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概况

2024-05-01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概况(精选8篇)

篇1: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概况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概况

引进形式:

1、以技术入股或投资的形式在本市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成果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经济实体。

2、用先进科学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条件,与本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等进行合作研究或建立合作研究开发基地。

3、在本市企业和市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单位,受聘担任科研带头人或高级管理职务。

工作平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商业金融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吸纳到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和特长的岗位,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1、引进人才领衔市重大科技项目的,可聘其担任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管理、人事安排、经费支配等方面享有相对自主权,也可根据需要为其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

2、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引进的人才,可聘其担任重点学科首席教授或研发机构首席研究员,在团队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3、引进人才可担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中级(中层)以上的领导职务(外籍人士担任法定代表人的除外),可担任本市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

资金扶持:

1、对来枣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且其项目具 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国际领先、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良好市场潜力和产业化条件的,给予50万元—2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对符合国家“千人计划”和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才条件的,给予100—3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引进人才以其专利、专有技术出资入股的,科技成果作价经认定验资后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

2、从事符合本市重点发展领域的科技开发项目,由高层次人才控股或拥有不低于20%股权的企业,经论证和审核,根据其项目的投资需求,可由政府提供50—200万元的科研启动资金,并引导风险投资公司给予最高可达500万元的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比例最多不超过项目实际投资总额的30%。

3、对具有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向银行申请项目贷款的,给予两年期内200万元贷款额度以内的贷款贴息补助。

4、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给予人才的各项资金补助为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和有关科技专项资金,对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两院”(含外籍院士)等顶尖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的,直接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

生活保障:不断完善配套政策,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努力做到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服务到人,使他们能够全力以赴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用人单位可参照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前的收入水平,一并考虑为其支付住房(租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配偶生活补贴等,协商确定引进人才的合理薪酬。对企业引进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可实施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到事业单位工作的,不受现行编制、工资总额和岗位职数限制,可实行绩效工资;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可按照贡献大小给予本人工资2—5倍的特聘岗位津贴。在枣庄工作期间,引进人才在境内工资收入中的住房补贴、安家(搬迁)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等,可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进境合理数量的生活自用物品和少量科研、教学物品,可免征进口税收。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的

意见》的通知

枣办发〔2014〕28号

各区(市)党委、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市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大企业,枣庄军分区:

《关于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的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枣庄市委办公室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12月1日 关于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的意见

为抢抓省委、省政府关于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更好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就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

当前,枣庄正处于城市转型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入推进城市转型战略,促进经济快速隆起发展,关键在于破除人才瓶颈制约,集聚一批能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坚持政策引领、服务大局,坚持聚焦高端、引育结合,能够有效吸引高层次人才向枣庄聚集,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从2014年起,力争用五年时间,在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面向海内外引进培养1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和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使我市高层次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枣庄人才竞争优势。

二、工程体系

枣庄英才集聚工程,重点支持产业创新类、科技创业类和学术研究类人才。其中产业创新类、科技创业类侧重支持产业人才,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通过人才链整合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形成高端人才引领优质项目、优质项目 聚集高端人才的良好格局。学术研究类侧重支持各类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引进培养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学术创新和共性技术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一)产业创新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等我市转型发展重点领域,计划支持50名左右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形成50个左右的创新团队。

(二)科技创业类。计划支持40名左右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我市创办科技企业的领军人才,形成40个左右的创业团队,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人才企业。

(三)学术研究类。计划支持10名左右主持重大课题任务、领导重点学科建设、研究成果有重大创新和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三、标准条件和支持政策

(一)产业创新类

标准条件:领军人才产业创新业绩显著或有较大创新潜力,主持重大产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或领衔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或领导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团队结构合理,合作紧密,其技术研发方向处于国内产业发展前沿,研发成果处于省内外同行业领先或先进水平,成果产业化有明确的技术路线图,是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或能填补市内技术空白领域、较大程度推动我市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能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入选的每名产业创新人才及团队,给予50万元—200万元的经费资助。包括:(1)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启动支持经费50万元;成果落地转化成功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2)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后,再给予一次性补助100万元。

(二)科技创业类

标准条件:创业人才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海内外创业经验或知名企业中、高级职位管理经验,是创业企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团队结构合理,合作紧密,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战略,能够填补省内空白或引领市内相关产业发展,技术成熟并已进入开发阶段,有明确的产品线和市场目标,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对入选的每名科技创业人才及团队,给予50万元—300万元的经费资助。包括:(1)创业人才创办企业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或省外“千人计划”、“特支计划”专家来我市创办企业的,给予创业启动资金100万元;其他创业人才,给予创业启动资金50万元。(2)获得创业投资机构以货币形式投资的,按创业投资机构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投资支持,最高金额为100万元。(3)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后,再给予一次性补助100万元。上述政策可叠加享受。

(三)学术研究类

标准条件:在自然科学及文化、教育等社会科学领域内取得重要成就、作出突出贡献,且具有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具备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泰山学者” 潜力,课题研究方向有重要创新前景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对入选的每名学科(学术)带头人,给予科研补助资金30万元,分3年拨付,重点用于课题研究、科研设备购置、学术交流合作等用途。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泰山学者”后,再一次性发放补助100万元。人选所在单位应予适当配套资金支持,具备条件的可遴选配备若干名年龄、知识技能结构合理的人选组成团队。

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给予人才的各项资金补助为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和有关科技专项资金。对全市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领军人才及团队,经认定,可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给予特别支持。对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含外籍院士)等顶尖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的,直接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支持政策与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暂行规定》(枣委〔2010〕83号)和《枣庄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办法》(枣办发〔2010〕19号)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四、管理评估

