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震撼读后感精集

2024-05-17

中国震撼读后感精集(通用9篇)

篇1:中国震撼读后感精集

中国震撼 震撼人心

-------读《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有感

研讨“中国模式”的书和文章很常见,但近段时间多家媒体报纸都不约而同刊登了大量关于《中国震撼》的评论性文章,不由得让我对这本书有些好奇,借此机会,仔细阅读,收获颇丰。

本书对中国的崛起作研究,通俗易懂,不局限于学术性讨论,以对话性的文体在平等的视野下审视中西文明,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提出了“两大板块”的概念,阐述“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在分析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的同时梳理出八大中国理念并揭示民主和人权的真谛。作者以清醒的自信,确凿的事实,正确的逻辑,深刻的剖析,亲和的解疑,充分的说理,总结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让人们的看到了一幅全面的中国崛起的图景,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文化传承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以及独特的政治、社会、经济形态所创造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激发大家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让整个中华民族的心为之震撼。

文明型国家的震撼

本书首次提出我国是将“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中国的发展,固然有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但中国在快速变化中,同时也在吸纳世界文明的成果。我们善于学习别国经验,同时能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无论是选拔和选举结合的选贤任能制度,社会和国家大规模互动的社会模式还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经济体制都证明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转型,而是一种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的创新。中国是不断产生自己模式的内源型主体文明。过去30年,我们实际上就在不断创造自己的模式。奥运会、世博会、高铁建设、城市化、新能源革命等都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经验。

新的发展模式的震撼

正是“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所以“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展现了“中国模式”的独特魅力。这种“对外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对内是倾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和平发展模式,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书中作者把中国发展模式概括为八大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个概括既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历史的科学凝练的总结,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历史的鲜明显著的区别。应该讲,经过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找到和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累和凝聚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创立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原创性的贡献。

民族自信心的震撼

文章首节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身处时至今日的中国,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在肯定的同时,作者直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信心,对中国的发展有信心,对我们的未来有信心。

为了崛起,中国走了一条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路,在这条路上,无数烈士献出了青春和鲜血,染红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让我们秉承“文明型国家”和“中国模式”,坚定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国家的进一步腾飞扎实学习,踏实工作,不懈奋斗,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的持续良性健康发展。

篇2:中国震撼读后感精集

学号 12090022032专业年级 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 阮同庆 上课时间 周三78周五78 授课教师 黄鹏

前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在世界人的眼中已经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封建的旧国家,“中国崛起”这一概念已经刷新人们的概念。中国的飞速发展让全世界感到不可思议,那个他们意识里的那个发展缓慢的旧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的中国用他的飞速发展证明着,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属于中国的崭新时代。

中国发展情况概况

据美国媒体检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于2009年的对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检索可见,“中国崛起”是全球近十年来最热门的新闻主题,其关注度已大大超过美国“911”和伊拉克战争。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展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自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已经增加了18倍,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银行资产排名前五席有三个都是中国的银行;中国在经济危机中不仅没有大乱,反而率先走出阴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虽然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中国还是那个发育迟缓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一类的大城市,他们所拥有的机场、港口、地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摩天大楼均比纽约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好,而他们的商业的繁华程度、社会治安、婴儿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等重要指标也好过那些大城市。

虽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腐败、污染、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的的这些消极现象并不很显著。今天的中国,从总体上来说,在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中国崛起的不同寻常

横向来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生战争。世界历史上,欧美等大国的崛起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美国英国在发展自己过程中,开展了大规模的战争,疯狂的对外掠夺财富与资源,英国美国都通过奴隶制为自己国家的发展提供免费的劳动力,通过不合法的手段来定制自己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游戏规则”,而比他们这些超级大国晚起步几十年的中国,没有通过这些方式,却完美的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国体的强盛,不得不另人们目瞪口呆。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均GDP仍不及其十分之一,但是,如果用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的话,我国经济总量早在1992年就已经超过日本,在2009年超过德国、英国、法国在背的十二个欧洲老品牌工业国经济之和。日本的国家发展主要经济来源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侵略中国所掠夺的2.3亿两白银,正是靠着这些钱的支持,日本才能够投资教育、开办工厂、建设城市、扩军备战,使得它的整体经济实力还有军事实力迅速上升一个台阶。而中国,我们是从一贫如洗、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才发展起来,相比之下,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是那么稀缺那么贫乏,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实现一个又一个看起来无比艰难的目标,就这一点,我们可以认定,中国远超日本,中国的崛起很特别,很了不起。

