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情况文字说明

2024-04-22

宣传情况文字说明(共8篇)

篇1:宣传情况文字说明

雨汪中学开展禁毒宣传教育

活动情况说明

为深入贯彻落实《曲靖市第三轮禁毒战争实施方案(2011——2015年)》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市学校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禁毒意识,预防青少年远离毒品,同时也为了普及毒品预防知识,增强学生禁毒意识,提高学生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毒品预防教育,11月16日,我校举行“关爱生命,远离毒品,共创美好人生”禁毒宣传图片展。

学校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识毒、明毒、拒毒”,切实做好预防工作。此次图片展从毒品知识、毒品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禁毒法律法规、中国的禁毒斗争等几个方面宣传禁毒知识,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禁毒立场和决心,揭示毒品的巨大危害,展示我国禁毒斗争的成就,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禁毒斗争,营造“有毒必肃、贩毒必惩、吸毒必究”的浓厚氛围。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三个组进行参观,第一组九年级,第二组八年级,第三组七年级,各组在各科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先集中讲解宣传再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同时用广播对同学们进行宣传。

禁毒工作的关键是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青少年。通过此次禁毒图片展,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他们表示要从我做起,不吸毒、不沾毒,时刻保持警惕,主动地参与这场禁毒的人民战争,为早日彻底消除毒品尽一份力量。另附学生观看时的照片。

雨汪中学

2011年11月17日

篇2:宣传情况文字说明

第五届社团文化节之校园舞蹈大赛

“起舞中国梦 舞韵致青春”

条幅宣传语:

一、起 舞 中 国 梦舞 韵 致 青 春 第五届社团文化节之校园舞蹈大赛震撼来袭

二、梦舞青春 艺彩飞扬——第五届社团文化节之校园舞蹈大赛

与你一起舞动青春正能量

海报宣传语:

放飞青春梦想,舞出精彩人生。第五届社团文化节之“起舞中国梦 舞韵致青春”校园舞蹈大赛即将强势登陆吉林化工学院!让我们共同期待精彩,携手共赴这场不容错过的“舞林

争霸会”!

举办地点:吉林化工学院体育场

举办时间:2013年5月17日晚六点半 主办单位:共青团吉林化工学院委员会

承办单位:吉林化工学院校学生会

幕布:

吉林化工学院

第五届社团文化节之校园舞蹈大赛

起舞中国梦 舞韵致青春

主办单位:共青团吉林化工学院委员会

篇3:近代古籍文字讹误情况例释

由于工作需要, 笔者近年来一直在从事近代汉语的研究。在阅读近代古籍的过程中, 发现一个非常不容乐观的现象:不少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今人 (其中有些是著名学者) 点校过的近代汉语文献中存在大量错别字, 其中有一些形近字经常混用, 直接影响读者对古籍的正确理解。揭示此类常见情况, 做出正确详尽的解释, 或可对今后的古籍整理工作起到示例性和建设性的作用。例句后面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该句所在的卷数和页码, 未标出处的例句全部出自《汉语大词典》。

一、宫、官相讹例

1.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1]卷十三:“且文毅隐官无子。” (346)

按:“隐官”为“隐宫”之误。

“隐官”一词, 义为“专说隐语廋辞以供皇帝取乐的人。”《汉语大词典》收有此词, 仅举一例, 如:汉刘向《说苑·正谏》:“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此词施诸上揭例, 殊不可解。

《汉语大词典》于“隐宫”一词下, 收有两个义项:1.宫刑。古代一种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酷刑。2.指天阉。谓男子生殖器官不全, 无生殖能力。其中第二个义项下仅举一例, 且为本书例, 如: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禨祥·不男》:“男子生而隐宫者, 内典以为人中恶趣。”

结合词义及文义, 此处本当为“隐宫”一词无疑。点校者因“官”、“宫”二字形近而致讹。又本书补遗卷四中亦有对倪文毅此事的记载:“大臣则杨文襄、倪文毅。及近年士人闵工部。俱云隐宫无嗣息。” (补遗4, 922) 此处则又不误。

2. 同上:卷二十六:“五代迄宋所谓柴汝宫哥定诸窑。尤脆薄易损。” (653)

按:“宫”字为“官”字之误。

官窑为宋代著名瓷窑之一。北宋大观、政和年间, 宫廷自建瓷窑烧造瓷器, 故称。其色以粉青为上, 其纹以冰裂鳝血为高。南渡后, 又于杭州别建新窑。又明清两代景德镇御器厂所烧瓷器, 一般亦称官窑。明都穆《都公谭纂》:“时可家复有荷花宴。每花时, 设几十二面, 皆嵌以水晶, 置金鲫鱼其下, 上列器皆官窑。”清孔尚任《小忽雷·巧遇新亭》:“广锡酒壶偏灿烂, 官窑茶具亦风流。”参元陶宗仪《辍耕录·窑器》、清朱琰《陶说》卷二、五,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磁器》。

3.《台湾南部碑文集成 (上) 》[2]之《重建城隍庙碑》:“诸罗地居台北、彰南要冲, 设邑自康熙二十三年, 虽已建宫置吏, 而城隍庙祀, 犹未有也。” (59)

按:“建宫”不辞, 当作“建官”, 如此方可与“置吏”同义连文。“宫”、“官”形近致讹。“建官”一词, 义为“设置官职”。例如:《书·周官》:“唐虞稽古, 建官惟百。”宋曾巩《乞赐〈唐六典〉状》:“其事至众而举之有条, 其体至大而统之有要, 可谓得建官制理之方。”

4.《台湾南部碑文集成 (上) 》之《重修关帝庙增建更衣亭碑记》:“郡城文衡圣殿, 创建多年, 庙貌巍峨, 颇称壮丽。宫斯土者, 值享祀朔望, 入庙行礼, 典甚巨也。” (62)

按:“宫斯土”显然不辞, “宫”字亦为“官”字之讹, 形近致误。参本书《平台纪略碑记》:“推恩陶俗, 销兵气以光文治, 端有望于官斯土者。” (1)

5.民国郭沛霖《日知堂笔记》[3]卷中:“异日得官六部, 当择本部司宫之才误谙练者, 与之深相结纳, 凡事关军国利害者, 不妨邀至私宅, 往复商榷。” (162)

按:“司宫”为“司官”之误。

“司宫”一词, 义为“官名。主管宫内之事, 以阉人充任。”《仪礼·公食大夫礼》:“司宫具几与蒲筵常。”郑玄注:“司宫, 大宰之属, 掌宫庙者也。”《左传·昭公五年》:“司宫射之, 中目而死。”杨伯峻注:“梁履绳补释引《周氏附论》则云:襄九年杜解‘司宫, 奄臣’, 盖内官也。”而上揭例中指的是六部官员, 不可能是宦官。疑有误字。

