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中学生作文及点评

2024-04-10

蝶恋花中学生作文及点评(精选6篇)

篇1:蝶恋花中学生作文及点评

就广播媒体来说,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认为, 新闻点评在广播新闻节目中至少有以下几个作用。

1) 有的放矢 , 切中要害 , 让听众一目了然。

新闻点评都是用最简洁、最重要、最直截了当的话去对该新闻进行评说 , 指出播送这条新闻的意义所在 , 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众所周知 , 新闻节目当中绝大部分是消息 , 县级台广播新闻节目尤其如此。而消息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 , 它就是告知受众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 , 一般都不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 , 特别是一些简讯等短新闻。这就需要发挥新闻点评的作用 , 用新闻点评直白地告诉受众 , 该条新闻的价值所在 , 想要启发人们什么 , 希望人们怎么样、应该怎么样 , 使得受众能够在听到播出后 , 一目了然 , 不必自己再去总结 , 再去归纳 , 再去寻找答案。

2) 可以弥补广播声音易逝性的不足。

广播是以其声音见长的 , 这是它的优势、它的特点 , 但同样它也具有易逝性 , 为了弥补这种“稍纵即逝”的不足 , 就完全可以采用新闻点评的办法。当听众收听新闻时 , 思维总是随着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播”和“说”进行 , 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思索 , 还有可能一些人反应或许不那么快 , 这就需要靠新闻点评去引领听众的思维 , 帮助其思索 , 使之明了所播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 特别是当没有完整地收听该新闻的时候 , 新闻点评的作用体现得就更为明显。

3) 避免长篇大论 , 节省时间 , 适应了听众快节奏获取新闻的要求。

当今 , 正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 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很多 , 能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 是各家媒体都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情 , 广播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无可相比的优势。因为 , 广播具有传递迅捷、制作简便、信息量大、成本较低、易于交流沟通等特点 , 这些特点决定了广播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能传递比其他媒体更多的新闻信息 , 而新闻点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一形势下的产物 , 适应了人们的需要。不但是广播新闻工作者可能凡是注意收听广播新闻的人都知道 , 广播评论、广播述评在广播新闻节目中一般并不怎么常见 , 常见的是消息 , 县级台广播新闻节目由于新闻节目时间的限制以及新闻事件的来源和新闻价值等因素的影响 , 这种情形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并不等于是说新闻评论、新闻述评不重要 , 相反 , 正是由于其重要 , 由于只有当重要、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 , 新闻评论、新闻述评才会出现。

4) 可以起到衔接、串联新闻的作用。

在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 , 前后两条新闻如何更好、更自然地转换、过渡 , 使得新闻更生动而不生硬 , 运用新闻点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 这在新闻直播时可能会产生更理想的效果。至于怎样去转换、过渡 , 不同的新闻之间有不一样的做法 , 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新闻具体来对待 , 此外 , 对新闻主持人的阅历、经验等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 , 这种转换、过渡不能硬性地刻意地去做 , 而是要自然而然、贴切恰当 , 不僵硬、不呆板、不做作。要搞好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过渡 , 关键还是在于从新闻的内容上来挖掘 , 准确地指出新闻的内涵、意义、影响、价值等所在。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 , 新闻点评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两条 (或多条) 新闻的转换、过渡当中 , 也可以最终自然地延伸到对整期的新闻进行重点点评。

5) 能起到可以更多地采用一些新闻稿件的效果。

有一些新闻稿件 , 事情、内容、写法、结果等大体相同 , 都是某一行业、某一系统业务成果的反映 , 这样的新闻稿件 , 如果不加上新闻点评就播送出去的话 , 效果会不怎么好 , 而如果配以新闻点评 , 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 新闻所产生的价值就会更大 , 就会更有意义、更有影响力。例如 , 公检法部门的不少来稿很多都是一些反映案件如何如何 , 如果单纯地编辑这些稿件、不加以点评 , 听众听后的感觉可能就是知道又发生了一起什么样的案件 , 知道了该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简单过程、事情起因以及当事人的结局等 , 而这实际上并不是播送该新闻的意图所在 , 播送该条新闻的意义是在于这起案件能够启发人们什么、引起人们怎样的思索 , 其新闻价值是在于给人们以警醒 , 让人们能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 这是该新闻案件本身不容易表达出来的 , 只有运用了新闻点评 , 才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 由此才形成了编发、播送这类稿件的主要原因。

上述是对新闻点评在广播新闻节目中作用的分析 , 那么 , 在实际工作中 , 如何才能运用好新闻点评、发挥好新闻点评在广播新闻节目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 , 应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 , 要坚持大众化的原则。广播新闻的明显特点是大众化、口语化, 广播语言要求通俗易懂、不艰深晦涩, 要让人们听得懂 , 听得轻松。基于这一点 , 在广播新闻节目中运用新闻点评时 , 就要尽量地使用平民化的、常识性的、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语言 , 这样才能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 才能符合广播传播规律和定位 , 也符合当今时代人们对广播的要求。虽然现在“广播”在向“窄播”转型 , 但广播本质上的大众化的特征是不会有根本改变的 , 普通的平民大众始终是广播最主要的受众群。因此 , 广播新闻的点评要以大众的立场和角度去评说新闻 , 分析、指出报道价值。另一方面 , 就广播新闻主持人来说 , 用大众化的、口语化的、深入浅出的语言 , 避免使用专业性强的术语去讲解人们不太容易懂的高深理论 , 也能较好地拉近主持人与听众的距离 , 不会使听众对主持人产生居高临下之感 , 可以塑造主持人乃至整档新闻节目的亲民形象 , 实现与听众在情感上的交流、沟通 , 从而收到良好的新闻效果。

其次 , 要坚持“平衡化”的原则。广播新闻点评的作用之一就是衔接、串联新闻 , 使不同的新闻之间自然地转换、过渡 , 这种转换、过渡是贴切、不生硬的 , 不像严肃的新闻评论那样必须进行充分的说理 , 必须要缜密地论证、准确地论断。事实上 ,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 , 时常会出现一些有争议、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察和论证的问题 , 特别是一些新生事物、一些新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 更不适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因此 , 在广播新闻点评中 , 对这些问题 , 不应轻易下断语、定是非 , 也没有必要长篇大论、引经据典 , 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 , 将简短、明了、直接的新闻点评冗长化 , 降低新闻的节奏。而应当是保持“平衡”, 在保持“平衡”、中立的基础上 , 直截了当地指出争议核心之所在 , 从而引发听众的进一步思索、考虑及判断 , 进而也就达到了点评的效果和目的。

时代在发展 , 社会在进步。在信息化日益加速、各种媒体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 新闻点评越来越受到重视 , 其作用越来越得到了发挥。怎样保持广播这一主流传统媒体的优势 , 办好广播新闻节目 , 扩大广播的收听率 , 运用好广播新闻点评、发挥好广播新闻点评的作用 , 是一条好的有效途径 , 也是广播人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喻季欣, 李琴.让点睛的话语赏心悦耳——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评论写作[J].新闻与写作, 2011 (6) .

