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家贫的故事

2024-04-25

欧阳修家贫的故事(通用7篇)

篇1:欧阳修家贫的故事

高考特困生档案

姓名:黄云

毕业学校:琼山中学

分数:728分(文史类)

在海口市大园里62号见到黄云时,记者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瘦小的女孩就是19岁的黄云。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身高只有1.49米、体重只有36公斤的黄云,常常被误认为是初中生。

在采访过程中,黄云和家人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一直感动着记者。为了让全家人告别贫困,黄云一直拼命地学习。为了把唯一的上学机会让给姐姐,黄云的弟弟才上到初一就主动辍了学。

为了给将要参加高考的女儿增加营养,黄云的父亲每天想尽办法省出3元钱,买肉给女儿吃。黄云却心疼着劳苦的父亲和生病的母亲,又把肉让给父母……

说起没钱上大学的困难,黄云和父亲的眼睛都湿润了。黄云含着眼泪告诉记者:“我一直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我的努力能够帮助全家人告别贫困,所以考上大学一直是我唯一的梦想。现在,梦想眼看要实现了,我却突然发现梦想的门槛对我而言是那么高。我真希望奇迹能够出现……”

黄云的家在一幢自建的二层楼里,但这幢小楼几乎就是毛胚房,房间的墙壁可以清楚的看见一块块青砖和砌砖的水泥。

3元钱的肉全家人让着吃

父亲拉三轮车的收入实在太少,每个月不过400元左右。母亲和姑姑都需要长期吃药,每个月的药费就需要200多元。剩下的钱,即使全家人顿顿只吃稀饭和青菜,也难以维持。

黄云的父亲心疼女儿,在临近高考的最后几天,他想尽办法每天省出3元钱买肉给女儿增加营养。对于很少吃肉的黄云来说,那一小碗肉真的很香,但她却舍不得吃,她总是把肉让给父母和弟弟。父母和弟弟同样舍不得吃,又把肉夹给了黄云。

对于家里的贫困,黄云坦然面对。在她心中,父亲就是她最崇拜的人。黄云在作文中写道:父亲没有很高的学识,也没有很好的工作,但他却是我们全家的物质支柱和精神支柱。

我相信不放弃就会有奇迹

快高考了,同学们都喜欢讨论将来上什么大学。每当这时,黄云就避开了。因为她听了会很难过,她知道自己也许会因为没有学费,永远上不了大学。难过之后,黄云却总是告诉自己:不要放弃!黄云相信,只要她不放弃,只要她不断努力,也许奇迹就会出现。

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黄云的父亲喜极而泣,他没想到女儿考得这么好。很快,忧愁就代替了喜悦。一晚又一晚,黄云的父亲都睡不着觉,他恨自己收入太低,他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帮女儿筹到学费。

这些天,黄云同样辗转难眠。关于大学、关于专业、关于学费,她一直在思考。经过反复的思量,黄云报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她认为新兴专业的人才不饱和,将来就业更容易。她选择这个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专业的学费比较低,每学年只需要4600元。

前些天,偶然在报上看到有关单位资助高考特困生的消息后,黄云的父亲仿佛看到了女儿上大学的希望。此后,凡是这方面的消息,他都专门收集起来。17日,看到南国都市报寻访高考特困生的消息后,他连忙让女儿拨打了热线。

采访要结束时,黄云对记者说:“我家没有钱,但是尊严和志气我们都有。我相信,只要有奇迹出现,我会凭自己的努力让我和家人的命运发生改变。”

篇2:欧阳修家贫的故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是古今中外罕见的出色文学家、政治家与改革家,是北宋时期政坛与文坛的领袖。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在苏轼等人眼里,欧阳修的地位可以与掀起了古文运动的文学大家韩愈相媲美,堪称是也是唐宋八大家的领袖级人物。

通过科举,他以区区二十四岁的年龄参与了中国改革史上声名赫赫的“庆历新政”,可以说是年少有为。再加上上有范仲淹等一批立志改革、重视年轻人的高官的看中与提拔,使得欧阳修的从政路途一度一帆风顺,先后担任过管阁校勘、谏官这样的中央职务和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这样的地方要员,在振兴朝政,整饬吏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风华正茂,平步青云,对一个致力于从政、振兴欧阳家族的年轻人来说,莫过于比这个更让人美好了,但是紧随而来的数次贬谪,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以醉寓情,以酒寓怀,让人推崇,让人敬佩。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骚客以吟诵此句为高雅,更不知骗了多少人!