(一)实行绩效评估。工程入选者统一作为“枣庄英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库管理服务,管理期为3年。工程人选入选后,与用人单位(园区)签订工作合同,约定产业化时限和效益目标。市主管部门组织评估,据此拨付次年经费;管理期满后,进行期满评估,对评估优秀的,报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提供后续支持,评估不合格的取消相关称号,按规定收回所拨经费。

(二)实行动态管理。工程人选公布后超过3个月未正 常开展工作、本人表示不再担任、经评估认定为不合格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资助扶持的,取消人才称号,停止其相关待遇,按规定收回所拨经费并追究用人单位责任。对在人才团队管理服务中出现重大问题、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用人单位,要限期整改,整改期间停拨经费,问题严重的取消申报枣庄英才集聚工程资格。

(三)强化日常监督。建立项目跟踪监督制度,市主管部门要及时掌握人选工作情况,并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人选工作情况进行抽查监督和动态监测。

(四)加强资金监管。用人单位作为项目申报主体,要落实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强化审计监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市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经费拨付和使用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五、配套服务

(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枣庄英才给予优先支持,在项目立项、政府采购、科技项目、专项培训、分配激励、居留落户、子女入学、家属安置、医疗保健等方面,按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暂行规定》(枣委〔2010〕83号)予以落实保障。

(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各类平台载体建设力度,优先支持枣庄英才所在企业申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按照市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枣政发〔2013〕10号)有关规定给予专项补助。

(三)各级各部门要大力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对落户本区域的枣庄英才及所创办企业,给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办公场地、创业辅导、创业培训等方面的配套支持,降低创业成本。

(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投融资服务,引导投资机构对枣庄英才项目跟进投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给予重点倾斜,注重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给予枣庄英才及所创办企业相应支持。

(五)各企业、园区等用人单位要发挥引才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要大胆创新用人制度,允许枣庄英才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兼职流动,支持枣庄英才在科研立项、团队组建、经费使用、薪酬分配、评估激励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

六、组织实施

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以及部署申报、制定评审规则、监督检查等工作,并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市财政局负责资金预算监督等工作。市有关部门根据分工负责受理申报、组织评审、考察复评、日常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产业创新类和学术研究类,由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有关领域主管部门配合。科技创业类,由市人社局负责组织实施,市科技局配合。需另外开辟新的项目计划的,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的申报、遴选、管理、评估等工作所需经费,由市各主管部门编制预算,市财政予以统筹安排。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支持企业引进培育人才的若干规定

枣办发[2015]27号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有效破解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要素制约,鼓励企业加快引进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定。

1、支持企业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鼓励企业与市外、海外科技领军人才联合创办企业,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实施的创业创新项目,经评审优先纳入枣庄英才集聚工程,分别给予50—3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

2、鼓励企业引进使用海外人才智力。对企业自行聘请的外国专家项目,报人社部门备案认定后,由同级财政给予5000元的经费补助。对经批准认定的省级以上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市财政给予5万元建设补助,分五年发放。

3、支持企业引进急需紧缺基础人才。对企业全职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以发布的专业目录为准)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一批大学毕业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在职在岗、在我市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承诺服务3年以上),由同级财政按照每月20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人才津贴,年底一次性发放,连续发放三年。

4、支持企业培养开发技能人才。对企业技能人才取得国家职业证书三级(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由同级财政补贴50%的评审鉴定费。

5、支持企业建设人才平台载体。对当年新认定的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科技孵化器、技师工作室(站)等人才载体及创新研发平台,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级50万元、省级2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6、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共建平台、人才培养等产学研合作并取得实际成效的,支持申报“山东省科学院—枣庄”产业技术研发联合基金项目,经评审,择优给予项目扶持。

7、开展“人才工作先进企业”评选表彰。对重视人才工作、人才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各类人才作用发挥较好的企业,由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才工作先进企业”,并给予10万元奖励。

本规定支持的企业范围为在枣庄市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不含中央和省属驻枣企业)。符合多项支持政策的人才,其补助资金按照就高原则,不重复享受。

本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

篇2: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概况

2014济南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公告

为适应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需要,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根据《济南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规定》(济政发〔2009〕13号)及《关于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倍增计划的意见》(济厅字〔2012〕15号)精神,济南市2014年继续面向海内外引进第八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将有关申报工作事宜公告如下:

一、引才重点

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的创新科技型人才和产业领军型人才;能够支撑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的急需紧缺高端人才。

二、申报类别

人选分创业人才、创新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三类。创业人才是指在济南已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引进到济南企业或市属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是指以团队形式来济南从事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

三、申报条件

申报人选应在2011年1月1日以后来济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其中创新人才在2014年10月31日前应在岗工作满1年, 创业人才在2014年10月31日前注册创办企业。人选符合《济南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规定》及以下条件:

(一)高层次创业人才

1、初创式创业人才。申报人具有海内外成功创业经验或曾任国际知名企业中高级职务,为在济创办企业的主要创办人且为控股股东,创业项目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基础。

2、嫁接式创业人才。申报人拥有国际先进科研成果和核心技术,入股驻济企业且所占股份不少于30%,担任项目负责人及以上职务,每年能够在济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二)高层次创新人才

1、技术专家型创新人才。申报人受聘担任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负责人,每年在济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对于引进技术专家型创新人才的企业,原则上要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且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或纳税在500万元以上。

2、管理型创新人才。申报人受聘担任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在济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申报引进管理型创新人才的企业,为规模以上企业或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

(三)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

创新创业团队具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和研究开发目标,符合济南市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突破重大技术问题的持续创新能力或成果转化能力,项目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前景。团队应由1名领军人才和不少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知名品牌

