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那瞬间的风散文

2024-04-14

呵,那瞬间的风散文(共10篇)

篇1:呵,那瞬间的风散文

呵,那瞬间的风散文

在那个人们不知道的地方,有无限的花生地,花生地的地边上,茂盛地长着潇洒的簸箕柳,明媚的太阳挂在柳梢上的时候,金雀鸟在枝头上欢愉地唱歌。

那条弯弯的小路,是生产路,路上长满了执着的野草。那些野草上,是还没有褪去的露珠。绿色的田野里,正悄悄地迎接秋天的到来。

这是盛夏的一个早晨。小路旁有一个瓜园。看瓜的老人站在瓜棚下用苍老的声音开始唱歌。谁也没有想到,我站在这里等待什么。这是一个高中生稚嫩的内心在期盼着自己梦想中的一个节奏。谁也不敢保证,你会从花生地的那边出现,谁也不敢保证,芦苇边的茅草坑里是不是有一个穿着毛兰花布衫的女孩。乌黑的大辫子,水灵灵的大眼睛,回头一笑的销魂倾间,都是梦中的思念。

我捧着《红与黑》,我就是那个于连,期望着贵妇人的出现。可是你不是贵妇人,你就是一个清新的农家姑娘,你就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梦。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幻影,特殊的诗歌,特殊的`环境。从这里到集市上,就是一个人生的通道。你会提着自己的篮子,里边装着的是积攒了很久的鸡蛋。你会用自己轻快的脚步,从这里黄色的沙土地上经过吗?野露会打湿你那双绣着荷花的藕荷色的鞋子吗?你的身上都是精彩。

还记得我们初次遇见的时刻吗?我去集市上的高中上学,你去集市上赶集。你遇到我感到了惊讶,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那时候,是寒冬的黎明,我们都惴惴不安地在这里相遇。那时候,我知道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叫荷花,你知道有一个稚嫩的高中生。听说我在读高中,你的惊讶,你的羡慕,你的喜悦,就像一阵风刮过来,又刮过去。

今天是我们的约定,今天是我们的最理想的日子,我决定想你表达我很久都想表达的愿望,我们要私定终身了。因为,你已经在我的心里留下一个不可代替的位置。因为,我明天就会离开家乡,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读大学。

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就火辣辣的,红烧云在飘逸。看瓜人用自己苍老的声音叫喊。空中的乌鸦飞来了,用自己不祥的声音,提前报来我不愿意听到的哭诉。你来了,就像瞬间的风刮过来了。但是你变得有些小了,看上去也就是十几岁的样子。走到我面前,用乌黑的大眼睛看着我:“你是等我姐的吧?这个我姐让我交给你。”

女孩走了,就像是一阵风,从我的面前刮去,刮进了芦苇荡。随后就是狂风暴雨,我拿着已经被雨打湿的纸条,看不清上边写的是什么东西。顷刻间,花生地和簸箕柳都泡在一片汪洋中。太阳不见了踪影,火烧云不见了踪影,你不见了踪影。风,雨,雷,还有闪电,汇集成强大的雨流,从我的身边毫不留情地经过,流向花生地东边的小河里。小河里的荷花迎着暴雨,从小河深处倔强地脱颖而出,骄傲地在风雨中绽放。

篇2:呵,那瞬间的风散文

童年像一个闹钟,转了几圈就是一天。童年像一阵风:“呼―――”的一声就是一年。童年像一道闪电,一瞬间就过了。而我童年的快乐都在那一片海。

我的家乡在祖国大陆最南边――徐闻,我的童年与大海

7岁时,我刚学会游泳,于是我恳求爸爸带我去白沙湾游泳,爸爸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刚来到白沙湾时,便看到沙滩上人山人海,我举目远望――无边无际的大海,好像与蓝天连接在一起了,一阵海风吹来,有一种咸腥的味道,好熟悉啊!我迫不及待换好游泳裤,张开双臂,飞奔向大海,不管三七二十一扎进水中:“哎呦!眼睛好痛呀!”我立马把头抬了起来,海水溅进眼眶,又涩又疼,渗进了喉咙,原来这海水是咸的!我吓得瑟瑟发抖,一步步往后退,爸爸一直鼓励我,我还是没有勇气去尝试第二次,突然又来一个比我年龄还小的小妹妹,她告诉我:“哥哥,其实海水并不可怕,你要多尝试几次,一定会成功的,你要加油哦!”然后她就像一条鱼儿钻进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我想:人家一个比我还小的小妹妹都这么勇敢,更何况我是个男子汉。于是我咬着牙把头探进水中,心里一直不断地鼓励自己:加油杨琪麟。慢慢地,我游了起来,原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恐怖!游了许久,又来了几个我游泳班的.同学,我们便一起玩了起来。爸爸建议我们来场30米蛙泳比赛。“好啊!”我们异口同声地说。然后一字摆开,准备比赛。号令一响,我们像离了弦的箭,飞快地向水中射去,大家你追我赶,有个人要追上我了,于是我使出了吃奶的劲向前急速地游去,等我游到终点时,抬头一看,没想到,我得了个冠军。最后一名是胖子李君,它距离我们大约还有10米左右,因为太胖了,所以实在是有不动了,就索性地站起来,像企鹅一样大摇大摆地向我们走过来。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情不自禁地拍起浪花迎接他……

比赛过后,我们像鱼儿在水中嬉戏,时而拍起浪花四溅,时而来个水战,尽情享受游泳的乐趣,快乐的笑声和着浪涛声奏出了一首悦耳的交响曲……

篇3:瞬间散去(散文)

我的全部道路就是从孤独走向人间。

——普里什文

大概没有什么人会在那拉提怀古。新疆的许

多地方都是不太适合怀古的,尤其是伊犁,几乎没有可以怀古的地方。那些久远的城池,基本都存在纸页里,而一旦走近,遗址终归是遗址,土堆都剩不了几座。曾经花费了不少精力用来找寻的伊犁九城,历史谈不上久远,也都近乎湮没在战争、雨水和两百年的光阴里。然而,在伊犁,如同梁实秋说的,逛动物园,也能“真正地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真的不多。然而,就在此刻,我站在那拉提,感觉自己是个古人了。这样的感觉稍纵即逝,等到回味过来,已经遍寻不见。那拉提的雪和身边的人让我知道我还是生活在工业文明时代。冬天以及初春的那拉提,很适合什么都不想地东西乱走,随走随停,随停随走。什么都不想,“真是一种很美好的心情”。此刻,雪还未融,草也还没冒尖,视野所及处,都是雪。可以远眺,一片清澈;也可以四顾,一片迷蒙。清澈和迷蒙,在那拉提都是非常美好的状态——适合什么都不想地随便走走。我曾经以为,伊犁的冬天最适合拍雪景的地方是昭苏,后来和摄影家聊天才知道我错了。最佳处就是在距离那拉提不远的巩乃斯,那也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那里的雪和我脚下站着的地方没有边界,一直延伸下去会通往哪里呢?近处的牧民骑马走向远处,远处的牧民也会往更远处走去。他们翻山,他们过河,对于他们,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是家,有家人有羊群马群的地方就是故乡。此时此刻,他们的故乡在雪深处,需要翻过一座山,深入到冬窝子。马踏雪地的声音,如同响在荒野的鼓声。隐秘的故乡,故乡的隐秘,都在不经意中泄露;让出门在外的人即便是走在大雪覆盖的路途,也不会迷失。

