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描写夜晚的作文

2024-05-09

小学生描写夜晚的作文(共12篇)

篇1:小学生描写夜晚的作文

家乡的夜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乡镇,风景优美,尤其是夜晚,景色更加迷人。

在家乡下,每个夜晚,抬头望,星星数不胜数,星星一眨一眨的,仿佛无数颗灿烂夺目的夜明珠,懂得天文学的可以看到北斗七星,以及各种星座的图形!天空中只有一弯明月,向大地洒下皎洁的月光,像轻纱一般温柔。

夜是幽静的。微微的风轻拂而过,摇曳碰撞了一天的树叶疲倦了。只有蛐蛐在草丛中不停地唱着歌,半空中一闪一闪的亮光,那是萤火虫在飞来飞去。清风吹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幽暗的月光下,显得它更加明亮、清晰。

望着这一望无际的夜空,我脑子里旋转的思维停止了;我感觉时间也在我的身边停止了;我仿佛看到了浩大而神秘的宇宙,心想:宇宙也会有新的生命吧。家乡的星空是多么的美丽呀!那些闪烁的星星是那么的宁静,安详,既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又像一盏盏亮晶的银灯,在看着我,瞧着我,使我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假想……

风还在轻轻的吹着,看天空时间似乎已经很晚了,可自己还不想休息,因为我眷恋着这夜晚的天空,看着它,自己似乎感觉到心灵被净化了,整个人感到好轻松好轻松。

夜,又黯淡下来。万物都和周公公打了招呼,进入梦乡。多好的夜,多美的一幅画卷,寒灯照孤影,晓月映江心。啊,我爱家乡的夜晚!

篇2:小学生描写夜晚的作文

是谁还没睡?汽车还没睡,它要在我们到处去旅行;是谁还没睡?老鼠还没睡,它要到人类家偷东西吃,填饱肚子;是谁还没睡?便利商店还没睡,它要随时提供东西给我们使用;是谁还没睡?街上的路灯还没睡,它正在帮晚回家的孩子指导正确的方向;让他们平平安安的回到自己的家;是谁还没睡?医生还没睡,他要救许多在半夜生病或受伤的人;是谁还没睡?警察还没睡,他要管理整个城市的安危,还要去处理事故,还要捉小偷。

在远方的森林里,你曾发现过还有没睡觉的动物吗?高高的大树还没睡,它要为我们制造氧气;是谁还没睡?小草还没睡,它要趁这个一直长大;是谁还没睡?蜜蜂还没睡,它要吸收花粉;是谁还没睡?大海还没睡,它要让我们在它身旁玩水。

篇3:小学生描写夜晚的作文

关键词:关注表达,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习得写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一个标志就是能举一反三,“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会学生掌握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或是通过语言理解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心智技能和言语智慧。下面就从“关注表达”的层面,结合《夜晚的实验》一课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关注表达,品味语言

《夜晚的实验》是一篇有关实验的科学小品文,生动地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的经过。这一实验的结果促使了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并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恩惠。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篇课文和单纯性的实验介绍不同的语言,发现独特的教学价值来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1.品味用词的准确。教学中我出示这么一组词组:

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

自由自在地飞行

轻巧自如地飞翔

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

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

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首先我请学生自己读读,想想,让学生发现这些词组描述的都是蝙蝠的飞行。紧接着范读这些词组,引导学生明白课文中多次出现对蝙蝠飞行的描写,难免感觉单调重复,只有像作者一样用准确丰富的词汇来描述,运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才能不让人有单调、生硬的感觉。

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写科学家实验的故事,老师相信同学们课外一定看得不少,它们介绍实验的次数、实验的方法、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有条有理,非常讲究科学性,但这样的内容一旦成为我们读的课文,除了介绍清晰准确之外,还必须做到生动有趣,得让我们爱读,就像刚才描述蝙蝠飞行的词组一样,用词非常准确丰富。

2.品味修辞的妙处。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后,学习的欲望一度高涨,我趁势抛出问题:你们还能从文中找到哪些语言比一般的实验介绍更吸引人?学生有了刚才词组学习的经验,交流时能抓住许多生动的语言来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色,比如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他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在地。”学生能抓住“没了先前的神气,又像无头苍蝇一样”,体会到在作者的笔下,不会说话、不会表达情感的蝙蝠似乎就变得特别的可爱、有趣,学生又能自然领悟到:除了用词准确丰富外,还可以运用比喻等修辞,让语言更生动。

3.品味标点的传神。有的时候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往往使语言给人不同的感觉。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好几处带引号的句子,进行品味,深入体会。如: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引导学生读读,想象,明白这里的“瞎子”已经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眼睛看不见的瞎子,而是指被蒙上眼睛的蝙蝠。帕斯拉捷以为被蒙上眼睛的蝙蝠已经看不见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在黑暗中照样飞行自如。所以这里的引号表示的是特殊含义,一个带引号的瞎子,使得语言更加形象。

