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美食介绍

2024-05-23

春节的传统美食介绍(精选10篇)

篇1:春节的传统美食介绍

饺子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吃不过饺子”,中国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饺子是用面皮把馅包裹起来煮食的食品。一般在除夕晚上12点以前,人们就把饺子包好,待到半夜子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煮食,这时正是新年旧年交接之时,吃饺子取中文谐音“更岁交子”、辞旧迎新之意。因此过春节时,无论多么丰盛的菜肴,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吃一顿饺子。

饺子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内容。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一进腊月(农历十二月),大家就开始准备。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一起过个团圆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少一起包饺子。这时候,饺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饱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场面,和谐温馨,其乐融融。

篇2:春节的传统美食介绍

元宵是春节的另一大美食。按传统,它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必吃食品,现在人们则不太强调时令,一概归为春节美食。

元宵用白糖、玫瑰花、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南北方风味各异。元宵吃法也有多种,煮食、油炸、蒸食均可。为了满足现代人快捷、方便的需求,超市里常年卖各种口味的速冻元宵,当然,其销量在春节期间为最大。

篇3:浅谈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

据报道,2011年8月,北京风味小吃将打包申遗,申遗工作和“北京小吃现状”调查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北京小吃技艺精湛,风味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宝贵的民族自主品牌,但其品牌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日前,“北京风味小吃”申遗项目已通过区级有关部门审核,传统美食的保护与传承受到政府的重视。

2011年8月1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中国,在美国新任驻华大使的陪同下,品尝老北京传统小吃。有人对此发表评论,认为拜登此举属“亲民”行为,美国政治家很善于塑造公众形象,美国使馆很会做公关传播,值得借鉴。事实表明,中国的传统美食不仅吸引着外国贵宾前来品尝,而且已成为中国特有的符号与象征,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目前中国美食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在武汉,热闹繁华的小吃街——“户部巷”里韩国料理、日本料理比比皆是。而武汉另一以夜市闻名的美食街——“吉庆街”也已繁华不再。传统小吃正在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也已刻不容缓。因此,挖掘我国传统美食的文化价值有助于传播中国食文化,而探究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更有助于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中式菜肴、传统小吃品种繁多,烹饪技法丰富,命名讲究且具文化内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各方面的合作日益频繁。中国的餐饮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而现行美食的汉英翻译极不规范,这不仅有损坏中华文化的形象,影响外国友人在中国的饮食消费,还阻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因此,探究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 中国传统美食的英译问题

1.1 拼写混乱

1)单词拼写错误;

2)大小写误用;英文菜名应当遵循实义词首字母要大写,虚词(如介词、连词等)首字母小写的原则。

3)英译名称冗长繁杂且缺乏统一标准

1.2 语法不规范

1)乱用冠词;在菜名的翻译中常出现漏用或错用冠词的情况,冠词为英语独有,汉语中没有冠词,通常菜名的翻译是不需要加“the”的。如,“武陵甲鱼”译成The Wuling Soft-shelled Tur-tle.

2)语序错误;很多菜名的翻译由于语序的排列不正确,而导致译语不符合目的语的规范,一般表示口味重的形容词结构应置于菜名之首。如,“酸辣海鲜羹”Seafood Soup with Hot and Sour应改为Hot and Sour Seafood Soup;

3)名词单复数问题;现行的美食翻译中单复数乱用现象较为普遍。一般根据可数名词使用复数,不可数名词使用单数的原则进行翻译。

1.3 语意模糊

中式菜肴的用料、烹饪技法和国外区别很大,因此,很多汉语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由于用词不准确,漏译、错译而导致语意模糊,如:“红烧狮子头”有人将其译为Braised Lion Head。而“狮子”是英国的象征,对于这些菜名仅从字面上一对一地翻译,这种纯中国式的英语不仅没有体现汉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而且让食客不知所云何物,甚至引起文化误解。

1.4 忽略文化差异

传统观念认为,翻译就是语言间的转换,却忽略了翻译的文化问题。由于社会风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不同,中外友人在文化认同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在应用翻译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如:“龙风配”这道名菜就有人将其直译为Dragon and Phoenix,这显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国的神话里,西方人对此毫无感性认识。某些美食名称本身寓意深刻,其背后往往包含着某个特定的历史典故或动人故事,蕴涵着美妙的意境,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而一般翻译只是按照一定模式机械地进行翻译,难以传达美食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上美食的英译问题不仅有损城市和国家的形象,更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美食的对外推介作用。在全球化的文化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国美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性,保证中国美食身份的清晰度就显得尤为迫切。目前,中国的美食文化身份还很模糊,在汉英互译中识别其文化身份,可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同时也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发展。

