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控制手机的讨论:手机控,控手机

2024-05-04

关于控制手机的讨论:手机控,控手机(精选6篇)

篇1:关于控制手机的讨论:手机控,控手机

手机控,控手机

勿容质疑,手机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什么问题也能百度一下,一机在手答案全有。手机逐渐取代了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游戏机、手电筒以及固定电话和电脑等等。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机在网上查询,网上聊天,网上学习,网上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记账,网上收、发作业,在网上存、发各种音频、视频和文章……手机不是万能的,离了手机是万万不能的。无论多少人怎么痛批手机的罪大恶极,他的观点还得通过手机传播出来。即使气得他把手机砸烂,也一定得很快再买一个新的。

就像许多人一边爱钱离不开钱一边骂钱为“阿堵物”诱人堕落是“杀人不见血的刀”一样,手机也日益成为大家口诛笔伐的焦点:家长只顾看手机不给孩子交流;夫妻各看各的手机导致感情淡漠;低俗的网络小说、视频通过手机蛊惑人心;学生用手机联络便于早恋;小孩子偷父母的钱在手机上打赏女主播;在手机上碎片化阅读导致人心浮躁记忆力差不会思考精力不集中;小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坏眼睛坏身体,玩得神情呆滞双目无神拱肩缩背四肢无力,严重危害学习和生活;离开手机就心神不定魂不守舍……这些都是手机控的表现。叛逆,任性,跳楼……都是手机惹的祸,许多人认为手机是万恶之源,并深情回忆热烈赞美当年没手机的时光。甚至有人说: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谁去偷钱骗钱砸银行也不是钱的过错,用手枪杀了人也不能判手枪的刑。其实,手机跟钱和枪一样只是个工具,用不用和怎么用用多长时间手机毕竟还得由人来掌控。孩子成了手机控,主要是缺少人的陪伴和交流,缺少感兴趣有意义的现实游戏和良好的阅读、锻炼习惯。大人成为手机控主要因为无聊,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足够的兴趣、快乐和尊严,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去干该干的事,用手机逃避现实,填补内心的空虚。这样的人,即使没手机也会发呆和打麻将浪费时光,只是手机更先进更轻易带来更多的诱惑,也更明显地暴露了他们内心的空虚。试想:哪个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大老板、大学霸沉迷手机成了手机控呢?

所以我们千万别一味的怨天尤“机”寻找借口,要怨就怨自己没出息。还是培养兴趣提高责任心追求梦想吧,投身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吧!让我们告诉自己:不做手机控,也不培养小手机控,牢牢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自然也得掌控手机,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作者:冯雪松

公众号:本色作文

篇2:关于控制手机的讨论:手机控,控手机

尊敬的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日益普及,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通讯便捷和休闲娱乐之际,也不禁发现:人群中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出现了大量随时随地聊QQ、发微信、刷微博、玩游戏的手机低头族。一部手机和APP几乎取代了孩子所有的娱乐和通讯工具。

青少年学生上课玩手机、吃饭玩手机、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日趋严重,青春的大好年华在低头和指间慢慢流逝。而当我们在惋惜某17岁女生边玩手机边走路以致掉入深坑丧命的同时,“一事惊醒梦中人”。朋友们,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这一切吗? 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正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消耗着我们的时间,侵蚀着我们的健康。为促进学风建设,净化我们的课堂,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倡导健康使用手机,对我全体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

1.专注—打造“无手机”课堂。优良的学风是知识殿堂的永恒的追求,更是青少年学生学业有成的重要保证。让我们在上课时果断关机,聚精会神的听讲、如饥似渴的求知,既要学知识,更要学习“学知识”的思维和方法,努力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行家能手,坚守内心对学业的崇敬,抵制五光十色的诱惑,还课堂一方宁静。

2.交流—虚拟和现实理性划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刷屏。”我们希望这句玩笑话不要成为现实。多与亲朋好友话话家常、聊聊心里话,和同学们多搞点联谊活动,在谈笑风生中感受现实人生的美好,下课途中,出门在外,活动之中,停止手机浏览,让双眼放松。我们要养成文明上网、理性读网、科学用网的习惯,绝不沉迷网络,被其奴役,使

网络成为自己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3.阅读—冲向图书馆改变人生。网上快餐式的浏览永远代替不了阅读书籍对人的性情陶冶和成长进步的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在闲暇之时,应该大踏步的走进图书馆,多读书,爱上读书,爱上思考。想成为一个有魅力有气场的青少年吗?那么,让我们从今天起抬起头来,放下鼠标,冲向图书馆,品味书香。