人们从《醉翁亭记》中看到的,是一个旷达恣意、狂放随和的太守,是一个随遇而安的文人。贬谪滁州似是让他黯然不已,不再把朝中事务放在心上,只是专注于吟诗作赋和治理地方的欧阳修。从前程似锦到贬黜地方,巨大的反差似乎只是让他心中的那股豪迈与激昂寄托到了这山这水上,而人还是那个人。

历朝历代,无数失意得意的文人尽情挥洒着笔墨,把满腔的情怀统统送给了青山绿水,久而久之,这山水便有了感觉,便有了灵气。文人为山水创作诗词,这山水回报以寄托和安抚;文人把上等的美酒灌进肚子,或哭或笑,大醉着倒在地上,这山水包容下了一切。但欧阳修不是,他爱这山水, 也乐意把全部的情怀送给山水,可他需要的不是山水的回馈,也不是单纯情感的发泄,他终究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立志于通过改革来使大宋富国强兵的官员。山水有灵气,但是人有情意,有理想。

二、与众不同的酒之羁绊

欧阳修的酒不是普通的酒,那是一种充满了理智与梦想的酒。“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着,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梦幻般的醉并没有让他沉沦,反而让他看的比常人看得更远。他的醉不是麻痹自我, 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醒着的大醉,喝下这酒,能让他看这现实看得更加清楚。

有西方学者毛利斯,提出过一种“现实式的方法”理论, 他认为,人所谓的“过去”其实就是一种对现实的关注塑造而成。人在现在阶段的情感、爱好、目的构成了对过去时候的看法。而因为每个人的现实状况都可能不同,因此对同一件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欧阳修与这种情况类似,他用酒满足自己,却又让自己变得更空虚,他用矛盾的心态成全自己。欧阳修饮着酒行走在天地间,对自己被贬的现实表示接受,随遇而安的坐着, 可他同时又在不断鞭策自己前进,不断进行自我安慰与鼓励,这就是欧阳修的独特之处:矛盾又不失清醒。

三、欧阳修的“醉翁”情怀

同时代的人论及欧阳修的号召力,曾拿孔子来作为比喻。陈舜俞曾在《贺欧阳枢密启》一文中说:“诸生就列于四科。”就是用孔夫子一门四科的人才汇聚的盛况来形容“欧门”。毕仲游亦云:“文忠公以道德文章者,为三朝天子之辅, 学士大夫皆师尊之,出于文忠之门者,得其片言只辞,见于文字为称道,已足自负而名天下。”

欧阳修用“醉翁”来形容自己,也就是“我”,可实际上, 醉翁一直都是一个第三人称的解读。自称醉翁,却又竭力摆脱自己,用乐趣之笔、理智的情,以及这似是而非的清醒的醉翁,充分体现了欧阳修心中强烈的主观性与充分的个人化特质的情节,表达了一种“我思故我在”的个性色彩,身在国中,却又跳出国外,以一种俯视、亲切的目光客观审视家国。在成功展示了个性化情感与理智思考所形成的隐秘空间的同时,更有一种对人和生命的价值意义的反省与追求。

四、总结

篇3:欧阳修的写作故事

精心删改《醉翁亭记》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在任中,他时常到附近的琅琊山游玩,与山下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成了好朋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后来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虚心向人征求意见,开始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声。后来,他读给一位樵夫打扮的老人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时,老人犹豫着说:“大人,这里好像啰唆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话还未完,欧阳修就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必写出这些山的名字?”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丰的开头。

“逸马杀犬于道”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众人都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了这一情景,最短的也用了两句话才表述完,更有甚者,说了长长的一大段。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三人连忙请教:“那您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篇4:浅析韩愈诗歌对欧阳修的影响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余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圣俞戏曰:“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若宽韵可自足,而辄傍出,窄韵难独用,而反不出,岂非其拗强而然与?”坐客皆为之笑也。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欧阳修对于韩诗持高度赞赏的态度,他认为韩愈笔力非常,虽然以诗歌为“文章末事”,但其诗歌在表情状物方面却有着极高的艺术效果,能达到“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的程度。另一方面,欧阳修着重赞美了韩愈诗歌的“工于用韵”,认为韩愈的诗无论是“韵宽”还是“韵窄”都各具特色,“乃天下之至工也”。这里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是韩愈的“工于用韵”如何体现?“韵宽”和“韵窄”具体表现为什么状态?二是欧阳修所高度赞扬的韩诗在其自身诗歌创作方面有什么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六一诗话》第二十七条相关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有关“韵宽”和“韵窄”

