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

2024-04-16

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精选10篇)

篇1: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

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

在现代成语中,我们把道不同不相与谋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扬镳。镳指马嚼子,扬镳即为驱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成语产生于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分道扬镳”语出自北齐·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的一个故事中的一段话:“……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说这话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其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史称南北朝。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国君,他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岁登基,24岁时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执掌政权,紧接着便开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在洛阳,他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等,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场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阳。

在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个人原叫拓跋齐,后更姓改叫元齐,他颇富韬略,统兵有方,能征善战,曾建下了灭赫连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论功行赏,先封他为浮阳侯、浮阳公,后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赏识这个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主掌洛阳地方政事。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地位陡升,贵为一国之都,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权势自然也随之增大,年纪轻轻的他渐生骄气。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不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个叫李彪的官员乘坐马车从对面飞驰而来。这个李彪也很不简单,他字道国,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时已经任职御史中尉,与尚书仆射游肇、幽州刺史常景等共同居住在洛阳东阳门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许多。

按理说,官小的元志此时应该先让李彪过去,可他偏不让路,双方由此僵持下来。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为何不让路,元志却说:“我是都城洛阳的长官,你不过是洛阳户籍中编入的一个住户,哪有长官给辖下住户让路的?”

两人互不相让,且争执不下,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一见孝文帝,李彪先开口说话了,说他是“御史中尉”,官职比洛阳令大多了,洛阳令作为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真是岂有此理。元志丝毫不遑多让地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御史中尉也概莫能外,作为“京兆尹”,御史中尉李彪也是自己的辖下住户,应该是李彪给自己的属地长官让道才是啊。

宽厚的孝文帝听了他们的话,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于是便笑着给他们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解决办法,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两人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元志和李彪从朝廷出来后就拿着尺子,将经常通行的道路进行了丈量,各取一半,从此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扬镳”一语便逐渐流行开了。

篇2: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

分道扬镳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 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 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 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 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 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篇3: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

九、十世纪, 欧洲受到三个不同民族的袭击:来自东部半游牧的匈牙利民族 (马扎尔人) , 来自南部的萨拉森人 (穆斯林) , 以及来自北部从事海上生涯的北欧海盗。正在发展中的欧洲文明又陷入了战争与磨难之中, 并且这次入侵给英国和欧洲大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是第一个遭受北欧海盗侵袭的国家。早在八世纪末, 丹麦人即开始了劫掠英伦三岛并寻求永久定居, 盎格鲁撒克逊各王国连续受到侵袭。面对来势汹汹的丹麦人, 南部的西撒克斯王国领导人阿尔弗雷德竭尽全力拯救王国。阿尔弗雷德几次和丹麦人展开激战, 甚至还用重金收买他们;他组织了征兵制度, 创建了海军, 增强了海上抵抗的力量;他在国内广修要塞, 既是御敌堡垒, 又是农民避难的地方。他在军事方面的一系列举措, 使丹麦人的入侵受挫, 扭转了战局, 丹麦首领同意信仰基督教, 撤出西撒克斯, 接受“永久”和平。而阿尔弗雷德的继承者们实现了他再征服的宏愿。到十世纪中叶, 英格兰全境掌握在他们手中, 西撒克斯国王成为英格兰国王。

英国在抵抗入侵的过程中形成王权统一, 而欧洲大陆的其它国家却在入侵中分裂为小型地方政权。在法国, 由于法国版图远远大于英国, 定居在诺曼底的北欧海盗数量虽大, 但对法国威胁最大的, 不是大规模的侵略军队, 而是以掳掠为主的小分队。法国各地相距过远, 加之交通落后, 国家军队过于庞大, 为了有效保卫边远农村免遭北欧海盗的突然袭击, 国王把军事权限下放给地方领主。如此一来便造成了各地领主割据为政, 分裂了国家。在德国, 因为德国本身的独特性, 因而对入侵的反响不同于英法两国。德国虽受北欧海盗侵袭, 但真正的威胁是东方的匈牙利骑兵。实际上, 德国加洛林诸王已经丧失了应对加洛林入侵的能力, 它也和法国一样, 大权旁落于国内的权贵。在应对外族入侵的过程中各地为政, 造成分裂割据。

面对入侵的不同反响, 导致了英国和欧陆国家的不同命运, 同时也造成了此后几个世纪间两个地区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迥异。

二、诺曼征服后, 英国的君主集权制进一步建立

1066年, 法国公爵威廉为争夺英国王位, 率领军队开进了英伦三岛, 历史上称为“诺曼征服”。诺曼征服后, 威廉通过教士任命和土地分封等措施, 实际上重组了一个与王权比较接近的教会。在改组教会方面, 威廉主要做了几项措施。

其一, 是高级神职人员的“诺曼化”, 以期减少对于罗马教廷的依附, 建立完全从属于王权的教会。这一点可从他对于高级教士的任命上清楚地看出来:从1066-1087年间, 英王威廉至少起用了7位诺曼底的修道院院长、主教到英国担任高级教职;到1087年, 英国的主教中, 只剩下1名本土教士。1077年时, 在21位参加王廷会议的修道院院长中, 有13名本土人士, 而到1087年时, 只剩下3人。

其二, 除了对于英国教会的诺曼化, 威廉同时极力促成英国教会的封建化。其做法就是对高级神职人员多分封地产, 以将其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研究显示, 1086年的《末日审判书》中, 英国全国地租总收入约为73, 000英镑, 其中约有1/2即30, 000英镑归属于170家诺曼底贵族, 另有1/4归威廉家族, 剩下的1/4则属于50个高级教士。此外, 同样在《末日审判书》中提到的亨廷顿郡, 在该郡拥有土地的29名人员中, 除了国王威廉一世名列第一外, 第二名至第八名均为教会人士, 他们分别是:林肯主教、考坦西斯主教、艾里寺院、克劳兰德寺院、拉姆西寺院、桑里寺院和比德博勒寺院。

