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2024-04-25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精选9篇)

篇1: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

红军长征故事1:《金色的鱼钩》

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红军长征故事2:《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

篇2: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时间,从每一个心灵流过,刻骨的记忆像一条长河

花朵,从一程一程的生命开过,堆积多少光荣与梦想

我们,从圣洁的书页之间走过,有一种精神总是念念不忘……

序语:陈云曾随红五军团踏上长征路。1935年6月,他受党委派离开长征队伍,由上海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随军西行见闻录》就是陈云在赴苏前的日子里,在上海写下的追述红军长征的文稿。

陈云两面写长征的奇妙绝招

《随军西行见闻录》是陈云以一个国民党军医的口吻,详细记述中央红军长征历程的文章。之所以用国民党军医的口吻叙述,是陈云在撰写时就考虑到了如何应付国民党军警的盘查,以便将此文顺利带出国境,向共产国际的领导人汇报。因而,文章不仅用一种异乎寻常的口吻来写,而且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廉臣”。开篇称,作者“廉臣”先生是国民党部队的一位军医,服务于国民党军队四年,前年随国民党军五十九师于江西东黄陂之役,被俘于红军。“被俘之初,自思决无生还之望,但自被押解至红色区域后方之瑞金后,因我系军医,押于赤军卫生部,赤军卫生部贺诚亲自谈话。当时因赤军中军医甚少,他们要我在赤军医院服务,并称愿照五十九师之月薪且每月还可寄回六十元安家费。我系被俘之身,何能自主,惟赤军尚有信用,除每月支薪外,即每月之安家费,亦曾得着家母回信按月收到。自此以后,我几次被遣至石城之赤军预备医院,时而调回瑞金之卫生部。”

“廉臣”先生在这些假托之词后,便描述他作为“军医”,如何为毛泽东同志、朱德治病,其中写道:“这些名闻全国的赤色要人,我初以为凶暴异常,岂知一见之后,大出意外。毛泽东同志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词令。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我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见到我,方搁笔。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这两个赤军领袖人物,实与我未见时之想像,完全不同。”

陈云极为巧妙地借“军医廉臣”之见闻,写出了被国民党称为“赤匪”的红军及其领袖的真实面貌:“赤军……之作战方法,常以出奇制胜,此均为毛泽东同志、朱德之特长。故在赤军中,毛泽东同志有诸葛亮之称。”“赤军军官之日常生活,真是与兵士同甘苦。上至总司令下至兵士,饭食一律平等。赤军军官所穿之衣服与兵士相同,故朱德有‘火伕头’之称。不知者不识谁是军长,谁是师长。”

日常生活中陈云不苟言笑,公众在镜头前看到的他,总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其文也如其人,他的著作多是政治论文的严肃笔调。然而,《随军西行见闻录》却用生动活泼的笔调描述了红军长征翻山越岭、英勇作战的感人场景,这在陈云著作中并不多见。如文中对红军长征中过老山界时的情景,描述得非常生动、细腻:老山界这座山高得使人发急,到了一个山顶,见前面只有一个高峰了,不料上了那个高峰,前面还有一个高峰。这样一个又一个地爬着高山,大家不停喘气和汗流浃背。正在这个时候,忽听见隐隐有留声机的声音,正唱着:“骂一声毛延寿你卖国的奸贼……”一张片子唱完,又听见一阵歌声:“同志们快起来拿刀枪,我们是人民的武装,要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原来是政治部的宣传队正摆着宣传棚,为鼓励行军、提起部队的精神,使之忘却行军之疲劳。在宣传棚旁边的石头上,拿粉笔写着:“同志们努力啊!还有二十五里就到山顶了。”“竞赛一下,看谁先上山顶?”经过宣传棚的留声机和唱歌,的确让我们把上山的疲倦忘掉了。我们队伍内的那些小看护生也唱起来了:“……骂一声你卖国的奸贼……为什么投日本,你丧尽了良心。”这样一唱,又到处引起唱着:“粉碎了国民党的乌龟壳,我们真快乐……”唱了一阵以后,大家还是照着路向上走,这样走了共有十二个高峰,才到山顶。当然到了山之最高顶,大家就兴高采烈,精神振奋。时间已经下午四时了。但是八十里的高山,终于走到了山顶。

