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词汇

2024-05-08

陕西方言词汇(精选6篇)

篇1:陕西方言词汇

1.婆姨

陕北方言中称呼妻子或已婚女人为婆姨,民谣中也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把“妻子”称作“婆姨”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所以能看到的文献资料并不多。有学者认为,“婆姨”一词源于佛教。佛教称女居士为“优婆夷”。唐《敦煌变文》:“优婆赛者,近佛男也。优婆夷者,近佛女也。”“优婆夷”是梵语upasika的汉音译,在译经里经常简作“阿姨、阿夷”,三国时已有之。当初佛教传入中国时,信奉的人并不多,但是到了后来佛教兴盛时候,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被称作是“优婆夷”。

[2](P5)

陕北方言中一个基本词汇竟然是来自于佛教外来语,笔者对此有些怀疑。因为基本词汇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是本民族语言固有的可能性较大,从外族引进来一个新说法的可能性较小。汉语词汇非常丰富,指称“妻子”的说法有很多,除了“妻子”之外还有“内人、内助、妻小、媳妇、夫人、孺人、太太、娘子、婆娘”等。我们认为“婆姨”和汉语词汇中的“婆娘”最为接近。“老婆、婆娘”用来指称妻子早见于宋代,例如:

①西门庆道:“莫非是卖枣糕徐三的老婆?”(《水浒传》第二十四回)②旁边就哭杀了玉英姊妹,喜杀了焦氏婆娘。(《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

封建时代实行一夫多妻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能讨几房妻妾。而古代家庭中为了妻妾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干脆肥水不流外人田,亲姐妹或者堂姊妹共事一夫,这样妻妾间少了争风吃醋,丈夫也落得个心安,何乐而不为呢?正如《大阪城的姑娘》里唱得那样:“带着你的妹妹、带着你的嫁妆一起嫁给我。”“姨”原指妻子的姊妹,因为同夫君就如同姐妹,所以后来便成为妾的通称之一了。后世还称妾为姨娘,如《红楼梦》里那个心如毒蝎、常怀嫉妒之心的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

可见,“婆姨”一词是对妻妾的统称。后来婚姻制度发生了改变,实行一夫一妻制了,但是“婆姨”称呼“妻子”的叫法仍然沿用下来了。

2.生活

陕北老年人把“毛笔”叫“生活”,的确是很有意思,但是分析起来却很令人费解。把“毛笔”叫“生活”并不仅限于陕北,甘肃、晋南、关中都有此说,而且很有来历,时间也不短,最晚在清代就有此说。用“生活”一词指代“毛笔”是很有意思的事,道出了古代文人的心声,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好好读书,谋取功名了,才能摆脱“劳力”之苦,才能生存下去。可见,古代文人的命运是悲哀的,手无缚鸡之力,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如若名落孙山、不能考取功名,其结局很可能是孔乙己式的翻版,穷困潦倒一生。旧式文人读书离不开写字,写字离不开毛笔,所以“笔”就是“生活”,“生活”靠得是“笔”,甚至有时候即便是没有考取功名,但是如果能用毛笔写得一手好字,也可以像孔乙己那样去谋生、去生活。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王福堂先生则有另一番见解。他说该词与唐代的一个传说有关。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说:“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可见“生活”应即“生花”。“生花”在传说中用来比喻诗才神奇地提高,但现在转而用来指毛笔的代称,就逐渐和传说失去了联系。

[3](P296)

可见王先生认为,“生活”即是“生花”的音变的结果,有个成语不是就叫“妙笔生花”吗?

笔者以为把“毛笔”叫“生活”或许是一种避讳的说法,是一个委婉语。因为“毛笔”的“笔”与女阴“屄”是同音字,为了文雅,只好换了一种说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禁忌语是社会禁忌这一文化现象在语言方面的具体体现。禁忌语包含多种不同的类型,或是神圣的、神秘的,或是不洁的、不祥的,或是令人窘迫的,甚至不堪入耳,令人愤怒的,不同的禁忌语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根源,它反映着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地产生变化。中华民族素以衣冠之邦闻名于世,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自古倡之。具体到言语谈吐,讲究“非礼勿言”,否则有伤名节。在很多场合,当涉及到人体的某些部位,以及性和排泄等方面的内容时,若直言相称则不雅或易引起反感,还易引起不洁联想。所以民间通常以为凡是涉及到性及排泄的词语都属亵渎语、粗俗语,是有教养、有身份的人所羞于启齿的,对它们往往持厌恶态度,或在言语心理上产生羞怯感,于是常以委婉语代替,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人们避俗趋雅的心理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由此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是极其忌讳在公开场合说与性器官相关的词语,而“毛笔”又恰好与女性器官谐音,直说很不文雅了,更何况是封建社会的文人雅士了,于是把“毛笔”叫做“生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3.熬

陕北话中叫‘熬’,我们陕南老家叫‘熬煎’。这一个字是陕北人对生存的全部表达。陕北过去自然环境恶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不适宜人生存的地方,并且惊呼“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简直是人类生存的奇迹。”但是陕北人却乐观、顽强、坚韧地活着。“好死不如赖活”,这不仅仅是陕北人的生死观,何尝又不是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民族,然而她并没有在苦难中沉沦、死去。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活着才能浴火重生。但是,活着又谈何容易?叔本华说:“人活着就是痛苦。”佛说:“人一生下来直到死去都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欲望。”美国人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的末尾说:上帝死了,但是人还活着。人必须活着,活下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说“握手,拥抱,好好活着。熬。”陕北地域偏远,条件恶劣,过去较少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相对保持了

自然淳朴的民风民俗及生活方式。清朝末期一朝官巡视陕北三边地区后,曾写了《七笔勾》,描写了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客到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炒米拌酥油,剁面加盐韭,猪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尽方丢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塞外荒丘,土羌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出语不离球,礼貌何谈用,圣人之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陕北过去条件艰苦,活着就是一种煎熬,但是陕北人和游牧民族一样自由不羁,有愁就说、有苦便诉、喜乐随心、无所顾忌。“今朝有酒今朝醉”,喝着奶茶,吃着剁荞面,啃着羊蹄,嘴里面说话句句不离“球”,天大的事情也是“淡球事”,过好每一天、珍惜每一天。

旧时,陕北文化落后,语言贫乏粗俗,嘴里面说话句句不离“球”。对“球”字的运用,起初只是戏谑之语,久而久之,演变成了日常用语。“球”字在各种语言环境中都可以出现,运用极其广泛,难怪有人说陕北人离开“球”不会说话了。“球”用作句首,表示感叹,如:“球,今天真倒霉!”表示祈使,“球!快点给我。”“球”用在句中,只作补字,没有实在意义。如:“这事干球不成。”“你球没事干了?”“球”用在词尾,表示加强语气。如:“这事我不干了,球!”

