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

2024-04-10

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精选5篇)

篇1: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155千米随州市郊区曾侯乙墓。出土后的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曾侯乙编钟现(2012年)存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它是一套庞大的青铜乐器(铜、锡、铅合金),共65件,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史籍中记载此宝为曾侯寿诞之时楚国国君相赠,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篇2: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

大家好!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世界闻名的曾侯乙编钟,它是曾侯乙墓中最为耀眼的国宝级文物。

这套编钟重2500公斤,有5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 比欧洲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却依然保持着迷人的音色。1997年7月,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庆典音乐会上,就是曾侯乙编钟奏响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纪强音!

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这套编钟的出土证明了当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曾侯乙编钟被誉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呢!

这套曾侯乙编钟还有一个凄楚的故事呢!相传曾侯乙是曾国皇宫的一名乐师,他把一块重达万斤的铜铸成编钟。秦王知道后,派人到曾国想强夺编钟。由于秦国势力强大,为了曾国的安宁,曾侯乙不得不委曲求全,把编钟献给秦王。编钟被运送到秦国后,秦王发现编钟可以奏出世上最纯粹的音乐,这美妙的音乐让秦国士兵厌恶、放弃战争,不利于他争雄争霸,于是秦王又秘密派人射死曾侯乙,并以编钟为他陪葬。

篇3:从曾侯乙编钟看古代科技成就

编钟是一种打击乐器, 一般由青铜铸造而成的, 按音阶和音调的高低顺序依次悬挂在巨型的铜架上, 用“丁”字形的锤子或者是长条形的铜棒敲打铜钟可以发出不同的响声。每个铜钟音调不高, 按乐谱敲打可以演奏出完美的曲子。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 中国就有了编钟, 只不过那时候的编钟是三枚一套, 随着时代的发展编钟的数量有所增加。最初的编钟是运用在宫廷的宴会当中, 民间很少有, 每当有大型的宴饮或者祭祀征战等活动, 宫廷里都会演奏编钟。编钟是一种青铜器, 作为一种礼器, 编钟还是诸侯、将相等达官贵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后来的编钟已由三枚、五枚发展到八枚一组, 已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者大三度的音程的两个音节, 体现古人音乐水准的造诣。我们古人已由钻木取火的时代跨越到能够冶炼青铜进行铸造精美青铜器的阶段,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象征[1]49。

一、楚乐律与曾国的乐律两者间有联系

我们应当注意到在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中有一件是楚王的镈钟, 它的排列是跟曾侯乙的钮钟和甬钟并列在一起的。这件镈钟虽然是楚惠王特地铸造用以祭奠曾侯乙的, 奇怪的是这件镈钟却能跟曾侯乙的编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不表明楚国的乐律跟曾国的乐律有共通之处吗, 它们应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1986年江陵雨台山的一座楚墓出土了4支律管, 管上有用墨书书写的39个有关乐律学的文字, 这与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所在的乐律名词是相一致的, 这进一步表明楚乐律与曾国乐律是有联系的。楚墓所在的楚国乐律跟曾侯乙墓铭文上所刻的乐律是一个联系密切的统一整体。曾侯乙编钟上都刻有错金铭文, 这些铭文都刻于钟的钲部的正反面, 隧部、左、右鼓以及铜架上面, 共计2800余字。如果连曾侯乙编钟的附属部件上的铭文算在内的话, 其铭文可达3700余字, 它好比是一本中国古代乐律的古书, 是我们研究和分析先秦时期乐律学的重要历史文物资料。我们现在知道曾侯乙编钟每个编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乐音, 并且这两个乐音在编钟上按照楚国乐律和曾国乐律的音阶形式在不同的发音部位用铭文将其标出。

1987年在曾侯乙墓以西约102米处擂鼓墩二号墓出土了36件编钟, 可以说这36件编钟是曾侯乙编钟的孪生姐妹, 它们发音清脆、音律优美, 与曾侯乙编钟互为印证、相互补充, 视为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这套整体所组成的“双均五官”是楚国乐律和曾国乐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曾国乐律与楚国乐律两者相比, 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音乐方面造诣非凡, 但是相比较而言楚文化的音乐造诣却略胜一筹, 可以说是达到了当时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巅峰。曾国乐律与楚国乐律相生相伴, 因为曾侯乙编钟正是从楚国的腹地发掘出来, 甚至无疑可视为楚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因此从曾侯乙编钟我们便可窥见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水平之一二。

