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栖洞游记作文

2024-04-19

灵栖洞游记作文(共13篇)

篇1:灵栖洞游记作文

灵栖洞游记作文

我的家乡建德,地方不大,但灵栖洞却很有名气。素有 “地下艺术宫殿”之美称。

涌入景区大门,一阵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雨后的空气里透着甜润的味道,每一次呼吸都那么的清爽,那么的舒畅。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树木茂盛,葱葱茏茏。

我们轻舟荡桨,缓缓地进入山脚的灵泉洞,河道幽深,静悄悄的。千奇百怪的石头悬空而挂,在五彩光亮的照射下,变得栩栩如生。有的像独角金鸡,有的像仙女起舞,它们倒挂在洞顶的石壁上,倒映在水中,美丽如画。突然,一滴水掉在我的头上,凉飕飕的.,是灵气的泉水吗?

进入山腰的清风洞,忽然感觉有股清风徐徐吹来。这风,冬暖夏凉。洞内的景观奇妙多姿,玲珑精致。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不知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呢,还是从“天上”吊下来的,有的像狮子在咆哮,有的像猴子在倒挂,还有的像仙女在下凡。这些可不是人工做成的哦,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精雕细琢的杰作。

爬上山顶,来到霭云洞,它是灵栖三洞中面积最大的。巨大的钟乳石柱气魄雄伟,近景远景错落有致。洞底,有一个深绿色的池塘,很浅,边上的定海神针,上连着天,下接着地,与各种形状的钟乳石倒影在水中,池水变得深不可测,犹如龙王的宫殿,让人觉得仿佛到了水下龙宫。

走出霭云洞,俯瞰足下,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篇2:灵栖洞游记作文

小船继续在洞中缓缓前行。导游阿姨给我们仔细地讲解着,洞中形态各异的石头有的像南海观音、有的像唐僧师徒四人……在灯光中五光十色,栩栩如生,特别好看。

很快我出了灵泉洞,走过一段山路,,我们来到了第二个洞——清风洞。来到洞口,一阵冷风迎面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冷战,这里真冷啊!不愧为清风洞啊!我们走进去,看见了许多石头形成的动物,有马、麒麟兽、乌龟、龙、凤……这些石头是怎么形成动物的呢?原来,这种石头叫做“钟乳石”,这种石头体内有水,于是,这种石头就“吸水”长高了。

我们参观完了前面两个洞,出发,向第三个洞——蔼云洞前进。第三个洞也很冷,里面有定海神针、雨帘、龙宫倒影等景象。

篇3:灵栖洞游记作文

【关键词】感受性叙写 描写 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5-01

学生作文的优劣,往往取决于教师指导的高下。平庸的教师作文课上通常把题目一扔,最多笼而统之地加几点写作要求与注意事项,然后就放任学生自由写作了。而高明的教师则能通过科学精妙的指导,让学生一作获一得。那么,在初中叙事类作文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现,关键在于创设感受性叙写境界。

一、感受性叙写境界的内涵

所谓“感受性叙写境界”指的是教师在叙事类作文指导时所创设的,从写作者的体验出发,对人、事、物的一种叙写方式。这种叙写方式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与主观色彩,因而更能使文章生动感人,也更具个性特色。“感受性叙写境界”具有以下两大特征:描写性与想象性。

那么,“感受性叙写境界”该如何来创设呢?笔者拟以初二年级随堂作文指导《拙政园游记》为例予以诠释。这是一篇游记体叙事类命题作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极普通的一次作文练笔题,笔者前后观察了三位老师的指导,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学生习作效果

二、教师1的作前指导:基于叙述的纯客观性的空洞地叙写游历经过

下面是教师1按来龙去脉为序指导学生写游历的案例:

同学们到拙政园游览之后,怎样把它写下来,而且有充实的、活泼的内容呢?

1.按游览的顺序叙写景物。 我们要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所写看到的景物。观察景物,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

2.抓住游览重点,详写过程。我们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地可以写得简略些。我们在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

分析:上述案例很明显是以游踪为序来指导学生“纯客观性”的“空洞”地写作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把整篇作文指导分成两大块,一是写作的顺序,二是写作的内容。这种指导看似言之有理,实则空泛无物;因为只要具备正常思维的学生,写游记都会按游览顺序进行,都会把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的。

第二,整个指导充斥着“记录”意味。就是要求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极少写作者的情感成分融入其中,而写作必须要有写作者的感情介入的。

三、教师2的作前指导:基于描写的主观性的细致地叙写游历情形

描写,就是把所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描写能再现事物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让读者如见其人、似睹其物,它是作文的基本功。好的描写要达到生动、具体、形象。以下是教师2对本次游记写作进行的描写指导的案例:

拙政园是园林建筑的典范,可以说一步一景,如诗如画。那么,我们如何去描写这番美景呢?

