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初会”时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

2024-04-26

“宝黛初会”时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共2篇)

篇1:“宝黛初会”时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

“宝黛初会”时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网友来稿)

江苏省扬州邗江甘泉中学 汪桂祥

学生把人物的外貌描写得比较象,就不错了;如果能把人物外貌描写得形神兼备,那就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曹雪芹《红楼梦》中展现的人物形象,让人觉得人物外貌描写还应该有更高的境界值得去追求。

以下引用《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中对宝玉、黛玉的外貌描写进行分析,让人不得不对曹雪芹的艺术表现水平拍案叫绝。

引文一:黛玉眼中的宝玉――

“①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锦缎粉底小朝靴。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③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1、引文①外貌描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1、从上到下,由头饰、衣褂到鞋靴;2、这样描写符合黛玉的观察顺序,条理清晰。如果从下往上描写,则与黛玉大家闺秀的身份不符。

2、引文②外貌描写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六个比喻中重点应该是哪一个?“目若秋波”为什么放在最后写?

答:1、先用六个比喻具体描写宝玉的面形、面色、鬓发、眉毛和目光,再总写宝玉顾盼神飞的多情公子的神态;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若秋波” 应该是 六个比喻中的.重点。宝、黛目光的交汇,导致二人情感激荡,一见钟情;3、放在最后写非常符合当时黛玉的心理,黛玉何尝不想一眼就看宝玉的眼睛,但她是一个女孩子,贾府规矩大,她“处处小心,时时在意,不敢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因而她不敢造次张扬,在把宝玉全身上下打量一番之后,才把目光落到宝玉的脸上,目光落到脸上后,又不好意思直接看眼睛,而是看脸形、脸色、鬓发、眉毛,一阵外围游移之后,黛玉的目光终于锁定到宝玉的眼睛上。在让人领略宝玉风流潇洒的同时,分明又让人听到了黛玉的心灵律动!

3、“面如桃瓣”是否与前面的“面若中秋之月”显得重复而可以去掉?

答:不可去掉。这不仅不重复,而且正反映了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之处。可以想象――就要见到异性哥哥的眼神了,怎不让人害羞?黛玉还是回看了一下宝玉的脸色,似乎是为下一步下定决心看眼睛而蓄势。这样,不仅描写了宝玉的肖像,黛玉心灵的涟漪、娇羞的情韵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4、引文③写宝玉“项上”的“一块美玉”,是否应该紧接着“金抹额”后写,这样可不是从上到下条理清楚吗?

答:原处理颇为得当。这里不能仅仅考虑到条理清楚的问题,还要考虑到这块玉是最能体现宝玉特殊来历和特殊身份的物件,《红楼梦》下文中有许多故事情节都是围绕这块玉展开的,放在最后写它,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引文二:宝玉眼中的黛玉――

“①两弯似蹙非蹙(捐)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②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1][2]

篇2:宝黛初会互现法描写的高明之处

一、写肖像就是写情节

互见法描写肖像没有游离之感,它本身成为情节的一部分,而且成为情节发展的推动因素。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不是停止叙述故事,单独描写人物容貌,而是在叙述林黛玉来到贾府,与贾府人一一见面的情节中,通过互相间的“看”,完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肖像描写。肖像描写的过程就是叙述两人互相观察的过程。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作品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宝黛初会时,二人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照应前文有关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通过这次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二人感情上的默契,为以后这对痴男怨女的生死恋埋下伏笔,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因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二、写肖像就是写性格

