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玩手机的保证书

2024-04-15

不玩手机的保证书(精选9篇)

篇1:不玩手机的保证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不对,我有错,我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诲,我郑重的向爸爸妈妈保证,从此以后上课时间不玩手机、回家做不完作业不玩手机,一定好好学习,希望爸爸妈妈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证明给你们看,我一定会做到的!

致此

敬礼!

XX

XXXX年XX月XX日

篇2:不玩手机的保证书

今天,我怀着愧疚和懊悔给您写下这份保证书,以向您表示我对带手机来部队这种不良行为,深刻认识以及再也不再部队玩手机的决心。

早在我踏进部队,领导就已三申五令,一再强调,不得在部队使用手机。而我对错误的认识不足,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写这份保证书的同时,我真正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和我的错误,违犯了部队规定,再次,我这种行为还在战友之间造成了极其坏的影响,破坏了部队的形象。做为一名战士本应该听从领导教导,服从领导的安排,而我这种表现,给战友们带了一个坏头,不利于部队风气建设。领导是多么关心我们。爱护我们!而我却给领导找烦恼,添麻烦,所以我今后要遵守部队规定,听领导的话,充分领会理解这些部队要求,并保证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希望领导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

通过这件事情我深刻的感受到老领导对我这种败坏风气的行为心情,使我心理感到非常的愧疚,我非常感谢领导对我这次深刻的教育。我真诚地接受批评,并愿意接受处理。对于这一切我还将进一步深入总结,深刻反省,恳请领导相信我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

保证人:xx

篇3:不玩手机的保证书

一、问卷数据基本情况说明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2月10日—3月10日。为了保证调查的广度并使调查更具针对性, 我们在多个新媒体论坛、手机电视论坛、手机电视知名博客、IM手机电视用户群等地方推广网络问卷的地址链接, 邀请对手机电视感兴趣的用户参与调查。此次调查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中的目标抽样, 问卷通过设置问题“您是否对手机电视感兴趣”、“您是否使用过手机电视”来寻找抽样目标对象——第一个问题回答“是”的人被确定为目标对象, 回答“否”的人系统自动结束答题;在第一题回答“是”的人中, 第二个问题回答“是”的被分类为手机电视实际用户, 回答“否”的则被分类为手机电视潜在用户。

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共有194人主动参与了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目标问卷158份 (其中潜在用户占74%, 实际用户占26%) , 问卷有效率为81.4%。

经统计, 目标对象的IP地址辐射面积很广, 分布于北京、广东、上海、河南、湖南、云南、浙江、深圳、天津、陕西、江苏、新疆、重庆、四川、河北、福建、安徽、甘肃、黑龙江、吉林、香港、澳门共22个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以及美国 (3人) 和加拿大 (1人) 。

二、本项调查的主要发现

(一) 实际用户怎么使用手机电视

在本次调查中, 笔者对手机电视实际用户使用手机电视的时间、频率、环境等进行了统计, 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 手机电视用户使用手机电视的时间和频率都呈现出明显的不规律性。使用环境主要是公交 (42%) , 其次为家中 (25%) 。

另外, 统计数据显示, 手机电视目前并未形成较为稳定的收视高峰。相比电视、互联网等有着较为清晰和固定收视规律、收视高峰的媒体, 手机电视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

(二) 手机电视实际用户对手机电视内容的选择偏好

我们从节目类型偏好、节目时长选择、节目私密内容选择、广告内容选择和互动等五个方面对手机电视内容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

1. 手机用户最喜欢的节目类型

排名最高的前五位从高到低依次为新闻报道类 (14%) , 电影、电视剧、短片类 (10%) , 直播电视频道类 (9%) , 音乐、MTV类 (8%) , 生活健康类 (8%) 。排名最后两位为“电视购物” (0.6%) 和“用户原创节目” (1.2%) 。

2. 手机电视最适宜的节目时长

高达88%的手机电视实际用户认为单个手机电视节目的时长不应该超过1 5分钟, 其中81%的用户认为最适宜的时间为3—15分钟。 (见图2) 可以看出, 15分钟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 超过15分钟之后人数骤降。数据结果也显示, 实际手机电视用户对3分钟以内的短小节目偏好程度低。

3. 手机用户接受私密性节目内容程度

高达83%的被调查对象都表示“可能会”收看私密性内容, 其中更有31%的人表示“肯定会”收看。看来手机媒体可以称为私密性媒体。

4. 手机用户对广告内容的接受程度

19%的手机电视使用者表示“不管怎样都不能接受手机电视广告”;其余大部分用户认为, 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接受, 还有11%的用户表示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够接受广告。这表明, 在手机电视中插播广告是基本可行的。

对于插播广告的条件, 手机电视用户选择最多的是“如果可以降低我的手机电视资费”以及“如果广告时间很短” (各占22%) 。 (见图3)

手机电视最容易接受的广告形式为“以字幕形式在屏幕下方滚动” (35%) , 其次为出现在节目结尾处的广告图片 (22%) , 最不能接受的形式为分割视频形式的广告 (3%) 。