1.要会抓细节描写。你在本文中可以抓住园中让你最为动情的某处景物进行细绘。

2.要善用修辞。拙政园中的景物可圈可点处颇多,你尽可以加以细细品味,然后用精妙的比喻等修辞予以描绘。

分析:教师2教会了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去描写景物特点,把自己对拙政园景物中最感兴趣的部分的形貌与状态表现出来;在描写时通过运用各种修辞尽量把园林中景与物写得形象生动;而且,还教会学生立体地全方位地描写这些景物,以期尽量丰富地展现其风采。应该说,这样的指导至少给了学生以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有了抓手。此其一。其二,由于描写需依赖于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因而也就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但是,这样的指导带有明显的偏颇性,即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描写固然需要细致、多角度与全方位,需要运用修辞,从而使文章生动可感;但这仅仅流于方法的指导而非思维的点拨。“描写”滥觞于什么呢?教师2并没有告知学生。

四、教师3的作前指导:基于想象的感受性地叙写游历情状

对作文而言,想象,就是把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及形象间的某种联系。?想象在作文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做样的,它可以是包含了想象的一句话,可以是充满了想象的一段话,也可以是充满了曼妙想象的整篇文章。

下面是教师3对本次游记写作进行的想象指导的案例:

写游记,写拙政园的景物,贵在写出自己对院内景物美的独特感受。我们要想方设法让眼前的这些景物活动起来,引发你的情思;让自己的心灵敏感起来,感受景的情致,从而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具体做法有二:

1.构思之“活”。就是通过想象,把没有关联的两个景物写得有联系,从而让景物灵动起来。借助“想象”而产生了联系,能沟通古今,化实为虚,造就了神奇的效果,这就是构思之“活”。

2.静景之“活”。就是通過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将静的东西写成动的,从而让景物也具有生物特点。

分析:写景是为了抒发感情的需要,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只有达到情景交融,才能带领读者进入“游”的境界。而这一目标,完全是依托“想象”来达成的。教师3显然抓住了作文思维的本真,即形象思维的主要构件“想象”这一要素。因为我们在游记中所要表达的显然不只是客观景物的再现,而是游历者对这些山、石、草木、建筑等等园林风物的主观感受,正如示例中所展现的,想象给了这些风物以无限的灵动之美。古人所谓的“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就是想象给人带来的时空的衔接与拓展。

五、比较分析

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从上述3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教师1把写作这篇游记的基本要求似乎都告知了学生,但这种指导是笼统而空泛的。较之教师1,教师2的指导显然要具体而具可操作性;但是,该教师在指导时所注重的是写作对象拙政园的主体景物的描绘,而忽略了游览主体即写作者对拙政园景物的主观感受。

教师3的指导显然已经触摸到了形象思维的本真。或者通过回忆,或者通过形象的联想,我们可以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形象,作多角度与全方位的展现。同时,写作者通过这种想象,跨越了事物间的鸿沟,由此及彼地阐发联想,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从而使作文的内容实现了转换,也使语言活跃起来,变得栩栩如生,生动可感。

创设感受性叙写境界,主要思维是想象,语言表现则为描写。它所强调的是写作个体对叙写对象的感受性与体验性,是对叙写对象的一种主观观照与呈现。因而,它更接近叙事类作文教学之本真。

参考文献:

[1]黄厚江 《语文的原点》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篇4:游灵栖洞作文

进入大门首先我们来到了灵泉洞,这里需要坐船进洞,到了洞内就看见洞顶有很多千奇百怪的石头,其中有一块巨石很像一条倒挂的鳄鱼嘴巴张得很大,好像我们这一船人都是它的食物似的。船划了一段路我们看到了一个舞池有灯光照射着,看那影子就像是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在舞池里翩翩起舞,真是美丽极了,原来这就是“仙女舞池”。快上岸了这时我们又看到了水中有一条栩栩如生的小白龙,那张牙舞爪的样子威武极了。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清风洞,刚进洞就有一阵凉风扑面而来使人神清气爽。我们走进“百岁门”看到了巨型蘑菇,有灯光照射着使它五彩缤纷,我们来到了高台往下望下面的水闪着一点亮光,往上望一片海底珊瑚映入眼帘。再往前走,我们就能看见一朵巨大的“迎宾花”,在凉风中花瓣好像在微微飘动。一个精美的宝座出现在我们面前,坐上去滑滑的、凉凉的舒服极了!

最后,我们来到了霭云洞,里面的石头更是千姿百态为三洞之冠呢!洞中的东海奇观最为瑰丽奇观。往里走我们可以看见一根定海神针屹立在眼前,上面的一些波纹好似一幅古壁画,接着我们看到了罗天网,一片黑色的石头网住了整个洞。啊!霭云洞景名不虚传!