4.文体公益—强身健体幸福生活一辈子。同学们,让我们把脚步从宿舍楼迈出去,从校园迈出去,少一些宅男宅女,多一些青春活力,少一些电子游戏,多一些篮羽乒足,少一些网上购物,多一些文艺活动,少一些浮躁骄奢,多一些扶贫助困,依靠扎扎实实的实践,把自己的意志品质磨砺、素质能力练硬。青少年是早上的太阳,我们要带头健体,“野蛮其体魄”,把参与体育、锻炼身体作为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岁进,储备好为社会健康工作50年的“革命本钱”。

同学们,网络虽大,承诺不了前程似锦;宿舍太小,承载不了青春热血。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向课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善用手机,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让我们“不当低头族,拒绝鼠标手”,抬起头来,放下手机,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歌唱,微笑与人交往,体验美好生活。

同学们,从今天起,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健康生活、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人,拒绝做手机的奴隶!

附:课堂手机管理方案

课堂手机管理方案

篇3:关于控制手机的讨论:手机控,控手机

一、学生“手机控”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社会发展的进步

“互联网+”时代悄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传统的读书看报、休闲娱乐等习惯和方式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首先, 随着时代进步以及通信业务和服务的强力跟进, 手机已不再是奢侈品, 而是人们生活必备品之一。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学生安全是家长最关注的。家长给孩子配备手机基本上都是从安全因素着想, 确保家长能够随时随地联系到孩子。然而, 家长的初衷并不能阻止学生追随新时代发展的潮流。智能手机改变了他们的思维、生活和交际方式。首先是阅读方式的改变。在寒冷冬日和炎炎夏日, 他们不再需要走进图书馆翻阅纸质书籍和报纸、杂志, 手机网络可以让他们畅游书海, 博览群书, 查阅各类需求资讯。

其次, 社交形式的改变。以前谈到社交就是面对面的接触, 如今, 通过手机QQ、微信等聊天社交工具, 即使远隔千山万水, 也能完成对话、视频等情感交流, 甚至在游戏过程中也是边聊边玩, 俨然一个真实的社交模式。

再次, 娱乐途径的改变。网络时代, 学生看电影不必跑影院———掌上APP下载观看, 玩游戏不再需要常驻网吧, 甚至可以远程联网玩联机游戏。家长老师们再也不用半夜满世界找夜不归宿的学生了。

最后, 消费模式的改变。以前有吃喝玩乐的需要就得到室外, 现在学生们只要手机在手, 可以在网上淘宝购物、团美食、团电影票等等, 网上物品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你买不到的。

(二) 三观教育的缺失

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家庭, 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教育均走进了误区。很多学生“金钱至上”“享受至上”“唯我独尊”等负能量思想充满头脑。手机在大学生眼中不只是生活必备品, 而更多的是一种时尚。大学生们热衷追捧手机的时尚外观, 手机生产商家看中了这一群体的巨大商机, 设计生产出各色各样的手机外观及适合不同人群的手机配件。校园里到处可见低头族的身影。

殊不知很多学生在宿舍通宵玩手机联机游戏时, 他的父母正在熬夜加班;学生在手机淘宝购物挥金如土时, 他的父母正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父母不同意购买新手机, 他们利用小聪明假借其他同学身份证贷款购买时尚手机时, 他们忘了他们有可能透支的是同学及自己的终身信誉甚至触犯了法律……教育体制改革到现在, 虽然政策上一再强调素质教育, 但现实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大家拼家教、拼考证、拼分数的现象愈演愈烈, 唯独对学生三观教育和传统国学教育缺乏重视。很多大学生生活缺乏目标性, 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于是, 智能手机成了他们最忠实的伙伴。

(三) 课堂教学的低效

目光再回到我们的课堂, 看着教师们在讲台上眉飞色舞, 而台下众生万象。为什么中小学课堂上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中小学有升学压力, 升学目标。大学校园里, 重视标语目标引领, 却缺乏教育目标实现的督促和执行, 老师忙科研, 轻教学, 再加上学生个体自我放纵, 后果着实令人担忧。学校教学如何把学生的目光从手机上转移到黑板或屏幕上来, 是我们教育界需要快速研究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二、学生“手机控”现象的防治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控”现象已经不是个案, 它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完全杜绝学生“手机控”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 也不是靠个体力量能够完成的, 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面的通力配合, 从理论层面上抓思想教育、管理层面上抓模式以及教学层面上抓创新和课堂效率, 让大学生们尽早摆脱手机“鸦片”的侵扰, 学会利用手机这一工具开展学习和生活。

