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下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

2024-04-29

论地下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通用9篇)

篇1:论地下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

论地下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

论文关键词:地下防水要求施工

论文摘要:随着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的增多和向地下要空间的要求,地下工程越来越多。地下水将通过毛细作用、渗透作用和侵蚀作用对地下工程造成损害。因此地下工程防水成功与否,不仅是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而且关系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本文从采用抗渗砼、粘贴防水卷材或涂刷涂料防水层、防水砼细部构造施工的做法三方面对地下防水工程进行了阐述。

1、施工基本要求

1.1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进行图纸会审,掌握工程主体及细部构造的防水技术要求,并编制防水工程的施工方案。

1.2地下防水工程必须由相应资质的专业防水队伍进行施工;主要施工人员应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指定单位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

1.3地下防水工程所使用的防水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对进场的防水材料应按规定抽样复试,并出示试验报告;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4地下防水工程施工期间,名控法的基坑以及暗坑法的竖井、洞口,必须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在基底0.5m以下,必要时应采取降水措施。

2、抗渗砼

砼结构自防水,是以工程结构本身的密实度实现防水功能的一种防水做法。工程自防水结构通常采用C30.P8防水砼,在外加剂方面一般选用PNC砼早强膨胀剂。PNC属于硫铝酸钙砼膨胀剂,除具有膨胀功能外,对砼还有显著的早强、增强、低温硬化、抗渗、防冻害、抗硫酸盐等性能。PNC加入到水泥砼中,形成了膨胀性结晶水化物―水化硫铝酸钙,使砼产生膨胀,结构密实。在膨胀受约束条件下,所产生的膨胀能转变为压应力,这一压应力0.2―0.7Mpa,可抗消或部分抵消砼干缩、徐变、温度等产生的拉应力,从而可以防止砼的收缩开裂。钙矾石结晶具有填充、切断砼毛细管孔隙的作用,因而能显著提高砼的早期强度、后期强度及抗渗性能。PNC最佳掺量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所选用的水泥而定,一般情况下,配置补偿收缩的掺量为10―15%,配置填充用膨胀砼的掺量宜为15―20%。砼配合比的设计与普通砼相同,加料程序与普通砼相同。PNC的掺量要制作专用工具,专人负责,误差要小于0.5%。

防水混凝土所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水泥品种应按设计要求选用,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级,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水泥。水泥用量应不小于300Kg/m3.②碎石或卵石的粒径宜为5~40mm,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③砂宜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④拌制混凝土所用水,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⑤外加剂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的质量要求;⑥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二级,掺量不宜大于20%;硅粉掺量不应大于3%,其它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防水混凝土必须采用高频机械振捣密实,振捣时间以混凝土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浇注完后的砼,应加以养护,及时用草帘覆盖。砼硬化后,要有专人负责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如出现蜂窝孔洞,可把松散地方剔除,精心处理后,再用掺PNC的砂浆或细石砼修补好.

3、粘贴防水卷材或涂刷涂料防水层

常用的防水卷材有: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和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二大类。其施工环境气温条件宜符合下列规定: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冷粘法不低于5℃,热焙法不低于-10℃;合同高分子防水卷材―冷粘法不低于5℃,热风焊接法不低于-10℃;施工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施工中注意找平层要清刷干净,基层处理剂应涂刷均匀,使用的防水卷材道数、厚度应符合标准,铺贴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不应小于100mm相邻两幅应错开1/3幅宽,不得有扭曲和褶皱。收口和细部处理应符合要求,完工后检查合格应及时做保护层和回填土。

涂料防水层所用材料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涂料防水层的基面应洁净、平整,不得有空鼓、松动、起砂和脱皮现象;基层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形。涂料防水层应与基层粘结牢固,表面平整、涂刷均匀,不得有流淌、皱折、鼓泡、漏胎体和翘边等缺陷。涂刷防水层的平均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最小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的80%。

涂料防水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涂料涂刷前应先在基面上涂一层与涂料相容的基层处理剂;②涂膜应多遍完成,涂刷应待前遍涂层干燥成膜后进行。涂刷成膜后的成品保护至关重要,严格防止划破和损伤涂膜;③每遍涂刷时应交替改变涂层的.涂刷方向,同层涂膜的先后搭茬宽度宜为30~50mm;④涂料防水层的施工缝(甩槎)应注意保护,搭接缝宽度不应大于100mm,接涂前应将其甩茬表面处理干净;⑤涂刷程序应先做转角处,穿墙管道、变形缝等部位的涂料加强层,后进行大面积涂刷;⑥涂料防水层中铺贴的胎体增强材料,同层相邻的搭接宽度应大于100mm,上下层接缝应错开1/3幅宽。

4、防水混凝土细部构造施工做法

4.1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宜少留施工缝。底板的混凝土应连续整体浇筑。墙体上不得留垂直施工缝,垂直施工缝应与变形缝相结合。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拱(板)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下150~300mm处。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墙体水平施工防水构造有多种,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常见的在施工缝处墙体中间埋设钢板止水带或橡胶止水带。钢板止水带一般为便于操作加工成每段≤2m,施工时应注意搭接,焊缝面应注意焊好,转角处应处理合理,安好的止水钢板应与墙体(或板)的钢筋固定牢固。钢板应顺直不得扭曲。橡胶止水带一般为200mm×30mm的长条柔软固体,侵入水中,膨胀率为100-500%,施工前将砼表面清洗干净,撕掉BW止水条隔离纸,利用材料本身的粘性,粘在砼表面上,冬天粘贴力较低或用于垂直缝上时,可隔1米钉一个钢钉,加以固定,然后即可浇灌砼。水平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原有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干净,先铺水泥净浆,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筑上层混凝土。

4.2防水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在迫水面不应小于50L,其允许偏差为±10mm。结构内各种钢筋和绑丝均不得接触模板,迫水面不得外露铁件。对支模用预埋螺栓,在墙体中部加焊止水环,止水环采用4mm厚的钢板,直径80mm,要求与栓满焊牢固,外墙螺栓在拆除模板后,迫水面螺栓外加临时堵头30mm厚,待拆模后清除堵头,螺栓沿凹坑割除,再用膨胀水泥砂浆封堵,并涂刷防水涂料。

4.3在管道穿过防水结构处,要预埋套管,在预埋套管对应墙体中部上加焊止水环,要满焊严密,止水环数量按设计规定安装穿管时,先将管道穿过预埋管件,并将位置找准,作临时固定,然后一端用封口钢板将套管焊牢,再将另一端套管和穿管之间的缝隙用防水密封材料嵌填密实,并将封口钢板封堵严密。

4.4后浇带是一种混凝土刚性接缝,适用于不宜设置柔性变形缝以及后期变形趋于稳定的结构。后浇带施工事先认真清理钢筋和混凝土接槎,涂刷混凝土界面剂,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密实,其强度不低于两侧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小于28d。

4.5地下混凝土结构变形缝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变形缝宽20~30mm,水压力小于0.03Mpa时,通常采用中埋式止水带,缝隙用填缝材料嵌填密实,迫水面外贴防水卷材或外涂防水土层。对底板混凝土也可底面先铺设止水带,后浇筑混凝土留缝,缝内弹性密封材料嵌填密实。

篇2:论地下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

目前的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还存在着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现针对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现状,进而提出了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设计上对基坑支护设计单位、设计方案的提交、坡项堆载、结构施工临建的布置等的要求进行了明确说明;在施工上对施工方案编制与下发、施工过程控制、地下水控制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现状