篇5:游灵栖洞作文400字

我们进了洞窟,导逛阿姨就起头,我们现正在荡舟进来的是第一个洞,叫灵泉洞。我坐正在划子上赏识着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听导逛说:“有两根有几百万年几万万年的`钟乳石,有一天,两根钟乳石凭空呈现毗连了起来,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竖立正在洞中。”接着,我们又看见很多像凤凰,像金鱼,像小乌龟,像鳄鱼等等的石头。

我们又来到了清风洞。刚到洞口,就吹来一股凉风,里面的风可大呢!仿佛电电扇吹来的凉风。洞里飘着一层层厚厚的雾,然后水就从高处流下来,构成一个小一瀑布,仿佛来到了天堂。这是清风洞里的一大奇迹。

后来,我们来到了霭云洞,洞里很是大、水池的水很浅。洞里有定海神针,岩壁上的钟乳石反照正在水中构成了一个龙王的,所以看上去水很深很深似的。接着来到了石林迷宫,若是正在里面捉迷藏,别人会很难找到你,可是你也很难走出迷宫。

篇6:奇妙的灵栖洞150字作文

奇妙的.灵栖洞

今天,我和妈妈还有弟弟一起去千岛湖旅行,我们可开心了!

我们先去了灵泉洞,我们来到了洞里,上面可真像一个大迷宫。有的像倒着的鳄鱼,导游告诉我们这叫倒挂鳄鱼。还有的像一只大公鸡,导游告诉我们这个叫金鸡独立。

我们又来到了清风洞,里面可真冷。里面还有处风景叫“风生水起”,先歌声响起,再从石林上流下许多水,可美了!

然后,我们去了霭云洞,里面有彩色的雾气,真美的景色!

篇7:灵栖洞游记作文

《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中的主要部分,最近才被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室吴应寿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发现,尽管不全,却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于《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和文学成就,已有不少人进行过论述,这里只就这两部著作的来源和相互关系,以及《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浅见,就教于同志们。

《徐霞客游记》得以成书和流传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经过了一系列曲折坎坷的道路,许多人为了这部书的流传和出版,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徐霞客去世后不久,其生前友好钱谦益(牧斋)写信给徐霞客的族兄仲昭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后来钱氏又写信给刻书家毛子晋,希望他将游记“仅存数本”刻印出版,广为流通。①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旅游日记,一开始就受到他同时代人的重视和珍惜。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徐霞客游记》大约有下面几个主要版本,曾流传于世。最早的第一个本子是“季本”(即季梦良本)。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徐霞客的姻亲季梦良(会明)受霞客生前的委托,和友人王忠纫,对游记手稿共同进行整理,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装订成册。然而不幸的是,清朝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家乡江阴被屠,霞客长子屺遇难,游记原稿全部被焚于火,季梦良的整理本亦遭散失。事后虽经季氏再为搜集,但仍缺滇游记一册及游太华颜洞和盘江考诸记。

今天被吴先生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据考当为季本的残存部分。全书共五册,仅记载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游历,即浙游日记、江右游记、楚游日记和粤西游记等部分。虽名为西游记,但缺黔游日记和滇游日记。首册中有初编者季梦良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的题识,并每册皆注明:“友弟季梦良会明甫校录”。关于它的来源,吴应寿先生有过详细考证,他认为《徐霞客西游记》就是明末著名藏书家钱谦益推荐给刻书家毛子晋刻印的“仅存数本”,时间大约在顺治八年底至十六年间。根据书中钤有的朱文印,此书曾为汲古阁、莫友芝、刘嘉业堂等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先后收藏过。解放后,才由刘嘉业堂将此书转给了北京图书馆。②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至于毛氏未能将游记刻印出版,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不定,出版困难;第二,因为书中有不少关于政局、阶级斗争、人民生活的记载,对统治阶级不利,不敢出版。后者又是最主要的原因。

《徐霞客游记》的第二个本子是“李本”。

原来顺治二年以后,季梦良再次收集整理游记残稿时,曾经指出:“今全集唯义兴曹骏甫有之。初骏甫亦好游,慕霞客之高,闻其死,诣,兼求遗书校录,子依以原稿付去,逾一年而还。今其全集必存,访而得之,甚易也。”③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季氏未能完成这一任务。霞客庶子李寄(介立)有父风,生平亦好游览。他痛感季本残缺,经过多方打听和苦心访问,终于访得曹氏所抄游记在史夏隆处。可是发现曹氏抄本已被史氏涂抹删改,字多讹误。为了恢复这部游记的原来面貌,他“重请得其底本,从日影中得出曹氏原文,与季本互校成书,而史本乃不传,但存其序一篇而已”。④据陈泓考证:曹氏底本滇游首册,“亦仅载游太华颜洞数小记而已”。⑤故季本所缺,李本仍未能补齐。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奚又溥为《徐霞客游记》作序,认为李本尽管还有少缺之处,“然不啻已毁之玉,复出昆山,既沉之珠,又还合浦”⑥陈泓则认为李本是“诸本之祖”。这些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李寄不仅从史夏隆处得到了曹骏甫所抄游记,而且利用了季梦良的成果(指第二次整理本),使《徐霞客游记》成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曾被后人误认为原本。虽然它已经失传,我们无法见到,但是,后来出现的各种《徐霞客游记》的抄本不少,绝大部分录自李本,其中以杨名时本最为著名。今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保存一部杨氏旧抄本,共十册,分为十二卷二十五篇,可说是目前留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徐霞客游记》。随后,陈泓又集李寄、杨名时等诸抄本校对数次,使之更趋完善。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九月,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又对李本进行了重新编订。他说:自李本问世,“传写益广,讹落多,兼之俗下书庸,竞于作生活计,而任意删节杂凑,一如彦和尝梦索源之文,往往使读者莫悉漏义,是可痛也!”⑦徐镇为了使《徐霞客游记》保持原来的面目,使霞客精神“不澌灭煨烬之余,更不灭于妄庸之手”,乃用杨、陈二人编定之真本作指南,各抄本作参考,与李本对比校勘,考其缺失,订其异同,然后刻本付印成书。《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从此诞生,一直流传至今。从徐镇所写《辨讹》五十条⑧可见徐本在文字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纠正了过去抄本中不少错误,不过内容和杨本基本相同,只是在编排上略有变动。徐本分十册,每册再分上下篇,并增添了书牍、墓志、诸本异同考略及辨讹,作为外编附于第十册下之末。