二、关注表达,掌握方法

关注表达不只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遣词造句的精妙,更要关注作者谋篇布局的策略,揣摩文章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1.指导有效复述。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说明性的文章一般条理非常清晰,结构简洁明了,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高效地进行复述,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读读全文,根据全文的内容,把课文的顺序梳理出来,同时教给学生一个办法,边读边想,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帕斯拉捷的四次实验,每一次的实验方法是什么?结果怎样?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通过自读,交流,逐步整理出课文的提纲:

一、帕斯拉捷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了问题

二、帕斯拉捷进行夜晚的实验,揭开了蝙蝠夜晚飞行的秘密

1.蒙上蝙蝠的眼睛,结果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

2.堵住蝙蝠的鼻子,结果蝙蝠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3.把蝙蝠全身涂满油漆,可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4.堵住蝙蝠的耳朵,蝙蝠很快就跌落到地。

三、人们继续研究,弄明白了蝙蝠飞行的原理

四、超声波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恩惠

有了这个“纲”,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本,理清表达顺序,了解主要内容,提高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学生根据课文的提纲在脑袋里构成一个结构图,然后再读课文,把每个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具体,使语言生动。通过这样的复述,学生获得了深层次的感悟,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体会到语言表达的乐趣。

2.体会详略写法。教学时我还注意将一些写作的方法巧妙地渗透到教学的点点滴滴,并通过文本的语言形式去挖掘一些有价值的训练点。如本文中作者对第一次实验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从实验的结果、实验的方法、实验的原因写到实验引发的思考,而其余三次试验则写得简明扼要,为了体会作者有详有略的写法,教学中我请学生任意选择后三次实验中的其中一次,来仿照第一次实验的写法进行改写。通过这种改写训练,让学生进行比较,后三次实验是怎样简明扼要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对这种写法有了更深的体会。学生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写法习得为学生课后写一次实验做好了准备。

三、关注表达,习得写法

教材文本的语言规范、优美,引导学生经常在阅读中模仿、借鉴,运用这些语句、段落、行文方式,就能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仿化”的练笔,进行模仿写话。

1.比较中得结构。本课虽然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却也是一篇写实验的好例文,这是一次学生仿写的好机会。于是,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去文中探究竟,引导学生回忆五年级时学过的《天火之谜》,并与本文进行比较,小结出这类写发明创造的文章的一般结构:看到现象———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大胆推测———认真实验———得出结论———实际运用,结构十分清晰。学生也可以从中习得写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技巧。

2.问句中串线索。结合文中“好奇、奇怪、猜想、思考”这四个词语,读读这四个词语引出的四个问句,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表达斯帕拉捷思考、探索的过程的,还要让学生懂得以问句串联全文,实乃作者的精心构思。因此,这样的行文布局方式也值得借鉴仿照。于是,学完课文后,我以《一次____的实验》为题,指导学生完成一次习作练习。习作中,要求学生用上“好奇、奇怪、猜想、思考”等表示思考、探究的词语,并提出相应的问句,以此作为全文的线索。

因为有文本作为范本,学生自然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不少文章脱颖而出,让人眼前一亮。设计这样的练笔方式,一来是调动学生的言语经验,加以运用,文本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二来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言语质量,做到前后衔接,有效延伸。学生在这样的练笔过程中不会有畏难情绪,而且在仿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充实着自己的言语经验,积淀着丰富的个性表达。

篇4:小学生描写夜晚的作文

关键词:纳兰性德 悼亡词 夜晚氛围 意象分析

一、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为避太子讳而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代著名词人。康熙十三年,纳兰在20岁时,娶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卢兴祖之女为妻。卢氏时年18岁,青年夫妻,情投意合,亲密无间,十分恩爱。“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1],“笑卷轻衫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2],这些词句就是他们当时的写照。可惜这段幸福的婚姻只存在了三年的时间,卢氏因难产致病,一个月后去世。纳兰异常悲痛,写下许多悼亡词。

悼亡词,是词人在理想与现实中的纠结与徘徊,是生者对逝者的动情哀吟,饱含着凄凉、哀婉之情,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关于“悼亡”,《辞源》的注释如下:“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丧妻为悼亡。”[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悼亡”的注释如下:“悼念死去的妻子,也指死了的妻子。”[4]因此“悼亡”指丈夫对死去妻子的悼念,“悼亡词”也就是指丈夫为了悼念死去的妻子而写的词。胡旭的《悼亡诗史》认为悼亡诗词内容具有如下六个共同特点:“首先是写诗人自己的苦痛;其次是写居室和墓地;第三是写遗物;第四是写子女;第五是写德行;第六是写梦境”[5],悼亡诗词具有三个典型的审美特征:“以情动人、哀伤之美、要眇宜修”[6]。

笔者以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由赵秀亭、冯统一笺校的《饮水词笺校》为主要参照本进行数据统计。经统计,《饮水词笺校》中共有61首词作可视为悼亡词。这61首悼亡词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类有7首,其特点是题目明确标明了悼亡,如“悼亡”“亡妇忌日有感”“为亡妇题照”等;第二类有6首,其特点是写于特定的传统节日,如上元节、清明节、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第三类有3首,其特点是写于特殊的地点,主要是妻子灵柩停放的地方和寺院:双林禅院和萧寺;第四类有26首,其特点是词中或有“谢桥”“同心苣”“红心草”等标示悼亡的典故,或有“鸳鸯”“双栖蝶”等引发悼亡情感的事物,或有“思往事”“记前生”“忆当初”“旧事”等追忆亡妇、怀念旧情旧事的词;第五类19首,这一类虽然没有前面四类那样显著标示悼亡的特点,但却包含深切的悼亡情感。

