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干部民主推荐制度

2024-04-12

机关干部民主推荐制度(共6篇)

篇1:机关干部民主推荐制度

改进干部考核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方法研究

------------------

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是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和基础环节,是组织部门考察和评价干部的重要方法手段。民主推荐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不仅成为评价干部、给干部定格的重要依据,而且直接关系到识人选人的正确与否。科学地开展民主推荐测评,有效提高民主推荐测评准确性,应是科学有效地对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考核评价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涵。

一、影响民主推荐测评的因素分析

(一)从参加推荐测评者层面分析影响民主推荐测评的因素

我们对近五年江山市领导干部考核民主测评和干部选任民主推荐结果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发现在民主推荐测评结果中存在四种规律性现象:一是呈抛物线型的周期性现象。干部到一新单位任职后,民主推荐得票数、民主测评结果(不称职率、基本称职率)经历由低向高,再由高到低,在工作一段时期(一般为三年)以后,推荐测评结果基本趋于稳定。二是呈V字型的大幅升降现象。民主推荐得票数、民主测评结果(优秀率、称职率)由原来的较高大幅度降低,经过一段时期后又大致恢复到原来水平。三是呈直线型的平稳现象。表现为每年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基本一致,保持在同一水平。四是小团体利益型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个单位内一名或几名测评对象的测评结果(优秀率或不称职率)特别高,或者全部测评对象的测评结果(不称职率)均比较高。而这种现象又主要产生于领导班子不团结或干部风气不正的单位。

分析上述四种规律性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发现,影响民主推荐测评结果的参加者层面因素主要有:(1)、认知因素。即参加民主推荐测评者对推荐测评对象的认识、了解因素。这种因素是抛物线型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一名领导干部到一新单位任职初始,因干部群众对其不十分了解,在测评时,往往投称职票的比较多,不称职票的比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开展,有利益冲突矛盾产生,不称职票增多。再经历一段时期,随着干部群众的较长接触,干部群众觉得其素质不坏,只是方法问题,不称职票又减少。(2)、利益冲突因素。推荐测评对象的某种行为与部分参加推荐测评者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这部分参加者对推荐测评对象的报复行为,推荐测评结果明显变差。这是比较典型的V字型现象。(3)、心态因素。参加民主推荐测评者的四种心态明显影响推荐测评结果:一是老好人心态。持此种心态的参加者虽然了解测评对象的一些情况,存在不满意的意见,但又不想得罪人,在填写测评表时均填称职。二是事不关自己心态。此种类型参加者在推荐测评时,无论测评推荐对象优秀与否,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随意填写测评表和民主推荐表。三是心灰意冷心态。对推荐测评的公正性不理解、不信任,认为推荐测评不起作用,干脆空白不填。四是小团体利益心态。小团体利益受到侵犯或为保护小团体内部利益,在推荐测评时共同给侵犯小团体利益的对象划不称职,给小团体利益共同者划优秀。

显然,在影响民主推荐测评结果的参加者层面三项因素中,认知因素属正常性因素,对民主推荐测评结果产生正常影响。而利益冲突因素和心态因素,从其产生的结果可以看出,对民主推荐测评起到了非正常的扭曲,这应是提高民主推荐测评准确性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从推荐测评组织者(操作者)层面分析影响民主推荐测评的因素

在民主推荐测评中,组织者(操作者)的行为不可忽视,它与民主推荐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内在联系,有时甚至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组织者的操作行为失当,必然会产生失当的操作性误差,使得测评结果的客观准确性难得到保证。从实践中看,组织者的操作行为失当主要有四个方面表现:一是场地失当。安排的民主推荐测评场地不宽松,参评人员“济济一堂”,相互干扰,相互影响,使参加推荐测评者产生心理障碍,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在填写推荐测评表时或草草了事,或难以独立完成。二是时间失当。推荐测评时间安排过于紧迫,使参加者缺乏思考和酝酿的过程,有的甚至弄得参加者手忙脚乱,匆匆了事。三是表示失当。组织者对推荐表、测评表中各个要素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填写等,未进行认真细致的讲解,及具体要求不甚明确,导致参加者填错表格,出现废票。四是统计失当。由于工作态度、耐心细致等方面原因,在推荐测评结果统计中出现差错。

组织者操作行为失当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操作者自身因素,可以称之为内因,它包括组织者水平、能力和工作态度等。另一个是操作者自身以外的因素,即外因,如:无符合条件的场地等客观条件限制,考察考核时间要求紧迫限制等。在实践中,操作者自身因素往往是操作行为失当的主要因素。