威廉的一系列举措, 使得王权与教会有一个基本的契合点, 这也是一段时间内英国王权与教权配合默契、相处融洽的主要原因。然而这种情况不可能长久持续, 因为威廉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在王权之下的教会, 让后者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而日益强大的教会当然不甘处于王权的控制之下, 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几乎贯穿英国中世纪历史。但这一时期王权与教权的配合, 为英国在12世纪以后拒绝罗马法的束缚、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奠定了基础。因此有学者指出:诺曼征服给英国带来的一个明显的后果就是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权在英国建立起来, 集权君主制是当时的英国不同西欧其它国家的一个突出特征。

三、亨利二世的改革, 促使英国建立独立的政教体系

1154年, 作为征服之后第一位在王位继承上没有任何争议的君主, 安茹的亨利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 是为亨利二世 (1154-1189) 。在英格兰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内乱之后, 这位新君的抱负是“恢复外祖父时期的情况”, 他在加冕宪章中承诺让他的整个王国——神圣教会和他的所有伯爵、男爵和封臣们, 如同在他的外祖父时期一样, “完全地、和平地、自由地”保有“他们的习俗、获得的权利以及自由”。亨利二世因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中司法改革主要表现在建立王室法庭、引进陪审制、发展令状制度几个方面。

1、建立王室法庭, 并将巡回审判制度化。早期的英国王室并没有专门独立的司法机关, 在王室进行诉讼的许多案件都由国王亲自处理。到亨利二世时, 他对上述情况进行了改革, 使以前临时性的机构逐渐固定化、专门化。1178年, 他在威斯敏斯特建立了长期的中央法庭——普通诉讼法庭, 受理一般事“民诉讼”, 国王自己仍然带着他的法官四处巡回审判。另外, 亨利二世还使以前偶然进行的巡回审判制度化。他每年都要将王室原有的法官和雇来的法官分成几组, 派遣到各地巡回审判, 从不间断。这样, 从国王智者会议到国王巡回审判, 王座法庭, 普通诉讼法庭, 财政署再到各地的巡回法庭, 亨利二世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王室司法机构。

2、陪审制的引进。陪审原是加洛林帝国国王的特权。国王为了了解某地社会治安, 官吏工作及土地归属等问题, 往往召集当地最值得信赖的十二个人组成团体, 经宣誓后回答他的提问。当时这种制度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 并带有浓厚的皇室特权性质。在亨利二世之前将陪审团用于司法领域的情形还是极少的。亨利二世改革时, 将陪审制正式引入民事审判。国王在令状中规定某些特定案件可以采用陪审, 郡长依此令状召集邻居中的十二个人组成陪审团, 在王室法官面前回答提问。后来, 陪审又被用于刑事控诉。陪审制度向王室法官提供了了解各地习惯法的机会, 同时陪审在一定程度上是接受与自己地位同等者的审判, 因此更容易为常人所认同。在王室法庭引进陪审制时, 地方和教会的法庭仍然在采用神明裁判, 宣誓及决斗的落后方式进行裁决。相比之下, 前者要文明、先进和公平得多。

3、发展令状制度。令状 (writ) , 是拉丁词breve的英译, 后者意为简短之物, 引申为信件, 简短的书信遂称令状。令状是早期教俗统治者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 通过它, 教皇或皇帝可将命令直接下达给指定的人。

亨利二世之前, 诺曼国王也常用令状来干涉地方和封建法庭的审判, 带有强烈的行政命令性质。亨利二世对行政令状进行了司法化改革, 将指示臣下如何具体救济当事人改为要求当事人到王室法官面前接受审判, 由法官决定其权利义务。这样就起码在表面上证明国王是依法而治而非任意擅断, 从而增强了民众对国王的信任感。亨利二世在位期间颁发了许多令状, 著名的有地产敕令 (Assize of Utrume) , 新近侵夺敕令 (Assize of Novel Disseisin) , 收回被占继承土地敕令 (Assize of Mort d’ancester) , 圣职推荐权敕令 (Assize of Darrein Presentment) 。通过以上四个令状, 许多原来属于封建法庭和教会法院管辖的案件, 现在已归王室法庭管辖。王室法官们在每一个新领域里都积累发展出自己统一的原则, 使普通法的形成能建立在一个广泛的基础之上。

亨利二世的改革用令状制和陪审制打开了王室法庭广阔的司法管辖领域, 王室法官利用陪审制提供的条件, 掌握了复杂的日尔曼习惯法,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普通法。恩格斯曾把普通法称为“唯一仍传播于世界的日尔曼法”, 这体现了普通法与日尔曼法之间的密切关系。事实上, 普通法与大陆法不同, 它不是以罗马法为基础, 而是在日尔曼习惯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正如学者指出的, 如果没有亨利二世的集权化改革, 如果斯蒂芬乱世持续下去, 那么“英国法的未来将非常不确定, 即使它存续下来, 也可能会分裂为纷繁复杂的地方习惯法;如果的确如此, 罗马法的最终胜利将不可避免。”

摘要:12世纪以前, 英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一样, 在法律制度方面遵循罗马法, 并将其视为制定本国法律的基础。然而从12世纪开始, 英国法律与欧陆法律分道扬镳, 英国在一段时期以内甚至拒绝罗马法, 直到14世纪以后, 英国才又开始接受罗马法。本文将从9世纪以后外族入侵, 造成英国统一和欧陆分裂, 从而使两个地区在法律制度上产生的分歧;诺曼征服后威廉通过土地分封和教会改革, 建立了一个与王权接近的教会;亨利二世司法改革, 建立王室法庭, 引进陪审制, 改革令状, 奠定了英国普通法形成的基础, 从而更进一步脱离了罗马法的束缚。

篇4:快时尚饰品的“分道扬镳”

如果说成熟女性钟情的是那种贵而精的饰品,那么对于13岁到26岁的年轻女性来说,则是钟情于多样。她们正处在一个极度“喜新厌旧”的阶段。今天可能会喜欢心型的发夹,明天又可能会喜欢粉红色的发带。对于她们来说,心目中所期盼的饰品不要多昂贵,更不用能够多长久的陪伴她们,只需要价格低廉,样式新颖,让她们能够不断的尝试新的造型。

