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绘画展意义

2024-04-18

书法绘画展意义(精选14篇)

篇1:书法绘画展意义

商丘工学院大学生首届书画展

前言

此次活动是我工学院五个系部联合举办的一场书法绘画展览活动,即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文化传播系、计算机科学系、管理系是我院首次展览活动,展出的作品由五系提供,每个系部都期待书法绘画展的开始。书法绘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也是其他艺术风尚无法代替的!它们更在意识中独领风骚!如今书法绘画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这更能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促进书法绘画爱好者的交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丰富大学校园生活。

一、活动的主题和意义

书法绘画是美化心灵的艺术,也是人类情感与精神的结晶。并能从中获得视觉的愉悦和美的陶治,通过举办书法绘画展,向全院师生展示五个系部学生的艺术才华和文化底蕴,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这种不朽的文化。

在首届工学院书法绘画展中,我们将以此形式来诠释我们喜爱的艺术,也许这些作品不够经典、不够专业,但是它展现了五个系部大学生对艺术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活动的性质

1、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对书画理论知识的认识,增强个人修养,展现个人魅力

2、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艺术,促进传统书画的传播

3、此次五系联合展出主要是给广大书画爱好者艺术交流的机会,通过五个系部的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4、增强同同学们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

5、也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活动对象

1、五个系部师生书法绘画爱好者

2、作品类别:书法、国画、素描、水彩等主要作品

3、参展要求:作品类别不限、展出时间为三天

四、活动目的希望通过这次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文化活动,全面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和气氛,引导青年大学生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兴趣,增进书法绘画领域的交流合作,充分展示我院学生对书法绘画的爱好,促进校园文明建设,紧密围绕我院七项特色技能。

五、活动的安排

1、活动时间:

2、活动地点:信息大道

3、物品保管及维护: 机电工程系与院文宣部

4、活动参与: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文化传播系、计算机科学系、管理系

5、活动策划人:郭倩楠

6、活动总负责人:郭倩楠陈亚萍

7、场地布置及现场维护:

六、活动策划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不仅仅能够提高五个系部协助意识、团队精神,同时也发扬了中国传统美德,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机电工程系

二〇一一年五月

篇2:书法绘画展意义

共青团云台小学团委

云台小学少先队

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展具体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展览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促进全校学生的书法学习与交流,提高师生书写水平和艺术修养,进一步弘扬书画艺术,增强全校学生对书画艺术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素养,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具体负责人员

袁怀东成田甜刘利

三、活动主题

“翰墨书写校园情,丹青绘就中国梦”

四、活动时间

准备阶段 :2013年5月10日——5月26日

展出阶段:2013年5月27日——5月31日

五、展出地点

云台小学中心校内操场

六、征稿对象

云台小学1至9年级所有学生(参展作品必须是原创)

五、参展类别

美术、书法、摄影三类

六、有关要求

1、作品内容要求:书画作品内容要求健康向上,具有时代性,现实性能反映校园生活。

2、作品形式及要求:

(1)、书法:书法可用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书体不限),用硬笔、毛笔均可,规格:毛笔作品以三尺宣纸为主,不超过4 尺。

(2)、美术:画种不限,可用素描、水彩、国画、儿童画、手工制作等。规格:不小于8开。

七、奖励办法

本次活动将展出学生优秀作品,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予以奖励。颁奖时间及形式由组委会决定,届时通知。说明:评委、布展人员届时通知。

篇3:书法绘画展意义

现代书法美学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书写性, 书写性包含了东西方所有引入了时间与速度概念的书写, 它区别于早期的刻写与涂写等其他所有铭写方式, 其核心就是具有连续性 (包含气息) 并与书写者息息相关。书法书写性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性, 一方面来自于汉字自身的构成特点 (形象的再现即包含了书写与客观自在的内在亲密性在同一过程产生) , 一方面来自历代书法家将书法作为独立艺术门类对其自身的发展和深化, 不单是西方融入时间与速度的书写概念, 这其中更包含了古代哲学观影响下的传统审美趋向。书写性概念的介入对于架上绘画是一个全新的补充, 现代美术理论将传统中国绘画分为绘画性绘画和书写性绘画, 书写性绘画是以笔墨作为理论支撑, 将笔墨上升到了主体形式的地位使得书写的概念具有了空前的意义, 它的产生不论是从工具还是审美理念来讲与传统的衔接都是自然而平滑的。20世纪的西方, 不论是马蒂斯 (Henri Matisse) , 还是米罗 (Joan miro) , 赵无极, 都没有从根本上以全新的认知方式来切入, 可以看做仅是对于符号的再认知或是对于线感的强调, 后来的美国抽象画家汤伯利 (Cy Twombly) 可能是最接近东方智慧的西方抽象性绘画, 以富含东方哲学的虚空消解了主体形象, 一生坚持书写性绘画, 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抛开了形的束缚, 使其逐渐归入一种时间性的书写, 这种更偏向涂写的书写可以看作是对于书写性实施的较为深刻的西方艺术家。书法书写性之所以区别于西方书写性, 不仅是其具有再现与表现的意味, 更多的是融入了传统文人思想并逐步系统化的书写规则与审美标准。夏可君先生将书写性归纳为“写形, 写线, 写意, 写气, 写机, 被写”六个部分, 其中“写形”与“写线”都是关于书写的外在表现描写, 但比较西方对于线的理解则丰富许多, 藏锋, 欲左先右, 这种内敛的, 将“气”裹起来的概念是西方绘画与书写都不具备的。“写意”与“写气”更多的是关于书写者主观意识的表达, 从谋篇布局, 到书写过程中的情绪控制以及感情投射。“写机”则是任何艺术形式的创造过程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就是偶然性的控制, 是打破惯性书写的重要因素。“被写”强调一种书写者的被动状态, 它是在创作的偶然性发生之前, 是一种无意识书写, 为“写”而写, 不留痕迹。这样一种将抽象感受实质化的理性解读无疑对于我们分析理解书写性概念有了很好的帮助, 那么, 书写性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投射到绘画中呢?对于汉字符号化的标记或书写已被证实并未贴近核心意义 (符号化本身的局限性) 。如果以上面所述关于书写性的六个部分来切入, 无疑写形与写线能够贯通东西文化, 已被深刻认识, 然而中国文化对于“气”的理解是西方文化所不具备的, 西方文化习惯性的以物质的方式理解认知世界。所以以“气韵”这种东方审美特点进行转化更加贴近传统书写精神内核, 但是, 对于虚空的“气”的追求很容易陷入一种空泛的模式, 这是所有形而上的艺术形式都存在的一种趋向。所以如何以一种更加物质化的方式来呈现虚静、空灵这样的精神指引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也是可为之地。

