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传》读后感

2024-04-13

《丘吉尔传》读后感(共14篇)

篇1:《丘吉尔传》读后感

《丘吉尔传》读后感(精选7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丘吉尔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丘吉尔传》读后感 1

丘吉尔,印象中只是一名前英国首相,政治家,但看完《丘吉尔传》后明白了:丘吉尔还是一名杰出的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和记者,还领导英国人迎来了二战的胜利,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之一。

丘吉尔曾是一名调皮捣蛋的坏学生,严重偏科的劣等生,也未读过大学。他当过骑兵中尉,做过随军记者,还曾是一名情报人员。从政后,从保守党跳到自由党的,再从自由党跳到保守党,从内政大臣转任海军大臣再到英国首相。他曾经输过达达尼尔海峡之战而被迫离职,可是似乎一直以来他对于自己心中的信念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坚韧。

丘吉尔曾几次竞选首相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仍精神抖擞地迎接新的挑战,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他曾经说过:“我想干什么,就一定干成功。”他不但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包括那些曾反对过他的人。虚怀若谷的体量帮助他摆脱许多烦恼。二战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首相的丘吉尔,却在大选中惨败,他后来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其宽宏大度可见一斑。

二战初期形势对英国十分不利,尤其是当法国被入侵仅仅5周后就快速沦陷以及英国上空不断出现来自德国的疯狂空袭让英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此时一名政治强人站了出来——丘吉尔。他凭借着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演讲以及百折不挠的韧性和从不屈服的战斗意志不断地鼓舞着绝望的英国人。在二战的严峻关头,面临法西斯主义的狂潮他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并最终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了胜利。

丘吉尔,一代传奇,意志坚强,宽宏大度,是一代反法西斯重要功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丘吉尔传》读后感 2

《丘吉尔传》是我看过的第二部人物传记,第一本是《乔布斯传》。温斯顿·丘吉尔是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曾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本书作者马丁·吉尔伯特是丘吉尔的助手之一,本书自1988年出版以来,被公认为丘吉尔的官方传记,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盛赞这部传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历史记录之一”。

马丁·吉尔伯特为我们生动描述了丘吉尔的一生,探究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激烈、最吸引人的政治事件背后的故事。《丘吉尔传》突出体现了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的功绩,在英国最黑暗的时刻,丘吉尔展现出了无以伦比的勇气,领导英国走出黑暗。以至于有人说“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必须了解温斯顿·丘吉尔”。

读这本书,我对丘吉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前我就只知道他是英国的n前任首相,好像很厉害,但不知道到底哪里厉害。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他喜爱绘画,博览群书,还自己写战争英雄小说,为报社写政治评论、战地报道,因为他的文学造诣最终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是插图本,丘吉尔嘴里叼着雪茄,脸上坚定的表情,冷峻的下巴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他最喜欢的剪刀手姿势,真是霸气加萌叔的造型!性格坚定如钢铁一样的意志,最令我震撼的就是他的巨大的勇气、不屈的意志和谋略的魄力。丘吉尔富有远见并且坚持自己的观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战后战败的德意志帝国不断崛起,纳粹主义掌权,希特勒充分表现出侵略的野心预谋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却只有丘吉尔为防范于未然奔前走后,其他内阁大臣和议会议员都在嘲笑他甚至讽刺他是战争的狂热分子。但丘吉尔从不妥协,坚持自我,事实证明他对希特勒有意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言是正确的。

说实在的,这本书从一开篇就很枯燥乏味,让人感觉就是严格的罗列史实,少有作者自己的看法见解。我一直认为,人物传记应该充分突出描写和分析传主的性格、心理、成长环境变化以及各种行为背后那些难以被准确判定的东西。而非如一般历史书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那样仅仅是严格的罗列史实。要知道,像丘吉尔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其生活中有多少值得展开的东西啊。尽管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人家莎士比亚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远远不是人物传记所能比拟的,如果再单纯地罗列史实,那么,丘吉尔一生再传奇感觉也黯淡了不少。况且,本书对二战前关于丘吉尔的历史叙述非常冗长,对于二战后,丘吉尔第二次担任首相的历史叙述却非常少,仅仅在最后三章写到了,让人略感遗憾。

《丘吉尔传》读后感 3

这两天依旧每天都在看《丘吉尔传》,有时看个10几页,有时看个几十页,我觉得很精彩。丘吉尔的一生是开挂的一生,虽然其貌不扬,胖子。但他在31岁时已经是英国殖民事物部次官,相当于国家副部长。才31岁啊,33岁时已经是内阁大臣,身边交往的人都是达官显贵,像阿斯奎斯首相、未来成为英国首相的劳埃德.乔治等等,他基本上每年都花2个月时间出去旅游,周游世界。这样的人生真是让人羡慕!

