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的辞职演讲

2024-04-14

尼克松的辞职演讲(精选6篇)

篇1:尼克松的辞职演讲

Resignation Speech

辞职演讲(尼克松)

This is the 37th time I have spoken to you from this office where so many decisions have been made that shape the history of this nation.Each time I have done so to discuss with you some matters that I believe affected the national interest.And all the decisions I have made in my public life I have always tried to do what was best for the nation.Throughout the long and difficult period of Watergate, I have felt it was my duty to persevere, to make every possible effort to complete the term of office to which you elected me.In the past few days, however, it has become evident to me that I no longer have a strong enough political base in the Congress to justify continuing that effort.As long as there was such a base, I felt strongly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see the constitutional process through to its conclusion, that to do otherwise would be unfaithful to the spirit of that deliberately difficult process, and a dangerously destabilizing precedent for the future.But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at base, I now believe that the constitutional purpose has been served.And there is no longer a need for the process to be prolonged.I would have preferred to carry through to the finish whatever the personal agony it would have involved, and my family unanimously urged me to do so.But the interests of the nation must always come before any personal considerations.From the discussions I have had with Congressional and other leaders I have concluded that because of the Watergate matter I might not have the support of the Congress that I would consider necessary to back the very difficult decisions and carry out the duties of this office in the way the interests of the nation will require.I have never been a quitter.To leave office before my term is completed is opposed to every instinct in my body.But as President I must put the interests of America first.America needs a full-time President and a full-time Congress, particularly at this time with problems we face at home and abroad.To continue to fight through the months ahead for my personal vindication would almost totally absorb the time and attention of both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in a period when our entire focus should be on the great issues of peace abroad and prosperity without inflation at home.Therefore, I shall resign the Presidency effective at noon tomorrow.Vice President Ford will be sworn in as President at that hour in this office.注释:

注释:

Watergate水门事件agonyn.苦恼,极大的痛苦

Unanimously全体一致地,无异议地

Quittern.轻易停止的人, 懦夫

Vindicationn.辩护, 辩明, 拥护

中文对照

(晚上好!)这是我第37次在这里对你们讲话。我曾在这里作过一些对我们这个国家有影响的决定。每次我都与你们讨论一些有关影响国民利益之事。我所做出的这些决定,都

力图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水门事件,我感觉到,我不得不辞职,尽力尽快结束我的总统工作。在过去几年里,很明显,我在国会已不再拥有强大的政治基础。只要这种基础还存在,我便会坚决澄清这件事。但现在再做努力已非必要,这样只会使程序更加艰难,也是对继任者的刁难。

由于已经失去政治基础,我没必要拖延这件事。

不管我个人的痛苦有多大,我也宁愿结束它,我家人也这样黯然催促我。但是,国家利益总是要高于个人利益,通过我与国会及其他领导的商议,由于水门事件后,我已经失去了国会的支持,我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市民也有这个要求,国家利益也要求我这么做。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

在我到任之前便离任,我感到浑身的不自在。但作为总统应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美国需要一位全心全意的总统和全心全意国会,特别是现在我们处于国内外的各种困难时期。

继续几个月前的个人辩护将占去总统和国会几乎所有的时间,而这时我们应该做的却是致力于世界和平及无通货膨胀的国家繁荣。

因此,我决定明天中午正式辞去总统职务,副总统福特将同时在这里宣誓就职。

篇2:尼克松的辞职演讲

晚上好:

这是第37次时,我曾向你从这个办公室,在如此众多的决定已形成的历史,这个国家。每次我这样做的与你讨论一些问题,我认为受影响国家的利益。在所有的决定我已在我的公共生活中我一直努力做最好的国家。

经过长期和困难的时期,水,我认为这是我的责任坚持不懈-尽力完成任期您当选箱。在过去的几天里,但是,很明显对我来说,我不再有足够强大的政治基础在国会有理由继续这一努力。只要有这样一个基础,我感到强烈,有必要看到宪政进程的结束;,不这样做将是不忠诚的精神故意艰难的过程,以及不稳定的危险先例。但失踪的基础,现在我认为,宪法的目的已送达。有不再需要的过程是长期的。