因思古籍中多有“宫”、“官”相混者, 而古籍中“司官”一词经见, 清代作为各部属官的通称, 指部内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如:《镜花缘》第六五回:“卞滨同孟谟带领司官, 捧了各卷, 进朝面呈。”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以五品司官而赐第赐帑, 以本部郎中一年而即擢堂官, 皆自来未有之旷典。”此义施诸上揭例怡然理顺, 若合符节。因知“司宫”者, “司官”之讹也, 形近而误。更深层的原因是点校者不明词义。

二、間、問相讹例

1. 明李中馥《原李耳载》[4]:“扶舆远矣, 庶类错然其间。有平即有奇, 有常即有幻, 事之可惊、可喜、可法、可戒者何限, 独不得搜幽钩玄之手探而出之, 以故佚而弗传。問有其人, 又病于丑博, 为大雅所讥。” (109)

按:“問”字于此不辞, 当知其为误字。从文义审之, 当是“間”字之误。形近而误。

2. 明焦竑《玉堂丛语》[5]:“胡文穆公广小心敬畏, 出入门闼, 目不忤视。在上前承顧間, 应对必尽诚据理, 而忠厚为本, 未尝及人过失。” (卷五, 慎密, 188)

按:“顧間”不辞, 为“顧問”之误。“間”、“問”形近而误。

此处“顧問”一词, 义为“咨询;询问”。他例如:《韩诗外传》卷七:“诛赏制断, 无所顧問。”《北史·艺术传上·萧吉》:“時上阴欲废立, 得其言, 是之。由此, 每被顧問。”《封神演义》第二四回:“子牙拜而言曰:‘尚乃老朽非才, 不堪顧問, 文不足安邦, 武不足定国。’”

3.《台湾南部碑文集成 (上) 》之《新建朱文公祠记》:“癸巳, 予建朱文公祠既成, 或間曰:‘海外祀文公有說乎’?曰:‘有’。” (7)

按:据上下文语境, 有问有答, “間”显然当为“問”之形讹字。

三、待、侍相讹例

1.《台湾社会生活文书专辑》[6]之《林再生仝妻杨氏立养女招赘字》 (一) :“□愿待奉岳父母以□余年, 以尽孝道。” (384)

按:释录与文书影印件俱作“待奉”, 不辞, 当为“侍奉”之误。此处“侍奉”一词, 义为“伺候奉养”。例如:唐李白《赠历阳褚司马》诗:“北堂千万寿, 侍奉有光辉。”《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道:‘父亲别了八年, 孩儿有缺侍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现在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烧饭, 做做针线, 侍奉公婆, 她实在不情愿。”考其致误之由, 盖因“待”、“侍”形近。

2.同上:《大正四年岁次甲寅旧历十一月二十日黄中满黄阿黎仝立主婚合约字》:“而老探夫妻宜以奉待中满夫妻百岁之终, 抑又二比言约, 自大正四年一月起, 至大正十六年一月止, 约招十二年为满。” (322)

按:“奉待”不辞, 乃“奉侍”之误。“奉侍”一词, 义为“奉养侍候”。例如:唐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奉侍温清, 未尝见忧。”明李贽《复邓石阳》:“苟有子, 则老来得力, 病困时得力, 卧床难移动时得力, 奉侍汤药时得力。”许地山《女国士》:“妈妈在家单仗你奉侍, 于心实在不安。”本书《大正九年十月二十日新竹州新竹郡旧港庄大字新庄子百九十七番地吴振兴曾皆得父许乞立豫约证书》:“皆得父女相议, 再择良人入赘, 招夫养子, 并奉侍皆得夫妇, 年老送终。” (338)

3.清张祖翼《清代野记》[7]:“胜豪于饮, 每食必传文案一人待宴。初, 先君子与冯、裕皆常侍宴者, 继以先君子不能饮, 遂命冯、裕以为常。” (204)

四、遗、遣相讹例

1.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8]:“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遗使购其书。” (27, 248)

2.同上:“其居与余相望。暇则步草径相寻。故作小诗遗家僮歌之以侑酒茗。” (32, 292)

按:上二例中“遗”字皆为“遣”字之误, 形近而误。

3.清郭沛霖《日知堂笔记》:“我仁宗睿皇帝谨遵遣命, 故虽乾隆中之丰功大烈而庙号未得祖称。” (133)

按:“遣命”显然不辞, 当为“遗命”之误, 形近而误。

“遗命”一词, 义为“遗嘱”。例如:《国语·晋语四》:“若礼兄弟, 晋郑之亲, 王之遗命, 可谓兄弟。”《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赤乌四年, 年六十八卒, 遗命令素棺敛以时服, 事从省约。”清黄璋《贫家女》诗:“贫家女, 五岁丧母, 六岁丧父, 遗命阿兄阿嫂好噢咻。”巴金《家》三五:“克定从房里走出来, 嘴里抱怨着:‘什么遗命, 遗赠, 都是假造的!这样分法很不公平。’”

五、人、入相讹例

1. 清祁景颐《谷亭随笔》[9]:“宫闱深邃, 有无不可知, 入之多言, 亦复可畏”。 (151)

按:“入之多言”不辞, “入”字显然为“人”字之误, 形近而误。

2.《日知堂笔记》:“临试时携以人, 重无压肘。” (165)

按:此处说的是一种可以在科举考试时充当坐具的木箱。“人”字显然为“入”字之误, 指进入科举考场。

3.《清代野记》:“ (何桂清) 人泮食饩, 乡举联捷, 成进士, 入翰林, 年甫十八耳。” (10)

按:“人”字误, 当作“入”字。

致误的缘由, 在于点校者不懂“入泮”一词的意义。“入泮”一词, 义为“称科举时代学童入学为生员。”古代学宫前有泮水, 故称学校为泮宫。其实这个词语是古代文化常识方面的常用词语, 意义并不难懂, 本不应该出错。本书中另外还有多处出现这个词语, 例如:《破题仅两句》:“店主有子以贿入泮, 至乡试年, 复欲以贿乡举。” (175) 《裕庚出身始末》:“时胜保为满助教, 亟爱之, 遂由官学生入泮。” (212) 此二处不误。

六、竣、竢相讹例

1.《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之《重修关帝庙增建更衣亭碑记》:“士民来叩谒, 佇竣门外, 或避官司去。” (62)

