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2024-05-01

字典翻译(精选6篇)

篇1:字典翻译

冬令时的翻译 百科词典 双语字典

冬令时-简介

高纬度和中纬度的许多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夏季的太阳光照,节约照明用电,而又不变动作息时间,实行夏令时。即在夏季到来前,把时针拨快一小时,到下半季秋季来临前,再把时针拨回一小时。实行夏令时的日期一般是:4-9月(北半球)10-3月(南半球)。

在我国每年九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将时钟拨回一小时,这是冬令时;再从四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时间),将时钟拨快一小时,这是夏令时;一般以五月一日和十月一月作为分界线。我国于1986年开始实行夏令时,夏令期间,北京时间改为北京夏令时,1992年终止实行。

历史上,法国最早于1916年效仿英国实行冬令时制,二战期间取消;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为了节约能源,1976年,法国又恢复冬令时制。

法方认为,法国实行夏冬双时制,每年可减少4%的照明用电需求。

欧盟于1986年采用夏冬双时制,但成员国做法上有些差别。

目前,大部分成员国是以柏林子午线为准,冬季,格林威治时间+1;夏季,格林威治时间+2。

英国、爱尔兰和葡萄牙是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准,冬季,格林威治时间;夏季,格林威治时间+1。

希腊和芬兰是以土耳其安卡拉子午线为准,冬季,格林威治时间+2;夏季,格林威治时间+3。

目前,采用冬令时制的国家还有墨西哥、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巴西、叙利亚、以色列、埃及和约旦等。

而在中国,为什么开始实行了冬令时后来又取消了呢?原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些国家为了节约燃料,用法律规定,将其疆域内的统一时间在夏季提前一小时或半小时,到了冬季,又恢复到原来的统一时间。这种在夏季提前的时间称为法定时或夏令时。这种办法后来一直被某些国家和地区沿用下来,例如英国、美国的一些州。10月29日是十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天,美国的夏令时结束了,改成冬令时。那天晚上十二点钟,笔者将时钟拨慢了一个小时,心想第二天早上可以好好的多睡一个钟头。没料到生理时钟又不争气,根本还没有觉悟到什么是是夏令时,什么是冬令时,觉得应该醒来的时候还是醒了,就这样在星期一大早就无缘无故多出了一个钟头的时间,反正闲着无聊,临时决定冒充冒充主流社会人士,模仿高级华人的豪华生活,泡一杯热柠檬茶,配上几块可耻死(cookies)准备享受一番。

望着热气腾腾的柠檬茶和摆在进口的碟子(中国进口)上的可耻死,笔者突然想到1987年第一次从「主流国」(注:「主流国」是旅美自称高级的华人对美国的昵称)回到中国,刚好碰到中国那一年首次实行夏令时制度,跟亲朋好友约定见面时间,他们一个个都会紧接着问一句:「是新时间,还是旧时间?」刚开始笔者听了这句话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中国为何有新旧时间之分?后来才了解到原来中国政府学习美国「节省能源之说」推行夏令时,但是中国的老百姓不习惯夏令时间,特别是农民,往往将约定的时间弄错了,于是乎他们称夏令时为「新时间」。

笔者曾好奇地问当地的农民:「夏令时一到,你们把时钟调快一个钟头,凡事按照夏令时作业不就得了,干吗要这么劳心费神的分为旧时间、新时间,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添乱吗?」

没想到农民义正辞严正色地回答说:「实行夏令时才是真正给我们添乱子、找岔子,看天上太阳的位置明明是九点,可夏令时硬要说是十点,我们是必须充分利用阳光能源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农民真正的工作时间表。老天爷不会因为夏令时的出现让太阳提早一个小时下山的,我们也不会因为夏令时的出现而更改原先的作息时间。」第二年中国废止了夏令时的实行。

众所周知,夏天日长夜短,把时间拨快,晚上八九点才天黑,感觉上愈显得白天特别长了;冬天日短夜长,将时间拨慢,傍晚四五点就已经天黑了,冬夜显得更加的漫长了。按照地球自转的规律,要真正利用太阳能,应该将夏天时间拨慢,冬天时间拨快才对,笔者想来想去想不通,不知道现在每一年都在美国实行的夏令时当初是谁最早提倡的?为什么至今不废止?因为夏令时并没有真正到达节省能源、利用太阳能的目的。