然而,本身他出身显贵,他父亲官至部长,差一点成为英国首相,本来是很受民众爱戴的一个人。然而身体不好,年仅46岁就因患有梅毒而去世了。丘吉尔的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都是英国最好的——比如和美国西点军校并称的桑德赫斯特军校,丘吉尔在这里学习骑兵等军事知识。他爱冒险,亲自参加了3次战争,印度次大陆战争、2次非洲大陆的战争。总之,这个人出身好、自己又努力、有才华、有管理才能,所以年少成名。

他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博学多才,他爱好看书、博览群书;反观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爱看书的人极少,多数在玩抖音、王者荣耀、吃鸡、微博、微信等等,我觉得我们因为多花一些时间在书本上,真正成为一个有文化的民族!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

第二,丘吉尔富有同情心、非常人性化。一次,他在剧院观看一部戏剧《正义》,剧本描述的就是对犯人单独监禁的控诉。丘吉尔看完很感动,他也认同应该减少犯人单独监禁的时间、除非犯人犯了严重的罪行。后来果然颁布了法令减少了犯人单独监禁的时间。《正义》这部戏剧的导演专门写信给丘吉尔的姐姐,称赞丘吉尔"非常有同情心,政策非常人性化”。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对卑微的人也非常尊重。

丘吉尔的前半生非常精彩,令人羡慕,他30多岁已经是内阁大臣,每年花2个月时间旅游,要么去君士坦丁堡度假,要么去威尔士和劳埃德乔治钓鱼,日子过得不要太爽。

书我还没看完,暂时分享到这里,请继续关注。感谢。

《丘吉尔传》读后感 4

之前我对于温斯顿.丘吉尔的印象仅仅限于那个吸着雪茄,面带笑容的胖男人,能捕捉到的关键词也不过是英国前首相、不列颠空战、“铁幕”演说等简单的只言片语。但是在读完了《丘吉尔传》一书后,我对于丘吉尔突然有了一个格外清晰的感受:他应该是一个传奇。

他曾经是一个不好好学习的调皮捣蛋的坏学生。他当过骑兵中尉,做过随军记者,从保守党跳到自由党,从内政大臣转任海军大臣再到英国首相。他打过败仗也曾被迫离职,可是似乎一直以来他对于自己心中的信念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固执,态度强硬。在保守党内被排挤,总能被反对抓到把柄并大肆渲染。身为政府要员他可以在一战期间亲赴法国一线作战,他本人甚至可以驾驶飞机。在所有人被短暂的和平所蒙蔽时,他坚决地站在了反对绥靖政策的少数派之中。他领导英国人民抵挡住了德军的狂轰乱炸,成为当时整个欧洲唯一没有沦陷的国家。他是英国首相,是美国的荣誉公民,在加拿大一共有8间院校以丘吉尔命名,1953年他甚至凭《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书取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丘吉尔以80岁之龄在1955年4月5日辞去首相一职,在他走出唐宁街10号首相府官邸时他吸著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势向群众致意,然后就坐上汽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离去。

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如此乐观,如此洒脱。

丘吉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对英国乃至于世界均影响深远。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丘吉尔似乎完全是一个最典型的英国人,他以毫不在乎的态度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他在二战期间那段最著名的演讲见证着这一切: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 ——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丘吉尔传》读后感 5

《丘吉尔传》真实地描述了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的生平事迹。

丘吉尔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是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是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是上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尔兹伯里内阁的财政大臣。祖先的丰功伟绩、父辈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荣耀和政治传统,无疑对丘吉尔的一生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他成长为英国一代名相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他们为丘吉尔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树立了奋斗目标,也培育了他对祖国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丘吉尔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

童年的丘吉尔时候有口吃。在他3岁的时候,说“妈妈”和“爸爸”都很吃力。幼年的他,在保姆的帮助下,克服了口吃的困难,为他未来的政治道路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困难没有把丘吉尔打倒,反而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演说家。

中学时代,他在哈罗中学属于末等生,便去考桑赫斯特陆军军官学校。两次考试,他都名落孙山。第三次,他终于及格,进入了心仪的学校。但他和步兵班失之交臂,被分在了最差的`骑兵班。

在军旅生活中,他不断为自己补充知识,学识日趋丰富,在很多方面都比别人技高一筹,这为他今后的道路创造必备的条件。军校生活结束后,原来哈罗学校的末等生,竟然成为桑赫斯特陆军军官学校158名学员中的第八名。