按:“佇竣门外”不辞, “竣”当作“竢”, 形近而误。

“竢”为“俟”的异体字, 义为“等待”, 例如:《国语·晋语四》:“质将善, 而贤良赞之, 则济可竢。”《楚辞·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竢时乎吾将刈。”清冯桂芬《朱兰坡宫赞师七十寿序》:“抑譬诸树木, 养其根, 竢其实, 而华秀随之。”

2.民国陈灨一《睇向斋逞臆谈·唐绍仪》[10]:“唐绍仪仕清, 积官至公卿, 其事迹后世多知之, 毋竣余言。” (113)

按:此处“竣”亦为“竢”之讹。

七、千、干相讹例

1.明顾起元《客座赘语》[11]卷三:“何尚宝遵矢不讳之音于批鳞捋须之日, 其义勇至视死如饴, 觉逢、千之为易矣。” (80)

按:此处文字有误。“千”当为“干”字之误, 指商纣王时的大忠臣比干。“逢”为夏朝关龙逢。二人皆为中国上古时期非常有名的忠臣。《汉语大词典》收有“逢比”一词, 释为“夏关龙逢和商比干的合称。”举例如:晋葛洪《抱朴子·嘉遯》:“逢比有令德之罪, 信布陷功大之刑。”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凌义渠》:“能为逢比者视碎首溅血, 仍无异于退食委蛇。”清谭嗣同《仁学》七:“而逢、比、屈原、伯奇、申生之流, 遂衔寃饮恨于万古之长夜, 无由别白其美。”本书中的“逢干”即“逢比”。

2.同上卷五:“ (教坊顿仁) 常云:南曲中如‘雨歇梅花’, 《吕蒙正》内‘红妆艳质’, 《王祥》内‘夏日炎炎’, 《杀狗》内‘干红百翠’, 此等谓之慢词, 教坊不隶。” (138)

八、干、于相讹例

1.《客座赘语》卷七:“天台林右豪士, 善击剑知兵, 而长干为文。” (240)

按:“长干为文”不辞, “干”字显然为“于”字之误。形近而误。

2. 民国陈灨一《睇向斋谈往》[10]:“试观沈阳城内外华厦岑楼千百所, 摩托车相望于道, 干以见百官橐橐之丰。” (190)

按:“干以”不辞, 因思“干”与“于”字形体相近, 古书中往往相混。而“于以”正有“是以, 所以”义, 例如:宋王禹偁《大阅赋》:“御幄立而天开, 教场平而霜劲。雷动风行, 千骑万乘, 于以威八荒, 于以安百姓。”明方孝孺《祭王文节公》:“先生平生大节因得陈于殿陛, 而达于旒扆之前。于以有学士之赠, 于以有文节之谥。”此义施诸本例若合符节, 怡然理顺。故知“干以”确为“于以”之误。点校者不明词义之过也。

九、何、向、问相讹例

1.《东游纪程》:“自是船遂东行, 复何东南, 至晚三点钟泊马浦。” (113)

按:“何”字显然为“向”字之误, 形近而误。

2.《清代野记》:“姚携一仆, 乡愚也, 抚署号房向姚字, 仆以贼形二字示之。号房曰:‘无以此为字者, 尔误也。’仆争执良久, 继而询姚, 今字赋彤也。” (99)

按:“抚署号房向姚字”不辞, 当有误字。今谓“向”当为“问”之讹。因问人名字, 故下文有“贼形”、“赋彤”云云。

3.陈灨一《睇向斋秘录》[10]:“令至, 验尸毕, 审察一周, 向翁榻向寝何人, 翁曰:‘幼女常宿于此。’” (90页)

按:其中第一个“向”字显然是“问”字之误。

十、富、當 (当) 相讹例

1.《睇向斋谈往》:“载振之庖人, 已面团团作当翁矣。” (51)

按:“当翁”不辞, 当为“富翁”之误。因原本为繁体字, “当”的繁体“當”与“富”字形体相似, 故有此误。

2.同上:“或以语尚铭曰:‘人皆有妻妾之美, 衣食之奉, 子劳瘁多年, 饔飧不继, 白发高堂应养, 黄口稚子待哺, 奈何坚贞自守至此?”尚铭曰:“当贵在天之说, 夫子固尝苦口而道, 读书之士讵忘之耶?’” (195)

按:其次, “当贵在天”亦不辞, 当作“富贵在天”。同样是因为原版用繁体字, “当”的繁体“當”与“富”字形体相近, 致有此误。

十一、犹、忧相讹例

1.《睇向斋逞臆谈》:“世之怀才藻而不得志于时者, 观于汉祥毋自犹戚也。” (102)

按:“犹”字当为“忧”字之误, 形近而误。

“忧戚”一词, 义为“忧愁烦恼。”例如:《墨子·尚贤中》:“是以美善在上, 而所怨谤在下, 宁乐在君, 忧戚在臣。”《庄子·让王》:“君固愁身伤生, 以忧戚不得也。”唐杜甫《催宗文树鸡栅》诗:“不昧风雨晨, 乱离减忧戚。”

2.《睇向斋谈往》:“若忧怀疑耶?” (187)

按:“忧”字显然为“犹”字之误, 与上例异曲而同工。点校者不察。

十二、遂、逐相讹例

1.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12]:“有人患发背, 肠胃可窥, 百方不差者, 一医者教用楸叶膏傅其外, 又用云母膏作小丸, 服尽四两止, 不累日云母透出肤外, 与楸叶膏相着, 疮逐差, 功亦奇矣。” (8, 324)

按:“疮逐差”不辞, 细究上下文义, “逐”当为“遂”字之误, 义为“于是”。

2.《台湾社会生活文书专辑》之《皇恩丙申年桂月养父简查某立招女婿书字》:“批明:遂年喜帖生之母亲, 奉祀祖宗香祀费。” (313)

按:“遂年”不辞, 于义无征。当作“逐年”, 义为“每一年”, 形近致误。

3.《睇向斋逞臆谈》:“说者以中国无外交人才, 非无人才, 人才处列邦环伺之秋, 求必应, 欲必逐, 虽有才者而莫能见其才。” (136)

按:“欲必逐”不辞, 究上下文义, “逐”当为“遂”字之误, 义为“如愿;顺从”。

十三、以、似相讹例

1.《台湾南部碑文集成 (上) 》之《重修药王庙碑记》:“此乃天下不负好心之人, 亦是世世万民之福矣。似此论之, 天下人人而敬之, 何独我本境者乎?” (259)