在市场经济中,向来是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意来满足这种需求。阿呀呀(后分裂成美爆和七色花)、哎呀呀都是满足这种饰品市场需求的典型代表,他们有着相似的起步阶段,更是有着相似的经营步骤,可是现在他们却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当初他们是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如今的他们又为什么会“分道扬镳” ?《新领军》杂志为您解读中国快时尚饰品的分道扬镳。

“快时尚”引领时尚新概念

ZARA是最早提出快时尚的企业。所谓“快时尚”,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即上货时间快、价格不高、紧跟时尚潮流。现如今这种“快时尚”的概念已带动以“快、准、狠”为主要特征的一批企业迅速崛起,也为时尚界注入了一个新概念。

当中国的服装品牌还没有把快时尚概念发挥到淋漓尽致,中国的小饰品行业却将它表现的如火如荼。几十平米的店面,琳琅满目的饰品、低廉的价格、时尚的造型,每周持续不断的新货供应,让无数少女对此地流连忘返。只要在某条街道上有它们的存在,那么它们就会是聚客的最大亮点。而它们之所以会这么火,秘诀就是在于做到了“快时尚”,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少女喜新厌旧的需求。它们是如何能够做到让时尚与平价,款式与众多,新货与不断相联系的呢?

要想满足这些条件,就要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再到配送,每一个环节都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来完成,这样才能够保证最终的效果。

纵观这些快时尚饰品的代表企业,它们紧跟潮流的产品设计并非完全来源于自主研发,而是来源于“买手”的功劳。每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派众多买手到全世界各地搜罗最新的时尚款式,再将采集到的产品反馈给企业,再由设计部根据各自市场的特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设计出最适合本土市场的时尚饰品。这样的设计方式,即满足了能够迅速跟上时尚潮流的变化,又满足了低设计成本的需求。

对于生产和产品配送它们也都有着即快又省钱的办法。生产主要是委托给代加工企业进行。而代加工企业为了增加更多的订单,也会为其提供一些专门的设计方案,开放的设计平台又为它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设计方案,代加工的方式也减少了生产成本。那么货品运输成本和时间怎么实现呢?

早在2003年、2004年的时候,人们对物流是个什么概念还不甚了解。邮寄运送东西还大多都停留在利用邮局这个层次上。可就在那个时候,阿呀呀、(美爆前身)哎呀呀已经开始采用第三方物流。大胆启用第三方物流,即节约了物流成本又提升了货品的配送速度。

设计、生产、物流三大环节的时间缩短、成本降低,即满足了目标客户群对最新时尚饰品的需求,又满足了她们对“低价”的渴望。

目前,哎呀呀拥有门店3000家。美爆潮品也拥有数千家店铺短短的7、8年时间里,这种“渠道为王”的战略是通过加盟的方式来实现。采取加盟的方式无疑是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最迅速的速度来织成巨大的销售网络。这么多的加盟商如何管理?如何确保品牌不受损?如何保证每家门店的新品上架速度?

不仅快更要准

所谓“快时尚”要满足的不仅是产品的更新速度快,产品价格低,更要满足自己所销售的产品正是消费者所喜爱的,即要有市场。否则再快速的产品更新速度,也将成为柜台上的积压货。

正所谓有的放矢,要想做到产品能够准确的满足消费者的口味,那么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消费群体是谁,目标市场是哪。

时尚的产品、低廉的价格是吸引13岁到27岁年轻女性的法宝,也正因为定位于中端消费者,因此都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二三线城市。集中精力于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不仅目标客户群的数量庞大,而且很切合它们产品的定位,在二三线城市也更利于加盟商的发展。

有了准确的定位,就要有精准的管理。它们都有着庞大的加盟店数量,但值得借鉴的是,它们对如此庞大而且分散的团队,管理上却是井然有序。在别的企业对加盟商采取的是跑马圈地“圈钱”的策略时,它们对加盟商讲求的是共赢。无论是从选址、装修还是培训,都是为了更好的完善营销渠道。像各自商学院的成立也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培训加盟商而做出投入和努力。

在很多企业还不知道ERP是什么的时候,在很多企业还不舍得投入ERP的时候,它们已经斥巨资上千万投资开发ERP系统,定期对各家店铺的进货数量进行统计,及时为门店补货。加盟商直接在系统上订货、下单、结算,力争将资金周转率降到最低。

除了有专业的买手为它们“淘宝”外,它们还都有自己的市场调研人员,及时了解本土企业的市场需求,好能够及时对采购来的产品进行形象改造。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更精准的满足市场需求,它们对加盟商每周上新货的数量都有着各自的硬性规定。但强制“分配”给加盟商的新货每款的数量都很小,每款均不会超过5个。如果新款不受欢迎,也不会给加盟商造成货品积压的困局,而如果新款好卖,则可以及时反馈给公司,再行订货。这样的销售方式,为产品的“准”又多上了一道保险。

让品牌深入人心

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宣传,网络、报纸、电视都是很好的宣传途径。但它们能够让品牌深入人心,尤其是深入年轻女孩的心,可不只是在广告中传递产品信息,而是让产品与娱乐相联系。

当你走进阿呀呀,可以看见动感天后蔡依林,走进哎呀呀的门店,你会看见亚洲华语天团组合S.H.E.的巨幅海报。上千万的天价代言费,让很多人都曾经质疑,这要靠卖多少饰品才能够赚回来。但是,今天它们各自品牌深入人心的程度,明确告诉所有当初抛出质疑的人,强势的“品牌效应”如今何止上千万。

能够聘请一线明星为其代言,一方面证明了其自身发展势头的良好,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明星在年轻女孩心中的地位,说明其饰品是时尚潮流的代表。以阿呀呀为例,其雇佣蔡依林为代言人,而蔡依林本身就已经被定为于“百变天后”。她的百变也正与阿呀呀产品紧跟时尚潮流的定位相吻合。近年,它们各自的品牌宣传也不仅仅局限于请人代言的传统宣传方式上。植入广告、选秀活动赞助,都让它们的产品更加深入人心。

门店数目均已超过千位,这些都是广告宣传的效益吗?根据哎呀呀的品牌总监王勇介绍,自2003年起在行业内率先启用形象代言人策略后,哎呀呀的知名度的确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这并非是哎呀呀自身最好的宣传。其最好的宣传其实是遍布在全国各地的3000家店铺,每一家店铺都是一个活广告。

如今看中饰品行业这块市场的企业绝非只有这两家,再加上饰品行业门槛相对较低,饰品企业相对于过去也有了很大的增长。而领军型企业相对较少的局面,不免会造成行业内部缺乏标准,在新的环境下,领军者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分道扬镳

道路一 饰品潮品双向走

现在在大街小巷,你已经看不见阿呀呀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美爆。阿呀呀的变化的不只是名字,还有他的经营策略与市场定位。阿呀呀为什么要选择改变?