(三)从制度设计层面分析影响民主推荐测评的因素

现行的干部考核评价,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直接影响作为干部考评重要方法手段的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的准确性。一是固定统一的标准难以对应精确定位的岗位职责。以固定统一的德、能、勤、绩、廉模式来评价所有干部,往往忽略具体岗位职责的专业要求和特殊规定,难以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和差别,也难以反映测评对象的本质个性和潜在能力,往往使评价失之个性化,流于一般形式。二是缺乏量化、可操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标准难以适应《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干部工作法制化、程序化提出更高要求,亟需一套科学的客观评价标准与之对应。而现行的缺乏量化、可操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标准,使得实际工作中考察评价者只能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和价值取向,凭感觉、凭经验、凭印象来分析评价考察对象,由于考察者个体素质、经验等的不同,必然导致评价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主观随意性较大,影响了考评的客观公正性。三是干部考评的封闭价值准则难以应对社会公众对干部考评的期望价值。干部考核评价要和各种外在因素发生关系,既有外界因素对干部考核评价的作用影响,也有干部考核评价对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也就是说,干部考核评价必须以开放的眼光、开放的思维进行,必须能与整个社会相兼容。而现行的干部考核评价,往往以单位内部的状况来评介干部,考评对象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如何,常以单位内部的各种微妙关系为评判依据,脱离公众基础,脱离社会形态,产生一系列问题,如考评对象对本单位负责不对社会负责,对单位人员负责不对公众负责。这种封闭价值准则导致干部考核评价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全面认同。四是人才测评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使现行干部考评手段相形见絀。目前运用的干部测评方法,缺乏科学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手段,缺乏对干部个性心理素质的综合分析,习惯按照固定模式、固定思维来分析评价干部,评价结果往往公式化、概念化。

在干部考评制度设计缺陷下,民主推荐测评难以达到其理想的目标和效能。科学地开展民主推荐测评,要求对现行干部考评制度进行从标准、内容到手段等的合理完善。

二、改进民主推荐测评的对策建议

(一)制订干部德才素质标准体系,构建分类民主推荐测评体系内容

在德、能、勤、绩、廉五项推荐测评内容体系中,德才素质是基础。不同的层次职位,推荐测评应体现层次职位要求的德才素质,而同一层次职位的推荐测评对象,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德才标准体系。对不同层次职位的推荐测评对象,制订科学合理的德才素质标准体系,是分类测评的基本要求和内涵。就县(市)一级干部职位设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而言,推荐测评对象一般为普通干部、科局级副职、乡科局级正职三个层次。对这三个层次的推荐测评对象,需要根据其不同特点和要求,制订相应的德才素质标准体系。

制订德才素质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制订德才素质标准体系,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1)必须符合党和政府对于干部队伍的基本素质要求。间言之,就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素质要求。(2)要体现当地干部队伍的基本特点,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干部队伍的素质要求。

制定德才素质标准体系的基本原则:总体上,德才素质标准体系的制订,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科学规范。指德才素质标准体系的制订应坚持干部队伍的一般素质要求,同时,注意分析不同职级的对象所在的岗位职责对其履职素质的不同要求,明确区分不同职级的对象在素质要求方面的差别。二是切合实际。指要根据本地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并体现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长远要求。三是简洁扼要。德才素质标准体系应是一个操作性的体系和工具性的体系,一个易于为理解和掌握的体系,一个简洁而不简单、扼要但有丰富内涵的体系。

德才素质标准体系的基本内容架构:根据德才素质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三个职位层次岗位职责特点和基层实际,对经济欠发达县(市)而言,普通干部和科(局)领导干部基本素质标准应包含下列基本内容:

1、普通干部德才素质标准。普通干部德才素质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干部的一般素质要求,又要考虑到普通干部的一般工作特点,即基本素质要求和岗位素质要求。基本素质要突出对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敬业精神要求;岗位素质要求,应突出干部岗位工作要求的技能和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具体来讲,应包括:(1)政治修养;(2)思想品德;(3)敬业精神;(4)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5)表达能力;(6)协同工作能力;(7)使用现代化办公设施的能力;(8)自律能力。

2、乡镇、机关部门副职领导干部德才素质标准。副职领导干部在县(市)机关部门、乡镇既是领导班子成员,是单位的决策者,又是单位正职领导的辅助者和决策的执行者,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副职领导干部除应具备普通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治事能力。因此,副职领导干部应具备基本素质包括普通干部素质的八项标准,同时还应具备:(1)参与决策能力;(2)岗位管理能力;(3)组织协调能力;(4)应变能力;(5)示范能力;(6)创造性思维能力。

3、乡镇、机关部门正职基本素质标准。乡镇、机关部门正职是乡镇、机关部门的首长,担负着本单位的管理、决策、发展和监督的首要职责。因此,他们不仅应该具备普通干部、副职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还应具备:(1)全局决策能力;(2)宏观管理能力;(3)单位资源配置能力;(4)监管能力。

(二)科学设置民主推荐测评标准体系

一是建立多级推荐测评指标体系。坚持以工作实绩为核心,以德才素质为基础,将德、能、勤、绩、廉的推荐测评标准和内容逐层分解,使之系统化、具体化和量化,组成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可测可比的要素组合体,形成多级推荐测评指标体系。以测评一名科局级副职为例,以前面所述的德才素质标准,可把德、能、勤、廉这四项素质细化为政治修养、思想品德、敬业精神、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表达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使用现代化办公设施的能力、自律能力、参与决策能力、岗位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示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绩”可细化为本职工作、中心工作、协作性工作等。还可以在每个项目下面再增设诸多子项目。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拓展测评领域,把社交圈、生活圈纳入民主测评的范畴,并可加以细化。

二是合理选定民主推荐测评参加人员。在范围上,既要注重广泛性,又要注重代表性。分层次、分类别地选择与测推荐测评对象工作联系紧密,了解较深的人员参加。要以《条例》规定的民主推荐参加对象范围为依据,确定必要的、合理的数量。参加推荐测评人员过多,如果有许多人不了解情况,推荐测评的准确性就要大打折扣;参评人员过少,测评意见则难以克服感情色彩、个人的好恶和非组织活动的干扰。