[2]向骏之.浅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以〈时事开讲〉为例[J].青年作家 (中外文艺版) , 2010 (7) .

[3]朱惠民.运用逆向思维写作的创新艺术——以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获奖作品为例[J].阅读与写作, 2009 (4) .

篇2:《在大海中永生》教学片段及点评

[片段1]

师:谁能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生:我从“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这句话中,感受到人们送别邓小平爷爷时,心情十分悲痛。

师:知道“呜咽”是什么意思吗?

生:低声抽泣。

师:(声音低沉地)低声抽泣,那是怎样的心痛啊!请读出你的感受。(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板书“呜咽痛悼”)大海会呜咽吗?寒风会痛悼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作者将大海、寒风拟人化了。

生:这样写更能衬托出人们内心的悲痛。

师:作者这是借景抒情哪!想象一下画面,谁再读读这句话?

(生想象朗读)

师:(出示)“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伴”字点红色)有人说这段话中的“伴”字,应换成提手旁的“拌”字,你认为呢?

生:我觉得不能换,这里的“伴”字是陪伴的意思,我从中读出了人们对邓小平爷爷敬仰和爱戴的美好情感。

生:鲜花代表人们的祝福,祝福他老人家一路走好,“伴”字表达了人们对邓小平爷爷的美好祝愿。

……

师:一个“伴”字使我们读懂了这么多,让我们再次将感受融入声音,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生有感情朗读)

[点评]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情出发,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进入语境,去感受、体味、领悟言语丰富的情感内涵,体悟“呜咽”“痛悼”等词语鲜活的生命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潜入文本深处,通过比较辨析,推敲“伴”与“拌”的不同,读懂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拟人的精妙。学生的思维因此受到拓展,认识更为深入。在此片段中,教师还顺势而导,引领学生关注“为什么要这样写”,给学生以有效的价值引领和人文点拨。学生真切体验语言内涵,文字背后的情感汩汩流进学生的心田,从而使有感情地朗读水到渠成,引发出令人心动的读书声。这里的情感体验,从语言文字中来——体验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去——通过朗读外化情感体验,从而生成了有效有度的语文课堂。

[片段2]

师:(出示)“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请把目光聚集在语言文字上,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生:这是排比句。

师:(板书4个“也许……”)排比句读起来情感愈发浓烈,这句话该怎么读呢?自己先练一练。

(指名读,相机指导)

师:是啊,邓小平爷爷所做的一切人民不会忘记,当浪花把他的骨灰送往这些地方的时候,那里的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咱们分小组合作写一写。

(出示句式: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祖国人民会说________________。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港澳人民会说________________。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台湾同胞会说________________。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世界人民会说________________。)

生1:祖国人民会说,您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祖国经济不断壮大,更使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虽然您离我们而去了,但您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我们永远怀念您!

生2:港澳人民会说,正是由于您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我们才顺利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我们永远感谢您!

生3:台湾同胞会说,自古以来,台湾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回到母亲的怀抱,祖国一定能够统一!您放心地走吧!

生4:世界人民会说,邓小平,您真了不起!您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富强了起来,您的“一国两制”构想让香港、澳门回到了中国的怀抱。我们要向您学习!

……

(从四小组中分别选择一句,组成排比句,指名朗读)

师:你们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这哪里是在送别伟人,分明是在歌颂伟人啊!(板书:颂)此时此刻,我也很想和大家再读读这段文字。请大家合上书,让这么美的文字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中。(齐背)

[点评]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语言的精妙处,聚焦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上,揣摩“排比”的修辞方式,引领学生关注“怎么写的”,并探究迁移“我会怎么写”,使读写共融互促,此时的学生情动辞发。及时地练笔将个体解读、感悟与情感积淀下来,流淌笔尖,凝结成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学生在有效积累表达范式的同时,更深入地领悟了文本主旨。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实践运用,即“知其意而得其用”。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阅历去理解、感悟文本,多角度、多层面体味、领悟文本,使其成为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在学生头脑和心灵里自然生成一种积极的濡染力量。本片段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扎实深入地学语习文,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让课堂充溢着浓郁芬芳的语文味儿。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第一小学、

篇3:蝶恋花中学生作文及点评

根据所给开头续写作文。 (50分)

要求:①题目自拟, 文体自定;

②与开头衔接自然连贯;

③有真情实感, 不得套写抄袭;

④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

⑤不少于600字;

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目:

开头: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 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二、作文指津

河北省今年中考作文试题与往年相比, 文题打破了旧有的命题、半命题, 采用了续写拟题命题形式, 新颖、开放, 更有发挥的空间。文题相当自由, 选材可囊括与语文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对语文的感悟, 这道形式新颖的作文题目极好地表达了新课标倡导的“大语文”观念。

语文学习的途径, 除了课堂学习这种传统方式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 那就是广阔无垠的生活天地。语文学习的一个特点是, 仅靠课堂听课并不能真正提高水平,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我们要处处留心, 广泛涉猎, 自主学习, 自求理解, 主动练习, 以达到“自会读书, 自能作文”的境界。

语文学习的天地非常广阔, 包括如下综合实践活动:为某某活动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为某某活动写开场白, 为某某活动拟写新闻、标语, 给有关部门提建议, 以中学生的名义给获奖的某某运动员发一封E-mail表示祝贺, 为某某人物写颁奖词, 围绕一项活动主题拟制征稿启事, 为某企业写市场行情调查报告, 某项活动结束后, 写自己的收获, 对街道、市场不规范用字的调查, 组织对联、谜语、歇后语、谚语等比赛活动, 给某某名著写推荐语, 假如你是现场的记者, 设计问题向发布人提问, 等等。

说到“续写”,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续写”。续写就是根据原文的内容, 把故事继续编下去。续写要根据原材料提供的思路等, 续写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心理、语言、表情等, 使原文的情节能够合理地发展, 构成完整的故事。续写重要的一点是要紧扣中心来写, 避免漫无边际。那么, 续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1.认真读懂给你提供的材料, 想一想续写后整篇文章中心是什么, 要根据这个中心, 展开想象的翅膀, 续写事情的发展和故事的结局。展开想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想象要符合原文的轨迹, 人物和事物要与原文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②想象要符合生活实际。即使虚构, 其内容也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不能为了追求故事的离奇曲折, 编得天花乱坠, 使人难以相信。③想象成的作文, 要与提供的材料融为一体, 要有明确的中心, 重点要突出, 有详有略地把事情写清楚。

2.续写部分和前面的内容要承上启下, 衔接自然, 并且与原文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相一致。故事情节的向后延续发展要合乎情理。