中国农民「我们必须是充分利用阳光能源的人」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夏令时的弊病。笔者糊里糊涂过了三十多年的夏令时,而且年年都在夏令时、冬令时交接的时候,必须花费一、二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倒时差”,以适应「新时间」的到来,却从未考虑到夏令时本身存在的弊病,直到今天才恍然大悟,表面上看来应该是属于落后一族的中国农民,他们的思维却比笔者先进了几十年。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从最根本的角度反应出西方国家推行的制度并不像高级华人口中所形容的绝对完善,绝对正确。

世界五大洲诸多国家眼中,欧美国家是重视科学、科技尖端的发达先进国家,尤其是美国,其实不然,这些国家面对明明是错误的,行不通的事情,却也常常不能及时将它们纠正过来。譬如说,以前英国鼓励割掉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的阑尾,生在英国贵族家庭的婴儿更是绝对不能幸免的,以及因喉咙发炎鼓励病人割掉扁桃腺,就是与目前实行夏令时相类似的例子。众所周知,阑尾和扁桃腺是人体内的警钟,没有了这两个警钟发出提醒病人应该吃药、打针的警告,医生无法正确掌握病人的病情发展、病理状况,等发现病人病情严重的时候,往往已经是病入膏肓的时候。多年的临床教训,医生终于发现阑尾和扁桃腺不是到了非割不可的时候,千万不能割掉,于是就灰溜溜地暗自决定不再鼓励割婴儿的阑尾和病人的扁桃腺了,没有任何公开的声明,也没有向民众表示对不起。也许那一天美国的政客们突然心血来潮,夏令时也像英国割阑尾、割扁桃腺一样,一夜之间突然销声匿迹了,不再重现美国,当然也不会有任何声明,和承认错误之说。

当今世界的每一个国家不管是先进的、发展中的、还是落后的都在追求能源,追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夏令时并不像美国政府刚刚推行时所鼓吹的那样能够节省能源,为什么仍然年复一年实行夏令时?为什么从来没有那一位政客或是改革家提出废止夏令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废止夏令时的国家,美国的众多政治家虽然没有公开表明反共主张,但在其骨子里头彻彻底底将中国视为美国的假想敌国,他们因为反共思想拒绝承认实行夏令时是一个不恰当的决策,不承认夏令时带来的诸多弊病。

欧美的政治家、改革家对于中国的发明、新发现(除了耍尽骗、偷、抢、夺等手段占为己有,然后改头换面变成他们手中的发明、新发现,另当别论),往往出现习惯性排斥,当作看不见,没有这么一回事。他们持着「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态度拒绝接受,那怕是对人民有用处的、有价值的,他们依旧假装看不见,并自欺欺人地认为中国的发明、新发现是错误的,是不可信的。最后受损失的是这些国家的人民。美国连一个节省能源的问题都没有办法与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取得一致的看法,又从何谈起建立所谓的全球性的地球村?

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出色,比较英明,可以汲取外国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发现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马上废止。但是笔者坚决反对凡事都跟随美国,照搬照抄美国现行的制度、政策,不要说美国现行的制度、政策存在有诸多的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即使是符合美国人民利益的,也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

总而言之,用全盘西化的方式发展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应该努力探讨实践走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篇2:字典翻译

字典的自述作文:“我是字典”

大家好!我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字,小朋友们不认识或有字不会写,我都可以帮忙。哈哈,猜到我是谁了吧,我就是大名鼎鼎的字典!我的外皮是红、白、黑和绿合成的美丽外皮,里面是白纸黑字。

我最大的`特点是字的繁体、意思、组词都有,而且组成词后,连词的意思也有。小学生必备,可以让自己不认识的字变成认识的字,组词方便,页数特多,是识字的好帮手。主人经常需要我,每到主人叫我,我都自觉地蹦出来,帮主人解决关于字的困难。

我还有个缺点,就是纸太薄。当主人把我借给别人时,别人有时不小心会弄烂,疼地我哇哇叫。主人看到我有伤口,连忙帮我包扎上。不一会儿,我的伤口就不疼了,主人真好!

