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对联

2024-05-24

春节传统对联(精选6篇)

篇1:春节传统对联

丹凤来仪,金鸡报晓。就快到了,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2017传统春节对联集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百花园林春风暖

万里征途战旗红

美酒红灯歌盛世

银筝玉管迎新春

庆胜利豪情更壮

迈新步信心倍增

国增财富人增寿

春满人间福满门

文艺园地百花艳

教育战线凯歌洪

浩荡东风鼓千帆

英雄儿女闯万关

政策对头家家喜

经济腾飞户户欢

勤俭持家皆称赞

劳动致富最光荣

山向红日四时绿

水随人意八方流

庆丰收全家欢乐

贺新年满屋生辉

同心同德干事业

一心一意为人民

勤俭持家家家富

艰苦创业业业新

风吹杨柳千门绿

雨滋桃杏万户红

山青水秀风光好

人寿年丰喜事多

东风化雨山山翠

政策归心处处春

旗展五星光日月

花开四季丽山川

春风化雨千山秀

红日增辉万木荣

求贤急似渴思饮

治学犹如蝶恋花

八一军旗红天下

万千肝胆壮河山

夹岸晓烟杨柳青

满园春色桃杏红

九天日月吐光辉

十亿神州溢春华

大江南北映红日

长城内外尽朝晖

彩笔传情歌盛世

丹霞达意颂英雄

同心同德创大业

再接再励攀高峰

瑞雪铺下丰收路

春风吹开幸福门

东风送暖家家暖

瑞雪迎春处处春

春满枝头迎佳节

乐在心中接好年

龙腾虎跃人间景

鸟语花香天下春

接天瑞雪千家乐

献岁梅花万朵香

花开富贵家家乐

灯照吉祥岁岁欢

风调雨顺家家乐

粮多财足户户欢

百花吐艳春风暖

万象更新国运昌

天上这光添异彩

人间科技建奇功

九州春好添风采

科学技术改乾坤

无边春色百花艳

有庆年头万木春

前辈创业垂千古

开创未来有后人

克勤克俭奔富路

一心一意夺丰收

知识海洋勤是岸

科技高峰志为梯

工农同饮庆功酒

军民共戴团结花

国强民富逢盛世

日暖花开正阳春

喜看春来花千树

笑饮丰年酒一盅

满腔热情迎旅客

一颗红心为人民

锦绣河山添锦绣

光辉事业益光辉

时雨点红桃千树

春风吹绿柳万枝

春归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万木春

劳动致富人添喜

勤俭持家春色增

春风早临英雄第

喜报频传光荣家

向阳商店连百姓

春风柜台暖万家

尊师爱生风尚美

文明礼貌气象新

春光明媚百花地

祖国富强万众心

东风送暖花自舞

大地回春鸟能言

新年新春新景色

好人好事好风光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2017传统春节对联大全

2.2017春节通用对联集锦

3.2017传统9字春节对联集锦

4.2017最全新年对联大全

5.2017通用新年对联集锦

6.2017传统新春对联

7.2017温馨春节对联

8.2017经典春联集锦

9.2017通用11字春节对联大全

10.2017鸡年最新春节对联集锦大全

篇2:春节传统对联

下联:马嘶北国风

上联:三春开盛纪

下联:万马闯雄关

上联:三春播喜气

下联:万马荡雄风

上联:人饮春节酒

下联:马渡风月关

上联:群星瞻北斗

下联:万马啸东风

上联:马跃阳关道

下联:春回杨柳枝

上联:马跃康庄道

下联:人迎幸福春

上联:马啸关山月

下联:莺歌杨柳春

上联:马腾改革路

下联:国展富强图

上联:马腾风雪舞

下联:春到杏花红

上联:马踏春锦绣

下联:莺歌世风流

上联:柳营晨试马

下联:虎帐夜谈兵

上联:柳绿春江月

下联:旗红骏马图

上联:立马千山矮

下联:迎春万木荣

上联:立马昆仑小

下联:腾龙世纪新

上联:腊鼓催青骏

下联:春风策紫骝

上联:鲲鹏飞玉宇

下联:骐骥跃神州

上联:凯歌送旧岁

下联:骏马迎新春

上联:骏马生双翼

下联:鸿图壮九州

上联:金蟒穿云去

下联:紫骝踏雪来

上联:花绽春光谱

下联:马驰中国风

上联:花香招鸟语

下联:马跃起龙图

上联:花开天下福

下联:马跃人间春

上联:海阔凭鱼跃

下联:路遥任马驰

上联:共莺传捷报

下联:赤兔踏春光

上联:风度竹流韵

下联:马驰春作声

上联:丰年飞瑞雪

下联:骏马跃长征

上联:春新门载福

下联:志远马扬蹄

上联:春色绿千里

下联:马蹄香万家

上联:春来山水秀

下联:马跃路途宽

上联:春拂芬芳地

下联:马奔锦绣程

上联:乘风腾骏马

下联:兴国舞神龙

上联:草枯鹰眼疾

下联:霜尽马蹄轻

上联:百花开锦绣

下联:万马起云烟

上联:白鹅游暖岸

下联:金马啸长风

