹿的前腿上, 画题为《爬错了》, 画面和画题的巧妙结合使人感到趣味无究。

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 一要有稚拙美, 童心美;二要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三要显示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美术辅导教师在明确以上三条的基础上, 再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 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4:放飞自由的心灵

第一眼看见小丽,只想到两个字——清纯。她有一张十分学生气的面孔,一双眼睛清澈单纯,很显然是那种心无旁笃、专心学业、乖巧听话的孩子。我们闲聊了几句便进入了正题。然而,在给她补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悟性很高,不仅一点即通,而且思路清晰,反应迅速。

这使我感到十分困惑: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功课应该是优秀的,为什么还需要补习?我没有贸然询问,只是在补习结束时,装作不经意地问了问她的期末成绩。小丽的脸一下子红了,很羞愧的样子。说这次考得很不好,都没脸见人了,还说自己越来越笨了。我说不会吧,便把刚才对她的印象十分肯定地讲了出来。小丽睁大了眼,惊讶地望着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感觉到她似乎有什么心事,只是我们初次见面,她不能十分信任我。我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只是告诉她我很愿意继续为她补习功课。而且,我没有跟她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但我肯定她还会再来的。

不出所料,一周之后小丽给我打来电话并再次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很欣赏她的勇气,决定单刀直人。我先给她沏了杯咖啡,很诚恳地对她说:“我很愿意帮助你,但我确定你在学业上不需要补习。” “最近我的成绩糟透了。”她的烦恼是显而易见的。 “你以前成绩很好,是吗?” “是的。” “成绩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我可以把你的智力因素排除在外。” “可我实在找不出其他原因来。” “那我们就不找了。这样吧,你愿意跟我谈谈你以前的学习情况吗?”

于是,在咖啡弥漫的香气中,小丽开始讲她自己的故事。她讲得很流畅、很清晰,显然她在心里已把自己翻来覆去琢磨很久了。她告诉我,她从小就是个好学生,在学习上从没让父母操过心。小学和初中,她常考年级第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她的绘画也不错,在省里获过奖。她以骄人的成绩和勤奋自强的精神成为同学们的榜样,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 她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她是“优秀”的代名词……所以,当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时,没有人惊讶,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在小丽的心里,也早已认同了众人的观点,默认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我就应该处处比别人强。我天生就是学习的料。现在升重点高中,将来进名牌大学。一切本该如此,不是吗?

进入重点中学之后,小丽渐渐感觉到学习压力变大了,周围的竞争对手似乎多了起来。她不得已放弃了心爱的绘画,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让自己保持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她又在暗暗地替自己焦急和担心:是不是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女生到了高中就不行了?现在才读高二,我就这样吃力,再读下去该怎么办?尤其是当她看到有些成绩好的同学照常打球、下棋、听音乐时,她更加着急:尽管我现在成绩不错,可别人还有那么大的后劲儿,只要再用功一点就可以超过自己了,而我已是江郎才尽了。这样下去,我还能考上名牌大学吗?万一考不上,别人会怎么看我?

渐渐的,小丽发现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了,上课老走神,掐自己都没用。作业越做越慢,脑子好像转不过来了,记忆力也在减退,英语单词都记不住了。小丽真的很着急,可是越着急,成绩越上不去。老师、父母自然注意到了她的变化,轮流找她谈话,帮她找原因,安慰她,鼓励她,督促她,批评她,然而都无济于事。最后,老师说她太娇气,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父母则叹息女儿大了,分心了,不像以前那样爱学习了。小丽不能同意老师、父母的说法,可又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自己。她觉得老师、父母都不理解她,不能帮助她,她感到很无助,很孤独……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小丽的委屈随着她的眼泪一起流淌,我感觉到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现在,她不仅需要倾诉和宣泄,更需要安抚和接纳。我一直在专注地倾听,让她感觉到我对她的话十分重视。终于她抬起了头,问我:“我说的这些,您相信吗?”

“当然相信。老师和父母的看法让你感到委屈了,是吗?”

