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与浪费的生活态度作文

2024-05-10

节俭与浪费的生活态度作文(共2篇)

篇1:节俭与浪费的生活态度作文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教师对学生成长阶段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钟美晶、胡晨和张红兵等分别从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1]、领导行为[2]以及教师支持[3]等方面阐述了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 但是究竟教师的哪些态度、行为对学生影响最大, 以及影响了学生的哪些方面?对此还没有较为具体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对这个问题给出进一步的回答。

一、关于教师态度和行为的研究

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素质通过态度与行为而鲜活地展现出来,也就是说教师的态度与行为是教师专业素质的表达。因此,我们首先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梳理, 从而明确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的内涵。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近来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的划分有以下几种。部分学者将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例如叶澜教授将教师素质分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4]等。

国内还有部分学者倾向于四分法。如在《教育学》中,把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划分为一般综合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个方面[5];辽宁师大的马骊认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四种素质,即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建设[6]等;杨琼在《教师素质结构研究述评》中认为,大多数研究者视线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献身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四种[7]。

另外,还有研究者倾向于将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划分得更为细致。例如林崇德认为应包含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和策略等五个部分。

在参考众多对教师素质结构划分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多种素质结构的划分进行归纳,最终将教师的素质结构划分为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情感与伦理。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需掌握关于所教学科相关知识的素养,例如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知识体系、历史发展以及思维方法等等;教育专业素养是指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以及基础的教育科学知识等等;教师的专业情感与伦理则是指教师自身对此专业的热情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即上述三种教师必备素养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是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这三种素养的综合性表达。

二、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研究

学生是学校生活中又一重要的主体。随着对人文性和主体性的倡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研究成为必然。

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研究者认为学习生活是生活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学生以学业活动为表现形式的特殊生存过程,既是个人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个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自觉连续性活动过程[9]。还有研究者认为,学习生活,顾名思义是以学习活动为主线,但是绝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另外,通过考察学生的实际在校生活发现,在校生活确实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写字、上课听讲,还应包含其他类型的经验活动。总之,本文认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并且作为过程,关注更多的则是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体验。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由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学生自身在学校生活中的不断发生,而“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也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这就让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成为必然。

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1.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我们以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样本选自北京市两个区县、河北省某区县以及江苏省某区县,共计17所中学7~9年级的2277名学生。

问卷调查时,以班级为单位整体施测,匿名调查,填写完后迅速收回处理。

运用spss20.0版本对问卷进行统计,对学生视角中学习生活和教师态度和行为以及素质的具体方面的得分进行标准分数的转化,并对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态度和行为以及素质的具体方面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回归分析,以得出教师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2.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两方面(学业生活和非学业生活)与教师各项素质二者的关系进行散点图绘制,得出学生的学习生活任何一方面与教师各项素质之间皆呈线性关系,这为之后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奠定了基础。

(1)教师各项素养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教师各项素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具有显著相关(p<0.01),并且观察学生的学业生活、非学业生活与教师三方面素养的相关性发现,学生的学业生活与教师的各项素质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另外,从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各项素质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与学生学习生活两方面的关系更为显著,其次是专业情感与伦理,最后是学科专业素养。

(2) 教师态度和行为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2可以得出学生无论是学业生活还是非学业生活,都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并且学生学业生活与教师态度和行为的相关性明显大于非学业生活与教师态度和行为的相关性(0.577>0.284)。

(3)教师态度和行为与学生学业生活的回归分析

鉴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业生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对学生的非学业生活的影响较小,因此我们运用回归分析,以教师态度和行为得分为自变量,学生学业生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从而进一步了解教师态度和行为与学生学业生活之间的关系。

表3表明教师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业生活会产生显著影响。在回归分析中调整后的R2为33.2%,由于样本量巨大,因此拟合效果可以被接受。当然R2仍然有许多因素未被考虑进来,以后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

另外,虽然得出的常量并未达到显著性的水平,但是由于样本量巨大以及根据以往的研究数据,因此,常数项是否显著可以忽略不计,得出的常数项 - 0.005在本次回归分析中是可以应用的。综上所述,根据回归分析可以得出y(学生学业生活) =- 0.005+0.263x(教师态度与行为)。

四、讨论

1.教师态度和行为对学生学业生活的影响

从本调查与分析中可以得出,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与学生的学业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与学生的学业生活达到了显著相关,并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当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展现得越充分,学生的学业生活也就会越快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体会到的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低于某值时,学生的学业生活就会出现负值,即对学生的学业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次,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与学生学业生活的相关性是最高的,达到50% 以上,教师的专业情感与伦理其次,达到46.9%,而不断要求的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学业生活的影响性反而是最少的,为45.7%。

以上结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对教师的入职要求使然。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唯恐教师的知识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虽然国家规定初中教师的最低学历应为大学专科,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招聘中各学校发布的招聘要求远不止如此。