3.续写的语言要尽可能与原文的语言保持风格上的一致。

满分作文一

生活中的语文

⊙河北一考生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 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语文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

7岁, 我在无知和懵懂中翻开《唐诗三百首》, 父母教给我的第一首是《悯农》, 当时只是跟着读, 其中的意思却一概不知。那时父母每日在田间劳作, 我却不懂得艰辛是什么, 一味地向父母索取, 父母如果不给, 我就无理取闹, 甚至以哭换来所要的东西。直到有一天, 母亲在炎炎烈日中晕倒, 几个人把她抬回家中, 看到母亲那满脸的灰尘和汗水, 年幼的我似乎感到耕种的艰辛, 觉得我的贪婪、浪费, 无疑是对劳动成果的糟蹋, 从此, 我不再任性。我再次朗诵:“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爷爷看到后摸着我的头会心地笑了。也就是从那时起, 我对唐诗充满了兴趣, 不到两年, 我能熟练地背诵几十首古诗。

烈日炎炎, 让我懂得了珍惜, 也让我明白了在艰辛的劳作中也能学到语文, 悟出生活的真谛。

12岁, 我在山间游玩, 迷恋于山间的美景而忘记了上学的时间。父亲凭着对我的了解找到了我, 父亲并没有大发雷霆, 只是静静地坐在我身旁。面对蝉鸣鸟叫, 青山绿树, 父亲缓缓开口, 问我:“你在干什么?”我回答:“我在上课, 自然的课。”父亲又问:“学到了什么?”我说:“寂静的自然有着坦然中的宁静, 蝉鸣鸟叫, 悠扬而婉转, 我似出笼的小鸟吮吸着自然的琼浆。”父亲摸了摸我的头:“你的回答很好, 自然是小鸟的天堂, 你是不是应该去学校找到自己学习的殿堂呢?”我会意地笑了。从那时起, 我的写作总能在自然中找到灵感。

蝉鸣鸟叫, 青山绿树, 告诉我语文在大自然优美的景色里。

16岁, 为了中考奋战的我们每日遨游于书海, 品读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不解, 为何李白有如此坚定的信念。二模语文考试失败, 老师让我们走出教室, 看那被砍倒的柳树旁边是否有新的柳枝?我们走到树旁, 那失去光泽的柳树墩依然雄壮地在坚守, 那新的柳枝也在奋力成长, 它们并没有因为挫折而失去信心, 反而越挫越勇。看着嫩绿的柳枝, 我理解了李白的自信来自于对生活的坚持。从此, 我懂得了语文学习需要坚持。

愈挫愈勇的柳枝, 告诉我语文在起起伏伏的生活里。

语文, 并不仅仅在课堂, 语文学习的天地是广阔的、无边的, 更是浩瀚的。

语文, 无时无处不在!

【满分揭秘】

小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入手, 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 实属难能可贵。结构上以时间为顺序, 写出了自己在不同年龄段对生活和语文的不同理解。每一段都用妙语作结, 巧妙升华文章主题。从年少时的懵懂无知到长大后对生活的思考, 无一不和语文学习紧密相连。文章内容充实, 布局和谐, 层次井然。尾句照应开头, 显得首尾圆合, 结构完整, 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是一篇出色的续写。

(荐评:闫春莉李阳海)

满分作文二

畅游在语文的世界里

⊙河北一考生

语文学习 不只是在 课堂上, 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生活中处 处有语文 , 它环绕着我们, 像缕缕清风, 像和煦的阳光。大家在交流中亲近, 在学习中得到启迪, 在感悟中获得智慧。

当你漫步 花园 , 欣赏姹紫嫣红时, 你会看到温馨的提示:“小草青青, 踏之可惜。”怜惜、爱惜之情, 溢于言表, 少了些严厉, 多了些温情与真诚。甚至可以感受到有如诗歌般的韵律, 让我们愉悦地去接受。“花儿如此娇嫩, 请不要让她哭泣”, “你我清清, 湖水清清”, 温馨可人的语言让人如浴春风, 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甜蜜和幸福。这些就是生活中的语文, 他来自课堂, 又融入了生活。爱护大自然, 共享清新的环境不只是在课本中学到, 课外的世界也会告诉我们许多。语文的魅力无处不在。

许多人都 有自己的 座右铭, 如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还有鲁迅先生在自己书桌上刻下的“早”, 言语中性情与追求溢于言表。我们这些晚辈们也有自己的追求:很多同学在自己的书桌上贴上了座右铭, 远大的抱负, 顽强的意志令人振奋。我的座右铭是: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每当我写作业想偷懒时, 便看它一眼。它会无声地提醒我不要贪玩, 否则就会退步。一句句座右铭, 或激昂、或淡泊、或英气逼人、或含蓄从容, 它们会让我们思考很多, 时刻提醒着我们去奔自己的前程, 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而这些都是语文, 它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让我们时时受益。

家里的书画:“家和万事兴”、“和为贵”等。我们从中看出家人的美好愿望。过年的春联, 龙飞凤舞的毛笔字, 传达着人们的喜悦与来年的希望。

走在大路上, 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标语, 教育的、商业的、政府的、农业的—语文处处有, 它的天地非常广阔。

让我们畅游在语文的世界里, 去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清爽吧!

【满分揭秘】

文章从生 活中的不 同方面来谈语文, 体现了“语文天地的广阔”, 突出了主题。内容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生活环境、理想追求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从中认识到人生中重要的部分, 语文在起着巨大的作用。还有生活中的点滴:书画、对联、标语、店铺名、广告语……也简略一提, 让我们全面了解语文广阔的天地。尾句照应开头, 显得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考生将名言名句、广告语或信手拈来、直接引用, 或简洁化用、点缀成篇, 不仅能给人以结构匀称、语脉贯通的语言美感, 而且还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美感。

满分作文三

语文在我身边

⊙河北一考生

语文不只是在课堂上, 它的天地非常广阔。

语文在儿 时的好奇 中。爸爸在我七岁时送给我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它使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猿猴的蜕变是物种的竞争还是上天的选择?冥王星到底属不属于九大行星之一?……语文藏在了儿时的好奇中。

语文在少年时的沉思中。虽然我不是饱读诗书, 但我对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那时我在想:王勃的滕王阁和李白的凤凰台究竟谁更富丽堂皇, 谁更具有艺术美?范仲淹的岳阳楼和杜甫的草堂, 谁更厚重且凝聚着历史的伤感?志南和尚的杨柳风、杏花雨是否打动白乐天西子湖的早春美景?……语文藏在了少年时的沉思中。

语文在对 真爱的感 动之中。曾不知“鸦有反哺之虞, 羊有跪乳之恩, 胡马依北风, 越鸟朝南枝, 鸟返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的动物世界的感动, 但是我坚定地认为这样的感动同样在人类的身上。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读到了父爱的伟大, 我更读懂了父亲之所以伟大, 都是因为对儿女无限的关爱。语文藏在了对真爱的感动中。