中国崛起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在中国发展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次崛起的特点鲜明:

1.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与“东亚模式”在很多方面相似,而且中国模式还是对“东亚模式”的一种独特的延伸。与亚洲“四小龙”相比,中国这个人口超级大国所采取的模式有着巨大的规模效应,对世界的影响更加深广久远。美国和西方一些主流学者曾试图证明“东亚模式”还有“中国模式”是绝对的错误的,但是事实证明,尽管这两种亚洲模式有着自己这

样那样的问题,在对国家的发展商,这两种模式还是拥有着绝对的优势。与之相对应的采用民主制度的美国,却是率先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类似的,在采用过“东亚模式”之后转而采用美国民主模式的的韩国台湾地区,腐败问题、金融危机却愈演愈重。

中国模式没有盲目性,既没有照搬西方,也没有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中国大胆探索体制创新,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其特点为: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些特点的基础正是中华文明,凭着对中国文化的精准分析,这四项因素(人口,地域、传统、文化)规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依赖,规范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虽然中国模式并不是最符合国家标准意义上的模式,但是中国模式绝对是最适合我国发展的模式,正是凭借这它的独特性,我们才能在迎接挑战与挫折的时候正确的躲避风浪,实现中国的飞跃式发展。

中国模式最为可贵之处是他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迷信西方话语,而是吸取苏俄解体的教训,正确分析中国现在的国情,从本国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一套恰当的模式,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促进了自己的发展。许多跟风模仿西方模式的国家,最终的结果大多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这是因为西方把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及其话语推向绝对,形成了一种新的蒙昧主义和绝对主义,而并非全力向西方世界推销。

我国的中国理念分别为: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和推陈出新、和谐之道与和而不同。只要能够梳理清楚这几个理念,我们就可以大致勾勒出中国迅速崛起的背后的关键思想和它们对世界可能产生的影响。西方所倡导推崇的“民主”、“人权”、“自由”都是好的思想,但是这些概念,我们中国并不是能够完全接受。

总而言之,中国的模式具有很强的调整性,虽然世界上大家几乎都认为西方模式是最正确最值得模仿的,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西方试用的到了中国的土地上,不一定就出现什么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对那些优秀的模式进行改造,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盲目模仿和照搬照抄的结果就是曾经的苏俄。

总结

1978年后,进入改革开放阶段的中国展现出了他强大的发展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向全世界自豪的呐喊“中国崛起已经到来了”。几十年来,中国艰难的开拓着自己的道路,在这过程中,许多国家对我们投来了蔑视与嘲讽,妄图动摇我们发展的决心,但是我们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在嘲笑声中开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没有跟风崇拜西方的思想,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综合自己的国情,设计并遵循着最最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模式。面对万难,我们都坚持住了,不论大家是震惊还是怀疑,我们都用最具有说服力的成果向全世界证明我们在过去的三十几年里,成功的完成了我们的目标,并且用更快的速度紧追发达国家的脚步。

虽然我们中国一直在谦虚,我们只是还在进步中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事实证明,在不久的几十年或者几年里,我们国家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未来的时代将是我们中国的时代,一个属于我们的光明无限的时代。

篇3:《乡村里的中国》:真实与震撼

《乡村》同样也不例外,焦波再次选择了自己的故乡山东省,但是这次他没有将拍摄地点定在自己的老家,而是选择了临边的淄博市沂源县杓峪村。焦波团队用一年的时间驻扎在这里,跟踪记录三组家庭的日常生活轨迹,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当代农村的现状。