二、由曾侯乙编钟看先秦时期青铜冶炼技术

由于青铜器所具备的的财富意义和等级价值, 所以青铜器的冶炼一直由西周贵族们所掌握的, 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 西周贵族奴役众多劳动人民, 因此, 当时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便具备财富象征和不计成本的特点。先秦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炫耀制作的青铜器的精美程度往往不惜代价、不计成本, 发动众多奴隶为他们烧铸, 正因为出于这种心理动机, 便推动了先秦时期青铜器铸造新技术的出现。青铜器的素面纹饰逐渐被花纹繁复的错金云纹和各种金银镶嵌的纹饰所代替, 使得青铜器的装饰风格逐渐走向了极端。同时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有了新的变化, 先秦时期是青铜器铸造技术发展至巅峰时期, 以前的青铜器浑铸、分铸和熔模铸造 (失蜡法) 等铸造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1. 范铸法。

范铸法又称模铸法, 铸造步骤先以泥制模, 即用泥土雕塑出青铜器的形状, 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 其中青铜器的纹饰比如凹下去的部分就直接在泥模上面刻出, 而突出的部分则另外制好粘贴在泥模的表面。然后将泥模阴干后进行烧制, 使其成为母模, 再用母模制泥范, 用事先调和好的细质的泥土紧紧按压在泥模表面, 并拍打使泥模的纹饰和外形反印在泥片上面。将泥片划分为数块, 取下烧成陶范, 将陶范合并形成器物的外范, 将之前制成的泥膜均匀地削去一层, 成为器物的内范, 同时器物的纹饰就刻在内范上面。接着将内外范合并, 将融化的铜液灌注其中, 这样内外范之间的空隙便是青铜器的厚度, 最后待铜液冷却凝固, 再将陶范打碎, 取出器物。因为当时用这种范铸法铸造青铜器, 只能一个陶范一件青铜器, 因此理论上不可能存在两件完全相同的青铜器, 而且据有关专家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青铜器基本是用此方法铸造而成的。

2. 熔模铸造 (失蜡法) 。

熔模铸造一般是对比较精密的青铜器件所采用的铸造方法。步骤是先用蜂蜡等一类易融化的物质铸成器物的外形, 制成蜡模, 再用耐火的材料填充其内心和抹在蜡模外形上面, 然后经过烘烧使之成为陶范。在这一过程中经过烘烧, 石蜡等易熔物质受热流出, 陶范中便形成空腔, 接着再往空腔灌注铜液, 最后待铜液冷却后, 便制成了器物。失蜡法往往运用于制造外形较为复杂的青铜器。

3. 浑铸法与分铸法。

青铜器一次浇铸成型的称为浑铸法, 器型过大或过于复杂的, 一般采用的是分铸法, 就是将整个物件分成数块分别浇注最后拼合到一块的方法。

4. 错金银工艺。

错金银是我国青铜时代用于青铜器纹饰的一项精细工艺, 它出现的时间较晚, 在青铜器发展了将近一千年之后, 在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兴盛起来。错金银纹最先出现的是错金纹, 一开始用于镶嵌铭文, 显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出现马上受到人们的热捧。考古研究发现, 在战国中期的诸侯墓葬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错金银丝和镶嵌在青铜器上的错金银纹。战国中期到西汉年间是这种工艺技术最为发达的历史阶段, 错金银纹工艺分别运用于兵器、礼器、车器、容器、符节、铜镜和带钩等器物上。那精美华丽的装饰和飘逸流动的线条使得这段时期的青铜器发展演变形成了另一高峰。错金银纹的技法是利用不同金属的颜色光泽在器物上产生鲜明的对比, 创造出独具特色、色彩鲜明又具备金属光泽的金属图案。其制作的步骤分为四步, 第一是做母范刻凹槽, 待器物铸成时在凹槽内镶嵌错金银条。第二步是待铜器做成之后, 需要在凹槽内加工嵌槽, 并用墨笔绘成纹样。第三步是镶嵌, 将金银条镶嵌入凹槽里面。第四步是磨平, 将金银条嵌入凹槽后, 要用嵌刀进行磨平, 使得金银条与铜器的表面趋于光滑平整。错金银纹饰以其光鲜、靓丽独具金属光泽为青铜器增添了几分高贵与华丽。金银与青铜间金属色彩的交相辉映, 将青铜器上的纹样与图案映衬得格外尊贵与典雅。错金银工艺的出现为青铜器装饰增添了一种高贵的气息[2]114。

曾国所处的先秦时期青铜器的冶炼技术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技术水平, 这套编钟在造型、纹饰和加工技艺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为了保证音质纯正、发音清晰, 曾侯乙编钟的制作者不仅使用了传统的浑铸法工艺, 而且娴熟地使用了分范合铸和复印花纹等制作工艺, 使青铜器的铸造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曾侯乙编钟花纹清晰、较少出现有铸造的缺陷, 保证了音质的准确性。可以说曾侯乙编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达到了当时先秦时代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曾侯乙编钟的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将金属工艺铸造与音乐表现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和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都有着重大的价值意义, 它是中国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标志产物, 体现出先秦时期工匠大师们高超的智慧, 曾侯乙编钟所蕴含的伟大成就将会被载入中国文明发展史册中。

摘要: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对于古代音乐的研究印证了七声音阶、十二律的音乐等众多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编钟的铸造艺术也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高超铸造水平特别是青铜器范铸技术的水平。

关键词:曾侯乙编钟,古代科技成就,音律

参考文献

[1]郑利平.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的镶嵌工艺技术[J].金属世界, 2007 (1) .