语文还藏在了对伟人无限的钦佩之中。钦佩毛泽东在诗词上的深厚造诣。他曾写下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 他感慨地说:“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但是他又惋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他远见卓识, 但是他也曾慨叹“越千年, 观世事纷纭沧海横流;展宏图, 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有所思, 唱江山如画志在千里”。

有人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正如语文,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只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语文在我身边。

【满分揭秘】

一、驱谴 想象 , 巧妙联想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作者借助想象把不同的名人、名士镶嵌到文章中, 让读者来评判他们的情怀、美感, 虽然寥寥数语, 但是能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思, 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体会语文的特殊魅力。

二、思维 纵横 , 条理清晰。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语文的天地之广阔做了阐释, 这四个方面呈现出一种思维的递进关系, 体现出人的认知的轨迹。

三、积累 深厚 , 厚积薄发。 读罢全文, 给人的感觉: 文章是作者知识积累的一种体现, 文中引用的那些名言警句都源于作者的“厚积薄发”。这就昭示考生平时要做个“有心人”, 多读书、多看报, 作文时方可取胜。

满分作文四

五彩的语文

⊙河北一考生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 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我家就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可以说, 我家的每一天都是色彩斑斓的。

曾记得, 妹妹蹒跚学步时, 妈妈和我, 用盛果冻的外壳和彩纸制作了一挂精美的风铃, 挂在妹妹的小床前。妈妈讲述了七仙女、嫦娥的童话故事, 凄美、忧伤的故事, 驱逐了冬的严寒, 熏陶着我, 温暖着我们全家。哦, 语文是那暖暖的冬天哟!

曾记得五年级时, 暮春, 春意盎然。妈妈带着妹妹和毕业班的学生晨跑, 妹妹深情吟诵: “妈妈的腰弯了, 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的眼花了, 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妹妹那稚嫩和深情引得一家人泪眼婆娑, 也荡漾了一家人心灵的春天。哦, 语文是那绿意葱茏的春天哟!

曾记得, 七年级, 仲夏。我因与同学闹了矛盾, 一夜无眠。第二天, 一张紫色的信笺悄悄地躺在我的床头:“女儿啊, 《周易》中有: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自勉联也有: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积淀了几千年的古典精华, 驱散了盛夏的燥热, 带来了一袭清凉, 也亮堂了我前行的路。哦, 语文是那惬意的夏天哟!

曾记得, 八年级, 金秋。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煮玉米, 妈妈让我先给奶奶吃, 并即兴仿诗:“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锅里玉米分外香。……”爸爸揶揄妈妈: “哦, 伟人就是如此陨落的!”爷爷、奶奶的脸笑成了野菊花, 全家人其乐融融。哦, 语文是那金黄色的秋哟!

瞧, 语文学习链接校园内外、课堂内外。岁岁年年, 春夏秋冬, 生活里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啊, 你丰富了我的人生, 滋养了我的生命, 净化了我的心灵。

感谢你, 广阔的语文天地! 五彩的语文生活!

【满分揭秘】

本文不失为考场佳作, 原因有三:

一、丰厚的底蕴。本篇佳作中, 童话、现代诗、《周易》、对联、古诗词……信手拈来, 使全文内容厚实, 思想深刻, 引人阅读。

二、精巧的构思。材料典型, 将生活以时间为序, 巧妙地分布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假以不同的文学内容, 融以不同的色彩, 浓浓的情感, 使得文章韵味十足。

篇4:蝶恋花中学生作文及点评

摘要:为促进初中生认知科学风险、发展风险决策能力,结合初中化学教材“钢铁冶炼”的内容,尝试了主题式“风险教育”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认知-评估-决策”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科学风险;风险决策能力;化学教学;主题式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004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选题与设计思想

科技风险教育活动,它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的作用,具备科技关涉的责任伦理意识,形成良好的科技风险素养。传统的学校风险教育活动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及流行疾病等所必要的自救自保的技巧和能力,存在不能完全呈现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且形式与内容严重脱节等显见弊端。

“钢铁冶炼”是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5章的主要内容之一,传统上其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涉及“风险教育”,致使学生的“风险意识”几乎为零:氧化铁肯定能还原生成铁;实验都是百分百成功的;生产是绝对安全的;“三废”排放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只是文字上的感觉……“风险决策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如果重新审视这些被忽视的内容,并加以合理重组,那么“科学风险”的多种表现形式:认知风险、实验风险、生产风险、环境与生态风险等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风险决策能力”以及科学认知态度、遵守实验安全规程、正确应对实验意外、安全生产的意识、环境生态影响的警觉等都能在学生的反应得以表现。

按现行课标的三维教育目标,“科学风险”和“决策能力”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内容,这种隐性教育功效是在常规教学中难以显现的。我们认为把认知科学风险、发展决策能力当作主题,以“钢铁冶炼”内容为载体,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隔阂的真实情景,那么将呈现“内容更综合、情景更生动、学习更主动、合作更密切”的特点。因此,以主题课形式尝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成为我们设计本课的主导理念。

从课本走向生活,从实验到生产,“钢铁冶炼”内容是“化学-技术-社会-环境”大系统的最佳投影之一。在笔者支教的张家港南丰镇,就有一座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永联钢铁(以下简称永钢),经过短短30年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已经跻身为中国钢铁行业的第一方阵。永钢所在的永联村也已华丽蜕变为中国新农村的标杆。联系永钢发展,深化风险教育,让乡土素材成为农村学生最接地气的活教材,也更能体现风险教育的实用价值。

2.教学主线及流程

我们为这节课设计了三条主线,一条是“风险种类”的认知;另一条是“风险大小”评估;再有一条是“风险决策”的培养。三条线横向推进、纵向关联、全面提升。具体见图1:

3.教学过程及点评

3.1对“科学风险”和“决策能力”的了解

[展示]天气预报中的“紫外线强度”(见图2)

[讨论]如何防止皮肤晒伤?

[小组汇报]如果把阴雨天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引发的晒伤风险定为0,而把烈日下晒脱皮风险定为100%的话,那么图2中的天气风险指数是多少?(教师指导学生移动小展板上磁条来定位本小组认定的评估值,最后由教师汇总报出6个小组的平均值,约35%,见图3。下同)

点评:引入比较自然。“科学风险”和“决策能力”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陌生和难以理解的概念。怎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能让学生很快接受并理解呢?引入易懂的天气预报术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紫外线照射强度”就是潜在的对皮肤的伤害风险程度,就是一种天气现象中的“科学风险”。同时学生很快就能想出应对的措施:打伞、戴墨镜、避免暴晒等。这其实就是“决策能力”的表现。有了这层铺垫,学生接下来对“钢铁冶炼中的科学风险”有了参照,回答和讨论明显直入主题。另外,科学风险指数设计形象生动,用学生最熟悉的百分制来度量,能调动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生。

[情景导入]视频《永钢30年发展》

[引导]在我们美丽的家乡,有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城,它就是我们的骄傲——永联钢铁!我们已经学习了在高炉里冶炼赤铁矿的初步知识,从反应原理、实验操作再到实际生产会不会也有科学风险呢?