在他任英国首相时期。一战后的英国,和平主义盛行,军队废弛,装备陈旧,全国处于“歌舞升平”中。对海对面的纳粹德国,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推行靖绥主义。当纳粹吞并捷克时,张伯伦竟然以他国利益,换取个人和平。丘吉尔上任后,面临着巨大挑战。海对面的纳粹德国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正对英伦三岛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丘吉尔用着他孜孜不倦的精力带领英国人民抵抗异族侵略,直至迎来了最后的胜利的曙光。

《丘吉尔传》读后感 6

丘吉尔出生于声名显赫的贵族世家,他的祖先娃马尔巴罗公爵是英国历史上组名的军事统帅,安妮女王统治时期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他父亲伦道夫是十九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政治家,曾任索尔茨伯里内阁财政大臣。

家族荣耀和政治传统给丘吉尔的一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没为他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树立了奋斗目标,成为其一生孜孜不倦地自求和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

丘吉尔从未上过大学,他初中和高中成绩都很差,可历史和英语成绩突出,尤其以他惊人的记忆让人印象深刻,虽然如此他经常排在倒数的位置,后来碍于他煊赫的家族才得以进入一间贵族学校,最后投靠军校当一名骑兵。

但是丘吉尔知识渊博,拥有高超的演讲才华,这些都是他经过刻苦的自我学习得来的,疯狂地利用有空时间读书,他从柏拉图、吉本、麦考利、叔本华、马尔萨斯、达尔文等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吸引入丰富的思想营养,是他的思想变得深刻,睿智,人生的信念更加坚定。

可以说丘吉尔的起点与我们大多数人很相似,甚至比不上我们很多人,却反而有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有着不敢想象的辉煌,到达让人望而却步的境界。回想起孔融小时候聪慧语出惊人地对上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更甚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悲剧,他们小时如此聪明,绝对让丘吉尔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丘吉尔传》读后感 7

丘吉尔是勇敢坚毅、奋发有为的化身。无论别人对他说多少不,他都依然昂然前进,在进行军事和政治斗争时,意志坚定,把达到目标绝不善罢甘休。

丘吉尔富有冒险精神,勇于挑战自我。有着煊赫家族荣耀的贵族子弟不贪恋享乐,刚出校门就敢飘然过海,闯世界,在异国他乡,在硝烟炮火中追寻自己的理想,甚至被敌军俘虏,在逃了出来依然继续投入战斗。

丘吉尔蔑视困难,崇尚自立。由于生理原因发不出S音,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或非正规高等教育,全靠自身努力,成为辩才无碍的演说家,带上诸多流光溢彩的光环,成为民族英雄。

篇2:《丘吉尔传》读后感

对于丘吉尔我其实一点也不陌生,他在二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874年在英国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的布伦海姆宫中,出生了一位对日后影响很深的人,他就是丘吉尔。但是由于他的母亲之前受过了惊吓,所以他早产了,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日后他还会经历车祸,中风,骨折等病痛的折磨。然而与病魔的对抗中他坚持活到了90岁零55天。

莎士比亚说:“有人生来伟大,有人变得伟大,有人的伟大是强加的。”而丘吉尔的伟大无疑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的。丘吉尔说:“恐惧和仇视是人类最丑恶的本性。”所以丘吉尔努力改变自己,他是勇敢坚毅的化身,是恐惧怯弱、平庸无能的天敌。他一生无所畏惧。他在实现自己的追求时,无论别人对他说多少“不”,他都置若罔闻;他下决心进行政治和军事斗争。他是个多方面的强者。他有不少别人想都不敢想的破纪录、创第一。

伟大的人物毕竟必须有一个不平凡的童年,丘吉尔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没有得到父亲的循循善诱、严格培养,又没有领受到母亲的温情照料,慈爱关怀。那时的上流社会家庭大多忽视对哈子的抚育,而习惯把他们交给保姆去照管。

奇迹而从小由保姆带大。而保姆对他悉心教养,爱护备至。丘吉尔从小口吃,而且发音不清,但是却十分喜欢说话,从学会说话起,就几乎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保姆对丘吉尔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丘吉尔考入军校,经过军队的严苛训练让丘吉尔拥有了更坚强的性格。26岁丘吉尔当上了英国的议员,33岁当上了大臣,并在二战中担任英国首相。在对抗法西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用的作用。77岁时重新担任英国首相。