4.眉眼圪都子

陕北话把“额头”叫“奔颅”或者“眉眼圪都子”。叫“奔颅”很好理解,显然是存古的遗迹,因为“颅”是古汉语词,就是指“头”。而叫“眉眼圪都子”就有点不好理解,这个“圪都子”到底是指什么?“眉眼”是用了借代的手法,用部分指代整体“脸部”,因为“眉眼”是脸部最重要的两个部位之一。陕北人骂人不说“你不要脸”,而说成“你不要毬眉眼。”

5.壮袄

“壮”在我们陕南老家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把棉花或棉絮放进缝好的布里面去,如:壮被子、壮棉袄、壮棉裤、壮褥子。壮,《广韵》去声漾韵侧亮切,行装义。《集韵》:“行具。”“壮

[4](P238)

袄、壮裤”在陕北方言中是偏正结构,“壮”是动词充当定语,在陕南方言中是动宾结构,名词性短语可以说成“壮的棉袄、壮的棉裤。”

6.赖大家的

“家”作为词缀,在陕北方言中用法分为四种:一是附加在称谓词后或其组合后头,指一类人,第二种是附加在男人人名或姓后,表示“某某的妻子”,第三种是附加在亲属称谓后面,指“某门亲属”,第四种是附加在姓氏或人名后面,指“某家人”。

[5](P247)

第二种用法,陕北方言表示“某某的妻子”时,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面仍然有此种说法。比如把赖大的媳妇叫“赖大家的”,纯粹的北方方言活化石。明清时期,“家的”加在男子名字后面表示改人的妻子,多用于民间和下人。《红楼梦》第九七回:“这里李纨和林之孝家的道:‘你来得正好,快出去睄睄去,告诉管家预备林姑娘的后事。’”《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一时晋升家的、随缘儿媳妇也换了件干净衣裳,知会了外面的人,跟了大爷过去。”

7.解不下

解不下,在陕北话中的意思是“不知道,理解不了”。这又是一个活在人们口中的古语词。《切韵》对“解”的解释是“晓也”,即明白的意思。贾平凹在谈到《秦腔》的创作时说:“农村的文化形态就表现在日常琐碎生活之中,表现在那些看似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里。以往许多写农村的作品,写得太干净,像是把树拔起来,根须上的土都在水里涮净了。”

[7](P7)

在贾平凹看来,古典汉语与方言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古语词,听起来很土,但是经过挖掘调度、刮垢磨光,可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于是这些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已经消亡的词义在人们的口头方言中得到了复活,并给人以全新的阅读享受。可见,方言土语非但不土,而且很厚重、很文雅。

8.嚎

陕北方言说“嚎”,不说哭。“嚎”在《水浒传》里有段耐人寻味的描写。说“妇人之哭有三种。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嚎。当下潘金莲干嚎了几声。”这样回环往复的文字真是神来之笔,诙谐洒脱。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成奸,谋害死丈夫武大郎,所以她心中的悲伤是强装出来的,她既不会真哭,也不会心有戚戚焉的泣,只能是嚎上几声。当然,陕北方言中的“嚎”与此不同,嚎肯定要出眼泪的,有时候甚至连鼻涕都嚎出来,说成“嚎了一鼻子。”在陕北方言中,“鼻子”既可以指普通话中的“鼻子”,还指“鼻涕”。

9.胡齐

陕北吴起人把土疙瘩叫“胡齐”,只知其音,不知其意,而且从字义上也百思不得其解。吴起这里过去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历史上吴起归属依次为前燕(鲜卑)、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秦(氐)、后秦(羌)、大夏(匈奴)、北魏(鲜卑)。后经唐、宋、元、明、清,有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在这里建立政权,汉族同少数各民族经过漫长的交往、融合,得以发展至今。这些为陕北文化注入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后,只有极少数词语还残留在吴起方言底层中,我很怀疑这是一个陕北方言中仅存的少的可怜的几个少数民族词语之一。

10.髽髻夫妻

过去,陕北婚丧嫁娶十分讲究,仪式也十分繁琐。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互相交换杯子喝一点酒,叫“喝交杯酒”。然后夫妻新婚进入洞房,铺完床后,夫妻背靠背,然后新娘把自己的头发搭在新郎肩上,由丈夫给新娘梳头,表示已经结婚,妻子从此以后只能梳成妇人式的园并头,再不能梳成髽髻式的小姑娘的辫子了。过一会儿,嫂子辈又端来两碗“扁食”,新郎新娘共同食之,谓“喝儿女汤”,祝早生贵子。新娘背坐在米斗旁,叫“背圪崂”,新郎也陪坐一旁。陕北有名的剪纸“抓髻娃娃”,这里的“抓髻”就是小孩特有的发型,《诗经》上有“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总角”是古代男孩子将头发梳成两个发髻,等到二十岁弱冠的时候,就要戴上成年人的帽子,行成年人仪式,也就是要告别“总角”式的发髻。真不知陕北的抓髻与《诗经》中的“总角”有几分相似,或许是直接的传承也未可知

11.伢伯子

陕北人妻子称呼丈夫的哥哥为“伢伯子”。先秦时期人们称呼大伯子为“兄公”,后世仍见于字书,如《尔雅.释亲》“夫之兄曰兄公。”后来有兄伯的说法。如:《史记.陈丞相世家》里有“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后世学者认为这是称丈夫的兄弟为伯的最早记录。重叠的“伯伯”见于元明时期,如:《水浒传》第四十九回:孙立道:“婶子,你正是害什么病?”顾大嫂道:“伯伯拜了。我害些救兄弟的病。”又《醒世恒言》卷二十九:金氏向前道了万福,问道:“请问令史:我家伯伯可在吗?”“大伯”之称见于元明时期,如《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徐召道:“大伯昨日要把牛马分与你,我想侄儿又小,那个去看养,故分阿寄来帮扶。”后来也称作“大伯子”,如:《红楼梦》第四十六回:“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