关于那拉提,好像曾经看到过本地的姜付炬先生的一篇谈论地名的文章。姜先生年轻时写小说,晚年专注于文史地理,所写文章满是趣味,明明是考证严密的史实文章,读起来却又感觉充满想象,和此刻的那拉提联系起来,倒很妥帖。

王祥夫先生曾说,雪与雨可以使山水增色。他的眼光是作家的,也是画家的,我自是认同。此时的那拉提草原之上,除了雪还是雪,所增之色,可以划拉一块雪地作画,油画国画版画都可以,随手几笔成一帧小品想必也不俗。当我站在那拉提的中心(当然是臆想的中心),我还是被这里的寂静打动了。

有些寂静超乎人的想象。

当岁月还没有完全抹去雪之洁白时,在那拉提和我曾经生活过的昭苏,没有雾霾只有雾凇。在天蓝色的晴空里,让我得以看到了更多世界的本色。这一刻,我不关心即将或者已经来了的春天,我不关心夏天人群纷扰,不关心秋天羊群转场。我关心的是,以后的冬天,雪下得是否够白,甚至是否还有雪。当可以日行几千几万公里时,我们中间终于有人意识到走得太快而决定蹲下来仔细打量过去一冬的积雪,以及积雪下蓄势待发的野百合。

我们正在站在即将长出野百合的那拉提土地上。

我无端地想起梅花。大约是因为梅花和雪比较配。这里是没有梅的,我也多年未见过梅了。西域稀见梅,若有几支,也多是养在家里,未见气势,更毋宁说风骨了。如果没有了风骨,梅便不能为梅,文章之道,风骨也不可缺。我喜读的文字,开门见山最好,然而现在多的是开门见雾,不仅是雾,更是雾霾。无论是时间上的,还是空间中,到底是山还是雾或雾霾,都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面对的。看山是雪,看雪是山,固然可佩;看山是山,看雪是雪,也多是日常生活,人之常情最可感动。还好现在我们站立的地方,开门见的不仅是山,而且还是雪山,清澈透明,一目了然。所以,那拉提本身就是一篇好文章,和传统一脉相传。

当深居山里冬窝子中的牧民,在自家小木屋屋檐下朝着山外的方向望去,他们看见的会是什么?是山,是雪,是雪山,我曾经跟随巡山者骑

马进山,在这样的小木屋中小歇时所见即是如此。原来,在现代化路上越走越远的是我们。牧民们日常生活照旧,小木屋在雪深处,整个冬季鲜有串门的人。与牛羊为伍的日子,单调也单调,但是都习惯了,从祖辈开始都是如此过来的。前些年的那拉提,同样如此。近年来,像我们这样的外来者,冒冒失失地就闯了进来,打扰一片土地安宁的人越来越多了。

有一个叫贝甘的说,在历史的视野中建立一种持续的在场行为。冬日的野外是适合沉思的,在没有历史感的地域,试图寻找历史的在场,即便不是徒劳,只怕也是所获甚少。而普里什文说得就更好:我们人类生活的列车开得比大自然快得多,因此我记录观察大自然时的感受,结果记下来的总是关于人类自己的生活。冬日的那拉提还好,夏日的那拉提表现得极为鲜明。人跟草一样多,马匹用来和游人合影,而驯鹰的哈萨克老人表情淡漠,蓝天、草原和他们的关系正在慢慢变化。时间以分钟为单位计算,只是为了用来验证“时间就是金钱”,我们生活的列车在这些时刻,真是开得太快了。

还好,我们是走在春天的那拉提。我们就是走在春天的道路上,在往寂静的世界走进。也是在此刻,面对即将醒来的那拉提大地,这里也终将是我们熟悉和接近的土地,它们会在不久的将来葱茏葳蕤,也将会为这片土地赢得无限风光和人气。

当脚触碰到大地之辽阔,也让我们意识到这里的花草根植于大地,而不是阳台或楼顶,他们经历风雨,在视野内外气势磅礴。那将是怎样一幅胜景。还是普里什文说得好,春天里,最主要的是让你的脚接触到大地:你的脚一踩在露出来的土地上,你立刻会感觉到一切,一切度过的所有春天也都会集中在一起,于是你就会心花怒放了。

当我的脚站在那拉提土地上,我知道春天来了。

白杨深处

当我提笔准备写下“白杨城”时,我感觉许多人和我一样,是在回望。这种回望,关乎童年,关乎青春,关乎失落,甚至关乎一座边城的前世今生。然而,对于这个生活了十年的边城,我还仅仅是一个闯入者,一个后来的闯入者,寄居在白杨城的尾巴上。

十年来,东奔西走。十年以后,重新打量曾经的脚步,发现许多时候都是停留在白杨树下。许多年后,当看到在伊犁生活过多年的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把他的长篇小说定名为《白杨树下》时,未看内容我就深感亲切。这种亲切关乎脚下土地的日夜潜入。读得多了才知道,许多小说中都有他青年时代的白杨城。这是一个作家对深处记忆的回望。

nlc202309081159

于是,不免在后来的许多光阴里回头,张望白杨林里跳跃的身影和鲜花丛中的嬉戏。也许,多年以后我睡倒在白杨树下(如果那时此地还有白杨树),会记起我开始回忆是从而立之年开始的,这一年我的头发开始日渐花白。证据之一就是:手表带无意中夹下三根头发,其中两根是白的。

