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爬行动物的歇后语

2024-04-10

与爬行动物的歇后语(通用10篇)

篇1:与爬行动物的歇后语

古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曹操《龟虽寿》

歇后语:

蟒蛇的身体——可屈可伸蛇吞大象——好大的胃口

打蛇打到七寸上——抓住了关键 毒蛇出洞——伺机伤人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乌龟肚子朝天——动弹不得

旱地的乌龟——无处藏身蜗牛耕地——费力不小,收获不大

王八肚上插鸡毛——龟(归)心似箭

篇2:与爬行动物的歇后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歇后语:

螃蟹过马路——横行霸道癞蛤蟆过大街——硬装小吉普

癞蛤蟆穿坎肩——露一小手 蝌蚪变青蛙——面目全非

青蛙走路——连蹦带跳 池塘里的癞蛤蟆——叫起来没有个完

蛤蟆打哈欠——好大口气蛤蟆顶桌子——不自量力

篇3:与爬行动物的歇后语

俚语和谚语是沉淀了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智慧结晶,“俚语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词句”,而谚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广东人日常对话中喜用民间俚语和颇具特色的谚语。例如,家阵搵食艰难,“老细”睇你唔顺眼,随时“炒你鱿鱼”,我地要学识“执生”,甘先得“食自己”。(即现在谋生艰难,老板看你不顺眼,随时可以辞退你,我们要学会靠自己。)又如,果囡正一枕头木虱——专“咬颈”,“咬颈”谐音“拗颈”,意为“执拗,不听劝”(意为:女儿真是个专门抬杠的)。粵語中的俚语和谚语,很多都能看懂字,但是没有一定的粵文化熏陶,很难理解其深意。就好像一个广东人在那讲“栋笃笑”(笑话),本地人哈哈大笑,而不懂粵語的则只能“眼碌碌”——干瞪眼。

一、俚语、谚语

粵語俚语和谚语流行于日常用语中,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1、以动植物来反映人

“张天师遇鬼/老猫烧须”则是说精通某事的人也会失手,如“哇,真系老猫烧须咯,黑到鬼甘”;“狗咬狗骨”有点像“狗咬狗”,表示同类人互斗,一般为贬义;“蛇王”不是说蛇中之王,而是说人偷懒,如“尼又系度蛇王?”;“死牛一边颈”——性格刚强、不肯改变的死硬派:“猪仔得食墟墟冚”——小人得志;“神台猫屎,神憎鬼厌”,指非常讨人厌;“海上无鱼,虾为大”,地方上没有出色的人物,那么就算分量不够的人,也能变成大人物;“死鸡撑饭盖”,比喻人已明显理亏,本应无话可说,却仍顽固地说三道四地坚持、不肯认输的嘴硬的脾气;“一碌木”,喻人反应迟钝“大耳牛”,指对事物漫不经心、善忘的人,即普通话中的“马大哈”;“牛精”指一个人的脾性暴躁、横蛮,动辄发火骂人甚至打人;“失魂鱼”原指渔人捞捕时吓至乱窜乱跳,好像惊慌到失掉魂魄的鱼,借以喻人,意为冒冒失失。

2、某个特定的人或动物表示某件事

“贼佬试沙煲”,在做某一行动时,(多是不怀好意地)先做一些试探行动;“唔使问阿贵”,指一些不问而知的事,如“诶,唔使问阿贵啦,耿系佢做葛。唔荒唔系磨,前果排米系佢咯”;“白鸽眼”,指看不起人,有势利眼的人;“光棍佬遇着冇皮柴”,想敲诈勒索却遇上穷光蛋;“老鼠货”,指来历不明的私货或赃物,喻其似老鼠般见不得阳光。

3、与数字有关

“一支公/一粒仔(女)”,前者特指人的数量词,表“只一个”,后者则是一个仔(女)孤单、矜贵;“一身蚁”指麻烦多多;“九出十三归”,是民国时代流行的一句关于高利贷的术语,名义上借出十元而实付九元,到期(只一两天)除得还十元,还得再加三元利息,指旧社会贫苦人家,被高利贷压倒终身翻不了身。

4、借用烹饪饮食来做喻

“呃鬼食豆腐”,“呃”是欺骗的意思,原指人口才很好,后指代一种欺骗的行为;“炖冬菇”指老板将员工降职;与之类似的是“炒鱿鱼”和“无情鸡”,都指老板辞退员工,后者源于年尾团年或年头开年饭时,老板不想要某个员工来年为他工作,便会为该员工准备一盘鸡,员工被解雇找到工作,很可能会挨饿,故成为“无情鸡”;“冬瓜豆腐”指有危险或出问题,如“行路睇路啊,一唔系有咩冬瓜豆腐,你要我点算?”。

二、歇后语

若说粵語俚语、俚语让人感受到粵語独特的魅力,那歇后语就是婉转而不失简单利落的语言修辞。

1、以神鬼佛来比喻人或事

“阎王殿大罢工——冇鬼用”,是说人没用;“灶君上天——有果句讲果句”,说话直接不隐瞒;“寿星公吊颈——嫌命长”,意指某人做了某些自找苦吃的事;“阎罗王探病——问你死未”,讽刺某些做了某件事使自己吃苦受累的人;“铁拐李踢足球——一脚踢”,指不懂行的人胡乱指点。

2、以人为喻

“光棍仔教仔——便宜莫贪”,警示人们别贪小便宜;“阿兰嫁阿瑞——类斗类”,同种人相互争斗,带贬义;“番鬼佬月饼——(moon cake)闷极”,直接音译英语,指人很郁闷;“非洲和尚——乞(黑)人僧(憎)”,利用谐音,表示一个人对某些事或人的憎恶情绪;“细佬哥剃头——就快就快”,小孩不爱剪头发,一剪就哭闹,家长们为了安慰他,会一直说“就快就快(快了快了)”;“卖鱼佬冲凉——无晒腥(声)气”/“卖鱼佬——有腥(声)气”,两句为对应,是相反意思,说某件事某个人在某个时刻没有动静;“老婆担遮——阴功”,“阴功”指倒霉,老婆为老公撑伞,不就是(使)老公阴(凉)。