篇3:字典翻译

《字汇》和《康熙字典》均在全书目录之前设有凡例 (而不再像《说文》那样将凡例附于序言中) , 用来说明其创作主旨、字典内容、编纂原则与编纂体例。现代字典在内容上虽然与古代字典有着较大区别, 但其编纂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讲, 就是从古代字典的凡例直接继承并发展而来的。认真总结古代字典凡例中所提到的宝贵经验, 对于繁荣现代字典的编纂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本文拟从《字汇》和《康熙字典》的凡例入手, 探讨其对现代字典的影响。

一、收字体例

《字汇》收字33179 个, 其中主要收集通俗字, 少收那些过于冷僻的怪字, 凡例1 即明确规定:“通俗用者, 若《篇海》所辑怪癖之字, 悉芟不录。”当然, 对于一些古今俗字, 《字汇》也有收录, “程邈变篆而楷也, 古意犹存, 代降于今, 日趋简便, 故有古文、俗字之殊, 然皆不可去也” (凡例9) 。这说明“正俗兼收”是《字汇》所采用的主要收字体例。

之后的《康熙字典》也是这样。《康熙字典》收字多达47035 个, 其收字量可谓空前, 但其收字体例也自有标准。凡例1 :“六书之学, 自篆籀八分以来, 变为楷法, 各体杂出, 今古代异。今一以《说文》为主, 参以《正韵》, 不悖古法, 亦复便于楷书。”由此可见, 《康熙字典》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 即远以《说文》为正宗, 近以《正韵》为参考, 既不悖于古, 又便于今, 主要是为现实服务的, 那么, 自然是以“正俗兼收”为收字体例了。

现代字典, 不论其规模大小, 收字基本都是以常用字为主, 这种倾向便是由《字汇》和《康熙字典》沿袭而来的。

二、部首的体例

《字汇》继承了《说文》、《玉篇》的传统偏旁部首原则, 但在继承中仍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之一便是简化汉字部首, 从《说文》的540 部, 《玉篇》的542 部, 简化为214 部。简化的目的一是使汉字的归类更加合理化, 二是为了方便查检。这一简化顺应了字典编纂定型化和通俗化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完全合理的。《字汇》的214 部一直沿用至今, 比如, 《康熙字典》设立214 部, 即直接继承了《字汇》的分部。之后, 《中华大字典》、旧《辞源》、旧《辞海》均设214 部, 《汉语大字典》和《新华大词典》设200 部等, 其中虽略有变化, 但总体上一仍《字汇》之旧。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字汇》的简化部首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 其凡例2 规定:“《篇海》以字音为序, 每苦检阅之烦, 今以字画之多寡, 循序列之。”这种把部首和同一部首中汉字的排列均按笔画多少为次序的排列方法, 更为此后的字典编纂者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而且也成为此后字典编排一种重要的原则。胡朴安先生在《中国文字学史》 (2014) 中较早地肯定了《字汇》这一特点:“《字汇》以笔画之多少分部列字, 可谓为检字者开一方便之法门。直至今日, 为检字计, 较善于此者, 除王云五之四角号码外, 大多数尚缘用数笔画之旧, 此《字汇》在文字学史上极可纪之一事也。”之后的《正字通》、《康熙字典》及现代许多字典都是依照这样的体例进行编纂的。如《新华大字典》凡例1 (3) :“字头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同音字按笔画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

三、说解的体例

(一) 字形

自古以来, 文字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在不断孳乳繁衍。从东汉许慎的《说文》收字9353 个, 到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收字16917 个, 到宋代司马光的《类篇》收字31319 个, 到《字汇》收字已达33179 个, 到《康熙字典》更是多达47035 个。在这个庞大的文字群体中, 由于社会变迁、文字演变、使用群体不同等各种原因, 文字中的异体字、俗体字、讹字、古体字等日益增多。前面我们提到《字汇》与《康熙字典》, 收字体例都是“正俗兼收”, 重视收录通俗实用的汉字, 那么, 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异体字、古文字等作出一定的处理。

《字汇》非常重视对异体字的处理。凡例7云:“画异而音义同者, 于本字下切之, 释之, 而以同音同义之字列于下, 注曰:‘同上。’如似佀之类是也。”另外一种情况是“音义同矣, 而画有多寡不一者仍属于多部之中, 注曰‘同某’, 如胄伷、僢舛之类是也。”这条凡例是对绝对异体字的处理方法, 而凡例第8 条则是对部分异体字的处理方法“字有多音多义者, 止一音一义, 注曰‘与某字同, 某切。’”

