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全文

2024-05-02

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全文(共10篇)

篇1: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全文

为规范缺陷消费品召回活动,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现予发布,自20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篇2: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

第23号

《铁路专用设备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办法》已于206月19日经第8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杨传堂

年11月19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铁路专用设备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铁路局依法实行行政许可管理的铁路专用设备产品的召回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其他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铁路专用设备产品确需召回的,由国家铁路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条 铁路专用设备产品缺陷是指由于设计、制造、标识等原因导致同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的铁路专用设备普遍存在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情形或者其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第四条 铁路专用设备缺陷产品召回,是指生产企业对其已销售的产品采取措施消除缺陷的活动。

第五条 国家铁路局对铁路专用设备缺陷产品召回实施监督管理,国家铁路局设立的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按照国家铁路局的规定参与铁路专用设备缺陷产品召回监督管理。

国家铁路局及其设立的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统称铁路监管部门。

第六条 铁路专用设备生产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产品制造企业。从中国境外进口产品到境内销售的企业视为生产企业。

第七条 生产企业是缺陷产品召回的实施主体,应当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相关管理制度,准确记录并保存相关产品设计、制造、销售、标识、检验等信息,建立用户访问和质量分析制度,分析可能存在的缺陷,履行缺陷产品召回的义务并承担相关费用。

第八条 使用企业及设备相关单位应当配合开展产品缺陷调查,提供必要的产品使用、维修、操作、检测等信息和记录,协助生产企业实施召回,并在召回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铁路正常运输秩序,确保运输安全。第二章 产品缺陷调查第九条 生产企业获知其产品可能存在缺陷时,应当立即组织开展缺陷调查,确认其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对于正在使用的产品,生产企业应当立即通知使用企业,与使用企业协商并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确保运输安全。

第十条 生产企业经调查确认其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将调查结果通知使用企业,并报国家铁路局。

第十一条 使用企业获知产品可能存在缺陷时,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运输安全,并向生产企业通报产品可能存在缺陷情况。生产企业应当及时开展缺陷调查,生产企业未及时开展缺陷调查的,使用企业可以向国家铁路局反映。

第十二条 国家铁路局获知产品可能存在缺陷时,应当立即通知生产企业开展缺陷调查;生产企业拒绝开展缺陷调查的,国家铁路局可直接组织开展调查或委托与生产企业无利害关系的专业技术机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通知生产企业和使用企业。

第十三条 产品缺陷调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由于设计、制造、标识等原因导致;

(二)是否存在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情形;

(三)是否已造成人身、财产损害;

(四)虽未造成人身、财产损害,但经检验、检测、试验和论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第十四条 在缺陷调查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入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二)查阅、复制相关资料、档案和记录;

(三)向相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产品可能存在缺陷的情况,公开征求相关信息。

(四)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配合缺陷调查,提供调查需要的`有关资料、产品和设备。

第十六条 产品缺陷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生产(设计)企业基本信息;

(二)缺陷产品的名称、型号、批次、数量等及缺陷产品生产、销售信息;

(三)缺陷产品在境外实施召回的信息;

(四)缺陷产品主要技术性能资料,产品缺陷描述、缺陷原因及其具体分析;

(五)缺陷产品检验、检测、试验的数据和报告;

(六)缺陷已经或可能产生的后果;

(七)对产品缺陷的确认结论,以及消除产品缺陷的具体措施;

(八)其他需要报告的相关信息。

受委托的专业技术机构应当按规定提交产品缺陷调查报告并对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十七条 生产企业或使用企业对产品缺陷调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缺陷调查结果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国家铁路局反映并提供证明材料。国家铁路局可组织与相关企业无利害关系的专业技术机构或专家对证明材料进行论证,必要时组织对产品进行技术检验、检测、试验,并将结果通知相关企业。第三章 召回实施第十八条 生产企业确认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并通知使用企业。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对铁路运输秩序造成较大影响的,生产企业应当与使用企业协商共同采取应急措施,确保运输安全。

第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与使用企业协商制定召回计划并组织实施。召回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缺陷产品分布情况及拟召回数量;

(二)停止制造、销售、进口、使用缺陷产品的情况;

(三)消除缺陷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方案;

(四)预期达到的工作目标和消除缺陷的效果;

(五)召回的阶段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

(六)召回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和必要的应急措施;

(七)提交召回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和消除缺陷效果评估的时间安排;

(八)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九)其他相关内容。

第二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将召回计划报备国家铁路局。已备案的召回计划调整时应当重新报备。

第二十一条 经专业技术机构调查确认产品存在缺陷,生产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对调查结果提出异议,并且未按规定实施召回的,国家铁路局应当责令生产企业召回。

第二十二条 生产企业对确定召回的缺陷产品应当及时采取修正或者补充标识、修理、更换、退货等措施消除缺陷,并承担消除缺陷的费用。

第二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填写缺陷产品召回记录单。召回记录单分别由生产企业、使用企业、国家铁路局各保存一份,保存期不得少于5年。

第二十四条 生产企业在实施召回的过程中,应当向国家铁路局提交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报告。国家铁路局根据召回的实际效果,决定是否要求生产企业采取更为有效的召回措施。

第二十五条 生产企业完成召回计划后,国家铁路局应当组织与生产企业无利害关系的专业技术机构或专家对消除缺陷的效果进行评估。第四章 监督检查第二十六条 国家铁路局应当对缺陷产品召回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依法发布缺陷产品召回相关信息,公布投诉受理电话、电子邮箱和通信地址,并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

第二十七条 从事缺陷调查的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收受、索取财物,牟取私利。

第二十八条 在缺陷产品召回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遵守公平、公正、客观、合法的原则,依法保守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铁路监管部门投诉铁路专用设备可能存在的缺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产品缺陷投诉和缺陷调查。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三十条 生产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铁路局责令限期改正。

(一)未按规定保存缺陷产品信息的;

(二)未按规定制定并提供召回计划或未按计划实施召回的;

(三)未按规定提供相关报告和信息的;

(四)不配合产品缺陷调查的;

(五)未按规定停止制造、销售、进口存在缺陷的产品的;

