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教案

2024-04-27

《小儿垂钓》教案(共8篇)

篇1:《小儿垂钓》教案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试背本诗;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自学古诗的能力;

3、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试背本诗;

教学难点:

1、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齐背古诗。)(组织教学)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1、不久前我们才学了一首古诗《渔歌子》。(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渔歌子》)

2、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诗句描写了一位老翁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的钓鱼的情景。你见过别人钓鱼吗?你觉得钓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钓鱼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呀,它不仅吸引着白发的老人,更吸引着和你们一样大的顽皮可爱的孩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就是——《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垂”是个翘舌音,谁来读准他?读得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连起来读,“小儿垂钓”。

“垂”,比较难写,小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写。(提示需注意的地方。)(注:指导书写时,兼顾全体。)

二、知诗人,解题意。

1、“垂钓”的意思是——钓鱼,对,它是钓鱼的书面语;那么“小儿垂钓”就是——小孩儿钓鱼。

2、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胡令能是唐朝中期一个并不出名的诗人,年轻时当过手工匠,他一生中仅留了四首诗作,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这首《小儿垂钓》。

三、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他会在诗文中写些什么?学完了古诗以后就知道了。(注:如有猜对的,学文中要对这样的同学有所回应,给予表扬)先听老师读。注意,听准字音。

师范读。

2、小朋友想读吗?请大家按平时的读书方法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读。(提示:自己多读几遍)

3、检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当好小评委。”(两人)

正音。重点指导的读音:“蓬”、“稚”、“侧”、“映”、“纶”。(如:除了“ ”是后鼻音的字,在这两行诗句中还有哪个后鼻音的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注:当提到“映”时,“应”也提出正音。“‘应’是个多音字,既读‘yīng’,又读‘yìng’,在诗句里我们将它读成‘yìng’”)(注:可通过表扬优生的方式再加深印象,由练读字、词到连句读。)

(2)难读的字都会读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吧。(齐读诗句)

四、自学诗句。

1、好极了!诗句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诗句,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理解诗意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归纳:借助字典或注释;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下面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自学诗句。

学生自学诗句。(提示:自学完以后,可以和同位互相交流交流;有困难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老师很乐意帮你的忙。)

2、交流汇报:“你是怎样理解这两行的?先来读一读(一、二两行)”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

1、汇报第一、二两行:

从哪个词看出这个孩子头发很乱?(蓬头)注释中告诉我们了,“蓬头”的意思就是头发很乱,你真会学习,通过蓬头能看出什么?(钓鱼心切,顾不上梳头,很喜欢钓鱼。)又是从哪儿知道他是在学钓鱼?对,“垂纶”的意思是——钓鱼,学垂纶就是——学钓鱼)(板书:学)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在学钓鱼,“映”在这里指遮住,“草映身”就是用草草遮住自己的身体。

2、为什么他要躲在草丛里钓鱼,还用草遮掩住自己的身体呢?(指导体会他的心机,怕鱼儿看见自己吓跑了,好象在和鱼儿捉迷藏。)

是的,从“草映身”让我们体会到这孩子为了钓鱼所花费的一番心思。其实,这两行中还有一个词也能体现出他这种心理?(“侧坐”)(板书:侧坐)“侧坐”是什么样的?我们侧坐着试一试。为什么要侧坐?(因为担心自己被鱼发现,他没有像一般的钓鱼人那样大大咧咧地坐着,而是侧身小心翼翼地隐藏在草堆里,好像在和鱼儿捉迷藏。)

3、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一起看。(出示课件,师朗读前两行诗句旁白,并指示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蓬头、稚子、草映身)

4、有趣吗?能不能看着图展开想象描绘这两行诗句?比如:这是在时间?这孩子来到河边干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5、由于钓鱼心切,这个头发都顾不上梳的小孩,此时正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专心致志地学钓鱼,多可爱呀?谁能读好?

6、指导朗读:

(1)个别读;(通过表扬优生或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出重音、停顿。

(2)提示:“蓬头”、“学垂纶”、“侧坐”、“草映身”这几个能表现出孩子可爱样子的词可以读重一些。(师范读)

(3)男、女生分读。

六、学习后两句诗句。

1、正在这孩子专心致志地钓鱼的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接着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看?

2、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那么诗中是怎样写的呢?接着读。(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1)“路人借问”,“借问” 这个词我们曾在《清明》一诗中见过,“借问酒家,……”(齐背《清明》)知道“借问”就是——(向别人打听事情)

(2)这个给人指路的小牧童多热情多有礼貌呀!而图上的这个孩子(指图)却——远远地招手,书上用的词是——(板书:遥招手)讲解:这个“遥”是“遥远”的“遥”,表示的是远远的.意思。他为什么远远地招手呢?所以最后两行诗句是“路人……不应人” (板书:不应人)

(3)在这里,“应”是什么意思?{板书:应}(回答、答应)“不应”就是——不回答。(板书:不应)所以“不应人”也就是不回答谁呀?(不回答问路的人)(板书:不应人)

(4)连起来说说这两行的意思。

(5)创设情景: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这个小孩,你会对路人做什么手势?(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多机灵的孩子呀!你体会得真好,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5)指导学生朗读:“着急时语速怎样?最后一句写他都不敢答应了,读时声音应该怎样?”)

(6)两名学生比赛读,评一次;

加上动作齐读。

(7)能展开想象生动有趣地描绘一下整首诗的意思吗?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

七、小结。

1、通过学习(指示板书),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板书:专心致志、机灵可爱)

2、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注:激励话语)

你想邀请谁和你一起读?

加动作齐读。

3.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谁来试试看?

