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创作过程介绍

2024-05-05

摄影作品创作过程介绍(通用6篇)

篇1:摄影作品创作过程介绍

中国画《荷塘》主题介绍和创作过程

那荷塘上面,是一张张的荷叶。这些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玉立站着的人的衣裙。层层的叶子之间,点缀着一些或粉嫩,或素洁,或艳红的花朵。出水之花,秀丽挺拔,有正大开着的,有只是骨朵的,有羞涩的半开半掩的。如一颗明珠,又如那天上的星星。微风吹过,送来一陈沁人心脾的芳香。叶子和花也都颤动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宛然间有了一道碧绿的波痕。叶子下是波光荡漾的流水,被遮住了。而那叶子更见风致了,荷塘的景色可谓迷人啊!

那幼时玩耍过的荷塘,可真是能够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

篆刻艺术主题介绍和创作过程

1、逸夫小学校徽:大眼睛放眼看世界,儿童快乐的玩耍。

2、崇德有为:本校以崇德有为的办学目标,打造知书达理、健康向上的好儿童办学理念,让孩子在校园里快乐的成长。

3、气象万千: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意思为: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寓意为:美丽的校园、三园(百草园、行路园、励志园)风景的建设更加美丽,四季变化莫测。

素描主题介绍和创作过程

学校本着以下三点进行开展艺术教育工作:

1、艺术教育要为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奠基。

2、艺术活动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要大力开展小型、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吸纳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提高全体学生艺术品位。

3、艺术教育要常抓不懈,形成特色。艺术教育工作要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整个过程,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而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儿童画主题创作介绍和创作过程

《快乐的小蜜蜂》:我们都准备好了,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我们成群结队地去找食物。我们飞呀飞,飞到一个大花园,这个大花园里的食物可真多啊!馋得我们的口水直往下流。我们被这个大花园里丰盛的大餐给迷住了,都纷纷一头扎进花园之中。大家不停地吃,不停地吸取花蕊里的营养,这个花园里的食物可太美了。

小蜜蜂红红从花朵上飞起来说:“大家快跟我走,山的那边还有更多、更美的食物在等着我们呢。”此时此刻大家还沉迷于这个花园中,我们都忙碌着采蜜,生怕有一朵花没采着,错过了这次甜蜜的机会。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蜜蜂,大家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果实。

篇2:摄影作品创作过程介绍

教学过程

教法分析:

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辨析与研讨——应用拓展四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老师展示图片,欣赏书中作品,创设情境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

欣赏作品:

(一)展示作品:罗丹的《巴尔扎克》

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幅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请把书翻到34页用1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罗丹的故事,思考并回答:

1、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巴尔扎克?

2、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砍去?

小结: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罗丹的这幅《巴尔扎克》塑造的不是身穿燕尾服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不拘常规,身穿睡袍的狂傲之士。罗丹要这样塑造人物的意图是什么呢?罗丹想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巴尔扎克,一个不拘常规,洞穿世界的非常的巴尔扎克。这就是他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而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二)展示作品中国画《愚公移山》,作者徐悲鸿(下面我们来看这幅作品)

1、回忆当时的社会背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体会这张作品的历史意义。

小结:这幅作品是以古老寓言《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的,表明只要团结,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我们欣赏了以上作品讨论一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①、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②、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师生互动:老师针对这个问题分别展示具象艺术作品《开国大典》、意象艺术作品《荆轲刺秦王》及抽象艺术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图片,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三种美术类型是如何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

(三)鉴赏油画《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

从该作品的形象、形式构图色彩等方面分析以及时代背景等情况方面,去理解作品的

创作意图?

可把全班同学分为A、B、C三组,先让本组成员自由回答,然后选一本组代表进行总结。师生共同评论哪组分析的最好。

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容及作品情感,使他们能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全方位的思考。同时分组讨论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作品的探讨有一种成就感。小结:具象艺术注重形象的塑造,意象艺术注重气氛的烘托,抽象艺术注重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以上主要讲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有自己的创作意图,有的针对现实,有的针对艺术,但无论是针对什么,他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的艺术家,他的任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就会大相径庭。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可能会通过宗教题材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而中国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图则可能是通过梅、兰、竹、菊或山水来表达他的个人情操和笔墨情趣。

《墨梅图》 元 王冕 《丛竹图 》清 郑燮

小结:王冕,郑板桥的创作意图都是借墨梅、竹子来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而郑板桥以竹声比拟民间疾苦声。他的诗词多表达对国计民生、人伦道德的关心。

另一方面,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等也造成了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

出示作品:《怒吼吧,中国》 版画 李桦《离婚诉》 版画 古元

小结:由于李桦成长于国民党统治区,受到的是鲁迅传播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就意在以表现主义的风格揭露和批判现实。这幅作品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小小的木刻有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古元是成长于延安解放区的民主环境中,在毛泽东精神的指导下,他的作品则意在以朴实、平和的写实风格呈现和歌颂延安人民的生活景象。

课堂小结:对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了解都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将来同学们有机会去参观画展的时候,可以提前翻阅一些画家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性,知识水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使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较容易的把握住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对作品做出正确、合理的理解,而不是走马观花,毫无收获的离开展览馆。

当今艺术的发展出现综合、模糊和交叉的现象,同学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艺术,持什么态度?肯定,否定,包容?

作业布置: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如何体现画家的创作意图的?