《康熙字典》凡例10 提到了对古文的一些处理原则:“集内所载古文, 除《说文》、《玉篇》、《广韵》、《集韵》、《韵会》诸书外, 兼采经、史音释及凡子集、字书于本字下。既并载古文, 复照古文之偏旁笔画, 分载各部各画, 详注所出何书, 便于考证。”明确指出古文的出处和对古文的编排处理。《康熙字典》凡例最后一条中同样提到了对篆籀文的处理:“今则检其精确者录之, 其泛滥无当者并皆删去, 不再驳辨以滋异议。”可见, 字典只收录那些“精确者”而删除那些不能确定者。字典中一般用“籀文作某”、“籀文某字”、“篆作某”、“隶作某”等术语来表示。

现在字典基本使用的都是楷书字形, 但是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些古文字形、异体字等, 仍然非常重视, 并且注意继承并利用《字汇》与《康熙字典》的处理方法。如:《汉语大字典》通行的做法是, 在通行的楷书繁体字条目下注音释义, 对于简化字和异体字仅注明简繁关系或者异体关系, 而不再专门进行注音释义。若该单字有古文字形, 则在字头后面选列能够反映字形源流演变的古文字形体, 并且注意根据阐明形音义关系的需要, 附上字形解说。又如《新华大字典》凡例1 (2) :“字头用规范字, 繁体字、异体字加括号附列在规范字之后。既有繁体字又有异体字时, 繁体字在前, 异体字在后。”如尴 (尷、尲) 、挝 (檛、簻) 。凡例5 提到文字源流方面时, 注重“分析每个字的字形, 从字形分析入手, 说明字形、字义和字音的联系。字形分析一般追溯到小篆, 有的还溯及甲骨文和金文。”

(二) 字音

《字汇》凡例4 主要涉及其注音方法。《字汇》基本采用反切注音法, 另加直音法合注一音, 形式为“某某切, 音某”, 当然, 如果“直音中有有声无字者, 又以平上去入四声互证之, 如曰某平声、某上声、某去声、某入声, 至四声中无字者, 则阙之。中有音相近未确者, 如加一‘近’字, 曰‘音近某’。”有时还采用叶音法加直音法合注一音。根据凡例, 我们翻检《字汇》后发现其所增加“四声”、“音近”这样的注音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古书中譬况法和反切法的不足之处, 这不仅是比较实用, 而且更加全面细致了。

《康熙字典》的注音是反切和直音并用, 偶尔也用叶音。它所采用的反切也与以往字书不同, 为了纠正“音韵诸书俱用翻切, 人各异见, 不可强同”的弊病, 才用了比较符合古汉语音韵实际的编纂原则:“今一依《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为主, 同则合见, 异则分载;此数书中所无, 则参以《玉篇》、《类篇》、《五音集韵》等书;又或韵书所无, 而经传、《史》、《汉》、《老》、《庄》诸书音释所有者, 犹为近古, 悉行采入……” (凡例4) 这种采用韵书或其他字的反切来给汉字注音的方式是《康熙字典》的首创, 也是比较科学的。

现代字典的注音基本都采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或注音字母, 显然, 这较之譬况法、直音法和反切法等要准确得多。如, 《新华字典》凡例4 :“本字典的字音依据普通话语音系统, 用汉语拼音字母及注音字母标音。”又如, 《汉语大字典》的注音相对更为详细, 凡例10 指出“注音分现代音、中古音和上古音三段”, 这为使用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汉字语音, 对研究者把握语音的演变脉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字汇》凡例5 和《康熙字典》凡例6 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对多音字的处理。多音字的注音, 一般采取先注字的本音, 再注字的转音, 并且注意随音释义。同时, 在标注多音字时, 都用“又”字来区分。现代字典学习并改进了这种方法, 如使用数字分列汉字的不同读音。如《新华字典》用序号 (一) (二) (三) 等表明读音的次序;如果因意义不同而有几个音的, 就列为几个字头。《汉语大字典》与《新华字典》稍有不同, 它也用 (一) (二) (三) 分列音项, 但不再像《新华字典》那样分列字头, 而是在“同一音项下有几个区别意义的反切, 用一二三……表示” (凡例9) 。