指名背;

配乐试背。(“会背的同学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不会背的同学可以一边看画面、看板书一边跟着小声背。”)

八、课内拓展:

1、把钓鱼当成一件娱乐活动的时候自然是充满了情趣,可如果是为了维持生活就没那么轻松了,课堂上,刘老师再推荐给大家一首跟捕鱼有关的古诗,自己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一起读一读。

2、通过刚才的学习,刘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会学习,敢接受下面的挑战吗?请你用我们今天所用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诗,理解它的意思,比比谁学得又快又好!(自学完毕快速举手。)

3、交流汇报:重点提示的词语:“渔者”、“但”、“君”、“出没”

4、师总结: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捕鱼人捕鱼时的艰险,从而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九、布置作业:

这节课,小朋友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度过了愉快而有意义的一节课,课后,刘老师请大家走进“作业超市”,自由选择课后作业。(……) 希望你有更大收获。

篇2:《小儿垂钓》教案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会写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常常跟谁去钓鱼的?

2、带着你们兴奋的心情跟老师到池塘边去看看一个小朋友。他也喜欢钓鱼,我们去认识认识他吧!

3、出示课题。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小儿”就是“小孩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

6、作者简介。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播放朗读。

2、生自由朗读古诗,强调朗读的节奏。

3、圈出生字。出示生字,齐读生字。一组开火车读生字。

4、“蓬”是什么结构?带有草字头还有哪些字?(芳、草)

5、“垂”是独体字。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同学们真聪明。我们的祖先更聪明。

6、字理识字:“垂”。(土上长着一颗树,树上挂着两个果。)我们的祖先这样记下这个字,也这样写着着。后来又写成,最后又写成现在的楷书。

7、指导书写“垂”字。出示“垂”字笔顺分解图。

8、“侧”古今对照。

9、“应”是多音字。(应该、答应)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蓬头: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垂纶:纶指垂钓用的丝纺线。垂纶就是指垂钓的意思。

莓苔:长在湿润之处的低等植物。一般长在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之处。映身:掩饰着身板。

2、连起来说诗句的意思。

3、这句写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4、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借问:向人探询看望,指有礼貌地问。

遥:远远的。应:应答。

5、说说诗句的意思。

6、这句写出了小孩钓鱼专心认真。

四、背诵古诗,拓展训练。

1、背诵练习。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现诗景。

板书设计:小儿垂钓

遥招手

怕鱼惊

篇3:《小儿垂钓》教案

如在教学 《 小儿垂钓》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这首古诗时, 针对“ 侧坐莓苔草映身” 这句诗, 有两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 案例一】

( 大屏幕出示诗句“ 侧坐莓苔草映身”及相应图片)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 莓苔”是什么意思? ( 因为学生没有见过“ 莓苔”, 所以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 )

师:“ 莓苔” 这两个字是什么部首呢? 你们从图中找一找, 猜一猜“ 莓苔”的意思。

生:“ 莓苔”应该是“ 草丛”的意思。

师:你能够联系“ 莓苔”这两个字的部首猜出它的意思, 说明你的语文学习能力十分强。 那么“, 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 草映在人的身上。

生: 草把人的身体给遮掩住了。

生: 他坐的这个地方离河水很近, 所以要侧坐。

师: 看来你们对这句诗都有自己的理解。 那么这句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通过接下来的学习, 你们就会知道答案。

【 案例二】

师:同学们,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学钓鱼的情景。 谁能根据诗的意思上台来表演一下这个孩子学钓鱼的动作、神情? ( 一位学生上台表演。 在表演的过程中, 他斜着身子坐在讲台上, 把讲台下面当作水面, 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 整个人纹丝不动。 )

师:同学们, 他为什么要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

生: 因为他一动就会把水里的鱼儿吓跑。

师:他这么小心地钓鱼, 说明他是刚学钓鱼。 那么从图中看这个小孩钓鱼的样子,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 为什么他钓鱼的动作会这么别扭?

师:对呀, 他钓鱼的动作为什么会这么别扭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诗。 在这句诗中, 诗人用了“ 莓、 苔、 草” 这三个字, 它们都是草字头, 说明了小孩钓鱼的地方草多得足以———

生:把这个小孩遮住。

师:小孩就看不见———

生:鱼。

师:鱼也不容易看见———

生:小孩。

师: 现在弄清楚为什么他会这样钓鱼了吗?

生:明白了, 小孩这样做才更容易钓到鱼。

以上两个案例中的教法可能是当前古诗教学的常态做法。 从表面上看, 在“ 案例一”中, 教师以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现了抓重点词阅读的教学理念;而在“ 案例二”中, 教师则是从古诗的意境出发, 让学生在图文结合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应该也没错。 但是, 细细分析不难发现, 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体现出“ 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从本质上来说, 在“ 案例一”中, 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 因此,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 并没有真正领略诗句含义, 有的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甚至是偏离诗意中心的;在“ 案例二”中, 教师以引导为主,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师生之间“ 一问一答”式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缺乏思考。

《 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 指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古诗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 也应体现“ 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观。 在《 小儿垂钓》 教学中, 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主体会, 让诗意理解更准确

对于小学生来说, 古诗虽然比较难学, 但教师不能因此而不让学生自主学习。 相反, 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建自主体会的平台, 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意。 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初读环节给学生出示整首诗及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 请你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并看一看课文中的插图。 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呢? 想一想, 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 生自读古诗, 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

生: 有一个小孩子正在学钓鱼, 他的头发乱乱的。 因为怕吓跑鱼, 所以这个小孩坐在长满草的地方。 这时有一个人过来向小孩问路, 他因为怕吓跑鱼, 所以只向问路人招手, 却没有回应问路人。

这就是学生通过初读古诗对诗意的理解, 虽然不到位, 却是最真实的学习起点。 因此, 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

师: 这个小孩是不是不认识路? 他有没有给问路人指路?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

生:小孩是认识路的, 他向问路人招手是提示问路人声音轻一点, 免得把鱼吓跑了。

生:“ 招手” 的意思是叫问路人过来。 他会轻轻地向路人指路, 这样就不会把鱼吓跑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解释诗句意思, 而是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质疑, 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的方法能让学生在最真实的体验基础上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二、探究体验, 让古诗形象更生动

《 小儿垂钓》 这首古诗语言凝练, 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的语言进行探究。

师:通过刚才的初读古诗, 在你的头脑中, 这个垂钓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 这个垂钓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师: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孩子活泼可爱?

