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2--3岁托班幼儿愉快在园

2024-04-12

如何使2--3岁托班幼儿愉快在园(共13篇)

篇1:如何使2--3岁托班幼儿愉快在园

如何使幼儿宽松、愉快地学习

何谓幼儿的区域活动呢?即指: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何谓角色游戏呢?即指:是一种以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由于它是一种以幼儿自己的意愿和想象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对玩具、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其语言、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都频繁发生,有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我觉得两则并不矛盾,所以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开始尝试两则有机整合在一起。整合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它促使我们认识到在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角色游戏不应再是原来那种单一的游戏概念。现代的教育观念使我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要使幼儿的活动科学化、游戏化,真正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在学习了《上海学前教育指南》和《纲要》,更加促进我的想法,区域活动偏重于幼儿在宽松的、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技能,如果把角色游戏结合进去,也许会使内容更丰富、游戏活动更有活力。在实践中,我感悟很深。

一、角色游戏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更丰富。

从天气冷许多小朋友每天早上来园晚的现象,到幼儿自主“寻找冬爷爷”不怕冷每天不迟到,到怎样让自己不冷保护自己,又由小兔的死到关心小动物“怎样让小兔不冷?”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幼儿由怕冷晚来园――不怕冷不迟到――保护自己不受冻――关爱小动物整个过程是幼儿自主的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积极、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成为活动的支持者,为幼儿提供材料,为幼儿表达自己的愿望提供条件。虽然所提供的无新颖可言,仅是彩色手工纸、笔、积木等一般材料,但是幼儿“怎样让小动物不怕冷?”方法讲了一个又一个:给小兔穿衣服、造房子、开热空调、开取暖器、吃饱、跳圈、跳绳、热水袋等等发散了幼儿的思维;幼儿依据自己的喜好有的撕、有的折、有的剪、有的贴、有的画、有的搭,表现出一幅幅稚拙又富有童趣的作品。

记得有一次 ,孩子们把收集到的各种帽子、手套、围巾充分地展示出来,开始他们在一根绳子上用夹子夹住带来的帽子、手套、围巾,但过了几天,有一个孩子跑过来对我说:“我会自己做的。”“那好吧,”结果这个孩子就成了一名设计师,随后又有许多孩子成了帽子、手套、围巾的加工者,幼儿有了角色意识,也就是说孩子已开始角色游戏,活动表明,在区域活动中开展角色游戏将更加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使内容更丰富。

二、角色游戏使整个区域活动更有活力,幼儿游戏的兴趣更高。

在某种程度上对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是一种局限,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交往是非常少的,我认为幼儿的`游戏缺少了交往,那么游戏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我为此进行了尝试(小班),把娃娃家、小医院、加工厂、肯德鸡店和生活区、益智区、建构区、手工区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提高起来,我在游戏结束后,进行调查,发现孩子认为今天的游戏好玩。例如:我班的朱天佑小朋友,每次活动都是我带着他玩,可今天他是肯德鸡店里的服务员,他没有需要我的帮助,游戏刚开始,他早就离开了我的视眼,我去店里时,他第一次笑着对我说,“顾老师,请坐,你想吃什么?”我非常激动,因为他是第一次这样主动跟我说话。我想:这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

如何将幼儿的各种发展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我在小班一年的工作实践中,大量事实让我更加坚信,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以孩子的角度出发,为各年龄段的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篇2:如何使2--3岁托班幼儿愉快在园

唱歌和音乐游戏活动是所有幼儿生而具有的本能,婴儿就喜欢节奏鲜明、旋律动听、生动活泼的歌曲和音乐。这个时期,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是幼儿主要的生活学习方式。著名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音乐是不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的精神食粮,得不到他的人就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贫血症中,没有音乐就没有健全的精神生活。”幼儿容易和艺术中蕴含的真善美和丰富的感情产生共鸣,共同参与的音乐游戏可以成为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沟通和共同学习的纽带。

怎么样才能把这两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在一次音乐游戏“找朋友”中,我得到了很深的启示。

活动名称:音乐游戏:《找朋友》 活动目标:

1、培养大方、主动的个性,体验幼儿园的快乐生活。

2、鼓励与同伴交往,随着音乐找到朋友。

材料准备:收集不同名片,各色卡纸,彩色水笔等。指导要点:

1、全体幼儿坐成半圆形,跟老师律动、练声。

2、谈话活动:“你的好朋友是谁?在哪里”激发幼儿找朋友的兴趣。

3、请5个小朋友做邀请者,1-2小节边唱边拍手踏步走到所要邀请的幼儿前,3-4小节邀请者向被邀请者做邀请动作,左右各一次。被邀请的幼儿则站起,5-6小节,相互敬礼、握手。7-8小节两人手拉手互换位置,邀请者坐在被邀请者的座位上,被邀请者成为邀请者,游戏继续。

4、幼儿一边学习歌曲,一边开始游戏,鼓励幼儿大胆、主动去找朋友。

5、游戏结束请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进行“大带小活动”,组织幼儿找朋友的游戏活动。

一、利用家长资源调动幼儿参与性

24—36个月的幼儿喜欢模仿成人做简单的动作,如:模仿成人收拾玩具;模仿成人叠毛巾、袜子、手绢等。家长是幼儿的一面镜子,幼儿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模仿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利用幼儿的这个年龄特点,我鼓励家长和幼儿在家中一起认真倾听“找朋友”这首歌曲,并让家长将“找朋友”的歌词变成儿歌,反复朗诵,帮助幼儿了解并记住歌词内容。第一次活动时,我根据歌词示范“找朋友”律动,指导幼儿和家长面对面站好,鼓励家长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因为幼儿对歌词有已经了了解,所以跟着家长学动作就变得简单多了。游戏只做了三遍,有的幼儿就开始东张西望,有的开始乱跑。怎么样才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设计了第二次活动。

二、利用玩具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性

幼儿喜欢颜色鲜艳和熟悉的玩具,如:女孩子喜欢玩偶、男孩子喜欢小汽车等。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们开始了第二次游戏活动。

活动开始前,我准备了许多幼儿平时喜欢的玩具散落在教室的周围。当音乐想起时,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走向自己喜欢的玩具,拿起玩具做动作。孩子们的参与性很高,可是在反复的游戏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两件小事。牛牛每次都会去拿小汽车,这次当牛牛又想去拿小汽车的时候阳阳一把抱起小汽车搂到了怀里,牛牛刚准备伸手抢,牛牛爸爸一下把牛牛抱了起来说:“小朋友已经拿了,你不能在拿了,咱们去找别的小玩具。”争抢玩具的事情没有发生,可是牛牛在也没有了游戏的兴趣,一直赖在爸爸的怀里不肯下来。

还有一件事情也引起了我关注与反思。当音乐响起第二遍时,婷婷抱着小熊对妈妈说:“妈妈,小熊不会动我不想和它跳舞,你和小熊跳吧„„”