板书美术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艺术家创作意图来源:

1、社会现实→态度、情感

2、艺术→主张、观念

二、影响因素:

1、现实方面(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艺术家成长的环境;艺术家个性,知识水平,家庭等)

2、艺术方面(艺术追求等)

篇3:浅谈舞蹈作品创作思维的过程

舞蹈创作要经过编导的思维过程:由外(体验客观生活)到内(主观自我感受),再到外(形象外化编舞)的多次连续和反复的过程,这三种思维的转化和递进过程,便是舞蹈创作思维的过程,本文浅谈这三层创作思维如何来创作一部舞蹈作品。

第一层:舞蹈创作思维的外来过程:吸收、积累从客观生活实践感受中体验,来选择主题和题材。平时的吸收、积累、观察是编导进行创作的动机,没有这种外来的感受刺激,编导是没有创作动机和源泉的,舞蹈作品也无从产生。有了这种动机和灵感的来源后,就是选择、筛选主题和题材,并围绕选定的主题和题材进行思维创作。

第一,主题的选择。

舞蹈作品要让人能记住,有吸引力、使人共鸣,就要尽力去选择具有当今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主题,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在的这个时代,顺应时代的艺术作品才有生存价值,才能广为流传,例如大量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舞为什么能长期流传、广受欢迎,就是因为它们每每能顺应当代人们的审美追求,抓住当今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才得以长期生存下来并脍炙人口,就像至今我记忆犹新的民族舞剧《闪闪的红星》就是选取有时代烙印的主题,它永远能唤起人民一段遥远和脍炙人口的记忆,虽然时过境迁,但它的精神内核是与当今时代弘扬的精神是相通的,红色革命精神永远是时代的主题、焕发时代的光芒,因此被人记住,至今记忆犹新。

第二,题材的筛选。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所显现的情感、意境、美感、风格、形象等,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实践,在日常中通过细致的观察生活,去听、看、感受、触摸一切事物,保持着对世界的敏感……就能积累吸收大量的素材,之后再筛选分析,从中挑选出能贴合主题并典型的材料,作为舞蹈作品的题材,例如舞蹈《秦俑魂》就是陈维亚编导在参观兵马俑时,被那埋葬几千年,依然气势恢宏的威武之师们惊叹、感染,给他于强烈的感受后,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个作品就是用真实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创作欲望出来的,以致最后也能真正打动人心的舞蹈作品。

第二层:舞蹈创作思维的内化过程:用实践得到的主观自我感受,去构思舞蹈作品的结构。

舞蹈主题和题材一确定,结构就是创作质量高低的关键,整个舞蹈该如何谋篇布局,该用什么音乐,作品要多少时间、什么风格,人物什么形象等等的确定有关表现主题和题材的问题,均在思维结构这一步骤中,如果把创作一部舞蹈作品来比喻建筑一座大厦的话,结构便是这座大厦的设计图纸,清晰、明确、恰到好处的设计结构就能表现出作品内容的质量、作品情感的浓厚度、鲜明典型形象的走向和作品的整体风格特点等,通过结构的样式就表现出了编导的结构思维,有经验的舞蹈演员在一听到编导叙述一个作品的结构时便可联想到未来作品到概貌,在古典女子双人舞《玉魂》的创作中,编导确定主题和题材后,在头脑里就要构思出整个作品的结构,例如:开场音乐是“黛玉将死”的悲伤旋律和黛玉躺在病榻上呻吟、挣扎与死神对抗的动作,随后,逐渐进入抒情情绪,黛玉陷入幻觉,然后,女子双人舞这时展开魂与躯的对话,开始大幅度的动作,将黛玉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舞蹈最后,演员又一次回到病榻上,黛玉苏醒回到现实,但病魔笼罩,再也经受不住沉重的命运打击,全身心的在呐喊、质问上苍,用尽最后力气想要挣脱病网,但终究又摆脱不了命运……整个舞蹈的结构浓缩概括了黛玉悲剧的一生,这样的雏型、意境意调、舞段安排、人物形象、动作风格、音乐等等都在编导结构思维这一步骤中构思完成。

第三层:舞蹈创作思维形象外化过程:进入具体的实践编排阶段。

有了结构思维后,编导就进入实践编排阶段,在编排过程中就可围绕结构,根据内容、人物形象等提炼雕琢无数的舞蹈素材,运用舞蹈肢体语言和情感情绪的表达,尽量完整充分的创作。在实践编舞阶段,动作舞肢的编排是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四个方面应提醒注意:

第一,舞蹈作品的情感。

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色,产生了舞蹈动作,还要按舞蹈作品内容结构设计出人物连绵不断表现的情绪、思想、意识和潜台词等,遵循这个脉络再反过来去雕琢舞蹈动作,情感在舞蹈作品中是否发挥极致,是舞蹈作品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有情感的舞蹈作品才能“以情取胜”,让观众“情深意切”产生共鸣。

第二,舞蹈作品的风格性。

生活是自然的,舞蹈是风格的,风格与审美凝聚在舞蹈作品的形象和个性上,《天鹅湖》的高雅优美、《卡门》的热情、奔放……舞蹈动作服从剧情、人物、风格形象等的需要,有个性的介入才能焕发风采,栩栩如生的形象脱颖而出,风格与个性是舞蹈作品的灵魂,是舞蹈的生命力。

第三,舞蹈作品的意境。

优秀的舞蹈作品都具有美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这需要眼光独到的去发现闪光点再加以提炼升华,合理运用意境对主题有升华作用,透过意境能调动观众的想像力,使观众身临其境,才容易被观众所吸引接受和欢迎。

