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在园证明

2024-04-13

幼儿园在园证明(精选9篇)

篇1:幼儿园在园证明

在园证明

幼儿姓名:,性别,年月日 出生,现在我园班就读。特此证明。该生家长(监护人)姓名:,户籍所在地详细地址:,家庭详细地址:。

取证经办人签字:年 月日

篇2:幼儿园在园证明

幼儿 性别月 ,监护人。户籍所在地:厦门市同安区镇(街,场)村(居委会),现在幼儿园()就读。特此证明!

幼儿园(盖章)

20年月日

幼儿园在园证明

幼儿 性别月 ,监护人。户籍所在地:厦门市同安区镇(街,场)村(居委会),现在幼儿园()就读。特此证明!

幼儿园(盖章)

篇3:幼儿园在园证明

亲子游戏是家庭成员, 主要是父母与幼儿之间发生的游戏, 是成人与幼儿交往的重要方式。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亲子游戏既是幼儿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为亲子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幼儿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教育的主导者, 共同承担着教育幼儿的责任。在幼儿园内开展亲子游戏, 能以其实用有效的教育形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也是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研究在园亲子游戏, 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促进家园之间的合作, 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家园之间的教育合力, 为幼儿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1]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南充市4所幼儿园的亲子游戏, 并从中随机选取52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小班家长16名 (占总人数的30.8%) , 中班家长14名 (占总人数的26.9%) , 大班家长15名 (占总人数的28.8%) , 学前班家长7名 (占总人数的13.5%) 。其中男孩30名, 女孩22名。幼儿园组织亲子游戏活动时, 利用观察法记录幼儿园亲子游戏的开展, 并访谈了52位家长参与亲子游戏的相关内容。

三、南充市在园亲子游戏现状

(一) 幼儿园的组织停留在形式上

在选取的4所幼儿园 (下文分别称A、B、C、D幼儿园) 中, A幼儿园采取了幼儿歌舞表演展示的形式, 部分班级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舞蹈表演。B、C两所幼儿园采取了幼儿学期成果展示的形式。D幼儿园举行了为园内患病幼儿筹集善款的义卖活动。

A幼儿园采取了幼儿歌舞表演展示为主的方式, 并邀请部分母亲参与亲子表演。整个活动的进行比较流畅, 能体现家长与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游戏的欢乐, 但是还有部分家长未参与亲子游戏, 只作为观众观看表演。B、C两园进行的亲子活动几乎没有亲子之间的互动, 更谈不上亲子游戏。幼儿园园内管理人员制定的活动大纲中有亲子游戏设计, 但是具体到幼儿园班级进行实践时, 亲子游戏却往往被幼儿教师忽略, 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内容, 而展现学期中的教学成果被认为是最关键的。D幼儿园的亲子活动, 因为当时园内有幼儿生病的特殊情况, 所以幼儿园抓住时机举办了一次义卖活动。由每个幼儿从家中带来物品或者自己制作手工艺品来拍卖, 并从家中带来现金, 让幼儿之间相互买卖物品。整个过程家长几乎没有参与, 与其说是亲子游戏, 不如说是幼儿之间进行的实物角色游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幼儿园内举办的亲子活动中, 组织者虽然了解亲子游戏的重要意义, 举办的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是在实际中, 亲子游戏往往被教师忽略, 在园亲子游戏的真正含义往往被错误地理解为家长参观幼儿游戏。

(二) 家长对亲子游戏的参与情况

1.参与亲子游戏的家庭成员绝大多数是母亲

在访问的52位家长中, 我们统计参与亲子游戏的家庭成员身份是父亲、母亲、祖辈和其他成员。访问结果中, 参与亲子游戏的父亲有11位, 仅占总人数的21.2%;母亲有39位, 占总人数的75.0%;还有2位祖辈和阿姨参与, 占总人数的3.8%。可以看出, 参与幼儿亲子游戏的绝大部分是幼儿的母亲。

随着人们教育认识的提升, 父亲教育逐渐得到重视, 幼儿园中的亲子游戏中父亲的角色也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统计出父亲的参与程度还远远不够。

2.参与亲子游戏的家长对游戏规则认识不足

在被访问的52名家长中, 有4位家长表示自己没有参与过幼儿园的亲子游戏, 占总人数的7.7%。这从侧面可知, 家长对于幼儿园亲子游戏的定义理解各不相同, 而园内开展的亲子游戏形式未被这4位家长理解为亲子游戏, 这反映出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欠缺的方面。有14位家长认为自己完全了解亲子游戏的规则, 占总人数的26.9%。4位家长认为自己没搞懂亲子游戏的规则就参与了游戏, 占7.7%, 剩下30位家长认为自己绝大部分规则都了解, 但是理解都不深入, 占总人数的57.7%。在园亲子游戏的规则和家长在家中开展亲子游戏的经历相关, 由此可见家长在生活中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情况还是普遍不够理想。

(三) 亲子间互动严重不足:重比赛结果忽视交流

在观察亲子游戏中, 我们将亲子互动分为父母放任—儿童独立型、父母控制—儿童顺从型和交流型, 并根据以下几种家长对幼儿的不同态度来判定:合作、交流、代替、命令。[2]

1.合作

合作指家长与幼儿合作完成亲子游戏。虽然各个班级开展的亲子游戏类型丰富多样, 各不相同, 但是有16位家长承认, 他们在亲子游戏进行时往往不会与幼儿有合作互动, 会放任幼儿游戏, 占总人数的30.8%。剩下36位家长表示自己会与幼儿合作完成游戏, 占总人数的69.2%。

根据观察, 不同的游戏类型往往会影响家长参与亲子游戏的程度。因此, 亲子游戏的难易程度, 会影响亲子游戏的功效。

2.交流

交流指家长在亲子游戏进行时, 与孩子交谈。有46位家长会及时和幼儿交流, 占总人数的88.5%, 仍然有6位家长承认自己在游戏时缺乏与幼儿的交流, 占总人数的11.5%。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发挥亲子游戏在促进亲子情感方面的作用, 欠缺沟通交流则容易让幼儿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进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3.代替