一、纪录片主题人文化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一书中说道:“2009年的纪录片娱乐功能越来越强,现实关注越来越弱;参与文化庆典越来越多,思考公共问题越来越少。”[1]不仅仅是2009年,在这之后的几年中,纪录片的制作量虽然在不断地上升,但是成为现象级影片的鲜有。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有人文关怀,但赏心悦目,娱乐大众,是它更直观的作用。而《乡村》主题的选择紧扣社会热点,导演没有用上帝的视角指点江山,而是真实记录生活中的细节和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把中国农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情境不夸张,也不蒙蔽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影片将主题锁定在农村。无论纪录片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还是历史文化,其最终审美意义的生成还是要依托于个体的行为和命运来产生,[2]所以我们发现纪录片最终落实为关注人的艺术。焦波将农村这一主题的展现,交给村中的几位农民主人公。在中国,农民是付出最多,得到最少的一批人,农民似乎已经被符号化,提起他们总是会让人想起农民工,留守儿童,脏、乱、差等有些歧视的词汇。而这部片子里没有符号化的农民,他们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尽管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他们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依旧热爱生活。

杜深忠是这部片子的主人公,他身材瘦弱,皮肤黝黑,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但是当我们跟随导演的镜头慢慢走进他的生活时,我们发现在他其貌不扬的外表下,竟是一个有梦想、有尊严、有坚守的“文化人”,他的存在就好像是这个小山村的童话故事一样,从他的身上,观众看到了农村人少有的精神追求。

《乡村》中,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一段配乐,焦波用完美的同期声录制和跟踪拍摄,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主题。

二、叙事结构多样化

(一)清晰段落感

《乡村》这部影片整体的叙事结构是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划分点,通过镜头展现不同节气农民的生活状态。同时,影片以文字配上相应季节的画面来实现段落的分切,清晰的段落叙事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解读影片。《乡村》是一部相对而言比较朴素的影片,没有使用太多的拍摄技巧,也没有使用太多的剪辑技巧。但是清晰的段落结构和朴素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导演对“真实电影”的一种尊重和解读。

(二)完整严谨的戏剧化

在张谦2002年1月发表的《记录与叙事之间的再现艺术——浅析纪录片的故事化》中,就提及了纪录片的故事化是纪录片发展的其中一个倾向。[3]《乡村》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却充满了故事性、戏剧性。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导演只是一个纯粹的记录者,不去干预被拍摄者。现实题材发展至什么方向实在不好预测,但记录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追求。

《乡村》中几位主人公的生活都极具戏剧性,这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纪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特性之一,但今天的纪实性却成了许多故事片追求的风格;故事性是故事片的基本特性之一,但今天的故事性却成了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特性。[4]《乡村》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是极具戏剧性的,同样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也是极具故事性的。

三、细节处理真实化

《乡村》中的大多数细节,导演都选择了使用长镜头来展现。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总是希望能从各种角度理解被拍摄的事件,而长镜头为观众的这种希望提供了可能性。《乡村》中,导演做到了无论事情大小都用长镜头,保证了它的完整性,这给观众营造了极强的参与感和真实感。

当焦波进驻到杓峪村之后,他就放弃了政府意识,他像朋友一样去关注那些被摄对象。同时,也正是因为焦波的这种态度,让他成功地走进了杓峪村村民的心中,让他得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细节和惊喜。时间是纪实作品最大的财富,也是突出价值,捕捉到鲜活、生动、真实的现场和细节,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复杂与深度。[1]

在中国当下的荧屏上,可谓到处都充斥着欲望、喧嚣,看似不可一世,繁花似锦,实则危机四伏,迫切需要推陈出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部依靠真实记录沂蒙山区几位农民一年生活轨迹的影片破尘而出。《乡村里的中国》用镜头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村既不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脏、乱、差,也不是人们幻想中的世外桃源,而是希望的所在。

《乡村》既像一部童话故事,又像一篇醒世寓言;既像一碗温和柔顺的心灵鸡汤,又像用“用透明单纯”折射这个并不完美的中国。总之,我们需要这样的真挚、朴素、勇敢以及温暖。

参考文献

[1]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1:87.