5. 手机电视互动的前景

用户对“互动”内容和形式满意度较低, 只有12%的用户表示“比较满意”或是“非常满意”。另外, 有27%的手机电视用户都表示“不清楚如何互动”。

尽管如此, 高达50%的手机电视用户表示, 如果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 他们乐于参与手机电视互动, 只有22%的人明确表示“不太乐意”或是“很不乐意”。

三、手机电视内容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手机电视具有显著的“补充性媒介”特征

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 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先天功能不足所做的一种补偿。根据这一理论, 手机电视的出现无疑也是一种媒介“补充”的结果——传统媒体限制了人们的收视空间与收视的灵活性, 手机电视的出现使人们的收视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延展, 让人能够在流动状态中灵活接触媒体内容。本次调查的统计结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手机电视用户的收视时间、空间、频率都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注定了手机电视短期内难以实现电视媒体所追求的“用户粘性”, 因而也注定了不能简单地以运作传统电视追求黄金收视时段的思维模式去组织和结构手机电视内容。相反地, 手机电视应该多向同样具有灵活性的互联网取经, 学习互联网“粘”住用户的手段。

(二) 手机电视的节目类型选择

本次网络调查结果显示, “新闻”、“故事”和“传统电视台直播”是手机电视用户最喜欢的三种节目类型。

1. 让新闻跑在流言和传统媒体的前面

实效性和简短性是新闻类节目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正好符合手机电视的自身优势——灵活与效率, 因而此类节目受到手机电视用户的青睐与认可。笔者认为, 这是节目形式与节目载体相辅相成的结果。手机电视的出现打破了收视时间的禁锢,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收看电视。也就是说, 只要新闻能“出街”, 就会有观众观看, 当手机电视用户数量形成规模之后, 随时都可能出现庞大的受众群体。根据N i e l s e n Mobile的调查显示, 在美国大选期间, 通过手机电视观看政治和政府新闻报道的人数比平时大增, 达到68万。[1]

随时更新、直播的新闻节目将成为手机电视未来内容发展的重要看点。当手机电视和新闻融合, 新闻的时效性优势以及手机电视的即时传播特色都将发挥到极致。而以此相伴的节目形式为24小时随时更新的“手机新闻台”。目前, 国外已经开始了这种尝试。Vigin电信则和世界著名独立内容提供商INT合作开播了专门为手机打造的流媒体24小时新闻频道, 每15分钟内容更新一次, 提供国内、国际、体育和娱乐新闻。

2. 故事类节目能走多远

手机电视用户选择了“故事类内容 (电影、电视剧、短片) ”作为排名第二位的喜欢在手机上收看的节目类型。然而, 这真的是适合手机电视内容发展的节目类型么?故事类内容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巨大“粘性”, 用户一旦被粘上了就很难从中抽身。其实, 这一特性是与手机电视的特性相违背的。考虑到手机电视容易产生收视疲劳的特点, 更加考虑到手机收视状态的“短时性”、“灵活性”与“粘性”之间的冲突, 故事类内容, 尤其是情节紧凑、连续性强的故事不适宜在手机电视上播放, 如快节奏的美剧。当然, 如果手机电视用户把手机电视当成了一种电视的“替身”使用, 那么对于电视中故事类节目的“粘性”很可能是他收看手机电视的原因。尤其是在手机电视内容建设相对薄弱的初级阶段, 手机电视很容易担当传统电视“替代品”的角色。

另外, 目前手机电视用户对于故事性内容的偏好依然很明显, 可以推测这是传统媒体的“惯性”收视习惯造成的影响。为了弥补手机电视用户的这种对于故事类内容的偏好, 手机电视内容生产商应该借鉴移动电视的经验, 制作开发一些情节简单、短小精悍、连续性不强、可以独立成章的小故事供用户观看。比如2008年1月英国电信公司O 2联手著名内容制造商Endemol专门为手机制作的电视剧《cell》, 共有20集, 每集时长仅为2分钟。

3. 手机电视能成为传统电视的“替身”吗

对于直播传统电视台内容的收视偏好说明手机电视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手机电视当成了“可以随身携带的小电视”。这种“电视替身”的定位源于手机电视用户中的很多人是传统电视的爱好者 (经数据统计22%的手机电视用户或潜在用户都认为电视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体) 。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目前以C M M B为代表的广播式手机电视发展比流媒体式手机电视快的原因。很明显, 手机电视用户把传统电视节目内容的收视习惯延伸到了手机电视上。

然而, “小电视”的定位在手机电视发展初期或许对手机电视的推广有利,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机电视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 导致手机电视完全没有自己的内容特色和独立性, 角色尴尬。

随时更新、直播的新闻节目将成为手机电视未来内容发展的重要看点。当手机电视和新闻融合, 新闻的时效性优势以及手机电视的即时传播特色都将发挥到极致。

(三) 不要忽视用户对手机电视节目时长的忍耐力

手机电视用户对于手机电视的偏好时长为3-15分钟, 远远超过了目前手机电视节目的单个节目时长 (不包括广播式手机电视) 。经笔者粗略调查统计, 目前流媒体手机电视台播放的单个手机电视节目绝大多数都在1分钟以内, 有的甚至只有30秒。这一时间差说明目前节目制作商很可能较为严重地低估了手机电视用户对于单个手机电视节目长度的忍耐力, 忽略了用户对节目长度的诉求。因此, 手机电视节目的时长应当适当增加。

