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的解剖观察

2024-04-17

爬行动物的解剖观察(通用6篇)

篇1:爬行动物的解剖观察

一、课题背景:

本课题来源于北京市某高中学生的一个疑问“对照课本上的解剖图。在实际解剖中真的可以准确的辨认出各器官吗?”的确很难,因为生物课本上的解剖图过于标准,并且还配有反差很大的颜色加以区别。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有着不利的影响。另。我校动物实体标本不很充足,可供人手一份学习的则更少。学生对动物实体标本的价值也不很了解,以致不能很好的这些珍贵的标本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于是,我和支老师经过近三个月的讨论与筹备决定开展该研究性学习课题。

二、研究意义:

1、由具有三维立体性特征的动物实体标本取代二维平面的课本。通过具体的解剖操作了解器官的真实性状。并拍摄成纪录片供教师授课使用。

2、通过动物标本制作提高动手能力及主观能动性。

3、增加学校高质量动物实体标本的数量。

4、为学校任何组织和个人提供动物实验支持。

三、研究现状:

动物标本制作在动物资源日渐枯竭的当今有着长足的发展,而动物实验及动物解剖在今天的临床学等学科中更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我校这是一项空白、一个新课题、一个新名词。也就是说,一切都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去总结。

四、研究方法及内容:

1、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视频教学结合大量实操实验的方法研究生物标本制作技巧及生物器官性状。

2、研究内容:

学习研究生物器官分布及其性状。掌握动物标本制作技术。认识几种典型的器官病变。

五、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可能存在的问题:

①实验动物的检疫问题。即实验动物是否卫生。

②实验动物尸体善后处理手段。

③实验动物的采购与相关法律的矛盾。

④操作员操作中的意外受伤。

⑤解剖器械的管理与洗消。

⑥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2、对应的解决方案:

①尽量使用冷冻动物,如果必须要用活的动物,则经正规途径购买经检疫的实验动物。如果达不到以上条件则会先进行体表洗消,杀死后立即进行全面洗消方可使用。

②为防止带菌动物污染环境,拟将尸体先在洗消液中洗消而后在进行密封填埋。

③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绝不以保护动物作为实验动物。

④操作员在操作前务必依当天实验的安全级别佩戴好相应的护具,课前严格检查并完善应急洗消及包扎用品。不符合要求不开始试验。

⑤解剖器械实行签字领取,签字收回以便统一处理。并依据不同实验的安全级别建立器械洗消规范。

⑥对于一些高危药品,则会尽量选择安全的替代品。绝不使用高危药品做实验。

六、参考文献:略

1.课题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的写法

2.有关开题报告课题来源的开题报告文章

3.解读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4.开题报告的格式与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全文

5.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6.大学课题开题报告

7.建筑专业开题报告

8.2016论文开题报告

9.开题报告评语

10.会计专题开题报告

篇2:爬行动物的解剖观察

一、定义 解剖学(Anatomy):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和显微解剖学(组织学)两部分。一般指的大体解剖学又叫系统解剖学。它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是借助于刀、剪、锯等解剖器械,采用切割的方法,通过肉眼、解剖镜直接来观察正常动物体内各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色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究的目的不同又派生出许多分支:

根据叙述方法和研

1、系统解剖学:按照机体机能进行叙述,10大系统:运动、被皮、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淋巴、神经、内分泌、感官。

2、局部解剖学:把机体划分为若干区

3、比较解剖

4、域进行叙述,如胸部、腹部等,服从外科手术的需要。

学:对各类动物的同类器官进行比较研究,如牛、马、猪、羊。

发育解剖学:不同发育阶段机体的构造形态的不同,如犊牛的胃和成年牛的胃之区别。

5、机能解剖学,神经解剖学。

6、X射线解剖

组织学学,可了解活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

7、CT断层扫描。

(Histology)——是研究家畜机体细微结构及功能的科学。动物体的组成:细胞→组织→ 器官 ↓ 机体←系统 组织学内容: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组织

三、胚胎学

动物(Embryology)——是研究家畜个体的发生及发育规律的科学。

体的发育,包括了三个重要的发育时期: 胚前发育-是两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裂起直到胎儿形成、娩出前的时期。胚后发育-从娩出后幼体,进一步发育直到性成熟或死亡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1、固定组织的观察法: 较常用。固定:使组织中蛋白质凝固,保持活体时形态结构。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装片法(胚胎)、切片法(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

2、活细胞观察法: 活体染色、组织培养、显微操作技术(对细胞、组织、胚胎进行注射、去核、移植、分离等)、显微摄影。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法:

研究细胞和组织中某些结构的化学成分,如DNA、RNA、蛋白质、多糖、多种酶的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4、超微结构方法: 用透射、扫描电镜技术进行观察。超薄切片法,利用特制的超薄切片机和特制玻璃刀。

5、几种特殊的显微镜。

如: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四、学暗视野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等。

习方法

1、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2、理论与实验联系

3、要有立体、整体的观念

4、勤奋加技巧,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章 上皮组织

组织是由来源相同、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组成。

分四大类组织,分别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上皮组织是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肌上皮

种类:被覆上

分布:覆盖在动物的体表,各种器官的管道和囊腔的内表面,某些器官的外表面及体腔表面。

功能:具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感觉等功能。

(1)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间质少。是游离面,一面则附着在结缔组织上称基底面。

特点:

(2)具有极性,一面(3)无血管分布,多神经末梢分布,靠渗透方式通过基膜与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第一节 被覆上皮 官的表面。

位置:分布广泛,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器被覆上皮由于分布位置和功能不同,结构也有差异。根据上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层数,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单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形态:正面观呈多边形,细胞彼此以锯齿状边缘相互嵌合,细胞核圆形。层扁平上皮

侧面观,梭形,有少量细胞间质粘合。单

根据分布地方不同,单层扁平上皮又分内皮和间皮。

内皮:分布在心脏、血管、淋巴管壁的内表面,内皮表面光滑可减少血液流动时的阻力。并利于物质交换。

间皮:分布于腹膜、胸膜、心包膜表面及内脏表面,表面光滑湿润,可减少摩擦力,利于内脏器官活动。

形态:正面多边形,侧面正方形,核大而圆,位于中央。

分布:在肾小管、肺细支气管上皮、某些分泌腺的导管,甲状腺的腺泡。功能:有吸收、分泌的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