篇4:曾侯乙编钟

展品位于中国科技馆一层的“华夏之光”展厅,用青铜铸成,由上、下两层大小不等的17个编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钟架上。编钟成合瓦形,敲击编钟的正面与侧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调。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商代编钟的钟柄为空心,连通内腔,多为3枚1组,可以演奏旋律。西周中晚期,编钟能发出两个音级,多为8枚1组,常在宫庭宴会中使用,因此,那时的礼乐被称为“钟鼓之乐”。春秋中晚期,编钟为9枚1组或13枚1组。

1978年,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约公元前433年)在湖北随州出土,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持最完整、数量最多、音律最全的1套。曾侯乙墓编钟有19个钮钟、45个甬钟和1件大傅钟,共计65件。整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5个八度,使用丁字形木槌演奏,能演奏现代音乐。可见,当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早出现近2000年。

篇5: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

同学们也喜欢乐器吗?你能说出几种乐器呢?许多同学大概还不知道什么是编钟吧?编钟是我国古代汉族的一种打击乐器,专门用于祭祀、庆典和宴会。编钟,顾名思义,就是钟的一种,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分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兴起于西周时期的编钟,曾在春秋战国时期风靡一时,和其他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迄今,我国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编钟为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

真是好险呀!

说到曾侯乙编钟,有个故事不得不说。事情发生在1978年2月的一天,当时湖北省随州城郊擂鼓墩的解放军某部扩建营房,建营房,就要开山炸石。战士们在山坡上埋了炸药然后引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当硝烟散尽时,人们看到,山上竟炸出了一片褐色土,还有石板。一位指挥员也算见多识广,他怀疑那是一座大型古墓,便当机立断,下令道:“停止施工!”然后迅速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考古勘测小组闻讯赶到现场一勘测,果然是一座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还要大6倍的“超级古墓”。再看施工打的炮眼,人们不禁直流冷汗,距古墓顶层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将永远不复存在了,真是好险呀!

同年5月22日凌晨5时,当考古人员把墓室内部的积水完全抽干,清除了淤泥和破损的棺椁等以后,发现了上百件古老的乐器,其中最为令人振奋的就是那分为三层,悬挂在木质钟架上,大小不一的65件编钟。它们最大的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高20.4厘米,重2.4公斤。由于墓主人为曾侯乙,因此这套编钟就得名“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是战国早期曾国的一位有胆有识、非常讲义气的国君。对此,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话说当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统帅大军攻破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跑到邻近的曾国,被曾侯乙收留保护了起来。曾国虽然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但是当吴王阖闾和伍子胥让曾侯乙交出楚昭王时,曾侯乙硬是没有答应,并且据理相争,表现出了不畏强权的精神。这让死里逃生的楚昭王还有他的后人们感动不已。

有趣的是,在这出土的65件编钟中,有64件的钟体上面镌刻有“曾侯乙作持”的字样,以及有关音乐的铭文。唯一没有镌刻“曾侯乙作持”字样和有关音乐内容的那件编钟,所镌刻的31字铭文标明了这组编钟的来历。它是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为了报答曾侯乙的救父之恩,特意制作,赠送的殉葬品。

创造多项之“最”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是它们都没有能够成为乐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我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曾侯乙编钟铸造于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代,总重量达到2500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5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为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还有,曾侯乙编钟的音域宽达5个半8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8度,而且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12个半音的乐器。

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千古绝响

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随州某部礼堂,向世人发出了它那雄浑浪漫的千古绝响,这是曾侯乙编钟沉寂了2000年后第一次重新奏响。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乐曲落幕。

之后,它又公开演奏过两次。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曾侯乙编钟的演奏现在已经完全由复制品所代替了。

1987年,我国邮政部门发行了一套《曾侯乙编钟》小型张邮票,整个票面古朴典雅,布局精巧,下部为编钟形象,上部为竖排的文字说明,画面与文字交相辉映,类似中国古代文人画卷中诗画一体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该套邮票为我国国宝系列邮票的第一套。

(责任编辑 张仁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相关文章:

古代编钟05-08

《编钟》教学设计04-19

编钟教学设计晒课04-07

编钟教学设计晒课06-23

商周时期的编钟的音乐之美10-18

编钟(语文s版)(S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4-25

上一篇:青春励志演讲稿:青春,永不凋谢的季节下一篇:2010安全月小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