3.2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反应的再认识

[板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学生分组在小展板上书写)

[展示](1)新旧版本教材中两种“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图(见图4);两种实验条件下产物的对比检验(分别用磁铁吸引和滴加稀盐酸:都能被吸引,但是只有B中的产物才产生气泡)。

(2)资料:氧化铁在不同温度下逐步还原的过程(即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铁,逐步失氧,见图5)

[视频]数字化测温。A中酒精灯外焰峰值约658℃;B中酒精喷灯外焰峰值约887℃。

【展示】

[讨论】(1)条件不同产物会不会不同呢?对“取样加稀盐酸”检查产物是如何理解的?

(2)除了金刚石、石墨外你还知道哪些新的碳单质?碳的氧化物只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吗?铁跟氧气的反应只能是在点燃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吗?

(3)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认知态度?

[展示]针对(2),展示C60、石墨烯等微观模型示意图和C2O3、C5O2等化学式。针对(3)总结出以下观点:不僵化、不守旧、不一成不变:不要只盯着课本,要多看课外科普书籍杂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视野;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所取得的成就,包容开放、与时俱进等。

[小组汇报]“认知风险”指数为多少?(同上,教师统计,6个小组评估值均约为30%)

点评:强调“认知风险”是对传统知识教学的有益补充。一线教师在中高考的压力下'不敢放开手脚,割舍了不少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应有素养的教学内容。于是课文就是金科玉律,不得触碰:概念背记一字不差、方程式书写亘古不变、实验异常现象视而不见……这样的教与学一点“风险”都没有了,当然学生也会丧失理解化学本质的新途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见性思维也会受到影响,“形成科学决策能力”将变为无米之炊。一味抛弃知识的复杂性,背离了化学“本真教学”的目标,学生认知固化了、思维僵化了、行动钝化了,后续的风险教育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另夕卜展开拓展性讨论并形成应秉持的认知观并不是节外生枝,是一种较好的由点及面的深化形式。

3.3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再认识

[展示]教师实验片段

[讨论](1)为什么要先通一氧化碳?

(2)尾气处理的酒精灯何时点燃?

(3)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停止酒精喷灯的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

(4)出现玻璃管烧穿的意外情况,该怎么办?

[小组汇报]“实验风险”指数为多少?(同上,教师统计,6个小组评估值均约为65%)

点评:在现有实验条件下,玻璃管受高热破裂属于随机风险事件,其风险指数较高,难以避免。在不知道这一风险的情况下,当风险突然产生时,人的本能反应是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不受伤害,因而有了学生的回答“戴手套”、用坩埚钳拆破损的装置。而站在笔者的角度,想保留玻璃管中的固体,因而用木块“堵”,但没有成功,从而启用了备用装置。通过这一事例,可以教育学生,在面对未知的风险时,要理智地、正确地应变,以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的安全为前提,同时想出应对事故的补救措施,将突发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过渡]为什么实际生产不用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而用高炉呢?这样的好处在哪里?会带来什么更大的生产风险吗?

3.4对“钢铁冶炼”过程中生产风险的认识

[展示](视频)某钢厂的转炉爆炸事故

[阅读]资料卡之1《钢铁安全生产的风险》

[小组汇报]“生产风险”指数是多少?(同上,教师统计,6个小组评估值均约为70%)

3.5对伴随“钢铁冶炼”而来的环境、生态等诸多挑战的认识

[展示]钢铁冶炼过程对环境、生态、健康的影响(观看视频:“高炉灰”为何成了香饽饽?)

[阅读]资料卡之2《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三废”》

[小组汇报]“环境、生态风险”指数是多少?(同上,教师统计,6个小组评估值均约为60%)

点评:钢铁的大量生产所形成的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以“风险社会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全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一内容的交流,也启发我们对未知事物是否存在风险,可以用查找资料的方式来获取其风险的评估信息、风险的等级以及降低风险可以采取的方法。这一环节中有一处学生的反应出乎教师的预设,原以为做了很多铺垫,学生应该认为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比较严重,但他们评估出的风险指数却低于实验风险和生产风险,对此笔者机智地展开了深入探讨,举例说明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钢铁企业排放的烟尘,首都钢铁厂都整体搬迁到了河北省。废渣通过水体、土壤而带来的危害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同学们身体现在感觉无恙,并不意味着这类风险小。这样的即兴教育收效比预设的更妩

3.6对“永钢与环境生态和谐发展”的期盼

[辩论]你的态度如何?

正方:积极关注。参考观点:永钢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南丰的未来;永钢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长寿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展示主人翁的责任感,关心我们家乡的蓝天碧水,积极参与永钢的环保宣传等。

反方:淡然处之。参考观点:我们还是学生,要以学业为重;永钢的环保做得还不错,感觉不到什么污染,身体目前还挺好的;环保的事情是大人的事,我们小孩不懂,也没有资格去管;靠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就可以了等。

[展示]视频《永钢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阅读]资料卡之3-6《永钢对社会的贡献》、《永钢发展带动永联村飞跃》、《工业“三废”变成“小三宝”》、《高炉余热‘催熟”新产业》

[讨论]如何看待这种发展?(风险是否可控?怎样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健康生命的关系?)

点评:永钢勇于承担社会道义责任,投入巨资,进行科学的三废治理,大幅降低生产排放的废弃物,让天更蓝、水更清,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钢铁厂周边的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得以大幅度地降低。这种低碳绿色发展的鲜活实例生动地教育了学生:只要了解风险在能够控制的范围内,做好防范风险的充分准备,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事应该喝彩!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乡土素材,拉近了农村学生和现代化工业的距离,增强了对家乡和谐发展的关爱情怀。这种充满正能量的辩论总结也把学生引领到认知风险的价值高地,为价值观教育增色不少c

3.7课堂小结(结合图6,教师引导,师生总结)

[展示](1)科学风险认知伴随化学学习整个过程,要培养这种意识。

(2)决策能力伴随风险意识的深化会逐步提高的。

篇5:蝶恋花中学生作文及点评

师:知道同学们喜欢读书, 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 (课件出示) 这本书的名字叫———

生:《儒林外史》。

师:读得很正确。这个书名在我们语文课本上出现过吗?

生:出现过, 在《少年王冕》一课的下面。

师:这本书就诞生在我们南京。作者是———

生:吴敬梓。

师:这个名字也出现在了语文课本上。读得很准确, 看来你们预习时很用心。这本书被称为“儒林百丑图”, 是吴敬梓先生花了20年的时间写成的。它是一部章回体小说, 第一回叫——— (课件出示: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生自由读)

师:猜一猜, “名流”是什么意思?