于2名核心成员(指与团队领军人才同时引进的人才)组成,成员间已有合理专业结构和职责分工,可稳定合作3年以上。团队领军人才符合《济南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规定》的基本条件与《关于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倍增计划的意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条件,且能够引领产业发展走在国际国内前沿。其中,创新团队引进后须在济连续工作时间3年以上,团队成员每年在济工作时间均不少于9个月。创业团队领军人才为企业主要创办人,领军人才及核心成员均须持有公司股份,且股份总额不低于公司总股本的50%,其中,领军人才持企业股份总额不低于30%。

对县(市)区园区企业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可适当放宽条件。

四、主要扶持政策

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按照《济南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规定》和《关于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倍增计划的意见》,相应享有创新创业资金资助、安家补助、出入境、户籍办理、工商税务、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相关政策待遇。主要有:创业人才可享受50—3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创新人才可享受最高50万元的科研经费和每月最高1万元的工作津贴;创新创业人才可享受最高100万元的安家补助。对于一次集中引进的创新创业团队,可获得最高500万元经费支持。

五、申报方式与时间

篇3: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概况

“十二五”时期, 加快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卫生部门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在医改新形势下, 政府部门和全社会人民日益重视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 因此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决定卫生信息化建设成效的第一要素, 现对国内外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发展以及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加以综述, 以期为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公共卫生信息学概述

1995年美国首次提出公共卫生信息学是系统地把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研究、学习中的科学[1]。公共卫生信息学是一个综合了公共卫生、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科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复合型学科[2]。其核心是信息, 即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设计、搜集、整理、传输、存储、共享卫生信息, 最后使居民知晓、理解和应用信息[3], 最终实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公共卫生信息学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 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则是培养、锻炼高素质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发展现状

自提出公共卫生信息学的概念以来, 英美等国相继开始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研究, 目前已取得很大进展。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主要包括知识领域、能力要素两方面。

2.1 知识领域

知识领域主要包括公共卫生学、信息学、工程学、社会科学和管理学五大类学科, 这些学科之间相互交叉, 相辅相成, 共同为公共卫生业务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持。参考澳大利亚卫生信息学知识体系架构[4], 划分公共卫生信息学包含的学科知识要素, 如图1。

每个学科的一个分支都可以作为公共卫生信息学的一个领域来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中选择三个国内应用较少的分支进行举例说明, 它们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可用性研究、信息科学中的本体学研究和社会学中的伦理学研究。可用性是指建设公共信息系统时需从有用性、适用性、满意度三方面评估信息系统是否能够高效率、高效益地完成目标[5]。如对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可用性研究中有用性评估, 指评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是否具备基本功能模块、管理模块、育龄妇女保健模块、儿童保健模块、传染病管理模块、慢性病管理模块等必备的功能模块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与管理;适用性评估是指评估医务人员是否容易学会使用该系统和运用该系统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以及该系统帮助医务人员规避与改正错误的能力;满意度评估是评估医务人员对该系统的接受程度与对系统使用舒适度的认知水平[5]。本体学不仅描述概念、术语, 而且更广泛、细致和全面地描述概念、术语之间的关系, 且具有网状结构的知识点组织方式[6]。基于本体学的特点, 为清晰标准地描述繁琐而复杂的医学信息, 构建医学本体, 深刻地分析医学术语的概念与结构来支持医学术语系统, 帮助建立更高效更方便协作的医疗系统, 支持医疗数据的传输、利用与共享[7]。本体学在公共卫生信息领域的应用侧重于在信息系统的设计、部署、执行过程中选择相关标准、方法等, 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下简称美国CDC) 国家结核病监测系统是基于OWL (Web Ontology Language) 本体语言和OWL to JESS (Java Expert System Shell) 规则引擎, 执行HL7 V2信息结构验证、术语解析和决策支持, 从多药耐药性结核病或广泛性耐药性结核病类别中检测出非耐药性结核病[8]。伦理学指由于公共卫生的研究对象是人群, 所以在对卫生信息管理时需遵循伦理学原则, 保障信息收集时遵循自主原则、卫生资源使用时遵循公正原则、卫生信息利用时遵循有利无害原则及隐私与机密性原则[9]。

2.2 能力要素

能力要素与知识领域视角不同, 以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 分别从对人文背景的理解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评价与评估能力、基层实践能力、公共卫生科学认知能力、领导能力与系统思维六方面进行阐述。美国CDC与华盛顿大学联合制定的公共卫生信息人才能力标准及能力分类[10], 明确了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的人才能力要素, 如图2。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学科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国内医学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尚未明确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范畴。

3 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

3.1 组织机构

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要该学科的不断发展、教育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相关培养组织的大力支持。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卫生信息学方面的相关组织协会, 促进了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为加快卫生信息学发展, 美国相继组建了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11] (The Office of the National Coordinator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C) 来支持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促进卫生信息的交换, 提高全国的卫生服务水平;卫生信息技术认证委员会[12]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for Healthc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CHIT) 来检验和认证卫生信息技术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以及卫生信息技术标准组 (Healthc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Panel, HITSP) 、美国医学信息学协会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AMIA) 、美国公共卫生信息学会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 Institute, PHII) 等一系列组织机构, 加强了政府对卫生信息学科和人才发展的规划管理。

英国卫生信息人才培养一直以国家卫生服务部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为主导, 为卫生信息人才发展制定了六类核心要素, 包括领导力、业绩管理、人才发展计划、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政策、职业发展通道等[13]。英国卫生信息专业委员会 (UK Council for Health Informatics Professions, UKCHIP) 制定了卫生信息学专业标准、资格认证标准和发展规划, 鼓励卫生信息人才进行登记和认证[14]。未来英国将设立“英国公共卫生” (Public Health England, PHE) 机构, 该组织会成为引导公共卫生信息和信息技术战略的专业组织, 从制定信息规划、信息管理与监督、信息标准、激励机制、信息技术规划、战略应用模型、政策支持、实践与创新等多方面开展公共卫生信息技术项目活动[15]。