“是的。我真的很喜欢读书,而且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事情令我分心,我连自己喜欢的绘画都放弃了。”

我看着她,心里充满了对她的同情。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单一,阅历有限,害怕挫折和失败。在他们所遭遇的困难中,学业的挫折恐怕是最严重的。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他们所产生的焦虑绝不亚于老师和父母。只是由于他们年纪小,应付困难的方式显得不太成熟或不太准确。然而,他们却常常因此受到成年人的责备,被武断地认为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如果我们能不带偏见、真诚地去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和感受,那么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我们没有能力保证孩子免受挫折,但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

小丽是个优秀的孩子。父母、老师的期望与她对自己的过高要求,在成为她学习动力的同时,也构成了一股强大的心理压力。随着高考的临近,这股压力也越来越大,现在已超过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令她产生了焦虑不安的负重心理和达不到目的的挫败感。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她的这种负面心理,势必会影响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但是,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要留给她思考的余地和自我突破的空间。于是,我没有急着向她解释什么,只是告诉她我很高兴得到她的信任,并愿意与她一起做进一步的探讨。然后,我们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再次见面的时候,小丽提前到了。我理解她想早些改变自己的迫切心情,但事情的关键是如何让她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几天没见你,在想什么?”我笑着问道。

“我想了很多。您说我是不是不够坚强?别的同学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他们却能很快调整过来,为什么我不行?我跟您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脆弱的表现?”

“不,我不认为这是脆弱。既然这是你的真实情感,你就有权力把它表达出来,并且受到尊重,无论这种情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说得平稳而肯定。

她看着我,笑了,显得轻松而愉快。

在小丽的头脑里,早已形成了太多的“准则”——我应该比别人学习好;我应该比别人坚强;我应该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如果哪一点没有做到,那肯定是我的不对。然而现在困扰她的、逼迫她的正是这些“准则”。只是她尚未意识到这个关键问题。我们还需要时间。接下来,我们谈了关于学习、成绩等具体问题,也谈到关于心灵、情感等中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我寻找着能帮助她攻克心理堡垒的时机和突破口。

她对我说:“真奇怪,我每次和您谈话之后,心情都特别轻松。”

“是吗?”我不动声色地问她,“这会影响你的学习效率吗?”

“会呀。我觉得只要心情放松,学习效率就特别高。”

“你确定吗?”

“是的。每次考试之前,我都十分紧张,拼命叫自己集中思想,可是越着急越做不到,反而在轻松的时候,学习效率很高。”

“你找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放松自己。”

“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放松。”

“首先,你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这应当是一个人终生不渝的信念。”

“我想我能做到。”

“很好。你的确很优秀,很出色。你是否也这样看待自己?”

“是的。”

“所以你觉得你应该处处都比别人好?”

“是这样。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这不对,或者说不够准确。”

“为什么?”

我沉吟了一下,说:“今天我给你布置个作业吧。”我取出一张纸,在上面写道:

我有很多方面比别人做得好。例如:1._____2.____3._____,或者更多。但是在有些方面我可以不如别人。例如:1.______2._____3._____。

分手的时候我告诉她,多想一想,不必太着急。

小丽是个很有悟性的孩子。再见面时她不仅完成了她的“作业”,而且还写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人能做到样样都比别人好,既使伟人也不能,所以我也不能。”

她终于懂得了这一点。我知道这对她是痛苦的,然而又是她必须承受的。她应当建立一个更真实、更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对自己有比较成熟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这肯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我相信,她一定能跨过这道门槛。

暑假很快结束了。升入高三的小丽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她告诉我,她已不再强迫自己去达到什么目标,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我只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就无愧于我的父母、老师,也无愧于我自己。”

小丽的话令我觉得她成熟了很多。解除了自我的束缚和重压之后,她找回了以往的开朗和自信,学习变得轻松了,成绩也提高了。我知道这期间她肯定有过波动和挣扎,但无论怎样,孩子都已经长大了。他们应该拥有一片更加广阔和纯净的天空,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教育的成就,莫过于此。

(本文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一等奖)