目前的建筑施工,其中的深基坑支护因其专业性较强,一般都分包给了岩土专业施工公司,比较大的公司一般是当地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另外,还有一些规模和实力较强的专业公司,当前市场上,个人岩土公司也有一些。从设计和施工资质上看:比较大的岩土专业施工公司既有施工资质又有设计资质;而一些小的岩土专业施工公司只有施工资质,而没有设计资质,这种情况在当前的岩土工程施工中为数较多。

最近两年,一些业主为了提前开工等多种因素,在招标时改变常规,对地下岩土工程部分在结构主体招标前先进行招标,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许多大的建筑总承包单位为了抢占市场,纷纷参与了投标,一些大的建筑总承包单位进入了岩土工程施工。然而,不论是业主还是监理单位,他们都忽视了建筑总承包单位一般都没有岩土工程设计资质的问题,这给将来的施工造成了很多隐患。从承包模式看:基坑支护施工一般都实行分包,有些是业主直接将基坑工程分包给了专业公司,然后纳入总承包单位管理;而另一种模式是业主将基坑任务交给了总承包单位,而由总承包单位进行分包。前一种模式因业主将任务直接分包,故在总包单位管理时易出现管理难的问题,而后一种模式容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从深基坑工程特点看:深基坑开挖深度大,很多深基坑紧邻其它建筑物(或构筑物),施工难度较大,除了合理设计外,必须加强施工管理,确保严格按设计和相关规范施工,必须对基坑边坡和周围建筑物(或构筑物)加强监测,实现信息化施工。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2.1 基坑边坡坍塌。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基坑施工阶段和基坑支护施工刚结束不久。在北京朝阳区洼里某一工地,基坑支护刚完工不到两天,边坡从上至下整体坍塌,长度达五十余米。究其原因,支护施工单位没有经过合理的设计,也没有严格按设计施工,从坍塌的坡面看,尽管是土钉支护,但是没有按土钉支护规范进行。大多数土钉没有注浆,只是打了一些孔把钢筋插进去;有些土钉虽然注了浆,但是孔内浆体没有注满;有些土钉孔位置根本没有打孔,只是将土钉杆体直接击入土体。

2.2 边坡水平位移较大。

一些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较大,达到 4cm以上,并且经监测,水平位移还在继续加大。面对此种情况,结构主体施工单位停止了地下主体施工,业主不得不立即召集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单位和专家对基坑重新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措施。

2.3 附近建筑物变形。

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基坑紧邻建筑物,处理稍有不当,附近建筑物就极易变形。一般来说,建筑物变形都是其地基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出现较大变形后,不仅危及楼上的居民或工作人员的安全,而且也对在施的工程造成威胁,使得工程难以继续进行下去。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的几点建议

针对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出现的一些情况,为了后续的结构主体施工能够顺利、安全、有序地进行,特对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 明确基坑支护设计单位。

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而深基坑坍塌的事故也频频发生,为防止深基坑工程事故,地方主管部门出台了许多有关深基坑的强制性文件。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深基坑工程事故的严重性和做好深基坑工程的重要性。在包括深基坑支护在内的岩土工程专业施工单位,同时一般也是设计单位。只有明确了深基坑支护设计单位,提交了深基坑支护设计单位资质,这在将来的施工中如出现问题时才能容易找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可追溯性强。

3.2 投标和施工时提交基坑支护设计。

深基坑支护施工的依据是深基坑支护设计,故加强深基坑工程设计的审核和监督非常必要。无论在基坑支护投标时还是在基坑支护施工之前,都应单独提交基坑支护设计,设计封面和设计图上均应有设计人、审核人和审批人签字。这样,在基坑支护施工中如出现问题需做设计变更时,才能够很快找到设计人,也便于快速解决问题,同时也便于追究责任。

4.3 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与下发。

在基坑支护施工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考虑到上报、审阅与返回周期,专项施工方案应在施工前几天编制,并及时上报监理。监理应抓紧批复,在批复后及时返回施工单位,以便施工单位能够及时准确下发到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施工单位在接到正式批复的施工方案前不得进行施工。在当前的基坑支护施工中,施工方案未批复前就开始施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作为深基坑支护规范化施工是应当避免的。

4.4 施工过程控制。

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应加强过程控制。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基坑支护设计、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和相关规范等进行施工。施工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由现场技术负责人根据情况的性质和大小,向基坑支护设计人汇报,设计人应及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变更,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结论

对于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必须加强管理,要做好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4.1 设计应全面考虑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依据和条件,这是做好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前提条件。

4.2 深基坑支护应重视设计,加强对设计的全面管理;投标时应单独提供基坑支护设计。

4.3 基坑支护施工是工程得以安全、顺利进行的保证,应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4.4 “4水”是深基坑支护的大敌,应重视对地下水的控制。同时,作为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应限制盲目、过度的抽降。

篇3:地下室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1 地下室防水设防等级

明挖法施工的地下室, 主体结构都应为防水混凝土。根据相关规范, 地下室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设计验算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 mm, 并要求不得贯穿;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 mm;抗渗能力至少应≥0.6 MPa;在满足混凝土抗渗等级、强度等级和耐久性条件下, 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60 kg/m3。一级防水应设1~2道防水材料, 二级防水应至少设1道防水材料, 三级防水宜设1道防水材料。

地下室的防水设防等级应根据工程重要程度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确定, 特别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应按一级防水设防, 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应按不低于二级防水设防, 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可按三级防水设防。此外, 宜在迎水面采用全封闭、部分封闭的防排水设计。

设在地下室的配电房、设备控制室等部位, 局部应按一级防水设防, 这一点容易被忽视。

2 混凝土垫层

设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与地基土之间的垫层, 除起到封闭地基土、找平、隔离和过渡作用外, 又是防水层和结构施工的基层。地下室底板下混凝土垫层的强度等级应不小于C15;厚度H根据基础来确定:桩基础H≥100 mm, 天然地基或软弱土层H≥150 mm。当地基土表面为中风化或微风化岩石时, 垫层下尚应设级配砂石或6%水泥石粉渣的滑动层, 预防地下室底板受约束而产生裂缝。垫层上应设1∶2.5水泥砂浆或M20预拌砂浆的找平层, 以确保防水层的基层光滑平整;阴阳角等节点应做成圆弧状。施工条件许可时, 宜将垫层表面原浆压光、磨平, 一次性按设计标高成型到位;如遇阴雨天气或特殊情况, 只要地基验收合格, 仍应及时浇筑垫层封闭地基, 预防扰动地基土造成超挖, 而后再择机施工找平层。应待垫层和砂浆强度增长到C10和M15后, 再施工防水层。