三是合理分配权重比例。要把定性与定量有效结合,量化推荐测评内容。在制度构建中,既要充分考虑各项内容量化的可能性,又要在推荐测评的操作程序上进行量化,即先由推荐测评参加者进行定性的评价,组织者根据既定的标准规范赋分,得出量化的结果,再由量化的结果得出定性的评价。一要按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内容的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二是要按照推荐测评参加者的“知情度”、“责任度”和“关联度”赋分。

(三)科学分析、运用民主推荐测评结果

民主推荐测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推荐测评对象在群众中的公认度,反映了他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但由于推荐测评结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受到非正常扭曲而失真,如果简单地以票论票,以票排队,唯票是举,就有可能导致干部考核评价失真,产生用人不当或失误。因此,对推荐测评结果,应多角度、全方位、科学客观地分析。一是进行外界比较分析。将推荐测评结果与外部反映情况、社会公众认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组织(单位)内部推荐测评与外部反映是否一致。二是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即将测评对象近几年内的推荐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推荐测评结果是否与推荐测评对象的一贯表现相符;将推荐测评结果与考察综合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失真行为。三是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将一个组织(单位)内所有推荐测评对象的推荐测评结果进行比较,或将不同组织(单位)中同一职位层次推荐测评对象的推荐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区别分析正副职之间的差异、性别之间的差异、岗位之间的差异、性格之间的差异、年龄差异、任职时间长短差异、组织(单位)之间差异等因素,以正确定位推荐测评结果。四是进行调查分析。当推荐测评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推荐测评结果真实性构成明显影响,及实际中出现的领导意见与推荐测评结果相左时,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推荐测评结果,是民主推荐测评信度与效度的综合体现和要求。一方面,对那些民主推荐测评中反映出来的群众公认、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要及时提拔重用,或者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对测评中反映较差并经组织调属实的,该降职的要降职,该给纪律处分的要给纪律处分,充分发挥测评结果对干部的教育管理作用和群众的导向作用。

(四)规范操作,减少操作者行为失当误差

一是要严守程序。组织者(操作者)在组织开展推荐测评工作时,要严格遵守《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二是要精心组织。组织者在推荐测评前,应预先统计好推荐测评的参加人数,尽可能选择较为宽松的场地,为参加者提供必要的回避空间。在时间安排上,应为参加者提供充裕的酝酿思考时间。对推荐测评工作的有关政策、标准、要求和纪律,事先要作充分的宣传。回收推荐测评表,应采取专门票箱或专用信封方式收取。对推荐测评表的填写,要进行具体细致的讲解,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三是要实行推荐测评工作责任制。增强推荐测评组织者(操作者)的责任心,提高操作能力和水平。

(五)有效借鉴运用现代管理人才测评技术

民主测评,是一项涉及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完善。民主测评的结果主要体现了参加测评人员对被测评对象在素质、能力、成绩等方面的认可度,反映了被测评对象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表现,并不能够完全体现被测评对象本身具有的能力素质的完整性。就是说,民主测评主要是评价了测评对象能力素质表现,而对测评对象本身素质能力大小存在,则无法进行有效评价,这方面的功能性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有必要进行完善。

完善民主测评在评价测评对象素质能力大小方面的功能性缺陷,除了制度性方面的努力外,改进测评技术,把现代人才测评技术运用到干部民主测评中,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一是在民主测评中引入现代人才测评。现代人才测评属心理测评范围,具有间接性和相对性,它基于人素质的七个特征而产生。传统心理学认为,人素质具有基础性、抽象性、相对稳定与可塑性、层次性、可分解性、个体内部的统一性、个体外部的差异性七个特性,这七个特性,决定了通过科学方法对人基本素质进行测量和评定的可能性。现代人才测评,是在传统心理学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对人基本素质的心理测评、间接测评和相对测评。如在现代人才测评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人事匹配原理(社会角色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和美国社会学家拉尔夫林顿将其引用到社会学中来,提出了社会角色理论,引申到工作中,也称之为“工作角色”。它可解释为社会通过赋予每一处于特定地位上的人独特的角色期望,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规定和引导。而这个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对角色规范也会进行学习与适应。特定的工作性质,要求担任这个角色的人具有相应的素质条件、心理特征和工作行为模式。越是高级的工作角色,对素质的要求越高。现代人才心理测评,成功地将“人事匹配”原理运用其中,通过问卷测试、问答等形式,较为科学准确地量评了测评对象的基本素质。这对于干部民主测评来说,应该是值得借鉴运用的测评方法,作为民主测评的有效补充。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始引入这种新的方法,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的心理素质测试。二是在民主测评中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声像等技术。比如,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设计干部素质基本素质测试软件、干部心理测评软件,干部民主测评综合统计、运用软件等,全方位、多侧面、快速准确地反映出民主测评结果,并借助现代的科学手段,推动民主测评成果最大限度地向工作成果的转化。在干部心理测评中,还可以运用现代声像技术,获取被测评对象的形、声等方面的信息资料,为领导在干部任用及其人事决策中对拟用干部的语言表达、外貌气质等情况的了解,提供比较直观形象的材料

篇2:机关干部民主推荐制度

一、考察的两种情形

(一)提拔考察:级别的晋升(科员→副科,副科→正科)职务的提拔(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非班子成员→班子成员)

(二)一般考察:职务重用(例如镇长→镇委书记,局长

→镇长、镇委书记)