[2]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5.

[3]冷冶夫.纪录片的故事化[J].当代电视,2002(8):56-57.

篇4:中国三大建筑震撼世界等

《泰晤士报》评出全球建设中的“最强悍”工程,鸟巢、央视新址、首都国际机场跻身十强。夺得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后,英国出现了一股建筑热,但这只是世界建筑冰山一角,从美国到哈萨克斯坦,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过去难得一见的建筑热。这些建筑工程都让人过目不忘,多数规模庞大,当然也有少数颇有争议,但有些的确称得上是建筑奇迹,而且这些建筑都将改变建筑史乃至这个世界。

银联卡业务延伸五大洲

继6月份中国银联开通银联卡在埃及的受理业务,中国银联国际化步伐逐步加快,全球可受理银联卡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达26个,并已有25家机构发行了银联标准卡。中国银联近日发布的数据称,目前银联网络已延伸到五个大洲,基本覆盖了中国人经常到达的国家和地区。银联卡日益成为中国人境外旅游、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和伴随左右的“第二张护照”。

中国40个品牌

跻身世界500强

由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联合推选的2007“世界著名品牌500强”8月7日在新加坡揭晓,中国共有40个品牌榜上有名,其中中国大陆32个品牌入选、中国香港2个品牌入选、中国台湾6个品牌入选。这些入选品牌企业年营业收入均超过100亿美元。中国大陆的包括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等。中国香港的包括长江实业、怡和集团。中国台湾的包括鸿海集团、台塑集团、国泰金融控股等。

汉语教材每年外销200吨

目前,每年都有40余万件、200吨左右的汉语教材通过邮政系统从北京寄往世界各地。收件国有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两年寄往欧洲、非洲国家的也多了起来。据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数字,目前全球主要有30多个国家、3000多万人学习汉语,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而至2010年将达到1亿人。

台胞积极参加

大陆职业资格考试

目前,台湾同胞对获取大陆职业资格证书热情高涨,来自台湾的133名学员最近专程赴福州参加了大陆期货从业人员、证券从业人员、理财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美容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目前福建省已接待了17批参加大陆职业技能鉴定的台湾同胞,有262名台胞获得了大陆职业资格证书。其中,62名台胞获得大陆职业资格证书后在福建创业。

台200医师报考大陆执业资格

据国家卫生部官员近日披露,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名台湾医师报名大陆医师资格考试。卫生部官员强调,凡台湾居民学历经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在台湾地区取得合法行医资质,都可以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在台湾地区未取得合法行医资质的人员,应在大陆三级医院或台湾地区的医院实习期满一年才可报考。

港人北上定居悄然成风

香港回归10年,港人心态发生变化,从回归前纷纷赴海外定居,到10年后的今天纷纷北上定居。据香港政府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到内地定居的香港居民2001年超过4万人,而2005年6月达91800人,每年约增长近5成,4年间增长1倍多。此外,还有逾8万人计划未来移居内地。目前,港人在内地定居遍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以珠三角居多,现在珠三角工作、读书、生活的港人超过42万人。

台拟缩紧大陆配偶赴台政策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当局近日公布“人口政策白皮书”报告,有关大陆配偶赴台依亲居留、长期居留及定居的配额均全面紧缩。台“内政部”表示,报告不是最后的政策,一切要等“行政院”会议通过相关配套措施才拍板定案。这个报告提到,大陆配偶依亲居留配额一年为11090名,长期居留从原本不设限改为每年限7220名,定居从每年6000人缩减为5360名。

“中侨百万行”在加举行

7月15日,第22届“中侨百万行”在加拿大温哥华史丹利公园的林百文园举行,约有1.3万名市民参加,参加人数超过去年。大会在下午1时所公布筹得的善款数字达50.68万加元,已打破预筹款50万加元的目标。卑诗省长金宝尔在仪式上表示,卑诗省是欢迎新移民的地方,去年共吸纳了4.2万名新移民,中侨22年来对新移民的贡献有目共睹,值得支持。