2 菜名翻译基本公式的解析与运用

2.1 公式解析

笔者通过对菜名翻译方法的学习与借鉴,总结了基本的翻译公式:人名/地名+形状+口感+烹制方法+主料+with+配料+in+汤汁+in+食器。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菜名都需将烹制方法和主料译出。烹制方法和主料一般都需出现在译语中,因为外国食客得先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这是最基本的信息。特殊情况除需特殊处理,例如,在美式英语中“炒蛋”是scrambled egg不译成fried egg。而其它元素如形状、口感、配料、食器有时可以视情况忽略不译。

2)译语顺序排列要灵活,便于食客理解。例如:“云林鹅”Yun Lin Steamed Goose和“贵妃鸡”Boiled Kwei-fei Chicken.云林鹅是由我国元代画家倪瓒创作,而贵妃鸡源于20年代末,借京剧《贵妃醉酒》创制。因此翻译时前者姓名置前,后者姓名居中,从朗读习惯上方便食客确认人名与主料的关系。

3)地名,特色地名所有字母都要大写,便于与人名区分。例如:管渡泥鳅GUAN DU Braised Loach

4)口感名词翻译时特殊情况需要改译。“香酥”“、“脆”一般用crisp、crunchy,“辣”用spicy.然而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并不翻译为stinking/smelly toufu.因为stinking/smelly都有“恶臭”的意思,听起来不雅,因此,为避免文化误解在口感名词上实行转换,译为pungent tofu较前者更能让外国食客接受。

5)汤汁一词的翻译需突破局限。“羹”与“汤“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统一翻译成Soup.例如,“鸡蛋羹”Egg Custard和“鸡蛋汤”Egg Soup.

菜名翻译如前所述,只要知道菜的做法与主料,利用公式即可将其译出,然而中国传统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本身寓意深刻,婉转动听,美食背后的典故源远流长,耐人寻味。此外,传统美食的食疗功效也不可忽视。因此,菜名翻译不仅要告诉食客吃的是什么,还必须译出其文化特色。

2.2 特色菜名的英译原则1)典故类

典故类需译出菜名本身的含义及出处,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推广中国的美食文化。例如,

油鹏自远方来Crisp Fried Locust with Spinach;

Isn't it an enjoyment that your friends come from far away?—A famous sentence comes from《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此菜名与《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谐音,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

2)药膳型

最近,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世界上80%的人依靠草药获得医疗保健。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由于公众对药物花费的不满以及对天然药物的兴趣导致草药的广泛应用,如今,草药再度在美国兴起。几乎50%的美国人把草药用于食疗以提高健康水平。而中国的很多传统美食都具有食疗功效。

翻译药膳型菜名时需注意采用一般现在时,坚持“医学名词粗略化,功能名词精确化,食器名词具体化”的原则。据调查,尽管很多外国人将草药用于饮食,但他们对于药往往望而生畏,由于没有生病,心理上会对“药”说“不”,在国外,某些“中药店”的英译名不是”Medicinal Food”而是“Healthy Food”,即健康食品店。同时,专业的医学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因此,翻译专业医学名词时,要删繁就简。

例如,黄精鳝鱼片Fried Eel Slice;

Keeps your skin smooth and is good for the weak

该美食有助于皮肤光滑、健美,还具有补虚神的功效。而黄精(Polygonti Powder)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此处略去不译,它的功效(medicinal properties)后文意译。

此外,食疗的作用最终是“预防”还是“治疗”,是“缓解”还是“根除”,翻译时要精确,否则就有欺骗食客之嫌。同时,食器名词一般不省略而且要具体化。

例如,樱桃肉Steawed Pork with Cherry in an Earthenwear Jar;

Wards off throat disease and cures rheumatism

它是慈禧晚年比较喜欢的一道菜,富含丰富的磷、铁,常食有利于祛风湿、疏通血脉、预防喉症,它类似于瓦罐煨汤,食器在此类类美食的烹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将食器名词译出。

3)寓意型

某些菜名寓意深刻,如阳春白雪、双龙戏珠、月映仙兔、一帆风顺等充满诗情画意。显然,若仅仅采用公式翻译或按字面翻译不能传达其深刻的寓意。笔者顺应英语受众的信息需求,先告诉食客吃的是什么,再表达我们的美好祝愿,将其寓意意译而出。例如,一帆风顺Steamed Sea Cucumber Stuffed with pork(plain sailing)此处以目的语为中心,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再如,龙凤呈祥Stewed Shrimp with Shredded Chicken in Assorted Sauce(Good Fortune)。“虾”和“鸡”分别代表“龙”和“凤”,象征吉祥,然而“龙”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如,“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为了传达出“吉祥如意”的寓意,用Good Fortune即可,言简意赅。

3 我国传统小吃英译示例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程度逐步提高,然而,由于西方经济强势的影响以及其强大的排他性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的冲击。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宣传,如今,在消费理念中已日益淡化并且在严重流失。因此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商业、文化价值刻不容缓。传统小吃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对外推介价值尤为重要,英译时可将菜名的翻译方法运用于此,不同的是,小吃的译语更简洁而且极具文化特色。