代替指家长在亲子游戏中替代幼儿操作游戏。20位家长考虑到幼儿年龄太小不懂怎样游戏, 而直接替代幼儿操作, 占总人数的38.5%。32位家长认为不应该直接替代幼儿操作游戏, 占总人数的61.5%。

但是在实际观察中, 因为时间因素以及游戏的竞赛性质, 绝大部分家长往往都会直接替代幼儿操作游戏, 部分幼儿也会直接求助于家长。

4.命令

命令指家长在亲子游戏中会命令幼儿进行操作。37位家长表示自己不会命令幼儿去完成亲子游戏, 占总人数的71.2%。15位家长承认在游戏过程中会命令幼儿操作游戏, 占总人数的28.8%。

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以及游戏的难易程度, 亲子互动的类型也会不同。为保证亲子游戏发挥最大的功效, 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指导应当更加灵活, 因人而异地去对待亲子间的互动。

(四) 教师未直接参与亲子游戏

根据观察的4所幼儿园中, 教师都会在游戏开展前讲解游戏规则, 84.6%的家长都能良好地理解游戏的规则。但是从上文的统计可知, 每位家长对于亲子游戏的了解程度不一, 仍然有15.4%的家长表示教师没有讲解清楚游戏规则。游戏的进行缺乏实际的指导。教师往往会因为幼儿园内的要求, 忙着拍照或回答家长的一些问题, 几乎没有教师会主动指导亲子游戏的过程, 教师在游戏中充当看客角色。

四、南充市在园亲子游戏存在的问题的讨论

(一) 幼儿园的组织:重视形式忽略过程

在观察到的幼儿园亲子游戏中, 我们可以看到亲子游戏的形式还是比较丰富的, 比如幼儿歌舞表演展示、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舞蹈表演、幼儿学期成果展示、为园内患病幼儿筹集善款的义卖活动、制作水果拼盘、共制亲子水彩画等。

但是, 笔者注意到, 在大型的全园亲子游戏活动中, 主要以幼儿之间的互动为主, 家长没有参与, 只是观看幼儿的表演。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亲子游戏活动中, 比如水果拼盘游戏, 由于难度过大, 主要是家长在操作, 亲子间缺乏交流互动。在笔者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 家长认为参与幼儿园亲子游戏只是玩玩就过了, 没有理解应有的教育意义。

(二) 家长的参与频率:母亲多父亲少, 了解不足

第一, 亲子游戏缺少父亲参与。很多父亲表示工作繁忙, 不愿意或无暇参与亲子游戏。由于目前就业与工作压力较大, 父亲能抽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很多家庭忽视父亲参与亲子游戏的重要性, 大多数家庭都是母亲在忙活教育子女, 几乎看不到父亲的身影,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在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游戏中, 如果缺乏父亲的参与, 就会影响幼儿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成长。父亲的教育在子女的成长中, 具有深远的影响, 有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 家长对于游戏规则了解不足。许多家长在参与游戏时表示对游戏规则并不了解而独立完成游戏, 并未与幼儿共同合作, 而幼儿园内也缺乏相应的指导, 使家长了解游戏的规则, 明白亲子游戏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只有加深家长对游戏的了解程度, 并转变其教育观念, 才能使家长真正了解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需要, 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地开展亲子游戏。

(三) 教师:在亲子游戏进行时扮演旁观者

亲子游戏在进行中, 教师作为组织者起着导演的作用。但是教师受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 认为亲子游戏只是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游戏, 教师只需要说清楚游戏规则任务就完成了。

在笔者观察到的亲子游戏中, 因为人数多, 纪律混乱, 教师通常分身乏术, 对指导工作有心无力。游戏开始后, 家长主导游戏时, 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可以不用再参与亲子游戏的指导, 而部分家长也不配合教师的指导工作, 导致教师在亲子游戏中无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四) 幼儿:丧失游戏主体地位

在观察到的4所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游戏中, 令人深思的一个现象是:本应当作为游戏主体的幼儿几乎只是充当看客, 丧失了亲子游戏的主体地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 亲子游戏类型不全面, 不能适应幼儿身心的发展, 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 幼儿没有主动选择游戏的权力。当幼儿面对不感兴趣的游戏或者游戏难度太大时, 幼儿会感到很为难, 有的幼儿选择寻求家长的帮助, 甚至直接交由家长完成。第二, 亲子游戏过于注重目的性。比如亲子制作水果拼盘中, 幼儿园本来是为了吸引家长参与而提供奖品, 可是家长和幼儿为了将水果拼盘做得更精美, 为了得到喜欢的奖品, 家长全权负责制作, 幼儿只是在旁边吃水果、看家长制作, 导致制作拼盘过程缺乏幼儿参与游戏。

五、在园亲子游戏的指导策略

针对所观察到的在园亲子游戏进行的情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改善亲子游戏效果的指导策略进行调整。

(一) 幼儿园组织

1.扩大亲子游戏的种类

亲子游戏的种类可以分为体育游戏、结构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和智力游戏, 目前幼儿园内开展的亲子游戏主要是体育游戏和智力游戏这两种游戏, 其他的游戏类型则采用得比较少。幼儿园应当选择合理的亲子游戏类型,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 设置亲子游戏的频率、内容、形式、规则和要求, 并注意几个亲子游戏之间动静交替、集体和分散活动等问题, 以达到更有效的游戏教育作用。

2.选择适合并且吸引幼儿的亲子游戏

幼儿园在选择亲子游戏类型时, 往往首先从活动出发, 为了活动整体流程的顺畅, 往往只对年龄大的幼儿提出适宜的亲子游戏, 并且缩减游戏的时间。家长为了更快完成游戏任务忽视了幼儿的参与, 这样亲子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帮助就远远达不到理想要求。激发幼儿参与亲子游戏的兴趣, 在亲子游戏中, 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 选择合适的亲子游戏, 丰富游戏的材料和种类。

