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揭贷款合作机构准入上报材料

2024-05-19

按揭贷款合作机构准入上报材料(共4篇)

篇1:按揭贷款合作机构准入上报材料

银行按揭贷款合作机构准入材料

1.合作机构准入申请表 2.按揭贷款项目准入申请表 3.按揭贷款业务合作协议 4.公司按揭合作申请

5.营业执照正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6.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7.机构代码证正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8.开户许可证及企业信用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9.企业征信报告

10.法人及股东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11.法人简介 12.股东会决议 13.授权委托书

14.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15.立项批文

16.土地证原件及复印件

17.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 18.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 19.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 20.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

21.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和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复印件 22.公司近两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及近期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原件及复印件 23.公司章程原件及复印件 24.验资报告原件及复印件 25.可行性研究报告原件及复印件 26.合作机构准入调查报告

篇2:按揭贷款合作机构准入上报材料

(根据总行托管部最新要求整理)

一、预审阶段

1、项目全套合同(基金一对多应含投资说明书)。

2、管理人资信状况(成立时间、注册资本、主要股东、近两年的经营业绩、资产管理规模、监管评级或舆情)。

3、托管规模、期限、托管费、发行对象(机构、个人)。

4、非标资产类项目汇报要素

(1)项目交易结构、资金用途、融资总成本、行业及地区政策影响和市场环境。

(2)融资方介绍(主营业务、资产负债率、借款期内现金流安排、诉讼情况、是否我行授信客户)。

(3)还款来源(如系项目融资的,应说明项目融资整体安排、还款计划、项目进展情况)。

(4)担保方式。(如涉及保证担保,需说明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对外担保额、与融资方关系)

5、如系集合信托项目、证券投资类项目需补充其它相关材料。

二、正式上报阶段

1、尽职调查:分行托管分中心项目经办人员对拟托管的项目进行尽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拟合作客户及资产管理人的基本情况、运营情况和信用状况、项目基本情况及主要风险因素等。

2、真实性审查:分行项目经办人员对拟托管项目出具意见,上报分行托管分中心负责人审核。分行托管分中心负责人和项目经办人员对项目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3、法律审查:分行合规部须对项目的合规性及所有法律文本等进行审查。

4、小组评审:分行托管分中心负责人审核同意后,上报分行资产托管项目评审小组评审。评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真实性和可行性评估、合规性审查,项目风险状况及综合效益评估等。

5、上报总行:分行资产托管项目评审小组评审通过后,报经有权审批人(分行行长或有转授权的分行分管资产托管业务的行领导)签批同意后,上报总行资产托管部审批。分行上报材料包括:

(1)加盖分行行章的项目申请;

(2)分行资产托管项目评审意见表及项目相关材料;(3)非制式法律文件及分行法律审查意见;(4)总行要求的其他材料。

篇3:按揭贷款合作机构准入上报材料

2006年, 银监会开始在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推广实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 期待实现“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四级分类向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五级分类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个人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基本实现了信息系统矩阵自动分类, 但是大额贷款风险分类由于需要进行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分析和担保分析, 判断因素多且难度大, 再加上由于一些机构对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认识不到位, 信贷基础管理薄弱, 分类人员分析判断能力不足, 主观性强, 导致大额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大打折扣, 可以说大额贷款风险分类已经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重点和难点。

一、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贷款基础管理薄弱, 分类依据不充分

信贷资料是否真实、完备是影响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但是很多信用社信贷档案资料不规范、不完整, 贷后检查薄弱, 不能连续收集借款人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 或者对借款人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审查不严。如果信贷人员依据这些不完备的贷款资料进行大额贷款风险分类, 难免会出现分类结果与贷款真实风险状况存在偏离的现象。

(二) 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亟待进一步提高

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是更加先进的贷款质量评估体系或者风险识别体系, 它包含了大量的定量分析和综合分析, 这就要求分类人员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与贷款分类有关的专业知识。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学历水平普遍偏低, 再学习机会少, 且长期身处农村社区, 对经济金融政策掌握不够, 在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 不能及时有效的判断贷款风险。

(三) 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主观性强, 分析技术有待量化

按照银监会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办法, 大额贷款五级分类侧重于通过借款人的财务变化情况, 现金流量情况, 以及担保情况和非财务因素等, 来综合判断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是否有保障。然而由于大额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模糊, 框架较粗, 造成分类人员在对大额贷款进行五级分类时, 主观性强, 这就需要对相应的分类标准进行提炼, 找出适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额贷款五级分类的量化体系。

