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唐诗鉴赏

2024-04-26

《逢入京使》唐诗鉴赏(精选13篇)

篇1:《逢入京使》唐诗鉴赏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诗鉴赏:

此诗约作于天宝八年(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纵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之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 逢”字点出了题目。

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没有纸笔,只有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隽永。

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能表现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传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这首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仿佛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篇2:《逢入京使》唐诗鉴赏

作者: 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

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篇3:《逢入京使》唐诗鉴赏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 (715-769) 在首次赴西域从军途中写下的绝句。它以质朴而又动人的话语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思乡思亲的痛苦与建功立业的雄心之间, 一时难以取得平衡。

到西域边疆去建立军功, 是盛唐时期青年才俊们的普遍选择。“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杨炯这句诗可以概括这种时代风尚。籍贯南阳 (今河南南阳市) 的岑参于天宝三载考中进士, 开始担任官职;天宝八载 (749) 首次西行充任安西都护府高仙芝幕府的节度判官, 历时三年;天宝十三载 (754) , 再次西行为北庭都护府封长清幕府的幕僚, 亦为时三年。从《逢入京使》所流露出的对环境的强烈陌生感以及对亲人刻骨思念的情绪, 可以断定这首诗是诗人首次西行时所作。安西都护府的治所远在龟兹 (今新疆库车县境) , 离长安相当遥远, 须穿越无边的戈壁和沙漠方能抵达。途中的气候和环境都极为恶劣, 骑在马上的西行者将付出何等艰辛, 可想而知。诚如岑参在另一首诗中所言:“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走了两个月了, 还没有到达目的地。那么, 诗人是在何处遇见西域入京使者 (这些使者往往肩负着都护府长官向朝廷报告军政大事的使命) 的呢?想必是在茫茫的沙漠之中。在荒无人烟之地与西域东来的“同志”相逢, 初次西行的岑参真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啊!东望长安, 回首走过来的道路已是如此漫长。也许当初他并未估计到行程会是如此艰难;也许他夜夜入梦, 梦见家人在为自己的安危担忧;也许妻儿老小的影像, 总不时在脑际浮现。总之, 思乡思亲之情忽地涌向心头, 顿时化作泪水, 以至于擦拭眼泪的衣袖都湿透了。

“双袖龙钟泪不干”。在今人读来兴许会觉得过于夸张, 不过对当事人而言, 恐怕是写真。岑参抵达西域之后, 也有不少诗写到了眼泪。比如, “送君九月交河北, 雪里题诗泪满衣” (《送崔子还京》) , “胡笳一曲断人肠, 席上相看泪如雨”, “苜蓿峰边逢立春, 葫芦河上泪沾巾”, 等等。岑参的思乡思亲之泪, 让我们读出了这位大呼“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迈诗人, 情感世界里脆弱和温情的一面。龙钟, 在古代是多义词, 不仅用来形容老态, 也用以形容泪湿衣衫的样子。读者还应注意到, 岑参与入京使的相逢, 是在道上, 不是在馆舍, 又都骑着马, 这样, 即使岑参要给家人捎去书信, 也无纸笔可用。所以, 他只能恳请使者给家人捎个平安口信。可以说第三、四句, 十四个字, 写尽了诗人的无奈和期望。岑参的籍贯虽为南阳, 他的亲属则在长安, 他已经将京都当成自己的家园了。他的《安西馆中思长安》有句“家在日出处, 朝来起东风。风从帝乡来, 不异家信通”, 便是个旁证。

篇4:古诗鉴赏之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2分)

答:

参考答案:

篇5:岑参——《逢入京使》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注释:

国:作园

赏析:

篇6:《逢入京使》原文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尤擅长七言歌行,与高适同以边塞诗著名,并称“高岑”。其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之作,以风华绮丽见长,入戎幕后,转为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作品想象丰富,气势磅礴。他的边塞诗生动地描绘了边地壮阔、奇丽的自然景象,反映了战士们不畏艰苦,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歌颂了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形成了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诗风。