有关《六一诗话》中的“韵宽”和“韵窄”,历来说法不一。目前通行的解释共有两种:一种认为“韵宽”是指在用韵方面不严格依照韵部,可以使用音韵相近的文字;而“韵窄”则对韵脚有着严格限制,必须使用同一韵部里面的文字。另一种解释认为,这里所言的“韵宽”与“韵窄”是就韵脚所属韵部而言,韵宽者言其诗的韵脚选择文字较多的韵部,而韵窄者则相反。两种说法粗看各有道理,但究竟哪一种更加合乎文意,我们可以结合欧阳修给出的例子《此日足可惜》、《病中赠张十八》来窥其一二。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为五言长诗,全文共七百字。其韵脚分别为:尝、光、方、章、行、肠、房、城、堂、望、荒、猖、常、亡、长、旁、江、明、光、当、煌、鸣、庭、名、成、伤、丧、双、床、徨、将、丁、忘、声、更、殃、城、停、冈、僵、觞、狂、轰、翔、航、黄、翔、芒、童、龙、忙、昂、鸣、疆、兄、殇、阳、粮、凉、情、经、听、更、京、江、逢、丛、穷、狂、乡。据宋人刘渊依据唐人诗歌用韵情况所制的《平水韵》,可知这些韵脚共涉及6个韵部。加粗文字属于下平七阳部,共40个;带下划线的文字属于下平八庚部,共15个;斜体字带下划线的文字属于上平三江部,共3个;边框的文字属于下平九青部,共5个;加粗的斜体字属于上平一东部,共3个;斜体字属于上平二冬部,共2个;宋体字为未找到所属韵部的文字,共2个(“旁”和“徨”)。可以看出,《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押韵的文字绝大部分属于下平七阳部,间或涉及其他韵部的文字。

《病中赠张十八》全文二百二十字,其韵脚分别为窗、逢、邦、壮、扛、双、摐、江、幢、杠、缸、釭、厖、降、肛、哤、庞、腔、泷、嵕、桩、淙。依据《平水韵》,这些韵脚涉及3个韵部,其中加粗文字属于上平三江部,共14个;斜体字属于上平二冬部,共2个;加下划线文字属于去声二十三漾部,共1个;宋体字为在《平水韵》中未找到所属韵部的文字,共5个,分别为摐(音chuang,阴平)、釭(音gang,阴平)、厖(音mang或pang,阳平)、哤(音mang,阳平)、嵕(音zong,阴平)。可见《病中赠张十八》所押之韵大多属于上平三江部,只有很少一部分涉及到其他韵部的文字。

下平七阳部是平水韵中文字较多的一部,共164字;而上平三江部仅有17字。也就是说,相比于《此日足可惜·赠张籍》,《病中赠张十八》可以选用的韵脚极少。但通过上述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此日足可惜·赠张籍》70个韵脚当中,就算加上找不到所属韵部但在现代汉语中声音相近的“旁”字和“徨”字,也仅仅有42个韵脚属于下平七阳部,多于三分之一的韵脚都属于其他韵部;而《病中赠张十八》的22个韵脚,即使不算现代汉语中与之声音相近的“摐”、“釭”、“厖”、“哤”,也已经有14个文字属于上平三江部,若算上这四个文字则有18个同属一个韵部!据此,若结合欧阳修《六一诗话》中对于“韵宽”、“韵窄”的论述来看,显然“宽”和“窄”是就所属韵部而言这一种说法更加合理:“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是说当韩愈选择含字较多的韵部之时,并不局限于这一韵部,而是随心所欲地在其中穿插其他韵脚,时而游离时而回归原韵,并不拘泥。一如宋张耒《明道杂志》所言:“韩吏部《此日足可惜》诗,自‘尝’字入‘行’字,又入‘江’字、‘崇’字,虽越逸出常制,而读之不觉,信奇作也。”而“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则言当选择含字较少的韵部之时,韩愈反而尽量不使用其他韵脚,靠难度体现技巧,靠文字的琢磨体现功力。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卷五《病中赠张十八》谓:“读此,知公善诱亦善谑,亦是排硬格,但有转折顿挫,遂觉意态圆活”,可谓的评。反之,若将“韵宽”、“韵窄”看做是是否能够使用音韵相近的文字,则《病中赠张十八》言“韵窄”尚算合理,《此日足可惜·赠张籍》中涉及的其他五个韵部却与下平七阳部并无音韵相近的状况,言其“韵宽”显然颇为牵强。故相比之下,欧阳修所言的“韵宽”、“韵窄”是就所选择的韵部包含文字多少这一种说法显然是更加合理的。

