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2024-05-15

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共8篇)

篇1: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邯郸市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肥乡县天台山村

天台山村距邯郸市东20公里,属肥乡县管辖,在县城西偏南8公里,为天台山镇政府驻地。村内现有人口1400余户,总人数5412人。耕地8641亩,均为汉族。处冀南平原南部、太行山东麓的古黄河和漳河的冲积平原上。地势,西南略高,东部偏低,地面平坦,东部、南部为粘土,北面属二合土,西地沙壤土。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较长,雨季集中在7、8月份。1965年4月开挖团结渠横贯村西。明《嘉靖广平府志》卷之一《封域志》:“土壤沃饶,优于邻境。„„由肥乡而国而天下可肥矣”。这里土质肥沃,水质甘澈,民风淳朴。

这里曾蕴育过浓厚的赵文化,司马迁《史记》记载赵成侯与魏惠王曾在天台山村的葛孽城相会,共同商讨抵秦方略。《战国策》记载赵武灵王与夫人吴娃、赵惠文王、平原君赵胜、肥义等历史名人,将这里做为“养邑”,长期居住。这里是赵武灵王夫人吴娃的故里,平原君赵胜的诞生地。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曾诞生了伟大的医学家、炼丹家、道家鼻祖葛洪。

天台山村古寨墙、葛孽城遗址、天台寺等古建筑遗址和历史名人,为冀南大地留下了浓浓的古文化神韵。

肥乡县最早设县在天台山村的葛孽城。民国《河北通志稿》记载:“肥乡故城在县西二十二里”,可知魏晋、北魏时期,肥乡县治之所在天台山村西南的葛孽城,古城遗址至今尚存。据《河北省县名考源》载:“肥乡县置县前当为乡,县并乡字为名”。是说置县前这里就叫肥乡,置县时以原名字不变,称为肥乡县。《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据肥乡县旧志载:战国时,赵国的相国肥义(传说为今肥乡县西部肥地人),因辅佐赵惠文王而死难,后人赞许他壮烈,所以三国魏黄初二年在肥地建县时,将县名命名为“肥乡”县,肥乡即肥义之乡。肥乡县最早所辖,应该指天台山村一带。天台山村何时建村已经不可考。根据吟咏天台山村天台寺诗词并《县志》记载,明人程学礼《过天台山市有感》上说“往昔谁知传赵胜,而今里名失荆轲”。可以推断建村应该不晚于战国时期。村东头曾有土山,高数丈,周围长“数百步”,上建有“天台寺”,后来被漳水湮没。《县志》记载寺内“天台晚眺”为县“十景”之一。并称“村由寺兴”。清朝及民国年间,天台山村曾分为东西南北和清秀五个天台山村。

天台山村这方神奇的土地,自古而今,人民勤劳俭朴,在耕读、技艺、治家之余,曾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物质财富,历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延续着文明的火种。小镇现存有葛孽城、古寨墙、天台寺、日落晚眺石、藏兵洞、八步三眼井、赵王路等物质文化遗产。

天台山村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民俗。这里是红色文化传承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便诞生了以杜秀生、王兰、孙代宗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员,他们领导冀南地区革命和抗日,为这里增加了深厚的红色记忆。李家木板年画、柳子腔戏、民间烟火、庙会、剪纸艺术、中医药文化等,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历史,一个个奇迹,一个个亮点,将小镇描绘的绚丽多彩。天台山镇文化活动中心始建于1981年,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具有阅览室、培训室、台球室、电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和多功能活动厅,备有录像机、EVD、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村民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中心。现秧歌队、舞狮队、腰鼓队、唢呐队等民间文艺团体20 余支,举办“农历六月初二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天台山镇象棋比赛”,每年正月“对对联”、“猜谜语”等活动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多次举办传统武术、花车、划旱船、大头舞、舞龙等文化节目,使本土文化重焕生机。

1990年10月,天台山镇文化活动中心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站”。1991年3月,河北省文化厅授予天台山镇文化站为省“先进文化站”称号。1999年8月16日,邯郸市文化、卫生、民政、科委等16个部门与肥乡县12个部门在天台山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邯郸市“心连心”艺术团慰问表演,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予以报道。天台山镇文化站被广大农民称为“精神家园”。

村内交通方便,正北4公里上309国道,向东至南杜齐、向南至焦营、向西至肖庄村均是柏油路。村内东西大街、贸易街南北段均是柏油路。2010年6月至11月,村内西环路、贸易街和沿南环路全部进行路面铺修,水泥路面,广阔净洁,所有沿街均安装LED高配置路灯,入夜,村民在路旁跳舞唱歌,异常热闹,人民颂扬和谐社会,国富民康。

为了村民有个良好的住宅和生活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天台山村率先从空心村打响,在不占用耕地前提下,于村中央地带开出一块试验田,现在7栋天福居居民楼已经竣工入住,为三年大变样做出了贡献。2009年,全村吃上了天台山村水厂深井水,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如甘露流进了全村每一户,纯净甘甜,方便村民吃水。

天台山镇中心小学位于天台山村,在建设学校教学楼和实验楼时,天台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争取外地资金,在县委政府帮助下,利用台商王永庆爱心施资,建成明德小学。学校内的戏剧脸谱长廊,在使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也增加了民族文化修养。