陈云以“廉臣”这么一个“局外人”的叙事角度,记述了当时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由于陈云是长征的亲历者,又善于抓住种.种细节,所以文章让人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极具感染力。

篇3:我和学生的“长征”故事

路途漫漫,金戈铁马,那种在忍受疲惫和生存条件极端险恶环境下的远征所创造出的奇迹和辉煌,是多么令人震撼。这种震撼,在我成为历史教师的若干年后,竟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自2004年暑假起,我背起行囊,沿着70年前红军的足迹,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12年来,我与队友12次重走长征路,沿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六军团、红西路军、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不同长征线路,克服了天灾、人祸、伤病带来的无数困难和磨难不断地前行。在路途遥远的“长征路”上,我拜访了240多位老红军,拜谒了数不清的红军墓,记下了他们的故事:

魏天禄,长征途中遇险情,跳下山崖,强忍着左腿伤口鲜血直流的巨痛,爬回部队。

李文模,从红小鬼到飞将军,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击落美军F-84战斗轰炸机。

瞿道文,在祁连山下与敌人拼刺刀,被刺伤鼻子,风餐露宿,艰难跋涉,到了延安。

还有洪明贵、胡守富、赵本清、贺永昌,以及9岁参加长征的女红军苏力……

我的长征路并不孤单,始终有学生相伴随,杨柳青就是和我同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的学生,她一路上抢着帮我背登山包,挽着有腿伤的我一步步前进。顾超和我走在摇摇晃晃的泸定桥上,体验红军冒着枪林弹雨攀援铁索、勇往直前的气概。“老师,加油!我们的心跟随你到雪山、草地。”每当我在艰难的跋涉路上接到学生的电话和短信,眼前就会浮现出列车从上海站起程时那挥手送行的一张张笑脸,那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但凡有意义的事情,定会得到积极支持。学校把长征精神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历史选修课“走进长征”。课前,我忙不迭地整理在长征路上拍摄的照片、影像和收集的口述史料,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课件和视频文件。课中,我捧出一面由老红军签名的红旗,一本老红军用钢笔写下的回忆录;拿出一枚盖满长征路邮戳的信封,一双红军编织的草鞋,一根几近绝迹的神奇树枝“红军杨”;我教学生唱起了《红军十字歌》,“一字一横长,红军美名扬;兵强马又壮,回回打胜仗……”那悲壮远征的“历史情境”便清晰、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后,我把自己收藏的几百本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送给或借给学生阅读,让他们与长征进行心灵对话;我指导学生做市级课题“让红星永远在孩子心中闪耀”,课题组拜访了30多位老红军战士,连续7个元旦与老红军们一起度过……

如何让长征精神不断地延续、传承?如何在学生的心中播撒理想和信念的种子,激励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生命的真谛,提升人生的境界?我和学生共同提议给老红军写信。春节前夕,同学们亲手书写的100多封信件,连同亲自制作的贺卡,飞到了祖国的天南海北,传到了老红军的手中。很快,同学们收到了20多封回信。家住重庆、96岁高龄的老红军田震的亲笔回信竟长达12页。在信中,田爷爷回忆了父子三人参加红军、父亲和哥哥战死沙场的往事,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家住于都的老红军钟明与同学们的通信,整整延续了10个年头。他为同学们题字“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新民晚报》以“我们的钟爸爸”为题,作了专题报道。戴润生将军在每年桔子成熟时,嘱咐儿子将自己亲手栽培的橘子送到学校,师生们把带着绿叶的“将军桔”放在书桌上,舍不得品尝。