上联:岁月峥嵘须搏拼

下联:年华潇洒莫蹉跎

上联:点点梅花乐淑气

下联:声声欢唱祝平安

上联:风月焕新,海角天涯皆溢彩

下联:山河铺锦,疆南地北总宜春

上联:舞志士,激雄心,歌来红日千门晓

下联:除邪氛,张正气,攀上碧桃四海春

上联:举国江山俱似画

下联:满天春色最宜人

上联: 围墙客疑问

篇3:春节传统对联

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颠覆了人类的思维惯性, 对人类的认知世界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新挑战。2011年时, 全球的数据量就已经达到1.8Z[注:1K=1024Byte, 1M=1024K, 1G=1024M, 1T=1024G, 1P=1024T, 1E=1024P, 1Z=1024P], 预计2015年将接近8Z。大数据具有规模大、价值高、交叉复用等特征,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据之间的交换与相互利用也变得频繁, 对于如此巨大的数据量, 传统的研究范式必须做出改变, “大数据研究范式”应运而生。

1998年获得图灵奖的数据库领域专家的吉姆·格雷 (James Gray) 认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周期包括四个部分——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现代科学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和生成数据, 但对于大量收集到的数据却缺乏好的整理与分析。因此, 吉姆·格雷于2007年提出了科学研究的“第四种范式”, 即大数据范式。

在大数据范式提出前, 观测是有目的地搜集数据再做验证的研究过程。而大数据范式下, 预设的目的不是研究的必要前提, 可以在观测数据的同时发现微小的“秘密”。

另外, 大数据时代已经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每一个人的社会行为。过去的数据分析更多的是对一个群体进行行为定位。例如, 青少年群体、妇女群体等, 而大数据使基于全样本的研究成为可能。例如, 在央视2014年的《据说春运》系列报道中, 央视第一次尝试使用大数据来展现春运过程中中国36亿人的迁徙过程, 对每个开启定位功能的手机进行记录, 一次移动就是一条亮线, 在地图上生成了无数亮线, 亮线越亮越粗, 说明迁徙人数越多。在这个大数据新闻报道中, 研究样本是每个开启了手机定位功能的行为个体, 基本上做到了全样本研究。

二、大数据新闻的理念形成与操作路线

大数据新闻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闻界对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不断探索发展而来的。

20世纪60年代, 精确新闻报道 (Precision Journalism) 伴随着抽样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新闻领域的运用开始不断发展, 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高的精确度和更快的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辅助新闻 (Computer Assisted Journalism) 在调查报道中的比例日益增加, 也有助于精确新闻报道在技术上和精确度上的进一步提高。

20世纪90年代, 继计算机辅助新闻以后, 西方新闻界又陆续提出了“新闻采写2.0”、“数据库新闻”等概念。在21世纪初, 记者们开始尝试从一些数据库中找一些数据集以便挖掘新闻专题, 这些数据库既包括政府公开数据库, 也包括媒体自己的数据库。在早期的数据库新闻里, 没有基于数据的价值挖掘, 也没有深度分析, 只有对原始数据的初步整合。

大数据新闻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思维的新闻报道, 代表了未来新闻发展的一种趋势, 是数据驱动新闻更高一级的形态。新闻内容的价值来自于对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关联性分析。大数据新闻的关键不在于数据本身, 而在于数据讲故事的能力, 在于能否基于读者的不同地域和兴趣图谱来进行个性化推荐和新闻定制, 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性报道。