我宁愿为了贯彻到最后无论个人痛苦它将参与,和我的家人一致要求我这样做。但是,国家利益必须始终来到任何个人因素。

从讨论中我曾与美国国会领导人和其他领导人,我得出结论认为,由于水的问题我可能没有足够的支持,国会,我将考虑必要的支持非常困难的决定和执行的职责,该办公室在这样的利益,国家将要求。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懒人。

卸任之前完成我的任期是可恶的每本能在我的身体。但是,作为主席,我必须把美国的利益第一。

美国需要一个全职的主席和一名专职国会,特别是在这个时候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内和国外。

要继续打击通过未来几个月的我个人的辩护将几乎完全吸收的时间和精力都总统和国会在一个时期我们的整个重点应放在重大问题的和平和繁荣国外没有通货膨胀在家里。因此,我将辞去院长有效明天中午。

副总统福特将宣誓就任总统在这样的时刻在此办公。

我记得高希望美国同我们开始第二个任期,我感到非常悲伤,我将不会在这个办公室的工作以自己的名义,以实现这些希望在未来两年半的时间。但在移交方向政府副总统福特我知道,因为我告诉我的国家提名他为10个月该办公室前,的领导人将在美国良好的手中。

通过这个办公室的副总裁,我也这样做了深刻的意义上的重的责任,将落在他的肩膀明天,因此,理解,耐心,合作,他将需要从所有美国人。正如他所承担的责任,他将得到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所有的人。当我们展望未来,第一重要的是开始愈合的创伤,这个国家。把痛苦和部门最近的过去抛在身后,重新发现这些共同理想的核心力量和团结的伟大和作为一个自由人。

通过采取这一行动,我希望我会加速这一进程的开始愈合这是迫切需要在美国。我很遗憾深深任何伤害可能已经做的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导致了这一决定。

我想说的只是,如果我的一些判断是错误的-有些是错误的-他们是在我认为在当时是最好的国家利益。

这些谁站在我在过去困难的几个月内,我的家人,朋友,在许多其他国家在支持谁加入我的事业,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正确的,我将永远感谢您的支持。和那些还没有觉得谁能够给我你的支持,让我说我离开,没有怨恨谁对那些反对我,因为我们所有的人在最后的分析已涉及国家利益,但是我们的判断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让我们现在都共同确认,共同的承诺和帮助我们的新总统成功,造福于所有的美国人。

我将离开这个办公室与遗憾,我的任期内没有完成,但感谢有幸担任你们的总统在过去的5年半。

这些年来一直是重要的时间在历史上我们国家和世界。他们已经实现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自豪的成就,代表着共同的努力,政府,国会和人民。但是,面对未来的挑战也同样巨大。和他们也将需要的支持和所作的努力,美国国会和人民的合作与新政府。

我们已经结束美国的时间最长的战争。但在工作确保持久和平的世界,未来的目标是更深远和更加困难。我们必须完成的和平架构,因此,这将是说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这一代的美国人-人民所遭受的所有国家,不仅是我们结束一场战争,但是,我们阻止未来战争。

我们已上锁的门,为四分之一个世纪为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我们现在必须确保一个世界四分之一的人谁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将保持,而不是我们的敌人,但我们的朋友。

在中东,100万人在阿拉伯国家,其中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敌人近20年,现在期待我们作为他们的朋友。我们必须继续加强这一友谊,使和平能够收于去年在中东地区,使文明的摇篮不会成为严重。

连同苏联我们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已经开始的过程中限制核武器。但是,我们必须设定为我们的目标,而不仅仅是限制,但减少并最终销毁这些可怕的武器,使他们不能摧毁文明。和使核战争的威胁将不再悬在世界和Th

é人。我们已经翻开了新的与苏联。我们必须继续发展和扩大,新的关系,因此,这两个最强大的世界各国将共同生活在合作而不是对抗。

世界各地-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东-还有谁以百万计的人生活在可怕的贫困,甚至饿死。我们必须保持我们的目标转向远离战争生产和扩大生产的和平,使世界各地人民在地球上终于可以期待,在其子女的时间,如果不是在我们自己的时间,以具有必需品的体面的生活。在这里,在美国,我们很幸运,我们大多数人的祝福不仅自由,而且生活的手段全面和好,和世界的标准,甚至丰富的生活。