3、其他

“水瓜打狗——唔见紧桷”,这句有点“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意思;“鸡食放光虫——心知肚明”,鸡啄食放光虫,放光虫照亮鸡的肚子,而鸡心知晓。

三、小结

在“推广普通话”的浪潮中,方言与普通话争斗日益剧烈,推广普通话是为方便交流发展,致使方言逐渐消亡却是这一浪潮中的不利影响。方言是蕴含地区深厚文化的载体,方言消亡意味着由此承载的历史文化亦随之消亡。语言并无优劣,普通话与方言亦无贵贱,我们需要摆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本文指导教师:马秀兰

摘要:语言是承载人类文明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各种语言虽有强势与弱势之分,但却没有贵贱之别。现今社会极力推广普通話,忽略了方言与普通话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在交流中普通話实用方便,但若为此而致方言逐渐灭绝,却未免有些得不偿失。粵語在这股推广普通话的浪潮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本文将从粵語的俚语与谚语出发,以粤方言为例探讨方言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粤方言,俚语,谚语,歇后语

参考文献

[1]曾应枫.俗话广州:细说广州民俗风情[J].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

篇4:与爬行动物的歇后语

关键词:动物型歇后语;事件域关联理论;认知解读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13-02

一、引言

歇后语作为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语言现象,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吸引了大量学者的注意并成为一个研究焦点。在近100年的研究史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中包括茅盾,温端正以及一些早期的研究者从修辞学角度对歇后语进行了分析。王晓娜,郭建中等人则从文化翻译的视角分析了歇后语的文化来源及其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着语用学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语用学理论也被用来解释和分析歇后语,很多学者比如赵秀琴,蒋向勇和邵娟萍,韩庆国等人认为关联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歇后语的工作机制。20世纪末,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很多学者开始使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去解释歇后语的理解机制,比如胡姝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歇后语的语义生成过程;林意新和 张玉婷则使用概念整合理论给歇后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蒋向勇和邵娟萍等人则认为仅使用一种理论无法完全解释歇后语的理解机制,于是他们尝试将概念整合理論与关联理论结合起来去解释歇后语的理解机制。

总的来说,歇后语早期的研究只是局限在语言层面本身,后来学者们开始涉及其文化内涵,从使用语用学理论去解释歇后语理解机制以来,歇后语研究才真正开始涉及人类大脑在歇后语理解中的工作机制。但是后面的研究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如缺乏封闭语料库,缺乏数据支持,并且忽略了歇后语的内部分类,因而所得结论并不完全可信。

所以,歇后语研究迫切需要在借鉴了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决上述问题。考虑到不同种类的歇后语理解机制也不同,本文将重点分析歇后语前半部分即谜面中含有表示动物的词的这类歇后语(以下称为动物型歇后语)。文章以刘裕莲和徐志民编写的《汉语歇后语词典》中挑选出的852条动物型歇后语为研究对象,建立封闭语料库进行研究。

二、事件域关联整合理论模型

(一)事件域关联整合模型的提出背景

王寅认为人们是以“事件域”为单位来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存储在大脑之中。一个基本事件域有两个要素组成,即行为和事体。一个行为由很多子行为构成,一个事体又由许多个体组成,事体可以是人,事物等具体的实体,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能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并将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消耗的脑力就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反之亦然。

Fauconnier&Turner指出概念整合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概念合成的过程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投射到类属空间。与此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并有选择的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控件中提取部分结构,并形成创新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上述三种理论在解释动物型歇后语认知解读机制时分别有以下缺陷:事件域认知模型未能考虑到语言发生的具体语境,而在人类理解新知识时,与具体语境有关的百科知识和已存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关联理论去解释歇后语理解过程太过笼统,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在理解这一特殊语言现象时是否只有关联在起作用,仅使用关联也不能解释一加一大于二的问题,不能解释新意义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发现,在歇后语理解过程中,仅依靠空间投射和概念整合是远远不够的,解读者必须依赖语境不断去调整自己的预设,这就离不开最佳关联的作用。所以,用这三种理论单独去解释动物型歇后语的理解工程时捉襟见肘,但是三者又是缺一不可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尝试性的提出了事件域关联整合模型的理论框架,以期能为动物型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解释提供新想法。

(二)事件域认知模型的可行性

上述三种理论之所以能够整合,是因为他们三者存在兼容性,具体表现在:(1)事件域认知模型和概念整合理论偏重于认知,而关联理论可以弥补在认知过程中忽略了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2)从方法论上来讲,事件域认知模型是分析性的,而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是综合性的;(3)事件域认知模型侧重于解释大脑的在线和加工即时信息的过程,而概念整合理论还强调大脑已储存的知识在语言加工和理解中的重要性。同时,整合上述三个理论也是可行的,其理由如下:当人们只使用事件域认知模型去解释认知理解机制的时候,就完全忽略了百科知识在认知理解机制中的作用,而关联理论强调大脑中已储存知识在理解信息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用关联理论去弥补事件域认知模型在解释人类认知过程的不足,是完全符合普遍认知规律的。并且在认知过程中,相关百科知识与事件域的结合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它是会产生新的意义的,尤其是在动物型歇后语的认知理解过程中。例如,如果人类大脑中没有“牛吃草”这一已存知识是无法从“草入牛口”这一谜面中得出“其命不久”这一谜底的。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很显然,在这种理解过程中,整合网络是不可或缺的。

(三)事件域认知模型的工作机制

事件域关联整合模型的具体工作机制如下:

当人们解读动物型歇后语的谜面时,必须使用大脑中的已存信息如某一行为的特征或者某种事体的属性,那么这个使用已存信息的过程,就是大脑的固有属性——关联在起作用。同时在概念整合的作用下,行为或者事体中的某种属性或者特征会得到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得出歇后语的谜底。也就是说,我们假定动物型歇后语的谜面为事件域认知模型1,在关联的作用下,最佳关联知识群为事件域认知模型2,通过概念整合,事件域认知模型1和2中的某些特征和属性得到凸显,谜面得到解读,得出解释说明即——谜底。