二、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夜晚氛围意象统计

首先,笔者对61首悼亡词中所出现的意象进行统计,在统计时主要统计名词、形容词以及名词性词组和形容词性词组这一类静态意象。为方便统计,笔者在统计意象时去掉了修饰名词的定语或修饰动词的状语,如“花”有“梨花”“莲花”“疏花”“玉兰”“杏花”“杨花”“杨花”“合欢花”等,将其都作为“花”意象进行统计。另外,将“灯”与“蜡/烛”都当做“灯”意象来进行统计。然后,再按照意象出现次数的频率对意象进行从高到低的排序,得出下表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纳兰性德悼亡词中共出现了71个意象,这71个意象出现的总次数为398次。其中“月”意象出现的次数为40次,占到意象出现总次数比例的10.05%;“灯”意象出现的次数为25次,占到意象出现总次数比例的6.28%。“灯”意象作为体现夜晚氛围的直接意象,仅次于“月”意象出现的频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笔者选取“灯”这个意象,探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呈现出的夜晚氛围,从而进一步讨论夜晚氛围对于纳兰悼亡词情感表达的影响。

三、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夜晚氛围意象分析

在白天,太阳能够为我们带来光明。在夜晚,除了月亮之外,人们只能用灯来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灯作为生活用品,一直为人们所使用,是古时人们在夜间活动所必需的生活用具。

在纳兰61首悼亡词中,“灯”意象出现在纳兰的24首悼亡词中。纳兰悼亡词中“灯”意象中包含“灯”“烛”“蜡”三个意象,“灯”出现在18首悼亡词中,“烛”出现在3首悼亡词中,“蜡”出现在2首悼亡词中,其中“秋擎”“荷灯”出现在《眼儿媚》这1首词中。灯,象征着家庭,它见证了夜晚亲朋相聚时的美好时光,但当人们在灯下独处时又很容易产生落寞感、孤独感和凄凉感。纳兰悼亡词中的“灯”给人孤灯相伴、形单影只的孤独感和落寞感,“烛”与“蜡”则给人“残烛蜡泪”的凄凉感,营造出孤独、凄凉的夜晚氛围。

兹以《摊破浣溪沙》《临江仙·孤雁》和《山花子》三首词为例进行分析:

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澹月澹云窗外雨,一声声。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摊破浣溪沙》)[7]

因为有深深的离愁别恨,纳兰醉得很快,仿佛在灯前一霎那就沉醉。纳兰醉心于这种沉醉,不愿从梦中清醒过来,因为一旦醒来便要面对这令人生恨的生离死别,恨在害怕和恐惧中现实和梦境变得分明起来。窗内是醉而不愿醒来的自己,窗外是雨夜中淡淡的云和淡淡的月,它们就像是要落泪,给人朦胧凄美的感觉。离愁别恨难以遣怀,醉也悲,不醉也悲;醒也悲,不醒也悲;梦也悲,不梦也悲。满怀离愁的纳兰感到了夜的漫长,而雨夜又让这孤寂显得格外分明。“人到多情情转薄”,一个“真个”,看似平淡,却道出了纳兰的无奈,情深而转薄,这是情不能再深的结果。“而今真个不多情”,要比“而今真个悔多情”果断决绝,可以看出纳兰内心的凄凉和绝望。又听到鹧鸪啼叫了一遍,长亭外的送别尚能相见,而今我到底何时才能见到你?全词似醉似醒,飘摇不定,雨夜中“灯”的朦胧和窗外的“澹云澹月”增添了全词的朦胧美,似真似幻。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临江仙·孤雁》)[8]

上阕开头一句“霜冷离鸿惊失伴”,对于失去妻子的纳兰来说不也是如此吗?失去伴侣的伤心,触景生情、同病相怜的凄凉。纳兰想到给妻子写信来排遣愁怀,奈何“愁多书屡易”,纳兰没有将书桌打翻,而是“双泪落灯前”,对着孤灯流泪,透露出纳兰是那样的无奈,这泪是苦的、愁的、至真至纯的。此处的“灯”是纳兰的倾诉对象,也成了心绪的见证者。下阕作者用“莫对月明思往事”来劝慰自己,试想他又怎能不怀念往事、思念妻子,不思念的话还用这样劝慰自己吗?他的生命在一年又一年的回忆中消减,但无端听到的一声“嘹唳”,响亮而凄清,西风起来了,早秋时节,只有纳兰孤身一人,形单影只,怎不凄凉!纳兰用西风里的离鸿比喻自己,书写离愁别恨,“离鸿”对“只影”“冷霜”对“西风”“双泪”对“嘹唳”,这三组意象的对比运用,雁之孤影对人之独影,霜之冷峻对风之无情,泪之真切对唳之响彻,让纳兰的离愁别恨之感和泪水又一次泛滥。

欲话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

(《山花子》)[9]