幼儿喜欢熟悉、生动的事物,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不能仅仅只局限在与玩具的互动中。我应该关注到幼儿的需要,和他们喜欢与同龄伙伴及熟悉的成人交往的特点进行游戏的设计。

三、利用同伴间的自主游戏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这次活动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准备任何辅助材料,而是指导家长拉着宝宝的手和熟悉的幼儿“找朋友”。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的幼儿使劲往家长怀里钻,有的幼儿看到小朋友不理他,使劲拉小朋友的衣服,有的干脆坐在地上开始打滚。看到这样的现象,我立刻拿出了上次使用的玩具,从新调整并示范了一下新游戏的玩法。我给每个幼儿都发了一个玩具,鼓励幼儿拿着玩具找到好朋友,最后交换玩具。调整以后,游戏变得有序,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2岁多的幼儿即有于他人交往的意愿,又常出现敌视的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媒介和家长的力量,引导幼儿获得愉快的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帮助幼儿纠正“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从而发展幼儿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经过几天交换玩偶的游戏后,我鼓励幼儿不拿玩偶直接和其它幼儿进行游戏,将“找朋友”歌词最后的“再见”改成了“抱抱”,鼓励幼儿相互拥抱。这次在家长的帮助下全班幼儿能够直接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并能能够根据歌词内容和“好朋友”一起跳舞。渐渐地我们鼓励家长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去找“好朋友”,发展幼儿自主游戏的能力。几次游戏后,我发现瑶瑶有的时候喜欢参加“找朋友”的游戏,可是有的时候却坐在小椅子上怎么都不愿意站起来。看到这样的情况后,我向瑶瑶妈妈讲述了我观察到的现象,在和瑶瑶妈妈的聊天中,我了解到,瑶瑶非常害怕小朋友的爸爸,只要今天教室里有小朋友爸爸一起做游戏,瑶瑶就不敢参加游戏了。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我观察了其它几个班的幼儿,也有类似的问题存在。为什么幼儿会害怕爸爸或者陌生的家长呢?怎样才能帮助幼儿不害怕呢? 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老人或者保姆进行看护,幼儿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看到陌生人就害怕,是现在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再一次请家长和幼儿拉起了手,但是这次可不是家长带着幼儿“找朋友”了,而是幼儿带着家长来“找朋友”,找到好朋友以后交换家长。游戏前我特别强调请家长们蹲下来与幼儿游戏,让幼儿与我们平视而不在是仰视。家长们不在是远远的观看孩子们表演,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因为有自己的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孩子们的“安全感”大大提升了,都非常乐意与其它幼儿交换家长进行游戏。这次的交换游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不光能够和班上熟悉的幼儿进行游戏,还能够和家长们进行游戏,最意想不到的是,还能根据教师指令进行游戏。

四、利用大型活动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我们利用“圣诞节”活动的机会,将不同班级的幼儿和在一起,让幼儿和陌生的宝宝、家长玩“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在“圣诞节”活动中,所有幼儿都能够主动和陌生家长、幼儿一起跳舞,一起游戏。活动结束后,很多家长跟我说:“我们家孩子现在特别喜欢‘找朋友’,开始是在家拉着我们还有爷爷、奶奶一起玩,家里来客人和客人握手的时候还边唱边握呢„„”

篇3:如何使2--3岁托班幼儿愉快在园

广州市建委领导在10月12日、15日两天, 分别到广州超力混凝土有限公司、广州市永兴混凝土有限公司、广州粤丰混凝土有限公司进行行业调研, 与企业的经营、生产、技术负责人进行座谈, 了解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质量技术管理、企业环保工作、原材料、税收、市场价格等各方面情况;并就如何保证预拌混凝土质量、做好搅拌站的建设规划和环保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听取了混凝土企业负责人的意见。

各混凝土企业的负责人在座谈中向市建委领导介绍了企业和混凝土行业近十年的发展情况, 反映了混凝土行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对低价恶性竞争引致预拌混凝土质量隐患的担忧。同时介绍了其他地方通过加强对混凝土行业的规划和环保管理, 推动混凝土企业的并购、重组, 提高混凝土行业集中度的做法。

市建委领导在座谈中表示:行业协会可以通过调研, 按照原材料价格、预拌混凝土生产配合比等必要的生产成本和合理的利润, 制定预拌混凝土的最低价格。企业与协会签订协议, 承诺遵守最低价格和水泥用量。对低于最低价格供应销售预拌混凝土和低于合理水泥用量的企业和工地, 可以对其加强检查以确认混凝土质量是否有保障。王宏伟副主任表示, 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下一步要通过加强环保、规划、价格等方面的管理力度, 争取压缩预拌混凝土行业的生产规模, 以改变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王宏伟副主任要求预拌混凝土企业要严格对待混凝土生产中的技术、质量控制问题, 加强对原材料、外加剂、掺合料等有害性和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影响的技术探讨。

篇4:如何使2--3岁托班幼儿愉快在园

一、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1.家长会

幼儿报名后,我们通过举办家长会、办板报和发放入园准备手册的方法,告知家长如何为孩子做好入园准备。让家长对幼儿园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消除不必要的顾虑,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并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入园准备。

2.家访

教师到孩子家里访问,告诉孩子,我们是他的老师,我们将要和他一起生活,与孩子一起做简单的游戏,与家长进行交谈,并请家长填写幼儿详细情况。家访是为了让孩子熟悉老师,让老师了解孩子的个人情况,使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对孩子实施教育。

3.环境布置

活动室布置要适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色彩要温暖可爱,墙饰要简洁大方,以纯色为主,以幼儿熟悉的小动物、卡通为主,要为幼儿营造温馨如家的氛围,各区角投放各种玩具,玩具要色彩鲜艳,一种玩具要准备多个,以避免幼儿争抢玩具发生矛盾。

4.为幼儿制作漂亮的胸卡

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制作一个漂亮的胸卡,胸卡用彩色卡纸剪成各种图案。正面写上幼儿的学名、乳名、性别、年龄、班级,反面写上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幼儿主要性格特征、依恋物品。制作胸卡一是为了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幼儿,并根据幼儿特点进行有效地教育。二是为了防止个别幼儿走失到别的班级,其他教师可及时把幼儿送回本班。

二、分层入园是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根本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在入园过程中依据一日活动的四个环节(早晨入园、午餐、午睡、下午),提出了分层入园,梯度适应的策略,以分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第一周:幼儿园是乐园

幼儿园一般要求家长在早上八点到九点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十一点左右接走。下午两点到三点半入园,五点半左右接走。孩子在园时间约为五个小时左右。第一周如同幼儿的“断奶期”,是孩子焦虑情绪最为严重的阶段,所以一般幼儿(除能独自吃饭午睡的外)不宜安排在园午餐及午睡。我们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和拥抱,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幼儿刚入园,教师就要微笑着从家长手里接过孩子,抱在怀里,然后叫着孩子的乳名给孩子挂上漂亮的胸卡,让孩子认一认自己的胸卡,带着孩子去活动区找他们喜爱的玩具。这样能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使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去体会幼儿园的快乐。