然而, 增加时长并不是一个简单、单一的工作, 它伴随着节目结构、节目类型的改变。目前手机电视节目时长在1分钟之内, 内容主要是传统电视节目的片段剪辑, 1分钟甚至是30秒的时长限制意味着手机电视的内容只可以传递极其简单的信息。传统电视中的新闻简讯刚好满足这个时长的要求, 因此, 可以看到目前很多的手机电视台都大量采用所依赖媒体的新闻简讯来当自己的主要内容。惟一不同的是, 这些简讯的标题大多被重新编辑。手机电视内容编辑们会使用大量耸人听闻的词语吸引用户, 在原来新闻内容完全不变的情况下引导新闻点甚至内容类型的转移。也就是说, 换一个包装将原有的新闻简讯二次售卖。可以说这是一种节约人力成本的省力做法, 但是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手机电视时长过短造成的必然结果。

目前, 传统电视节目中3—15分钟长度的内容不多, 但也足够满足目前手机电视的“胃口”。这个节目时长正好介于普通新闻和专题片之间, 符合这个长度的传统电视节目内容主要有长新闻报道、MTV、天气预报、小专题片 (如《科技博览》) 、动画片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直接移植到手机电视上, 成为手机电视内容的新鲜血液。除此之外, 一些板块独立性很强的专题片, 每个板块的长度基本介于3—15分钟之间, 它们都可以独立成章在手机电视上播放。除了传统电视的节目内容之外, 还可以借力互联网内容。互联网上有很多介于3—15分钟之间的优秀原创短片, 它们都可以成为手机电视内容的源泉。

上面提到的都是直接引用媒体内容作为手机电视内容, 然而真正带给手机电视生命力的还是手机电视自身的原创内容。目前这部分还相当薄弱, 主要有几大类别:主持人评论类、图片剪辑类、用户原创短片类。一旦手机电视时长延长到3分钟以上, 简单的图片拼接类短片将很可能被淘汰, 因为它们毕竟还算不上“视频”。其他两个类别的内容也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主持人评论类节目来说, 以前1分钟时长的节目只需要吸引受众眼球即可, 内容和观点不要求深刻;但是一旦节目延长到3—15分钟, 评论性节目就必然需要增加内容的深度并同时加强节目的趣味性以粘住用户。这就要求主持人本身的言论、思想对观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仅是“美女”、“帅哥”已经很难满足观众胃口。

从网络原创视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3—15分钟的内容基本符合非专业影视人员的制作水平, 因此手机电视视频拥有大规模的潜在创作源泉。

对于手机电视用户原创短片类节目, 通过上面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 目前它并不能引起手机电视用户的兴趣 (仅有1.2%的用户表示喜欢) , 但是长远说来, 这是手机电视内容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从网络原创视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3—15分钟的内容基本符合非专业影视人员的制作水平, 因此手机电视视频拥有大规模的潜在创作源泉。

(四) 私密内容——两性内容的规制与个性化内容的开发

首先, 可以简单将私密内容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涉性类节目, 另一类是满足个人特别兴趣爱好或是个人特殊需求的节目, 即个性化订阅节目。手机电视由于其载体的“私人”特征, 天生具有发展私密性内容的潜力。然而, 目前实际情况是这两类“私人”节目的发展都备受争议, 面临很多阻碍。

在我国, 涉性内容从来都是一个敏感问题, 一旦把握不好就会演变为“淫秽色情”内容。我国法律对于淫秽色情内容的界定虽然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界限仍然存在一些模糊之处,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黄色内容的传播留下了空间。手机媒体的特性使其容易成为滋生“黄毒”的温床。目前, Wap视频网站中挑逗、黄色的节目标题非常普遍, 但是点击内容后会发现, 大多数内容都是引用、剪辑港台媒体播出的处于灰色地带的电视片断。相对普通Wap视频网站而言, 手机电视网站由于管制严格, 节目标题和内容要正面和健康得多, 涉“黄”可能性的内容比例明显减少。

另一类私密性内容属于用户自我定制的满足其个人特殊需求的节目。这类节目目前刚刚开始尝试, 如视讯中国 (CNL) 开辟的“视讯Q闻”专栏, 它专门供用户通过手机订阅视频资讯信息, 可以订阅的内容涵盖新闻、体育、娱乐、音乐四大方面。用户可以通过视讯Wap网站的“我的订阅”, 查看每天更新的视讯Q闻。然而, 总体说来, 这些节目的内容仍然是传统节目范畴, 分类还不够细致, 提供的节目还不够个性化。

(五) 新媒体呼唤新广告理念

上文的调查数据表明, 手机电视用户对于广告的接受度较高, 但是广告理念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媒体广告的理解阶段。传统媒体的广告都是“推 (push) ”式广告, 即不管接受者是否愿意都强制性进行传播。