刚要对妻子诉说心事的时候,梦却突然结束了。纳兰睁开眼睛,在镜子里隐约看到了妻子,便开始后悔以前在一起时与妻子就那样草草地度过而不知珍惜。环佩只应该属于月亮,那么你为什么要把钿钗留在人间呢?蜡烛还在燃烧,还在流泪,要什么时候才能流干它的眼泪呢?梦阑之后,纳兰于半睡半醒之间,对曾经不懂得珍惜的悔恨,对钿钗寄人间勾起纳兰对往事回忆心绪的疑问,对残红蜡泪流不尽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纳兰的情深意重。

“灯”勾起了纳兰对往事的回忆。灯是纳兰悼亡情感的触发者,如“刻残红烛曾相待,旧事总依稀”[10],对着灯,往事依稀在纳兰脑海中浮现;“挑灯坐,坐久忆年时”[11],挑灯独坐,坐久了便回忆起了当年幸福的时光:“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12],“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13]。“灯前呵手为伊书”,灯作为当时纳兰与卢氏美好生活的见证者,见证了二人恩爱、美好的夜晚时光。所以,当妻子逝去后,对着灯,纳兰自然想起了往事。寒冷的季节,在灯前呵着她的手,在当时看来如此寻常平凡的动作,而今只能出现在往事的回忆里。“一霎灯前醉不醒”[14],在灯前纳兰想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不愿意醒来。

“灯”增加了纳兰的孤独感和落寞感。在寒夜、凉秋的夜晚,纳兰只有孤灯相伴,纳兰孤枕难眠,迷离的醉影是纳兰孤独、凄冷、寂寞的写照。如“生怕方樽满,到更深、迷离醉影,残灯相伴”[15]“幽窗冷雨一灯孤”[16]“今夜灯前形共影,枕函虚置翠衾单。更无人与共春寒”[17]。以前的夜晚,在灯前有妻子相伴,而“今夜灯前形共影”,在春寒料峭的季节,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形单影只,夜晚灯前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影子;“幽窗冷雨一灯孤”,下雨的夜晚,雨打到窗子上是冷的,那一盏灯,在凄冷的夜晚显得那么孤独,正如纳兰一般,形单影只、孤独落寞。“孤灯”成了纳兰自我的写照,妻子的逝去让他心力交瘁,生命就像残灯一样黯淡无光,“与谁更拥灯前鬓”[18],纳兰只能发出这无奈的疑问和感慨。

“灯”让纳兰禁不住留下了泪水。纳兰写蜡泪即写自己的泪,写灯花即写自己的泪花,蜡泪和自己的泪、灯花和自己的泪花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滴滴西窗红蜡泪,那时肠、早为而今断。任角枕,倚孤馆”[19]“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20],蜡泪滴下,又何尝不是纳兰自己的泪落下?纳兰面对蜡泪,肠已断,泪流不止,却又不知何时能干。“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21],泪与灯花一起落下,在夜晚,纳兰无时无处不伤心。“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22],离鸿失伴飞,孤独无依,想寄一封书信,却多次易书不能成文,泪水落在灯前,让人读后不免感到心碎而为之落泪。

“灯”是纳兰悼亡情感的诱发者,也是纳兰悼亡情感的见证者,甚至可以说纳兰自己就是一盏灯。在夜晚,除了月亮之外,就只有灯能给我们带来光明。但是,在灯下,纳兰悼亡词中为我们显现的是“迷离醉影,残灯相伴”[23]的孤独和凄凉,是中秋节放走荷灯时对妻子的思念和团圆的期盼,是因思念而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双鬓长出的白发,是面对佛灯时自己的无言和祈祷,是梦里与妻子的相拥和“乍偎人,一闪灯花堕”[24]的无奈,是灯前回忆往昔潸然泪下时灯花共落的共鸣,是面对烛花心里对妻子影子的遥想,是灯前形单影只的凄凉与悲哀。

注释:

[1][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4页。

[2][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3页。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35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58页。

[5]胡旭:《悼亡诗史》,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2-4页。

[6]胡旭:《悼亡诗史》,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5-7页。

[7][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8页。

[8][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页。

[9][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7页。

[10][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5页。

[11][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5页。

[12][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54页。

[13][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59页。

[14][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8页。

[15][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3页。

[16][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21页。

[17][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55页。

[18][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2页。

[19][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3页。

[20][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7页。

[21][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67页。

[22][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45页。

[23][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3页。

[24][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3页。

参考文献:

[1][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清]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清]纳兰性德撰,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清]纳兰性德,张草纫,钮君怡.纳兰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6]苏缨,毛晓雯,夏如意.纳兰容若词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7]龙建春.人间何处问多情——纳兰词情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8]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王亚萍,安娜,王雨青.论纳兰词的灯烛意象[J].社科论坛,2011,(4).

[11]李睿.“冷”与“暖”的独特组合——纳兰性德词心探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4).