如果把这些书写性具体内涵看作是物质化后的内在元素, 那么除了这些具体因素之外, 是否书写的过程也能够提供新的线索呢?书写性绘画区别于绘画性绘画还有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书法具有不可逆性 (书写过程中的偶然性与书写者主观设计除外) , 从笔尖接触画面的一瞬间即考虑到所有空间, 线性以及气息的变化与表达, 整个过程一直处于一种主观制衡的运动, 此消彼长, 虚实相生。这种主观制衡可以放在单个字的书写过程中, 也可以放在整个画面来平衡, 朝向偃仰, 顾盼生情。这一过程始终在书写者主观掌控之下, 其中书写过程中的偶然性也将作为平衡因素之一, 可以看作是一种控制下的失控, 在这过程中将各种因素纳入一种应时的气氛之中, 同时暗含法度。西方绘画是以理性构筑瞬间, 书法则是以一种近乎音乐的律动直觉展现生长全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张作品, 一条生长的脉络清晰可见, 具有时空的意味, 绘画不再只是单纯的图式, 也不是一个瞬间景象, 而是一副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生长全景, 绘画者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个体的生命体验, 最后以一种现实语言步入虚静、空灵的审美意境, 从而使得书法书写性到绘画的转变成为可能, 并为跨越文化, 开启架上绘画新局面提供新的契机。

摘要:现代艺术发展到今天, 价值的多元化逐步在消解架上绘画的意义。除去作品当下性, 对于传统精神的再次深掘逐渐成为了艺术家自觉性的自省, 希望在传统里找到一种更加贴近内心的方式, 更加贴近自身文化母语。从形式上讲, 东西方绘画一个非常大的差异是空间形式的表现差异, 西方绘画里的空间意识来自科学, 以几何学, 透视学来表现画面空间, 习惯性的以物质方式来传达。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则来自于书法, “一种类似舞蹈或音乐的节奏美”。方式上西方绘画是以建筑, 雕塑为基础, 以理性构筑瞬间的过程。中国绘画则以书法为基础, 直觉地展现生长全貌。

关键词:书写性,理性,直觉,书写性,生长,空间意识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蔡邕.九势//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篇4:状元书法与绘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读书人要想通过科举考取进士是极其艰难的,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实现其梦想。自从隋朝开科以来,至清朝最后一科的1300多年间,共考取进士10万余名,而状元仅300余人。大凡取考状元者都是饱学之士,才高八斗,一般入仕后都能成为朝廷要员。特别是宋以后,取得状元者往往能入阁拜相,名垂青史。如宋之文天祥,明之商辂、申时行,清之毕沅、翁同龢等,世人谓之大富贵。而大富贵亦寿考者,当首推清代潘世恩和张之万。

潘世恩(1770年-1854年)字槐堂、槐庭,号芝轩,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状元,授修撰。历任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偕纪昀经理《四库全书》事宜。嘉庆十二年,充续办《四库全书》总裁,文颖馆总裁。嘉庆十三年,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嘉庆十七年,授工部尚书。嘉庆十九年,调户部尚书,后调吏部尚书武英殿总裁、国史馆总裁。道光八年,任礼部、工部、吏部尚书。嘉庆十三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十四年,入值军机处。鸦片战争后,支持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力主严洽内,方能御外侮。嘉庆二十四年,奏请开发甘肃、新疆;招民垦种,节饷实边。咸丰帝即位后,下诏求贤,潘世恩以81岁高龄保举林则徐、姚莹等人。卒谥“文恭”。

陈康祺在《郎潜纪闻》称潘世恩为300年间第一福气中人,举其生平异数云:“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琼林者八人,状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阶,协办枢廷不始学习,皆异数也。富贵寿考,子孙继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潘世恩是清代状元之中重逢甲子的人,他是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状元。咸丰三年癸丑科会试时,主考官恰是他的孙子潘祖荫。在礼部的琼林筵宴上,84岁的潘世恩回顾当年,感慨万千,赋诗以记:“却喜新萌桃李盛,小门生认老同年。”道光二十四年时,内阁四大学士为潘世恩、穆彰阿、宝兴、卓秉恬。而穆彰阿、宝兴和卓秉恬全是他的门生,“翰苑由来重馆师,卅年往事试寻思。即今黄阁三元老,可忆槐厅执卷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潘世恩一生强勉学问,学识渊博,其诗文“敦厚温柔,深得唐人三味”,而卓然成家。陶梁说:“他写文章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以拟李杜光焰,燕洪河足,万轨齐轸。”政事之余,著述甚丰,有《真意斋文集》《读史镜古编》《思补斋诗集》《思补老人自订年谱》等数十种著述行世。他前后主持会试4次,乡试3次,并视学各省数次,故门生众多。充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等,古代文人的最高梦想都在他身上成了现实。