(六)故意隐瞒、虚报或者以不正当方式处理产品缺陷的。

第三十一条 生产企业未按规定召回缺陷产品,未采取措施消除缺陷的,国家铁路局应当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情节较轻的,处缺陷产品货值金额1%~5%的罚款;

(二)情节较重的,处缺陷产品货值金额5%~8%的罚款;

(三)情节严重的,处缺陷产品货值金额8%~10%的罚款,并吊销生产企业相应的行政许可证件。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从事缺陷产品召回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将当事企业提供的技术资料、档案等用于缺陷调查以外其他用途的;

(二)泄露当事企业商业秘密的;

(三)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及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

第三十三条 生产企业依照本办法规定召回缺陷产品,不免除其依法应当承担的其他法律责任。产品存在本办法所称缺陷以外的质量问题,使用企业有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要求生产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六章 附 则第三十四条 国家铁路局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铁路专用设备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实施细则。

篇3:11种儿童用品纳入缺陷召回管理

2015年国内汽车召回数量创了历史新高, 超过500万辆存在安全隐患的汽车被通知回到指定维修地点消除安全隐患, 随着今年一月一号《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将有更多涉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品被纳入到缺陷召回管理范围。设立和实施缺陷消费品召回制度, 就是为了能够及时消除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 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过去, 我国仅仅对汽车和儿童玩具纳入了缺陷召回管理范围。今年起实施的《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规定, 根据消费类产品存在伤害及安全隐患的风险程度, 对消费品召回实施目录管理, 也就是说目录内的消费品都纳入缺陷召回管理。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表示:“要科学制定召回目录, 逐步把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品全部纳入召回范围, 以儿童用品、 (家用) 电子电器产品为重点, 对可能存在严重缺陷的消费品及时开展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首批纳入目录的消费品包括儿童文具、儿童饰品、儿童家具儿童服装等11种儿童用品, 以及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等、电动工具等9种电子电器产品。

这些产品一旦出现了安全隐患, 召回第一责任人是产品的生产者, 生产者范围, 还包括从中国境外进口消费品到中国境内销售的企业。而产品的销售者、租赁者、修理者、零部件生产供应商、受委托生产企业等也都在召回的“责任链条”中:有责任和义务向质检部门报告和向生产者通报消费品可能存在缺陷的相关信息。经营者获知消费品存在缺陷的, 应当立即停止销售、租赁、使用消费品, 并协助生产者实施召回。

篇4: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全文

关键词:消费者;权利保护;缺陷产品;召回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作为新消法的一项重要补充,以促使经营者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安全为宗旨,同时也是经营者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纵观世界各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该制度的发展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历程,而我国的该项制度同样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已基本建立,目前亟待完善。因此,本文以消费者权利保护为切入点,来探讨对该项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含义与价值分析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所谓的缺陷产品中的“缺陷”二字,指的是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由此来看,目前判断缺陷产品的标准采用双重标准,即以不合理危险或国家强制性为标准。因此,当产品不满足这两项标准之一的,应当由经营者自觉对该类产品予以回收或由国家强制安排经营者对产品进行回收,同时免费进行修理或更换。建立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根本宗旨在于保护不特定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体现法律對公共利益的关注和社会化发展趋势。[1]完善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不仅帮助消费者及时挽回损失、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明确经营者责任,同时对于我国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之检讨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对该项制度的规定也不健全。在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采取召回措施的,经营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该法条只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进行了概括式的规定,并没有对具体的召回主体、召回范围等进行具体规定,导致了执法上的模糊,责任认定不清。

首先,我国对于缺陷产品召回的立法层级较低,对缺陷产品召回的有关问题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以及部门规章中简单提及,使得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大,同时召回对象的范围也局限在几个领域内,这也无法全面多方位地保护到消费者的利益。其次,经营者的违法成本低,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大。例如,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规定消费者因产品被召回所应支出的必要费用,在法律中并未作出明确说明,这里的必要费用具体应当包括什么,比如因产品被召回后无法使用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的赔偿问题等方面都需要在立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作出明确说明。

三、消费者保护视角下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之完善

1.统一缺陷产品召回立法,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体系,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是完善该项制度的根本之措。我们应该提高立法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西方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尽快出台一部专门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对召回主体、主管部门的相关职责权限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等进行细致的规定,这也为缺陷产品召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律依据,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权威性。

2.扩大召回对象的范围,加大对消费者的保护

目前,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的范围仅局限于汽车、食品、儿童玩具及药品等领域,范围相对狭窄,这不利于对消费者的全面保护。而只有相应地扩大缺陷产品适用召回的范围才可以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应当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于存在缺陷的产品,符合相应召回条件的,都应当采取召回措施,扩大召回对象的范围,才更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惩治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从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对于违反召回义务的企业的惩治力度较小,惩罚形式也较为单一,这样也使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定的代价从事违法活动。因此,在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中,应当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因其特有的制度价值和功能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来探讨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当我们能真正立足于中国实际,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提出解决措施时,缺陷产品召回才能真正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也才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关于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若干问题》.《法学家》,2008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篇5: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全文

据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今年汽车召回数量达历年最高。2015年截止到12月18号,共有76家企业开展了226次召回活动,涉及缺陷汽车554.85万辆,召回次数较去年同期增长29%,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7%。汽车企业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共实施召回活动81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70%,涉及缺陷汽车352.23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8%,占全部召回数量的64%。

其它消费品召回数量也增长迅速。2015年截止到12月18号,我国共实施儿童玩具及用品召回活动89次,涉及数量8.83万件,召回次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41%,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37%,其中质检总局责令召回18次,涉及数量1.20万件。实施电子电器产品召回活动13次,涉及数量58.19万件。受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引发企业实施召回10次,召回数量45.16万件,占2015年消费品召回数量的78%。

去年3月15日,我国新颁布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对所有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实施召回,并规定了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建立健全召回制度的需要,制定了《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并经通报WTO后正式颁布。据介绍,《管理办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生产者是召回第一责任人