3.1 传统节日特定小吃需体现传统文化元素

我国传统节日根植于农耕文化土壤中,是人们借以表达文化情怀的载体,笔者对于传统节日特定小吃的英译总结出以下原则:

节日相同但美食名称不同的首先要标明Chinese以便区分。如:年糕Chinese New Year Cake。中国的某些传统节日由于内涵相对单一,使人们容易接受并且可以被填充进不同的新的异质文化内容,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可移植性,在英译过程中则须坚持归化的翻译策略,迎合外国食客的消费心理,有利于外国食客对小吃名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乞巧饼Pancake for Chinese Valentine’s Day,七夕节本可以在此处译为Chinese Valentine’s Day而不用the double-seventh festival是为了将中西方的情人节相联系,让其在外国食客的消费理念中强化;

具有浓郁中国节日特色小吃在英译时要将异化与归化的策略相结合,为推广中国特有的节日文化,其后的节日名称应采取异化的原则,同时为了便于使外国食客接受则要将小吃本身归化。例如:粽子翻译成Sticky Rice fo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而在澳大利亚,人们把粽子称作Sticky Rice.事实上粽子可译为Steamed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为避免英译的冗长累赘,笔者舍弃此译名,便于记忆;

3.2 普遍常见的小吃采用音译

饺子Jiaozi.馒头Mantou等全国普遍常见的小吃采用音译以传播汉语文化,保留、推介自身文化特色。对于食客不太熟悉的需后加解释,例如烧卖,Shaomai(Sticky rice balls);

然而,早点在中西方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Breakfast”让外国食客联想到的是面包、牛奶、布丁、三明治等,而中国人则会联想到包子、馒头、豆浆等等,因此,一些饮品的英译可中西结合,不仅独具特色而且易于让外国食客接受,例如,豆浆Soy Milk;豆花Tofu Pudding.

3.3 特色小吃英译时需标明地名

对于译语简单的小吃名,直接将地名置前,较复杂的则将地名置后。例如,天津麻花Tian Jin Mahua(Twisted cookies).担担面Dan Dan Noodles,Sichuan style.

4 成果举例

5 结束语

我国传统美食集“音美、形美、意美、味美”于一体,若译员仅从美食本身探究翻译策略而忽视其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利于保持传统美食固有的个性。由于专业知识有限,笔者仅浅显地对其翻译策略作出探究,希望专业译员做出权威翻译,以强化我国传统美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促进世界文化多元性。

参考文献

[1]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9-122.

[3]吴伟雄,吴庆雯.新编英汉翻译速通[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61-273.

篇4:这些逐渐消失的中国传统春节美食

北京春节传统美食

老北京过春节,商家初一到初五不开门。庙会的摊儿就是过年时最兴盛的买卖家儿,吃穿用度一应俱全,特别是过年时应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摆在摊上,挂在架上,透着红火。逛庙会的人们摩肩接踵,没有哪家生意不红火的。

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美食,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油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灌肠 灌肠本应是用猪大肠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铛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门桥华安居、福兴居所卖,质量甚精。但庙会上所卖的灌肠却只用淀粉点上红糖,作成肠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块在铛上用汤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浇上蒜汁盐水,用竹签扎着吃。

豌豆黄儿 豌豆黄分粗、细两种。 北海公园仿膳、漪澜堂卖的是细豌豆黄儿。庙会上卖的则是粗豌豆黄儿。这是用沙锅将豌豆煮烂成泥,加上小枣,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用手推车运至庙会上兜售。由于大多出现在春天的庙会上,因此,人们听了他们吆唤:“哎,这小枣的豌黄儿大块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为此种吃食不太卫生,所以是 个被禁止的品种,现已绝迹。

福建春节传统美食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 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等等。此次我们重点讲厦门。

年糕 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又有敬祝长辈延年高寿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从“粘粘糕”同音演化而来。厦门人把年糕叫做 “米果”,品种多样,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乌(红)糖米果,并加冬瓜、红枣、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头(萝卜)米果、番薯(地瓜)米 果、芋头米果,并加猪肉、虾米、蚝干、香菇、油葱等;此外,还有凉米果、发米果、碗糕米果……

薄饼 清代有诗人写诗咏薄饼:“春到人间一卷之”,描写薄饼皮是“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描写薄饼馅是“纷藏丝缕缕,馋嚼味融融”。薄饼还是厦门人的一大发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那时,金门属于同安县管辖)。后来,蔡复一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公务繁忙,日理万机,经常废寝忘食。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害怕长此以往,有损夫婿健康。于是,她就将一些鱼、肉、虾、菜、笋、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头,让他边吃边办公,一举两得。这种菜便被称为“婆饼”,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饼”。它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又变成“美人薄饼”。