(三) 字义

释义是字典的精髓, 也是编纂工作的中心。一部字典质量高低的关键, 就在于释义的准确性和分项的合理性。

《字汇》的释义, 按照其凡例3 的规定, 采用随音释义的方式, “兹先音切以辨其声, 现训诂以通其义”。《康熙字典》总的体例也是音义并行, 书证紧随其后, 详凡例7“字有正音, 先载正义, 再于一音之下, 详引经史数条, 以为证据”。对于多义字的处理, 《字汇》与《康熙字典》处理的方法基本是相同的。

现代字典吸收《字汇》和《康熙字典》的成果, “以音统义分列多个音项义项”的编纂体例即由此发展而来。如, 《新华字典》是一部带有普及性质的小型字典, 所以主要收录常用义, 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处理多义字的方法。首先, 分条注解, 用①②③等表示义项。一个义项下再分条, 用123 等表示。凡例9 还表明引喻转等表示的意义, 分别是由原义引申出来的, 由比喻形成的意义, 由原义、故事、成语等转化而成的意义等。又, 《汉语大字典》凡例13提到对多义字义项的处理原则“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排列义项”, 而这也是大多数现代字典所采用的基本方法。

《字汇》和《康熙字典》在设置凡例、字的形音义等方面的改革, 使字典的基本编纂体例逐渐定型, 二者均可谓字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其对现代字典的编纂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目前, 汉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给现代汉语字典的编纂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注重从古代字典字书中学习并继承有价值的内容及方法, 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梅膺祚1991《字汇》, 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玉书、陈廷敬等2010《康熙字典》, 中华书局。

[1986]《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14]《中华大字典》, 商务印书馆。

[2013]《新华大字典》, 商务印书馆。

[2011]《新华字典》, 商务印书馆。

刘叶秋2004《中国字典史略》, 中华书局。

蔡英杰2011《中国古代语言学文献教程》, 光明日报出版社。

篇4:字典翻译

新印制字典无作者

2013年4月下旬,中央电视台记者前往湖北省恩施州下辖的恩施市、宣恩县、鹤峰县的多所农村小学,了解《新华字典》的发放情况。记者注意到,孩子拿到的免费字典,并不是国家财政部、教育部文件中要求的《新华字典》,而是《学生新华字典》,字典的出版单位是湖北省当地的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崇文书局,字典的辞书封面上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标注作者的姓名。

记者登录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查询后发现,这本字典备案在册的著作者是杨合鸣。记者随后来到崇文书局了解情况,崇文书局总经理黄成勇介绍,学生免费字典的采购单位是湖北省教育厅,供货商是湖北省新华书店,采购方式是“单一来源采购”,崇文书局出版的《学生新华字典》最终入选。据了解,湖北全省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学生总共约380万人,从今年春季开学至今已陆续发放约320万册。

这本字典究竟是不是杨合鸣主编的呢?记者随后找到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辞书专家杨合鸣。杨教授仔细翻阅《学生新华字典》后,明确告诉记者,字典不是他主编的。杨教授说,2001年,崇文书局约他编写《学生规范字典》,此后,这本字典经崇文书局自行包装并更换书名,分别变成2006年版和2012年版的《学生新华字典》。而这本2013年春季开学免费发放给湖北省农村中小学生的所谓《学生新华字典》,虽然在外观上和崇文书局重新包装的由他主编的2012版字典几乎一模一样,但他仔细查看内容后认定,这本字典藏有猫腻。

编纂差错率超标20倍

湖北省300多万农村学生手里拿到的所谓《学生新华字典》质量究竟如何?中国辞书学会原副会长、著名辞书专家周明鉴查阅字典的复印件后,认为完全可以用“错误百出”来形容,存在的错误主要包括:注音错误、字形错误、释义错误、例句错误、部首错误、英汉对照错误,以及标点符号错误。

辞书专家抽取这本字典的凡例、检字表、附录和正文的,10万字内容,发现编纂和校对质量极差,正文差错率超过万分之十五,总体差错率则高达万分之二十。而国家规定的图书合格标准是差错率为万分之一。

采购价格高于零售价

记者发现,这本字典的采购价格、印刷质量、纸张方面都存在疑问。崇文书局为湖北省农村学生提供的“问题《学生新华字典》”,虽然版次标注的是2013年1月第一版,但和该出版社2012年5月第3版的《学生新华字典》,外观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标价均为19.5元,区别在于:2012版字典是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而发给学生的这本2013版问题字典并不进入市场,而是通过政府采购,直接配发到学生手中。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市场上可以买到的2012版字典是印刷成本更高的双色本,而学生手里拿到的2013版字典,则是印刷成本更低的单色本。