潘世恩从24岁考上状元之后,加官进爵一生备受皇帝恩宠,嘉庆帝曾有朱批:“少年得崇进阶,又系鼎甲,宜爱惜声名,切勿姿态,前程远大,莫贪小利。秉此寸枕,以匡朝政。勉之慎之!”时常赏钱赏物又赏官职,道光帝登基后,秉承父皇诏令,让侍亲居家的潘世恩归京复职,嗣后一路升迁,直至晋为上书房总师傅,武英殿大学士等,还把圆明园的一座府邸赏赐给他。在潘世恩80寿辰时,道光帝亲书“寿”字并赐“三朝耆硕”匾额。咸丰皇帝登基后对这位四朝元老恩宠有加,亲书“琼林人瑞”匾额送到门上,备极荣耀。

潘世恩从六世祖潘仲兰自明代起由歙县落籍苏州,祖父潘冕曾官候补布政司,生有3子,奕隽、奕藻、奕基。父亲潘奕基杭州府痒生,乡试屡试不中,归家苏州,读书课子。从伯父奕隽考上乾隆三十九年进士,至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考中状元,堂兄世璜乾隆六十年考中探花,潘家达到全盛时期。

潘世恩生有5子,长子曾沂是举人,二子曾莹道光二十一年进士,三子曾绶也是举人人仕,孙祖荫咸丰元年探花,一时家门兴盛无与伦比。

潘世恩一生奉行中庸之道为立身之本,立品端方,学问醇正,为官外柔内方,是继明代状元宰相申时行之后,苏州籍政治家的又一典型代表。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任宰相首辅长达17年,经历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将苏州人崇文、宽厚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提携后学,培育属下尽善尽美。在81岁高龄时还力荐林则徐重振洋务。革除时弊,整顿士习,受到民众的称道。潘世恩考虑问题都能从国家大处着想,如反对增屯毁牧,盐课归地丁措施,保证了边疆牧场生态的保护和朝廷的财政来源。而严肃整顿漕河积弊,提出整改措施,使经常受阻不畅的漕运有了极大改观……于国于民实可谓功莫大焉!

我曾收藏记叙科场盛事的一个书卷,记叙的是道光壬辰恩科会试,是科潘世恩为总裁官,朱士彦、穆彰阿、戴敦元副之,工部尚书,副总裁朱士彦开卷赋诗云:“天街又观柳新梯,雨露浓霑风诏题,五纬联珠称异事,三卿列座愧重跻……(道光帝对此科极为重视,会试由四尚书同为主考官,此前所未有之事)副总裁戴敦元、穆彰阿和诗继之。申启贤,赵光,铁麟等22位同考官亦分别以红笔和蓝笔和诗其后,以记盛事。后经潘世恩装裱后,由英和题卷首“传灯合璧”。曹振镛,汤金钊,奎照等7人题跋,盛赞潘世恩选材公允,为国举贤。潘世恩亦在卷后作跋文曰:

道光壬辰,万寿恩科会试,世恩奉命为正总裁,副之者:戴金溪司寇,穆鹤舫,朱詠斋两司空,知贡举铁仁仙山少马,申镜汀少农监试。御史琦励清琛,韩鹤茌大信,收掌王秋卿选部桂,张稼村农部灏,同考官龚霞城检讨,文焕编修,贾酉生克慎,李滋圃菡,池龠延生春,黄树斋爵滋,陆立夫建瀛,赵蓉舫光,周稚功开麟,成陆旁观宣,王宝珊笃,王梦湘玥,给谏徐熙苍法绩,邵艮苍正笏,御史卞竹辰士云,郎中郭韵泉文汇,马存菴光澜,魏笛生茂林,员外许玉叔球。既入闱,泳斋诗先成,同人和之,并各书一则,汇成横卷,仿戊辰京兆试例也。是秋,得与主试者龚霞城江南,韩鹤庄浙江,许玉叔江西,邵艮苍福建,李滋圃四川,徐熙菴湖南,贾酉生,卞竹辰湖北,陆立夫云南,备书之,以志一时之盛云。吴县芝轩潘世恩识。

从跋中可知潘世恩还藏有另卷记叙戊辰年会试时所咏诗卷,惜已失传。他日若能面世,二卷相会,看来又能平添几许科场轶事。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是潘世恩以80高龄最后一次出任会试总裁官,是科为名榜,李鸿章,沈葆桢,沈桂芳,郭嵩焘等都出自潘世恩门下,此科张之万出类拔萃,文采压倒众名流,名列榜首。当众人问及新科状元,潘世恩笑言:“将来好传我衣钵。”预期张将来也要做状元宰相之意,后来果然应验。