我们必须对,但是,对一个目标不仅是更多和更好的工作,但充分的机会,每一个美国人,和我们的努力很难达到现在-繁荣没有通货膨胀。

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公共生活中,我有共同的动荡的历史中这个晚上。我争取什么,我相信以下我已尽力,尽我的能力,履行这些义务和履行这些责任是委托给我。有时候,我取得了成功。有时候我都失败了。

但总是我的心从西奥多罗斯福曾说过的男子在舞台上,他们面临受到灰尘和汗水和鲜血,谁努力勇敢,谁是短期errs和一次又一次,因为没有工作,没有错误和缺点,但谁确实努力做

契据,谁知道伟大的热情,伟大的奉献,谁花自己的有价值的事业,谁知道在最佳,最终的胜利和高成就的最严重,如果他失败了,至少不能同时大胆很大。

我向你保证今晚,只要我有一口气生活中我的身体,我将继续本着这一精神。我将继续工作的伟大事业,我一直致力于我国各地来的众议员,参议员,副总统和总统,和平的事业-不只是美国,但所有国家之间-繁荣,正义和机会,我们所有的人。

还有一个原因首先是我一直在专门和我将永远是专门用于为只要我还活着。

当我第一次宣誓就职总统5年半前,我提出这一神圣的承诺:以奉献我的办公室,我的精力,所有的智慧我可以传唤的事业,国家之间的和平。我做我的最好的,因为所有的日子里是真实的这一承诺。由于这些努力,我深信,世界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今日,不仅是为了美国人民,而且对所有国家人民的,而且我们所有的孩子有更好的机会比以前生活在和平,而不是在战争中死去。

这,超过任何东西,就是我希望实现当我试图院长。

这,超过任何东西,就是我希望将我的遗产给你,对我们的国家,正如我离开总统府。已担任这一职务是觉得很个人的感觉与亲属的每一个美国人。

篇3:尼克松的辞职演讲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团一行搭乘空军一号于2月21日 (星期一) 上午11时32分到达北京首都机场。而访问团参观针麻手术, 时间在1972年2月24日上午8点半, 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基辛格国务卿忙着访问交流, 在2月27日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签署了《上海公报》。由美国防部长黑格将军率领随团官员和美国新闻媒体共30余人 (其中有尼克松总统私人医师, 原美国海军医院教授) , 到达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参观一位右肺上叶支气管扩张病患, 在采用针刺麻醉下, 接受右肺上叶切除手术。手术前美国代表团和新闻界人员先同病患见面, 检查病人是否在术前接受任何麻醉药物, 当确定病人未接受麻醉药物后, 即随同病人进入手术室。这群美国访问团成员很认真观察全部手术过程, 从接受穴位针刺, 捻针诱道, 到开胸手术, 看到病人始终清醒平靜, 沒有痛苦表情, 反覆询问病人在手术中的感觉, 记录病人在手术中呼吸、心率及血压等显示数据, 并且全部摄影。手术后, 病人尚坐在手术台上谈笑自如回答访问团的询问, 有如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 经华佗治疗, 关云长谈笑对弈, 全无痛苦之色, 有诗为证“神威憾及惟关将, 圣手能医说华佗”。华佗为外科圣手, 也是针灸高手, 华佗为关云长刮骨疗毒未用“麻沸散”作麻醉, 或许采用针刺麻醉手术, 才得以突显关云长之英勇无惧。

这次针疗及肺叶手术是由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辛育龄教授亲自执行 (当时他是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科主任) 。手术后辛育龄教授又与访问团座谈, 答复提出有关针麻镇痛原理和针刺操作技术和手术病人的选择及准备工作。尼克松总统的私人医师说:“太神奇了, 太不可思议。”接着又说:“中国的针麻手术在美国早有传闻, 多数人不相信。今天我们看了针麻肺叶切除的全部过程, 眼见为凭, 针麻的镇痛效果是真实的。”纽约时报记者也说:“我不再认为是神话了。”最后, 美国防部长黑格将军说:“针麻手术效果令人信服, 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年辛育龄教授凭着一根针、一把刀, 在开辟针灸走向美国的道路上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2胸腔外科专家及医学教育家辛育龄教授