托班孩子的情绪容易受感染,教师首先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要及时组织孩子做游戏、学儿歌、做律动、学唱歌、讲故事等。利用瑞吉欧课程中上小课的方法多组织、多活动。特别是孩子入园第一天,我们要特别注意适时更替活动内容,保持孩子良好的情绪状态。

我们的活动安排是:早上孩子刚入园,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区角活动。有熟悉朋友的,让他们结伴玩耍,熟悉环境。九点钟带孩子如厕,并帮助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如厕,然后开始教学活动。让孩子欣赏歌曲《问声老师好》。教师要边唱边表演,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习律动《小猴子》。十至十五分钟后带孩子学做小鸟飞的游戏,如厕。然后让孩子喝水,吃自带的零食,自由活动。十点钟给孩子讲故事《小动物上幼儿园》。十至十五分钟后,让孩子听听欢快的音乐,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既要做到适时更替活动内容,又要动静结合。使孩子的兴趣点保持在活动上,同时让孩子及时喝水,吃零食,如厕,休息,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舒服、快乐,避免想念家人等焦虑情绪。

第二周:好吃的饭菜

在第一周的基础上,孩子已初步熟悉幼儿园的人和物,所以这一周主要增加孩子在园用餐的环节。午餐后,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如果发现孩子用餐情况不理想,或不能在园用餐,可以继续在家用餐。

第三周:我能自己睡

在第二周的基础上,孩子已基本熟悉幼儿园的人和物。家长和教师尝试让孩子在园午睡,增加孩子的入园时间。但应注意,让家长在下午四点左右接孩子早点回家,以避免孩子因在幼儿园时间过长而产生焦虑情绪。

第四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本周孩子一般全天入园,经过前三周的努力孩子已基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这周主要是鞏固前三周的成果,让孩子进一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在这一周,教师要集中解决个别孩子在园入睡的适应问题。经过前三周的适应,教师已基本掌握孩子的特点,大部分孩子已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但仍有极个别孩子无法适应。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采取个别化应对策略来解决。

经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分层入园梯度适应模式”与“全天入园模式”相比,更能有效地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情绪,使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然而“分层入园梯度适应”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因此入园前家长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得到家长的认可,分层入园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2009(7).

[2]陈桢,刘少英.浅析梯度适应方案的特点.

篇5:如何提高托班幼儿午睡质量

一、不喜欢睡觉及睡眠质量的不足

不睡觉的孩子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不管睡得着还是睡不着,都是乖乖的躺着,偶尔的翻翻身,动一动,但不影响别人。这就是很乖巧的孩子。确实是睡不着。

2、一直哭着要回家。

3、假装睡觉,趁老师不注意,就为所欲为,甚至要把所有的孩子们吵醒!

4、在被子里玩游戏,扎头发的橡皮筋在手指上绕来绕去,或者在被子里面脱衣服。

前面一种孩子,老师说一说还好管理,后两种孩子,老师往往要批评几句,但是批评后的结果是让孩子产生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心理!老师的心里也是不舒服!如此一来午睡成了幼儿们的心理负担,而管午睡又成了教师的包袱。那么正视幼儿午睡问题,消除不良现象,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就成了幼儿教育工作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午睡质量

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午睡质量,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在睡眠时间上,任由孩子高兴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不想睡就不睡,多久都可以,让孩子学会了睡懒觉,醒了还是赖在床上不起来。有些家长由于太忙根本就没有时间陪幼儿午睡,还有些幼儿的午睡是由家长来安排的,今天有空就陪孩子睡,明天没有空就把孩子的午睡丢到一边去。这样一来就造成幼儿不按时作息的习惯养成。

三、教师忽视对幼儿的午睡教育

教师没有纠正幼儿的不良午睡习惯,有的甚至恐吓,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教师不把幼儿的午睡当一回事,总以为幼儿困自然就会睡,谁想睡就睡,不睡算了。还有用惩罚的方法,孩子午睡没有睡着,就罚他不许起床,造成他睡眠时精神紧张,越紧张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担心被老师批评。

幼儿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大脑皮层活动的特点是兴奋胜于抑制。在活动过程中,大脑皮层经常处于兴奋状态,既容易兴奋又非常容易疲劳。孩子们经过一上午的一系列的活动已经感到疲劳,所以安排中午的午睡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午睡可以使脑细胞得到适当的休息,良好的午睡可以让孩子精力充沛,积极愉快地进行下半天的活动。另外,从医学保健的角度去分析,幼儿在睡眠时,身体各部位和脑及神经系统都在进行调节,氧和能量的消耗最少,利于恢复疲劳。所以幼儿睡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长、健康、精神等方面的情况。

对于问题的显现,我对它进行归纳总结后,就如何改善幼儿午睡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睡前准备工作,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睡眠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当然包括寝室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

1、室内布置要得当。很多幼儿园寝室环境的布置表面看来整齐、美观,有的甚至花里唿哨,很具有观赏性,但实用价值不高。寝室的布置应给孩子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易于稳定孩子情绪。如:可以在睡觉房里贴一些星星、月亮、小猪睡觉等图案。

2、光线要柔和。幼儿寝室的光线直接影响幼儿的入睡速度。午睡时我曾做过对比实验。观察发现,光线过强时幼儿普遍入睡较慢,而且近年来不断有科学证明睡眠时光线过强会引起视力下降,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睡眠还会引起免疫功能的下降。因此,教师要全面考虑幼儿的各种因素,为寝室配置合适的窗帘,以保证寝室的光线适宜。

3、温度要适宜。幼儿的睡眠环境以温度25度左右为宜。温度较低、较高都不利于幼儿的睡眠,教师要保证寝室的温度。例如天热时,进入寝室前半小时打就打开空调,确保幼儿一进入就感到舒适。我认为,只要教师有心,午睡的寝室就会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温馨摇篮。

二、用多种方式组织幼儿午睡。

1、播放轻音乐,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午睡环境。提前在睡眠室用较低的音量播放轻音乐,当幼儿走进睡眠时听到轻柔、舒缓的音乐,受音乐的暗示,他们的脚步变轻了。轻轻走到小床前、轻轻打开小被子、轻轻躺在小床上,这时老师用较低的声音说:“闭上眼睛听音乐会更美。”慢慢地,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中,甜甜的睡着了。如:班得瑞的《雪之梦》、《初雪》。

2、利用游戏语言组织幼儿安静午睡。幼儿天生喜欢游戏,因此利用游戏性语言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案例:一天,小朋友上床后,我说:“我们玩个小手机冲电的游戏吧。”“怎么玩?”孩子们的兴趣点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掏出手机说:“小手机、来充电,快快藏好小天线,关上开关闭上眼,安安静静电充满。”现在你们都变成我的小手机,开始充电。听了我的话,孩子们马上藏好了天线,(把胳膊放在被子里)闭上了眼,安静充电了。