分布:胃、肠、由高胆囊、输卵管、子宫等内腔面。功能:吸收、分泌、保护。

低不等的柱状细胞、杯形细胞、锥形细胞组成,分布在同一基膜上,类似复层,实际上是单层。柱状细胞游离端有纤毛,柱状细胞之间常有杯状细胞分布。

分布: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内表面。功能:具保护、分泌功能。、变移上皮 变移上皮细胞的层数和形态随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变动。当膀胱充满尿液时,上皮细胞层数只有2~3层,基膜不连续,表面细胞扁平,深层细胞为不规则立方形,当膀胱收缩时,尿液排空,细胞层数增多,5~6层。分布:分布于排尿 管道、膀胱的粘膜、输尿管等处。

(二)复层上皮 由两层以上的上皮细胞组成,根据细胞形态分为:

1、复层扁平上皮 由多层上皮组成,表层扁平,是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有的表层细胞角质化,具保护作用;中间层由数层多角形细胞组成;基层为矮柱状细胞,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表层细胞衰老、损伤、脱落后,由深层细胞补充。

分布:分布于皮肤、口腔、食管、阴道等处。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二、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 上皮细胞的各个面,常特化成不同结构以适应其生理功能,在被覆上皮中较为典型。

(一)游离面的特化结构 1.细胞衣 又称糖衣,是附着于细胞游离面的一薄层茸状结构,是糖蛋白和糖脂组成的低聚寡糖链。具有黏着、保护、识别、交换的功能。

、微绒毛:电镜下可见细胞顶部胞质和胞膜共同形成的指状突起。长约1.4μm,直径0.1μm,内有许多纵向排列的微丝,其收缩可使微绒毛变短或弯曲,主要作用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吸收和重吸收。光镜下,在小肠柱状上皮细胞中叫纹状缘。在肾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叫刷状缘。、纤毛:某些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有粗而长的纤毛,长5~10μm,直径0.2 ~ 0.5μm,也是由胞质和胞膜向外突出形成。但纤毛内是由9×2+2的微管组成,纤毛的摆动有一定方向、周期和节律性,能将粘附于上皮的分泌物、异物排出。

(二)侧面的特化结构 细胞侧面的特化结构能加强细胞间的连接,有的特化结构利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及电传导。

1、紧密连接(闭锁小带):多位于柱状或立方上皮细胞侧面,接近游离端,相邻细胞质膜的外层紧密粘着而成,外观成带状。封闭顶端的细胞间隙,从而阻止大分子物质的通过,具有屏障和连接作用。

、中间连接(粘合小带):位于紧密连接下方,呈连续的带状,相邻细胞膜之间有一定间隙,间隙内充满粘合物质。、桥粒(粘合斑):位于中间连接下方,呈单个或不连续的斑点状。相邻胞膜间有间隙,其中充满粘多糖、蛋白质物质,膜内侧各有一盘状致密板,称附着板。电镜下,这三种结构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共同存在时,称连接复合体。相当于光镜下的闭锁堤。

(三)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特化结构

1、基膜:在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有一层薄而均质的基膜,包括透明板、基板和网板三层。基膜除维持上皮与结缔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外,还是一种半透性膜,通过渗透作用上皮细胞可与结缔组织中的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

基底部的质膜向胞质内凹入形成内褶,可扩大细胞底部表面积,利于水和离子的交换。

3、半桥粒

位于上皮基底面的一侧,是桥粒的一半,有强化上皮细胞固着力作用。第二节

腺上皮

由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细胞组成的上皮组织称腺上皮。腺上皮细胞多排列成索状,团块状,也可形成腺管、腺泡,也有单独存在。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称腺或腺体。

根据腺的生理功能可分两大类。

一、内分泌腺

无导管,所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周围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由血液输送到全身,以调节机体的生长和活动。如甲状腺、脑下垂体、肾上腺等。

二、外分泌腺

具有导管,其分泌物经导管排出。如唾液腺、乳腺、汗腺、肝、胰等。

二、外分泌腺的分类和结构

1、单细胞腺

腺体只有一个细胞,单独位于上皮组织内,如杯状细胞。

2、多细胞腺

有许多腺细胞组成,分成分泌部和导管部。根据腺泡的形态,又可分管状腺(肠腺)、泡状腺(皮脂腺)、管泡状腺。

分泌物的性质

1、浆液腺:腺上皮细胞核是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嗜酸性,分泌物清亮如水,含酶,如胰腺、腮腺。

2、粘液腺:腺上皮细胞核被挤到基部,呈半月形,或扁平形,分泌物粘稠,如杯状细胞。无酶,起润滑作用。

3、混合腺 两者兼有,浆液、粘液,如舌下、颌下腺。

4、脂腺 分泌物为脂类物质,如皮脂腺。

腺细胞的分泌方式

1、透出分泌:分泌物以分子的形式从细胞膜渗出的方式,如肾上腺皮质细胞、胃腺壁细胞等属于此类。

2、局部分泌:细胞内的分泌物排出时,先形成由单位膜包裹的分泌颗粒,并不损伤细胞本身的结构,蛋白质、粘多糖类物质以此方式排出,如胰腺、唾液腺等。

3、顶浆分泌:当分泌物排出时,部分细胞质和细胞膜随分泌物一起排出,腺细胞游离端受到损伤,损伤部位由未损伤部分迅速修复,多数家畜的汗腺、乳腺属此类分泌。

膜的构型

第三章 固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形态结构特点:

1、细胞数量少,种类多,分散存在,无极性。

2、细胞间质成分多,结构典型,主要是纤维、液态和固态的基质。

3、分布广、功能多样,支持、营养、运输、保护功能。

分类:

1、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间质含纤维为主)致密结缔组织 网状组织 脂肪组织

2、支持组织 骨组织(间质为固体)软骨组织

3、血液(间质为液体)

一、疏松结缔组织 是固有结缔组织最典型代表,分布广,纤维排列较疏松。

(一)基质:是无色透明和匀质的胶状液体,主要成分为粘多糖和蛋白质。粘多糖中多含透明质酸还有少量的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形成有微孔的分子筛,只允许小于微孔的一些水溶性物质通过。基质粘滞度较大能阻止异物、微生物和毒素的扩散,起屏障作用;基质还含有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组织液,起到营养作用。

(二)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中含多种细胞,其数量和分布随机体生理状态而有不同。

1、成纤维细胞:主要细胞成分,细胞扁平,体积较大,有许多不规则突起,核大,椭圆形,染色浅,常见1~2个核仁。能合成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蛋白多糖,形成三种纤维及基质。在间质的更新和创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2、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比成纤维细胞小,呈星形或梭形,突起较少,核染色较深,胞质内有大量吞噬的染料颗粒,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功能:能作变形运动,具吞噬异物、抗原的作用。