按:“似此”不辞, 据上下文, 当作“以此”, “似”、“以”形近而误。“以此”义为“用这, 拿这”,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 起有留心则必受之, 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刘大白《小鸟之群》:“如果枷锁镣铐, 是一种荣典, 一定有些人以此骄人, 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睇向斋谈往》:“是颇以张鸣岐与岑春煊故事, 但文武殊途耳。” (228)

按:“以”字不辞, 导致本小句无谓语。据文义, “以”字当为“似”字之误, 义为“如同, 好像”。

3.《睇向斋谈往》:“中有一人焉放枪, 众和之, 卫队起而抗, 俨以两军之交垒。” (232)

按:“以”字不辞, 导致本小句无谓语。据文义, “以”字亦当为“似”字之误, 义为“如同, 好像”。

十四、己、已、巳相讹例

1.《客座赘语》卷五:“弇州《游金陵诸园序》谓:李方叔记洛阳名园十有九。……已所记诸园凡十有六。” (160)

按:“已”字显然为“己”字之误。俗写己、已、巳三字往往不别, 敦煌卷子、史料笔记及明清小说中多有之, 不赘举。

2.《客座赘语》卷五:“余家自乙已归自京师, 每岁夏秋间必见之。” (170)

按:“已”为“巳”之误, 因“已”不为地支用字, 而“巳”为地支之一。

3.《客座赘语》卷九:“余于甲申年见之, 时年七十许矣, 巳抱病, 守木叉慈悲之意可掬也。” (282)

按:“巳”字显然为“已”字之误。

4.《客座赘语》卷九:“其子尤狡黠矫捷, 手持尺木点地, 即墙檐高一二丈巳跃而上矣。” (291)

按:“巳跃而上”不辞, “巳”当为误字。窃谓“巳”字乃“已”字之形误, 俗写“巳”、“已”、“己”三字往往不别。而“已”又为“一”之音近通假字。即“巳跃而上”当作“一跃而上”。

5.《戒庵老人漫笔》:“偶于席间戏谓孙云:“虽徧中孙姓, 岂便属君乎?”讵知己而果然。“ (6, 231)

按:“己”字显然为“已”之误。近代文献中“己”、“已”、“巳”往往相混。

6.《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之《新建朱文公祠记》:“起工于壬辰冬月, 至癸已仲春落成。” (9)

按:“已”字不为地支名称, 显然为“巳”字之讹。俗写“己”、“已”、“巳”三字往往相混, 参曾良师《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13]166页、《隋唐出土墓志文字研究及整理》[14]58页。

7.《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之《重兴苦竹寺碑记》:“兹己告成, 合就勒石, 匪取言劳, 聊志不朽云尔。” (107)

按:“己”字显然为“已”字之讹。

8.《东游纪程》:“呜呼, 异己, 书意所在, 足裨天下之用, 有目者盖能见之。 (6)

按:此处“异己”令人费解, 当有误字。“己”字为“已”字之误。此处“已”为语气词, 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9.《清代野记》:“咸丰已未, 杨中顺天副榜, 已与女通。” (P243)

按:“已未”不辞, “已”乃“己”字之讹。“己未”为干支纪年, 本当极易明了, 不致出错, 何以点校者有此低级错误?大抵工作态度过于马虎之故也。

10.《睇向斋逞臆谈》:其人方流落此间, 始以缝纫为活, 察其言观其行, 不独文士, 抑才士、奇士也。吾己事, 以师礼, 行将归越公不可不一见。 (96)

按:此段话中, 文字既有误, 标点又甚为凌乱。当作:“察其言, 观其行”。“吾已事以师礼, 行将归越, 公不可不一见。”当断未断, 不当断而乱断。又“己”字显然为“已”字之形近误字。“归越”指的是回浙江。

11.《台湾社会生活文书专辑》:

《明治三十二年十二月台中县西保大霞佃尾庄七十六番户陈景仝妻叶氏立甘愿出卖断男子手摹字》:“有亲生第三胎男儿一口, 名唤头英, 行年三岁, 鸿造丁酉年六月廿四日己时建生。” (230)

按:“己时”不确, 当作“巳时”。十二个时辰是以十二个地支命名的, 而“己”为十天支名之一, 非地支名。“巳”才是十二地支之一。

十五、刺、剌、棘相讹例

1.清王弘撰《山志》[15]:“狂诞悖戾, 未易枚举, 刺謬不经, 不可不毁。” (初集卷四, 97)

按:“刺謬”不辞, 《汉语大词典》未收, 当有误字。今谓当作“剌謬”, 形近而误。

“剌謬”一词, 义为“违背;悖谬。”例如: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唐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登场应对, 剌缪经旨, 不可以言乎学, 固非特达之器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一》:“议论纷拏, 各有剌谬。”《两地书·许广平〈致鲁迅七二〉》:“因为我所学的是教育, 而抑制好动的天性, 是和教育原理根本剌谬的。”

其实, 古人早就发现了“剌谬”一词讹为“刺谬”的现象, 并作了分析纠正, 如:清胡鸣玉《订讹杂录·剌谬乖剌》:“剌音辣, 从束, 非从朿, 僻也, 戾也。《太史公书》‘私心剌谬’, 柳子厚《上大理崔大卿启》‘剌谬经旨’……俗读为‘次谬’‘乖次’者, 不明‘剌’与‘刺’之别耳。”

2.《台湾南部碑文集成 (上) 》之《新建文昌阁碑记》:“若终日昏昏沉沉, 放其心而不知;或舍近骛远, 或处下窥高, 甚或以兹阁为登眺观游之所, 则与谋创建者之初心大相刺谬矣, 可乎哉!” (16)

按:“刺谬”不辞, “刺”当作“剌”, 形近致误。

3.《客座赘语》卷五:“出棘后, 询芳曰:‘尔家必有阴德, 不然何以鼠为拖卷若此?’” (163)

按:“出棘”不辞, 《汉语大词典》未收。今谓其为“出刺”之讹。“刺”、“棘”形近致误。

“出刺”一词, 义为“出任州府长官”。例如:唐顾云《上池州卫郎中启》:“宁知出刺之邦, 又是维桑之地。”宋王安石《太常少卿分司南京沈公墓志铭》:“居顷之, 出刺润州, 又刺泉州。”宋沈辽《彭城太尉诗序》:“及西迁, 出刺华州, 踰贰拾年乃验, 官至神武统军, 赠太师。”此义施诸上揭例怡然理顺。

篇4:陈列语言中文字说明的意义及特点

关键词:文字说明;陈列语言

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122-02

陈列作为语言来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人们开始注意到了分析的理论化和科学化。而就陈列语言最终的全面定位却尚未作出一个明晰而科学的论述。对于其中陈列文字说明的认识及理解则又是一度沉陷在窠臼故垒之中。本文仅就陈列语言中文字说明的意义及特点发表一点个人的观点。