对,就是白杨的白。灯光下的白头发,感觉就是缩小版阳光下的白杨。

白杨和鲜花,无疑是曾经这个小城最朴素的构成。如今鲜花依旧,大街小巷,广场花园,庭院阳台,无不以花点缀,甚至草原也是花之园。

只是,白杨日渐少了。

作家袁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来伊宁市后,写下过一篇名为《城在白杨深处》的散文,赞美伊宁市白杨的雄奇和城市风格的独特。正因为袁鹰先生的这篇文章,让伊宁市这座“白杨城”声名远播。诗人李瑛也在诗中对伊宁市的白杨也有过赞誉:“伊宁打开它的百叶窗 /满街是冲天的白杨 //白杨是绿色的堤岸 /堤岸里流水喧响 /白杨是高耸的走廊 /走廊间歌声飞扬……”时隔多年后再来回头看他们的诗文,发现除了是一篇美文外,更是一篇难得一见的史料了。

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是土生土长的伊犁人,在他儿时的记忆中,“这是一个生满白杨的城市。那密布城市的白杨树,与云层低语。……树下是流淌的小河,淙淙流入庭院,流向那边的果园……”这样的记忆在五六十年代

出生在伊犁的人记忆中,真是再正常不过了,七八十年代生在伊犁的人,可能还会看到一点点尾巴,而作为我这样一个外来者,所来不过十年,即便在初到伊犁时,曾经因为职业之便大多走遍了城市的角角落落,也见过一些残存的白杨和果园,然后近几年来是愈渐难见了。

然而,白杨毕竟只是白杨,不是生活的必需。少了它,边城不会变得更边;多了它,边城通往中心的路更近一步。即便有作家说,“你站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的中心”。生活的快节奏不可避免地蔓延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只是,这样的角落已经不适合怀旧症者居住。普里什文说:“每一幅藏在心中的风景画,都有人类本身在其中运动”。

而现实则是,运动的列车太快,忘记了风景的样子。普里什文曾细致地观察过白杨发芽的样子:白杨一开始并不是换上绿装,而是穿一身褐色的衣裳,它的叶子在幼年时期好似一些小硬币,在空中摇晃。对落叶,他给予了同样的关心:白杨不停地颤抖着,丝毫不知疲倦,直到秋天树叶变红,直到最后一次暴风雨袭来,树叶脱落,四散飘零。

前些年,我的生活在昭苏高原,一个不适宜白杨生长的地方,见不到白杨发芽,也错过了白杨叶落。我也偶尔能从外地作家中见到伊犁的白杨。我经常阅读的作家汪曾祺在《雨晴,自依伊犁往尼勒克车中望乌孙山》中记下了八十年代初的伊犁白杨景致:

一痕界破地天间,

浅绛依稀暗暗蓝。

夹道白杨无尽绿,

殷红数点女郎衫。

本地前些年曾经开发过一个楼盘,名曰“白杨丽景”,那片地以前是什么样子的我不清楚,但是小区大门前的那条路,我跑记者的几年间,倒是常常经过,两边的白杨颇有年头了。

我曾在一个作家的聚会上,听老作家们说年轻时的故事。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故事,总是少不了酒,总是少不了果园和白杨林。那时的城还是名副其实的小城,他们骑着自行车,兜里装着两瓶伊犁大曲,穿城而过,也不过数十公里,几个朋友席地而坐,往往不是果园里,就是在白杨树下,谝传子、喝酒,没有酒杯——也很好办,把自行车铃铛卸下来,铃铛盖子就是酒杯,只要两个就行,轮流换着喝……阳光透过白杨叶子,撒在地上,碎银子一样的阳光还在老照片中。

不仅是外来的我,我发现生长在这里的作家也有疑惑:我不知道是白杨选择了伊犁,还是伊犁选择了白杨。这是一个生活在这里四十多年的作家的困惑,我至今还未寻到答案。

有一次沿着湟渠的渠首顺流而下地行走至渠尾,在一个龙口,偶遇了一棵两人合围都抱不下的白杨,这真是此行最大的收获了。回来念念难忘的也是那个长在渠边的白杨,会是当年修渠时随手插在湿湿的泥土里的吗?那样的话,也起码有五十年了。五十年,让一个当年昼夜奋力修渠的壮劳力,长成了耄耋之年的老汉,在回首往事时,白胡子跟着嘴唇颤动,白杨也长成了历史。

我在白杨城里长到了三十岁。在这里,我过完了三十岁生日。于是,我也长成了一个多年未回过乡的人。

“我长到了三十岁,一个多年未回过乡的人,应该回去看一看,那些不在的人,会在风里留下气味。”——三十岁生日那天经过白杨树下,我在手机上随手记下了这句话。我知道,我该回乡去看看了,村里那些不在的人,会在风里留下气味。

瞬间散去

今年夏天有些日子特别热,当时想冬天肯定冷极了。没想到,立冬后,唯一一场下了即化的雪后,倒是接连地下雨。四五天来,白天下得小小的,晚上却下得不小。一点冬天的样子也没有。

冬天才开始,谁知道往后会不会冷得很呢。

倒像是立春前后。

立春前后也没有这么连续的雨吧,在老家时倒是见过。近十多年来在新疆,还是头一回经历。

下雨,说明气温肯定不会太低,不然就成了下雪。

白天在单位,做完公事,就靠在暖气边上翻书,几本散文集翻来覆去。有时也看窗外,看雨滴落下,滴落在积雪,也是翻来覆去吗?

晚上在家,守着一盏台灯翻书。有时也站在窗前往外看,小区里的灯光昏暗,在初冬雨夜,显得幽远,也能看到雨滴,看不到滴落在积水里。

据说这样的雨下得久了,对农作物和牲畜都有影响。但也听说,明春的草场会长得很好。此刻,在冬窝子里的羊群马匹会感觉到一场接一场的雨吗?它们周边大概都是雪。

快要下班时,绵柔的雨开始下得绵密。走在被雨水冲刷过的街道,有未被冲走的枫叶,雨水的浸泡中显得湿意绵绵。

湿意绵绵的还有棉衣、羽绒服。走在路上,偶尔也有穿着羽绒服淋雨的——没带伞。

nlc202309081159

公交车人满为患。索性步行回家。一路上有匆忙一开而过的车,溅起的积水让行人躲得远远的。行人中行色匆匆的,多是未打伞的。不缓不急的行人还是占多数。路过一个中学,正是散学的时候,许多学生都没打伞,有些是故意为之,只为感受行走在雨中的潇洒,当然是自我感觉的潇洒。他们还年轻,我像这样年纪的时候,也经常如此为之,偶尔淋几场雨也不会头痛脑热。还有些家长拿着伞等在校门口。十几年前,这样的天气里我也被如此等过。