三、个案分析

以“盲人骑瞎马——寸步难行”这一动物型歇后语为例,作如下分析:“盲人骑瞎马”作为事件域认知模型1,其中包含两个事体“盲人”和一个行为“骑”,当人们看到这一谜面时,关联性思考会在大脑的已存知识中激活很多相关信息,比如:“盲人”有“有头”,“有手”,“看不见”,“需要吃饭”等等很多特征,瞎马具有“可以骑”,“看不见”,“四条腿”等很多特征,“骑”这一行为也有如“跨坐”,“需要牲畜或其他东西”等相关特征。但是最佳关联会自动筛选“盲人”和“瞎马”的“均看不见”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形成事件域认知模型2,大脑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这些特征再次得到凸显,一个看不见的人跨坐在另一看不见的牲畜身上,将会寸步难行。由此,寸步难行的谜底得出,谜面得到解读。

再比如“猫哭耗子—假慈悲”,“猫哭耗子”是事件域认知模型1,其中包含“猫”和“耗子”两个事体和“哭”一个行为,大脑加工这一事件域时,关联性思考会自动激活很多相关特征。比如“猫”有“四条腿”,“吃耗子”,“是老鼠的天敌”等特征,“耗子”有“四条腿”,“偷吃粮食”“怕猫”等属性,而“哭”则有“悲伤”,“不高兴”等特征,在最佳关联的作用下,将“猫是老鼠的天敌”这一特征凸显,同时概念整合得出猫为老鼠而悲伤是不可能的,由此得出“假慈悲”这一谜底。

四、结语

歇后语在人类日常交际中非常重要,同時它也是汉语言研究和英汉对比翻译研究的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文章以事件域关联整合模型为理论框架,以汉语歇后语词典中的852条动物型歇后语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理解歇后语时大脑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以期能为动物型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解释提供新想法。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 Turner, M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 Cognitive linguistics.22(2).

〔2〕Fauconnier, G. & Turner, M. (2002). The way we think[M]. New York: Basic Books.

〔3〕黄书芳.体验哲学视角下歇后语的认知解读[J].语文建设,2004,(24).

〔4〕蒋向勇,邵娟萍.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J].南昌大学学报,2009,(1).

〔5〕刘葆花.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6〕刘裕莲,徐志民.汉语歇后语词典[M].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

〔7〕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8〕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J].外语研究,2004,(1).

〔9〕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10〕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 28,(1):17-26.

〔1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朱红明.言外转喻意向下的歇后语解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篇5:动物水牛的歇后语

●【水牛长毛 彻头彻尾

●【水牛过河】露头角

●【水牛踩浆】拖泥带水

●【水牛打架】勾心斗角

●【水牛的一生】忍辱负重

●【老水牛拉马车】不合套

●【水牛吃活蟹】有力无处使

●【水牛抓跳蚤】有劲使不上

●【水牛长毛 彻头彻尾

●【水牛过河】——露头角

●【水牛踩浆】——拖泥带水

●【水牛打架】——勾心斗角

●【水牛的一生】——忍辱负重

●【老水牛拉马车】——不合套

●【水牛吃活蟹】——有力无处使

●【水牛抓跳蚤】——有劲使不上

●【蚂蟥叮住水牛腿】——寸步不离

●【水牛走到象群里】——矮了一头

●【水牛见了骆驼】——矮了半截子

●【黄鼠狼戏水牛】——大的没有小的.能

●【黄牛脚印水牛踩】——一个更比一个歪

●【水牛吃荸荠(bi qi)】——食而不知其味

●【老鼠骑水牛】——大的没有小的能;小能降大

篇6:关于动物的歇后语

蚂蚁搬家——大家动口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屎壳郎戴花——丑美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铁公鸡——一毛不拔

属蚂蝗的——吸血鬼

天下乌鸦——一般黑

鳗鲤合蟹洞——各贪一头

蟛蜞上洞——自叹自落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亮(量)

苍蝇飞进花园里——装蜂(疯)

犬守夜,鸡司晨——各守本分

夜猫子进屋——准没有好事

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

鹰飞蓝天狐走夜道——各走各的道

秤砣掉在鸡窝里——捣蛋

犬守夜,鸡司晨——各守本分

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主要矛盾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猫戏老鼠——哄着玩

猫不吃死耗子——假斯文

猫嘴里的老鼠——跑不了

猫捉老鼠——本分事

耗子上吊——猫逼的

耗子吃砒霜——翻白眼

耗子滚到面柜里——乐糊涂了

耗子舔猫鼻子——自己找死

耗子窟窿——填不满

耗子进老鼠夹——离死不远

猴子上凉亭——丑鬼耍风流

猴子骑羊——不成人马

猴子吃大蒜——翻白眼

猴子扛大梁——受不了

猫捉老鼠狗看门——本分事

贵州驴子学马叫——南腔北调

麻雀飞进烟囱里——有命也没毛

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马路不叫马路——公道

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来

鞋子里跑马——没几步

牛死日也落——祸不单行

牛粪堆上的蘑菇——好看不好吃

牛屁股后的苍蝇——一哄而散

牛奶里掺墨汁——黑白混淆

牛蹄子上供——就显你的脚大

硬牛皮——看你咋吹

瞎牛撞草堆——碰着就吃

猴儿爬石崖——显出你的能耐了

猴儿拿棒槌——胡抡

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老鼠爬称钩——自称自

猫爪伸到鱼缸里——想捞一把

耗子啃木箱——闲磨牙

耗子钻灰堆——闭着眼混

篇7:含有动物的歇后语

牛皮鼓——声大肚子空

牛打架——死顶

牛背上放马鞍——乱套了

牛皮鼓湿水——不响

牛皮鼓,青铜锣——不打不响

牛身上拔根毛——不在乎

牛蹄子两瓣——合不拢

牛王爷不管驴的事——各管各的.

