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译文赏析

2024-05-03

《春山夜月》译文赏析(共4篇)

篇1:《春山夜月》译文赏析

春山夜月

唐代: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山夜月》译文

春山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归去。

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掌间;拨弄山花,香气渗透着衣衫。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春山夜月》注释

春山:一作“春来”。

掬(jū):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鸣钟:一作“钟鸣”。

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篇2:《春山夜月》译文赏析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赏析】

春天有无数美好的景物,作者也是爱美景之人,以至于“赏玩夜忘归”。开头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既然是春天的夜晚,月与花是不可或缺的景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人情物态,两面俱到。颔联是说,作者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就好像捧起了一轮明月;诗人摆弄山花,花的馥郁之香气溢满了衣衫。这两句既见出水清月明,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又可见出花之绚烂,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且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表现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悠长逸兴。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题旨,自然流丽。如果说一二句是波纹初起,至这两句便形成高潮,以下几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因此,颔联两句是全诗的精神所在,它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

山中的月色如此美妙,诗人完全沉浸其中,不愿离去。“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两句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却是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象。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扩展阅读:于良史简介

于良史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

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诗甚为清雅,多写景,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诗风与“大历十才子”相近。今仅存诗七首,都是佳作,尤以《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两首为最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很有名的佳句。明代胡应麟曾在《诗薮》称其《冬日野望寄李赞府》中“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二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是盛中晚唐诗歌界限的标志。

其诗入《中兴间气集》,《全唐诗》有录。

扩展阅读:于良史的诗集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

山暝飞群鸟,川长泛四邻。

烟归河畔草,月照渡头人。

朋友怀东道,乡关恋北辰。

去留无所适,岐路独迷津。

冬日野望寄李赞府

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

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

登临思不已,何处得销愁。

闲居寄薛华

隐几读黄老,闲居耳目清。

僻居人事少,多病道心生。

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

晚来因废卷,行药至西城。

江上送友人

看尔动行棹,未收离别筵。

千帆忽见及,乱却故人船。

纷泊雁群起,逶迤沙溆连。

长亭十里外,应是少人烟。

田家秋日送友

苍茫日初宴,遥野云初收。

残雨北山里,夕阳东渡头。

舟依渔溓合,水入田家流。

何意君迷驾,山林应有秋。

自吟

出身三十年,发白衣犹碧。

篇3:《春山夜月》译文赏析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纱窗。

《夜月》 , 一名《月 夜》, 唐代诗人刘方平作。关于刘方平的情况, 我们今天所知甚少。新、旧两唐书没有为他立传, 仅《新唐书》卷60《艺文志》第四篇有“刘方平诗一卷”的记载, 其下小注云:“河南人, 与元鲁山善, 不仕。”直到500年后, 元代的辛文房才在《唐才子传》中为其写了一篇百余字的小传。据当代学者傅璇琮先生考证, 刘方平为洛阳人, 大概生活在唐玄宗天宝至唐代宗大历年间。其先辈为匈奴贵族。汉高祖刘邦以宗室之女嫁冒顿, 当地风俗位尊者皆从母姓, 因改为刘氏。刘氏一族无论在刘方平生前, 还是在他身后, 一直是名门望族。其高祖刘政会曾随李渊起兵, 封邢国公, 仕至洪州都督。其祖父刘奇武后时官至吏部侍郎, 后因綦连耀谋反案连坐被朝廷诛杀。但刘氏一族并没有因此衰败下去, 其父仍任吴郡太守、江南采访使等职。他的伯父、叔父、本族兄弟等人皆在官场。方平二十 工词赋, 被人称为“山 (崤山—笔者注) 东茂异”。他可能在32岁前入过军幕, 可是后来辞官归隐, 居于颍阳大谷 (今洛阳东南, 登封西南) 一带 (以上详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刘方平的世系及交游考》和他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卷) 。他的隐居生活, 在他的朋友皇甫冉和李颀的赠诗中可见一斑。皇甫冉在《寄刘方平大谷田家》一诗中说:“故山闻独往, 樵路忆相从。冰结泉声绝, 霜清野翠浓。篱边颍阳道, 竹外少姨峰。日夕田家务, 寒烟隔几重。”从中可知, 他曾躬耕田亩, 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他不仅工诗, 而且善画。皇甫冉的《刘方平壁画山》一诗说他的画“墨妙无前, 性生笔先。回溪已失, 远嶂犹连。侧径樵客, 长林野烟。青峰之外, 何处云天”。可见他的画艺之高超。