第四,舞蹈作品的形象。

优秀的作品都是通过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感知审美,反应情感和思想,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形象,舞蹈作品就是利用舞者的舞姿、情绪等作为自己的表现手段展现主题和形象,张继钢创作的《母亲》和《一个扭秧歌的人》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深入人的心灵,传递着一种信念、精神意志和高尚品格的力量,激发心灵震撼力和艺术的感染力,成为观众所喜爱的优秀舞蹈作品。

在现实的创作过程中,舞蹈创作思维的过程相互渗透孕育焦灼,充实在编导的思维里,运用这三层的创作思维过程,创作出灵与肉、情与思、意与形和谐交融的优秀舞蹈作品。

摘要:创作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创作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和环节,是一个反复连续并复杂的思维过程,目的是创造出新的作品和艺术形象,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以编导的客观世界体验到主观自我感受,再到形象外化编舞的过程,需要融入情感、意境、风格和形象等诸多因素,来创作舞蹈作品。

篇4:探讨作品《绿如蓝》创作过程

(1)题材选择

青绿山水乃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中国古人的审美艺术之色彩。出于对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敬仰,我特别喜欢青绿山水画,它的风格独特,色彩艳丽,色相皆取自于自然本身,可以让我感受到草木滋润,生命蓬勃,通过色彩来表现现实的精彩。对于重彩画我一向是比较喜欢的,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我一直都对这一系列非常向往,加之几次写生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特别是在安徽宏村,西递,湖南凤凰古城,桂林漓江,西陵峡这些地方,这些全部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在其间停留的过程中,我感到特别的享受,大自然是最能令人心静的,自然的本色就是最安静,最美好的颜色,特别的有生命力,让一切都顺其自然。所以,我更加坚定了选择青绿山水的决心,我希望可以用青绿山水的形式来表达大自然的美好,传递自然的魅力。

(2)画面内容

以外出写生搜集的材料为创作题材,主要表现安徽山水的秀美,营造朦胧浪漫的氛围,意在表现南方山石的特殊纹理与独特造型,相互独立却又紧密联系,此起彼伏,延绵不绝,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树木的葱郁繁茂,颜色鲜艳翠绿,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带给人无限希望,令人心驰神往。再加以自己的创意想象,把自己认为非常美好又能产生联系的东西加进去,传统上参考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借鉴其中明亮鲜艳的色彩,融合当代青绿山水画家林容生作品中一些独到的技法,完成既有创新意味又传统美妙的青绿山水画创作。

2.创作过程

(1)色彩的选择

“色有轻重,轻者山用螺青(即花青),树石用合绿(即汁绿),染为人物不用粉衬。重者山用石青绿,并缀树石,为人物用粉衬”。基于本次创作我选的是大青绿山水,所以色彩主要选择头青、头绿、三青、三绿这几种石色来染山石,以赭石色来打底,并与石青、石绿相互渲染衬托山石的肌理、形态。先用墨色打底,把画面整体关系确定下来,刚开始把握不好墨的浓淡,不敢用浓墨,只用浅浅的墨色,感觉画的若隐若现,画面很飘,不稳定,老师就建议我多多参考借鉴林容身的画面效果,并给我提出画面前景一定要稳,墨色一定要上够,不然加了颜色也不好看。得到老师的指导后我研究了自己找的一些参考资料,发现其实前景的山石一定要墨色很浓,这样能给人厚重感,中国画虽不特别强调透视原理,但是近实远虚是必须要遵从的,在此之后,我放心大胆的在前景山石中选取了浓墨打底,效果立竿见影,前后层次马上分的很清楚,画面整体效果也有了提升。树木除了石青石绿外还尝试用了白色来提亮,也用淡墨与赭石打底,这样可以突出树干和树叶,特别是树叶,老师指导中间我多次加重了树叶的墨色,这样上色之后既可以和后面的山石分开,又不会觉得树叶零散,也能使树木看起来突出,营造立体感,树叶的点染使用白色既营造传统的工整,又加入自己的创新与理解,使画面更加突出个性。

(2)色调

《绿如蓝》中青绿色调体现

在笔者的创作中具体着色是:山石着色,阴面用赭石从山脚向上分染,阳面用石青石绿(二青、二绿)多次分染。在此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我没想到的问题,用石青,石绿多次分染之后,我还是觉得画面厚重感没有,效果特别平,没有山石的立体感,经过询问导师意见后,他觉得我颜色已经上的差不多了,但是效果不见好,可能是因为色调太过单一了,画面完全使用石青,石绿两种颜色,缺少变化,不能形象的刻画出山石的结构。可以尝试在比较亮的地方自己调一下颜色,石青,石绿运用的要丰富,要灵活,亮面,暗面要有细微的变化,循序渐进的变化,虽然绘画过程中分辨不明显,但在画面中体现出来的效果非常的好。我再仔细研究了一下林荣生作品发现,有些地方不仔细看以为是一种颜色,但仔细观察是同一颜色不同色相的对比,这与王希孟在绘画过程中所体现的技法是一个道理。随后我用三青、三绿这些颜色互相调和出一些新的颜色,有的还加入了白色来提亮,选择适当的颜色用来提染山头阳面,使其成为画面最亮处。用头青、头绿调和的颜色加以赭石色烘染暗处,树用双勾,以墨色打底,再用赭石罩染。树叶先用墨点成,墨色一定要紧凑,树叶的墨色变化不大,否则会特别零散,在墨点上再点染汁绿和石绿、石青,有的用白色点染。天空是用湿画法平涂墨和淡花青色,再分染晕开。房屋用赭石花青色作旧,再用白色多次罩染,运用永乐宫壁画的技法,做出墙体自然褪落的感觉,屋顶加墨染。人物点白粉、石青、朱磦等。正面画完后,有些地方感觉色彩不到位,比如,远山不够青,房屋,瀑布不够白,再在画后面衬染托色,山石托石青,石绿,瀑布房屋托白色,天空留云的地方托白粉。