天台山村新建幸福苑,建筑面积达1700平方米,有专人负责照顾家庭特殊原因鳏寡人员,这一举动,彻底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使村民摆脱了养儿防老传统观念,为村人口科学增长和老年人有了自己晚年生活住所提供了保障。幸福苑内设有琴棋书画和健身等设施,真正是老年人的生活乐园。

天台山,一个拥有着古赵文化历史,“古赵文化”与“中国天台山文化”互为交融,佛教天台宗文化延伸,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镇,在快节奏的新时代,勤劳淳朴的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文明美丽的村庄,如同镶嵌在冀南大地的一颗宝珠,闪闪发光。

篇2: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自查报告

白鹭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南客家中部地区赣县的北隅,距县城63公里,与兴国县和万安县接壤,有着87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白鹭古村有13个村民小组,600余户,总人口2700多人。古村落依山傍水,沿着鹭溪河呈月牙形分布,南北走向,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面积约0.5平方公里。2006年参加中国十大古村结盟活动,为中国十大古村结盟村之一。2007年参加了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的评比,进入了二十选十范围。2007年12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12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3月举办了第一届“白鹭古村正月十五迎彩灯、抢打轿活动”并正式对外开放。同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0月成立了白鹭古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制定了古村保护规划。

为了更好地维护古村原有村庄布局,切实有效地保护开发好白鹭古民居群。?年聘请了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白鹭古村保护规划——《赣县白鹭古村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2008—2022年〉》、《赣县白鹭古村旅游修建性详规》、《白鹭新村(圩镇)总体规划》以及《白鹭古村环境林相改造规划》。其中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科学合理,保护原则、内容和范围的确定适合古村实际。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建设控制要求能有效促进古村发展,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分清晰准确,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制定有效。保护规划的编制是经过设计人员在一线深入,充分调查、了解、统计、分析的情况下制定的,规划编制期间广泛征求相关部门、社会人士、村民意见,进行了多次专家评审和听证会,以求古村的整治和拓展能全面彰显古村的文化特色。

规划期限为2008至2022年,近期至2013年,远期至2022年,规划建设控制区总面积约 ?公顷,保护区范围总面积?公顷,环境风貌控制区范围面积 ?公顷。

2008年9月,白鹭古村保护规划方案由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9月下旬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实施。保护规划批准实施后,政府及时将规划图在村民各主要入口醒目位置予以公示。

二、加强古村文物保护

为了切实保护古村历史风貌和其中的历史文物及古建筑群,县、乡、村三级相关单位对白鹭的文物保护做了大量工作。自2007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后,赣县文化局博物馆对白鹭古村68处明清建筑进行了登记造册,并于2003年公布兴复堂、兰善堂、王太夫人祠、绣花楼、葆中堂、四逸堂、书箴堂、书升堂、文庆堂、兰胜堂、世昌堂、毓祯堂、景福堂、致敬堂、广庇堂、佩玉堂、保善堂、福神庙、洪宇堂、仙娘阁、东河戏台、福字照壁等22处古建筑为县保单位。2006年兴复堂、王太夫人祠、葆中堂、佩玉堂被申报为省保单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赣县博物馆普查人员再次对其重新确认、丈量、照相、绘图、建档等工作。古村古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2010年,拟将福神庙、洪宇堂、兰善堂三处古建筑申报为省保单位,目前初审已通过。

三、出台古村保护规定

2009年2月,县政府制定和印发了《赣县白鹭古村保护规定》,于同年5月1日起实施,此为古村保护第一个管理规定,明确了古村保护意义、保护对象、保护范围、维护修缮等建设活动审批要求,特别是明确了古村保护规划范围内严禁的活动及违反规定将依法追究责任。

四、落实古村保护措施

县政府高度重视古村保护工作,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国土、乡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规划建设局负责古村的规划建设业务指导、服务;文化局负责对古村建筑、古村文物的普查、登记、申报、保护标志、档案管理工作,并确定博物馆为古村保护的具体机构,落实保护管理人员6人;旅游局负责古村的旅游开发;白鹭乡政府负责古村的日常工作,牵头做好古村的保护、维护、修缮、管理等工作;古村成立旅游工作站,负责古村保护工作宣传,村规民约制定,生产生活管理,环境卫生养护,防火安全保护,维护修缮建设管理等工作。村庄制定了保护区和新村建设计划,在核心保护区内重点以维护、修缮为主,对已形成并需改造的村民建筑,由规划建设、文化、乡政府等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的改造方案后实施,对新村内建房的村民建筑,则根据古村传统建筑风格和现状村落风格进行规划设计,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

五、加大古村保护开发投入

近几年,通过各种渠道整合资金49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改造资金200万元,历史建筑修缮、环境整治资金200万元,日常管理经费1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是:建设旅游接待中心1处,共拆除破旧杂房80余间,搬出古建筑居民40户,整修道路800米,新砌水沟520米,设立垃圾、果壳箱26个、垃圾池5个,建设公厕2座,投资2万元建设占地200平方米的农民健身中心,设立警醒保护标识牌16处,建成文物陈列官1处,建立保护规划,管理办法,修复建设,保护信息,村规民约等公示栏。接通自来水户103户,开发旅游农家菜馆、宾馆2个,引进客家钟氏宗亲在村庄附近投资1200万元兴建钟氏文化园,鼓励民间筹资100多万元恢复文峰塔。