篇3:《林肯传》读后

林肯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在他当总统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坚决维护联邦的统一,反对分裂;一件是果敢地采取战争手段,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解放黑人。此举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了林肯的一生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这体现在两个著名的文件中,一个文件是当林肯再度当选总统时,马克思代表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致美国总统阿伯拉罕·林肯》,另一个文件是当林肯遇刺殉难时,马克思又代表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致约翰逊总统的公开信》(以上两个文件俱载马恩全集第十六卷)。

最能说明马克思对林肯的高度评价的是第二个文件,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他们现在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前进,而从不倒退;他既不因人民的热烈拥护而冲昏头脑,也不因人民的情绪低落而灰心丧气;他用仁慈心灵的光辉缓和严峻的行动,用幽默的微笑照亮为热情所蒙蔽的事态;他谦虚地、质朴地进行自己宏伟的工作,决不象那些天生的统治者们那样做一点点小事就大吹大擂。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篇4:丘吉尔传读后感

丘吉尔,印象中只是一名前英国首相,政治家,但看完《丘吉尔传》后明白了:丘吉尔还是一名杰出的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和记者,还领导英国人迎来了二战的胜利,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之一。

丘吉尔曾是一名调皮捣蛋的坏学生,严重偏科的劣等生,也未读过大学。他当过骑兵中尉,做过随军记者,还曾是一名情报人员。从政后,从保守党跳到自由党的,再从自由党跳到保守党,从内政大臣转任海军大臣再到英国首相。他曾经输过达达尼尔海峡之战而被迫离职,可是似乎一直以来他对于自己心中的信念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坚韧。

丘吉尔曾几次竞选首相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仍精神抖擞地迎接新的挑战,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他曾经说过:“我想干什么,就一定干成功。”他不但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包括那些曾反对过他的人。虚怀若谷的体量帮助他摆脱许多烦恼。二战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首相的丘吉尔,却在大选中惨败,他后来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其宽宏大度可见一斑。

二战初期形势对英国十分不利,尤其是当法国被入侵仅仅5周后就快速沦陷以及英国上空不断出现来自德国的疯狂空袭让英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此时一名政治强人站了出来——丘吉尔。他凭借着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演讲以及百折不挠的韧性和从不屈服的战斗意志不断地鼓舞着绝望的英国人。在二战的严峻关头,面临法西斯主义的狂潮他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并最终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了胜利。

篇5:丘吉尔传读后感800字

《丘吉尔传》是我看过的第二部人物传记,第一本是《乔布斯传》。温斯顿·丘吉尔是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曾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本书作者马丁·吉尔伯特是丘吉尔的助手之一,本书自1988年出版以来,被公认为丘吉尔的官方传记,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盛赞这部传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历史记录之一”。

马丁·吉尔伯特为我们生动描述了丘吉尔的一生,探究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激烈、最吸引人的政治事件背后的故事。《丘吉尔传》突出体现了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的功绩,在英国最黑暗的时刻,丘吉尔展现出了无以伦比的勇气,领导英国走出黑暗。以至于有人说“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必须了解温斯顿·丘吉尔”。

读这本书,我对丘吉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前我就只知道他是英国的n前任首相,好像很厉害,但不知道到底哪里厉害。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他喜爱绘画,博览群书,还自己写战争英雄小说,为报社写政治评论、战地报道,因为他的文学造诣最终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是插图本,丘吉尔嘴里叼着雪茄,脸上坚定的表情,冷峻的下巴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他最喜欢的剪刀手姿势,真是霸气加萌叔的造型!性格坚定如钢铁一样的意志,最令我震撼的就是他的巨大的勇气、不屈的意志和谋略的魄力。丘吉尔富有远见并且坚持自己的观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战后战败的德意志帝国不断崛起,纳粹主义掌权,希特勒充分表现出侵略的野心预谋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却只有丘吉尔为防范于未然奔前走后,其他内阁大臣和议会议员都在嘲笑他甚至讽刺他是战争的狂热分子。但丘吉尔从不妥协,坚持自我,事实证明他对希特勒有意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言是正确的。

篇6:丘吉尔传读后感300字

丘吉尔是勇敢坚毅、奋发有为的化身。无论别人对他说多少“不”,他都依然昂然前进,在进行军事和政治斗争时,意志坚定,把达到目标绝不善罢甘休。

丘吉尔富有冒险精神,勇于挑战自我。有着煊赫家族荣耀的贵族子弟不贪恋享乐,刚出校门就敢飘然过海,闯世界,在异国他乡,在硝烟炮火中追寻自己的理想,甚至被敌军俘虏,在逃了出来依然继续投入战斗。