二、提拔考察的程序 组成考察组 ↓

准备好有关材料(组织部):组长讲话稿(注明推荐职位、人选条件、要求等),民主推荐表,民主测评表及德的专项考察测评表,考察公告,民主推荐、测评等各类考察汇总表,干部任免审批及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等;征求纪委、计生部门意见的函。

准备好有关材料(各单位)符合推荐条件人选的名册。↓

和单位主要领导充分沟通 ↓ 进入单位进行考察:召开大会进行民主推荐→个别谈话推荐(推荐结合个人谈话进行)→汇总推荐得票(向部领导汇报并确定考察对象/异常情况则暂停考察工作)→张贴考察公告、进行民主测评(可以委托单位组织后报送材料/也可以另行召开会议进行民主测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民意调查。另外,如在本单位工作不满2年,则延伸到原工作单位进行考察。)

与考察对象进行谈话:了解其个人情况(工作、生活、纪律、计生等有关事项),要求其撰写工作总结、填写干部任免审批及有关事项报告表),并对其提出要求。

考察结束后:要求单位按规定召开会议并上报推荐文件。考察组对考察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明确考察材料撰写主要内容等。

考察组向部领导汇报考察情况。三、一般考察的程序

与提拔考察的程序大体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可以直接进行个别谈话(推荐)→民主测评。

四、民主推荐、个别谈话推荐参加人员范围 参加会议推荐的人员范围:单位班子领导成员、内设机构科级干部、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如单位干部职工总人数在30人以内的,则要求全部人员参加会议推荐)。

参加个别谈话的人员范围:单位班子领导成员、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一般干部代表(单位干部职工总人数在30人以内的,要求一般干部代表2-3人也参加个别谈话推荐)。

五、考察材料的撰写 主要的内容(五段论):

第一段:总体评价(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三段:突出工作表现、突出优点、特点;

第四段:其他(前面没有概况完整的有效补充,如个人为人、性格、组织纪律、廉洁自律等情况);

第五段:不足之处;

篇3:复投票制与干部民主推荐浅析

一、复投票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按照美国政治学家科恩在《论民主》中的定义, 复投票制, 又称分数投票制, 是指在投票时使高级次的成员能增加他们参与的分量, 同时又能使某种级次的成员至少享有一定的发言权, 按照复投票制, 有的成员可投两票或更多的票。分数投票制, 则有的成员所投的一票只能算一票的几分之几。这两种办法在原则上是一致的, 前者的目的在于增加少数的影响, 后者在于减少少数的影响。

科恩承认在民主社会中, 社会成员资格分成级次, 虽然从理论上说是可能的, 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学术界认可, 并几乎被所有民主社会所拒绝。比如在当前的泰国乱局中, 代表中产阶级的黄衫军提出要增加中产阶级的投票比重, 就没有得到代表广大农民阶级的红衫军同意和国际社会的同情。

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 在健全的民主社会中, 复投票制可能是行之有理的。例如每人虽然只应该有一票, 但有些决定的后果对某些人影响更大, 这样, 各成员所享有的票数可能与各自所受影响的大小成比例。科恩在文中举例到, 私人商业结构普遍采用这种办法, 各股东所拥有的票数丝毫不差的与他在公司中所占用的股数成正比。

在我们当前的各级政府机关中, 在民主推荐干部环节, 我认为就符合复投票制的要求, 各政府机关中, 领导、中层和普通干部, 对单位业务所负责程度不同, 掌握情况不同, 完全可以采取复投票制来进行干部推荐。

二、当前机关党内民主的现状与做法

目前, 我国党内机关任命单位副职和部门负责人实行“民主推荐”办法, 民主推荐, 是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 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领导班子换届或个别提拔任职时, 要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推荐: (1) 召开推荐会, 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 (2) 填写推荐票, 进行个别谈话; (3) 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分别统计, 综合分析; (4) 向上级党委汇报推荐情况。以民主推荐结果为重要依据之一, 确定考察对象。会议推荐由本部门领导成员、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参加;本部门人数较少的, 可以由全体人员参加。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吸收本系统下级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参加。参加个别谈话推荐的人员参照上列范围确定, 可以适当调整。

当前这种干部推荐方式, 虽然取得了较好效果, 但在实践操作中也有较大争议。例如有学者认为在政府权力中有“两次授权”:人民 (或人民的代表) 直接把权力委托给他们的那部分人, 从人民或人民的代表那里直接获得授权。在这个授权过程中, 作为多数的公众, 让渡出了自己拥有的一部分权力。在正常的民主政治的条件下, 最普遍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公众通过选举选出掌权者, 来完成这一权力和转移的过程, 可以称之为第一种授权。

掌权者获得授权后, 便开始行使权力。掌权者不能单枪匹马地去做所有事情。他们必须组织力量, 设立机构和部门, 把一部分权力委托给这些机构、部门和工作人员, 让他们各司其职, 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以实现掌权者向公众承诺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 掌权者对那些执行者自然应当有选择权、决定权和认可权。只有这样, 掌权者的意图才能得到实现。行政学意义上的任命制, 通常发生在这一环节。从手段和方法上讲, 这两种授权的区别就在于, 第一种授权应该由公众说了算, 即民做主, 或说采用的“民主”的方法;第二种授权应该由领导说了算, 即用约定俗成的办法, 可以叫做“集中”的方法。