然而, 在Web2.0的“我媒体”时代, 随着“一点对多点”传播方式的逐渐解体, “我需要”的广告形式逐渐崭露头角。

(六) 寻找“互动”的蓝海

根据上面的调查分析, 手机电视用户在互动方面存在巨大的兴趣空间。手机电视的互动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用户与媒体或是与广告商的互动;一种是手机电视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

对于第一种互动, 目前国内主要是通过搜视导航、有奖参与、征集活动、网友视频上传、电视剧创作互动等各种形式实现。国外则引入了互动广告 (Call to Action) 的概念, 即广告在手机电视上播出时, 将广告详情链接按钮放在广告下方, 用户如果感兴趣就可以直接点击和商家取得联系或是获得更详细的商品信息。

对于第二种互动, 目前主要是以评论、免费推荐给好友、用户论坛、用户空间等形式实现。虽然我国手机电视互动的架势已经展开, 但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手机用户参与互动的热情不高。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 互动内容趣味性不强, 激发不起用户兴趣, 互动激励手段匮乏;另一方面, 互动便捷性差, 操作难度大。

前一种互动的症结在于目前我国互动节目类型和激励机制开发不够。在英国, 早在2006年Endemol就推出了专门为手机制作的互动真人秀节目“Get close to…the Sugababes”。这个节目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英国流行音乐女子组合Sugababes, 其中很多片断都是主人公自己用手机拍摄的。这个真人秀节目中加入了互动内容, 包括小测试和“轮到你了 (over to you) ”板块, 充分满足了歌迷对歌手生活、创作的猎奇心理, 同时他们可以对歌手的创作发表意见、提问和评论。Sugababes则一直随身携带手机, 随时随地收看这些歌迷意见并且选择性地采纳其中一部分为其歌曲创作服务。因此歌迷们第一次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互动行为影响到歌手创作。与电视真人秀节目相比, 手机的互动能力体现出了明显优势。

在互动的激励机制方面, “3”电信创办了全新的用户原创手机电视频道“See Me TV”, 它采取电信公司和用户分成的模式经营——用户必须花钱才能下载视频;而对于那些上传视频的人, 他们的视频每被下载一次就有一笔钱记入他们的账户, 累计到一定金额时公司就会主动联络用户进行支付。直接的薪酬奖励激发了手机用户的热情, 仅在2005年10月开播到2006年3月期间, 用户就已经上传了3万多个视频, 并且每个月都有100—200万的下载量, 公司因此盈利超过10万欧元。[2]

后一种互动的障碍在于网速慢、费用高、操作难度大、过程复杂等。目前流媒体手机电视台基本都存在内容分类混乱、路径繁杂、搜索困难、操作便捷性差等问题。以CNL (视讯中国手机电视) 为例, 如果要浏览完其主页全部信息, 用户需要点击手机方向键超过80次, 庞杂的内容安排完全没有考虑到手机的媒介特点, 消磨了用户的耐心与兴趣。而在国外, 手机视频网站的设置通常非常简单、清晰。以“B B C Mobile”为例,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对于信息量的需求, 它提供了不同的浏览版本供用户选择。在“标准版”情况下, 用户只需要点击20下方向键就可以浏览完整个首页的信息。

(七) 在竞争中重新定位——从“手机电视”回归“手机视频”

上文已经提及, 手机电视用户 (含潜在用户) 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明显高于其他媒体。另外, 手机电视潜在用户最常收看手机视频的类型主要为电脑下载保存的视频 (约占63%) , 其次为手机Wap网页上的视频 (约占17%) 。这些数据显示, 目前手机电视内容的主要竞争者为网络视频, 包括互联网视频及无线互联网视频。目前, 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手机存储卡配置都可以支持A V I、R M、W M V等互联网视频文件格式, 而MP4、3GP格式则更是适合所有手机, 使得用户从互联网上下载保存视频成了一件方便的事情。惟一不足的是,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手机存储卡内存通常在1—2G, 用户只能存储画质较差的小视频, 并且存储数目极为有限。但新一代手机I-phone大大弥补了这一不足, 8G甚至更高的内存可以使用户尽情地下载保存各种手机电影、短片、M T V。那如此一来, 用户又有什么必要再去额外花费使用手机电视呢?

以CNL (视讯中国手机电视) 为例, 如果要浏览完其主页全部信息, 用户需要点击手机方向键超过80次, 庞杂的内容安排完全没有考虑到手机的媒介特点, 消磨了用户的耐心与兴趣。

另一方面, 普通无线互联网视频也开始了强劲的追赶, 铺天盖地的视频网站犹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它们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

面对互联网视频迅猛发展、手机内存越来越大、下载保存互联网视频越来越方便的现实, 面对着其他无线视频网站的快速崛起与占领市场的威胁, 手机电视台的内容建设基本失去了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事实上, 不得不承认, 流媒体手机电视已经到了必须摘掉其“电视”的皇冠回归普通“视频”的时候了。