《管理办法》明确生产者是召回第一责任人。结合工作实际情况,《管理办法》还将经营者、零部件生产供应商等纳入到“责任链条”中:销售者、租赁者、修理者、零部件生产供应商、受委托生产企业等相关经营者应当向质检部门报告和向生产者通报消费品可能存在缺陷的相关信息。经营者获知消费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租赁、使用消费品,并协助生产者实施召回。

不仅是国内生产的产品,进口产品在召回上也享受“国民待遇”。《管理办法》规定,生产者范围,还包括从中国境外进口消费品到中国境内销售的企业。

消费品召回实行二级监管模式

《管理办法》实行质检总局和省级质检部门二级监管模式,强调了省级质检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消费品召回实施监督的相关职责。质检总局只有在消费品可能存在造成严重后果的缺陷或影响范围较大的情况下,才直接组织开展缺陷调查,并通报生产者所在地省级质检部门,也可以通知生产者所在地省级质检部门开展缺陷调查。

召回范围实施目录管理制度

《管理办法》规定,根据消费类产品存在伤害及安全隐患的风险程度,对消费品召回实施目录管理。实施召回管理的消费品目录由质检总局制订、调整。拟首先从儿童用品和家用电子电器产品开始实施。其中,儿童用品主要包括11类产品;家用电子电器产品主要包括9类产品。尚未列入目录但需要召回的其他消费品,可以参照《管理办法》执行。

目录管理制度改变了我国现行的对不同的产品分别制定管理规定的立法模式,将一般消费品都纳入召回管理范畴,并实施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召回程序,节约了立法资源和行政资源。

加强缺陷信息分析处理和共享

《管理办法》还强调缺陷信息分析处理和共享。信息是缺陷产品召回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将多种渠道收集的缺陷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处理,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进行缺陷判定。《管理办法》规定,质检总局和省级质检部门加强缺陷消费品召回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收集、分析、处理有关缺陷消费品信息,发布缺陷消费品召回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今天(22日)的新闻观察我们请来了本台新闻观察员周国伟,你好,国伟,对于即将实施的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你怎么看,你觉得它会是维护消费者权利的一道有效的护身符吗?

办法实施是健全法制的表现

我不敢说这个办法实施后消费者的权利就能100%地受到保障,但这个缺陷消费品管理办法的实施,却表明了管理层的一种态度,那就是要积极地维护消费者的权利,并健全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所以说,这个办法的实施首先是健全法制的一种表现。通俗点说,以前我买了个问题玩具要去投诉退还,我可能不知道该依据什么法规来维权,但现在我知道了,这个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就是我维权最有力的依据之一。

召回制度需要多方配合

其实召回制度各大程度上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操作。就是当我们发现某一种消费品可能存在问题或隐患的时候,我们先行采取措施,来对已经售出的消费品进行召回。那么这次的管理办法当中明确了,生产者是第一责任人,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销售者,租赁者,就不需要尽相应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了呢?当然不是,明确第一责任人,表明了国家队问题产品追责时朔本追源的方针,但作为问题产品的销售者,租赁者却并不是全无责任,他们都有义务配合做好问题产品的召回工作,保障消费者的权利。对于拒不配合召回的,也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问题产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十分重要

这次公布的管理办法当中,还特别强调了缺陷消费品信息的共享。我觉得这个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这个信息的共享不仅仅应该是国家和省级质检部门的信息共享,还应该包含一个对社会大众公开问题产品信息,让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的意义。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产品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所有使用过这些产品的消费者才知道可能存在哪些隐患,自己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这些产品是否可能、甚至已经对消费者造成了伤害。

虽然我现在还不能说这个管理办法能100%地保护消费者的权利,但我希望也相信它的有效落实,应该会起到保护消费者权利护身符的作用。

★ 工程项目融资实施管理办法

★ 召回通知

★ 汽车召回制度

★ 实施《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的通知

★ 新《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实施

★ 《水运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办法》2月1日起实施

★ 缺陷的近义词是什么

★ 专车管理办法全文

★ 关于临时工管理办法

篇6: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与依据]为了规范消费品召回活动,预防和消除消费品缺陷可能导致的伤害,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对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消费品的召回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概念释义]本办法所称消费品,是指直接或预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办公和娱乐等使用需要,销售给消费者或供消费者使用的产品。

本办法所称缺陷,是指由于设计、制造、标识等原因导致的在同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的消费品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情形或者其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

本办法所称召回,是指消费品生产者对其已售出的消费品采取措施消除缺陷或降低、消除相关风险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生产者,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生产消费品并以其名义颁发产品合格证的企业。从中国境外进口消费品到中国境内销售的企业视为本办法规定的生产者。

第四条[生产者责任]生产者是缺陷消费品的召回主体。消费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应当依照本办法实施召回。第五条[目录管理]本办法实施召回的消费品根据存在伤害及安全隐患的风险情况实行目录管理。实施召回管理的消费品目录由国家质检总局制定、调整。

第六条[主管部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全国消费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国家质检总局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统称省级质检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内消费品召回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省级质检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省级以下质检部门承担消费品召回监督管理的部分工作。

省级以下质检部门应当根据省级质检部门的委托及时开展相关工作。

第七条[技术支撑机构]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机构(以下简称召回技术机构)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承担消费品召回的具体技术工作。

省级质检部门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机构按照省级质检部门的规定,承担本行政区域内消费品召回的具体技术工作。

第八条[信息系统]国家质检总局加强国家缺陷产品召回信息管理平台消费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建设,收集汇总、分析处理有关信息,备案生产者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共享、发布和快速通报。

第九条[缺陷信息收集、分析和报告] 省级质检部门在本辖 区内负责组织收集、处理消费品缺陷、投诉等信息,并及时将可能涉及产品缺陷的信息通过信息系统上报国家质检总局。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省级以上质检部门投诉或举报消费品可能存在缺陷的信息。召回技术机构负责收集、汇总与消费品有关的缺陷、伤害、国外召回等信息,并及时进行分析,发现消费品可能存在缺陷的,应及时向国家质检总局报告。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信息系统通报生产者所在地省级质检部门。