二、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量化管理模式构建

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 虽然目前全世界各监管当局都非常重视贷款风险分类的推广, 但是国际上仍然没有统一的贷款分类技术, 也没有评估贷款风险的标准程序。对于贷款风险分类的具体方法, 各国银行界的做法也不完全一致, 欧美很多银行机构强调严格以统计结果为基础进行分类, 南美和澳洲一些银行则强调以专家判断为基础。我国的邹平座、张华忠、迟国泰、罗东伟等则针对国内以定性为主的贷款风险分类现状, 提出建议追随国际上信用风险度量的量化趋势, 修改分类标准和体系, 对各分类要素进行排序, 逐步量化分类标准。

结合上述国内外贷款风险分类的研究成果, 现阶段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利用量化技术和科技手段优化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模式,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可以增强可操作性, 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一) 大额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1. 科学化原则。

要主动顺应大额贷款风险分类方式的变化, 紧紧围绕贷款风险分类核心定义, 以全面高效的信息系统资料为依据, 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方法, 排除个人的猜测和偏见, 最终确定合理的大额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模式。

2. 标准化原则。

大额贷款风险分类的有效性在于建立标准的分类管理模式, 在于及时有效的识别大额贷款的风险状况。具体体现在分类流程的标准化, 分类方法的标准化和分类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但以定量分析为主原则。

从现代风险管理角度看, 科学的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模式必须依赖于定量分析作为决策的支持和依据。目前, 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化银行在贷款风险分类中比较注重量化模型分析方法的运用, 普遍具有较高的风险分类水平。而我国农村合作机构在贷款风险分类量化分析方面仅仅是刚刚起步, 大部分大额贷款风险分类仍然依赖于信贷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 主观性强, 分类结果常常带有人为因素。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大额贷款风险分类模式, 是一个必然趋势。

4. 可操作性原则。

大额贷款风险分类过程中, 分类人员大多是基层信贷人员, 因此分类模式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才能保证大额贷款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 大额贷款风险分类量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1. 体系构建。

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借款企业特点, 在对大额贷款进行贷款风险分类时, 要分为三步走, 一是对借款人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预期保障倍数三个指标进行量化, 二是对借款人的信贷安全系数和借款需求原因进行量化, 根据量化结果再次调整大额贷款五级分类形态, 三是将量化分析没有考虑的因素用主观判断加以最后调整 (如图1所示) 。这样既能克服量化分析机械套用的弊端, 又能准确地判断分类结果, 从而更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贷款风险状况。

2. 指标设计。

一是现金流量分析量化指标, 企业现金流量分析是指通过分析企业现金净流量的变化, 来衡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它也是贷款五级分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认为, 可以用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贷款余额以及当期还款额进行比较, 看其是否大于“0”且稳定可持续, 以此作为大额贷款五级分类现金流量量化分析指标。二是财务状况量化指标, 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 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 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等情况, 它也是贷款五级分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具体量化时, 可以依据专家判断法, 为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等指标进行赋值, 然后通过与标准值的对比作为大额贷款五级分类财务状况量化分析指标。三是预期保障倍数量化指标, 贷款预期保障倍数是指某一时点, 借款人可用于偿还的资产以及担保抵押资产覆盖贷款本息的程度, 即:贷款预期保障倍数=借款人可处理资产中能用于偿还贷款的部分/银行贷款本息和。借款人可处理资产是指借款人所拥有和可控制的, 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实际有效资产。能够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的部分是指在去掉处理费用, 并考虑贷款在借款人的债务中的法律地位等因素后, 能实际用于偿还银行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借款人可处理资产不足以偿还贷款, 借款人可处理资产中能用于偿还贷款的部分还要加上抵押和担保的价值。这样一来,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把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即抵押、担保因素考虑进来。实际操作时, 可以根据贷款预期保障倍数的大小来量化衡量一笔贷款的偿还风险。四是信贷安全系数量化指标, 信贷风险分析是借款人非财务因素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行业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可以依据行业成本特征、行业的成长性、行业的周期性、行业的依赖性、行业的可替代性来量化行业风险;依据产品的定位、产品的竞争力、产品多样化程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生产的连续性、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促销能力等来量化企业经营风险;依据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高低来量化企业的管理风险。五是借款需求原因量化指标, 借款需求原因分析是依据借款需求的原因以及借款用途是否真实来判定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具体的, 我们可以依据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特征、企业投资需求特征、其他原因需求特征, 以及借款用途是否真实来量化企业借款需求原因, 判断企业资金周转是否合理, 第一还款来源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六是贷款风险分类量化特殊规定, 无论是国外先进银行机构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 还是银监会《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 都对每一分类级次的贷款本金和利息逾期时间做了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讲, 贷款是否逾期以及逾期时间的长短与贷款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它是贷款风险分类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与期限管理相衔接的重点。因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额贷款风险分类量化管理模式也应该将贷款本息是否逾期以及逾期时间的长短作为影响贷款分类形态的重要因素, 并将其作为分类结果的硬性指标。也就是说, 不论某笔贷款采用量化分析以后的量化分值如何, 都要满足贷款本息是否逾期以及逾期时间的长短的特殊规定。