3.建立多元化的亲子互动模式

我国传统的亲子游戏的互动模式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开展, 但是单一的模式并不能为幼儿和同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机会。因此, 幼儿园可以尝试在亲子互动模式上进行创新, 从单一的亲子游戏模式向小组辩论、集体游戏、家庭结对等形式转变, 可以划分为“一一对应互动模式”“二一交换互动模式”“群体结合互动模式”等多种不同形式, 并且可以组织幼儿和家长到公园、户外等环境中开展游戏。在自然环境中, 幼儿的兴奋和好奇的情绪非常有利于激发他们游戏的欲望, 广阔的活动空间也能够使幼儿与更多不同的伙伴开展游戏、发生互动。家长也更能够放松身心, 全身心参与亲子游戏。[3]

(二) 家长参与

1.重视父亲教育在亲子游戏中的重要性

父亲在亲子游戏中更倾向于独立, 并会帮助孩子养成自主的习惯, 培养孩子勇敢、大胆、不怕困难的精神;和父亲共同进行亲子游戏, 可以加速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父亲参与亲子游戏, 还可以开展许多母亲不便进行的“脏”“危险”“探索”性质的游戏, 丰富游戏的类型。由此可以看出父亲的教育在子女的成长中, 具有深远的影响, 有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参与幼儿园的亲子游戏, 既是一种教育态度, 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而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就是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未来。[4]

2.帮助家长明确自身在亲子游戏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亲子游戏活动中, “家长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者, 他们同时兼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5]。现在家长的角色在亲子游戏中, 表现出多样化、多变化的角色类型。此外, 当家长参与亲子游戏时, 应当给幼儿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以此增加幼儿对游戏的注意力, 进而培养幼儿的耐心。家长的介入方式不应该是直接改正幼儿的玩法或不停地干预。因此, 家长在选择介入方式时, 应当根据不同游戏情境的角色而灵活应对, 扮演恰当的角色, 并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以幼儿为主体, 不宜直接教育或命令幼儿。[6]

3.鼓励家长肯定和欣赏幼儿, 创设亲子之间良好的情感氛围

家长应当用欣赏和肯定的目光来看待幼儿的游戏行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 还是在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时, 家长都应该让孩子体验创造的乐趣。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 家长应给予更多的鼓励、肯定和支持, 而不是指责、强行改变孩子的想法。此外, 在亲子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随着家长的情绪而相应地改变情绪, 家长对游戏抱着热情和积极的态度, 幼儿投入亲子游戏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会相应增强, 更能使幼儿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亲子游戏所期望的良好情感氛围。

4.确保家长在亲子游戏中介入时机的有效性和质量

在观察到的亲子游戏中, 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家长未仔细观察就介入和介入频率过高的现象。因此, 指导家长在亲子游戏中的介入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介入亲子游戏前, 应当先思考判别幼儿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哪些行为比较合理, 最后, 通过反复思考和总结, 提高亲子游戏介入时机的有效性和质量。这样能有效地指导幼儿良好的行为, 杜绝不良习惯, 平衡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增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三) 教师参与

1.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游戏设计

在设计亲子游戏活动时, 教师可以邀请家长会的成员, 选取热情和有精力的家长参与亲子游戏的设计, 听取家长在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方面遇到的困惑, 分享成功开展的亲子游戏的经验, 并共同商议选择家长和幼儿都较感兴趣的亲子游戏, 以促进家长和幼儿园的交流, 提高家长参与亲子游戏的成就感。[7]

2.运用示范法对家长进行直接指导

教师在开展亲子游戏活动前的介绍中, 可以具体向家长介绍本次亲子游戏活动的目的、意义、重难点, 以及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 积极地对幼儿进行帮助等, 重在告诉家长指导的时机和具体步骤。当家长进行了错误的指导, 比如责骂幼儿、完全替代幼儿游戏等现象时, 教师应当及时制止并纠正家长的错误指导行为。教师对家长亲子游戏过程中的直接指导, 既是家园合作互动的良好时机, 也能对家长今后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有极大帮助。[8]

3.对待家长因人而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每个家长自身受教育水平不同, 各自的教育观念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及时利用机会, 在亲子游戏时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家长个别交流, 了解家长与幼儿的性格, 还可以定期开展亲子游戏专题讲座, 了解家长的困惑, 解答不同家长的疑问, 从而提高家长的整体教育水平, 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设和谐一致的家园合作环境。[9]

4.开展亲子游戏总结会

在每次亲子活动结束后, 教师可以召开小型家长会, 对整个亲子游戏活动过程进行总结, 将活动中较好的亲子互动方法和过程归纳出来与家长分享, 并进行分析和讲解, 使家长将这些好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运用到家庭各种亲子互动的过程中, 增进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四) 尊重幼儿

亲子游戏是幼儿与最亲密的家人进行的游戏, 开展怎样的亲子游戏和怎样开展亲子游戏, 都应该依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针对现在幼儿在进行亲子游戏中主体地位缺失的状况,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性别的不同, 找出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游戏类型。在亲子游戏开展中, 鼓励幼儿自主选择, 获得锻炼的机会, 在游戏中多提供幼儿与家长交流的机会, 而不是让幼儿完全独立或者顺从家长完成游戏。研究要从幼儿的角度分析亲子游戏的影响因素, 才能让亲子游戏中幼儿的角色不变得被动。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开展好在园亲子游戏不仅能促进家园合作, 而且能让幼儿体验到多样的游戏方式。利用好了幼儿园这一教育平台和幼儿教师的协助指导功能, 在园亲子游戏就能对幼儿发展发挥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洪增.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侯静, 陈会昌, 陈欣银.在家庭自由游戏和智力任务游戏中亲子交往行为特征[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1) :7-14.

[3]赵若瑜.“互动”:共创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浅谈亲子游戏中亲子互动模式的重要性及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5) :158.