生:从诗句“ 侧坐莓苔草映身” 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很天真, 他也学着大人钓鱼的样子, 让草把自己遮挡起来。

师: 他为什么要学大人钓鱼呢?

生:他怕鱼儿不上钩。

生: 诗中写他的头发是乱蓬蓬的, 这说明他刚起床就来钓鱼了, 连头发都没来得及梳。

生:问路人过来向他问路, 他害怕鱼儿被惊跑, 让问路人小声点。

在教学中, 学生探究了古诗的语言, 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中垂钓小孩的形象。 在品读体验的过程中, 教师将古诗还原成了一幅童趣盎然的画面, 符合儿童心理, 更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三、个性解读, 让古诗意境更深远

学生之所以难读懂古诗, 是因为他们不能深入地理解诗境。 在《 小儿垂钓》 这首诗中, 作者塑造了一个非常富有童趣化的诗境。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对诗境进行个性化解读。

师: 假如你是诗中的那个孩子, 你会怎么样做?

生: 我会找一个鱼多的地方去钓鱼, 并且一大早就去。

师:你怎么判断哪里鱼多?

生:草多的地方鱼就多, 并且能更好地隐蔽自己。

生: 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钓鱼。 鱼也是很聪明的, 一听到声音就会跑, 所以越安静的地方越容易钓到鱼。

生:我会找一个水深一些, 但又相对安全的地方去钓鱼。

师:那么, 如果自己是诗中的孩子, 会如何钓鱼呢? 请你结合这首古诗的内容写一写。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性练笔, 促进学生内化古诗语言, 让古诗阅读更高效。

篇4:《小儿垂钓》的教学思

[关键词]古诗教学 个性解读 探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2

古诗教学中有一个倾向,就是过分注重理解和体会,而忽略古诗教学的言语表达。言语表达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古诗写作本身的表达,如诗人的选材方式、精致的语言等;二是指学生的个性化言语表达。教师往往在理解诗意、领悟诗情、背诵积累方面下很大工夫,却不肯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进行训练,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这种言语表达是和学生的会学、会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表现在:(1)不但知道诗哪里最美,而且能与诗中人物展开对话;(2)不但能体会诗人的心境,而且能与诗人展开对话;(3)不但能理解诗意,而且能将陌生的古代言语转化为自己的积极言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该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培养其会学、会悟的能力呢?笔者现以《小儿垂钓》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自主体会,把诗意写准确

语文教学贵在学生自发自动,而这需要一个空间和平台,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体会。

师:大家先看古诗,然后将诗意写下来并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小儿垂钓》这样表达:“头发乱乱的孩子,学着大人钓鱼。他坐在长满草的地方,想把自己藏起来,一个路人过来问路,他只招手不答应。”

这是学生对诗意的初步解读,也是非常真实的学情资源,据此我进行引导:“孩子真的不知道路吗?他给路人指路了吗?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学生据此展开了讨论。

生1:“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句是说孩子不跟路人说话。

生2:他怕人家把鱼儿惊跑了。

生3:他招手是想告诉人家要轻点,别吓跑鱼儿。

生4:他要人家轻点过来,再告诉他路在哪里。

学生针对古诗的字词进行了正确的理解,并对古诗的表达形式作了分析,为下一步的条理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体验,把诗意写生动

《小儿垂钓》文字凝练简单,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儿形象。如何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这一形象的神韵?让学生品味文字,体验文字,将诗意表达生动。

师:想象一下,这个垂钓的孩子给你什么感觉?

生1:活泼可爱。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2:“侧坐莓苔草映身”,他学着大人的样子,让草把自己遮挡起来。

师:为什么这样做?

生3:他怕鱼儿不上钩。

生4::他头发乱蓬蓬的,看起来还没有来得及梳头就跑出来钓鱼了。

生5:路人向他问路,他害怕鱼儿被惊跑了,要人家小声点。

学生通过对小儿形象的品读感悟,将书面表达的条理性推进了一层,有了生动的诗意表达:“那个头发乱乱的孩子,一大早就跑出来在河边钓鱼。他学着大人的样子,选了一块草多的地方,侧坐在一块石头上,让野草把自己遮挡起来。路人大声问路,他竖起手指要人家小声点,然后远远招手,叫人家过来,因为他害怕鱼儿给吓跑了。”

通过第二环节的教学,学生将古诗还原成了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充分体现出儿童化的诗意解读。

三、个性解读,把诗意写全面

从言语学的角度来说,古诗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范本和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全面感知古诗情境,营造属于自己的意境。《小儿垂钓》从童趣和童真这个视角,为学生提供了回归儿童精神的机会。为此我这样引导:

师:如果你是垂钓的小孩,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一大早就去钓鱼,找一个鱼儿多的地方。

师:那你觉得哪儿鱼最多?

生2:草最多的地方,坐在那儿能把自己藏起来。

生3:越安静的地方越好。鱼都机灵着呢,有点声音就不上钩了。

学生从自己的感觉入手,再加上对古诗的解读,这个时候古诗成了一个媒介,而学生和这个媒介之间没有了距离,诗人的表达其实就是学生想说的。

师:请将自己想象到的场景详细地写下来。

生:“太阳还没出来,孩子就等不及了,头发都没让大人梳就急匆匆地跑出去钓鱼。他特意找了一片茂盛的草地,那儿有块大石头,他学着大人的样子,侧坐着身子,整个身子都映在深草中,这样就安全了。突然有人在大声问路,小孩赶紧竖起手指,要那人小声点,然后远远招手,叫人家轻点过来,然后伏在人家耳边告诉他路怎么走。”

教师在促进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言语表达的培养和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古诗教学也概莫能外。

篇5:《小儿垂钓》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首古诗中的5个生字;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要走进我们课堂的是古时候的一个小朋友,当时诗人把

小孩儿叫作“小儿”、还叫作“稚子”(板书:小儿垂钓)。你能通过这个词想像出来这个小孩儿在做什么吗?(钓鱼)

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胡令能,他笔下的这个小孩儿既天真又

可爱,相信你们也一定会喜欢他。下边我们就赶快去认识他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要读正确,读流利。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