二.关于欧诗受韩愈诗歌影响的表现

有趣的是,欧阳修虽然极力赞扬韩愈的“工于用韵”,但其诗歌在用韵方面受到韩愈的影响却并不明显。韩愈诗歌对欧阳修的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六一诗话》所言的“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上面。

自宋代以来已有文人指出,欧阳修的诗歌与韩愈诗歌具有相似之处。《竹莊诗话》中有王安石言“欧阳公自韩吏部以来未有也。词如刘向,诗如韩愈而工妙过之”的记载;严羽《沧浪诗话》中也有“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的评断。这说明欧阳修诗歌在创作手法上面确实与韩诗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谷曙光《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一文认为,欧阳修诗歌学习韩诗大体表现为三个阶段,即学韩期、似韩期及变韩期。这一划分标准其实也体现出了欧诗在创作上吸收借鉴韩诗的三种主要表现,即在文字、典故方面化用韩诗,在立意、结构上模仿韩诗,以散文手法创作和以议论入诗。

宋代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八载:“刘中原父望欧阳公稍后出,同为昭陵侍臣,其学问文章,势不相下,然相乐也。欧阳公言韩退之文,皆成诵。中原父戏以为韩文究,每戏曰:‘永叔于韩文,有公取,有窃取,窃取者无数,公取者粗可数。’永叔《赠僧》云:‘韩子亦尝谓,收敛加冠巾。’乃退之《送僧澄观》‘我欲收敛加冠巾’也。永叔《聚昨堂燕集》云:‘退之尝有云, 青蒿倚长松。’乃退之《醉留孟东野》‘自惭青蒿倚长松’也。非公取乎?”这则轶事一方面生动地体现了韩愈诗文对欧阳修的诗文创作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提出欧阳修的诗歌在模仿韩诗方面有“公取”和“窃取”两种形式。从其所列举的“公取”于韩愈的诗句来看,“韩子亦尝谓,收敛加冠巾”、“退之尝有云, 青蒿倚长松”皆是对韩愈原有诗文的直接化用,故在此不妨将“公取”解读为在文字、典故方面的化用和模仿。正如文中所言,这种对韩诗在文字典故上直接模仿的诗歌数量较少,不过“粗可数”,仅是欧阳修诗歌创作师法韩诗的一种粗劣的表现。从文中所言的“窃取者”中,更能体现出欧诗在创作方面对于韩诗的吸收借鉴。

所谓“窃取者”,大体是指在立意构思、整体结构和创作手法等方面取于韩诗的欧阳修诗歌。然而细究之下,这些诗歌其实有着较鲜明的差异:在立意构思、整体结构方面模仿韩诗的欧诗,大多是对于韩诗的生硬模仿,个人色彩较淡;而借用韩诗创作手法的欧诗,则融合了欧阳修自身的文学理念和审美情趣,体现出较鲜明的个人特色。故在此我们不妨将其看做欧阳修诗歌在创作上吸收借鉴韩诗的两种不同表现。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中的一段论述,便是前者较鲜明的例子:

韩文公尝作《赤藤杖歌》云:‘赤藤为杖人未窥,台郎始携自滇池’‘共传滇神出水献,赤龙拔须血淋漓。又云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极睡所遗。’此歌虽穷极物理, 然恐非退之极致者。欧公遂每每效其体。作《菱溪大石》云:‘山经地志不可究,遂令异说争纷纭。皆云女娲初锻炼,融结一气凝清纯。仰观苍苍补其缺,染此绀碧莹且温。或疑古者燧人氏,钻以出火为炮燔。苟非圣人亲手迹,不尔孔穴谁雕剜。又云汉使把汉节,西北万里穷昆仑。行经玉阗得宝玉,流入中国随河源。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镌凿无瑕痕。’观其立意,故欲追仿韩作,然颇觉烦冗,不若韩歌为浑成尔。公又有《石篆》歌云:‘我疑此字非笔墨,又疑人力非能为。始从天地胚浑判,元气结此高崔巍。当时野鸟踏山石,万古遗迹在苍崖。山祗不欲人屡见,每吐云雾深藏埋。《紫石砚屏歌》云:“月从海底来,行向天东南。正当天中时,下照万丈潭。潭中无风月不动,倒影射入紫石岩。月光水洁石莹净,感此阴魄来中潜。自从月入此石中,天有两曜分为三。’公又尝作《吴学士石屏歌》云:‘吾嗟人愚,不见天地造物之初难,乃云万物生自然。岂知镌凿刻画丑与妍,千状万态不可殚,神愁鬼泣日夜不得闲。’此三篇, 其法盖出于退之。”