六、白鹭古村保护现状

近年来,古村内违章建筑日益增多,居民不听劝阻、违规抢建之风甚行。据统计,古村内违章建筑共有14栋,其中核心保护区内2栋,核心规划区内12栋。为遏制违章建筑之风,乡政府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户主会、个别上户谈话、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栏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古村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力度,消除居民违章抢建的错误意识,但是收效甚微,居民违章抢建之风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为此,乡政府也组织过乡干部对违章建筑进行强拆,但是受到当地居民的强行阻拦,并诱发了群体性事件。

此次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县委、县政府临时成立了一支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法制办、城建局、博物馆、旅游局等多部门组成的白鹭古村保护与开发宣讲组,与白鹭乡乡村干部一起,上门入户了解居民思想状况,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并根据上户调查了解的情况,制定了既符合村民代表的意愿、又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和运作流程,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动员群众自主申报维修和整治。同时,进一步加快了修建性详规的编制进程,邀请了专家对古建保护的相关政策、立面效果要求以及白鹭古村整体规划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组建古建维修专业队伍对倒塌和濒临倒塌的危房进行了及时的抢救。此外,在白鹭乡河背建设了安置新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古村居民搬迁至安置新村居住,有效地缓解了古村居民的住房压力。

尽管在应对此次群体性事件中,县乡两级政府都付出了不少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政府与古村居民的矛盾趋于缓和,但由于规划编制慢、土地调规尚未完全到位、古村旅游及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乡镇财力无力承担如此大规模的古建维修、古村违章执法乡镇有责无权等因素影响,古村内违章建房、违法抢建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治理,违章建筑仍然是影响古村旅游开发进度的一大障碍。

七、白鹭古村旅游发展下一步工作打算

1、尽快编制《白鹭古村修建性详规》、《古建筑维修方案》和《古村旅游线路整治方案》,早日争取上级维修资金。

2、创造条件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进度。主要是破解土地、资金等难题,尽快组织实施。针对汽车站和游客服务中心属永久性建筑,且要占用耕地,我们采取以土地“增减挂”指标覆盖的办法,加快建设。同时利用土地“增减挂”指标搞好停车场周边土地开发,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3、组织力量抓紧相关资料的准备。

4、选聘具有旅游运作经验或市场化运作经历的干部充实到旅游开发公司。

5、尽快启动白鹭新村建设,解决好移民安置和资金回笼问题,加快旅游开发建设进程。

篇3: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1 临沣寨聚居传统特色景观的构成

临沣寨历史悠久, 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水 (石河) 经 (宝丰县) 城北复南, 沣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 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 一由村北而东, 环村一周, 复东北至石桥入汝”。这里的“水田村”即为今天的临沣寨。村落的传统特色主要是由一系列要素通过一定的结构组成的, 临沣寨的传统特色主要由文化传统特色、村落结构、自然环境等组成。 (如表1)

1.1 姓氏聚居文化

临沣寨中朱姓姓氏居民占了绝大部分。传说其宗族为明朝万历年间有山西移民至张家埂, 最初, 朱家人以给这里的张家大户人种田编织芦苇为生, 沧海桑田, 200多年后张家倒日渐败落, 靠给朱家种地为生, “张家埂”由此更名为“朱洼寨”。临沣寨既是依托自然山水而建造, 同时也体现了姓氏聚族而居的村落传统, 是河南封建寨堡型建筑的典型代表。

1.2 盐商文化

清道光年间, 河南内地不产盐, 当时盐主要靠水运从沿海地区运往内地。朱家宗室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依靠盐运业发家。清中期, 朱氏家族达到事业顶峰, 其中朱紫峰官居二品, 还当上了河南汝州直隶盐运司知事。朱氏家族一跃成为“郏之巨族”。朱氏三兄弟发迹后乐善好施, 多行善事, 兴办祠堂, 修筑寨墙, 施舍乡亲, 受村人尊崇。

1.3 寨门

寨墙在其东、南、西北各设一门作为通向村外的主要通道。门的位置按照八卦形制设置, 其中西北门上有红石门楣石扁, 刻有楷书“ (临沣lin feng) ”二字 (图1) 。字体丰腴浑厚, 气势恢宏。西北门因临着沣溪而得名, 这也正是今天临沣寨寨名的由来;南门叫“来曛 (xūn) 门”, 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 “来曛”隐含着祥和美好, 喜庆大吉之意;东南门叫“溥 (柏) 滨”门, 取自“利溥渠之滨”之意。东西两门都不是正方向, 这样从寨墙外很难窥探到寨内详细的情况, 有利于军事防御。南门正面朝南, 平时很少开启, 据说是用于接待尊贵的客人。

1.4 寨墙

临沣寨依照河南传统的寨堡式形制而建, 整个村落被醒目的红色石砌的寨墙环绕, 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寨墙为明代朱氏兄弟建造, 平面呈弯弯曲曲的椭圆形。寨墙上每隔1.5米有一个垛口 (图2) 。每个寨门上方都有红石水槽, 可以将水注入两扇大门上, 防止敌人火攻。寨墙上还有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寨周围有5座哨楼。临沣寨寨墙外是护寨河, 与红石寨墙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5 街巷