在武汉华中图书交易中心的一家书店内,记者购买了崇文书局2012版双色本《学生新华字典》,这本印刷质量更好、成本更高的字典,市场零售价4.5折,每本仅约合8块多钱。而发放给学生的这本问题字典,湖北当地的政府采购价格为14元,比本省公开销售的《学生新华字典》每本高出近6元,此外,正版《新华字典》目前都采用特制的字典用纸,成本要高于普通纸张的字典,而湖北省发放给学生的问题字典使用的是普通胶版印刷纸,不仅不保护视力,还容易污损。

3大疑问待解

编纂、印刷、销售价格都存在疑问的字典,是怎样通过程序严格的招投标审核的呢?中央电视台记者前往负责“免费字典政策落实及采购”的湖北省教育厅了解情况,被婉言拒绝。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字典采购链条的背后,有几个重要信息耐人寻味。

第一,国家财政部、教育部下拨中央补助资金是在2012年10月,而“问题字典”的首次出版时间恰是今年1月。湖北省教育厅最终采购的并不是其他一些省区市选用的正版《新华字典》,而是由当地出版社新印制的“问题字典”。

第二,黄成勇是几个月前才刚刚调任崇文书局总经理的,此前他担任湖北省新华书店的副总经理一职,负责的恰恰是全省教材的采购工作。崇文书局的这本问题字典能够顺利入选,与黄成勇的身份有无关联,也是问号。

第三,中央有关部门依据201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下拨给湖北省教育厅的补助资金为6608万元,以国家确定的每本字典14元的标准计算,符合条件的学生人数应为470多万人,据湖北省新华书店主管教材发行工作的副总经理彭瑛介绍,该省实际应免费发放的字典数量为380万册。这就意味着,湖北省免费发放字典的数据存在水分和疑问。

目前,湖北全省已经发放了约320万册,其余的约60万册正在陆续印制发放,也就是说,其余的农村学生拿到的仍然将是这本问题字典。

背景:免费配发字典

2012年10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出台“文化惠民政策”,由中央财政拿出17亿元,为全国约1.2亿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每人免费配发一本《新华字典》。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已经落实到位了正版《新华字典》6500多万册。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就在中央有关政策出台不久,部分省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发放给学生的字典并不是《新华字典》,而是由一些出版单位在中央政策出台之后的几个月内,突击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字典。2013年3月,云南省腾冲、临沧等地甚至出现了将10多万册盗版字典发放给学生的情况。

篇5:字典翻译

因出版《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机缘,对字典发生了兴趣,将其与《新华字典》对比,写出了《<新华字典>解不了我的乡愁》等数篇研究报告。或许因为猛然戳穿了文化洗脑的把戏,赢得广泛好评。无须讳言,也得罪了一批“红色文化”的捍卫者,他们对本人的结论不以为然,诘问的理由是: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在他们看来,一部晚清儒士主持编撰的认字字典,怎么可能比新中国文字专家集体创作的结晶更先进呢?

当我拿到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学典》后,再对比《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内心就更悲哀了。宝岛承继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精神气质,接续中华文化传统,吸纳西方文明成果,气度不凡,胸怀坦荡,处处可见其对人类文明的敬畏之心——一册在手,新世界徐徐展开,令人有美不胜收之叹。经由该字典导引,孩子必将养成健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既为中华文化之子,亦是世界文明传人。

能把汉语强行分成古代和现代二部分,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种蛮横无理的划分,肢解了汉字的生命。再将丰富多彩的人事从字义里抽离出去,植入僵硬、乏味的共产主义概念,留下的便只是一具具干枯的尸体:无人文信息、无人性关怀、无普世价值观。任何一个想要认字的读者,必须同时购买总价接近二百元的三部工具书,才约略知晓一些传统文化的常识。

两地字典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极其悬殊。大陆字典着力于表面字义阐释,它隐匿、遮蔽每一个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知识超市。被精准、犀利的手术刀阉割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一些枯燥的碎片。使用这样的工具书,读者几乎不可能完成文化拼图,于脑海里构建一个完整、深邃、迷人的世界,更无法对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尽管屡经修改,大陆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依旧是冷眼相看,仿佛是介绍一位过气的女明星。