(一) 理论层面抓教育, 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

于社会而言, 要创造思想教育的宣传氛围, 加大正能量宣传力度, 电视、媒体、报刊多播放和刊登正能量有价值的可读信息, 如屠呦呦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终让国人第二次站在诺贝尔奖台上, 而不是什么猫上树、明星炫富等类似垃圾新闻既浪费读者时间又扭曲读者的价值观。人们耳濡目染的都是正能量的思想理念, 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于学校而言, 加强学生思政建设的投入和研究, 以讲座、橱窗宣传以及利用互联网的“微思想”等多种途径对学生展开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三观教育;通过德育讲堂等理论教育平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 学生从自我教育中学到传统文化真谛;通过班会课、班级活动等开展学生养成教育, 拥有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当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才能走出低头族的怪圈, 潜心学习专业文化知识。

于家庭而言, 父母应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三观的正确引导, 而不是考上大学后就高枕无忧, 甚至把教育责任全部甩给学校和社会。家校之间多沟通联系, 实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烦恼和困难, 确保学生在人格上顺利向成人过渡, 而不是完全被纷乱的手机资讯所左右。

(二) 管理层面抓创新, 模式创新要思路不停

网络时代手机已经不可能剥离出人们的生活, 教育管理者需潜心学习, 多思考, 多谋划, 努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疏导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合理限制手机使用时间。

1.管理模式创新, 制度来堵。当下, 台上讲课台下玩手机的现象, 在各个学校课堂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一现象着实让人痛心不已。很多学校都在积极研究对策, 都有自创的一套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办法,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为例, 该学院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创新, 采用手机袋管理模式, 即在教室黑板一侧墙面挂上手机袋, 每位学生在上课之前将自己的手机入袋, 班级专人负责督促, 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上课不用手机的习惯了。此举措不仅维持了课堂教学秩序,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课堂听课效率。

另外, 还有的学校采用手机使用监控平台, 即通过无线网设备将学生手机纳入系统管理之内, 若有学生在课堂违规使用手机, 系统将会有记录, 甚至发出报警信号, 以警示相关学生。

2.社团模式创新, 活动来疏。由此, 学生社团要积极策划, 推陈出新, 从兴趣爱好、从新思维开发等多渠道吸引学生们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远离手机娱乐, 去操场强身健体抑或是社团活动室陶冶情操, 真正绽放青春的色彩。

3.教学层面抓质量, 课堂效率要提升不断。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呼吁了很多年, 理论教学的关键是课堂, 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但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授课质量密不可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 甚至学生手机来辅助教学, 如蓝云慕课教学平台、微课教学、慕课教学等。新时代教师需要不断研究教学方法, 用生动的肢体语言、丰富的专业知识来吸引学生, 还需要因材施教, 投其所好, 顺势而上。既然学生离不开手机, 那我们就把它作为教学工具, 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 如蓝云慕课课程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在手机平台上预习教师准备的知识, 可以拓展本课程或相关章节的知识内容, 课上用手机随时按照教师要求查找资料, 课后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 并可以向老师提问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手机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让学生“手机控”现象得到遏制或改善, 学校就必须从思想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模式及社团活动等多方面入手, 与时俱进, 积极创新, 疏堵结合, 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安阳阳.智能手机的普及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9) :141-143.

[2]郑永森.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 :94-96.

篇4:从“手机控”到“控手机”

关键词:小屏幕;中职生;手机普及;手机依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52-02

收稿日期:2015-01-25

作者简介:肖 敏(1978-),女,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总务办副主任,美术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广东 惠州/516001)

“小屏幕” 时代的来临以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为基础。同时“小屏幕”在中职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融入,又以手机所囊括的娱乐功能、随时上网功能、办公软件功能等改变了中职生交往方式、价值取向、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渠道等多方面的行为和态度。作为社会新鲜血液,中职生更为关注时尚前沿讯息、注重个性彰显,在手机的辅助下他们可以以超过同龄人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钟情程度来推动手机功能的开发及拓展。但也正因为中职生对手机的此种重视度和依赖度,手机在对其生活和学习中的日渐渗入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生理和各项能力的健康发展。

一、中职学生手机使用及依赖表现

(一)中职生手机具有高拥有率

在高拥有率方面,调查中就笔者所在的班级而言,学生的手机持有率达到100%。一些学生表示,手机已经成为自身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比如在课上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时,自己可以使用手机的上网功能及时搜索资料等。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多以手机的娱乐功能为主,如阅读小说、聊QQ、微信、听歌、看视频、发短信等,就微信而言,当前微信可包含语音、图片、视频、网链等多样化的功能及形式,其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均可满足中职生对时尚、前沿讯息追求的心理诉求。