刘方平生在一个世代簪缨之族, 为什么要独自一人过隐居的生活, 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但他的隐居生活却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辛文房说他的诗“多悠远之思, 陶写性灵, 默会风雅, 故能脱略世故, 超然物外”。今天看来, 他的诗清雅、细腻, 别具一格。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对狭窄一些。清代《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总计26首。

《夜月》是一首七言绝句。首二句写仰视远观所见。“更深月色半人家”写深夜景象。更深夜半, 偏西的月亮照着一户户人家, 一半沐浴在月色之中, 另一半却落在浓重的阴影里。起句就营造了静谧肃穆的艺术氛围。二句“北斗阑干南斗斜”, 又把读者的视线由地上引向遥远的天际。北斗, 南斗, 皆为星宿名。阑干与下文的斜字均为横斜之意。这句不仅显示了时间的流逝, 夜色已深, 天已将明, 而且进一步营造了悠远而静穆的艺术氛围, 为下文写春暖作张本。后两句“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纱窗”, 写俯察近观见闻。在这轻寒阵阵的早春季节, 在这万籁俱寂、暗影重重的深夜, 一般人是很难体察到春天的气息的。而深夜不寐, 或者过早醒来的诗人却匠心独运, 以其敏锐的观察力, 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春天的信息, 因此显得尤为可贵。“偏知”一语用得精妙, 语带双关。一妙妙在人对春天可能并不敏感, 而虫子偏偏先于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所以开始鸣叫了。二妙妙在听到虫鸣的人, 起初不知春已悄然来临, 听到虫鸣, 即恍然大悟。因为只有人才能洞察万物, 故于今夜察知春的到来。生命的萌动是欢快的, 充满勃勃的生机;而发现生命的人又是欣喜的, 心中涌动着春潮一样的诗情, 这两者皆以“偏知”加以绾结。尾句的“新”字, 是初次之意, 点明气候的动态变化, 由寒转暖。“透”是传入之意, 表明虫鸣的清晰有力, 故能穿窗而进。“绿”字亦可圈可点。本来在夜晚, 即使在灯烛的照耀之下纱窗的颜色也不是十分鲜明的, 可诗人却在想象之中仿佛看到满眼新绿的春天已经到来, 更增添了盎然的春意。

篇4:《人生礼赞》译文对比赏析

关键词:翻译;技巧;韵律;对比赏析

A Psalm of Life(《人生礼赞》)出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杰出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之手。朗费罗的诗歌在19世纪美国主流诗坛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美国广为传颂,在欧洲亦受赞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而A Psalm of Life的汉语译文,据钱钟书先生考证,是第一首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诗歌。

本文主要对A Psalm of Life三个译文版本进行对比赏析。汉译文版本分别为黄新渠译本、黄杲炘译本和黄一宁译本(以下分别简称为渠译、炘译和宁译)。

第一部分(1~2节),首先针对人生两种悲观论调,“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grave is its goal”,义正辞言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认为:“life isreal! life is earnest!”诗歌开头就一针见血,发现症结之所在,先从“治标”开始。第一节,“all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炘、渠分别译成“而事物不是看来那模样”“万物并非他们显示的模样”,意义表达基本相同;宁译为“肉体也不再是原来的姿容”。其实,“all things”并非只是指的“肉体”,而是指世间万物,因为很多事物表象与实质之间往往并非一致。第二节,“grave”一词,炘译为“黄土”,将意象做了改变,表达得更委婉一些,很适合我们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因为中国有“魂归故土”“命归黄泉”之说,让人自然产生联想;渠和宁分别译为“坟场”“坟墓”,缺少前者表达的委婉,显得直白一些,但同时也似乎更忠实于原文。尽管如此,三者的翻译却也没有影响全诗的表达。