3 地下室底板防水层及相关构造层次

由于垫层施工期间基坑内的环境较为潮湿, 为了减轻基坑支护的压力, 通常地下室工程施工的工期就相对紧张。若防水材料选用普通有机胶粘结型、热熔型、自粘型卷材, 或有机溶剂型涂料时, 都要待垫层干燥后才能施工, 施工工期长、对环境要求高。故设计时宜考虑选用能在潮湿基面上湿铺、预铺的防水卷材。采用聚合物水泥胶湿铺法施工的卷材有:聚乙烯丙纶高分子复合防水卷材 (GB 18173.1—2006) 、湿铺法高分子自粘防水卷 (GB 23441—2009)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GB 18967—2009) 等。预铺法施工的卷材有:BAC预铺/湿铺防水卷材、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防水卷材、MBP-P高分子预铺防水卷材等。采用预铺法施工可省去隔离层和保护层。但采用湿铺、预铺施工时, 都应保证基面平整、无明水。通常防水层上应设隔离层, 如200 g/m2的无纺布, 再施工不小于50mm厚的C20混凝土保护层, 作为地下室底板结构施工的基层。地下室底板的后浇带处, 垫层局部应加厚到不小于200 mm, 比后浇带每边各宽出400 mm (图1) ;宜设计构造配筋Φ8@150双层双向, 以预防后浇带补浇前局部断裂而破坏防水层。底板施工缝处通常设计有钢板止水片、外贴式橡胶止水带等止水措施;采用钢板止水片时, 弯口宜向上, 预防因气泡排除困难, 造成阴角混凝土浇筑不实引起渗水。采用外贴式橡胶止水带的施工关键是, 在支立和拆除模板时要注意保护好成品。

4 地下室外侧墙

地下室外墙是地下室的外围护结构, 设计验算时, 应复核土压力荷载、竖向荷载、地下水压力、地面荷载、水平地震作用及人防等效静荷载等影响参数。水平钢筋配筋率宜适当提高, 它是控制外墙裂缝宽度、预防渗水的重要构造措施之一, 故宜采用变形钢筋, 直径宜小、间距宜密, 最大间距不大于200 mm。水平钢筋宜设在竖向钢筋的外侧, 内外水平钢筋之间应设拉结筋。地下室侧墙的厚度一般大于地下室顶板的厚度, 远小于基础底板厚度, 通常将顶板处按铰接、基础底板处按固端考虑。若为多层地下室, 中间层楼板可视为固端, 通常将基础底板和楼板作为外侧墙的支点, 并按单跨或多跨连续单向板计算。混凝土防水抗渗等级应根据地下室埋深确定, 强度等级一般不宜过高, 常采用C30, 其厚度不得小于250 mm。

侧墙上的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 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上。垂直施工缝应与变形缝或后浇带相结合, 施工缝处应设钢板止水带。

侧墙的防水构造设计通常是:结构墙体、找平层、防水层、保护层。在侧墙混凝土外表面上设一层20厚1∶2.5水泥砂浆找平层, 目的是为了给防水层施工提供平整的基面。地下室侧墙拆模后一般基层都较为平整, 若能够满足防水层施工要求时, 最好不做砂浆找平层, 只要作局部修整, 将阴阳角处做成圆弧或折角就可。防水层直接施工在外侧墙的混凝土结构基层上, 能更有效地提高防水效果, 预防砂浆找平层局部空鼓而影响防水质量。

设在外侧墙迎水面的防水层, 应根据地下水环境、防水的设防等级、工况条件等, 选用防水卷材、有机防水涂料、或涂卷结合的设防方案。外侧墙迎水面防水层的保护层宜选择软质材料, 如30厚XPS挤塑板等, 以保护回填土时不伤害防水层。

用于固定模板的对拉螺栓, 应采用永久性止水螺栓, 在螺栓上焊接方形钢板止水环。为了保证侧墙混凝土的成型效果和施工安全, 应严格控制螺栓间距, Φ12螺栓间距不大于400 mm, Φ14螺栓间距不大于450 mm, Φ16螺栓间距不大于500 mm。在侧墙螺栓根部预留凹槽, 以便作防水处理。宜待侧墙混凝土强度达到C10后, 再松动螺栓和拆除模板, 预防混凝土塑性阶段和早期裂缝的产生。养护时间不应小于14 d。割除外露的螺栓头后, 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封堵凹槽, 局部设聚合物水泥防水涂膜附加防水层, 作节点防水处理。

5 地下室顶板

地下室顶板的室外露天部位, 相当于一个要承受较大荷载的上人屋面, 功能上就是一个交通平台, 有广场道路、消防通道、通风井、园林种植, 局部还有坡道、台阶、水景、假山、雕塑等。顶板上的覆土层下还会有纵横交错的各种管道设施, 形成了盆地式的生态体系, 顶板上的防、排水系统要长期处于水环境中。

地下室顶板的结构设计, 通常根据荷载设计值大小、柱距、梁的跨度, 采用主次梁或井格式梁板结构。结构工程师在设计顶板厚度时, 会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中关于板的跨度的要求, 计算出顶板的厚度, 一般板厚会取120~180 mm之间, 但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规定:“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 mm”;JGJ 155—2013《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种植顶板厚度不应小于250 mm”。对顶板的厚度要求, 由于与其他现行国家规范之间有需要协调和商榷的问题, 目前尚不可能完全被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1]。

顶板板面属于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区域, 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 设计为双层双向配筋。

地下室顶板防水设计的基本构造有:结构顶板基层、找坡层、 (保温层) 、找平层、防水层、隔离层、保护层, 其上部再按功能分区要求布置种植、景观、道路、广场等设施的给排水系统。

1) 结构顶板: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 应关注顶板局部有裂缝、渗水的部位, 及时做出标识和记录;顶板上裂缝宽度大于0.2 mm, 或贯穿渗水的部位, 应预先作压浆封闭处理, 并增设附加防水层;在雨天或采用淋水试验检验防渗漏效果, 作好隐蔽验收记录, 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2) 找坡层:其坡度和坡向应符合设计要求;找坡层不得采用吸水率高的松软材料, 宜采用C25细石混凝土原浆压光。

3) 保温层:通常在种植顶板上很少设计保温层, 但经节能计算必须设置保温层时, 应布置在防水层下, 避免保温层长期浸泡在水中, 降低保温隔热效果。保温层选用喷涂聚氨酯硬泡体保温材料时, 要求密度≥45 kg/m3, 该保温材料还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

4) 找平层:一般宜采用20 mm厚1∶2.5水泥砂浆或M20预拌砂浆;保温层上的找平层应采用不小于30 mm厚的C25细石混凝土原浆压光。找平施工中应一并完善细部节点处理, 大面要平整, 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或钝角, 以满足防水施工要求。

5) 防水层:地下室种植顶板应按一级防水设防, 采用二道或二道以上防水层, 最上道防水层应采用耐根穿刺的防水材料, 防水层的材性应相容。选用涂、卷结合的方案, 更能优势互补。

6) 隔离层:在柔性防水层与保护层之间应设隔离层, 以预防在浇筑混凝土保护层施工中和混凝土保护层胀缩变形时损坏防水层。材料宜采用200 g/m2的无纺布。

7) 保护层:顶板上的防水层经检查合格后, 应及时做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要求:厚度不小于50 mm (采用机械碾压回填土时, 保护层厚度不小于70 mm) , 强度等级不小于C25, 并配Φ4@150的钢筋网片, 按不大于6 m×6 m分缝, 采用单组分聚氨酯建筑密封胶嵌缝。

摘要:地下室的防水效果是保证使用功能、营造舒适环境的基础。本文根据现行规范要求及现场施工经验, 从结构、构造、材料、工艺、验收等方面阐明地下室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关键词:地下室,底板,侧墙,顶板,防水,结构,设计,施工

参考文献

篇4:试论地下室的防水施工技术

【关键词】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

近年来,随着建设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地下工程的数量及面积有了明显的增加,特别是随着土地价格的上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高层建筑随之增多,一般的高层建筑均设置地下室,地下室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这建筑物的寿命,所以,对地下室的施工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地下室防水施工一直是建筑施工的一个难点,随着建筑物的不断升高对深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地下工程的渗漏始终是个难题,如何做好地下室的防水施工工程,是保证建筑使用寿命的关键问题。