泉州民俗:“搓圆仔”,也叫“做糖” 吃圆仔,又称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称圆子,取“团团圆圆”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馅,什锦、豆沙、枣泥、笋肉、猪油都有。

河北春节传统美食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保定:驴肉火烧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由此可见驴肉的地位之高。平常看到的大概很多的驴肉火烧都很山寨、有的甚至拿白吉馍和馅饼来代替驴火的尊容。走在河北省的各大城市区县街头经常见到的就是河间驴肉火烧,最正宗的驴肉火烧经过慢火细炖加上师傅们的配料,然后将烧饼一分为二,把驴肉切片和作料夹起来。要吃正宗驴肉火烧,还是亲自来河北保定一趟吧。

唐山:蜂蜜麻糖 蜂蜜麻糖是河北省唐山市特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产于唐山丰润县七树庄,原用捞浆方法生产。1930年传至唐山市,改用了浇浆方法。

承德:凉粉 承德一带居民食用凉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人们之所以喜欢食用凉粉,不仅因它味美消暑,还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据《中药大辞典》载:绿豆凉粉有“清热解毒,治痛疽疮肿初起,烫伤,跌外伤,并解热药及酒食诸毒。”

驴打滚 承德地区盛产黍米,承德叫黄米,性粘。“驴打滚”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

河南春节传统美食

在中原民间,每当过了农历腊月初八以后,就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特别是腊月二十三祭完灶神后,各家各户便忙忙碌碌置办年货。孩子们跑前跑后,买鞭炮,吃零食,嘴里吟唱着不知传了多少年多少代的过年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

nlc202309040446

枣馍 枣馍种类各异,通常有枣花、枣山、枣卷、枣圆等,但最常见的还是枣山和枣花两种。腊月三十这天,年前的准备都已就绪,人们请出神像和祖宗牌位,把枣山年馍和其他供品恭恭敬敬摆上供桌。枣山年馍要一直供到农历二月初二。听老人讲,这习俗源于先祖明朝时从遥远的山西洪洞县搬迁到这里,为纪念家人,每年年首岁尾,就在宗庙里以此祭奠祖宗,一直流传至今。

灶糖 灶糖、柿饼、烧饼是河南很多地方腊月二十三这天必吃的食品,这一天的俗习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糖瓜(也有用芝麻糖的),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柿饼 柿饼是河南人腊月二十三祭灶必吃的食品,由山西流传至河南,味道甜腻可口,营养丰富。

山西春节传统美食

除夕之夜,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无边的遐想和期望,贴窗花、贴春联是年节前最生动活泼、最有文化气息的风俗。很长时期中,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动就是凌晨点旺火接神。初二,山西大多数地区开始走亲戚。晋北和晋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晋南多在初三。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的。过了初五,春节期间所有禁忌开始解除。

头脑 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头脑。头脑是山西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传说由傅山发明,算是一种滋补食品。但故乡的头脑却很简单,只是用豆腐和粉条同炒,吃时撒葱末。

面茶 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广东一带有喝早茶的习惯,山西这里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畅喝,而茶也不是广东习惯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种“面茶”,加水煮开,满屋子有一种特别的香味。面茶里还要煮素饺子和豆腐条,总之都是素食,绝无半点荤腥。

太原河西:羊肉饺子年味足 提起春节,让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应该还是大年初一的那顿羊肉饺子。在北方人的血脉里,“饺子”是奔腾的“大动脉”,缺之不可。饺子有许多吉利的寓意,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同时又表示辞旧迎新之意; 此外,饺子形似中国古代用金、银铸造的“元宝”,吃饺子便有了“招财进宝”的寓意。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又有说不完的话,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才是人们至今仍然珍视饺子的最重要原因。

陕西春节传统美食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

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关中农村地区,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都是臊子面。吃饭前,先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爷、仓神、灶神等,后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献上碗臊子面以示怀念。

葫芦头 葫芦头原于宋代的“煎白肠”,相传至今。其主料由猪大肠头、猪肚头、肥肠去腥臊后加佐料煮成汤,再用汤煮馍而成。其汤酽味浓、鲜香适口,是一种高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食品。具有浓郁味醇,鲜香滑嫩,肥而不腻,老幼皆宜的特点。

牛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

篇5:连州春节的传统美食

角仔

角仔,又叫油角,在过年的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是用来招待客人的过年食品。角仔的形状像“荷包”,亦即钱包,取其钱包饱胀的好兆头。

制作方法:

(1)要和面,先将面粉加上鸡蛋、把和好的面团碾成薄片,用圆型玻璃茶杯作为角仔皮模具,做成一片片圆型角仔皮。

(2)做馅料,用炒熟的花生米(碎的),加入白炒糖、炒熟的芝麻,掺匀搅在一起,逐片放进馅子包成半月型角子,圆边捏紧并扭上花纹。

(3)放进锅里炸成金黄色,一个个美味的角仔就出来了!不过要出锅的角仔好烫,要放一会才能吃。

糖环糍

糖环是广西、广东一带有名的特产小吃,是春节过年必备的好食品。糖环在过年的时候代表好意头,预兆钱财的意思。

制作方法:

(1)煮糖浆,用清水搓成糯米面团,再加入沸水和糖浆继续均匀搓。

(2)搓成粉团再用瓶子推平成一定的厚度,大概6mm左右,再用刀切成3条一块,用手捏成型。

(3)放进锅里面用油炸,香喷喷、爽口的糖环出来了,金黄金黄的,看见都流口水了!