澳大利亚政府没有设立独立的公共卫生组织机构, 公共卫生是被包含在卫生领域内, 因此官方一直未明确提出“公共卫生信息学”的定义和分类。最新进展是2012年在悉尼召开的卫生信息大会 (Australia's Health Informatics Conference, HIC) , 首次增加了公共卫生信息学议题[16]。澳大利亚卫生信息社团 (Health Informatics Society Of Australia, HISA) 是引领澳大利亚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官方组织, 其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澳大利亚卫生保健服务水平, 促进卫生信息化发展, 为组织成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成为卫生领域内活跃的信息骨干人才[17]。其他组织协会如澳大利亚卫生信息学中心 (The Centre for Health Informatics, CHI) 、澳大拉西亚卫生信息学院 (Australasian College of Health Informatics, ACHI) 、澳大利亚卫生信息管理协会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HIMAA) 等。

加拿大卫生信息协会[18] (Canada's Health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COACH) 吸收卫生领域内信息技术工作人员, 提供卫生信息网络、论坛、实践、会议和人才发展等多方面的服务, 并积极参与卫生信息标准的研发与执行以及卫生软件的安全应用等。卫生信息国家委员会[19]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Informatics, NIHI) 是聚集加拿大全国范围内的卫生信息专家, 关注卫生信息系统发展, 提供卫生信息教育培训项目的专业组织。此外, 还有加拿大卫生与信息高速公路办公室 (e Health:Office of Health and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Health Canada) 、加拿大护士信息协会 (Canadian Nursing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CNIA) 等。

中国公共卫生信息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下属的从事公共卫生信息及其相关领域工作的学术团体, 与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中国医药信息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会等共同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信息事业的发展。部分省市也设立了卫生信息相关组织或协会如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福建省卫生信息协会、扬州市卫生信息协会等, 开展卫生信息人员培训、学术交流、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等工作, 促进省市级水平的卫生信息化建设。

3.2 教育培养体系

国外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医学高等院校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

3.2.1 大学学位教育

美国的公共卫生信息学专业大学教育起步较早, 目前已有多所大学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 如犹他大学 (University of Utah) 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部、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生物医学与卫生信息学部、约翰﹒霍普金斯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大学医学院卫生科学信息部等均开设了公共卫生信息学学位教育[2]。美国公共卫生信息学会已经提出了公共卫生信息学推荐课程设置模式[20]。

英国利兹大学[21] (University of Leeds) 的约克郡卫生信息学中心 (Yorkshire Centre for Health Informatics) 把卫生信息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22]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卫生信息与职业教育中心提供信息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此外, 还有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 (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开展的公共卫生信息学研究生教育及曼彻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开展的公共卫生信息学研究[23]等。

澳大利亚2001年底已有24所大学开展了卫生信息学方面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如拉筹伯大学[24] (La Trobe University) 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系联合卫生信息管理系开展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加拿大皇后大学设立了公共卫生信息学小组[25] (Queen's University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 , 由医学、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的学术专家组成, 与卫生专家共同设计、开发和管理卫生信息系统, 利用卫生信息技术增强加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安全保障。加拿大多伦多大学[26] (University of Toronto) 卫生信息学专业开设了公共卫生信息学课程, 并制定了课程参与、小组作业、中期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他如达尔豪斯大学 (Dalhousie University) 、维多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Victoria) 、滑铁卢大学 (University of Waterloo) 、约克大学 (York U-niversity) 、蒙特利尔大学 (University of Montreal) 等均开设了卫生信息学教育或培训活动。

我国已有多所医科大学开设了医学信息学课程, 不过多是针对图书情报人员、医务工作者等专业人员[27], 而且侧重于介绍医学图书情报学、医疗信息系统和信息标准建设等。有调查显示2003年初全国29所高校开设了与卫生信息学相关的专业, 其中包括28个本科, 21个硕士和4个博士专业[28], 如中南大学开设的医学信息学本科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教育、东南大学开设的医学信息学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硕士教育、清华大学开设的生物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教育等。但我国的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厦门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已经把公共卫生信息学作为本科生选修课程, 中国CDC将卫生信息技术作为研究生选修课内容[2], 着重对学生讲解公共卫生信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

3.2.2 继续教育

与大学学位教育不同, 继续教育主要是为满足在职人员能力提高的需求。这类培养对象的培养需求和培养目标明确, 时间安排紧凑。培养方式包括在线培训、远程教育、项目实践、课程安排等多种形式。如美国CDC自1996年开展的公共卫生信息学培训项目[29]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 Fellowship Program, PHIFP) 面向全球招生, 学制两年, 对培训者进行信息学、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培训及参与公共卫生信息项目实践等。美国AMIA、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艾默里大学 (Emory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均开展了公共卫生信息学培训项目[2]。

与国外相比, 国内公共卫生信息相关培训项目较少, 主要侧重于卫生信息组织协会之间的学术交流, 如2012年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学术年会在回顾了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十年建设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重点与难点[30]。

3.3 职业发展通道

公共卫生信息学职业规划方面, 英美两国已经制定了职业发展通道。2012年4月美国劳动部与美国CDC签署了将PHIFP登记在册, 把PHIFP作为全美公共卫生信息学培训模板, 意味着将来美国确定公共卫生信息学为独立的职业代码, 建立职业规划和薪资待遇, 提高对培训投资的追踪能力, 明确公共卫生信息学工作细则, 引领其他机构采用公共卫生信息学职业代码模板等[29]。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部在2008年将卫生信息学职业列入NHS职业体系中, 依据人员技能水平和就业愿望创建了多种不同职业通道选择, 为人员晋升定义了标准化评选过程, 发展信息学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计划[13]。