诗歌赏析: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途中他遇见了回京的使者,就请他捎句话给家人,说自己平安不要挂念。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诗的一、二句感情缠绵、冲动,三、四句则平和、豪放。诗人在动情之后,情绪渐渐缓和,又满怀信心地赶路,因而遇到入京使者,只让他转道平安,而不言及身边琐事、儿女情长。这不只是因为“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缘故,还因为此时诗人满怀报国壮志,想在铁马金戈中开拓前程。平静的口吻正表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不凡的抱负。

篇7:岑参逢入京使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此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全诗如下:

【原诗】

篇8:《逢入京使》阅读答案

(2)“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3)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篇9:逢入京使改写散文

天宝八年,我接到了任命,将第一次踏上远赴安西的旅途,去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

随着岁月的流逝,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独自牵着马儿走在小道上,此时已经接近黄昏了,夕阳渐渐西下,余留下的也不过是张耷拉着的半边脸而已。()继续向前走着,拐了个弯,路旁突显了众多只剩下几根枯枝的古树。苍茫的暮色下,风瑟瑟地吹起,撩乱了我鬓边的发丝……

我蓦然回首东望自己在长安的家,已经望不见了,猛然间才察觉自己这么些天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而自己也是离家越来越远……我不由地触景生情,对家产生了眷念,顿时热泪盈框,泪水止不住地流下,几乎洒满了两袖。

不知又过去了多少天,我终于得以走出那个使人思乡且令人茫然的小道。在快要通往安西的大街上,我再次骑上了骏马赶路,与一个故人邂逅,我和他叙旧时得知他正准备赶往长安,我心中欣喜万分,刚想让他捎封信回去,却未料想到我们行色匆匆都没有纸笔,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让其给家里带个平安的口信,告知家人无须为我担忧……

篇10:《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

2.通过把握诗歌中的物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受岑参在诗中流露出思乡与报国难以两全的深情,学习岑参博取功名报效祖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诗歌中的物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透过诗中的思乡情,去感悟更深的博取功名报效祖国的深情。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媒体:PPT音频,视频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首《使至塞上》的歌曲引入;

这首歌曲大家或许不熟悉,但是大家应该不陌生王昌龄的《出塞》,王翰《凉州词》,这是我们熟悉的边塞诗。在唐代,有大量文人涌向边塞,投入战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文人弃笔从军呢?我们和同学们共同看一段关于岑参的视频,相信大家看完视频之后会明白岑参为什么弃笔从军的原因,也能体会他弃笔从军的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二)岑参视频介绍:

通过视频,了解岑参的家世背景及仕宦经历,把握诗人弃笔从军,报效祖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强烈愿望。

(三)初读诗歌节奏:

1:学习诗歌,首先我们要读诗,怎么去读?需要把握诗歌的节奏。(呈现诗歌朗读的节奏的方法)

2:了解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读诗,请同学们注意朗读的停顿,重音,语速,有情感的朗读诗歌。

男生读;

女生读;

示范读;

配音读;

(四)再读诗歌内容:

我们刚刚和同学们一起读出了节奏,重音。这只是学习诗歌的一小部分,我们还要读懂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借助课本上诗歌导读内容,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诗中展现的画面,可以适当的增加合理的想象。

(1):部分同学展示自己描述画面内容;

(2):多媒体呈现诗歌内容;

(五)探究诗歌情感:

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了解和感受一下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的复杂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一些物象,看看诗人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在物象上,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故园:思念家乡,对家乡的依恋;眷恋。

路:表明离家之久,行路之远,路上历尽风霜的心酸。

人生之路,能否实现自己的报国愿望。

泪:思乡念亲的悲痛,一路上的风餐露宿的心酸,独身一人的孤苦。

由此可见,诗人在本诗中除了抒发思乡之情之外,还有更深的爱国情。他弃笔从军,渴望建功边陲,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正如他自己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在他的诗歌中也流露出了昂扬乐观的感情基调,那位同学试分析一下他的感情基调。