三、《“据”说过年》在大数据新闻道路上的探索

(一) 传统选题的大数据视角

“春节”是多年不变的媒体报道选题。在大数据的带动下, 对春节选题的挖掘已经从人物故事和亲情等话题中跳脱出来, 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2015年2月11日的央视晚间新闻《“据”说过年》中, 从春运的大数据中挖掘出了铁路新规催生出的“屯票族”。据节目介绍, 今年通过网络购票的人群当中, 11%的人买了三张或者是三张以上的火车票, 也就是说我们身边10个人里就有一个“屯票族”。“屯票族”产生了很多连锁反应, 在广东佛山, 买票取票的只开一个窗口, 可是退票的改签的却有3个窗口。青年男性成了最活跃的“屯票族”。在2015年2月18日, 《“据”说过年》关注了“年夜饭”, 节目中说, 年夜饭菜单、年夜饭菜谱、年夜饭作文是年夜饭搜索的前三名。而且年夜饭菜谱越来越“瘦”, 排骨成了最受欢迎的肉菜。“口味迁徙图”反映了东北菜在南下, 川菜在东进北上, 菜系的迁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的迁徙变化。

这些从“屯票族”、“口味迁徙图”引发的对于铁路新规的思考、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规律思考是以往没有大数据的时代很难触及的选题。那么, 可以说, 央视利用大数据完成了传统议题的新演绎。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春节报道视角。

(二) 主动寻求大数据平台的技术支持

《“据”说过年》系列报道中运用了百度地图LBS定位大数据, 在屏幕上直观地向观众展示全国范围内春运人潮流动情况。当前央视大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多为互联网公司及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机构, 它们本身在大数据生产、存储、分析、呈现方面具有硬件上的优势。例如, 百度、腾讯、新浪、当当网、360搜索、亿赞普、中国银联等。其中, 互联网公司在所有数据来源中所占的比重最高。以数据引用频次最高的百度为例, 百度是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提供商, 目前占据了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月81.7%的份额, 覆盖了国内超过6亿的网民群体, 这是百度基于海量网民行为数据进行大数据开发的基础。百度开发了“百度迁徙” (基于百度地图的LBS数据) 、“百度预测” (以百度搜索数据为基础) 、“百度商情” (以百度搜索数据为基础) 等多款大数据产品, 提供给包括央视在内的第三方机构。同理, 腾讯、新浪、当当网等公司旗下都拥有多款海量用户的互联网产品, 并据此积累了社交、电商等领域大数据优势, 可以为新闻机构提供这方面的数据。

(三) 视觉效果形象化

在新闻学的实践探索中, 我们提出“不要堆砌数据, 让数据鲜活起来”的经验总结。受众不是数据分析师, 一味地堆砌数据并不能产生传播效果的飞跃。在央视的《“据”说过年》系列报道中, 运用了简单的动画效果完成数据解读, 单调的语言有了更加形象化的画面予以配合。另外, 电视传播媒介特别是对于新闻事件的传播, 不仅有对既有事实的报道, 也有预测性报道。虚拟的画面恰恰能够展现事物变化规律和方向。

在2015年2月18日的《“据”说过年》节目中, 在展现年夜饭相关大数据时, 用了虚拟的菜品动画, 这些动画立体感强, 又逼真形象, 充分展现了电视在画面呈现方面的明显优势。并且图像展现与主持人的讲解词配合紧密, 不断变化, 进一步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斯坦福大学2013年的纪录片《数据时代的新闻学》中就曾提到, 作为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可视化技术利用了许多其他领域中发展出来的技术, 生成各类可视化图表。例如, 杂志风格的图表、加注释的图表、科学展览海报式图表、动态流程图、连环漫画图、幻灯片、电影/电视/动画/等。这些都使数据时代的新闻学有了“悦读”的效果。

这种视觉效果的美感就在于可视化数据和动态图形的结合。既有趣, 又严肃, 有了娱乐性, 而视觉的体验又很强烈。央视在视觉效果的呈现上在不断地试图突破。2014年, 央视首次运用大数据进行春节期间的报道时, 《“据”说春运》系列报道也做过和2015年《“据”说过年》相同的关于春运的动态画面, 当时的画面是在主持人身后出现的屏幕, 而经过了一年的技术改进, 数据画面更加富有变化性, 立体效果更强, 在画面切换时也有了更加逼真的展现。

四、结论与讨论:电视媒体如何做到大数据策略的巧应用

(一) 大数据不代表结论客观

央视作为主流媒体要努力创造“公信力市场” (trust market) , 在海量数据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得到快速传播的今天, 核实信息的真伪似乎变得比获取信息更费力。当信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之后, 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如果能够创造一种“公信力市场” (通过深入调查事实、剖析事情发生的原因、趋势来为公众筛选出具有价值的信息、提供具有公信力的融合报道) 就可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大数据的来源越来越多, 无论是商业机构、政府机构还是门户网站、搜索引擎, 都可以成为大数据的提供者。但我们必须对数据的真实程度、全面程度有一个基本的评估。