张之万(1811年-1897年)字子青,号銮坡。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状元,授修撰。历任河南学政,内阁学士。同治元年,擢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曾参与汇辑前代帝王及垂帘事迹可法戒上之,赐名《治平宝鉴》。捻军起义时,以河南巡抚督师镇压。光绪四年,迁河道总督。后历任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刑部尚书。光绪十年,任军机大臣,后授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卒谥“文达”,工书法,善画山水,与戴熙号称“南戴北张”,著有《张文达公遗集》。

在清代的114名文状元中,有“知兵之誉”者只张之万一人而已。史书载“张之万于兵事,若有神授,儒臣治军,风采隐然”,同治二年,张之万出任河南巡抚。当时河南财政拮据,张之万从各处征集粮草,集河南各军围剿捻军,先后剿灭西捻军五强之张凤林、程二老坎、陈得才、陈大喜,仅有张宗禹部逃遁。后朝廷将河南军队归僧格林沁指挥,张之万以平捻有功升任东河总督,同治五年又改任漕运总督。后因淮军将领刘秉璋部不配合围城,得使东捻军在六圹河突破了张之万防线。同治九年调任江苏巡抚,当时江苏巡抚衙门设在苏州,张之万携家住在拙政园东部宅院。张之万得以和顾文彬、俞曲园、潘曾玮、李鸿裔、吴云、沈秉成等文士时相往来。听枫山馆、怡园、耦园等经常是他们的活动场所。拙政园的远香堂经常是高朋满座,或诗词唱和,或把酒言欢,真可谓赏花赏画志趣雅,饮酒品茗情谊深。在这期间张之万创作了《梅花书屋》《溪山幽远图》等传世作品。还应邀为沈秉成的耦园书写“补读旧书楼”匾。并题款识:“仲复仁弟大人,同馆愚兄张之万。”足见二人交谊。同治十一年,张之万升任闽浙总督,然而在苏州一年多的生活已经完全改变了张之万的人生态度,尤其是苏州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以奉母为由向朝廷提出辞职,获准以江苏巡抚衔乞养。后因母病逝,才扶灵北上直隶。光绪八年,朝廷复起用张之万为兵部尚书,后又调任吏部尚书。后升任军机大臣兼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加太子太保衔,加体仁阁大学士,深受慈禧太后恩宠。西藏自治区展览馆藏有一副慈禧太后赐给十三世达赖亲笔兰花,上方有张之万题诗:“在山为幽芳,出山为国香。茶兰得相会,御笔友其祥。”

张之万的一生可谓官运亨通,虽志不在官场,却历仕四朝以87岁高龄终老,“赠太傅”“谥文达”荣耀之极,堂弟张之洞,咸丰探花,官至两江总督,军机大臣。子张瑞荫以正一品荫生就职刑部员外郎,后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在那个时代,张之万的人生可算是大圆满了。

尽管仕途通达,高官厚禄,可张之万依然书生气十足,习书作画的欢愉,远胜于官场权利给他带来的满足感。与李鸿藻、潘祖荫、陈宝琛等清流派交厚,书画往来,怡然自得。且画艺高超在绘画艺术上颇有成就,《中国美术词典》中载:“善画山水,倾心于王翚,用笔绵邈,骨瘦神清。晚年笔简意淡,颇见苍涧。与戴熙讨论画学,最为相契,时称南戴北张。”书精小楷,唐法宋韵,兼擅其胜。《寒松阁谈艺琐录》中载“清季大臣,善书者首推翁同龢,工绘事者则推张之万”,用词朴实,评语确切。

余藏有张之万书画扇面、立轴、楹联数件,尤其是他晚年的一套山水册页,疏远高古,笔简意淡,耐人回味。且每册有题,应时应景,如题雪景“积雪空山暮,深思天下寒,松筠倍苍翠,耐冷几回看”。而另一则题诗,更能窥知张之万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儒生数寸管,妄摹造传奇。哪知云烟态,变幻天宝姿。静观似有合,落纸神已离。怃然弃笔墨,览古求吾师。不如事游历,真境畅天倪,窥流可忘倦,登辈不言疲,渔樵笑相对,此乐谁复知”。

篇5:书法绘画大赛策划

一、活动主题: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非常具有艺术魅力。它是一种集肢体和脑力于一体,将全身体力和思维运用于笔端的一种艺术。书法,横如列阵排云,直如倒笋垂露,戈如百钧弩发,点如危峰卵石,纵如行云流水。绘画,融感情于笔端,描绘多彩人生。书法与绘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可以书画会友,与人交流!本届书法绘画比赛,主题为“与天商共成长”,旨在提高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二、活动目的: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提高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活跃学院同学们的书法、绘画学习气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书法、绘画学习交流的平台;提高广大同学的思想觉悟,陶冶道德情操;并且提高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宣传部在校内学生组织的知名度,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

三、主、承办单位:

主办: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

承办: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宣传部

四、活动时间:

2010年4月15日——4月30日

五、参赛方式:

自宣布之日起所有参赛学生将作品交到各班学习委员处,然后统一交到学生会宣传部干事处。

六、活动要求和流程:

(一)作品要求:

1、内容:思想健康向上,创意新颖独特。

2、形式:绘画作品可为水彩、水粉、素描、速写、漫画等,要求构图完整,色彩和谐;书法作品软硬皆可,要求章法合理,线条生动。

3规格:规格不限,无特殊要求。

4、所有参赛作品必须在作品右下角处用铅笔注明作者姓名、班级,参赛书画作品不需自行装裱。

(二)准备工作

1、宣传工作

包括宣传方案的拟订,准备宣传的素材跟设想,宣传主要通过海报(包含板报)、宣传单和横幅以及宣传板,并召集各班负责人开会,努力将本次活动推向整个学校。

2、活动流程

①首先经过学院团委领导辛佳澎老师的审批,再经过学校相关机构的审批。

②学院宣传部制作宣传板,召开各班班委的宣传会。

③发动我部成员积极参加,并动员周围的同学参与进来。

④将各班呈报的作品统一编号,分类登记。

⑤联系评委,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

⑥选出获奖作品并通知作者,颁布获奖名单。

⑦召开颁奖典礼。

⑧进行优秀书法绘画作品的展览。

3、评委的确定

学院的领导:院党委书记郑治中老师。

其他: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2-3名,学院书法优秀学生2-3名。

4、赞助

找到能够为本次活动赞助的公司或单位,该公司或单位可以为本次活动提供80%以上的活动资金(包括提供奖品)。我们能够为公司公司或单位做任何不影响本次活动及学院正常教学活动的宣传活动,具体问题由双方协商达成一致。

5、活动奖励、奖项的设置

比赛的评选大致奖项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

奖励:由荣誉证书+奖品(具体待定)+通报表扬。

6、后期工作

比赛结束之后的优秀书法绘画作品的整理、展览工作。

七、注意事项

1、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

2、活动主办方、承办方需要提前向各位老师、各组织联系,邀请评委。

篇6:书法绘画活动方案

2、展九小风采,建优雅校园。

(二)、活动时间:3月——4月20日

(三)、参赛人员:1——6年级全体学生

(四)、活动组织者及评委:各班班主任、美术老师、少先队、艺术处

(五)、形式及要求:

绘画比赛:

1、作品要求:

(1)绘画作品画种不限:素描、国画、水彩、设计、漫画等均可;

(2)作品尺寸:不超过4尺对开(40×120厘米),卡通画单幅尺寸为4开;或短篇4格,每格为16开。

(3)作品必须出自本人新作,否则取消评选资格。

书法比赛:

比赛项目:软笔书法。

1、比赛要求:

(1)参赛学生独立完成作品。

(2)书写内容自定,用纸不超过四尺对开(竖式)宣纸。

摄影比赛:

1、作品要求:需思想健康,内容积极向上,能反映校园生活的尤佳。

2、需送14英寸扩印片。单照和组照(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须标明顺序号)除影调处理外,不得使用电脑和暗房技术,不得翻照他人作品。

(六)、评比办法:

篇7:书法绘画活动总结

本次比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活跃了同学们对艺术的兴趣,提高了个人的品位与修养,展示了个人才华及创新能力,鼓励了广大同学锻炼自己,作为“拥抱明天”文体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比赛也配合了院活动的安排!

本次比赛共收集作品120多幅,其中硬笔书法80幅,软笔书法20幅,绘画20幅,书法字体有楷书行书篆书等,绘画有素描卡通国画等,类型多样,风格各异。最后获奖人数共计27人次!其中软笔类,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硬笔类: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6人。绘画类: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

篇8:早期书法对绘画线条的影响

经过几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线条的艺术表现力极其丰富, 形成了诸多的线描风格, 如铁线描、高古游丝描、兰叶描、折芦描等, 有“十八描”之说。在画面风格上则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春蚕吐丝”“行云流水”等。如果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放眼看去, 绘画中的“线”虽然是为了营造形象服务, 要统一在整个画面形象中, 但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 绘画的线条, 本身就是极具艺术生命力的画面元素, 而绘画线条受书法的用笔表现性的影响, 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绘画艺术, 自原始时代起, “线”的审美地位就特别突出, 并且书法和绘画最早的基本形态都是线, 从现存最早的甲骨文和彩陶上的图形就可以看得出, 早期的字和画所用的线条是基本一样的。随着历史的演进, 书与画在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中发展。文人画兴起之后, 文人在造型方面的欠缺和审美情趣的偏好, 使得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愈加明显, 如元代文人画家们化繁为简, 变描为写, 以书入画, 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将书法中的诸多书写成分移植入画。明代徐渭的狂草书法, 促成其写意花卉之形成。清末民初的吴昌硕, 他绘画上的屈铁错金之味, 与他深厚的古篆基础有关。中国之书法用笔极富变化, 其演进的变化的程度也明显早于绘画线条的演进变化。从早期来看, 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上。

现存最早的甲骨文和彩陶上的图形的用线, 是基本一样的, 都是原始的朴拙线条, 可以说, 那时候是“书画同源”的。而文字作为记事和通讯交流的工具载体, 其流传和发展演进, 比之绘画更为明显。信息交流量的增大, 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民间的文字创造流传, 和官方的文字统一整理也不断地进行着。传说中的“仓颉造字”, 应该是已知的最早一次官方组织的文字整理和规范行为, 秦朝的“书同文”更是官方的文字统一和规范。每次的文字整理, 都代表新的文字规范标准的形成, 无论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还是隶书、楷书, 都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字整理规范的结果, 也都标志着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线条的演进。这些变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绘画的线条的演化。