在这段论述中,陈善明确地提出欧阳修某些诗歌是在立意方面“故欲追仿韩作”,并认为欧阳修《菱溪大石》、《石篆》、《紫石砚屏歌》、《吴学士石屏歌》四首诗歌皆是模仿韩愈《和虞部卢四汀酬翰林钱七徽赤藤杖歌》而来。韩愈咏赤藤杖,并不如常规咏物诗一般以物品的外观作为切入点,而是以其来历展开想象,运用神话传说等意象为赤藤杖铺陈了奇诡雄壮的背景,令人生耳目一新之感。这种立意明显被欧阳修借鉴运用到四首诗歌当中:《菱溪大石》言“皆云女娲初锻炼,融结一气凝清纯”、“或疑古者燧人氏,钻以出火为炮燔”;《石篆》言“始从天地胚浑判,元气结此高崔巍”;《紫石砚屏歌》言“自从月入此石中,天有两曜分为三”;《吴学士石屏歌》则称“见天地造物之初难,乃云万物生自然。岂知镌凿刻画丑与妍”。不难看出,在为所咏之物铺排背景方面这四首诗歌确与《赤藤杖歌》异曲同工,言其“追仿韩作”并非虚言。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直接的借鉴模仿,使这些诗歌在立意方面过于着于痕迹,甚至有“颇觉烦冗”之叹。因此,这类在立意、结构等方面模仿韩诗的欧诗,大多只得其形似,神韵方面则不免落于下乘,在艺术价值上比不上吸收了韩诗创作手法并融以自身特色的第三类诗歌。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中指出,“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这一观点较精到地概括了欧诗在创作上吸收借鉴韩愈诗歌的最重要表现,即吸收韩愈诗歌的创作手法加以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欧诗创作中运用散文手法并不是指在句法上体现出散文特点,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铺陈其事,刻画其人。如其名作《述怀感事寄梅圣俞》:“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所用文字平直周详,于简单处出妙笔,深得古文之妙,短短几句话已生动地勾勒出大部分人物的个性特色,而宴席气氛的热闹与随意也随着人物不拘一格的表现呼之欲出,如在眼前。而在以议论入诗方面,欧阳修的诗歌多数不是对韩诗亦步亦趋的模仿,往往将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其枯燥艰涩之失,体现出平淡清新、自然情致的艺术特色。如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全诗一方面借眼前残雪压枝、笋欲抽芽的早春之景,表达了被贬山城的寂寞抑郁,另一方面又借“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句加以议论,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于平淡中体现出悠长的韵味。再如《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前两句生动地描绘出画眉鸟的声音和所处的环境,后句发表议论,抒发自身情感,寓议于叙,自然清新中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综上所述,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高度推崇,确实鲜明地表现在自身的诗歌创作中。但这种影响却并未表现在深为欧阳修所推崇的用韵方面,而体现在对韩诗“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的模仿上。虽然早期诗歌中不乏刻意雕琢之作,但对于立意、手法方面的吸收运用,使欧诗更得韩诗畅尽之意而避其枯涩之失,呈现出清新流丽的自身特色。

摘要:本文通过对《六一诗话》第二十七条中“韵宽”、“韵窄”涉及到的诗歌韵脚进行分析, 试论证“韵宽”、“韵窄”是欧阳修就韩愈诗歌选择韵部作出的评价;并结合欧诗作品, 探讨欧阳修受韩愈诗歌影响主要表现为直接化用、立意模仿、吸收诗歌创作手法加以创新三个方面。

关键词:六一诗话,欧阳修,韩愈,韵宽,韵窄

参考文献

[1]欧阳修, 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何汶.竹莊诗话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谷曙光.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3) .