前辈的关怀温暖着、也感染着学生。他们手捧着南京老红军王志明亲手缝制并赠送的红军帽,编制了红色经典小故事《一顶红军帽》;他们在报刊上发表了20余篇纪念红军长征的文章;他们悄悄地无偿献血800毫升。五四青年节那天,他们和我一起看望了上海老红军,谈到动情处,90岁高龄的老红军战士和“90后”的青年学生,两代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在与老红军的零距离接触中,学生惊奇地发现,他们踏上长征路时的年龄,竟然和自己现在的年龄相仿。“为了中华苏维埃”“为了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有多少红军为之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轻轻抚摸着老红军身上的伤疤,学生的心灵被深深触动了。战创,是一代红军出生入死的标志,是一代红军身经百战的“光荣花”,它记载着中国革命的艰难与磨难,更刻录着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历史和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

篇4:《长征组歌》背后的故事

我珍藏了唐江表叔送给我的3个版本的《长征组歌》:一是1965年《长征组歌》公演时的原创版本;二是1975年拍摄1976年上映的《长征组歌》電影版本;三是200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在征得《长征组歌》歌词作者萧华的著作权继承人王新兰同意后再版的版本。在3个版本前后40多年的历史跨度里,究竟凝聚了《长征组歌》原表演团队怎样的心血?从表叔多次神情凝重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了那一代人忠诚刚毅、坚韧不拔的信仰追求和永远的《长征组歌》情结。

一排《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是解放军总政治部原主任萧华上将在重病期间饱含热泪写下的诗歌,原来叫《长征组诗》。长征时,萧华18岁,是少共师的政委。萧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诗稿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交由战友歌舞团排练。任务下达后,《长征组歌》的排练就在加班加点状态中紧张进行。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政委廖汉生亲自挂帅督促,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坐镇排练现场。长征亲历者罗瑞卿、杨成武专程给演员们讲长征的故事,要求他们抓紧排练,做到严密组织、严格要求、严肃态度。排练现场有一幅很大的红军长征路线图,红箭头标出了每首歌曲在长征中所对应的具体位置。排练每一首歌,演职员都要学习选读红军回忆录来激发感情。

其间,周恩来总理几次到排练现场为大家加油鼓劲,对排练提出具体意见。《长征组歌》共分为十曲。周恩来指出:第一曲《告别》,要唱出当时红军离开中央苏区时沉重和无奈的心情,而不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第六曲,“雪皑皑”一段,“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要表现红军战士克服艰难困苦的钢铁意志,要用心去唱。一次,周恩来来到现场,为了不打扰大家,就坐在最后一排观看排练。排练结束时,同志们发现了周恩来,顿时引起了轰动。周恩来走上台与演员们合影,指着担任指挥的表叔唐江幽默地说:“你的衣服全湿了,你这是十曲大会师了”。后来战友歌舞团的同志都叫表叔为“大会师”。

经过近3个月的加班排练,1965年7月,战友歌舞团到天津人民礼堂演出,接受词作者萧华的审阅。萧华看完演出,流着热泪对演员们说:“没想到你们把《长征组歌》演绎得这么感人,谢谢你们!”

当年八一建军节,《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演大获成功,后在天津、上海、南京、太原等地公演,场场爆满。到中南海演出时,马国光领唱“四渡赤水出奇兵”,唱到“毛泽东用兵真如神”时,毛泽东鼓掌了,说他唱得潇洒、活泼、幽默、风趣,手势很有神。唱完,毛泽东问表叔唐江,领唱者叫什么名字。表叔说叫马国光。毛泽东幽默地说,就是国光苹果嘛!表叔介绍说,马国光还唱过“真是乐死人”。毛泽东说,听过听过,唱得也很好。