生产者应当配合召回技术机构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和技术分析。

第十条[信息共享]国家质检总局应当建立消费品的强制性标准、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督检查、执法打假、投诉举报、风险监测、产品三包、产品伤害监测信息、组织机构代码和物品编码等信息共享机制。

第十一条[专家库和检测机构]国家质检总局加强消费品召回专家库建设,遴选具有法定资质的国家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实验室,为消费品召回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第十二条[生产者信息收集分析和召回义务]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消费品质量安全负责,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相关信息档案,主动发布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

生产者应当建立缺陷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制度,主动收集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获知消费品可能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分析,并如实向生产者所在地省级质检部门报告调查分析结 果,确认消费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并按本办法的规定立即实施召回。

第十三条[相关经营者义务] 销售者、租赁者、修理者、零部件生产供应商、受委托生产企业等相关经营者(以下统称经营者)应当向质检部门报告和向生产者通报消费品可能存在缺陷的相关信息。

经营者获知消费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租赁、使用消费品,并协助生产者实施召回。

第十四条[生产者调查分析] 省级质检部门接到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的信息,或通过举报处理等方式发现本行政区域内的生产者生产的消费品可能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通知生产者开展调查分析。

省级质检部门应当自通知生产者开展调查分析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信息系统报告国家质检总局。

生产者应当按照通知要求,立即开展调查分析,如实向通知其开展调查分析的省级质检部门报告调查分析结果。

第十五条[启动缺陷调查条件]生产者在未按照省级质检部门通知开展调查分析的,或者其调查分析结果不能证明消费品不存在缺陷的,生产者所在地省级质检部门应当开展缺陷调查。

省级质检部门应当自启动缺陷调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启动情况通过信息系统报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认为消费品可能存在会造成严重后果缺陷的或者影响较大的,可以直接开 展缺陷调查,并通报生产者所在地省级质检部门。

第十六条[主管部门缺陷调查权]省级以上质检部门开展缺陷调查,可以进入生产者、经营者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调查,查阅、复制相关资料和记录,向相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消费品可能存在缺陷的情况。

生产者应当配合缺陷调查,提供调查需要的有关资料、消费品和专用设备。经营者应当配合缺陷调查,提供调查需要的有关资料。

省级以上质检部门不得将生产者、经营者提供的资料、消费品和专用设备用于缺陷调查所需的技术检测和鉴定以外的用途。

第十七条[缺陷调查报告]省级以上质检部门应当及时分析处理缺陷调查获得的资料信息,并形成缺陷调查报告。省级质检部门开展缺陷调查应当在形成缺陷调查报告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信息系统上报国家质检总局。

第十八条[通知生产者召回]省级以上质检部门调查认为消费品存在缺陷的,或者经确认国家监督抽查、行政案件办理中发现生产者生产的消费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通知生产者实施召回。

第十九条[生产者异议]生产者认为其消费品不存在缺陷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通知其实施召回的省级以上质检部门提出异议,并提供证明材料。收到异议的省级以上质检部门应当组织与生产者无利害关系的专家或检测和实验机 构对证明材料进行论证或技术鉴定,做出确认缺陷调查结果的决定,并将该决定告知生产者。省级质检部门应当在做出决定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信息系统报告国家质检总局。

生产者既不按照通知实施召回又不在本条第二款规定期限内提出异议的,或者经省级以上质检部门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经组织论证或技术鉴定确认消费品存在缺陷的,通知生产者实施召回的省级以上质检部门应当责令生产者实施召回;生产者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消费品,并实施召回。

第二十条[召回计划]生产者实施召回,应当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制定召回计划,并按召回计划实施召回。

生产者应当自确认消费品存在缺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或被责令召回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信息系统备案召回计划。修改已备案的召回计划应当重新备案,并提交说明材料。

生产者制定召回计划,应当内容全面,客观准确,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召回措施的有效性负责。

第二十一条[召回通报] 生产者应当将备案的召回计划同时通报相关经营者。

生产者应当制作并保存完整的召回记录。

第二十二条[召回信息发布]生产者实施召回,应当自召回计划备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报刊、网站、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发布信息,告知消费者消费品存在的缺陷、避免损害发生的应急处置方法和生产者消除缺陷的措施等事项。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统一向社会公布生产者已经确认并备案的缺陷产品信息以及生产者实施召回的其他相关信息。相关省级质检部门应同时转发相关信息。

第二十三条[风险预警]省级以上质检部门可以对消费品进行风险评估,认为消费品缺陷风险较高,可能导致严重的产品安全事故,同时不能依照本办法实施召回的,应当向社会发布消费预警信息。

第二十四条[召回措施]对实施召回的消费品,生产者应当及时采取修正或者补充标识、修理、更换、退货、退款等措施消除缺陷或降低、消除相关风险。

生产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消费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

第二十五条[召回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报告]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向所在地省级质检部门提交召回阶段性报告和召回总结报告。

省级质检部门应当将召回阶段性报告和召回总结报告通过信息系统上报国家质检总局。

第二十六条[召回实施情况监督]生产者所在地省级质检部门应当对召回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未按照本办法实施召回的,责令生产者改正。

第二十七条[违规处置]违反本办法规定,由省级质检部门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附则]下列消费品不适用本办法:

(一)服务类产品,但提供服务时使用的产品除外;

(二)用作商业展示的产品;

(三)过境产品、转运产品、专供出口产品;

(四)汽车产品;

(五)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产品;

(六)军工产品;

(七)烟草及烟草制品;

(八)农药制品;

(九)印刷品、记录媒介复制品;

(十)土木与建筑物,但土木与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除外;

(十一)其他法律法规作出专门规定的产品。

篇7: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全文

我国是玩具生产和出口大国, 玩具行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美国和欧盟地区的玩具产品主要来源于我国。近些年来, 我国生产的玩具产品在国外不断遭遇召回或撤架等事件。现就美国和欧盟等部分国家对我国生产的玩具产品的召回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1.美国召回我国生产的玩具情况

我国是美国重要的消费品来源地。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简称CPSC) 一项报告显示, 自1997年开始, 每年在CPSC管辖权限内由我国内地及香港地区进口至美国的消费品总量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 同时我国也是CPSC组织实施的产品召回次数最多的国家, 尤以儿童玩具的召回次数居多。

