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调查报告

2022-07-02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历史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关于历史调查报告

XX年关于抗战历史事迹调查报告

XX年关于抗战历史事迹调查报告

一)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二)退伍老兵的晚年生活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的老兵们,他们孤苦无依、缺少工作、有的被子女所嫌弃晚年生活过的十分的艰苦,有的甚至还靠卖塑料瓶维持生活。

(一)、调查对象

(二)、老人采访总结

据徐爷爷回忆,当时他的爸爸,因家里太穷,1943年,他便在当地报名参军,徐爷爷说:“因为当时的情况很困难,没给我配枪,只给我配了信号枪,随后跟战友们一起参加抗战。” “打的惨啊,好多战友就在我身边倒下,都来不及掩埋。因为身材瘦小,有很大的优势,要不然早就战死。”徐爷爷一边和我们说着他的感受,一边想着他爸爸的话,回忆战争惨烈的境况时不断的摇头。 爷爷谈起他爸吹冲锋号的情景,“冲锋号一响,全军都往上冲 ,将士敢不用命!”爷爷大声地说。项目组成员站起来挺胸,头向上扬做出吹号的姿势。老人见状说:“这样不对,军号是要平着吹。”老人说,很少有站在高处吹号的,有敌人专门打号兵,站在那么显眼的位置,那不是找死吗。紧接着,老人以双手抱拳的姿势给我们演示了冲锋号、起床号、集合号,在演示过程中,徐爷爷根据不同的种类,嘴里发出“滴答滴 ”、“滴滴答”、“滴答得哩”的声音,并用另一只手上下挥动,以说明音阶的起伏、长短。

徐爷爷是一位军人。他和我说起他当兵的事迹,虽然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但是当了一辈子的兵了。军人是一项很光荣的职业。军人是值得尊敬,并且引以为傲的。我们说到徐爷爷真是个民族英雄,徐爷爷说:“勋章我不敢当,我也不是英雄,但是我们的部队跟鬼子打血战数次,死伤无数,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

徐爷爷现在家中生活很简朴。在这里祝愿爷爷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一)现状

许多像徐爷爷这样的老兵们曾经在抗战中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但是如今,他的生活却十分贫苦甚至更差。看到这些,心里感觉沉甸甸的。他们,曾经是捍卫中华民族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他们,曾经为了这个民族,奋力搏杀,流下过鲜血,受过伤痛。然而,现在,在垂垂老矣之际,他们却没有收到任何补偿,如此窘迫地生活着。绝大多数人,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将永远离开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他们,将带走一个时代,带走那个屈辱与光荣并存的时代。我们后人在缅怀这些人的时候,是否想过,曾经,我们面对他们贫困的晚年,却无动于衷,没有施予任何帮助,当我们回想起来,我们是否会心中有愧?还有很多老兵,也过着贫苦的生活,甚至,生活得更加辛苦,有的甚至还在沿街乞讨!

又是否有人关注过他们的生活呢? 不知道为什么这位老人没有抚恤金、低保之类的,也许是没有申请,也许是政府的疏忽,但是,政府是时候采取措施,让这些为中华民族流过血受过伤的人,安享晚年了。

1.现在的社会现象中还存在着嫌弃老人、抛弃老人的现象。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人的思想教育,建设尊敬退伍老人、爱护队伍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2.现在社会缺乏关注队伍老兵的机构,我们应积极构筑老兵和干部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关心体贴老兵实际困难,为其分担解忧难。

3.现在社会上还存在退伍老兵以卖塑料瓶为生的队伍老兵,正式因为他们在现在的社会上难以找到谋生的工作。所以社会应该制定以扶持就业为主,给退伍老兵定期发放退役金保障其基本生活、政府还可以安排简单的工作、退休以及继续完成学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推出城乡一体化的退役士兵安置政策等。加快完善针对队伍老兵的福利政策,提高其生活质量。

4.退伍老兵年事已高,相比物质上的压力更加让退伍老兵们失去生活热情的是精神方面,老兵们缺少的是社会的关爱。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多去专门的退伍老兵所与老兵多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心里话、进行生活观察、从侧面了解他们的事迹情况等方式对老兵心理进行摸底分析,了解老兵内心想法、性格爱好、家庭状况、日常言行举止等情况,做好老兵心理教育工作。

感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他们的付出,对待军人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尊敬的心。

他们不再军姿飒爽,不再纪律严明,可是他们曾经却是撑起国家的坚硬脊梁。

我国现在对于退伍军人的福利待遇政策有很多,但这些政策中,却没有一条是关于特殊福利待遇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你们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

而他们所拥有的,仅仅是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军人最看重的荣誉,可是军功章,却不能给已经成为孤寡老人的他们带来一点点生活的帮助。这些老兵似乎已经被国家遗忘,当年浴血疆域,保家卫国,但是老无所依,他们当年的努力不被人铭记!