在国外, 根据内容运营商的不同, 流媒体手机视频划分为三种类型——由传统电视台主导, 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建立的Wap网站;由互联网视频网站主导, 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建立的Wap网站;由电信运营商主导, 直接与视频内容制作商合作建立的Wap网站。这三类Wap网站由于内容运营商的不同, 在内容类型、运作模式等方面会有一定区别, 然而它们都是普通的无线视频网站, 没有任何一类享有“特权”。然而在我国, 由于申请手机电视牌照十分困难, 所以一旦有资格运营手机电视, 都一定要挂上“手机电视台”的皇冠以显示自己与普通无线视频网不同的身份。但观其实质, 所谓“手机电视台”的内容和普通的无线视频网站提供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手机电视台可以提供的内容无线视频网站几乎全部能够提供。比较而言, 很多优秀的无线视频网站的视频内容更加丰富, 运作更加成熟, 惟一不如手机电视台的地方或只在于宣传与炒作。

摘要:日前, 中国移动与广电总局旗下运营CMMB的中广移动签署正式合作协议, 即只有中国移动G3用户才能使用CMMB手机电视业务。与此同时, 中国联通的“体验手机电视, 精彩就在联通3G‘沃’”、中国电信的“天翼带你畅游3G”的广告早已满天飞, 连视频网站也捕捉到了3G时代所带来的新的发展契机, 优酷、酷6等视频网站纷纷将手机视频列为发展目标, 准备在3G时代大展拳脚。而艾瑞咨询日前的相关调研数据显示, 目前已拥有3G手机的网民比例仅为8.5%, 过半网民对换机仍持观望态度。一边是炒得火热的手机电视, 一边是冷静的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 手机电视离我们还有多远?什么时候, 才能真正实现将电视装入口袋的梦想?本期“新媒体”栏目, 我们刊发4篇相关文章, 从不同维度考量手机电视的现状和前景, 以期对业界有所助益。

注释

1[1]http://www.nielsenmobile.com/html/press%20releases/Political Data Points.html

篇4:上课不玩手机的“挑战”

手机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资讯服务和无限娱乐空间的同时,也使人们对手机形成高度依赖。南京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会组织发起的“挑战21天上课不用手机活动”,其结果充分验证了手机对学生生活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部分师生认为如果课堂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自然就不需要强调“上课不玩手机”了。至于对策,部分师生认为,对大学生最好从侧面引导、培养自觉性,而非禁止。这样,“上课玩手机”就形成了教师不好管、学生不愿听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上课玩手机一定会让学生分心,影响学习成绩,干扰课堂教学。玩手机的学生会分心,不玩手机的学生在旁边也难以专心听课,学生只顾玩手机、不与教师互动交流势必影响教师的情绪。同时,上课玩手机也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和对课堂纪律的蔑视。因此,应该将“学生上课不拿手机”作为学校的一项规定。没规矩不成方圆,社会不能单纯靠道德教化形成良好风气,既要倡导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也要通过法律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只有将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好风尚。

@袁本文(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

学生上课玩手机,既影响授课者的热情和效果,也分散听课者的注意力。能不能让学生上课不玩手机?据悉,南京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会组织200多名学生参加“上课21天不用手机活动”。一天活动结束,只有不到10名学生做到。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学生上课不玩手机” 真做不到吗?否!那么,怎样做到?须三管齐下:第一,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水平,而且要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师长。教师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让手机成为有利载体;教学内容要有感染力,方法要有吸引力。正人先正已,教师行为要有感召力,自身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学生做到。第二,学生是主体。要鼓励学生加强自律,自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学校须引导。制定细则,引导并规范学生行为,让良好行为变成习惯。前述活动结果不能过于悲观地解读,至少证明了在一天内“上课不用手机”不是不可以做到的。如果活动持续,21天后会有多少人做到?一旦学生们形成习惯,效果会如何?笔者持乐观态度!

@姚治兰(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依赖新媒体,喜欢新事物,寻求新刺激,是网络环境下长大的“90后”,大学生共同的时代印记。手机已成为他们的伴随式媒体,犹如穿衣吃饭一样不可或缺。手机里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诱惑、充满希望,能够共情、共景、共经历、共体验、共吐槽、共分享的世界。要求大学生上课不玩手机,在几十分钟内远离这个世界,那就是一场争夺学生眼球与注意力的大战:是讲授内容吸引力大于手机吸引力的挑战、是教师颜值高于网络红人的挑战、是教学方式大于游戏的挑战、是忍耐力大于依赖症的挑战、是自律大于放纵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果把手机当假想敌,那就化敌为友。想象一下,有一种课堂,扫二维码、游戏闯关、分享点赞、实时讨论、实时统计,根据表现送分数红包,比学赶帮,那何惧手机这个“敌人”呢?当然,把手机从假想敌变为真队友,除了不断借用手机里的丰富世界来为我所用外,把自己变得更好、更有力量,让课堂更有新意、更接地气、更有活力,也是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不断努力的目标。