美国CPSC每年对玩具召回次数情况如下表所示 (2009年数据截止到6月30日) :

中国产玩具及儿童用品在美国的召回情况如下表所示:

召回产品存在的危险情况有:起火、电击、烧伤、窒息、勒束、割伤等;对消费者的伤害形式包括烧伤、烫伤、电击、中毒、外伤等病症。

通常采取:停止使用, 联系经销商免费修理、退货、更换等召回措施。

2.欧盟召回我国生产的玩具情况

我国是输出到欧盟消费品的主要国家, 也是被欧盟“非食品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 (RAPEX) ”通报为危险或不安全产品比例最高的国家, 其中, 儿童玩具及用品是对我国采取限制措施的主要产品之一。下表所示为欧盟各年召回儿童玩具及用品的情况 (2009年数据截止到6月30日) :

由我国出口到欧盟的消费品中, 玩具被召回的比例占召回总比例的50%以上。下表为我国产儿童玩具及用品在欧盟被召回的情况:

被召回的玩具产品存在的危险情况有:窒息、化学成分超标、外伤等。

欧盟要求成员国主管部门对涉及不安全产品采取主动或强制性的召回、撤架、消费者警告、禁止销售、停止进口等限制性措施, 不仅制造商要承担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中国制造”的声誉也受到不小的负面影响。

推进玩具召回制度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将本年度确定为“质量和安全年”,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 可以说, 重视产品质量, 关注人民健康和安全, 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立和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是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和公共安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而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关注儿童健康和安全, 建立和实施儿童玩具召回管理制度, 是保护我国少年儿童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需要, 更是政府乃至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 应当真正落实和切实抓好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不断完善召回制度及配套办法, 使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 为此, 应努力搞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与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相配套的工作机制

任何一项制度建立后, 只有同时确立与之配套的工作机制和执行机构, 才能保证该项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消除产品安全隐患, 保障公众利益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制度, 因其涉及公众利益和人身安全, 因此, 来不得半点疏忽和懈怠。我国建立和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时间不长, 需要摸索和积累各方面经验, 应当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有益方法, 保证缺陷产品召回管理过程中每个环节的科学、公正及其权威性。为此, 应当积极促使法律位阶更高的《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早日出台。同时, 建立相对独立、具有比较集中和完善的执法、检查能力、层级较高的工作机构, 保证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真正发挥其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公众利益的作用。

2.建立保障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撑体系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消除产品安全隐患, 保障公众利益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制度, 是利国利民的好制度。为使这项制度既能实现保护民众安全和公众利益的目的, 又能保护生产经营企业的合理利益, 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维护企业正常生产和市场经营秩序, 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单靠法规条文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有保障该制度科学、公正实施并能够得出权威性结论的完善、配套的技术支撑体系, 并具有先进、可靠的实验、检测手段。目前, 国外许多实施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的国家都有用于和支持开展缺陷调查、风险判定等环节工作, 有相对独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实验、检测机构, 以保证该制度独立、公正地开展。因此, 在我国建立和实施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的同时, 应考虑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实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

3.完善相关技术标准, 消除产品缺陷, 保证产品安全

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是在法律制度上规范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国家履行缺陷召回管理职责的工作机构及有关人员行为的制度, 通过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 纠正因产品设计、制造、指示等方面存在缺陷而造成对人身和财产损害的可能性, 消除安全隐患。在具体实施和操作中, 除应有法律制度保证外, 还应有科学、可靠的实验、检测手段作技术支撑, 而要达到科学、可靠的实验、检测目的, 仅仅具有可靠、完备的实验设备是远远不够的, 更主要的是要有科学、实用的技术标准为依据, 有可靠、有效的方法作保证。我国虽然在不断完善关于产品安全方面的标准, 但与国外许多国家特别是较发达的国家相比, 产品安全标准技术指标要求仍然偏低, 尚有许多需要补充和修改的技术标准内容, 特别是在产品缺陷的风险评价标准、风险判定等级标准、风险防范导则以及缺陷召回程序化文件等涉及缺陷产品召回及监督管理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甚至需要填补我国在这些标准方面的空白。

4.加大法规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重视产品安全意识

提高生产者、经营者乃至全社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 消除因产品缺陷造成可能伤害的隐患, 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除通过制定实施法律制度和依靠标准及实验检测手段外, 提高全民重视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氛围, 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关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使纠正和防范缺陷可能带来危险和伤害的行为成为全社会积极主动的自觉行动, 产品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产品安全问题才能得以解决。而提高全民、全社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 加强法规宣传和安全常识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此, 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 加大对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教育的宣传力度, 真正做到产品质量有制度保障, 有部门监管, 有人民关心, 有宣传说话。

5.加强教育, 提高生产企业对缺陷产品主动召回的自觉性

生产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负责任, 因此, 生产企业是实施缺陷产品召回的责任主体。当生产企业获知其生产的产品可能存在导致人身或财产损害的缺陷时, 应自觉主动地对其产品展开缺陷调查, 确认存在缺陷时应主动召回缺陷产品。由于我国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时间不长, 部分企业对缺陷产品实施主动召回尚不能成为部分企业的自觉行为, 个别企业甚至存有侥幸心理, 隐瞒产品缺陷事实或不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缺陷召回等, 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 需要加强对生产企业进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及国家有关政策的宣传教育, 使其正确理解和认识执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必要性, 重视产品质量及安全, 牢固树立对产品质量负责, 对人民利益负责的思想, 真正把对缺陷产品实施主动召回作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 使企业成为重质量、有诚信、负责任、敢担当的企业。

当然,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建立的时间尚短,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任重而道远, 需要政府部门、生产经营企业、广大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认识、关心并理解这一利国利民、保民平安的制度, 真正发挥其法律作用, 把好后市场的大门, 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状况达到更高水平。