3、利用故事,组织幼儿安静午睡。午睡时,给幼儿讲故事,也是组织幼儿安静的好方法。因为幼儿喜欢听故事,老师讲故事的声音可以相对小一些,幼儿为了能听轻故事,自然要静静地躺好,当有的幼儿说话时,幼儿间就会相互提醒:“嘘,别出声,我都听不见了。”有时,故事讲不完,孩子们就已经睡着了。如:《睡前故事》。

三、保证睡眠姿势的正确。

开学初,幼儿睡眠的姿势可谓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有弓着身体扒着睡的,有把头蒙在被子里的,有把大拇指放进口里吸吮的,有光着腿子睡的幼儿的有张着口打呼噜的„„。培养正确的睡眠姿势列为保证幼儿午睡质量的关键。我们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等形式引导幼儿能自然地以正确的姿势睡眠,并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设备,多媒体电脑,通过放“电影”的形式,让幼儿直接观察错误的睡眠姿势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老师给予经常性的提醒,在巡视中及时改正不正确的姿势。

案例:开学初,幼儿的睡眠姿势千姿百态,我们通过讲故事《教我睡觉》、多媒体教学《正确睡觉身体好》以讲道理、讨论等形式引导幼儿能自然地以正确的姿势睡眠。在此基础上,老师给予经常性的提醒,在巡视中及时改正不正确的姿势。我们要求家长也这么做,工夫不负有心人,新入园孩子的午睡姿势渐渐地好起来了,孩子们的睡眠质量也提高多了。

四、加强家园之间的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养成,不是在一个小时或几天之内养成,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想从“怎样与家长共同携手培养”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小小的看法。

1、在入园前一个月,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因为孩子在家一般都是什么时候想睡就什么时候睡。好多孩子也都是在小朋友睡醒以后,而他自己却睡得很香,那是因为他在家都是这个点入睡,他自己已经习惯了!所以我觉得“与幼儿园午睡时间同步”这一点很重要!

2、提前发调查表,调查孩子的睡眠习惯。如有喜欢抱妈妈睡觉的,可以提前和家长交流,让孩子先抱着妈妈的衣服或者妈妈的一样东西入睡。一定要柔软的,避免伤着孩子。等孩子熟悉养成睡觉习惯后,慢慢的就不用带了。

篇6:如何培养托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您的成就取得在哪所大学所学到的最多?”时,是这样回答的:“既不是哪所中学也不是哪所大学,而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老师教会我饭前便后要洗手、用了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不是我的东西不能拿,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这使我终身受益。”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它将会培养孩子各种好的习惯,同时,这些好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使他们终生受益。

孩子刚刚入园时是最适宜培养各种习惯的,这时养成的各种习惯最为稳固,不易改变。同时,习惯的形成也会出现波动,需要反复训练才会趋于稳定。对于只有2、3岁的托班幼儿来讲,他们已经习惯了大人的包办代替,动手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因此,培养托班幼儿的习惯先要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生活自理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是,面对弱小的托班幼儿,该如何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呢?通过带托班幼儿的经验,我有了自己一点小小的体会。

一、取得家长的信任,增强家长配合老师开展各种工作的信心

万事开头难,幼儿园工作也是如此。托班幼儿为新入园幼儿,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班中的老师都不了解,总是持观望态度。这时就需要老师运用各种方式赢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产生支持老师开展班级工作的信心。例如,在刚开学时,我利用第一次家长会的机会,使家长们初步认识了班中的老师,并生动的介绍了一些刚开学时容易遇到的问题及具体解决办法。接下来,在孩子入园的第一天,考虑到家长们焦虑的心情,我利用班中的电视为家长们播放孩子第一天幼儿园生活的照片,使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对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中感到放心。当孩子们“十一”放假后返园时,我针对他们情绪已经较为稳

定的特点,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音乐活动展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但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认可,更重要的是家长们认识到了孩子能力的可塑性,发现孩子已经不再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了,而是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独自做一些事情了,对孩子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利用多种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观念,做到家园共育。

1、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要想提高家长的育儿理念,首先要了解的理念处于什么阶段,于是,我们向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认为家长们对培养孩子自理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还是很清晰的。他们认为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家长们的困惑多为家庭教育不一致,老人包办代替过多,孩子动手机会较少,使这项活动难以开展。而家长们想培养孩子的能力,但是又没有方法,不知从何做起。发现了家长们关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困惑,为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保证,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2、针对问题,寻找方法。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将提高家长理念的工作重点转为帮助家长掌握一些家庭沟通的技巧以及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上面。我们先是召开了爷爷奶奶家长会,邀请全班幼儿的爷爷奶奶来参加。在这次家长会上,我们为爷爷奶奶们播放了孩子在园表现时的录像,老人们看到孩子在园时和在家时的表现的差异是如此之大,议论纷纷,对于孩子们自己吃饭,餐后整理,收拾整理玩具和书籍均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孩子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紧接着我们又向老人们介绍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对于孩子以后上学、进入社会等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增强了他们配合老师开展这项工作的信

心。

3、通过家教学习,提高家长的育儿理念。

针对家长在知道孩子时缺乏方法这一问题,我们通过组织家教学习,发放宣传材料,利用家长园地介绍小窍门等方法逐步提高家长的理念,使他们掌握更多地指导幼儿的方法。例如,托班幼儿入园没多久就要面临每天几次穿脱衣服这个问题,为了帮助孩子尽快掌握这一能力,我们向家长介绍了儿歌这一适合托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鼓励家长在指导孩子时边指导边说儿歌。如,折外衣时可以说“关大门,关大门,弯弯臂,弯弯臂,点点头,弯弯腰”这样一来,不断增加了活动的情趣性,还方便孩子掌握。避免了以往那种家长生硬指导,孩子被动接受情况的发生。另外,家长们认为孩子刚开始学时兴趣浓厚,但是很快就不感兴趣了。于是,我们又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了孩子习惯形成的规律,如第一天很重要,要激发兴趣,第三天要给予鼓励,第五天要适当地奖励,到了第二十一天时就容易形成习惯了。

三、在一日生活中处处渗透教育

要想使刚入园的托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就一定要帮助他们解决盥洗、入厕、喝水、午睡、进餐等这些生活难题。例如,刚入园的幼儿由于在家时很少喝白开水,导致在幼儿园时不爱喝水,饮水量少,容易上火。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利用植物角中的植物让幼儿观察连续几天不浇水后植物的状态,从而使幼儿认识到无论是自己还是植物都不能离开水。在组织幼儿喝水时有的幼儿就会说:“老师,不喝水该蔫吧了,是吧?”说完自己就会咕咚咕咚喝一大杯白开水。还有,幼儿每天都会洗手好几次,但是经常会有幼儿擦香皂时忘记关水龙头,于是,我们在幼儿洗手时就会和幼儿一起说儿歌:“打开水,冲冲手,关上水,擦香皂,手心手背搓一搓,打开水,冲