1.防水卷材的施工技术

1.1铺贴前的准备工作

在铺贴卷材前,将混凝土垫层表面和保护墙表面的渣土浮浆、杂物清理干净,特别是凹凸不平处要抹平,使其表面平整;测试垫层混凝土的干燥率,控制在小于10%时再施工,确保垫层不得潮湿;含水率较大时采用液化气喷枪吹火烘干,不得潮湿;一般现场检查方法可用1.2m的卷材平铺基层上,2小时后检查接触面,无结露即可。

1.2刷冷底子油及附加层施工

(1)刷冷底子油。冷底子油均匀涂刷两遍,要求涂刷均匀一致,不得漏涂。冷底子油经过3~5小时干燥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2)附加层施工。在转角、阴阳角、集水坑部位有附加层,附加层宽度不小于500mm,两边均匀搭接250mm。在由三个面组成的阴角、底板外侧立在与平面交接处阴角、以及防水容易被从外侧损坏的地方,还需在防水层外面加第二层附加保护层。附加层必须经项目质检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1.3铺贴卷材

第一层将防水卷材按铺贴长度裁剪并卷好备用,操作时将已卷好的卷材用1500mm的30管穿入卷心,卷材端头比齐开始铺的起点,按照弹好的线,手扶管心两端向前缓缓滚动向前铺设,使卷材平铺于基层上,要求用力均匀、不窝气,铺设压边宽度应掌握好。卷材采用条粘法,卷材虚铺,封边时喷灯与加热面保持300mm左右的距离,往返喷烤,观察当卷材的沥青刚刚熔化时,压合至边缘挤出沥青粘牢。卷材末端收头用橡胶沥青嵌缝膏嵌固填实。

2.防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2.1保证混凝土质量

严格把好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关,保证原材料质量。如选用水化热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应严格控制砂石料的含泥量,坚持对施工中每一批砂石料进行含泥量、级配和水泥的细度模数取样测定,即砂含泥量≤3%且不得呈块状;石料含泥量≤1%,石子最大颗粒粒径≤40mm,以保证混凝土配比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2.2外加剂说明

掺入减水剂可减小新拌混凝土的泌水率,在不增加拌合用水量的条件下增大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加流动度,使石子在质量良好的水泥砂浆的包裹中沿输送管道前进,减小了摩阻力,从而获得较好的可泵性。掺入减水剂和粉细料还可以降低水泥用量。在不影响强度和抗渗性的前提下,降低水泥用量可以减少坍落度损失,有利于泵送施工,而且对泵送大体积混凝土来说,可以降低水泥水化热,减小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温差,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2.3混凝土浇筑工艺

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泵送混凝土宜控制在13~16cm,由于掺用减水剂和粉细料,故混凝土可泵性强、和易性好,流动性大。底板混凝土浇捣采用 “斜面分层、自然流淌、 连续推进、 一次到底” 的施工方法。分层厚度为0.4~0.5m,应采用二次振捣工艺,减少面层混凝土的收缩量。为了确保底板混凝土施工可靠性,在混凝土振捣密实后,对表面原浆进行找平、抹实、 压光等3次抹压。初凝后可选择铺上塑料薄膜、盖上麻袋,并且进行养护,以防混凝土干缩和温差引起裂缝。外墙混凝土亦采用 “斜面分层施工法”,遇坡道、 楼梯等高低处的混凝土采用 “二进施工法”,即先底部的混凝土向前施工5~8m,再倒回施工高处,以防墙角混凝土产生漏浆,浇捣时不留施工缝。为了防止外墙混凝土干缩和温差引起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后,墙顶盖上麻袋并加强养护。

3.细部防水的施工技术

3.1施工缝的处理

按照相关施工规范的规定,墙体水平施工缝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少于300mm的墙体上,施工缝防水的构造形式主要有设置BW遇水膨胀止水条和中埋钢板止水带两种。设置BW止水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工艺,主要有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但由于现场施工条件复杂,其可靠性及止水效果往往不及传统的钢板止水带。墙体一般不宜留垂直施工缝,如确实需要时,应采用中埋钢板止水带,与水平钢板止水带焊成一个整体,也可采用BW止水条,但要处理好与BW水平止水条的连接。墙体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其表面上的浮浆和松散混凝土必须清除干净。水平施工缝上铺30~50mm厚1:1防水水泥砂浆。防水水泥砂浆的铺浆长度要适应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不宜过长或者间断漏铺。垂直施工缝也应根据浇筑速度涂刷一遍素水泥浆,以增强结合作用。当浇灌混凝土和砂浆在墙体中的卸料高度>3m时,可根据墙体厚度选用柔性流管浇灌,避免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

3.2穿墙螺栓止水处理

混凝土墙板结构施工时,需要用对拉螺栓固定模板;地下室墙板施工时,为了解决墙体穿墙螺栓遗留的渗水隐患,避免破坏混凝土结构自防水的效果,地下室外墙模板宜用一次性的防水螺栓。止水环采用4mm厚的钢板,直径80mm,要求与螺栓焊牢固,外墙螺栓在拆除模板后,在外螺栓的根部剔凿40mm深的缺口,用气焊烧断螺栓,用防水砂浆将缺口堵抹压实,消除漏点达到防水目的。

3.3变形缝的处理

变形缝是伸缩缝和沉降缝的总称,是房屋建筑的特殊部位,如变形缝一旦渗水,不仅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还会导致工程环境恶化,影响地下室的使用功能。因此,应严格控制变形縫的施工质量。在处理变形缝前,应将变形缝内杂物清除干净,排干明水,在缝内两侧基面打凿,凿宽宜为80~100mm,并选用特种水泥加氰凝材料搅拌的细石混凝土作基层封堵;变形缝的注浆层,应干铺石子一层,再与基层做同样封堵;变形缝处的橡胶止水带,一定要使两边的拉铁丝定在钢筋上,浇注混凝土时严防从一侧倾倒,振捣时两边均匀插振,以确保止水带的准确位置。■

【参考文献】

[1]齐亚南.现代建筑装修工程常用材料与工程施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

篇5:论地下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

0引言

在我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出现了用房拥挤的情况,开发地下工程已成为城市发展壮大的必然,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亮点。

苔罗阿尼先生认为:所谓地下工程是指在开挖深度不到6m时,单凭经验施工也不会遭到失败,即使地基土质略差,用一般方法也能安全施工。在设计中过分保守是不经济的。另外,如果深度大于6m,需要涉及到土力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根据一些专家的建议,处理开挖时挡土墙周围地基的稳定问题,一般采用稳定系数Ns=γt.H/Cu,对Ns≤4为浅开挖,Ns≥7为深开挖,其中γt是湿土单位体积的重量(t/m3),H为开挖深度(m),Cu是土的不固结不排水剪切强度t/m2。

1地下工程的关键技术

我国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发展了非常成熟的地下工程技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下列三项技术。

1.1明挖技术(基坑技术)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发展,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也迅速增大,产生了大量的深基坑工程,并形成了种类齐全的多种基坑围护开挖技术。从支撑技术上形成并发展了重力式、支撑式、土锚式、土钉式等多种技术,从围护工法上形成并发展了简易围护墙法、木板桩法、钢板桩法、钢管桩法、灌注桩法、地下连续墙法、逆作法(又叫盖挖法)等多种工法。基坑工程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也得到不断改进,基坑工程的设计规范也有一定的发展。