3. 依据其他因素确定最终结果。

影响贷款风险分类的因素很多, 很多贷款的实际情况仍然无法通过指标体系加以量化, 如宏观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 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借款人管理层的变动、自然灾害等。因此, 我们必须在量化分类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模型尚未涉及的特殊因素, 依赖主观判断对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加以调整, 这样才能准确衡量一笔贷款的实际风险状况。

4. 综合评价及量化管理体系检验。

在量化管理体系检验过程中, 我们根据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 对量化管理指标体系逐项予以赋值, 并选取20笔各种类型的企业贷款进行分类模型实例测试。从测试情况看, 采用量化分析法后, 贷款分类结果变化不大, 其中2笔下迁, 经分析, 这两笔根据审慎原则确应下迁。从此可以看出, 量化分析法可以有效减少分类时的一些人为因素干扰, 提高分类效率, 减少分类误差。

三、大额贷款风险分类量化管理模式实施与保障

为了保证经过改进的大额贷款分类量化管理模式顺利推广应用, 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工作, 必须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出台保障其实施的制度办法, 并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一) 修订并完善相关贷款管理制度和贷款分类制度

由于大额贷款风险分类量化管理模式对企业财务指标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有较高要求, 因此必须修订并完善相关制度办法。一方面, 要健全完善贷款管理制度, 要对贷后检查报告、到期催收和收回记录、破产和关停企业等资料收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整改工作。另一方面, 要修订完善各项贷款五级分类规章制度, 依据银监会的相关要求, 将大额贷款风险量化分类模式融入现有的贷款五级分类规定。

(二) 确定大额贷款风险分类量化管理指标体系的标准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做好推广大额贷款风险分类新模式的前期准备工作, 对当地的企业经营特征进行认真调研分析, 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 确定大额贷款风险分类量化管理指标体系的标准值, 并进行检验。

(三) 加快贷款风险分类信息化建设, 确保大额贷款风险分类量化管理模式的应用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 建立内容详实的大额贷款资料库, 为大额贷款风险分类提供详实的数据基础。同时要加快完善和优化信贷系统中风险分类管理模块, 将新的分类模式纳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实现大额贷款风险分类模式的标准化。

(四) 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包含了大量具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定性分析, 覆盖的知识领域包括信贷分析、财务分析、经济政策、法律法规、计算机技术等, 知识含量高,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针对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把信贷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纳入当前工作规划之中, 通过信贷讨论、以会代训、专项培训等方式, 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 保证大额贷款风险分类量化管理模式的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杰.贷款风险分类的管理与应用[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年.

[2]银监会五级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五级分类培训手册[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年.

[3]周春梅, 王占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的现实障碍及因应对策[J].上海金融, 2007.2.

[4]邹平座, 张华忠.贷款风险分类的国际比较[J].中国金融, 2007.4.

[5]刘文义.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比较模型的建立与应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年.

篇4: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机构合作

中国约有6000万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巨大的融资需求往往不能从正规金融得到满足。90年代初开始我国曾探索以扶贫小额贷款方式解决微小企业及低收入人群的融资难问题,但因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而鲜有成功的案例。2004年起,政府及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设立“商业性”小额贷款机构;2005年,央行发起由民间资本筹集建立的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8年,银监会和央行共签发文推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政府的政策挟持下,小额贷款机构迅猛发展,有些省达上百家,但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成为制约小额贷款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近两年,国内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银行也开始进入市场潜力巨大、充满机遇的小额贷款领域。由于小额贷款有着不同于传统贷款的信贷文化和业务特点,进入小额贷款领域需要参与机构具备足够的资金、小额贷款技术、大量熟练信贷员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商业银行需要寻找适合的进入途径。本文对国际上商业银行进入小额贷款领域的主要途径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重点探讨了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的委托代理模式。该模式即解决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又使银行能快速安全地进入小额贷款领域,获得高额利润,为商业银行进入小额贷款领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本文中的国内银行案例为2008年深圳市金融创新奖二等奖获奖项目。