延安宜川、延长等地的“大伯子”称谓是“阿伯子”,吴起方言称作“伢伯子”。

[8](P53)

其中的“伢”指小孩儿,如湘语中把小孩儿叫“伢崽”,赣语中把小孩儿叫“伢子”,陕北神木把小孩儿叫“孩伢”。所以“伢伯子”是套用孩子的称呼,即“娃娃他大伯”。同样的用法在关中话中很普遍,比如丈夫称呼自己的妻子是“娃他妈”,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娃他爸”。

12.一搭里

陕北方言中把“一起、一块”叫“一搭里、一搭儿”。据说,几个陕北后生去南方打工,老板问他们是哪里人?后生们回答道:我们是一搭里的。把个南方老板唬了一跳,因为他听成了“意大利”。但是他左看右看怎么看也不像是“外宾”,最后终于搞清楚了,的确是“内宾”。“一搭里”在元明时代的口语中大量使用。如《梧桐雨》(元):“沉香亭畔晚凉多,把一搭儿亲自拣拣。”《潇湘夜雨》:“倒不如你也去一搭里当天。”《金瓶梅》第27回:李瓶儿道:“咱两个一搭里去,奴也要看姐姐穿珠花哩。”第二十九回:“我才描了一只鞋,教李大姐替我描着,径来约你同去,咱三个一搭里好做。”

13.倭瓜

陕北人把南瓜叫“倭瓜”、“番瓜”。可见,这种植物是来自于少数民族。汉民族古代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唯我独尊,以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骄傲,别的民族在他们眼里都是未开化的野蛮民族。所以,在我国古代称呼北方少数民族是“北狄”,南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彝族是“猡猡族”,瑶族是“猺族”。从这些字眼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汉人是十分轻视古代少数民族的,认为他们是动物(反犬旁),或者是虫(“蛮、闽”等字是从虫字旁的),从来没有把他们当人看。陕北过去又是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聚居地,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倭瓜便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之一。南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可能很多人以为它是我们本民族自产的东西,不知道它竟然也是从外民族引进来的。同样,还有蔬菜“西红柿”有的方言叫“番茄”,这些方言词语为我们研究这些作物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篇2:陕西方言词汇

武汉方言词汇

武汉方言词汇形象生动、恢谐有趣,体现了武汉人爽直、开朗,机敏的性格特征。

一般词汇

1.红帽头:捉弄的对象。

2.荒器:游民。

3.姑娘婆婆:妇女。

4.诈金标:大喊大叫,装腔作势,抹诈糊的人。

5.戗(呛)爷:说话生硬,好抵火的人。像刺鼻的气味一样呛人,叫人难受。

6.犟官(瓜):脾气犟的人。

7.烧腊馆:卤制品店。

8.杂货铺:副食店。

9.荒货:废品。

10.金柜:马桶。金柜具体是放马桶的木柜。

11.线车:脚踏车。

12.油绞:油条。

13.巴本:形容词,很厉害的意思。“巴”是往怀里巴,为自己,或为己方利益。特指

为自己和己方利益,为得很厉害。

14.搭毛:剪短发式女子。

15.资皮:擦字迹的橡皮。

16.掉底子:丢脸,出丑。

17.犯嫌:讨嫌。

18.拿补差:退休后回原单位返聘。

19.打连班:下班后又接下班。

20.大蒜坨:不是大蒜“头”。

21.笤帚:条具(帚)、。汉口也叫扫(4)把、扫具(帚)。

22.灰面:/面粉。

23.熨(yun“כ运”):舒服。/

24.见判:同“见鬼”,判官也是鬼。慌唐,不值一提。有时同“ 见洋判”。

25.见洋判:嘲笑外行。

26.洋判:外行;不谙世事,有点取笑呆傻的意思。

27.洋判打鼓:嘲笑外行行为。

28.栽豆腐:名词,“栽”字是逻辑重音。豆腐是好东西,豆腐与“福”谐音,比喻本是好东西,好意,却怕人家不要,要塞给人家,于是常说:“这成了‘栽豆腐’。”

“栽”在这里是“塞”的意思,但它的本意又是“栽菜”的“栽”,“栽豆腐”便

有自嘲的无奈和诙谐

29.灾(栽)脉(眸)子:倒楣相,倒楣的人.也说揣脉子。“揣”(chuai 4)武汉话(音“cuai 2”或“才”,阳平。)孝感话(阳去)。“栽”,栽跟斗,倒栽葱,都有倒楣的意思。“灾”,武汉话说总不顺利的人,叫“灾星”、“灾难”。

这种情况正如“账”、“帐”,都可以用作“算账”、“算帐”。

30.:笨,“”,音(song 2),头脑,笨头笨脑。

31.慌:忙。你慌半天慌的么事?意思是你忙半天忙的么事?

32.晃:晃荡,无所事事。

33.董:普通话为“捅”,意思是从旁鼓动做某事。有唆使、哄骗、捉弄的意思。“董”,在这里,孝感话是入声,武汉话是上声或者阳平。

34.姓董:实际上是“信捅”,湖北话是谐音,意思是听信别人挑唆和诱导。常说这人

信“董”。

俗语

1.醒在床上屙尿:(武汉话发音为sei 1,阴平):装糊涂。

2.人大分家,树大分桠

3.男做女工,到老不中

4.姨娘:女性之间的朋友,互称姨娘;形容一个男性,女里女气,也被谑称“姨娘”。

5.饿狗子记得千年屎(当对方提及讨厌的事时)

6.矮子里头拨长子

7.提起来千斤,放下来四两:是对事情,过份的重视,和过份的轻视;有时指责一个人,对某事情,不主动,要人督促,过问。你跟他提起时,他显得十分重视,你不提,他就

放下,丢到脑后了。

8.有时指责言行不一,嘴巴上提得很重要,行动上却放下来,不当一回事。

9.还有时形容一个人,做某种事情,不连贯,做起来时,火一阵,一旦停下来,就放

下了,不当一回事,再也不大管了。

10.一抹带十杂:意思是什么都干,比喻要做的事很多;或者是什么都能做,比喻很能

干。(一般不是什么大事)。

汉剧共分为10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末的角色,是有须的男子。

有时也说一末十杂,演变到后来,“末”字,发音在这里能常被变成“抹”。“抹”比

“末”发音方便。

有时还加一句,说成“一末(抹)带十杂,烧火带引伢。”三迭韵,说起来爽口,听起

来悦耳。

11.黄瓜打锣,去了半头:

“黄瓜打锣,去了半头”这句俗语,是汉口话,不适合武昌。用汉口话说,儿化后发音变成“脱”,和“落”就押上了韵。武昌话就不押韵了。常用于半老徐娘自谦时,说自己

老了。

12.闷鸡子啄白米:闷鸡子是比喻不爱讲话的人。啄白米是比喻得好处或打小算盘。

比如:一个平时不大说话的年轻人,突然听说他谈了一个不错的女朋友,就可以说开玩

笑地说:好个闷鸡子啄白米!

13.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隐喻发疯了。烧—糊涂,犯傻。爬起来烧----傻疯了。字面意思是,睡着烧,是一般的犯傻,是常情;爬起来烧,是傻得厉害,发疯了。说这话时带调侃的语气,常用于对自己,如:我才是睡着不烧爬起来烧。口语中常成对句使用,如: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坐着不烧站起来烧。

14.喜得屁流了:喜形于“色”。喜的样子令人讨厌。(喜得情绪控制不住了。)

喜得屁毸了:武汉人习惯说成“喜得屁毸了”。毸,武汉话音调为阳平,发抖的意思。

15.歪嘴和尚念经 :传错了经,歪曲了政策和旨意。

16.肉烂在锅里:家丑不可外扬;好歹不是外人。

17.疯得扳:“疯”得厉害。意思是莫名其妙、荒唐。类似的说法“我苕了去死!”“发疯了!”(比如这件事情如果你或我,这样做,哪不是疯得扳?)

18.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

隐喻发疯了。烧—糊涂,犯傻。爬起来烧----傻疯了。字面意思是,睡着烧,是一般的犯傻,是常情;爬起来烧,是傻得厉害,发疯了。

说这话时带调侃的语气,常用于对自己,如:我才是睡着不烧爬起来烧。口语中常成对句使用,如:睡倒(着)不烧爬起来烧;坐着不烧站起来烧。

19.讨米的搁不得讨饭的:自己人搁不得自己人(混得不容易的人)。

20.黄鹤楼上看翻船:看笑话。袖手旁观看笑话。

21.耳朵卖到烧腊馆里去了?:说话你没听(见)。责怪或开玩笑时说,指成了猪耳朵。

(轻骂)

22.耳朵打苍蝇去了?:说话你没听(见),指成了牛耳朵或猪耳朵。责怪或开玩笑时

说。(轻骂)

23.癞痢跟着月亮走:沾光。

24.袖笼里开杂货铺:好吃零食。

俚语

1.糟儿:粪。汉口话。发音为(zo 1)儿。

2.就味:就意思,讲味口、讲哥们义气。“味”,在此处有时儿化,武昌和汉口儿化

发音迥异,不好标注。

3.翻门坎:闯到别人家里行凶。“坎”,汉口话往往儿化。

4.揞(ŋan3)倒:小心,不要过火,不要过份,收敛一点。

5.熄火:/熄了,完了,死了。

6.绿堂:不要命的,不怕死的。“堂”,男子汉。“堂”,汉口话往往儿化。

7.闹醒黄:胡闹,鬼混。

8.掣豁(鹤):闪电。

9.袱子:毛巾、手巾。

10.杌子:没有靠背的凳子(不是小凳子)。

11.线车:自行车。

12.饥倒:牵挂,挂念。

13.晏(ŋan):音“暗”,意思是迟、晚。

14.一莝(音“错”):一节。“湖北有个黄鹤楼,还有半莝在天里头。”

15.“揪”(音为久):拧(将水拧干)。

16.(掰):修整、修理、盘、扳弄,“扳”,上声。汉口话常用,武昌有时说“弄”。

17.呆:音“埃”,死板,刻板,不灵活。

18.拆:音“擦 1武汉话4”,爱插嘴,爱多事。注意,不是“岔”字。“岔”是卷舌音,而“拆,擦(ca)” 是平舌音。因为在湖北其它地方,如孝感受,也用这个字,发音的异同很分明的。宜昌话也有“拆巴子”的说法,直接说“拆”的本音(ce 1)

19.吃货:吸毒。

20.呼、刷、掴、会、克(4):打人。其中呼、刷、掴,一般是指打耳光或用巴掌打。

“掴”念kua 2。

21.诈得裹:诈到搞、冒充。

22.斗盒子:串通骗人。

23.做笼子:做“托”,合伙欺骗。

24.拾:音“哈”,相当于“扒”。

25.糯米砣:后面还有没说出来的:“欢喜砣”、“阿弥佗佛”,意思是老实砣子,好

好先生。

26.四官殿:房子破,又是风又是雨。“殿”,发音儿化(略去鼻音n)。

27.晕:慢。

28.:音“哽”同“哽塞”的“哽”,完整。

29.打赤膀:光着上身。武汉口语发音为“打赤扒”。

30.打条(朓)胯:下身不穿裤子,或一丝不挂。(条,此处是第三声)武汉口语发音

为“打窕夸”。

31.鬼打架:荒唐可笑的意思。

32.闹冤------扯皮,打架。原是汉口铁路外的话。来自黄孝方言。“冤”在此处孝感

话发音要儿化。

33.妈唬子:拐骗小孩子的人。武汉话说“骂胡子”。孝感话说“妈唬佬”,“佬”,音调阴去。

34.遣:走开!滚开!,去!