辛育龄教授 (1921年出生) 于194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1956年获苏联医学科学院胸腔外科博士, 历任北京结核病肺部研究所研究员、科主任、副所长及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 (1982年) 、胸腔外科教授, 并曾任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学基金会副会长。1978年首次进行肺移植手术, 辛教授上午上台手术, 下午进行动物实验, 晚上看书、写论文。1965年首例针麻下肺切除手术成功。曾成功地应用针刺麻醉施行1, 400例肺叶切除手术。近年来 (自1987年) 中日友好医院领先发展将电针应用于电化学疗法ECT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 成功地治疗肺癌、乳癌及皮肤癌等恶性肿瘤, 获得很满意的临床效果。

辛教授本来是胸腔外科专科医师, 当针麻镇痛应用开始时, 他在1965年亲自率队前往上海第一结核病医院参观学习, 返回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 正式成立针麻研究组, 辛教授担任组长, 亲自指导医师勤学苦练针灸, 以自身做实验, 测定针麻下肺切除有效穴道, 用针麻给自己做阑尾切除术, 亲自体验针麻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1965年11月辛教授亲自主刀, 在针麻下行首例肺叶切除手术获得成功, 针麻效果满意。1970年6月25日, 在辛教授主刀下, 首例运用一根针、两个穴 (三阳络透郄门) 针刺麻醉, 成功地进行肺切除手术 (原来扎针40根分布四肢, 要3~4个人捻针) 。在1972年2月24日美国历史性访问团参观针刺麻醉肺叶切除术前, 即在2月初北京结核病研究所接到外交部和卫生部的通知, 说周恩来指派叶剑英亲自视察针麻肺叶切除术。当时由于北京结核病研究所地处郊外, 故安排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肺叶切除手术。当时叶剑英说:“针刺麻醉的成功, 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针灸热已传播到国外, 外国人感到新奇, 这次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团提出要看针麻手术。”叶剑英认真查看针麻手术的全部过程。他看到病人在手术中很清醒, 安然自若, 问候病人感觉如何?会痛吗?病人说无疼痛感。手术在75分钟后顺利完成。

31971年纽约时报记者雷斯顿 (James Reston) 在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的报道

每天的新闻报道相当多, 往往隔日即是旧闻, 有时偶而会引起连续几天的涟漪, 但有时会写下历史。若是沒有1971年纽约时报报道手术阑尾炎后隔天的腹胀, 采用针灸, 使得症状减轻这段故事, 或许不会有1972年美国总统访问团参观针刺麻醉, 也更加不可能有针灸震撼及热潮, 使全世界140国家 (地区) 快速发展针灸, 使世界卫生组织 (WHO) 开始重视传统医学, 甚至发展对传统医学2002~2005年《WHO全球传统医学策略》 (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 的白皮书。历史是偶然的, 也是必然的。虽然这段历史只有35年, 但卻未留下完整的资料, 历史的传说, 在年代上有的写1971年或1972年, 有的写雷斯顿是尼克松访华团的成员, 当时是一名年轻随团记者, 在中国突然罹患阑尾炎, 经过中国医师给予阑尾切除术, 沒有用麻醉药, 而采用针刺麻醉, 手术十分成功。这位记者返美后, 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 介绍亲身经历, 引起美国针灸热潮, 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好看到发布在Acupuncture.com网站的雷斯顿 (1909~1995) (雷斯顿是美国纽约时报著名记者及专栏作家, 曾两度获普立策新闻奖) 记载1971年7月26日 (周一) 登载于《纽约时报》的报道。回顾雷斯顿, 当时他已是年纪60多岁的资深记者, 是纽约时报驻华盛顿的主任, 擅长报道政治时事。他被派往中国采访。1971年4月6日中国乒乓球队向美国球队发出访华邀请。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 (为1949年以来, 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的美国人) 。4月14日中国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乒乓球成员, 并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一个新篇章。”中美关系始于“乒乓外交” (梁戈亮自述——我经历的中国乒乓外交) 。另一位球员为庄则栋。周恩来曾说:“小球转动了地球, 震动世界。”在乒乓外交之后雷斯顿获得中国的签证。美国白宮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于1971年7月9日抵达北京 (当时基辛格正在进行亚洲之行, 突然于7月7日接到周恩来的邀请信, 在7月9日自巴基斯坦直飞北京, 由于是秘密动身, 以致官方报道说基辛格因为腹痛需要休病假。7月9日~11日基辛格与周恩来在北京会谈, 当时決定1972年5月以前邀请美国总统访问大陆) , 雷斯顿是在1971年7月9日与他太太先抵达中国广州 (与基辛格不约而同, 同日进入中国, 双方互相不知道对方的行程) , 然后乘坐火车于7月12日抵达北京 (基辛格于11日飞离北京) , 在北京参观许多单位。在16日突然发烧及右下腹疼痛, 17日送往协和医院 (1916年纽约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建立, 当时称反帝医院) , 当时周恩来请11位医学权威会诊, 经过检查及抽血检验等, 确定急性阑尾炎并引发轻度腹膜炎, 要立即手术。雷斯顿是在1971年7月17日, 于常规硬膜外药物麻醉下做的切除手术, 手术主刀是外科吴蔚然教授医师 (Dr.Wu Wi-Jian) 。通常第二天肠子愈合后, 会开始蠕动, 这时会排气放屁。但他在手术后第二天出现不舒服, 肠子尚未蠕动, 并出现腹胀、腹痛, 这时李占元医师 (Dr.Li Chang-Yuan) 建议雷斯顿针灸治疗, 给予3针, 为膝下双侧及右肘处, 并用艾灸在腹部灸, 经过20分钟治疗, 全部症状改善, 也未再复发 (2007年李占元医师透露开创历史的穴道是足三里与曲池, 针灸穴道是天枢与气海) 。在当年7月18日正好新华社报道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创造成功针刺麻醉的消息。雷斯顿在7月25日电传给纽约时报总部, 而在1971年7月26日雷斯顿在纽约时报发表著名的纪实报道《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切除手术》。当时中美尚未建交, 在美国懂针灸的人很少, 作者也未预料他的文章, 会引起针灸热潮, 这即所谓“历史的偶然”。雷斯顿于1995年逝世。

