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不迷茫期末答案

2024-05-10

上大学不迷茫期末答案(精选2篇)

篇1:上大学不迷茫期末答案

大学不迷茫

作者:关士托

“迷茫”一词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日子的不温不火,迷茫的感觉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听之任之。

迷茫的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是在大一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后一阶段是在大四,将要离开的时候。准确的来说,前一阶段的迷茫在大一的上学期,或者是更短一点;后一阶段的迷茫在大四的上学期,或者是更早一点。不同的是,前者是迷茫大学,后者是迷茫生活。

那么处于两者之间的那个阶段是否就是不再迷茫的阶段呢?当然不是。迷茫本身就含有不知道目标和方向的意思,而目标又为何物呢?把找一份好的工作当做是自己的目标未免有些不太高雅,最起码不太“伟大”,但是这是很现实的东西,而一份好的工作的标准无非就是工资高一点、环境好一点。在考虑这些东西的时候,便开始觉得这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东西,不应当把这些做自己的目标吧。想着想着便开始发觉自己的所谓的目标是不存在的,迷茫之感一下子就袭来了。

之前一大一的学弟或学妹向一大二的学长请教,为什么大学会感觉到迷茫呢?这个自己已经好久不再考虑的东西又一次提到台面上,一下子自己也开始迷茫了起来,为了什么呢。自己不曾弄得清楚,现在别人又开始问自己这种事情,如何作答呢。但是作为学长,于是苦苦搜寻了一推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借口搪塞过去。

到了大三将要结束的时候,想到自己再一次开学的时候就是大四了,大四,太多了意味。这不像是高中,告别之后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大学告别之后是社会,可是谁愿意承认社会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呢?或者是考研,无论哪一种方向,都不能再通向你熟悉的生活。社会就是社会,它不是大学,考研归考研,和现在的大学生活是不一样的。怎样选择,都是要纠结好一阵子。不过想的最多的却是,我要干些什么?我干了些什么?大学怎么就要结束了呢?迷茫,迷茫的一塌糊涂。

可见,迷茫一直都在,不同的是我们有的时候习惯了,不在意了;有的时候我们在意了,便开始浑身不自在了。

我们正处于一个失去童年又不相信上帝的年代,这些能怎样呢?只能说,很尴尬,但很有意思。正所谓是: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着狂喜和迷茫。

而于我个人,正是处于不在意迷茫而课又极少的大学黄金时间段,可以晚起,可以晚睡;可以不上自习,可以经常发呆。幸福吗?这是别人眼中的幸福。

既已知道迷茫无处不在,只是心态在作怪;那么,希望也是无处不在的。希望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的存在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希望大学中的我们快乐如斯:三月春光明媚。

篇2:课堂上不应有标准答案

应试影响下的“恶果”

上海某杂志社编辑叶开了解到女儿的教育状况之后,不禁一声叹息。他很难理解语文老师眼中的标准答案为何如此固执单一。他在上海闵行区就学的三年级女儿,就遇到过这样一道语文题目:“三国故事里谁最有智慧?”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女儿,很流畅地写下自己的答案——“孔明和庞统”,不料教师却给了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 “诸葛亮”,而写下“孔明”就是犯错。此类“标准答案”之迂腐,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本身这样的题目就不严谨,三国里足智多谋的人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完全是可以开放的。

强制性标准的设置,无疑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后果。高考制订排他性的单一答案,而整个应试教育体系必然要适应这种模式,它把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捆绑起来,共同揣摩出题者的心理,猜测出题范围和标准答案,努力迎合出题者的观点,而根本无须探求与建构自己的独立见解。正是这种荒谬制度引领整个中国教育,把它变成以单一标准答案为轴心的考试机器。

陈旧的教学思维

开放式的题目却配上一个迂腐的标准答案,这些问题的出现既体现了出题者的不严谨,也体现出教师在教育中落后、陈旧的思维方式。

某地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蜜蜂、小鸟、兔子和熊猫四种动物,请从中找出一种跟其它三种不同的动物。学生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小鸟,因为只有鸟有羽毛、还会飞;有人认为是蜜蜂,因为唯有它是昆虫,而且只有它尾部有刺;更有人认为是兔子,因为只有兔子长着长耳,它还是其中唯一进入十二生肖的一位;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熊猫,其理由为,它是唯一须由动物园饲养的国宝级动物。此类“脑筋急转弯式”的命题,本来具有良好的益智和启迪功能,如果出题人让孩子做出自由回答,并给出理由,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逻辑,没有偏离常识,教师即判为正确,此为值得推广的好题,而一旦遭到“单一标准答案”的限定,它就迅速沦为一道臭题。

语文特级教师、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杨新富校长分析说,现在的题目确实存在问题。如果题目的指向并不明确,答案就可以灵活多样。“老师在出考试题的时候,往往是为了考孩子近段时间学的内容,以达到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但却忽略了孩子脑子里的既存知识以及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杨新富表示,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考试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考试不是终点,只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加油站,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去学习。“考试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如果孩子的答案超过预定的答案,但是有一定道理,就应该鼓励和肯定,以保护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考试应该增加孩子的积累,让孩子有更丰富的空间。老师应该和学生一样,不要拘泥于只有一个答案。”

“模式化”与课堂创新

标准答案,被广泛运用于造句、修辞练习和作文批阅之中,令语文学习彻底丧失智慧和乐趣,沦为应试制度体制下冗繁而乏味的功课。 文科教育的答题方式,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逻辑。它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涉事实、语法、拼写之类的“硬知识”,可以设定单一标准答案,而关于智力、观点、想象力、风格之类的“软知识”,在整个文科系统中占据70%以上,则应全面开放答案。简单套用理科教学模式,过度依赖标准化测试,放弃了多元开放的教育模式,只能造成对文科教育的最大伤害。我国的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大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概括,即“1+1=2”。等号左边是既定的一切,等号右边是唯一的僵死的权威答案。仔细想来,有时难免悲从中来——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一道考题,即“2=?”。同样是运算,两者的开放性完全不同。前者答案只有一个,如果你答的不是2,就格杀勿论。至于后者,答案自是千变万化。你可以说“2=1+1”,也可以说“2=2×1”,甚至,你还可以别出心裁说,“2=20000/10000+(250-250)”,只要你乐意,根据既有的常识,你可以写出你最愿意看到的答案。“1+1=2”式的教育,没有过程,其迷信的只是一个结果;而探寻“2=?”式的教育,却是焕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是可以激发人们回归自身与探寻真理热忱的教育。

标准不等于权威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算法则。一起长大的人,未必能一起上学;一起上学的人,未必都能考上大学;都读了大学的人,未必都能立即找到工作;没有立即找到工作的人,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未必一生不幸福。同样是读了哈佛,梭罗毕业不找工作,借把斧头跑到瓦尔登湖畔搭了个木屋,过一种可以试验的生活,而盖茨索性中途辍学,不久就创办了微软公司。

上一篇:中学生优秀清明节英语句子以及作文下一篇:家长与老师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