[4]肖雨.男性在幼儿亲子游戏中教育价值的探究[J].成功:教育版, 2012 (5) :69.

[5]王凤梅.让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2) :156.

[6]王冬兰, 邹胜菊, 韩婉姝.高学历家长介入亲子游戏方式的现状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1 (12) :88-91.

[7]严羚.家庭亲子游戏的指导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版, 2014 (3) :116.

[8]杨晓岚, 孙爱平.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培养婴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J].教育导刊, 2014 (2) :73-75.

篇4:大班幼儿在园提问行为研究

[关键词]大班幼儿;提问行为;质的研究;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04-05

提问行为作为幼儿自主学习的表现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重视。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幼儿提问行为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多数研究者采用观察法或实验法记录幼儿在家庭与教育机构中的提问行为。分析幼儿提问行为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趋势,并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即幼儿在教育机构中的提问行为数量极少(费广洪,申继亮,姚芝,2003)。

我们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大班幼儿(5~6岁)在园指向教师的提问行为进行研究,以探究幼儿向教师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情境以及教师对幼儿提问行为的反馈,并从师幼互动的角度来分析幼儿的提问行为以及影响幼儿提问行为的外部因素。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质的研究的研究范式。以观察法与访谈法作为收集研究资料的主要方法。

研究者采用质的研究中方便取样的抽样方式,选择比较熟悉的一个幼儿园大班为观察对象,并以非参与式观察者的身份介入到该班级中,记录自然情境中该班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指向教师的所有提问行为。教师包括主、配班教师及保育员。

为确保观察的全面性,研究者全程跟踪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根据实际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半天为一个单位进行观察,共观察了5个上午和6个下午。上午时间为早上8点到幼儿上床午休,下午时间为幼儿起床到全体幼儿离园。研究者的观察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提问的时间、地点、情境、内容以及教师对幼儿提问行为的反馈。研究者采用白描的形式记录幼儿所有提问行为以及教师对于幼儿提问行为的反馈。

访谈法虽然在本研究中处于辅助性地位,但是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访谈分为随机访谈和正式访谈。随机访谈一般是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研究者针对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及教师行为,对当事教师及幼儿进行随机访谈。正式访谈在观察结束之后进行,研究者结合对观察材料的分析,就相关问题对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观察,研究者共收集到124个幼儿提问事件。在对124个幼儿提问事件进行登录、编码之后。研究者根据幼儿提问的具体内容把幼儿的提问行为分为八类,即询问生活事件、询问教师行为、询问活动评价、询问规则要求、询问活动内容、询问活动安排、询问活动材料、认识事物。研究者对不同种类的提问内容以及提问行为出现的情境和教师的反馈进行了详细描述。

1询问生活事件

案例:午休后,大多数幼儿开始穿衣服。由于已经是大班了,教师要求幼儿自己穿衣服。教师坐在凳子上帮一些女孩子梳辫子。这时,一个男孩子拿着两件衣服跑到教师身旁说:“老师,我是要穿这件(一件黑色的毛衣),还是要穿这件(一件灰色的外套)?”教师一边继续帮女孩子梳辫子,一边说:“你先把两件衣服都穿上。等会儿到活动室热了再把外套脱掉。”

在幼儿园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包括保育和教育两个方面。幼儿遇到生活方面的问题自然会向教师提问。这种类型的问题,从提问的目的来看,幼儿多是希望征求教师的意见。寻求教师的帮助,他们一般会依据教师的答案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幼儿提出此类问题并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也不需要拥有很多生活经验。相对来说。教师的回答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多是直接告知幼儿应该怎么做。这类提问行为大多发生在活动与活动的过渡环节或者自由活动时间。

2询问教师行为

案例:在科学活动中,在和幼儿一起讨论完自己了解的关于种子的知识以后。教师请幼儿分组观察种子,并从给定的果实中找出种子。教师到各个小组观察幼儿的活动。这时一个小女孩走到教师面前问:“老师,明年春天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去种这些种子啊?”教师愣了一下,说:“是的。”说完以后,教师开始询问这组幼儿是否已经找出了种子。

幼儿对于教师行为的询问,一般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基于对教师行为的观察而提出的。幼儿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师的行为。思考教师行为的意图却得不到结果的时候,便会向教师询问,目的在于了解教师的行为。幼儿提出这类问题的动机有时是出于对事物的关注。比如上例中,幼儿询问教师是不是要去种“种子”。从表面上看这是幼儿对教师行为的一种询问,其实隐含着幼儿对于“种子”这一事物的好奇。在幼儿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中,种子是要在春天播种的,所以幼儿会推测教师要在春天播种这些种子。由此可见,幼儿的这类提问是以推测为前提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教师对于这类问题一般会给予比较简短的回答。假如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还可能会反问幼儿,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猜测教师的行为。这类提问行为一般出现在自由活动中或者小组教学中。

3询问活动评价

案例:自由活动时间,一组幼儿正在画画:当教师走到这组幼儿面前时,一个小女孩问教师:“老师,你看我画的画怎么样啊?”教师看了一眼,没有回答,径自走开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了。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或者活动结束时会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作出评价。幼儿的这类提问行为不需要太多的前期经验,有些幼儿的提问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让教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有一些幼儿提问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给予指导。教师对于这类提问的回答也是视情况而定,有时候是进行鼓励评价,如“不错”、“继续吧”;有时候则是敷衍了事,比如点点头;有时候也会对幼儿提出实质性的指导建议。幼儿一般是在集体教学和自由活动中提出这类问题的。

4询问规则要求

案例: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讲解已经结束,幼儿正在全神贯注地画画。教师在活动室里走动,观察幼儿画画。这时候一个小女孩问教师:“老师,我画完了,把名字写在哪里呀?”教师说:“写在右边的角落里。”