3、肥大细胞(具异染性)一般分布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毛细小血管周围,细胞椭圆形,核较小,胞质内有粗大嗜碱性颗粒(异染性颗粒)。这些颗粒物质为组织胺和肝素,肝素有防止凝血作用,组织胺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及腺体分泌增加等临床症状。

4、浆细胞 圆形或椭圆形,核偏于细胞一侧,核内染色质聚集成块,沿核膜内侧作辐射状排列,呈车轮状。

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加体液免疫反应。出现炎症时较多,正常情况下在淋巴组织、气管和食管的固有膜可见到浆细胞。

5、脂肪细胞 体积较大,球形,贮存的大量脂肪滴将核和胞质挤向胞膜一侧,常规制片过程中,胞内脂肪被有机溶剂溶解,呈空泡状。

具合成和贮存脂肪的功能。

(三)纤维 纤维:三种纤维分散交织存在于基质中。、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主要由粗大的胶原纤维束相互交织成网,夹有少量成纤维细胞。见于真皮、硬脑膜、器官的被膜。

3、弹性组织 在粗大平行排列的弹性纤维束之间,有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分布。

三、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基质为淋巴液或组织液,主要分布在骨髓、淋巴结、脾、肝脏、胸腺等处。网状细胞是星状多突起的细胞,核大而淡染,有核仁,附着于网状纤维上,有生成网状纤维功能外,网状组织构成淋巴组织和骨髓的骨架,并为淋巴细胞和血细胞的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网状组织

四、脂肪组织 含大量脂肪细胞,常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若干小叶。主要功能是贮存能量,还有保温、支持、缓冲的作用。黄(白)色脂肪组织:存在成年动物体内 棕色脂肪组织:存在幼龄动物和冬眠动物体内 疏松结缔组织 第四章

软骨与骨 软

骨 概述:、组成: 软骨膜 软骨细胞 软骨组织 基质 纤维、分布:胎儿:早期的四肢、躯干支架。

成体:关节面、椎间盘、呼吸道、耳廓等。

透明软骨

3、分类: 纤维软骨 弹性软骨

4、功能:软骨组织略具弹性,有较强的支持力,能承受压力和摩擦力,又 是钙、磷储存库。

一、软骨组织的结构

(一)软骨细胞 软骨细胞包埋于基质形成的软骨陷窝中,常成群存在,它们来自同一个母细胞,同在一个软骨陷窝中,称同族细胞群(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基质和纤维。

(二)间质 基质:是粘蛋白与硫酸软骨素组成软骨粘多糖蛋白。纤维:不同类型软骨的基质内含纤维不同,以增强弹性和韧性。

二、软骨膜 软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外层富含纤维,内层富含细胞、血管、神经末梢,还有梭形的骨原细胞,可分裂形成软骨细胞。软骨内无血管,营养物质靠软骨膜的血管渗透取得。

三、软骨的类型 根据基质所含的纤维成分不同,分成三种:

(一)透明软骨 含胶原纤维、交织成网状。分布于关节面、肋软骨、气管环壁、喉软骨、鼻软骨、胸骨等处。起缓冲和支持作用。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光镜像及模式图 透明软骨超微结构模式图

(二)弹性软骨 间质含大量弹性纤维。分布于耳廓、听道、喉部会厌等处。有弹性。弹性软骨 弹性软骨

(三)纤维软骨 间质中胶原纤维成束存在,软骨细胞成行排列。分布于椎间盘、半月板(在膝关节)、耻骨联合等处。富有韧性和抗压能力。纤维软骨 纤维软骨

骨由骨组织、骨膜及骨髓等构成。

一、骨组织 由骨细胞和间质组成,间质内有大量钙盐沉淀,称骨质。

1、骨质 有机成分:骨胶纤维(胶原纤维)+基质(粘蛋白)无机成分:骨盐(化学成分是羟基磷灰石)骨胶纤维和骨盐加上少量基质组成如胶合板的结构——骨板,使骨质即坚硬又具韧性,起着支持和承受压力的作用。

2、骨细胞

扁平多突起,单个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之间的腔隙称骨陷窝。骨陷窝向周围发出许多骨小管,骨细胞的突起伸入骨小管,借骨小管与相邻的骨细胞相接触。骨陷窝和骨小管内有组织液,与骨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骨原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骨组织的各种细胞 称骨外膜、骨内膜。

二、骨膜 在骨的内外表面均有一层骨膜,1、骨外膜 分两层,外层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具保护作用,内层由大量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少量纤维及丰富的血管、神经末梢组成。骨膜不仅营养、保护骨组织,在正常骨生长及骨损伤时,起修补再生作用。2、骨内膜 由一薄层网状组织组成,兼有成骨造血功能。

骨干模型

三、骨的结构 1、长骨 有骨松质、骨密质(1)骨松质是海绵状,由骨小梁构成,小梁孔隙内充满红骨髓和血管。分布于长骨的骨骺端。(2)骨密质 由骨板构成,组成长骨骨干,扁骨的表面。长骨中空,称骨髓腔,内有骨髓。排列形式不同,可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长骨的结构

根据骨板

环骨板:由数层骨板环状排列而成,环绕于骨干表面和骨髓腔。骨板间有骨陷窝,骨外膜上的小血管、神经纤维穿过与骨长轴相垂直的伏克曼氏管,进入内外环骨板,并与哈氏管相通。

哈氏系统(骨单位):是长骨的基本结构单位,中央是哈氏管、是血管和神经的通道,周围是几层至十几层同心园排列的圆筒形骨板,骨板间有骨陷窝,骨小管彼此相通,并与哈氏管相通,有利于物质交换。

间骨板 位于骨单位之间,形状不规则的骨板,是旧的骨单位被吸收后的残留部分。第五章 血液

血液组成

(一)血浆 水分占91%,其余是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脂肪、代谢产物。血浆蛋白包括了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清蛋白、各种酶、激素。其中纤维蛋白原从血管出来后变成纤维蛋白,并与血细胞凝成血块。从血凝块上析出的淡黄色液体是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和血细胞。

(二)有形成份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较小,5~7μm。成熟的红细胞无核,胞质含血红蛋白、酶类,无细胞器。禽类的红细胞有核,呈卵圆形,胞质内有少量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溶血现象:在低渗溶液、毒素、脂溶剂作用下,细胞膜破裂。只有在等渗液中才保持正常。红细胞

2、白细胞 比红细胞大,有核,根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病理情况下,白细胞的数值显著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寿命较短几小时至几天。(1)有颗粒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直

径:7--15μm 细胞核:杆状核或分叶核,一般为 2--3叶。胞 质: 呈粉红色,含许多细小颗粒: 淡紫色嗜天青颗粒(溶酶体)淡红色特殊颗粒。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电镜结构