(二)中职生手机使用频次及依赖率极高

在高使用频次,调查中87%的学生承认自己在一小时内使用手机的次数超过10次,甚至有学生在闲暇阶段一直使用手机来打发闲暇时间。46%的学生承认在日常不喜欢的课程上会玩手机,96%的学生习惯性地使用手机来完成日常社交,比如使用QQ、微信、短信、电话等与朋友、同学等进行沟通,而并非真实场景中的接触及进行肢体语言的交流。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手机的辅助下已经日渐脱离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色彩感知,对沟通的真实感和现实感需要降低,这也表示中职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在无形中被弱化。64%的学生表示自己忘记携带手机时会出现焦虑不安、心情抑郁、怅然若失、情绪低落等不良心态;15%的学生认为如果手机不能使用他们会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暴虐情绪;48%的学生觉得自身有手机幻觉症,即手机铃声并没有响时会有手机铃声响起的幻听。这些都显示中职生对手机的高依赖度。

二、中职生“手机控”的成因分析

中职生何以成为“手机控”?从调查中了解到的原因有三:一是手机不难拥有。科技改变生活,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话费优惠的日渐增多及智能手机价格的日渐下降等,使得中职生拥有一部手机不再是家庭的“老大难”问题。就当前中职生几乎百分百的手机拥有率而言,部分学生以“没面子”为借口要求家里为其配备手机。而从总体而言,时代、家庭及社会的各自发展推动了中职生手机的高覆盖率。二是手机强大的功能是挡不住的诱惑。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满足查阅资料、提取数据、制作文档等学习需要,满足看电影、听音乐、即时聊天、分享心情等娱乐功能;满足购物、购票、查询等生活功能。加之WF的普及,数据流量方便随时随地上网,满足了学生学习、娱乐、交流、生活的需要。三是校园文化的单调让学生课后的“无聊”时间增多。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滞后,内容单调,缺乏中职特色与现代气息。而手机功能的日渐增多及中职生在自我管控能力较弱的前提下使用手机来打发等,就成为目前中职生成为“手机控”的主要原因。

三、引导中职生从“手机控”到“控手机”的策略

(一)从科学角度大力宣传过度使用手机的弊端和不良影响

学生长期使用手机,手机的辐射对学生中枢神经所产生的影响及辐射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头疼、失眠、头晕、多梦等不良症状。一些学生长期使用一个姿势来玩手机同样容易引发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肘关节炎等不良症状,然而中职生对此类问题的了解度并不高,因此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大力宣传过度使用手机的弊端和不良影响角度来促进对学生“手机控”不良现象的健康引导。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降低手机依赖

校园文化是校园生活必不可少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的表现。因此,学校可将丰富校园活动和手机正确运用引导融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课下闲暇时间,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对手机的痴迷和使用手机消耗时间的习惯使用丰富的群体性校园活动予以纠正。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降低学生对手机的关注和使用,避免学生染上网瘾及出现内心的空虚寂寞感,另一方面在有效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引导学生健康生活的同时,可为中职生进入社会之前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

(三)营造手机健康运行环境

手机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学生知之不多甚至不以为然,学校要大力营造合理使用手机的氛围。一是借助规章制度约束学生使用手机。学生手机运用的行为具有趋同性,在校学生往往无法正确区分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对此,学校可以制定规章制度来对学生的不理性行为进行规范,如将课上使用手机等违规行为与学生操行评分结合起来,也可以在上课和就寝时间安装手机信号屏蔽器,并合理调配信号屏蔽时间等。二是开展手机与健康的科普教育活动,如通过宣传专栏、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方式宣传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引用典型案例警醒过度使用手机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三是增强学生手机安全防范和网编道德教育。学校一方面要强化手机健康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手机安全防范技能;另一方面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存在价值,避免在“玩手机”中引发矛盾甚至犯罪。

(四)家校合作提升学生自控力

中职生对手机的运用依赖性多源自其无法正确认识手机存在的意义及无法正视自己在手机使用中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缺乏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价值观。尤其是在自我问题意识、自控能力和反思能力极其缺乏的前提下,学生无法对不良信息的腐蚀进行抵抗。因此,在辅助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的健康行为和心态之前,学校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视认识到过度依赖手机对自身所产生的危害性。由于中职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双向引导,这就意味着中职生的手机规范化应用引导,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一方面要争取最大化地获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将学校对手机的规范化制度和准则通报到家长,以提升学生对手机制度和规章的认识,并就如何引导学生更为健康地认识和使用手机方面来进行沟通达成共识。