(3)色彩层次

《绿如蓝》在创作中的色墨层次体现

出于综合考虑,我的创作以平远与深远相结合构图,分近景、中景、远景三段,以大片屋舍,山脚,树枝,田地相衔接, 在老师的指导下增加了流岚云霭,使画面看起来更加自然,飘逸沉着。 近景使用浓重的石青石绿以及赭石色,明显的构成了画面的前半部分,中景的屋舍,田地虽然多施以墨色,白色,但中间有树木,草丛相连接,既独立又自然过渡,层次分明,远景则以浓重的石青色为主,山间有缓缓流出的山泉瀑布,山上有远处的树丛,起到了点缀的作用,画面层次感很强,由近到远一步一步深入,近景到远景之间,意境开阔,妙趣横生。墨勾少皴或不皴,浓重的石绿,石青把勾的墨线压得很淡,进而突出了色彩的艳丽。画面以石绿、石青、赭石为主色调,但画面中不是对山体进行大面积平涂,而是根据山石的纹理进行分染,有轻,有重,有浓,有淡,错落有致,正所谓“轻拢慢染抹复挑”“浓妆淡抹总相宜”。

3.创作心得

(1)墨、色融合

施墨,不宜太多,多了会影响色彩的表达,喧宾夺主,不宜太少,少了就没有厚重感,画面不稳。就像《绿如蓝》创作中,设色本身就很鲜艳,况且是工笔山水,山石很容易没有重量感,画面会飘,像这种情况,近景的墨色一定要弄一些,特别是最前面的几处,一定要使用浓墨上几遍,先要把前后关系拉开,中景的稍微要次一些,但整体而言比较远景来说要墨色浓的多,远景就不必要用那么深的墨色了,反而要墨色很浅,制造一种意境悠远的感觉,这样对画面的意境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在设色之后,青绿颜色与墨色融为一体,有墨色打底,青绿色看起来很稳,很厚重,画面分量感十足,在传统的规则中找新的突破,墨色用好了,画面就不会出现头重脚轻的错误。以此类推推,在别的画面中道理也是一样的,墨色运用必须注意浓淡关系的转变和与色彩的高度融合。

(2)色彩新认识

在设色方面大胆的去尝试,突破,创新,发掘自己的潜力,运用浓重的色彩来表现清新的感觉,让我对青绿这个词有了新的见解,青绿色带给人的感觉不似黄色那么明艳;不似红色般气势灼人;不似紫色般惨淡,令人伤神;青绿色典雅,温润,富有生命力,让人联想到草原,联想到树木葱翠,像是绿宝石一般让人心驰神往。青绿山水并不是说只用青绿这两种颜色,当然在整个画面中,主色调是青绿,但其中可以加入笔者独到的见解,在大自然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把笔者的理解,体会融入到画面中,画面中可以出现不一样的颜色,这种跳跃式的思维方式,也是在本次对色彩的探究中所体会到的。在《绿如蓝》之中,笔者加入了白色的树叶,在青绿色中,很凸显,很吸引人眼球,这就是色彩中的新体验,在田地中加入了耕田的人物,人物服饰不用白色,而是用彩色来点,加深了画面的趣味性,既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气息。又新颖,追求个性,像这种重彩画的设色中,新时代的年轻力量要使用富有时代特征的色彩,运用中要秉承传统,又要打破传统,寻找新的位置。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色彩要想运用的恰当有创意,也少不了要与墨色的融合,《绿如蓝》正式因为把色彩与墨色结合才看起来特别的接地气。让人映像深刻。这也是这次创作带给我最大的收获,让我在山水画方面得到很多的新的体会,领悟。青绿山水的色彩世界是绚丽夺目的,吸引着很多喜欢色彩,追寻色彩的人不断向往,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篇5:讲稿-摄影艺术与创作、专题摄影

1、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之所以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独树一臶,并已经现代艺术走向未来的最富于魅力、最具有潜力的艺术形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摄影工作者在摄影创作中,不断接受现代意识和现代美学观念,不断追求艺术创新的结果。1.1摄影的艺术性

摄影的定义有不同角度的界定:

摄影是运用光学成像等科学原理,使真实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记录或反映的过程”。从摄影技术角度上说的,定义中提及的真实事物,应是指世间的存在物,即实实在在的事物。它没涉及人的思想差异等因素,或者说,摄影不仅仅是按按快门,在按快门的过程中还有社会意识,人的观察角度等因素。

摄影是近代科学的产物,是光学、化学、机械学乃至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结合。这一定义主要是从摄影的光学成像的角度来界定的,从这定义中可大致看出摄影与光学、化学的关系。

摄影是关于用某种工具真实地记录客观四维世界(三维实体加一维时间)的影像于某种介质的活动,而该介质必须是静态的,可再现的,可被人类视觉所感知的。摄影的介质可用来传递信息及情感。

摄影这个词似乎是个缩写的句子,摄是动词,指拍摄记录及还原的过程,影指拍摄的主体。脱离了影似乎也就无所谓摄影了,因此才有了用光、布光等制造、利用影这么个过程,才有了摄影艺术这么个名词。摄影的艺术性 摄影是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构成的混合体,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表现思想的传播媒介。