他们理应受到我们最崇敬的敬礼。我们衷心的希望,国家能够赶快看到这些渐渐远去的老兵。不尊重历史的国家,永远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第二篇:关于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数理学院10数学1:朱忞,学号10121131,何亚运,学号10121108

社会实践主题: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查

社会实践时间:2012年1月12日至2月5日

社会实践地点:江苏省无锡市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因此,针对历史文化所作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门议题。无锡是文化大市,市委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等问题相当重视,尤其是在保护基础之上,针对无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适当的开发和利用以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针对无锡市展开了此次社会实践。

一研究现状概述

国际社会对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之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公约。新中国对于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初主要体现在考古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上,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此后我国对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全方位展开。无锡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尤其率先制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

我们所做是主要工作有:

其一,搜集大量文字资料。

通过报刊、文件、图书和网络,搜集有关无锡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从面上把握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从而利于深入分析与研究。

其二,实地考察。

在了解一般情况的基础上,课题组人员几次外出考察,例如,无锡博物院及各类专题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历史街区、古村古镇、名人故居等,都是我们调研的重点。在调研中,我们在普遍了解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有选择、有侧重进行实地考察,对于重点区域、重点遗产开发进行综合的全方位考察,对于典型项目重点调查,对于一般性遗产项目针对其最具特色、最为突出的某一侧面考察,这样既有全面考察,又有重点考察,既有整体了解,又有个别侧重,使得调

研成果更为全面、更具普遍性。

其三,访谈。

对有关人员的访谈是我们调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访谈对象,既有管理部门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又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有普通市民。在无锡文化遗产局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措施和经验时,文化遗产局“非遗中心”的一位领导,对本市“非遗”传承的重视讲述尤其详细,这些使得我们的访谈与调研工作顺利进行。此外,课题组还随机对市民所了解的“文化遗产”知识进行调查,课题组成员何亚运还专门就锡剧问题与传承人和剧迷进行交流与访谈。

以上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们完成本课题的重要保证。

二无锡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无锡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何更好地在保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开发至关重要。这不仅有益于现存资源的保护,而且适当的开发与利用,必将对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社会对文化资源的关注由来已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公约。新中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初主要体现在考古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上,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此后我国对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全方位展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且长期以来以文物保护为主。即使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亦是如此,城市建设的热潮使得诸多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急功近利式的短视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缺憾。当今,这种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保护规章制度和办法相继出台。

无锡是文化大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各级领导政绩考核都列入了文化遗产保护一项,同时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局。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基础上,编制了包括历史街区保护在内的发展规划,进行文物普查,制定管理办法与保护措施。相继出台了《无锡市历史街区保护办法》、《无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等文件。这些关于创建文化名城、增强无锡文化软实力的诸多文件体现了政府对历史文化资源重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极大提升了无锡市的内涵与魅力,提高了无锡城市竞争力。

三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无锡文化产业:基于文化遗产出路的思考1文化产业的创新路径的探索: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网络、数字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革命,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变革的强大动力,几乎影响文化产业的所有领域。当今,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深刻变化,同样反映在文化产业的许多方面。

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渗透,一方面创造了全新的文化产业或者推动了不同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升级。就前者来说,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网络文化产业,数字技术的产生推动了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数

字图书、数字影视等)的兴起,计算机信息技术则促进了新媒体产业(网络游戏、动漫、多媒体手机等)的巨大发展。就后者而言,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体现在数字图书、数字广播影视、网络影视博客、引入物联网技术的会展业等方面。 总之,高新技术深刻不仅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而且深刻改变文化产业格局和结构。在物联网等技术的渗透之下,新兴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可见,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

