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句游戏说课稿

2024-04-11

组句游戏说课稿(精选3篇)

篇1:组句游戏说课稿

“组句游戏”活动课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1.通过组句,进一步明确句子必须通顺、连贯,表达清楚、完整。

2.学会向别人介绍游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活动方式

把全在分成8个小组,开展竞赛。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起

1.同学们都喜欢说愿意做游戏吗

2.你们想做什么游戏能说说游戏的名称、玩法、规则、结果吗

二、介绍游戏

1.有没有想过用文字做游戏我向大家推荐一种游戏。

2.游戏名称——组句,玩法——全班同学分成8个组,每组每人只允许在黑板上写一个字,依座位顺序从前往后竖着写,最后成为一个句子。规则——只能想和看,不许商量或提醒同伴。

三、游戏开始

提醒同学们注意不要犯规。教师也可参与一个组的活动。

四、总结评比

1.师生共同评议。存在问题大致有:语句不通、缺少句子成分、少标点或标点用得不当、错别字、表达不清楚等。教师启发学生讨论修改。

2.评比优胜组,给予奖励。

五、说话训练

1.你能把这个游戏介绍给别人吗(须说清游戏名称、玩法、规则、结果。)

2.在玩的过程中,当别的同学写出和你不同的意思时,你心里怎样想

3.玩这个游戏你觉得怎样才能获得胜利

4.这个游戏好玩吗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帮助

5.根据以上几点说一段话。

篇2:组句游戏说课稿

下课铃声早已经响了,可同学们却都意犹未尽,还在议论纷纷,只听白钰说:“组句游戏真好玩啊!孙硕……孙硕居然在窝里切西瓜,不愧是个大馋猫啊!”董洋揉了揉肚子,说:“我……我晕!”听着她们的聊天,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刚才的游戏场景……

范老师给每一位同学发了一张纸,要求我们在上面分别写上“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只见同学们一边写一边捂嘴窃笑,有的还小声嘀咕着。我想:我写什么好呢?不如……哈哈!我将人物写了“范老师”!

当纸条放入各自的布袋中,范老师说道:“组句游戏现在开始!谁想先抽纸条……”老师的话音未落,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我!我!我!”老师选了四名同学,其中也包括我。我抽“时间”,白钰抽“人物”,杨芷若澜抽“地点”,董洋抽“事件”。我心想:我可不能抽一个简单枯燥的时间。于是,我眼睛假装眯成一条缝,左翻翻,右翻翻,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时间”。我抽完后,急忙找白钰一对,不禁捧腹大笑。到了宣布答案的时候了。我们四名同学依次说道:“昨天范老师在姨姥家奔跑。”“哈哈……”

后来,又换了一组抽的同学,他们居然抽到了:下午小明妈妈去公园生了五个鸡蛋。”“笑死我了!“我抢先说道,“原来小明妈妈是一只母鸡啊!哈哈……这话也太驴唇不对马嘴了!”听了我的话,同学们更是哈哈大笑。

篇3:组句游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组句游戏说课稿】相关文章:

上一篇:从无效的教学反思到课堂有效教学实践下一篇:民营医院如何健康发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