图5 《伟人毛泽东》

吕厚民,著名摄影家。1950年以来长期在中南海工作,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的专职摄影师。他在中南海的每一天,都是十分有意义和新奇的,在端着相机、透过镜头去观察和记录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工作和生活珍贵瞬间的同时,也耳濡目染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伟大风范。1961年以来专职做毛泽东身边的摄影记者,这段时间是他的金色时光,用照相机记录了毛泽东在政治和外交场面的动人风范、记录下毛泽东在孩子们面前的慈祥、记录下毛泽东同普通百姓之间不可分隔的深情、记录下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历史珍贵镜头。

(1)纪实性。表现在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使摄影作品有高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艺术性。通过技术与艺术技巧的结合,加之主观情感,从而产生具有震撼力的艺术品。

摄影从纪实步入艺术殿堂,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解决好摄影纪实性和艺术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要求摄影创作尽可能摆脱消极记录客观、最大限度地发挥摄影者的主观创造性,首先要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反对刻板地照搬现实,寻求典型化的形象;其次,摄影艺术要求作品表现出摄影者的主观感情,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满腔热情或对客观对象的评价;再次,摄影艺术作品应该具有高度的形式美感,给观赏者以形式上的美的享受,因为艺术应当是美的。1.2摄影艺术的审美要素

毫无疑问,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艺术性应该成为摄影文学的灵魂。在光与影、线与形、色彩与质感的交错和融合的后面,是像外之像、景外之景,是寻求实现一种 意味,是创造一个境界。它在传递外在形象、形式中,更传递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想象和情感,一种阐释与理念。1.2.1光与影

摄影又称“光画”,光是摄影的基本造型要素,事物的具体形象由光的照射才呈姿态,光线本身受光源,光线强度、距离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无穷的变化,例如直射的阳光的影纹线条有力,影调、色彩饱和;逆光下被摄体的轮廓明显,立体感强。影是具体形象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从亮部到暗部及其丰富的层次变化,影又称影调。光与影始终相随相伴。由于物体的形态,质感借助光与影的变化来表现,环境、气氛要依托光与影来营造,因此,光与影是摄影造型的“母体”,没有光也就没有摄影。

光与影具有抽象化的特质。对摄影艺术而言,光线本身是缺乏意义的。只有在阴影的衬垫下,光线才体现出它的价值。光与影,其实揭示了一种相互的关系。黑格尔指出:“在与对象发生关系之中,光显示出来的不再是单纯的光,而是本身已经特殊具体化的明与暗、光与影。”从根本上讲,摄影也是一种抽象化的过程,是平面对空间的压缩和概括。因此,黑格尔又进一步论述道:“光消除了重物质单纯的客体性和外在性,对重物质的感性的空间整体性加以抽象化。”对于所有的平面视觉艺术而言,相对具体可感的现象世界,光与影终究是一种抽象物。

光和影还具有极大的暗示力,它可以在视觉上使人对物体发生意料之外的歧义效果。光的转动可以带来影子的变幻,从而在视觉上改变物体的高低、长短和凹凸。一个正方体由于光线角度的改变,可以产生长方体的视觉效果;由于光照方位的变动,也可以使一个圆球看上去俨然是一个椭圆。光与影的这种暗示力,能对景物的质感、层次、形体乃至视觉大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摄影增添了趣味,并丰富了造型能力。一些摄影家就这样议论说:“某些物体在不同的照明下好像改变了形态,是光线塑造了它们的表象。”

光与影是摄影的手段不是目的,摄影的根本任务不是为光影而光影。但单纯对光与影的探索,的确能提高摄影的创作水平,强化拍摄者对光影效果的自觉意识。这种对光与影的探索,可以作为学习摄影者的一种必要的操练。

图《等待》光线、影调很好,意境好,等待是孤独,是寂寞,是忧虑,有一种愁绪在内。

1.2.2 线与形

线是人类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想象性的抽取”。线是表意语言,是取象达意的骨架。图1巧妙地运用线与形来表现建筑 图2建筑小品,很讲究点,线,面的组合!

不同的线条给人不同的暗示和想像。例如直线刚,曲线柔,上扬线舒展,下垂线低沉。

形即形状,是线的形态语言,是激情表现的凸现。不同的形状给人不同的情绪感受。如圆形给人带来圆满和完美的情绪,塔形给人以稳固和永久的感觉。

线条从来就不是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是主观认识对客观事物的视觉抽象,因此,它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浓重的感情色彩。

图1《老槐树》一棵很久就以经不再生长了的老洋槐,如今仍然站在那里给这个世界增添色彩。表现了一种精神,看到它,想起了我见过的89岁的老头了 图2《跨越》抽象的钢结构物体在阳光中有了生命力。线与形是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

它不仅能反映和刻画物体的外貌与轮廓,好的摄影师总是善于运用线条来进行造型拍照,因为线条能帮助我们生动的刻画事物形象,使作品增加美感,是我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有利手段。1.2.3 色彩与质感