篇8: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全文

明确生产者是召回第一责任人

征求意见稿第四条明确规定:生产者是缺陷消费品的召回主体。作为召回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生产者的首负责任有助于督促其筑牢第一道“质量安全防线”。征求意见稿还对生产者信息收集分析报告义务、自行开展缺陷调查上报、接受主管部门监管、生产者异议申诉、备案召回计划、上报召回总结报告等情况,在不增加企业额外义务的原则下做出了明确规定。

结合《缺陷汽车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工作实际情况,征求意见稿还将经营者、零部件生产供应商等纳入到责任链条中:销售者、租赁者、修理者、零部件生产供应商、受委托生产企业等相关经营者(以下统称“经营者”)应当向质检部门报告和向生产者通报消费品可能存在缺陷的相关信息。经营者获知消费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租赁、使用消费品,并协助生产者实施召回。

不仅是国内生产的产品,进口产品在召回上也因本次征求意见稿享受到了“国民待遇”。此外,征求意见稿第三条规定的生产者范围,还包括从中国境外进口消费品到中国境内销售的企业。

召回范围将实施目录管理制度

按照风险管理原则,征求意见稿规定,将根据消费类产品存在伤害及安全隐患的风险情况,对消费品召回实施目录管理。实施召回管理的消费品目录由质检总局制定、调整。

目录管理制度改变了我国现行的根据不同产品分别制定单一的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立法模式,将儿童用品、电子电器产品在内的一般消费品都纳入召回管理范畴,并实行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召回程序,从而节约了立法资源和行政资源。

征求意见稿还划定了消费品范围除外规定项,规定服务类产品(提供服务时使用的产品除外);用作商业展示的产品;过境产品、转运产品、专供出口产品;汽车产品;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产品;军工产品;烟草及烟草制品;农药制品;印刷品、记录媒介复制品;土木与建筑物,但土木与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除外;其他法律法规做出专门规定的产品等11类产品不适用征求意见稿。

缺陷信息集中分析处理共享

信息是缺陷产品召回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将多种渠道收集的缺陷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处理,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进行缺陷判定。征求意见稿体现了这一立法精神,其第八条规定,质检总局在现有国家缺陷产品召回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消费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负责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发布和共享有关信息;第九条规定,省级质检部门在本辖区内负责组织收集、处理消费品缺陷、投诉等信息,并及时将可能涉及产品缺陷的信息通过信息系统上报质检总局。质检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机构负责收集、汇总与消费品有关的缺陷、伤害、国外召回等信息,并及时进行分析,发现消费品可能存在缺陷的,应及时向质检总局报告。

征求意见稿第十条规定,质检总局应当建立消费品的强制性标准、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督检查、执法打假、投诉举报、风险监测、产品三包、产品伤害监测信息、组织机构代码和物品编码等信息共享机制。

实行二级监管模式

征求意见稿赋予省级质检部门对各行政区域内消费品召回管理权,同时强调了质检总局的统一组织协调性。规定了质检总局在重大事项上的监管权,对消费品可能存在造成严重后果缺陷或跨区域的,质检总局可以直接开展缺陷调查。

对于“不合作”的生产者,征求意见稿也有明文规定,应该召回但未召回的,由通知生产者实施召回的省级以上质检部门责令生产者实施召回。

征求意见稿第十五条规定了启动缺陷调查的条件:生产者在未按照省级质检部门通知开展调查分析的,或者其调查分析结果不能证明消费品不存在缺陷的,生产者所在地省级质检部门应当开展缺陷调查。质检总局认为消费品可能存在会造成严重后果缺陷的或者影响较大的,可以直接开展缺陷调查,并通报生产者所在地省级质检部门。

对于消费品缺陷风险较高,可能导致严重的产品安全事故,同时又不能实施召回的,征求意见稿规定,省级以上质检部门可以对消费品进行风险评估并向社会发布消费预警信息。

强调加强召回工作技术支撑

缺陷产品召回必须具有很强的技术手段。征求意见稿第七条明确规定,质检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机构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承担消费品召回的具体技术工作。省级质检部门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机构按照省级质检部门的规定,承担本行政区域内消费品召回的具体技术工作。第十一条规定质检总局加强消费品召回专家库建设,遴选具有法定资质的国家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实验室,为消费品召回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消费品召回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进,将在维护公共安全、维护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关链接

目前,我国消费品召回范围和召回数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2014年美国共实施消费品召回296次,涉及产品数量4781.56万件;欧盟共实施消费品召回2087次;日本共实施消费品召回89次,涉及数量550.18万件;我国共实施消费品召回72次,涉及数量425.5万件。

篇9: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全文

从2004年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2012年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到今年1月1日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我国的汽车召回制度跨上了行政法规的台阶, 但上述汽车公司在某车召回问题上解决的不彻底, 又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落后与不完善, 构建完善缺陷汽车召回法律制度, 我们还需更加努力。

一、缺陷汽车召回制度概述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是指汽车制造商或进口商按照法律规定, 对那些因设计或制造方面的原因在某一批次、型号、类别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或者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汽车, 由汽车制造者先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然后发布召回声明告知召回这些存在安全缺陷的汽车, 并选择修理、更换、收回等方式, 从而消除汽车产品带来的危险。

需要明确的是, 召回并不等于退换。退换的条件是产品缺陷极其严重、质量极其低劣、采取其他措施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消除影响, 纠正错误。召回可能会得到退换, 但也可能是局部的维修或者改造, 部分零件的更换, 但也有可能产品本身并无缺陷问题, 制造商为了消费者的利益或者以更好的消费体验为出发点, 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品质与说服力而进行的产品召回。

二、我国缺陷汽车召回的现状

我国《缺陷汽车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对汽车厂商的信息报告义务、缺陷调查及召回实施程序、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等相关内容予以细化, 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以满足监管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缺陷产品召回法规的空白和不足, 但依然不够。

(一) 缺乏专门的立法

在国外, 各国都有专门的汽车基本体系的法律, 专门规范汽车市场行为规范与秩序, 而我国却缺少这种规范性的法律体系, 有关产品召回方面的法规也只是分散在部分现行法律中, 如《产品质量法》,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产品质量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上法律法规的位阶相对较低, 威慑力不够, 产品召回法律制度落后, 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品召回制度。