牛耳饼

牛耳饼是一种据传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的小吃,口感香脆可口。过年的时候,连州的家家户户也都是必备的美食!

特点:使用奶油和南乳调味,牛耳仔有点咸有点甜,薄薄的,酥脆味让人回味无穷,一片接一片的吃不停手,是老少咸宜的茶饭后小点心。

配料:食盐、小麦粉、白砂糖、食用植物油、南乳、鸡蛋、芝麻、奶油等。

制作方法:

(1)面粉加盐水,用手搓成一块面团,程度要面团不粘手,如粘手加面粉;然后把面团放在桌子上,要面棍或玻璃瓶压平。在面皮上均匀散上黑芝麻,再均匀涂上酱油。

(2)把面皮卷起来,卷成一条,然后用刀切成一片片,放在板上,记住不要叠一起,否则一会叠在一起的牛耳片会黏在一起撕不开。最后放在油里炸就OK了。

注意事项:

1、冻的`软、硬度比较关键,太软易变形,太硬易切碎。

2、切片的厚薄要均匀,否则不易炸好。

煎堆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这是广东人过年的温暖记忆之一。临近大年三十,各家各户就张罗着“开油锅”、炸煎堆了。煎堆呈球形(寓团圆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煎堆蕴),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黄,表皮匀布芝麻,爆谷馅甘蜜味浓,其皮酥脆异常,为新春送礼佳品。

制作方法:

(1)将糯米粉150克用清水和成粉团,放人沸水中煮熟,然后加入350克生糯米粉、100克白糖揉成面团为皮料。

(2)红糖、饴糖加适量清水煮熬成糖胶液,加入爆谷花、花生仁、芝麻仁拌匀成馅,并趁热按成小团。

(3)取皮面55克,包入馅料750克,搓成圆形,洒上一层水后,粘上一层芝麻,即成煎堆生坯。

(4)锅内加植物油烧至六七成热,放入生坯,炸至膨起呈圆形至熟即可。

油煮糍

油煮糍是连州人过年、过节经常做的一种食物,每次做油煮糍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浓浓的过年、过节气氛。油煮糍又分为很多种,有芋头糍、酿心糍、扁扁糍、糖糍等等……

制作方法:

(1)煮糖浆,加入糯米粉,搓成面团。

(2)取手心大小的面团搓圆圆,然后在中间捻出一个小空心,慢慢地在面的上面收口,一个圆圆的糍模就做好了。

(3)放进锅里滚,注意要不停地翻动油糍,以免焦了,炸到整个糍涨大、金黄就好了。

笑口枣(开口枣)

笑口栆,或称细煎堆,是一种中国人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吃的食品。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面粉,鸡蛋,糖,芝麻制成,实心。人们把这种食物叫“笑口栆”,是由于在高温油炸过程中面粉表面出现爆裂,样子就像人开口大笑一样,象征全家人开开心心,笑口常开,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制作方法:

(1)在盆里打上鸡蛋再加上一点苏打粉、适量的白糖、饴糖,白面、油一起搅拌,搅拌均匀并揉和成面团,放到案板上,搓成粗长条,揪成小剂子,揉成圆球形;

(2)麻仁用水拌匀,把小剂放在麻仁内滚一滚,不要按揉;

(3)炸笑口枣与油炸一般食品有所不同,下锅时油温要高(要在七成热以上),但又不可过热,过热则不开口;下锅后油温要低,但又是不可过低,过低则容易炸碎。所以,在热油下锅后就要端离火眼,降低油温去炸;当油温低于五成热以下时,又要回到火上加热稍炸一下,这样,才能将笑口枣生坯慢慢炸成老黄色、开口。同时,不可多加搅动,翻一个身即可。

卷筒糍

卷筒糍是连州人喜欢的美食小吃,它是用一块方形沙河粉,上面涂以芥辣、麻油,在加入爆香的葱花、肉末,蘸点酱油即可食用,香辣爽口,别具风味。

制作方法:

(1)首先当然是磨米桨(磨糍),小时候都是用石磨来磨的米浆,那时候一村子人就等着这两个石磨来用,每次都排起了很长的队(珍贵的记忆啊!)现在好像都是用机器磨了……

(2)用铜勺取适量的米浆倒入铜盘,再加上事先准备好的肉末和佐料。

(3)搅拌之后再放入到锅里面蒸,蒸上几分钟就熟了,拿出来后卷起来就ok啦。

篇6:春节传统美食与习俗一览

常言道“好吃饺子不过瘾”,在北方人的血脉中,“饺子”是奔腾的“动脉”。水饺有很多吉利的寓意,水饺象征团聚欢庆;同时也表示辞旧迎新;另外,饺子与中国古代用金子和银钱铸造的“元宝”相似,吃饺子就有“财源滚滚”的寓意。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吃饺子边聊天,那种温馨的家庭氛围,才是今天人们依然珍惜饺子的最重要原因。

2、春节的传统特色美食有哪些:油角

油角食是广州家常小吃中的一种,各地口味不同,所用的原料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甜的,有的是菜的,方法基本相同,就是所用的陷料不同,甜的包糖,咸的换蔬菜即可。广东过年,油角不能少。以前 ,离春节还有 十天廿日,家家户户就要开油镬,炸煎堆油角了。 开油镬炸些煎堆油角 ,是为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镬似的油油润润 、富富足足 。

3、春节传统特色美食有哪些 :糍粑

糍粑同样也是春节里一道可口的点心 ,尤其是在南方的武夷山一代最为盛行 ,全家人高高兴兴的一起打糍粑为春节做准备,其乐融融 。 糍粑是以糯米为主料 ,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 ,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 。 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 ,搁芝麻炒香磨粉 、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 ,即可取食 ,口感香甜 。 大凡有喜事 ,当地人 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

4、春节传统特色美食有哪些 :汤圆

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 ,历史十分悠久 。据传 ,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 ,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 ,饶有风趣 。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

5、春节传统特色美食有哪些 :春卷

春卷是过年时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 ,春卷又名春饼 、薄饼 ,是福州民间流行的传统小吃 ,历史悠久有迎春喜庆之吉兆。 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的。 据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 :“在春日 ,食春饼 ,生菜 ,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 :“打春 ,是日富家多食春饼 。”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 。

6、春节传统特色美食有哪些 :煎堆

煎堆华北地区称麻团 ,东北地区称麻圆 ,海南又称珍袋,是中国油炸面食的一种 ,由于流行于广东地区 ,因此也是广东油器的一种 。 以糯米粉团炸起 ,加上芝麻而制成 ,有些包麻茸、豆沙等馅料 ,有些没有 。也是广东及港澳地区常见的贺年食品 ,有“煎堆辘辘 ,金银满屋”之意。

7、春节传统特色 美食有哪些 :年糕

篇7:24节气立冬传统美食介绍

24节气立冬传统美食

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区,就喜欢利用饺子来作为立冬进补食物。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

姜母鸭

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立冬吃什么传统美食 立冬吃什么食物

团子

团子是长江流域的著名小吃,有白团子和青团子两种。团子是圆球状,寓意团团圆圆,它与北方的元宵像似,又比元宵的个头大,有苹果一般大小。一个饭量大的成年人,吃上三个就肚儿圆了。团子外面一层蹦脆蹦脆的,而里面的各种香料也会随着团子加热,香气扑鼻而来。

团子和包子结构一样,外层是糯米江,里层是各种不同的馅。团子的馅料丰富:肉、豆腐干、榨菜、大蒜、姜、香葱,藕、梅干菜、辣椒……把它们剁成细丁细粒,调味后放锅里炒熟,并放上盐等调味品,冷却后开始用沥干的糯米浆包团子。

咸肉菜饭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饭,是老苏州们的特定习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为原料,使用砖砌的炉灶,以稻草为燃料,烧出来的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虽然没有载入苏州的名食谱,但它从来不缺少喜爱它的食客。

其实,吃咸肉菜饭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吃咸补肾。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补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吃盐。

甘蔗

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草根汤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糍粑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麻子果

立冬日,上饶有家家打麻子果“补冬”(民间认为麻子果是补食)的习俗。

麻子果是流行于上饶、抚州一带的汉族特色小吃。就是将蒸熟蒸烂的糯米放在特制的石槽(叫“臼”)里,用木质的锤子先捣烂,之后用力捶打,之后将大团的麻子果用洗净的手捏成3cm左右的小团,在外面裹上碾碎的炒豆、芝麻、白砂糖等而成的一种甜食。

什么时候立冬

立冬是几月份:11月份

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过去,开始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孟冬)时期气温虽逐渐下降,但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地区,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立冬日期的计算方式

公式:(Y_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438,20世纪=8.218。

举例说明:2088年立冬日期=[88×0.2422+7.438]-[88/4]=28-22=6,11月6日是立冬。

例外:2089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立冬是什么意思

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字面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不一样,所以即使立冬了,有些地区气温依然很高。

狭义:立冬节气后就是冬天了。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就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建立。

广义:低于10°以下的气温

我国国境区域跨度大,就算除开华南沿海、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也不是一同入冬的,古代以中原为尊,各种习俗也是由此传承,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黄淮地区设立,所以,入冬主要也是符合黄河、淮海一带的气候规律。而南方地区入冬稍晚。