自然街巷是临沣寨主要的道路。寨内的街巷由各个院落退让形成道路, 街道的尺度较小, 多呈“井”字形分布, 村民沿街而居。主要道路沿东西主街横穿而过, 构成村落的骨架。建筑多为四合院式结构, 主房位于轴线端处。村落中间还有不少弯弯曲曲的小街道, 深入于套院之中, 用于联系各个院落。寨外的街巷沿护寨河向外展开, 主要为素土道路, 村落利用东高西低的地势系统的组织排水。

1.6 传统民居

临沣寨明清民居建筑保存完好, 寨内现有明代民居一栋3间、清代民居100余栋400多间, 建筑大多沿街, 多为脊坡式的瓦房和楼房。明代建筑在临沣寨寨内南大街北侧, 平面凹陷, 面阔3间, 五步架进深。临沣寨民居为清代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 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院落有二十多座。

在村内西段, 坐落着其中朱氏三兄弟的宅院, 体现了清代晚期的建筑特色。朱氏三兄弟的宅院中, 保存较为完整的是朱紫贵的宅院和朱紫峰的宅院。朱紫贵的宅院为三进院落。建筑沿中轴线布置。如 (图3) 。宅院呈狭长型, 进深较长, 院落布局严谨。正房最高, 均为砖石结构的二层楼房。二楼楼上两端的山墙上砌有用红石透雕成“”字形的窗户, 建筑装饰简洁。内敛而含蓄, 朴素而古雅。

朱紫峰在朱紫贵宅院的东边, 即被称作“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朱镇府 (图4) 。朱镇府系清代盐官的官宅, 占地2516平方米, 是一进五的四合院。宅院是大院套小院的结构。高大宽敞的会客厅、精美的石雕、木雕、彩绘可见当年朱镇府的华丽气派。朱紫云的宅院在在北大街东边, 被称作“棂子门”, 是一座一进二的宅院。整座宅院朝北, 建于清道光11年, 院内东西厢房为砖石结构的瓦房, 窗户下边是砖墙结构, 门窗及周边是木制结构, 门窗的装饰纹样精美。

1.7 建筑装饰艺术

临沣寨中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精美。有的门洞拱券上都雕刻精美图案, 十分美观;有的建筑装饰有小巧玲珑的木格子门窗, 有的房屋的山墙上方砌有精美的镂花窗户用以采光;有的立柱的基座上或柱绘有富有寓意的图案;有些房子的屋脊上砌有石雕麒麟、仙鹤等象征美好的祥兽, 以求吉祥, 五脊六兽形态各异, 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2 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修建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新建筑。临沣寨的居民具有一定的名城保护意识。在新建民居的过程中, 大多自觉的保存了传统特色, 采取建造砖木脊坡式的瓦房建筑, 他们认为周围都是坡屋顶的建筑, 建造平屋顶的建筑不好看, 但是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上仍有不协调的装饰出现 (如图6) 。的建筑在大门上采取了白色瓷砖的面材, 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3 临沣寨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1 保护临沣寨的文态环境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与他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村落中的村民、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 构成了村落独特的景观意

文资源 (文物, 地上、地下的遗址) , E (Environment) 指保护区的整体环境风貌 (文态和生态环境、传统格局等) , D (development) 指保护区的协调发展[2]。

3.2 尊重村民传统习俗, 保护传统的生活方式

村民的是村落的主体, 村民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也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村落的灵魂和村落文化延续的根基。21世纪, 随着世界文明的交互和经济的加速发展, 文化村镇的现代化过程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在临沣寨中, 村落的空间聚落结构已落后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 限制了村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历史文化名镇 (村) , 必然要使村镇的空间结构符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在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过程中, 任何迫使村落居民拘泥于保守的生活模式的保护策略, 或者人为的阻止外来文化的干扰保护策略都是文化的策反, 是难以长久持续的。所以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 一方面要顺应文化物种自然演替的规律, 另一方面要保护村镇的历史文化, 为子孙后代留下历史的地标。

参考文献

[1]左满常, 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80-81.

篇4: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关键词:利克村;巍山县;古民居;历史文化

利克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积雪,夏无酷暑,气候温凉,年降雨量726毫米,年平均气温15.5度至16.4度左右,无霜期255天左右,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村庄建在依山伴水的一个小山冲中,村后是一年四季绿阴葱茏的云南松,微风轻抚,松涛悦耳。村北有自然形成的水塘,清澈见底,游鱼可数,还有浇园洗衣之便。村庄周围竹丛、香樟树、楸木等环绕,绿影婆娑,景致迷人。近年来,庙街镇小春生产时节以利客村为中心连片种植万亩油菜,花开时节,自成一景,吸引了众多游人竞相观赏。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

(一)古建和遗址

1.利克村土主庙

土主崇拜是巍山彝族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土主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产物,为本民族或家族的保护神。彝族把真正能代表本民族气质和精神的、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深受公认的历史人物尊为“土主”,把他神化并崇仰膜拜,至今影响深远。彝族的土主崇拜习俗在这里得到保护和传承。

2.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隔箐与民居群遥相呼应,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光绪重建,民国时又做过维修。宗祠座西向东,一进院,院落宽敞,现存大殿及照壁。每年正月初二的祭祖习俗一直沿袭和传承。

3.郑学祖宅

这是村中郑氏第十四代子孙于清末建盖的老屋,是一栋由四合院和三房一照壁相连的建筑。一百多年前,房主人和村中其他几家养马人组成的马帮,在茶马古道上披星戴月,行走奔忙,有了一些积蓄后,请了巍山有名的工匠建盖而成。这和巍山历史上是茶马古道重镇又有了一些联系。