篇5:师德案例——放飞自尊的心灵

——读《点击陶行知》有感

教师和学生始终是贯穿教育始终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师生关

系的性质和模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不言而喻。陶行知先生所处时代学校中盛行的“教师权威”、“师道尊严”在今天的农村中小学仍根深蒂固,陶行知先生对此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认为,一位好的教师应该懂得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营造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氛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营造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氛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要做到用爱心感动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到育人先育心,对待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作为教师,只要你用心去爱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心。“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要激起和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才能使学生乐学、好问,从而受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记得今年暑期的毕业生里有一位留守少年,属于“假小子”,性格叛逆,表面上不爱学习,实际内心里对周围的人和事存在很多不满,她无处诉说,因此采用了“不服天朝管”的发泄方式。对于这样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自身素质不是很差的学生,我认为不能轻言放弃,于是每次在班级,无论课上、课下,我都有意、无意的开导她,甚至在她很过分的情形下,我不惜踢她两脚,让她气得落泪------依然不放弃,在她人生的十字路口拉她一把。我的爱心感动了她及家人,事后虽然她没有完全变好,但收敛了许多,还写了一些文字向我倾诉心声。中考时她少带一本政治书,我给她借了一本托人捎进考场。事后她说,没有这本书,有6分题就得全扔。最终她考入了市内一中。不仅是我,所有教她的老师都尽到了良师益友的责任,才有她今日的的收获,愿她珍重!

营造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氛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要做到用信心引导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是学生成长最好的导师,这种信心源自对自身生命和学生生命的尊重。记得几年前教过一个学生,中考前一天,我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她问我考试紧张怎么办?我说,这一年来你很用功,实力雄厚,考四中没问题,你可以这样暗示自己:别人不紧张,我紧张什么。她似乎有所领悟,默默地点点头。中考后收到了她的喜报,如今已是大三学生了。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要做到用宽容心激励学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要相信教育是要尊重差异的,是不怕失败的。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人的素质各有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总有快慢之分,如果出现不适宜的问题时,应耐心帮助,多

多引导,切不可持冷嘲热讽的态度,千万不要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学生害怕学习。今年接手的毕业班有一个农村学生班,学困生占到30%。我没有对他(她)们进行简单的冷嘲热讽,而是区别对待:用心学的加以赞扬、激励,爱溜号的给予适度地批评。通过测验成绩可以看出,赞扬、激励过的学生成绩要比没被赞扬、激励过的学生高4—5分。宽容心便是母爱心。陶行知先生号召广大教师要学习爱迪生的母亲,宽容学生的差异、理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篇6:愉快教学,放飞孩子的心灵论文

摘要:在教学中,无疑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把愉快教学推向课堂:①在快乐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抓住学生的心理,在“险”中突破。③电化教学,让学生在悬念下求知。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愉快教学;激发;电化教学

Abstract: In teaching, should undoubtedly train students’ positive initiative, and should train students’ positive initiative, most important link to train study interest of them, enable their production strong sense of participation, is it “want me study” for “I is it study to take” to become in study. How to push happy teaching to the classroom: ①Excit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in the happy situation. ②Catch students’ psychology, break through in “dangerous”. ③Teach with audiovisual aids, let students seek knowledge under the suspense.

Key words: study the interest; teaching course; Happy teaching; excite; teach with audiovisual aids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活动。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几年来,笔者把参加新课改培训学到的知识、讲座时听到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加以转换与尝试,可喜的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变得自信大胆活泼,对任何事物都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如此看来,在教学中,无疑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有人问,学生最感兴趣、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呢?答案是一致的――玩!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偏偏学习又是他们的天职,“天性”与“天职”发生矛盾了,怎么办?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把最快乐的事和最重要的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玩于学,既不违背孩子的“天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天职”,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笔者认为愉快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确实可行。如何把愉快教学推向课堂,让学生在愉快中轻松掌握较多的知识呢?现在浅谈几点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

1在快乐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情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优美动情,动作演示要逼真传神。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祖国的新疆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的葡萄可多了,红的、紫的、白的……一串串亮晶晶、水灵灵的,吃上一个,哇!甜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到葡萄沟去了,快,闭上眼睛,飞机就要起飞了……”如此一来,学生兴致勃勃地闭上眼睛,想听听下文,我借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刻,把课文的大意轻松地叙述了出来,而学生也在这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下,很主动地把知识装进了自己的大脑。