篇8:春节的传统美食介绍

中国戏曲约在12世纪形成了完整的形态,经过数百年的蓬勃发展,如今的戏曲剧种达到了317种之多(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1990年版)。它们虽各有地域性文化特征,但都具相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艺术底蕴。戏曲的兴盛促进了表演场所——戏场建筑的发展而遍布全国。其中,与传统戏曲表现形制密切配合的戏台格局——三面敞开式的方形舞台,自唐宋以来基本定型,只是在规模、构造、构件装饰、建筑造型等方面有些变异。至于观众席部分则演变较多。早期的广场式演出是以无顶露台或有顶亭台为主体,三面围观的观众均处于露天场地上。后来,观演场所的建筑化趋于完备。在经济发达地区庭院式戏场渐多,观众在回廊中观剧可略避风雨日晒,半围蔽的观演建筑成为传统戏场的主流。及至清代中叶,开始出现全围蔽的厅堂式戏场,也为适应营业性演出之需,至今不过二百年历史,它们仍然保持着许多传统戏场的特点。但就其总量而言,并不太多。

浩瀚的传统戏场建筑曾经遍布各地,乃至穷乡僻壤。其数量之多,该以成千上万座计。它们分别设于庙宇、祠堂、会馆等处,成为公共文娱活动的重要部分。乃至皇宫、王府和大户宅院,也曾设有不同规模私家戏场,成为喜庆应酬中的重要文娱内容。这些都说明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戏曲文化在我国人民娱乐生活中的普及性和重要性。

独特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造就了颇具特色的戏场建筑,可是在世界剧场史中未曾引起人们注意,即使在国内建筑历史教科书中也鲜有提及。不是因为乏善可陈,而是人们对此了解不够。随着岁月流逝,传统戏场的可寻古迹日渐湮没。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众多传统戏场受到自然条件的侵蚀和内忧外患不已的战火而受到毁坏。近数十年来,虽处和平时期,但在全国城市化大建设中,不少古建遗迹丧失在推土机下,传统戏场建筑也在所难免。再则,传统戏场的使用率往往仅限于少数节庆活动,也会因缺乏日常维护而日渐衰落。以上海郊县为例,1937年抗战之前曾有传统戏场62座,20世纪30—40年代毁于日寇炮火者22座。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拆除者23座(引自《中国戏曲志·上海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如今已所存无几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传统戏场建筑日益败落而减少。在此情况下,我们如再不及时做些资料性研究工作,日后想进行也会更加困难了。

篇9:营养师推荐的春节美食

——蒸蒸日上年年有余(鱼)

原料:新鲜松江鲈鱼1条,葱、姜丝各20克,红椒丝和香菜段各10克。

调料:味极鲜海鲜生抽20克、鸡粉3克、高汤50克兑成鱼汁,清油适量。

做法:1.把松江鲈鱼清洗干净后切成宽2厘米的厚片摆在盘中,撒上姜丝和红椒丝,淋清油一汤匙。

2.把鱼上屉蒸8分钟,下屉后撒葱丝和香菜段,淋兑好的鱼汁,锅中烧热油浇到葱丝上即可。

营养功效:

清蒸的鲈鱼可以保持鱼肉的鲜美和清香。鲈鱼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于控制血脂有好处。

山药炖滑鸡

——红运当头吉(鸡)星高照

原料:山药200克,仔鸡500克,水发香菇100克,葱段、姜片、香菜适量,小米辣2个,八角2个。

调料:盐1茶匙,鸡粉1茶匙,老抽半汤匙,植物油、汤适量。

做法:1.把山药去皮切滚刀块,用清水浸泡,加些白醋防止变色。

2.仔鸡剁成块,用沸水焯一下,冲净血沫。

3.小米辣切细。

4.锅放底油,煸香葱段、姜片和八角。

5.放仔鸡煸炒至表面干爽。

6.放入山药、香菇翻炒后,放盐、老抽并加汤烧沸,撇去浮沫。

7.小火炖半小时后放小米辣、鸡粉收汁勾芡撒香菜即可。

营养功效:

山药和鸡肉都是补气健脾的好食物。鸡肉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山药是高钾低钠的食物,对一些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比较适宜。

梅花扒四素

——喜上眉(梅)梢 四喜临门

原料:玉米笋100克,水发莲子50克,胡萝卜100克,水发香菇100克,油菜心200克。

调料:盐1茶匙,鸡粉1茶匙,高汤1杯,橄榄油半汤匙,水淀粉半汤匙。

做法:1.莲子用清水浸泡半天回软。玉米笋顺刀切两片,用清水浸泡。

2.胡萝卜去皮,切成和玉米笋一样大小厚薄的长片。油菜心修整成大小一致的菜头。

3.把莲子、玉米笋、胡萝卜、香菇、油菜心分别焯水。

4.锅放少许橄榄油,煸香蒜片后弃蒜不用。放入香菇煸香,放莲子、玉米笋和胡萝卜片,加100克高汤、盐、鸡粉煨烧5分钟入味。

5.菜肴出锅前放油菜心,勾芡。

6.把油菜心摆在盘子的外圈,里面依次呈同心圆摆放香菇、玉米笋、胡萝卜,最后把莲子点缀在圆心,淋上汤汁即可。

营养功效:

食材多样,营养互补,这款鲜艳清香的美食用在节日中再合适不过了。

年糕炒螃蟹

——八面财源红运年年

原料:活螃蟹500克,年糕150克,水发木耳50克,葱段、姜片、香葱末少许。

调料:盐1茶匙,鸡粉1茶匙,老抽半汤匙,花雕酒1汤匙。

做法:1.把活螃蟹切开,把里面的鳃挖掉、洗净,一只切成四块,大螯都切下并拍裂,撒点干淀粉拌匀。

2.热锅下少许油,煸炒葱段、姜片,把螃蟹、木耳倒入锅内稍作翻炒,烹入花雕酒去腥,八分熟时螃蟹变红即可下年糕。

3.年糕下锅翻炒出香味,加入少许盐、鸡粉、老抽,再加点香葱末,就可以起锅装盘。

营养功效:

篇10:立秋吃什么传统美食介绍

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个传说。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2、杭州吃西瓜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北京“贴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立秋的传统习俗活动

1、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3、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卧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会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将过去,暑热难当无法安眠的日子即将过去,天气慢慢转凉,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着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产已经过去,到了秋天了。

4、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5、立秋节

立秋,表示秋天来临,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6、秋社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社日节现在民间一般举办春社,南方沿海地区仍沿祭社(土地神)习俗,每到社日节时,普遍奉祀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7、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8、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9、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立秋节气的农谚

1、六月立秋,两头不收

由于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倒春寒的迹象,所以今年立秋时间比较早,在小麦收割的时候不少地方就下起了大雨,而到真正需要雨水的地方却出现了干旱,今年雨季相继较早所以在还没有收完小麦的时候就对收割产生了影响,导致粮食减产,而现在有整治抽穗的时期,很多地区却比较干旱,尤其在河南、山东一带,雨水不多这也导致粮食产量,所以“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这老辈人可是有千百年的生活经验总结下来的。

2、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

在农历七月因为太早,那么收成也肯定有影响,可能有些人不懂农事,这粮食生长期是有一定规律的,不能太早更不能受到一些天气影响,不然会导致减产,如果收成不好,那么这一年的生活就可能比较紧一点,在生活上就需要节省一点,如果七月末立八月初秋那就不一样了,七月八月算是正好立秋的季节,这庄稼长的时间也比较长,生长也比较好,肯定会迎来大丰收,所以这生活上就比较好,这“七月立秋秋后油”说的就收成了能吃得饱的意思。

3、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首先大家都知道秋老虎这个名词吧,意思就是虽然夏天比较炎热,但是在秋天还有一段时间会更加炎热,人们常常称作是秋老虎,但如果立秋时间过早,那么天气就会提前凉爽很多,另外大家想必也发现,现在这几天确实凉爽了许多,也说明这个夏天比较短,笔者前几天还纳闷这夏天似乎也没多久就这么过去不免觉得真的快,而晚立秋则夏日会比较长,天气相对也比较炎热。

4、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立秋之后雨水相对比较多,这个时候对于庄稼或者瓜果蔬菜都有好处,尤其一些农家蔬菜,因为到了最后采摘期,能多下点雨还能增加点收成,但是如果没有雨的话,那么地里就比较干旱,今年的立秋时节,农作物生长正处关键期,对水分的要求是至关的,一旦受旱农作物的收成难免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今年除了南方一些地区雨水较多,但是在北方像山东、河南一带今年雨水并不多,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农村我们经常听到老人说,这立秋的天气要出现下雨的话,就说明在秋天雨水也比较多,老话常说“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其实关于立秋的谚语不止以上四条,还有“立秋栽葱,白露栽蒜”、“立秋栽芝麻,老死不开花”等等。以前可没有什么天气预报,但是老辈人一些经验总结下来教导后人,这些俗语确实帮助了很多农民朋友,可以借鉴来进行农事。

5、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籽

这句老话是指在立秋之后,我们农田里面的农作物,包括哪些长势很小、很低矮的杂草,在立秋之后的十几天之内,也会依然的结出籽来,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立秋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植物们繁衍生息的季节,在立秋之后没多久的时间里,各种各样的杂草、植物,都会纷纷的结籽,这个浓郁还是相当靠谱的,也是非常适用。

6、七月立秋,种啥啥收

上一篇:成人本科毕业自我鉴定20下一篇:五年级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