在幼儿园里,大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安排,小到一个活动中的具体要求,规则无处不在。要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与要求,这种意识在幼儿头脑中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了。在观察中研究者发现询问规则要求的提问数量非常多。幼儿经常会问教师:“我现在可以看书吗?”“我可以站在那里看吗?”这样的提问一般不需要幼儿作出多么深入的思考,是教师所谓的“不用动脑筋”就可提出的问题。幼儿提问的目的在于征得教师的同意,因为得到

教师的允许之后幼儿的行为就“合法化”了。这种提问可能是幼儿实现自身自由的一种方式。因为当大多数幼儿正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假如一个幼儿要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行为,他首先要得到教师的允许。教师对这类问题的反馈通常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就是“可以”或者“不可以”的回答。这类提问行为在自由活动时间比较多见。

5询问活动内容

案例: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观察花与花瓶,然后开始画画。一个小女孩观察了一会儿以后跑到教师面前问:“老师,我要不要画花瓣中间的那些线呢?”教师说:“你能够看到你就画,看不出来你就不画。”小女孩似乎不太明白,但还是回到自己的座位继续画起来。

这一次美术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幼儿学习观察事物,并且表现事物之间的遮挡关系,所以教师一直强调幼儿要从自己的角度来画自己看到的内容。幼儿用眼睛看到的事物是被遮挡的事物,但是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中事物是完整的,所以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是幼儿产生疑问的主要原因。但是案例中教师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并没有解决幼儿的认知冲突,教师可能没有意识到幼儿的这种认知冲突,仅仅是简单回答幼儿提的问题,丧失了一次教育幼儿的机会。幼儿的此类提问行为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是由具体的活动内容引发的。当幼儿面对教师给出的不能使自己满意的回答时。极少数幼儿会就自己的问题进行追问。此类提问行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比较多见。

6询问活动安排

案例:在美术活动中,一个已经画完画的小男孩走到教师面前问:“老师,我们的打击乐课还上不上啊?”教师说:“不上了,小朋友还没画完画呢。”小男孩又说:“我们可不可以分批上呢?让画完的小朋友先上,然后等另一批小朋友画完以后再上。”教师说:“这样会吵到画画的小朋友。”“那能不能用玩桌面游戏的时间来上打击乐课呢?”小男孩接着问。教师说:“那还要看下午体育课要上多久。”

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不同幼儿完成同一活动任务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有些动作比较快的幼儿在完成任务后常常会无所事事,他们可能会主动询问教师下一步的活动安排。对于这类提问。教师的回答一般较为简短,或直接陈述活动安排,或安排幼儿去从事某一活动。这类提问一般出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或活动与活动的过渡环节。

另外。本案例中的这次师幼之间的对话是本研究中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一次对话。幼儿提问的起因是向教师询问某一教学活动的安排,在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时幼儿又连续向教师进行了两次追问。幼儿提出的三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连续性,带有一定的追问性质,从中可以看出该幼儿的思维以及推理过程。可惜这样的提问事件在本研究中极少出现。访谈发现,教师认为这种追问行为在大班幼儿中可能会发生,但是数量很少,“因为这种追问需要幼儿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而这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7询问活动材料

案例:在美术活动中,幼儿都在画画。一个小女孩拿着两支橘红色的蜡笔走到教师面前问:“老师。我怎么会有两支同样颜色的蜡笔呢?”教师说:“我也不知道,你看看是不是其他小朋友丢失的?”

幼儿针对活动材料的提问多是询问活动材料的放置与使用问题。这类问题多是幼儿基于日常生活经验提出的。其中有些问题幼儿可以自己解决。不需要教师作出明确的回答。教师对于此类问题的回答比较简单,通常直接说出答案,指导幼儿的行为。这类提问行为大多出现在集体教学活动或者区角游戏中。

8认识事物

案例:在舞蹈活动中,教师和小朋友们正在学习一个新的集体舞。教师说:“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集体舞,这个集体舞是彝族小朋友在火把节的时候跳的,大家先看老师来跳一下!”这时,一个小女孩问:“火把节是什么啊?”教师愣了一下,说:“火把节是彝族的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大家会穿上好看的衣服。围着火把跳舞,就像这样……”教师开始示范舞蹈动作。

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幼儿会突然接触到一些自己从未听过、见过的事物,这些事物有时又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于是幼儿会以提问题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疑惑。教师经常会听到幼儿问:“这是什么啊?”教师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幼儿提出问题的具体情境。在集体教学情境中,如果个别幼儿提出的问题不在预定的教学目标之内。教师可以给予比较简单的回答,以免妨碍集体教学活动的进行。但是在区角活动中面对幼儿的这种提问,如果有时间,教师应该对幼儿的困惑给予较为完善的解答。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自然情境下大班幼儿在园指向教师的提问行为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幼儿的在园提问行为数量比较少,且大多是低水平问题;教师对于幼儿提问的反馈较为简单。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实地观察,借助已有的理论,认为影响幼儿在园提问行为数量与内容的外部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的制度化生活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观察到的幼儿提出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能算作是科学探究性问题,似乎都是一些琐碎的生活问题。研究者认为幼儿园的制度化生活是影响幼儿提问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幼儿园的制度化生活规定了某段时间内教师与幼儿的任务与行为,如做早操、吃点心、集体活动、区角活动等,幼儿园对幼儿活动的安排是井然有序的。这种井然有序的状态对于幼儿形成一定的内部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与幼儿的行为自由。比如,在某一个活动环节中,幼儿突然提出了一个教师预想之外的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并不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解答清楚。教师面对这样的“突然袭击”。往往倾向于引导幼儿回归预先设定的活动环节,对于幼儿突然提出的问题常常只是简单地予以回应。或是许诺以后再找机会解答这个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问题就不了了之。

2幼儿话语权的缺失

在幼儿园这个独特的场域之中,教师掌控着主要话语权。教师控制着幼儿的活动,决定着幼儿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在大多数活动中,教师常常会要求幼儿“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有问题的话要举手问老师”。教师往往扮演“说者”的角色,而幼儿扮演“听者”的角色,幼儿在大多数时间内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教师对于话语权的掌控使幼儿丧失了许多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机会,也使幼儿丧失了说话与提问的意识,从而影响到幼儿指向教师的提问行为的发生频次。