留得残荷听雨声。小区里肯定没有残荷,有的多是四季常青的草木,在冬天看起来也没多少生机。但,残荷在朋友圈里。微信真是好东西。即如此刻听着雨声刷朋友圈,就看到内地朋友在晒枯荷。从照片里都能感到荷的枯意和干味,配上此时伊犁的雨,此境想必是可以入画的。

下午下班时,走出办公楼大门,看不少同事拿着手机朝一个方向拍照。往常这个时候,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都缩手缩脚地驱步前行,巴不得早日到家,生活在暖气中。

顺着拍照的方向侧眼望去,只见一抹斜阳还没完全落下,残红映在雪地里,的确吸引人。我当然也不能免俗地拍了几张,发到微信朋友圈,引得众好友点赞和评论,有说是火烧云,有说像是火在雪中燃烧。

火在雪中燃烧,这么说的是一位内地的青年诗人,正在读现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看他这么评论,再看拍的照片,果然有点像。诗人的眼力,与众不同。

来团场,已经度过的第四个冬季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般景色。想来,居住多少年的“老军垦”,见到的也不会太多,不然也不至于大惊小怪齐拍照。

今年的雪,真是出奇的大。从开春到秋收,一直旱,旱得庄稼长不出来,旱得油菜花期比往常短了一大半,旱得麦子灌不了浆,新闻上说是六十年不遇的干旱来袭,靠天吃饭的昭苏高原垦区毫无对抗之力。麦子几斤绝收,油菜产量锐减,草场荒芜,牲畜过冬草料严重不足……农工们面容惨淡,愁眉苦脸。

入冬以后,接连下了几场大雪,总算稍微冲掉了一些愁绪。今年的雪,是明年的希望。也许是物极必反,旱到极致后开始慢慢复原。复原从下雪开始。今年的雪,下得比往年要早,要频繁,每场雪还都不小,甚至还有几场暴雪。

面对一场又一场雪,即使再懒的人,再讨厌扫雪的人,也早早起来拿着推雪板,各人自扫门前雪了。而我们上班的人,每天早上上班、下午上班,好像第一件事总是扫雪。不用通知,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推雪板到各自的责任区,低头铲雪,没有抱怨,反而有些欣慰。一边扫雪,一边还嘀咕着,下大些吧,下雪就是下希望。

即便一场雪扫下来,腰酸背痛手发软,到下一场雪抵达之前,扫得干干净净。甚至有一次,下雪比我们扫雪来得快。前一晚,雪静静地下了一夜,早上上班路上一脚踩下去,淹没了鞋帮子,估摸着将近三十厘米厚了。像往常一样,一上班就扫开了。雪还没停,继续下着,可是等我们终于把一片区域扫完,回过头看清扫过的地方,早又落下了厚厚的一层。雪,已经堆得大半人高了。天气预报说,明天还有雪。

雪化的时候,我正在走路。从单位到家,五公里,走路加上红绿灯等耽搁的时间,整个过程基本都在 55分钟,左右所误不超过 1分钟。

这是在雨雪天,走得慢一些。化雪时,也是。有些未化的雪,走上去偶尔还会打滑,不敢走得太快。走到快出汗时,我想起了酒。我遇到了一个醉酒的男人。

是的,就是常喝的酒。其实,我已经一年多滴酒未沾了,许多朋友渐渐在我远离酒的时候,他们远离了我。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曾经写过一篇《啊!伊犁大曲》,就是这样一篇写酒的散文,不仅征服了众多男读者,让许多男人找到了喝酒的借口;也让许多女人对醉酒的男人抱有了更多的谅解。

不喝酒的时候,有时在酒桌上,也想喝几杯,尤其在众人一再劝说下,但还是忍住了。我最近一次看阿拉提的文章,是下午开会时。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又有人转发了这篇文章。在微信时代,信息接收的便捷,让写作者增添了成就感,也让许多写作者更加落寞。在一篇短文还没读完时,已经有数篇、数十篇推送到朋友圈了。

走路时容易天马行空地乱想。刚过了北大营转盘,我就想到了久违的酒,只因是看到了一个醉酒的人躺在路边的树下,旁边绿化带里的雪正在以看不见的速度融化。醉酒的人,睡得很香,或者是醉得很死。我不能武断地称他为酒鬼,也许他仅仅只是累了,想歇歇。“英雄气短,那是酒没喝到位。男人的英雄情结,也因为酒,才有了一个宣泄的通道。是故,有人说,英雄本色,最在男人举杯畅饮的瞬间。不知那人,是不是卖酒的。”这是我写进拙文《男人的酒》中的句子,也曾引起过一点共鸣。

想到酒,酒也只是在脑子里一闪而过,雪夜温酒读书,毕竟只是在书里,我们往往是喝完一觉到天明。这个醉酒的人,手里还有一个本地人称为“中度特”酒的酒瓶,酒瓶里大概还有不到200克酒。是的,这里人,几乎不说一两酒二两酒,都是 50克、100克地衡量。

这是在白天,又是在这样的天气里,还不至于有生命危险。可是如果是夜晚,如果是在昭苏垦区,这样睡一夜,可能永远也醒不过来了。我在昭苏曾经住过的四个冬天里,每年冬天都有不止一个醉酒的人在冬夜这么离开人世。

在高原的夜晚,让一个醉酒的人独自回家是危险的。

还好,此刻,这个醉酒的人生活在一个把果树种到大街小巷的小城,这也是一个醉酒的人随意躺在路边睡觉的小城,醉酒的人会东倒西歪地走一段,然后倒在苹果树下睡一觉。

物尽其用。文字之道,亦是如此。字尽其用,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之情,多少写作者孜孜以求。

小说也好,散文、诗歌、散文诗也罢,即便是“一家之言”的评论,打动人者,唯真情不可缺。

批评家们常说,作家的经验模式不等于单纯的实际经验,乃是其意识在作品中得到再现的媒介。这种经验必然会深藏在反复出现的主题和意象之中。于是,童年出现了,故乡走近了,记忆越来越清晰,许多过往被忽略的人事开始浮现 ……

然后,开始写作。

“礼让永远是中国书画不露声色的激情”,车前子说的是书画。其实,写作的过程,亦是一种礼让的艺术。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排列组合,就是一种礼让。