质疑者主要认为民主推荐主要体现在任命制干部中,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组织专家团、组织群众测评, 选拔出来的却只是个部门副手等等, 结果反致授权关系紊乱, 相当程度地造成了“民主不够、集中也不够”的现象。更严重的问题是, 在本不该推行民主的环节上推行“民主”, 不会收到什么效果, 只是徒增人们对民主的不信任而已。同时, 在当前的民主推荐中, 还存在着种种乱象, 影响比较恶劣主要有三种:第一, 为防止票数分散, 单位领导在推荐前“统一”思想, 明确指出和暗示参与者投某人的票。第二, 在推荐中, 被推荐人以电话、短信, 请客, 许愿等各种形式的拉票, 干扰投票结果。第三, 简单以票取人, 即“唯票”。这些不正常不规范的现象, 更是增加了干部民主推荐的怀疑。

三、复投票制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有些人对在任命制干部环节的“民主推荐”有一定的质疑, 但我认为在一些单位的副职和中层干部任命中实行“民主推荐”还是有相当的合理性。选举制和任命制干部, 是参考在西方公务员制度中事业官和职业官分类的基础上的大致分类, 与我国当前的的公务员现状及“党管干部”原则并不完全契合, 不能完全照搬。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种矛盾集中凸显, 同时由于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传统, 政府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事务, 所以, 很多单位的副职和中层正职, 也具有大量选举制官员的特征, 所以在单位副职和中层正职干部中进行“民主推荐”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如何规避目前当前干部推荐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答案就是复投票制。

1. 复投票制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结合

在机关干部的民主推荐中, 复投票制体现了民主制和集中制的结合。给予各单位领导班子较高的投票份额, 体现了“集中”的原则, 同时给予单位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的一定话语权, 体制了“民主”的原则, 是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

2. 复投票制体现了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挥民主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 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同时提出, 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推荐干部方面的权重应该适当加强。复投票制正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挥民主的结合。党的领导即党管干部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是指由党来管理干部的原则, 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 党管干部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组织保证, 是党的干部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 更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复投票制, 给予各级领导较大的投票份额, 有利于各级党委党组织把握大局, 同时给予普通干部话语权和参与权, 体现了群众公认的原则。通过和合理设计复投票制参加人员和权重, 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话语权的制度化。

3. 复投票制可以减少当前干部推荐中的种种乱象

在当前的干部民主推荐中, 为保证推荐票数过半, 出现有些单位会前“统一”思想, 以及个别人进行拉票等种种不正当现象。复投票制通过给予领导班子加大投票权, 减少了领导“统一”思想的动机, 同时, 也增加了各级被推荐人的拉票阻力, 众所周知, 拉同级和下级票容易, 拉上级和领导票难。

综上所述, 我们有理由认为, 通过复投票制, 进行合理的选择参加投票人员和权重设计, 可以作为改进我国当前干部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的有效方式之一。

摘要:在当前的干部民主选拔任用中, 普遍采用的是对中层干部和副职进行民主推荐, 一般采用的是机关全体干部参与的一人一票制。目前, 这种做法存在一定争议, 认为干部推荐的适用范围和方法均不科学。本文认为,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 采取群众干部推荐的方法比较科学, 但应该改进。采取复投票制, 让单位中负有较大责任的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 在干部推荐中拥有更大的权重, 既能体现干部工作中的群众参与的民主维度, 也能体现党管干部的集中原则, 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复投票制,干部选拔,民主推荐

参考文献

[1]卡尔·科恩.论民主[M].商务印书出版社, 2004.

[2]俞可平.党内民主制度创新[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7月版

篇4:机关干部民主推荐制度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干部交流制度研究

● 张东保

有计划地对领导干部进行交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培养锻炼干部、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学界关于干部交流制度的研究多聚焦于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甚少涉及民主革命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干部交流工作的梳理与探究,以揭示这项制度之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价值。

干部交流;制度;组织建设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是指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调任、转任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有计划地对领导干部进行交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培养锻炼干部、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措施。2006年8月6日,中共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然而此后学界关于干部交流制度的研究多聚焦于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甚少涉及民主革命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干部交流工作的梳理与探究,以揭示这项制度之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价值。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干部交流制度的开创与奠基

中共中央很早就认识到干部交流的意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曾对苏区与白区之间的干部交流进行过探索。1931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干部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为使全国干部,有适当的调剂与分配,必须各地党部之间,苏区与白区之间能够互相供给干部,要随时准备一部分干部供上级党部的调动,现在各白区党部,应积极的进行征调工人,军事人材,及各种技术专门人材,输送到苏区去,苏区必须能派遣一些干部到苏区附近白区党部中去,以及各级党部,群众组织,对于上级机关,必须有人材的供给。”[1]这是我党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探索干部交流制度的最早出处。此后干部交流逐渐成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处于最艰苦的时期,国民党政权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肆镇压和迫害,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但是,这一时期苏区和白区的干部流动仍然较为频繁,项英、任弼时、周恩来、刘少奇等一批党的干部带着各自的使命和任务,秘密往返于苏区与白区之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加强革命根据地工作,1931年1月10日,项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4月14日,以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7月20日,苏区中央局派秘书长欧阳钦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中央革命根据地各方面情况,中共中央在听取汇报后,作出《关于中央苏区组织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央局的成份以派去的伍豪同志(周恩来)与现在苏区的项、毛、任、王、顾、邓、朱七同志共同组织。”[2]12月底,周恩来到达瑞金,接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指导根据地的军事、党、工会、苏维埃等工作。此后,陆续有一些干部到达苏区。1932年1月,刘伯承到达瑞金,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5月,邓颖超到达中央根据地,任苏区中央局秘书长。