2资源开发对于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升级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由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而形成的文化产业在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加城市文化含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方面有显著强化作用。文化产业可以使城市增值,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并不断促进城市中心和边缘地区的空间结构变化趋于优化,使得城市中心区的文化地位日益凸显。因此,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城市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提升城市形象,从而有助于城市品牌和城市精神的塑造。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无锡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显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3棘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路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宣传以及市场化问题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

虽然无锡市对“非遗”的传承较为重视,但是如何进一步加大传授面问题很重要,有的“非遗”存在空间非常狭小,影响范围有限,此其一。其二是“非遗”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曾经是流行于民间的东西现在只能生存于殿堂之上或民间的某个角落,这算不上真正保护“非遗”,真正的保护是要让它再回到民间,在民间普及、在民间发扬光大。其三是“非遗”的市场化不够,尤其是对于技艺性的“非遗”项目,尚缺乏引导,或是直接扶持的力度不大,或是传承人方面存在难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解决。

我们对此提出如下应对之策:政府或有关机构加大宣传,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让百姓了解、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创造条件、创新机制,使有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产业化、市场化。 政府和民间力量应该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民保机构的工作人员要走出狭隘的机构,深入民间,去做更为重要的宣传与调研工作。对于传承人而言,政府出资,引导、鼓励他们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保护,而不要局限在家庭观念里。对于工艺类的“非遗”项目,在保护的同时,最好能够加以开发,从而面向市场,形成文化产业。另外,政府出面支持,使传承人与少年文化宫、学校等部门可以联合开设这类课程,从而达到扩大影响、更好保护的目的。总之,政府要千方百计创新机制、创造条件,使有条件的“非遗”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对较难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的“非遗”项目则要加大扶持力度,尽可能在与学校、社会协作的基础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四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无锡旅游开发:从文化旅游到休闲旅游

作为全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无锡市拥有绝佳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当前,随着城市、乡村多种综合旅游资源的开发,无锡的都市旅游、文化旅游、运河水上旅游、古镇历史街区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综合性的休闲旅游成为引领时尚的旅游产业。

1文化旅游

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区域会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区域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稳定因素,沉淀于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之中,成为一个区域强有力的粘合剂与内聚力。对于文化旅游,国内外学者有过很多相关定义,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学者的定义在对旅游分类的基础上,指出旅游对于文化知识获取的贡献,旅游者的自身动机成为旅游的文化属性是否突显的关键。相对于国内的论述,国外学者往往是针对文化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的区别,抓住其“文化”特征的不同侧面进行论述。综合来看,可将文化旅游可定义为:文化旅游者通过旅游这种方式进入到异质文化的现实氛围中,以切身体验和了解其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宗教、艺术、文化、历史发展、民族特点的行为;其目的绝非单纯的消遣娱乐,更重要的是获得异质文化的相关知识和体验。也就是说,文化旅游利用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的游憩机会,是一种高层次旅游产品。

目前无锡的文化旅游仍有较大开发与利用空间,许多能彰显吴文化人文精神的景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例如无锡市文化景点众多,锡山市东亭镇的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纪念堂、张径镇顾宪成纪念馆、无锡著名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之墓,无锡著名爱国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昆仲之墓,还有华薪芳故居、薛福成故居、徐寿墓等等,这些景点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没有形成旅游专线,游客难以进人。

从无锡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开发资源的战略规划看,无锡旅游资源开发是传统资源、人造景观、度假产品三级产品并行发展。近年无锡兴建了一批人造景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无锡形成了大浮乡影视城和马山国家度假区两个旅游功能区,基本上完成了以“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的过渡。“点线旅游”是旅游经济运行通过旅游路线的形式展开的,“板块旅游”是旅游经济在特定的空间内展开,形成密集的旅游区域。它们是旅游经济运行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某一特定空间里。“板块旅游”是在特定区域内组成旅游经济体系,减少地区分割的限制,提供度假娱乐产品,滞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旅游经济效益好。世界旅游发展进程表明:“板块旅游”必然代替“点线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主体方式。而无锡在形成这种旅游经济结构中,从景观的内涵看,产品开发仍没有突破性的发展,有些耗费了一定财力、物力建造的人造景观则因文化含量不高,游客少有到来而没有得到应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充分释放“板块旅游”的有效势能。欲使无锡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人造景观开发必须完成向效益质量型的过渡。