另外,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是大数据新闻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大数据是一种宏观的趋势分析, 而趋势和规律背后的原因需要配合微观的个体调查方法、相关性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来实现。《卫报》在对骚乱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 一方面对250多万条与骚乱有关的Twitter进行分析;一方面进行了300多个深度访谈。

而央视的一部分对大数据的解读并没有充分的依据。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就曾对《据说春运》系列报道的一组大数据的分析提出了质疑。系列报道中说, 春节期间, 搜索相亲的人中, 78%是男性, 这中间20~39岁的人数占79%, 因此得出结论,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 可能正在路上, 心里盘算着怎么躲过父母安排的相亲呢。而陈力丹认为, 在20~39岁中搜索相亲的男性, 他们都是未婚人群吗?如果未婚, 搜索相亲一定代表他们在谋划着如何躲避父母的相亲嘛?这个结论过于武断。

事实上, 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确定。大数据通常只能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但这并不是因果关系。如果A和B之间存在相关性, 有可能一方是因, 一方是果, 也有其他因素导致了A和B的变化。而且如果限定条件有变, 可能会存在对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二) 进行大数据新闻团队建设

外国媒体对大数据新闻的实践早于中国。早在2012年年初, 数据新闻项目“信息亚马逊”就实现了为全世界最原始的生态系统提供互动地图的功能。这个地图可以提供最新的数据和报道, 读者也可以自行上传内容。

目前国内利用大数据做新闻还处于起步阶段, 央视和百度2014年初合作的“据说春运”、“据说春节”等开启了大数据新闻的有益尝试。但这一尝试目前仅偶尔为之, 没有成为有固定时段的新闻节目。如果要在大数据新闻方面做出突破式的进步, 要有专门的大数据新闻团队, 根据国际同行的经验, 大数据的新闻团队均由新闻专业人员与产品研发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组成, 后者充分进入媒体生产流程, 其情形如同《芝加哥论坛报》的新闻应用团队所说, 它们就像潜入新闻编辑部的一支快乐黑客团队, 常在与记者面对面交谈中找到他们需要做的东西。

央视如果想在大数据新闻上做出真正的突破, 应该建立专业团队, 打破传统思维, 选题出新, 与先进技术接轨, 与IT专业人员结合, 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 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以专业团队做专业内容。

摘要: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闻界对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不断探索, 大数据新闻应运而生。大数据新闻的关键不在于数据本身, 而在于数据讲故事的能力, 在于能否基于读者的不同地域和兴趣图谱来进行个性化推荐和新闻定制, 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性报道。本文结合案例分析, 对电视媒体如何实施大数据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范式,大数据新闻

参考文献

[1]苏萌, 周涛.大数据商业革命《2012年夏季达沃斯特刊》[DB/OL].http://www.sootoo.xom/content/340794.shtml.2012.

[2]喻国明, 李彪, 杨雅, 李慧娟.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224.

[3]朱家麟.环宇计算机辅助新闻学[J].中国记者, 2002.

[4]徐琦, 宋祺灵.国内电视媒体大数据新闻实践探析——以央视新闻为例[J].新闻界, 2014 (14) .

[5]黄超.复杂议题融合报道中的大数据策略——以《卫报》网“解读骚乱”专题为例[J].新闻界, 2013 (14) .

篇4:读传统对联,品古人教子

明代进士孙升,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三个儿子坐享荣华富贵,沉迷酒色,不学无术。孙夫人对此很是焦急,他思来想去,特地手书一联悬于正堂:

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

蹉跎风月将何日报答君亲。

上联是期望,下联是警告,意在劝告儿子不要浪费精神,虚度光阴,要以担当天下为己任,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既包含了深沉的母爱,又体现了严厉的训教。据说,他的三个误入歧途的儿子在这幅堂联的鞭策下,终于有所顿悟,改邪归正。

明朝徐渭有一副家教奇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妙在一个“好”字的读音不同,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告诫儿孙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父母总是期望儿女能成才,有所作为的。为此,明代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

种田不熟不如荒;

养儿不孝不如无。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副家教联语: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他教育子女精读一些好书,做像新竹那样蓬勃向上、虚心而耿直的人。联句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寄寓了殷殷期望。