@刘凌(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华南师大报》策划了《低头,你看见了什么?》的专题报道。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使用移动终端可以更加随时便利地学习;也有半数的受访者感觉到,“学习正变得缺乏连续性与专注性”;真正能做到“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的受访者仅占两成。课堂上移动设备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更令人忧虑,虽然有55%的受访者使用移动设备协助学习,但66%的受访者用其查看社交软件,而玩游戏、漫无目的地看视频或阅读的,也各有两至三成人。在新常态下,高校的教师群体要有积极的心态来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传统角色定位,不仅要提高授课质量,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学理念,实现多维互动,真正用内容、方式和人格魅力来抓住学生的心。同时要善用新媒体技术和知识,探索在课堂上将手机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手机和学生进行互动。手机可能是教学的干扰,也可以成为教学的同盟军,关键看教师如何应对。2013年以来,华南师大先后推出利于移动终端客户进行学习的凤凰微课、掌上图书馆以及集社交、咨询和多项使用校园功能于一体的校园APP “华师小木”,让学生充分享受移动终端带来的便利。

@李爱民(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自2012年以来,许多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措施。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部署安排,更为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这对于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解除科技人员创业的后顾之忧等诸方面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从目前情况看,这项政策要想成功“着陆”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首先,是高校科技人员创业胜任力问题。科技人员与企业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职业身份,角色的成功转换需要特定的素质能力。如果对自身能力与资源评估不足就盲目“下海”,会难以真正做到离岗成功创业。其次,是高校岗位与编制的管理问题。教师离岗创业后仍然占用编制,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就需要新增编制。如果几年后离岗教师再回归,就会形成一岗多人。此外,还有离岗人员的职称评聘问题等,都会给高校管理带来困扰。因此,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从“听上去很美”到“梦想成真”,还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完善制度保障。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与大学生保留学籍创业一样。唯一不同的是,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成功了很可能就脱离了高校,由教书匠摇身一变成为老板或企业人员,而大学生创业成功后很可能还会继续学业,直到完成全部学业、拿到毕业证书。直观判断,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者人数不会太多,所以不用担心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会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带来多大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考虑,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未尝不可。若再换个角度考虑,允许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恰能更好地解决部分高校教师在社会上兼职取酬从而影响本职工作的矛盾。在高校,科技人员就应该把心思和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教书育人上,不应搞“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一套。若在课堂上冠冕堂皇地教诲学生要敬业爱岗,下课之后就去社会企业中兼职赚钱,这样的教师,很难保证科研和育人的质量、水准,其职业操守值得怀疑,也是高校所不倡导和应该禁绝的。允许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也就是说,要赚钱干脆离岗,不要两头兼顾,这样就避免了跌入“义利难全”的漩涡,岂不皆大欢喜!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将继续部署促进就业鼓励的创业,支持高校院所专业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这一举措无疑为怀揣技术、有创业梦想的高校科技人员吃了定心丸,也给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对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科技创新转化效能乃至整个高校协同创新能力都是利好消息。但要把政策用好,关键还在于进一步细化有关规定,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的身份待遇保留问题。应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出台离岗创业人员收入分配等人力资源管理细则,既保证高校教师从技术转化中受益,又要兼顾校内公平。二是高校教师职务发明成果的收益归属问题。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方面缺乏成果共享及利益分配机制是当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潜能迸发的主要障碍之一。现在各地对高校科技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收益分配的具体制度安排也不尽相同,应进一步改革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进一步明晰责权利,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创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韩宝志(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

篇5:不玩手机保证书

您好!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郑重地向您道歉!

马上就要进入期末考试了,我竟然还在寝室玩手机,幸好老师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没收了我的手机,并把我从游戏中拉回学习的正道。

请老师归还被没收手机,我保证不会再用手机玩游戏,也不再因手机耽搁学习。

请老师监督我。

保证人:xxx

篇6:不玩手机家长保证书

今天,我怀着愧疚给爸爸妈妈写下这份保证书,以向你们表示我对晚上熬夜玩手机的不良行为,深刻认识改正错误的决心!我辜负了你们对我的.期望,我保证从今以后改过自新,绝不再玩手机。

致此

敬礼!

XX

篇7:学生不玩手机保证书

首先致以我诚恳的歉意。由于昨天晚自习,玩手机被值班老板没收。经过一晚上的面壁思过及反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我所犯下的错。

我保证:以后不会在上课期间公然玩手机、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认真学习、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并请老师及全班同学一起监督我。

保证人:xx

篇8:手机壳:最赚钱的手机周边产业

自从iPhone“上位”以后, 手机壳市场一片“蓝海”, 人们惊觉, 原来赚钱这么容易。

壳内有“乾坤”

“没有预定过的姑娘, 就算拍下付款, 也拿不到货的哦。”阿里旺旺上, 卖家白萍 (化名) 回复最多的就是这句抱歉, 她没有想到, 小小一款手机壳, 居然生意这么好。

还在读大四的白萍做的是定制手机壳生意, 那是众多明星周边产品中的一个品类, 却是小店如今的“当红炸子鸡”。2012年8月, 白萍像往常一样在网上翻阅自己喜爱的明星活动照, 突然就被某明星手中的iPhone手机壳吸引住了, 她找遍了所有代购网站, 都找不到同款手机壳。原来这是一位粉丝送给这位明星的礼物, 并非商界售卖品。