2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开发

目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在旅游中已得到了较好的重视和应用。例如惠山泥人和宜兴紫砂陶制作的技艺展示和参与体验活动,某些景区的曲艺表演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不少传统美术类与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是绝佳的旅游纪念品。比如无锡的惠山泥人已成为无锡的标志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于生产工艺方面,有成为旅游项目的潜力,但在实现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一整套的配套措施与宣传。传统曲艺类在产生之初有其生长繁荣的土壤,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改变,许多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境地,同时由于在表演形式中存在方言现象,它们的发展和繁荣有待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重视与扶持,先在地区打开局面,再向外宣传。有些非物质遗产,如无锡刺绣和留青竹刻

等,其市场前景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

由上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间的历史,是民族的本源。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和身份象征,是维护一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如何保护自己的活态文化传统,不走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初期时活态文化传统消亡的老路是现实的迫切需要。面对现代化的发展,对即将消失的本土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的抢救,是自觉面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民族文化之根的维护(乔晓光语),而这也正是学术研究的动力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将是其重要的保护途径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资产,具有承担民族认同的文化功能。从学术的角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整合了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多种学科,对它的研究也就必然要求民俗学、人类学、文艺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各学科的合作,这是对人类历史多样性有意识的人为保护,是学术的自觉,是学术的挑战,是目前学术研究中亟待深入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其研究成果也将对现实举措具有指导与推动作用。

概括以上内容,我们的主要观点和建议是: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举措,其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合理开发文化旅游;政府应该重视能够体现文化旅游内涵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相关的旅游开发;苏锡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得到重视,但是依然存在一定问题与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一整套的配套措施与宣传活动,包括政府的扶持、推广和宣传,另一方面,策略要多样化、有针对性,尤其是对处于曲高和寡境地的项目,采取重点保护、优先开发的战略,力争先在地区打开局面,再向外宣传,从而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旅游双赢的局面。

3休闲旅游

当前,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无锡市旅游发展的重点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国民收入快速增加,加之国家乃至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发展旅游政策,民众的旅游活动与需求越来越频繁,旅游休闲产业已逐渐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

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无锡市人均GDP早已超过一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无锡的城市旅游休闲起步较早,民众的休闲旅游需求普遍旺盛。

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层次水平的提升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休闲旅游,可以提升无锡城市整体形象,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休闲产业的发展是无锡市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在发展居民休闲中能够实现人的自身、社会、经济的和谐持续发展。

无锡是全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拥有绝佳的自然景观资源、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的乡村休闲资源、规模化的城市景观资源、成熟完善的疗养度假资源、蓬勃兴起的时尚娱乐休闲资源,正是凭借这些丰富的旅游休闲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旅游休闲设施,无锡开发了多样的、有市场吸引力的城市旅游休闲产品。

《无锡市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研究》将无锡现有丰富的旅游休闲资源分为以下八大类:

A地文景观类:锡山、惠山、横山、浒山、鼋头渚、太湖三山仙岛、豁然洞等等; B水域景观类:太湖、“天下第二泉”、 春申涧、映山湖、花溪、洗心泉等; C生物景观类:惠山的森林、阳山镇的竹林、洪武古银杏、明古玉兰、杜鹃花等; E 遗址遗迹类:锡山遗址、仙蠡墩遗址、青瓷龙窑遗址、龙窑遗址、惠山寺遗迹、新石器时代晚期无锡先民遗址等;

F 建筑与设施类:寄畅园、杜鹃园、锡惠公园、蠡园、梅园、吴文化公园、三国城、水浒城、广福寺、无锡博物馆、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太湖广场、保利广场等;

G 旅游商品类: 惠山泥人、阳山水蜜桃、太湖珍珠等;

H 人文活动类: 惠山庙会、锡剧团、陶瓷博物馆、锡绣博物馆、泥人博物馆等。无锡现有旅游休闲类型中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是文化旅游休闲,其中包括民族工商文化休闲、吴文化休闲、古运河文化休闲、茶文化休闲、佛教文化休闲、修学旅游休闲等。