“阿呀呀经过近8年的快速增长,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如何提高仿冒门槛,使企业实现快速持续的发展,成为阿呀呀决策层当时最重要的课题。”美爆潮品副总经理告诉《新领军》,在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时,创新求变则是突破这个瓶颈的最佳方式。这个突破口则从销售的内容开始,从开创新的商业模式开始。

美爆所走的道路是美妆潮品道路。什么是美妆潮品?即在美爆的店铺内,不仅能够买到化妆品、化妆工具之类的美妆类产品,还可以买到诸如饰品、玩具之类的时尚潮品。

虽然店内同时销售美妆产品和饰品,但是二者的所占比例却明显不同。美爆相对更侧重于美妆类产品,目前其美妆类产品已经占到销售额的50%到55%,而饰品仅占销售额的20%到25%。为什么美爆会选择走这条道路呢?

之所以走上选择将美妆与潮品相结合的方式,也正是源于其目标客户群,要为它们的目标客户群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个一站式的服务即是可以让目标客户群在这里购买到能够装扮自己时尚造型的一切用品。提起美妆销售就不得不提到屈臣氏、康是美以及莎莎,那么美爆潮品与它们又有哪些不同呢?

它们本质的区别就是,虽然店内都销售美妆,与美妆搭配销售的内容却截然不同。屈臣氏更像是一个个人护理超市,在里面可以买到很多生活用品,而康是美则是药妆的典型代表,莎莎则是以纯化妆品销售为主营业务。不同销售内容的搭配,让美爆与它们在细分领域产生了不同,同时又不会丢弃自己本身已经成功打造的快时尚业务。

对于美妆入店的产品又会怎么选择?在美爆,尽管也销售美妆,但其产品与屈臣氏它们也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目标客户群不同,美爆的美妆更加是针对年轻女性适合的产品,同时美爆所选择的产品还要依照着其他地方买不到甚至是不容易买到的标准。如美爆所销售的Kitty与Snoopy产品,就属于即很难在其他地方买到又十分适合年轻女性使用。

与时俱进的重构自己的商业模式,让美爆十余年来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未来美爆的目标市场也不光局限于二三线城市,要继续下沉,不远的将来甚至小的乡镇都将出现美爆,真正的实现“有人的地方就有美爆”。

道路二 小饰品做成大生意

根据相关的市场调查数据,我国女性饰品市场占有率不足5%,而日本达到98.2%,泰国为68%,香港为54%,新加坡为48%,马来西亚为47%。2005年,女性饰品的消费量全球超过1400亿人民币。据专家预计,2012年中国的女性饰品占有率将由现在的7%增到55%以上。

在极具说服力的数据面前,不得不承认中国饰品行业依然是一个蓝海市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大多竞争对手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利润更高的美妆产品上时,哎呀呀从来没有改变过原有的初衷,继续坚持快时尚的饰品道路,有所不同的只是它未来更加精准的定位与经营方式。

“我很欣赏凡客,他能够把29块钱的东西做出时尚来,我们哎呀呀就是平民时尚。不需要打造的多高贵,多奢华。”

正是出于对凡客的欣赏,更是出于哎呀呀创立的初衷,哎呀呀的产品仍然让平价与时尚相联系。但相对于过去的市场,原材料、人工费毕竟都在上涨,而产品的价格却很少提高,利润空间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较大,但是相对于以往毕竟是在缩减。正所谓,不前进就是倒退,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满足于现状,哎呀呀也是如此。

“我们是靠规模来做平价,靠品牌、设计和服务来做溢价。”所谓规模,就是增加销售渠道,通过销售渠道的拓展,以规模来实现利润提升。同时,规模化的销售渠道又对哎呀呀自身的品牌做了很好的宣传。在哎呀呀还没开始对国际市场展开猛攻,就已经有国外的加盟商主动找上门。他们就是因为在中国的哎呀呀门店看见了效益,看见了未来,而主动要求加盟。由此可见,门店对整个中国市场乃至未来的国际市场的广告宣传效应。

走进哎呀呀的门店,你也会发现美妆产品,那么这与其它美妆店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定位,有些产品是聚人气的,有些产品是聚财气的。就像麦当劳,大家对它的认知是汉堡,但它的可乐的利润要比汉堡高。”哎呀呀始终坚持让每个消费者走进哎呀呀购买产品的时候不心疼,时尚平价的饰品为哎呀呀带来了庞大的客户群,同时也会吸引女孩购买店内的其它产品,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对利润有所提升,但饰品仍然是其主要经营业务。

在未来以快时尚为特征横扫饰品市场的哎呀呀,也会进入的是同样以“快”取胜的网络市场。哎呀呀的目标客户群是13岁到27岁的年轻人,而这部分人群正占据网民的最大比例,这就让哎呀呀未来的网上市场拥有了海量用户。消费者之所以喜欢在网上购物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浏览众多的产品进行挑选。而哎呀呀自身的特点就是产品样式多,上千种款式让哎呀呀具备了海量产品的特点。海量用户、海量产品都为哎呀呀未来进军网商奠定了基础。

篇5:分道扬镳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出处】

《魏书》。

元志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大臣,他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但清高孤傲。

元志恃才自傲,瞧不起某些才疏学浅的达官贵人,经常对其出言不逊,但又合情合理。一次,元志外出游玩,正巧御史中尉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元志的官职比李彪的小,按理应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给他让路。李彪见他这样轻狂骄逸,目中无人,便怒火中烧,当众责问元志:“我乃堂堂的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可不认李彪的理,反而振振有词:“我是这里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而已,哪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

两个互不相让,争吵不巳,最后闹到孝文帝那里。

孝文帝听了他们各自的`陈词,觉得两人的话都有点道理,也不好作评判,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你们说的也都有道理。我看不如这样吧,你们俩分开走,各走各的,在自己的道上扬鞭催马不就行了吗?”