(二) 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 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 监管企业的产品质量亦是政府的职责。在缺陷汽车的召回中, 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其监管职责, 确保产品召回的有序进行, 这就需要对政府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作出明确规定。但目前在我国, 关于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仅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中规定, 质检总局负责全国产品召回管理工作, 各级质检局在权责范围内负责监督,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协同质检总局开展缺陷产品召回的有关管理工作, 并未对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各自职责范围”进行详细界定。这样虽然形成了多部门相互协作的监管格局, 但却缺乏明确的部门职责和具体的分工范围, 在汽车召回的实施过程中, 很可能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 影响召回的效率。

(三) 配套措施不完备

缺陷认定机构不完备。目前国家承认的鉴定机构仅有20所左右, 且仅有极少数达到国家级检验水平, 面对我国庞大的汽车市场, 仅这几个检验机构显得也太捉襟见肘了;另外, 检验机构必须先经过司法诉讼途径才能对外开放, 而且必须有法院对样品的司法鉴定, 否则该机构的检测则为无效;再加上汽车构造复杂, 检验程序繁琐, 要求先进的检验设施, 而我国的检验设备、检验标准落后, 即使出现问题也无法及时检验出来, 加之检测结果的得出需要较长时间, 大大降低了检测的效率。总体上说, 汽车召回制度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备。

三、构建完善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完善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能够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 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借鉴欧美国家汽车召回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 对我国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快立法进程, 增设环保法相关规定

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武器。要构建完善的汽车召回制度, 必须要有配套的法律体系作支撑。

首先, 将规范汽车召回的行政法规提高到国家法律的位阶上来, 提高汽车召回法律的权威性。对缺陷汽车的召回、汽车厂商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相关不作为行政单位的行政责任予以规范, 增加惩罚性赔偿法律规定, 提高汽车召回的成本, 更好地约束汽车企业的行为,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 因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是有目共睹的, 环境保护被世界各国列为汽车达标检测的重点, 在完善汽车召回法律体系建构时, 应当将环保是否达标纳入到汽车召回范围之内。

(二) 明确政府职责, 健全政府管理体制

美国、日本等国家负责缺陷汽车召回的主管部门及其法定职责, 在其国家立法中都有明确规定, 而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中对于负责汽车召回工作主管部门的规定是很笼统的。

要想提高汽车召回的效率, 必须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 健全管理体制。可以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汽车召回工作的国家机构, 明确规定该部门的具体工作范围、工作内容, 以便发生召回事件时, 能够及时妥善处理消费者对汽车缺陷的投诉, 在汽车召回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并在事后对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处理, 使我国的消费者在遇到汽车缺陷问题时, 能够明确自己维权路径, 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 完善配套措施, 构建完备的召回机制

构建完备的汽车召回制度配套措施, 首先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 客观、公正地评估汽车产品缺陷, 使评估结果更具中立性、权威性;其次, 建立完善的简易召回程序、专门针对那些缺陷认定无异议的召回, 提高召回的效率;再次, 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监督机制, 对缺陷的发现、信息的曝光、公告召回等及时向公众公布, 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 规范行业协会及消费者组织, 鼓励和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与召回的改进;最后, 完善汽车召回保险制度, 减少销售者的经营风险。

四、结语

我国缺陷汽车召回制度起步较晚,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为我国缺陷汽车的召回提供更为明确的法律指引, 但我国的汽车召回制度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构建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中国汽车召回制度, 从而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我们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郗伟明.论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缺漏及民事责任完善[J].当代法学, 2015.3.

[2]朱晓聪.论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构建[J].法制与社会, 2011.3.

[3]张云.我国缺陷产品立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篇10:论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我国在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过程中, 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和特色做法, 制定一部普遍适用的缺陷产品召回法, 对产品召回制度的原则、召回标准、召回程序和法律责任做出法律上的具体规定, 以保证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权威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 来保障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贯彻实施, 以更好的保护广大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一、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立法原则

缺陷产品召回立法的原则是制定整个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基础, 是贯穿于整个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当中的, 直接决定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的指导性纲领, 也是指导产品召回执法的重要依据。

1. 公共安全原则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地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短,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 人们对于公共安全的需求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强烈。缺陷产品召回是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 不但召回的对象涉及广大公众, 而且召回的内容、方式、程序等等都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公共安全, 维护整个缺陷产品市场的安全与稳定。不论是主管召回的行政部门, 还是负有召回责任的制造商和进口商, 也不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 需要召回的缺陷产品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 只要是按照缺陷产品召回立法召回缺陷产品的, 就必须符合公共安全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将公共安全原则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既是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也是进一步融入世界、与国际发展规则接轨的需要。

2. 诚实信用原则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要求企业应当符合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 在发现自己的产品存在缺陷的情况下, 主动进行召回, 将已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缺陷产品的潜在危险及时消除, 或将其危害尽可能缩小。

3. 强制召回原则

我们知道, 对企业来说, 一般为自身的长远发展会主动召回产品。但是产品召回又是一项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财力的事情, 这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够承受得起的。有的企业由于实力不足, 可能一次产品召回就会使自己永无翻身之日, 甚至可能导致破产。因此, 有的企业在对是否召回进行权衡后, 必定会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当企业在选择不召回时, 法律强制则为必需。缺陷产品召回立法必须设定强制召回原则, 一旦发现缺陷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而企业又不主动召回时, 政府主管部门就要及时启动指定召回程序, 阻止缺陷产品的损害的发生或进一步扩大。

4. 保护弱者原则

保护弱者原则又称为“向弱者倾斜原则”。这一原则是把消费者当成经济上的弱者, 把经营者当成经济上的强者, 从保护弱者的利益出发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资产阶级经济学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思认为:“制造者凌驾于消费者至上, 使消费者接受生产‘指示’的现象是不正常的, 应坚决予以纠正”。

二、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概念设计

构建召回制度, 首先应对一些重要的概念进行界定,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产品缺陷”的定义。界定产品缺陷不仅要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又要关注消费品的外在特性;既要考虑产品质量的共性要求, 又要符合不同产品的差异性特征。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1. 生产商提供的产品应符合健康、安全、环保的要求