[12]马碧心.何以悼亡方费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邓兰.纳兰词审美意象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李青华.苏轼、贺铸与纳兰性德悼亡词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5:描写夜晚的作文

多漂亮呀!我感激地望向月亮姐姐,却被她那柔美的身姿所震撼,几朵灰色的云萦绕在她身旁,宛如仙女在翩翩起舞。群星在她的身边也显得黯淡无光。但它们不仅不会嫉妒月亮姐姐,还甘愿为她做陪衬,为她照亮舞台,让她尽情地舞蹈。

不知不觉,群星便将月亮姐姐托上了楼顶,风儿也赶来一睹她的芳容,月亮姐姐不好意思了,忙捉过一片云儿遮住那秀美的脸庞。这可难不倒风儿,他轻轻一吹,云儿便四散飞去。月亮重新露出她秀丽的脸蛋,像小姑娘撩去了披在额上的乌发,露出了可爱的笑容,让你不由想大声为她叫好,但又不忍破坏这安静的气氛。

人们常把月亮比作小船,起先我并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但现在我明白了。月亮就是一位多情的姑娘,为何说她多情呢?那是因为人们总爱把自己的感情蓄存在月亮里,希望月亮也可以帮忙传达。今夜我抬头望月,又不禁想起家乡的爷爷奶奶,又一次地应证了大诗人李白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不知月儿是否可以帮忙传达我的思念呢?不过,本学期我们不是刚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听了这句话,谁还会为不能与亲人团聚而感到遗憾呢?

篇6:描写夜晚的作文

蝉在奋力地唱着他的自创曲。他好像嗓子永远不会哑似的,从下午唱到晚上。在夜深人静的夜里,只有蝉在唱着歌,就像一首催眠曲,又温柔又和蔼。

而青蛙看见蝉在唱歌,她不服气了,也唱起歌来。“呱呱呱……呱呱呱!”这一首又强又有力的歌曲,赢得了许多“观众”们的掌声。花儿和草儿们不断地给青蛙小姐鼓掌,青蛙小姐听到这雷鸣般的掌声,更加起劲了,花儿草儿们从青蛙小姐唱歌的语气中就知道,青蛙小姐是非要打败蝉不可,她已经下定了决心。所以花儿和草儿们要一直鼓掌给青蛙小姐,给她勇气。

蝈蝈大叔也来了,他也唱起了一首首优美的歌曲。蝈蝈大叔正在为自己唱的歌而感到自豪,他正沉浸在喜悦的时光中。三位选手都在卖力地唱着各自的歌曲,决定一争高下。

蝈蝈大叔请来了他的兄弟——蛐蛐,这样力量就强大起来了。他们兄弟俩齐心协力,唱起了《童年》。唱着这首歌,他们俩被感动了,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夏天的滨江广场很是热闹。音乐响起来了,跳舞的人们纷纷聚集在了广场的中央,一起扭动着同样的脚步,有的是老年人,有的是中年人,有的是妇女。他们给滨江广场增添了欢声笑语。空闲的时候,我会和小伙伴们到广场上溜冰。我们在广场上不停穿梭,像穿上了风火轮似的。一个个潇洒的动作,让人目瞪口呆。

篇7:描写夜晚的作文

乘着月光,我缓步走出家门,想在银白色的月光下、微醺的晚风中寻找夏仙子的足迹。

走过小路,远远地,池塘边传来青蛙蝈蝈蝈的歌声,我好奇探头望,小青蛙正高兴地在合唱;抬头看,老榕树也伸伸懒腰准备进入甜甜的梦乡;向日葵低下头显得有点疲惫。

篇8:侧面描写在小学生作文中的运用

一、侧面描写的意义

在记叙文写作中, 人物的描写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 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周围人物或环境等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以突出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果说, 正面描写是红花, 那么侧面描写就是那片片绿叶。“红花也需绿叶衬”, 因为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特点, 能使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突出, 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发挥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侧面描写的运用

人物描写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一个重点, 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侧面描写, 可以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立体生动。指导学生人物侧面描写可以从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物衬人三方面入手。

(一) 以人衬人

以人衬人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个性特点的方法。“对其他人物的描写”主要有以下三种。

1. 人物语言烘托法

就是通过描写旁边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某一特点。

例如, 有一个学生在描写自己的外貌时写道:“我是一个留平头的男生, 眉毛浓厚, 眼睛黑亮, 大大的耳朵特别引人注目。同学们都叫我‘大耳朵图图’, 长辈们笑谈:‘你的招风耳真可爱。’我连忙更正:‘这是招财耳, 不是招风耳。’”在这段描写中, 这位学生通过描写同学、长辈对他耳朵的议论, 以此来突出自己耳朵大的特点。这样的侧面描写胜过正面的外貌描写, 从这些旁人的语言描写中, 读者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长着大耳朵的机灵可爱的男孩子。

又如, 有个学生描写表弟执着学习乒乓球时, 这样写道:“我看他在楼下已练得气喘如牛, 忙喊他:‘小锦, 别练了, 上来房间凉快一下。我开好空调等你。瞧你已经练了一个半小时, 快累成狗了。’可他似乎把我的话当成了耳边风, 仍然朝着墙对打。邻居张爷爷见了, 边点头边赞道:‘小锦这孩子, 每天都坚持练习, 现在村里有些大人也不是他的对手啦。’”像这样侧面描写“我”和邻居张爷爷的语言, 表现了表弟执着认真的精神, 比起直接描写他如何天天练习来得更真实, 更令人信服。