礼让的最终目的,是让文章读起来舒服。舒服也是一种“情”。

雾凇整日未散去。

他们和我一起出现在上下班路上,小区里。早晨太阳还未醒来,而我走出单元门第一眼就和雾凇相遇。前两年刚植下的树,如今被雾凇包裹,白得和天空一样朦胧。

树之白,走近了看,是透彻的晶莹。而天空之白,不忍细看,也不能细看。当霾无所不在,终于也翻山越岭地抵达了边城,遮蔽太阳之光,让雾凇整日不曾散去。

属于冬天的温度如影随形。并不因为步行了十里路而变得温暖。我们知道的是,在有雾凇的清晨,雾凇总是先于我们,先于阳光到达冬天。何况像现在这样,阳光被遮蔽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渐渐忘记了天之本色。

在这样的时候,我更加怀念曾经在昭苏见过的雾凇。在冬天的昭苏行走,司空见惯的蓝天;云白得有点假,却是实实在在地在空中行走,在太阳以前,我们总能和雾凇相遇,白得分明,作为底色的天之蓝,也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牧民般朴实。朴素之美无处不在,在我的生活中,在我看过的汪曾祺、孙犁、胡竹峰的文字里,在我把玩过的金冬心、郑板桥的画里。

朴素在哪里都是美的。

雾凇在昭苏是美的。

过去的几年,他们的文、画和雾凇一起,构成了我在昭苏冬日的朴素生活。

冬天的早晨刮着风,但大地上的冻,一点融化的迹象也没有。风也不曾吹散雾凇。当地人都熟悉雾凇的气味,隔着夜都能清晰地分辨。

无人的荒野中,雾凇也是有的。它们会怎样呈现呢,牛羊也不知道。牛羊和马群一起,要么被赶进了冬牧场,要么被圈养在养殖园区。昭苏的冬季,视野所及的地方,草都被雪原替代,视野未及的地方,也大多如此。觅食的牲畜也终将毫无所获,还不如闲养一季。

生活在昭苏高原上的人,开春以前也是闲散的。他们有闲心长时间打量一树雾凇。然而,他们不会的,往往是擦肩而过,也未抬一眼过去。

责任编辑 包倬

篇4:散文初日的风

初日的风,吹不走阳光的依赖 就像时光在飞,多余的爱 也只能像是浪费。

缘起,我在茫茫人海中,看见你。故事的开始 总是那么轻易的 那么轻易把我们的渴望 摆在阳光里面。 可纵使是正午的骄阳 纵使是那么灿烂的阳光 纵使阳光如风 也总有它吹拂不到的影子 也总有独自在哭泣的爱,就像被风吹到天涯的沙子 就像是被风吹到海角的云朵。

如果可以,云更愿意飘在家乡的天空 天空下 有他所守护的一切 也有他所放弃的一切 ,可是有风

如果可以,杨柳更喜欢静静地在水边 轻轻地看水中的晓月 看水底的星空 星空无限 有你在默默地祈祷,可是有风

如果可以,我更适合一个人消耗或者珍惜 我能有的所有阳光和月色 一个人守望蓝天白云 一个人像一株杨柳 ,可是有你

如果可以 我希望 一切可以在开始或者开始之前 长久的停留 长久的永恒 让我可以有足够的幻想和盼望来珍惜

可是在人生的中途,我刚刚醒悟 因为我在这里迷了路 因为我在这里能与你相遇

风从来没有停止 就像岁月一直在流淌 戏正上演,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可是已经有你的无谓,已经有我的忧愁在静静的燃烧, 还有不断漂泊的风 必将息灭一切

阳光其实并不公共平,因为有不断漂泊的云 和多余的爱

篇5:优秀散文:故乡的风

故乡的风,拂过我的秀发,飘逸着醉人的芳香,我从弄堂口走过,油纸伞下,清涩的初恋,被风吹得支离破碎。

哦,故乡的风哟,拂过我的心,山间地头的蒲公英飞扬着我童年的几多梦想,回眸间,阳光折射得灰飞烟灭。

风起时,我酣然入睡,长板凳石板条,承载着几多童趣,几多思念,被风吹皱,四季的旋律演绎着缤纷的情愫。

故乡的风哟,你是春的缔造者,你是季节的弄潮儿,你是人间的造物主。你总是蕴着温馨和湿润,在无叶的枝条添点点新绿,在枯竭的草丛撩燃星星绿源,在无花的枝头缀朵朵花嫣。故乡的风哟,常把嫩绿的春吹得醉人,把青碧的夏吹得腼腆,把金黄的秋吹得潇洒,把灰褐的冬吹得深沉。

故乡的风哟,常常把白云吹得悠闲,把细雨吹得多情,把松涛吹得欢乐,把竹林吹得浪荡,把桔柚吹得天真羞涩,把田野吹得神采奕奕。故乡的风哟,吹弯了举在秋天头顶的.利镰,吹佝了父亲的腰,吹白了父亲的头发,把父亲吹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故乡的风哟,常常把涧流溪水拔得亮响,把燕子描成谱点巧妙地落在几痕电线上,燕语清脆;把老牛吹得“哞哞”,声声沉重而悠长,激越而悲壮。一个旖旎的故乡扎下了深深的第一犁,故乡的风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故乡的风哟,吹得“布谷”声声,吹醉夏夜蛙声一片,黄昏雀啾一掠,晌午蝉鸣一树;吹欢一巷犬吠,一笼鸡鸣……

故乡的风哟,常常把山伢子的纸鸢吹得比天还高远,把老爷爷的胡子吹成一种得意,把老奶奶的眼神吹成一种惬意。故乡的风哟,吹弯了太阳和月亮,常常把山妹子的裙角和歌声揉成山哥哥的一种思念,一种梦幻。

故乡的风哟,吹燃了满山的红杜娟,吹纯了漫岭的油茶花,吹得山花浪漫层林尽染。故乡的风哟,吹翻了潘多拉的魔盒,疯了人间;掀翻了荞老爷子的酒坛,醉了人间。

故乡的风,是一种难舍的情怀,是一种古老的意念,人世百态风物宜长。故乡的风哟,常常把多情的小伙子吹成一树红枫,把待嫁的姑娘吹成一种相思,人比黄花廋。待到风起时,大红的花轿浪在山间小路,爆竹把新娘子的心炸得开成了花,昨日梨花带雨,今朝人面桃花,吹拉手把整个山村吹得红红火火。

篇6:四月的风散文

清晨,我早早地起床刷牙,因为今天要去银行办点事,好在银行今天不放假,虽然开门晚一点,但还是要去的,终究还是去得早了,于是乎整整等了一个多小时。

我以为中国人现在是越来越崇洋媚外了。什么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等各种乱七八糟的节日早已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但今天的所见所闻,却让我感到很是意外。