既是“独家”, 又是“明星同款”, 白萍有了好点子。她联系到一家手机壳制作厂家, 把设计图交给他们, 首批预定了50个。从打样到出成品需要一个星期, 白萍为此付了1000元, 每个手机壳的成本价为20元, 她用40元的价格卖出去, 3天就告售罄。白萍敏感地意识到手机壳里有着大生意, 赶紧联系了正在香港读设计专业的同学, 合作出设计图, 又订制了7款以明星为主题的独家原创手机壳。如今, 这些手机壳一个月至少为她带来3000元的净收入, 占据了小店40%的收入来源。

和白萍的“定制”相比, 上海心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李京林设计的手机壳, 似乎科技含量更高, 属于功能型产品。2007年研究生毕业的他, 2012年初推出了首个将公交卡和iPhone外壳结合的产品———“随心刷”系列支付定制手机壳, 壳内的储值芯片采用了RFID (无线射频识别) 技术, 能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免去了人们携带公交卡的麻烦。

这款支付壳目前能支持上海、无锡、阜阳、杭州、南宁等地的公交、地铁和出租车支付, 未来支付范围将扩大至全国500个城市。由于申请了专利, “随心刷”支付壳的售价比较“坚挺”, 在手机壳基础上需另加88元定制费,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它在白领群中的“受捧”程度。

事实上, 除了“随心刷”, 李京林对所有的手机壳材料都有研究:“目前市场上的手机壳主要有皮革、PC料、PVC料、硅胶、金属壳和水钻壳等6种, 每一种材料有优势和劣势, 比如PC料不容易变形, 适合上色做素材壳;PVC料若能严格控制曲长度, 怎么握都不会崩断;硅胶材料防摔, 可水洗, 可塑性强, 但在密闭空间待久了容易‘出油’;水钻壳里, 最好的是捷克钻, 国A钻次之, 玻璃钻最差……”

手机壳“蓝海”

在李京林决定创业做手机壳设计之前, 有过一段极短的贩卖经历。

确切的说, 那是前一次创业的“余热”。2010年, 李京林曾投身国产手机品牌创业, 但当时整个市场已经在萎缩, 生意做不下去了, 李京林的妻子就将蓝牙耳机、电池等手机周边商品存货放到网上去卖, 没想到, 一下子就卖光了。

李京林很快“嗅”到了新商机。他做了一个小调研, 发现当时的手机壳生意出现了第一波井喷———很多姑娘喜欢在正流行的iPhone3GS手机外面套一个水果色的保护壳, 网上网下无数人开始迎合这一潮流。李京林做起了经销商, 从代理商那里以30元的成本价拿货, 在淘宝上用80元的价格出售。短短两个月, 他就做到了类目第一, 但这并不是最好的———坊间传言, 网上手机壳卖得最好的那个人开上了保时捷。

更多人将手机壳产业看成了一片商业“蓝海”, 冲进了这片领域, 短短一年时间, 手机壳产业飞速膨胀扩张。仅以淘宝网为例, 2011年年中, 淘宝上只有5000家网店从事相关生意, 到了2012年10月, 这个数字上窜到了14万家, 仅搜索“iPhone4手机壳”的宝贝数就达到了220万。

线上商家如此, 线下的摊贩和商铺也是“爆棚”———上海最大的手机交易市场不夜城通信市场内, 不少店面都改成了专营中高端手机壳生意, 每天能卖掉成百上千个壳子, 而据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透露, 隔壁的大奥通讯商城更是上海地区手机壳的“源头”和“中转站”, 大量沿街兜售的摊贩都是从这里拿货, 十元、二十元的成本价, 转个手卖出去赚一倍。

在中国最大的手机集散地———深圳华强北市场, 这样的转变更为彻底。2011年初, 华强北市场从一楼到顶楼都是各种山寨手机, 仅有一楼、二楼一些商铺从事批发手机外壳的生意, 产品也较为单一。到了2012年下半年, 从一楼到顶楼, 除了苹果手机, 就是手机壳。

华强北的“转型”, 事实上正是上游厂商“转型”的最直接表现。深圳大量山寨手机厂商倒闭, 其中大半厂商很自然地转做手机壳生产商。原来为手机厂商做硅胶手机键盘的, 做起了硅胶手机壳原来为山寨手机做外壳的五金加工厂, 转做金属壳;原来那些从事手机美容的店面, 则专营贴水钻的活, 做水钻壳……

有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已形成专为苹果生产配件产品的产业, 仅深圳就云集了1500多家厂商, 年产值逾千亿元, 其中不少厂商将生产线全数转型为手机壳制造, 每个手机壳可以赚到一倍以上的利润。而据这位业内人士估计, 全国范围内从事手机壳生产制造的厂商已超过一千家, 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和义乌。