华侨华人资料中心在厦门成立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资料中心日前于该校厦门校区揭牌成立,该中心专门进行华侨华人与侨乡历史文献资料的系统搜集工作。华侨大学副校长张禹东表示,长期以来,许多海外华侨华人一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途径帮助和支持华侨大学开展相关研究,对提高华侨大学的华侨华人研究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海外首所华文师院成立

经中国有关部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与印尼智星大学合作,作为智星大学分院华联智星师范学院将于今年9月在印尼正式招生开学。这是海外首所华文师范学院。该校以培养受过规范教师教育的汉语师资为目的,大专层次,标准学制3年,采用学分制,可在2—4年内毕业,颁发智星大学文凭。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可到重庆师范大学本校以专升本的方式继续修读本科一年左右,毕业时获得重庆师范大学的文凭。

中国30城市上榜

“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世界品牌组织和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近日在新加坡宣布它们联合推选的2007年度“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名单,北京、香港和台北等30个中国城市榜上有名。其他入选的中国城市包括:澳门、上海、天津、深圳、杭州、重庆、厦门、大连、青岛、成都、广州、苏州、西安、桂林、拉萨、南京、武汉、福州、三亚、温州、烟台、黄山、威海、洛阳、张家界、汉中和曲阜。

“新加坡节”将首次登陆中国

由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等机构共同筹办的“2007新加坡节在中国”活动将于10月12日至11月10日在北京、上海两地举行,这也是“新加坡”节首次登陆中国。据介绍,此次“新加坡节”以文化和艺术节目为主,有26个由280个知名艺术团体及艺术家所表演的激动人心的多元化文艺节目。节目范围涵盖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和文学活动等。

中国公司将承建巴最高大楼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巴基斯坦比斯米拉私人有限公司近日举行了伊斯兰堡凯悦酒店项目结构部分总承包合同签字仪式,中建总公司将承建这座巴基斯坦最高大楼。据悉,伊斯兰堡凯悦酒店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工程投资约2亿美元,是集顶级酒店、写字楼、公寓、购物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建筑,建筑总高度217米,是目前巴基斯坦拟建工程中最高的项目,将成为伊斯兰堡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中国员工加冕尼日利亚酋长

近日,山东电建三公司项目经理房一波被正式加冕为尼日利亚依涛瑞艾格巴领地的BAAMOLE(带来光明的使者)酋长,并获赠500亩土地的所有权,成为第一位获得尼日利亚酋长头衔的中国公民。房一波是山东电建三公司承建尼日利亚帕帕兰多电站的项目经理。该项目是中尼两国最大的机电产品合作项目。电站所在地的土王阿卡姆,因为山东电建三公司为当地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特意授予房一波酋长头衔。

美华人掀“结婚热”

“7”是美国人喜爱的数字,今年恰逢2007年,因此7月7日成了美国今年的结婚日。许多美国新人在当天喜结良缘,而华人移民“入乡随俗”,不少人也把婚礼定在这个“777”的良辰吉日举行,在华人社区掀起一阵“结婚热”。2007年7月7日是许多种族和宗教中所认为的百年一遇的好日子,又恰巧是星期六,所以纽约华埠场地宽敞、比较适合举行婚礼的酒店,早在数月前就被预订一空。

跨国公司加大在华研发力度

目前中国已有外商投资的研发中心约800家。在华的相当一部分研发中心已不仅仅是地区性的研发基地,他们同时也成为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研发基地,甚至升格为全球性研发中心。IBM中国开发中心是跨国企业目前在华最大的开发中心,也是IBM全球五大开发试验室之一,目前,IBM软件五大品牌的研发工作很多都在中国本土进行。

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新近发布了一份指导性文件《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初稿)》,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从“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分离出来,首次认同了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