《纽约时报》在1971年7月26日头版的主要报道不是“针麻手术”, 也不是“阑尾切除手术”, 而是阿波罗15号 (Apllo 15) 。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行计划——从1961年开始到1972年底结束, 共发射17艘宇宙飞船, 后7艘为载人登月飞行, 其中6艘发射成功。阿姆斯壮于1969年7月16日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登月。阿波罗 (Apllo) 是指古希腊的太阳神, 美国国家太空总署以此来命名美国发射的太空船, 展现人类高科技。尽管当时已是阿波罗15号, 但是美国人仍然对此相当兴奋。当然作为影响美国最大的报纸之一, 纽约时报也毫不例外。可是“历史的偶然”出现在头版的角落——一则不十分醒目的报道, 为雷斯顿撰写的, 《关于我在北京的手术》 (Now, 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 , 只发一小段, 而主要文章登在第6版, 题目为《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切除手术》 (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My Appendectomy in Peking) 。文章占近一大版, 并附有作者访问北京一家中医院针灸诊疗室的照片。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会长李永明医师称1971年7月26日针麻事件, 毫不亚于阿波罗太空船15号升空, 应可称为“东方阿波罗针灸号”在美国成功登陆, 也传播到全世界。基辛格与雷斯顿两人不知道对方的行程, 竟然同日进入中国 (1971年7月9日) , 一个假腹痛, 开启中美外交的大门, 而一个真腹痛, 接受阑尾炎手术, 针刺镇痛开启了国际针灸热的大门, 如图1所示。

4结语

这次针灸热潮至今只有35年时间 (1971~2006年) , 短短35年历史, 竟然有许多不明白的事, 甚至有各种不同的版本, 何况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很感谢几位爱好针灸的朋友, 他们热心的追踪。李永明医师甚至与已故的雷斯顿的三名儿子联系, 得知当年为雷斯顿进行阑尾手术外科医师是吴蔚然教授 (现为北京医院名誉院长) , 但找针灸医师Dr. Li Chang-Yuan, 不易找到是谁, 经过李永明医师透过协和医院程佩珠医师的热心协助, 知道是针灸科李占元医师, 李医师很谦虛说, 完全沒想到他自己就是世界针灸热的关键, 30几年来也从沒有人向他问过此事。雷斯顿文章是美国针灸热潮的导火线, 而李占元医师是点火者。35年来不被人知。李永明倡仪在2006年1月19日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世界针灸联合会及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在北京共同主办“纪念针灸西进美国35周年的座谈会”时, 邀请吴蔚然院长、金桂华大使 (当时的翻译) 、李占元医师共聚一堂 (感谢李永明会长追寻历史的真相及举办感恩纪念座谈会, 使贡献针灸热潮人物浮现, 又相聚一堂话当年) 。