一冲,一、二、三,甩一甩。”这样一来,幼儿对于洗手的步骤和方法就会更快地掌握了,同时也减少了浪费水的现象。

四、充分发挥环境的互动作用。

在幼儿园中,环境也可以说话。我们就利用环境的这一作用来帮助幼儿更快更好地形成各项生活自理习惯。例如,我们观察到孩子们户外活动回来后总是将外衣随手一丢就离开了。于是,我们将这些乱放的外衣照下来,还制作了一个哭娃娃的图片,告诉幼儿这些衣服太乱了,小朋友不高兴了。而在旁边则贴上了正确折叠外衣的步骤图和一个笑娃娃的图片,告诉幼儿只有衣服折整齐小朋友才会高兴。有了这个情景,孩子们户外活动回来后主动折叠外衣的兴趣提高了。还有,在学期末的时候,很多孩子的自理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于是,我们为每位幼儿制作了一个花束,但是里面却没有花,然后告诉幼儿会做什么事情了就会得到一朵什么形状的小花贴在花束里。例如,能够自己吃饭了,就会得到一朵碗型的象征吃饭的小花,如果能够自己穿鞋了,就会得到一朵小鞋形状的花,最后,看看谁得到的花最多,那么他就是进步小明星了。有了这个墙饰,孩子们做事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愿意学习了。

五、注重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一学期下来,家长们都有了自己的一点感触,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于是,我们组织了自制家教图书和家教征文这项活动。将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反映幼儿自理能力内容的图书投放在语言区,供孩子们阅读,使孩子在了解同伴会做什么事情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还将家长们写的反映自己在指导孩子自理能力形成的心得体会集结成册,提供在家长园地,供家长们阅读,分享其他家长的经验,做到资源共享。

篇7:如何让小班幼儿愉快入园

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身上都寄托了家长太多的期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全都围着一个“宝贝”转。集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形成了“四,二,一”的家庭模式。而对于这样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人怀抱与视线的孩子来说,突然将他们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幼儿园),必定会有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会从心底生出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刚入园的孩子,晚上看到父母反而会哭的更凶的原因,初次与家长分离,让孩子们产生“分离焦虑”;活动空间的变大,更让幼儿没有安全感。而对于刚满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这时的宣泄方式也就只有“哭”了!于是,每到新学期开始时,小班活动室里传出的都是孩子们“我要妈妈”的哭喊声,怎样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个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呢?幼儿教师担当着引导幼儿从家庭向社会过渡的重任。作为一名小班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呢?结合几年的工作经验,我想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爱心安抚,稳定幼儿的情绪

刚入园的孩子,最缺乏安全感,这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让幼儿体会到母爱的延续,让幼儿有一种亲切感,渐渐地让幼儿对我们产生信任。此时,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怀抱,一声亲切的“宝贝”,便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也是小班老师最有效的“武器”。为幼儿营造一个温暖的坏境,会让幼儿减轻戒备心理,教师才可能与幼儿做进一步的沟通和更好的交流。让幼儿知道老师会和妈妈一样爱他,老师就是他们的“妈妈”。对于幼儿,让他们最直观的感受方法就是教师直接说出来,教师可对幼儿说:“老师就是宝贝的妈妈,老师非常爱你们,你们也可以叫老师妈妈。”另外,叫每一个幼儿他们的昵称,或是“宝贝”,让幼儿从老师的话语中体会到教师的爱意。二.故事吸引,增添生活的乐趣

故事,是幼儿了解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生动,有趣的故事,会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充满惊奇的神秘空间中。在幼儿的情绪平静后,教师可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幼儿,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故事的魅力是妙不可言的,专心倾听故事的幼儿会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这时,教师可把孩子上幼儿园的情节加入故事中,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幼儿了解幼儿园,熟悉幼儿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儿故事《点点爱上幼儿园》。这个故事讲述了三岁的点点要上幼儿园啦,可他并不高兴。但在路上,他看到了小鸟,小兔,梅花鹿的幼儿园,来到自己漂亮的幼儿园门口时,他看到小朋友们在玩滑滑梯,看书,唱歌,跳舞,做游戏,放开妈妈的手,自己高高兴兴的进了幼儿园。讲述故事后,鼓励幼儿向故事里的点点学习,并借故事向幼儿介绍幼儿园,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兴趣。刚入园的幼儿因为对环境不熟悉,没安全感,这一点到了午睡时尤为突出,这时教师便于为幼儿讲故事,生动的故事很快便可让幼儿烦躁的情绪平稳下来,继而安静入睡,进入梦乡。三.游戏互动,愉悦幼儿心情

玩,是幼儿的天性,而趣味性的游戏又是孩子们的最爱。游戏如今以成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纪越小的幼儿,越对游戏有着一种天生的好奇与渴望参与的愿望。三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但这时的幼儿却又缺乏独立性,刚刚进入幼儿园的他们,会因为感到约束而不快乐,由于入园前很少与其他幼儿玩耍,更让如今的幼儿不懂得与他人合作与分享。有趣的游戏,顺应了幼儿爱玩,乐玩的天性,可以让幼儿的身心在不自觉中得到放松,从而愉悦幼儿的情绪。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对幼儿的表现做出肯定与表扬,更能让幼儿产生自豪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在幼儿刚入园时,我喜欢带幼儿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拉近幼儿之间的距离,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还可以从中学会合作与分享,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并交到好朋友,从而也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亲切感与依恋,让幼儿体会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四.家园沟通,凝结成功合力

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家长朋友们的支持与配合。幼儿是第一次离开家人的照顾,而父母们也是第一次让孩子离开自己的怀抱。“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在看到自己孩子哭闹时,父母的心中更是不舍,这就需要教师的沟通与安慰。每天晚上离园时,教师应及时把幼儿在园的情况告知家长,家长们才会放心。在学习初,我们每天会为新入园的孩子拍一些游戏中或是吃饭时的照片,存入电脑中,作为一枚“定心丸”给家长们看。在教学中,只有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同样,只有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与喜好,我们才能在孩子哭闹时“对症下药”。如:有的幼儿喜欢玩具,有的幼儿喜欢看书,有的幼儿喜欢别人夸她漂亮。。。知道了每个幼儿的这些特点,教师在幼儿早晨入园时便可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需要来投其所好了。

另外,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存在一些误区,我们要充分利用晚上接孩子的时间及“家园联系栏目”和家长多多沟通。如:由于孩子第一次离开自己的怀抱,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们都会不忍心,也不放心,来接孩子时,很多家长就会问“你今天在幼儿园哭没哭呀?”“师对你好不好呀?”“小朋友们有没有欺负你呀”?甚至有孩子在家不听话时,家长会吓唬孩子说:“再不听话,把你送幼儿园,不要你啦!”这样消极的问话及毫无道理的恐吓,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们吧幼儿园想象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从而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心理,再如有的家长,不忍心孩子哭闹,便依从孩子,只要一哭,便不送孩子入园。这样都很不利于我们的工作。需要我们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哪知道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愉快入园。