2.指名学生读。先找几个,再找一行,学生评议。

3.同桌互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你的同桌有读得不正确的地方,给他指导指导。

4.同学们,你们都会读这首诗了吗?你们学得真快。要想从这首诗中发现更多的`东西,还得仔细地读,反复地读。下边我们就以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看看哪你们能从诗中读懂什么,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同学理解得好,发现得多,遇到不理解的词,你可以看看诗下面的注释,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跟你们组的同学商量商量。小组长要做好总结,准备汇报你们组的学习结果,还要把你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5.小组合作学习。

6.交流学习结果。

7.质疑,解决不懂的问题。

8.自读古诗,说说这个小孩儿给你怎么样的印象。并说说诗中的哪

些词句给你这样的印象。

9.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对小孩子的喜爱朗读这首古诗。自读,指名读,评议,范读,再指名读。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篇6:《小儿垂钓》教案

1.、会认“垂、蓬、侧、莓、苔”五个生字

2、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咱们从前学过很多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你背的这首诗描写了追黄蝴蝶的孩子,非常有趣。同学们,今天要走进我们课堂的也是古时候的一个小朋友,当时诗人把小孩儿叫作“小儿”、板书:小儿。这个小孩子在做什么呢?

板书垂钓。这儿有一个生字 垂,谁会读?多指名几个读,齐读。来,一起读读这个词:垂钓

你能通过这个词想像出这个小孩儿在做什么吗?(钓鱼)

是的,这首诗就写了小孩子钓鱼的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吧!

齐读课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板书:唐 胡令能)

他笔下的小朋友是怎样钓鱼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认读生字,读准字音,把这首诗多读几遍。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词语,准确朗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听见一些同学大声地认读生字,真会学习。

那我们就先来认识认识诗里的生字朋友

垂、蓬、侧、莓、苔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齐读

3、去掉拼音,齐读,开火车读

4、认读词语

CAI出示:蓬头、稚子、垂纶、莓苔、草映身、招手、不应人

师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美!

5、将我们认识的字词朋友放回古诗中,自由地读一读,试着把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谁能把古诗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6、师范读

让我们赶快走进古诗去看看这个小孩子究竟是怎么学钓鱼的?

三、情境导入,理解品读诗句

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CAI仔细看图,看到了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用几句话说给同桌听一听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只用了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这副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贴在黑板上

指导朗读

这个孩子是怎样坐在河边钓鱼的呢?我们学一学吧!

全班表演侧坐 你们侧坐的样子和诗里的孩子一样可爱。这样坐着,多么舒服,多么惬意啊!

孩子侧身坐在绿绿的莓苔上,周围的水草郁郁葱葱,密密层层遮住了他的身体,这就是:草映身!

孩子小小的,水草密密的、高高的,把孩子小小的身体全遮映住了!

指导朗读。

咦,孩子为什么要找一个水草这么茂密的地方钓鱼呢?

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3、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孩子钓了好久,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大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他屏住呼吸,静静等待鱼儿上钩。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来,结合图画,自由读读这两行诗吧 (板贴在黑板上)

生答 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他招手不回答路人,怕把鱼吓跑了。

师演:正在孩子专心钓鱼等待鱼儿上钩的时候,远远来了一个路人问路,来,我就是这个路人

你们就是钓鱼的稚子!(演):“小朋友,请问你杏花村怎么走啊?”

你们怎么都这样摆手,

不出声回答我啊?|(怕得鱼惊)

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我问路时,你们心里在说:

(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读这两行吧)

孩子心里还会说?

路人来问路时他远远就招手不回答路人,怕鱼儿受惊了不来上钩。他心里说:别喊了别喊了,别把我的鱼儿惊跑了

小组比赛读

齐读

4、就是这短短的四句诗,把这样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灵专心钓鱼的孩子带到了我们面前。想象孩子可爱的样子,让我们把整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吧。

大家读得真好,这个同学啊还带着动作在读呢!我们一起来带着动作读一读吧!

5、CAI音乐

清澈河水里,鱼儿自在游,绿绿莓苔旁,孩子静等候。

头发蓬蓬乱,水草绿幽幽,路人来问路,远远急招手。

合着音乐,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古诗,看谁能把古诗背诵下来。

(把板书摘下)

6、合上书,结合图画,我们自由地把古诗背给同桌听听吧

7、指名背诵。齐背

四、拓展《村晚》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诗中描绘了不少可爱的儿童形象,例如我们从前学过的《宿新市徐公店》,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宋代诗人雷震写的《村晚》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大家借助拼音自由的读一读吧

指名一二,齐读

描述诗意

五、作业

今天《小儿垂钓》里的稚子陪伴我们度过了快乐的学习时光,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翻开书83页再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一边看一边想想插图和我们学的古诗相比还差点什么?

篇7:音乐教案,小儿垂钓

三年级音乐上册《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三年级音乐上册《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用轮唱和轮读的方式来歌唱处理。

教学难点、重点

1、有感情的歌唱,控制好音色和气息。

2、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吟诗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有趣的古诗。(出示《小儿垂钓》)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师:谁来念一念,或者拍一拍朗读的节奏?

3、尝试用轻巧活泼的声音齐读古诗。

4、师示范读,找不同。

师:我也来读一读,仔细听一听,说一说我读的有什么不同?

(1)感受四三拍。

(2)节奏的变化。

(3)认识休止符。

师:这就是四分休止符,停多长时间呢?

(4)找一找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

(5)诵读三、四两句。

6、完整的跟音乐诵读。

二、唱诗

1、听范唱,并熟悉歌曲的演唱顺序。

2、用三拍子的声势的韵律表现歌曲。

3、默唱,画旋律线。

4、用柯尔文手势模唱歌谱。

5、用lu哼唱旋律

6、跟琴完整的演唱。

7、唱好休止符,感受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8、跟音乐完整的演唱。

三、表现

1、露一手。

2、《小儿垂钓》的合唱版,说一说其中的表现形式。

3、设计多种表现形式。

4、综合表现古诗(演、唱、读、奏)。

篇二:小儿垂钓教案(赛课)《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垂纶、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的意思。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及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认识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胡令能”。谁来读一下这段文字

(出示:胡令能 唐代诗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即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但是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他隐居在家乡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

2、一位手工匠最后能写出千古流传的诗歌,真了不起呀!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他的名字。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小儿垂钓》。

(出示:小儿垂钓)

4、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字得稍微长一点,字应站稳了。“钓”字里面有个点。

5、“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小孩子钓鱼。

6、同学们,钓鱼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8、钓鱼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可是另有一番情趣呢!(出示整首诗内容,师配乐范读诗歌)

二、初读探趣

1、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p124,自己读读,看谁能把诗歌读流利?