另外1972年的肺叶切除手术的主刀手术者辛育龄教授, 我曾见过他几次, 曾劝他写这段历史。虽然只有短短34年历史, 加上大家的记忆及报道相当模糊, 甚至有问题, 但他仍保持沉默, 犹然只是对于医疗工作及医学研究的热心投注。辛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从事重症肺结核外科治疗, 60年代开展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 70年代开展肺癌外科手术, 80年代开展电化学疗法治疗晚期肺癌, 不断创新。他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执行肺脏移植手术成功者, 追求新治疗方法如癌症的电化学治疗、血管瘤的电化学治疗等等。很敬佩辛教授的学者风范及医者的榜样“师者, 传道, 授业, 解惑也”, 虽然历史有如海边的细沙, 纵然留下足迹, 很快被大海冲走, 看不到痕迹, 但我仍然感到要记载这段“偶然的历史”亦是“必然的历史”。

历史常是由“偶然”而来, 而数个“偶然”, 可能会成为“必然”。“必然”常由“偶然”而来。我们常从事“偶然”或“必然”的事, 而凡走过的路会留下痕迹, 甚至灿烂的火花。

篇4:用完美的辞职演讲“再见”

“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一路上并非每个阶段都很容易,但其中乐趣无穷。”

这段话出自谁的告别演讲?奈杰尔·法拉奇(Nigel Farage,英国独立党领导人),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伦敦前市长、英国新任外交大臣),还是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BBC主持人)?

2016年7月中,英国《广播时报(Radio Times)》进行了一项小测试。它从上述四人的辞职声明中挑出了八句话,让读者猜猜分别是谁说的。

这本应该是轻而易举之事,因为通常情况下,这四个人的声音特点非常鲜明,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家伙;一个是标准版的伊顿公学人;一个是博学多才的小丑型伊顿公学人;还有一个是厚脸皮的赌徒之子。他们的辞职情况也差异极大— 一个是在掌管英国6年后辞职,另一个是在主持一档汽车类电视节目6周后退出;此外,两个人的辞职失败了,另外两个人则成功了。

然而,在辞职这件事上,他们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尽管我曾经在他们辞职时兴奋地读到或听到了所有这些声明,但我依然在测试中令人绝望地失败了。我甚至没能识别出开头那段话是法拉奇说的,在总共8分中仅得了可怜的3分。

关于辞职的陈词滥调已是无处不在,以至于罗伊·霍奇森(Roy Hodgson,英格兰足球国家队前任主教练)只用了在法国一条隧道里的5分钟时间就写好了辞职声明—不假思索地将所有陈词滥调都用上了。

首先,用旅行来隐喻。“这是一段梦幻般的旅程”,他这样来描绘其不光彩的执教经历。第二,绝不承认自己有任何错误,绝不说对不起。相反,你必须总是要自我恭维一番。“实际上,我对我的教练组和我已经实现的成绩感到骄傲。”这位失败的英格兰足球国家队主教练说。接下来,你要感谢你能想到的所有人,然后,对你为之工作的对象发下不朽的忠贞誓言,不管那是什么。甚至连埃文斯都说,他将尽一切所能“来帮助这项事业”—对《最高档(Top Gear)》这档汽车节目来说,这似乎有点硬提升档次的感觉。

最后,绝不会亲口说出“辞职” 这个词,“退出”也不行,即便是“离开”也有点过于接近真相了。相反,你要将你正在做的事情形容为“让位”,不管继任者将要面对的形势是多么的不妙。

我一直想知道,是否有一种更好、更诚实的方式来辞职。我在谷歌上搜索“最好的辞职信”,第一时间跳出来的结果居然是一份蛋糕—2013年,一个人身披糖衣宣布离开斯坦斯特德机场(Stansted Airport)边防部队。这是种迷人的辞职方式,但问题在于,它仅适用于为了在新奇蛋糕领域有所追求而离职的情况,就像刚才提到的那个人一样。辞职应该是一个难得说一些真话的机会。这时每个人都在听,而且因为你不再受那些给你发薪水或观看你表演或给你投选票的人所牵制,这意味着终于可以说些你喜欢说的话了。