周恩来对《长征组歌》情有独钟。表叔回忆说,从排练、审查到公演,周恩来观看《长征组歌》不下10次。1966年6月,周恩来出访东欧,点名《长征组歌》合唱队随同访问。战友歌舞团组织了18名合唱队员随访,除了文艺招待会的正式演出外,好几次周恩来亲自指挥演职人员和使馆同志一同高唱《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一段是周恩来的最爱,常常唱得大家热泪盈眶。

二排《长征组歌》

1975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决定复排公演《长征组歌》,并把它拍成电影艺术片搬上银幕。当时,邓小平建议萧华将部分歌词作变通修改,以利于《长征组歌》复出。萧华根据建议作了两处改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接受任务后,原班人马重新排练。

表叔说:当时真是激动万分!恢复排练好难啊!“文革”把思想搞乱了,我们顶着压力上,同志们多年被压抑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很快就胜利完成了重新排练的任务。之后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使《长征组歌》的电影拍摄步履艰难。八一电影制片厂王苹导演曾问表叔,有人反映你们胆子太大了,可能要挨批,你是指挥我是导演,如果批判你,我去陪绑,但你同不同意把《长征组歌》完整地拍下来?表叔说坚决同意,就是刀架脖子也要拍下来,拍完再批判嘛。当得知周恩来总理因病与世长辞,同志们悲痛欲绝。想起当年周恩来对《长征组歌》的呵护关怀和悉心指导,大家含着泪以更大的热情全力投入到演出和电影拍摄之中。

经过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出色演唱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精心拍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被制作成电影,于1976年正式公映,在全国引起强烈共鸣,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

传唱《长征组歌》至生命终点

表叔离休后一直没歇着。于1998年牵头组建了北京部队老战友合唱艺术团,担任团长及指挥。团里聚集了近百名各个历史时期的离退休文艺战士,其中有40多位当年首唱《长征组歌》的老战友,以及一批热爱《长征组歌》合唱艺术的爱好者。当时,表叔拿出家里的钱作为启动资金,婶婶带着家人,用了好几天时间把借来的几十套红军旧军服洗净、熨平,保证了演出的需要。

多年来,表叔带领着老战友合唱艺术团,深入基层部队、工厂、农村、学校,演出《长征组歌》200多场,受到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北京军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上,78岁高龄的表叔指挥老战友合唱艺术团高唱《长征组歌》,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每次见到表叔,他总是精神焕发,激情洋溢,谈起到基层演出的情形,还时不时抬着胳膊打着拍子哼唱。表叔送给我《长征组歌》歌本、碟片、演出照片和《老战友高唱长征组歌十年集锦》,嘱咐我一定要常唱多唱,说是有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激发不断进取的革命激情。

2008年,身体已极度虚弱的表叔,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执意参加“中老年唱响奥运”节目演出,由表叔指挥代表军区的200人方阵高唱《长征组歌》。一次,在排练现场换演出服时,表叔不慎被拥挤的人群撞倒,从此一病不起。

表叔病逝后,他的追思挽联上写着:“一生智慧谱写时代旋律,满腔热血铸就《长征组歌》。”

我感觉,在表叔的内心深处,《长征组歌》是永恒的情结,是不懈的追求,是崇高的信仰,是融入生命的歌。它刻骨铭心,深入骨髓!正如凤凰卫视主持人曹景行在《口述历史》栏目采访表叔时所说:《长征组歌》就如同唐江生命的一部分。

篇5:长征的故事 一个铜盆的故事

在行军途中,我们到了一个叫富民县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个土豪非常有钱。在打土豪时,我们拿了一些东西。

其中就有个铜盆。这个盆子非常好看,有两个提耳,很厚实。回来后,我请求连长和指导员把盆子分给我,后来这盆子起了大作用呢!