35.范子:样子。(贬义)

36.范嫌:讨厌。“嫌”,常将鼻音“n”略去,近似儿化。

37.生范子:生面孔。

38.烫:烫手,不敢出手,引伸为怕,胆小。

39.烫饭:胆小鬼。有时也说“烫饭队伍”。

40.吃拼:受欺负。汉口铁路外的话。来自孝感。

41.丢圈子:散步,溜达、。

42.逗圈子:绕弯子,逗圈子。

43.皮绊:关系暧昧的男女。“绊”,汉口话常将鼻音“n”略去,近似儿化。

44.数电线杆子:轧马路。“轧”音(ya 4)。

45.打瓦:倒楣,走下坡,背时。

46.有偏:正在吃饭,有人来,道一声“有偏!”或“有偏您家!”再请吃饭,对方若不吃,就说:“有偏,不用了。”或“有偏,我吃过了。你(们)吃吧!”,吃饭的人就说:“那----有偏!”,再才继续吃饭。以表示客气、委婉、歉意而不失礼。

47.饭(犯)上:如果吃了饭,有人请喝酒(往往此人正在喝酒,你碰见),你如果无意拒绝,就说:“不用,我吃过了。”,这时对方往往又请:“加一口!”,你可以谢绝,也可以不客气地加一口。如果你一开始就无意加一口,就说:“饭上,犯上!”,第一句“饭上”表示吃过饭了,第二句“犯上”,表示对父母不恭。对方就不便再执意要你喝酒了。

48.(个)鸨(姆)妈(养的):武汉人常带的“把子”,骂人的话。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本意和本字。几种说法:鸨妈、个鸨妈、个鸨姆妈、个鸨姆养的等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音常说“保姆妈”,六、七十年代发音常说“把姆妈”,八十年代后,常听到发音“扳妈”。其实“鸨”,音(bao 3,发音同“保”)。见《现代汉语词典》p.40 【鸨母】旧社

会开设妓院的女人。

49.把子(带把子):“把”,音同“霸”,本是手柄的意思。在武汉话里常在句首或插在句中某处,往往是不文明甚至骂人的词语或短句,叫“把子”,这种说话的表现叫

“带把子”。

50.破屁股:指结了(过)婚,特别是有过生育的女人。(粗话)

暗语、隐语(江湖语残留和影响)

1.抬庄:捧场。“庄”,常将后鼻音略去,近似儿化。

2.嫩:太不够了。如车加工吃刀

3.老:太过了。如车加工的吃刀太深了。缝衣时留边过宽。常说挖得太“老”,意思

是太过了。

4.点水:告密。

5.水(了):告密(了)。

6.掉线:跟踪。“线”,此处发音常儿化。

7.西皮:糟糕、完蛋。

8.打梭子:撒香烟。

9.丢橘子:说行话、暗语。

10.一颗(子):一百元(一方)。

11.一撇钱:一千元(一吊)。

12.一方钱:一万元。

13.11路车:步行(步踱)。

14.一号:女厕所。

15.唱鼻涕歌:哭。“涕”,武汉口语念“舔”。

16.一甩手:5个。

17.两甩手:10个。

18.赚头:舌(谐折)头。汉口有时听到,武昌很少。

19.烫饭:怕事,懦弱。

20.来(得)富:狗。

21.财喜:猫。

22.客人(高大人、高客:)老鼠。

23.爬爬、/四脚爬、八卦:乌龟。“爬爬”,第二个“爬”字发轻声,类似阴平。

24.安安送:米。有“安安送米”的戏剧典故。旧时的说法。

25.带把子:说话带脏字。“把”音“霸”。

26, 杀皮子:扒窃。

27.“钳”工:扒手。

28.土克西(克西):土泡子。原称乡里人为“稀客”,谑称为“西客”、“客西”、“克西”。武汉话不说土包子,而说土泡子,“泡”发第一声,阴平。来源可能是由乡下进城看到电灯泡子,韵洋味,反之就叽为土泡子。

29.潮:“潮”了,霉了,臭,次等,潮手艺,潮水平。有人写作“糙”,粗糙,也有

道理,但间调不对。

30.槽:槽酒的“槽”,闷着,藏着,掖着,捂着,不敢拿出手,意思同“怀”,槽手

艺,槽水平,怀手艺,怀水平。

31.卖粉(的):暗指卖娼(的),此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至今。“粉”,代“美色”、“粉头”,有“瞅粉头”、“瞅眼头”之说,意思是见机寻好处,带贬义。“瞅”,音同“丑”,在这里有时又发音为“qiu 3”。

32.卖白粉:指贩卖毒品。

33.卖饼:暗指卖淫。有取代“卖粉”趋势。此说起于最近几年。“饼”暗指性器。

34.卷蓆子:收摊了。转义为收工。

歇后语:

1.道士掉了令牌——没得法(没办法)。

2.婆婆的棺材——只管漆(吃)。

3.茅厕里荡桨——敲屎(死)、犯贱。

4.狗子进茅厕——闻(文)进闻(文)出,文诌诌,转文。“转”念zhuai 3。“厕”,在此武汉话发音为“死”。

5.两个哑巴在一头睡——没得话说,没得说的,好得很。

6.穿两条棉裤放屁------过絮又过絮(过细)。

7.刷子掉了毛——板眼多,名堂多。

8.洞庭湖里吹喇叭------哪地哪?没有眉目。

9.豆腐掉到灰里头------打也打不得,拍也拍不得。

10.破庙的菩萨------东倒西歪。

11.老鼠爬秤杆——自秤(称)自。(自己称赞自己)

12.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13.虾子过河------谦虚(牵须)。

14.十五个吊桶打水------心里七上八下。

15.黄花菜的隔壁------莫耳(木耳)(莫耳他,不要理他)。

16.黄泥巴掉到裤档里-------不是屎也是屎(有理说不清)。

17.我急得尿(武汉话这里发音为cei 1)流-------你快活(喝)!(“喝”武汉话

发音同“活”)

18.巧巧的妈生巧巧(你说巧不巧?)------实在是巧(巧得很)。有完全不同的两种意思。一种是太凑巧了;一种是太娇(巧)了。

19.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20.荷叶包鳝鱼------开溜。

21.驼子打伞-----背时(湿)(倒楣,走倒运)。

22.鸭棚的老板-----管淡(蛋)闲事,管闲事。

23.婊子行关门------不搞了。转义为不用干了,收班了,收工了。(体力劳动者的粗

话)

比喻

1.钉子回脚:牢靠可靠。

2.打破鸦鹊蛋:人声嘈杂。

3.麻子裹豆子:胡乱混杂

典故

1.怪倒秀梅(怪秀梅):意思相当于:怪倒鬼!不晓得怪哪个!