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藏书家叶廷甲(保堂)又将徐刻本校刊、增补、再版。他在序言中写道:“嘉庆十一年冬,锡峪徐氏以所梓行游记之板归余。……翻阅之,朽蠹颇多。乃借杨文定公手录本,暨陈君体静所校本,与徐本悉心勘。……十三年春,延梓人于家,讹者削改,朽者重镌,又增辑补编一卷,附于后。”⑨

据我们查对,叶本实际上是徐本的翻版,除增辑补编外,正文和外编与徐本完全相同。

自叶氏校补《徐霞客游记》印行之后,遂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后来出版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十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

目前通行的《徐霞客游记》主要是一九二八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一九三四年的国学基本丛书本,前者根据咸丰年印本,卷首加添徐霞客小像一幅,又将清初潘次耕为《徐霞客游记》作的序(载于《遂初堂集》卷七),刻于本书之首。丁氏还为霞客作一年谱,与游记同印,又请人根据徐霞客的旅行路线,绘图三十六幅,作为副册。此外,丁氏从晴山堂帖中,录其完整者,汇入卷二十第五部分《家嗣丛刻》中。因此,丁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综上所述,《徐霞客游记》原稿早已亡佚,三百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辗转传抄、校对、订讹、刻印,产生了各种抄本、校本、印本。其中最重要者,有季本、李本、杨本、徐本和叶本,季本仅存《徐霞客西游记》部分,李本已不传,杨本、徐本和叶本虽然保存下来了,但是他们都未见到原稿和最早的整理本——季本。由于传抄时容易产生错误,校对又缺乏原稿作依据,加之有些抄录者或校勘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文字炼达,又往往故弄玄虚,随心所欲的对《徐霞客游记》进行增删、改纂,致使今天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和通行本,与原稿的本来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出入。如果只根据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研究,恐怕不一定能完全、准确、真实地表达作者思想的全貌及其成就。

关于《徐霞客西游记》的科学价值,吴应寿先生在其《徐霞客及其游记》一文中,已经作了精辟的论述,有助于对徐霞客思想及其成就的研究。下面我们还想就《徐霞客西游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几点补充。

第一,由于《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本的残存部分,自从顺治年间被毛氏汲古阁收藏后,虽曾多次易主,但被藏书家视为珍本,密不刻印,未曾在社会上流传。三百多年来,历次整理游记的人除李寄外,都没有利用过。因此是我们今天研究徐霞客最原始的资料。从文字上看,《徐霞客西游记》较现存各本更接近原稿的本来面目。钱谦益在《嘱徐仲昭刻游记书》中曾经写道:游记原稿“文字质直,不事雕饰,又多载米盐琐屑,如甲乙帐簿。”⑩《徐霞客西游记》则完全符合此种情况,能帮助我们更真实地反映徐霞客的思想品质和旅行考察情况,是非常难得的宝贵文献。

第二,据我们初步统计,发现《徐霞客西游记》的文字数量大大超过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包括抄本、刻本、印本)。徐霞客这段旅行时间(指崇祯九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共一年零七个多月,计五七一天。《徐霞客西游记》中只有七十二天无记载,现存《徐霞客游记》则有一八九天缺记载。《徐霞客西游记》总计有二十二万余字,现存《徐霞客游记》只有十二万多字,前者比后者几乎多出十万字。季梦良在题识中说:霞客在旅行中“日必有记”。因此,《徐霞客西游记》又是记载徐霞客西南游最完整的本子,它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所写游记的重要部分,主要记载了徐霞客对湖南、广西两省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情况。我们仔细地阅读了《徐霞客西游记》,并和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进行了校对,认为现存的《徐霞客游记》,除文字上比较通顺、简练外,都不如新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对石灰岩地貌记载具体、生动、真实,更能说明事物的真相和更充分地反映徐霞客在地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兹举数例如下:

(1)湖南省南部系第三纪红色岩,岩层多垂直节理,常形成悬崖奇峰、山洞和石梁,《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正月十二日描写这种地貌特征时写道:“自会仙岩而东,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或三面回环如者,或两对叠如门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在现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改为:“自会仙岩至此,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为为门,为岩为洞,往往而是。”这两段话的意思虽然相差不多,但前者较后者描绘得更为详细、生动、逼真。

(2)《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闰四月初二日又写道:“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豁,而江两岸水之石,时出时没,但有所遇,无不赏心悦目。”通行本中却被改成:“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骋,江两岸瞰水之石,出没屡变,但有所遇,靡不霁心缀目。”按“”食也,“瞰”俯视也,意义完全不同。《徐霞客西游记》中采用“”字,形容恰到好处,通行本中改为“瞰”字,可谓失之千里矣。其它改动,亦均属画蛇添足,实无必要。

(3)《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五月二十六日,描写漓江对画山的冲刷作用时说:“山受啮,半剖为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质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今存《徐霞客游记》及通行本中,则把上面一句话简化为“石质错绮成章”。这就使原稿的意思受到很大的损害。

(4)《徐霞客西游记》在崇祯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即徐霞客旅行到浔州(今广西省桂平县)白石山时写道:“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沸寂也!”这就纠正了《西事洱》与《百粤风土记》的记载:“山北有漱玉泉,闻寺中钟鼓声而起,止则寂然”的唯心主义的说法。霞客通过实地调查,证明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寺庙中的和尚根本不知道有漱玉之名。但今存《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却把上面一段记载砍掉了,这就抹煞了徐霞客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精神。

第四,《徐霞客西游记》中还记载许多有关当时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情况,是研究明末社会的珍贵资料,这些都被后人无端删掉了。例如: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关于江西贵溪渔塘一带居民以造粗纸为业的记载,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关于江西吉安坞村居民靠捕鱼为业的记载,崇祯十年一月十九日关于湖南攸县和衡山县界诸山皆产煤的记载,三月三十日关于湖南兰山高梁原农民起义的记载,四月十三日关于湖南耒阳上堡市产锡的记载,六月二十日关于广西柳州河流的记载,十一月二十日关于镇远地区贩卖人口的记载,崇祯十一年三月关于河池南丹地区产银、锡的记载,等等,在现存各种《徐霞客游记》及其通行本中都不见了。此种事例还有许多,这里就不想一一列举了。

最后必须指出,《徐霞客西游记》中季梦良的题识可能被后人删改了,为说明问题,今将全文抄录如下:

“崇祯丙子秋,霞客为海外游,以别余而去,去五年始归,归而足俱废,噫嘻望之槎既返,章亥之步亦穷,今而后惟有卧游而已。余时就榻前与读游事,每丙夜不倦,既而出箧中稿示余曰:‘余日必有记,但散乱无绪,子为我理而辑之’。余谢不敏,霞客坚欲授余,余方欲任其事,未几而霞客遂成天游。夫霞客之事毕矣,而余事霞客之事犹未毕也。迨其后,纪尽为王忠纫先生携去,余谓可以谢其事矣。忠纫之任福州,仍促冢君携归,冢君复出以示余曰:‘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启箧而视,一一经忠纫手校,略为叙次。余复阅一过,其间犹多残阙焉,遍遗帙,补忠纫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编,俟名公删定,付之梓人,以不朽,霞客余不敢谓千秋知己,亦以见一时相与之情云尔。壬午腊月望日友弟季梦良录完识。”

按:上录题识只针对崇祯九年(丙子,一六三六年)徐霞客西南游而言,好象不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难道季氏于崇祯十五年(壬午,一六四二年)整理游记时,诸名山游记就已亡失,显然不可能,因为霞客死后并不久,江阴又未发生战乱。很可能是在王忠纫经手整理游记时有所散失,故季氏要“遍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我们认为季氏第一次整理本应当包括诸名山游记在内,只是在顺治二年遭兵祸时才散失,经季氏再次收集“仅存数本”,即《徐霞客西游记》。后来藏书家或传抄者为了使题识符合西南游的内容,可能对题识进行了删改,并命名为《徐霞客西游记》。吴应寿先生认为《徐霞客西游记》是季梦良的第二次整理本,是正确的。直到李寄辑补游记时,才根据曹骏甫的抄本将诸名山游记编入。

总之,《徐霞客西游记》的被发现,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吴应寿先生已经整理注释,不久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们殷切期待这一堙没多年的珍贵史料能够早日问世,为祖国的四个现化代作出它的贡献。

①《徐霞客游记》,第十册下书牍,嘉庆十三年水心斋叶氏藏版。

②见吴应寿:《徐霞客及其游记》,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五期。

③⑤《徐霞客游记》,第五册上,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④同上书,第卜册下,陈泓:《诸本异同考略》。

⑥同上书,补编《奚序》。

⑦《徐霞客游记》刻游记原序,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⑧载于《徐霞客游记》第十册下,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⑨《徐霞客游记》序,嘉庆十三年,叶氏藏版。

篇8:灵栖洞一日游的作文

刚一来到清风洞洞口,就有阵阵 凉 风袭来,感觉无比凉爽。走入洞内,洞内景观更令我惊叹不已。形态各异的钟乳石,高大粗壮的石笋与石柱,在五彩缤纷的灯光映照下,显得栩栩如生。有的像灵芝,有的像飞禽走兽,有些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座大宫殿,很壮观。洞内十分宽敞,一道道石阶,弯来弯去,像迷宫一般,太神奇了!灵栖洞真不愧是一座伟大的”地下艺术宫殿“!