每隔一阵子都有人决定这么做。《纽约时报》刊登过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高盛驻伦敦执行董事)在离开高盛时写的“提线木偶”辞职信。《金融时报》刊登过基金经理安德鲁·兰德(Andrew Lahde)辞职时关于“我们只是为了赚钱”的宣言。

两人的说法都很粗鲁,都是在给记者们送上大礼。两人也都说了一些真话,比如高盛的文化并不是很伟大,而且资本主义的极致一端也并不伟大。但即便如此,两人措辞时的“坏品味”都让自己看起来既素质不高,更不够勇敢。

表面看来,谷歌的帕特里克·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于2015年发出的漫长告别信不那么粗鲁,当时他宣布辞去谷歌首席财务官一职,理由是遭遇了“一个好到不行、充满幸福和美好的中年危机”。然而,这不仅是情感上的不能自理,而且是在侮辱那些没有520万美元年薪、可以在世界各地漫长的家庭假期中挥霍的人。

辞职声明不是说出真相的时候,而是展示礼貌并尽可能少恶心人的时候—这可能意味着某些版本的标准陈词滥调可能是最好的选择。然后,剩下的两个选择是:带不带感情,长信还是短信?

一般情况下,我赞成在工作中尽可能严肃。以专业的形象出现意味着自己也有尊严,也就是说,在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都不会哭泣。不过,卡梅伦已经证明,在转身离开时,声音轻微颤抖些可以是一件好事。它能让人们—甚至是那些对你所做之事吐血不止的人—对你稍微有一些好感,哪怕只有一两分钟。

关于长短,这可能没有争论。辞职声明不能过短,不然推特(Twitter)将成为发表声明的最佳场所。

BBC主持人埃文斯发推文说:“要从《最高档》离开了,我尽了最大努力,但有时这还是不够。这个团队杰出无比,我祝他们一切顺利。”还不错的表述,但仍有改进空间。我最喜欢的推特辞职来自吉米·马修斯(Jimi Matthews),他6月辞去了南非广播公司(SABC)负责人的职位。他的推文只是说:“我已经退出了SABC”。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篇5:尼克松访华演讲 英汉对照

Mr.Prime Minister, I wish to thank you for your very gracious and eloquent remarks.At this very moment through the wonder of telecommunications, more people are seeing and hearing what we say to them than on any other such occasion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world.Yet, what we say here will not be long remembered.What we do here can change the world.As you said in your toast, the Chinese people are a great people,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are a great people.If our tow peoples enemies, the future of this world we share together is dark indeed.But if we can find common ground to work together, the chance for world peace is immeasurably increased.What legacy shall we leave our children? Are they destined to die for the hatreds which have plagued the old world, or are they destined to live because we had the vision to build a new world? There is no reason for us to be enemies.Neither of us seeks the territory of the other, neither of us seeks domination over the other, and neither of us seeks to stretch out our hands and rule the world.Chairman Mao has written,“ So many deeds cry out to be done, and always urgently;the world rolls on, time presses.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 seize the day, and seize the hour!”

This is the hour.This is the day for our two peoples to rise to the heights of greatness which can build a new and a better world.In that spirit, I ask all of you present to join me in raising your glasses to Chairman Mao, to Prime Minister Zhou, and to the friendship of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people that can lead to friendship and peace for all people in the world.Richard M.Nixon

1972

欢迎宴上的致辞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经典演讲

总理先生,我要感谢您作的如此盛情和意味深长的讲话。此时此刻,通过电讯的奇迹,在观看在聆听我们的讲话的人数是空前的。也许,我们在这里的演讲不会长留于人们心中,但我们在这里做的是能改变世界。

正如你在酒词中说讲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如果我们两国相互敌视,那么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世界的前途就会暗淡无光。但是,如果我们能找到相互合作的共同立场,那么实现和平的机会就将无法估量的大大增加。我们将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什么遗产呢?他们注定是要因为那些曾祸患旧世界的仇恨而死亡呢?还是因为我们缔造一个新世界的远见而活下去?