2、在这首诗歌里藏着这样几个汉字朋友呢!(出示生字“稚、侧、纶、莓”。)谁会读?(个别读、开火车读、领读)

3、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你们读得真准!

4、“稚”和“侧”这两个字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师范写。

5、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首诗读一遍,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听。个别读。

6、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一行有7个字,共四句。每行停顿都是2/2/3。所以我们朗读时字音要准确,停顿节奏也要准确。(出示:标上分隔号的整首诗内容)谁愿意再来读读看?齐读。

三、细读品趣。

1、诗读正确了,可是,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的读一读。请你再去轻轻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会体会,把你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⑴出示第一、二行。

①在古诗的第一、二行有个词写出了小孩的外貌,找到了吗?

“蓬头” 头发梳得不是很整齐。从中你品出了什么?“蓬头”中品出了淘气,一个“蓬头”,真是野趣十足呀!

②“蓬头”写出了小孩的外貌,还有个词形象的写出了小孩钓鱼的姿态呢?

“侧坐”就是侧身而坐。从小孩坐的姿态看得出小孩钓鱼时怎样呀?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悠闲自在!

③这里你还圈出了词?“草映身”小孩就坐在草丛中。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使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④“学”不是玩,小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小结: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教你方法:边读边想形象。

⑵出示第三、第四行

①小孩正在专心致志的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大声向他问路,小孩心里会怎么想呢? ②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③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2、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连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现在我们再来读整首诗,注意读出其中的情趣来。

4、读的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演一演诗句的内容,过会我们来进行个表演赛。(情境表演)

5、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演情景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

四、吟诗诵趣。

1、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同学们在吟诗的时候,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稍微慢一点,声音低一点。(师范读)

2、请同学们也来试着吟诵这首诗。先自己练练看,过会我们来举行一个吟诗赛。(五、拓展赏趣。

1、大家都陶醉在了童趣之中,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首诗。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

单长鹰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共同选择一首古诗好好的读读,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诗中小朋友快乐的心情吗?

①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②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③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六、总结明趣。

1、出示:冰心奶奶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2愿我们小朋友永远都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六、作业。

诗歌学习完了,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诵: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板书: 小儿垂钓稚 侧 天 真 可 爱

专 注 认 真

篇三:三上音乐教案——第五单元《诗韵悠悠》(整理3:胡兢慧)(1)3 第五单元 《诗韵悠悠》 教学总目标

1、在古诗诵唱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了解诗与乐的特殊联系,热爱祖国的诗教传统,并乐于采用多种音乐形式表现对诗歌遗产的敬仰。

2、通过吟诵与歌唱交融的学习,能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和《小儿垂钓》,并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采用合适的声音表现。

3、通过听赏合唱《读唐诗》和《小儿垂钓》,能够注意到歌曲演唱形式的变化,感受到多声部音乐营造意境的立体感。通过画《登鹳雀楼》音调和《长恨歌》的节奏诵读,初步感悟音调与节奏的变化对形象表现的作用。

4、认识四二拍拍号,知道其涵义及强弱规律;认识四分与八分休止符,知道其时值,能在曲谱中将其辨识出来;巩固所学的节奏符号,能认读两个小节节奏谱,并运用这些节奏诵读古诗;能用卡农的形式进行诵读活动。

5、学习高音八孔竖笛do’的指法,学习用断奏的方法吹奏乐曲《啄木鸟》。教学思路

本单元以“古诗”为载体,诵诗、吟诗、唱诗、“画”诗,领略诗歌的音乐韵味,同时以音乐赋予诗歌别样风采。以引导听赏充满书声雅韵的歌曲《读唐诗》将孩子们引入悠悠诗韵中。通过唱《游子吟》、听《小儿垂钓》、“画”《登鹳雀楼》、诵《长歌行》,力求用音乐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与表现对唐诗乐府的热爱与理解。在营造浓郁诗情画意的同时,注重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融汇其中,在吟、诵、唱、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控制与表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营造一个“诗韵”与“乐声”交融的学习氛围。

教学内容

唱:《游子吟》《小儿垂钓》

听:《读唐诗》《小儿垂钓》

动:歌表演游子吟;我的编创“画唐诗”;诵读《长歌行》

奏:竖笛练习

(五)《啄木鸟》

认:四二拍;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

教学重点

能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和《小儿垂钓》,并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采用合适的声音表现。

教学难点

1、能够注意到歌曲演唱形式的变化,感受到多声部音乐营造意境的立体感。

2、初步感悟音调与节奏的变化对形象表现的作用。

第一课时《游子吟》

教学目标

1、通过吟唱与歌曲交融的学习,能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并结合诗中的意向采用合适的声音表现。

2、认识四二拍,知道其含义及强弱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教学、情感渗透。

1、师:请同学先观看一段影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

2、互动交流

3、师小结: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说说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图片)学生交流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4、读古诗《游子吟》(1)师诵读,生倾听。

(2)交流: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3)生有感情地吟诵古诗《游子吟》

三、感受与体验

1、师:有一位作曲家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2、教师范唱,学生初步感知。

3、分析歌曲,认识四二拍。

4、学生用“lu”音轻声跟琴唱旋律。

5、学唱歌曲。

(1)随琴轻声填歌词,错误处及时纠正。

(2)集体跟琴轻轻演唱。

(3)师生接口唱。

(4)指导学生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

(5)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6)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做“穿针、引线”的动作。

四、拓展延伸

1、表演母子情深

体验活动:同桌商量一个演妈妈,一个演游子。(自由表演)

2、师:看了大家深情的表演,我不禁想起来自己的妈妈。在我生病时,总是能悉心照顾我,一直守在我身边。我想你们的妈妈一定也非常爱你们,借今天的这个机会,我想让大家来说说自己的好妈妈。谁先来说说?