兹举民族工商文化休闲和吴文化休闲为例。就前者而言,由于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是苏南近代工业的中心城市,民族工商文化对无锡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开发较为成熟的旅游休闲项目主要是园林、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一些名人故居,尚有很多潜在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如:小娄巷、棉花巷、荣巷古镇等历史街巷,一些老字号品牌如三凤桥肉庄、亨得利钟表店、陆义茂染坊、世泰盛布店、仁和炒货和惠山泥人等都未充分挖掘利用,以展示无锡经发展济的轨迹与历程。

就后者而言,由于吴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而无锡吴文化旅游资源遗存丰富。其中吴文化休闲的核心区域,一是以泰伯河、泰伯庙、泰伯陵为特色的鸿山古吴文化旅游区,二是由农民捐资创办的第一座文化园林――吴文化公园。目前来说,需要做好整合、完善吴文化旅游资源工作。

总之,无锡的旅游产业,无论是具体的文化旅游,还是综合性的休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目前需要改进的是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对古镇、历史街区、吴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力度和相关品牌的宣传与完善。

五主要观点与建议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较为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无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总体态势良好,无锡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与政府的较为重视相得益彰,使无锡成为极具魅力的新的一面,这为其旅游等相关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无锡还存在着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种种问题,以及文化遗产市场化、旅游产业完善等发展的瓶颈。只有解决这些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我们才能迈上更高的台阶,才能体现其更具竞争力的城市文化内涵。

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总体上来说,无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依然存在资金问题、全民意识培养问题、开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涵的产品开发、旅游发展问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所提建议的要点是:其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采取多途径筹措社会资金,尤其引导、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历

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时特别重视政策上的引导与具体工作的细化;其二,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并重视区域性、乃至省内外的城市合作,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发展上实现共赢;其三,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产业开发的关系,坚持城市发展与旅游等产业开发以资源保护为前提,从而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朱忞,何亚运2012年2月5日

第三篇:关于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09-08-04作者:【来源:】

一、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资源状况

我市(常武地区)曾经拥有建制乡镇70多个,由于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现有建制镇19个,行政村628个,其中部分村历史上曾是乡(镇)建制。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常武地区的古镇古村已所剩无几,目前尚存的具有保护、开发价值的古镇古村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孟河古镇

孟河位于常州西北30公里处,由小河与孟河合并而成的建制镇。孟河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简开凿通江运河而得名,又因明代嘉靖年间筑城抗倭俗称孟城。镇区内著名的小黄山,延绵数公里,山上曾有九龙禅寺、棋檀禅院等古迹,是我市北部不可多得的风景和人文资源。镇域内有文物点84处,古遗址13处,孟河老街尚存300多米,多为清代和民国建筑,其中,东亚饭店、衙署官邸图公所、顺来园茶馆、益泰酱园基本完好,保持了比较完整的街区风貌。特别是孟河医派马培之、马伯藩、费伯雄、巢崇山,著名画家马万里等名人的故居幸存,费伯雄故居已经修复,丁甘仁的故居正在修复之中,是难得的众多名人集聚之地。万绥距离孟河3公里,原为乡级建制,现为孟河下属的村。万绥素有“兰陵古县、齐梁故里”之称,尚存古迹较多,东岳庙、渡善桥、罗妃桥、北街、志公井、古银杏、古戏楼以及齐梁萧氏皇帝的家庙等遗迹历历可数。目前,孟河(万绥)古镇的整体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之中,规划突出了齐梁文化、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要素,并得到海内外萧氏宗亲的支持,部分文物开始修复。

2.焦溪古镇

焦溪古镇位于常州东北部,距离市区25公里,地处江阴、武进交界,鹤山、舜过山、芳茂山座落镇域,三山港流经镇区。古镇临龙溪河而建,店铺沿龙溪河而筑,素有“九桥十八弄”之说,石板街道、弄堂码头和青龙、中市、三元、咸安等古桥基本完好,“面街背水户通舟,台榭高低临水际”是焦溪的真实写照。目前,古镇实际面积约为0.8平方公里,1106户人家,2765间房屋,大部为清与民国时期建筑。现存古街3条,全长1650米;弄堂18条,长1200米。焦溪民居别具特色:黄石砌成半墙高,黛瓦粉墙临水照,显得更为古朴。另外,名人故居保存比较完好的仍有近10处,如奚日宗的“进士厅”现存三进,规模较大。焦溪历来人才辈出,人文资源丰富,传说中的人文世祖舜帝曾到过这里(有舜过山为证,山上曾有舜庙等古迹);春秋吴国君子季札曾躬耕于延陵山(焦溪周围的丘陵);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这里留下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著名诗句;明清期间有进士4人,秀才36人;五代儒医承槐卿留有医案6卷,民国时期焦溪号称“中医之乡”。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