1陈列语言与文字说明的关系、文字说明在陈列语言中的意义

陈列是一门综合艺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将陈列作为语言来研究,也就是把陈列作为了一种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任何艺术都有其表现自身的特定语言。绘画是以线条、色彩为要素的造型艺术语言;音乐是以节奏、旋律为要素的韵律艺术语言。

“陈列语言”一词最早见诸于1962年8月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关于博物馆和文物工作几点意见》(草案)中:“……博物馆的陈列要以它特有的语言向观众说话”。这里对“特有的语言”作出一定的解释,它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形象化的展示,是按照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多种形式生动地组合实物展品,这就是陈列语言。199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ICOFOM)瑞士年会的中心议题就是“陈列语言”。这次会议上,陈列语言被定义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这种语言是博物馆传递信息的最富有特色的媒介。

概括来讲,“陈列语言”就是通过展品与观众交流思想的工具,兼有绘画、建筑、文学、音乐等的艺术特征,以造型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实物作为材料,经过陈列创作者的逻辑思维、艺术创造组成能使观众产生与之适应的共鸣的形式。

陈列本身是内容和形式的综合体,陈列语言的构成自然也要从这两方面考虑。综合多家之言,笔者认为陈列语言应该主要包括实物展品、辅助陈列品、陈列措施以及文字说明四大要素。实物展品包括文物及非文物性陈列品,是陈列语言的核心,是陈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表现陈列主题的实物例证。辅助陈列品是指模型、图画、照片、雕塑等正式展品以外的展示辅助用品,是构成陈列语言的纽带,用以弥补实物展品在反映陈列主题上的局限性。陈列措施包括陈列设备、方式、道具等的运用,是组合陈列语言的技术手段,对陈列起着烘托和渲染艺术效果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陈列语言的表现力。最后是我们要着重谈及的文字说明。凡是陈列中所运用的文字,都应属于文字说明的范畴,是陈列展览的重要组成元素。在陈列中,4个要素围绕同一个主题,分饰不同角色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相互补充,相互说明,相辅相成,巧妙结合,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出巨大的感染力。

作为陈列语言中唯一的书面语言,与其他三要素相比,文字说明是无形象化、无感官化的要素,因而也是最容易被观众乃至设计者本身所不为重视的环节。有人曾一度认为:实物“说话”是博物馆所特有的、而且是唯一的陈列语言,陈列不需要文字说明,应该让文物自己“说话”;或者说文字说明会分散观众注意力,减弱展品本身的光彩。的确,文物是博物馆的根本,展品也是陈列的生命。正是如此,山西博物院主体陈列《晋魂》以几千件闺中珍品首次全方位亮相予世,揭开几千年晋史辉煌而悠久的神秘面纱,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多国要人慕名而至。有些文物本身,特别是一些精美之器,其艺术价值能够较为直观地展露出来,无需文字说明也能吸引千上万的游客,但是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却是以文字说明为唯一载体。而对于那些诸如史前打制石器、熔铁坩埚等外表粗糙却有着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的实物,文字说明便显得尤为重要。透过展窗我们细数一件件文物,如同阅读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朵浪花。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却担负着叙说千百年、百万年历史进程的重大任务。文物之于历史的阐释作用必然存在很多局限性,文字说明便凸显出链接的作用、媒介的作用,将孤立的文物有机地连成整体,弥补文物难以表达的思想内容,明确其巨大的研究价值,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陈列文字说明的内容、运用及特点

2.1主要内容、基本运用及重要特点

陈列文字说明包括展览的标题、前言、单元、组、要点的标题和说明、展品说明及结束语等。陈列的文字功能不同于教科书、产品说明书,有其独特的内容要求和运用方式。各部分所承担的角色是明晰确定、无法互相取代的。

标题:陈列的名称,集中反映陈列的主题思想,是对陈列指导思想和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包括主题、副题,作为观众的向导。它应该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凝练概括,用最少的文字涵盖凝聚最多的内容。例如山西博物院主体陈列的总标题“晋魂”,精确而凝练,不仅对主题“山西地方通史陈列”作了深度概括,而且充分表达了汲纳山西历史精华之意向。

前言:陈列的开场白、引言。向观众介绍陈列内容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概括说明内容主题、特点及意义。其作用是让观众快速抓住展示中心。身临其境,切入主题。山西博物院2008年9月举办的临展《生命的印迹——古脊椎动物新成果展》在前言中这样开头:“生命的存在,成就了地球的生机无限。长达数十亿年的生物演化征程中,脊椎动物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门见山说明了本次展览的目的和任务。

单元、章节、组、要点标题:是陈列展览的骨架,各个标题是各个单元或部分重点事件和主要内容的概括。其表述和文字格式要注意保持一致。相互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构建整个陈列内容的前后联系。山西博物院《晋魂》陈列的历史专题分别以“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为题,串联成线,一气呵成,分别撷取山西历史各个阶段的亮点编符成曲。7个标题在文字格式上,呈平行关系;在反映内容上,又是呈先后承接关系,作为一条主线引导观众循序渐进地观看。

单元、章节、组及要点说明:对单元、章节、组、要点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其与其他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展品说明:负责介绍展品的基本性质情况,对展品作科学性和知识性简要说明,或揭示展品内涵的社会属性,以及它与主题的联系。

单元说明、展品说明是陈列文字说明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关系整个陈列语言风格的重要表现环节。首先,它们应当帮助观众了解陈列的意义,启发观众学习的欲望。其次,既然作为简要说明,它们便不能像教科书一样滴水不漏,包罗万象,也不能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准确、鲜明、精炼、生动应作为其标准。科学性的保证、主题的鲜明、语言的生动精炼,全面打造一个成功的单元说明或展品说明。展品说明是直接吸引观众眼球的文字说明部分。

一个展览,前言、单元说明对于有些观众来讲也许是可一掠而过的部分,但展品说明却是每一位观众所直接关注的。因为展品本身是陈列的核心,所以观众会对它的性质、情况和社会意义抱有大于任何其他陈列语言的兴趣。传统陈列的展品说明一般只写名称和年代、类别、出土地点和出土时间。这种说明方式与库房文物登记牌基本一致,并未显示出任何陈列语言的特色。然而,不论怎样,展品说明与文物登记牌的作用是颇不相同的。库房文物登记牌记录的内容是为了便于查找、保存,而陈列展品说明则是面向观众介绍的一种讲解形式。展品说明在传统意义上都是采用说明性语言,对展品的类别、来源、时间、现状作一简单介绍。而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认识的提高,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应该只是介绍的一部分。观众对于展品情况的渴知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例如,山西博物院“夏商踪迹”展厅中展示了一件国宝级的文物——龙形觥,在它的说明牌上,观众只能看到诸如酒器、长、宽、高尺寸及其纹饰情况等内容,其出土背景、相关历史背景、社会属性均无从可知,致使国宝性质无法明确体现。观众走出博物馆,有心人也许只能说“山西博物院有一件形制特异的青铜酒器”,仅此而已。从这点来讲,几乎所有博物馆中均有类似现象,有待陈列文字工作者的进一步研讨。