丘吉尔蔑视困难,崇尚自立。由于生理原因发不出“S”音,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或非正规高等教育,全靠自身努力,成为辩才无碍的演说家,带上诸多流光溢彩的光环,成为民族英雄。

篇7:《名人传》读后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分别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和勇于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收获更多。

《名人传》中,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不同领域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再现了20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注重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声名鹊起的鼎盛时期到贫苦交加的人生谷底,从童年时卑微凄惨到老年时对快乐的不懈追求……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贝多芬一直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但他内心的脆弱和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明白的。对创作歌曲的热情,对寻觅欢乐的执著,对制造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铸就欢乐。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他的一生是神圣而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能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于是他在斗争和舍弃中,以毕生精力创造出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个熠熠闪光的伟大灵魂,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抚慰人们的心灵,他用他强有力的笔写出一部部厚重的作品。这些作品描写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使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体会到,他是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他们伟大的灵魂犹如崇山峻岭,沉默而深邃。《名人传》犹如一首英雄交响曲。它让我懂得:每个人都要面对苦难的磨折,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他们伟大的人格;与其靠投机取巧取得昙花一现的成绩,不如坚持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篇8:丘吉尔 传记 读后感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他不仅是一代伟人,也是一代文豪,一生留下了无数精彩著作与演说,并最终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绝无仅有的。

丘吉尔出身于英国传统贵族家庭。祖先的丰功伟绩、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荣耀,对丘吉尔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为丘吉尔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树立了奋斗目标,也培育了他对祖国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丘吉尔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丘吉尔从小性格孤僻而且倔强,不擅长与人交流。他不感兴趣的科目成绩都很差,但是他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成绩优秀。他从小就对军事有浓厚的兴趣。这也让他进入了一所军事院校,并最终以军官的身份毕业,从而开始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1895年10月,刚刚当上中尉的丘吉尔和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了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他也被一家报社聘请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一个月后,历经了战火的丘吉尔回到英国。古巴之旅使丘吉尔爱上写作和记者的生活。

1896年,丘吉尔随部队调往印度,在那里他有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哲学作品。一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得知消息后丘吉尔立即请了假,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英国的军事行动,并以此为基础写出了其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1898年该书在英国出版。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小说《萨伏罗拉》和有关英国和苏丹战争的《河上的战争》。

1899年,辞去军职的丘吉尔又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1899年12月,丘吉尔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英国领事馆。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国的名声大噪;1900年3月,丘吉尔终于回到英国。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从此开始了他61年的政治生涯。

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军,人民天真地相信,一战后将再也不会有一场如此残酷的战争了。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势力,而不是“裁减你的武器,增加你的义务”。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但此后事态的发展印证了这位伟人的高瞻远瞩和预见性。

1936年3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德国军队已经重新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对这一明确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行为,英法两国都未表示强烈的反

对,只有丘吉尔警告这么做不仅违反条约,而且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都造成威胁。丘吉尔再次呼吁,英国应该向法国提供协助,以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领袖到慕尼黑召开会议,一直幻想避免战争的张伯伦喜出望外,于次日赶到慕尼黑。丘吉尔认识到张伯伦有可能做出让步,因此想提议由反对党人和保守党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发表一个联合声明,敦促张伯伦坚持立场,但是无人附议。9月30日,慕尼黑会议结束,英法两国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迫使捷克从10月1日起撤军,否则战争一旦爆发英法将不会支援捷克。张伯伦带着希特勒一份保证不会有进一步领土要求的声明回到伦敦,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欢呼:“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然而此后仅仅5个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正式爆发。丘吉尔后来将二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战争初期形势对英国非常不利,尤其是当法国被入侵仅仅5周后就快速沦陷以及英国上空不断有来自德国的空袭让英国人民处于绝望和惶恐之中。此时的英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政治强人站出来,而丘吉尔正是这个人。

“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我们将战斗到底,即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们要这样勇敢地承担,以便在英帝国和它的联邦存在1000年之后,人们也可以这样说:„这是他们最光辉的时刻‟”。丘吉尔凭借着这些热血沸腾的演讲以及其后代表的一个政治家和反法西斯斗士的百折不挠的韧性和从不屈服的战斗意志不断的鼓舞着绝望的英国人民。在英国历史的严峻关头,面临法西斯主义的狂潮。他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并最终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了胜利。

那么丘吉尔又是如何取得二战最后的胜利的呢?

首先,丘吉尔有着无比的激情与历史责任感。祖先的荣耀激励着他,内心对功名的渴望驱动着他,给了他无比的动力与毅力。曾经有这么一个笑话,丘吉尔对新议员们说,“知道是什么让我登上首相宝座的吗?是虚荣心!赤裸裸的虚荣心!