嗜中性粒细胞可作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有很强的吞噬异物和细菌的能力,当吞噬大量细菌后,本身也逐渐变性、死亡成为脓液中的脓球。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

球形,直径8~的0.5~3%。

20μm;核呈分叶状,多为2~3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大小均匀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家畜中马的最大。嗜酸性

嗜酸性粒细粒细胞光镜结构

胞可进行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织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此外还有抗寄生虫作用。加。

在寄生虫病及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细胞数量增

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

数的0%~1%。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

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含组织胺、肝素以及白三烯等。与过敏反应和抗凝血有关。嗜碱性粒细胞光镜图 嗜碱性粒细胞电镜图

(2)无颗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分大、中、小三种,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直径5~8μm;中淋巴细胞直径9~12μm;大淋巴细胞直径13-20μm。细胞核大,圆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浓密成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一窄缘,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可见丰富的核糖体。淋巴细胞 血液中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中次之,大极少见。具变形运动,可穿透血管,但无吞噬能力。淋巴细胞是体内高度特化,种类最多,具高度特异性的细胞群,可产生抗体,与免疫反应有关。

目前已知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3%~8%。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20μm。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单核细胞光镜结构 单核细胞超微结构 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和皱褶 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颗粒具有溶酶体样结构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的趋化性。在血液中停留1~5天后,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均能吞噬异物和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并分泌多种活性物质。血小板 是骨髓巨核细胞质脱落的碎片,呈球形或椭圆形小体,直径约2-4μm左右,无核,有部分细胞器,含凝血酶原致活酶,参与凝血过程。血小板电镜结构 血小板电镜图

二、鸟类、禽类的血细胞 与家畜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点:

1、红细胞,扁椭圆形,有核。

2、嗜中性细胞,胞质中分布有红色嗜酸性杆状或纺锤状颗粒,又称假嗜酸性粒细胞、异嗜性粒细胞。

3、凝血细胞,比红细胞小,卵圆形,中央具一圆形核,胞质弱嗜碱性或着色浅。常三、五个聚集在一起。

三、淋巴 当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后称淋巴,由淋巴浆和淋巴细胞组成。淋巴经淋巴结和各级淋巴管汇入静脉。淋巴浆成分与血浆成分相似,细胞成分主要是淋巴细胞,少量单核细胞和有粒白细胞。

四、血细胞的发生 血细胞最早发生于胚胎卵黄囊上的中胚层,随着胚胎发育,血细胞形成的器官由卵黄囊转移到肝脏,以后又转移到脾脏、淋巴、胸腺,再到骨髓,出生后,主要由骨髓造血,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其次是淋巴结和脾脏。小常识: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淋巴结等造血系统中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分发生恶性增殖,并浸润体内各脏器组织,导致正常造血组织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病理症状。白血病临床上常以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一般白血病按自然病程和细胞幼稚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按细胞类型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类型,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之处。经中药及化疗,大部分可以缓解,也可进行骨髓移植治疗,部分可长期存活甚至治愈。第六章 肌组织 内容提要

肌组织的组成和分类

骨骼肌的平滑肌的结构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光、电镜结构 点 维。心肌的结构特点

肌组织的一般特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肉组织的特性:

1、由细间质极少,肌细胞细长,故称肌纤长的肌细胞组成,含少量结缔组织。

2、分布有毛细血管和神经。

3、肌细胞有收缩性,与骨、神经组织、韧带配合,担负机体的运动机能。分类: 根据有无横纹分横纹肌、平滑肌两类,横纹肌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包括骨骼肌、心肌。根据功能又分随意肌(受脑、脊神经支配)和不随意肌(受植物神经支配),骨骼肌属于随意肌;而心肌和

平滑肌都属于不随意肌。骨骼肌 分布:躯干和四肢、头部,也分布在某些器官,如舌、咽、食道、肛门等。

一、骨骼肌纤维(细胞)骨骼肌细胞由肌纤维膜、核、肌原纤维和肌浆组成。侧面观长柱形,多核;横切面,核在旁边。肌膜、肌纤维膜:即细胞膜。肌细胞核:椭圆形,紧贴肌纤维膜,数量多,可多达数

十、上百个。

肌原纤维

肌浆(胞质):充满在肌原纤维之间,含肌糖元(提供能量)、肌红蛋白、代谢产物等。

肌质网: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形成纵小管,两端膨大成终池,两个终池之间有一横小管(T小管,肌膜凹陷形成),三者形成三联体。神经冲动经T小管传导到肌原纤维。

++++ 肌质网贮

肌质网 存大量Ca,肌质中Ca浓度升高可引起肌纤维的收缩。

++肌原纤维:由无数粗丝、细丝平行排列而成。粗丝头部有ATP酶。细丝上有与Ca结合的位点。两种肌丝相互间隔平行地排列,使肌原纤维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并构成肌节(肌原纤维的收缩单位)。

1个肌节=1/2I带+A带+1/2I带(Z线~Z线之间)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制 前认为,骨骼肌收缩的机制是肌丝滑动。

骨骼肌电镜低

目白肌、红肌 白肌含肌原纤维较多,肌浆少,线粒体和肌红蛋白也不多,呈白色。暴发力强,收缩力特别强,但容易疲劳。如鸟的胸肌、猫科四肢,暴发力强。红肌含肌原纤维较少,含大量肌浆,贮存丰富肌红蛋白、营养物质,线粒体、周围分布血管较多,呈暗红色,可以长时间收缩而不易疲劳,但收缩较慢而弱。如犬科四肢含红肌多。

二、骨骼肌的结构 肌外膜:每块肌肉的外面被致密的结缔组织膜包裹,称肌外膜,上有血管、神经分布。肌束膜:把肌肉分成许多大束,也有血管、神经分布。肌内膜:每条肌纤维外包一层极薄的结缔组织。肌肉两端靠肌腱与骨头相连。心肌光镜结构特点 支,彼此吻合成网。胞中央,少数为双核。

肌纤维呈短柱状,常有分

心肌纤维一般只有一个核,呈卵圆形,位于细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称闰盘,在HE染色

心肌纤维也有横纹,也有I标本中,闰盘呈深色的阶梯状或横线状。

带、A带、H带、M线和Z线等结构,但不如骨骼肌纤维明显。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闰盘:光镜下,心肌纤维每隔一