4.郑辉祖宅

郑辉祖宅建于清光绪末年,座西向东,为三房一照壁格局。由大门、圈房、照壁、主房、两耳和两厢组成,均为重檐硬山顶,明间走廊为卷棚顶。房主人郑徽祖饱学多才,尤精于书画,曾在蒙化劝学所任职。北厢房二楼存木刻对联一幅,明间的六扇隔扇均存有书画作品,三扇为书法,三扇为绘画,均系房主人杰作,观之,可见主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二)村落与民居

1.村落风貌与格局

利克村前有阳瓜江,后靠青山,民居群依山势逐步递升,天然地形成上、中、下三排,东南西北各建有一道栅门,民居既为一个整体又相对各自独立,颇有营寨之感,这自然与村落形成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民居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精巧,结构合理,极富特色,构筑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对于风水的利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古村还注重人文精神的铸造,其建筑院落造型古朴,外型素雅,做工精细,装饰彩绘简洁大方。

2.民居建筑特色

村中较完整地保存下来34座传统的木构架庭院式住宅。中心庭院式建筑以木构架房屋为单体,依地势在南北或东西的主轴线上建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厢房,形成次要的东西或南北向轴线。较大住宅可沿纵轴线设两个、三个以至多个这种“一正两厢”,形成多进院 。正房的间数是奇数,而且明间宽于次间,门开在明间,以突出中轴线。正房无论在尺度上、用料上、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优于其他房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人住外院。

村内民居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传统规范与高度灵活建筑手法的综合体。除了上述的特点外,民居建筑很注重天井,天井是建筑体与空间渗透的主要媒介,也是主人赏花、观鸟、休闲的生活场地。

二、村落传统历史风貌特色

(一)历史悠久

利克村村落的形成,几乎与明代军屯历史同步,与明王朝建设开发云南有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这对巍山明清古城的保护和研究,对巍山星罗棋布的汉族村庄的形成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二)传统风貌保护完整

几百年过去了,利克村传统风貌依旧保存完整,没有一点现代建筑参杂其中,这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最难得最大的亮点。村中的几条古巷幽深,34座宅院幽静,古井栅门,传统木构架,青瓦屋顶,土基砌墙,淡墨彩绘,照壁成景,形成村落建筑文化完整的体系。

(三)建筑艺术是传统建筑的典范

利克村的建筑,从村庄格局到每户宅院的布局,小到天井花台,门窗的装飾,处处透出实用和精致。其建筑艺术和手法,对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都可提供极其宝贵的素材,彰显出中国传统建筑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农耕文化丰富厚重

利克村至今还是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村庄,几百年来围绕农耕社会形成的诸多的生产生活习俗,民间工艺、民间故事,谚语等还在传承,有的已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的还一直是人们日常行为和处事的准则,这也是需要人们“记住乡愁”最重要的内容。只要食物的生产方式不改变,农耕就存在,以土地为中心的传统村庄就存在,依附于农耕的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就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

(五)多元文化并存

巍山是彝族回族自治县,各民族共同创造丰富发展着巍山的历史文化。利克村北面就是唐代以彝族为主建立的南诏政权建筑的第一座都城遗址——山龙 山于 图山城址和东面的蒙舍城遗址,还有佛道和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并存的天摩牙寺,逢庙会,村里人都虔诚地去祈祷和祭祀。村中除了有郑氏宗祠外,还有供奉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的土主庙,祭祀郑氏先祖日是全村人的盛会,祭祀彝族土主仍然是全村人隆重的节日,形成了多元文化相交、相融的现实。如此,中原文化的千古风流和边地文化的绚丽多姿,构织成利客村多元文化的绚丽篇章。

五、结语

篇5: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最近几年,在上级各领导及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村两委的带领下,村中广大群众的配合支持下,使陈宅村的经济、生活、文明、环境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经过大家的努力,陈宅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得到了可喜的成绩:获得省级文明村, 被丽水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一年就荣获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文化示范村、省“最美丽乡村”之一、省***法治村、省绿化示范村以及市级文化村、市级卫生村、市级生态示范村等多个省、市级荣誉,获得县四星级“和谐村居”、县体育健身村等荣誉。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陈宅村两委紧紧按照新农村“二十字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整治影响村庄环境的脏、乱、差为突破口,着力提高群众文明程度,实现村级管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并邀请了东南大学的旅游系郑云波教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本村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陈宅在以上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具体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邀请了县农业局等单位专业人员对村民开展新型农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20在县农业局的帮助下,陈宅村建立了百亩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同时,在稻田里套种养田鱼。引导帮助农户发展养殖业,使养鸡、养羊等一批特色养殖专业户不断涌现。进一步鼓励在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实行劳务输出。全村外出务工人员现已经超过300多人,其中近90%人员为出国务工。近几年来出国华侨回报家乡经济建设及基础设施共计达100来万元。充分利用本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做好本村旅游的开发与规划工作。创办“农家乐”休闲旅游,配套“七星”茶、番薯粉等特色食品开发,增加村中的就业机会。