从现存的古代绘画作品来看, 战国时期的长沙楚墓《龙凤人物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和西汉的轪侯家族墓“T”型帛画可以看出, 直到战国西汉时期, 绘画所用的线条还是比较稚拙古朴的, 比彩陶花纹和甲骨文的线条也没有太大的进步, 这时候的线主要是起着界形的作用, 线条本身的表现力是不甚讲究的。而在那个时代, 书法则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秦朝的“书同文”把六国文字 (大篆) 统一成了线条均匀如折钗股的小篆, 可以看出官方对文字的要求是很高的, 而绘画线条则主要是民间工匠式的流传, 没有过分的讲究和进步。这种情况到了东汉有了明显的改进。从现存的东汉时期画像砖、画像石上已经可以看到比较均匀讲究的线条了, 而这些线条可以明显看出是篆书的笔法, 有的均匀劲挺而不失硬朗之质, 可以让人联想到大篆, 有的连绵流动而风韵柔美, 用笔一如小篆。而那个时代的书法, 则是隶书、草书都已经风行而起了, 这时的绘画线条的变化, 是晚于书法的发展的。而较之书法的变化与发展, 绘画所用的线条更有稳定性, 直到六朝的顾恺之的绘画和《竹林七贤》等画像砖, 仍然运用的是从现存的汉代画像砖、石的绘画线条, 有的是“春蚕吐丝”、“行云流水”的游丝描, 有的是刚劲有力的铁线描。当然绘画的造型功能使得画家在描绘形象的时候, 也开始考虑到线条的变化, 如《洛神赋图》山石的线条已经开始有了粗细变化的趋势, 可能是受到当时行书用笔的影响, 但是这还是很不明显的, 更多的是古人之法。从传为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里面看, 这种变化更加明显了一些, 但相对当时书法的发展来讲, 还是迟缓的多, 《游春图》里的线条, 更多的是仍古法, 与顾恺之的画法还很相似, 只多了一些严谨的顿挫变化。

真正明显地从书法用笔吸收到绘画线条的变革, 是在唐代。唐代繁荣而又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促成了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文化科学的大发展。当然我们应该说, 绘画自身的发展规律, 是促进绘画线条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对绘画发展的影响。当绘画的表现需要促使画家去寻找更适合的表现方式来完成造型功能的时候, 他们发现书法中丰富变化的线条刚好可以为他们所使用、吸收和转化, 于是就有了唐代绘画的巨大变化。

这种吸收和转化是从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变革里表现出来的。初唐的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 先后做过唐中央政府的将作大匠, 他们早期的绘画是秉承古法的。但是由于工作需要, 在为皇家宫殿和园林绘制施工效果图的时候, 为了更好的表现山水背景, 创了新法, 不但把山水画“渐变所附”, 更“务于雕透” (见《历代名画记》“山水之变”) , 开始了山水画的变革。这种画法自初唐到盛唐, 延绵不断, 为大量的皇家画工和民间画匠所使用。后来的吴道子则把他们的画法进一步发扬光大, 绘画线条由比较单纯而少变化的铁线、游丝一变而为变化多端的“批、离、点、划” (见《历代名画记》) , 使绘画线条发生了质的飞跃。相传吴道子早年曾从张旭学草书, 他的绘画用笔的线条, 肯定受了学草书的影响。从苏州瑞光寺发现的吴道子一派画风的宋代“四天王”像绘画上可以看出, 不但人物神态动势大有“吴带当风”的生动风貌, 线条更是开阖转折、粗细顿挫而尽显神采风流。比之以前的游丝描和铁线描所画出的人物, 吴道子改良以后的绘画形象, 神态更真实生动, 难怪有人看了吴道子的地狱变相图以后不敢再行作恶。我们看这些线条, 很明显的就是行书和草书用笔在绘画上的运用和转化, 毫不怀疑是明显吸收了书法用笔。

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 元代文人画家们化繁为简, 变描为写, 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将书法中的诸多书写成分移植入画。而这恰好是当时之文人画家之优势所在。其实这也只是书法影响绘画的历史进程发展到后来的另外一种形式而已, 这与唐代绘画吸收书法用笔的伟大变革遥相呼应, 各有千秋。唐代“书法入画”形成的画风, 是吴道子为代表的雄强奔放和活力四射, 元人“书法入画”则开启了至柔至静的美学特征, 把玩赏心、文人游戏, 提倡儒雅、文弱、逸趣和柔美。

由以上实例分析可以看出, 书法用笔对绘画线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并且有时候是极其明显的。书法和绘画发展到今天, 其形式和用笔也已经不同以前, 现在的书法和绘画,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理所当然地有新的发展, 书法用笔的新成果转换到绘画里面, 也有着当然的可能性。作为当代的绘画者, 也应该关注书法的发展成果, 合理地借鉴和吸收, 以便使个人的绘画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 (唐) 张彦远著, 俞剑华注译.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2].郑为.中国绘画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5.

[3].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篇9:“中日书法绘画交流大展”

此次展览以“交流、融合、创新”为主题,邀请中日两国当代著名书画家100名共同参与,展出他们新近创作的书画作品200件,旨在进一步加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促进中日书画艺术的共同发展,使之成为中日两国书画交流史上最具影响的艺术盛事 。

對外友协会长陈昊苏,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文化部副部长常克仁,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胡珍,国家博物馆馆长潘振宙,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军,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侯恩余,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代理井上惠女士,日中友好会馆中方总代表王泰平以及无锡市领导等出席开幕式并剪彩。

开幕式上,陈昊苏会长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人民有着一脉相传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渊源。就当今的艺术而言,无论中国还是日本,书画艺术所具有的普及性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匹比的。“中日书法绘画交流大展”代表了中日书法、水墨画的最高水平,这些“真情涌动”的书画精品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灿烂与繁荣,彰显出中日书画艺术相互交流、不断创新的精神,必将在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专门发来贺电祝贺展览的举办,希望此展对促进文化交流、加深相互理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幕式后,百名中日书画大师在展厅进行了“盛事丹青——百米长卷”现场创作活动。120米长的宣纸铺成两条“白龙”,中日大师同时挥毫,笔墨飞舞,长卷立刻生动起来,现场创作令人叹为观止。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零距离的艺术交流让两国书画家们心情激动,把对中日友好美好的期望全部寄托在笔墨之间。