我拿回来后,我们班就拿它煮饭、烧水、炒菜,开会时还当鼓来敲。还有一个作用,你们想不到的,就是烫虱子。我们只有一身衣服,每天穿着,天晴下雨都穿,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晚上翻开衣服,一伸手就能捉到好几个虱子。所以晚上大伙就用铜盆烧水,把水烧得滚烫的,然后把衣服摊在地上,泼水上去烫。

我们用完后,其他班的战士就来跟我们借,也去烫虱子。铜盆作用很大,慢慢的,战士们对它产生了感情。

在长征路上,我一直带着它,直到出了甘肃,有一次行军时跑得特别快,挂在背包上的铜盆不知道在哪弄丢了,后来发现后,大家都哭了。

互相推让一口青稞面

到阿坝后,缺少粮食,没办法,上面下命令,以班为单位,带上银元出去找。头一天我们出去找,什么也没找到。第二天,我来到一个村庄,村里房子倒是蛮多,但却找不到粮食。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啊!中午的时候,我到一个房子里,发现角落有一堆青稞麦子,我抓了一把,捻了捻,我非常高兴,又打又捶,直到天黑,我弄到了20多斤麦子。我背回去,大伙一起用锅炒。那个晚上我们高兴坏了,我们还是连队里第一个弄到粮食的。

但很快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大家舍不得,开始吃自己的皮带,坐在火边,一边烤一边吃,后来皮带也很快吃完了。

一天晚上,大家都没吃东西。剩下最后一把青稞面,我捧到这个面前,这个摇摇头,捧到那个面前,那个也不要。我知道,大家都很饿,但都不肯吃。最后推来推去,把青稞面泼到地上,大家都很难过,为了不浪费,我们把地上的青稞面一粒粒拣起来吃掉了。

挨了政委一棍子

出草地后,我掉队了。那时师长张振坤骑着马,亲自带着收容队,收容掉队同志。他一眼认出了我,问我:“小伙子,你怎么掉队了?平时你精神不是蛮好吗?”我告诉师长,粮食吃完了,实在走不动了。他听了后,很久没说话,他让我把枪放到他的马背上,让我上马。可我怎么能让师长走路呢?我坚决不肯,于是他说,前面有个森林,到了那后,我们把马、骡子全杀掉,煮着吃,你可一定要来啊!然后他就走了。

师长刚走,来了个政委。他一见我那副模样,立刻就火了:“你怎么搞的!”“我实在走不动了,我不走了。”一听这话,政委火冒三丈,拿着棍子朝我背上狠狠打了一棍。

怕被再打,我只好低着头继续往前走,但我心里真是委屈,我边走边哭,可想想前方有牛肉吃,我又强打精神振作起来,一口气走了10里路。一到目的地,发现牛早杀好了,我分了小半碗牛肉。后来想来,我真的感谢政委那一棍子,他当时是为我好,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多救一个人出去。

伍衡阳,湖南省石门县人。1918年10月出生,1935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副军职。历任班长、营支书、团组织股长、团政治处主任、东北独立一师三团副政治委员、东北十纵队八十八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东北公安部队干部部副部长、山东省昌滩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山东省济宁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

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各时期的主要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著名的五台山、辽西、平津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同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88年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5年8月离职修养。

3.一袋干粮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草地夜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3年也走不到陕北!”

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

“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一点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我记得清清楚楚,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

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了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赠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篇6:红军长征的故事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因此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为什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

见。”“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

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介绍一个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参考资料:

12岁就参加红军的邓岳当年是个人见人爱的红小鬼。长征途中因患疟疾,被部队发了10块光洋动员就地复员当老百姓。倔强的邓岳坚决不干,咬着牙坚持行军。有一天突然发作,躺在路边抽搐。正巧一辈子都爱跟孩子扎堆的陈赓骑马路过,心痛得不得了,“这不是小邓吗?赶紧上我的马!”邓岳知道陈赓也是拖着一条残疾的腿,死活不肯。自己常常都是大孩子的陈赓怎么也说服不了这位执拗的小战友,只好让他牵着马尾巴跟着走,马蹄溅起的泥土糊了他一脸,他就闭着眼睛跌跌撞撞地跟着走了一路。