2抓住学生的心理,在“险”中突破

我觉得,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应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种种体验及享受成功的喜悦。要激发学生的求和欲,使他们既乐于探索又善于探索,就要在学生的心理特征方面下功夫。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通常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师要如何在这个环节上有所突破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设计“陷阱”,让学生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掉进”你设下的“陷阱”。

3电化教学,让学生在悬念下求知

电化教学如影视录相、课件等,都是一些颇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媒体。它可以把书本的信息通过视听手段有声有色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教学《鸟的天堂》,在一段优美的导语后,即让学生观看电视的教学录相,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解说员娓娓的诵读,屏幕里的大榕树在不断地变化姿态,尽情地展现它那充满生命活力的绿。录相播完了,可学生余兴未尽。“同学们,电视里的大榕树的确是美的,而作者笔下的大榕树更美!”在这样的悬念下,带着对大榕树赞美的激情一起来朗读课文,就把学生又带入一次新的审美热潮中。

概言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赖以生存、持续的动力源泉,而这一源泉的挖掘贵在吸引。一个有吸引力的教师应是一个精通各路风景的导游者,不时有“胜景”出现,使“游客”们兴致盎然,这就要靠教师自身的魅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兴趣。其次是要靠知识面本身的魅力,教师要善于让知识在学生面前放射出诱人的光芒。

兴趣是乐学的关键,教师是学生趣学的引路人,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促其勤奋与刻苦,并经过学生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在自信、大胆、活泼、努力中更加奋发向上。

