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

2024-05-18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精选8篇)

篇1: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

1、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

2、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3、玉勒:玉制的马衔。

4、雕鞍:精雕的马鞍。

5、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6、乱红:凌乱的落花。

篇2: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

开首即连用三个“深”字,写出女子与世隔绝形如囚居一般的生活,暗示其孤身独处、怨恨莫诉的压抑之感,将女子独守空房的孤苦落寞之景刻画得入木三分。李清照《词序》曾赞曰:“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接下来词人对深闺女子的住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由远及近,近处是“杨柳堆烟”,一排排杨柳密密丛丛,雾气弥漫,好似一幅水墨画。远处是一重重的帘幕,“无重数”三字描写出这座庭院的幽深隐秘。下一句词人笔锋一转,“玉勒雕鞍游冶处”将视线转到其丈夫那里,而下一句又折笔描写女子独处高楼,凝神远望丈夫游冶之处。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词的下片借写风狂雨暴的黄昏,抒写出女子无限的伤春之感。末两句是欧阳修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之一,毛先舒《古今词论引》曾分析道:“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卵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全词语言优美,浅显易懂,然意境深远,深沉细腻,远胜花间词之清韵。

篇3:《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

欧阳修的女性意识成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可以从当时的社会风气、婚姻观念、女性地位等作多角度分析, 而单就欧阳修本身对女性的态度来讲, 是跟他的成长经历分不开的。

欧阳修四岁失怙, 与寡母郑氏相依为命, 郑氏“世为江南名族……恭俭仁爱而有礼” (《泷冈阡表》) 。女性主导的家庭环境养成了欧阳修仁慈、多情和细腻的品格。而成年后与三任妻子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情感体验, 更使得欧阳修对爱情有着超乎常人的深刻理解。词人对母亲的敬仰, 对三次婚姻的悲欢体验, 使词人对女性情感有着深入细致的体察。他词中的许多女性形象, 其实就是词人对自己情感生活的艺术化观照。

且看词中。首句“深深深”三字写出了那个女子与外界隔绝、形同囚居的处境, 不但暗示了主人公孤身独处的境遇, 而且还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深几许”于提问中满含怨艾之情;“堆烟”极写视线之迷茫, 衬出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 写闺阁之幽深封闭, 这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 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显然, 主人公虽然有着优裕的物质生活, 但是精神上极度苦闷。这三个字既是对庭院的直接描写, 更是主人公心理的深入剖析, 景写得深, 情写得更深。就像一组电影镜头, 读者的视野随着“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由远而近, 逐步推移, 渐行渐深;又折返回来, 走进高墙深远, 走进一个贵族佳人心事深沉、怨恨莫诉的内心世界。空空的庭院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女子, 期盼的人哪里去了?佳人登楼远眺, 她的目光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 向男子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但是唯有堆烟杨柳, 层层雾气遮住了企盼的视线, 男子寻花问柳的“章台路”就更看不到了, 遑论那个薄情的背影呢 ? 眼前美景 道不得 , “帘幕重重 ”, 究竟多少 重 , 一言以蔽 之 :“无重数”即“无数重”。深深庭院中, 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然而锁得住的是她的视线, 锁不住的是她的一颗痴情的心。

人儿走马章台, 花儿飞过秋千, 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 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 正是为了深化感情。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 并非刻意雕琢, 而是像竹笋有苞有节一样, 自然生成, 逐次展开。天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 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乱红”意象既是眼前暮春之景的实摹, 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 深婉不迫, 曲折有致, 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很显然,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所塑造的是一个贵族女性, 她温婉文静、内向贞洁、深情而又庄重。重重帘幕、深深庭院、堆烟杨柳中, 她备受感情的折磨和煎熬, 登高望远自伤情, 唯有主动压抑自己, 才能够勉强排解愁怨。在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温柔敦厚, 正是文人所需要传达的正统情思、优雅情趣。即便用深美闳约、酝酿最深, 因而“其言不怒不愤, 备刚柔之气”来形容亦不为过。

欧阳修善于淡化人物外在形象刻画, 着力于将传统的代言体转化为个人情感抒发, 借助人物自身特有活动, 勾勒出女主人公独特的心理过程, 探索女性心理的微观感触, 把她们的心理活动剖析到更深的层次。冯煦《阳春集序》评价晏殊写闺怨词说:“俯仰身世, 所怀万端;缪悠其辞, 若显若晦。”而欧阳修则显得既内敛压抑而又直观外露, 妇女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与细腻的内心世界, 在他的笔下显得层次分明, 个性鲜明, 耐人寻味。