不论是生活消费品还是生产消费品, 都应当对其最终使用者是健康的, 并且不能存在威胁其健康的潜在隐患, 特别对生活消费品更是如此。安全要求是指消费者不因使用商品而对其本身或周围环境存在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此外, 产品虽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 然而, 由于使用这种产品给环境带来破坏, 当然破坏的效果可能是立即显现, 或是在将来某一时候显现, 这也应当认定产品存在缺陷。

2. 产品存在缺陷的发源地是在生产环节, 而不是在流通环节

产品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在研发设计或制造工艺上产生, 说明产品的缺陷是根本性的。在流通阶段出现的问题, 比如, 因运输中的偶然因素造成商品毁损, 不能认定其为缺陷;再比如, 由于产品销售地或消费群或使用地的某些技术参数等因素并不是生产商所注明的而出现的问题, 也不能认定存在产品缺陷, 简单的例子是不同国家的基本民用电压值不同给电器的使用造成的不便。

3. 产品缺陷应具有统一性

在消费市场, 消费者也有可能买到有缺点的商品, 或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产品的问题, 但是, 这些个别的、偶发的、出现此件而并不必然出现在彼件商品的情况不能认定产品存在缺陷。只有商品的缺点是共性的、必然的, 出现在此件且必然出现在彼件上, 才能认定为产品缺陷。

4. 确定产品缺陷还应考虑不同产品的行业标准

产品缺陷的认定应建立在产品的行业标准上, 脱离事先存在的为行业共同认可的行业标准, 来界定产品缺陷是不科学的, 也是难以让市场和生产企业接受的。确定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对于召回制度来说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 没有正确的定义和界定, 召回制度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召回程序设计

召回程序参照美国产品召回程序, 结合我国的实际, 又根据生产企业对待缺陷产品的不同态度, 笔者认为, 产品召回程序可以采用下列两种召回程序:

1. 特殊程序, 主要针对诚实自律的企业

当企业发现其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存在缺陷时, 主动向监管机构报告, 自愿并有能力采取措施迅速召回缺陷产品, 将缺陷产品对消费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企业坦诚地邀请监管机构监督其召回过程, 召回结果使监管机构满意。这种情况下, 召回制度令其进入特殊程序, 监管机构主要是与企业密切配合, 保证召回的迅速有效完成, 而避免对公众报告产品缺陷的信息和企业的召回行动。

2. 一般程序, 主要针对召回缺陷产品的一般情况, 包括以下步骤:

(1) 缺陷产品报告。制造商自身发现或者根据销售商、进口商、租赁商、修理商, 买主的信息反馈认为产品可能存在缺陷, 应当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并以有效方式通知销售商暂停销售该产品。另外, 报告人也可以是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修理商、买主、其他单位和个人。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应符合召回制度的要求或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在这里要注意, 提出报告并不能认定该产品存在缺陷, 也不等于说明生产商承认产品的缺陷, 因而, 监管机构不得披露报告的内容。

(2) 监管机构评估报告并最终确认产品缺陷。监管部门在收到报告后, 应组织专家对该产品进行调查、检验和鉴定, 来确定是否存在缺陷, 产品的缺陷程度如何, 生产商应负什么样的责任。认定产品缺陷包括缺陷的形式、进入市场的缺陷产品数量、伤害发生的可能性等, 确定产品缺陷程度需要依据产品缺陷危害评级标准, 在认定的产品缺陷的级别上确定召回等级。在监管机构对一系列问题做出结论时,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要对生产商留有申辩的机会。

(3) 制定召回计划。评估报告和确定召回级别的是监管机构, 而制定召回计划的是生产商。生产商在收到监管部门的召回结论时, 应立即着手制定召回计划, 在召回计划中, 企业要收集关于产品缺陷的所有信息, 进一步确定缺陷产品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入市场, 累计进入市场的缺陷产品的数量、累计使用人数、产品召回方式与安排, 或者缺陷产品维修方式等等。

四、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配套机制设计

1. 制定产品质量检测认定标准

目前, 国外许多的问题产品之所以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入我国市场, 国外大量的产品召回之所以不包括中国国内大量的问题产品之所以造成事故之后而没有麻烦, 就是因为我国现在还没有制定出一套统一而严格的产品质量检测认定标准。只有制定出了我国自己的产品质量检测认定标准, 才谈得上对问题产品进行判定和处罚, 使厂商强制召回。

2. 建立权威的检测机构

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适用于“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汽车产品生产、进口、销售、租赁、修理活动的人员”, 因此, 需要有一个公正、权威和独立的常设机构来对产品的质量缺陷进行检测和认定, 以此明确区分产品的“系统性缺陷”与“偶然性缺陷”。

3. 召回保险的设立

从保障范围来看, 专门针对召回风险设计的产品召回保险综合考虑了企业在产品召回过程中可能承担的各种损失费用, 因此, 可以为保单持有人提供更为周全的保险保障。通过这种保险, 使得商品的提供者, 尤其是生产商, 在面对产品安全突发事件时不仅能得到资金支持, 还能得到专业的应急策略指导。以正确、高效的方式面对来自公众, 政府、乃至销售链中各个环节的问题, 以较低的、可预见的成本避免危机, 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总是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发展, 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发展,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产生也不例外。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作为一项新生的法律制度, 要得到全面建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与许多既存的法律制度及政府管理体制方面密切相关。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上应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 结合我国本土国情和现实需要, 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缺陷产品召回立法的成功经验, 构建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完整体系, 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从一开始就站在世界的前列, 进而实现对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完善保护。

摘要:美国首创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得到了诸多发达国家的纷纷效仿或借鉴, 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刚刚起步, 全面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仍未建立起来。我国在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过程中, 应结合具体国情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系统构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体系, 以保障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权威性, 更好地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关键词: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文琦.产品责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2]张严芳.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3]张庆, 刘宁, 乔栋.产品质量责任法律风险与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4]蒋辰昕.试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 .

上一篇:作文 我学会了土豆丝炒肉下一篇:写小白兔的说明文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