篇7: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由几则习作案例引起的思考 武汉市育才小学 屈小青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她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了虚假的、机械的应试训练,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真感受难以寻觅。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的理念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老师们开始反思传统习作教学的弊端,探索习作教学的新路,那么走进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走进去,几分欣喜几分忧愁。 案例一: 台上台下齐交流 老师学生共书写 日记是学生心灵的独白,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当写日记成为学生情感宣泄的需要时,日记就成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写日记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有赖于我们平时的教学。“新教育实验首届研讨会”上展示的一节日记课教学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一、充分开发利用资源 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师济济一堂,坐在玉峰实验学校的礼堂观摩学生的日记教学展示课,这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源,教师注意到了并且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整节课就是让孩子们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在网上神交已久,仰慕已久的老师进行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对话,然后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看到这里,我觉得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台上台下,学生,老师都兴奋起来,都满怀兴趣地参与进来,语文课堂真正走出了狭窄的课堂,走向了广阔的生活。 二、“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采访结束,孩子们在台上写作,神情是那么专注,多么激动的时刻,有多少心曲儿需要表达,只恨手下的笔呀不能快点,再快点。此时的习作完全是孩子心灵倾吐的需要,不是老师要我写,是我自己要写,和自己敬爱的网上老师亲密交谈的一幕幕情景,是多么激动难忘啊,用笔把它永久记录下来吧。当习作变成孩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孩子还会害怕习作,讨厌习作吗?只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正因为教师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习作的热情,点燃了孩子习作的欲望。开课老师朴实的话语中就极富感染力和煽动性: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你最喜欢哪位网友?你猜猜他长的什么样?你想跟他说点什么?孩子参与的激情就这样一点一点燃烧起来。采访自己喜爱的网友把孩子的情绪引向高潮。采访完后教师继续激发兴趣:“通过日记把今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发到教育在线专贴上,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写。”悠扬的音乐在大厅想起,老师坐在讲台上埋头写作,学生也在刷刷书写,多么美好和谐的一幕,师生共写日记,师生心灵交融,陶醉于在这美好的一幕。 三、给学生表达的自由空间 习作前教师没有作习作指导,让学生自由书写,这是很值得倡导的。以往的习作,作前老师过多地进行指导,这个方法,那个技巧,甚至句式,词语都提供给学生,惟恐学生不会写,这样指导的结果是孩子们都成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思想一样,语言一样,个性全无。这里老师没有做具体的指导,但从孩子们展示的作文看,孩子们写的多好啊,因为孩子们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各有侧重点但都是童心的真切流露。如果老师进行所谓技巧的训练要求,该有多少童真,童趣被扼杀呀。 但是也有几点提出商榷的地方。 开课教师创设了很好的互动场,学生和台下的老师对话,学生走下台和老师交流,台上执教老师和学生交流收获,启发习作。这很好,但是遗憾的是这种互动没有贯穿课堂的始终。学生在交流习作的时候,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学生和台下老师的互动稍嫌逊色。这也就是这节课最遗憾的地方。开头老师没有进行作文技巧的指导,但绝不意味着作文不需要老师的指导。这个指导应放在作文讲评的时候相机进行,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学生展示作文,教师在这里的点拨引导最见教师的功力,也是作文课难之所在。高明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会把作文的技巧方法巧妙渗透,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自然习得。这节课老师没有很好地继续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日记的展示评讲。 老师请三个孩子交流了习作,第一个孩子写的,老师一句话就带过了,第二个孩子写的是李镇西,老师进行了几句点评,第三个孩子写的是布衣,写得很感人,很抒情,孩子的真情流露打动了老师,教室突然静了下来,老师坐到电脑桌前,正当大家疑惑时,老师解释说:“我要搜索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献给孩子们,献给在座的所有老师。”音乐想起,老师激动地说:“像布衣这样的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每位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师。” 这里老师处理第三个孩子的作文是很成功的。无须多评,在这样动情的时刻,教师搜索适当的歌曲表达心声,就是最好的评价,学生的心灵在这一刻受到感染,受到震撼,比任何多余的话都更有用。 但是前面两个孩子的习作我觉得处理上还可以动点脑筋,可以根据孩子写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样的讲评,比如第一位老师,大家不是很熟悉,不好冒昧请他发表意见,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互评,在互评中提高鉴赏和习作能力。而第二个孩子写的是李镇西,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多好的教育资源,怎能浪费,请李镇西主持评一评,对孩子们来说该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多么有意义的习作对话。 案例二 尚未完全展开的翅膀 《展开想象的翅膀》这节习作课是第二次听了,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想象的翅膀尚未完全展开。 课堂的大体设计是这样的:首先是游戏,看到一个红色的圆片想到什么;老师画一个圆,又想到什么?用一组大小不同的图片,自由组合,变成一个事物,说一句或几句话。课前的游戏慢慢打开学生的思路,为后面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了较好的铺垫。接着老师让学生看一幅画:蓝天,白云,野花,绿草。让学生谈看到画的感受,又配上音乐(舒缓、优美伴以鸟鸣声)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还看到什么?孩子们想像丰富:春天到了,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小鸟在歇息,花儿在争奇斗艳,看谁更美;这是一块没有被污染的土地,小溪潺潺地流着,小鸟在歌唱……老师的语言很抒情,把学生带进了画面中美好的情境:你们想得太好了,启发了我,不由想起几句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现牛羊;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现在你们就想象自己成为一只蝴蝶,一朵野花,或水里自由自在游玩的小鱼,藏在草丛里的小蛐蛐,不管你是什么,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学生想象的翅膀就这样逐渐打开,渐入佳境。 教师在现场评点学生习作时表现了一定的功底,有的对语言准确性上提建议,有的表扬学生的句式用得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孩子写得特别好,老师没有作任何评价,却给了最高的评价,那就是问孩子:“你的文章能借给我朗诵一下吗?” 伴随着老师动情的朗诵,所有的孩子都和那个小作者一起分享着习作的快乐和幸福。 “一切的幸福都是想象给我们带来的。平面的静止的画变成动态的、立体的、有声的动画,这就是想象带来的魔力,你们还想继续施展魔力去感受这种美好吗?请你们再看一幅画。”教师的语言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让你不能不陶醉在这些语言所创设的美好的意境中。 第二幅画面:一望无际的沙漠,动物残骸,骷髅头。当你看到这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你想说点什么? 第一幅图的清新美好和这幅图的凄凉萧飒,鲜明的对比强烈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田:“要环保,不让沙漠侵入我们的绿洲。”“把沙漠变成绿洲。” “老师有个想法,能不能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图和刚才看到的放在一块看?”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由简单的单幅图的想象到多幅图之间联系起来的比较复杂的联想,很巧妙。 