牛死日也落——祸不单行

牛粪堆上的蘑菇——好看不好吃

牛屁股后的苍蝇——一哄而散

牛奶里掺墨汁——黑白混淆

牛蹄子上供——就显你的脚大

打着公鸡生蛋----强人所难

打鱼人回家-——不在乎(湖)

大炮打群狼—— 一哄(轰)而散

大象逮老鼠----有劲使不上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做梦骑老虎——想得出奇

黄鼠狼泥墙---小手小脚

香水洗狐狸---臊气还在

兔子急红了眼---还咬人呢

毒蜈蚣---自有雄鸡来吃

苞谷秆里的虫——专(钻)心

狗吃热肉——又爱又怕

请狼来做客--活得不耐烦

公鸡下蛋——没指望

赶鸡下河--硬往死里逼

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

鸟类吃食——不得不低头

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蚂蚁搬家——不是风,就是雨

旱鸭子过河——不知深浅

咸鱼下水--假新鲜

母老虎,地头蛇——惹不起

猫鼠交朋友——信不得

蚂蚱斗公鸡——自不量力

黄牛---两边摆

对牛弹琴---不看对象

捉住驴子当马骑——不识货

麻雀鼓肚子——好大的气

打蛇打在七寸上---击中了要害

河里的鸳鸯——一对儿

虾子落锅---死了还是红的

叭拉狗咬月亮——不知天多高

拔了毛的鸽子——看你咋飞

海底动物——不见天日

蚯蚓走路---伸一下,缩一下

剥了皮的蛤蟆三—心不死

沸水锅里煮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乌龟看青天---缩头缩脑

猫爪伸到鱼缸里——想捞一把

猫披老虎皮——抖威风

猫肚子放虎胆——凶不起来

猫守鼠洞——不动声色

猫被老虎撵上树——多亏留一手

猫戏老鼠——哄着玩

猫不吃死耗子——假斯文

猫嘴里的老鼠——跑不了

猫捉老鼠——本分事

马路不叫马路——公道

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来

鞋子里跑马——没几步

硬牛皮——看你咋吹

瞎牛撞草堆——碰着就吃

猴儿爬石崖——显出你的能耐了

猴儿拿棒槌——胡抡

猴儿的脸——说变就变

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脚

猴子捡姜——吃不得,丢不得

猴子唱大戏——胡闹台

猴子捞月亮——白欢喜一场

猴子吃核桃——全砸了

猴子耍拳——小架式

猴子爬树——拿手戏

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猴子上凉亭——丑鬼耍风流

猴子骑羊——不成人马

猴子吃大蒜——翻白眼

猴子扛大梁——受不了

耗子上吊——猫逼的

耗子啃木箱——闲磨牙

耗子钻灰堆——闭着眼混

耗子伸腿——小手小脚

耗子逗猫——没事找事

耗子嫁女——讲吃不讲穿

耗子吃砒霜——翻白眼

耗子滚到面柜里——乐糊涂了

耗子舔猫鼻子——自己找死

耗子窟窿——填不满

耗子进老鼠夹——离死不远

篇8:成语、谚语与歇后语之联系

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韵律协调性等特征。内容上反映的多是古代事物;新创的很少,形成时间也多是上古时代;语言形式上,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语音、词义、语法现象。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结构成分意义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破釜沉舟”,表面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是“下定决心干到底”。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

成语的固定性表现在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增减其中成分。如“任重道远”就不能变成“道远任重”或“任重路远”。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灵活应用,如:“揠苗助长”中的“揠”由于较难书写,也不便理解,就换成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字“拔”。谚语、歇后语却没这样严格要求,它们可以增加、减少字,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句子,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成语大多数是“四字格”,大多是音节整齐、诵读时结构两两相对。“一衣带水”本是“一衣带”那么宽的“河水”。事实上这种情况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同汉语语言片段双音节化有相当的关系,读时二字一顿几成惯例。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绝大多数成语都使用了这种节奏。但也有少数“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

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 ;历史故事: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 ;口头俗语:众志成城、千夫所指。

成语的结构:主谓结构:德才兼备,夸父追日;述宾结构:异想天开,横少千军;并列结构:(一)两部分并列。从两部分意义关系上分析:a.重复。两部分意义基本是一样的:万紫千红,欢天喜地;b.承接。后部分承接前部分而来,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如:过河拆桥,水到渠成。(二)四个词素并列:青红皂白,生老病死。

然而谚语与歇后语没有这种规则性,很难对他们进行分析结构。

郭绍虞:“认为谚语是经验积累的结果,‘主于知’,来源于‘民众’,或是经过几个人修改的结果,即融合多数人的经验,或是‘只借口头引述以为流传’,是无法知道作者的。谚语‘重真’,表现在观察社会‘以世态人情为材料’,对于人的‘处事理事’有指导能力。”由于谚语内容包含经验的总结,所以可拿来作论据,具有某种科学性,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是谚语的本质特征,像“庄家要好,犁深肥饱。”⑴语言形式比较对仗、工整、讲究和谐,有韵脚,是个完整的句子,大多数是复句,亦有单句,这与成语有了一定的区别,成语只是叙述一般的客观现象,表达一种概念,没有训诫功能。

谚语有以下几类:

农谚:麦子胎里富,种子六成收

气象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规诫谚:打蛇要打七寸

生活常识谚:急走冰,慢走泥

成语与谚语不同,成语书面性强,具有经典性,多出自古权威的著作。谚语口语性强,多流传于人民群众中口头语言中。与歇后语有较相似的特点。“谚”:《尚书·无逸》:“俚语曰谚”可见传统的观念,“谚”就是俗语,由于谚语切合人的日常生活,明白易懂,容易明了,大半有韵,便于记忆。例如:肉包子打狗,自作自受。

成语与谚语形式之间的比较如:

见异思迁饮水思源

一山望那山高喝水不忘掘井人

虽然说谚语、成语在词句上都比较固定,但成语比谚语更加定型化。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众志成城三个臭皮匠,变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相当于词,能充当句法成分。谚语多数可独立成句,或独立句外,不做句子成分。并且成语保持各地的一致性,谚语有明显的地域性;成语表示一般的概念,仅一种客观的现象,谚语表示一种判断和推理,它概括反映深刻道理和总结斗争经验,多有主观色彩。