电定距离就有染色较深的横线,是心肌细胞的分界线,称为闰盘。镜下可见到这是两个相邻心肌细胞的横断面形成指状突起,相互嵌合,增大接触面,使细胞接合紧密,是相嵌连接。侧面是缝隙连接,有利于离子交换,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交流,使心肌细胞同步收缩。心肌闰盘电镜像平滑肌纤维光镜结构

光镜结构:呈长梭形,无横纹,细胞核只有一个,椭圆形或杆状,位于细胞中央。肌纤维相互平行或交错排列,大多成束或成层。平滑肌光镜结构

平滑肌纤维电镜结构 超微结构 :表面的肌膜向下凹陷形成众多的小凹,小凹相当于横纹肌的横小管。肌浆网稀疏,邻近小凹。有密斑、密体、中间丝、粗肌丝和细肌丝等结构。

平滑肌电镜像 第七、八章 神经组织 及神经系统 神经组织概述 质细胞组成。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感受内、外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神经元通过突触彼此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调节各系统的活动;

神经胶质细胞无传导冲动

此外,有的功能,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和营养等作用。

一些神经元(如丘脑下部的某些神经元)具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其分泌物对脑下垂体的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叫分泌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包括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光镜图、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也有接受神经冲动的功能。核较大,圆形、位于中央,染色质较少,核仁大而圆。细胞质除了含有一般的细胞器,还有特化的结构:

尼氏体——光镜下是一些嗜碱性的颗粒状或块状物质。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组成,具有蛋白质合成的功能。

神经原纤维——由胞体内的微管、微丝聚集而成,在胞体中交织成网状,伸入突起后即平行排列。有支持作用,并与物质运输有关。

2、树突、轴突 树突:是胞体表面的突起,在多极神经元有多个树突,可反复分支,呈树枝状,树突内的胞质含有尼氏

体等。可接受外界刺激或另一神经元传来的冲动,传向胞体。并扩大和其它神经元的接触面积。轴突:自胞体发出的一个细长突起,起始部分称轴丘,轴丘和轴突没有尼氏体,可与树突区别开来。轴突可将胞体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出去。

(二)神经元的分类 按形态、突起多少来分

1、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只发出一个突起,在离神经元不远的地方便分为两支,一支走向外周器官,称周围突,相当于树突;另一支走向中枢神经系统,称中央突,相当于轴突。分布在脑和脊神经节内。2、双极神经元:从胞体相对的两极发出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一个是轴突。如嗅粘膜、味蕾上的感觉神经元。3、多极神经元:有许多突起,其中只有一个是轴突。如脊髓内的运动神经元是典型的。

根据功能又可分:

1、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如视神经、嗅神经,将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

2、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如脊髓神经节,将冲动传至效应器。

3、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位于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

突触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轴突终末可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形成轴突—胞体,树突—树突,树突—胞体,轴突—树突,轴突—轴突之间的突触联系。突触

电镜下,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这种化学突触释放递质是单向的。

神经纤维:由轴突或长树突与包在外面的神经膜细胞(雪旺氏细胞)组成。分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类。髓鞘:主要成分是卵磷脂,神经膜细胞的细胞膜成份。轴索:位于神经纤维中央的轴突或树突,外有轴膜、髓鞘。神经冲动的传导在轴膜上进行。郎飞氏节:在两个雪旺氏细胞相接的地方髓鞘中断,称郎飞氏节,便于轴膜内、外离子交换,利于神经冲动的传导。

有髓神经纤维:有神经膜细胞、髓鞘包围,有郎飞氏节,轴索。无髓神经纤维:有神经膜细胞、轴索,无髓鞘、郎飞氏节。有髓神经纤维的形成 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在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形成的末梢装置。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1、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是感觉神经与其附属结构共同构成,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经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将感觉冲动传至中枢。游离神经末梢:多分布于上皮组织、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形成游离神经末梢主要感觉痛觉、冷觉和热觉。游离神经末梢

有被囊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深层,浆膜及内脏器官中,由被囊和内轴(内棍)两部分组成。主要感受压觉。有被囊的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分布到肌组织和腺体的终末结构。可支配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分布于骨骼肌中,一条神经纤维的分支,可以与许多条肌纤维联系,在接触处,神经纤维末梢形成爪状分支,端部膨大,是一种突触结构。

四、神经胶质细胞 是神经组织特有的另一大类细胞,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在中枢系统的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外周神经系统有神经节内的卫星细胞和有髓神经纤维的许旺氏细胞,前者包围神经元的胞体,后者形成神经纤维的髓鞘。神经胶质细胞的特点:有许多突起,但没有树突和轴突之分,不形成突触,没有尼氏体,没有神经原纤维。无传导功能,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功能。

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 中枢神经系统 : 脑、脊髓 神经系统 周围神植物神经、神经节

(一)脊髓 经系统 :脑神经、脊神经、灰质:中央管、背角、腹角、外侧角。白质:腹正中裂、背正中隔、腹索、背索、外侧索

灰质

1、腹角细胞群:大多为运动神经元,星形的多极神经元。主要支配躯干、四肢骨胳肌。

2、侧角细胞群:多极神经元,胞体较小。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3、背角细胞群:中间神经元,接受感觉神经元传入的神经冲动。

(二)小脑皮质

1、分子层:含神经纤维较多,神经细胞较少,包含两种多极神经元,星形细胞和篮细胞,其轴突都与浦肯野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2、浦肯野细胞层:由单层浦肯野细胞组成,胞体呈梨形,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浦肯野细胞的轴突,是小脑皮质惟一的传出纤维。

3、颗粒层:由排列很密的颗粒细胞

(三)大及高尔基细胞组成。小脑切片 蒲肯野细胞 蒲肯野细胞

脑皮质 根据其中所含神经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排列的密度不同,可分为界限不十分明显的六层结构。

1、分子层:在皮质表面,神经细胞很少,主要有星形细胞和水平细胞。

2、外颗粒层:含大量星形细胞和小锥体细胞。

3、外锥体细胞层:较厚,主要成分是小和中型锥体细胞和星形细胞。

4、内颗粒层:此层较簿,主要含星形细胞。

5、内锥体细胞层:此层细胞稀少,主要为中、大型锥体细胞。

6、多型细胞层:以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大脑皮质6层结构 大脑锥体细胞

(一)神经 走向一致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与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共同构成神经。表面包有神经内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外膜。

(二)神经节

1、脑、脊神经节 属感觉神经节,位于脊神经背根上和脑神经干上。一般多属假单极神经元,位神经纤维束之间,神经元外周有一层神经胶质细胞,称卫星细胞。大多是有髓神经纤维。

2、植物性神经节 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及腹侧,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附近或器官内。节内神经元属多极神经元,分散分布,有大量交错排列的无髓神经纤维。