1974年,在电影和文艺节目比较少的年代,新出一个电影,里面的台词常于不知不觉中背熟,以至无意被用在口语交流中。电影《青松岭》中有个女主角名叫秀梅,一次枣红马因坏份子的捣鬼,把马搞病了,在追查原因时,其中有句台词:“怪秀梅!”于是,“怪秀梅(怪倒秀梅)”这个说法,就流行开了。

2..x婆,x婆子,x子婆:

武汉的男孩儿,小时候,大约在会走路之前,大人们常在他的小名(取一字)后,掇一个“婆”或“婆子”,或在小名后加一个子,再掇一个“婆”字。

一个男孩儿叫亮亮,又叫他“亮婆”或“亮婆子”。

一个小男孩儿叫垒子,他家里人又叫他“垒子婆”。

一个小男孩,居然被称作“婆”和“婆子”,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

过去,一些人(往往是平民百姓,特别是穷人)生下男孩儿,讲究“贱名贵养”,叫个“狗”什么的,就好养;或取个女孩子的名字,就好养。被称作“婆”和“婆子”,也许是

这个道理吧!

我有时看到刚学走路的小男孩儿,那种蹒跚婆娑,快慢不定,走不稳的样子,就像个老

婆婆,是不是与这也有关系呢?

为什么女孩子不这样叫呢?因为女孩儿是闺女,闺女是不能叫“婆”的,这是武汉的民

俗习惯。

以前淑女和女孩儿避讳的词语:

1.尖扳眼

2.板眼

3.过瘾

4.搞

5.吊儿朗当

外来语

1.啪司:通行。(外)

2.颇克:扑克。(外)

3.赖子水:来苏。(外)

4.筛了:出界(外)

5.宰了:用王牌“杀”(外)

来自满语的词

1.马马虎虎--------北方方言,来自满语lalahuhu,意思是办事不认真,毛糙

2.巴不得------想得很,来自满语

3.罗嗦---------来自满语

4.白(bái)------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

5.邋遢:lātā 北京话发音为lēte,来源于满语lekde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现在的意思是脏。变音的同类词有邋撒、癞呆、癞瓜、邋瓜

太少。缝纫时卷边过窄

残存的古汉语词汇

1, 杌子:方凳。(wu 4 音同“务”,武汉话音同“无”)

2.盏子:杯子(无把手)。

3.瓮子:罈子。“瓮”,音(ong 4)

武汉话常用的偏僻字

1.(nia 1):意思同上海话“嗲”。

2.():音“san 2”:原来是轻狂、不稳重,不实在,骄傲的样子。常说他泡。

现在有时形容很出风头,很神气。

3.:音“zei 2音同普通话‘贼’”,机灵,小聪明明,小猾头的意思。常说:

得像兔子。

4.哽():音“geng 3”,意思是整个,完完全全的意思。如:哽朋友,这个碗是个的。还常说因为“哽”东西把喉咙哽着了。

5.:小孩和牲畜及家禽的粪便。

篇3:陕西方言词汇

1.1 方言的定义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的解释,所谓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只在某一个地区使用,词汇和语法与同种语言有轻微的差异。(2009:599)

1.2 方言的功能

方言不仅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它还是承载地域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能够充分反映当地的社会人情风貌。许多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使用了方言词汇,而铸就这些文学巨著的不只是作者高深的文学造诣以及新颖独特的写作手法,方言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具体来说,方言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有效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读者的共鸣。将方言词汇恰当地运用到文学作品中,有利于深动刻画人物形象,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1.3 研究意义

《红高粱》是莫言发表于1986年的长篇小说,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山东高密方言,使小说中的“爷爷”“奶奶”等众多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地域特色突出,这也使得莫言的小说被打上“寻根文学”的烙印。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外对于中国文学的渴求度也在增加,而翻译活动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然而,一些特有的文化现象,比如方言,由于文化差异,却难以翻译。笔者研究发现,葛浩文在翻译方言时,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不拘泥于直译、意译,而是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比较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和艺术效果。对葛浩文方言翻译方法进行研究,有利于为以后方言翻译,甚至是文学翻译提供有益借鉴,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有益启示。

2 葛浩文及其成就

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目前在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2012年,莫言凭借《红高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作为这部名作的翻译家,葛浩文对其得奖功不可没。以下简单列出葛浩文的主要翻译成就:

3《红高粱家族》方言英译方法

3.1 归化

归化是一种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即采用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法和习惯,减少读者的陌生感,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译文,进而加深对源语文化的认识。归化翻译对译者要求也比较高,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而且要精通本土语,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例1:路修到咱这地盘时哪……高粱齐腰深了……鬼子把能干活的人都赶去了……打毛子工,都偷懒磨滑……(莫言,2011:12)

译文:“When the highway was extended this far…sorghum only waist-high…Japs conscripted all able-bodied workers…Working for the Japs,slacked off,sabotage.”(葛浩文,2003:14)

“偷懒磨滑”在高密方言中意思为“偷懒,干什么都没精神气”;slack off在英语中的意思是“偷懒、懈怠”,是英语中的常用表达;“偷懒磨滑”出自一位92岁老太太断断续续的叙述,葛浩文在准确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slack off和sabtage(蓄意破坏、怠工)两个独立的单词,使译文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恰当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将老太太的形象特点传递给目标读者。

例2:“老刘,接上火,你什么都别管,可着劲儿给我吹喇叭……”(莫言,2011:25)

译文:“Old Liu,as soon as we openfire,sound your horn for all you’re worth…”

“可着劲儿”是“尽力地、拼命地”的意思,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for all one is worth。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葛浩文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地道,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例3:“呵呀呀,你奶奶年轻时候花花事儿多着咧……”(莫言,2011:12)

译文:“Aiyaya,when your gradama was young she sowed plenty of wild oats…”(葛浩文,2003:14)

“花花事儿”也就是“风流事儿”,常被用来描述男女不正当关系,意指人私生活放荡。wild oats是一种野生植物,在英语中指某人在特定时期内做很刺激的事,性生活混乱。将“花花事儿”译为sow wild oats,葛浩文完美地将汉语的涵义表现出来。这种采用读者日常熟悉语言翻译的归化方法,使读者置身其中,获得感同身受的精神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中的人物形象。