歇后语原是俗语的一种,是近似于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并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它有特别的结构,有上下两半组成,同成语性质很相近,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成语。把一个成语的意义做前后两部分说出来,前一部分是个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有时只说出上半,下半省略,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部分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后半的解释说明同整个歇后语的意义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比喻。狗撕烂羊皮,东一口,西一口。意思是讲话做事无一定目标、计划。(二)双关谐音。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来源。民间风俗:老太太纫针———离得远。历史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由于生活中可供创造歇后语前半部分形象表述的材料很丰富,它表达的也不必是经验或某些有意义的内容,所以比起谚语更易构成。歇后语形象风趣,在文艺写作和人民大众口语中场运用。有时谚语与歇后语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说法。如:汗珠落地摔八瓣;口朝黄土背朝天。都是形容劳动辛苦。这些都表现了群众语言的丰富多彩。说话写文章能恰当的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歇后语、成语、谚语都可作为语言建筑材料,但成语一般可充当句法成分,不成为独立的句子,谚语与歇后语可成为独立的句子来说明一种意思。谚语流传各个阶层,歇后语则仅流行于民间下层,并且歇后语讲求偕皮,求感受上的一种快感。缺点就是不严肃,不庄重,所以正规的政论文中不易使用。谚语是成语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唯一的来源,谚语需要加工、提炼才能进入书面,成为成语。谚语主要来源群众创造,也有文人创造,但为数很少。谚语的精炼性低于成语,但能保持生动性的特点。歇后语与成语的差别较大,不易混淆,两者的风格色彩也很不同。比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讨苦吃———自作自受,但是成语可以充当歇后语的某一构件。

歇后语是谚语的“近邻”,也是习用于人们口语中的定性语句,语体风格和谚语一样通俗易懂,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区别:语言形式上,歇后语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风格上,歇后语的基调是俏皮、幽默,谚语的基调是通俗平易;创造方法上,歇后语有谐音,而谚语没这种现象。并且谚语在发展过程中转化为成语较为常见,但很少转化为歇后语,歇后语转化为成语较为常见。谚语具有单义性,所传授的知识是确定的,而歇后语会存在双关语。如孔子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与谚语在意义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都是“社会上所流行可公然用于谈话,都来源于实际经验,即受当时风格的影响,只是形式上不同,谚语上下两句中间是用逗号隔开,而歇后语必定用‘———’,谚语的全句的字数皆在有效用中,而歇后语只有后句是在效用中,他们根本区别是用法上,谚语在表以上是确定的,不能移作别用,而歇后语是以事实的对象而决定它的意义的。在造句上,谚语较复杂,有排比、对偶等,而歇后语较单纯,一律有两个句子组成,体例也是“前是比喻后是说明”谚语是经验的结晶,或意见,具有教训的作用,歇后语则“常常借一事一物来婉转讽喻。从修辞角度上来说,具有高度的幽默感和很强的讽刺力量。成语表达的概念和语义,内涵十分丰富,四个字可以表达相当复杂的思想。又由于它是一种四字格的语言形式,非常整齐匀称,可以协调句式,恰当地使用成语,不但可以增加文章的整齐感,而且读起来也是铿锵有力,节奏感强,非常符合汉语民族喜欢和谐对称的语言心里。成语与歇后语、谚语之间也并不是有着严格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有的成语也可以转化为歇后语,例如:“逆水行舟”之后加上“不进则退”,“画蛇添足”之后加上“多此一举”,就成了歇后语。有的谚语也可以转化为歇后语,例如:“三个秀才讲书,三个屠户杀猪”之后加上“各有各的一套”,就成了歇后语,谚语转化为成语也是常有的现象。

成语与谚语有相似的一面,有时与四字格的谚语很难区别,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结构上都是大于一般语词的词组或短句,再造句功能上都有相当的局限性。从历史来源上来说,成语的创造或形式和历代的知识分子的语言创造实践活动有关,因而成语历史久远,从古书上大都可以找到来源或出处,而谚语则主要来源于口语,来源于广大劳苦群。

摘要:成语, 谚语, 歇后语都是熟语的一种。特点包括, 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 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的, 采取“歇后”方式的成语, 即是成语又是歇后语, 同样, 采取“歇后”的方式的谚语, 既是谚语又是歇后语。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本文从他们的概念、结构、功能、修辞等角度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成语,谚语,歇后语

参考文献

[1]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69

[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194-211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254-270

[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 2005.

[5]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6]许威汉.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丛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0

[7]黄伯荣.廖东序.现代汉语[M].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篇9:与食品有关的歇后语

1、湿手抓芝麻——哪有不沾的。比喻有些人利用职权之便贪占钱物,多被农民用来比喻一些不廉洁的村干部。

2、芝麻馅汤圆——又甜又香。常被用来比喻某些很得宠的人。

3、马尾穿豆腐——不值得一提。比喻事情很糟糕。

4、芝麻开花——节节高。比喻日子越过越红火。

5、豆腐掉进灰窝里——吹不掉、打不得。豆腐掉进灰窝里,沾了一身灰,吹不掉又打不得;一打豆腐就烂了。比喻无计可施。

6、刀切豆腐——两面光。比喻有些人会说话,不得罪人,两边讨好。

7、叫花子的口袋——样样有。叫花子挨家乞讨,讨的吃食都装在一个布袋里,样样都有,比喻小而全。

8、叫花子背不起三斗米——自讨的。三斗米很重,叫花子背不起,但这是他自己讨要来的。比喻有些人自作自受。

9、鸡蛋放进椎窝子——稳当当的。比喻好事已成,不会有问题。

10、老鼠拖鸡蛋——大头在后。比喻事情才刚刚开始,大部分工作还在后面。

11、老鼠吃灰面——一张白嘴。比喻一些人只会说不会干。

12、老鼠吃香油——一张油嘴。比喻油嘴滑舌的人。

13、猴子吃生姜——又想吃,又怕辣。比喻有些人患得患失。

14、猴子掰苞谷——掰一个,掉一个。比喻做事丢三落四,没有恒心。

15、猪八戒吃人参果——整个吞。比喻贪心重,一人独吞。

16、狗吃粽子——无解。粽子被粽叶包裹着,又用绳子扎着,狗想吃又解不开粽子。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7、青石块上放鳝鱼——溜之大吉。青石板是光滑的,鳝鱼也是光滑的,把鳝鱼放到青石板上,能不溜之大吉吗?