第二,学生呼吁教师人文关怀的投入。如今教育不仅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而且更要关怀学生的生命。学校即社会,并且学校已经成为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在学校里,除了学习之外,生活的内容大量增加。而学生和教师相比,更需要他人的关怀。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校中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在学生身上不仅仅投入学科专业方面的支持。

2.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非学业生活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非学业生活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和学业生活相比较小。另外,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教育专业素养和专业情感与伦理以及学科专业素养相比对学生非学业生活的影响仍有优势。原因如下。

第一,教育的大局面促使学校教育仍以学生的学业为主。虽然早在之前,我国就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但在今天,在评价一所学校时,更多的还是偏向于学校学生的学科成绩,因此学校大多数活动还是围绕学生的学业生活展开,教育目标简化成为 “为了学生的成绩”,而学生的非学业生活方面投入的比例和学业生活相比则是相形见绌。

第二,教师的传统思想使然。如今多数教师依然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业生活中,忽视了学生的非学业生活。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的非学业生活是业余生活或者是学生的私人生活,更多地倾向于让学生自己来处理,因此学生在此方面得到的教育以及情感倾注比学业生活方面要少。

第三,与非学业生活的特点有关。在非学业生活中涉及到的学科知识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素质。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是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情感与伦理。

总之,本研究发现,在学生的视角中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学业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并且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更为突出,因此应多关注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提升,从而力争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价值和快乐。

参考文献

[1]钟美晶.青少年学业情绪、知觉的教师课堂管理方式及学业成绩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胡晨.初中生教师领导行为、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3.

[3]张红兵.大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自我决定动机与学业情绪的关系[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4]谭荣波.教师素质结构研究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0(S1).

[5]刘利民,叶茂林,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6]杨琼.教师素质结构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10).

[7]马骊.大连市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篇2:节俭与浪费的生活态度作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新课程倡导, 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 也是评价的主体, 所以要改变原有的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 既要有教师的评价, 也要有儿童的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等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1.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

在课堂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一个抚摩都能给孩子以激励。当学生某种观点有道理, 但表述得不够清楚, 这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 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 如果说得更明确些, 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了, 再试试看。”当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预料, 但很有道理, 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 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学生回答精彩时, 为他竖起大拇指;当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时, 打个勾勾, 约定下次不再犯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对他微微一笑, 鼓励他多动动脑筋;当学生有些小错误时, 轻轻地摸摸他的头, 亲切地问问他:“怎么了?”轻轻地点点头,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个赞许的眼神……这些富有情感与激励的评价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 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 而且学生一旦感受到这种炽热情怀时, 会激起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 由此更可以创造一种民主平和的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

自我评价往往是纵向的, 他人评价往往是横向的, 而学生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横向评价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纵向评价却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 感受成长与进步。如:建立学生自我评价表, 引导他们对品德与生活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评价, 从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课堂上的表现、活动参与时的情感体验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 为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评星, 同时制定下一个努力的目标。这种主体参与的反思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 发现自己的不足, 有效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如在第一学期上完《在学校的一天》一课后, 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

3. 同伴的互助式评价

生生间的互评是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 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 相互促进。

4. 家长的参与性评价

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过程性评价, 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如学完《我是家里的开心果》一课, 我并没有让教学停止在四十分钟的课内, 而是设计了一张“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家务劳动反馈表, 由家长如实予以评价和反馈, 这样既能有效地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又让家长在评价中能关注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了解孩子在品德方面的发展情况, 调整家庭教育的策略。孩子在家长面前也可以因为自己的进步而多一些愉悦的体验。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角度多元化

在评价角度方面, 可以是分析儿童言行, 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收集儿童作品, 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信息进行评价。如品德与生活课有一些内容是需要通过图画等的创作来体验其中的情感, 结合图画等自创作品来再现生活情景, 体验生活, 获得感悟。我便在教室内设置一个展示台——一棵大树, 学生的作品就贴在这棵大树上, 由学生自己贴, 就像大树结满了丰硕的果实。让同学们自己评, 让来学校的家长评, 让各位任课老师评, 在作品的展示中, 在多主体的评价中, 引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促使学生美好价值观的形成。如教《爱清洁, 讲卫生》一课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争“卫生星”;教《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时争“团结星”“助人星”“文明星”, 要按照计划开展自我训练, 请家长当教练给予辅导, 督促学生执行训练计划, 还可请家长、同学、其他科任老师当评委, 必须经常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这样通过多元的评价, 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十星学生”的要求去做, 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从而促使学生将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另外, 还可以用阶段性评价表、好孩子生活卡、成长记录袋等形式来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 包括父母的期望, 教师、同学和自我评价, 各次的作业, 自己满意的作品等, 如小制作、小调查、收集的一些资料等。每个月评价一次, 展示一次, 期末则让学生带回家去。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 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通过成长记录提高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层次多元化

上一篇:2023安徽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经济学二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考研真题80下一篇:PS小试牛刀:制造古旧书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