结束语:是对陈列内容的归纳、总结或延伸,帮助观众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2.2语言表述方式及特点

陈列文字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概括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来讲,循循善诱的讲解式或者精准干练的说明式是陈列内容设计者最常用也是最善于运用的表述风格。前者似涓涓细流,引人渐入佳境;后者如一泓清泉,澄亮而明晰。在长期的陈列内容编写过程中,这两种文字表述方式饱受时间的考验,毫无疑问地成为陈列文字说明语言表述舞台上的领衔主演。随着陈列展示内容、种类的增多,观众对陈列文本叙述方式的要求逐渐提高,各式展览赋予其内容的语言表述方式也花样翻新。如近年来,受唯美主义的影响,很多文字编写工作者在散文文体的基础上大胆运用了美文的笔法,使受众观赏展品的同时得到语言文字上的熏陶,品读优美雅致的说明,置身于精美的展示之中,从而得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例:在山西博物院基础陈列中的晋国霸业展厅第三单元“时代先锋”的开篇:春秋五霸晋为先,战国七雄有其三,晋和三晋引领了一个时代,泥土刻的范,带着活泼的律动,刀笔间刻录着大型铸铜业的盛状,青铜铸的器。凝聚着晋人的创造,播向四方,传递着变革的信息,称为布的钱,薄小的身躯,竟拔动了商品经济的车轮,最早吟唱了货币统一的序曲,……,这里充满创造和神奇。

编者饱含激情的笔触激活了晋国——个伟大雄奇的时代,感染着每一位心生萌动的游客。议论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实用语体,在陈列文字中自然也不会缺席。每个展览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内容设计者的个性风格,所以代表其观点意见的议论以一种最为自然亲切的方式浸润着整个展览,寄期着受众的共鸣。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展厅展示了一件旧石器时代的石墨装饰品,其文字说明中有一句“人类全部美的历程,都从原始人类开始,其形式和内容都从原始社会萌芽。”再有明清晋商专题第三单元“庭院深几许”的说明:今天,仍坐落在中国各地的明清时期的晋商会馆和晋中大地上的晋商宅院,默默地诉说着那一段历史,它是想告诉人们:是晋商曾有的殷实岁月?还是“晋风多俭,积累易饶”的真谛?不得而知。庭院深深,锁住了游子浓浓的眷恋,锁住了晋商沉甸甸的岁月,也锁住了商途万里的进取精神。这些认识深刻而富有情感的词句无不渗透着编者思想的光芒。

陈列文字说明是对观众说话的一种形式,其文句表达很难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这并不表示陈列文字说明的行文可以天马行空,无章无法。作为陈列向受众宣传达意的主要方式,文字说明的语言表述应以客观说明为基础前提,以启发教育为根本目的。有了这一原则,编者在运用文句表述之时便要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能柔美闲散过度,也不可自说自议牵强。理想的陈列文字说明首先要少而精,要将所陈列的知识精神准确表述;其次要生动活泼,切忌生涩干瘪,有骨而少肉,引导观众欣赏展品获取知识,从而启人心智,引发兴致。在此基础上,编者可任意发挥,不拘泥于一格。

篇5:宣传情况文字说明

一、部门基本情况

(一)部门机构设置、职能

中共兰考县委宣传部是县委主管全县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现有办公室、新闻科、理论科、党员教育科、社会宣传科、网信办、新闻信息传播中心7个科室,主要职责是:

1、负责指导全县的理论研究、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工作,指导全县精神文明建设。

2、负责指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新闻宣传工作。对报纸、广播、电视及新闻出版工作实施方针政策的指导。

3、负责指导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市场的管理。联系文化局、县文联等单位,并在政治方向和方针政策方面实施指导。

4、负责规划、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和群众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党员教育工作;负责编审党员教育教材;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和改进群众思想教育工作。

5、受县委委托会同县委组织部管理宣传战线各部门的领导干部,指导这些部门的领导班子建设。制定培训规划并组织各党委宣传干部的培训。

6、负责兰考县境内新闻信息的上报、传递及发布;负

续开展“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干部”评选活动。四是切实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为综合试验示范县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精心组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组织策划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展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继续开展好“综合试验示范县建设进行时”“综合试验示范县建设大家谈”等专题专栏;加强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积极配合中国传媒大学持续做好《兰考脱贫纪实》纪录片拍摄,展示今日兰考新形象;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五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推进“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开展2016年“感动兰考”人物评选活动;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广泛开展“七五”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争做文明兰考小使者”道德实践活动和文化经典、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在县城主次干道、重要路口、大型显示屏等位置设置公益广告,在报纸、电视和新媒体刊播宣传标语,营造浓厚氛围;做好2016年文明单位复查和验收工作,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景区创评活动。六是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繁荣清朗网络空间。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八大工程”,唱响网上主旋律;实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网上宣传工程、“中国梦”践行者故事网络传播工程、网上理论传

务骨干参加学习培训;加强教育培训,组织好理论骨干、新闻通讯员、网络评论员等培训班,切实提升业务能力。

二、收入预算说明

2016年收入预算437.02638万元,其中:财政经费拨款303.8735万元,上年结余133.15288万元

三、支出预算说明

2016年支出预算437.02638万元,其中:财政经费拨款303.8735万元,上年结余133.15288万元。

2016年支出预算按用途划分:工资福利支出46.5075万元,占11%;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1.51万元,占0.3%;商品和服务支出189.256万元,占43.3%;项目支出199.75288万元,占45.4%。

篇6:宣传情况文字说明

情况说明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中区物价局按照上级要求,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篇7:宣传情况文字说明

关于2017年开展中国道路宣传教育情况的

说明报告

为提高学生安全素养,根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学校开展了系列教育学习活动,我校法制教育、爱国教育等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止到今年6月份全校师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保持为零。现将情况说明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校法制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局要求,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深入传播法治文化,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全体师生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预防违法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开设道德与法制课程,穿插法律知识作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基本普及。另外配合重大节日、活动和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组织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教育活动,首