色彩是影响人们情感的一种因素 暖色能给人以温柔、宽慰、热闹之感,如夕阳、晨晖等等,图《晨光》大气

图《杂技》流光异彩,欢快

图《东北纪行-牧羊曲》美丽的贫困得到极尽的表现 冷色给人以忧郁、阴沉、寂寞之感,如冬日、日光灯等等。

如果摄影者能够意识到这些,并且能在摄影创作中合理运用,对摄影创作是大有帮助的,拍出的作品一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色彩是平衡摄影画面的手段。在彩色摄影中色块是构图的重要元素,如果摄影画面是以突出原色为主的构图,那么画面给人的稳定感就很强,画面中的非原色就只能起到活跃画面防止构图单一的作用;如果是突出非原色的构图,(图《旋律》)那就给人不稳定的感觉,因为非原色趋向于原色,就是因为有这种不稳定性,就会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从而使构图具有动感。色温也对构图造成影响,一般来说暖色比冷色显得要重一些,(图《土林》)在摄影创作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到这些,并且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如一些大色块的运用,还有冷暖色彩的搭配,可使摄影画面平衡,当然也可以别出心裁,可以使画面有失重的感觉,那样会使画面更具动感,达到创作目的。比如用大面积的绿色来衬托红色,让人们的兴趣中心落到了红色上,还有如蓝天、白云、绿草能给人以宽阔、宁静、舒适的感觉,这种色彩搭配叫人心旷神怡。

色彩是影响画面透视效果的一种因素,也许有人会有不同意见,但事实是这样的,除了光圈之外,色彩也影响透视效果,但它不影响景深,这个概念要搞清。可能更多的是视觉心理上的,一般来说暖色距离向前,冷色距离向后,另外饱和突出的本色比它的相邻色要显得更近一些,其实我们很多的摄影作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要表达天真活泼的儿童,肯定是用原色较多的暖色调,而要表达沉思的老人那就要运用冷色调或者说是低调了。前者透视感不强,但画面活跃,后者的透视效果好,使人感觉到有深度。如果在一张画面中搭配有合理顺序的暖色和冷色,那么画面的透视效果一 定会很强,反之如果只是单一运用红、黄等暖色,那画面的透视效果就要差一些,但画面活跃,一切跃然于纸上,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感觉。所以摄影师应当认真地思考所要表达的题材,合理地运用色彩来调整画面的透视效果。

质感即物体表面的肌理。每个物体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质感和表面细节,成功地表现出这种质感可以大大地增强照片的效果。表现出质感,要求多少善于观察。关键是要懂得对不同的被摄体用什么光线效果,以何种拍摄角度最好。为了表现质感,最明显和常用的是侧光,明亮反差大,效果明显。突出质感在广告片拍摄中尤为重要。1.3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内容——摄影艺术作品的灵魂,由兴趣中心即视觉焦点表现。形式——是指对象的形状和结构。在摄影艺术作品中表现为构图方式。意境——摄影艺术作品中凝聚的浓厚意趣和情思。2.摄影创作 2.1摄影创作的基础

一、摄影创作基础:光影效果、构图技巧、瞬间把握

二、创作的能力:现场目击、把握机遇、瞬间直觉、想象、艺术修养 2.2观察与发现

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我们看惯了的东西不觉得美,正是因为熟悉了、看惯了便忽视了。熟知的东西不等于真正知道的东西。人们对新鲜的事物的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阶段,经不起推敲。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即对感觉到的事物进行理性的认识和评判,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所创作的作品才具有深度。许多事物要想真正了解它,就必须用一种特别的眼光看待它——观察。所谓的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看,用心深入地思考。

摄影是一门发现的艺术,发现平常容易忽略的细节,发现事物的典型特点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观察能力与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观察有效的空间

经过观察分析,确定想表现的主题后,进行取舍。

二、观察主次关系

观察主体与陪体(或背景)之间的关系,主体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是画面的视觉中心,而陪体对主体或画面起衬托、点缀、补白等作用

三、发现事物的内涵

通过分析、推理、判断来发现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通过想象使表面形象产生更深一层的意境。

不同的摄影领域,摄影观察有着很大的差异 长期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实践的积累 厚积薄发 3.专题摄影 3.1人像与人物摄影

人像摄影:比较正规的人物形象拍摄,以静态造型居多;

人物摄影:人物活动(包括人物的环境在内)的拍摄,以动态的表现为主。两者都可以统称为人像摄影,关键是面对人的拍摄不应当只是单纯地表现人物的外貌形象,更重要的是要深刻地表现人的性格、内心世界及其活动的一切特点。

1、人像的造势与姿势

当人物在照相机前做出的一个动作时,不管它的动作是自然流露,还是人为地设计,照相机快门铺作的总是某一瞬间的身体造型,包括脸部的角度、身体的姿势、四肢的摆放,以及与周围环境的默契。离开了对人物外表造型和姿势的刻画,进入人的心灵只是一句空话。

从人像的造型分类上来说,头部最易于表达人物的表情和脸部的质感,半身像最易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姿势,而全身人像的最大优点是能让人物与周围环境构成有机的联系,便于营造画面的情调与气氛。

 人像摄影的脸部造型非常重要,不管是平行还是俯仰的变化,都必须小心把握。 人像摄影的身体姿势主要强调动感,使画面产生新的活力。 手的作用在人像摄影中举足轻重,手之善于表达感情,仅次于眼。

2、人像用光的基本特点

用光也是人像摄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比起风光摄影来说,人像摄影的用光更为自由。

a)正面光照度均匀; b)侧面光立体感强 c)逆光富有情趣

d)室外拍摄上午9~10点,下午3~4点为最理想的时机 e)光线质感

直射光,它的造型质感充满了力度,特别适合男性和老人,并通过逆光和侧逆光形成厚重的造型效果;