释义

篇6:分道扬镳的造句

1、然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2、他们中有40人以上在众议院的气候变化方案上分道扬镳。

3、相反,假如将品牌拿走,把其他资产都留给管理人员,五年后,他们肯定早已各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了。

4、五年后,两人分道扬镳。

5、他甚至可以指出他过去曾有几次与自己的党派分道扬镳。

6、如果宇宙呈马鞍形反向弯曲,平行光线就会分道扬镳。

7、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单手进餐,刀和叉正在日益滑向分道扬镳的结局。

8、但是两人之间的分歧似乎日渐加深,并且霍多尔科夫斯一案有可能让两人分道扬镳。

9、经过了数月的慎重考虑,麦当娜宣布与她的电影制作老公盖·里奇分道扬镳。

10、联合国的进程可能已经和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分道扬镳。

11、在他们一起出行的`1965年欧洲演唱会期间,他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并同时分道扬镳。

12、不久之后,由于家庭原因,三个孩子不得不辍学,他们分道扬镳了。

13、纠纷最终在仲裁中得以解决,但两家公司确是彻底的分道扬镳了。

14、后来,我们分道扬镳。

15、这次“分道扬镳”让彼德曼冰架的总体积缩减约1/4。

16、在整个七千五百万年后,老鼠和人类的基因谱系分道扬镳,这些基因区有可能成为至关重要的生物的生存。

17、不过,她建议可以这样说:“我和公司在管理理念上存在分歧,所以分道扬镳是最好的选择。”

18、东部全明星队主教练麦克?布朗说,他们现在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假使他们没有在分道扬镳,没有人知道他们能拿到多少枚总冠军戒指。

19、而黑猩猩的祖先--人类现存的、联系最密切的亲戚--在约600万年前和人类进化分离,人类和猕猴则在约2500万年前就分道扬镳了。

篇7:我们终究还是分道扬镳了散文

有相遇就会有离散,只是没想到会来得如此之快。

那天,当你你告诉我说,你要走了,回家去的时候,我突然就不知所措了,哽咽在喉咙的心酸最终还是没能说出口。只是不知道这一别,下个路口是否还能再见。

在一起两年了,我们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来走进彼此,融入彼此的生活,然而当一切看起来都水到渠成,正如精心浇灌的嫩芽儿开花的时候,春天却残忍的道与我说,我要走了……

在与你相识的那刻我就知道,有相遇就会有离散,只是没想到眼前这暮会来得这么的快,这么的突然,让我一颗心居然有点无法接受。

在你与我道别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原来,我们终究还是分道扬镳了。曾经那些美妙的.幻想,原来只能活在想象中。

明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我还是情不自禁的想要掉眼泪。与你道别后,整个人都变得有点恍惚了,这是从未有过的感觉,是那样的突如其来,还是那样的决绝,无法左右亦无法选择。

目送着你远去的背影,脑海中全是我们曾经在一起时的场景,是那样的真实又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望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隐没,盼望着着何时才能与你再度重逢。

临别时,彼此都没有太多的言语,不是无话可说,只是不知该怎么开口,怕一开口就触及了别离的殇。

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虽然不及偶像剧中的张扬,但时光却给了我们此生无法忘怀的记忆。

那两年,有你,有我,还有她俩,一同在名为青春的扉页上,蘸着时光挥毫泼墨,畅诉着心中的喜怒哀乐。那些时光,我们仿似走进幸福天堂的孩子,不知哀愁。

日子每天都在上映,我们每天都嘻哈不断。那样的我们真好,只是后来,我们被时间给冲散了,从此各自天涯。

我在我的海角思念着天涯的你们,在充实的日子里回想着曾经的点点滴滴。

在无人的夜里,过去的那些岁月,总能轻而易举的就占据了脑海,容不得我去选择。而那刻的我,也心甘情愿的沉溺于有你的岁月……

想你,却只能在记忆里徘徊。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的人生吧,永无停歇地上演着相遇与别离。

篇8:沿分道线推寻起跑线的位置

关键词:分道线,推寻,起跑线

基层学校的运动场大多数是周长为200米的小型半圆式6条跑道的田径场, 这是教学、训练、比赛和开展课外活动的必备条件。这种场地在利用时, 一些径赛分道比赛项目起跑线的位置在弯道上。所以, 画好弯道场地, 是有效开展各项活动的关键。本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 总结得出:把无形的计算线转换成有形的分道线, 并沿着它来推寻起跑线的位置, 现提出以供同仁参考。

在画小型半圆式田径场的弯道上起跑线位置时, 首先, 要掌握半圆式田径场的机构原理;明确丈量的距离越短, 丈量的方法越简便, 丈量的准确性就越高;明确什么是起跑线前伸数 (即道差W) 和计算线。其次, 用第 (1) 直、曲段分界线作为起、终点线, 以第 (1) 、第 (2) 、第 (3) 和第 (4) 直、曲段分界线为四条基准线, 选择分道线为依据线, 然后观察其位置距离哪条基准线最近, 就针对性地计算好各自的数据。最后, 才能准确地依据分道线进行实地丈量和画线工作。

例如, 经过推导计算, 得出下面表⑴中半径r为18米, 直段长为42.51米, 道宽d为1.22米, 周长c为200米的小型半圆式田径运动场弯道上的一些基本数据:

实际绘制时, 为了缩短丈量的距离, 简化丈量的方法, 提高丈量的准确性, 通过分析和观察, 我发现弯道上各分道的计算线是无形的, 在画场地时没有反映出来, 只画出了分道线。有时错以分道线为计算线来丈量, 导致出现了误差。所以, 为了避免这个误差, 以有形的分道线为依据线, 把各分道的起跑线前伸数换算成紧邻的分道线的长度, 再沿分道线的外沿就能快速的丈量出分道上的起跑点的位置, 进而准确地画出各自的起跑线。