1933年1月17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于处境险恶在上海无法立足,决定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月底,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博古等到达瑞金。此后,中共中央在上海设立中共上海中央局(又称白区中央局),负责领导白区地下党的工作。1934年,因上海中央局遭受多次破坏,中共中央决定抽调在天津的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赴上海开展工作。1935年5月底,孔原抵达上海,召集刘仲华、浦化人,组成3人团,统一领导中央各系统在上海的地下工作。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十分关注上海地下党的处境,1935年5月底,洛甫(张闻天)代表中共中央派陈云、李维汉到白区开展工作,这是长征途中中央第一次提出要派领导干部加强白区工作。李维汉虽未能成行,但陈云、潘汉年于1935年下半年先后抵达上海,后因上海中央局又遭破坏,陈云、潘汉年、孔原又接受其他任务,先后奉命去莫斯科工作。[3]1936年春,潘汉年从莫斯科返回上海,担任国共两党秘密谈判的联络代表。同年,中共中央委派冯雪峰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从延安到上海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兼管文艺工作,促进各党各派联合抗日。9、10月间,中共中央设立上海办事处,由潘汉年任主任,冯雪峰任副主任,领导上海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4]1937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白区党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派遣刘晓到上海负责地下党的工作。6月下旬,刘晓抵沪,11月,中共江苏省委成立,刘晓任书记,全面主持上海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工作。[5]

孔原到上海后,为加强北方局工作,1935年6月,中共中央派彭真、李大章组成北方局工作组赴天津开展工作。12月29日,中共中央召开常委会会议,决定委派刘少奇去北方局工作。1936年3月底,刘少奇从延安抵达天津,4月,重新组建中共中央北方局,刘少奇任书记。通过党内教育和实际工作,迅速纠正了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倾向,恢复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加强了北平、天津市委的工作。北方局先后委派多位干部赴晋鲁豫等地区开展工作。1936年4月,北方局派黎玉去山东重建中共山东省委;6月,派李宝森到太原整顿山西省工委,派沈平到河南恢复党组织;7月,派王益民到绥远主持工作,成立中共绥远省工作委员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形势十分艰危的情况下,对干部交流工作的一系列探索,是我党干部人事制度的创造性实践,在保护、培养和锻炼干部的同时,有利于恢复和维护白区与苏区党组织之间的联系,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促进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干部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交流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培养和锻炼干部,推出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对干部交流方式进行探索,开创了“上面与下面交流、前方与后方交流、军队与地方交流”等多种交流形式。1942年2月2日,中共中央委托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起草《关于有计划地培养和调剂各种干部的办法》,要求党政军各方面干部都要根据具体情形,实行必要的调剂,以增强干部各方面知识,提高干部掌握全部工作的才能,“要使过去在白区工作的干部学习根据地工作,增强经验”,[6]开始了对干部交流方式、方法的探索。

1942年4月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中央组织部关于延安干部培养和使用的决定》指出:“长期在高级领导机关工作,但没有或很少有下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在不妨碍该机关工作的条件下,应将一部分调去参加下层工作,同时吸收有下层工作经验的适当干部去代替之。”[7]尝试机关干部与基层干部的交流。

1942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在《总政治部关于部队中知识分子干部问题的指示》中提出:“为使新老干部更加互相融洽互相补助,提议:1、每个战略单位内,进行调剂各部队间的新老干部;2、尽可能作到同级的新老干部相互参杂(如营长是老的,营教导员是新的)以便相互帮助;3、与地方党进行交换干部,以便使军队与地方更能密切合作。”[8]探索军队与地方干部间的交流。

194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加强统一领导与精兵简政工作的指示》中,针对各根据地机关庞大,系统分立;干部堆在上层,中下层虚弱无力;军区、分区两级有些缺乏领导中心等现象,要求将军区、分区两级许多性质相类的机关合并办公,腾出大批干部加强下级,有些可以合并的分区加以合并,大批干部人员及知识分子派到区乡去,派到空虚而需要的部门去,派到接敌区、游击区、敌占区去,大批军事政治干部派到游击队中去,结合精兵简政工作开展干部交流。

1943年1月1日,中共中央立足长远,“估计到敌后形势与将来的反攻”,[9]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征调敌后大批干部来陕甘宁边区保留培养的决定》,抽调大批华北及华中各区的营级、县(级)以上干部以及部分技术干部来延安保留培养,为争取战争胜利积蓄力量。