其他国家的卫生信息专业人员虽然一直从事信息标准研究、电子健康档案、决策支持系统等相关卫生信息工作, 但官方并没有明确设计卫生信息职业岗位内容和岗位职责等。

4 存在问题

4.1 学科发展不健全

欧美等国对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早, 国内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对这个学科的研究相对很少, 缺乏公共卫生信息学专业的大学教育。其次, 公共卫生信息学的大学教育多是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 而针对本科生的专业培养体系尚未建立, 说明公共卫生信息学在本科阶段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

4.2 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

国内外卫生信息化人才一直存在数量短缺, 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美国加特纳 (Gartner) 信息咨询公司对卫生信息技术人员的调查研究以及美国劳工部对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统计和对全美卫生信息网络建设与维护人员需求的研究均提示美国卫生系统内信息人员数量不足[31]。依据NHS报告, 英国卫生信息化人才也出现人员数量短缺, 技能水平低等问题[32]。此外, 澳大利亚卫生信息化人才回顾调查发现本国的卫生信息化人才数量少, 技术水平低, 市场需求、教育、求职者之间出现断层, 人才引进机制滞后等问题[4]。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数量不足和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33], 2012年中国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现况调查显示全国公共卫生信息人员中仅约3%的人员是具有IT专业背景和卫生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所占比例很小, 且东部地区卫生信息专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优于中西部地区, 地区发展不平衡, 难以促进全国范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34]。

4.3 职业发展通道不完善

大多数国家尚未明确设置公共卫生信息学职业岗位设计和人才考核认证体系, 导致公共卫生信息专业人员在职业选择和职称晋升时会受到很大限制。我国2011年有四分之一的省级疾控中心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35], 组织机构不健全, 影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全面实施及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发展。

5 展望

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实践和发展, 今后工作的重点还需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 学科教育体系发展:世界各国应依据本国实际情况, 制定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发展规划, 加强国际间沟通交流, 学习先进的公共卫生信息学理论与教学思想, 共同发展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学教育体系; (2) 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信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明确其职业岗位设计和职称考核机制, 培养公共卫生和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领导型人才; (3) 加强政府支持:制定促进公共卫生信息学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设立公共卫生信息学教育专项经费, 构建政府投入、卫生机构和社会资助相结合的公共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

我国需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参考美国在大学院校里开设公共卫生信息学学位教育以及卫生机构协会开设培训项目, 加大对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信息化人才选拔、聘用机制、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 落实人才发展规划政策的实施[36]。

摘要:概述国内外公共卫生信息学学科发展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并就目前公共卫生信息学在学科发展、人才建设和职业通道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为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篇4:江苏辟5亿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6月23日,2011“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暨“相聚长三角”活动在宁拉开帷幕,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齐聚一堂。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江苏省政府副省长张卫国、江苏省侨办主任钱兴荣、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陈励阳和科技厅等有关领导以及沪、浙侨办和省内各市侨办领导等出席会议。会议由钱兴荣主任主持。

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致欢迎辞,他说,“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这也是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专业人士回国发展事业的重要机遇期。江苏省侨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优秀人才集聚高地和创新驱动这一核心战略,积极发挥侨务优势和特点,联合各有关市人民政府举办2011“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同浙江省侨办、上海市侨办联办“相聚长三角”活动,意义重大。

任启亮表示,中国各级侨办作为政府专司侨务工作的职能部门,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的“娘家”,始终以“为侨服务”为宗旨,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他相信2011“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暨“相聚长三角”活动必将成为促进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的重要平台,必将进一步促进海外人才、技术和资源与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全面交流与合作。

张卫国副省长对嘉宾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来宾们介绍了江苏的投资环境。他指出,“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是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而搭建的侨务引智平臺。“相聚长三角”是由苏、浙、沪侨办共同举办的跨区域侨务引智活动,已连续举办了8届。多年来,这两大活动得到了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在对外宣传江苏、引荐海外人才、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江苏具有重大影响的引智品牌活动。江苏当前正处于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靠人才。江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高水平的创新研发团队。江苏新兴产业的崛起,也是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大展宏图提供了舞台。

张卫国表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的直接参与。他向关心、支持江苏发展的海外侨胞、尤其是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表示衷心的感谢!江苏各级政府热忱欢迎各位海归英才来江苏创新创业,并将一如既往地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努力把江苏打造成为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首选之地。

随后,江苏省人事厅副厅长陈励阳向与会嘉宾们介绍了江苏人才引进方面的相关政策。他说,今年江苏省又进一步加大了引才力度,省财政引才专项资金增加到5亿元,重点资助引进20个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400名领军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00名博士到企业创新创业。同时省财政一如既往地安排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0亿元,重点资助高薪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海外嘉宾代表也纷纷在会上发言,与大家一同分享他们回国创业的经历与感受。

据悉,23日下午,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们还根据自己的意向,由江苏省侨办统一组织,分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盐城、连云港、徐州等地进行了考察。

迄今为止,“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已经在江苏成功举办14届,在江苏省侨办和各级地方侨办的努力之下,江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逐步增强。而“相聚长三角”活动是由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侨办联合主办的引智引资品牌活动。从2004年开始,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届,今年是第八届。该活动深受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欢迎,已成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篇5: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概况

江西华图提醒您:2018年江西九江学院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26人公告已公布。