2. 人物行动烘托法

即描写旁边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方法。例如, 教师常指导学生写作有关“六一”游园“画鼻子”游戏的作文, 这样的作文除了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个蒙面同学的动作写出来外, 还应指导恰当的侧面描写。“看到他把鼻子画到了额头上, 旁观的同学早就笑得前俯后仰。你瞧, 菖菖同学笑得捂住了肚子;菖菖同学爆笑开来, 再也停不下, 直接坐在了地上;还有的同学笑得抱在了一起。”像这样描写旁边人物的动作, 更能表现这个活动的滑稽有趣, 也突出了欢乐“六一”的主题思想。

3. 人物心理烘托法

顾名思义, 即通过描写旁边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主要人物。这个写法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中就有运用:“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系谁, 这样放诞无礼。”这里就通过黛玉的心理描写来烘托出王熙凤泼辣、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此为例, 进行指导。于是, 有个学生在描写爸爸迷恋智能手机时写道:“自从爸爸买了那台新的手机后, 他就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手机控’。饭饱茶足后, 他必定坐在沙发上, 拿着手机, 全神贯注地看着。遭到我和妈妈的抗议后, 他开始变着戏法和我们捉迷藏。最近几天, 他经常说他肚子痛, 一进厕所就大半个小时。我心里明白:爸爸这是在找借口, 躲到厕所里图清静了。假装肚子痛, 一来能在里面看手机, 二来还能换取我和妈妈的同情心, 家务事也不用做了。真是一举多得。哎, 大热天的, 他也能在厕所里待那么久, 真拿他没办法。”在这篇习作中, 为了表现爸爸迷恋手机这一情况, 学生用了较大的篇幅描写自己对于爸爸躲在厕所玩手机的想法, 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手机控”爸爸的画面。

教师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 能比正面描写来得更自由、更灵活。当然, 还应视具体情况, 推敲斟酌, 以更好地表现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

(二) 以景衬人

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记叙文中可谓常见, 它除了能交待故事发生的季节、地点、气候、场景外, 还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特点。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课文《桥》就运用了这一写法。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雨的大、山洪的险, 目的是为了突出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 老汉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精神品质。以此为范文,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活用以景衬人的方法, 能为习作增添不少亮点。例如, 学生写作《一份珍贵的礼物》时, 这样描写妈妈冒雨去为他买礼物:“那天下午, 下起了倾盆大雨, 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 打在窗上, 发出‘啪啪啪’的声音, ‘轰隆隆’的雷声不断地在耳边响起, 风也来助威, 把路边的树刮得东倒西歪, 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小作者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 以此表现礼物的珍贵, 有力地烘托出妈妈对他的爱。

成功的环境描写, 源于对笔下人物的用心揣摩, 源于对环境的细心观察, 源于对生活的用心感受。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为人物描写锦上添花。

(三) 以物衬人

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描写, 来表现文章中主要人物的特点, 这样的写法就是以物衬人。在《一夜的工作》中, “这时候, 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 一小碟花生米, 放在写字台上”“花生米并不多, 可以数得清颗数, 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这一段通过对花生米的描写, 表现了其数量的少, 烘托出了周总理生活俭朴的品质。这样以物衬人的写法, 在文章中非常常见。描写宫殿的富丽堂皇, 可以表现人物的奢侈;描写器物的破旧, 可以表现人物的贫穷;描写房屋的干净整洁, 可以表现人物的勤劳, 等等。例如, 在《过生日》一文中, 小作者写来到寿星同学家, 发现小寿星已把家里布置一新, 不仅桌上摆着蛋糕、零食、水果, 而且墙上贴着彩带, 天花板上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小寿星过生日的愉快心情, 是很恰当的。这样的侧面描写胜过直接描写小寿星开心的神态、动作, 并且赋予了读者更多的想象。

三、侧面描写方法的训练

小学只是习作的起始阶段, 教师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要求不宜太高, 而且侧面描写作为正面描写的辅助, 不宜喧宾夺主, 教师应适当点拨, 采用一些趣味练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运用侧面描写的兴趣, 提高写作信心。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语文课文中采用侧面描写的片段, 在此基础上, 开展交流活动, 再拓展为阅读课外书籍, 从中摘抄侧面描写的语段, 交流感受。2判断题:下面句子属于侧面描写的请打“√”, 不是的请打“×”。3用“_”划出下列语段中的侧面描写。4小练笔:围绕“天真热”“真好笑”等主题写一段话, 要求用上侧面描写的方法。5学习在作文中运用侧面描写, 写完作文后, 用“_”划出自己运用侧面描写的句子, 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拇指。

篇9:小学生描写夜晚的好词好句

2) 这是夜晚在教给我们包容。正是漆黑的夜空包容了众多的星星和这一轮明月,才变的如此美丽动人,才照亮黑暗的大地,才使夜晚不再单调。

3) 包容别人,其实是在装潢我们的人格和修养。

4) 阴天的夜晚,站在远离灯火的地方,周围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此时此刻我们是否会感到孤独呢?