只要看看对“经”字的介绍,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新华字典》释义为:尊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举例有“经典、佛经、圣经、古兰经”,无一儒家经典。台湾《学典》对“经”的释义共有九个义项,第四为“可作典范的著作”,举例为“五经”。其词组有五十五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有“经史、经典、经训、经书、经部、经师、经义、经传、经学、经纶、经籍、经籍志、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等十三个。“经”字的要害是“通常指儒家经典”,《新华字典》刻意回避这一点,以笼统的“经典”一词带过。若只用该字典,使用者绝对无法得到真义。

在对约定俗成的传统文化名词术语的介绍上,台湾字典遵从古意,“老”字下自然有“老子”,“庄”字下有庄子,“山”字下必有《山海经》。而大陆字典故意不按常理出牌,“老”字下无“老子”,“孟”字下无“孟子”,“书”字下无《书经》,“易”下字无《易经》,“跖”字下无“盗跖”。以“山”字为例。《新华字典》不必说了,自然不会有《山海经》。翻开一千八百多页的《现代汉语词典》,“山”字下计有九十二个词语,连“山猫”“山子石”都有,楞是不见“山海经”的踪影。专门解释古代汉语的《古代汉语词典》,在“山”字下有四个义项、二十四个词语,也无“山海经”一词。简直匪夷所思!要知道,民间也把聊天唤作“扯山海经”。

《新华字典》涉及到的中华文化名物屈指可数,678页的容量,仅出现了孔子、孟子、墨子几个人的名字,对其介绍可谓惜墨如金。《新华字典》收单字13000个、词语3300个,《学典》收单字16133个、词语47394条,为公平起见,我们把收词65000条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加进来,看看这两部“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工具书,到底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怎么样的文化视域。

如果比较两岸字典,高下立判:

在《新华字典》里,孔子出现了三次。一是在“论”字义项下,因《论语》一词而来,“古书名,主要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一是在“儒”字义项下列有“儒家”一词,“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提倡以仁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主张德治”;一是在“子”字义项下——“古代指著书立说,代表一个流派的人:孔子”。整部字典找不到孔子的任何生平事迹介绍。

到了《现代汉语词典》,在“孔”字头下,除“孔庙”外,还有“孔孟之道”的介绍:“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指儒家学说。”在“儒”字下有“儒家”介绍:“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亦无孔子生平事迹。”

只有到了《古代汉语词典》,在“孔”字头下的词语里,总算看见了对其生平的介绍:“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晚年致力教育,„„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馀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又生出一个新词语“孔子学说”,他处却无一字解释,读者仍不知何为“孔子学说”。

对照《学典》对孔子的介绍,就更可见出编者水准的差异。该字典共有三处介绍:在“仲”字下,解释“仲父”即为“孔子”;在“尼”字下解释“尼父”为“对孔子的尊称”;在“孔”字下更有细致介绍:学说以仁为核心,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一句“周游列国十四年,未得重用;长期聚徒讲学,学说以仁为核心”就让《新华字典》相形见绌。

“孔”字下还辟有“孔门”“孔道”二词。不仅如此,在“子”字下,还介绍了子贡、子产、子思、子游、子路等五位孔门弟子的生平。

对“儒”字的解释,《新华字典》总共两个义项:旧时指读书的人;儒家。而在《学典》里,有四个义项,前两个分别是“孔子之道”和“尊奉孔子之道的人;也用以泛称学者”。对“儒家”的解释,更有《新华字典》所不具备的准确和细致:“兴起于春秋战国,崇奉孔孟学说的一个学派。提倡以仁为中心的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教育与家庭观念。西汉以后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当然,若从文气和义理上来评判,我最欣赏《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释义:“通天地人曰儒”。

“老子”又如何?

在《新华字典》里,“老子”出现了一次。而且是在“聃”字下,仅有一句介绍:“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名字。”《现代汉语词典》在“老”字头下有十一个义项,无“老子”任何信息,由该字组成的182个词语里,亦有“老子”,释义为:“父亲;男性的自称。”《古代汉语词典》十一个义项亦无任何信息,28个词组里无“老子”踪影。嘘——有了!在“聃”字下有了跟《新华字典》同样的解释。在“道”字下,有两个义项:其六“道家所说的万物之源”;其十二“指道家或道教”。其后的词语里终于有了“道家”一词,解释却是:学派名,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代表,然后是司马迁的评语:“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自始至终无一字正面介绍,你只能从司马迁的断语里去揣摩。三本字典,好像设立了一个迷魂阵,就是不想让使用者轻易知道有“老子”这么一个人,有《道德经》这么一本不同凡响的著作。编者用一个缺少前提(“顺应自然”)的“无为”,就不无偏狭地处理了道家思想。与儒释并举的“道”,在被如此弱化之后,还能激起一个人多大的兴趣呢? 台湾出版的《学典》对老子分两处介绍。