清代文人王之春也有一副家教联:

少读书,便是低天分;

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此联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不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

清代另一位学者孙寄圃,曾给儿孙撰写一联,要他们坚守廉洁、清贫,努力提高品德修养,其联云:

甘守清贫,力行克己;

厌观流俗,奋勉修身。

清末著名的禁烟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个秀才,他为人正直,对子女要求极严格,他曾撰联勉励子女,联曰:

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这副对联使林则徐终身受用不尽,终于成了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继承家风,也给子女留下了一副对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不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此联是林则徐祠中写的一副对联,其对子女“薄钱财而重德才”的教育思想可谓光耀于世。林则徐不愿后代在自己营造的“安乐窝”里坐享其成,而是希望他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成为有用之才。

篇5:春节传统对联基础常识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14、【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句脚】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应对部分〗

24、【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5、【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6、【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27、【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主谓:面熟;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28、【节奏相应】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29、【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30、【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1、【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34、【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的一种文字游戏。指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39、【作联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40、【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41、【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其一要“形稳”。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其二要“音稳”。“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其三要“义稳”。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其四要“人稳”。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

42、【贴】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统一。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43、【切】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44、【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例: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颖,双关巧妙)。

45、【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例: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座人名,而且套换数字引领,言之有实,构思相当新奇,不可多得)。

46、【诗钟】是清代中期以来文化人文娱活动的一种。它是在限定的短暂时间内,限定的特殊条件下,创作七言对句的一种文字游戏性质的活动。诗钟叫法来源是:在出题以后,把点燃的香横放着,香根上系根线,线头坠个铜钱,下面再放个盘子,香着到那里,把线烧断,铜钱落在盘子里,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说明时间已到,必须交卷,因此称为“诗钟”。诗钟的创作,一般采取出题、答卷、评定、发奖等一连串的方式,以集会形式进行。此种集会称为“吟社”、“诗钟社”、“折枝社”等,简称“社”。

47、【诗钟格】诗钟限定条件方式甚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称为“格”。都用一副七言对偶句组成。嵌字的,称为“嵌字格”,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为“合咏格”、“分咏格”两种方式。

48、【诗钟嵌字格】是诗钟里最常用来出题的一大类。指出题者指定几字,并要示嵌在指定的位置的一种对联方式。所嵌的字称为“眼字”,简称为“眼”。

49、【诗钟合咏格】即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例:“花落知多少,合咏,不犯题字: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

50、【诗钟分咏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联起来。例:近视眼,杨贵妃,分咏:面前但觉乾坤小,掌上犹嫌体态肥。

51、【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人叹绝。二、因联句奇巧、新颖、难度大而长时间无人对出的出句,常被称为绝对或片玉。如:明月照窗纱,个个孔明逐个亮(谐音镶嵌复姓人名:诸葛亮,字孔明。)

52、【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53、【重复用字规则】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例:春风吹来春气象,好曲奏出好风光(上联重复“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好”)。

54、【叠字、连珠】重复用字。例: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风、雨,山、水”称之为叠字或连珠)。

55、【意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如:天地/低昂/龙虎/气,雌雄/争战/帝王/才。(各意节用斜线隔开)

56、【意境】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

57、【句眼】指一句诗、词、曲、赋、联中的最精当的,起到画龙点睛,盘活意境的字。

58、【领字】对联长句,尤其长联长句中用以引领下文的字词,一般可以点断,字数在1—3之间;原为从词曲中使用的。如:此处有清风朗月,其人如劲柏苍松。(按古韵,柏,入声)“此处有”和“其人如”即为领字。

59、【四声】汉语读音四个层次的声调读法,有“古韵”与“今声”两种分法,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

60、【今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声和轻声。

61、【今律】今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两声为仄声。

62、【古韵】《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63、【平水韵】唐代官方颁布的归类的汉字读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其中归类的读音来区分平仄。

64、【用韵规则】使用古声一般要求注明,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联作中混用。

65、【平仄】古人做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仄声字,应当有规律地交替使用。古音平仄:其中将“平”(包括上平和下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66、【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