3幼儿园课程模式

本次研究中选择的幼儿园采用的是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研究者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涉及五大领域的活动,发现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提问行为会稍微多一些。通常在分科教学活动中。教师会按照固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活动,强调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很少为幼儿提供独立探索的机会。对于教学目标之外的问题,教师也较少涉及。而方案教学等教学模式强调幼儿的独立探索,幼儿有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在这些教学模式之下幼儿的提问行为会不会更多呢?幼儿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更加深入呢?这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探索。

4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本次研究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研究者正式观察的第一天,主班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在教师的讲解就要结束的时候,教师看了研究者一眼,然后对全体幼儿说:“对于老师讲的内容谁还有问题吗?有问题请抓紧时间问!”于是,许多幼儿相继提出问题。在后来的几次观察活动中,教师没有再设计“请幼儿提问”这样的教学环节,研究者发现幼儿提问的数量明显减少。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影响幼儿提问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的独立思考留出一定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主动提问的机会,这有利于幼儿提问意识的形成。

篇5:幼儿在园证明兹有苏川浩小朋友

幼儿在园证明兹有赵何瑞小朋友,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7年5月22日 身份证号:***418于2010年9月入园至今在我园进行学前教育,现已学完学前教育所有课程。特此证明!喜洋阳幼儿园2013、4、25

篇6:幼儿园在园证明

案例

张越和王可在同一小区的幼儿园大班就读。由于幼儿园环境较小,为增加小朋友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园经常组织幼儿在小区内的儿童游乐区进行户外活动。2004年1月15 日下午,王老师带领该班小朋友在小区内的儿童游乐区参加户外活动时,张越由于鞋带没系好,在互相追逐打闹中被王可不小心踩到了鞋带,结果绊倒在地,磕破了下巴,还缝了四针,花去医药费800多元。事后,张越的家长以法定代理人身份起诉。要求王可父母赔偿医药费、误工费及精神赔偿费并追究幼儿园照顾不周的责任。

伤害事故并不是发生在园内的,绊倒张越的又是王可,

幼儿园要为此承担责任吗?

【评析】

本案涉及的是一起在幼儿园园外活动中幼儿造成他人伤害的事故责任问题。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组织未成年人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在可预见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造成伤害事故的,幼儿园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可见,幼儿园作为实施保育教育的机构,即使是组织幼儿参加园外活动,也担负着保护幼儿安全的法定义务。就本案来看,张越受到的伤害是由于其未系好鞋带和王可的追逐

所造成的,因此,王可的监护人即其父母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而幼儿园方面,虽然导致张越受伤的事故发生在幼儿园外,但从时间上看,仍属幼儿在园学习活动的时间。同时,老师和保育员在户外活动前未能仔细检查幼儿的衣着,也是造成张越绊倒在地的原因之一,也负有一定的过错。因此,幼儿园也应承担适当的责任。

【建议】

(1)幼儿园选择园外活动时,必须考虑活动是否符合幼儿人身安全。

(2)幼儿园在组织活动前和活动中,应当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并进行相应的安全检查。

(3)如果在幼儿园外的活动中发生了事故,不论是否为幼儿园方面的过错所致,幼儿园的教职员都应当积极救助,这是保教职责的要求。

★ 幼儿每周在园表现评语精选

★ 中班幼儿在园表现评语

★ 幼儿膳食存在问题及对策

★ 幼儿老师个人原因辞职信

★ 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自动化毕业论文

篇7:幼儿园在园安全协议书

甲方:航天幼儿园乙方:入托我园幼儿家长

协议期限:自协议发放之日起至孩子离园之日止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做到让孩子高高兴兴到园,安安全全回家,是教师、家长、幼儿共同的责任,要求教师,家长,幼儿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意识,“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现就孩子在园安全问题达成如下协议:

1、家长每天接送孩子入花园车辆必须摆放在指定地点,不得乱停、乱放;禁止开汽车、骑自行车或摩托车进入幼儿园及儿童活动区,避免对儿童造成伤害。

2、家长严格遵守我园作息时间,早上入园时间7:30—9:30,下午5:00—6:30,接送幼儿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到班和在幼儿园逗留,接完孩子主动带孩子离园,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到园接孩子,请打班主任电话告知。

3、若幼儿园在施工期间,家长接送孩子要负责看好孩子,禁止带孩子到施工工地警戒线内玩耍。

4、为保证孩子的安全,接送人员固定三人,孩子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持接送卡接孩子。若遇特殊情况,需请他人帮助接孩子,必须事前与班上老师联系,说明情况,并把自己的身份证交予所委托接孩子的人,持身份证及接送卡接孩子,否则,不允许接走孩子。接送卡遗失,请及时到班上做挂失登记后补办。

5、家长接孩子离班后,孩子的安全由家长负责。若孩子要在园内玩大型玩具或在园内玩耍,家长必须注意孩子的安全。若家长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引发意外事故,责任由家长自负。

6、(1)、家长每天送孩子入园前,必须认真检查孩子是否带有锋利危险物品或药品到园,如:项链、绳子、饰物、挂件、小刀、珠子、别针等等,禁止儿童将危险物品及药品带入园内。若因幼儿自家中携带的物品对己、对他人造成伤害,一切责任由家长自负。(2)、孩子入园要求着装轻便,易于活动,不允许穿带珠子、带绳子,装饰物多的衣物;鞋子穿着大小适宜,经常检查更换,避免因鞋底长时间磨损打滑出危险。

7、每天送孩子入园,必须把孩子送到孩子所在班级,交给值班老师,家长方可离开。如果孩子生病(流行性感冒、传染病除外),必须与保健室医生、班上教师联系,说明病情。有自带药的儿童,请家长在用药登记表上认真填写后把药亲自交给保健医生。若儿童擅自带药进班一律没收,带抗菌素类药品一律没收,教师有权不给儿童服用。若由此引发危险,一切责任由家长自负。