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医疗分队荣获联合国维和一级勋章

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7月20日向中国驻利维和部队医疗分队授予联合国维和一级勋章,以表彰他们在维和行动中的出色表现。联合国秘书长驻利特别代表阿兰道斯在致辞中说,利比里亚维和任务艰巨,情况复杂。中国医疗分队为利比里亚的和平与国家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为中国维和官兵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中国驻利维和部队医疗分队由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43名医务人员组成。

港澳台侨胞捐建“水立方”

截至今年8月7日,北京市港澳台侨同胞共建北京奥运场馆委员会共收到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33万多位港澳台侨同胞8.3亿多元人民币的捐款,折合美元近1.1亿元。北京市政府向业主单位拨付了自2007年2月第6次拨付捐赠资金以来共建委员会陆续收到的捐款和在此期间捐款所生成的利息总计人民币1.05亿元。

日本中华街走出“餐馆时代”

8月8日,日本横滨中华街第一家由在日华人开办的手机专营店开张,标志着以往以餐馆和杂货店为主的中华老街转变观念,迈入多种经营时代。据经营该专营店的中文产业株式会社相关人士介绍,在中华街开设手机专营店,主要以在日华侨华人以及来中华街参观的日本游客为顾客群。

墨西加利华人筹建博物馆

位于美国、墨西哥边境的墨西加利是1903年由华裔移民所建立的城镇,这一史实已获墨西哥官方与社会各界的承认。当地“华人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得到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1986年便成立了“华人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据考证,1903年在墨西加利地区安营扎寨的首批华人,是美国“红河开发公司”雇用的广东籍劳工。

内地在港上市企业逾370家

香港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已成为内地外来资本最重要的来源地,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已超过370家,累计融资1.6万亿港元。通过香港提供的金融、证券、融资、法律、会计和国际贸易等专业、配套服务,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内地企业在香港找到发展良机。

全球万人为老字号取洋名

篇5:中国震撼读后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我认为: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文化、生活、哲理的载体,是先贤的经验总结。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是他的创见。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与此相对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说法,更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是一种建立在在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和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疆域的与众不同的华夏大国的国情分析和当前历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的必然结论。‚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转型,而是一种创新——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同时又是‚百国之合‛。历史上中国也是成百上千的国家慢慢整合起

来的。这种国家的特点,四个超级因素,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世界上最充沛的人力资源,有最大的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我们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我们的四大特征、四大超级因素,很可能一瞬间就转变成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百国之合‛变成‚百国之异‛。‚百国之合‛的人口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百国之合‛的疆土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国之合‛的传统成为不同传统对抗的借口,‚百国之合‛的文化成为不同族群冲突的根源。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完全为西方话语捕获,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经济崩溃的世纪浩劫。

这篇文章中,首节的‚不再误读自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也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

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篇6:《中国震撼》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张维为教授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自己的心灵受到一次极大的“震撼”。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同时,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展现了“中国模式”的独特魅力。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引发了我的兴趣和思考。

一是提出“两大板块”概念。作者认为中国存在“准发达国家”板块与“新兴经济体”板块,这两大板块之间实现了高度互补的良性互动。前者包括整个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城市群,也包括一些内地城市。这个板块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并在人均预期寿命、基础设施水平、商业繁华程度和生活 方便程度、人均购买力平价和人均教育水平、住房自有率等方面,均已大体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及其城市。而中国的多数欠发达地区均呈现为充满活力和优势的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这一描述有新意,因为从区域角度划分与西方学者习惯于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角度来划分的“二元经济结构”有所不同。

二是阐述“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作者简称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

三是分析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全书用大量篇幅阐述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创新经济、对外开放这些发展模式特征,认为这些特点是对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而这些特点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人口、地域、传统、文化这四个“超级因素”。这些因素大致规范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规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依赖,规范了中国工业设计创新模式的所有特点。

四是梳理出八大中国理念。作者提出,虽然中国理念有很多,但如果能够把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这些理念阐述清楚,就可以大致勾勒出中国迅速崛起背后的关键思想,以及它们对世界可能产生的影响。