经过诸多类似的艰难困苦,以及无数次与倒在雪山草地的战友洒泪而别,他用一个孩子稚嫩的双脚,量完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终于走进了黄土高原上那个有着一座宝塔的小城。

而当今许多相同年龄的小皇帝,还在铺天盖地的营养品中挑挑拣拣呢。走过雪山草地的孩子却比他们都生长得迅速、健康、强壮。

篇7:《长征》背后的故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壮举,是我国革命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就是歌颂这一伟大壮举的革命史诗。

1930年至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和根据地革命人民粉碎了蒋介石四次大规模“围剿”,取得了辉煌胜利。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完成战略转移,并迎接日益高涨的全国抗日高潮,1934年10月,除一部分军队继续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护送主力外,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开始从福建长汀、宁化,江西瑞金等地出发长征。但是,“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当时又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使红军继续受到损失。正值革命危急关头,毛泽东等领导人和错误路线作了坚决的斗争后,红军改变了进军方向,开始向敌人兵力薄弱、回旋余地大的贵州进军,争取了主动,大败贵州军阀,飞渡乌江,攻占遵义、湄潭、绥阳、桐梓等城。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团结起来的广大党员、干部,对“左”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清算,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

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央红军迂回转战于黔、川、滇边界,围歼大量敌人后,又乘虚向西南挺进,入云南,抢渡金沙江,从此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5月,通过大凉山地区,抢渡大渡河。6月,翻越过常年积雪的夹金山后,在大维、懋功,与第四方面军一部会师,在毛泽东的率领下,共同北上。这时,张国焘进行分裂活动,拒绝中央北上命令,擅自率领第四方面军回头南下西康边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央红军坚决北上抗日,继续长征,攻占腊子口,越过千里积雪的岷山,突破蒋介石渭水封锁线,翻过六盘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吴起镇,后又和由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长征的红军二十五军胜利会师于甘泉。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至此胜利结束。

红军第六军团是1934年7月底由湘赣革命根据地撤出开始长征的,10月下旬与活动在湘鄂川黔边界的红军第二军团会师于贵州,并组成红军第二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展开广泛的游击战争,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开创了湘鄂川黔根据地。当第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红军第二方面军开始长征。红军第二方面军转战于湘黔滇,渡金沙,翻雪山,于1936年7月到达甘孜,并与退到此地的第四方面军会师。至此震惊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经历时间长,路途远,涉及地域广,途中有描写不尽的惊心动魄、英勇鏖战的场面,有歌颂不完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毛泽东纵览全局,从丰富的题材中,选用了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以伟大的革命情怀,热情洋溢地歌颂了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形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国工农红军是钢铁的队伍,不怕艰难困苦。尽管在长征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蒋匪兵围追堵截,路上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是在红军看来,这千难万险只不过是极平常的事儿。他们开动了双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胜利完成长征。

这两句诗,意思上相互补充,词句通俗,气势雄伟,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履险如夷”,蔑视一切敌人,蔑视一切艰难困苦的伟大气魄和革命英雄主义。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935年,红军突破蒋军重重防阻,穿越五岭地区和乌蒙山区。五岭横亘在赣、湘与两广的交界处,峰峦叠嶂绵延曲折。长期以来,五岭山脉是阻碍岭南地区与中原联系的天然屏障,人称“南北险阻”。乌蒙山隐现在云贵高原的云雾中,山势雄伟陡峭。但在红军看来,那起伏连绵的五岭峰峦,只不过是翻腾在眼下的层层微波细浪;那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岭,只不过是滚动的泥丸。

这两句诗刻画出了红军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伟大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5月初,我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到达云南元谋,佯渡金沙江,以迷惑敌人。第二师直向东北,一天急行120里,赶到下游渡口绞车渡,夺取守敌两只船,并连夜歼灭四川军阀刘文辉一个连。金沙江两岸山崖耸峙如云,江水奔流湍急,但是我军用了九天九夜的时间就全部渡过了金沙江。当敌人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北岸。南岸的敌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5月的金沙江畔,热风吹拂,浪花飞溅,军民欢腾,庆贺胜利,英雄心头洋溢着无比幸福的温暖。