黄赌毒。并作好假期学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远离黄赌毒、封建迷信的教育。

三、主要特点

(一)因材施教。面对现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成熟早、自控能力较差,又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存在“世界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的特点,我校通过开展道德与法制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和心理活动,结合学生特点,通过身边的事迹和书籍内容,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

(二)按部就班。学校聘请辖区派出所副所长为我校法制副校长,户籍民警为法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校园安全、法制宣传、防溺水、遵守交通法规和毒品预防等教育,并随时邀请他们到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检查。

四、主要成效

我校法制教育工作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深入传播法治文化,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全体师生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预防违法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我校法制教育、爱国教育等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止到今年6月份全校师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保持为零。

篇8:古文字结构对称情况及成因探究

所谓汉字古文字的结构对称性, 是指其字形结构具有几何学上的轴对称意义, 即它的构形笔画或构件以某个线为轴相互折叠后或平移后可以左右或上下重叠, 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对称。许多古文字的全部或部分是对称的, 李圃对一千个常见的甲骨文字的形体进行十六字格编码统计, 科学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形体 (甲骨文) 所显示的图像都是按照平衡原则结构起来的, 形成一种对称的平衡美。”[1]龙向洋先生对甲骨文已认识的字进行考察, 得出40%的字其结构是对称的。[2]雷黎明先生对《说文》收录的9800多个小篆字进行考察, 得出807个对称字, 占总字数的8.7%。[3]陈传峰、黄希庭先生对现代汉字的对称情况也进行了研究, 统计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语文出版社, 1989年) 收录的7000个通用汉字中, 结构对称的汉字达612个, 占通用汉字的总数的8.74%。[4]

从前人的研究我们发现, 古文字对称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已有研究也大多关注古文字某一历史层面的对称情况, 对整个古文字对称情况缺乏针对性的研究。研究古文字结构对称情况, 不能只研究个别的、某个特定历史层面的现象, 必须在全面考察古文字形体对称的基础上, 找出深层原因, 总结其中的共性特点, 寻找规律性变化, 这样才能摆脱零散研究与局部研究的缺陷。我们要研究古文字结构对称情况就必须从大量古文字资料入手, 古文字资料浩如烟海, 甲骨文、金文异体字中选择哪些字形进行考量, 笔者比较再三后, 试图将《甲骨文编》、《金文编》中收录的, 并在《说文》中有篆书字体收录的文字作为考察对象。经过统计得出738个字头, 笔者将考察对象锁定为738个字头。当然, 古文字中许多字头, 如:“又、人、史”的甲骨文字形有“、、”, 金文字形有“、、”, 在甲骨文字形、金文字形中都出现了两个异体字字形结构的变位对称, 但是汉字结构的对称特点是针对某独立字形的, 对于两个异体字之间对称情况不应算作一个汉字自身形体结构的对称。

二、古文字形体结构对称情况

根据对称的种类, 本文考察了这738个古文字字头, 得出以下具体对称情况:

1. 左右对称:

天、帝、王、丰、士、屮、茲、蒿、莫、小、八、曾、公、余、牛、牢、告、口 (kou) 、吉、唐、单、登、品、龠、干、屰、商、古、廿、行、卅、言、収、、弄、具、共、異、興、鬲、自、百、羊、羔、美、羴、畢、再、、幽、箕、典、奠、工、、喜、壴、豆、豐、皿、去、合、入、內、缶、矢、高、京、亯、、畐、啚、嗇、來、舞、乘、木、朱、果、樂、枼、林、、才、南、生、因、員、貝、責、、買、晉、昔、旦、齊、朿、鼎、舂、向、宰、宋、宗、宮、寮、同、网、巾、帛、白、北、丘、甶、山、、焚、炎、赤、大、夾、亦、交、壺、幸、、夫、立、竝、谷、仌、冬、雨、霝、不、至、門、、糸、絲、、土、堇、畜、黄、、且、四、六、甲、丙、庚、辛、寅、卯、午、未、酉 (157个) 。

2. 上下对称:匚 (1个) 。

3. 上下左右皆对称:

一、三、册、十、冓、丹、井、、東、、日、呂、二、田、畺、宁、亞、五、壬、癸、爻、玉、中 (23个) 。

经过统计共有177个对称古文字, 占所考察738个字头的23.98%:左右对称古文字有156个, 只上下对称的有一个, 上下左右皆对称的古文字20个, 其中“、、冓”为合体字。还有一点, 只有“匚”在甲骨文为“、”, 金文中为“”, 篆书为“”, 都可视为上下对称, 几乎没有其他古文字字形在三个阶段都只上下对称的。虽然“耳、臣、弓”等字头在古文字某些字形, 如: (金文) 、 (甲骨文) 、 (甲骨文) , 结构有上下对称现象, 但是都不能在整个古文字形体变化中保持这种对称的特性。

三、古文字形体构件对称情况

“从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中寻找资料, 具体分析各种文字的构件结构, 这就抓住了研究古文字结构的关键。”[5]对于古文字, 从字的层面上研究构形存在着明显的不完全归纳的局限, 在构件层次上研究构形, 弥补了这种局限。找出这738个字头的结构在古文字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 《说文》小篆三个不同历史层面中的沿袭构件, 将这些构件在三个历史层面中对称情况统计出来, 古文字结构对称情况才能得到更清晰的展示。笔者对738个字头进行了构件拆分, 得到295个共有构件, 下面是构件对称情况:

1. 左右对称构件:

口、立、夫、亼、交、屰、天、文、亦、異、自、丰、糸、木、羊、幺、貝、屮、大、果、来、牛、冉、生、未、枼、辛、至、皀、啚、畢、不、才、朿、单、鼎、豆、凡、缶、甶、畐、干、高、鬲、壺、画、巾、京、臼、冖、宀、皿、南、廿、其、且、卅、商、矢、示、王、网、午、亯、幸、由、酉、在、朱、壴、丵、火、谷、圭、坴、丘、山、土、雨、八、白、百、仌、丙、工、帝、冬、庚、古、黄、甲、堇、卯、内、入、士、四、小、央、寅、余、六 (102) 。

2. 上下对称构件:匚 (1个) 。

3. 上下左右都对称构件:

中、丹、東、二、癸、井、囗 (wei) 、呂、宁、壬、日、三、十、田、五、卌、亞、爻、一、玉 (20个) 。

对称构件有123个, 占所考察出的295个构件的41.69%:102个左右对称构件, 上下对称构件1个, 上下左右皆对称构件20个。从对称古文字与对称构件比较来看, 大多数对称古文字都是由对称构件构成的, 而且对称构件多数也可以独立成字。