篇3:爬行动物的解剖观察

关于用植入式血泵辅助衰竭心脏的探索近年来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外已有多种可植入式心脏辅助装置应用于临床。目前,微型轴流泵的研究更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热点[1,2]。自20世纪90年代,笔者开始了微型轴流泵式心脏辅助装置的研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3,4],其中,微型心尖轴流泵集中了国内外研究经验,采用了新的结构设计,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前,该微型轴流泵样机的特性已达到了实际应用要求,有必要通过动物体内植入试验确定其手术方法,观察微型轴流泵的体内特性和对心肌的损伤,为临床试用提供经验。

为适应人体内的间隙,减小对相邻器官的压迫性影响,心尖微型轴流泵的体积极小;此外,转速提高,其电动机特性和流体力学特性劣化,加之制造工艺水平的限制,难免使泵工作时会产生机械振动和发热等物理效应,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物理效应对动物机体和长期存活的影响。确定动物对这些物理效应的耐受程度,也是确定微型轴流泵工艺质量标准的基础。通过初步的动物体内实验可为澄清这些问题提供依据。

2 材料和方法

2.1 心尖轴流泵

实验采用的心尖轴流泵已于以前的论文中详细介绍[4],在此简单描述如下:如图1所示,植入部分为圆柱状的泵体,外壳由钛合金制成。在筒型泵管的入口端,由管壁向中心伸出的前悬臂支撑前滑动轴套,无前导流叶。“转子-叶轮体”置于筒型泵管内,转轴由前﹑后轴套的支承。筒型泵管内的出口端设置尾导叶。定子总成由环形的矽钢片叠成定子筒,环绕泵管外壁。泵体外壁上有环形的缝合裙镶嵌槽,由凸起的环状镶嵌槽前唇和后唇组成。镶嵌槽前唇和后唇间距为2 mm,镶嵌槽内绑扎编织的缝合裙。植入时将缝合裙环状缝接在心肌外表面以达到固定血泵的目的。实验用的轴流泵最大直径为18.4~20.4 mm,出口由12 mm口径的人造血管导引,长度可根据需要裁剪,以便与大动脉连接。

2.2 模拟心尖轴流泵

实验采用了模拟心尖轴流泵体内置入,以便确定单纯的心尖置入及机械震动﹑发热等物理损伤对动物术后存活的影响。模拟心尖轴流泵外形体积均与心尖轴流泵相同,仅在前端将泵入口封闭,使泵工作时不能抽吸心腔血液。为观察震动对动物生存的影响,泵转子的动不平衡量保留约100 mg,以便在高速转动时产生足够强度的机械震动。

2.3 实验分组

动物试验采用6~8月龄猪,质量为(65±5)kg,共计6只,分为A﹑B两组,每组各3只动物。A组置入心尖轴流泵,观察泵工作时对心腔压力及动脉压的影响,确定其心脏辅助的作用。B组动物置入模拟心尖泵,观察单纯泵体置入对心脏的机械损伤以及泵工作时的震动﹑产热等物理因素对心脏的损伤及对实验动物存活的影响。

2.4 动物及手术方法

术前禁食准备。于猪的耳部建立静脉通路,静脉复合麻醉。在颈部行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接呼吸机,控制呼吸频率为12~15次/min,潮气量为(680±50)ml/min。在颈部暴露颈部深静脉,向心端以针刺导管法置入多腔孔静脉导管达心脏入口处,作静脉快速通路及中心静脉测量管,同位置暴露颈总动脉,针刺向心端置管5 cm,作动脉压测量管,连接三通接头、压力换能器等。膀胱造瘘引流术,接引流管尿袋,做液体出量记录及尿液颜色变化的观察记录。胃造瘘术,预防术中及术后胃积气。术中采用静脉复合麻醉(1%普鲁卡因500 ml,安定40 mg,吗啡200~400 mg,氯胺酮200~400 mg,司考林400 mg),点滴速率,第1小时为200 ml/h,此后为(100±40)ml/h,依据麻醉深度调控。动物左侧卧位,行右侧前外侧切口,经第5肋间进入胸腔。充分暴露手术野,切断结扎奇静脉,游离降主动脉,套阻断带。在降主动脉处夹侧壁钳,纵形剪开降主动脉约15 mm,取直径12 mm的人造血管10 cm,行人造血管与降主动脉端侧吻合(用0/4或0/5普理线)连续缝合。在膈神经上方切开心包(上至肺动脉,下至膈肌)。由左心耳插入测压导管到左心室,小心通过二尖瓣到左心室。在心包腔内填入纱布,将心尖抬起。在左心尖部用带垫片无损线缝一周,然后分成3组,用纹氏钳夹持牵引。用尖刀在心尖部刺入心室腔,迅速用手指压住,再用止血钳扩张后将带球囊的尿管插入到左心室,然后经球囊内注生理盐水,向外提尿管。顺着尿管向下将心肌切开,用特制的环形刀将心肌在尿管周环状切除直径约15 mm的心尖肌,与心室相通。肝素化后助手将3组牵引线提起,术者左手持泵,右手拔出尿管后将泵迅速插入左心室。将3组牵引线分开,将每针间断缝在泵的环状缝合裙上,打结,固定泵体,严密止血。阻断钳阻断泵出口端的人造血管,与降主动脉的侧枝人造血管行端端吻合并排气。经皮将电源线引出,连接体外控制器。将心包腔内纱布取出。用生理盐水浸没心尖部接口处,以防负压时进气,开始启动血泵后调整转速,去除阻断钳。植入装置后用使APT仪进行检测,每隔1 h测一次,使APT值保持在200~400 s范围内。

手术植入过程平稳,轴流泵可以产生足够的辅助压力和流量输出。动脉血压可维持在100 mm Hg(1 mm Hg=133.322 Pa)以上,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波动。当轴流泵转速高于8 000 r/min时,左心室内平均压随转速增加而降低,最终可低于平均动脉压。其中一只动物当泵转速达到14 000 r/min时左心室内平均压可降为0,说明轴流泵取代左心室做功,成为维持外周循环的动力来源。但有一只实验动物在泵开启后,始终没有观察到对心室压及对主动脉压的明显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泵入口被室间隔阻挡,妨碍血液引流所致。

3 结果

2组动物均可完成手术植入,说明泵的解剖相容性较好,术中心尖置入时可发生较大量的出血,但均能及时控制,不会导致出血性休克。

A组动物存活时间短于24 h。死亡原因有:

(1)术后抗凝过度导致出血死亡。尸体解剖检测未发现心室腔﹑泵和管道内血栓形成。

(2)人造血管质量较差导致的血液渗出是重要的失血原因。

(3)手术时间长,术后持续麻醉镇静以防止动物挣扎,可能会导致并发症。

(4)轴流泵开始驱动后,进行间歇性留尿样观测,发现各时段内的尿样内均有中等程度的血红蛋白尿,说明有一定的机械性溶血。中等程度的机械性溶血对动物存活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B组动物术后存活时间均超过1周。术后动物于12 h恢复清醒,约36 h后可恢复站立位并正常饮食。间断短时间开启模拟泵对动物行为不产生明显影响。但长期开启模拟泵后动物会出现活动减少,饮食减退等表现。其中一只实验动物在存活26 d后持续开启模拟泵工作,24 h后动物死亡。

4 结论与讨论

体内植入长期心脏辅助装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5,6,7]。但它对血泵设计要求很高,特别是微小的血泵体积更是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很多技术性能正是由于受到血泵微小的体积与合理的外型限制才难以提高,比如效率﹑流量和压力等指标。因此,在这些设计指标满足后,是否能够顺利植入体内是检验血泵研制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动物实验观察到心尖轴流泵工作时可降低心室内压力,特别是收缩期压力,表明心尖轴流泵有明确的心脏辅助作用。但实验发现心尖轴流泵入口与心室腔内结构的位置关系非常重要,支架臂一侧应该朝向室间隔方向,否则心尖轴流泵入口的抽吸作用可将室间隔推向心尖轴流泵入口,妨碍血液引流。我们有一例动物实验,在植入时由于疏忽没有确定支架臂植入方向,开启心尖轴流泵工作后不能使心室压力下降。植入实验也充分证实了心尖轴流泵的解剖相容性,即可植入性。B组实验动物术后可长期存活,说明心尖轴流泵置入对心肌的损伤是完全可以耐受的。A组动物在心尖轴流泵工作期间可观察到血红蛋白尿,说明心尖轴流泵仍然有一定的机械性溶血,需要在今后血泵的研制中加强改进。但目前还不能确定机械溶血对动物存活的影响,提示下一步动物实验有必要单纯观察动物对机械溶血本身的耐受程度。B组实验动物在手术损伤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开启模拟心尖轴流泵工作,仅仅模拟了心尖轴流泵的震动和发热的物理效应,完全可排除对血液破坏作用的影响,但仍可以观察到动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说明这2种物理效应需在血泵设计时尽可能降低。

心尖轴流泵的结构汲取了国外同类装置的优点,性能达到辅助左室功能的要求。实用观察可得到如下结论:

(1)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可以顺利植入心尖轴流泵,心尖轴流泵的解剖相容性良好。

(2)研究者设想的外科手术方法可行,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3)心尖轴流泵对心脏的植入损伤小,对动物长期生存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4)心尖轴流泵产生的机械震动﹑发热等物理效应有生理损害作用,实验观察到此类物理损害对动物存活有明显影响。这2类作用的叠加和累积效应及动物的耐受极限等问题还需在后续的动物实验中观察。

摘要:目的:通过动物体内植入实验观察笔者研制的心尖微型轴流泵式心脏辅助装置的可植入性及对动物机体的损伤。方法:动物实验采用的心尖微型轴流泵呈圆柱形,外壳由钛合金制成,直径为18.4~20.6mm。实验动物采用普通家猪,质量为(65±5)kg。全麻下经右侧第5肋间开胸,用12mm直径人造血管与胸降主动脉行“端-侧”吻合。然后切开心包,在左心尖部用特制的环形刀将直径约为15mm的心肌切除,肝素化后将泵通过切口插入左心室,使入口与心室相通。间断缝合泵的环状缝合裙与心肌后严密止血。开始启动血泵后去除人造血管的阻断钳。调节泵转速,测定心腔压力。结果:总共6只动物均顺利完成手术植入,术中未发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表明在非体外循环下植入心尖轴流泵的方法安全可靠。动物实验的压力测试表明:血泵可充分降低左心室压力负荷,维持稳定的外周血压。结论:心尖轴流泵结构设计可行,体积与质量小,可植入性和流体力学特性基本达到实用要求。

关键词:心脏辅助,心尖轴流泵,人工心脏,心功能衰竭

参考文献

[1]DeBakey M E,Teitel E R.Use of the MicroMed DeBakey VAD for the treatment of end-stage heart failure[J].Expert Rev Med Devices,2005,2(2):137-40.

[2]Westaby S,Katsumata T,Evans R,et al.The Jarvik2000Oxford system:increasing the scope of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7,114(3):467-474.

[3]李国荣,朱晓东.心尖室壁内轴流泵,中国,200720147958.9[P].2008-02-13.

[4]李国荣,朱晓东,田步升,等.微型心尖轴流泵的结构及流体力学特性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5):3-5.

[5]Granfeldt H,Peterzén B,Hübbert L,et al.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with the HeartMate II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J].Scand Cardiovasc J,2009,43(6):360-365.

[6]Pagani F D,Miller L W,Russell S D,et al.Extended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with a continuous-flow rotary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J].J Am Coll Cardiol,2009,54(4):312-321.

篇4:动物解剖学双语教学的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方法;解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9-02

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交替使用两种语言开展教学工作。一般来说,通常我们使用汉语和英语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开展双语教学的好处是既能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专业外语词汇,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加强国际交流的能力,因此,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已引起许多重点高等院校的重视。然而,由于任课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关系,双语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有许多方面值得思考和改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双语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未来的国际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许多国家把人才兴国作为强国战略。从大学层面来看,研究型与国际化已成为一流大学的本质和特征,也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1]要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首先是英语交流水平,包括阅读和口语能力。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交流能力。而且,教育部也把双语教学作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一个指标。此外,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时,也发现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二、选择高水平的外文参考书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基础

要搞好双语教学,除有一本好的中文教材外,更要有高水平的英文原版参考书。由于外文教材的编写风格与国内的教材不同,通过对英文原版参考书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增加语感,按照英语的规律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学会归纳、总结,提高学习效果。为此,我们筛选了几本水平较高的英文家畜解剖学教学参考书,将原版教材进行扫描,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供学生阅读。此外,还向学生介绍国内的双语教材,如刘执玉主编的《系统解剖学》,[2]学生通过对参考书的阅读,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

三、为学生提供专业词典,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动物解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形态学,其特点是名词多,彼此联系少,记忆困难。根据有关资料,医务工作中三分之一的医学术语来自解剖学,因此,我们推荐学生使用英汉医学词汇,[3]还给学生介绍了3本电子词典:新编全医药大辞典(可从互联网上下载免费软件)、Lingoes灵格斯、Baidu词典(http://dict.baidu.com/s?wd=hydroxyl+radical&tn=dict)。通过对这些词典的交替使用,可查阅到解剖学名词的中英文含义和发音,便于学生学习和交流。