5) 心中的那种凄凉,不由得使我想再回到城市之中。这样的夜晚教会了我们什么呢?是在教我们感知与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我们才能排解心中的苦闷与孤独,才能使自己快乐。

6) 我和爸爸一起来到院子散步。一进院子几只萤火虫就飞在我们的面前,好象给我们打亮了一盏盏灯。

7) 哇!院子里真是热闹啊。你瞧!几个小朋友穿着泳衣,结伴去游泳呢!我们边走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

8) 夏天的夜晚是迷人的,天空中繁星万点,像一颗颗光闪闪,亮晶晶的夜明珠,美丽级了。

9) 月光是那么皎洁,那么温柔,像一位美丽多情的仙女,她笑得那么美,那么甜,满天的星星婉如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子,静静地听月亮妈妈讲故事。

10) 夜晚,望着这城市里被灯光渲染得五颜六色的天幕,没有星星,也没有明月。

11) 比起这绚丽华贵的天幕,我还是留恋那个小县城里帆布一般质朴的天空,没有华贵的颜色,却有最可爱的星星,最纯净的明月,还有那个在夜晚陪我看星星的人。

12) 这是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周围静极了,仿佛一枚绣花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13) 夏天的夜晚是宁静的,小草打着哈欠昏昏入睡,花儿收拢了花瓣进入了甜蜜的梦香,桂花树静静地睡着了,鸟儿不在歌唱,知了不在鸣叫。夜,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响,只有风还在调皮地嬉戏。

14) 万物都睡着了,星星眨吧眨吧眼睛问月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一出来它们都睡觉了呢?”月亮妈妈微笑的抚摸着孩子们的头,不作回答。

15)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洁白的光芒洒向大地,仿佛给大地洒上一层银粉。清风吹来,池塘泛起阵阵涟漪,依依的柳枝被风轻轻地拂动着……乡村的夜色是多么宁静多么美丽啊!

16) 星星有时分成一组一组的,有时像个“”字,有时像把雨伞。

17) 月亮快要出来了。月亮还远着呢,可是在地平线后边,人们觉得它从黑暗的深渊上升。一道微弱的光,给围绕在高坡上的树顶镶了一条花边,好象高脚杯的边缘,这些反映在微光中的树峰的侧影,一分钟比一分钟显得更为深黑。

18) 夜晚的小镇景色是秀丽的。灯光是这个长夜的主角。街道上,路灯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为这个小镇舞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衣裳。

19) 路旁的霓虹灯宛如七色的彩带,为原本已经金灿灿的舞台再缀上风采。高楼上的灯火也不甘落后,将这个舞台裹得满满的,灯火辉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20) “当”,凌晨一点钟,墙上的钟声敲响了,望着远方的钟楼,倚在椅子上的我不禁觉得眼睛酸痛,伸个懒腰,双手撑着脸颊,望着窗外的夜景,繁华的街市,灯火通明。

篇10:描写夏天夜晚的作文

夏天的夜晚漫步在大海边,忽然间会有凉风向你吹来,让你感觉无比清爽、凉快。远远望去,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香矢车菊瓣。同时又那么清,像一片透明的镜子。走近一看,海面上漂浮着许多海草,还有许许多多正在海上行驶的船只,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游动船只的道路,让夜晚不再充满黑暗。人们在海边欣赏这美丽的景色,不时发出阵阵感叹声。

夏天夜晚的天空是最美丽的,抬头望着天空感觉自己好像长着一双蓝色的翅膀,在天空自由自在的翱翔。天空中那皎洁明亮的月亮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抚摸着淘气的星星宝贝,星星宝贝在天空中开开心心的玩耍,自由自在、任其自由。

小时候夏天的晚上,我都和外婆在家门口乘凉,外婆抱着我给我讲动听的故事;和隔壁的邻居聊天,或我和小朋友在一旁开心地玩耍;或坐在椅子上一边给我扇扇子,一边逗我开心。如今,我还是和以前一样,看见外婆那慈祥的笑容,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幸福……

篇11:描写夏天夜晚的作文

小时候,在家里,夏天的夜晚,躺在竹床上,看天上的星星,心情是愉快的,充满想象,充满憧憬。想,长大了,我是什么模样,我会做什么。想那遥远的遥远,有什么呢?

现在,真的长大了,躺在睡床上,遥看夜空,心里不知该想些什么,空寂得很。想要的,以为在手了,细看看,却什么也没有。为什么生活走着走着就变了样?对现状很不满,可又想,这样的现状不是自己争取来的吗?突破现状,等于否定从前,否定人生。况,就算有了所有的充要条件,那些曼妙的时光哪里可以再寻?

已经11点了吧,但体育场上的噪音还不停歇。他们不是不想要静,但和钱比起来,静又算得了什么?晚歇又算得了什么?想想他们,我这闲愁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世上,是否问与不问,人生的结局都一样的?