3、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感情地演唱《游子吟》

4、活动:献给妈妈的爱

(1)诗人孟郊写下了千古绝句来回报妈妈。你想怎么样来报答妈妈呢?

(2)了解妈妈的节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

(3)请你用明信片写下想对妈妈说的话。

(4)学生各自写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5)要求:同学们把明信片送给妈妈。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读唐诗》《竖笛练习

(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合唱《读唐诗》,能够注意到歌曲演唱形式的变化,感受到多声部音乐营造意境的立体感。

2、学习八孔竖笛高音do的指法,学习用断音的方法吹奏乐曲《啄木鸟》 教学重点、难点

1、积极参与“古诗词演唱会”的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断音的吹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复习歌曲《游子吟》

二、导入新课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今天,我们来欣赏歌曲《读唐诗》,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体验感受

1、初次聆听童声合唱《读唐诗》

教师要求学生听辨演唱形式,感受乐曲的情绪。

2、再次聆听,师: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古诗?

3、师生交流:李白《静夜思》、白居易《夜雪》、杜甫《绝句》、骆宾王《咏鹅》、张继《枫桥夜泊》、李商隐《夜雨寄北》、王昌龄《出塞》、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学生小声随音乐哼唱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指导学生唱准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和歌曲中较难掌握的节奏,如切分节奏。

5、放声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

提示学生:第四乐句的“泉“字在演唱时可以作延长处理,表达更深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古诗词演唱会”

1、宣布比赛规则,选出评委组成评审团,给各组打分。

2、比赛五关:

(1)第一关是配乐诗朗诵;

(2)第二关演唱一首学过的古诗歌曲;

(3)第三关向同学们介绍欣赏一首古诗;

(4)第四关表演古诗歌曲。

(5)第五关能“画”唐诗(素材:古诗《登鹳雀楼》)

3、各组汇报表演,展示小组的成果。

4、师生共同总结、评价

5、颁奖:可分为最佳演唱奖、最佳朗诵奖和最佳表演奖、最佳创作奖。

五、竖笛练习

(五)1、复习5、6、7三个音。(注意指法、气息)

(1)生集体吹奏5、6、7。

(2)教师指正并示范吹奏5、6、7三个音。

(3)集体吹奏《小宝宝要睡觉》

(4)教师评价。

(5)再次集体吹奏《小宝宝要睡觉》

2、学习竖笛曲《啄木鸟》

(1)出示练习谱,师示范,生倾听。

(2)教师教授高音do的吹奏。

(3)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生随琴划拍视唱曲谱,注意三拍子的强弱。

(5)师逐句教吹奏。

(6)教师再次示范,生持笛做无声指法练习。

(7)学生集体吹奏练习,教师及时进行纠正。

(8)集体巩固练习。

(9)学习断音吹奏

(10)学生感受“断音”跟“非断音”的奏法。

(11)学生有感情地演奏《啄木鸟》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古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了“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我们还学习了竖笛曲《啄木鸟》,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好好练习,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吹的好!篇四:《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⑴,侧坐莓苔草映身⑵。

路人借问遥招手⑶,怕得鱼惊不应人⑷。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熟读成诵。

2、学习文中四个生字。其中“纶”“莓”会读,“稚”“侧”四会。

3、理解诗中童趣、童真,想像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有趣的写下来。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文包诗的课文。

2、多媒体课件:小儿垂钓画面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小诗---小儿垂钓

2、和老师一起写

“垂”这个字横画特别多,要注意哪一横最长?哪一横最短?(注 意中间一笔横最长)“钓”字最后一笔是?(红笔)像是鱼钩上的---饵。

3、一起读

4、“垂钓”什么意思?你们钓过鱼吗?(在哪钓的?怎么钓的?钓到鱼了?)

二、初读,理解全诗

这首诗里的小孩又是怎么钓鱼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

来看读书要求,谁来读?

1、轻声读古诗,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想象小儿垂钓的画面,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清楚要求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由地读,可以多读几遍,大家读好了吗?谁来读?

1、检查读(指名读、齐读)(节奏指导)

2、诗读得很好,诗中还有两个生字,一起来看?指导书写: 稚、侧

稚 文中组词?什么意思?(幼稚、幼小)怎么记住这个字?和老师一起写,在书写时要注意,中间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禾木旁左边是撇,右边是点,隹

字右边是四横)

侧 诗中组词?怎么坐?你们坐了看看!对,就是这样随意的坐,和端端正正的坐相反。

有好办法记住它吗?很好,和老师一起写

3、生字也会写了,诗中有哪些不理解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蓬头: 莓苔:什么叫莓苔?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莓苔?对,你看这小孩钓鱼的地方这儿草

这么高,柳树也遮着,太阳正常都照不到这,所以会长莓苔!

草映身:映,遮掩、遮挡。野草遮掩住身体。

能将自己的身体遮挡住,可见这个草长得怎么样?(高、茂 密、绿)

由此猜一猜,诗中描写的应该是个什么季节?在这样一个春夏之季,河边还

会有哪些美景?看看这幅图!能在这么美的地方钓鱼,太舒服了!

4、理解差不多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首诗,想一想,在你的印象中,诗中垂钓的小孩

究竟是个怎样的小孩?

写黑板

三、再读,丰富画面

画面一

这个天真活泼、....(手指黑板)的小孩是究竟是怎样学垂纶(板书:学垂纶)的呢?先来看一

二句,这是诗里展示的第一个画面,谁来读?

出示: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1、生读

2、侧坐 为什么要侧坐呢? 聪明、机灵

他侧坐在哪儿啊?这莓苔上又湿又滑的,可不好坐!可为了能钓到鱼,他

可不管了!