1943年2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颁发了党的干部交流制度史上的重要文件——《军委关于部队干部实行交流的指示》,明确了干部交流的原因、目的、对象、方式、期限等。交流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上面与下面的交流:“长(常)在领导机关之干部,特别是新知识分子干部,应使之到部队里去做一个时期的下层实际工作。而在部队中做了相当时期工作之干部,则应吸收到领导机关参加一时期的工作”;二是前方与后方的交流:原留守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应吸收一部分由华北与华中抽调回延安的干部到部队里去,增强实际作战的能力,原在该部队的干部,则抽调一些到军校学习。前方各部队亦有自己的后方,应将在此种后方机关工作的干部(如参谋、宣传机关工作人员、学校工作人员),与经常处在战斗前线上的干部,酌量实行必要的交流;三是军队与地方的交流。总政治部与联防政治部率先将干部交流制度作为一种干部制度与工作制度执行,总政治部每次与一二○师及原留守兵团部队交流四人:团级二人,一老一新。营级二人,一新一老,[10]交流的期限为每半年或一年一次。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交流措施,对于培养和锻炼干部,密切上级与下级、前方与后方、军队与地方的联系,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干部交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派遣大批干部到东北和南方支援新解放区的革命和建设。1946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为培养党的技术干部抽调知识青年去东北的指示》中指出:“我们在东北所占有之长春路两侧广大地区内,有许多铁路和轻重工业,须要大批培养自己的技术干部(工程师技师等),才能掌握和发展这些企业,同时中苏合办的长春路及其附属企业及举办之技术干部学校也可能打入许多人进去,为着应付上述需要,更重要的为着培养大批党的技术干部,以适合于建设新中国的需要,中央决定从华北、华中抽调一千个知识青年派送东北。”[11]此次抽调的一千名知识青年分配情况为:华中300人,山东200人,太行200人,晋察冀250人,晋西北50人,要求是20至30岁、身体健康的男性,文化程度为初中或高中毕业,“最好都是党员(如有懂俄文者更好)。”[12]

1946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关于派干部到大城市及交通要道开展工作的指示》,指出:“为着建立各收复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中的工作基础,应抓紧目前时机(国民党立脚未稳,人民情绪等),派一批适宜的干部到各大城市去建立工作”,“着手调集一批干部,给以短期训练后,分布到附近城市和交通要道,其中如有适于各该战略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的城市工作干部,即报告中央,以便统筹调剂”,[13]为下阶段工作做好准备。

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日益增多的新解放区的接管和政权建设任务导致对干部的需求量激增,为保证接管工作的顺利推进,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决定从五大老解放区抽调5.3万名各级干部,“此五万三千个左右的干部,分配华北一万七千人,华东一万五千人,东北一万五千人,西北三千人,中原三千人”,[14]以区党委(或省委)为单位,配备整套班子,随军南下,到达新解放的区域,建立党政军机构,进行接管、开辟工作,使之“能够有秩序地管理大约包含有一亿六千万左右的人口,五百个左右的县及许多大、中城市的新解放区。”[15]

1948年10月27日“辽西会战”取得重大胜利,东北野战军准备乘胜进军沈阳。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军管会人选,抽调四千新老干部,由陈云率领接收沈阳等几个大城市。“28日开动员大会,说明政策,规定纪律,从哈尔滨动身,11月2日,即进沈阳城,顺利完成接收工作。”[16]陈云成功接收沈阳后,向中共中央提交了《沈阳接收的经验》,重点谈到由抽调干部组成的军管会在接收工作中发挥的突出作用。194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同意组成专门班子接收大城市给陈云的复示》中同意陈云的“各区要有专门办理接收大城市的班子”的提议,并要求“东北局也准备将接收沈阳、长春两个城市的人员组成两个班子,为着明年南下接收大城市之用。目前如可能,从沈阳的接收人员中抽调二三十个得力干部给黄克诚带往天津参加接收工作,也很有必要。”[17]

194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以《关于准备抽调三万八千名干部问题》给各中央局、分局、各前委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在调派干部时,应尽可能抽选粤、桂、滇、川、黔各省籍的干部,鉴于“上次五万三千干部的抽调,各地都尽了最大的努力,目前不可能亦不应再次大量抽调”,[18]因此,二野、四野应准备从本身抽出大批较强的干部来担负新区党务、财经、公安、宣传、民运等各方面的工作,所有老干部一般着重从城市和地委以上高级机关中征调。1949年6月24日,中共中央继续要求华南分局及华中局,“应在东江、韩江及闽西三区放手招收大量青年学生,开办数千人的学校训练干部,同时按照可能性抽调一千至二三千老的和较老的工作干部加以训练,为准备接管广州及其他大城市之用。”[19]自1949年6月起,这些抽调的干部随军南下,以军管会的名义顺利接管了上海、浙江、福建、四川等大部分新解放省市,并在军队筹粮、土地改革、剿匪反霸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批党史上著名的“南下干部”后来大多成为党的栋梁之材,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主革命时期,党在严峻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对于干部交流工作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优秀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对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开创和丰富了干部交流的形式与内容,为建国后干部交流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干部交流工作的启示

(一)坚持艰苦奋斗,注重价值引导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一批党的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畏艰险,不讲条件,在白色恐怖或战争威胁下,敢于献身,奔赴各地,勤奋工作,完成使命。这种在恶劣条件下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即是我党一直所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一价值理念在新时期的干部交流工作中仍需大力提倡,以防止和纠正少数干部只愿去发达地区、工作条件好的岗位,而不愿去偏远、贫困地区、工作条件差的岗位交流的错误倾向,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干部交流观念,提高其参加交流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二)探索多种形式,创新交流载体

科学、合理、规范的交流形式,有助于实现干部交流的根本目的,提升党和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反之,则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民主革命时期,我党积极探索“白区与苏区交流”、“上面与下面交流、前方与后方交流、军队与地方交流”等多种交流形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前仍应进一步探索干部交流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以培养锻炼为导向的“培养性”交流,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为导向的“互补性”交流,以反腐倡廉为导向的“规避性”交流,以择优选人为导向的“竞争性”交流等等,不断创新交流载体,提高交流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三)注重科学规划,实现科学发展

制定科学的干部交流计划与规划,有助于克服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无序、混乱状况,避免干部交流的盲目性,推进干部交流的科学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注重规划引领,谋划长远,《中共中央关于征调敌后大批干部来陕甘宁边区保留培养的决定》、《军委关于部队干部实行交流的指示》、《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等重要举措都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从而为下阶段工作打好基础,明确方向。因此,开展干部交流工作,应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拟交流干部的专业特长、任职经历、能力素质、成长特点、群众基础、工作生活环境等要素的综合考核,结合不同地区、部门、岗位的工作需要,科学地制定执行方案,以推动干部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44.