九十年代以来,基坑工程规模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深,与建筑物等已有设施距离越来越近,推动了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向更高水平迈进,使我国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进入环境设计阶段,促进了时空效应基坑工法的生产与应用,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方法考虑时空效应,科学地利用土体自身的控制地层位移的潜力,以解决软土深基坑稳定和变形问题。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设计与施工密切结合。在设计中,设计参数(如被动区水平抗力系数K)的取值从现场反应来确定;施工中,开挖与支撑的施工工序基本是按分块、分层、分步、对称、平衡的原则制定,并以科学的施工工艺,有效地控制基坑的变形。

1.2暗挖技术(以隧道设计施工技术为代表)在我国,大量的线形地下空间均是以暗挖法形成的。其中两项关键技术,适于软土(岩)地区的盾构法与适于硬土(岩)地区的新奥法(及矿山法)在我国均有较大的应用与发展。

1.2.1盾构法我国自六十年代研究开发盾构技术以来,已成功地采用盾构施工技术修建了几十条车行和水工隧道,盾构机械装备从早先的机械式盾构、网格挤压式盾构,在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的上压平衡盾构(EPB)、泥水加压式平衡盾构。隧道衬砌设计及计算机理论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主要是借鉴国外的设计原理进行刚性衬砌设计)、柔性衬砌阶段和目前正在进行的以地层移动理论研究为主的阶段,其集中在对隧道的纵向变形及隧道纵横向内力、变形的影响问题、衬砌厚度偏大问题、管片宽度偏小问题、纵向拼装错缝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1.2.2从矿山法到新奥法我国在硬岩中开发地下空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山岭隧道。在近几年的成昆铁路、京九铁路及秦岭隧道建设与开发中,通过对国内外各种设计施工的招投标及研发,使得我国的硬岩地下空间开发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设计理论先进、施工技术完备的硬岩中地下空间开发技术。从设计方法上,从岩体松散压力控制设计的矿山法发展到岩体变形压力控制设计的新奥法,并且利用各种计算机数值法,对岩体中的变形受力机理能够进行比较准确的计算与预测。在施工技术上,由钻孔爆破法发展到TBM机法,施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喷锚与混凝土支护技术得到极大进步,开挖断面灵活多样,同时其他辅助技术,如岩爆预测技术、开挖面前方岩性与地下水探测技术等都有巨大进步。1.2.3托换技术我国城市的密集与空间的紧张,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遇到大量的设施冲突、空间交叉及文物和环境等需要保护的情况,由此促进了托换技术的发展。托换技术是解决对原有建筑的地基需要处理和基础要加固的问题,和解决在原有建筑基础下需要修建地下工程以及邻近需要建造新工程而影响到原有建筑物的安全等问题的技术总称。

在我国大量的地下工程实践中,发展了基础扩大托换、坑式托换、预试桩托换、压入桩托换、打入桩或灌注桩托换、树根桩托换、锚杆静压桩托换、基础加压纠偏法托换、基础减压和加强刚度法托换、化学加固法托换、地下铁道穿越托换和结构物的迁移等门类齐全的多种托换技术,在城市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越来越表现出巨大效益和潜力,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必将向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事业将出现下述几个发展趋势:

2.1综合开发利用的趋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不再是满足某一单项功能,将立足于城市的整体建设与功能要求,是多项城市功能的整合共容,如满足交通、商业、供给与环境等的大型综合体。同时,也不再是一种空间形态的孤立,而是由点、线、面、体等多种形态的空间灵活组合贯通的有机的、丰富的空间整体。

2.2规划与设计理论的发展。建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三维立体发展的战略思路上,将地下空间作为城市三维发展的一个维度,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理论将会逐步充实完善,其将指导城市科学地向地下延伸。

2.3开发技术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地下空间开发的土木技术已接近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涉及到一些关键辅助设备等技术,如机具技术、计算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等,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大的差距,会影响到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与成本,将来随着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加大研制开发的投入,将会逐步缩小这些差距。

2.4法规与管理维护越来越完善。不仅有完备的法规、政策及管理措施和先进的维护技术水平,还将形成一整套推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实体和管理部门。

2.5环境要求与环境控制将被更加重视,相应技术工艺日益成熟。无人的城市地下空间设施会更加安全、高效,有人的城市地下空间设施会更加舒适、美观,地下空间内环境中的造景、幻境及地面环境模拟等技术会大大发展。同时,将更多地从环境保护、城市景观保护和历史文物保护的角度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篇6:论地下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

摘要: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是城建工程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整体城市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价值。地下室由于与地下水接近,处于地底,很潮湿,最容易出现漏水现象。但是,地下室作为城市当中必不可少的建筑设计,对于城市来说有着极大的建筑意义。为此,建筑施工人员要能够掌握住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推进地下室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本文首先介绍了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的价值,再对地下室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地下室主要的三点防水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防水施工技术;地下室;混凝土;漏水

篇7:地下室防水设计的讨论工学论文

摘要:针对明挖法施工的地下室防水设计,指出地下室能否长久防水,关键在于结构自防水,附加外防水是重要的保护措施,但不宜“一刀切”;应根据地下室结构特点、水文地质和施工条件等,来选择业已成熟的防水设计方案,如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做底板的结构自防水,可取消外防水,尤其对于桩板或厚板结构的底板。

关键词:地下室;底板;外防水;结构自防水;补偿收缩混凝土

《中国建筑防水》杂志刊登了李书山、王天、牛光全、牛亚辉和朱祖熹等同志关于地下室防水设计的文章,发表了不同意见,引起大家关注。笔者认为,该刊敢于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让大家讨论,这是很好的举措。笔者主要从事膨胀剂及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曾在该刊发表过关于结构自防水的文章,指出地下工程的特殊性(地下室是埋于土中的承重结构,设计使用寿命在50~1,而外包防水层的使用寿命只有15~),提出地下工程的防水新概念:结构自防水是治本,抗裂防渗更重要。当然,并不是排除迎水面的柔性防水层。《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把结构本体自防水明确规定为“应选”.而不是原规范的“宜选”。这是我国地下防水设计的一大进步,纠正了倚重柔性防水的错误设计观念。考虑到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施工缺陷,在规范中同时规定,根据不同建筑物的防水等级和使用功能,应在防水结构迎水面作一种或二种柔性防水层,这是十分科学的。但是否应“一刀切”?在设计和施工界仍存在不同看法。笔者根据本院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对明挖法施工的地下室防水设计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

1、关于柔性防水层的设计问题

李书山等从工程实际出发,指出地下室底板迎水面柔性防水层的种种弊端,主要是“柔性防水层与需防水的结构主体实际上是不密贴,防水层与结构底板之间容易产生剥离脱落”,“柔性防水层只要一处有缺陷而漏水时,则整个隙缝将会充满水,柔性防水层失去其意义”。因此,他们建议改为背水面刚韧性防水,即在底板面上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或渗透结晶刚性防水材料等作内防水层。而王天网认为“地下室内防水,无论选用卷材还是涂料都和基层难以达到牢固粘结。一旦混凝土渗水,会把内防水层破坏,劳民伤财”。牛光全认为“从原则上否定外防水是不恰当的,外防水将水拒之地下结构物之外,是真正的防水层,实为上策;一旦地下水侵入地下结构,内防水层就难以长期抵抗水压,难免渗漏之虞,应该视内防水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笔者同意王天、牛光全之观点,在迎水面作防水层是阻挡水侵入混凝土结构的附加措施,从理论上讲得通。在背水面作防水层,如何防止地下水侵蚀混凝土,这一内防水层能否抵挡水压产生的渗漏,令人存在疑虑。作为规范不能把外防水改为内防水,这是原则问题。