一、商业银行成为微小贷款世界的新演员

小额贷款的服务对象是微小企业或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低收入人群。这些客户群体由于缺少可抵押的资产,通常也没有正规的财务报表,或需要的资金量太少等原因,一直难以获得正规金融系统的服务。国际上小额贷款的额度一般相当于当地人均GDP,贷款利率则高达20~30%。

据CGAP1估计微小贷款市场的潜在客户达到30亿,目前尚未得到金融服务的潜在客户有25亿,低收入客户的零售金融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CGAP的一项调查表明,微型金融已成为一些参与银行能够获得高额利润的领域,某些专门从事微型金融的银行比他们国家中从事其他金融业务的银行更盈利,平均ROE可达25~30%。

另一统计数据表明2,各国小额贷款机构的盈利状况和本国GDP的变化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实例表明。小额贷款比一般银行贷款具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更能抵御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进入微小贷款领域的途径

CGAP调查从事微型金融的银行表明,银行进入微小贷款市场有多种途径。按照银行与客户的联系为基础划分,主要有直接型和间接型两大类,直接途径主要包括银行建立内部的微型金融单元,或专门的金融机构或微型金融服务公司,使零售业务达到“微小”水准,从而直接进入微型进入市场:间接的途径即通过与现有的微型金融机构合作进入市场。主要包括外包零售业务。或向微型金融机构提供商业贷款,或提供基础设施和系统。在开始阶段选择适合银行和外部环境的途径是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银行需考虑商业目标、竞争环境、监管环境、市场规模、现有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情况。

商业银行的决策树及主要途径如下图所示:

三、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机构合作成为日益发展的成功模式

目前,将银行的资金、技术优势与小额贷款机构的人力资源、网点和市场经验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的外包零售业务模式(代理合作模式),逐渐成为日益发展的小额贷款成功模式。

在代理合作模式中,银行与经营业绩良好的微型金融机构签订业务代理合同,银行提供贷款资金,由小额贷款机构审批记录在银行帐簿上的小额贷款,做出贷款决策,提供贷款服务和持续监督,并获得部分利息或费用收入作为回报。如果小额贷款机构具有维护其自身高质量贷款管理的历史记录,银行可将贷款决策权委托给小额贷款结构,或建立联合评审机制。在这一模式下,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要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保证贷款质量。因此,银行可以要求小额贷款机构提供部分贷款资金,或者提供部分贷款的第一担保金。

在我国,某银行与某小额贷款公司也首创了国内微型金融业务的代理合作模式。基本做法与国际通行做法类似:银行提供贷款资金,小额贷款公司考察借款人、审核贷款、做出贷款决策、负责贷后管理和清收;代理结算行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决策,代理某银行向小额借款人发放贷款,形成某银行的表内信贷资产。银行获得利息,小额贷款公司获得手续费收入。需要说明的是该种模式中贷款银行与代理结算行也可以是同一家银行。

银行运用“证券化分层原理”建立风险控制措施。

1、银行以委托代理模式形成的小额贷款作为“优先档”贷款;小额贷款公司以自筹资金形成的自有贷款,作为“次级档”贷款,质押给银行,其偿还顺序劣后于银行的“优先档”贷款。

2、银行的“优先档”贷款余额控制在小额贷款公司质押给银行的“次级档”贷款余额的一定倍数以下;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质量、盈利状况及尽职代理情况动态监管,根据情况调整倍数。

3、回收的贷款本息全部进入由银行监管的本息归集账户,该帐户现金流优先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在预留金额等于未来几期银行贷款本息的备用金后,用于偿还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本息。

银行与缺乏资本的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委托代理模式合作,使银行快速、安全地进入小额贷款领域,从高利润、高速发展的微型金融业务中获取利润。同时实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表外融资,解决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命线——资金来源问题,实现了双方的“共赢”。

四、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成功的关键因素

小额贷款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成功实践者所采取的日益完善的模式和他们的利润记录正鼓励着更多的银行用长远的眼光发觉这一业务的可行性。想抓住小额贷款机遇的商业银行应该慎重评估决策树上的因素,选择自己合适的途径进入小额贷款领域。银行服务于未被服务的人群——依靠什么赢得成功?以下是CCAP总结的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

承诺,来自董事会和管理层,强有力的内部支持,并与银行核心商业战略联盟;

了解,微型金融的最佳实践和如何为客户服务;

基础设施,方便客户;

产品,专门适用于低收入和非正式市场;

系统和程序,适应微型金融的操作,比如支持错误及时跟进系统;

上一篇:节约演讲稿:企业社会责任下一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