篇5:欧阳的故事

在每个故事前,欧阳都习惯地来上这么一句。我们起哄道,快说快说,谁在乎是不是真的,不就一个故事吗?我们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听故事的爱好是欧阳培养起来的。欧阳是我们班最喜欢讲故事也最会讲故事的一个。课上完了,闲着没事了,我们就说,欧阳,来一个。欧阳说,行。我们就围着欧阳坐一圈。欧阳先酝酿一下感情,眼睛一眯,然后说,这是真的。故事就开始了。

欧阳是在高二那年从上海转到我们学校来的。他似乎读了很多书,文学作品,还有那些古怪离奇的东西被欧阳信手拈来,渲染得气氛十足,很能扣住我们的心。有时说鬼故事,讲到紧要处,欧阳总是故意停一停,我们吓得大气不敢出,又想听下去。欧阳看我们一眼,得意地笑笑,才把结果说出来。

欧阳把结果说出来,我们就觉得这故事说到底也就是个故事,细节上经不起推敲。故事讲完,我们就批判他,什么这是真的,这能是真的吗?故弄玄虚。

但欧阳也确确实实讲过一些挑不出一点儿毛病的故事,说他有一个叔叔怎么怎么样,有一个姨妈怎么怎么样,开头像拉家常,说着说着就进入剧情了,故事都挺感人,弄得我们偷偷流泪彼此都不敢对视一眼,还忍不住要听下去。当然在每个故事的开头,欧阳依然说,这是真的。可是不久我们发现,如果那些故事都是真的,欧阳总共有几十个叔叔,十几个姨妈。这可能吗?

不过只要故事好听,谁在乎真假。欧阳讲故事的绝活儿使他在班上人气很旺,实际上就是不会讲故事,欧阳也算个好男孩:开朗活泼,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一天到晚笑呵呵,还喜欢弄些小花招逗人乐。有一天,欧阳居然剃了个光头,戴个帽子来上学,简直乐倒了全班人。欧阳故意痞里痞气地问我们酷不酷。课外活动的时候,我们就摸着欧阳的光头说,哥们儿,来一个。

欧阳依旧很爽快的样子,说:行。欧阳说,从前有一个男孩,和我们年纪一样大吧,当然也和我们一样有很多美丽的想法,比如想上一所中意的大学,想周游世界,想做一些令人瞩目的事。按道理,只要努力,这些想法中至少有一些能实现,这几乎是不用怀疑的事,男孩也一向这样认为。可是,突然有一天,医生说男孩得了绝症,至多只能活两年。当然医生没有直接告诉男孩,是男孩偷听到的。男孩当然很绝望,他变得脾气暴躁,谁也不想见,父母也整天对他低声下气,赔着笑脸,一家人都很痛苦。后来有一天,男孩看见父母躲在一个杂物间里相拥而泣,因为其他任何房间都容易被男孩发觉。男孩震动很大,他想,他失去了所有机会去实现梦想,但他至少还有孝顺父母的机会,他为什么要让他们难过呢?于是男孩对父母说,我还是想去上学。男孩想通了:他的一天相当于一个月,他不能浪费。他来到学校,可是他发现每个人都对他特别好,特别热情,这种特别让他受不了。他的父母说,那我们搬家吧,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

说到这里,上课铃响了,我们回到座位。说实话,这个故事不算精彩,欧阳的语气也有点平淡,不过我们还是想知道男孩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可是一放学,欧阳就回家了,说家里有事,明天再讲吧。

到了第二天,欧阳没有来,第三天、第四天也没有来。后来班主任说,欧阳不会来了,欧阳回上海了,欧阳的病很重你们知道不知道?

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想起欧阳的那个没讲完的故事,想起欧阳的光头,我们还想起,唯一一次,欧阳没有在故事的开头说这是真的。

但恐怕这是欧阳说的唯一一个真实的故事吧,虽然我们都希望它是假的。

篇6:柴亮搭桥家贫女孩终圆音乐梦

今年13岁的郑媛慧是北京市丰台一中一名普通的初一学生。5岁时,父亲发现她的音乐天赋后,就从黑龍江举家搬迁到北京,让她开始学习小提琴,至今已经有8年的时间了。8年里,妈妈和奶奶一直卧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都靠父亲一个人支撑。然而,一个月前,奶奶和妈妈突然相继去世,使得原本就非常窘迫的家庭雪上加霜。日前,经过小提琴家柴亮牵线,她来到了北京辅仁音乐学院,终于圆了音乐梦。