清风洞不仅景色迷人,更是凉爽无比,在这炎炎夏日,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凉爽的地方了,真不愧有世界上第一部”天然大空调“的美誉!

走出清风洞我们一路向靄云洞走去,可是走到半途中,发现了下山的滑道,正巧这时我有些累了,并且时间也有点晚了,于是我就和提议做滑倒下山。我和妈妈坐上滑 倒 飞车,一路飞驰而下,穿梭在绿树丛林之中,好刺激,好开心啊!

篇9:灵栖洞天

目录简介特点简介

据灵泉洞中的石刻记载,早在唐永隆元年(680年)就有人入洞探奇。1979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开发灵栖洞风景区,1980年7月后,三洞相继开放,游客络绎于途。

特点

这3个洞除具有溶洞一般的石笋、钟乳等景物外,还各具自己的`特点:

灵泉洞

“碧水四季长流”,300余米长的地下河曲折深邃,轻舟荡漾,有“九曲五潭”之称,洞内有“黄龙垂首”“水晶宫”等景观。船引水中,钟乳倒映、具有唐诗“石上生灵笋、泉中落异花”的意境。

清风洞

“盛夏之日,风从口出,寒不可御”,气温低至14℃左右。洞内景观如珍珠串联,光彩晶莹,石笋、石柱、石幔等似白玉雕砌、丰富多彩、共有一廊六厅三十六景。在三十六景中,尤以“龙、凤、麒麟、龟”四灵形象逼真,令人叫绝。这四灵栖息于此、“灵栖”地名由此而来,

霭云洞

云气袅袅,蔚为壮观。洞内精巧灵奇、百态千姿,为三洞之冠,共有七大厅七十二景、七厅中以“东海奇观”中的“洞穴海市”最为瑰丽奇绝;七十二景景景不同,尤以“定海神针”和“垂天罗”两景最为著名。

灵栖石林

面积有1万平方米、造型奇特、高低参差,疏密有致,景组分明。置身其中,沿蜿蜒山路,抚岩穿石,可欣赏到“凤求凰”、“十二生肖”等十八组惟妙惟肖的造型石景,颇为引人入胜。 《西游记》、《封神榜》、《梁山伯与祝英台》、《碧水双魂》等影视片中,均有灵栖洞天的风采。

交通

篇10:新安江灵栖洞导游词

从大门走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池碧绿的湖水。湖边是一条绿树环绕的小路,沿着小路来到景区的第一个洞——灵泉洞。灵泉洞洞口位于一个深潭的中央,一股清泉从洞口缓缓流出。我们一行人坐上小船,船娘把船桨在水中轻轻一拨,我们便滑进了洞内。洞内河道九曲八折,船行水中,灯光下五颜六色的钟乳石倒映在水中,真有“石上生灵笋,泉中落异花”的意境。在“水晶宫”旁的水潭中,1986年拍摄《西游记》时留下的小白龙仍然矗立在那里,它昂着头,扭动着身子,好像在水中嬉戏。

顺着山路往上走,没走多远就来到了第二洞——清风洞。刚走到洞口,一阵凉风迎面吹来,把我身上的汗珠吹得不翼而飞,清风洞果然名不虚传啊!洞内的地面上,每走几步就有一个书法家定的“风”字,有王羲之、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像一个“文化长廊”。洞内景色奇妙多姿,我最喜欢“五岳对峙”。五座高大的石笋紧紧靠在一起,石笋上的突起像嶙峋的怪石,真像缩小版的“五岳”啊!

从清风洞出来,山越来越陡,我的脚也越来越酸。来到一个凉亭,我一屁股坐下就不愿意起来了。外公鼓励我:“无限风光在险峰,坚持住,马上就到了。”来到第三个洞——蔼云洞,我们已经精疲力尽了。当看到洞里长长的阶梯时,妈妈等几个人打起了退学鼓,就剩下我、爸爸和舅舅三个人了。蔼云洞没有让我失望,我看到了最美的景色。一路走来,“水中龙宫”、“垂天罗帐”、“海底世界”……让人目不暇接。最让我惊叹的是“定海神针”,只见一根细长的石棍从洞顶垂挂入地面,笔直笔直,我真想像孙悟空一样一把抓起,把它变成我的金箍棒!