3.2 自创英文词汇

例4:“哑巴是鱼司令的老朋友,一同在高粱地里吃过‘拤饼’的草莽英雄。”(莫言,2011:10)

译文:“Mute was one of Commander Yu’s old bandit friends,a greenwood hero had eaten fistcakes in the sorghumfields.”(葛浩文,2003:12)

高密方言“吃拤饼”,意思就是做土匪,他们经常拦路抢劫。莫言对拤饼的解释是:拤饼是一种卷着鸡蛋大葱一把粗细的两拃多长的大饼。因为吃大饼时要用双手拤住往嘴里塞,所以叫“拤饼”。精通中文的译者了解“拤”的偏旁“扌”与“拳头”密切联系,将“扌”译作fist,将fist与cake融合在一起,而通过后面出现的bandits以及greenwood hero文本语境,目标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仿佛让读者看到了这些“绿林好汉”用拳头威逼恐吓路人就范的形象,传神地表现了“吃拤饼”的异域文化内涵。

3.3 直译

直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保持原作的文化因素,从而使外国读者了解异域文化元素,并逐步接受异域文化。笔者对葛浩文译本中部分方言词汇直译的实例做了如下列表:

3.4 异化

翻译中的异化,则是指译者采用相应于译出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再现译出语的内容和异质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尽量传达原作异域文化特色;②尽量传达原作特有的语言形式;③尽量传达原作者特有的写作方法。(李建忠,2004:41)

例5:“别急,心急喝不得热粘粥。”(莫言,2011:6)

译文:“Take it easy!Greedy eaters never get the hot gruel.”(葛浩文,2003:8)

高密方言“心急喝不得热粘粥”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意思就是说,做事情要一步一步地来,不能着急,有计划,讲谋略,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葛浩文并没有采用归化策略将其翻译成Haste makes waste,而是采用异化翻译。虽然归化可以减少读者的陌生感,但却会丧失源语文化的风采,也剥夺了读者感受异域文化的机会。此处译者异化翻译体现了他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对源语文化的尊重,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4 结语

以上提到的翻译方法及案例分析只是葛浩文采用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中的几种,还有许多其他的翻译方法,比如音译、直译加注、省译、增译等,在此,由于篇幅原因就不一一列举分析。

综合分析,笔者发现,葛浩文在翻译方言词汇时,不拘泥于直译意译,不局限于归化异化,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手段,以读者为中心,一切以服务于读者为导向,正如他在《写作生涯》中所说的那样:“我乐于把优秀、糟糕或者中等的中文作品翻译成可读的、让人接受的——哦——甚至是有销路的英文作品。”(葛浩文,2002)也就是说,在翻译时,无所谓哪种翻译方法最好,一切翻译方法只要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都是可以采取的。这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的译者可以借鉴葛浩文成功翻译的经验,挣脱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的传统争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翻译方法。一味坚持以原作为中心将使译文生硬晦涩,使外国读者失去兴趣。同样如果仅仅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改变原著的创作风格,那就起不到传播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作用。

摘要:《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第一部一经译介到国外就得到广泛认可并进入商业渠道的著作。作为莫言小说的首席翻译者,葛浩文对于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高粱》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使人物性格更加生动具体,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这对于译者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本中对方言词汇翻译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葛浩文的处理方法及策略,以期为以后的方言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方言,翻译方法,葛浩文

参考文献

[1]Goldblatt,Howard.The Writing Life[N].The Washington Post,2002.

[2]Goldblatt,H.Red Sorghum[M].London:Arrow Books,2003:5-50.

[3]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胡适.海上花列传·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李建忠.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41.

[6]莫言.红高粱[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12-60.

篇4:南雄方言词汇的特点

【关键词】南雄方言;词汇;特点;讨论

南雄地处多方言过渡地带,方言比较复杂。对于南雄方言,使用者彼此初接触时感觉通话困难。当地人从语感上将南雄方言分为四个片,它们分别是:上方话、下方话、城关话和北山话。他们认为城关话比较“硬”(难懂),下方话比较“平”(易懂),上方话介于两者之间。看学界对于南雄方言的研究成果,语音研究成果据多,对南雄方言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较少。为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南雄方言词汇的特点,我们分别选取上方话、下方话、城关话和北山话的“坪田”、“黄坑”、“雄州”、“帽子峰’四个方言点的词汇进行调查比较研究。

经比较分析,南雄方言词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沿用古汉语词。从词源来看,南雄话沿用了许多古汉语词,这些词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几乎都不再使用如:

吠:指狗叫。狗,意思是狗叫,如“狗看到别格佬进来就吠(狗看到别人进来就叫)。《广韵》去声废韵符废切:“犬声”均音合义通。

接:(用手)搓义。几下,意思是搓几下,如“裤管有泥,多几下(裤腿有泥,多搓几下)”。《广韵》平声戈韵奴禾切:“雨手相切摩也”均音合义通。

恰:指合在一起。唔得,意思是合不来,如“但等两个佬唔得(他们两个人合不来)”。《集韵》入声合韵葛合切:“说文,合也。”音合义通。

婉:指烫(伤);(开水)煮。到脚,意思是烫伤了脚;水菜,意思是开水煮过的菜,如:“圩咧好多水菜卖。(集市上好多人卖水煮的一种菜。),”《集韵》入声屋韵卢谷切:“炼世”南雄方言词义范围有所扩大。

煤:指食物放在开水里清煮。芥菜,意思是把切好的芥菜直接倒到开水里去煮。《广韵》入声洽韵士洽切:“汤煤。”音合义通。

棹:指柿子。咧树,意思是柿子树,如“屋外头有蔸好大的咧树(屋子外面有课很大的柿子树”。《广韵》平声齐韵部迷切:“木名,似柿。”音合义通。

料:指安装、拼合。好,意思是拼合好,如“把勺咧概把好(把勺子的把拼合好’《广韵》去声候韵都豆切:“相易物俱等。”音合义通。

衙:指站立。到,意思是站着,如“到,唔要坐下去(站着,不要坐下去)'’南雄方言读阴平,是客方言的一个语音特点。《广韵》上声纸韵渠绮切:“立也。”音合义通。

另外,南雄方言也保留了一些古百越语的‘底层’词,如:圩:指乡村集市,圩,应源于古百越语。

(二)单音词较多。从词形来看,南雄方言单音词较多。如(括号里的是普通话的说法):星(星星)、冷(寒冷)、暖(暖和)、圳(水渠)、坪(小块平地)地(坟墓)、崖(山崖)、尘(灰尘)、巷(胡同)、声(声音)、味(味道)、箩(箩筐)、捡(收拾)、谷(稻谷)。