五是揭示民主和人权的真谛。作者关于民主和人权的分析最为精彩,最值得品味,认为:民主是普世价值,但西方的民主不是普世价值;光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不够的,应该说“优质民主才是真正的好东西”;西方多党民主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游戏民主”,使许多国家的民主品质迅速走向平庸化和劣质化;西方主流

话语一般把民主界定为“程序民主”,并进一步界定为多党选举制度,但人们发现这些“民主国家”的民主品质普遍低劣,选来选去,选出来的几乎都是投机政客,没有优秀政治家;美国民主的商业化(铺天盖地的广告)、庸俗化(一味讨好选民)和金钱化(竞选之昂贵,绝非一般人可 以想象)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篇7:震撼中国 读后感

震撼中国 读后感 首先,提出“两大板块”概念。作者认为中国存在“准发达国家”板块(或“发达板块”)与“新兴经济体”板块(或“新兴板块”),这两大板块之间实现了高度互补的良性互动。前者包括整个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城市群,也包括一些内地城市。这个板块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并在人均预期寿命、基础设施水平、商业繁华程度和生活方便程度、人均购买力平价和人均教育水平、住房自有率等方面,均已大体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及其城市。而中国的多数欠发达地区均呈现为充满活力和优势的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很快的重庆属于其中突出的增长极)。这一描述有新意,因为从区域角度划分与西方学者习惯于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角度来划分的“二元经济结构”有所不同。不过,依我所见,中国经济可以综合区域和部门而细分为发达板块、新兴板块(发展较快和较先进板块)与落后板块(发展较慢和较落后板块)这“三大板块”或“三元结构”,则能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当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

其次,阐述“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作者简称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书中客观地指出,虽然今天中国还有人认为只有建立与西方同样的政体才算建立了现代国家,还有人仍然怀有所谓的“现代国家焦虑”,继续激烈地谴责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政体,但这些人的观点在中国已被边缘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和国家的认同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中国现代国家的体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确实如此,在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基石上,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较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且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总体上优于任何一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

篇8: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崛起的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其总体的成功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中国模式形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所以这个模式不会走向崩溃,只会进一步完善而走向更大的辉煌。从更为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环顾今日之世界,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不需要别人认可也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它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过去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这就像汉语扩大自己的影响,不需要英语的认可;就像《孙子兵法》不需要克劳塞维茨来认可;就像孔夫子不需要柏拉图来认可;就像中国的宏观调控,不需要美联储来认可。但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我们也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维系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其相对完整的国家形态至少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中华文明是一个主体文明,不是一个次生文明。小国经不起风浪,而大国遇到风浪,东方不亮西方亮,回旋余地大得多。我国辽阔的疆土也是绝大多数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和战略纵深。强势政府的传统和现代国家的体制建设,使我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强大的国防能力,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百余年的“挨打”问题。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使中国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传统。我们在政治、哲学、宗教、语言、教育、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建筑、军事、体育、医学、饮食等领域内都有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东西。这种传统的丰富性、内源性、原创性和连续性都是其他民族难以望其项背的。我们愿意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我们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也意味着中国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可以融多样为一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观。中国人目光比较远大,思维方式更注重整体效果。中国人历来把国家长治久安、国运昌盛放在一个极为突出的地位。

“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特点是“百国之和”。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庭、家族、宗族纽带而形成的社会,而西方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所以一个政府如果不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不能处理好大灾大难,就会失去民心的支持,失去“天命”,最终被人民推翻。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但是如果我们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放弃中国模式,转而采用西方模式,那么我们“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可能很快就变为我们的最大劣势:“百国之和”变成“百国之异”,强调和谐的政治变成强调对抗的政治。我们“百国之和”的人口将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中华民族崛起的梦想将被彻底断送。

今天的我们可以自豪的对美国说,我们有五个方面值得你们去学习。这五个方面是:

1.明确大的发展目标,2.投资教育,注重人才的战略性培养。3.尊老养老的文化使得中国社会有很强的凝聚力。4.健康的储蓄习惯。5.民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