本词上片通过想象丈夫在外的一些不轨行为, 表达思妇对丈夫的想念;下片则以门掩黄昏的特写镜头, 表达妇人的孤独与苦闷, 构思奇特, 重点揭示了贵妇人内心的孤寂愁苦的命运和心理状态。“玉勒雕鞍游冶处 , 楼高不见章台路”, 眼望远处, 心中却潮波澎湃。正如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所说, 在接受冯延巳影响方面, “晏同叔得其俊, 欧阳永叔得其深”。“俊”, 是俊爽、俊秀;“深”, 是深沉、深细。这些女子生活的全部重心就在于等待, 生命的亮点只在于那个曾经深爱如今远离不归的男子。在这个贵族女性身上, 我们看到是哀怨守候, 却又痴而不怒, 更多的是对爱情的忠贞执着, 专一痴情, 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特征。“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认为, 人的相思之苦与外在的各种景观没有多大关系, “花不语”“乱红飞”, 一切痛苦的根源只在人生的缺憾和人天生的“痴情”。诚如其《玉楼春》所述:“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痴情女子“无计留春”的感伤并没有获得“风月”的同情, 却更加令人为之叹惋。

诚然, 北宋时期, 士大夫多蓄养歌姬以作佐欢玩物。居庙堂之高, 他们以政治家和士大夫的身份出现;而处歌席上, 他们又以风流文人甚至是“多情种子”的面目出现。他们以男性欣赏的眼光去写歌妓舞女的花容月貌、莺声柳姿、娇情媚态, 追求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文人的艺术趣味也多放在了“香闺绣房”。我们相信, 位高权重、养尊处优的欧阳修亦恐难免此俗。然而倘若就此将他归入频涉秦楼楚馆, 留恋“章台路”的薄情男子, 又似乎不尽合情理。

他曾经写过《采桑子》十首, 全是写颍州西湖携妓游湖的事。当是时“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 姑娘们嘻嘻哈哈闹成一团。秀水与娇娃在侧, 他的目光却投向她们又掠过她们, 滞留于绿波间, 随风起灵感, 诗句缓缓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走出来, 十首词俱有空灵感。“行云却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别有天。”在悠悠吟哦中, 我们却读到了另一种深藏的况味。

承上所述, 唐宋词中向来有“男子作闺音”的传统。清代田同之在《西圃词说·诗 词之辨》里 面提到 :“若词则男子作闺音, 其写景也, 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 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 有其情, 令读者魂绝色飞, 所谓情生于文也。”欧阳修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的男子作闺音的作品也符合他的身份趣味, 缠绵悱恻的同时又高雅蕴藉。据此, 欧阳修又似乎是将自身转化为女子的角色, 在对异性的观照中隐含着对自身身世命运的观照。

从文本层面上来看, 这首词似乎仅是写一个侯门贵妇暮春时节的哀怨:情人薄幸, 任性冶游而自己又无可奈何。美景不常在, 青春难常驻。美好的事物总是匆匆凋零, 自身命运无法把握, 从而表达出对人生匆匆而无奈的深刻体验。而这种女性对青春易老的仇怨与欧阳修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失落是有相同之处的。欧阳修眼前有痛说不得, 因此借助女子之口、道自家之心声也就显得合情合理, 他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欧阳修把相思这一普通话题转换到人生哲理的层面, 超越了单纯的单纯的闺怨离恨而扩展为对命运的扣问。甚至有人认为“‘庭院深深’, 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 哲王又不寐也。‘章台’, ‘游冶’, 小人之径。‘雨横风狂’, 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 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 (《张惠言论词》) 。

泪光莹莹之中, 花如人, 人如花, 最后花、人莫辨, 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贵妇人的丈夫见弃、孤独伤感、有容无人悦, 也正对应着欧阳修的年华虚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沦落之悲, 不言而明。叶嘉莹说:“在欧阳修那些风月多情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体会出他心性中所具有的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赏爱之深情, 对生命之苦难无常的悲慨, 以及他在赏爱与悲慨交杂的心情中对人生的感受和态度。”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鲁迅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赏析诗词的一个关键问题, 就是要知人论诗 (词) 。欧阳修四岁丧父, 家境贫寒, 历经挫折, 却始终坚忍不拔, 终成朝廷重臣, 平生抱负得以一逞。《醉翁亭记》里, 看他饮酒行令, 看他投壶对弈, 看他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 他难道真的忘记自己的志向了吗?那又何必在《伶官传序》中, 恳切地提醒当权者“满招损, 谦受益”, “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呢?满腹经纶、志存高远、兼济天下, 却难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空余惆怅和伤痛, 剩下的有怨、有恨、有苦、有悲, 那种孤独、伤感和文中寂寞的女主人公神韵相合。所以, 与其说这首词写的是闺怨, 倒不如说是词人以一首《蝶恋花》, 借独居深院的女子来表达自己 被统治者 抛弃的怨 、恨、伤、悲。