18、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大麦有芒,乌龟不会吃,吞不下肚去,只会糟蹋粮食。比如一个不会抽烟的人却拿着一支烟在抽,一边抽一边呛,这就叫乌龟吃大麦。

19、坛子里捉乌龟——手到擒拿。比喻唾手可得。

20、油条打鼓——不懂(咚)。比喻不在行。

21、油条加豆浆——对路。比喻事物搭配得当。

22、敌敌畏加辣椒面——毒辣毒辣。比喻心狠手辣。

23、瞎子吃汤圆——心中有数。瞎子虽然看不见碗里有几个汤圆,但吃了几个,心中是有数的。

24、荞麦里的刺芥花——人家不夸(垮),自己夸(垮)。这句歇后语,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自夸自,不知道来历。我请教山区老农后,才知道来历。荞麦是一种晚秋作物,耐旱耐寒,但产量低,是救灾作物。因而到了秋天,一般杂草都怕寒枯死了,田里只有刺芥(大棘)这种秋天开花的杂草。在刺芥开花的时候,也开始打霜了,它的叶子一片片地掉(垮),最后只剩下一个枯杆顶着一朵枯萎的花。不用农民除草,它也会自己垮掉。所以说荞麦田的刺芥花,人家不垮它,它自己垮掉。

25、和尚吃猪油——开荤。按照佛门的清规,和尚是不能吃荤的,但和尚却偷吃了猪油,所以说开荤。比喻得到了某种享受,吃了某种稀罕东西。

26、猪油灯盏——拨一下,亮一下。过去没有电灯,煤油灯也是在民国以后才有的。人们都是用食用油(菜油或棉籽油)点灯,晚上妇女们在灯下纺纱织布纳鞋底时,要不断用头上的簪子拨灯捻子,灯才能亮些。如果用容易凝固的猪油来点灯,则更要频频地拨捻子。所以说,猪油灯盏,拨一下亮一下。比喻有些人做事缺乏主动性,要别人经常督促,常见于大人教训小孩。

27、上楼梯吃甘蔗——步步高,节节甜。比喻日子越过越好。

28、铜壶煮饺子——肚里有货却倒不出来。比喻有些人肚子里有学问,但语言表达能力差。

29、韭菜炒豆芽——理不清。比喻事情头绪繁杂,理不清楚,也比喻有些人写文章条理不清。

30、吃稀饭淘汤——各有所好。吃稀饭一般是不淘汤的,如果淘了汤,也不碍事,只是各人的喜爱罢了。比喻各人有各人的爱好。

31、嗡鼻子吃冲菜——好得哄。嗡鼻子人说话鼻音特别重,往往把字音念错。冲菜是远安的传统小菜,有一股冲味,嗡鼻子人吃了,鼻子更嗡,但冲菜很好吃,嗡鼻子人说冲菜好吃便说好得哄(很)。

32、竹筒倒豆子——一干二净。意思是做事要干脆利索。

3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钓鱼用的是一张直钩,直钩是很难钓起鱼来的,全凭鱼儿自己上钩。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我的货就这个货,价就这个价,买不买由你。

34、水里赶团鱼——越赶越深。在水里捉团鱼,团鱼往深水里跑,是捉不到的。形容一些爱赌博的人输了钱,总想翻本,结果越输越多。

35、黄瓜打锣——去了大半天。黄瓜又脆又嫩,拿来当锣捶,敲一下就断了大半头。形容事情很糟糕,也形容人到中年,万事皆休。

36、玉米盆子里洗澡——糊里糊涂。形容头脑不清醒。

37、架上的葫芦——悬着。形容事情悬而未决。

38、草地里的冬瓜——白大了。冬瓜到了秋天就成熟了,又白又大,这时冬瓜藤子都萎了,地里长满了杂草,冬瓜一个一个像枕头一样睡在草地里,看上去又白又大。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我虽然年纪比你大,但各方面都不如你,白白地虚度年华,无所作为。

39、吃青豌豆米吐皮——吊气。刚上市的青豌豆米本来就很嫩,根本不用吐皮。如果吃青豌豆米还吐皮的话就是奢侈浪费,鄂西方言叫吊气,吊儿郎当。

篇10:含有动物的歇后语

比喻式的动物歇后语,它的前半部分是打比方;后半部分是对比喻义的解释,是歇后语的主旨所在。例如:

1、猫捉老鼠狗看门——本分事

2、贵州驴子学马叫——南腔北调

3、麻雀飞进烟囱里——有命也没毛

4、蚂蚁搬家——大家动口

5、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屎壳郎戴花——丑美

7、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谐音式的动物歇后语,它的前半部分是个引子;后半部分是对引子的解释。这种解释利用同音字造成的双关语,表示两层意思:一层是表面的;另一层是内涵的,这是歇后语的本意所在。例如:

1、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亮(量)

2、苍蝇飞进花园里——装蜂(疯)

3、回民赶集——(诸)猪事不问

4、公鸡戴帽子——冠上加冠(官)

5、王八肚子插鸡毛——(归)龟心似箭

6、山鸡吃着黄连子——苦在心窝不敢啼(提)

7、河里的螃蟹——都有夹(家)上述例子中,表面是叙述动物的行为,而括号中的字才是它的本意。在文章中运用这类歇后语,通常不写明括号中的字;在口头表达中,需要我们根据发言者的上下语来判断其意义。从语法结构来分析,一般而言,动物歇后语的引子部分,主要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谓短语,另一种是名词式偏正短语。有的动物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主谓或主谓宾成分齐备的短语,可以视为有简要的情节。它是歇后语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的主要来源。例如:

1、夜猫子进屋——准没有好事

2、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

3、鹰飞蓝天狐走夜道——各走各的道

4、秤砣掉在鸡窝里——捣蛋

5、犬守夜,鸡司晨——各守本分

6、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主要矛盾

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有的动物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只是一个名词或偏正短语,提供了动物主角或动物的某种处境,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发生联想或思考。例如:

1、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2、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3、鳄鱼的眼泪——假慈悲