业内人士普遍反映,近年地下结构长大化,地基复杂,且受施工气候和工期影响,搞好外防水、使其“天衣无缝”确实困难。以笔者指导施工的地下室为例: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地下二层,平面尺寸161m×153m,用SBS卷材作外防水层,正值雨季施工,由于工期紧,雨停稍干后就铺卷材,施工时也没有涂刷潮湿界面隔离剂,这层外防水整体质量就难以保证。该工程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竣工五年无渗漏,业主认为,防水全靠混凝土。

笔者遇到许多地下室为桩板结构,桩头几百个至几千个,底板与桩头的柔性防水层如何联成一体,施工单位十分头痛,质量也难以保证。难怪李书山等提出内防水的工法。笔者不是反对外防水做法,在实际工程中,确实存在设计与施工、防水施工与工期等矛盾的现象,外防水如同虚设,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结构自防水是否可靠

王天认为,钢筋混凝土自防水在南方成功事例多,而在北方成功者鲜见。因为“混凝土密实是阻止渗水的.关键,然而高的密实度又很难达到”,“既然自防水难以实现,外加柔性防水层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保护就成了必需”。我认为这一观点颇有偏误。从1990年起,我国大力发展泵送(商品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后,水胶比从以往0.5以上降至0.35~0.50,而混凝土的坍落度从60~80mm提高到160~180mm,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度,只要稍为震捣,混凝土变得很密实,极少出现蜂窝现象。大量工程实践表明,这种泵送混凝土不但强度高,而且抗渗标号大于S15,渗透系数远小于(5~8)×10-10cm/s。根据我国现有混凝土技术,使混凝土高度密实已不成问题。由于混凝土存在收缩开裂的弱点,可能成为渗水通道,我国在设计上采用每30~40m设一道后浇带,等混凝土收缩40~50d后再用膨胀混凝土回填,这是解决结构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近10多年来,许多地下工程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作地下室的结构自防水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地下结构的抗裂防渗功能。据统计,全国膨胀剂用量约80万t,以平均40kg/m3计,折合防水混凝土达万m3。目前我国混凝土外加剂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已普及,混凝土质量已大大提高,这是地下结构自防水的保证。另外,王天提出的钢筋混凝土自防水施工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其实在柔性防水层施工中也存在,这只能靠工程质量“终身制”去解决。

3、外防水层设计是否应“一刀切”

GB 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实施后,北方许多设计院不管地下室大小,一律要设外防水层,因为要执行规范。而在南方许多地下室设计中,尤其底板为桩板结构,或反梁底板,或1~2m厚的大底板,多采用混凝土结构自防水而取消外防水。这就存在是否“一刀切”问题,它的依据是什么?

篇8:地下室防水设计与施工

建筑防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主要控制要点有;设计与材料、施工与管理、检测与验收等方面。不论是设计还是施工人员, 人们对防水工程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是最重要的, 在工程建设中人们对防水工程的认识普遍存在一种倾向;设计者注重建筑物的造型与结构, 对防水设计往往比较草率, 施工者注重主体工程, 而忽视防水施工, 不重视防水施工与其它工序的衔接, 对防水材料的选用不够慎重等等, 这些主观意识, 再加上一些客观原因, 就是建筑物的防水屡屡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地下室一旦出现滲漏, 必然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堵漏, 这时, 往往都是建筑施工已经基本结束, 回填部分已经完成, 特别是地下室地面如果漏水, 堵漏难度较大, 既是耗费很大的精力,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结果还给建筑物留下了, 无法弥补的缺陷。所以我们对防水设计与防水施工, 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要保证防水工程的质量, 杜绝渗漏, 就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合理、完善的防水设计是建筑防水的基本保证

防水设计必须满足建筑物的防水功能, 必须针对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 按照“防排结合、刚柔并用、多道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 不同的建筑物应根据不同的防水要求和防水等级, 结合不同的使用要求、不同的部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水设计, 适用的施工方法, 对防水材料的选用更要慎重。有了合理的设计、完善的施工、优质材料的优化组合, 才能使防水设计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 地下室的防水设计要点

城市建筑在向高空发展的同时, 建筑也在向地下扩展, 目前高层建筑几乎都设有地下室, 有些高层还多层设置地下室, 大部分地下室都处在地下水层之中, 既是没有地下水, 也受到地面雨水的侵扰。而且地下室从使用功能方面, 对防水往往还有较高的要求, 所以地下室防水不但要经过周密设计, 还要精心的施工, 对一些防水的薄弱环节, 更要认真对待。首先应对本工程的防水条件及防水要求, 要有正确的评价, 客观的确定防水等级。

2.1 地下室自防水混凝土

目前在我国已完成或正在施工的高层建筑地下室, 绝大部分都采用了结构自防水设计。常采用的防水混凝土有;普通防水混凝土、外加剂防水混凝土和膨胀水泥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在防水设计和施工中, 要针对项目的各自特点, 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提高防水混凝土的密实性, 比如;进行防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合理选用添加剂, 施工时力争使混凝土组成最密实、孔隙率最小的结构, 但是大量的工程实践告诉我们, 由于地下防水工程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变形、材料的收缩以及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等, 使钢筋混凝土产生各种裂缝是必然的, 既是混凝土结构产生极小的裂缝, 渗漏就难以避免, 给建筑物诸多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严重的。

地下室渗漏的主要原因是,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开裂, 在地下室防水设计中, 如何保证混凝土不开裂或少开裂, 这是混凝土自防水设计与施工的主要课题。钢筋混凝土的裂缝有两类;一类是荷载作用下引起的裂缝, 其不但是渗漏的主要原因, 还直接决定着结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这要通过正确的设计和合理的施工来控制。另一类是混凝土的收缩受约束引起的裂缝, 这一类裂缝的起因很多, 比如;混凝土在结硬过程中, 由于混凝土的收缩体积会发生变化, 如果混凝土完全处于自由状态时, 它产生的收缩只会引起体积的变化, 而在工程结构中, 几乎没有完全的自由体, 混凝土的收缩总是在限制条件下出现的, 因而收缩变形就必然引起拉应力, 所以混凝土的收缩是产生这一类裂缝的主要原因。混凝土的收缩原因有多种, 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解决方法, 设计时只能根据有关规范、原理、采取结合实际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加以防范。

2.2 附加防水层的设计

在地下工程中仅采用结构自防水是不够的, 特别是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仅有结构自防水的设防是不科学地, 因为自防水混凝土, 本身就无法形成一个自行封闭和十分严密的防水系统, 要使地下工程有一个完整的防水系统, 必须加设防水层, 有必要时可设多道的防水层。

在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中, 较为普遍的做法是, 在自防水混凝土外围结构的迎水面, 设柔性防水层;主要有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和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防水, 涂刷涂料防水层;主要有合成高分子涂料、高聚物改性沥青涂料和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料防水层等, 防水层厚度根据设防要求确定。外防水层的设置、材料的选用, 要依防水等级和地下水文资料而定。外防水通常以柔性为主, 应当在地下结构的外围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防水层, 当无法进行迎水面的设防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 只好采用背水面防水层。外防水的作用,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防混凝土渗漏, 二是对地下结构形成保护, 防止有害地下水对结构的侵蚀, 这对地下结构乃至整个建筑物的耐久性至关重要。不论是卷材防水还是涂料型外防水, 都要设置防水保护层, 比如;采用卷材防水, 在底板防水层上, 最好设不小于40mm厚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采用涂料防水时, 可设水泥砂浆保护层, 防止在绑扎钢筋或浇筑混凝土时, 对防水层形成破坏, 在外围混凝土墙上的外防水, 要设砖墙保护, 防止在回填土或进行其它施工时, 损坏防水层。在防水设计方面, 做到多道设防, 刚柔相济。