其次,丘吉尔思路清晰,手段有力。虽然不是个理论家,但他绝对是个战略家,他的眼光兼顾长远和眼下,宽广而又细致。二战期他的一系列举措就是有力的佐证。丘吉尔一生都是顽固的反共分子。但是在二战的关键时刻,他从英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一个杰出政治家高度的勇气和灵活性,毅然与苏联结盟,确保了最后的胜利。

同时它还是一位实干家,他在各个职位上都善于利用手中的职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

1945年战争结束后,丘吉尔开始计划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并多次提到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合众国”的设想。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在当时这篇演讲被媒体猛烈抨击,因为此时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还未破裂,很多人把丘吉尔看成战争贩子。但是今天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丘吉尔也很早就提出要恢复德国的实力,共同抵御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散。

1956年4月,丘吉尔访问联邦德国,因其对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贡献而被授予“查理曼奖”;1958年11月,丘吉尔访问巴黎,获戴高乐总统授予“解放奖章”;1959年11月,丘吉尔继承了“下院之父”的称号。1963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授予丘吉尔美国荣誉公民称号,丘吉尔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士。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因中风去世。丘吉尔活了91岁。

英国政府为丘吉尔举行了国葬,议会也休会三天;大约有32万民众前来向丘吉尔致敬,包括几十位各国的国家元首和领导人。根据丘吉尔的遗愿,仪式结束后灵柩用游艇运到滑铁卢火车站,然后用火车把灵柩运到他的出生地布伦海姆宫附近的布雷顿教堂公墓中,与他的父母亲葬在一起。

然而丘吉尔的声望,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丝毫的暗淡。时至今日,丘吉尔依然被大多数英国人看作是最伟大的首相。在2002年由BBC主办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选活动中,丘吉尔高居榜首。

丘吉尔的人生内涵极其丰富,其人生历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首先,坚持多学习,多写作,多经历,多总结。在资历尚浅的时候,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从政后一旦赋闲在家就四处游历,广泛写作。年轻时他在印度军队中“每天阅读四小时或五小时的历史和哲学著作”。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从这些经典名著中吸收了丰富的思想营养也使他逐渐形成了某种人生信念。这些著作也影响了他日后的写作风格。他一生几经沉浮,最长一次在家赋闲十年之久。但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几部巨著,以至于“二十世纪没有人比他的稿费拿得更多”。当然他也从这些写作的过程中总结了一段时间以来的功过得失,为东山再起做好准备。

二,意志坚强,宽宏大度。丘吉尔曾几次竞选首相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仍然像“一头雄狮”那样去战斗,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他说过:“我想干什么,就一定干成功。”他不但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包括那些曾强烈反对过他的人。虚怀若谷,使他摆脱许多烦恼。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其宽宏大度可见一斑。

三,开朗乐观,诙谐幽默。丘吉尔被英国人称为“快乐的首相”。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与家人在一起,他的谈话总是充满幽默感。甚至在生命垂危之时,他也没有忘记幽默。

四,善于休息,兴趣广泛。丘吉尔的兴趣相当广泛,音乐、美术、文学、军事、政治等,无所不通。在绘画上他也有很深的造诣,在文学上曾获诺贝尔奖金。如此广泛的爱好,陶冶了他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

丘吉尔名言节选:

“就人性来说,惟一的向导,就是人的良心。就死后的名声而言,惟一的盾牌,就是廉洁的行为和真挚的感情。”

“向前看总是明智的,但要做到高瞻远瞩并非易事。”

“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危险的威胁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但是如果立即面对它毫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

“如果纠缠于过去与现在,我们将失去未来。”

“精神上兴趣的选择和培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为了在一旦需要的时候,这些能使痉挛的神经恢复的果实可以信手拈来,种子就必须仔细地加以挑选,必须撒在良好的土壤上,必须小心周到地加以照料。”

篇9:《丘吉尔传》读后感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丘吉尔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副其实。丘吉尔青年从军后,首先是以其战争经历写的报道和小说,让他成为英国媒体界和文学界的明星。