(三)某些雙音合成词的语素次序正好和普通话相反。从词形来看,南雄方言有些并列式或偏正式双音合成词,其语素前后次序正好和普通话相反,如(括号里的是普通话的说法):欢喜(喜欢)、猪嫌母猪)、鸡公(公鸡)、猫嫦(母猫)

(一)南雄方言词汇的附加成分中,前缀“阿’基本上不使用,南雄方言的前缀主要有“老”,其主要用于称谓词和动物名词,都是名词的标志。称谓词,如(括号里的是普通话的说法):老叔(叔叔)、老弟(弟弟)、老板(商人)、老侄(侄子);动物名词,如:老蟹(螃蟹)、老鸦(老鹰)。南雄方言方言的后缀主要有“咧”、“牿”、“娜”、“婆”、“佬”、“崽”、“子”、“头”、“公”等。“咧”一般是作为名词的标志,其表示的一般是体积较为小的、可爱的东西。如:杯咧(杯子)、鸟咧(小鸟)、羊咧(小羊)、鸡咧(鸡)、兔咧(兔子)等。“牿”、表示雄性的动物或某类男性。如:牛牯(公牛)、猪牯(公猪)、狗牯(公狗)、壮牯(粗壮的男人)、矮牯(个子矮的男人)等。“嫲”表示雌性动物或某类女性如:牛嫲(母牛)、猪嫲(母猪)、狗期嫲母狗)、叫嫲(很能哭的女性)矮嫲个子矮的女性)、江西期嫲江西嫁来的女性)等“嫲”还有作为名词的标志,表示形体较大,如:笠嫲斗笠)、勺嫲(水瓢)、鲤嫲(大的雌性鲤鱼)等。“婆”表示雌性动物某类女性,如:鸭婆(母鸭)、大肚婆(孕妇)、问神婆(女巫)、鸡婆(妓女)等。‘佬’’表祖地或住地为某地的人或从事某中行业的人。如:湖南佬(湖南人)、南雄佬(南雄人)、泥水佬(泥水匠)、打铁佬(铁匠)等。‘佬’还用于称谓和具有某种生理特征的人,如:妹佬(妹妹)、姐佬(母亲)、爷佬(父亲)、单只佬(独身者)、哑佬(哑巴)、瞎佬(瞎子)、高佬(高个子)等。“崽”表示小巧可爱,如:刀崽(小刀)、鸡崽(小鸡)、米崽(碎米)、芋头崽(小个的芋)等。“子’名词的标志或是某类人的称谓,如:石子(小石头)、窗字(窗户)、败家子(败家的人)等。“头’表方位或动植物种儿,如:岭头(山上)、凳头(凳子上)、壁头(墙壁上)、鼻公头(鼻子上)、鸡公头(种公鸡)、猪牯头(种公猪)等。“头’还是形体较大名词的标志有时候也表示其他名词的标志,如:碗头(大碗)、钵头(大稍扁的陶制盘子)、手指头(大拇指)、热头(太阳)、灶头(炉灶)等。‘公’表示雄l!生动物和作为名词的标志,如:鸡公(公鸡)、猫公(猫)、虾公虾)、蚁公(蚂蚁)、鼻公鼻子)等

(二)南雄方言某些词语与普通话相比“同形义异”。“同形义异”是指南雄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形相同,但词义完全不同或者词义有联系但基本不同,或者是词义范围的不同。与普通话词义完全不同的词语,如:柑咧南雄方言的词义是“柚子”;鸟,南雄方言的词义是“交合”;姐姐,南雄方言的词义是“伯母”或是“奶奶”;墨水南雄方言的词义是“墨汁’的意思。与普通话词义有联系但基本不同的词语,如:土,南雄方言指旱地,而普通话指泥土,可能是因为旱地里的泥土是干的,所以和土有联系。鼻,南雄方言指鼻涕,而普通话指鼻子,可能是因为鼻涕来自鼻孔,所以和鼻子有联系。和普通话词义范围不同的词语,如:比普通话词义范围窄的啼,南雄方言指公鸡叫,而普通话泛指出声地哭,或者指某类鸟兽叫,如“猿啼”、“鸡啼’。还有比普通话词义范围宽的肥,南雄方言既可以用于动物表示肥壮也可以用于人表示胖,而普通话只能用于动物。

(三)南雄方言的名词后缀“咧”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子’、“儿”。一般是做词尾。如:兔咧,(兔子)、犕咧,(柿子)。

参考文献:

[1]林立芳,庄初生,南雄珠玑方言志[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2]张双庆,万波,南雄(乌迳)方言音系特点[J],方言,1996,

[3]陈小燕,多族群语言的接触与交融一一贺州本地话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庄初升,粤北土话音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篇5:《扬雄方言校释汇证》读后

本文对华学诚等的<扬雄方言校释汇证>进行评介,指出此书有四大优点,是继钱绎<方言笺疏>和周祖谟<方言校笺>之后既能全面反映历代<方言>研究成果又能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一个新校注本.立足于“语言”来校释<方言>也是<汇证>的一大特色,这是全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文章从五个方面对这一特色进行了举例分析.除其他学者已经指出的之外,<汇证>还有两个不足.最后提出了笔者读<方言>和<汇证>时的四点疑问.

作 者:汪维辉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刊 名: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EDITION) 年,卷(期): 10(3) 分类号:H12 关键词:华学诚   《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评介  

篇6:陕西土话―延安方言词语

学习资料

记得西安话叫“憋巴”。西安的同学就常说某人“憋巴地很”)

37.扬扬误误―――不专心

38.入眼―――可爱,讨人喜欢、有眼色

39.憨板子―――傻X

40.呼哩正涛―――形容动静很大

41.求势蓝―――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42.软叽圪囊―――软弱

43.死远远的―――一边去(口气严重)

44.……烂(l%26aelig;)―――……了

45.表―――“不要”的连读音,例如:“你表说蓝”就是“你不要说了”

上一篇:施工违规处罚规定下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