8、幼儿园交费时间:为了保证幼儿园的正常工作秩序,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敬请各位家长每月1—15号要求交清本月生活费。

9、为了防止意外,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请不要让孩子带零食入园。

10、晨检要求:

(1)、根据昆明市儿童保健所要求;认真贯彻好“预防为主”的方针,敬请各位家长支持保健室做好晨检工作。每天入园自觉督促孩子进行晨检,杜绝传染病蔓延。传染病流行期间,做好相关的预防和隔离。

(2)、若孩子离园后生病或受伤,第二天必须告之晨检医生和老师。未参加晨检的幼儿,各班老师有权拒收。

(3)、若在家中发现孩子突患传染病,家长必须及时通知孩子所在班级教师,报告保健室医生妥善处理。以上规定请按要求执行,反之若由此引发不良后果,一切责任由家长承担。

11、新生入托复查请主动向班级教师说明是否有过敏史、抽风史、惊厥史、传染病史及其他特殊病史,并提交幼儿六病保险本。因隐瞒幼儿病史,幼儿在园内发生事故,一切责任家长自负。

12、请家长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不要乱扔果皮、纸屑、废弃物。不要在园内随地大小便,爱护花草及公共设施,禁止攀折花草树木。

13、为了创设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园内属无烟区,请家长不要在园内吸烟。

14、配合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

(1)、教育幼儿坚决不做伤害幼儿自身和他人安全的事情;

(2)、教育幼儿不能私自离开教师、离开幼儿园;

(3)、教育幼儿不乱摸,乱动室内的电器设备;(包括电视机、DVD、录音机、电子琴、消毒柜、水机、紫外线消毒开关等)

(4)、教室里、楼梯处、厕所里、走廊上等处不允许打闹、跑跳、推挤,做到听招呼,有秩序。

(5)、未经教师允许,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喝水、上厕所、丢垃圾;

(6)、家长(监护人)有义务将幼儿的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异常心理状态等情况明确告诉幼儿园,以便发生情况时能采取措施。

(7)、教育幼儿在园、在班受欺负、受损要及时告知教师。

教育、培养、关心、爱护好每一个孩子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按幼儿园规定,我园教职工禁止收受家长馈赠的礼品和礼金,敬请家长理解并给予配合,同时对幼儿园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您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甲方签章:乙方签名:

班级教师签名:

幼儿班级幼儿姓名______________

篇8:让幼儿在园的生活趣味盎然

问题意识, 对于幼儿来说, 就是有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能够主动思考的习惯。是指幼儿在学习知识的前后, 始终在思索, 对于难点, 重点, 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幼儿园的幼儿对于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喜欢提出问题, 总是想知道为什么。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要注意的是, 幼儿提出了问题, 教师不要马上给予解决, 而是诱导他们自己去分析, 这样由一个问题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 幼儿的思维就能够得到全面的拓展。

二、注重幼儿的背诵

背诵是幼儿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很多著名人士的成功都得益于幼儿时期的背诵, 背诵唐诗宋词, 背诵名家名篇, 背诵英语单词等等, 那么怎样促进幼儿的背诵,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呢?幼儿年龄小, 喜欢玩, 好奇心强, 教师在教学中指导背诵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遍:用多媒体播放古诗或者英语童谣的视频, 幼儿跟读, 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 背景或是白云飘飘的蓝天, 或是百花争艳的花园, 视频声色俱佳, 幼儿看得欢欣鼓舞, 注意力充分集中。

第二遍:消除整个古诗和英语童谣的朗诵录音, 保留悠扬的古筝乐曲, 取消全文字幕, 只有重点词闪烁、提示, 幼儿一起根据记忆, 随着画面的变动, 根据重点词的提示, 随着音乐的韵律将课文完整地进行复述。

第三遍:只播放画面与轻音乐, 取消所有的文字提示, 根据记忆, 幼儿依次背诵。或是一起背诵, 或是小组合作, 或是单独进行, 方式多样, 不一而足。

彻底关闭多媒体, 从头到尾背诵。采用这样的背诵方法, 转枯燥于兴趣之中, 变机械于娱乐之内, 几个过场下来, 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背诵任务, 甚至朗朗成诵, 抑扬顿挫, 他们学得兴味盎然, 学得乐此不疲, 没有一点被动, 没有丝毫的思想压力, 最关键的是, 他们爱学爱背, 养成了爱学的习惯, 学得积极快乐, 学得生机勃勃。

三、从幼儿园就开始注重品德教育

道德是教育的中心思想, 做人是做事的主要内容。开展幼儿园教学工作需要要深入孩子们内心, 需要融入幼儿的生活, 需要随时向幼儿灌输品德教育, 使之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幼儿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让兴趣潜能得到开发, 让个性得到张场。

教师要锻炼幼儿学着写日记, 一开始要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 树立写日记的目标, 每星期一篇, 一年就是五十二篇, 不会的字, 写上拼音, 实在不会没关系, 画画表示也可以, 甚至允许用圆圈代替, 字数不限, 多问一个为什么, 把自己的学习生活记下来, 明白了自己有什么进步。

四、歌曲的力量

通过音乐向幼儿传递德育。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 可以说是童叟皆知, 人人耳熟能详, 从问世以后就传遍大江南北。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听完这首歌打动人心的歌曲以后, 很多人泣不成声, 因为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它是一个感情宣泄的渠道, 这首歌曲对于刚刚学习音乐的幼儿来说, 是非常适合的, 学习音乐、德育双管齐下, 很多幼儿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 学会了向自己的妈妈表达自己的爱。

综上所述, 幼儿园教学充满了艺术情趣, 要了解幼儿的心理, 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生活和学习上的引领, 天长日久, 必然传道功成。