那么, 下面是第n弯道上起跑线前伸数L1与对应的分道线L2长度的换算关系。

如图, (共中r为半径, n为道次, d为分道宽, n=3.1416。) 由起跑线前伸数和分道线的长度换算得分道线的长度为

依据上述推导结果, 由表 (1) 所示数据得出表 (2) 数据。

在丈量绘制时, 为了使画线工作准确和简便, 从实际出发, 选择第 (1) 直、曲段分界线作为起、终点线。只需要一把自制的圆规半米尺和一把钢卷尺, 按照表 (2) 数据, 沿着分道线的外沿就能迅速的推画出200米和400米跑项目的起跑线的位置。

在竞赛中, 4×100米接力跑是一项限定距离、限定人数的以传接接力棒为标志的具有短跑锻炼性质的最激烈的最精彩的比赛项目, 也最能培养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如何精确地画好4×100米接力跑的比赛场地?又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由上可见, 它的起跑线的位置和400米跑相同。所以, 以四条直、曲段分界线 (1) 、 (2) 、 (3) 和 (4) 为基准线, 观察所要画的第1棒的起跑线和其余三棒的起跑线距离那条分界线最近, 就以那条分界线作为基准线。通过计算, 推知表 (3) 的一组数据是4×100米接力跑的6条跑道中, 各棒的位置, 即距离某条直、曲段分界线的计算线的长度。再通过丈量, 就可画出4×100米接力跑第1棒的起跑线和各分道上第2、3、4棒的接力区。 (表内“+”号为逆时针方向进行丈量, “-”号为顺时针方向进行丈量。)

同理, 为了使实际操作更为简便, 所画之线更为准确, 依据上述起跑线前身数L1和分道线L2长度的换算公式, 可以由表 (3) 推出表 (4) , 即把4×100米接力跑各分段的起跑线与四个直、曲段分界线的距离换算成紧邻的分道线的长度, 再沿着分道线的外沿就能迅速地推寻并画出4×100米接力跑第1棒的起跑线位置和各分道上第2、第3和第4棒的接力区位置的比赛场地。

所以, 在进行弯道场地绘制时, 根据需要, 选择适宜的直、曲段分界线为基准线, 以分道线为依据线, 把起跑线前伸数L1换算成与之对应的分道线L2的长度, 并利用一把自制的圆规半米尺和一把钢尺, 沿着分道线的外沿就能推画出弯道上各分道起跑线的位置, 以及4×100米接力跑各分道的接力区。既省时, 又省工, 更方便。从而给各项活动提供一个精准的场地, 为公平竞争创设一个良好环境, 保证教学、训练、竞赛和锻炼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9:和深爱我的父亲分道扬镳

后来.因为闹得满城风雨的“打人事件”,我不得不离开中戏。那段时间,爸担心我,加上他正好在拍《我这一辈子》,于是说:“得,你干脆来我这,弄个小角色演演,散散心怎么样?”我当时精神状态真的很差.就想:行.只要给我点儿事干,怎么都行。

就这样,我们父子俩有了第一次合作。后来.因为爸爸的关系。出品方对我都很关照。首先是我的片酬.有时还会超过不少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的前辈;其次是角色,作为新人,我却能拿到一些戏份很重的角色。

或许是得到的太容易不知珍惜吧,当我的同学还住在地下室,为获得一个小配角坐公交车到处试镜的时候,我却开着大吉普带着漂亮女孩儿到处兜风,住在高级公寓里,花钱无度。爸爸多次劝我要节俭。可我就听不进去。

为《济公新传》做宣传的时候,我爸身体状况非常不好,有一次,他甚至在后台晕倒了。当时我很急,也很气,不明白他为什么要逸么拼命。在医院里。我冲他太吼:“你干吗要这样?钱你还不够吗,名你还不够吗,你要不要命啊?”爸爸看着我,什么也没说。继母把我拉到了医院的走廊上,轻声对我说:“你太不懂事了,你这样说让你爸多伤心,他累成这样是为了谁?你真以为你得到的那些机会.人家是冲你来的?如果你爸不加盟.你看有没有人来找你?”继母的话点醒了我。对呀,如果我不是张国立的儿子.谁会理我?他是想把我挟上马再送一程啊,而我.却从来没有体谅过他的苦心……

想了很久,我决定和爸爸摊牌。我很正式地邀请他去一家不错的餐厅吃饭,那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谈话。我对他说:“我想过了,今后不再和您以任何形式合作,也请您不要再帮我争取任何机会,一切.让我自己来。”爸爸看着我.轻轻问了句:“你行吗?”我说:“行不行让我试试吧.毕竟,我的路,最终要靠我自己去走。”

接着,我很快就从公寓里搬了出来,和我的同学一样住进地下室。物质上的窘迫对我来说没什么,最可怕的是离开了爸爸.真的没人来找我演戏了。有时候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导演的电话,让去试戏.我立即赶过去。试了半天。人家还是说:“让你爸也来客串个角色吧!”每次听到这样的要求.我总是一口回绝:“我爸是我爸,我是我,如果你们想请他,就直接找他!”这样的经历也激起了我的斗志——我一定要证明.离开我爸。我也是个好演员!

我至今都感谢电影《天下第二》的导演.给了我在漫长等待之后的第一个机会。还记得最后接到导演电话.确定由我来担任男主角的时候,我再也控制不住地哭了。

拍《天下第二》时,有一次,一个镜头导演说过了,可是我回去想想,觉得能更好,就想重拍。但那部戏赶得挺紧,大家都很累,我不好意思给剧组添麻烦,所以一直没敢提。快到杀青了,我想:不行,那个镜头一定得重拍,否则我会遗憾一辈子的。于是我把当时所有家当都掏出来,请导演、对手戏演员、灯光、摄像、场记、服装等相关人员吃了一顿饭。恳请大家帮我完成那个镜头。那个镜头终于按我的想法重拍了。我心里这才畅快。《天下第二》过后,片约陆陆续续来了。如今,每次得到一个机会,我都暗暗发誓:一定不浪费别人给我的角色。