3.杨桥古村

杨桥村位于常州市南25公里处,民国时期为武进与宜兴交界处的一个乡,形成市镇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为武进漕桥镇下属的一个村。杨桥古街形制保持基本完整,前街后河,前店后屋,临水而筑、临水而居,

水乡特色十分显现。村域内拥有古建筑30多处,市级文保单位6处。南杨桥、五洞桥、百岁庄、太平桥、风情院、牧斋院、朱宅、丁宅、新四军地下交通站等一批历史建筑虽然破败,但旧貌尚存,有的基本完好。历史上,由于南杨桥地处东太湖与西太湖之间,是常武地区通往宜兴、无锡的必经之路,商贾云集,街市繁荣,目前尚存部分酒肆茶楼和码头港湾等遗迹,水体仍然保持清澈。南杨桥地处太滆湖网地区,抗战时期曾经成为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区域,“中共太滆工作委员会”就设在这里,陈云、谭震林、罗忠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指挥过这里的斗争,地下交通站等历史建筑仍在。同时,南杨桥地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较多,著名的《火烧红莲寺》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二、我市在保护历史文化古镇古村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2008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3次会议通过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并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为认真贯彻《条例》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按照2008年第7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围绕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修缮维护、保护利用等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定了一系列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定和相关配套政策。《条例》出台后,我市规划部门会同市法制办、建设局、文广新局、房管局等相关部门,在认真学习《条例》精神和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专题调研的基础上,迅速出台了《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方案》,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政策和技术支持。

2.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机构。根据2008年第7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市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由市分管领导任主任,相关区和市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设规划和保护利用两个专业组,主要负责市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申报、建档、规划编制工作及负责保护修缮维护的技术支持、政策研究、计划制定等工作的组织协调,从而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提供了组织保障。

3.开展了历史建筑和文物普查工作。规划局会同市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于2007年6月起组织开展了历史建筑的普查工作,目前在核心区范围内共普查出175处有价值的老建筑,已按照《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中的认定程序公布了第一批历史建筑33处。文广新局精心组织进行了第四次全市文物普查,通过开展乡村拉网式普查,新发现1000多个有保护价值的文物点,并新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1处(杨桥村)和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68处,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4.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规划。我市规划部门按照2005年2月2日省政府批准的《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常州市城市紫线规划》、《孟河镇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常州市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和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规划》,

武进区杨桥村保护的详规也正在制定之中,这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三、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城市如果缺失江南水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城市的韵味。2001年我市已经列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却忽视了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至今,我市尚未有一镇一村列入省级保护的名录。由于历史文化镇(村)长期没有列入保护范围,加上人们对古镇古村保护的意识淡薄,因此,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我市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镇古村逐渐在现代化浪潮中淹没,如果再不加重视,仅有的少量遗存可能在5-10年内也不复存在。我们呼吁政府和有关方面必须加以重视,否则,造成的损失将无法挽回。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没有及时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长期以来,我市有关部门比较重视文物(点)和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而忽视了农村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主管部门也仅重视村镇的现代化改造和建设,缺乏对古镇古村保护的规划指导。加上过去缺乏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法律支撑,致使这一工作相对滞后。《文物法》颁布以来,人大、政协虽然进行过一些调研,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也提出过相关的提案和建议,但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一度游离于我市城镇建设的规划之外。

2.普遍缺乏历史文化村镇需要保护的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在村镇建设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历史遗存的古街老镇是落后破败的象征,有碍地方形象。有的甚至认为保护古村古镇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有许多地方领导不愿意向上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创建卫生村镇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许多领导还把历史老镇当作改造的重点,石板街道统一浇成水泥路,木质门窗换上金属框,街后的河道有的干脆填埋掉,改变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3.相当部分的历史文化村镇已经遭到破坏。我市历史文化镇村的资源与苏州、无锡、湖州等沿太湖地区相比,本来就显得数量少、规模小、知名度低,再加上缺少统一的规划,仅存的又一再遭到破坏,进而使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显得更为短缺。湖塘桥、雪堰桥、横山桥、戚墅堰、奔牛镇等地曾经是我市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上世纪80年代时历史风貌保存的还比较完好,进入90年代才开始在核心区域内进行改建,老街改成马路,弄堂变成新巷,百年古桥纷纷拆除,明清建筑变成水泥楼房。