前两句我们读出了思乡念亲的悲苦泪。

第三句我们读出了偶遇入京使的惊与喜。

第四句我们读出了报国的豪迈胸襟。

(六)小结: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马上取的雄心,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长安,故园的眷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迈胸襟。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尽在一声“传语”中,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亲情与豪情交织在一起,昂扬乐观,感人至深。

(七)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思乡报国

篇11:《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1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

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2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使者)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岑参: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尤擅长七言歌行,与高适同以边塞诗著名,并称“高岑”。其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之作,以风华绮丽见长,入戎幕后,转为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作品想象丰富,气势磅礴。他的边塞诗生动地描绘了边地壮阔、奇丽的自然景象,反映了战士们不畏艰苦,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歌颂了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形成了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诗风。

诗歌赏析: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途中他遇见了回京的使者,就请他捎句话给家人,说自己平安不要挂念。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诗的一、二句感情缠绵、冲动,三、四句则平和、豪放。诗人在动情之后,情绪渐渐缓和,又满怀信心地赶路,因而遇到入京使者,只让他转道平安,而不言及身边琐事、儿女情长。这不只是因为“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缘故,还因为此时诗人满怀报国壮志,想在铁马金戈中开拓前程。平静的口吻正表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不凡的抱负。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平易自然,而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显得余意深长。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3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 色。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 “万里奉王事,一身 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因 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 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 示。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 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 来。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 思,全句说: 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 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 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创作背景

本诗于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诗人去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所作。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鉴赏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篇12:逢入京使扩写作文

边塞的天空格外高远,一轮秋月在云中时隐时现。天苍苍,野茫茫,在这荒原上信马游缰,打发夜晚寂寞无聊的时光。目光追逐着那朗朗圆月,我不禁想起离开家乡许多时日了。天遥地远,音信杳无,我的双亲妻儿还好吗?他们得不到我的消息该会怎样寝食不安?借着月色,眺望东边,一条羊肠小路蜿蜒而去,一直消失在远远的天际。在梦中我多少次沿着这条路回到家乡。踏上乡土,听着乡音,感受乡情,我悲喜交加。梦醒时分,我已泪流满面。而今天举头望明月,低头看归途,我不禁又潸然泪下。用袖子一遍遍擦拭着双眼,可是泪水如泉喷涌,越擦越多。

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见一个人策马过来。走到眼前,他勒住缰绳。我定睛一看,是一位有过一面之缘的朋友。他告诉我他因公回京,要路过我的家乡。我惊喜不已,终于可以捎信回家,报个平安。但仓促之间,没有纸笔,无法书信。朋友又告诉我皇上急见,要日夜兼程,不容我回去坐下尽情倾诉。我双拳一抱,深施一礼,说:“朋友,麻烦你给家中老小带个口信,告诉他们我一切安好。拜托了。”我取下临别时妻子送我的一方手帕,交给朋友,再次深鞠一躬。朋友回礼,扬鞭驱马消失在滚滚烟尘中。

篇13:逢入京使的扩写作文

西域的风,寒冷刺骨,卷起漫天黄沙,如同磨砂纸一般扑向石头,扑向帐房,扑向将士的脸上,将所到之处一切有棱有角的事物,打磨得水滴一般圆润,却无法磨灭的思乡之情。

站在直通西域的大道上,我回首东望,长安城的.雄伟壮丽似乎仍在眼前,妻儿的嘱托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让我不禁泪雨滂沱。

突然,一阵马蹄声打破了我的宁静,伴着滚滚黄沙疾驰而来。我叫住他,得知他是一位回长安的使者,便嘱托他给我的家人报声平安:“进入长安城后,你随意找人问一下岑参家在哪,找到我的妻子后,请你告诉他你的丈夫岑参现在很好,平安上任,正在为国出力,不必担心!”说罢,我回身而去,带着对家人的无限思念、对欲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毅然西去。

上一篇:5原则表填写指南下一篇:纪畔乡2012上半年科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