篇10:书法绘画大赛主题

二.大赛目的: 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同学们对书法绘画的热情,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展示大学生的风采。为学校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三.大赛内容: 大赛分书法和绘画两大赛区。其中书法又分软笔组和硬笔组,绘画组分为

专业和非专业。比赛通过初赛和复赛的方式进行,其中复赛以现场作业的方式进行

四.大赛要求:

1.书法:规定内容,作品只能写规定的文字,限时一个半小时。自带钢笔,毛笔等书写工具

2.绘画:绘画作品积极向上,不规定材料,但要展现自我个性,发扬人文素质。比赛工具自带,限时三个小时

五.比赛时间:2011年09月19日(周一)初赛

2011年09月26日(周一)决赛

六、流程安排:

1.文学社宣传部到各班宣传,传达活动宗旨。让各班搜集作品,统一将作品送来参加初赛 2.09月15日(周四)文学社宣传部到各班搜集参赛作品

3.我们将对初赛作品进行评选,评出参加复赛的名单

4.我们将以海报的形式公布参加复赛的名单。通知09月26日参加复赛

篇11:书法绘画奖状

班学生,在上期学生书法、绘画比赛中,荣获级奖,特发此状,以资鼓励。2012~2013学年

逍 遥 回 民 中 学

2012年11月20日

篇12:书法绘画活动总结

第五届春华秋实技能竞技节系列活动之

“学风建设”书法绘画大赛

为响应学院“学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提高同学们对书法和绘画的兴趣,丰富课余生活,我部和宣传部联合举办了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书法绘画大赛。

一、前期准备

确定思路后我们便着手准备活动方案的策划,经过多次商讨和修改,最终定下活动方案。之后我们召开了各班宣传委员会议,向他们说明此次活动的主题、内容、活动时间和参与方式。要求各班宣传委员在规定时间内将参赛者名单及作品上交。

二、活动期间

我们对上交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整理,书法作品为当场书写,活动中邀请其他各院系的网络部和宣传部部长作为评分小组,评选出了最佳绘画作品和最佳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的评分主要从构图和艺术表现力两方面评选,书法作品的评分主要从章法布局,主体结构等方面进行评选。分别在绘画和书法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此次书法和绘画作品各具特色,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学风建设主题,赢得评委们的好评。

三、活动结果

在各系网络部和宣传部部长的帮助下,此次活动中,绘画作品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书法作品评选出一等奖二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四名。我们将在“春华秋实技能竞技节”闭幕晚会上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并将获奖作品放于学生会宣传窗中进行展览,以便同学们欣赏。

四、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宣传并不到位,少数参赛的同学们没有真正了解此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以至于现场书写的时候软笔和硬笔没有区分开。但活动结束后还是有很多好的软笔和硬笔作品。另外,没有事先安排好座位的顺序,以至于现场比较混乱。虽然过程中难免有些小的失误,但干事们都能机智的给予适当的处理。活动结束后我们对这些忽视的地方做了总结,避免以后工作中的失误。

此次活动,还是比较圆满的成功了。书法绘画活动不仅仅在于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在于宣传了学风建设主题,让同学们深刻意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园规则,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园艺科技学院

篇13:书法绘画展意义

从文字的发展来看, 象形文字似乎是不可能避免的一个阶段。古文字学研究, 给我们揭示了许多挖掘出来的古代绘画 (石刻) 的秘密。如南非沙石洞窟上的布希曼 (Bushmen) 的绘画, 就说明了古代非洲人民的高度艺术才能。中国早期文字—甲骨文, 其象形的意义自然也是很明显的。

然而, 我们觉得, 就文字作为语言的符号来说, 从历史科学分析的眼光来看, 象形还不是文字的本质。几乎许多民族, 在象形绘画以前, 还有一个结绳记事时期, 这时还没有象形的问题, 而只有象征的意义, 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记忆。据说, 古代的秘鲁人是结绳的能手, 他们不但用此来记数, 而且可以记下相当复杂的思想。中国古代也有结绳记事的传说, 至今有一些少数民族还保存刻木记事的材料, 这种刻木记事能表示相当复杂的内容。就以汉许慎编辑的秦汉通用的小篆论, 象形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可见, 文字和绘画, 由于其用途不同, 在性质上有相当大的其别的。也许可以认为,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书和画是一致的, 从“有‘话’要说”, “有意要表达”的角度说, “书”和“画”同样是本源性的, 都源于“划道道”、“划线线”这样一种形式, “书”和“画”都是从“划道道”、“划线线”中分化出来的。同时, 当人们感到结绳等符号过于简单, 以模仿外物的形状来标记语言更为方便时, 书法就成为绘画的一种。但是, 这种状物的办法, 束缚着人们对语言的表达和记录, 逐渐地仍然向着符号化、逻辑化的方向发展。欧洲古代文字学者往往把欧洲文字划分为表忆、表形、表意、表音四个阶段, 固然不尽符合中国文字的发展特点, 但说明文字有自己的特殊的要求, 和绘画不尽相同。