但是接下来的学习就让我感到学生想象的翅膀没有完全展开,因为老师设计的太精细,目标太明确,完全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设想中,而老师自己的设想是一种角度的想象,没有预设会有多种不同角度的想象,缺乏多维空间,那就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第二幅图可怕的情境。 因此当老师让孩子们把两幅图放到一块看时,第一个起来的孩子的发言大概出乎老师的意料。他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沙漠,后来改革了,这里变成了绿洲。”多好的孩子,他的思路多么独特,他看到的是美好的希望。可老师不允许了,这孩子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呢?老师连忙引导:“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第一幅图放在前面来展开想象。”后面学生的发言就像是《只有一个地球》的拓展活动了,全是一片对人类的声讨声。多乖的孩子啊,这么“善解师意”。 最后,老师进行拓展:“如果我把这两幅图调整一下位置可行吗?”第一个孩子不是已经这么想象了吗?可是翅膀尚未展开就被老师的引导给导得合拢了。 “想象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这是老师结束语中的一句话。这节课教师确实把学生带入了想象的美好情境中。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老师没能根据课堂的实际及时调整课前的设计,课前设计也显得单一,没有给自己更多的灵活的空间。如果老师不规定孩子们两幅画的顺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童心去想象,课堂上就不会仅仅出现单调的千人一面的控诉声了,还会有美好童心对我们生活世界的美好的愿望,真诚的建议,殷殷的期待……那个孩子最后还要找机会表达他的“改革了,沙漠变绿洲”的观点,可见这节课他的思维是被压抑的,他一定不明白,报纸电视不是经常报道某地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沙漠变绿洲吗?为什么老师不让我们说呢?想象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把无穷无尽的想象世界真正还给孩子们吧。 案例三 发现春天 感受春天 “春天的发现”是二年级实验教材的口语交际课。一位普通班的老师以这个为题上了一节二年级习作研究课。 这节课中体现出一些好的习作理念值得称道。 一、 走出课堂四十分钟 课前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春天,去感受春天,去体验春天,把习作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言为心声,学生只有切切实实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她才会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有了这种发现和体验的快乐,表达的愿望才会激发出来。 二、 走进春天的语言世界 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前的“开心词典”活动,学生搜集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抄在开心词典上,上课时,老师让学生充分交流开心词典上的词句,“春风拂面;花红柳绿;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学生收集的词句相当丰富。昨天在和自然的亲近中感受到了春的信息,今天在交流这些词句中又一次领略了春的美好。 三、 走进学科融合的`新境界 “诗画同源”,确实绘画和写作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绘画和写作都需要观察,选材,构思,布局,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到自然中去观察春天之后,让孩子先把自己观察的春天画下来,这为学生的说话提供了一个凭借,降低了写话的难度,画的过程已经是学生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思考、表达的过程,眼中景已变成心中情倾注在画笔上。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描绘出了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心中的春天。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可以说是用语言进行二次创作,说话变得有趣了,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 教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导语。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春天刚刚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等等,语言确实很美,但是感觉和学生有距离,教师说的时候像在背台词,没有和学生自然交流的感觉,因而缺乏童趣,师生没有融为一体。学生小组同位交流的时间较充分,教师只是眼观全班的情况,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怎能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呢? 2、 学生的发言不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虽然课前学生去亲自体验了春天,但是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多数学生谈的是自己印象中的或从书本中看到的春天,而不是昨天自己去发现的春天,原因何在呢?我想,一方面和老师的语言创设的交流氛围有关,没有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发现的春天,另一方面,过早地交流积累的好词佳句也起了一个不好的导向作用,学生以为只要用上那些词语,说的像那些句子一样就好了,而不是说自己看见的,感觉到的春天,不是自己心灵的自然流露。我想,学生在说自己发现的春天时,不要给孩子任何限制,任何暗示,就让他畅所欲言昨天的发现和感受,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话可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会与众不同。在大家充分说的基础上,再交流好词佳句,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春天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的情感一定能更好地调动。童真,童趣才会显露无遗。 案例四 收获尽在过程中 这节习作课是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很有创造性,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学生回顾收集自己以往的习作,不仅仅是几篇文章的归类整理,更主要的是从这些习作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捡拾逝去的美好记忆,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 但是今天的这节课却成了机械刻板的简单劳动。开课老师说了几个书名〈郑渊洁童话集〉〈安徒生童话集〉〈朝花夕拾〉,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共同点,从而理解文集,文选,激发学生自己编书的兴趣。然后读书上的要求,归纳出三个步骤:分类;写编者的话和目录;起名,做封面,配插图。再让学生按以上几个步骤操作,其间,老师逐步分别引导了怎么分类和写编者的话,分类就是书上提示的几点,写编者的话简单让学生说了说可以写什么诸如文章的特点、亮点、编书中的一些体会心得之类。最后几个学生介绍自己的作文选,老师对介绍的同学做了简单评价,介绍中暴露出的典型问题(如编者的话照搬外面作文选上的话)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 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作文,少的3、5篇,多的十来篇,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分类,写编者的话。静悄悄的课堂,思维也是静悄悄的,你看编者的话简直如出一辙:本书由……几个部分组成,适合……学生阅读……或者套用外面出版的学生习作书上的话。学生没有充分去体验、去参与这个实践活动,没有尝到编书中的苦与乐,欢笑与眼泪,编者的话怎能成为学生的心灵流露呢? 从这里看得出来,老师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这样的实践活动不是一堂课能解决的,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大量的,也是艰辛的,收获尽在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真正中有所收获,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编选作文选的兴趣和自信心。有了兴趣和信心,他才能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尝到乐趣,除了用学生熟知的作家作品来激趣,老师如果自己也和学生一起参与,事先编一本自己的论文集或散文集之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另外展示一些同龄孩子编的作文选,也能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其次孩子在作文水平上的差异很大,对作文水平差的孩子要借这个机会鼓励他,加强个别辅导,树立他作文的信心。在编选的过程中一定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收集,整理,修改或者重写。要有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能让孩子有应付的思想。这样的实践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便于学生投入。 课堂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明确编选的步骤、方法。编者的话是难点,如果学生用心地参与到实践中了,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怎样把这些表达出来,还是有相当的困难的,我想应该让学生大量去读读相关的书籍,老师也可推荐一些适合的书籍,让学生看看那些书中的编者的话是如何写的,从阅读中揣摩