红军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又横在面前。我军为了夺取泸定桥,日行240里。赶到桥头一看,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撤光,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锁。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对岸桥头、岸边及山上都有敌人重兵扼守。敌人的机关枪、迫击炮集中在桥头,不断向我射击。我军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冲锋号响了!枪声、炮声、冲杀声震动山河。战士热血沸腾,心潮澎湃。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刚刚冲到对岸,敌人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英雄们奋不顾身,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夺下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红军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胜利。“大渡桥横铁锁寒”里的“寒”字,写尽了泸定桥战斗形势的险恶,刻画出战斗的紧张、激烈,表现了红军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的“岷山千里雪”泛指四川西北的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等大雪山地区。1935年6月,红军进入大雪山地区。山上终年积雪,山高路滑,飞鸟难越。长征中的英雄好汉们,经过艰苦跋涉,英勇奋战,千难万险踏于足下,如今又遇上了千里盖雪的岷山,个个鏖战方酣,更加欢欣鼓舞。当全军走过后,战士们无不笑逐颜开。红军翻过岷山攻占了腊子口,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就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胜利会师了!从此中国工农红军和全国人民一道打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篇8: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挠不折、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永远保持的初心。

历史告诉我们,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汗水乃至生命写就的,充满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波澜壮阔、震撼灵魂的瑰丽史诗,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精神支柱。虽然红军长征的故事早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的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习近平同志指出:“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了传承长征精神,让其灌输进我们的民族灵魂,我们的启蒙教育、中小学课本,都应当渲染长征的故事,弘扬长征的精神,让大家时刻铭记那段永不磨灭的历史。

回望源头汲取智慧营养,面向未来思考使命担当。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长征精神都要发扬光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长征,尽管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过是新长征的第一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目标,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年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长征,我们现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这是接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这就告诫全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新长征过程中,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篇9:长征路上吃的故事

共产党员先吃

三过草地是长征中最艰苦的岁月,莱玲不仅与女战友背着沉重的药箱行军,还要抬着担架救治伤病员。不过,这些困难难不倒巾帼女战士,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吃的问题。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部队经过长途行军跋涉后,她们粮袋子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为了求生只好将目光对准野菜。

开始,卫生营的战士们饿得饥不择食,见到野菜就采拾,食物中毒时有发生,有的头疼昏迷,有的上吐下泻高烧不退,当时缺少药物,部队出现了非正常减员。原来,草地上的野菜并非都可食用,有些含有毒汁,食后很容易中毒发生危险。可是当时女战士们都缺乏知识,草地上哪些野菜无毒,哪些野菜有毒,她们全无知。为了避免误食中毒,营党委提出食用野菜时,共产党员先吃。在党组织的号召下,莱玲等共产党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首先品尝各种野菜,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命的希望留给他人,她们还做了分工,一个党小组品尝一种野菜,经试吃后把无毒野菜和有毒野菜作为标本下发到部队。很快,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们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鉴别能力,预防了误食野菜中毒事件的发生,受到了朱德和徐向前的称赞,说她们做了一个不小的贡献。不少指战员高兴地说:“我们的生命是党员拿生命换来的。”莱玲老人讲到76年前“党员优先”的故事时,表情深重,她的同村好战友、连队副指导员张晓芸体质很差,带头吃完野菜中毒后倒了下去,再也没有爬起来。

鱼香飘在草地上

过去看到一些回忆录和电影,讲述红军长征时吃草根、吃树皮、吃皮带,却从没有听说红军长征时吃大鱼大肉,莱玲老人向笔者讲述了她在长征路上鱼香飘在草地上的轶闻趣事。

莱玲老人第三次过草地时,饥饿严重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大军过后很难找到一颗野菜,一片树叶,莱玲几次饿得死去活来。