不言而喻, 绘画是状物的, 是外物视觉形象的能动表现, 而书法本身则不是状物的。文字是语言的表现, 是以语词按照一定的语法结构组成的, 是用概念、意象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文字本身的形状本质上不是外物的简单的再现。这一点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觉得, 就在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中, 有着书和画作为不同艺术种类的本质区别。

莱辛在十八世纪提出诗和画的区别。其实, 诗和画的艺术形式区别用不着等到十八世纪才郑重其事地提出来。诗以言情, 画以状物, 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就是这有目共睹的事实里面, 包含着两种艺术的不同的本质特点, 而这个特点, 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以及在诗和画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才有可能比较深刻地提出来。没相当的实践基础, 把一眼就可以看出的表面区别拿来和经过历史经验的总结而提出来的较为深刻的观点等同起来, 当然是不对的。

我们这里要说明绘画以状物, 书以表情的特点, 也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 而是有书法和绘画艺术的长期的历史发展的。

一般说来, 书法由用笔和结体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结体, 是构成文字符号的形状, 不是外物的模仿, 用笔则是构成这种形状的不同类型的线条的运用。书法艺术在技术上的特点, 就是“势”, “势”是指线条按字体形状的运动的韵律和趋势。所以, 《虞世南笔髓论》说:“故兵无常阵, 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 势多不定, 故云字无常定也”。

我们知道, 作为绘画艺术来说, 就不仅有线条, 更不仅是线条的运动, 它更多地是以点、线、面、色彩等各种手段来能动地再现外物的视觉形状。绘画是造型艺术, 它可以表现人物、山水、城市建筑、乡村风光、花鸟禽兽等景象, 通过这些景象, 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 反映客观社会生活的现实。

书法就没有这些特点, 因而它虽然也是视觉的, 但不是造型是, 它是以点、横、竖、撇、捺等笔划变化运动来表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 它更接近音乐、舞蹈, 而与绘画有相当大的区别。就艺术创作的要求来说, 书法与其说接近绘画的规律, 不如说接近音节的旋律。

当然, 任何艺术种类都有其共同的、统一的规律, 我们不能将它们截然分隔开来。造型艺术的许多规律, 对书法艺术来说, 当然是同样是适用的, 是要遵守的。如书法中的格局、大小、比例、对称等都应该十分注意。在这方面, 前人经过长期的历史经验的积累, 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则, 有不少真知灼见, 是我们后人不容忽视的。如“上大下小”、“左大右小”、“左高右低”、“横平竖直”、“横细竖粗”等, 还有张旭教给颜真卿那样的一套规则。又如, 姜白石在《续书谱》里总结的几个“不欲”等, 都很有参考价值。但这一切形规则, 都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 而要适应书法艺术的本质要求。所以, 这些规则是“活”的, 常常被打破, 而服从书法艺术的更高要求, 服从书法本身的内容的需要。如“左高右低”似乎很符合元代赵孟的特点。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宋代黄鲁直的书法, 就可以发现, 他的规则正好相反, 是“左低右高”, 确另有一种书法美的姿态。书法受字形结体的制约, 不受外物形状的制约,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 它遵循视觉形式规律 (如对称、比例) 更加直接, 但其变化则不受外物的形象的决定, 而是按照一定的韵律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由此可见, 单纯用造型艺术的规则来说明书法是不够的。

但是, 从我国古代开始历来都有“书画同源”之说。根据这种观点, 从文字和绘画的起源来说, 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这种说法的另一种涵义, 是从艺术种类上加以比较的。唐代的张彦远、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都有这样的看法, 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书法家兼画家, 都有切身的创作体会, 直到清代的刘熙载明确地把书和画同加品评, 认为“书与画异形而同品”, 可见, 对于这样的看法, 也是不能轻视的。

我们觉得, 要理解这种看法的历史根源, 必须首先要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中国画) 的特点。

关于古代中国画的特点, 过去也有不少作过研究, 我们现在只想指出, 中国画是力求在状物的基础上达到表情的效果。它不完全注重外物形状模仿的, 往往强调画家的情感的表达, 因而, 中国画是相当重视线条的运用的。和油画比较, 中国画对线条的运用要重视得多。所以, 在技巧上, 中国画家和书法家是一样的, 将运笔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样, 长期以来, 书画成了一个统一体, 中国绘画是离不开书法的, 书法的技巧似乎成为中国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画上要提款, 而且是画法本身所不可缺少的。而一般书家, 即使不兼作画家, 也可以画几笔竹子和兰花, 因为这些都是突出运笔的, 书家对此训练有素, 学起来自然比较容易。

篇14:唐朝轶的书法与绘画

唐朝轶于画,用心用意可谓深矣。其意与其书法同出于一辙,重内敛之美,既不喜时髦画风,也不甚留意历代奇巧浮华与匠意之作,而重“含道映物”与“澄怀味道”。当然,能“含道映物”者是圣人,而圣人历来稀缺。降之能“澄怀味道”者是贤者,而贤者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是“心向往之”者,而唐朝轶即在此中。唐朝轶的花卉以用笔见长,以篆籀笔法入画,放笔勾勒、随意点染。色墨混溶之际不失骨法,笔线纷披之处不失形质。而其山水皴笔多变,墨块苔点,丰富灵动,其书法优势尽显无遗。

唐朝轶于书画二者,理、意层面已然打通,毕竟在技法层面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方能找到最为恰当、最为微妙的结合之处,方能尽其美善,以此与唐朝轶共勉。

上一篇:找对象的搞笑句子下一篇:任何故事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