在“老”字下,有:“老子的简称。如老庄思想。”接着是“老子”——先说人为“道家始祖”,再说“老子又指《道德经》一书”。还有对“老庄”的解释:“既指老聃与庄周二人,又指《老子》与《庄子》二书。”

在“李”字下,介绍李耳即老子。

在“道”字下,依次介绍:“道家”:先秦学术思想的一个流派,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主,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道教”:东汉张道陵所创,以巫祝信仰为基础、神仙学说为中心的一种教派。尊老子为始祖。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的神。系中国本土自创的宗教。“道德经”:春秋楚人老聃撰。分《道经》、《德经》两部分,计八十一章。旨在阐扬无为、清净的思想。为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又称《老子》。

庄周似乎特别不受唯物主义者待见。在《新华字典》里仅出现了一次。在“道家”一词下,有“以老聃和庄周为代表”。《现代汉语词典》里倒有“庄子”一词,其释义为“村庄:他是我们庄子里的人”。至于《古代汉语词典》,压根儿就没打算设“庄子”一词。

孟子亦无足轻重。《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皆在“轲”字下介绍这位雄辩家:“孟子,名轲,战国时人。”懒得多说一个字,孟子只是一个“人”?《孟子》一书去哪儿了呢?《古代汉语词典》亦无一字“亚圣”消息。

《学典》在“孟”字义项下有云:“孟子其人或《孟子》其书的省称。”其后列出“孟子”和“孟母三迁”两个词语,详细介绍了“亚圣”的生平事迹及思想主张。

《学典》在“庄”字下分列“庄子”“庄周”,前者为著作,后者为人。均作详细解释。

墨子在《新华字典》里出现了两次,在“翟”字的第二义项下有“古代哲学家墨子名翟”字样;在“子”的义项下,有“古代称老师:子墨子”。在《现代汉语词典》“墨”字字头下,仅有一个义项与墨子有关:指墨家。对“墨家”的解释颇能体现编者的意识形态傲慢:“墨家后期发展了墨翟思想的积极部分,对朴素唯物主义、古代逻辑学的发展都有一定贡献。”到了《古代汉语词典》,才有了对墨子的简略解释。

《学典》在“墨”字下,先介绍此为“墨家的简称”,然后分列相关义项:“墨子”:“春秋鲁人。名翟。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节用、非攻等,以消弭国际间的战争为己任。”——介绍完人,再说著作——“旧题战国鲁人墨翟撰,当为墨翟及后学辑录而成。十五卷,五十三篇。内容记述墨翟的言行、思想,兼及墨家者流有关科学、逻辑、器械的学说。为研究墨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墨家”:“战国时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强调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主张。”

再比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在“孙”字下均无孙武与《孙子兵法》„„等等。出现在《新华字典》里的中国古代文化人物,可用寥若晨星来形容。而《学典》则提供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古代文化世界,在孔孟老庄墨屈之外,有韩非子、列子、管子、孙武、孙膑、郑玄等一大批思想家,有成汤、共工、介子推、伊尹、秦始皇各类人物,还有风、雅、颂、《尚书》、四德、五常、六经、《史记》等成体系的传统文化展示。

篇6:查字典散文

刚开始我查前面的字都是对的,到了查“梦”字时我说它是“木”字旁,查了一下没有查到。爸爸说是“林”字旁,我查了一下还是没有,忽然,我想到了是“夕”字旁,查了一下,果然查到了,爸妈都夸我是聪明的孩子。

我明白了查字时要好好分析,不要想当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字典翻译】相关文章:

《字典大楼》05-11

英语字典简介04-23

查字典教案04-24

字典公公作文04-30

字典序方法05-21

四字成语字典范文06-01

我与新华字典范文06-02

中国新华字典范文06-05

在线新华字典范文06-05

学习查字典教案04-20

上一篇:侦查总论教学提纲下一篇:林清玄的桃花心木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