一天,她们卫生营经过长途跋涉后决定安营扎寨休息,在四周寻觅野菜时发现附近有两处大水塘,塘里的水不深,鱼儿却又肥又大又多,一群接着一群游来游去,这可乐坏了饥饿又与鱼久违了的女战士们,莱玲动了一下脑子,与她的几位战友商量着拿出了身上的缝衣针,然后烧制成钓鱼钩,捕来一些蝗虫做饵料投钩钓鱼。天下无奇不有,神奇的是草地上的鱼可能长期与世隔绝的缘故,竟然不怕人,游到女战士面前浮出水面张着大嘴“吧嗒吧嗒”地索要食物,她们用手把线将鱼钩投到水里,鱼儿争先恐后的疯抢,各种肥鱼不时被她们钓上岸,出现人鱼共舞的欢乐场面。一些没有鱼钩的战士挽起裤脚在很浅的水里抓鱼抓蟹,莱玲一人钓上了26条大鱼。

回到营地,女战士们洗净鱼体,开膛去脏,草地上点燃屡屡烟火,她们有的烤、有的烧、有的煮、有的做起了美味鱼汤,顿时草地上飘出了鱼香。大伙席地而坐,品尝着香气扑鼻的鲜鱼,虽然没有佐料,但大家风卷残云般得很快把鱼吃得精光。后来,她们在草地行军中,只要条件许可,便钓鱼抓蟹,补养身体,战胜饥饿。

诱人的火锅

老红军莱玲向我介绍说,红四方面军长征来到阿坝藏族地区时,战士们个个饿得饥肠轱辘,期盼在这里补充一些给养。未想当地藏民因受敌人的欺骗宣传,说红军个个都青面獠牙,无恶不作,纷纷都把粮食藏起来。为了遵守我党的民族政策,部队只好忍饥受饿,不断向大自然索取。

莱玲所在的卫生营在向荒无人烟地区开进时阴雨连绵,一连十多天下起了雨,雨后草地上长出了许多鲜嫩的蘑菇和地木耳,她们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高兴。一声令下,大伙收起了枪,放下背包和药箱,立即分头采集蘑菇和地木耳,有的男战士还猎获野兔和飞禽,多日断炊的卫生营又点起了烟火,处处一片欢乐的笑声。待水烧开之后,将洗净的蘑菇、地木耳、野味、野菜一起投入锅内,烹饪了一锅香喷喷的“多味火锅”,大伙吃得津津有味,你一碗,我一碗,个个吃得大汗淋淋,一饱口福。莱老抚今追昔,至今念念不忘,她幽默地说:“现今无论吃什么火锅,都没有过草地时的火锅香。”

难忘的“野菜宴”

女红军莱玲还给我讲述了一个长征中吃“野菜宴”的故事。

部队长征来到毛儿盖后,她们身上携带着青稞面和炒面都吃光了。肚子里咕噜咕噜地直闹“革命”,饥饿时时刻刻在考验着每一个战士,由于断粮,她的不少战友相继倒了下去,部队出现了大量减员。

有一天,部队打完仗后决定宿营,女战士去设简易便所时,偶然看到山坡上有不少绿油油的野菜,回到营地后趁日落前各连各排把战士撒向漫山遍野,四处寻找可食的野菜。不大一会儿工夫,姑娘们都满载而归,各种野菜采集了一大堆,然后分类洗净,主要有马苋菜、茴茴菜、野金针、野蒜、野韭菜等10余种,她们用盆盆罐罐和牙缸分头制作各种野菜,有凉有热,有煮有拌,花样齐全的野菜摆在草地上,在月光照耀下战士们吃得十分开心,她们给这些花样野菜美其名曰“野菜宴”。席间,有人提议以水代酒频频举碗,祝愿红军战士早日走出困境,早日到达延安。

上一篇:窑炉承包合同书下一篇:学自行车日记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