天公作美,知道近几日是清明上坟之日,因而将春天的生机和万物的绿意一夜间刮没了。公路上没有了平常行云流水般的车流,马路上没有了平常蚁群般的人流,街道两旁的店铺也比平常平静了许多,店铺大多数是关着门的,只有一两家是开门营业的,但好像没有人光顾,更像是遭遇了经济大萧条后的衰落,街道两旁的树木,因为昨晚的一夜风,刮得枝叶落了一地,环卫工人也不去管它,任由它凄落和悲凉地飘洒着。相对于平常,马路上多了几名交警,而且各个十字路口都有,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好让同胞们过一回属于自己人的节日。

感谢昨晚的风,感谢四月的风,感谢天公,感谢飘落的枝叶,是你们让中国人感到这是一个凄凉的节日,是一个悲念亲人的节日,是礼仪之邦的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是以孝义治国的华夏大国的节日,它远比所谓的圣诞节和情人节都要重要和有意义,没有了礼义廉耻的幸福快乐,还叫幸福快乐吗?

篇7:故乡的风散文

从故乡走出去的是肉体,留下的是灵魂。——题记

作者:冬天小雨

故乡的风,如同母亲温暖、温柔的手,一下一下轻轻地、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颊,拂去了我们心中的不快、孤苦、无奈,抚慰了我们幼小的心灵,抚慰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抚慰着我们在小村里逍遥自在地长大。

故乡的风是温柔的。阳春三月里,吹面不寒,催促百花吐艳,催促万物蓬勃,迎来了春天,更吹进了人们的心里。“杨花落尽秭归啼”。春天里的杨絮、柳絮被风吹得如蝶、如雪,伴随着布谷鸟的声声啼叫,满天灵性地飞舞着,飘飘洒洒,就是不肯落在大地上。榆钱挂满在枝头上,招摇地俏丽着,诱惑着不懂风情的春天,摇动着一串串的幸福,引得孩子大人们投去渴望的目光。草芽率先顶破了冻土,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就漫绿了我们的眼睛,向人们郑重地昭示着生命的顽强与伟大。“玫瑰一笑暗香来”、“丁香吐蕊十里香”。那一簇簇的玫瑰花、丁香花也不甘落后,次第打开花苞,鲜艳艳地开放了。花开了,在小暖风的微微吹拂下,花香就长了翅膀、长了灵动的眼睛,窈窕地飞腾了,漫步在农户房屋的里外,院子的里外,还有村庄的里外。来到村庄,我们就走进了翠绿的.世界,就走进了馨香的世界,完全浸泡在故乡的馨香里。此刻,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我那乡村啊,真的是香村、香村啊!”

故乡的风是亲和的。透过那风的吹拂,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小村里,老少爷们你帮我扶,大事小情有人张罗,红白喜事办得周全,盖房上梁人声鼎沸,大伯、大娘、老婶子、小哥、老妹子、大侄子叫得特殊亲切,真是家家互相帮助,户户亲如一家,人人热情相待,一家有难大家帮,一家有喜大家欢,大团结的乡情氛围相当浓厚,弥漫着整个乡村。所有这些,都是和谐和睦的民风,都是朴善敦厚的民风。

故乡的风有时也是疯狂的。那时,我们多想停止狂风的脚步,却被狂风嬉笑着无情地拽走了,拽得东倒西晃,就是不肯停下脚步。呼呼作响的大北风、大南风,扯天连地凶猛地刮着,刮黄澄了天,刮混沌了地,也刮出了故乡的大气、粗犷、豪放的性格,有时还让我们听到了小村贫困、落后等等沉重的喘息,以及艰辛、苦熬、无奈的低吟。尽管如此,可那风啊,就是没有刮歪故乡人们的身子、没有刮垮人们的美好向往……这些,都是时代的烙印,躲不过,绕不开,我们就得无谓地、勇敢地面对。

篇8:北京的风散文欣赏

北京的风是这次出差到北京最为深刻的印象了,并不是说生在西北的我未见过风,只所以写它只因为那几日吹得我未敢出门罢了。

到了北京才发现衣服带的少了,穿着有些单薄了。那风吹的身上凉透了,吹得脸上像刀割一样生疼。仅仅在外面站一会儿后脑勺便开始痛了,于是四处走动想买一顶帽子戴上也许会好些。王主任说那是感冒了,于是第二日便不想出门了。办事处的小杨说这样的春风要刮到四月,这时北京的天算是最为晴朗的。二日天气稍好些华玉来了,约着到双子大厦西的那家小馆吃饭。他说来了见上一面吧!怪想的。喝了些酒回来时那风便柔了些,华玉说前些日子这里的霾挺重的,这几日让这风吹散了,今天便是难得的好天气了。

第三日便回了,一路向西也是春风漫天的。记忆深刻是那哈密的风。和北京的风相比它更强劲些,吹的发梢后仰,举步维艰但不刺骨,有一种暖暖感觉,我想这便是家乡的`风了。这风把服务区吹得一尘不染,就连那摆摊人在屋里的玻璃门前望那门外的风。我则站在外面让那暖风尽情的去吹,北京的风哈密的风区别则于此了。

一路返回则是大风不断,特别是过风口时那车便随着窗外的风哨来回摆动着,所幸几百公里风区并未有服务区。

篇9:自由的风情感散文

我是下午的班,这不,早上可以有空送儿子去幼儿园了。吃过早饭,匆匆地收拾了一下,便骑上电车带上儿子轻快地出发了。

“妈妈,风在哪里?”不经意间,儿子冒出了这样一句话。我怔了一下,说:“看到路边会动的树叶了么?风便在那里!”“妈妈,风为什么藏在树叶里呀?”儿子打破沙锅地问。“树叶是风的家。”我随机应变道。

“树叶是风的家!”一丝淡淡的伤感掠过心头。风的家到底在哪里?大海波澜时,是她在滚过;树叶摆动时,是她在摇过;山川和大地抹绿时,是她悄悄地拂过;杏黄麦熟时,是她在暖过。硕果累累时,是她笑的时候;银装素裹时,必是惹恼了她……到底,哪里是她的家?风,没有告诉人们,也没有让我知道,我只是看着她不愠不怒潇洒地唱着歌。

风,在我的身边轻轻地擦过,她梳起了我的长发;风,温柔地抚摸着儿子细嫩的脸蛋,儿子扬起了眉毛:“妈妈,好凉爽的风!”是啊,快看,她拽起了我的衣衫,伴着徐徐的太阳,捧来了阵阵的.花香,和我一起走在明媚的路上。这一路,我只感到了她暖和的心和她不语的情。