第二部分(3~6节),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第三节,“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is our destined end or way”,作者出于强调或者考虑照顾押韵,将两个否定意义的表语部分提前,其结构应该是“our destined end or way is not…”炘、渠都按照这个正常语序分别译成“我们命定的终点和道路,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苦”,“我们注定的结局和道路,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伤”意思基本一致;宁译按照原诗的结构,并采用conversion(词类转换),将两个名词“enjoyment”和“sorrow”转换为动词“贪欢”“哀怨”,显得比较形象生动,但未能将原诗的“destined end ”和“ways”译出来。 第四节Art一词,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为字面含义即表层意义“艺术”,可引申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东西是永恒的,诗中用“Art is long ”和“Time is fleeting”形成对比,突出时光的飞逝,慨叹人生之苦短;深层含义为其引申之意义,指的是美好的东西,尤指精神上的东西,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的肉体会衰老和死亡,但人的奋斗精神、高尚的灵魂却可以是永恒的”这一主题相呼应,与后部分叙述的“we can make you lives sublime”“footprints on the sands of time”形成铺垫和呼应。炘译将词性作了改变译为动宾词组“学艺”,可理解为作者将其引申为“人生修炼”,强调的是过程,表达得具体而形象;渠、宁分别译成“艺术”和“艺业”,表达意思基本相同,强调的是结果。但不管怎样表达,三种表达都能体现原意,其深层含义仍不变。

第六节,“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意即过去的时光已经成为过去了,而过去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不管是酸是甜是苦是辣其实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了过去的东西,不可能再回到从前。第一个dead,一方面表明时光的远逝,同时也表露出一种对往昔的不屑一顾甚至于诅咒;第二个”dead”,应当泛指一切过去发生的事情,当然更暗含过去发生的不好的那些东西。对这句的翻译,炘译为“让逝去的岁月将死者埋葬”,将dead直译为“死者”,似乎没有体现出原意;渠译为“让死的过去将死的埋葬”,死的什么作者没说出来,让读者去思考,与原诗的诗意接近;宁译“让已逝的岁月去它的蛋吧!”显得比较口语化,虽然诗意略有欠缺,但却与原诗表达的对过去的不屑一顾的语气态度十分吻合。

第八节,全节诗突出了“footprints”的重要性,在此引申为“奋斗的足迹”“榜样”。为了照顾韵节,形成一种节奏韵味,同时也起到强调的作用,将作为宾语的footprint提前,语句顺序做了调整,其本意应该是:“seeing the footprints, another forlorn and shipwrecked brother who is sailing oer lifes solemn main ,should take heart again.”炘译为“啊,足迹!”采用意译,饱含激情,犹如航海上迷失了航向的船只突然看到远处的灯塔,从内心迸发出一种看到希望的喜悦之情。既与原诗上一节(第7节)刚刚谈到的footprint的话题内容语气上连贯自然、顺畅,同时也使表达形象而富有诗意,与原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渠、宁的翻译采取直译的手法,准确表达了原意,但与炘译相比诗意略为欠缺。

A Psalm of Life 为四行体诗,每一节诗韵式都采用英语最常用的ABAB韵式,而且保持到全诗的最后一节,充满了节奏感和凝重的力量,庄重而不呆板,严谨而不失灵活,音韵强烈,节奏明显。如第一节,四行诗韵脚分别落在了numbers, dream, slumbers, seem 单词上面,一、三行押/э/音,二、四行押/ i:/音,如第三节,四行诗韵脚分别落在sorrow, way, tomorrow, today四个单词上面,一、三行押/ ou /音,二四行押/ ei /音。总之全诗韵式保持完好,无一破格之处。

在译文上,炘译采用的是AABB韵式,也是汉语最常用的押韵方法。如第二节,韵脚分别是“度”,“宿”,“尘”,“魂”,一、二行押“u”音,三、四行押“en”音,第7节韵脚分别是“出”,“俗”,“上”,“行” 一、二行押“u”音, 三、四行押“ang”音,韵式保持完好,节奏强烈,与原诗有异曲同工之效果。渠译采用的是ABCB韵式,且全诗自始至终都押在ang这个音上,显得整齐化一。如第一节,二、四行押“场”,“样”,都是“ang”音;第二节,双行分别押“场”,“亡”也都是“ang”音。而宁译则尝试采用与原诗同样的韵式,即ABAB的押运方式,如宁译第二节,一、三行押“无”“土”,都是“u”音,二、四行押“地”“体”都是押的“i”音。再如第4节,一、三行押“晃”“响”,都押的是“ang”音;二、四行押“毅”“地”,都押的“i”音。

上一篇:庙张小学均衡发展汇报材料2014年下一篇:雪霁晨起,雪霁晨起李德裕,雪霁晨起的意思,雪霁晨起赏析