这本书里讲述了温斯顿.丘吉尔从出生到一战之前的经历,他出生在显赫的贵族家庭,小的时候并不被认为很聪明,和大部分的儿童一样讨厌学校生活。

虽然是贵族子弟,但其为人熟知的政治成就,应该主要归功于他丰富的成长经历和积极乐观、喜欢冒险和愿意承担公众责任的性格,而不是他父亲的荫蔽。

丘吉尔的人生经历极其丰富,为大英帝国参加过很多次战争,多次在枪林弹雨中因上帝保佑而毫发无伤。丘吉尔对战争场面的精细描绘,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紧张感,最为英国人所熟知的战争经历是,被布尔人俘虏后越狱,经历千难万险终于重获自由。丘吉尔的乐观精神,令人钦佩,经常在貌似毫无出路的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情绪,能够欣赏美景,因些小事而高兴起来。

他的冒险精神,可能是当时英国贵族的传统,向往枪林弹雨中,受伤或死亡的概率,只增加了他们冒险的乐趣,这一点甚至得到了丘吉尔妈妈的支持和鼓励。

所以,当丘吉尔回到英国谋求仕途的时候,他已经有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和名气,而他的演讲才能为他收获了巨大的财富(1万英镑),让他可以专心从政而不用担心自己的经济问题。在民主国家,演讲是政治家获取权力的主要的努力途径。在那时的英国,貌似从政并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收入,相反需要巨大的经济支出,是一种昂贵的游戏。

从时间顺序上说,丘吉尔首先是一个职业军人,然后是一个战地记者,然后是一个畅销书作家,然后是一个杰出的演讲家,最后水到渠成地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篇10:《丘吉尔》观后感

这是最近看的第三部丘吉尔的电影,作为英国历史最受爱戴的人物,这是值得的。

这一部电影,刚好是丘吉尔在另一个时期的“努力”。继成功实现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英法美联军,终于准备进行诺曼底登陆,重新夺回法国,对法西斯进行反击。

尽管具体的背景电影没有太多交代(当然实际上是苏德战争进入相当困苦的阶段,斯大林一再催促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尽管拖延出于现实原因,也出于私心,但是再耽误,苏联如果被打败,回头英美联军也回天乏力),但是我们都知道战争最重要的就是“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做足充分准备之后,联军准备悄悄进行登陆作战。但我们知道,登陆战和抢高地、夺堡垒的战斗一样,都是“十则围之”,必须有更多的军队耗费。

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和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是片中主要负责前线作战的将领,而丘吉尔,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现在的位置就微妙了。他担心自己的人民,英国的几十万年轻人就那样失去生命,所以总是不愿意让士兵出发,总是想要有更合适的策略(更安全,更少牺牲,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影片说赢了战争,而且牺牲很小。其实看资料就知道,英美的胜利还是付出了比德军更为惨烈的代价)。将领认为他不适合参与指挥,所以他的命令,一再被忽略;他非常气恼,却又无可奈何。然后他又突然提出要与英国国王一起亲征,当然又遭到拒绝,甚至一开始答应他的国王,回头也来劝阻他(因为领袖亲征,既是对军队的爱护,可以振奋士气;但是问题就是给自身带来危险,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最终,他只能接受,然后放弃了各种纠结(他甚至还祈祷上天,给恶劣的天气,不让军队出发),回到自己的专业工作上来,写出振奋人心的“出兵演讲”和“胜利演讲”。

影片展现丘吉尔这个滑稽的阶段,的确清新又惊喜。毕竟它让人看到了丘吉尔这个小老头的尴尬境地,忠君爱国,又帮不上忙,反而还给军队添乱,给将领们找麻烦。当然,回头一想,他恰好也是丘吉尔受到人民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心里装着人民,对那群年轻的生命非常珍惜,不是说那是别人家的孩子,那是底层人家的孩子,那是战争必须付出的炮灰和代价。所以,他滑稽的纠结和挣扎,恰好更使人感受到他的付出。

杨朱提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而孟子则提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杨朱的观点,是道家的“无为而无所不为”,根本上讲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人性自私,但是恰好是人性的自私成就了世界的运转”。孟子的观点,则与之相反,强调人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体现的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佛教大乘的价值观,徒的价值观“大爱能够铸就美好的世界”。很明显,丘吉尔的付出,恰好是最好的注脚。也许你的奉献,你对世界的爱和执着,只是对世界秩序的添乱,但是,不要忽略了“奉献也是一种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更加纯粹,只是这种动力往往与世俗相悖而已。

篇11:淘气的丘吉尔

(小博士)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1874年11月30日,丘吉尔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郡的伍德斯托克。1881年,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个贵族子弟学校读书,他是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经常遭到老师体罚。后来,他不得不转学到另一所学校。

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他不爱学习,喜欢搞恶作剧,捉弄别人。他常常在别人聚精会神读书时,悄悄走到人家的身边,对着他们的耳孔大吼一声,把对方吓一跳。有一阵子,他走到哪里,就把坏事做到哪里,但他干坏事最多的地方还是游泳池。