一、学校简介九江学院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历史悠久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湖之畔的历史文化名城九江市,交通十分便利,尤其是具有千年历史、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美誉的白鹿洞书院,更为九江学院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办学氛围。

学校占地2850余亩,校园美丽宜居,生态环境优越,校舍面积达130余万平方米,并直辖1所“三级甲等”医院。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2000人,其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85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80余人。现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5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各1个。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88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4万人,其中来华留学生近400人。学校办学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09年和2014年先后与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和美国萨凡纳州立大学合作建立了两所孔子学院,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连年评为“先进孔子学院”;学校在庐山文化研究、沿长江产业开发研究和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等学科群建设中成效显著,“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被授予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亿余元。近两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7项。学校建有5座图书馆,纸质藏书300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万余册。学校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建立了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并成功获批为省级大学科技园。

学校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爱尔兰、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与管理部门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九江学院立足江西,面向全国,聚庐山灵气,蕴长江波澜,展鄱湖浩瀚,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大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推进学校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领先的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进!热忱欢迎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您来我校工作!

二、招聘对象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端人才。

2.省部级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杰出人才。3.急需学科专业国内外博士(一般不超过40周岁)。4.其他学科专业国内外博士(不超过40周岁)。

5.充实教学岗所需的部分学科专业硕士(一般不超过30周岁)。

三、招聘专业及要求(见附件)应聘人员须符合国家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所学专业为我校招聘专业,身体健康。招聘专业及人数如下:

1.本科及硕士专业一致或相近,且毕业于“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的一流学科”。

2.按人事代理方式聘用,符合条件的可办理入编手续。

四、待遇及政策(一)高端人才引进待遇(符合招聘对象第1款的人员)待遇采取“一人一议”政策。

(二)杰出人才引进待遇(符合招聘对象第2款的人员)1.年薪25-50万元人民币,根据实际情况面议。

2.学校提供60万元人民币住房补贴,根据在校实际工作时间按比例逐年拨付。3.一次性发放12万元人民币安家费。

4.学校提供科研启动经费15-20万元;通过申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立项,学校提供相应科研配套经费30-200万元。5.配偶符合政策条件的可随调。

(三)急需学科专业的国内外博士(一般不超过40周岁,其他学科专业引进的国内外博士,符合招聘对象第3款的人员。业绩达到学校规定条件的可参照执行)1.住房补贴

(1)海外博士、一流大学博士、中科院博士、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的一流学科博士50万元人民币。

(2)国内其他院校毕业的博士30万元人民币。2.一次性安家费

(1)海外博士、一流大学博士、中科院博士、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的一流学科博士10万元人民币。

(2)国内其他院校毕业的博士8万元人民币。3.科研启动经费

(1)海外博士、一流大学博士、中科院博士、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的一流学科博士:文科8万元人民币、理(医)科12万元人民币、工科16万元人民币。(2)国内其他院校毕业的博士:文科4万元人民币、理(医)科8万元人民币、工科12万元人民币。

4.博士学位津贴:聘期内1000元/月。

5.如达到江西省职称评审条例规定的副教授业绩条件,来校工作前三年享受校聘副教授待遇,三年后按照实际岗位设置享受相应的待遇。6.配偶符合政策条件的可随调。

(四)其他学科专业引进的国内外博士(不超过40周岁,符合招聘对象第4款的人员)1.住房补贴:20万元人民币。2.一次性安家费:5万元人民币。3.科研启动经费:文科3万元人民币、理(医)科4万元人民币、工科5万元人民币。

4.博士学位津贴:聘期内1000元/月。

5.如达到江西省职称评审条例规定的副教授业绩条件,来校工作前三年享受校聘副教授待遇,三年后按照实际岗位设置享受相应的待遇。6.配偶符合政策条件的可随调。

(五)充实教学岗所需的部分硕士,(一般不超过30周岁,符合招聘对象第5款的人员)1.享受学校事业编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2.根据引进硕士毕业院校的层次,结合引进硕士所学专业及业绩成果情况,对于特别优秀的硕士,经学校批准后,可享受如下待遇:给予5-1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安家费,来校工作前三年享受校聘讲师待遇,三年后按照实际岗位设置享受相应的待遇。

五、报名要求1.投送简历要求:

为了确保您方便、快捷的应聘我校相关岗位,请您务必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投送简历:

(1)邮件主题请注明:毕业院校、姓名、学历、所学专业、拟应聘具体岗位、高校人才网;(2)电子简历必须用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报名联系邮箱;(3)务必填写《九江学院高层次人才应聘情况登记表》(参见附件)一并作为求职材料发送。

2.应聘人员须参照招聘岗位及报名要求如实提供相关材料,不符合岗位条件要求者,请勿报名。

3.相关考核程序另行通知。

篇6: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概况

为深入实施创新强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工作,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保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委【2015】2号,以下简称《意见》),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高层次人才范围

本细则所称高层次人才是指在我市用人单位(不含省、部属在杭单位)工作,忠于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并经认定的,具有中国国籍的国内外顶尖人才(A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省级领军人才(C类)、市级领军人才(D类)及高级人才(E类)。

二、高层次人才认定机制

符合《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规定的A、B、C、D、E类条件的人员,可以通过所在用人单位,申请我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按隶属关系分别由相应的部、委、办、局负责受理。区、县(市)属用人单位(含非公单位)按属地原则由所在区、县(市)人力社保局负责受理。

市委人才办会同市人力社保局负责核准A、B、C、D类人才和市属用人单位E类人才认定结果;区、县(市)委人才办会同同级人力社保部门负责核准所属用人单位E类人才认定结果。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政策