2.3 注重细部构造防水设计

1) 要尽量减少建筑物构造缝的数量, 非设置不可时, 定位要合理、构造要简单, 如建筑物较长或占地面积较大时应设置后浇带。在施工缝处设置止水带或止水条, 要明确材料性能、尺寸、接头质量要求等。除后浇带外, 外围混凝土墙不得出现垂直施工缝, 水平施工缝应留在高出底板300mm以上。

2) 桩基础防水的重点为;桩承台与桩头衔接部位, 以及桩基础钢筋神人承台的衔接处。防止钢筋根部形成渗漏通道, 可采用在钢筋根部用膨胀止水条包裹的方式, 桩头与承台形成的施工缝处, 可预先在桩头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桩头要有切实可行的桩头防水设计和施工措施。

3) 对穿墙管道、预埋件、施工时所用穿墙螺栓要设止水环, 并要明确构造要求。在墙边或墙转角处以及穿墙管道的周边, 卷材防水要设加强层。

4) 防水构造层:找平层、保护层、隔离层、保护墙的设置, 要有材料、厚度要求, 防水基层的阴、阳角要做成圆弧状。

5) 在地下室车道进出口处设置截水沟, 在地下室适当的位置设置足够数量的集水井, 并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

3 地下工程防水材料的选用

防水工程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水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所以防水材料的选用, 可以说是防水工程成败的关键。防水材料的选用, 首先要根据本工程对防水、抗渗方面的要求, 结合本工程地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冻结深度等因素, 根据防水等级、设防要求, 合理的选用防水材料。在多层次设防中, 要考虑不同材料之间性能的相容性, 特别是变形性能的影响。因此, 在防水设计和材料选择上, 应从使用环境、施工条件、基层材料之间的相关性等方面, 综合考虑防水材料的性能, 从而确定适用的材料品种、合理的防水层层数、厚度以及高效的辅助材料, 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精心施工, 为地下工程防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充分发挥防水材料的性能优势。

1) 地下室柔性外防水, 宜选用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如多道设防, 宜有一道厚度不小于2mm的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

2) 在地下室自防水混凝土中, 所添加的外加剂, 如UEA混凝土膨胀剂;减水剂等, 对添加量要有设计要求, 对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坍落度等提出设计要求。

3) 地下室混凝土墙体水平施工缝处, 宜选用遇水膨胀型橡胶止水带或橡胶止水条, 如选用钢板止水带, 钢板止水带的搭接接头, 一定要保证接头的焊接质量。

4) 选用的防水材料必须符合相应的质量、检测标准, 用于室内及饮用水池的防水材料, 包括辅助材料, 对有害物质的含量等, 要符合有关的卫生标准。

4 建筑施工控制要点

在建筑施工方面, 对防水影响较大的莫过于混凝土的性能及浇筑。混凝土影响防水效果的主要原因, 就是混凝土的开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主要控制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裂缝。收缩裂缝产生的内因, 是由混凝土材料的特性所决定的, 外因是在施工过程由于施工方法、措施不当所造成的。混凝土的收缩造成开裂的原因有多种;有干缩裂缝;塑性裂缝;温度裂缝;化学反应等引起的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的裂缝主要以干缩、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为主。

1) 控制或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方法与措施。

(1) 在地下室底板、侧壁、基础与地基之间改善约束条件;合理分块设缝, 如;设置伸缩缝、变形缝、后浇带等。 (2) 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 不留施工缝。 (3) 选择收缩小的水泥;控制水泥用量, 严格控制水灰比, 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 (4) 防止刚浇筑的混凝土在烈日下暴晒, 气温高时浇筑混凝土要采取保温措施。 (5) 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或外加剂防水混凝土。 (6) 严格执行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制度, 做好混凝土的保温、养护工作。

2) 水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 要严把浇筑质量关, 安排好各工序的衔接, 要做好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临时停水、停电等意外事件的处理预案, 确保在浇筑混凝土中不出现施工缝。防水混凝土中的添加剂, 要严格控制用量。

3) 底板混凝土浇筑期间, 要做好基坑降排水工作, 力争使地下水面低于施工底面300mm以下, 严防地下水及地面水流入基坑造成积水, 影响混凝土的正常硬化而降低防水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滲性。

4) 设计要求处理好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留置, 位置要准确, 形状要规范, 特别在安装止水带、止水条时, 位置要固定准确, 接头要符合要求。在进行二次浇筑前, 对接缝做好清理, 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保证混凝土的接缝质量。

5) 用于施工中的穿墙螺栓、穿墙管或穿墙套管, 都要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防水处理。遇穿墙管、预埋件密集处, 应改用强度等级相同的细石混凝土浇筑, 确保管群周围混凝土振捣密实。如发现有混凝土浇筑缺陷, 要认真进行修补, 若发现质量问题, 要会同监理方制定整改方案。对有防水要求的穿墙螺栓, 在切除螺杆时, 对每一个切除点都要进行防水处理。

5 水施工控制要点

1) 加强施工管理:防水施工队伍, 必须具备相应的防水施工资质, 在选择和确定防水施工队伍时, 项目部要把好第一关, 进场前要做好技术、安全交底工作, 防水施工人员, 必须持证上岗。

2) 施工单位不得随意改用防水材料, 若遇特殊原因确需更换防水材料, 应由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施工单位要协同现场监理做好防水材料进场的验收、抽样、送检等工作。

3) 协调并要求各施工工种、各施工工序。对防水施工给予密切配合, 对防水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 把好防水施工各施工工序的质量关。每完成一道工序后应有专人检查, 特别是隐蔽工程要达到合格标准, 经验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对正在进行防水施工或已施工完的防水部分, 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4) 桩头防水层的基面应牢固、洁净、平整, 但不要过于光滑, 以便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渗透, 在进行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时, 以涂刷遍数和每平方米用量为控制依据。

5) 涂料防水层要涂抹均匀, 边角要增加涂抹次数并涂抹到位, 保证涂抹层厚度要求。卷材防水层要注意铺设方向, 特别是墙面防水层, 一定要沿垂直水平面方向铺设, 卷材的搭接长度与接头位置要符合规范要求, 接头要粘贴严密。

6) 要对防水施工的全过程;每一个施工环节、施工工序, 都要有比较详细的施工纪录, 对防水材料的原始资料, 以及抽检、复检报告要整理留档, 各施工工序必须要有验收记录。

参考文献

[1]叶林标.建筑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篇9:浅论地下室工程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地下室工程;施工技术;基坑降水;工程桩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basement of a commerci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case, the following describes the main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ement, giving staff the same industry technical reference dur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Construction technology;Basement foundation pit dewatering; piles