生:很有名的人。

师:这里的“名流”指的是谁呢?

生:王冕。

师:猜对了。我来写“冕”, 请你们仔细观察, 怎样把这个字写正确。发现了吗?

生:上面的“日”写大一点, 扁一点, “日”下面的横不要连起来。

生:像月亮的月。

师:继续猜, 像什么?

生:像一顶帽子。

师:今天学习的课文《少年王冕》就是根据《儒林外史》第一回改写而成的。这本书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 王冕是书中的一位正面人物, 备受吴敬梓先生推崇。此时此刻, 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吴敬梓先生要描写王冕这个正面形象呢?

生:文中写了王冕的什么事情?

生:吴敬梓先生一定要表现王冕的精神, 那么, 王冕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推崇呢?

【点评:这是原生态的课堂, 学生提出了问题, 而且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思索和研究, 尤其是第三位学生提出的问题, 直指本文中心。如此富有含金量的问, 源自学生, 真的让听者拍案叫绝。豁然明白, 潘文彬老师为什么提出“问学课堂”的实践主张, 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 更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

二、识写:做学习的主人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走进《少年王冕》。课文预习了吧?你们在预习的时候关注到这些词语了吗? (课件出示:耽误秦家晶莹春光明媚载着母亲)

师:如果请你从这几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让同学听写, 你会选择哪一个?在心里记住, 等一会儿报给同学听写。只许报一遍, 可要仔细听哟。

生:我要报“秦家”。

师:听清楚了吗?开始写。

生: (分别报) 耽误, 晶莹。

师:最后一个机会给谁?

生:我要报“载着母亲”。

师: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词语来报。

生:“莹”最后一点容易丢;“秦”最后一笔是点;“载”的左下角是“车”。

师:请把课本打开, 将自己写的字和钢笔描红的字帖对照, 认为自己写得好的, 写得比较满意的字, 就画上圈。写得不满意的怎么办?

生:可以再多练一练。

师:听写的这四个词语中, 有一个多音字, 你们发现了吗?

生“:载着母亲”的“载”。

师: (课件出示:zài装, 用交通工具装;且, 又。zǎi年;记载, 刊载。千载难逢载歌载舞载入史册满载而归)

生:千载 (zài) 难逢。

师“:千载”就是———

生:千年。

师“:千载难逢”就是———

生:一千年难以遇到。

师:所以, 这个成语中的“载”该怎么读?

生:千载 (zǎi) 难逢。

生:“载歌载舞”的“载”是“又”的意思, 读zài。

生:“满载而归”的“载”是“用交通工具装”的意思, 读zài。

生:“载入史册”的“载”是“记载”的意思, 读zǎi。

(生齐读四个成语)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多音字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你们发现了吗?

生: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 “供你读书”的“供”读第一声。

师:非常好, 跟我想的一样。 (课件出示:ɡōnɡ提供某种东西给对方;ɡònɡ把香烛等放在神佛或者先辈的牌位前表示敬奉。)

(师课件出示课文中三处带“供”的句子)

生: (读并说意思) “供他读书”“供不起你读书”“供你两顿饭”。

师:还有一个多音字“闷”。 (课件出示:mèn心情不舒畅;心烦。mēn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不舒畅的感觉。)

(师课件出示:“闷得慌”“天气闷热”)

(生读后说理解)

【点评:潘老师上得很优雅、大气, 听者内心很是激动。这个“报词语”的环节可谓是潘老师的独创。如此教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一方面体现了“生本”的理念, 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种相互“教学”的机会。】

三、朗读:选择的自由场

师:这篇课文有七个自然段,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你愿意选哪一个自然段?

生:我要读的是第五自然段。

师:大家看, 第五自然段是这篇文章中最长的一段, 让我们洗耳恭听。 (生读后) 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进步?

生:跟他以前的读相比, 进步很大。

师:为他点赞。你知道这个自然段讲什么吗?

生:王冕看到荷花, 想把它画下来。

师:大家有没有其他想说的?

(生先沉默, 慢慢地开始举手。)

师:同学们经过思考纷纷地举起了手, 这就是课堂的学习状态。

生:这里是环境描写, 为什么要进行环境描写?

生:我想说的是, 这一段不仅是在写环境, 还为后文王冕励志学画做了铺垫。

师:说得好!相信通过深入学习, 大家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哪位同学接着来读?

生:我想读第四自然段。

(生读)

师:读得非常流畅, 不过, 读书要像说话一样, 自然一些。有没有特别的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

生:腌鱼腊肉。秦家给的腌鱼腊肉, 王冕自己舍不得吃, 拿回家给母亲吃, 很有孝心。

师: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 这是好东西。书上有一个词, 读书时, 我们要关注到那些特别的词语。

生:舍不得。

师:一个是舍不得——— (生:吃。) 一个是舍不得——— (生:花。) 读书就要这样, 能够善于捕捉一些特别的词语。请在这两个“舍不得”下面画上着重号。

生:我想读第二自然段。

师:大家猜猜看, 他为什么要把这一自然段念给我们听?

生:他可能觉得王冕才十岁就很懂事, 知道母亲没有钱给他读书, 就说自己不愿意在学堂读书, 他很孝顺。

师: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最能拨动你的心弦?

生:最能拨动我心弦的是王冕的那番话, 如“娘, 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

(生点头表示认同)

师:请大家把王冕的这番话用横线画下来。这是写王冕说的话, 也就是人物的语言。你们发现这篇文章中, 描写王冕的语言有几处?

生:一处。我有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只写了王冕的这一处语言呢?

师:是啊, 只有一处。言为心声, 看来这番话一定意味深长, 值得我们玩味。刚才大家读了课文, 现在再来读读题目。

【点评:不难看出, 在这“自由场”中, 学生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读哪一段, 也可以关注词语, 猜测原因, 还可以及时发问。问, 是自主阅读的前提, 是潜心研读的动力, 是洞开儿童思维之门的钥匙。“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 营造选择的空间, 激活多元的思维, 诱发阅读的欲望。】

四、识人:多元而立体地提炼

师:正如开始时一位同学提到的, 王冕身上究竟有哪些精神值得吴敬梓先生推崇, 此时此刻, 你脑海中闪现出哪些词语?请你把它写在课文相关段落的旁边。

(生默读标注, 师巡视。)

生:善于发现。请大家看第五自然段, 大雨过后, 王冕看到湖里的荷花, 入了迷, 就立志要学画荷花。 (生到黑板上写)

生:王冕是个懂事的孩子。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的这句话, “娘, 我在学堂里……”其实, 他知道母亲的难处, 做针线活不够供他读书, 就主动提出去放牛。

生:王冕是个节俭的人。第五自然段中“每天给的零花钱, 舍不得花。”旧书便宜, 能学到知识, 就用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去买。

师:其实,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王冕不仅节俭, 还很———

生:还很爱读书。

师:想写哪一个?自己决定, 上去写吧。

生:我是从第四自然段读出了王冕具有勤奋好学的精神, 他家里那么穷, 还攒零花钱买书来读。

生:我从第六自然段的“起初……后来……”读出了王冕的专心致志。

生:他能够坚持不懈地读书、学画。他用自己挣的钱来孝敬母亲。

(黑板上学生写的是:善于发现、懂事、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孝敬长辈、奋发图强、爱读书、坚持不懈……)

师:我们来看黑板, 假如给这些词语分类, 可以分几类?