篇8:如何使2--3岁托班幼儿愉快在园

审美情趣美术教育活动形式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确把握方向,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是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

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基础目标,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使幼儿的认识、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因此,美术知识、技能只是一种促使幼儿发展的手段或工具,只有把美术活动作为幼儿表现自我,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能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幼儿园要顺利地开展美术活动,首先必须为幼儿提供多方位、多元化的环境,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环境的变化能够充分刺激他们的探索兴趣,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活动是在活动室进行的。因此,教师能否在活动室环境的布置上使幼儿产生一种富有情趣的审美、感受很重要。教师也可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幼儿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快乐中学习、丰富、感知。例如,在“春天”的活动中,可以带幼儿到户外观察花园、草坪、寻找春的特征,让幼儿自己去亲近那些小花、小草,闻一闻春天的气息,吹一吹清爽的春风,让自然的美去带动幼儿的心灵。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顺利地把自己的想象、情感借助于美术这一载体有效的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在美术的技法、想象、思维等方面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美术教育的目标关乎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幼儿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美术教育的目标,并在日常活动中加以贯彻落实,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去了解幼儿的创造兴趣,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了解幼儿思维的即时状况,在活动中,幼儿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给予幼儿鼓励与支持,以避免幼儿产生畏惧情绪,进而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

美术活动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改变幼儿单独作画,缺乏交流的活动形式,可以减少幼儿的枯燥乏味感,增加一定量的集体作画活动,使幼儿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美术教育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是幼儿在园内的重要表现,园外生活经验的积累也很重要,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也很重要,现在许多父母由于工作较忙,与孩子的交流机会较少,在看电视的过程当中,孩子对所获得的有关信息的印象往往不如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深刻,因此,父母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和孩子接触的机会,与孩子经常交流,使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学会观察,如按顺序观察、分清主次、分辨细节、判断前后等。

幼儿的美术作品表现出幼儿的童心与童趣,教师能否客观评价幼儿的美术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儿童的美术心理有涂鸦期、象征期及图式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进行美术表现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评价幼儿美术活动,可以有效判断幼儿认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平,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给予赞美与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三岁左右的幼儿绘画能力进入象征期,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时幼儿能用极其简单的图形和线条表达出他们想要表现的事物。虽然幼儿画出的东西与真实的客观事物还相差甚远,但是,这时的幼儿创造了象征符号,并以此表现事物特征,有了明显的表达意图,这是象征期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由于三岁左右幼儿的色彩辨别能力发展较快,对色彩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引导幼儿感知与运用色彩方面,应将重点放在激发、维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与增加他们对色彩的敏感上。在具体的活动安排中,建议尽量多用水粉颜料进行涂画,水粉颜料容易出效果,有很好的渗透性,很适合这一阶段幼儿使用。水彩笔和油画棒可以少量运用,油画棒最好能与水粉颜料结合起来使用。我们还尝试让幼儿在画纸上摆放并粘贴几何图形(用彩纸剪的),然后自由添画。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容易将自己的意愿表现出来,并且能在成功的艺术表现中获得愉快感,从而提高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在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中,画画首先应该是幼儿意愿的主动表现,而不应该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技法训练。但是,幼儿往往不能成功地表现自己的意愿,也就是说,他们画出来的东西还不足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在这个时期,如若要求幼儿反复描绘几何图形或涂抹色块,那么幼儿失去的将是尝试自我表现的勇气,失去使自我表现与所表现的事物之间建立起关系的机会。倘若教师为幼儿提供颜色、大小和形状各异的纸剪几何图形,让缺少表现手法的幼儿用现成的图形进行摆放,拼搭和粘贴,那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他们的表现意图和表现能力之间的鸿沟。

篇9:如何使2--3岁托班幼儿愉快在园

新入园孩子的午睡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老师所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往往有些孩子不喜欢睡觉或者睡眠不足。幼儿午睡的环境、入睡方式、午睡姿势等方面都会影响的午睡质量,我们分析产生午睡不良习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从而使家园步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幼儿的午睡质量。而幼儿午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不喜欢睡觉及睡眠质量的不足不睡觉的孩子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不管睡得着还是睡不着,都是乖乖的躺着,偶尔的翻翻身,动一动,但不影响别人。这就是很乖巧的孩子。确实是睡不着。

2、一直哭着要回家。

3、假装睡觉,趁老师不注意,就为所欲为,甚至要把所有的孩子们吵醒!

4、在被子里玩游戏,扎头发的橡皮筋在手指上绕来绕去,或者在被子里面脱衣服。

前面一种孩子,老师说一说还好管理,后两种孩子,老师往往要批评几句,但是批评后的结果是让孩子产生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心理!老师的心里也是不舒服!如此一来午睡成了幼儿们的心理负担,而管午睡又成了教师的包袱。那么正视幼儿午睡问题,消除不良现象,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就成了幼儿教育工作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午睡质量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午睡质量,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在睡眠时间上,任由孩子高兴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不想睡就不睡,多久都可以,让孩子学会了睡懒觉,醒了还是赖在床上不起来。有些家长由于太忙根本就没有时间陪幼儿午睡,还有些幼儿的午睡是由家长来安排的,今天有空就陪孩子睡,明天没有空就把孩子的午睡丢到一边去。这样一来就造成幼儿不按时作息的习惯养成。

三、教师忽视对幼儿的午睡教育教师没有纠正幼儿的不良午睡习惯,有的甚至恐吓,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教师不把幼儿的午睡当一回事,总以为幼儿困了自然就会睡,谁想睡就睡,不睡算了。还有用惩罚的方法,孩子午睡没有睡着,就罚他不许起床,造成他睡眠时精神紧张,越紧张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担心被老师批评。

幼儿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大脑皮层活动的特点是兴奋胜于抑制。在活动过程中,大脑皮层经常处于兴奋状态,既容易兴奋又非常容易疲劳。孩子们经过一上午的一系列的活动已经感到疲劳,所以安排中午的午睡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午睡可以使脑细胞得到适当的休息,良好的午睡可以让孩子精力充沛,积极愉快地进行下半天的活动。另外,从医学保健的角度去分析,幼儿在睡眠时,身体各部位和脑及神经系统都在进行调节,氧和能量的消耗最少,利于恢复疲劳。所以幼儿睡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长、健康、精神等方面的情况。

对于问题的显现,我对它进行归纳总结后,就如何改善幼儿午睡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睡前准备工作,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睡眠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当然包括寝室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