莓苔 为什么选个有莓苔的地方钓鱼?又湿又滑的,难坐死了!他是怎么想的?

猜猜看? 他是这样考虑的!有可能!别看他小,他想的还挺多!

草映身 为什么要找野草这么茂盛的地方啊?他又是怎么考虑的?(遮阳舒服、怕

鱼儿看见....)有可能!这小孩想法太有意思了!

他不仅想法有意思,他连钓鱼时的造型都很有意思!他怎样个造型就来钓鱼啦?

3、蓬头

他为什么蓬着个头发来钓鱼啊?猜猜看!这么急着出来*(他满心都是钓鱼),估计他脸洗了吗?早饭吃了吗?一大早,他起了床就拎着这小桶,提着个鱼竿干嘛去啦?妈妈肯定会在他身后喊?话还没说完,他便?(飞

奔....)

4、他们说得有趣吗?谁来有趣的读一读?一起来!

5、能把这孩子学垂纶的画面完整地说一说吗?好吧,我们想象个开头:先给这小孩起个名,叫(问身边的学生,你好朋友叫什么?)

(来到河边,他看到了什么?最让他兴奋、激动的是什么景色?看到这个情景,他一定会

想?于是他便?a可他刚坐下来,就吓了一跳,他看到河里有他的影子啊!他怎么办?看到自

己隐蔽的这么好,她一定?)

画面二

选好了地方,小孩就坐下专心致志地钓起鱼来,接下来,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一起

来想象第二个画面

出示: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谁来读?

2、这里的路人会是什么人呢?路人会问些什么呢?猜猜看!

3、好,现在老师做路人,你们来做这个小孩,我来问了啊!

(钓鱼)好,我来问了啊,喂,请问大王庄怎么走啊?你们现在应该在干嘛?

你们这么大声音,鱼儿 早被你们吓跑啦!别人问你话 了,应该做个什么姿势?

为什么摇手?没听见?让我声音再大点!

遥、摇 还摇手,你们是不是搞错了!这

里遥招手的遥什么意思?(板

书:摇、遥)

清楚了?让我站远点再来问!喂,请问大王庄怎么走啊?

招、摇 怎么还是摇手!诗中怎么说的?遥招手!什么是“招”手?上下摆

动叫招!(师示范)小孩

招手路人去干什么?什么

是摇?左右摆动叫摇!摇

手多 没礼貌呀!现在真

清楚了吧?

对话

这太阳!毒辣辣的,大中午的,热死了!不问不行啊,还得问清楚!要不然,走到晚上,我也见不到好友呀!好,让我再问一次!喂,请问大王庄怎么走啊?

(大声)我刚才喊你那么长时间,你为什么总不理我啊?

他为什么不理我?

哦,原来是怕把鱼儿吓跑,所以不应人(投影、板书:不应人)啊!

他应该用个什么姿势啊?

好吧,我声音小点,喂,请问大王庄怎么走?(声音小些)

我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请问大王庄怎么走?(声音再小些),不行啊,你得告诉我,不然我天黑了

也见不着我朋友啦!你声音小些告诉我,往东还是往西?

4、好,知道了!知道了!谢谢,谢谢!

哎呀,这个钓鱼的小孩可真有趣,半天没钓着一条鱼还这么认真!哎,我得把它记下来,《小儿垂钓》唐,胡令能,(师范读),一起来!

四、练笔,书写画面

刚才,我们一起想象了小儿垂钓中的两个画面,一个是学垂纶,一个是不应人(手指板书:

学垂纶、不应人)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喜欢第一个的举手!喜欢第二个的!

好,请大家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你喜欢的这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看谁写得最有趣!

点评

五、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有趣的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同学们不仅能理解、读好他,还能展开想象把诗中的画面写下来,真好。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描写春天里,小朋友放风筝的诗,想听吗?听老师读!师范读

诗中的纸鸢是什么意思?课后,同学们可以一边放风筝,一边吟这首小诗,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仿照今天的模式,展开想象,将诗里的画面写一写!

篇五:小儿垂钓 教案

《小儿垂钓》教案设计

一、前文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 常常是跟谁去钓鱼?今天,有一位

唐朝诗人想带我们去水边认识一位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学生齐答:胡令能)作者简介,出示课件,找学生读,注意表扬语。

唐朝诗人,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示图片)谁能告诉我,他在干什么?(学生答:钓鱼)那么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你们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小儿:小孩儿 垂钓:钓鱼。指导垂、钓

(1)“垂”字的“横”比较多,写的时候也有讲究:中间这一横写得稍微长一些,字就站稳了;睡,锤

(2)“钓”字这里面是一个点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鱼线、鱼钩从鱼竿上垂到水里,静静地等着鱼儿的上钩。钓鱼可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2、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的问题越多,学习的收获就越大。那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

问?(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

1、他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儿?

2、他是怎样钓鱼的?

3、他钓鱼时发生了什么? 生: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教师归纳)师:这些问题有的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

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疑问+发现+想象=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

2、找学生朗读,教师带读,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再交换。

3、学生齐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押en韵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读完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结合图片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只用了四句诗、32个字就写出了这么有趣的画面,这就是中国古诗精炼的魅力。来,我们一起再欣赏一遍。

2、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孩儿的认真专注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现在,你们能说说这些词的具体意思吗?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小孩子 垂纶:垂钓,钓鱼 莓苔:野草

映:掩映,遮掩

遥:远远地 纶:垂钓用的丝线 借问:向人打听,指有礼貌地问

怕得:生怕,唯恐 应:应答

3、说说诗句的意思。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教师质疑,赏析词语,感悟诗句。

师:从“蓬头”看出了什么?

生:蓬头是说小孩头发不是梳得整整齐齐的,而是有点蓬松零乱

师:我们可以想象:这小孩儿可能早早就起床,没有顾得上梳头就赶到河边,由此看出小孩什么心情、性格?

生:急切、纯真······

师:(教师做动作)侧坐不是这样的一本正经地端坐,而是这样随意地坐。是一个很悠闲的姿势!我们想象一下,或许小孩已经长时间地坐在这儿,感觉有点累了,他得换一个感觉舒服的姿势。

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坐在一块长满草的地方,他为什么不选一个更干净的地方呢?