篇11:《历代游记选》

本书选入了上自盛唐元结、下至晚清林纾等三十六位作家的五十八篇作品,其中不少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作。书首冠以“前言”,对唐以后游记的概述颇为精当,如唐代游记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宋代游记的寓理于景,晚明山水小品不讲义理、不讲形式、随笔直书、毫无滞碍,清代游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合一。对各家作品的评介,都结合作者的身世、思想突出其个性,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客套文字。

但本书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游记”的定义。编者下的定义太狭窄,以致作茧自缚,甚至弄得自相矛盾。“前言”认为游记必须“以描写旅途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作为主要对象”,又特别强调“旅途”“游踪”这两个词,认为舍此就只能称为“山水记”“楼台记”等。事实上,编者也未用自定的标准要求自己,象袁枚的《游黄龙山记》,既无游踪,又未写景,全文只是对“大圆石”的成因发表议论分析,纯属科学小品。以此,我主张把定义放宽为“记述游览山川名胜的文章”,这样可以解放一批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醉翁亭记》、《黄州快哉亭记》等。

其次说体裁。编者把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定为“用书信体写的山水小品”,“不属于游记的范畴”。同类者还有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等,虽则被视为“描写游览山水的著名作品”,却都被处置在书末的附录中。书信体的山水小品何以不能与晚明山水小品并排坐在“游记”的交椅上呢?我认为,在整理古典文学时,应把体裁的归纳与内容的分析结合起来,形式的差异不能忽视,内容的区分尤须注重。《文心雕龙》在分类时就比较注重文章的性质。清人刘师培在《耀采篇第四》中把鲍、吴二文归入“游记之正宗”,而不列为“书表之正宗”,恐怕也是首先考虑到文章的性质。我们如果偏重形式,有的文章就只能打游击,如《登大雷岸与妹书》这篇游记,有人拉它进书信集,有人拉它进骈文集,势必造成重复混乱。

最后,关于游记的产生。编者认为游记产生于南北朝,谢灵运是山水游记的始祖。可是选本的正文却只从唐代开始。东晋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北朝郦道元《水经注》(二篇)均被排挤在附录中。这样编排不合理。我认为游记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马弟伯的《封禅仪记》实开游记的先河。此文按游览目击的顺序写景状物绘人的手法,是后代游记取法的最基本的写法。东晋南北朝时,游记文学已经十分兴旺,并非处在“儿提时代”。这是为当时的社会现状所决定的。晋代朝政腐败,知识分子逃避现实,高谈玄理,进而热衷于隐居,至晋末,玄理渐为山水所代替,这是游记走向繁荣的生活基础。《游石门诗序》一文写法娴熟,采用分类描写法,摹写山、水、石、树之状;陶渊明《游斜川诗序》采用的是日记体形式(日记体并非如编者所说是陆游的独创)和即景抒情法,这都为后代游记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南朝文人“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名岩石之中”(《南史·隐逸传序》),与大自然关系甚密,更促进游记的繁荣。郦道元的《水经注》不是游记,更令人不解。郦注固然是科学著作,但又堪称山水游记的杰作,自古为人们所推崇。他博采前人的各种表现手法,精描细绘,淡墨浅抹。且能选择合适的角度,与游览者的心境契合无间,创造了种种艺术意境。因此,说郦道元之作为古代游记的奠基并不过分。我国当代游记中,依然处处闪现着它的影子。

篇12:北京仙栖洞

仙栖洞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东关上村,距市区100公里,

仙栖洞是北京屏幕山旅游开展中心的一个重要景点,现已探深6000余米,洞内支洞遍布,暗河无源,形态各异且形象逼真,可以和我国的四大溶洞相比美,而又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的更在于,当您在半山腰乘上幽荡的小船,随着渡工的`奋力拉纤,徐徐前行500米水路入洞,微风吹拂,别有一番滋味在心,自会感觉到这奇特景观的奇妙所在。洞内恒温18摄氏度,是您夏季观光避暑的好去处。也是您冬季旅游的理想选择,增加了华北地区,冬季旅游新项目。

仙栖洞形成于16亿年前,洞内钟乳石据有关专家鉴定一般的都在30万年到70万年之间,

资料

就洞内沉积物而言,有五个沉积类型,数十种形态;有石钟乳、石柱、石荀、石幔、石塔、石瀑、石镜、石莲、石鼓、晶花、盖板等等。

上述形态形象万千,有农家庭院、盘龙玉柱、石瀑飞天、太上楼阁、仙栖大厅、神龟随寿、鳄鱼守洞、八仙过海、高僧打坐等几十个景观。特别是:大河上下,酷似我们的母亲河。那源头的冰川、湖河、那瀑、那峡,无不令人叫绝。

至1999年6月,仙栖洞已探深度超过3000米,仍无止境。

篇13:永乐宫游记

我们由县城北行,但见宋塔巍然耸立,灌渠清水长流。时值北国仲夏时节,麦浪滚滚,蜂舞蝶飞,一片生机。行约5华里,穿过苍翠欲滴的柏树林,眼前出现一片掩映在青竹翠柏之中的红墙绿瓦、规模浩大的古建筑群,这便是闻名遐尔的永乐宫。