一个偶然的机会,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柴亮听说了郑媛慧的故事,专程赶到小媛慧家,听她拉了一曲她最喜欢的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柴亮被深深地打动了。琴声中,他仿佛看到了这首描写吉普赛人世代流浪命运的乐曲传递出的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也深深感受到小媛慧对音乐的执着。柴亮感到,不能让这样一个具有音乐潜质的人才就此埋没,一定要让她在音乐的道路上发展下去,于是他把小媛慧带到了同样重视音乐人才的北京辅仁音乐学校。柴亮2003年回国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并在辅仁音乐学校大师工作室执教。在柴亮向辅仁音乐学校详细说明了郑媛慧的音乐潜质和家庭窘境后,学校决定帮助她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学校免去郑媛慧在校期间的所有学费而且柴亮亲自担任她的专业指导老师。

篇7:浑金璞玉终可彰资浅家贫又何妨

如书名所言,寒冬之夜,至交相聚,围拥火炉,畅谈文艺,惬意之至。正因作者预设的听者是朋友,所以语言亲切、自然、诚恳。其见解倒并不见得多么独到,但当你真正读进去时,就会被那种宁静温暖的氛围所感染,平日俗世中的芜杂庸扰,会在一瞬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感悟。

勤学善思终有成行无苟且方为高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围炉夜话》第17则

读书无论资质的高低,只要能够勤奋学习,遇有难题肯于请教,任何事情都爱问个为什么,总有一天能够明白书中的道理。在社会上立足,就不要害怕自己出身低微,只要为人忠厚老实,做事稳重踏实、一丝不苟,便会成为乡邻所敬仰的榜样。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天赋固然会为人的成功助力,但如果天资稍浅,就必须要有勤学好问之精神了,此即勤能补拙。同时还要善于从所有事中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自不必说,就是生活中的琐事,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曹雪芹不也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吗?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

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天地万物,俯仰之间处处皆有学问,只要你肯细心留意深思。第69则说的“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富贵而无收敛意者,尚其鉴之。草春荣而冬枯,至於极枯,则又生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有志与有智之人,都是善于师法万物之人吧。

尤为重要的是,王老先生把读书和立身联系在一起了:读书有资质高低之分,出身也有贫贱之别,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多少人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家世背景不够殷实了呢?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究竟何谓成功?有金钱有地位却未必都能做到“所行无一毫苟且处”吧?多少人为了往上爬做尽了苟且之事?窃得一时之安逸,一阵风来,尽落得千夫所指的狼狈下场,岂不悲哉?因此,凡事但能行得磊落、做得稳重,方谓成功。

现代社会的一些人太急于求成了,稍微有点能耐就想立即转化成财富,这带来的弊病就是浮躁。常听稍微有些资历的人动辄就说“现在的年轻人太不踏实”云云。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不主张过分张扬,其实这是种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毛遂自荐”也是被推崇的。

韬光养晦常存志一技傍身早成器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然而日章也。”

——《围炉夜话》第14则

有才能的人必定勤于修养,但又不露锋芒,就如同未经琢磨的金玉一般,开始躲人耳目,但时间长了钟会显露其光彩。是金子早晚会发光,而必要的韬藏却会让你长久地发光。这可以说是让人心气沉稳的一剂良方了,而对于那些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之人,王永彬又是这样说的: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围炉夜话》第30则

立志一定要立高远之志,志向不高远,就容易被社会的不良习气所影响,从而与庸俗低级混为一体而没有什么作为。这谈的其实是境界高度的问题。志向如果只是局限于一己私利,那就难免钻营,难免不择手段。既然立志了,干嘛不立得高一点呢?想都不敢想,还渴望能成功吗?但是不切实际的乱想也不行,正如后半句所说的心气不能太盛,好高骛远也是很难成功的。比如下面这一则就是十分接地气的:

“人生境遇无常,须自谋吃饭之本领;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成器之日期。”

——《围炉夜话》第96则

富贵贫贱无恒长,百年基业可能毁于一旦,无论何时都要打造自己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生不过百年,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切不可嬉游终日而荒废了成器的大好时光。

如果我们能在生活的琐碎之间抽出一点时间读几则先人的箴言,定会给生活带来一些欢乐和充实。只要我们不妄自菲薄,不轻易放弃,每个人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幕,并在这片天幕中挥洒出自己的生命彩影,找回自己本真的面目。

上一篇:杨老师的玩笑优秀作文下一篇:数学学期教学个人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