四、课前介绍英文短语,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众所周知,掌握英文短语和习惯性用语,对于提高阅读理解有很大帮助。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理解的能力,在正式讲课之前,我们通常将一些常用的英文句型给学生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英语短语的含义,便于学生学习。如A骨具有B结构,可用的句型为:A carries B;A bears B;B is placed on A;B is located on A;B is situated on A。又如A血管(神经)分出B血管(神经),可用的句型为:A detaches B;A branches B;A gives origin to B;A furnish origin to B;B arises from A;B is branch of A。通过对这些句型或短语的了解和学习,学生在听课时就容易听懂,提高了理解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兴趣,收到了好的效果。此外,在授课中,注意使用多种句型,丰富教学语言。通过不同句型的使用和学习,使学生对专业英文中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动名词、不定时、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介词短语、各类从句等的使用和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翻译能力和准确性。

五、辅助中文解释和板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我们双语教学的方式是采取英文多媒体课件和英文讲授。如前所述,由于本课程是在大一学生中进行,而且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解剖学名词音标很难查找,给授课和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授课和学习效果,我们在利用英文多媒体课件进行英文讲授的基础上,对重点的内容用中文板书逐条写出,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和缓冲的时间,以便加深理解,也便于学生复习;同时增加中文解释,重点解释其功能和增加临床应用的知识,将形态、功能与应用联系起来,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六、利用辅助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动物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动物机体各器官的三维结构以及他们在机体内部的布局比较抽象,学习较难。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使用多种方法和教具辅助教学。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选用大量的彩色图片,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学习理解;二是使用实物标本、塑化标本和模型标本,既有单个器官标本,又有整体标本,对照这些实物和模型标本进行授课,既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每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又能了解了他们在动物机体内的位置和毗邻关系,建立了动物机体结构的整体概念,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方便学生自学。同时,我们重视实验室标本建设,购买了一批动物塑化标本(包括关节、肌肉、心血管、神经、内脏器官)和模型标本(牛、猪肌肉和内脏模型),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七、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能传授知识、解疑答惑,更要能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高完善。因此,我们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吸纳学生的建议,适时调整课时分配,改进授课方式和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八、加强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保障。课程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多媒体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传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指导,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重视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十一五期间,我们主编了《动物解剖学实验教程》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副主编参加编写了3本国家级规划教材(董常生主编的家畜解剖学,第四版;彭可美主编的畜禽解剖学,第二版;陈耀星主编的畜禽解剖学,第三版),参加翻译了Horst Erich Konig,Hans-Georg Liebich主编的家畜兽医解剖学教程与彩色图谱(第三版)及Willianm J. Bacha.Jr.,Linda M.Bacha编著的兽医组织学彩色图谱(第2版),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通过教材建设,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高水平的学习资源。在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建设方面,积极申请学校的相关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了动物解剖学网络课程,提供了中、英文多媒体课件和英文参考资料,供学生自学。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实验室增加了多媒体设备,便于进行多媒体和网络课程教学,同时购置、制作了大量动物标本,便于教学和学生复习自学。尤其是课程实习结束时,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实习标本,进行标本识别考试,这些环节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积极建设动物解剖学校级精品课程,并向省级精品课程努力,最后争取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管恒禄.加快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努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1).

[2]刘执玉.系统解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

篇5:爬行动物的解剖观察

第十二单元、淋巴系统

1、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可产生淋巴细胞,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参与机体的免疫活动,因此,淋巴系统是机体的主要防御系统。

2、淋巴管 是收集淋巴回流的管道,始于组织间隙,管道内含有淋巴,最终汇入静脉。淋巴管根据管径大小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汇集除右淋巴导管以外的全身淋巴,始于乳糜池,于胸腔入口处注入前腔静脉或左颈外静脉。

3、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是以淋巴组织为主构成的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等。分为中枢(初级)淋巴器官和周围(次级)淋巴器官,前者包括胸腺、骨髓和禽类的腔上囊(法氏囊),后者包括淋巴结、脾、扁桃体等,是引起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4、胸腺;单蹄类和肉食类动物的胸腺位于胸腔内,偶蹄动物的位于胸部和颈部。

5、周围淋巴器官

脾位于腹前部,胃的左侧

脾由被膜和实质构成,具有造血、滤血、灭血和贮血等作用。

牛脾;呈长而扁的椭圆形,蓝紫色,质地硬

羊脾;扁平,略成钝三角形,红紫色,质较软

马脾;呈镰刀型,蓝红色或铁青色,位于胃大弯左侧

猪脾;呈细而长的带状,暗红色,质地硬

犬脾;呈舌型或靴型,紫红褐色,质地硬

脾小结即淋巴小结,主要由B细胞构成。动脉周围淋巴鞘由大量T细胞、少量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等构成,属胸腺依赖区。边缘区是脾内首先捕获、识别、处理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部位。脾索是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 成的,内含T细胞、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血细胞,是滤血的主要场所

6、淋巴结分为间质和实质

间质 包括表面的被膜和伸入实质内的网状小梁

实质 分为外周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猪淋巴结的皮质和髓质的位置恰好相反

皮质 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深层皮质和皮质淋巴窦构成。①浅层皮质由淋巴小结和小结间弥散淋巴组织构成。淋巴小结内有B细胞、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细胞、T细胞等。②深层皮质又称副皮质区,位于皮质深部,主要含T细胞

篇6:爬行动物的解剖观察

第十四单元、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系统包括独立的内分泌器官和分散在其他器官中的内分泌组织。以液体的形式进行调节,主要作用于物体的新陈代谢,保持内部环境的平衡,对外界的适应,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方面

内分泌器官有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肾上腺和松果腺;内分泌组织分散存在于其他器官或组织内,共同组成混合腺的器官,如胰脏内的胰岛、肾脏内的肾小球旁复合体、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卵巢内的间质细胞、卵泡和黄体等

2、内分泌器官

垂体 位于蝶骨体颅腔面的垂体窝内,垂体是动物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甲状腺 一般位于喉的后方,前2~3个气管环的两侧面和腹侧面。

甲状旁腺 通常有两对,位于甲状腺附近或埋于甲状腺实质内。

肾上腺 成对,借助于肾脂肪囊与肾相连。

松果体 位于间脑背侧壁中央,大脑半球的深部,以柄连接于丘脑上部。

上一篇:善与恶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哄人开心点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