篇12:小学生描写夜晚的作文

细节, 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 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 有出色的细节描写, 读起来就生动有趣, 就觉得真实可信;反之, 文章情节再曲折, 思想主题再深刻, 也只能是干巴巴的, 让读者觉得味同嚼蜡, 缺乏感染力。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突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 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典型而具体的细小动作和生活情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还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生活中充满细节, 有许多细节反映着人物的某些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要使人物刻画得有声有色, 有血有肉, 有立体感, 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临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 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 谁又能不“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呢?像这样的细节描写,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简直俯拾皆是。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形象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学画廊中历久而不衰, 与细节描写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用描写细节来展开情节, 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是展开情节的最好手段, 在故事情节中多作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 不但能使情节更充实, 而且更生动。有一篇《让小草沐浴阳光》的作文, 写树下面一棵嫩绿的小草让一块大石头压住了, “为了让小草沐浴阳光”, “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同学们准备把大石头推开, 作者描写了推大石头的细节:

“洋洋第一个走到大石头旁。她长得很瘦弱, 先用脚朝石头踢一踢, 那石头纹丝不动。她不罢休, 用力一脚, 朝石头踢去。‘啊唷’她突然惊叫一声, 石头把她的脚底心碰得很痛, 眼泪都快流了出来。她没有哭, 朝两只手的手心哈了口气, 双手搓了搓, 憋住气, 嘴里喊着‘嗨’, 脸涨得通红通红, 但石头仍在原地一动也不动。”这段写洋洋搬石头的情景, 由于作者具体地写了几个细节:“石头把她的脚底心碰得很痛”, 但她没有哭, “朝两只手的手心哈了口气, 双手搓了搓, 憋住气……”, 寥寥数笔, 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便跃然于纸上。

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 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那么, 我们怎样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呢?

一、用好教材, 学会仿写课文中的细节。

怎样进行细节描写?在什么地方采用细节描写?——教材就是很好的借鉴。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教材中的经典课文, 又往往是最好的例子。因此, 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 让学生对经典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批注, 引领学生悉心揣摩作者独具匠心的细节描写, 逐步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课文中细节描写的常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运用动词, 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芦花荡》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当主人公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穿越封锁线被敌人的探照灯发现时, 老头子“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 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作者用“一抽身”、“跳”、“踏”、“推”这几个动作, 传神地刻画了老头子水上功夫的娴熟和自信的性格特征。

二是前后呼应, 首尾贯通。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中写“我”流泪的细节出现了四次, 每次流泪所表现的情感都有所不同, 让读者在这反复出现的泪光中一步步体会到父爱感人至深。

三是善用修辞, 生动传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 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变抽象为具体, 使无形变为有形。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 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 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 向上提着。”这一细节用比喻的手法, 生动形象, 使当时的景象如浮雕一般展现于读者的眼前。

四是巧用道具。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就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而精心设计的“道具”, 四次出现的大衣把奥楚蔑洛夫沙皇走狗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借鉴了教材这些例子, 学生们就会发现, 细节描写有时候是集中的描写, 有时候是信手一笔;有时候是整个段落, 有时候穿插在课文之间……随着不断的阅读和揣摩, 学生就会用头脑中已有的写作模式来理解并丰富这些写作模式, 并会对写作过程中的所有行为 (包括立意、选材、布局、遣词造句) 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引领学生悉心揣摩作者独具匠心的细节描写, 启发学生在描写中精挑细选词语, 选用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深刻反映主题、服从中心需要的典型细节, 学习从细微处着手、小中见大, 用细小而真实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和社会风貌。

二、细心观察, 捕捉生活的细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只有细致用心的观察, 才能获得对事物清晰、具体的认识, 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逼真, 从而走出千篇一律的俗套。

细节何处寻?在细雨下, 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 送来枫叶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眼神、语言等, 只要细细咂摸都有丰富的意蕴存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 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 还要变换观察点, 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 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 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

一位学生在《又见丝瓜挂满架》一文中写道:“一场风雨过后, 丝瓜花洒落一地, 但不久的几天里, 就又露出了毛茸茸的小脑袋。而外婆呢?却再也直不起她的腰, 甚至走路也有困难了。今年丝瓜依旧挂满架, 终不见那采摘的人影了, 那孤零零的丝瓜只能挂在枝头, 等待着衰老、死去。一日下楼, 突然又发现了那个熟悉的背影, 是外婆!我忙跑过去, 说道:‘外婆, 你生病了还来采丝瓜, 是不是病好了!’外婆一手拿着三四根丝瓜, 一手还在伸向枝上的另一条, 笑道:‘病是怎么得好, 只是怕丝瓜长老了, 不好吃了。’我不知道说什么, 只觉得有股心酸的感觉在心口窜动。”这名学生正是抓住了“外婆”语言、动作的细微之处, 调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 才使得作者对外婆的这种情感变得真实而细腻。

由此可见, 细节描写一是取材要小而具体, 二是描写要细致入微, 有时可综合调动多种感官。

三、运用修辞, 细节描写才会文采飞扬

虽说细节的成功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源于真情实感, 但是恰当的修辞手法等描写技巧的运用, 能把观察和感悟有效而艺术地传递出来, 能使文学语言更富形象性, 情感也更浓烈, 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美感。

朱自清先生的《春》中这样描写春雨:“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修辞的运用很细微地写出了雨丝的细密这一特点, 使人恍如置身于烟雨朦胧的江南春雨中。

上一篇:校园篮球赛决赛的新闻稿下一篇:我的偶像是郭敬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