篇10: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

论文摘要:一个天经地义的观点是,文学批评就是关于“文学”的批评。不过回望历史,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却呈现出一个从寄生于文学到逐步与文学相分离的轨迹。当今的文化研究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新阶段,它可以脱离文学对象,甚至将文学边缘化。究其原因,是消费文化之取替文学文化为文化研究之独立地位的获得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论文关键词:文学批评;寄生性;理论体系化;独立性

一个天经地义的观点是,文学批评就是关于“文学”的批评。不过回望历史,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却呈现出一个从寄生于文学到逐步与文学相分离的轨迹。

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里,文学批评主要体现为阐释文学的类型、体裁等文学的基本范型。《诗学》开创了文学批评,也奠定了批评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世纪流行文献学批评,主要围绕文学作品及典籍进行编注。文献学作为文法学的姊妹学科,具有修辞学传统,关注字词与风格,侧重文本细节,因而文献学批评没有产生对批评立场、原则或体系的追求。由于字词成为高度关注的领域,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被后人看作是在用字词编织学问的蛛网。弗朗西斯・培根在《学术的进展》一文中写道:“因此便产生了学术的第一个弊病:只研究字词,不研究内容。虽然我所举的例子是已过去的事情,但这类弊病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这类批评寄生于典籍,当然也包括文学典籍,文献学批评对文史原典具有依存关系。

17世纪的古今之争,大量争论文学应该追求什么样风格,一直被当作典范的西塞罗的《演说家》中所归纳的三种演说风格,遭到质疑。人们放弃了西塞罗散文风格的模式,提出了“中性”语言等新的风格。但这种改变,并没有在框架上突破批评视域,仍然囿于语言风格的框架内,只是以新风格取代旧风格。

而法国古典主义批评,以布瓦洛提出的史诗、悲剧、喜剧、十四行诗、讽刺诗等都必须以古希腊、罗马作品为典范,必须符合三一律等准则。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的批评法则主要针对创作,仍然以作品为目的,但同时确立了批评法则的权威。

对批评法则的松动或反叛,发生在19世纪。浪漫主义批评是对古典主义统一的批评标准的叛逆,在批评史上形成了第一次“大混乱”,出现了各种有差异的批评。

浪漫主义批评的主流是个人体验式批评,代表人物有斯塔尔夫人、赫兹列特等。斯达尔夫人被认为是第一个采用个人才情体验批评的人,这指的是批评家力图再次亲身体验作家在作品中体验过的东西,这类批评家往往自身具有极强的才情,布莱指明它是“批评天才对于他人的天才存在的一种参与,建立在本人和他所钦佩的人之间至少是潜在的一种相似性上”。体验批评所确立的仍然是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寄生关系,体现为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次生意识对于原生意识所经历过的感性经验把握。

这种把握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认同性的,即批评获得与文本一致的体验:批评家的批评建立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而个人体验又依附于对原作的同情与激赏之中,批评家的性情常常与作家的趣味与感受具有一致性。这种认同批评构成批评家与作品之间的亲密无问的关系,批评家与作者形成共谋。批评家通过阅读,放弃自我,变成“各种状态的交汇地”(杜波斯),批评家成为作家的场所,作家的灵魂在其中向批评家敞开。而另一种是距离型的,同样以作品为批评对象,但批评家与作品之间保持距离,批评不是共谋,而是纯粹的“俯瞰的凝视”(斯塔罗宾斯基),批评与作品对象建立的是非同情的关系。批评家意识到自己与他的批评对象是分离的,克洛岱尔将这种情况总结为“理解而不赞同”,它不同于作品的诗性思维,批评是作家自我思想的表达。然而“认同批评”与“距离批评”并不绝然分开,如塔斯罗宾斯基所说:“完整的批评也许既不是那种以整体性为目标的批评,也不是那种以内在性为目标的批评,而是一种时而需求俯瞰,时而要求内在的凝视。”

然而,“距离批评”后来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渐渐融人到理性批评。与浪漫主义体验式主观批评主流相对的.是理性批评,包括由历史学方法带来的“新文献学”批评,即通过作品产生的条件解释作品;也有关注批评与读者关系的批评,如莱辛的《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当然还有后期的勒南的自然主义历史批评,丹纳的实证主义科学批评等等。

这些导向了通常所说的始于19世纪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批评,也就是“批评”意味着理性分析与批判。文学批评从关注内心的感受式把握,走向了19世纪中后期的适应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并上升为文学批评的主流。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成为文论的新焦点,文学批评到19世纪中后期已经从主观感受式文论的丰富性逐渐归依到社会历史批评的单一理路与范式上来,并且这一范式获得了独尊的地位。这表明批评虽然始源于文学园地,但批评却可以成为自身,这是因为文学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审美,它有很大的社会、历史的关联域,批评可以是外在的。

到20世纪初,批评再一次打破独尊的单一社会历史标准而形成新一轮的“大混乱”:文学批评从尊崇社会历史本体的范式中走出来,转向语言本体、形式本体,进而带来了众多风格的批评同时并存的新格局。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批评等流派都有各自的宗旨,但相同的是都告别了对文学的现实、社会、自然、时代、历史、道德、经济等“外部批评”,开始探讨文学内部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等。后来的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主题批评也随之盛行。加上上一阶段的社会历史批评在这个时期又产生了新的分支:有关注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还有关注读者维度的接受美学批评,后来又有新历史主义批评,批评空前繁荣。

如果说l9世纪以前,批评指向文学或围绕文学,批评带有次生性质的话,那么,20世纪的批评,各个流派的宗旨都不约而同地转向建构自家的理论体系。批评不再像浪漫主义时期柯尔律治、赫兹列特等的批评融入文学、认同文学,甚至复制文学,或者说是对文学表达的表达。20世纪前半期的各个批评流派都具有鲜明的批评学科意识,批评表达自身,文学沦落到服务于批评、为批评表达自身所用的次席。作品阐释不是目的,建构批评体系成了批评的首要目的,文学成为了批评体系建构的原料场地。因此,20世纪前半期,批评已经开始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如果说最初它还没有完全独立于文学,与文学还具有相关性,那么这种相关性表现为文学是批评理论的言说场所或涉猎对象,尽管文学不再是目标。这种不将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体对待,或者不以文学为目标的批评,引发了传统立场的文学研究学者的愤怒,因为在这类批评中,作品只是作为理论的单一注脚。譬如精神分析批评,不将《哈姆莱特》看作有机的作品,而是从中掠取符合精神分析学说的所谓恋母情结,以此作为对《哈姆莱特》解读的结论,这大概也算是圣伯夫的所谓不是一种同情、认同,而是觊觎他人财富,从中掠取所需的批评吧。