摘要:本文从重视培养问题意识开始谈起, 解读了儿童期背诵的价值和策略, 分析了品德教育的方法, 最后以讨论音乐的力量结尾。

篇9:幼儿园在园证明

一、生活活动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主要指幼儿入园、晨检、接待、进餐、盥洗、如厕、睡眠、离园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生理需求,还是教育引导幼儿学习生活经验、增长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不仅能够从每天必备的生活活动中得到必要的身体锻炼,还能在多样化的生活活动中学习相应的生活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重视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敏感地察觉幼儿的各项需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组织生活活动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教结合,寓教育于生活活动中

幼儿园是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机构,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活活动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应该敏感地察觉其中的教育价值,及时针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对其进行教育。如孩子洗手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还应引导孩子认识洗手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养成常洗手的习惯,另外在进餐前教师可以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进餐习惯,这些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师与保育老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密切合作,相互配合,保教结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稳定性与灵活性并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幼儿经过一夜休息,每天起床至十点是幼儿大脑活跃、精力旺盛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但是十点以后幼儿神经兴奋性降低,这时应该安排幼儿适当的休息或者是轻松愉快地游戏、听故事。午餐后幼儿兴奋性降至最低,是需要午睡的时间。午睡后幼儿得到休息,大脑兴奋性提高,又可以安排其他游戏活动或是户外活动。因此,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要动静结合,进行活动量大的活动之后安排有利于幼儿休息放松的活动。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还要让幼儿熟悉和了解,知道什么时候进餐,什么时候洗手喝水如厕,什么时候午睡。但是时间安排并不是固定的,稳定中应根据幼儿个别差异适当灵活掌握。比如有的幼儿进餐比较慢,那么可以让先吃完的孩子洗手如厕,并不要求所有孩子一起吃完,一起如厕,而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一贯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三)过渡环节提供有趣的活动,减少幼儿消极等待

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间都存在过渡环节,过渡环节是老师感觉最难组织的时间,尤其是生活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有的幼儿先吃完餐点,但是必须等待所有孩子吃完才能离开,幼儿好动和缺乏耐心的特点使他们不可能长久处于安静等待的状态,所以这段时间容易出现幼儿“捣乱”和各种“告状”的行为,这些不当的行为又往往容易导致教师的责备,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在这样的过渡环节,应该减少不必要的一些集体活动,不要把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过细过碎,在活动转换环节应该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请孩子表演、讲故事、猜谜语、玩手指游戏等。提前结束活动的孩子还可以提前做好下一阶段的活动的准备。过渡环节只要教师应对得当,就能把消极等待的时间利用好,组织幼儿进行积极的活动。

二、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对立统一,师幼交往和互动的过程。教师合理组织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可以在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生活必备的知识经验,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技能和学习品质,幼儿也能在与教师同伴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幼儿园的环境是受一定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所组织的一种动态的教育、教学空间和场所。[2]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开放的,也是封闭的,它具有保育和教育意义。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和安全丰富的物质环境对于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良好的物质活动环境有助于吸引幼儿参与活动,能够给予幼儿智力、情感等全方位的信息刺激,促进幼儿积极与环境互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心理环境对幼儿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支持幼儿各种探索活动。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敏感察觉幼儿的各种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差异,因人施教,努力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活动内容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应该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活动方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具有一定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3]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不仅要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还要结合本地、本园和本班幼儿实际,选择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和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三)丰富幼儿园教学活动形式,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相结合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从学习者参与的规模来看,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从学习者参与活动的自主程度来看,可以分为教师指定的活动和幼儿自由的活动,或者是指导性活动和幼儿自由活动。[4]不同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其自身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幼儿的学习兴趣,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小组合作和幼儿个别活动相结合,教师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支持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

nlc202309090436

三、游戏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幼儿园的游戏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的,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幼儿获得愉快情感体验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贯穿幼儿一日生活

幼儿一日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户外活动均可以采取多样的游戏进行,比如,在幼儿集中一起走时,可以换个方式,像小猫那样踮起脚尖走,或是像袋鼠那样跳着走;教育活动中,模拟娃娃家、儿童医院,让儿童在游戏中充分扮演各种角色,获得生活经验;户外活动中,让孩子爬雪山、过草地,在游戏中锻炼钻、爬、平衡和攀登的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与同伴积极互动,快乐学习。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

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一系列的变化,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和深刻;游戏中活动的组织形式也逐渐复杂,集体性增多;游戏活动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逐步提高;游戏的时间逐渐增加,4~5岁的中班幼儿游戏时间可以达到一个小时,而大班孩子可以玩更长时间;从参加游戏的成员看,3岁左右孩子较多的是独自游戏或是平行游戏,到了中大班,孩子可以进行群体游戏。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组织中,应该根据幼儿实际活动情况,根据孩子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玩,尽情地玩。

(三)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是开展各类游戏的前提和基础,幼儿的游戏活动离不开材料,教师要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的条件,提供丰富的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丰富游戏的环境。只有具备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孩子才能在游戏情境下积极参与各项游戏活动。教师首先要创造安全有效的游戏场地,提供适宜、安全的游戏材料,尤其是体育游戏,若是场地和活动材料存在安全隐患,是不适宜幼儿开展游戏的;其次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到高兴、愉快,喜欢、乐意跟同伴玩;最后是增进幼儿游戏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让儿童会玩,在玩中学、玩中成长。

(四)尊重幼儿自主游戏的意愿,给予适当的指导

游戏是儿自主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本质的最基本的表现,应尊重孩子自主游戏的意愿。同时孩子的游戏也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在组织各种类型的游戏时应该教会孩子怎么样玩,比如角色游戏,教师首先要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经验,知道各种角色的作用,然后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是玩小熊请客,还是小蜜蜂找妈妈。通过师幼共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教师引导孩子做好角色分配,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抓住契机,做好帮助和指导工作,当孩子遇到难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孩子愉快地结束游戏,激发孩子进一步深入游戏的意愿。

参考文献:

[1][4]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81.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上一篇:清水小学扶贫攻坚简讯下一篇:歧路年华心得体会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