4、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5、铁公鸡——一毛不拔

6、属蚂蝗的——吸血鬼

7、天下乌鸦——一般黑 动物歇后语,有的有褒扬意义,有的有贬斥意味,也有的是中性词。鸭背上泼水——一点不粘,比喻人的廉洁品质;瓮中捉鳖——十拿九稳,比喻人对某种事充满信心;老母鸡下蛋——呱呱叫,表扬人有好本事、好成绩;老虎头上找虱子——不怕死,赞扬人的勇敢精神;十五蜘蛛结夜网——团圆无份暗中丝,形容人们相互思念的美好感情,等等,都是褒义的。贬义的则有:猫头鹰吃娘——忘恩负义,比喻没有良心的人;老鼠替猪刮胡子——拼命巴结,比喻无耻之徒的谄媚行为;啄木鸟翻跟斗——卖弄花屁股,比喻那些喜欢自吹自擂自我炫耀的人;猪鼻子插葱——装象,比喻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黄牛过河——各顾各,比喻人的自私品质,等等。词义不偏不倚的也很多:虾公掉进油锅里——闹个大红脸;麻雀回家——叽叽喳喳;耗子掉到书箱里——咬文嚼字;乌龟笑鳖——彼此彼此,等等。很有趣的是,同一种动物在歇后语中,可以表示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词义色彩;相反,不同的动物也可以表示相同的含义和相同的态度。属于前者的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抓耗子——多管闲事,狗吃青草——长着一副驴心肠,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狗咬乌龟——无从下口。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老鼠爬称钩——自称自,老鼠掉进米缸里——一半喜一半忧,老鼠同猫睡——练练胆子。属于后者的有:老虎头上打苍蝇——好大的胆子,洞庭湖里的老麻雀——胆子不小。狗赶鸭子——呱呱叫,老鸦站树头——呱呱叫,鸭子下水——呱呱叫。麦田捉龟——十拿九稳,笼里抓鸡——十拿九稳,三个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稳,荞麦地里抓王八——十拿九稳。这种情况显然是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的。像猪鼻子插葱——装象,应该是南方的作品;骑毛驴不用赶——道熟,肯定不是沿海地区产生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来源于北方;山猪嘴里的龅牙——包不住,不可能在平原地区流行;看见骆驼说是马背肿——少见多怪,跟沙漠地区关系更密切。了解一点动物歇后语的知识,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或说话时,化平淡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篇二:带有动物名称的和带名字的歇后语 马背上看书——走着瞧

马槽里的苍蝇——混饭吃

马打架——看题(蹄)

马大哈当会计——全是糊涂帐

马蜂过河——带(歹)毒

马蜂窝——捅不得

马蜂蜇秃子——没遮没盖

马蜂针,蝎子尾——惹不起

马后炮——弄的迟了

马嚼子套在牛嘴上——胡勒

马拉独轮车——就翻

马来西亚的咖啡——耐人寻味

马撩后腿——逞强

马路边上的痰盂——人人啤

马路不叫马路——公道

马勺里的苍蝇——混饭吃

马勺碰锅沿——常有的事

马尾巴提豆腐——串不起来

马尾绑马尾——你踢我也踢,你打我也打

马尾搓绳——用不上劲

马尾做弦——不值一谈(弹)

蚂蝗的身子——软骨头

蚂蝗见血——叮住不放

蚂蚁搬家——不是风,就是雨

蚂蚁搬家——大家动口

蚂蚁搬磨盘——枉费心机

蚂蚁搬泰山——下了狠心

蚂蚁背螳螂——肩负重任

蚂蚁背田螺——假充大头鬼

蚂蚁脖子戳一刀——不是出血的筒子

蚂蚁吃萤火虫——亮在肚里

蚂蚁戴谷壳——好大的脸皮

蚂蚁挡道儿——颠不翻车

蚂蚁关在鸟笼里——门道很多

蚂蚁喝水——点滴就够啦

蚂蚁讲话——碰头

蚂蚁进牢房——自有出路

蚂蚁看天——不知高低

蚂蚁扛大树——不自量

蚂蚁尿书本——识(湿)字不多

蚂蚁爬扫帚——条条是路

蚂蚁爬上牛角尖——自以为上了高山

蚂蚁爬树——路子多

蚂蚁碰上鸡——活该 蚂蚁拾虫子——个个使劲

蚂蚁头上戴斗笠——乱扣帽子

蚂蚁头上砍一刀——没血肉

蚂蚁拖耗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蚂蚁下塘——不知深浅

蚂蚁嘴碾盘——嘴上的劲

蚂蚱打喷嚏——满口青草气

蚂蚱斗公鸡——自不量力

蚂蚱上豆架——小东西借大架吓人

蚂蚱驮砖头——吃不住劲

猫被老虎撵上树——多亏留一手

猫不吃死耗子——假斯文

猫不吃鱼——假斯文

猫肚子放虎胆——凶不起来

猫儿教老虎——留一手

猫儿念经——假充善人

猫儿抓老鼠——祖传手艺

猫守鼠洞——不动声色

猫头鹰唱歌——怪声怪调,瞎叫唤

猫头鹰抓耗子——干好事,落骂名

猫戏老鼠——哄着玩

猫咬老虎——冷不防

猫爪伸到鱼缸里——想捞一把

猫捉老虎——抖威风

猫捉老鼠狗看门——各守本分,本分事

猫捉老鼠——靠自己的本事

猫钻狗洞——容易通过

猫钻鼠洞——通不过

猫嘴里的老鼠——跑不了,剩不下啥

毛驴拉磨——跑不出这圈儿

牛背上放马鞍——乱套了

牛鼻子上的跳蚤——自高自大

牛吃赶车人——无法无天

牛打架——死顶

牛犊拉车——乱套

牛犊子扑蝴蝶——看着容易做着难

牛粪堆上的蘑菇——好看不好吃

牛给羊抵头——仗着脸上

牛角尖对牛角尖——对奸(尖)