散射光,它的过渡细腻,层次柔和,特别适合拍摄女性和儿童。

不管是灯光还是自然光,只要控制得当,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光线的质感对人像摄影也很重要,往往能突出出人物的性格和营造气氛。

3、捕捉人物的神态与个性 通过分散被摄者的注意力的方式,可以消除他们在镜头前的紧张感;眼神和嘴的表现力,也只有在放松状态下,才能流露出真情实感;要是被摄者真情流露在于引导,而最后的成功在于捕捉。

4、生活快照的拍摄

生活快照的拍摄场合,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一些聚会、仪式、活动。其内容可能是单人的照片,也可能是集体的合影。其特点是要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人物活动的性情、特征以及周围的环境,生动自然而不做作。平凡中的意味 “全家福”的拍摄

集体照的拍摄有多种手法,关键是通过合适的安排,获得生动多变的造型和活泼的神情。

3.2自然风光摄影

今天的风光摄影不再是单纯地拍摄景物或机械地记录大自然,而是艺术地展现人对自然的特殊感受。我们也不要以为风光摄影就一定是拍摄名山大川,只有风景名胜才会拍摄到好的照片。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才能真正享受风光摄影的乐趣。

1、在自然中巧用多变的“光”

 风光摄影的关键是善于用光,并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顺光

选择深色的主体衬以明亮的背景,或明亮的主体衬以深些的背景,拉开景物之间的反差,还可以略增加一些曝光,使画面形成一种近似高调的效果,追求一种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逆光 风光摄影中最有个性的光线,能在每一景物的背后勾勒出一条条精美的轮廓光使景物之间产生较强的空间距离和良好的透视效果,因此最适合表现前后层次较多的景物。如果主体景物背后是明亮的雪地或是水面时,逆光下的景物又会使主体形成剪影效果,以强烈的反差力度和简洁动人的画面取胜。

 清晨和黄昏是风光摄影的最佳时机,把握这两头,成功就有了最大的可能。 拍摄太阳是风光摄影中的重头戏,关键在于曝光的掌握和氛围的烘托

第一要适当表现周围景物的,最好避开太阳并以太阳附近的天空为测光对象,保证中间影调的层次。

第二日出日落时的光线变化很大,要尽量采用一些曝光组合,以免曝光失误。第三太阳的大小是由拍摄时的镜头焦距所决定的。镜头的焦距越长,太阳的影像就越大,如果用广角或标准镜头拍摄日出日落时的太阳,则画面的太阳很小。这时可以将光圈收到最小处,由于光圈叶片的作用,在底片上的太阳四周,就可能散发出六角的星光线条,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

第四留心绚丽多姿的早霞和晚霞,使天空的色调更丰富多彩。

2、在自然中寻找有特色的“形”

自然风光中的形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实的表现所摄景物本身的造型特点,二是通过增加决定理解和感受把握有个性的造型。比如,有意识地选择、组织造型的重复因素,就能在画面中筑起节奏和韵律,获得独特的生命力。

最简单的节奏形式,就是将画面中队景物线条和块面明显地、均等地划分成相同或近似的若干部分。它的分割不是将画面一分为二,而是至少分成三个以上的画面。重复越多,节奏感和韵律感就越强。

抓住特色,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以气势取胜的山景摄影

自然风景中的山,是性格千姿百态的峰岭。“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人格力量的很 好陶冶体现过程。

山的俯拍,要强调山的气势,尽可能采用仰拍或俯拍的角度。避免平视取景,以防画面单调平淡。

山间云雾,一山区的夜里寒冷潮湿,第二天太阳初升形成。早起,趁云海随山中气流急速运动变化之际。二是白天,大雨过后天空突然放晴,山谷中的雨水在强烈的日照下化作水气冉冉升起时。

山中日出,结合天象景观,在山中拍摄日出。

瀑布拍摄,瀑布在山景中出现,有利于营造多变地气氛,竖画面有助于强化高瀑布的飞流直泻,横画面可以展开宽瀑布的磅礴气势。尽量开大光圈,选择快门高速端,清晰凝固每一滴跃动着生命力量的水珠;收小光圈,选择快门低速端,拍摄出的瀑布如纱幔轻垂,凝重而有力。

4、变化多姿的江河湖海

水上的旅行拍摄要做好充分准备,防止在舟船中与美景失之交臂。

水的光影、色彩和水的曲折流向是拍摄水景的关键,可以充分展现水的表现力。海边的光线氛围以黄昏为佳,同时注意拍摄海边生活场景。

5、个性迥异的人文景观

风光摄影所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就是结合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于一体的各式园林。众多的园林不仅把自然界的上水石木运到园林中,而且通过假山、水榭、桥梁、走廊等巧妙布局,或掩或藏,达到以虚衬实、以少省多的妙境,形成自然山水与园林建筑相结合的独特的风格。从中国园林的特色来看,园林的拍摄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皇家园林以气势取胜,对称的结构和宏大的场景是表现的重点。私家园林以多变为趣,在曲折掩映中找到最佳的视点,以少胜多。寺庙园林的特点在于野趣,集合苍松古柏,展现历史的风韵。

6、各种自然气候的表现手法

阴天的拍摄

阴天:缺少阳光,明暗对比减小,反差非常弱,灰蒙蒙一片,色彩不鲜艳。拍摄时避免平面物体,选择前景、中景、远景等多重排列的自然景观,通过近深远淡的自然规律,尽可能拉开画面的反差。雨天的拍摄