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为了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村里先后投入10多万元,建立了老人活动室、棋p室、图书室、影像室、篮球场等群众娱乐场所;投入5万元,新建了一个标准篮球场,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购置了十几副体育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动中心,增强群众的体育健身;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成立了村腰鼓队、秧歌队、篮球队、鱼灯队、书法兴趣小组等队伍;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和政策教育,加强法制宣传,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全村遗体火化率达100%,群众自觉实行丧事简办;社会风尚良好,邻里和睦,无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九年义务教育率和计划生育率均达到100%;每年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户)、好媳妇等评比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和谐家庭、和谐村庄的建设。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卫生机制,切实改变村容村貌

一是抓好制度建设,召开村民会议对原有的卫生保洁等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聘请在村中威信高、敢说话的人员组成了村卫生监督小组,安排专人负责街道的每日清扫和垃圾清运。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4万元,对村内主要道路全面实行硬化;投入3.1万元,对主要路口安装了33盏路灯;使村内主要道路亮丽、整洁。每年定期组织干部群众对村内河道进行疏浚,水面安排专人每周进行清理,同时在河里放置田鱼等观赏鱼类;投入近27万元,对村庄的生活用水及家村家庭卫生厕所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自来水进行了扩容,保证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做好家庭卫生厕所改造工作,户均拥有卫生厕所率达95%;动员村民进行外墙美化,投入资金12万余元,改造赤膊墙11100多平方米;投入16万元,对河道进行了全面的除污清理,并定期进行保洁;建立健全了保洁制度,招聘1名保洁员对村内的垃圾每日进行清扫;投入22万元,对村中的陋厕进行拆除修建,共拆除破旧简易厕所、灰寮78座,其中今年拆除6座;修整灰寮21座,今年修建12座;石彻旧墙修整35米;并建成卫生公厕三座,卫生厕所改造率达97%;投入16万元,建造绿化带3公里,种植树530棵,建设花坛9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5%;购置垃圾箱10只,小垃圾筒68个,设立卫生制度固定宣传牌3处;清理卫生死角50多处,生活废弃物得到了处理;清洁能源实行利用。加强村庄规划工作,村庄建设规划和文物保护性规划均已完成编制。

四、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实现村级***管理

篇6: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录)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个;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个;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公布,共36个。第四批:2008年10月30日公布,共36个。

北京市

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1)

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2)

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3)密云县古北口镇(4)

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5)[1]

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5)天津市

天津市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5)

河北省

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2)

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3)

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3)

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3)

涉县偏城镇偏城村(4)

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4)

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5)

山西省 临县碛口镇西湾村(1)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2)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2)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2)平遥县岳壁乡梁村(3)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3)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3)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3)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4)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4)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4)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4)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4)

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店头村(5)阳泉市义井镇大阳泉村(5)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5)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5)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5)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5)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5)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5)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5)新绛县泽掌镇光村(5)

内蒙古自治区

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2)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召村(3)江苏省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3)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3)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5)浙江省

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1)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1)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3)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3)

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4)

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5)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5)2

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5)仙居市白塔镇高迁村(5)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5)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5)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5)

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5)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5)

安徽省

黟县西递镇西递村(1)

黟县宏村镇宏村(1)

歙县徽城镇渔梁村(2)

旌德县白地镇江村(2)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3)歙县郑村镇棠樾村(3)

黟县宏村镇屏山村(3)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4)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4)黔县碧阳镇南屏村(4)

休宁县商山乡黄村(5)

黟县碧阳镇关麓村(5)

福建省

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1)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2)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2)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3)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3)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3)

福安市溪潭镇廉村(4)

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4)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4)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5)

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5)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5)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5)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5)3

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5)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5)江西省

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1)

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2)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2)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3)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3)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3)

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4)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4)赣县白鹭乡白鹭村(4)

吉安市富田镇陂下村(4)婺源县思口镇延村(4)

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4)

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5)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5)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5)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5)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5)

山东省

章丘县官庄乡朱家峪村(2)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3)即墨市丰城镇雄崖所村(4)

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5)河南省

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2)郊县李口乡张店村(4)

湖北省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2)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3)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4)

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5)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5)

湖南省

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1)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3)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3)

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3)4

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5)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5)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5)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5)广东省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1)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1)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2)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2)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2)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3)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3)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3)

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4)

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4)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4)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5)梅县水车镇茶山村(5)

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围村(5)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5)广西壮族自治区

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3)

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3)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4)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5)四川省

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2)

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2)汉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4)

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5)

贵州省

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2)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3)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3)

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4)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4)

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4)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村(4)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5)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5)5

雷山县郞德镇上郞德村(5)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5)云南省

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2)诺邓镇诺邓村(3)

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4)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4)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5)陕西省

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1)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2)青海省

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3)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电达村(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2)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4)

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村(5)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5)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卫市香山乡南长滩村(4)

海南省

篇7:河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为弘扬民族传统和中原文化,促进河南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等法规,经申报、评选得出,名单如下:

 第一批

 历史文化名镇

禹州市神垕镇,淅川县荆紫关镇。 第二批(2007年公布) 历史文化名镇

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新安县铁门镇,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禹州市神垕镇,禹州市鸿畅镇,临颍县繁城回族镇,郏县广阔天地乡,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遂平县嵖岈山乡,光山县白雀园镇,光山县泼陂河镇,永城市芒山镇。 历史文化名村

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临颍县皇帝庙乡小商桥村,郏县堂街镇临沣寨,郏县李口乡张店村,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 第三批(2008年公布) 历史文化名镇