篇12:《丘吉尔传》读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The Second World War)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之后著作的六部书。

该书是丘吉尔在二次大战刚结束,被英国人民以选票请下台后,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旷世巨作,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帙繁浩,气势磅礴。全书记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极具史料价值。

篇13:伊则吉尔老婆子读后感

第一个讲的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腊拉的故事。他为了一己私欲而杀害了无辜的少女,却不知悔改,遭到了众人的唾弃,最后变成了一个影子。腊拉的结局是悲惨的,人们对他的惩罚让他生不如死,但这一切都源于他自己的残忍、自私、目空一切,是他一开始选择了抛弃自己的“人性”,所以结局也就早已注定。

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丹柯是集体主义的英雄。他坚毅勇敢,当面临困难时,他果断站出来领导人民摆脱困境;他对人民怀着强烈的爱,当人民需要时,他毫不犹豫掏出自己的心,照亮了拯救人民的道路。与第一个故事中极度个人主义的腊拉相比,丹柯这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更显得无私和可贵。尽管他已身死,但他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篇14:《丘吉尔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

《名人传》中共介绍了三位名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贝多芬供给大家的欢乐音乐,是他“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天生忧郁,却用一生的血泪凝聚成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用他的作品播送爱的种子,用爱去克服个人的痛苦。当我始终更偏爱于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的一生是一场凄惨而残酷的战斗。童年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场恶梦。他的父亲总是让他赚钱,母亲又死了,但他还留有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后来又不幸耳聋,健康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总被欺骗又总希望自己可以好转,最终却不得不面对病症。但他在音乐上别有一番成就,他是“现代艺术中最英雄的力量”。

贝多芬眼中的音乐是一种比任何智慧、任何哲理都更高的启示……音乐应该让人们的精神火花迸发出来。当他的手指在琴键上跳动时,载满的`是他满腔的无奈、悲伤和痛苦。他绝对相信人生的变故影响音乐创作,对音乐,他是从来含糊的。

贝多芬的遗嘱是他内心深处的呐喊,他毫无保留地倾诉他心中的无奈与愤怒。他是寂寞的,他渴望与人接触,渴望得到一丝慰藉,可他却又揪心的忧虑,害怕被人发现自己有残疾。他的生命因艺术而延续。终于,在他的等待与托儿挣扎中,平静地迎接死亡……

他们都是被上帝多咬了一口的苹果,因为他们更加芳香可口。庆幸,他们都不负所望。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2

我前几天读完了《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另我深有感触。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一个贫困的家庭,相貌丑陋。他的父亲一心想成为一个“神童”的父亲,所以在贝多芬四岁的时候,就逼着他练习小提琴,这几乎让他对音乐产生了厌烦。但他还是从此踏上了音乐之路。

11岁,贝多芬加入了乐队,13岁他当上了管风琴乐手。1787年,他最爱的母亲去世了,他也患上了忧郁症。在他25岁的时候,他已经创作了许多歌颂革命的曲目,虽然那时他疾病缠身,但他却立下了“用才华战胜一切”的愿望。

贝多芬的双耳几乎失聪,使他过着凄惨的生活,在这种痛苦下,他创作了《悲怆奏鸣曲》;他那么需要快乐,因此创作出了充满欢乐的《七重奏》,以此来调试痛苦;他坠入爱河,灵感使他创作出了的《月光奏鸣曲》。

他经济上潦倒,双耳失聪,亲人们相续离逝。他的生活如此苦难,却并没有另他屈服,反而以他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的轻飘的曲风。

贝多芬享年57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却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伟大的作品。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面对病魔,以及无数的苦难,最终成为了一代伟大的音乐大师!

我为贝多芬的伟大震撼、感动,不禁问自己:你也想成功吗?你具有贝多芬的勇气和坚持吗?当苦难降临,你是会勇敢面对还是一味退缩?好好反省一下,我们该跟伟人学习哪些,我们又能做到哪些?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3

“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这是《贝多芬传》中贝多芬说的话。因为妈妈说这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它能激励我们做生活的强者,不向困难低头。所以,我认真地看了起来。

当读到“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我真气愤,多狠心的父亲,为了钱竟然这样折磨自己的孩子,太可恶了!

“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读着读着,我的心情变沉重了,泪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没有父爱已经很惨了,现在连母爱也失去了,多苦命的孩子啊!

后来,命运还不断地作弄他:“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受到了世人瞩目。

上一篇:美元理财产品案例分析下一篇:滞销品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