(一)A、B、C类高层次人才落户,不受年龄和市域范围工作地的限制,允许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市区(不含富阳,下同)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应当在其合法固定住所登记户口;本人市区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可以经单位同意申请迁入市区单位集体户口或迁往同意被投靠、有家庭户口的亲友处;单位在市区无集体户的,可申请迁入“高层次人才专户”(由市委人才办委托市人才中心设立,地址:东新路155号)。

(二)A、B、C类高层次人才本人已在杭落户的,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不受婚龄及住房条件限制,可申请投靠迁入,随高层次人才本人在杭落户。

(三)A、B、C类高层次人才在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其父母可申请迁至合法固定住所内登记户口,不受年龄和外地身边无子女的限制;来杭后身边无子女的,其未婚成年子女允许随迁。

(四)D、E类高层次人才,符合年龄在65周岁以下,且在市区落实工作单位并办理养老保险条件的,可在市区落户,并允许随迁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在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应当在其合法固定住所登记户口;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可以经单位同意申请迁入单位集体户或迁往同意被投靠、有家庭户口的亲友处。

四、高层次人才审批权限和流程

(一)审批权限。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由落户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直接负责受理审批,其中落户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风景名胜区的,由杭州市公安局户籍办证中心受理审批;落户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及四县(市)的,由各所属区、县(市)公安机关负责受理审批。高层次人才家属随迁和投靠也按此权限办理。其中,属于华侨身份的,提请相应侨务部门按华侨回国定居程序办理,出具异地落户确认单。

(二)审批流程。高层次人才办理落户的,可实行“单位(企业)代办制”,由本人或用人单位将申请人的相关材料,根据审批权限分别送相应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审批。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根据《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结果》确定的人才类别(可登录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管理系统核对,网址:http://),对照相应政策条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同时签发《户口准迁证》并通知申请人领取户口准迁证明。

五、高层次人才落户申报材料

(一)A、B、C类人才落户所需材料:

1、用人单位审核盖章的《人员进杭落户审批表》(可在市局门户网站下载使用,下同);

2、《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结果》;

3、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属集体户的提供集体户口簿首页和申请人的《常住户口登记卡》或提供户籍证明);

4、申请迁入合法固定住所的,提供房屋产权证明;

5、申请迁入单位集体户的,需提供无房证明及单位同意落户证明及其户口簿首页;迁入亲友家挂靠的,提供亲友同意落户证明、户口簿及房产证;

6、申请迁入人才专户的,需提供人才专户同意入户证明、无房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

(二)D、E类人才落户所需材料:

1、用人单位审核盖章的《人员进杭落户审批表》;

2、《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结果》;

3、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属集体户的提供集体户口簿首页和申请人的《常住户口登记卡》,或提供户籍证明);

4、劳动合同或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属于创业人员的,提供营业执照;

5、《杭州市社会保险参保证明(单位专用)(不缴纳社保的财政补助单位可以不提供);

6、申请迁入合法固定住所的,提供房屋产权证明;

7、迁入亲友家挂靠的,提供亲友同意落户证明、户口簿及房产证;

8、申请迁入单位集体户口的,需提供无房证明及单位同意落户证明及其户口簿首页。

(三)家属投靠或随迁所需材料:

1、投靠或随迁人员居民身份证(16周岁以下可不提供)、户口簿;

2、婚姻状况证明(已婚申请人);

3、父母与子女相互关系证明(户口簿不能直接反映该子女与父母双方亲子关系的):《出生医学证明》、独生子女证或原户籍登记机关出具的父母子女关系证明等;

4、随迁子女属收养的,以《收养登记证》代替《出生医学证明》;

5、子女抚养归属法律文书(申请人属离婚或再婚,随迁与前配偶所生未成年子女);

篇7: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概况

为适应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需要,加大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力度,更好地为西安高新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特制定本政策

第一条 为适应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需要,加大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力度,更好地为西安高新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特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 本政策中的高层次人才,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中国大陆籍者年薪15万元人民币以上,境外籍者年薪30万元人民币以上(以上年薪为工资性收入,不含股金分红);

(二)所在企业工商注册、财税关系及个人纳税关系在西安高新区;

(三)所在企业属于西安高新区扶持产业领域,具体指通讯、光伏、电子元器件、软件与服务外包、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创新型服务及大型总部企业(不含房地产企业);

(四)与所在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

第三条 高层次人才奖励

(一)奖励内容及标准:

1、对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参照其本人当工资性收入(不含股金分红)个人所得税缴纳金额的3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

2、年薪200万元以上高层次人才(高级研发人员或高级职业经理人),因本人做出的巨大贡献,使所在企业实现跨跃式发展,并为当地做出重大经济贡献或 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高新区给予企业100万元特殊奖励,用于高层次人才本人的年薪补贴。针对同一高层次人才的特殊奖励不超过2次,且不重复享受个人所得 税奖励。

3、其高中以下子女入学在高新区所属学校优先安排(不含插班生)。

(二)申报审批程序:

1、申报、初审:所在企业于每年一季度向高新区人才中心提交上高层次人才奖励申请材料进行初审。申报材料包括:《高层次人才奖励申报表》(附表 1)、《高层次人才奖励申报汇总表》(附表2)、企业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及个人所得税纳税证明,需要子女优先安排入学的,还需同时提交 户口本复印件。

2、复核、审批: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复核,并将复核奖励建议提交主任办公会审议批准;

3、公示、兑现。对申报人公示无异议后,印发奖励决定,高新区财政局向企业(或奖励对象)拨付奖励补贴资金。需要优先安排子女就学的,由教育局协助办理。

第四条 高层次人才寻访费补贴

(一)补贴标准:

管委会对高新区企业从市外寻访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寻访费用补贴,补贴标准为企业实际支付人才寻访费用的50%,每人次补贴最高限额为5 万元,每家企业每年补贴总额不超过30万人民币元。

(二)申报审批程序:

1、申报、初审。企业于每年第一季度向高新区人才中心提交上寻访高层次人才费用补贴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申报资料包括:《高层次人才寻访费补贴申请表》(附表3)、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人才寻访合同及付费发票、劳动合同及个人所得税纳税证明;

2、复核、审批。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复核,并将复核补贴建议提交主任办公会审议批准;

3、公示、兑现。对申报企业公示无异议后,印发补贴决定,高新区财政局向企业拨付补贴资金。

第五条 人才中介机构房租补贴

(一)补贴标准:

管委会对符合以下条件的人才中介机构给予每年房租费用50%的补贴,补贴总额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

1、具有合法资质,工商注册及税务关系在高新区且以人才寻访为主营业务的人才中介机构;

2、每年为高新区企业引进15名以上市外高层次人才。

(二)申报审批程序:

1、申报、初审。人才中介于每年第一季度向高新区人才中心提交上房租补贴材料进行初审。申报资料包括:《人才中介机构房租补贴申请表》(附表4)、企业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人才寻访合同、租房合同及发票、被寻访人劳动合同复印件;

2、复核、审批。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复核,并将复核补贴建议提交主任办公会审议批准;

3、公示、兑现。对人才中介机构公示无异议后,印发房租补贴决定,高新区财政局向人才机构拨付补贴资金。

第六条 以上奖励及补贴不得超过企业对高新区的财力贡献。

第七条 对于弄虚作假者,管委会有权取消企业、中介机构及个人奖励申报资格并追回全部奖励补贴。

篇8: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概况

与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激励理论、人才流动理论。其中, 人力资本理论是对高层次创新人才价值的阐述, 这种理论认为人才资本包含着人才的知识、劳动技巧、素质、道德以及劳动能力等, 这是人力资源中的核心资源, 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激励理论则可以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手段提供依据。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具有着先后顺序, 如生存需求是首先需要得到满足的需求, 并且是刺激其他需求产生的重要基础;人才流动理论指的是人才会因为工作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工作状态, 这种理论认为劳动社会化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推动人才流动的重要原因。人才流动的特征表现为从文化、经济、政治相对落后的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 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并且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过程中, 地方所施行的激励政策、优惠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选择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二、市场滞后性与盲目性对地方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制约作用

人才市场是人才流动的重要场所, 但是人才市场在运行中体现出了滞后性以及盲目性的特点, 而人才市场运行的失灵也容易阻碍人才流动的正常开展。在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的背景下, 仅仅依靠市场来对人才的流动进行调节显然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而出现了人才供求失衡以及人才配置欠缺合理性等诸多问题。而要对人才利用做出科学的引导, 就需要地方政府对人才的流动进行干预、调控以及引导, 从而在对市场缺陷做出弥补, 其中, 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就是地方政府作出干预、调控与引导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制定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要求。通过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引导性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政策, 能够为地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流动以及人才队伍的管理指明方向, 并引导地方人才的流动能够获得良性的发展。

三、地方政府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策略

1. 对人才引进政策的产生与实施过程作出优化

我国地方政府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中, 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即在认识到地方经济发展中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和当地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优势的基础上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作出调整, 从而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的竞争力与地方特色。在执行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的过程中, 需要对政策的执行者以及政策的执行过程作出严格有效的监控, 并重视对政策本身所具有的可操作性作出及时的评估, 从而确保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2. 突出地方企业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中的主导地位

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 高新技术产业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些企业也是被引进人才的需求方和载体。然而, 在我国地方政府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作出制定的过程中, 往往以政府本身作为核心并强调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 企业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容易被忽视。事实上, 相对于政府部门而言, 企业在技术资源以及经济资源方面具有着明显的优势。地方企业不仅能够为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较高的待遇、福利以及薪酬, 同时也能够使高层次创新人才具备更好的发展环境以及提升机会, 从而满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在精神以及物质双方面的需求。

3. 避免优惠政策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本职工作造成干扰

在地方政府人才引进工作开展过程中, 往往通过给予高层次创新人才一定的行政职务或者让高层次创新人才来参与政治活动来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行激励。虽然这种做法的确能够对高层次创新人才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 但是这些行政职务以及政治活动的参与也会占据高层次创新人才较多的实践与精力。大部分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承担较重的学习工作、技术创新工作以及科研实验工作, 这些繁重的工作会使高层次创新人才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 所以太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工作内容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正常工作产生一定干扰, 甚至会导致高层次创新人才将主要的注意力转移到行政事务中, 并使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管理工作出现混乱。因此在地方政府制定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重视政治地位的给予, 同时有必要确保行政与学术之间的平衡。

4. 创造良好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提高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在环境方面的优化包括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承载环境以及人才队伍环境等。其中高层次创新人才承载环境影响着地方可以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质量、数量以及人才保留情况, 同时也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 地方政府要重视人才承载环境的优化, 通过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优越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来提升地方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同时, 地方政府需要重视为已有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环境做出优化, 这些环境由于与人才引进对象的利益具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也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素质的持续提升以及去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此, 地方政府需要引导政府部门、社会企业以及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自身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创新氛围, 特别是要重视培训活动、进修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的定期举办, 从而使地方人才队伍环境能够符合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 从而提升地方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朱薇.加强引进人才后续管理切实发挥人才最大功效[J].人才资源开发, 2011, (2) :18-19.

[2]周晓光, 陈德亮.郑州市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探索与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 2010, (11) :34-35.

上一篇:宣恩县2018年上半年招商引资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县(区)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