(五)将手机适当引入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智能手机的出现及功能的多样化开发,在一定程度生可便于学生对课上不懂问题的深入研究。合理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技术来丰富讲解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比如使用行动导向法、现场教学法、小组竞赛法、小组讲解法等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简单化、细化和游戏化,可将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针对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惯性行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上进行疑难点的应对式资料搜索,在课下复习和预习方面教师还可以将课上讲解的知识使用音频、文件、视频、图像等形式用手机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中,并创建班级讨论QQ群、微信群,随时随地辅助学生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为学生答疑解惑。

其次,把手机作为教学最好的辅助工具,便利又现实。如笔者在一次美术欣赏课上,一个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知识点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和分析,最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时,很多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印象很模糊,教学效果很差。而在另一个班,笔者先把本堂的知识点“亮”出来,然后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并请学生利用手机解决问题。学生们由惊讶到激动,一堂活跃开心的美术欣赏课就成功了。最后,笔者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比教师讲授的还详尽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扎实深入。

除以上应对策略外,还可以从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和健康档案,从加强团体辅导和校园宣传教育等方面使用厌恶疗法、契约法、注意力转移法等不断的对中职生的沉迷手机不良行为及心态进行专业性的治疗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张松梅.中职生自我接纳、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08).

[2]杨雯.手机普及对中职生的影响和导引[D].四川师范大学,2014(05).

[3]麻丽华.中职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11).

[4]葛续华.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08).

篇5:手机控的妈妈作文

镜头一

周末的早上,阳光明媚。有一位趴在床上手机的是谁?不用猜也知道是我的母亲大人。此刻,她正在饶有兴趣地玩微信。一会儿,她嘴角微微上摇,一会儿,她又紧锁眉头。我快步走进房间,问:“妈妈,都要几点了,我饿了,早餐呢?”只见妈妈不慌不忙地回答:“哦,你先去洗脸吧,我马上下来做。”过了十来分钟,我洗好脸了,还不见她的人影。跑到她房间一看,唉!原来她还在玩手机,丝毫没有想起刚才说过和话。

镜头二

做一顿美食的早餐,是妈妈表现最好的时刻。常常,妈妈用牛奶泡一杯,然后蒸上几个小包子,偶尔也会搞些花样的食品。“咔擦!咔擦!”哪来的声音在我耳边回荡呢?哦,原来是妈妈今儿做了樱桃鸡蛋饼啊!我心里暗自叫好,心想又有好吃的东西等着我。想不到,妈妈却叫我先别吃,然后拿出手机把美食拍个不停。一会儿从左边拍,一会儿从右边拍,一会儿站在椅子上拍,嘴里还嘀咕着:“我一定把你拍得美美的分享朋友圈……”

照片拍好了,樱桃鸡蛋饼也冷了,味道也自然差了许多,没办法,谁叫她是位“手机控”呢?

镜头三

有一次,为了不让我肚子受饿,我便把妈妈的手机隐藏在冰箱上。妈妈烧好早餐就出去办事了。不料,没过5分钟,妈妈又着急地赶回来,立即把餐厅翻了个底朝天。“手机呢?我的手机不见了,快帮我找一找。”妈妈大声叫喊着。我一边吃早餐,一边暗自高兴,看着她如何才能善罢干休。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馊主意时,一边啷啷着:“我的手机找不到,我就不能玩了。”一边硬逼着我说出手机的位置。

篇6:手机控爸爸作文

他个子不高,有点胖,带着黑色眼镜。他的眉毛有点浓,眼睛像两颗葡萄,圆溜溜的.,每次看手机时,总是瞪着双眼,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机。

每天接我回到家后,他就坐在沙发上拿起手机打开抖音,开始刷抖音。直到妈妈回来,说:“你咋还在那看手机,不知道回来要洗碗吗?”然后爸爸立刻放下手机,像一个小奴仆一样,迅速跑到厨房去洗碗。

他睡觉前也要看手机,不看手机心里就感觉好像有点什么没完成。看半个小时再睡觉,一放下手机直接进入睡眠模式,不久后,雷鸣般的呼噜声响起,还很有节奏。第二天一睁开眼就是找手机,刷抖音,不看个半小时绝对不起床。

我爸可真是个看手机能手。接我回来看手机,晚上睡前看手机,早上醒来看手机,吃饭看手机,真是每时每刻不与手机分开。你们能不能给我想个办法,让我爸爸离开手机呀!妈妈每天都会批评他,一开口,爸爸就生气。哎!我真拿爸爸看手机这件事没办法。

上一篇:乡镇驻村帮扶工作汇报下一篇:让她幸福作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