[2]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921-1997):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212.

[3]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0.188.

[4]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0.200.

[5]肃霜天晓——刘晓纪念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4.

[6]陈云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43.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68.

[8][9][11][12]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921-1997):第8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613.616.640.640.[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1.

[1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08.

[14][15][1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28.428.573.

[16]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18][1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26.339.

D231

A

1009-928X(2012)11-0008-04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篇5:民主推荐群众干部经验交流

合理界定推荐人范围,体现一个“准”字。为保证推荐结果的真实公正,要准确把握好初始提名环节的群众参与面,把群众公认体现在“源头”上。要以知情的程度为根本要求,选择不同职务层次和身份的人参与推荐;要根据所属单位人员的数量来确定推荐人员范围和参与人员代表比例,准确界定参加民主推荐人员范围。既要最大限度地把熟悉情况的人员纳入到民主推荐范围中来,又要合理把握参加人员的代表性;既要防止范围过宽,让许多不了解情况的人参加推荐,使推荐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又要防止范围过窄,使推荐结果不能体现群众意愿。

科学规范推荐过程,体现一个“细”字。抓住民主推荐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条例规定程序的基础上,细化各个环节的工作。科学设定推荐条件。要深入研究拟任岗位的工作特点、素质要求,从素质能力和适合工作岗位的角度,提出应具备的业务、学历、职级、年龄等方面的推荐条件。要把符合任职条件的干部都涵盖进去,避免推荐条件过于具体,使被推荐人的范围过窄,也要防止推荐目的和意图不明确、条件笼统,导致群众无从选择。要创造宽松的投票环境。采取扩大会场座位间隔、设立独立填票间等办法,给推荐人提供宽松的空间,以利于推荐人充分表达个人意愿;要强调会场纪律,防止现场拉票,让推荐人尽可能充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要合理安排操作程序。在投票前,要给干部群众熟悉被推荐人基本情况的足够时间,并给投票人提供足够的考虑时间,待充分酝酿、考虑成熟后再发票;发票后,要给推荐人足够的填票时间,到一定时间后再收票。

审慎分析投票结果,体现一个“实”字。当前,干部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客观上不可避免出现投票结果失真问题,对于民主推荐结果必须要谨慎对待、审核分析,弄清事实真相,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尤其是民主推荐结果不集中的,要把推荐结果与谈话推荐中获取的干部日常表现、工作实绩、岗位性质结合起来,相互印证,通过谈话了解干部深层次问题。要从领导能力、性格特征、专业、气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准确地认定干部。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如推荐人对被推荐人的了解程度、地域因素、部门因素、感情因素以及利害关系的影响。民主推荐群众干部经验交流责任编辑:曾老师

阅读:人次

篇6:民主推荐中层后备干部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业绩、重视培养、动态管理、统一调配的原则,进一步发扬民主,开阔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推荐选拔一批文化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干部,为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加快区域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二、参加范围

xx公司本部、xx公司、物流公司、贸发公司、服务公司、酒店、房地产公司、空港汽车园。

三、后备干部的选拔条件和资格

1、思想政治素质好,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勤奋,业绩明显,在员工中有较高的认可度;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相关管理经验。

2、年龄为40 岁以下,身体健康,学历为大学本科以上,一般需担任所属公司中层正职2年以上、中层副职3年以上。

3、对群众公认度高,业绩突出的优秀人选,也适当放宽资历和年龄的条件限制。

4、推荐后备干部的数量为控股本部2人、所属公司各2人(房地产公司、汽车园各1人)。

四、推荐程序

1、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人选经民主推荐产生,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为所属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民主推荐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由控股公司办公室负责组织各单位的民主推荐工作。

2、情况汇总。由控股公司办公室负责对推荐票进行汇总,排出后备人选名次,并结合控股公司本部负责人、所属公司班子的建议,形成后备干部初步人选。

3、组织考察。控股公司办公室及相关部门将组成考察组,对初步形成的后备干部人选进行考察。考察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了解。

4、确定人选。根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的情况,按照相关程序确定后备干部名单。

五、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和使用

公开推荐工作从7月中旬开始至7月底结束。对确定为后备干部的人选,要加强培养和实施动态管理。各所属公司领导班子要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坚持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着重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控股公司要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对进入名单的后备干部,要建立相关的文书档案、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文书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后备干部简要情况登记表、考察材料及培养方案、民主推荐情况、民主测评情况、考核情况、培养和奖惩情况等;控股公司也将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其学习培训,根据工作需要择优任用。

六、组织领导

公开推荐选拔后备干部工作,在控股公司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公司办公室组织实施。各所属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公开推荐选拔后备干部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协助做好组织发动和公开推荐等各项工作,同时以对公司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态度,积极举荐优秀人选,确保公开推荐选拔干部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附件:

1、xx公司公开推荐中层副职后备干部时间表

2、xx公司公开推荐中层副职后备干部推荐表

3、各所属公司中层干部名单

上一篇:斗蛋400字作文下一篇:听爸爸讲变化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