杨桥、焦溪、孟河等地有些历史建筑包括古桥、古庙、古祠、古宅非常具有保存价值,有的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缺乏修复的资金,正处于危在旦夕之中,有些富有特色的古宅更是摇摇欲坠,如南杨桥的6处文保单位和焦溪的“进士厅”、孟河的马伯藩、巢崇山故居等都已成危房,仅杨桥一地在去年的特大雪灾中就倒塌老宅数十间。

四、对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几点建议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2000年已经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我市的历史文化名村镇创建虽然相对滞

后,但毕竟在全市的区域内古镇古村存在的历史长、数量多、积淀厚。特别是近几年的乡镇合并,有些古村古镇处于边缘化,居民纷纷向中心村镇集聚,这给规划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创造了机会,只要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搞好规划,逐步开发,一定能成为常州文化建设新的亮点。

1.迅速制定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的规划。

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根本宗旨,贯彻好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键的是要从规划抓起。如果说过去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上还有职责不明的话,那么,国务院这次制定的条例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根据这一精神,建议我市规划部门会同文物部门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确定部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和历史建筑列入名录,通过政府向社会公布;特别有价值的如焦溪、孟河建议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或名村。同时,由规划与文物部门会商后详细做好名镇名村的规划,并拿出具体的实施意见。一经确定,就要加大保护的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以任何名义破坏。

2.重点保护开发若干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古镇古村。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利用。我市可以借鉴周边城市的经验,先保护一批,后开发一批,特别是重点选择2-3个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无锡把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视作城市发展中的一次转型,把城市的竞争视作文化的竞争,因此,在2006年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大力度,全市上下重点抓好四大历史街区和一个历史古镇的修复,同时,江阴与宜兴也各抓特色和重点;苏州除周庄、同里、甪直、锦溪、千灯外,也再次公布了一批市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我们建议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启动一些项目的保护和建设。上店为恽氏故里,阳湖古镇,区域内尚存春秋时伍子胥所掘运河、百米老街、古桥、清代常州画派恽南田故居及墓园等。南杨桥地处淹城与滆湖周边,现已列为常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能否在制定西太湖建设的过程中,将上店、南杨桥的保护和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由武进区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建议南杨桥保护面积适当扩大(目前仅为4公顷),历史文化街区也应改为历史文化古村,这样更为合理。孟河是我市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重镇,齐梁文化、孟河医派是其文化特征,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政府与民间的投入,启动部分项目的建设。焦溪是我市东部的历史古镇,保存的文物古迹较多,古镇古街的形制最为完整,又是舜帝驻足之地、常州文化始祖季札躬耕之乡,境内有延陵山,常州第一个名称延陵就源于此。建议市和武进区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并着手编制具体的保护规划。

3.建立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运作模式和协调机制。

我市对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保护和开发已落后于周边城市,目前还仍处于规划阶段,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如何保护和利用,目标尚不明确。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保护和开发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大古镇古村的

抢救保护力度,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在科学合理编制古镇古村保护开发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古镇古村保护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料、材料的收集工作和前期策划等准备工作;学习借鉴周边地区和城市在古镇古村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古镇古村保护利用的运作模式,防止已定规划因长期未能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也防止不依规划而任意破坏或改造。是否可借鉴周边地区的成功经验,成立专门的保护和管理的机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滚动发展,使古镇古村既能妥善保护又能取得良好效益。同时要建立健全古镇古村保护开发的综合协调机制,成立古镇古村保护开发机构,组织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综合开发,以更好地协调解决在古镇古村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确保古镇古村的保护开发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4.继续积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过重大进展,2000年已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为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一定基础。虽然在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出现过一些挫折,但我市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条件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个以上历史文化街区。以上条件我市基本符合。只要市委和政府继续高度重视,继续加大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镇古村的修缮力度,创建的目标是能实现的。现在,全市上下都在围绕市委提出的五大建设而齐心协力,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目标一个个在实现,如能继续提出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能推进我市的文化建设,改善我市投资的软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文化的竞争能力。