互见法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观察者主体性格的表现。黛玉眼中的宝玉,既是宝玉,也折射着黛玉的情趣和理想;宝玉眼中的黛玉,同样既是黛玉,也折射着宝玉的志趣和性情。以黛玉的描写为例,宝玉对黛玉的举止容貌,眼看心评。众人眼中的“怯弱不胜”,在他这儿变成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其娇弱多病的身形可睹;王熙凤眼中的“标致”、“气派”,在他这儿成了“姣花照水”、“弱柳扶风”,其妩媚姿容、轻盈体态可掬。宝玉见黛玉,不写衣裙服饰,珠光宝器,因为那些都是宝玉眼中的不屑之物。他注重的是人物的自然本色和内心的性格气质。因此,唯有在他的眼中才真正看到了黛玉外表的超凡脱俗与内在的通灵蕴秀。宝玉还从那含愁万种的“两靥”中发现了她那多愁善感的个性特征;从那似蹙非蹙之眉、似喜非喜之目的神态中,感受到她幼年丧母、离家远栖、寄人篱下、对前途渺茫未卜的隐忧。可见林黛玉这幅肖像画融进了贾宝玉的感情色彩,它不仅展现了林黛玉性格与形象,而且表现了贾宝玉情趣和性格,可谓一箭双雕。

三、写肖像就是写关系

由于互见法描写的肖像,带有人物的主观色彩,必然使人物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或是冲突、或是和谐;或聚、或散;或亲、或疏;等等。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以少女特有的精细和敏感,观察了贾宝玉通身打扮和容貌、神情,看到贾宝玉富贵公子的身份和秀美的面容,及温和、多情的神态,她感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贾宝玉对“早就听说过的”“林姑妈之女”,好奇的心理使他加倍细看:“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美人图。他看罢也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两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正是表现了他们在对方的身上发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此时对象是理想化了的对象,已非纯客观的对象,可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因此宝黛相见,心存默契,一见钟情,顿成倾心知己。彼此非凡的容貌和理想化的审美感受,成为发展独特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宝黛肖像的互见描写,初步确立了两人的关系,成为以后人物命运发展的基础或因由。

四、写一人就是写两人

互见法描写,是从作品中人物互相观察的角度来描写人物肖像,是通过人物间的互相打量、互相观察来进行描画。观察者不是讲故事的“我”,而是作品中的人物,是“我”的描述对象之一,这个人物本身就是被描述的对象,同时,他又是另一个被描述对象的观察者和描述者。互见法描写,既刻画了被观察者和被描述者的形象性格,又写出了观察者主体的性格表现。从宝玉眼中写黛玉,既写了黛玉,也表现了宝玉。同样,从黛玉眼中写宝玉,既写了宝玉,也表现了黛玉。因此,可以说互见法描写,可谓写一人就是写两人。

五、写两人就是写众人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初会的描写,还可以说是写两人就是写众人。黛玉是宝玉眼中的黛玉,宝玉是黛玉眼中的宝玉。黛玉之美,美在天然,美在自身,美在气质,美在心灵。似这等超凡脱俗之人,此前在众人眼中,不过只有外在的“怯弱不胜”的病态,可见众人眼光的低俗。黛玉之美,那辈俗物不能欣赏,也不配欣赏,只有宝玉的自然本色和性格气质,才能慧眼识知己。同样,宝玉出场之前,众人也多有议论,微词贬语,可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连黛玉的心中也不免会有一些疑虑。宝玉出场之后,作者精心安排的肖像描写,从服饰到容貌,澄清了众人的那些不实之词。在黛玉的眼中,宝玉何来“惫懒”与“懵懂”,反倒是装束齐整,英俊多情,似曾相识,心有灵犀。宝玉的美,也只有黛玉才能真正欣赏。众人眼中的宝玉与黛玉眼中的不同,也不正反映了众人的世俗,眼光之低下吗?所以说,宝黛初会的描写,不仅再现了宝黛的形象与性格,而且折射了其他人物的性格及其之间的关系,写两人就是写众人,收到了一石多鸟之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1316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宝黛初会”时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相关文章:

宝黛初会阅读题答案参考04-20

神态描写外貌描写04-29

描写外貌的04-26

人物外貌描写作用04-11

作文之外貌描写04-17

外貌描写的句子04-24

人物外貌描写教案04-27

爸爸外貌描写作文05-12

外貌描写50字05-15

学会描写人物外貌05-15

上一篇:房屋承包建设合同格式下一篇:包公审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