1. 工程概况

(1)某商务大厦附属两层地下室,底板面标高-7.6m,占地面积约2680m2,东西长89m,南北宽29m。柱基工程采用人工挖孔桩,桩径900~2100mm。该工程施工场地周边环境较为局促,北侧9m是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高层商住两用楼,南侧为在建工地,西侧11m为已建成通车的13m宽城市支路,东侧5m为已建成通车的31m宽城市次干道。现场可用施工场地狭窄,加上毗邻高层商住两用楼以及城市次干道,基坑支护安全性要求高,施工难度很大。

(2)同时,该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根据相关地质勘探报告,场地地质结构按其成固类型自上而下分为人工填土层,厚度1.50~2.50m,平均厚度约2m;粉质粘土层:厚度为0.5~2.40m,平均厚度1.57m;淤泥层:厚度1.90~4.0m,平均厚度3.72m;粉细砂层:厚度0.90~2.40m,平均厚度约1.21m;中粗砂层:该层厚度较大,为2.20~13.20m,平均5.95m;砂砾层:厚度为2.5~6.90m,平均3.87m;中风化基岩层,另各地质层内间或有零星孤石存在。按设计要求,桩端必须进入中风化基岩层1m作为桩基持力层。

2. 施工部署

为达到基坑安全支护要求,经各方研讨,地下室施工宜采用分段开挖分段施工,基坑支护分段施工,防止产生基坑支护结构难以承受侧向压力发生断裂或水平位移等现象,导致坍塌或局部塌陷。整个地下室结构工程以中部后浇带为界分为南、北两段进行施工,具体施工顺序如下安排:东侧边线单桩、两桩承台所属的工程桩先行施工→基坑护壁桩施工→基坑支护连梁、砖砌挡墙施工→基坑南段分层开挖(从上至下分三层)→开挖同时进行相应位置的喷锚支护施工→南段工程桩施工→工程桩桩基质量检测→地下室底板、基槽开挖、垫层施工→地下室底板及承台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地下室侧墙钢筋绑扎、支模、混凝土浇筑→基坑北段按以上顺序重复→地下室顶板支模、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地下室结构工程验收→地下室防水层施工→地下室周边土方回填。

3. 地下室具体施工技术

3.1 基坑降水。

因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宜采用深井降水的方法,预先在基坑外侧按一定间距布设深井降水点,使用钻机成孔,埋设套管,回填滤料,洗井,采用深井潜水泵抽水,并沿基坑周边布置排水系统。降水后,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周边地下水位的下降,可能使附近的地面建筑、地下构筑物及道路因不均匀沉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为减少这类影响,可对保护区内采取回灌措施,因周边建筑物离基坑近,且地下有含水层、透水层,必须用回灌井。回灌井与抽水井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回灌井与抽水井距离过小时,水流彼此干扰大,透水通道易贯通,很难使水位恢复到天然水位附近。根据许多工程的实践经验,当回灌井与抽水井的距离大于等于6m时,即可保证良好的回灌效果。回灌井和降水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使它们共同有效地工作,才能保证地下水位处于某一动态平衡,其中任一方失效都会破坏这种平衡,要求回灌与降水在正常施工中必须同时启动,同时停止。地下室施工前10d开始进行基坑降水和回灌,以便正式动工时达到较好的降水效果。在整个地下室结构工程施工工程中必须由专人定期监测场地地下水位的变化,及时判断基坑降水和回灌的效果。地下室防水层施工结束,做好土方回填后即可停止基坑降水。

3.2 工程桩兼护壁桩先行施工。

由于东侧距已通车的30m城市次干道距离较小,开挖时无法放坡,而单独施工护壁桩费效比低,且不利于地下室整体结构施工安排。经各方探讨,决定在基坑开挖前先行施工东侧边线单桩、两桩承台所属的工程桩,基底标高以下按照工程桩设计要求施工,基底以上至原地面按照护壁桩标准施工,地面开挖沟槽3.5m深以便施工第一道护壁连梁,之后护壁桩接长施工至原地面再施工第二道护壁连梁,并预埋钢筋施工砖砌挡墙。此处为三层裙楼建筑,桩基受力小,桩径小,桩身短,施工难度较小,大大缩短施工周期,减少了工程费用。

3.3 工程桩施工。

工程桩桩型采用人工挖孔桩,分别有单、双、三桩及四桩承台,不允许出现Ⅲ类及以上不合格桩。为防止基坑支护时间过长加大发生险情的机率,地下室结构工程施工要尽可能缩短工期。因此,要求桩基施工单位必须在人工挖孔桩施工时严格遵守桩基施工操作规程和相关设计、施工规范要求,桩端进入中风化基岩层时必须及时通知业主、监理现场查看确认,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以确保桩身质量、承载力符合验收标准。同时,因存在砂层及淤泥层,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桩孔内排水通风,桩孔护壁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安全。桩基开挖过程中如遇零星孤石,必须及时通知业主、监理现场查看确认,采取爆破措施时必须严格遵守爆破施工操作规程和相关爆破安全规范要求,避免事故发生。

3.4 基坑开挖与监测。

基坑开挖分南北段进行开挖,每段开挖分三层,每层开挖深度比喷锚支护的位置低300mm,每次开挖长度为30m以内,严禁超深超长开挖,同时随挖随喷。由于场地狭窄,严禁在工地现场堆放土方,土方开挖时必须随挖随运。土方机械开挖结束后,采用人工按照设计坡度对边坡进行修整。委托第三方专业资质测量单位定期监测,并由监理、施工单位每日分别自行监测基坑边坡支护结构是否稳定,特别是基坑东侧及北侧,城市次干道交通压力很大,车辆人员密集,必须配备专人、专用仪器进行 24h 定时监测支护结构位移。一旦出现基坑边坡支护变形,必须及时通知相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处理。

3.5 基坑边坡喷锚支护。

初喷→打入钢管→注浆→钢筋网片固定→终喷→养护。初喷用速凝混凝土,厚度40mm;钢管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直接打入,每隔1.5m环状钻准5mm的出浆孔,管口用500mm长准60mm高压胶管连接加压注浆,并清洗管内残留物;注浆:采用底部和口部相结合的注浆工艺,注浆时先从钢管底部常压注浆,从高压胶管进行加压注浆,注浆压力为12MPa,满浆后视情况保持压力2~5min,采用水灰比为0.45~0.50的32.5MPa纯水泥浆,可适当添加外加剂;钢筋网片固定:采用准6@200×200双向Ⅰ级钢筋网,上下网间采用点焊加绑扎形式,加强筋采用2准14Ⅱ级钢筋十字形布置;终喷:喷射混凝土采用 32.5MPa 普硅水泥、中细砂、碎石和适量外加剂拌合而成,配比为水泥:砂:碎石=1:2:2.5,强度不低于C20,喷射厚度保证钢筋网的保护层>20mm。边坡喷锚支护总厚度不应小于100mm,分段分层交接部位应做好搭接处理。

3.6 承台、底板施工技术措施。

加强基坑排水,沿基坑支护底部设置排水沟,并在多个部位设置集水井(集水井比底板低1.5m),形成排水环网,用水泵及时抽水;采用防渗混凝土,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抗渗能力;底板垫层面施工高分子防水涂料层;后浇带采用止水钢板加防水橡胶条,此处防水层施工时加设高分子防水卷材层,加强防水效果。

4. 结语

桩基工程施工顺利,经桩基质量检测,质量评定合格。地下室结构工程经竣工验收,整体结构无发生沉、裂、漏,质量评定合格。在整个地下室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无变形,周边建筑物、道路均未发现沉降变形现象,说明该工程采取的技术措施确实有效。

上一篇:东北亚现货交易市场简介下一篇:7水里有什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