[1][2]下一页

写编者的话的基本方法。而一些具体的编选工作应该放到课外进行,编写完以后的反馈交流尤为重要。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在交流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那种艰辛付出后的成功感受是刻骨铭心的。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将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一点,活一点,在互动中让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取长补短。学生的作文选还可以邀请老师、家长或好朋友写序,每篇作文后也可以邀请不同的人写写评语,在互评中提高作文的鉴赏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手捧自己的作文选,就不仅尽是一本作文选了,是自己小学生活缩影,父母的关爱,老师地期待,同学的情谊……都捧在手里,融在心中。 从以上几节案例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习作课的春天的气象。我们的习作课开始注重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指导发现丰富习作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鼓励自由习作,写真话,表真情。这是几分喜的地方。 几分忧一是在对于习作的指导,又容易走入另一误区,几乎无为而治,疏于指导,而且普遍困惑不知道该怎么指导,该什么时候指导。作前是不适合作细致的指导,容易束缚学生手脚,限制学生思路,而且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但是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削弱,要更重个性化和生成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另外教师的下水文是最切实际的指导。二是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更广阔的空间自由表达,驰骋想象还不够。 杨再隋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说道:“作文是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与人的心灵情感有最真实最朴素的联系。作文不需要任何虚假的做作,要展现生命的原生态,真正成为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呼唤。”看来,要让我们的习作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我们还有一段艰巨的路要走。