第四篇:关于高一历史学科新课改的研究报告

上传: 龚宁更新时间:2012-5-16 20:02:46

一、问题的提出

到目前为止我校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快一年了,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大多数省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版高中教材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若干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

而在《纲要》中对新课程改革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近一年的实践里,一线历史教师是否将新的课程理念贯彻到课程教学中,教学行为是否真正发生了改变;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是否真的做到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在学习中体会快乐?为全面了解学校高一历史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情况,针对现实情况,实施相关的对策,从而加强对我校高一历史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故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高一历史学科教师和高一年级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采用座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我校发出了教师调查问卷3份,共收回3份;发出学生调查问卷60份,共收回58份,回收率为96.7%。

3、研究过程

学校召开了高一新课程实施情况的研讨会,与到会教师进行了座谈,并填写了教师问卷,收集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课程教学的一些情况;并在班会课上发出了学生问卷。通过问卷和座谈,得到了一些原始数据和材料,对这些数据和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

教师对新、旧课程课堂教学的不同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座谈中,教师普遍谈到: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新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的活动增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内容比以前简单,学生较感兴趣,课堂氛围更活跃了;新课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给予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课堂上会比较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有正确的认识。教师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示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占66.7%;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占33.3%。在教师的问卷中,还有老师这样写到:“教师不只是知识

的传递者,更应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习习惯的引导者”。

教师对采取哪些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一致的看法。教师在座谈时谈到:采用提问、鼓励和引导是常用的方法,另外还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完成探究实验、观察、查阅资料和调查等方法。还有教师谈到:课堂上提倡“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问题。”

2、学生

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差异有一定了解。在问卷中,有65%的学生表示:初中时,历史学科往往被作为副科来学习,考试多以“开卷”的形式进行,甚至不考;而高中,无论是会考还是高考,历史都是重要科目。但还有35%的学生尚未彻底抛弃“历史是副科、豆芽科”的观念,未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在问卷中,55%的学生表示:在平时的学习能从成功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但还有近45%的学生表示:对历史学习感到困难。

学生具备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练习巩固”历史学习习惯。要想学好任何一门功课,课前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此外科学的听课方法要求调动各种感官认真听讲,这需要坚韧的毅力。最后“温故而知新”是非常重要的。在问卷中能做到的学生大致只有10%左右。

学生充分利用开外历史资源,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面对素质教育日益完备的今天,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能仅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在调查问卷中,学生表示能在课外寻找相关资源的有85%。由此可见如无成绩约束,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将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1、通过调查、分析、实践,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依旧存在的问题

①课标(高中)的要求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初中)反差较大。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

②课时又紧、任务又重。目前高中新课程中历史课时只有每周的2课时,较之前每周少了一课时。而教材容量大与课时不足形成鲜明对比,新教材按模块编排,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③新颖的教学方式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要多设计一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若活动安排过多或不够合理,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④新教材和辅导材料不配套。

⑤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在新课改中为提高学习效率会常常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却忽视了板书。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板书。同时多媒体播放较快,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和时间较少,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2、努力方向

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更新备课方式,加强集体备课力度,依“学情”备课,集集体智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将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③新课堂教学的方法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④更新教学评价机制,采用复合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评价,又注重质的评价。

⑤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历史基础知识传授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关系;二是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第五篇:关于邓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邓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姓邓,我们同学说历史姓邓的太少了,所以现在只有少数人姓邓。我不相信历史上只有几个人姓邓,所以我对邓姓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邓姓的来源和邓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邓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邓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具体情况 书籍,报刊邓姓的来源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书籍,报刊,教科书历史上的邓氏名人邓世昌,邓石如,邓芝,邓牧,邓子龙,邓小平...... 上网邓氏的人口邓氏子孙繁昌,人口众多,分布于冕宁县及邻近各县。总人口达十多万! 爸爸的讲述 邓氏族谱江西南昌《邓明华邓氏家谱》称:江西南昌邓氏族人“乃禹公六子(邓)训门之后。” 四.结论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历史上姓邓的名人很多,如:邓世昌,邓石如,邓芝,邓牧,邓子龙,邓小平...... 3.邓氏子孙繁昌,人口众多,分布于冕宁县及邻近各县。总人口达十多万!

上一篇:关于开展工作方案下一篇:关于国庆节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