风,谱写着人间的伤与痛、苦与甜、喜与悲、失与得。风是有情的,听“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风也在留恋,也在哀叹,她怕承担不起梨花凋零的悲伤。风是有活力的,看“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若没有东风,何来花柳争新?“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又道出了风是新生命的促成师。“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柳条儿发青。“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东风又捎去了女子对丈夫无限的思念。“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凄凉的一幕又是纳兰性德孤独情怀的感慨。“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是秋风吹起了张籍这个游子思念家乡的情。“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为杜甫寻觅艳红的春天,风伸出了可以依靠的双手。风是有故事的,听“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又把“风”蕴意深刻地比喻危机四伏的政治突变……

风是自由的,风是多情的,风是深沉的,风又是善变的。她的喜怒哀乐从不遮掩,敢爱敢恨,春天尽显她的温柔,夏日诉说她的沉闷,秋末又表现她的凄凉,深冬便是她在呐喊……风的故事永不会结束,风的故事还在延长……

篇10:放牧白云的风散文

刘小东坐在太阳底下编帽子。

刘小东一下一下地把从树上折下的嫩绿的树枝编来编去,在他的手里一个鸟窝一样的帽子慢慢地就编成了。

头上的太阳疯了一样照着,它射下来的光就像是一牧牧发烫的箭,射向四面八方,刘小东就有全身发烫的感觉。刘小东喜欢听武打故事,所以他心里的比喻也是带有武打色彩的。这样的太阳照了刘小东许多许多天了,如果用箭算,刘小东的身上恐怕插满了太阳射下来的神箭。想到这个“神”字,刘小东撇了撇嘴,刘小东想说哪里是神箭,简直就是毒箭。

刘小东曾经用自己做成的柳条弓瞄准了太阳,刘小东的想法是,太阳把他射成剌猬了,他射太阳一箭还不行吗?想到太阳用的是毒箭,刘小东还把自己的箭在一堆还冒着热气的羊粪上插了插。周围到处都是羊粪,刘小东随便就能看到。关键的问题是,太阳的箭是从上往下射的,毫不费力的样子。可刘小东的箭是由下往上射,尽管刘小东用了吃奶的劲儿射出去,那箭仍然在半空中稍稍停一下,就折回头来往下掉,要不是刘小东躲得快,有几次差一点就掉到自己身上。刘小东就觉得他和太阳不是以平等的规则进行游戏。

刘小东把编好的帽子戴在头上,他觉得头上凉快了一些,就静静地看远处。远处是正在吃草的羊们。羊们一天都在低着头吃草,吃不饱的样子,没有一只会抬起头来看刘小东一眼,刘小东真希望有一只会认真地抬起头来看上他一眼,可羊们根本就像没有刘小东这个人存在一样。只有在它们有了走到地边准备偷吃地里的庄稼的时候才会抬起头来,支愣起耳朵观察刘小东的动静。羊们吃着草,刘小东摇了摇头上的绿帽子,羊们还是没有一只看他,他就心里寡寡的。刘小东想我要是一棵草就不一样了。刘小东这一刻就真的想变成一棵草。

在羊群的另一面,老羊倌还在地上躺着,老羊倌好象总是睡不够,只要到了一个地方,羊们吃稳了,他就会把衣服往地上一铺,朝刘小冬喊一声:把羊看好了。就呼啦呼啦地睡过去。刘小东睡不着,自然他也没法睡,老羊倌睡着了,他还得盯着羊群,要不羊群跑进了田地里,老羊倌会朝着他发脾气。

刘小东最关心的是天上的那个烫人的太阳走到什么位置了,又走到什么位置了,刘小东希望的是那个讨厌的太阳在突然间咕咚一声掉到山的后面去。但越是刘小东着急,那太阳越是专门的样子,慢慢腾腾地在当空半天不动一下,气得刘小东总想朝天空吐唾沫。刘小东曾经有过好几个设想,但最终一个也没有变成现实。比方刘小东想象太阳是用浆糊贴在天上的,时间长了浆糊干了,粘不牢,太阳就会掉下去;比方刘小东想有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当然这个人比古代的一个什么人还有力气,他可以把一块石子投到太阳上去,太阳一疼就从空中掉下来。这些都是刘小东无聊地对着太阳瞎想的,他知道他想的那些一件也变不成现实,只是在想的时候,不知不觉太阳就挪到了山根根上。刘小东看太阳的`时候,太阳还死皮赖脸地朝刘小东作鬼脸。刘小东的心底就恨恨的。

刘小东是一年前开始跟着老羊倌给村里放羊的。

那一天,刘小东的奶奶对刘小东和他的弟弟说,娃们,奶奶供不起你们两个了。奶奶这把年纪了,连奶奶自己的生活都难过下去,要供你们两个,难啊。

奶奶说完话就摸眼泪。刘小东最见不得奶奶的眼泪,奶奶的眼泪一流出来刘小东的心就毛毛的。

刘小东说:奶奶,要不我吃羊户吧。

奶奶摇了摇头,很为难的样子。奶奶不忍心让小东这么小就去放羊,奶奶说:娃,你还小哇。哪有你这么大的孩子就去放羊的?

刘小东说:奶奶,我其实已经大了,你看我不是快顶住门头了吗?我吃羊户能给家里省下吃的,还能给奶奶和弟弟往回挣钱呢!

奶奶看着刘小东,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但奶奶又有什么办法呢,奶奶真的没有办法了。奶奶就摸着刘小东的头说:孩子,苦了你了。奶奶下一辈子还你吧,孩子。弟弟见奶奶的泪又流出来了,就坐在奶奶的身边一下一下地给奶奶擦眼泪。奶奶抱着弟弟的头,泪流得更厉害了。

吃羊户也叫吃百家饭,在村子里吃羊户的一般是没办法的人或者是老光棍。就是指给村子里放羊,每天在养羊的人家吃饭。村子里放羊的人一般都是单身一人的老汉,自己没有个家,就给村子里放羊,每天挨家挨户把羊赶出去放,省得自己回家还得冷冷清清地做饭吃。一天在日头底下熬日子,就图个吃饭省事。

村里人家一般是不让自己的孩子放羊的,一个孩子放了羊基本上就走上了打光棍的路子,一辈子让人瞧不起了。

奶奶说:孩子,奶奶让你吃羊户是奶奶对不起你啊。

刘小东说:是我自己要吃的,又不是你要我去的。

说完了刘小东就出去了。他到村子西边的沟里找了一根又长又光的树枝,削光了皮做了一根鞭杆,又用自行车的内胎做了鞭梢。平时和小朋友在一起常玩鞭子,想不到自己真的要用鞭子了,不过这一次不是玩,而是真正用鞭子当工具了。