生:两类, 一类是孝顺长辈, 一类是勤奋学习。

师:一类是对待长辈所表现出来的品行, 一类是对待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王冕身上有这么多可贵的品质, 吴敬梓先生只用了七个自然段800多字就表现出来了, 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与大家探讨的?

生:我的问题是, 为什么吴敬梓先生写了这么多闪光点, 却只用了七个自然段, 要是我会写很多字的?

生:重点是哪一个精神?

生: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关于母亲的文字?

师:有一位同学跟我想的一样, 全文七个自然段, 800多字, 就把王冕身上这么多优秀的品质表现了出来, 那么, 吴敬梓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呢?浏览全文,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每个年龄段, 都有事情发生。

师: (出示课文中带有年龄的语句) 读读, 你发现了什么?

生:噢, 这是年龄的变化, 是课文的一条线索。

师:这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每个年龄段都有事情发生, 那都有哪些事发生了呢?

生:第一个年龄段, 王冕七岁, 父亲去世了, 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生:十岁帮秦家放牛。

师:是“辍学放牛”这件事。十三四岁呢?

生:学画荷花。

师:最后, 十七八岁呢?

生:离开秦家。

师:请大家把这几件事用小标题在文章相应的地方记录下来。

师:其实, 这样的写法就叫作红线串珠。 (板书:红线串珠) 这些事情是用一样的笔墨来写的吗?

生:吴敬梓先生重点描写“辍学放牛”和“学画荷花”这两件事, 其他两件事略写了。

师:选取典型的事例, 详略得当, 疏密有致, 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这就是吴敬梓先生的表达智慧。

【点评:“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本环节由初读前一名学生提出的“王冕有什么精神”这一问题切入, 牵一发而动全身。读出自己的理解, 发现写作的秘密。这样的课堂, 学生是累的, 因为他们始终处于精神体操状态;他们又是乐的, 因为他们识破了写作的密码, 发现了作者的意图、文章的结构。】

五、批注:模仿迁移, 古为今用

师:课文中哪些描写对于塑造王冕的形象最为重要呢?刚才说了, 这篇课文只有一处王冕的语言描写。请这位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王冕的话)

师:《儒林外史》是很有影响力的小说, 问世之后有许多人读它, 也都写下了自己的阅读体会, 在清代就出现了许多评本。 (课件出示“齐评”:出语便是不凡。) 出语便是不凡, 不凡在哪里呢?

生:这番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不想让母亲伤心, 所以出语不凡。

生:王冕把自己想读书的心愿表达了出来, 但为了不让母亲伤心, 说了这些善意的谎话。

师:这是一种善意的孝心, 还有读书的决心。

生:不凡的家庭, 穷的是家境, 但富的是孝心。

师:王冕, 不凡的家庭, 说出了不凡的话语。你, 不凡的理解, 说出了不凡的感悟, 都值得点赞。 (课件出示“天二评”:善体亲心, 是谓孝子。情愿放牛的也多, 只无底下句子。) 情愿放牛的多, 只无哪些句子?

(生读)

师:这句话有什么意味?

生:这样可以一边看书, 一边放牛, 不耽误读书。

生:这样可以帮母亲减轻学费负担, 还能贴补些家用。

师:作为母亲, 听到这些话会怎样?

生:心里很舒服、很幸福。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啊!

师:王冕就是这么懂事, 就是与一般的放牛孩子不一样。他这样说把自己的心愿表达了出来, 出语真是不凡呀! (课件出示“黄评”:此句必不可少。)

师:哪一句必不可少?

生: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 还能带几本书回去读呢。

生:少了就感觉王冕闷得慌, 不想学了。有这句话, 说明他还是爱学习的, 只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才故意这样说的。

生:如果王冕不这样讲, 母亲就会觉得是自己耽误了王冕学习, 所以, 他要这样来安慰母亲。

师:写人物语言不在于多, 这一处恰到好处, 以一当十。所以, 此句必不可少。这是清朝三位评论家读到王冕的语言之后产生的一些感受。由此可见, “言为心声”, 王冕说的这番话对于表达王冕的特点非常重要。一起读读王冕的话, 细细地品味品味。

(生齐读)

师:简简单单的话语, 当我们静下心来品读的时候, 就能读出其中的滋味。名著就是名著, 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玩味。现在, 我们就学着“齐评”“天二评”“黄评”的样子评一评第四自然段, 先在旁边写一写。

(生默读第四自然段, 批注学习。)

师:先请一位同学念一念第四自然段。

(生读)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评注?

生:“从此, 王冕白天……遇到秦家煮些腌鱼腊肉……”, 我觉得这段话的第二、三句写出了王冕的孝心, 不能少。

师:他今天的发言值不值得点赞?

生:值得点赞, 因为他今天大胆发言了, 而且说得也比较完整。

师:还有谁没有发过言?

生:从两个“舍不得”, 我感受到王冕非常孝敬母亲, 热爱读书。

师:这两个“舍不得”虽然重复, 但表达的意义不同, 值得我们关注。

生:第四自然段正面描写了王冕的孝敬和喜爱读书。

师:是的, 这样的描写非常重要。还有关注点不一样的吗?

生:此段可见王冕是个孝顺之子, 同时又是个好学之人。

师:在这一段, 我写了这样的评注:“总”“也”必不可少。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总“”也”, 表明王冕不止一次这样做。

师: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啊!是的, 这些已经成为王冕的习惯了, 这就是“总“”也”的妙用。所以, 阅读要“一字未宜忽”, 方能“语语悟其神”。请把“总“”也”打上着重号。

师:其实, 这篇课文值得品读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是时间有限, 今天就交流到这里。以后有机会, 潘老师再到你们班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点评:滋养言语智慧, 促进素养形成, 离不开学生亲自实践。潘老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动笔的时间, 让学生在潜心会文、静思默想的过程中, 模仿古人评点的方式, 关注课文中颇具意味的独特语言现象, 揣摩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总评】

潘老师的这节阅读课, 给了我三点启示:一是实———扎实的言语实践, 实在的能力培养, 真实的学习过程, 平实的互动交流, 是一节实实在在的小学语文课;二是巧———由书引出人, 由问带动学, 由识走向写, 是一节精心打磨的言语实践课;三是简———走出“教课文”的泥潭, 迈出“教语文”的步子, 践行“学语文”的方式, 是一节简约大气的思想智慧课。