牛角上挂稻草——轻巧

牛角上爬蚂蚁——不显眼

牛龛里的虫——硬钻

牛拉汽车——怪事一桩

牛栏里关猪——靠不住 牛栏里伸进张马嘴——没你开口的份儿

牛郎约织女——后会有期

牛郎织女相会——一年一次

牛奶里掺墨汁——黑白混淆

牛皮袄子反穿——逗虱子走弯路

牛皮鼓,青铜锣——不打不响

牛皮鼓——声大肚子空

牛皮鼓湿水——不响

牛屁股缝里的牛蛇虫——又会钻空子,又会吸血

牛屁股后的苍蝇——一哄而散;盯(叮)上不放

牛屁股后面念祭文——说空话

牛身上拔根毛——不在乎;无伤大体

牛死日也落——祸不单行

牛蹄子两瓣——合不拢

牛蹄子上供——就显你角(脚)大

牛王爷不管驴的事——各管各的牛眼看人——高瞧了你

猫爪伸到鱼缸里——想捞一把

猫披老虎皮——抖威风

猫肚子放虎胆——凶不起来

猫守鼠洞——不动声色

猫被老虎撵(niǎn)上树——多亏留一手

猫戏老鼠——哄着玩

猫不吃死耗子——假斯文

猫嘴里的老鼠——跑不了

猫捉老鼠——本分事

马路不叫马路——公道

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来

鞋子里跑马——没几步

牛皮鼓—— 蠖亲涌? 牛打架——死顶

牛背上放马鞍——乱套了

牛皮鼓湿水——不响

牛皮鼓,青铜锣——不打不响

牛身上拔根毛——不在乎

牛蹄子两瓣——合不拢

牛王爷不管驴的事——各管各的牛死日也落——祸不单行

牛粪堆上的蘑菇——好看不好吃

牛屁股后的苍蝇——一哄而散

牛奶里掺墨汁——黑白混淆(xiáo)

牛蹄子上供——就显你的脚大

硬牛皮——看你咋吹

瞎牛撞草堆——碰着就吃 猴儿爬石崖——显出你的能耐了

猴儿拿棒槌(chuí)——胡抡

猴儿的脸——说变就变

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脚

猴子捡姜——吃不得,丢不得

猴子唱大戏——胡闹台

猴子捞月亮——白欢喜一场

猴子吃核桃——全砸了

猴子耍拳——小架式

猴子爬树——拿手戏

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猴子上凉亭——丑鬼耍风流

猴子骑羊——不成人马

猴子吃大蒜——翻白眼

猴子扛大梁——受不了

耗子上吊——猫逼的耗子啃木箱——闲磨牙

耗子钻灰堆——闭着眼混

耗子伸腿——小手小脚

耗子逗猫——没事找事

耗子嫁女——讲吃不讲穿

耗子吃砒霜——翻白眼

耗子滚到面柜里——乐糊涂了

耗子舔猫鼻子——自己找死

耗子窟窿(kū long)——填不满

耗子进老鼠夹——离死不远

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耗子拉木锨——大头在后边

耗子爬秤钩——自己称自己

耗子爬竹竿——一节一节来

耗子偷米汤——勉强糊得着嘴巴

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耗子的眼睛——只看一寸远

耗子拿枪——窝里反

耗子掉到醋缸里——一身酸味

芝麻地里的老鼠——吃香

纸老虎——一戳就穿

灶前老虎——屋里凶

做梦见老虎——虚惊一场

照猫画虎——差不离

野地里撵兔子——谁逮住就属谁

硬按公鸡下蛋——指望不上

蚱蜢碰上鸡——在劫难逃

蚱蜢斗公鸡——玩命 蚊子叮鸡蛋——无缝可钻

瞎了眼的狗——碰着啥咬啥

屋檐下挂猪旦——苦水滴滴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狗坐粪箕--不识抬举

兔子尾巴--长不了

狗鼻子插葱--装相(象)

猫爪伸到鱼缸里——想捞一把

猴子捞月亮——白欢喜一场

照猫画虎——差不离

耗子上吊——猫逼的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癞蛤蟆吃豇豆——悬吊吊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孙猴子闹天宫——慌了神

耗子动刀——窝里横

屎壳郎变金豆——一步登天

乌龟垫床脚——硬撑

瘦骡子拉硬屎——撑住了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蛇吞鳝鱼——比长短

大象喝水---有肚量

大象呼吸---双管齐下

大象换老鼠---不上算;不合算

大象身上的跳蚤---微不足道;微乎其微

大象抓凤凰---眼高手低

八月十五捉兔子——有你过节,无你也过节(比喻有没有无关大局。)不倒翁骑兔子——没个老实劲儿

草堆里蹦出个兔子——你也算个保镖

豺狼请兔子的客——没好事

长了兔子腿——跑得快

穿兔子鞋的——跑得快

打了兔子喂鹰——好处给了恶人

打兔子捉到黄羊——捞外快;格外

打着兔子跑了马——得不偿失

大年初一逮兔子——有它过年,无它也过年(比喻微不足多,增减都不影响大局。)大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逮了兔子死了鹰——得不偿失

丢了黄牛撵兔子——不知哪大哪小

饿狼扑兔子——抓住不放

高粱地里放鸟枪——打发兔子起了身篇三:带动物的歇后语 带动物的歇后语

1.猫捉老鼠狗看门——本分事

2、贵州驴子学马叫——南腔北调

3、麻雀飞进烟囱里——有命也没毛

4、蚂蚁搬家——大家动口

5、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屎壳郎戴花——丑美

7、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8、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亮(量)

9、苍蝇飞进花园里——装蜂(疯)

10、回民赶集——(诸)猪事不问

11、公鸡戴帽子——冠上加冠(官)

12、王八肚子插鸡毛——(归)龟心似箭

13、山鸡吃着黄连子——苦在心窝不敢啼(提)

14、河里的螃蟹——都有夹(家)

15、夜猫子进屋——准没有好事

16、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

17、鹰飞蓝天狐走夜道——各走各的道

18、秤砣掉在鸡窝里——捣蛋

19、犬守夜,鸡司晨——各守本分 20、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主要矛盾

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22、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23、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24、鳄鱼的眼泪——假慈悲

25、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26、铁公鸡——一毛不拔

27、属蚂蝗的——吸血鬼

28、天下乌鸦——一般黑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狗赶鸭子,刮刮叫!

飞机上吊个大闸蟹,悬空八只脚。

老牛拉破车,慢悠悠。

青蛙跳在秤盘里,自称自。

癞蛤蟆垫台脚,硬撑。

上一篇: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研究论文下一篇:汉字书写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