郑州市巩义市康店镇,安阳市林州市任村镇,安阳市滑县道口镇,许昌市襄城县丁营乡,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信阳市固始县陈集乡,商丘市永城市陈官庄乡,商丘市睢县后台乡。

 历史文化名村

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平顶山市郏县薛店镇下宫村,平顶山市郏县茨芭乡苏坟村,平顶山市郏县茨芭乡姑嫂寺村,平顶山市鲁山县仓头乡仓头村,信阳市固始县武庙乡锁口村。

 第四批(2011年公布)

 历史文化名镇

尉氏县洧川镇,滑县万古镇,桐柏县淮源镇,永城市李寨镇,商水县邓城镇,淮滨县张庄乡,济源市轵城镇

 历史文化名村 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村。

 第五批(2012年公布)

 历史文化名镇

登封市君召乡,灵宝市函谷关镇,南召县云阳镇,宁陵县张弓镇,光山县砖桥镇。 历史文化名村

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汝阳县小店镇圣王台村,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石佛村,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村,济源市承留镇南姚村。 第六批(2014年公布)

 历史文化名镇

登封市颍阳镇、荥阳市汜水镇、安阳县蒋村镇、林州市石板岩乡、禹州市浅井镇、禹州市花石镇、宝丰县大营镇、宝丰县商酒务镇、项城市秣陵镇、滑县瓦岗寨镇、邓州市汲滩镇、永城市城关镇、永城市太丘镇。

历史文化名村

篇8:鲍家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一 规划目的

为保护鲍家墈村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古村历史格局,改善村落居住及环境品质,指导保护与更新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保护与建设工作,特编制本保护与发展规划。

二 规划原则

1.格局完整性原则: 鲍家墈村老村内部格局保存相对完整,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注重村落自身、村落与周边环境的完整性。

2.风貌原真性原则: 鲍家墈村整体风貌古朴,乡土建筑和村落风貌保存相对较好,因此,规划中应注重村庄原有风貌的保护与延续。

3.生活延续性原则 :鲍家墈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已不能满足现坚持深入挖掘与特色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活力重塑村庄。

三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主体是鲍家墈村古村范围,东侧和北侧以上位规划道路为界,南至张鄞公路北侧边界,西至村落建设用地边界;总面积为10.833公顷。为进一步对村落建设用地、道路交通、乡村景观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研究范围涵盖鲍家墈自然村村域。

四 规划期限

规划期末为2030年,与《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5-2030)》规划期限一致。近期规划期限为2017-2020年,远期规划期限为2020-2030年。

五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对象名录及保护要求:

(1)保护内容:

 保护鲍家墈古村的村落格局,包括整体格局、景观格局、街巷格局。保护鲍家墈古村的历史建筑(共13处))、传统风貌建筑(共19处)以及古桥(共9处)、河埠头(共24处)、古树名木(共3处))等历史环境要素。

保护鲍家墈的自然环境,包括山体景观、水系景观以及田园景观。

保护宗族文化、隐逸文化、农耕文化及相关的历史名人、民俗庆典、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历史建筑保护: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划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物列为历史建筑。规划将现状13处风貌、品质较好的传统建筑公布为历史建筑,总占地面积4230方米

2.保护区划: 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同时,为了保护村落整体环境风貌,在保护范围外划定环境协调区。

(1)核心保护范围:东侧北侧以秀水河为界(包括秀水河),西侧以环村道路为界,南侧以从三路为界,共34754.33平方米,合3.48公顷。

(2)建设控制地带:东侧北侧以规划道路为界,南至张鄞公路北侧边界,西至村落建设用地边界。总面积为108332平方米,合10.83公顷。

(3)环境协调区:北至鄞江,西至悬慈村,东至洞桥镇,南至前门山,多为基本农田控制区。

(4)根据建筑自身风貌特点及规划要求,对核心保护区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现状建筑进行整治模式分类,分别采用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拆除等六种模式。

修缮:对于风貌特色较为典型,质量较好的历史建筑,按其原有特征进行维修,可增设厨卫、水电管线等内部设施,改善居住条件。

改善: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复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内部允许进行室内装修,配置厨房、卫生间、水电管线等内部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保留:对于核心保护区内建筑质量好,同时对古村风貌影响不大,较为协调的建筑,维持现状,予以保留。对于核心保护区范围外,非沿街、沿河等对古村风貌有影响的建筑也予以保留。

整治:对于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的现代建筑,通过立面整治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包括对其进行降层、平顶改坡顶、改造外观细部及色彩等方法处理。

改造:对于核心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对传统风貌有较大影响的建筑,在维持历史肌理的前提下,采用整体改造的手段进行处理,使其符合古村整体风貌。

拆除:核心保护区内,破坏传统院落格局及肌理的违章搭建,予以逐步拆除。另一类是建设控制地带内,出于恢复历史景观风貌格局要求而必须拆除的建筑。

3.历史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保护:

(1)村落整体格局保护

保护鲍家墈环村皆水、环水皆山,山、水、村落三者相互依存,“溪河似金带,环抱鲍家墈”的基本格局。保护因环村秀水河而形成的古村形态,维护秀水河河道走势及其水利功用。深入分析鲍家墈村落肌理,分析其各房院落形态,并根据历史资料适度恢复历史院落,对堂前遗址作保护性景观设计。(2)景观格局保护