篇4: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或见《阳春集》。李易安定为六一词。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

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状。“乱红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选自经典诗词鉴赏网)

篇5: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

这首词的第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便是这首词的词眼,是这首词的灵魂。三个“深”字写出了深闺的深不见人及佳人的落寞孤独。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展现了院子中的树多,帘子、帐子不计其数的`景象,马上给人画面感。“楼高不见章台路”说明佳人的寂寞,她或许正盼着她的丈夫何时才能回来。“雨横风狂”写出人的心像天气一样糟糕,说明她的丈夫今天是不能回来了,时间逝去,但丈夫为何还不归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更是千古名唱,她含着眼泪问花,花却不答,花是不知,还是知道却不告诉她?还是花也是如她一样?这句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花乱了,她的心更乱,望夫归来心切。

这首词反映古代封建社会女子在家思夫伤春的心理和感情,它之所以被人们传到现今,也许是因为它整首词在情感、意境上情景交融,更形象地刻画着庭院独处的景象。

篇6: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

1、理解此词的大意。

2、赏析此词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此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2

三、教学用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的题材。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二.炼字赏析:

1.赏析“深”字。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赏析“堆”字。

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三.赏析词文: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着一“怨”字。

2.女主人公如何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

着一“恨”字。

3.“雨横(hèng)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表达了闺妇怎样的愁思?

在猛烈的风雨之中,春天将去,一天又逝,黄昏时独自掩门,人既未归,又无计留春,将无限的孤独凄凉和红颜易逝的凄苦表达得深沉感人。

着一“伤”字。

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

采用层深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着一“苦”字。

四.词文集评:

1.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2.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

五.板书:

篇7: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北宋词人欧阳修的作品。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上片写少妇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注释

⑴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玉勒:玉制的马衔。

⑷雕鞍:精雕的马鞍。

⑸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⑹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卖身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⑺乱红:凌乱的落花。

赏析

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或见《阳春集》。李易安定为六一词。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

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状。“乱红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赏析二

这首词亦见于冯延巳的《阳春集》。清人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艺概·词曲概》)在词的发展史上,宋初词风承南唐,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欧与冯俱仕至宰执,政治地位与文化素养基本相似。因此他们两人的词风大同小异,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词据李清照《临江仙》词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李清照去欧阳修未远,所云当不误。

此词写闺怨。词风深稳妙雅。所谓深者,就是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尝叹其用叠字之工;兹特拈出,用以说明全词特色之所在。不妨说这首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先说景深。词人像一位舞台美术设计大师一样,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安排。读着“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在眼前出现了一组电影摇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读者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是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日“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与此同义。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可是词人还没有让你立刻看到人物所在的地点。他先说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这种写法叫做欲扬先抑,做尽铺排,造足悬念,然后让人物出场,如此便能予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说情深。词中写情,通常是和景结合,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也有所侧重。此词将女主人公的感情层次挖得很深,并用工笔将抽象的感情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人们仿佛看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评曰:“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所谓“意欲层深”,就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层层深入,步步开掘。且看这两句是怎样进行层层开掘的。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惟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竟一旁缄默,无言以对。是不理解她的意思呢,还是不肯给予同情,殊令人纳闷。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像故意抛舍她似的`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她不可能不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像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这是此篇一大特色。

篇8: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

一、主题内容:“词为艳科”(2)

自古以来,词就被贴上了纤瘦孱弱的标签,中国更有着“诗庄词艳”的传统,多为描写爱情的题材,就连北宋著名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欧阳修也“偶写幽怀寄小词”,他创作了很多伤春怀人题材的词作,清新雅致,感人至深。如广为人知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一首深闺佳人的伤春怀人词,作者以含蓄蕴藉的笔法描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伤春及怀人的复杂思绪和怨情。先写佳人居处,三叠“深”字,道出了佳人禁锢高门,幽闭深闺之况。烟雾相笼、帘幕重重,愈见其深。“章台路”当指伊人“游冶处”,望而不见正由宅深楼高而来。由物及人,勾起无限伤感。感花摇落而有泪,含泪而问花,花落而不语。伤花实则自伤,佳人与落花同一命运。整首词如泣如诉,凄婉动人。

同样的,琼瑶剧也多是表现爱情的主题,且大多以爱情悲剧为主,给人一种类似宋词的孱弱之美,《庭院深深》就是表达了类似的主题内容,试看歌词:

多少的往事已难追忆

多少的恩怨已随风而逝

两个世界几许痴迷

几载的离散欲诉相思

这天上人间可能再聚

听那杜鹃在林中轻啼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啊不如归去

歌词全篇仅一百多个字,篇幅精短,语言简练,却掷地有声,字字敲击着人们的心坎,流淌着着唐宋词的悲情之美。故事讲述的也是一个凄凉感人的爱情故事,茶庄少爷柏霈文与舞女章含烟不顾世俗的眼光相爱了,却受到柏老太太的阻挠,二人终于惨遭分离,含烟忍辱出走,下落不明;柏霈文因火失明。十年后,章含烟重回故地并化名方丝萦,她站在已被大火烧成废墟含烟山庄回忆往事,而此时柏霈文以为章含烟已在那场大火中丧生,整整十年活在对章含烟思念和对自己的自责当中。词曲的意境恰到好处。

二、艺术手法:托物抒情,含蓄隽永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词就以含蓄为美,善用象征、暗示,崇尚曲笔,往往通过营造某种意境来传情达意。“歌词首先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一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审美角度,独特的结构形式的艺术表达形式,歌词的文学性语言必须能概括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氛围”。这一点在欧阳修的《蝶恋花》与琼瑶的《庭院深深》中都有很鲜明的表现。

先来看《蝶恋花》,上文也有提到,词的首两句不直写闺中人寂寞,而通过写闺房之深,来营造一种寂寥、失落的氛围,从而可以想见主人公的落寞心绪,接着是写景,“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看似写景,实则“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里正是伊人曾游玩的地方啊,此时,物虽如故,伊人何在?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抒情含蕴深沉,让读者在对景物的想象中去感受那深情。而最后两句,则借落花之口,更深一层地表达了自己的无限落寞伤感,“乱红飞过秋千去”,以这样一句意境深远的画面结束全词,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而琼瑶剧插曲对古典艺术手法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遣词造句上对于古典诗词的直接化用。琼瑶自幼读诗,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她常将一些古诗词名句置于整首歌词中而浑然一体,又融入了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如此曲的首句“多少的往事,已难追忆”就让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让人想到李清照的《孤雁儿》中“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此情此景,恰恰符合章含烟此刻的凄凉心境。

其次,在形式上,《庭院深深》也有着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它还采用对偶的手法,结构整齐,形式美观,而且句尾押韵,“忆”、“迷”、“啼”等,这些都体现了琼瑶深厚的古代文学积淀。

再次,是《庭院深深》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即古典意象的运用。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元素,可以旋转出不同的审美天地。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词作者手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给歌曲带来不同的境界与氛围。《庭院深深》与《蝶恋花》同样是感慨物是人非,故人难再之情,却不直接抒发相思之苦,而是使用了“杜鹃”这一意象进行暗示,在古诗词中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在古诗中,杜鹃就被作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古人又认为杜鹃的叫声是“不如归去”,怀人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此刻的章含烟盼人未归,怕也只能“听那杜鹃,在林中哀啼”了,流露出无限的伤感。

三、思想感情:旧阙新篇,千载同鸣

著名音乐人宋柯曾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古诗新唱还是意译古诗,都是适用了经过上千年有中国特色检验的文学精品,它们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群众基础。借用古典诗词来表现流行歌曲的主题和内容,既给予了流行歌曲以表现空间,广泛的也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

因而他们在思想感情上有着传承的“血缘”关系,譬如《蝶恋花》与《庭院深深》,二者都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不管是“玉勒雕鞍”伊人曾经游乐处也好,残砖断瓦、一片废墟的含烟山庄也罢,都不过是勾起人对往事回忆的伤心之地,昔人不再,此景堪悲,古今同慨!

“古诗词表现的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传递的是中国文化真善美的观念,表达的也是中国人特有的细腻含蓄的情感处理方式”。而正如台湾学者白少帆所说,琼瑶的作品也“渗透了中国式的人生,伦理道德,中国的人情味”,她善于经营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总是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而与这样的主人公相对应的必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洁的、超脱于世俗之外的爱情。同样渗透着中国古典的含蓄,“怨而不怒”的传统,就像章含烟,面对诟责与污蔑,情愿隐忍离开,以此来宣告爱情的纯洁与神圣。

四、结语

琼瑶吸收古典诗词的营养来进行影视作品插曲的创作,用流行来演绎经典,是流行与经典的融合,更是流行对经典的突破。这样的创作方法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使词作透露着古典气质,另一方面,也使得琼瑶的作品在当前泛滥的爱情题材的作品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探视唐宋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永远不会停止。唐诗宋词将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取用不尽的源泉和无法回避的诱惑。

摘要:纵观当今流行歌坛,国人传诵千百年的古典诗词已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风靡一时,流行歌曲不断撷取唐宋词中的元素而为己用,形成了一股清丽、典雅之风。本文拟以琼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庭院深深》的主题曲与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1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欧阳修,怀人词,琼瑶,《庭院深深》

注释

1此词一说是五代冯延巳的《鹊踏枝》,本文采取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是欧阳修所作的《蝶恋花》。

上一篇: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审判质量下一篇:村委委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