67、【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除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68、【对联句脚平仄规则】对联句脚对马蹄韵的运用,有正格与变格之分。句脚平仄完全符合马蹄韵的要求者,为正格。每边两句的,其正格是“平仄,仄平”;每边三句的,其正格是“平平仄,仄仄平”;每边四句的,其正格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四句以上的长联,不管仄起(指首句句脚为仄声字)还是平起(指首句句脚为平声字),若为偶数句正格,则除首尾为单仄或单平而外,中间的句脚皆保持连珠;若为奇数句正格,则除末句为单仄或单平而外,其前的句脚皆保持连珠。每边尾二句句脚的平仄不是单仄或者单平,又未从根本上违反“仄顶仄,平顶平”的规矩的,为变格。每边两句的,其变格是“仄仄,平平”;每边三句的,其正格是“平仄仄,仄平平”;每边四句的,其正格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既不合正格又不合变格者,谓之破律。不管是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平声。

69、【对联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一言联:仄,平。二言联(第一个字可以不论):仄仄,平平。三言联(两种,第一个字可以不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四言联(两种,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不忌孤平、孤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言联(两种,平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六言联(平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七言联(两种,平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八言联以上的句子,按节奏停顿将其分为几节,每节就按几言联的平仄规则处理。

70、【出律】当出句为标准韵律,对句也必须使用标准韵律。无论对句哪个位置的平仄发生错误,都是出律。

71、【拗】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此之为“拗”。

72、【拗救】就是对中古律诗中的拗句(即平仄的运用不符合一般的规定的句子)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补救,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另一个该用仄声字的易为平声字或相反,使平、仄声字的比例基本上恢复平衡状态。这一“拗”一“救”,合起来便称为“拗救”。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73、【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对联中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

74、【马蹄韵】也称 “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因其平仄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律”。 “马蹄韵”是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75、【正格】尚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A、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声律方面正格取B定义。

76、【变格】尚无绝对定义,可分三点说明(专指联格):A、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C、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声律方面变格取B定义。

77、【“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具体说(上联)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78、【对联用律三原则】1、上仄下平(上联的尾字以仄音结尾,下联的尾字以平音收尾);2、马蹄韵的正格与变格(平平仄仄两两交替,上联第一字可单平或单仄);3、格律诗的韵律遵守六禁忌(见对联六禁忌)。

79、【上重下轻】对联是对称性文体,上下联要保持平衡,或下联略强于上联,作联一定要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枝柔柳伴花枝。

80、【乱脚】对联上联要求仄声收尾,下联要求平声收尾。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如:清风入座吟新诗;明月敲窗叙旧情。“诗”和“情”同为平声。

81、【三平尾】指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如:有笔墨诗书做伴,与棋类牌类酒烟无缘。

82、【三仄尾】指上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可入道。

83、【孤平】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下联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叫犯孤平句。如:万事俱如意。(如字)

84、【孤仄】一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如:菩提当下圆成。(下字)

85、【粘律】上下联二、四、六偶数位平仄相同。

86、【失对】上下联重点字平仄要相对,否则为失对。如: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略”和“起”同为仄,失对。

87、【失替】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否则为失替。如:奋起还要读良书。因“起”与二四位字同仄,是为失替。

88、【重字】分为几点说明:A、同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例:法界,世界。B、异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例:陶匠抟泥,掌中观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C、异位互重:作为一种成联手法,比较特殊,允许适当使用。例: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D、虚字相重:受赋体骈文的影响,对联允许适当虚字(之乎者也等)相重 。例: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89、【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判断一个对联合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所用词语相似、所写事物相同;二、上下联意思相同,意象空间重叠。例: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篇6:牛年春节传统对联带横批

2、上联:万马奔腾贺岁下联:五牛奋跃迎春

3、上联:百花生香吐艳下联:四化跃马扬鞭

4、上联:百花生香吐艳下联:四化跃马争春

5、上联:泰运频书大有下联:昌期幸际升平

6、上联:百联同歌盛世下联:九州共祝民康

7、上联:爆竹声声除旧下联:桃符代代更新

8、上联:悬鱼流芳百世下联:纳贿遗臭万年

9、上联:百花迎春斗艳下联:群英为国争光

10、上联:百卉近春斗艳下联:群芳为国争光

11、上联:百卉迎春斗艳下联:群芳为国争荣

12、上联:展现民族特色下联:弘扬时代精神

13、上联:政惠九州祥瑞下联:人和四海康宁

14、上联:承上下求索志下联:绘春秋振兴图

15、上联:除旧岁破旧俗下联:迎新年树新风

16、上联:处处春光济美下联:年年人物风流

17、上联:开拓路上春丽下联:改革枝头花繁

18、上联:满户晴光瑞气下联:一门福寿安康

19、上联:门畔山青水秀下联:院中鸟语花香

上一篇:中小学生生存状态调查下一篇:《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