在这节课上, 学生自然生长出来的“问”使得课堂焕发活力:问在初读前———句句带思考, 字字扣主题;问在朗读中———且行且思, 读悟结合;问在结构处———问题驱动探究, 探究促进解惑, 解惑触发智慧。

篇6:让学生个性在习作点评中飞扬

一、 温情滋润,让个性呈现多姿之美

1. 肯定优点,让个性完善。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习作批改要重在鼓励,这是习作批改的一条重要原则。但是,我们平时点评大多是对优等生的美文佳句进行褒扬,对一些不佳之作或一般之作贬斥有加,对任何学生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大多数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习作评点中,我们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进行评价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盼望下次更进一步。特别是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降低要求,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提高其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如发现他们的文中有的词用得很准确,可以这样来评点:“这几个词用得真好,让人感受到景色的优美。继续努力,相信下次能从你的习作中找到更多的好词。”再如有的学生习作语病很多,可有几句话比较通顺,可以把这几个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并评点说:“这几句写得通顺连贯,下次习作还可以多写几句吗?”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有鼓励性的评语,能使学生备受鼓舞,逐步解决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完善中不断提高。

2. 真诚评点,让个性展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习作肯定显得稚嫩,语病较多,所以,对他们习作的要求不能过高。其实,学生对教师的评语,最关心的并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而是颇费心思地从评语的字里行间窥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是扶持,还是厌弃……每个人窥测所得不同,其情绪也随之起伏而波动。因此,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去理解、去鉴赏,就学生习作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可以说很多习作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们在评阅他们的习作时,与他们同喜同悲,与他们共鸣,他们会把你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

记得我班学生写了一篇习作,题目是《你怎么这样?》,内容是:“我”无意绊倒了一位女同学,急忙伸手扶她并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而她却瞪着眼睛,凶巴巴地说:“贱不过!”这三个字如同三枚钢针刺入“我”的心脏,顿时,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地往下落。“我”冲着她的背影大声喊:“你怎么这样?”在这篇习作的旁边,我是这样点评的:“看完这段生动描写,我仿佛身临其境,我能感受到你被人误解了,心中很委屈。别难过,我来帮助你,我会利用班队会教育同学们都能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评点学生习作时,我们只有真诚地投入自己的情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愿意把他想说的话写出来向你倾诉,这样的文章才富有真情实感,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3. 平等探讨,呵护个性发展。教师的评语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师可以给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若教师根据自己的标准轻易下结论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采用一种商量式的评语。如有的同学文章构思很好,只是描写很粗糙,可以这样点评:“文章布局十分精心,如果你能注意在生活中观察,这样你将会把更典型、更具体的材料充实到文章中去,效果可能会更好,你认为呢?”有的同学文章写得很好,但书写不够认真,可以这样评点:“这样优秀的习作,只有整洁秀美的书写方可与之相配,想不想试一试?”这样温和的语气,探讨性的点评,细致入微的指点,如“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他们甜蜜地吮吸营养。没有了指责,学生的表达也就没有了顾忌,个性化习作必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二、 倾情点拨,让个性尽展张扬之力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教师具体的指导和评点,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补充修改习作。

1. “留白”促动,让个性发展。有的教师在批阅习作时喜欢按自己的思路,将学生的习作细致地删改,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改出来的习作只是教师的思想观点,可能与学生的意愿相悖。且由于教师把所有的事都做好了,学生拿到习作后,竟无事可做,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利于激发其习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评点习作时,应把判断性的评语改为启发式的问句,如有的词用得不恰当,可以这样评点:“这个词用在这儿不够好,想一想,把这个词换成什么词才恰当?”有的语句不通顺,可以这样点拨:“你来读读这句话是否通顺?能不能改得通顺一些?”再如学生选材不够恰当,可以这样建议:“如果想写出爷爷的慈爱,可以选择爷爷关爱自己的事具体描写,通过爷爷的语言、动作、神情去表现爷爷对自己的关爱。想一想可以选择什么事来写呢?”这样的评点,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进行自评自改,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充实习作内容,让其个性健康发展。

2. 因人而异,让个性飞扬。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者,同一班级,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写出来的文章各有特点,所谓“文如其人”。这就要求教师的评语要把握学生鲜明的个性,在评阅学生习作时,应该充分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要抱着这样的认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每一片叶子都是美的。在评点中提倡个性写作,我班有一个学生叫陈坤,他喜欢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想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来,虽然语言很稚嫩,但轻松活泼。我抓住他语言的个性及特殊的表现形式,经常鼓励他:“语言幽默,诗歌动人,读你的诗真是享受。”“你的诗歌语言活泼,让人轻松愉快。”并及时指点写诗技巧,于是,他诗兴大发,不断有佳作出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以开放的思维、宽容的心态去接纳那些各具特色的文章,切忌模式化刻板的要求。

三、 真情相伴,让个性展现多元之趣

在习作评点时,如若使教师评点与学生评点相结合,自我评点与相互评点相结合,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调动了学生写作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评互改的过程中,能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1. 自我揣摩,改出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去观察世界的变幻,用心去感悟生活的韵味,用脑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使他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平淡中发现美。如金瑞同学写的《一辆三轮车》中有对爷爷的描述:“爷爷又骑着三轮车带我和弟弟去公园玩,我们玩得很高兴,爷爷也很高兴。”语言平淡,不能凸显人物形象。于是,我启发她回忆当时她和弟弟是如何玩耍的,爷爷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自己有什么感受,并引导她揣摩如何运用准确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经过修改,这段话变为:“一天早晨,爷爷又骑着那辆三轮车带我和弟弟去公园玩。任我们怎么玩,怎么闹都行,他只在一旁含着微笑,默默地看着我们。”语言虽然质朴,但一位慈爱的爷爷的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不厌百回改”,哪一部文学名著不是千修万改才修成“正果”的呢?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自改习作。

2. 互评互改,形成个性。同学之间都是同龄人,他们之间的共鸣比较多,适当把评点的权利放给学生,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另外,在同学互评的过程中,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己习作的平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民主意识。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同学进行思想交锋,不仅启发了思维,还训练了语言,大大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如杨森林同学写了《功夫》这篇文章,同学李利评道:“这篇文章来源于你的课外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自己真实的体会。”同学易逸评道:“我读了这篇文章,觉得很有意思,文章题目吸引读者,看到这个题目就想起了赵本山的小品——《功夫》。”同学陈梦思评道:“看这篇文章,就像在看新版《三国演义》,语句幽默风趣,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了你高超的‘功夫’。”同学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对这篇文章的审题立意、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评点,语言真挚、见解独到,展示了自己对这篇习作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色彩。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写,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写,以至最后达到自能创作、自能批改,不待教师批改的目的。

上一篇:师德建设责任书下一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