永乐宫,是元代始建的大型道教宫观,建筑面积86000平方米,相传因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故居在此而兴建,以其精美的壁画艺术闻名于世。

步入宫门,只见满院青翠,花木茂盛,自南向北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龙霓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高大殿宇,飞檐凌空,画栋雕梁,金碧相映,巍峨壮观。院子中央有砖砌甬道,甬道两边花香扑鼻,芍药、牡丹争芳斗艳;丁香、月季瑞气四溢;青竹、古柏郁郁葱葱;合欢、老槐枝繁叶茂。花间柳下,蜂蝶飞舞,百鸟争鸣。再看两旁碑廊里,摆满了自战国以来的碑刻,里边有历代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有各朝骚人墨客的吟咏。最珍贵的是满布在各座大殿里96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堪称该宫之精华,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相媲美。

龙虎殿里,抬头可见墙上画着26个守卫仙界的天丁、力士,手持十八般武器,寒光闪闪,铜盔金甲,锦带飘飞,威风凛凛,个个是降妖捉怪的能手。三清殿是宫内主殿,建筑规模最大,柱高梁粗,碧瓦飞甍,殿顶用彩色琉璃浮雕组成五条屋脊,脊上的鸱兽高达3米。壁画面积达420平方米,描绘了《朝元图》中286个不同的艺术形象。其中有八位主神,青龙、白虎、雷公、电母、八卦星君、各方星宿等,人物形象千变万化,服饰仪仗丰富多彩。所绘人物高达2米以上,气势宏伟,场面壮阔。整幅壁画笔力遒劲,线条流畅,色彩绚丽,格调协调,布局严谨,刻画精细。武将的须眉飞动,真人则翩翩欲仙,庄严肃穆的主像和美丽文雅的玉女遥遥相对,人物或静或动,神情性格,个个不同。有的对话,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有的顾盼,彼此呼应,表现得维妙维肖,真可谓我国和世界美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纯阳殿,又称吕祖殿。殿内壁画由52幅连环画组成,描绘了道教祖师吕洞宾从诞生到得道成仙的经历,题为《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壁画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包罗万象,千变万化,可以说是十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社会风情的一个缩影,也是研究我国历史的重要资料。画中有宫殿、山野、村舍、园林、酒楼、茶肆、旅店、医馆、道观、私塾以及活动的各式各样人物。从“瑞应永乐”这幅壁画中可以看到婴儿降生的情景。传说吕洞宾出生的那一天,永乐镇上空突然出现一只白鹤,在晴空飞翔盘旋许久许久,满城的人都很惊异。那白鹤飞着飞着引颈高叫了几声,俯身冲下,直飞吕洞宾母亲房中。吕母在梦中蓦地被惊醒了,顿时感到腹中疼痛难忍,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落,继而觉得腹部下坠——临产了。于是听到婴儿落地后的“呱呱”叫声。洞宾临生的当儿,四周瑞气氤氲,异香飘溢,霞光万道,久不消失。街坊邻居感到是吉祥之光,都喜气洋洋,奔走相告。说:“定是出凡降圣之时。”好心的邻人们,撂下手中的营生,匆匆赶来为婴儿洗澡着衣,为产妇熬汤煎药,跑前跑后,忙个不停。在料理婴儿时,大家看到是个男孩,长相不凡:天庭饱满,地廊方圆,道骨仙风,虎体龙腮,鼻梁耸直,面色黄白,左眼角一颗黑痣,左眼下一颗黑痣,都夸赞婴儿有仙人的风度和气派,将来长大成人必有大福大贵。洞宾长大后,果然聪慧过人,能日记万言,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由于他一生仕途不畅,一气之下出家栖身山洞,修仙传道,成为历史上一个传说中的神奇人物。此殿中的每幅画都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是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龛背面16平方米的钟吕谈道图,笔调奔放,墨色淋漓,以洗炼的线条把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表现得恰到好处。

最后一座殿是重阳殿,画着“全真教祖”王重阳和他六位门徒传教的故事。此殿外型古朴,斗拱相叠,规模虽小却是研究宋、元建筑结构演变的可贵实物。殿内49幅壁画,题材丰富,画技高超,下笔如走龙蛇,以连环画方式绘出了王重阳修仙成道的经过。

归途中,我一边默诵着“纯阳不见千百年,朱檐碧瓦色正鲜”,“宫前下马日已申,琪花瑶草俱争春”的诗句,一边想:永乐宫和华山、莺莺塔的在咫尺,春游的人们登西岳逛蒲州之后,不妨到此一游,听听那美妙动人的传说,看看那巧夺天工的艺术,一定不虚此行。

今日永乐宫,再现了历史文明的光辉。

(责编祖肖)

上一篇:榜样专题片观后感下一篇:谋划教育发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