篇9:《中国震撼》读后感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都尝试系统描述中国改革的整体画面,此类文章之多,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但像张维为先生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样通俗、贴近大众又具有深度的著作,实在是凤毛麟角。最近由于老师的推荐,我翻阅了他的著作《中国震撼》,对于他在书中提出的观察中国改革的视角感到新鲜与印象深刻,也使我内心产生了一种油然而生的震撼感和自豪感。

中国的崛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0年,我国的GDP超越了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就城市对比,我们的上海超过了纽约,我们的基础设施,其新、其建设速度之快,也是世所罕见的。现在,我们已经有许多在世界上引以自豪的建设,比如高铁、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等。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都应该看到、肯定中国的巨大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正为全体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信心,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并推动这个国家一如既往的发展。

张维为先生在书中对中国的崛起总结的“中国模式”定义为:走出了一条自己独创的道路,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其他西方国家;走的是一条“文明型国家”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和平”路线,不同于西方社会依靠着血肉屠杀的资本积累之路,不同于西方社会多当竞争下的表面“民主”路线。书中提出了“两大板块”的概念,阐述了“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而每一特征点都是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他通过介绍东欧、东亚等国实施西方民主后的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对比得出我国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优势,并梳理出八大中国理念,进一步揭 1 示了民主和人权的真谛。

那么,中国崛起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在阅读该书后,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胡锦涛主席也多次作出了清楚的界定和说明。这条道路,就是利用世界和平的有利时机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就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长期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就是永远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和平发展”的理念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其中包括“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也是中国重要的思想。“和谐中道”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有原则的“求大同,存小异”,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这种理念是中国避免了欧洲上千年的连绵不断的宗教战争,这些战争曾几乎把西方文明毁于一旦。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道路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偏激,不走极端,而是走一条高速、稳健的改革之路,中国也因此而迅速崛起,当然崛起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但这些问题和矛盾再多,也没有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利用“和谐中道”、“和而不同”的理念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最近中国对的“黄岩岛”事件的一系列解决争端的举措都遵循了这个理念,在彰显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表现得有 2 理有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是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中国崛起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起源于 “民族国家”的构建,从中国近代史来看,中国是自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三次对社会结构进行重塑,从而形成了空前统一的政府、市场、经济、教育、国防、外交、金融、货币、税收体系,至此,我国完成了现代国家雏形的建立,这也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中国的发展之路不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与西方接轨,推崇全面市场化和全面民主化,而是结合自己的制度优越性选择了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府干预,实行了赶超战略,并最终形成“中国模式”,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也是一条与不同体制国家和平共处、互相学习、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

三是走传统文明与现代国家融合之路。

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古文明中的唯一幸存者,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气魄。张维为先生认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为此,他总结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 3 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

中国的崛起固然是事实,但这只是个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比如政府干预过多,造成某些市场发育不足;某些政治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一些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异、生态问题、医疗教育,引起了很多人不满。所以,我们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集思广益,争取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总体上讲,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从“投资型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中国震撼》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发展的基础,靠的是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实践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一直靠政府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仅造成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灾难性破坏,也被迫形成了中国高价进低价出、自己低价进高价出的贸易和外汇体制,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国内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现象,加之企业低盈利率带来的低水平分配问题,致使内需得到不提升。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表示,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这是不可持续的。为此,中共中央的“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时代的要求,也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二是从“文明型国家”走向“文化型国家”。我们知道,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法国是易于冲动、4 追求享受、个人主义至上的拉丁文化;德国则是追求理性、谦逊务实、集体为重的日耳曼文化。《中国震撼》一文中对“文明型国家”的八大特征进行了很好的阐述,但是没有深层探索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没有指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哪些差异,以及今后如何互动?庆幸的是,我们党中央已经认识到文化是发展的内源动力和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审议通过牵住了牛鼻子,将对促进中国未来的发展进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感恩爸爸妈妈的祝福语下一篇:环保局水域检查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