疯狂的市场

“国人买什么, 什么都涨;国人卖什么, 什么都便宜。”这话放在手机壳市场上来看, 一点也不假。

当年iPhone3GS出来的时候, 专卖店内一个普通的彩壳要卖199元, 皮革套得300元至400元, 消费者觉得花80元从摊贩处买很便宜。一年多过去了, 手机壳供应量急剧膨胀:一个小熊模样的硅胶手机壳就是30元左右, 普通PC壳15元, 漂亮点的50元, 就算一个贴满水钻的壳子, 也不会超过100元……超过百元的手机壳, 难有人光顾。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不少商家开始走低价路线。“9.9元包邮, 只赚一毛钱”、“6.9元包邮, 亏本甩卖”的卖家大有人在。他们赚钱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卖家告诉记者, 按照9.9元的售价计算, 质量最差的彩壳批发价为2-3元, 快递费在6-7元, 因此赚一毛钱的说法的确是可能的, 而6.9元、3.9元的售价则肯定亏钱。如今i Phone5“出世”, 不少手机壳制造厂商开始清库存, 这也使得手机壳的价格一降再降。

李京林最早那批手机壳都卖80元左右, 如今他生产设计的普通手机壳价格都在30元至50元, 这也让他觉得日子变得艰难。事实上, 如果做得好, 今年他的销售额可以达到2000万元, 手机壳的毛利率在30%左右, 本来能赚不少, 但他想要做出个品牌来, 咬咬牙砸了300多万元广告费, 加上物流费、包装成本、支持分销商的投入和人工成本, 真正赚的就很少了。

白萍则想尝试别的手机型号, “等过一段, iPhone手机壳生意做得稳定了, 我会尝试三星等一些卖得不错的手机型号。”

未来谁能活下来

如果说, iPhone3的出现开发了手机壳市场, iPhone4/4S的热销把手机壳经济推向顶峰, 那么iPhone5的“问世”, 很可能将成为整个行业洗牌的开始。

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 包括李京林。在i Phone5尚未“问世”的时候, 深圳和义乌的工厂里已经有人开始“押宝”。根据“路边社”的各种小道消息, 李京林一共猜了5种款式, 上薄下厚水滴状的形状、四角恢复成圆角的形状……他觉得最靠谱的是加长变薄的机型, 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于是乎, iPhone5一问世, 厂里立马连夜赶工, 第二天, 他就在网上推出了几款iPhone5手机壳。只不过, 让李京林惊讶的是, 除了他以外, 别人似乎也想到了这些, 大奥店头还来不及铺货, 网上iPhone5手机壳已经不少了。

只求快速反应, 显然是行不通的。李京林研究得更多的是怎样开拓这个市场, 把科技技术融入到手机壳中, 来提高它的附加值, 创品牌。比如他现在正在研究PC材料, 使手机壳能在不同的光线变色, 或者搓一搓就会出现一个笑脸, 他也在研究会发热的手机壳———因为很多用户反映, iPhone在低温的状态下常常会发生触屏不听使唤的情况……他觉得只有通过产品的创新, 才有可能让消费者记住自己的品牌。

如今的手机壳市场, 可以说很疯狂。目前为止, 手机壳市场还没有出现一家足以征服市场的品牌商。

篇9:不玩手机的保证书

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却在玩手机”。每每看到这句话,总会有种心酸不已的感觉。在“互联网+”时代,排斥或抗拒网络无疑是螳臂当车、自取其辱。但是也有必要适当地做些“互联网-”,让自己慢下来,远离喧嚣,整理一下心灵,这样才不至于有迷失自我之虞。

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托马斯·H·埃里克森在《时间,快与慢》一书中,就极力推崇一种独特的北欧小木屋———其所处地理位置大都偏僻,有的还没有电视、电话和互联网。为了返璞归真、净化心灵,一些人入住小木屋后拒绝用电,甚至有人一进入小木屋后便摘下手表塞进抽屉,连时间一并抛到脑后……

几年前,《中国青年报》也刊载过一篇题为“没有互联网的世界一隅”的文章,介绍了美国的一所完全不用手机的特殊学校。

这所学校在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山区的一座大山顶上,来自美国精英私立学校的高二学生在此度过“远离Facebook”的独立学期。来此之前,他们忙着在Facebook上传照片,忙着更新个人状态,忙着观看最新上线的视频,他们甚至没有精力从网上抽出身来,跟自己的室友说一声“Hi”。到这里之后,他们自愿交出手机,想要跟外面的世界通话,必须要在宿舍楼外的电话间里排队,用老式电话卡拨打号码。校长埃尔登·史密斯说:“这里并不是让学生远离科技,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在使用科技时更加谨慎。我们希望带给学生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日子的好坏取决于你所吃到的粮食、遇到的朋友和投身的实事。”享受着“不插电生活”的学生则如是说:“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跟科技和平共处,运用科技优化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受到它的控制。”

诚哉斯言!手机等现代科技产品本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而发明的,又怎可喧宾夺主,反过来妨碍甚至控制人呢?要想正确看待使用现代科技,当然有必要“从娃娃抓起”。因此,重庆南岸区黄桷垭小学的不碰手机、电脑的“另类寒假作业”,不失为有益的尝试。而孩子被这道“不可能完成的作业”难为哭了,更证明了这种探索的必要性。

诚然,一个月不碰手机和电脑,确实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这道实验性、开放式的命题,关键并不在于能否坚持到底,体验过程远比结果重要,相信只要坚持十天半月,孩子就会有所感悟,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成长。

———摘自“搜狐网”

点评>>

上一篇:东丽区执法局二大队文明材料下一篇:文员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