生:他故意寻找一块长满草的地方,认为这样不容易让鱼儿发现。

师:“草映身”(出示图片)河边长着青草,小孩子就坐在草丛中,那绿草映衬着小孩儿的形象,显得格外的自然和谐。

师:小男孩为什么远远地“招手”(不是“摇手”)而不是直接回答?他只顾自己钓鱼却“不应人”是不是显得太没有礼貌了?(呈示课件)

生:他怕出声会把鱼吓跑,而且不是不回答,而是希望路人走近些,他可以轻声回答。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整首诗,注意读出其中的情趣。

五、背诵古诗,拓展训练。

1、自由背诵,分别找一位男生、女生上黑板默写。

师:(将一人默写的“纶”改为“钓”)“垂纶”指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就是“垂钓”的意思。那为什么不说“学垂钓”呢?我们读读就知道了,自己读读看。

如果是“学垂钓”,诗歌就变为: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古诗讲究押韵,说垂钓就别扭、不顺耳了。(押en的韵)

2、拓展积累,请学生回忆自己背过的关于儿童的诗句。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这些便是难得的童趣!古诗中描写童趣的诗还真不少,除了白居易的《池上》,还有人能说出关于儿童的诗句吗?

生: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杜牧《清明》

篇8:《小儿垂钓》教案

三忌

1.一忌

学生能够读书的, 就忌看显示屏。在一些运用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中, 经常会看到一节课下来, 语文书被闲置了, 多媒体显示屏俨然成了一本公用的读本。俗语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 但因为“书”被搁置, 看的“屏幕”又只能看看读读, 因此许多学生渐渐把这种习惯忽视掉了。事实上, 语文课应该读的是语文书, 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文字, 是对书本内容的放大, 是帮助学生聚焦的。当学生读书时, 还是应该手捧书, 做笔记时, 还是应该聚焦课本。

2.二忌

学生可以想象的, 就忌提供画面。当学生读到“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这两行诗时, 可边读边想象画面, 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也易于理解诗文的意境。笔者至今还历历在目的是学生关于“蓬头”的多种解释, 正因为没有出示画面, 学生没有受到画面的束缚, 想象的空间才更加宽广, 才会有出乎意料的、令人赞叹的大胆而合理的解读。

3.三忌

学生能个性解读的, 就忌出示所谓标准解读。在凤凰语文网上欣赏网友们制作的教学课件时, 常常会看到教学参考中的标准解读。这样固然使学生练习时的正确率会高很多, 但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对所谓的权威、标准产生心理依赖, 甚至会在猜答案的过程失去自信。我们常说,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标准解读的出示, 无疑是对学生个性解读的束缚。因此, 在课件中, 要避免用标准解读来取代学生的个性解读。

三要

如果说“三忌”是信息技术使用于语文课堂的紧箍咒, 那么, “三要”就是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效率的助力剂。

1.一要

要精选课件资源。说到课件资源,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是可用的资源。现如今, 网络的便捷, 让我们寻找资源变得快捷多了。教师上课需要准备资源, 但用什么资源, 用怎样的方法使用资源, 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与效率。在海量的信息面前, 学会“取舍”, 学会“精选”, 无疑变得十分重要。笔者的观点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课件资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侧坐莓苔草映身”中的“侧”是“侧着身子”, 笔者先在课件中引入象形字“侧”, 并边板书边描述“最早的时候, 侧是指两个人站立在祭祀用的鼎的两侧行礼, 所以侧有‘旁边’的意思”。继而引入字典上的解析, 并介绍, “后来又引申为‘歪斜着身子’”, 然后让学生结合诗意, 揣摩这里的“侧”的含义, 学生联系“侧坐”这一动作, 马上就醒悟过来, 是指“歪斜着身子”。

2.二要

要巧设课件机关。记得特级教师蔡明曾说过, 课件制作也要生态, 要能适应开放的课堂教学, 要能服务于课堂上一切不可预料的状况。多位教师在看了《小儿垂钓》的课件后, 评价说“看似简单, 但机关重重, 用起来非常灵活”。一个课件, 只有五张幻灯片, 每一张上都有机关, 最多的一张上机关不少于十个。有的人说, 这样操作起来会乱的, 事实上,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这些机关都是相对独立的, 任何一项都可随机点击使用, 而帮助笔者实现这一设想的, 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小机关——触发器。通过为每一个目标动作设置触发器, 课堂上, 根据学生交流学习的需要, 无论是想打开还是收起某项资源, 都只需轻轻一点, 就能服务于学生。而幻灯片间的灵活切换则得益于超链接。有了超链接的帮助, 不管如何重置次序, 笔者都可以灵活切换到课文插图, 并在学生交流完后回到原来的教学环节。

3.三要

要活用课件项目。在教师预设的课件制作中会有非常充分的考虑, 记得有一次上完课, 笔者懊悔有一个预设项目因学生没有交流到, 而没有点击显示, 评课时, 自我反思, 觉得不该把这个内容遗漏了。当时的评课老师说, “幸好你没去点, 否则就给人感觉你是设了圈套让学生一定要往里钻的。”一语点醒梦中人, 从那以后, 我一直坚持课件制作时要精, 要细, 要考虑全面, 但实际操作时, 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选择地进行点击出示, 只要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一定制作到的全部用到。所以在这次的《小儿垂钓》的教学过程中, 五次试教, 每次点击出的内容组合总是不一样, 主要原因还是每一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 要谨记“三忌三要”,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效果, 定能让它成为语文课堂中一支强有力的助动剂。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为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对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 形成了许多误区。笔者从语文学科特点、学习规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有的优势等角度出发,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提出“三忌三要”, 意在助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立敏.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小学电教, 2008 (02) .

[2]杜君玲.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 2009 (07) .

[3]刘海霞, 杜爱凤.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 (12) .

[4]张希林, 冯利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点滴尝试[J].中小学电教, 2009 (07) .

上一篇:小品地球妈妈下一篇:孩子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