这些追求体系化与理论化的批评,追逐某种客观性,它的产生与文学的非主观化创作潮流具有一致性。自福楼拜开始,到新小说的“零度写作”,文学追求非主观介入的客观化叙述,也就是要实现文学创作中的主观性的零度。在这种背景下,批评的非内在化,或者说批评的外化就被推动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反射的主体消失了,只有被反射的客体继续存在。批评变成了一面无个性的镜子,这使执著于作家创造性、激情、意念及主体风格等传统批评立场的文学研究者对当代批评产生了强烈的抵制情绪。 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解构主义引发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等新的“文化研究”的批评浪潮,使批评进一步脱离文学,因为有的批评纯粹谈论问题本身,以建构理论自身的体系为目的,甚至对文学的涉猎都可以不要了。文化研究关注少数族裔、女性等弱势群体,政治性批评成为了批评的主流与中心,而文学的审美批评不仅受冷落、遭排挤,甚至被取代。审美的自主性被瓦解,文学作品被这些政治性批评切割与肢解。面对愈来愈强劲的政治化的、独立化的、同时也是非审美化的批评浪潮,持审美批评立场的文学研究者非常焦虑。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布鲁姆,将女性主义批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拉康的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解构主义及符号学等统称为“憎恨学派”,因为这些批评流派重视的是社会文化问题,颠覆了以往的文学经典。当今流行的大众文化也是一支颠覆文学经典的力量。经典文学在“憎恨学派”的批评理论与“大众文化”的双面夹击之下,地位一落千丈,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以“经典悲歌”作为第一章的标题,可以看到经典的盛歌时代成为旧事。

耶鲁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米勒,在《论文学》中,对批评理论凌驾于文学的未来走势也有着伤感而清醒的认识。该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文学的终结近在眼前”,他提到“文学逼近死亡的一个显著的症兆,是全世界的文学院系的年轻教员都从文学研究转向理论、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传媒研究,大众文化研究,妇女研究,非裔美国人研究等等,他们经常以更接近社会科学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人文科学的方式著述与教学,而他们的写作与教学常将文学边缘化或忽略文学,即使他们中很多都是在老式的文学史与文本细读中训练出来的”,“这是因为他们预感到了传统的文学研究正在被社会与大学管理宣布为过时的路途中”。米勒指出理论导致文学的衰落,他说:“文学理论的繁荣就是文学死亡的信号”,“理论注册了文学的行将就木”。

批评与文学的分化,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的分化,是有根由的。批评虽然一开始寄生于文学,但它一出现就是不同于文学的,批评与文学具有异质性。文学是感性的,形象的,可体验与参与的;而谈论文学,也就是批评,已经不是文学自身,它是概括的,逻辑的,理性分析的。用弗莱的观点表达的话,那就是文学是沉默的,而批评是说话的;文学不是学科,而批评是学科,弗莱说“文学并不是一门研究学科,而是供研究的对象”,“如果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那么它显然是一门社会科学,如果说它只是到了我们的时代才发展起来,至少没有说错这件事的年代”。文学批评经过在文学场域的孕育,在20世纪与各门社会科学一道走上了独立。

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也就界分了传统文学批评与当代批评。爱德华・萨义德在比较福柯与布鲁姆时指出,前者关注的是一个“文化的世界”,而后者关注的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作为艺术的世界,文学性精英主义的批评关注的是审美,布鲁姆明确提出“我认为审美只是个人的而非社会的关切”。而当今的文化研究Et益取代了文学批评,在审美主义者看来,他们把审美降为了意识形态。然而,随着大学教学或文化机构的日益政治化与实用化,文化批评一定会更加关注社会文化现象,而不会停留于“审美的个人关切”。布鲁姆也认识到了“我们正在败退,并无疑地还将败退,这是令人沮丧的,因为很多优秀的学生将弃我们而去,另寻其他学科和职业,这种抛弃已随处可见”。这种没落感,是文学研究者或从传统批评走过来的学者的感伤,而站在文化研究立场的瑞安・毕肖普则描述为“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文学研究已向文化研究俯首称臣”。(见本组文章的第一篇)两个阵营的人,表达的是同一个现实,然而感情色彩不同。

这种历史走向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兴的消费文化与机械复制时代的大众文化结束了文学文化为中心的时代,经典文学的美学给社会消费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让出了地盘,因此,批评就可以针对新的领域,可以不针对文学而进行批评。

罗兰・巴特的“文本”概念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体现,他以“文本”的概念取代“作品”,使得批评理论的批评研究对象走出了过去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范围,走出了文字作品的范围,而使身体、行为等各种对象都成为了批评与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生活领域里的很多现象都是“文本”。这样,文学就只是“文本”中的一种文字文本,批评的领域与范围不仅扩大了,而且社会化与日常生活化了,由此产生新的批评,更接近社会科学。它的繁荣,对人文主义产生了冲击,同时导致了接近人文科学的文学以及相关的审美批评的衰落。文化研究正是对这种没有边界的新的批评的概括性表达,它是没有范围的,是无所不包的,也是没有固定对象与习用范式的,它打破了过去的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范式,与文学形成对抗,也与传统批评形成了断裂。站在传统批评立场的人,或者说拥有传统批评观念的人,都不喜欢后者不吸取批评传统,甚至抛弃从前寄生的对象而且凌驾于其上,同时又缺乏文学性,审美性,特别是缺乏对现实的超越性,将批评变成了与现实一体化的存在。因此,文化研究的铺天盖地,引发了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之间的论争,但客观地说,谁也挡不住社会的变迁,即就挡不住新的浪潮取代老传统。

上一篇:胡朝辉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朋友新店开张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