1、室内布臵要得当。很多幼儿园寝室环境的布臵表面看来整齐、美观,有的甚至花里唿哨,很具有观赏性,但实用价值不高。寝室的布臵应给孩子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易于稳定孩子情绪。如:可以在睡觉房里贴一些星星、月亮、小猪睡觉等图案。

2、光线要柔和。幼儿寝室的光线直接影响幼儿的入睡速度。午睡时我曾做过对比实验。观察发现,光线过强时幼儿普遍入睡较慢,而且近年来不断有科学证明睡眠时光线过强会引起视力下降,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睡眠还会引起免疫功能的下降。因此,教师要全面考虑幼儿的各种因素,为寝室配臵合适的窗帘,以保证寝室的光线适宜。

3、温度要适宜。幼儿的睡眠环境以温度25度左右为宜。温度较低、较高都不利于幼儿的睡眠,教师要保证寝室的温度。例如天热时,进入寝室前半小时打就打开空调,确保幼儿一进入就感到舒适。我认为,只要教师有心,午睡的寝室就会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温馨摇篮。

二、用多种方式组织幼儿午睡。

1、播放轻音乐,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午睡环境。提前在睡眠室用较低的音量播放轻音乐,当幼儿走进睡眠时听到轻柔、舒缓的音乐,受音乐的暗示,他们 的脚步变轻了。轻轻走到小床前、轻轻打开小被子、轻轻躺在小床上,这时老师用较低的声音说:“闭上眼睛听音乐会更美。”慢慢地,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中,甜甜的睡着了。如:班得瑞的《雪之梦》、《初雪》。

2、利用游戏语言组织幼儿安静午睡。幼儿天生喜欢游戏,因此利用游戏性语言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案例:一天,小朋友上床后,我说:“我们玩个小手机冲电的游戏吧。”“怎么玩?”孩子们的兴趣点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掏出手机说:“小手机、来充电,快快藏好小天线,关上开关闭上眼,安安静静电充满。”现在你们都变成我的小手机,开始充电。听了我的话,孩子们马上藏好了天线,(把胳膊放在被子里)闭上了眼,安静充电了。

3、利用故事,组织幼儿安静午睡。午睡时,给幼儿讲故事,也是组织幼儿安静的好方法。因为幼儿喜欢听故事,老师讲故事的声音可以相对小一些,幼儿为了能听轻故事,自然要静静地躺好,当有的幼儿说话时,幼儿间就会相互提醒:“嘘,别出声,我都听不见了。”有时,故事讲不完,孩子们就已经睡着了。如:《睡前故事》。

三、保证睡眠姿势的正确。

开学初,幼儿睡眠的姿势可谓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有弓着身体趴着睡的、有把头蒙在被子里的、有把大拇指放进口里吸吮的、有光着腿子睡的幼儿的有张着口打呼噜的……。培养正确的睡眠姿势被列为保证幼儿午睡质量的关键。我们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等形式引导幼儿能自然地以正确的姿势睡眠,并

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设备,多媒体电脑,通过放“电影”的形式,让幼儿直接观察错误的睡眠姿势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案例:开学初,幼儿的睡眠姿势千姿百态,我们通过讲故事《教我睡觉》、多媒体教学《正确睡觉身体好》以讲道理、讨论等形式引导幼儿能自然地以正确的姿势睡眠。在此基础上,老师给予经常性的提醒,在巡视中及时改正不正确的姿势。我们要求家长也这么做,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入园孩子的午睡姿势渐渐地好起来了,孩子们的睡眠质量也提高多了。

四、加强家园之间的合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养成,不是在一个小时或几天之内养成,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想从“怎样与家长共同携手培养”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小小的看法。

1、在入园前一个月,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因为孩子在家一般都是什么时候想睡就什么时候睡。好多孩子也都是在小朋友睡醒以后,而他自己却睡得很香,那是因为他在家都是这个点入睡,他自己已经习惯了!所以我觉得“与幼儿园午睡时间同步”这一点很重要!

2、提前发调查表,调查孩子的睡眠习惯。如有喜欢抱妈妈睡觉的,可以提前和家长交流,让孩子先抱着妈妈的衣服或者妈妈的一样东西入睡。一定要柔软的,避免伤着孩子。等孩子熟悉养成睡觉习惯后,慢慢的就不用带了。

3、来园后有午睡不好的孩子,教师应及时和家长联系,找到问题的根源,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孩子为什么不午睡!

4、通过“宣传栏”、“QQ群”、“家园联系册”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和幼儿园配合,要求幼儿在家休息时采取与幼儿园一致的作息时间,不要去破坏幼儿的生理习惯及“生物钟”,从而使家园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不间断地共同培养孩子的午睡习惯。

篇10:托班健康什么使宝宝痒痒教案

活动目标:

1.借助各种材料,想出使身体痒痒的各种办法

2. 体验材料使自己和同伴身体痒痒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呢绒绳每个幼儿一根

2. 小草人均一根

3. 树叶一片,习惯一根

活动过程:

1. 教师介绍收集的材料

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很多能使人痒痒的东西,给你们看看

2. 引导幼儿用材料探索使人痒痒的方法

(1) 这些材料真的能使人痒痒吗?

(2) 怎么使人痒痒呢?

(3) 我们拿着材料找个朋友互相玩玩,看看怎样才能使人痒痒?

3.与幼儿一起探索尝试用材料使人痒痒的方法

(1) 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及时询问幼儿的感受和想法

(2) 引导幼儿尝试讲述“怎样使朋友痒痒的.”

(3) 引导幼儿在玩时互相交流询问“你痒痒吗”

(4) 提醒幼儿在使用材料时要轻轻的,不要弄疼别人,注意安全

(5) 教师也用一些材料去挠幼儿,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达“ 我用-----挠挠”

4. 相互介绍使用材料使别人痒痒的办法

引导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1) 你用了什么材料让别人感到痒痒的?

篇11:博爱幼儿园幼儿在园作息制度

一、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

二、教师认真组织好幼儿一日活动,科学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良好的一日生活习惯,遵守作息 时间,一般管理和个别照顾相结合。

三、因地制宜开展幼儿户外活动,每日不少于二小时;保证 二餐间隔不少于3.5小时;每日午睡时间保证二小时。

篇12:幼儿在园生活观察记录

邹子珩是个聪明,讨人喜欢的小男孩。在第一天入园的活动中,他很快被幼儿园的新环境所吸引。一会儿搭积木,一会儿抱娃娃,一会儿看图书,情绪十分愉快,我很高兴有这样适应能力强的孩子。

邹子珩在10月里,早上能向老师问好,并主动与门房奶奶说“再见”。由于哭闹的孩子较多,我便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活动,他和其他几个不哭闹的小朋友也玩的很开心。