站在村西那个高高的坡上,刘小东把新做成的鞭子抡圆了朝着空中一甩,那尖利的声音远远地射出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响,那一刻刘小东对自己说:我已经成大人了。

刘小东真的成大人了。

早晨起来,天还好好的。只是零零星星的有一些白色的云,羊群一样,到了下午,天竟变了。

一团一团黑云从西山头上升起,看上去不动,却随时都在快速地活动着,不一会儿就聚在一起了。就像是纠集起来的大部队。一开始太阳还能从缝隙里探出头来,渐渐地天空就黑漆漆的了,仿佛是谁用什么东西蒙住了一样。偶尔还会从一个什么地方传来很沉闷的声音,燕子也飞得很低很低,一切都在说明,一场大雨要来了。羊群最怕这样的天气,一不小心,一场大雨会让许多羊死去。老羊倌赶紧招呼刘小东赶着羊往避雨的地方走。

还没走几步,一道闪电把天空辟开一道缝子,随即一声炸雷在头顶上响起。刘小东吓了一跳,手中正挥着赶羊的鞭子差一点掉到地上,羊群经这么一吓,像没头的苍蝇四下乱窜。老羊倌从东边赶,羊群都朝西跑,老羊倌从西边赶,羊群又一齐朝东边跑去。随着炸雷慢慢地从头顶上滚过去,雨也就下来了。见刘小东还愣站在那儿,老羊倌喊了一声,刘小东这才醒过神来。雨越下越大,辟辟啪啪的雨点生硬地从天上砸下来,打在人的头上生疼生疼。羊有个特点,雷声响过后到处乱跑,大雨下开后,挤在一起动也不动了,用鞭子抽也不走。越让走越挤在一起挤得紧,好象把头藏在一起就不会淋湿了似的。

雨越下越大,越下越猛,因为早晨天气好,刘小东和老羊倌都没有拿雨衣。他们只有在雨地里让雨猛浇,不一会儿就湿得成雨人了。赶羊羊又不走,人又不能离开,只好在那儿让雨干淋着。

老羊倌让刘小东到树下去避雨,可雨太大了根本避不住。雨下了好长时间,刘小东在树下冷得直打哆嗦,那一刻他又想念起太阳来了,他站在那儿想:要是这时候雨停了出太阳了该有多好。

那天夜里,刘小东开始发烧,说胡话。

刘小东一会儿叫奶奶,一会儿又叫妈妈,一会儿喊冷,一会儿又喊热。奶奶一直坐在他的头边抹泪。

刘小东梦见他躺在妈妈的怀里,妈妈的怀那么那么热,火一样,刘小东从来没有感觉妈妈的怀那么热过,他正想问妈妈,却醒了,抬头看,奶奶正坐在他的头边抹眼泪。他觉得自己身上热热的,全身都是汗水。

妈妈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来看小东和兄弟。爸爸一直在村里游手好闲,经常跟人一起混酒喝,喝多了就和别人打架,要不就回家打妈妈。终于有一次把村里的一个人打成重伤,让法院判了十年。妈妈提出和爸爸离婚带着刘小东和弟弟走,可爸爸却放出话来,说妈妈走可以,就是不能把小东和弟弟带走,否则,他出来以后要找妈妈算帐。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和爸爸离婚后自己又结婚了,而且她嫁得很远很远。妈妈到家的时候,小东不在。妈妈不知道小东在村里当了放羊的,她以为小东在学校上学呢。但到了学校,她没有找到小东的影子。问一个小学生,那个小学生说,小东做羊倌了。妈妈以为那个小学生和她开玩笑。但那个小学生很认真地说:已经一年了。妈妈这才信了,她为儿子这么小就当了羊倌感到很难受。但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弟弟村前村后找羊群,终于在一个沟里找到了羊群。

弟弟走过来的时候,小东正在朝着远处发呆。

弟弟说:哥,妈妈回来了。

小东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还在看着远处。

哥,妈妈回来看咱们了。弟弟摇着小东的身子说。

小东看了一眼弟弟,还坐在那儿。

哥,妈妈想见你呢。咱们回去吧。

小东从地上站起来,又坐了下去。

我不想见她。小东说:我为什么要见她?

为啥?你不是挺想妈妈吗?

不想。我从来就没想过。

胡说吧你,奶奶说你在梦里还常喊妈妈呢!

不想。我说不想就不想。小东说完就不再理弟弟了。弟弟见小东不理他,就只好自己回去了。弟弟走了以后,刘小东跟在弟弟的后面往回走。

妈妈没有见到小东,心里很难过,她不知道啥时候还能见到小东。

妈妈在家里呆了不长时间就走了,她是流着泪走的。这一切刘小东都看见了,刘小东跟着弟弟一起回来,就站在院子外边的草堆后面看着妈妈。小东一直跟在妈妈的后面。小东跟在妈妈的后面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小东怕自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在梦里他多次见到妈妈,有好多个夜晚他躺在床上想着妈妈,一直睁着眼睛想到天明。有时候想着想着,小东就会恨起妈妈来,他恨妈妈忍心离开他和弟弟。奶奶常说,妈妈也挺苦,全是自己养了个不成器的儿子,连累了一大堆人。刘小东尽管只有十二岁,但他已经明白好多事情了,他想他不恨妈妈。有一次他对自己说:我不恨妈妈,我不恨。说着还攥了攥自己的手,可在想妈妈想得受不了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生妈妈的气。

跟着妈妈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小东站住了。看着妈妈快消失的背影,小东忽然朝着远方喊了一声:妈妈。

泪水顺着他的脸流下来,模糊了他的眼睛。

刘小东不想妈妈了。在他的心里,似乎已经把妈妈忘了。

每天早晨,他和老羊倌早早地把羊赶出去,晚上踩着夕阳和羊们一起走回村里去。羊们认真地吃着草,刘小东坐在村前村后的一个又一个山梁上,有时候有风,有时候没风。有风的时候,一片片白云簇拥在天上,好象是风放牧的羊群。

小东就想,风是不是和我一样,白云是不是和羊群一样。风放牧着白云,白云不知道和风说话不说。

上一篇:守岁有两重的意义是什么下一篇:【班级管理-班级常规】外显有规 内涵有德——班级建设的层次与境界--前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