篇8:让作文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

一、日记引路,张扬个性表达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绚丽的浪花,而我们的周围也总会有许多有意义的景物可观察、可记录。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探究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日记。

在日记中,教师不应要求声音统一,而要充分尊重儿童不同的语言方式,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说话、作文。所写内容可以是山涧溪流,叮叮咚咚;可以是树上小鸟,叽叽喳喳;可以是风过柳梢,柔柔细语。在日记中,学生的思想是开放的,情感是真挚的,字里行间跳动着一个个鲜活的自我。在日记里,学生可以自由翱翔,可以向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自由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等纯真情感、心路历程,从而真正做到“童真趣语张扬个性,诗情画意流淌笔尖”。

二、放飞想象,畅游作文天地

想象作文是发展创造想象力的一朵奇葩,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教育心理学表明,童年时代最具有想象力,是幻想的年龄,如何保持他们自由的天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想象的潜力,是教育的目的和责任所在。

1. 文本拓展想象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地方写得含蓄,有的地方写得简练,有的在结尾处言虽完但意未尽,余味很浓。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在保持原文思想的前提下,把原文中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的内容通过想象与联想,扩展它的内容,丰富原作的情节和细节,从而使之更加充实具体,生动形象。

如教完李白的《赠汪伦》后,教师可让学生借助具体想象,将该诗改写成写景抒情的记叙文,让学生把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地描写下来;教完《新型玻璃》后,教师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采用“自述”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想象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夹丝网玻璃自述”、“变色玻璃自述”、“吸热玻璃自述”、“吃音玻璃自述”。如此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能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又如《穷人》一文结尾写“桑娜拉开了帐子……”那么,桑娜拉开帐子后是怎样的情景呢?两个孩子怎么样,渔夫怎么样,他们今后的生活怎么样,孩子们长大后又如何呢?教师可通过这些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穷人善良的心地;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让学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的想象作文。

2. 实践引导想象

以我的教学实践为例,在一次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景色的活动中,学生发现学校连廊瓷砖上的彩釉剥落,形成了一块块的斑纹。对此,很多学生都说难看,希望学校换掉。但我细看发现,这些斑纹形状各异,相似各类动物、植物,于是我灵机一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彩色粉笔将墙壁上的一块块剥落处涂起来。此时,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已经张开,“水藻!”、“树叶!”、“红旗!”一声声惊叫此起彼伏,不一会儿,那班驳的痕迹已不再是丑陋的,而变成了一副副色彩斑斓的图案。而一篇篇诸如《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惊喜》等佳作也纷纷呈现。

三、评价激励,彰显童真精彩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文的过程是青少年走向生活,对生活进行创造和审美的过程,它是学生的心智创造,离不开认知情感的依托。在平时的作文批阅中,教师要用充满赞赏的眼光评价每一篇习作,哪怕是作文中一个“闪亮”的词句,教师都应充分肯定。教师要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感受教师对其习作的时时关注,让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像火一样燃烧起来。实践表明,教师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让学生享受作文成功的喜悦,彰显童真的精彩。

总之,学生学习写作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作文课堂教学,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作文课堂中实实在在地采取民主的态度,尊重学生,还学生表达真实自我和放飞心灵的自由,给他们倾吐真情的心理安全感,如此终能激发学生保持旺盛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地作文。

摘要:本文着重从日记引路, 张扬个性表达;放飞想象, 畅游作文天地;评价激励, 体验童真精彩三方面论述了教师该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日记,想象,评价

参考文献

[1]赵俊清, 滕建盛, 潘良圣.小学作文教学改进命题新探索[N].教师报, 2001.

[2]李玉萍.提高小学作文教学三法[J].黑河教育, 2002, (05) .

[3]张善銮, 张元成.小学作文教学要突出“四童”[N].教师报, 2002.

[4]徐蓓春.个性化小学作文教学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 2002.

[5]刘兰香.小学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2, (08) .

[6]洪明春.开掘农村小学作文素材的隐性优势[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7) .

上一篇:中央企业公司改制心得下一篇:环卫处先进集体工作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