可是一I天中午吃饭时,我正忙着喂几个不愿自己吃饭的孩子,抬头一看,邹子珩的饭菜一口都没动,我忙鼓励他说:“邹子珩最能干了,会自己吃饭。”一会儿只见邹子珩眼里含满了泪水,一声不吭地走到我的身边,轻轻拉着我走向他的座位,我蹲在邹子珩身边,轻轻地问:“邹子珩怎么了?刚才不是很开心吗?”只见邹子珩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我一下明白了,像邹子珩这样的孩子,对亲人同样依恋,对陌生环境同样不安,只是表现得不像哭闹的孩子那样强烈强烈。

篇13:幼儿在园就餐的好处

通过这学期班级中开展的半吃饭半接送生活活动以来,在园幼儿基本上都有自己独立自理的欲望,学会了简单地生活技能如:洗手、漱口、午睡、运动中的生活料理等。孩子们都在不断的操作中养成了良好习惯、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但就是在午餐习惯的养成中,幼儿的表现不稳定。而午餐这个生活环节恰恰是家长们最关注的,因此我们针对这个情况在午餐环节中注重观察记录,设计相关的活动和环境。即时调整策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让他们在幼儿园中不仅吃饱吃好、而且吃得卫生、安全、愉快。

一、进餐习惯养成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饮食习惯要求是:安静愉快地进餐,正确使用餐具,饭后擦嘴,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细嚼慢咽,咀嚼时不发出响声,不挑食偏食,不剩饭菜,就餐时不发出声音,不乱扔残渣,饭后收拾干净等。

二、班级幼儿在午餐习惯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1、吃饭只知道好吃不好吃,好吃的一味往肚里填,不好吃的拒之口外。

2、午餐时桌面比较脏,饭菜撒了一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3、有的在家需要大人端着碗跟在后面追着喂,一顿饭吃上一小时等等。在幼儿园不肯自己动手,等着老师、保育员来喂。这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

案例:(一)中午,在幼儿用餐前,老师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保育员等一组幼儿用完餐后,将桌子擦干净。老师虽然多次提醒幼儿要注意保持桌面整洁,但幼儿用餐卫生习惯却还是如初,桌面有米粒、菜汤等,吃完的骨头盘中、桌上都有,地面也很脏。

案例:(二)中午,在幼儿用餐前,桌面上有爱清洁小兔的图示,老师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保育员只要发现有桌上脏了,就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老师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经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能自觉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幼儿能将骨头等物主动放入盘中,当有幼儿不小心将东西掉在桌上、地上时,能主动捡起放入盘中。整个班的桌面、地面都比较干净。

●极其相似的生活组织环节,为什么效果是截然不同呢?

著名心理学家凯琳发现: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玻璃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

在案例一中,保育员是等一组幼儿全部用完餐后,才将脏乱不堪的桌面去擦干净。对于最初弄脏桌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予制止,桌面也没有及时给予清洁。这无疑使弄脏桌子的幼儿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桌上其他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觉得:反正桌面已经脏了,再弄脏点也没有关系。

而在案例二中,保育员只要发现有桌上脏了,就马上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而且有了一些爱清洁午餐习惯的图示的出现。保育员随时擦桌子、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行为,在无声的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卫生。对弄脏桌面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批评。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动作也在无声的告诉幼儿:应该这样做才对。桌面始终保持干净的状态,当有幼儿不小心掉下东西时,也能自觉主动的捡干净。

这犹如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地面非常干净的环境中的时候,环境的优美就给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提示:这里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手乱丢纸屑果壳。

●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我们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整洁的环境,要善于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如:在环境创设时可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给幼儿一种的暗示:让幼儿知道该怎样去做。如:在洗手的水龙头旁帖上节约用水的图片,幼儿就会知道洗手时水开小一点。在水桶前的地面帖上小脚印,幼儿就知道倒水时要不推不挤,按序等待„„。

要及时为幼儿提供动作示范,对于幼儿年龄小,对老师语言提示的理解力越差。需要老师反复用动作去示范,帮助幼儿理解要求,让幼儿明白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老师到位的动作示范,胜过多次的语言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保教人员,要时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整洁的环境和友爱有序的氛围。平时,对幼儿表现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当幼儿表现出积极、良好的行为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三.针对启示所设计的相关策略。

1.通过“好习惯行为养成”活动激发幼儿独立进餐不要别人喂。

在活动中我们用生动可爱的小猪作为形象代言,提出的口号就是:“自己吃饭,不要喂,样样东西都爱吃。”每星期小猪都会有一定的要求如:

周一:午餐前坐坐好,不剩饭粒在碗中。

周二:桌面、地面都干净,做个整洁的好宝宝„

只要幼儿在午餐过程中有点滴的进步,他的照片就会登上“小猪榜”,老师也会在每日的随笔中进行表扬,让孩子的家长也来关注他。帮助幼儿知道自己吃饭时应该做到的,也一定能做的更好。

2.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调节午餐的气氛

进食时的气氛对食欲的影响很大,愉快亲切的气氛才能增进幼儿的食欲,因此,我们非常重视餐前气氛的营造。具体安排三个小栏目,分别是|“我喜爱的音乐”、“我爱听故事”、“我爱吃饭菜”。

在第一个栏目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音乐。让孩子们听到音乐声,愉快地洗净小手回座位等待开饭。

在第二个栏目中,开始时我们主要选择与吃饭有关的故事,如《珍珍的梦》、《大公鸡和漏嘴巴》、《小鸡小鸭高高兴兴来吃饭》、《大灰狼做蛋糕》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教育幼儿愉快吃饭、不挑食、爱惜粮食等。

第三个栏目“我爱吃的饭菜”,让幼儿说说今天吃什么菜,说说菜的颜色,闻闻菜的香味。然后简单向幼儿介绍菜的营养价值,小朋友吃了有些什么好处等,以此激起幼儿想吃的欲望,最后鼓励幼儿把今天的饭菜全部吃完。

3.通过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常规

我们利用游戏来支配幼儿的动作,来逐步养成幼儿的习惯。“娃娃家”是幼儿最喜爱玩的游戏,我们就利用“娃娃家”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并通过游戏《捞汤圆》、《夹弹子》等,进一步练习和巩固拿小勺、端碗、使用筷子的动作。此外利用学习、生活活动如:《青菜萝卜我都爱》、《不挑食》、《小亮为什么肚子痛》,语言活动《小碗》、《宝宝吃饭》、情景表演《我自己吃饭》等让幼儿懂得吃饭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逐步建立良好的进餐常规。

4.重视家园联系工作,使良好的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强化。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园密切配合。很多幼儿在家、园里的表现常常不一致,在幼儿园里能保持良好习惯,但在家就会变成另一副样子。因此,我们加强了家园联系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运用“好习惯养成活动”家庭评价表指导家长鼓励孩子养成进餐的好习惯。幼

●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提出幼儿饮食习惯的目标要求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要求,在家庭中提出相一致的要求,使良好的饮食习惯得以巩固。

●利用家园直通车,进行双向信息反馈。定期召开家长会。我们定为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培养方法和途径,通过交流,达成一致。

上一篇:员工转正个人总结300字下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塞下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