我们没有要成为敌人的理由。无论我们那一方都不企图侵占对方的领土;无论哪一方都不企图控制对方;无论哪一方都不企图伸手去主宰这个世界。

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现在正是只争朝夕的时候,是我们两国人们去攀登伟大事业的高峰——缔造一个全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时候。本着这种精神,我请求诸位同我一起举杯,为毛主席,为周总理,为能为全世界人民带来友谊与和平的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干杯。

尼克松

1972

篇6:尼克松的辞职演讲

Good evening, my fellow Americans Tonight I want to talk to you on a subject of deep concern to all Americans and to many people in all parts of the world, the war in Vietnam.I believe that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eep division about Vietnam is that many Americans have lost confidence in what their Government has told them about our policy.The American people cannot and should not be asked to support a policy which involves the overriding issues of war and peace unless they know the truth about that policy.Tonight, therefore, I would like to answer some of the questions that I know are on the minds of many of you listening to me.How and why did America get involved in Vietnam in the first place?

How has this administration changed the policy of the previous Administration?

What has really happened in the negotiations in Paris and on the battlefront in Vietnam?

What choices do we have if we are to end the war?

What are the prospects for peace?

Now let me begin by describing the situation I found when I was inaugurated on January 20: The war had been going on for four years.Thirty-one thousand Americans had been killed in action.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South Vietnamese was beyond [behind] schedule.Five hundred and forty-thousand Americans were in Vietnam with no plans to reduce the number.No progress had been made at the negotiations in Paris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d not put forth a comprehensive peace proposal.The war was causing deep division at home and criticism from many of our friends, as well as our enemies, abroad.In view of these circumstances, there were some who urged that I end the war at once by ordering the immediate withdrawal of all American forces.From a political standpoint, this would have been a popular and easy course to follow.After all, we became involved in the war while my predecessor was in office.I could blame the defeat, which would be the result of my action, on him--and come out as the peacemaker.Some put it to me quite bluntly: This was the only way to avoid allowing Johnson’s war to become Nixon’s war.But I had a greater obligation than to think only of the years of my Administration, and of the next election.I had to think of the effect of my decision on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on the future of peace and freedom in America, and in the world.Let us all understand that the question before us is not whether some Americans are for peace and some Americans are against peace.The question at issue is not whether Johnson’s war becomes Nixon’s war.The great question is: How can we win America’s peace?

Well, let us turn now to the fundamental issue: Why and how did the United States become involved in Vietnam in the first place? Fifteen years ago North Vietnam, with the logistical support of Communist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launched a campaign to impose a Communist government on South Vietnam by instigating and supporting a revolution.In response to the request of the Government of South Vietnam, President Eisenhower sent economic aid and military equipment to assist the people of South Vietnam in their efforts to prevent a Communist takeover.Seven years ago, President Kennedy sent 16,000 military personnel to Vietnam as combat advisers.Four years ago, President Johnson sent American combat forces to South Vietnam.Now many believe that President Johnson’s decision to send American combat forces to South Vietnam was wrong.And many others, I among them, have been strongly critical of the way the war has been conducted.But the question facing us today is: Now that we are in the war,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end it?

In January I could only conclude that the precipitate withdrawal of all American forces from Vietnam would be a disaster not only for South Vietnam but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 the cause of peace.For the South Vietnamese, our precipitate withdrawal would inevitably allow the Communists to repeat the massacres which followed their takeover in the North 15 years before.They then murdered more than 50,000 people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more died in slave labor camps.We saw a prelude of what would happen in South Vietnam when the Communists entered the city of Hue last year.During their brief rule there, there was a bloody reign of terror in which 3,000 civilians were clubbed, shot to death, and buried in mass graves.With the sudden collapse of our support, these atrocities at Hue would become the nightmare of the entire nation and particularly for the million-and-a half Catholic refugees who fled to South Vietnam when the Communists took over in the North.For the United States this first defeat in our nation’s history would result in a collapse of confidence in American leadership not only in Asia but throughout the world.Three American Presidents have recognized the great stakes involved in Vietnam and understood what had to be done.In 1963 President Kennedy with his characteristic eloquence and clarity said,“We want to see a stable Government there,” carrying on the [a] struggle to maintain its national independence.“ We believe strongly in that.We are not going to withdraw from that effort.In my opinion, for us to withdraw from that effort would mean a collapse not only of South Vietnam but Southeast Asia.So we’re going to stay there.”

上一篇:HR言谈感想下一篇:底庙中学学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