保持村口、主广场、七星桥遗址区景观节点周边的开放空间特征或传统空间特征,拆除或整治障碍建筑物。重点保护及整治秀水河沿岸景观带,恢复传统水乡界面特征。(3)街巷格局保护

保护秀水河沿岸环形村道,以及村内南北向八条巷道(由西至东分别为鲍元里弄、柏树桥头弄、食堂埠头弄、低桥头弄、高桥头弄、马食埠头弄、东弄堂以及地房弄),恢复因张鄞公路开通而逐渐湮灭的原南侧主村道。(4)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除历史建筑外,鲍家墈村内尚有一些同时期建造,但后期改建较多,保存状况较差的传统民居,以及一些反映特定时代特征的公共建筑,同样对村落整体肌理形成具有较大作用,规划列为传统风貌建筑,要求参照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共十九处。

4.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1)村内现存历史环境要素

村内现存历史环境要素共三类,包括:古桥、河埠头、古树。(2)山体

对村落四周的自然山体必须实行严格的保护培育,严禁乱砍乱伐和毁林开垦。同时应注重绿化和美化工程和季相变化,现状基本为杂木,规划可结合桃、李、竹等经济作物设置成大片多样化的观赏林,既能丰富村落外侧的景观面,也能完善古村的旅游景观体系。

(3)水系

秀水河是鲍家墈村落选址的重要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古村落格局、肌理形成的重要依据。重点保护水体、岸线、驳岸、栏杆、溪流断面的保护以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完善。

(4)田园

保护古村周边环境协调区内的农田及田间道路。属于国家基本农田的,严格遵守《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不属于国家基本农田的,保护田园景观、传统作物和耕作方式,维持生态平衡,拆除影响田园景观的建构筑物。

六 村庄建设发展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鲍家墈古村的空间结构为:一环、一心、三区、六节点,传统建筑鳞次栉比,山水田相拥。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管理设施、旅游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文体科技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

3.道路交通规划

根据鄞江镇总体规划,鲍家墈村落南侧张鄞公路将成为镇区主要的对外交通干道(西环线),东侧为城市次干道。同时,在村落现状及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基础上,形成四个等级的道路结构。

(1)村庄外围城市道路:张鄞公路红线宽度28米,村东侧次干路红线宽度16米,其余为7-12米支路;村庄内部环村道3.2-3.5米,一级巷道0.6-6.2米,二级巷道1.5-5.2米;

(2)新村住宅建筑按每户0.5-1个停车位的标准配置;

(3)除消防需要等特殊情况外,机动车不允许在古村保护区内通行。

4.基础设施规划

包括给水规划、排水规划、电力工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环卫工程规划及管线综合规划。规划管网全部入地埋设,埋设路线不得穿越历史建筑,应主要沿街巷走向敷设。按照“先地下,再地上;先给水,排水,再供电、邮电、有线电视、路灯”的原则,考虑实施的便利和现有街巷尺度小等一些实际情况,宜采用共同管沟等措施解决现有宽度不足与管线地埋需求的矛盾,满足市政工程的技术要求。

5.旅游发展规划

(1)主要游线:

村内以游客服务中心——从三路——沿秀水河环村路——鲍氏宗祠——从三路——游客服务中心一线为主,串联起传统建筑、特色院落、特色巷道、堂前等众多历史文化节点。

村外以北侧的古道(局部根据镇总规路网改线),途径陈家山窑址、贺公亭、贺公钓台,沿两山间山道成环。

村南侧则通过整治后的机耕路,延伸至前门山的田园体验区,直至白鹭生态观赏区,规划将建设采摘亭两处,观鸟亭一处,采用自然生态的选型,与周边边境融为一体。

(2)旅游展示节点

主要是古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13座建议历史建筑,和19座传统风貌建筑,以及重要的历史巷道。涵盖了公共建筑、大型民居院落、公共空间、水系、街巷空间等多种类型,可以从多个角度展示鲍家墈的历史文化特色。

七 规划实施

1、明确先后顺序,重点优先整治。

规划重点整治的建筑、街巷、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近期由政府主导实施,整体提升鲍家墈古村整体风貌。其余项目的修复可在整治项目完成之后,视资金状况、整治状况,分区分单位逐步实施。

2、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拆分式实施。

实施项目,采取一座一座建筑、一条一条巷道、一块一块场地推进。修复一个,成功一个,再把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建筑和场地的整治恢复过程,不要求一次性整体实施所有项目。

3、实施时序

分期逐步实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和资金等外部条件,制定近、远期计划,区分轻重缓急,稳步推进。规划分近期(2017-2020年)和远期(2020-2030年)两个阶段。

(1)近期实施内容

1)鲍家墈村落保护规划的报批、宣传工作。2)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特别是村内保存状况较差的历史建筑的抢救方案及抢修工作。3)村内巷道、人行便桥等恢复传统地面铺设,并做好标识工作。4)秀水河沿线的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5)堂前遗址及村口广场的景观建设工作。

6)标识系统建设:利用道路牌、广告、标志牌、路灯、公交站等载体。7)古村基础设施整治工作,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关系的埋地敷设。8)制定古村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及管理制度。

(2)远期实施内容

1)完成村内传统风貌建筑改善工作,开展村庄周边环境景观的整治,以及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完成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的拆除与整治。

上一篇:幼儿园日常管理考核下一篇:描写爷爷的叙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