反差弱。寻找深暗色前景,少曝光量,放慢快门速度,表现雨丝。拉大镜头和雨景的拍摄距离 雪景的拍摄

特点:反光强,亮度高,景物明暗反差对比强。避开白雪测光,侧面光最容易表现雪的质感。雾景的拍摄

选择适合的前景,以其强大的造型和力量感稳定画面的情绪。最佳拍摄时间是在浓雾将散未散。阳光刚刚出现之际,尤其是在逆光下,画面会出现即扑朔迷离又生机勃勃的情趣。3.3旅游休闲摄影

1、旅游摄影对准备工作

旅游摄影前查询文字资料,有助于将拍摄主题有针对性地深入。收集图片资料,目的在于借鉴并不重复别人的拍摄。收集各种视觉媒体的资料,尤其是因特网上的浏览,可为旅游摄影提供准备。

2、旅游记念照的人景安排

旅游摄影中将人物和自然景观结合,目的是起到“到此一游”的纪念作用。旅游纪念照,决不是人物与景物的简单相加。处理好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是旅游纪念照的基本标准。

因景而异,根据不同的类型的景观选择不同的纪念照造型,是旅游纪念照成功的基础。

人物与景观的均衡关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调整。尤其要避免视觉选择性的干扰。3.4夜景摄影

夜景的拍摄是非常诱人的,但是也有相当的难度。因为不是整个景物暗淡或反差低,便是局部景物照明强烈,其余部分很暗,形成强烈反差,在曝光上难以控制。因此掌握些基本点的拍摄技巧,对与展现夜景迷人的气氛,是很有帮助的。

1、一次曝光拍摄夜景

一次曝光拍摄夜景的最佳时机是天黑之前,借助黄昏的光线烘托气氛。夜景的测光较难,可以根据一些常见的景观估计曝光。拍摄时根据不同的曝光多拍几张,并且注意不要让照相机抖动。

2、多次纪录车灯轨迹

用多次曝光方法在画面上留下流畅的车灯轨迹,使夜景变得更多彩迷人。拍摄时先取景构图,接着用黑纸遮住镜头,将快门调节到B门,打开B门锁住。注意街道上车辆行驶情况,发现有亮着车灯的车辆从远处驶入画面,或是从近处驶向远方时,轻轻掀开黑纸,等车辆驶出画面后再遮住镜头,如此反复多次,车辆前灯的白色光芒和车辆尾灯的红色光芒就会留下一条条耀眼的彩色线条,直到满意为止就完成曝光,用这种方法多次曝光夜景,能使看上去并不热闹的街道呈现出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

3、人物与夜景的结合

 使用夜景人物拍摄模式

在拍摄夜景人像时,将相机调到预臵模式档,选择夜景人物模式进行拍摄,在这模式下可能会延长快门时间,这就需要有好的手力,没有铁手功的朋友可以使用三脚架. 控制闪光灯的光量

相机与人物距离太近,使用闪光灯时,因为光亮强,会使人物变得惨白.这时,可以适当地距离离人物远一些.或者也可以尝试使用长焦端,自下而上进行拍摄.闪光灯的光量可以通过相机的菜单进行简单设臵. 使用广焦

比起部分的景象,夜景的全景会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为了能拍摄出这样具有震撼性夜景效果,应当使用广角端,人物在画面中只出现上半身,适当掩盖部分背景,不要影响夜景的总体效果.4、拍摄焰火

拍摄夜景的焰火,不能象拍摄工地那样轻松,较为紧张些。拍摄焰火的全部过程,半照相机架好,等焰火将要升放时,打开B门,任其在拍摄范围以内的夜空中开花、飘荡,直至熄灭,使整个过程记录在底片上。

5、拍摄月景

用长时间曝光,单独拍摄在月光照射下的景物;用短时间的曝光,单独拍摄月亮,然后把两张底片迭合在一起放大。

夜景摄影注意事项

在拍摄夜景的时候,应注意几个问题:

(1)防止照相机移动

在进行长时间曝光时,相机一定不能有丝毫移动,要拧紧在三脚架上或放在平稳牢固的地方。拨光圈、按快门等一系列操作,都要小心。因为一张底片经过两次以上的曝光,略有微动,景物也会出现模糊和重迭现象,一幅照片即产生了极微小和重迭现象,放大时就会明显地暴露出来,而导致失败。在进行一次曝光时,也不要忽略这一问题,因为这是夜景摄影常常容易发生的问题。

(2)防止光线直射镜头

快门开启后,强烈的光线直射镜头,容易产生光晕,造成整个底片的失败,因此在取景时要仔细观察,有无强烈光亮直接镜头(远处光亮无防)。在拍摄过程中,也要提防有突如其来的强光出现(如突然照射过来的汽车灯、行人的手电筒)。倘若快门已打开,可临时用镜头盖或帽子遮挡一下。

(3)光圈和焦距的使用

拍摄夜景,光圈的运用很重要。光圈大小,影响曝光时间的长短,也影响景物的清晰程度。有些夜景无法用照相机精确地测定距离,只好用较小光圈增大景深范围的办法来弥补。在一般光线下拍摄夜景,光圈可缩小到f/5.6~f/8。如遇到光线亮一些,如果景物在长时间内不会有任何变动,光线也不减弱,可采用小一些光圈,把曝光时间延长,如果采用多次曝光,也可根据光亮的强弱,用光圈来调节。

篇6:老舍作品创作风格

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1960年是义和团起义的六十周年,于是写出了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 “幽默小说家”。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上一篇:我为灾区献爱心下一篇:消防安全三提示告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