四、造字原型的决定性作用

人们对于对称的认识, 始于劳动过程,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契认为:“即使是制造最原始的工具和器械也会使人实际地注意到对称和比例, 在更复杂的制成品中———不论是制造箭头时所要求的对称, 还是在制陶时为实用而保持精确的比例———必然在劳动中逐渐形成比例和对称的高度敏感。”[6]只要自然界的客观对称通过实践进入人的反映, 它就能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 当人们对于对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造字时, 对客观世界如此普遍的对称现象不可能熟视无睹, 他们必定在文字中把这一认识表现出来。

古文字取像于自然, 昔时造字, 如《周易·系辞下》所云:“仰则观法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象形”是汉字的结构核心, 我们通常认为古文字没有脱离“形”的因素, “形”的部分主视觉, 保持着图画的意象。为了便于对古文字结构对称情况进行分析, 我们先将这些对称构件进行一个简单的造字原型分类:

1. 取形人体的对称构件:大、口 (kou) 、立、夫、亼、交、屰、天、文、亦、異、自。

2. 取形植物、动物的对称构件:丰、糸、木、羊、幺、貝、屮、果、来、牛、冉、生、未、枼、朱。

3. 取形自人类劳动产品的对称构件:

玉、至、皀、啚、单、鼎、豆、缶、甶、畐、干、高、鬲、壺、巾、京、臼、宀、皿、其、商、矢、示、王、网、午、亯、幸、酉、壴、丵、井、囗 (wei) 、呂。

4. 取自自然界事物的对称构件:

火、田、谷、圭、坴、丘、山、土、雨、日。

5. 无明确来源的对称构件:

八、仌、丙、冬、庚、卯、内、匚、入、士、四、小、六、二、癸、宁、壬、三、十、

五、亞、爻、一。

自然界的对称绝大多数左右对称, 从人体到器皿、植物、建筑, 都存在左右对称的特征, 却绝少能发现上下对称的物体, 这样, 我们就不难理解古文字形体结构中以垂直轴为中心的左右对称远多于上下向对称的原因。很多汉字的形体是描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 这些事物在生活中正常的状态, 常常在文字中有所反映, 构件的书写对称完全是生活中物体对称状态的再现。取自人体的对称构件多为左右对称, 因作为直立行走的人因重力作用, 头朝上属常态形象, 所以“大、立、夫、交、天、文、亦、異”取整个人形的都可断定为左右对称;“屰”也是整个人体, 但是直接就可观察到是“大”字形的“倒写”, 可推得此文字为左右对称, “ (自) ”为脸部器官, 可根据人体朝上的常态推出左右对称。

取形植物、动物的对称构件和取形自人类劳动产品的对称构件, 其实大多数结构左右对称, 因为这些构件所反映的事物, 植物生长方向为上, 或器物放置受重力影响都会立于水平面, 不可倒置。以生活器皿作为形体来源的有关汉字, 更能说明原型在汉字对称演变方面的重要性。如:、、

、、、、, 字体的简繁, 疏密在不同资料、不同时期都各不相同。但这些器皿常态都是平稳放置于水平面, 以器皿为原型所造字无论如何做形体上的变化, 都是以不违背器皿的左右平衡为原则的, 所以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结构都是左右对称。

五、审美追求对古文字结构对称的影响

对称是古代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在古希腊, 基本几何图形, 那怕是直线, 尤其是某些三角形, 都被认为是绝对美的。……统一可以体现在有规律的 (即对称的) 简单图形中, 而基本几何图形就在这种统一的最纯粹的例子之列。”[7]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美的主要品种是秩序、对称、明确的限制, 而这些东西都是数学科学所注意的特点。”在中国的古代, 一如希腊, 对称是美的主要形式。“已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证明人类在开始巫术活动之前, 他们就在制造简陋的劳动工具的过程中产生了萌芽状态的审美感受和朦胧的审美意识 (如对称、均衡、比例等形式韵律观念) 。”[8]先民用造字的方式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的过程中, 没有让汉字只停留在符号阶段, 而是把它作为用来表达民族审美情感的艺术载体, 让它带上了审美作用和审美价值。古文字形体构件对称特点恰恰反映了先民追求对称美的审美心理, 它上承原始艺术的对称性并使之渗入民族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中, 从而使对称成为民族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中线为轴, 使左右对称形成一种稳定感和均衡美, 这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一个典型特征。从安阳殷墟考古遗址中小屯宫殿宗庙基址到首都故宫再到北京四合院以至山西乔家大院, 无不周正方直, 飞檐互对, 东西相望, 南北对峙。建筑物在古文字中的反映也大抵如此, 如“高、京、亯、啚、嗇”等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文中皆左右对称。

对称能满足某种心理、生理的需要而产生美感, 这与远古时代对审美追求有着一致性, 因而先民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对称的形式。如“山、糸、火、雨”等古文字的造字原型对称因素并不多, 但是先民们在造字用字过程中为了追求美感, 使文字形体结构尽量趋向对称平衡:、, 反映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思维。再如“林”, 双木为林;“从”, 一人在前, 一人在后跟随谓之从;“炎”, 一火之谓火, 火多谓之炎;这些形体都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字符组合而成, 集合以后就产生一种新的意思, 这种独特的对称形式, 往往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

六、研究展望

古文字结构存在着总体的系统的特点, 结构对称作为古文字结构特点之一, 也是有规律、成系统的, 其中某个阶段的对称情况受古文字总体结构规律的制约。同时, 要注意不能孤立地研究古文字形体对称现象, 而是应该与语言文化系统中的其他现象进行区别与联系, 尽量避免研究的狭窄与片面。把古文字结构对称情况放入整个文字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历时探究, 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对称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隐藏着十分复杂的原因, 除了造字原型、审美心理之外, 还有构件位置、书写因素等等, 有的因素是贯穿于古文字发展的始终, 有的因素作用于某一类字形或者某一历史时期。虽然各种因素对古文字形体构件对称的影响作用不同, 但共同推动着古文字的演变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圃《甲骨文选读·自序》第6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龙向洋《甲骨文的对称性》, 《琼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3]雷黎明《试论〈说文解字〉小篆中的对称字》,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陈传峰、黄希庭《结构对称性汉字认知研究与应用》第31页, 新华出版社, 2004

[5]高明《中国古文字通论》第58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6]乔治·卢卡契《审美特征》第39页, 徐恒醇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7]鲍桑葵著《美学史》第48页, 张今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人生路上阳光多作文下一篇:又见春天真好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